海地地震中的监狱残酷屠杀:无间道式的争论(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44:09
南都周刊  2010年6月1日

另外一位囚徒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英语:“他们射杀了很多人,我身上沾满了血迹,监狱里到处都是鲜血。”

与海地地震造成的30万死亡人数相比,监狱中10多位囚犯的死亡可能显得微不足道。官方说,是囚犯们内讧自相残杀才酿就血案;见证者说,是军队在地震中无端把枪口对准了手无寸铁的囚犯。那么,在这样是与非的争论中,到底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0年1月26日,海地太子港在地震后依然混乱不堪,抢劫事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个城市莱凯,监狱屠杀事件已闹得沸沸扬扬。
        

海地大地震发生后,很多监狱被震垮,犯人们不是被埋在监狱中,就是在与警察的冲突中丧命。

2月13日,海地警察重新开设监狱。地震后的居民开始了新的生活,

只是莱凯监狱屠杀事件依然是抹不去的阴影。

时间回溯到2010年1月12日,海地大地震来袭时,一所监狱中,成群的囚犯拥挤在一起,在肮脏不堪的囚房中发出阵阵尖叫:“救命,我们快要死在这里了。”

在海地其他一些监狱,地震的到来给了那些囚犯以逃离的绝佳时机。不过,这所位于海地第三大城市莱凯南部的监狱却不一样,监狱非但完好无损,囚犯们的生存之路也似乎即将走到尽头。

地震发生后,狱警拿着警棍粗暴殴打喧闹的囚犯,并加固监狱,数十名囚犯被挤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的身体甚至都彼此缠绕在一起,自由活动的空间对他们来说太过奢望。随着余震的不断发生,囚犯们紧绷的神经愈发紧张,他们睡在地上,把水桶当成马桶,并随时准备实施策划已久的活命计划——越狱。

不幸的是,越狱计划最终失败了。海地警察与军队控制了监狱,几个小时内,拼命脱身的囚徒横冲直撞、推门、喊叫,直至催泪瓦斯模糊了他们的视线……最后,在这所冲突的监狱外,十几具尸体安静地躺在院子里,远处红红的火光映在他们沾满血迹的脸上,凄惨得正如震后的斜阳。

无间道式的争论

28岁的肯瑟尔·朱迪当时就监狱中。最近被释放出狱的他,描述当时的场景说:“军队和警察闯进来高喊:躺下,躺下,都躺下。当我们全部躺下时,他们便开始疯狂扫射……他们似乎有选择性地杀了一些人。”

监狱死亡事件4个月后,死亡人数依然未知,但种种迹象显示,死亡囚徒可能在12至19人之间。现在,监狱官员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发生屠杀事件的监狱围墙,但《纽约时报》记者还是采访了6名见证者和5名事后到过现场的关键人物。据这些人描述,持枪的警察和军队闯进来便不问缘由地射击,有的人死在监狱院子的角落里,有的人死在狭小的黑色牢房里。事后,当局并未通知这些死亡囚犯的家属,而是直接挖坑掩埋,沾有血迹的衣服和鞋子更是被当众焚烧。人权组织领袖米蒂尔· 尤奈尔的话一语中的:“我认为这是一次大屠杀。”

不过,海地官方却一直对这种论调嗤之以鼻。当地防暴警察部队警司奥利奇·博布伦表示,当时之所以会有囚徒死亡,是因为一个绰号为“Ti Mousson”的头目想要越狱,不料遭到囚徒们的反对,导致发生冲突、爆发骚乱。“Ti Mousson一下子便撂倒了12个囚徒,而我们,却从未开过枪。”Ti Mousson本名卢根斯·卡佐,当初是因为偷窃一点卫星天线而入狱。

一时间,这两种论调争持不下。海地政府表示,他们曾对此事做过不下三次调查,但《纽约时报》记者的调查显示,政府从未就此事展开任何调查,他们没有挖出死亡者的尸体,也没有搜集法医证据,一切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最悲伤者莫过于死亡囚徒的家属,他们觉得,政府军队不仅剥夺了亲人们的生存权利,而且连这些家属也被抛弃了。45的里修斯原本是因为盗窃一部手机入狱,不料却惨遭横祸。谈及此事,遗孀玛丽·米歇尔·洛朗桑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我的丈夫是被当局谋杀的。”

4 个月来,美国和联合国并未对莱凯屠杀事件做任何评论,只是声称已经敦促海地政府在处理此事。上周,联合国驻海地发言人大卫·威姆赫斯特终于不再沉默,发表公开声明称海地政府对莱凯监狱屠杀事件的表述含糊其辞,“不完整、不准确,令人失望”。“我们之前一直在等待,等待海地政府能对此事做出明确处理。看来,现在我们得亲自出马了。当下的海地,政治系统薄弱,司法系统显得脆弱不堪。我们并不想伤害它,但也不能对严重侵犯人权事件坐视不理。”

正如威姆赫斯特所言,海地对莱凯监狱屠杀事件的处理,正是验证其司法系统及人权承诺的最佳机会。15年以来,国际社会纷纷捐资帮助海地建立警察、法院和监狱系统,美国国务院和国际开发署更是为此拨款1,4130亿美元。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预防冲突与和平论坛负责人威廉姆·奥尼尔表示:“经过多年的独裁统治,海地没有独立的警察力量,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监狱中的囚徒往往是含冤入狱。我们的目标则是要建立这些机构,让海地尊重人权的法治蓬勃发展下去。”

但是迄今为止,国际投资全部打了水漂,海地警察依然和官员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官员腐败、任人唯亲等现象依然盛行,司法重建计划成果有限。

地震发生前,海地17所监狱“远远低于国际标准”,大部分监狱破旧、拥挤不堪,缺少警卫,设备简陋。更重要的是,入狱的人往往是因为芝麻小事(欠债、巫术等),而且在等待审判的过程中,他们会在监狱中受到相当长时间的煎熬,有些人还没等见到法官,不仅青春年华逝尽,甚至连命都会搭上。为此,很多人甚至称监狱为“等待火花的火药桶。”

今年1月12日的地震,对这样的称呼给予了最好的证明。当时,该国最大的监狱——太子港国家监狱一段围墙倒塌,狱警和囚犯一起逃跑,逃跑的囚犯中甚至包括威胁国家安全的极危险人物。回顾这起事件,警方不无遗憾地说,他们本可以预料到,这种越狱行为就像是传染病一样,很快就会在其他地方的监狱中传染开来。莱凯监狱就是其中之一。

回放屠杀现场

莱凯是海地第三大城市,在地震中的损毁远没太子港那么严重,但暴力和冲突却在海地首屈一指。地震发生时,人们惊慌失措,跑到大街上尖叫、哭泣,而被困在监狱中的囚徒则慌作一团,试图打开监狱大门,逃到室外。

这座建于19世纪的牢房本就破旧,14间囚室里共关押着467名犯人,比可容纳的人数高出4倍。随着囚犯的求救声和呼喊声越来越大,狱警头目皮埃尔·埃迪·夏洛特“做好最坏的打算”,并向附近的海地警察和联合国部队请求增援,以防不测。

随后赶来的警察,用警棍强行镇压大喊大叫的囚徒,试图让他们保持安静,并把一些闹事者塞进更拥挤的牢房里,而且连洗澡的机会都给剥夺了。“紧张局势升级,我们被激怒了。”一位被拘者战战兢兢地说。由于害怕报复,他一再要求记者匿名。“他们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对他们说:妈的。然后苦思冥想越狱计划——如果我们不离开这里,不是被地震杀害,就是被这些警察杀害。”在筹划越狱的人中,最积极者当属绰号为Ti Mousson的卡佐,他也是被警察对待最粗暴的一个。

当时,28岁狱卒古尔森巡视第1、2号监房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而当他来到卡佐所在的第3号监房时,“十几个人一拥而上,把我打倒在地”。“卡佐抓住我的衣领说:给我钥匙。看样子,如果我不给他们钥匙,肯定会被打死。为了保命,我只好把钥匙扔给他。”古尔森的头部和颈部被削尖的牙刷刺破,抱头鼠窜。此时,卡佐和其他囚徒打开牢门,一时间乱做一团,监狱彻底被犯人控制了。

不过,当囚犯们冲到监狱外时,却发现他们面对的是无数的枪口。海地警察和联合国部队及时赶到,在监狱外布起重防。无奈之下,众多犯人只好退回监狱内,搜罗武器打算与警方大干一场。他们在文员办公室找到两把旧手枪,一些被拘者和古尔森都回忆说,即便是这两把手枪中,也没有一发子弹。

此时,警司博布伦早已来到现场,他听到了喧嚣声,也看到古尔森满面血迹从监狱中跑出来。面对一场骚乱,他并未直接下令开枪,因为按照程序,他得等待上级的指示。“我们在监狱外花3个小时讨论该采取什么行动。”博布伦说,此时警察与部队已经包围了现场,没人能逃得出去。

如何处理监狱骚乱是个很微妙的话题。国际标准鼓励调节和谈判,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使用武力解决。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当时海地官员下令联合国军冲进监狱向囚犯开枪,但遭到联合国军长官、塞内加尔人阿卜杜·姆本格严词拒绝。“这太不人道了,我们不会做。”海地官员对此的回应是:“你们太冷漠,怎能任凭囚徒捣乱?”

夜幕降临,局势依然僵持。下午5点左右,博布伦下令海地警察强行冲进监狱。按照他的解释,他之所以下令是因为看到囚徒绑架了3名女厨师,她们都发出凄惨的求救声:“不要杀我,不要杀我,不要杀我!”不过,当事人却对博布伦的论调给予当头棒喝。“他简直是在胡说八道,囚徒们根本没想杀死我们,他们只是说,如果部队和警察冲进来了,可以把我们当作人质。我们平时和囚徒的关系还不错,我们把他们照顾得很好,所以即便是在那种情况下,他们也根本没想伤害我们。”女厨师之一玛丽·德根回忆说。

警察冲进监狱后,向内投掷了约30颗催泪弹。“大量刺激性气体充斥整个监狱,我脱下衣服捂住鼻子,在嘴唇边涂满牙膏,勉强坚持。”囚徒之一肯瑟尔·朱迪说,当时他只顾得上喊叫和求救。有些囚徒趁着混乱逃离了监狱,或是翻墙,或是利用早已挖好的地道。这其中就包括囚犯头目卡佐。

脆弱司法面临重考

等到囚徒们再无力反抗时,持枪的警察蜂拥闯入,紧接着就是一阵枪声和流淌的鲜血。海地官方说,警察进入监狱后便遭到囚徒的疯狂射击,他们不得已被迫还击;而囚徒们则回忆说,警察进来后都没有看现场,便开枪扫射,受催泪弹折磨的囚徒们根本无力反抗。

双方各执一词,到底谁是谁非?当时被扣留的厨师米林回忆说:“囚徒们已经无力反抗,他们没有向警察开一枪。”而根据警方的死亡报告,这起骚乱事件中,警方没有一人伤亡。博布伦说,囚徒的话并不可信。“是我们警方把他们抓进来的,他们自然不会喜欢我们。而且当时他们想要逃脱,我们是阻止者,他们还会说我们的好话?”可是,被绑架厨师的回忆又该如何解释?

当警察开始射击的时候,监狱中充满了鲜血和囚徒们绝望的呼喊声。许多人最后被责令趴在地上,双手被绑在身后。一位中年囚徒回忆:“当时我正在和朋友珀西讨论该怎么办,不想骤然间听到砰的一声,他的脑袋便被击中,脑浆四溅。”另外一位囚徒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英语:“他们射杀了很多人,我身上沾满了血迹,监狱里到处都是鲜血。”在他的记忆中,警察射杀的囚徒并非那些想要越狱者。“他们只是想开枪,不管你是谁。”

事件发生后,随着探访发生骚乱监狱的人越来越多,国际媒体相继公布海地警察屠杀囚徒的细节和屠杀照片。迫于国际压力,海地国家警察监察长办公室宣布对莱凯监狱屠杀事件展开调查,监狱长拉雷克也被停职查办。不过,从公布的调查文件来看,他们调查的只是对莱凯监狱负责的官员,而对那些开枪射击的警察却丝毫没有涉及。换句话说,他们调查的重点是为了预防下次出现囚徒越狱和骚乱事件,而不是警察胡乱开枪造成的血腥屠杀真相。

监察长弗里茨·让指责监狱长拉雷克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监狱骚乱发生。“当我们因为防范措施不力导致卡佐越狱后,警察不得已闯进监狱,紧接着就有十几条人命死亡。”很显然,这段公告并未对屠杀事件做出人道主义反省,而是避重就轻地谈起了防范越狱的监管体系。令人不解的是,弗里茨·让的报告还对警察大加溢美之辞,称他们为了防止囚徒越狱,确实做了些“难能可贵的工作”。

看完这份监察报告后,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预防冲突与和平论坛负责人威廉姆·奥尼尔直言:“这简直就是(对大屠杀的)粉饰,一个彻彻底底的粉饰!”在海地,类似这样的粉饰无处不在,在判定有罪无罪的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有意无意维护当局者的利益,其司法系统的薄弱让国际社会担忧不已。为此,在海地地震重建计划中,其中一项便是帮助海地重建健康的司法系统。而如何处理莱凯监狱屠杀事件,便是验证援助成效的最好例证。

“通常情况下,政府官员和警察系统都会免于谋杀罪名。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在政府机构,而且处理不当的话,那么它将开创一个非常可怕的先河。”奥尼尔表示:“如果那些胡乱杀人者并未受到公正的审判,那么对海地的震后重建就等同于完全失败。”南都周刊  2010年6月1日

另外一位囚徒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英语:“他们射杀了很多人,我身上沾满了血迹,监狱里到处都是鲜血。”

与海地地震造成的30万死亡人数相比,监狱中10多位囚犯的死亡可能显得微不足道。官方说,是囚犯们内讧自相残杀才酿就血案;见证者说,是军队在地震中无端把枪口对准了手无寸铁的囚犯。那么,在这样是与非的争论中,到底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0年1月26日,海地太子港在地震后依然混乱不堪,抢劫事件时有发生。与此同时,在另外一个城市莱凯,监狱屠杀事件已闹得沸沸扬扬。
        

海地大地震发生后,很多监狱被震垮,犯人们不是被埋在监狱中,就是在与警察的冲突中丧命。

2月13日,海地警察重新开设监狱。地震后的居民开始了新的生活,

只是莱凯监狱屠杀事件依然是抹不去的阴影。

时间回溯到2010年1月12日,海地大地震来袭时,一所监狱中,成群的囚犯拥挤在一起,在肮脏不堪的囚房中发出阵阵尖叫:“救命,我们快要死在这里了。”

在海地其他一些监狱,地震的到来给了那些囚犯以逃离的绝佳时机。不过,这所位于海地第三大城市莱凯南部的监狱却不一样,监狱非但完好无损,囚犯们的生存之路也似乎即将走到尽头。

地震发生后,狱警拿着警棍粗暴殴打喧闹的囚犯,并加固监狱,数十名囚犯被挤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他们的身体甚至都彼此缠绕在一起,自由活动的空间对他们来说太过奢望。随着余震的不断发生,囚犯们紧绷的神经愈发紧张,他们睡在地上,把水桶当成马桶,并随时准备实施策划已久的活命计划——越狱。

不幸的是,越狱计划最终失败了。海地警察与军队控制了监狱,几个小时内,拼命脱身的囚徒横冲直撞、推门、喊叫,直至催泪瓦斯模糊了他们的视线……最后,在这所冲突的监狱外,十几具尸体安静地躺在院子里,远处红红的火光映在他们沾满血迹的脸上,凄惨得正如震后的斜阳。

无间道式的争论

28岁的肯瑟尔·朱迪当时就监狱中。最近被释放出狱的他,描述当时的场景说:“军队和警察闯进来高喊:躺下,躺下,都躺下。当我们全部躺下时,他们便开始疯狂扫射……他们似乎有选择性地杀了一些人。”

监狱死亡事件4个月后,死亡人数依然未知,但种种迹象显示,死亡囚徒可能在12至19人之间。现在,监狱官员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发生屠杀事件的监狱围墙,但《纽约时报》记者还是采访了6名见证者和5名事后到过现场的关键人物。据这些人描述,持枪的警察和军队闯进来便不问缘由地射击,有的人死在监狱院子的角落里,有的人死在狭小的黑色牢房里。事后,当局并未通知这些死亡囚犯的家属,而是直接挖坑掩埋,沾有血迹的衣服和鞋子更是被当众焚烧。人权组织领袖米蒂尔· 尤奈尔的话一语中的:“我认为这是一次大屠杀。”

不过,海地官方却一直对这种论调嗤之以鼻。当地防暴警察部队警司奥利奇·博布伦表示,当时之所以会有囚徒死亡,是因为一个绰号为“Ti Mousson”的头目想要越狱,不料遭到囚徒们的反对,导致发生冲突、爆发骚乱。“Ti Mousson一下子便撂倒了12个囚徒,而我们,却从未开过枪。”Ti Mousson本名卢根斯·卡佐,当初是因为偷窃一点卫星天线而入狱。

一时间,这两种论调争持不下。海地政府表示,他们曾对此事做过不下三次调查,但《纽约时报》记者的调查显示,政府从未就此事展开任何调查,他们没有挖出死亡者的尸体,也没有搜集法医证据,一切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最悲伤者莫过于死亡囚徒的家属,他们觉得,政府军队不仅剥夺了亲人们的生存权利,而且连这些家属也被抛弃了。45的里修斯原本是因为盗窃一部手机入狱,不料却惨遭横祸。谈及此事,遗孀玛丽·米歇尔·洛朗桑的眼泪忍不住夺眶而出:“我的丈夫是被当局谋杀的。”

4 个月来,美国和联合国并未对莱凯屠杀事件做任何评论,只是声称已经敦促海地政府在处理此事。上周,联合国驻海地发言人大卫·威姆赫斯特终于不再沉默,发表公开声明称海地政府对莱凯监狱屠杀事件的表述含糊其辞,“不完整、不准确,令人失望”。“我们之前一直在等待,等待海地政府能对此事做出明确处理。看来,现在我们得亲自出马了。当下的海地,政治系统薄弱,司法系统显得脆弱不堪。我们并不想伤害它,但也不能对严重侵犯人权事件坐视不理。”

正如威姆赫斯特所言,海地对莱凯监狱屠杀事件的处理,正是验证其司法系统及人权承诺的最佳机会。15年以来,国际社会纷纷捐资帮助海地建立警察、法院和监狱系统,美国国务院和国际开发署更是为此拨款1,4130亿美元。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预防冲突与和平论坛负责人威廉姆·奥尼尔表示:“经过多年的独裁统治,海地没有独立的警察力量,没有独立的司法机构,监狱中的囚徒往往是含冤入狱。我们的目标则是要建立这些机构,让海地尊重人权的法治蓬勃发展下去。”

但是迄今为止,国际投资全部打了水漂,海地警察依然和官员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官员腐败、任人唯亲等现象依然盛行,司法重建计划成果有限。

地震发生前,海地17所监狱“远远低于国际标准”,大部分监狱破旧、拥挤不堪,缺少警卫,设备简陋。更重要的是,入狱的人往往是因为芝麻小事(欠债、巫术等),而且在等待审判的过程中,他们会在监狱中受到相当长时间的煎熬,有些人还没等见到法官,不仅青春年华逝尽,甚至连命都会搭上。为此,很多人甚至称监狱为“等待火花的火药桶。”

今年1月12日的地震,对这样的称呼给予了最好的证明。当时,该国最大的监狱——太子港国家监狱一段围墙倒塌,狱警和囚犯一起逃跑,逃跑的囚犯中甚至包括威胁国家安全的极危险人物。回顾这起事件,警方不无遗憾地说,他们本可以预料到,这种越狱行为就像是传染病一样,很快就会在其他地方的监狱中传染开来。莱凯监狱就是其中之一。

回放屠杀现场

莱凯是海地第三大城市,在地震中的损毁远没太子港那么严重,但暴力和冲突却在海地首屈一指。地震发生时,人们惊慌失措,跑到大街上尖叫、哭泣,而被困在监狱中的囚徒则慌作一团,试图打开监狱大门,逃到室外。

这座建于19世纪的牢房本就破旧,14间囚室里共关押着467名犯人,比可容纳的人数高出4倍。随着囚犯的求救声和呼喊声越来越大,狱警头目皮埃尔·埃迪·夏洛特“做好最坏的打算”,并向附近的海地警察和联合国部队请求增援,以防不测。

随后赶来的警察,用警棍强行镇压大喊大叫的囚徒,试图让他们保持安静,并把一些闹事者塞进更拥挤的牢房里,而且连洗澡的机会都给剥夺了。“紧张局势升级,我们被激怒了。”一位被拘者战战兢兢地说。由于害怕报复,他一再要求记者匿名。“他们打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对他们说:妈的。然后苦思冥想越狱计划——如果我们不离开这里,不是被地震杀害,就是被这些警察杀害。”在筹划越狱的人中,最积极者当属绰号为Ti Mousson的卡佐,他也是被警察对待最粗暴的一个。

当时,28岁狱卒古尔森巡视第1、2号监房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而当他来到卡佐所在的第3号监房时,“十几个人一拥而上,把我打倒在地”。“卡佐抓住我的衣领说:给我钥匙。看样子,如果我不给他们钥匙,肯定会被打死。为了保命,我只好把钥匙扔给他。”古尔森的头部和颈部被削尖的牙刷刺破,抱头鼠窜。此时,卡佐和其他囚徒打开牢门,一时间乱做一团,监狱彻底被犯人控制了。

不过,当囚犯们冲到监狱外时,却发现他们面对的是无数的枪口。海地警察和联合国部队及时赶到,在监狱外布起重防。无奈之下,众多犯人只好退回监狱内,搜罗武器打算与警方大干一场。他们在文员办公室找到两把旧手枪,一些被拘者和古尔森都回忆说,即便是这两把手枪中,也没有一发子弹。

此时,警司博布伦早已来到现场,他听到了喧嚣声,也看到古尔森满面血迹从监狱中跑出来。面对一场骚乱,他并未直接下令开枪,因为按照程序,他得等待上级的指示。“我们在监狱外花3个小时讨论该采取什么行动。”博布伦说,此时警察与部队已经包围了现场,没人能逃得出去。

如何处理监狱骚乱是个很微妙的话题。国际标准鼓励调节和谈判,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使用武力解决。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当时海地官员下令联合国军冲进监狱向囚犯开枪,但遭到联合国军长官、塞内加尔人阿卜杜·姆本格严词拒绝。“这太不人道了,我们不会做。”海地官员对此的回应是:“你们太冷漠,怎能任凭囚徒捣乱?”

夜幕降临,局势依然僵持。下午5点左右,博布伦下令海地警察强行冲进监狱。按照他的解释,他之所以下令是因为看到囚徒绑架了3名女厨师,她们都发出凄惨的求救声:“不要杀我,不要杀我,不要杀我!”不过,当事人却对博布伦的论调给予当头棒喝。“他简直是在胡说八道,囚徒们根本没想杀死我们,他们只是说,如果部队和警察冲进来了,可以把我们当作人质。我们平时和囚徒的关系还不错,我们把他们照顾得很好,所以即便是在那种情况下,他们也根本没想伤害我们。”女厨师之一玛丽·德根回忆说。

警察冲进监狱后,向内投掷了约30颗催泪弹。“大量刺激性气体充斥整个监狱,我脱下衣服捂住鼻子,在嘴唇边涂满牙膏,勉强坚持。”囚徒之一肯瑟尔·朱迪说,当时他只顾得上喊叫和求救。有些囚徒趁着混乱逃离了监狱,或是翻墙,或是利用早已挖好的地道。这其中就包括囚犯头目卡佐。

脆弱司法面临重考

等到囚徒们再无力反抗时,持枪的警察蜂拥闯入,紧接着就是一阵枪声和流淌的鲜血。海地官方说,警察进入监狱后便遭到囚徒的疯狂射击,他们不得已被迫还击;而囚徒们则回忆说,警察进来后都没有看现场,便开枪扫射,受催泪弹折磨的囚徒们根本无力反抗。

双方各执一词,到底谁是谁非?当时被扣留的厨师米林回忆说:“囚徒们已经无力反抗,他们没有向警察开一枪。”而根据警方的死亡报告,这起骚乱事件中,警方没有一人伤亡。博布伦说,囚徒的话并不可信。“是我们警方把他们抓进来的,他们自然不会喜欢我们。而且当时他们想要逃脱,我们是阻止者,他们还会说我们的好话?”可是,被绑架厨师的回忆又该如何解释?

当警察开始射击的时候,监狱中充满了鲜血和囚徒们绝望的呼喊声。许多人最后被责令趴在地上,双手被绑在身后。一位中年囚徒回忆:“当时我正在和朋友珀西讨论该怎么办,不想骤然间听到砰的一声,他的脑袋便被击中,脑浆四溅。”另外一位囚徒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英语:“他们射杀了很多人,我身上沾满了血迹,监狱里到处都是鲜血。”在他的记忆中,警察射杀的囚徒并非那些想要越狱者。“他们只是想开枪,不管你是谁。”

事件发生后,随着探访发生骚乱监狱的人越来越多,国际媒体相继公布海地警察屠杀囚徒的细节和屠杀照片。迫于国际压力,海地国家警察监察长办公室宣布对莱凯监狱屠杀事件展开调查,监狱长拉雷克也被停职查办。不过,从公布的调查文件来看,他们调查的只是对莱凯监狱负责的官员,而对那些开枪射击的警察却丝毫没有涉及。换句话说,他们调查的重点是为了预防下次出现囚徒越狱和骚乱事件,而不是警察胡乱开枪造成的血腥屠杀真相。

监察长弗里茨·让指责监狱长拉雷克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监狱骚乱发生。“当我们因为防范措施不力导致卡佐越狱后,警察不得已闯进监狱,紧接着就有十几条人命死亡。”很显然,这段公告并未对屠杀事件做出人道主义反省,而是避重就轻地谈起了防范越狱的监管体系。令人不解的是,弗里茨·让的报告还对警察大加溢美之辞,称他们为了防止囚徒越狱,确实做了些“难能可贵的工作”。

看完这份监察报告后,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预防冲突与和平论坛负责人威廉姆·奥尼尔直言:“这简直就是(对大屠杀的)粉饰,一个彻彻底底的粉饰!”在海地,类似这样的粉饰无处不在,在判定有罪无罪的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有意无意维护当局者的利益,其司法系统的薄弱让国际社会担忧不已。为此,在海地地震重建计划中,其中一项便是帮助海地重建健康的司法系统。而如何处理莱凯监狱屠杀事件,便是验证援助成效的最好例证。

“通常情况下,政府官员和警察系统都会免于谋杀罪名。如果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在政府机构,而且处理不当的话,那么它将开创一个非常可怕的先河。”奥尼尔表示:“如果那些胡乱杀人者并未受到公正的审判,那么对海地的震后重建就等同于完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