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非转型不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0:38:59
台湾民主进步党主席蔡英文5月2日在“十年政纲”两岸议题座谈会上表示:“我们不排除在不预设政治前提情况下,与中国进行直接并实质的对话”,并定调民进党两岸路线是“审慎渐进”。蔡英文强调不能让国际社会及中国只透过国民党来理解台湾民意。

  当台湾内部为了“两岸经济协议”(ECFA)而使朝野形势进入僵局之际,蔡英文突然表态与中国当局对话,而且摆明是回应“胡六点”,上述动作自然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十年政纲”为何提出要与中国对话

  4月25日的“双英辩论”,是朝野两党党魁首次以公开形式就两岸经贸政策进行论述,会后各种民调普遍显示马英九略胜一筹。事实上就辩论技巧与内涵而论,马英九与蔡英文各有优劣长短,如果说蔡英文略占下风,应说是民进党在ECFA采取“守势”使然。当台湾主流民意正日渐主张对中国市场采取“开放政策”之际,民进党的传统思维自然使蔡英文绑手绑脚,无法采取开放、市场经济及具有国际视野的论述。然而蔡英文在“双英辩论”以后,突然又提出“以公投方式反ECFA”论述,舆论哗然,争论又起;继又提出将与中国对话,如此变化莫测的“球路”,外界自然欲加以深究与解读。

  正如日前乌克兰国会议员为了克里米亚军港租借问题大打一架一样,乌克兰的“蓝党”与“橘党”陷入了“亲俄派”与“本土派”的争论;台湾的“蓝党”与“绿党”也陷入了“亲中”与“本土”的类似纠葛,民进党则如同双头鹰一般,到底要“亲中”还是要“本土”,到底要签署ECFA与否,陷入了抉择的两难。乌克兰需要俄国低价瓦斯进口带动经济复苏,台湾则需要签署ECFA以避免在“亚细安(东协)加三市场”被边缘化,如果民进党意图要再成为执政党,其对中国大陆政策的调整与转型成为最具关键的指标。

  从2005年以来的县市长、立委、总统选举已经证明,台湾政治生态的基本格局已经定型,也就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选票是六十四(更精确说应是58比42),民进党如果采取目前的中国政策,也就是延续蒋经国的“三不”以及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如果民进党继续“恐共”、“敌共”,民进党就无法从42%选票往上突破到51%以上,从这个“战略转折点”切入,就可以理解为何蔡英文会在“十年政纲”提出与中国对话的诉求。

深绿大反弹

  蔡英文提出对话诉求,马上面临党内深绿基本教义派的反弹,最典型代表就是民进党台北市党部主委黄庆林的观点,他说:“国民党、亲民党都登陆了,民进党如果也去,台湾会被沦为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岸必须‘国与国对谈’,不是党对党,民进党主席不是国家领袖,如果去中国,就是朝贡!”黄庆林的论点,绝非“个人意见”,而是有党内强大基础。过去许信良在党主席任内提出“大胆西进”,引起党内围剿,蔡英文如果无法审慎处理党内强硬派,也有可能步上相同命运,这也是为什么蔡英文“进一步,退两步”,言论忽前忽后的主因。

  2008年3月马英九以58%得票率当选总统,马英九两年来没有积极作为,除了个性使然,与民进党的掣肘也有很大关系。虽然民进党只掌握不到国会四分之一席次,但往往发挥关键少数,进行议事杯葛,日前“陆生法案”引起朝野立委冲突就是一例。国民党籍的政务官惮于民进党立委的反制,不是胆小怕事就是息事宁人,不愿挺身而出为政策辩护,以免成为箭靶,正是这种心态使马英九政府的执行力低落,民进党发现此招有效,自然会将ECFA拉高为朝野对决形势。近日本土社团发动反ECFA大行游,已经失去舞台的谢长廷出面领导行游,“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都有向“双英”表威的意义。

转型需坚强意志与执行力

  蔡英文非常清楚,她必须带领民进党转型,重新调整中国政策,民进党才能打破框框,突破42%基本盘,如果无法争取到中间选民或者“浅蓝”选票,民进党不可能在2012年或2016年再度执政。然而“政党转型”毕竟非一蹴可及,英国工党在1979年成为在野党,花费十年转型功夫才丢掉意识形态包袱,1997年才再度执政,转型如果没有坚强意志与执行力加以贯彻,最后是昙花一现,形同具文。蔡英文运用“十年政纲”座谈会提出与中国对话议题,一方面是提出执政愿景,一方面测试各方反应,从中也可看出蔡英文的视野与企图心。

  “反共”、“恐共”、“敌共”曾经是国民党执政的专利,以此名义掌控台湾的政经资源,如今时移势转,国民党已经与中共搭建“国共论坛”,建立了稳定的两岸对话架构,民进党却继承了国民党的“反共遗产”,除了自甘放弃“两岸政策”主导权,也只能成为国民党的杠杆与筹码,甚至会失去再度执政机会。蔡英文勇敢踏出第一步,北京当局尚未正式回应前,蔡英文首要面对的是党内“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反制。正如西方谚语:“凯撒渡过卢比克河”,犹豫不决、进退失据反遭其殃,民进党应跨越台湾天然屏障,是与中国当局进行对话的时候了。

作者是台湾时事评论员

《联合早报网》台湾民主进步党主席蔡英文5月2日在“十年政纲”两岸议题座谈会上表示:“我们不排除在不预设政治前提情况下,与中国进行直接并实质的对话”,并定调民进党两岸路线是“审慎渐进”。蔡英文强调不能让国际社会及中国只透过国民党来理解台湾民意。

  当台湾内部为了“两岸经济协议”(ECFA)而使朝野形势进入僵局之际,蔡英文突然表态与中国当局对话,而且摆明是回应“胡六点”,上述动作自然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十年政纲”为何提出要与中国对话

  4月25日的“双英辩论”,是朝野两党党魁首次以公开形式就两岸经贸政策进行论述,会后各种民调普遍显示马英九略胜一筹。事实上就辩论技巧与内涵而论,马英九与蔡英文各有优劣长短,如果说蔡英文略占下风,应说是民进党在ECFA采取“守势”使然。当台湾主流民意正日渐主张对中国市场采取“开放政策”之际,民进党的传统思维自然使蔡英文绑手绑脚,无法采取开放、市场经济及具有国际视野的论述。然而蔡英文在“双英辩论”以后,突然又提出“以公投方式反ECFA”论述,舆论哗然,争论又起;继又提出将与中国对话,如此变化莫测的“球路”,外界自然欲加以深究与解读。

  正如日前乌克兰国会议员为了克里米亚军港租借问题大打一架一样,乌克兰的“蓝党”与“橘党”陷入了“亲俄派”与“本土派”的争论;台湾的“蓝党”与“绿党”也陷入了“亲中”与“本土”的类似纠葛,民进党则如同双头鹰一般,到底要“亲中”还是要“本土”,到底要签署ECFA与否,陷入了抉择的两难。乌克兰需要俄国低价瓦斯进口带动经济复苏,台湾则需要签署ECFA以避免在“亚细安(东协)加三市场”被边缘化,如果民进党意图要再成为执政党,其对中国大陆政策的调整与转型成为最具关键的指标。

  从2005年以来的县市长、立委、总统选举已经证明,台湾政治生态的基本格局已经定型,也就是国民党与民进党的选票是六十四(更精确说应是58比42),民进党如果采取目前的中国政策,也就是延续蒋经国的“三不”以及李登辉的“戒急用忍”,如果民进党继续“恐共”、“敌共”,民进党就无法从42%选票往上突破到51%以上,从这个“战略转折点”切入,就可以理解为何蔡英文会在“十年政纲”提出与中国对话的诉求。

深绿大反弹

  蔡英文提出对话诉求,马上面临党内深绿基本教义派的反弹,最典型代表就是民进党台北市党部主委黄庆林的观点,他说:“国民党、亲民党都登陆了,民进党如果也去,台湾会被沦为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岸必须‘国与国对谈’,不是党对党,民进党主席不是国家领袖,如果去中国,就是朝贡!”黄庆林的论点,绝非“个人意见”,而是有党内强大基础。过去许信良在党主席任内提出“大胆西进”,引起党内围剿,蔡英文如果无法审慎处理党内强硬派,也有可能步上相同命运,这也是为什么蔡英文“进一步,退两步”,言论忽前忽后的主因。

  2008年3月马英九以58%得票率当选总统,马英九两年来没有积极作为,除了个性使然,与民进党的掣肘也有很大关系。虽然民进党只掌握不到国会四分之一席次,但往往发挥关键少数,进行议事杯葛,日前“陆生法案”引起朝野立委冲突就是一例。国民党籍的政务官惮于民进党立委的反制,不是胆小怕事就是息事宁人,不愿挺身而出为政策辩护,以免成为箭靶,正是这种心态使马英九政府的执行力低落,民进党发现此招有效,自然会将ECFA拉高为朝野对决形势。近日本土社团发动反ECFA大行游,已经失去舞台的谢长廷出面领导行游,“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都有向“双英”表威的意义。

转型需坚强意志与执行力

  蔡英文非常清楚,她必须带领民进党转型,重新调整中国政策,民进党才能打破框框,突破42%基本盘,如果无法争取到中间选民或者“浅蓝”选票,民进党不可能在2012年或2016年再度执政。然而“政党转型”毕竟非一蹴可及,英国工党在1979年成为在野党,花费十年转型功夫才丢掉意识形态包袱,1997年才再度执政,转型如果没有坚强意志与执行力加以贯彻,最后是昙花一现,形同具文。蔡英文运用“十年政纲”座谈会提出与中国对话议题,一方面是提出执政愿景,一方面测试各方反应,从中也可看出蔡英文的视野与企图心。

  “反共”、“恐共”、“敌共”曾经是国民党执政的专利,以此名义掌控台湾的政经资源,如今时移势转,国民党已经与中共搭建“国共论坛”,建立了稳定的两岸对话架构,民进党却继承了国民党的“反共遗产”,除了自甘放弃“两岸政策”主导权,也只能成为国民党的杠杆与筹码,甚至会失去再度执政机会。蔡英文勇敢踏出第一步,北京当局尚未正式回应前,蔡英文首要面对的是党内“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反制。正如西方谚语:“凯撒渡过卢比克河”,犹豫不决、进退失据反遭其殃,民进党应跨越台湾天然屏障,是与中国当局进行对话的时候了。

作者是台湾时事评论员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