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靠什么产业使人均gdp冲到3万美元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6:28:51
台湾有先进的科技业,工业体系也小有规模,人均过万后经济增长就放缓,近年来更是接近停滞
产业升级的不顺利,使得冲人均2万美元的过程变得异常缓慢
香港有700万规模的人口,不算少了,几乎没什么有竞争力的科技产业,是怎么让人均gdp在上世纪就早早得冲上2万多的?光靠金融业和转口贸易应该不足以那么厉害吧?台湾有先进的科技业,工业体系也小有规模,人均过万后经济增长就放缓,近年来更是接近停滞
产业升级的不顺利,使得冲人均2万美元的过程变得异常缓慢
香港有700万规模的人口,不算少了,几乎没什么有竞争力的科技产业,是怎么让人均gdp在上世纪就早早得冲上2万多的?光靠金融业和转口贸易应该不足以那么厉害吧?
嗯  这两点做好就够了  香港也算世界转运的一个大枢纽了
靠服务业,发达国家40%的GDP是服务业。
若干年以前,内地工厂的产品,工人累死累活+老板绞尽脑汁才赚几个点利润,香港人转手一下,起码几十个点的利润,就这么回事。虽然这不是全部的原因,但是香港确实是利用作为内地和外国的纽带的地位长肥了。
美名扬 发表于 2010-2-6 20:56
台湾的第三产业比重应该也超过百分之70了
澳门人均39000美刀。
第三产业
大侧斜螺旋桨 发表于 2010-2-6 21:08
澳门和香港不是一个概念
澳门才几十万人
记得若干年前高盛亚太胡祖六曾经带着一群香港的基金经理访问青岛啤酒厂,那时青岛啤酒一年的利润不过几千万,还比不上香港一个基金经理的一年收入
香港若靠转口贸易和金融业这种虚拟经济的话,经济会很脆弱
怪不得每次金融危机时台湾都要比香港稳定
雁过拔毛
现在看WW都比HK顺眼。。。HK太喜欢用上帝的眼光来看大陆了。
二道贩子善忽悠,所以就发了
说句气话,香港现在这么闹,就该由他们去,等到被边缘化,就有的苦吃了,正好做个反面典型,大陆现在对香港的需求不高。
回复 6# 大侧斜螺旋桨

澳门的薪资水平似乎不如香港

“娱乐城”从业人员除外{:3_94:}
来而往 发表于 2010-2-6 21:54


   是 葡京吧
这就是用脑子与劳力的分别了,劳力永远是在最低层的

有一些人常常说没有了大陆香港便死定了,这个的确是!
但问题是中央政府会放开不理会香港吗???不会
所以,不会发生的事大家便不要说了

另外,不要拿上海来比较了,上海离香港、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很大差距
包括法治、制度、人民素质、资讯自由流通、外汇流通等
靠房地产业
samstim09 发表于 2010-2-6 21:59

呵呵,港农都蹦跶成旅游之都了,再蹦跶下去我看吃饭都成问题
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狂妄自大,HK的兴起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服务业/贸易业/海运业这些都是利润值很高的产业,就像上面一位说的好,脑力劳动者获得的回报远远高于体力劳动者
foxpat 发表于 2010-2-6 22:04

呵呵,人家扫街的一个月都有6-7000元,还可申请政府廉租房

没工作的可拿政府援助,一个四人家庭随时可拿8000-10000,所以很多这类穷人工作都不去找了
金融买办!
香港一个鼻屎地方,拥有外汇储备竟高达2500多亿美元,还有几千亿港元财政储备,香港吃饭会成问题??呵呵
对于一个免税+旅游城市+港口城市,光这三样每天坐着就数钱不冲2万刀那实在没天理。过去大陆随便往哪都经香港转船,人家建个码头进出都收钱,算的上无本万利了
50-60年代,来料加工(和中国80年代初差不多)

80年代,转口贸易

90年代后,就是地产和金融

现在加上个旅游

香港的核心竞争力是世界第二大的商业港,最自由的金融中心。加上个在中国贸易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每年光我们公司人坐飞机都给他们赞助不少钱
像寄生虫一样吮吸大陆人的脂血!
香港几十年来都是大陆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占总量的40%以上,据说珠三角地区70%的外资企业都是港资。
(三)工业化时期(1950年代起)
1.从转口港时期向工业化时期的过渡(50-60年代)
20世纪50和60年代,香港经济逐步完成了从转口港时期向工业化时期的过渡,从而发生了划时
代的变化。
大陸解放前夕,内地的大量资金,设备从上海、广州等地流入香港,并带去了技术和管理人才。
同时战后我国内地工商界特别是上海的厂家从英、美等地订购了大量的纺织机械等工业设备.此时也
因大陸局势变动不再转入内地,而直接启运香港设厂投产。据有人估计,1946-1950年间,以商品、
有价证券、黄金、和外币的形式从中国大陸流入香港的资金不下5亿美元。在1949年第一季度申请登
记设厂的工厂中约有60%是从内地迁港。这些内地迁港工业包括纺织、橡胶、五金、化学、火柴等,
对於战后香港工业的重建与发展有重大作用。与此同时,面对著局势的变化,过去一直占据优势的英
资财团(例如怡和财团)有一些表现出信心动摇。怡和大班约翰.凯瑟克曾经发出“我们的好日子已经过去
了”的悲哀,采取股票上市,变卖资产,套取现金等手法,准备后路。而汇丰以及渣打银行则采取了
一些比较明智的措施,为香港的工业发展包括纺织、成衣、金属制品、塑料、化学工业、船舶修造、
饮料、香烟等提供了相当數量的贷款。东南亚的华侨以及其他外资也大量流入香港。据估计,仅
1949-1950年流入的资金约达10亿元之多。另一方面,除了英国和英聯邦国家作为香港制造品的重要
出口对象外,1953年美国容许港制品输入,此后美国逐步发展成为香港的最大出口市场。这一切无疑
对香港的经济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就是这样,香港逐步获得了工业化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设备、勞力以及市场等条件,尽管在
1957-1958年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经济发展速度到影响,但它终归完成了从转口港时期向工业化时期
的转变。萌芽於30年代的香港工业,至1947年只有工厂961家,雇用人數47,400人;1959年激增至
4,541家,雇用人數达177,330人;1959年与1947年相比,厂家和雇用人數分别增加了3.7倍和2.7倍。
1959年,在香港的出口贸易中,港产品的比重已上升到69.6%,取代了转口贸易的地位。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香港经济(主要是工业、外贸)有了较快的发展,为70年代的经济起飞奠定
了基础。这时朝鲜战争已经结束;东南亚政局动荡,不少人夹带资金來港;内地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原准备在内地投资的华侨转而将资金投进香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西方资本大量渗
入香港;而香港本身除了1967年曾发生反英抗暴而受过短暂的冲击外,政局一直比较稳定,这就为香
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棉纺、织布、制衣、塑料以至新兴的电子、钟表、玩具业等,都有
较大的发展。1960-1969年,香港制造业工厂从5,346家增加到14,078家,雇用人數从224,,400人增加
到524,400人,分别增加了1.6倍和1.3倍。同时期的港产品出口值则从28.67亿元增加到105.18亿元,
增加了2.7倍。进出口贸易总值也从98.01亿元增加到280.9亿元,增加了1.9倍。此外,房地产、建筑、
金融业等也相应有所发展。


2.工业现代化、多元化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70年代后)
70年代以來,则是香港工业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阶段。
70年代的香港经济,不論是在加工工业、对外贸易还是交通运输、金融、建筑、旅游等都有迅速
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以加工工业为基础、以对外贸易为主导、以多种经营为特点的工业城市。
以工业为例,香港注册厂家从1970年的16,507家增加到1980年的45,025家,雇用人數则从
549,178人增加至907,463人,分别增加了1.7倍和0.7倍。1980年,港制品输出为681.71亿元,占出口
贸易总额的69.4%,从事制造业人數则占总就业人數的40%左右。据统计,1980年香港总产值(时值)
为1,060亿港元,按人口平均的产值为20,933元(约合4,080美元),在亚洲仅次於日本而略高於星加坡。
70年代香港工业的发展过程,具有一些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完全相同的特点:出口导向,工业与
贸易有共生关系;轻工业占优势;小型企业占多數,适应性强,等等。这些特点是由香港本身所固有
的小环境决定的。香港本身缺乏自然资源,工业原料和半制成品主要依赖进口;人多,地小,但拥有
世界天然良港;内部市场有限,产品大部份需要出口。香港工业的发展,从原料的输入到产品的输出,
都得依赖於对外贸易,如果没有外贸,香港工业以及整个经济就会窒息。另一方面,由於轻工业具投
资较少、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适应性强等优点,所以香港一开始便走上发展轻工业的道路。目
前,香港轻工业的工厂數、雇员數和出口额在工业中均占95%以上。在轻工业中,又比较集中於成衣、
纺织、塑胶、玩具以及电子、手表等行业,1980年这些行业出口额约占香港制品出口总额的72%。其
中60年代发展起來的电子工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1980年出口的电子产品83.06亿港元,占港产品出
口总额的12.3%,雇用工人88,883名,成为仅次於制衣业的第二大行业。此外小型企业居多又是香港
工业的另一特点。以1978年为例,雇员在50人以下的小型工厂占全港工厂总數的92%,雇员人數占
41%,而且工厂的平均人數还有下降的趋势。企业规模小,生产容易调整,适应性比较强。在同一时
期,香港的对外贸易也令人为之侧目。1980年的贸易总额已经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98.94亿
元,比1970年的328.46亿元增加了5.4倍,居世界第20位。其它如交通运输、旅游业等也有较大的发
展,被誉为国际航空中心、海运中心和旅游中心。此外畸形发展起來的房地产业尤为引人注目,这裏
限於篇幅,就不一一枚举了。

在这一阶段经济发展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金融业的崛起,成为仅次於紐约、倫敦的第三个
国际金融中心和仅次於倫敦、苏黎世的世界第三大黄金市埸。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是在有利的政治、经济、自然条件下形成的。70年代以來,香港政
局比较稳定,与东南亚、日本、欧美各国的聯系日益密切,同时,随著香港经济特别是工业的崛起和
房地产的畸型发展,它需要金融业的发展予以配合,这是促进金融中心的形成和金融资本发展的必要
前提。在这样的形势下,大批跨国金融机构涌进香港,使香港的金融结构和经营业务发生巨大的变化,
日趋国际化。从地理上看,香港处於一种适中的地理位置上,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之一,处於有利
的时差区内,可以充当紐约与倫敦金融市场的中继站;这一有利的条件,加上港英当局所采取的不干
预政策,使得香港地区的信贷等活动特别活跃。1978年3月,港英当局撤消了不增发银行牌照的禁令,
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内,持牌银行即增加了41家,支行數目也大增。在香港金融領域中,外资的活动
尤为突出。据港英当局统计,至1982年底,在香港的131家持牌银行中,有94家的资本來自香港以外
的19个国家和地区,约占72%;而在财务公司和保险公司中,外资则占80%。至1982年底,世界最
大的100家银行中,有63家在香港设立分行或办事处。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转站的作用日益加强,各
行对国外供款和预付款在10年中从2.04亿元增至207.78亿元,年增58.8%,其中最多为印尼、南朝鲜、
台湾、马來西亚、日本、澳洲、巴拿马、菲律宾、泰国、印度、新西蘭等,基本上是亚太地区。财团
聯合贷款數量大,范围广,一些跨国银行、财团相继取得20多家华资银行的部份股权,如汇丰对恒生
(61%),美国花旗银行对远东(76%),日本三菱对廖创兴(25%),富士银行对广安(55%)等等。当地登
记的持牌银行中,接受外资某种控制的己过半數。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其利弊一直有所争論。但是,它对於促进今天香港经济的繁荣局
面,显然有著重要的积极作用。
看香港电影,还有明星的采访,香港70,80年代也还是不咋样。星爷,成家班很多都是穷出身。笼居问题存在了很长时间,就是一家人挤在很小的一间什么屋像鸟笼一样。可能富的很富穷的很穷吧。大陆80年代开始改革开发后,对香港拉动估计也不小。华为第一小桶金,就是从香港倒卖交换机积累的。
最早也是靠工业,主要是纺织、服装、电子、玩具。比如李嘉诚就是靠生产塑料花发家的。荣智健当年去香港也是先做电子业。

现在香港已经没落了,特别是上海自由港的兴建,香港会彻底边缘化。
这些外黄内白的香蕉


不看跟帖就知道,多数人脑子都不用动,“都是靠内地呗!”
所以我说,中国是大国,但是却有寡民,心眼类似高丽棒子,
中国高速发展是棒子的功劳,日本衰落是与棒子竞争的下场。

以前港客NB,故称为港巴子
后来台商NB,故称为台巴子
现在是不是内巴子、陆巴子已经成熟了?

不看跟帖就知道,多数人脑子都不用动,“都是靠内地呗!”
所以我说,中国是大国,但是却有寡民,心眼类似高丽棒子,
中国高速发展是棒子的功劳,日本衰落是与棒子竞争的下场。

以前港客NB,故称为港巴子
后来台商NB,故称为台巴子
现在是不是内巴子、陆巴子已经成熟了?
再补充点,时不时的政府还会拿大陆钱给香港发大红包,比如98金融危机..
香港是中国发展得最好的地区之一, 我们应该为它自豪的. 总有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吧 .
比较两个地方, 最好从多方面分析.
率性而为 发表于 2010-2-6 21:51
其实是少数人在闹.
香港的金融贸易等擅长项目,你全换下来,找内地人顶替那些位置试试
离开大陆,香港就是渣,还谈什么人均GDP
试想一下,切断大陆与香港的一切联系,看看香港弹丸之地依靠什么养活上千万人,还人均GDP3万美元,笑话
切断这切断那,你不如说如果香港是建在撒哈拉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