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需要的著名摆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47:57


《胜利之吻》是世界新闻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由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1898—1996)拍摄于1945年8月15日。后被做成雕塑竖立在时代广场,成为纽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那天,日本刚刚宣布向盟军无条件投降。当这个胜利的消息传到时代广场的时候,整个广场沸腾了,人们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一名年轻水兵情不自禁地抱起身边的一名女护士忘情亲吻起来。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眼疾手快,抓拍到这一珍贵的镜头。

    然而,这幅经典之作在1997年受到质疑。照片上的主人公、当年的水兵吉姆·雷诺尔斯说:“照片并非摄于当年8月,而是5月,也就是战胜德国纳粹的日子。这是摄影师根据《生活》杂志老板的授意而拍摄的。从创意、构图,直至被吻护士小姐身体的姿态,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不凑巧的是,这幅照片拍成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发表,而在3个月后才公布于世,以至于造成时代背景的错位。”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0118/12/33723_983856.shtml

胜利之吻.jpg

《胜利之吻》是世界新闻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由美国《生活》杂志摄影师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Alfred Eisenstaedt,1898—1996)拍摄于1945年8月15日。后被做成雕塑竖立在时代广场,成为纽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那天,日本刚刚宣布向盟军无条件投降。当这个胜利的消息传到时代广场的时候,整个广场沸腾了,人们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一名年轻水兵情不自禁地抱起身边的一名女护士忘情亲吻起来。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眼疾手快,抓拍到这一珍贵的镜头。

    然而,这幅经典之作在1997年受到质疑。照片上的主人公、当年的水兵吉姆·雷诺尔斯说:“照片并非摄于当年8月,而是5月,也就是战胜德国纳粹的日子。这是摄影师根据《生活》杂志老板的授意而拍摄的。从创意、构图,直至被吻护士小姐身体的姿态,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不凑巧的是,这幅照片拍成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发表,而在3个月后才公布于世,以至于造成时代背景的错位。”

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0118/12/33723_983856.shtml

胜利之吻.jpg
《国旗插在硫磺岛上》也是世界新闻摄影史上的名作,由美联社随军摄影记者乔·罗森塔尔(Joe Rosenthal,1912-2006)拍摄于1945年2月23日。该图片在《生活》杂志发表后引起轰动,赢得了次年的普利策新闻摄影奖,后来被制成雕塑,印成邮票,刻在纪念币上,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但该片也曾被质疑是摆拍之作。美军于1945年2月19日登陆硫磺岛与日军展开激战,4天后一支陆战队攻占硫磺岛主峰后将国旗插上了山顶。质疑者认为,乔·罗森塔尔赶到时,国旗已经插好了,他只好又让他们重新插了一次并拍摄下来。乔·罗森塔尔辩解说,国旗是插了两次,而且由两组不同的士兵完成。因为第一面国旗太小,为鼓舞士气,美军决定换一面更大的国旗。乔·罗森塔尔及时赶到山顶,抓拍到第二次插旗的镜头。


http://ilishi.blog.sohu.com/147047576.html

二战时美军攻占硫磺岛.jpg
美联社夸大西安暴雨

    2004年7月15日,美联社刊登了一张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后经确认,这张照片经过电脑处理,将原本只漫到小腿的水位人为地“抬高”到了腰部,故意夸大水患。这幅图片是国内某媒体的摄影记者通过图片网站间接地传到美联社的。事件发生后,美联社表示不再播发该摄影记者的新闻图片。
西安暴雨.jpg
{:3_97:}3楼的这个摄影记者最茶几,和老美玩什么PS。。。。{:3_86:}人老美玩PS最早。。。什么PS没见过。。。
2004年12月30日,加拿大西南部城市卡尔加里市颇有影响力的《卡尔加里先驱报》(Calgary Herald)在其头版刊发了一张触目惊心的“独家海啸照片”,照片中数米高的浪潮正向人们席卷而来。该照片引起巨大轰动。但事后证明,该照片并非是在12·26“世纪海啸”中拍摄的,而是两年前于中国杭州拍摄的钱塘江潮!同样上当而在头版刊登该图片的还有德国慕尼黑的《TZ》、印度的《印度时报》(India Times)、南非约翰里斯堡的《公民报》(Citizen)等。

4.jpg
见过1976年10月的《人民画报》吗?
造汽 发表于 2010-4-16 08:16


    没见过
造汽 发表于 2010-4-16 08:16


    有什么内容?
造汽 发表于 2010-4-16 08:16
没见过,发上来让偶们开开眼...


这次玉树地震的一个官方照片,一群士兵和一个军官在抢救被压的老百姓的牲口,
那个当官的头发上、身上一点灰都没有,穿的衣服干干净净,连摺都很少,不像来救灾的,我只担心他的裤子会开裆
那个动作更不像能用上劲的动作。和他周围的士兵形成强烈反差,我个人感觉像摆拍的

原文
http://mil.news.sohu.com/20100415/n271522650.shtml

这次玉树地震的一个官方照片,一群士兵和一个军官在抢救被压的老百姓的牲口,
那个当官的头发上、身上一点灰都没有,穿的衣服干干净净,连摺都很少,不像来救灾的,我只担心他的裤子会开裆
那个动作更不像能用上劲的动作。和他周围的士兵形成强烈反差,我个人感觉像摆拍的

原文
http://mil.news.sohu.com/20100415/n271522650.shtml
风卷云 发表于 2010-4-16 09:52
哈哈
明摆着了
这个大校完了……
可是后面一张那位中校的却是尘头粉面的工作状态
qzs_wyf 发表于 2010-4-16 09:36

对不起,是11期,网上好像只有封面,没找到追悼会大照片,
当时没有PS,结果一排华国锋叶剑英等好人之间,留了四个豁口,很大的豁口,就是简单的用
不知道什么东西,涂成了了模糊的一团,好人后面的人民的背景是还算对焦清楚的,
但是这四团鬼魂后面的模糊的。油画可以改N次,照片也可以吗。
关于摆拍嘛,现在已经想通了,我们平时出去玩还不都是摆拍,只要出发点是好的,能对的起自己的就可以了
风卷云 发表于 2010-4-16 09:52

不光是官服一层不染,瞧他那拉马的姿势,能使出力气吗?

第四张照片的蓬头垢面的中校更是给了这上校响亮的一巴掌。
造汽 发表于 2010-4-16 11:20

还有著名的换头照……,那是40多年以前的事鸟。
asleepingpig 发表于 2010-4-16 11:29
人家大校是头可断发型不可乱呐
……有一个例子当年是广为人知的,这就是“文革”期间著名的“换头术事件”,即陶铸被毛泽东提升为“第四号人物”之后的照片事件。(那是1966年秋的事)

    《陶铸传》中说:当时“陶铸依然真诚地按党的原则办事,他认为:刘、邓即使有错误,也是认识上的问题,况且刘 少奇仍然是国家主席,邓 小平还是党的总书记。因此,在他主管的新闻宣传上,一如既往地把刘、邓作为国家领导人来对待。例如,这一年(1966年)国庆检阅的新闻照片,按规定照例要有一张毛主席和刘少奇主席两人在一起的一张,新华社这次依然循章办事,在审稿时,陶铸发现没有邓小平的镜头,当即指示新华社一定要有邓小平的照片。新华社的同志就遵照陶铸的指示,以技术处理做了补救,他们将一帧照片的一位同志隐去,将小平同志的照片移补过来……”

    显然,这对已经与陶铸闹翻了的江青以及中央“文革”小组的其他人,则不啻是意外得到的一个“倒陶”的把柄。不久,江青等开始向陶铸发难,认为他执行了“刘、邓路线”,并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时有意安排在报纸和电视上出现刘、邓的照片;毛泽东也用非常严厉的语言批评陶铸“很不老实”,再加上这时又获得了陶铸是“叛徒”的诬陷材料。于是,继刘、邓之后,又搞掉了第三个“党内最大的走资派”也即“中国最大的保皇派”——陶铸。(摘自《历史学家茶座》)

参见http://www.meizhou.cn/news/0907/09/090709040.html
t97t8.jpg

经典摆拍来了{:wu:} {:wu:} {:wu:}
当年的前U2飞行员驾驶波音归来看老娘,真情流露长跪不起嚎啕大哭,我们当时有资格进入的国内权威媒体摄影记者全SB,只顾拍领导和其握手致意,这种真实感情的东西反而一张没有,结果LD不满意要求重新在机场摆拍但是真实的感情和气氛全没了
:D ;P
001ec9413d690c09606c2b.jpg
奥巴马白宫“摆拍” “仿”前总统肯尼迪

美国白宫新近公布一张照片。照片上,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在椭圆形办公室阅读文件,他的女儿萨沙躲在沙发后偷看父亲。英国《每日电讯报》2日评论,这张照片尽管感觉自然,但画面显然能引发联想,促使人们拿它与其他著名照片作比较,即时年3岁的小约翰·肯尼迪在总统父亲约翰·肯尼迪办公桌下玩耍的照片。
:D
res03_attpic_brief.jpg
路透社给这幅照片的标题是“在哥里市,格鲁吉亚人站在他们儿子的身体旁边”。这个妇人仰望天空,她的儿子可能已经死了。但是照片中儿子的身体明显被从路缘边移动了一段距离。这样做显然不是为了掩盖死者身体的裸露部分,也不是为了让死者更有尊严。难道是为了有更好的光线角度,以利于拍摄吗?  

8001524_1.jpg
:D摆拍能比得上景德镇?  毛的好战士雷锋堪称能手
这张是路透社最先公布的题目为“在哥里市,格鲁吉亚士兵正在搬运死去的妇女”的照片。但是这名“死去的妇女”正在令人难以置信地紧紧抓住护士的胳膊,而且从图片上看应该是个男性。她身旁的同一个男子在两张照片中有不同的姿势,衣服也发生了变化。

8001524_6.jpg
:Dps就不用说了 《开国大典》那才叫绝  adobe也五体投地
碧云包租公 发表于 2011-1-16 21:17
西方的摆拍技术你也想超过?!:D
20年前的今天,东西方冷战的标志“柏林墙”被推倒。从1961年8月12日东德当局开始高筑墙起,到1989年11月9日边界开放为止,东德人从来没有放弃过翻墙的努力,大约有5000人成功逃脱。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在1961年8月15日,当时柏林墙还只是一个雏形,仅仅是铁丝网路障,它还没有变成后来3.6米高、1.2米厚的混凝土墙。这一天,负责守卫边界的19岁的东德士兵汉斯•康拉德•舒曼(Hans Conrad Schumann),头上戴着钢盔,身上还背着长枪,突然甩掉步枪大步跃过铁丝网,奔向了西柏林。这个瞬间被当时在场的德国摄影师拍了下来,从此成为冷战时期的最经典照片之一。

拍下这张照片的摄影师叫彼得•雷宾(Peter Leibing),当时也才有20岁,是汉堡图片社Contiepress的雇员。实际上雷宾当时能够拍到这个镜头并非是偶然,而是事先有人告诉他有东德士兵可能越界,所以雷宾以及其他一些记者都守在边界上等候(在雷宾的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还有另一位记者在拍照)这一时刻的到来。据当时在场的人们回忆,舒曼是在西边人们的Komm rübe(过来)!呼喊声中越界的。虽然当时的摄影记者不止一位,但是只有雷宾的这一张成为传世经典,获得了美国Overseas Press Club1961年摄影大奖。在雷宾拍下这张照片的整整40年之后,2001年8月15日雷宾在家中还捧着那张照片留影。

就是这张照片让舒曼的英姿已经永远地铭刻在世人的脑海中。在柏林当年舒曼越界的Bernauer Strass,高高矗立起了舒曼飞身一跃的塑像,已经成为了热门旅游点。


柏林的还可以买到以舒曼为题材的明信片、纪念品,街头还有供游人摆拍的舒曼飞身一跃的纸板模型。


舒曼本人后来怎样了呢?当他越过边界之后,立刻被西德军人带走,还留下了另一张与西德军人在一起的照片。

后来舒曼在巴伐利亚定居,在Günzburg(金茨堡)认识了一位叫Kunigunde的姑娘并结了婚,在奥迪汽车工厂的装配线上工作了27年。1986年舒曼还以那张著名的照片为背景留了影,照片上的舒曼神情阴郁闷闷不乐。英雄的寂寞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获得人身自由的舒曼始终没有获得心灵解脱,只能借酒浇愁。


舒曼飞跃柏林墙成为英雄,但是却有始终无法逾越的心结。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之后,舒曼曾经高兴地说只有在这时他才真正地感到了自由。他回到东德故乡,但是他的亲朋好友们却表现得很冷淡,似乎依然把他当做是“背叛者”来对待。此后舒曼患上了抑郁症,1998年6月20日,舒曼在与妻子一次口角之后,在离家不远的小果林中上吊自杀身亡,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翻越了心中的高墙。  

48670cb2g77dc5ce1c376&690.jpg
48670cb2g77dc65942c71&690.jpg
48670cb2g77dc53e17e69&690.jpg
48670cb2g77dc58088074&690.jpg
48670cb2g77dc68407885&690.jpg
朝廷需要
有这四个字,无论什么东方、西方、南方、北方,就都不重要了。
记者最茶几
兰色之伤 发表于 2011-1-16 21:52


    啥不重要啊 摆拍这么虚伪&*(……*&……&*%……¥的事情只有邪恶的tg才做的
纯洁正直正义的西方是万万不会干滴
xiaocaibing 发表于 2011-1-16 22:01


    是呀,是呀,介个说得灰常对。
tjhk3 发表于 2010-4-15 23:19


    作为古都人民鸭梨很大。
摆拍是屡见不鲜的
纽约市长坐地铁恐怕也是摆拍吧
碧云包租公 发表于 2011-1-16 21:19


开国大典1.jpg

开国大典2.jpg

开国大典3.jpg
tjhk3 发表于 2010-4-15 23:19


    这个PS的很明显
风卷云 发表于 2010-4-16 09:52
哈里王子表示鸭梨不大
sss.jpg
造汽 发表于 2010-4-16 11:20

1966年还有换头术。某位元帅的头被换了别人的。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11-1-17 12:14

好象还是作者董先生本人动手干的。所以与照片不能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