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中央:科学推进"走出去"国家战略实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9:22:53
致公党中央:科学推进"走出去"国家战略实施2010年03月10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 (记者 苏琳) 致公党中央日前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了《提升国际竞争力,科学推进“走出去”国家战略实施》的提案。

    致公党中央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日益融合,密不可分。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是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的重要战略。

    长期以来,中国主要奉行的是“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政策,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和投资活动仅始于本世纪初。作为国际市场的后来者,中国投资的脚步走得很快。2000年中国的海外投资仅为10亿美元,2007年已跃升为265.1亿美元。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下降20%以上,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反而大幅上升,高达534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将近1倍。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64%。进入2009年,中国企业则开始在购并市场上频频出手。因此,海外投资必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托。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些急剧增长的海外投资数据背后,却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所谓中国威胁论有所抬头,少数国家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和资源合作大作文章,采取种种手段加以阻挠。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利益矛盾逐步增多。发达国家的技术、品牌、营销垄断,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艰巨挑战。

    其次,我国企业“走出去”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跨国经营水平不高,境外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行业组织自律和协调功能不完善,对外经济合作法制建设滞后,监管体制不健全。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风险意识不强,对国外经营风险识别和控制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

    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在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找突破口,破解“走出去”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难题,科学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

    致公党中央建议:

    一、国家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将走出去和扩大内需相结合

    针对影响企业“走出去”的诸多因素,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定期就“走出去”有关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对企业境外投资活动涉足的国家、产业、规模和合作对象选择等进行指导和协调,并在审批时加以把握,把企业对外投资的微观目标与国家的宏观目标进行有效协调。通过建立广泛可靠的信息采集整理渠道,为企业提供包括投资目标国的政治状况、宏观经济、企业要素成本状况,以及对外投资相关领域情况等基本信息。挑选拳头行业,重点扶持同时具有规模优势、技术实力和持续竞争能力的实业和建设主体,逐步平衡对外资源依赖度。在全球化战略实施中,努力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站稳脚”,“扎下根”,“结出果”。在对外投资活动中,将获取海外自然资源和扩展我国产品市场和海外承包并重,以此支持国内就业和扩大内需

    二、优化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政策,建立良好国际投资形象

    在对外投资中,国有企业受国家政策的指导,在有关机构的全面协调下比较有序地进行海外拓展活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国家战略因素,在进行跨国经营时,会遭遇到来自各方面政治力量的制约影响,导致经营活动受阻。同时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国际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企业决策,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后果。相比较而言,民营企业受国家战略影响较小,灵活性强,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境外投资活动较之国有企业往往事半功倍。它们以自身产品优势为主导,通过在海外设立生产和销售渠道拓展市场,来弥补竞争劣势,一方面获得稀缺资源,另一方面避开贸易壁垒。著名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发展模式,正说明民营企业可以成为“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施者。建议国家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为规范运作和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性金融支持,积极扶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同时也必须坚持引导民营企业在国内外加强法制意识和相互扶持,少走弯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和建立长期品牌。因为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为创造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来源,帮助广大民企走出去将对于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进一步发展和建立以国有资本为先导,以市场化运作模式结合国内外多方资本的金融投资平台,为海外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新途径

    为了实现企业对外金融投资利益最大化,我国在与部分被投资地区在以往已经有这方面的初步尝试,建议进一步发展和建立以国有资本为先导的多边投资基金,以市场化为运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国资的杠杆作用,吸收国内非国有资本,以及与地区性和跨国金融机构结合受托管理国际资本,,为对外投资策略服务.,形成以中国资本牵头,资源强大、操作规范、形象平和的包含多种资本形态的混合金融投资平台。一方面此类平台的投资活动将获得我国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与被投资国进行对话,降低投资壁垒,淡化地缘政治色彩。

    四、发挥侨、海优势,加强海外联络工作,进一步吸引和培养海外专业化、国际化人才

    专业化人才团队的建设是我国“走出去”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既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又要注重自我培养。我国侨务资源丰富,在世界各地拥有分布广泛的侨民.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侨、海优势,在与各国侨界,当地商会和民间团体的交往中,进一步重视经济方面的合作交流,并且重点培养、引进一批熟悉和掌握国际通用规则,具有全球视野,又了解中国国情的金融、法律、外语等方面的资深专业人才,同时依靠这些人才吸引和建立真正国际化、商业化,具有较强稳定性的国内外结合的团队。同时可以发挥民主党派和海归人员的历史渊源和参谋作用,进一步加强在新华人群体中的海外联络工作,挖掘海外最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为其回国工作搭建长期发展平台和事业发展空间。建议相关专业部门做好海外高端人才库建设,进一步拓展引进人才的视野,在评价和考核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其对国情的了解,不盲目崇拜海外背景,重视战略思维和领导能力。







http://www.ce.cn/xwzx/gnsz/zg/201003/10/t20100310_21093745.shtml致公党中央:科学推进"走出去"国家战略实施2010年03月10日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 (记者 苏琳) 致公党中央日前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了《提升国际竞争力,科学推进“走出去”国家战略实施》的提案。

    致公党中央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日益融合,密不可分。当前,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是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在国际资源分配中争取一个更加有利的形势并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的重要战略。

    长期以来,中国主要奉行的是“引进来”的对外开放政策,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和投资活动仅始于本世纪初。作为国际市场的后来者,中国投资的脚步走得很快。2000年中国的海外投资仅为10亿美元,2007年已跃升为265.1亿美元。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下降20%以上,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反而大幅上升,高达534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将近1倍。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64%。进入2009年,中国企业则开始在购并市场上频频出手。因此,海外投资必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依托。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些急剧增长的海外投资数据背后,却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所谓中国威胁论有所抬头,少数国家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和资源合作大作文章,采取种种手段加以阻挠。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强,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利益矛盾逐步增多。发达国家的技术、品牌、营销垄断,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艰巨挑战。

    其次,我国企业“走出去”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跨国经营水平不高,境外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行业组织自律和协调功能不完善,对外经济合作法制建设滞后,监管体制不健全。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风险意识不强,对国外经营风险识别和控制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

    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在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寻找突破口,破解“走出去”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难题,科学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战略的实施。

    致公党中央建议:

    一、国家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支持和服务,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将走出去和扩大内需相结合

    针对影响企业“走出去”的诸多因素,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定期就“走出去”有关重大问题进行沟通协商,对企业境外投资活动涉足的国家、产业、规模和合作对象选择等进行指导和协调,并在审批时加以把握,把企业对外投资的微观目标与国家的宏观目标进行有效协调。通过建立广泛可靠的信息采集整理渠道,为企业提供包括投资目标国的政治状况、宏观经济、企业要素成本状况,以及对外投资相关领域情况等基本信息。挑选拳头行业,重点扶持同时具有规模优势、技术实力和持续竞争能力的实业和建设主体,逐步平衡对外资源依赖度。在全球化战略实施中,努力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站稳脚”,“扎下根”,“结出果”。在对外投资活动中,将获取海外自然资源和扩展我国产品市场和海外承包并重,以此支持国内就业和扩大内需

    二、优化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政策,建立良好国际投资形象

    在对外投资中,国有企业受国家政策的指导,在有关机构的全面协调下比较有序地进行海外拓展活动,但是由于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国家战略因素,在进行跨国经营时,会遭遇到来自各方面政治力量的制约影响,导致经营活动受阻。同时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国际化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企业决策,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后果。相比较而言,民营企业受国家战略影响较小,灵活性强,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和敏锐的市场嗅觉,境外投资活动较之国有企业往往事半功倍。它们以自身产品优势为主导,通过在海外设立生产和销售渠道拓展市场,来弥补竞争劣势,一方面获得稀缺资源,另一方面避开贸易壁垒。著名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发展模式,正说明民营企业可以成为“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实施者。建议国家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为规范运作和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性金融支持,积极扶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同时也必须坚持引导民营企业在国内外加强法制意识和相互扶持,少走弯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和建立长期品牌。因为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为创造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来源,帮助广大民企走出去将对于扩大内需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进一步发展和建立以国有资本为先导,以市场化运作模式结合国内外多方资本的金融投资平台,为海外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新途径

    为了实现企业对外金融投资利益最大化,我国在与部分被投资地区在以往已经有这方面的初步尝试,建议进一步发展和建立以国有资本为先导的多边投资基金,以市场化为运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国资的杠杆作用,吸收国内非国有资本,以及与地区性和跨国金融机构结合受托管理国际资本,,为对外投资策略服务.,形成以中国资本牵头,资源强大、操作规范、形象平和的包含多种资本形态的混合金融投资平台。一方面此类平台的投资活动将获得我国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与被投资国进行对话,降低投资壁垒,淡化地缘政治色彩。

    四、发挥侨、海优势,加强海外联络工作,进一步吸引和培养海外专业化、国际化人才

    专业化人才团队的建设是我国“走出去”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既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又要注重自我培养。我国侨务资源丰富,在世界各地拥有分布广泛的侨民.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的侨、海优势,在与各国侨界,当地商会和民间团体的交往中,进一步重视经济方面的合作交流,并且重点培养、引进一批熟悉和掌握国际通用规则,具有全球视野,又了解中国国情的金融、法律、外语等方面的资深专业人才,同时依靠这些人才吸引和建立真正国际化、商业化,具有较强稳定性的国内外结合的团队。同时可以发挥民主党派和海归人员的历史渊源和参谋作用,进一步加强在新华人群体中的海外联络工作,挖掘海外最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为其回国工作搭建长期发展平台和事业发展空间。建议相关专业部门做好海外高端人才库建设,进一步拓展引进人才的视野,在评价和考核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其对国情的了解,不盲目崇拜海外背景,重视战略思维和领导能力。







http://www.ce.cn/xwzx/gnsz/zg/201003/10/t20100310_210937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