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转帖]~~~~~传统教育内地可能最差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31:48
<P>传统教育内地可能最差
2004年07月01日 10:21



香港没有一个急切切断旧传统的过程;台湾一直有意延续中国的正统传统;而内地正处于一心一意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一代基本上是麦当劳的俘虏,传统文化教育做得最差。


游走于两岸三地讲学、做节目,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接受《新周刊》记者专访,比较了内地、香港、台湾两岸三地90年代生人在传统与教育上的区别。


《新周刊》:在你看来,中国(包括香港、台湾)教育中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

许子东:现在传统教育太少了。90年代出生的小孩现在正是长身体、形成价值观的一群人,的确形成了一个文化的断层。比较起来,三地情形各有不同。香港在学校里仍有一些传统教育。香港因为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他们没有一个急切切断旧传统的过程,有一些过去的东西还保留着:比如沿袭了旧的地名,新界等地还有类似“飘色”的民俗,甚至像“布政司”这样的政府职能的名称,都与清朝一脉相承。台湾以正统文化自居,一直有意延续中国的正统传统。比如台北,从机场一出来就看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广告,表明了传统文化就是核心文化之一,他们的孩子也从小受到这种古文化的熏陶。


而内地正处于一心一意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一代的少年基本上是麦当劳的俘虏。事实上,他们的父母都是“文革”中走过来的,传统文化在那个年代就被切断了,断代从那时就已经注定了。对于传统的教育,内地做得最差。


《新周刊》:如果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什么是最需要弥补的?

许子东:我希望在中小学课程中多一些文言训练,并且在考试中体现出来。现在八九岁的小孩都在背《荔枝蜜》、背《谁是最可爱的人》,还不如背苏东坡、背李白呢。看看中国古代文学史和现当代文学史,是2000年比100年,在内地大学里篇幅占的比例却是5:5,在京、沪、穗等大购书中心里比例是3:7;而香港的大学里比内地要略强一些,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比例是8:2或者7:3,即使在中学教材里,古代文学占的比例也较内地的要多。


商业化的操作对弘扬传统没有帮助。古装连续剧混淆年代,服饰不准确,经常歪曲历史。不久前举行过仿古的祭典,也只是场时事秀,进行的并非传统文化教育,可能让人对传统文化更迷糊。


《新周刊》:李欧梵曾说香港教育有一种“返智”心态,你认为香港教育主要是什么问题?

许子东:香港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太功利化。但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香港小,地方是借来的、时间是借来的,只能找快钱,造成大学教育不是以人文为本,而是一种职业训练,都是为了将来“找工”。所谓的“返智”,说到底就是指这种急功近利的“后现代教育”。


内地现在这种现象更严重。事实上,这种功利是传统,也是反传统。说传统,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提倡“学而优则仕”;但同时,中国的传统非常sophisticated,要求“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上人”,要求有非功利的奋斗过程最后才达到功利的目的。而现在教育没有这种非功利的过程直接就想要结果,这就是一种反传统。这是一种吊诡。


所谓生态决定心态。内地教育还有一个现象是,各大城市之间的小孩太类似了。因为内地这些年的发展,每一个城市都非常类似,走在街上没有区别。这种高度统一就是因为传统文化断裂、失落了。


《新周刊》:现在在广东等地,初中升高中是无需考试的,电脑派位;上大学的比例又高,考大学也开始不难。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和内地的中小学教育有什么不同?

许子东:现在看来,内地是效仿美国的教育制度:自由发展,大学宽进严出。香港进行的则是精英淘汰制,效仿英国。这里从小就分班,中学分为三个级别,中产的孩子如果读到Band 3的“坏”学校,一般就会留学海外。现在香港大学生比例很低,只从20年前的2%提高到17%,还比不上内地大城市,大学出来就成了精英阶层。两种教育各有千秋。不过,我不太喜欢香港这种从小就残酷竞争的方式。


《新周刊》:近几年,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曾开设过国学班;也曾有经济学家为“私塾”唱赞歌,你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吗?

许子东:据了解,清华大学的国学班效果并不理想,想培养几个陈寅恪终究只能是梦想。我觉得有人开“国学班”、开“私塾”都很好。但既不应匆忙反对,也不应匆忙提倡。因为文化、教育都应该多元,多一种选择就是好事。</P><P>传统教育内地可能最差
2004年07月01日 10:21



香港没有一个急切切断旧传统的过程;台湾一直有意延续中国的正统传统;而内地正处于一心一意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一代基本上是麦当劳的俘虏,传统文化教育做得最差。


游走于两岸三地讲学、做节目,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接受《新周刊》记者专访,比较了内地、香港、台湾两岸三地90年代生人在传统与教育上的区别。


《新周刊》:在你看来,中国(包括香港、台湾)教育中传统的中国文化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

许子东:现在传统教育太少了。90年代出生的小孩现在正是长身体、形成价值观的一群人,的确形成了一个文化的断层。比较起来,三地情形各有不同。香港在学校里仍有一些传统教育。香港因为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他们没有一个急切切断旧传统的过程,有一些过去的东西还保留着:比如沿袭了旧的地名,新界等地还有类似“飘色”的民俗,甚至像“布政司”这样的政府职能的名称,都与清朝一脉相承。台湾以正统文化自居,一直有意延续中国的正统传统。比如台北,从机场一出来就看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广告,表明了传统文化就是核心文化之一,他们的孩子也从小受到这种古文化的熏陶。


而内地正处于一心一意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一代的少年基本上是麦当劳的俘虏。事实上,他们的父母都是“文革”中走过来的,传统文化在那个年代就被切断了,断代从那时就已经注定了。对于传统的教育,内地做得最差。


《新周刊》:如果要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什么是最需要弥补的?

许子东:我希望在中小学课程中多一些文言训练,并且在考试中体现出来。现在八九岁的小孩都在背《荔枝蜜》、背《谁是最可爱的人》,还不如背苏东坡、背李白呢。看看中国古代文学史和现当代文学史,是2000年比100年,在内地大学里篇幅占的比例却是5:5,在京、沪、穗等大购书中心里比例是3:7;而香港的大学里比内地要略强一些,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比例是8:2或者7:3,即使在中学教材里,古代文学占的比例也较内地的要多。


商业化的操作对弘扬传统没有帮助。古装连续剧混淆年代,服饰不准确,经常歪曲历史。不久前举行过仿古的祭典,也只是场时事秀,进行的并非传统文化教育,可能让人对传统文化更迷糊。


《新周刊》:李欧梵曾说香港教育有一种“返智”心态,你认为香港教育主要是什么问题?

许子东:香港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太功利化。但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香港小,地方是借来的、时间是借来的,只能找快钱,造成大学教育不是以人文为本,而是一种职业训练,都是为了将来“找工”。所谓的“返智”,说到底就是指这种急功近利的“后现代教育”。


内地现在这种现象更严重。事实上,这种功利是传统,也是反传统。说传统,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提倡“学而优则仕”;但同时,中国的传统非常sophisticated,要求“吃得苦上苦,方为人上人”,要求有非功利的奋斗过程最后才达到功利的目的。而现在教育没有这种非功利的过程直接就想要结果,这就是一种反传统。这是一种吊诡。


所谓生态决定心态。内地教育还有一个现象是,各大城市之间的小孩太类似了。因为内地这些年的发展,每一个城市都非常类似,走在街上没有区别。这种高度统一就是因为传统文化断裂、失落了。


《新周刊》:现在在广东等地,初中升高中是无需考试的,电脑派位;上大学的比例又高,考大学也开始不难。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和内地的中小学教育有什么不同?

许子东:现在看来,内地是效仿美国的教育制度:自由发展,大学宽进严出。香港进行的则是精英淘汰制,效仿英国。这里从小就分班,中学分为三个级别,中产的孩子如果读到Band 3的“坏”学校,一般就会留学海外。现在香港大学生比例很低,只从20年前的2%提高到17%,还比不上内地大城市,大学出来就成了精英阶层。两种教育各有千秋。不过,我不太喜欢香港这种从小就残酷竞争的方式。


《新周刊》:近几年,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曾开设过国学班;也曾有经济学家为“私塾”唱赞歌,你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吗?

许子东:据了解,清华大学的国学班效果并不理想,想培养几个陈寅恪终究只能是梦想。我觉得有人开“国学班”、开“私塾”都很好。但既不应匆忙反对,也不应匆忙提倡。因为文化、教育都应该多元,多一种选择就是好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