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明天起上海历史博物馆举办利玛窦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06:40
 转文汇报上的内容


 为纪念在明代万历年间来过中国的“泰西儒士”利马窦辞世400周年,包括拉斐尔名作《永恒与天使》、提香的《菲立普二世像》在内的72件意大利“国宝”远渡重洋,近日首次亮相京城,与国内的62件文物组成了《利玛窦》展。“如果利玛窦还活着,并且出席了这次活动,我想他的开场白应该是‘我们从地中海那边来,为了带来知识和友谊,为了和你们一同建立更美好的世界’。”意大利方策展人说。展品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画作,还包括文献资料、玉器、陶器等。

  上海观众也将有机会一睹大师作品的风采。早报记者获悉,“利马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将于今年4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

  利玛窦画像400年后首次“省亲”

  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一幅利玛窦的油画像暗藏玄机。专家介绍,利玛窦在中国期间一直不肯为自己画一幅画像,这幅画是其指导一位中国画师利用西方油画手法创作的自画像。“这也许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幅油画。”专家介绍,利玛窦去世后,这幅画像被运到罗马,这次是利玛窦画像400年后首次“省亲”。

  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的作品透出了古典艺术的精雅与唯美,作品《永恒与天使》以柔和的笔调描摹了作者心中天使们的形象,此幅作品藏于翁布里亚国立美术馆。展厅中的作品无不透着西洋风情,在一处名为“辉煌的‘无用之物’”的屋子里,这些16世纪利玛窦出生地的油画、当时欧洲人使用的箱柜、彩陶墨水瓶盒和纸张盒等生活用品,为观众展现了一幅那个年代的欧洲浮世绘。有趣的是,由于海上航线的开通,中国元素和中国风也成为文化流通的标志之一,包括唐伯虎、杜堇、李岳芸等人的水墨画,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以及佛造像、印章、饰品等成为当时西方工艺品中的“流行”与“经典”。

  沿着利玛窦的足迹继续文化交流

  一直以来,利玛窦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沟通文化与经济交流的代表。“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要先于经济的交流,只有这些文化的财富才会给我们带来经济的财富。两国、两地之间如果差异越大,那么彼此交流、合作的愿望就会越强烈。利玛窦就为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构建了一座桥梁,并且他一直怀抱有这种信念。对于今天的我们,我们将继续沿着利玛窦的足迹,带着我们的文化、带着我们的理念走到一起进行对话、进行交流。”意大利马尔凯大区主席蒋·马里奥·斯巴卡说。这个中意交流展览的构思自去年7月份左右就已经开始, 最后决定将第一站设在首都博物馆,接下来还会在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以及韩国首尔等地相继举办。

  “利玛窦是我们马尔凯大区最优秀的儿子。” 蒋·马里奥·斯巴卡说,“今天我们开始的这个展览,无非是400年前利玛窦开辟的、不同文明和国度之间本着追求和平和发展而走上的共同合作道路的缩影。”

  实际上,尽管展览以“利玛窦”命名,却不只限于对一个人物的介绍,倒更像是对一个时代的展示——16世纪世界历史出现的巨大转变,即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黑暗的中世纪”的冲击。自1578年利玛窦的远东传教之旅开始,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便成为世界历史巨变的一个缩影。转文汇报上的内容


 为纪念在明代万历年间来过中国的“泰西儒士”利马窦辞世400周年,包括拉斐尔名作《永恒与天使》、提香的《菲立普二世像》在内的72件意大利“国宝”远渡重洋,近日首次亮相京城,与国内的62件文物组成了《利玛窦》展。“如果利玛窦还活着,并且出席了这次活动,我想他的开场白应该是‘我们从地中海那边来,为了带来知识和友谊,为了和你们一同建立更美好的世界’。”意大利方策展人说。展品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画作,还包括文献资料、玉器、陶器等。

  上海观众也将有机会一睹大师作品的风采。早报记者获悉,“利马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将于今年4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

  利玛窦画像400年后首次“省亲”

  在此次展览的作品中,一幅利玛窦的油画像暗藏玄机。专家介绍,利玛窦在中国期间一直不肯为自己画一幅画像,这幅画是其指导一位中国画师利用西方油画手法创作的自画像。“这也许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幅油画。”专家介绍,利玛窦去世后,这幅画像被运到罗马,这次是利玛窦画像400年后首次“省亲”。

  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的作品透出了古典艺术的精雅与唯美,作品《永恒与天使》以柔和的笔调描摹了作者心中天使们的形象,此幅作品藏于翁布里亚国立美术馆。展厅中的作品无不透着西洋风情,在一处名为“辉煌的‘无用之物’”的屋子里,这些16世纪利玛窦出生地的油画、当时欧洲人使用的箱柜、彩陶墨水瓶盒和纸张盒等生活用品,为观众展现了一幅那个年代的欧洲浮世绘。有趣的是,由于海上航线的开通,中国元素和中国风也成为文化流通的标志之一,包括唐伯虎、杜堇、李岳芸等人的水墨画,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以及佛造像、印章、饰品等成为当时西方工艺品中的“流行”与“经典”。

  沿着利玛窦的足迹继续文化交流

  一直以来,利玛窦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沟通文化与经济交流的代表。“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要先于经济的交流,只有这些文化的财富才会给我们带来经济的财富。两国、两地之间如果差异越大,那么彼此交流、合作的愿望就会越强烈。利玛窦就为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构建了一座桥梁,并且他一直怀抱有这种信念。对于今天的我们,我们将继续沿着利玛窦的足迹,带着我们的文化、带着我们的理念走到一起进行对话、进行交流。”意大利马尔凯大区主席蒋·马里奥·斯巴卡说。这个中意交流展览的构思自去年7月份左右就已经开始, 最后决定将第一站设在首都博物馆,接下来还会在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以及韩国首尔等地相继举办。

  “利玛窦是我们马尔凯大区最优秀的儿子。” 蒋·马里奥·斯巴卡说,“今天我们开始的这个展览,无非是400年前利玛窦开辟的、不同文明和国度之间本着追求和平和发展而走上的共同合作道路的缩影。”

  实际上,尽管展览以“利玛窦”命名,却不只限于对一个人物的介绍,倒更像是对一个时代的展示——16世纪世界历史出现的巨大转变,即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黑暗的中世纪”的冲击。自1578年利玛窦的远东传教之旅开始,中西科学技术文化交融便成为世界历史巨变的一个缩影。
利玛窦和徐光启、李之藻,是将古希腊哲学、数学、天文学、近代物理全面正式引入中国的人,
无奈好景不长,徐光启死后11年,满清便入了关
明末引进西学根本没有清末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
照样能够跟上西方科技的发展大势

以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的景儒合一的做学问方式,
算是明末中西交流最后的一簇昙花了
Q6 发表于 2010-4-1 19:22


    关于这个,我先翻一下书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4-1 19:24


    先看看明末翻译古希腊哲学之形而上学、几何原本、托勒密天文学 利玛窦之世界地图
崇祯历书中开普勒物理学内容
我是说如徐光启对西学的态度

他首先认为西学有“易儒补佛”即填补中国传统学问的功效,这点和清人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点相似

但是,他还进一步提出超胜,通过学习西学,要使得中国的科技超越西方
看了那些资料,你会发现明末的那帮士大夫后来会造红衣大炮不是偶然。
洪承畴在明廷的时候,便住持造过红夷炮
后来那厮竟将红夷炮技术全数献给满清了
Q6 发表于 2010-4-1 19:38


    对满洲红夷炮发展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还有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这三人的火炮及火炮技术来源于徐光启的儿女亲家孙元化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4-1 19:37


    徐光启到底是不是被利玛窦发展成的虔诚天主教徒,争议还很大
   儒学这套学说,入世性比较强,属于形而下的学问;形而上的基督神学互补性很强,两者并不矛盾
当时利玛窦是通过潜心学习儒学、贯通中西才打入明廷进士、士大夫这个圈子的
Q6 发表于 2010-4-1 19:53


    徐光启本质上还是个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儒家士大夫。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4-1 19:57


    这个,有没有一手的资料证明这个是真的: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徐光启经过三年的考虑,在南京接收洗礼,全家加入天主教。而后一年,才中的进士。这意味着,他先是一名基督徒,后来才成的进士。
Q6 发表于 2010-4-1 20:14


    仔细翻了下书,似乎没有直接证据

在《中西会通第一人》一书第51页上,提到法兰西学院汉学家谢和耐认同徐光启是用儒教的道德观诠释基督教的教义,以及对西学的兴趣是因为西方科技。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中国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传教,杜车别的一篇文章里写道“澳门教会当局曾经借口传教士应以传教为根本,不准从事散播科学的工作。当熊三拔在徐光启要求合译《泰西水法》的时候,就表现的吞吞吐吐,以至让徐光启感到非常不满意,甚至说出“可以窥见其人”的话来。 ”
徐光启的确对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与李之藻、杨廷筠合称中国天主教会的三大柱石

徐光启的确对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与李之藻、杨廷筠合称中国天主教会的三大柱石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4-1 20:43



明末清初,天主教和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在他们三人之后到达了一个巅峰阶段。清初康熙开始也对西学很感兴趣,并潜心钻研过数学和天文学。后来日渐感到这些东西对满清的统治存在实质性威胁,最后终于在晚年杀光了所有中国境内的天主教徒和从事西学之数千人,并驱逐了所有西方的传教士。【1】相比之下,同期的俄国的彼得和罗蒙若索夫开始了彻底的启蒙运动,并全面引入西欧的大学体系,从此中国和俄罗斯的差距开始全面铺开。反思这段历史,如何不让人痛心!
    【1】有关康熙和梵蒂冈交恶之后,杀光国内的所有天主教徒和从事西学汉人的资料,除了德国和意大利的一些红衣主教的编剧剧情,我还未找到任何正式权威的历史文献记录此重大历史事件。如果有,可能要从梵蒂冈和德国的档案馆中才能翻出来。
徐光启的确对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与李之藻、杨廷筠合称中国天主教会的三大柱石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4-1 20:43



明末清初,天主教和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在他们三人之后到达了一个巅峰阶段。清初康熙开始也对西学很感兴趣,并潜心钻研过数学和天文学。后来日渐感到这些东西对满清的统治存在实质性威胁,最后终于在晚年杀光了所有中国境内的天主教徒和从事西学之数千人,并驱逐了所有西方的传教士。【1】相比之下,同期的俄国的彼得和罗蒙若索夫开始了彻底的启蒙运动,并全面引入西欧的大学体系,从此中国和俄罗斯的差距开始全面铺开。反思这段历史,如何不让人痛心!
    【1】有关康熙和梵蒂冈交恶之后,杀光国内的所有天主教徒和从事西学汉人的资料,除了德国和意大利的一些红衣主教的编剧剧情,我还未找到任何正式权威的历史文献记录此重大历史事件。如果有,可能要从梵蒂冈和德国的档案馆中才能翻出来。
康熙学习西学有可能是为了借助西洋科技打压中国儒生,也就是说卖弄知识。

杀光不光是没有记载,而且驱逐西方传教士要等到乾隆以后。
当时历史并非没给我们机会,

偶然性太多。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4-1 21:11

康熙仙逝之前,就干过那事;乾隆只不过继承他爷爷的遗愿,将事情做得更彻底一些罢了
将中国所有西洋人等都查出来,尽行杀了,将头带于西洋!完全是恫吓手段。如此粗暴践踏传教自由,限制信仰权利,只有封建王权才能做出来。这种做法只能贻笑国际社会,显示自己的无知愚昧,焉能谈到维护“国家主权”?
Q6 发表于 2010-4-1 19:38


   

所以满清对于在军队中大规模配备火器一直是心存忧虑的,并进而停止了火器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回复 18# Q6


   

当时的天主教徒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只是一种手段。

关于罗马教廷,不要把他们想的很美好。

康熙对罗马教廷的态度交恶,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当时罗马教廷的愚昧无知。



其实从雍正即位来看,他对于西方还是持基本肯定的态度——譬如现今传世的雍正画像中,有一副就是带着西洋假发帽着西洋服饰的。
布衣鲜卑 发表于 2010-4-2 09:23

对罗马教廷的态度,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和爱新觉罗.玄烨的同龄人  伊萨克.牛顿的英国 及 俄罗斯的彼得一世的做法。后两者所处宗教土壤甚至和罗马教廷有着某种敌对的关系。但是他们并未因噎废食,在本国的的新教和正教的环境下,超越罗马天主教,完成了了全国性质的近代启蒙。  当时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成分也并不单纯,更何况自德国起源的新教改革已经开始了很多年。排除对火炮的恐惧因素之外,玄烨当时采取的严厉态度或许避免让满清王室遭遇两百年后沙皇家族那样的惨剧,但是中国却因此一封闭停滞就两百年。
   这段十字路口上的历史,让人深思,也大有精彩文章可作。


如果玄烨换种态度对待传教士和教徒,或许后来全球性帝国排名应该是中国、英联邦,再看不到到那个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
富裕的中国也会像英国和西班牙那样保存王室,子民无限爱戴。。。
  可历史就是历史,不允许假设和意淫。两百年后,八国联军把众死忠愚顽清粉揍得惨不忍睹,接着清廷也在众人嘘声中歇了菜。。。。。。。。
   叹   叹   叹
有结果必有原因

如果玄烨换种态度对待传教士和教徒,或许后来全球性帝国排名应该是中国、英联邦,再看不到到那个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
富裕的中国也会像英国和西班牙那样保存王室,子民无限爱戴。。。
  可历史就是历史,不允许假设和意淫。两百年后,八国联军把众死忠愚顽清粉揍得惨不忍睹,接着清廷也在众人嘘声中歇了菜。。。。。。。。
   叹   叹   叹
有结果必有原因


无论玄烨态度如何,明清时代的中国能出现罗蒙诺索夫式的大人物么,(牛顿太高了).以二鸦被狠揍后士大夫阶层仍沉迷无知, 何况"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事实上清醒人一直有,比如洪亮吉,魏源,徐继畲,王韬,郭嵩焘,黄遵宪.......但是要"主流化",太难了.英国人还说通商口岸的华人生意能力很强,但.......

无论玄烨态度如何,明清时代的中国能出现罗蒙诺索夫式的大人物么,(牛顿太高了).以二鸦被狠揍后士大夫阶层仍沉迷无知, 何况"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事实上清醒人一直有,比如洪亮吉,魏源,徐继畲,王韬,郭嵩焘,黄遵宪.......但是要"主流化",太难了.英国人还说通商口岸的华人生意能力很强,但.......
可惜,偶现在不在上海.
Arthurian 发表于 2010-4-3 13:26


    清末倒是出了个蔡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