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洒海地写大爱 -----追思八位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中国维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52:37
情洒海地写大爱
——追思八位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中国维和警察

时间:2010年01月20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黄庆畅 胡洪江 廖文根  
     

  为了和谐世界的梦想,中国警察走进了海地,走上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大舞台。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八位优秀警察的生命。人民日报记者带你走近八位维和警察生前的生活,去追忆那令人感动的点滴瞬间。

  朱晓平:正、诚、善、谦、实

  “做人要坚守‘五个字’——正、诚、善、谦、实”,“做事要达到三个境界:一是要有追求,二是要有责任,三是要有精神”,“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学习,坚持勤奋,坚持规律,坚持自律”。这是朱晓平对青年干部们的亲切叮咛,也是自己几十年工作的感悟和信条。

  担任装备财务局局长只有短短6个月,朱晓平的足迹已经遍及天津、河北等12个省市区的市、县级公安机关。

  “每天他都来得非常早,晚上八九点前基本没有下班过。出差的时候是能多干就多干,什么时候都是马不停蹄。”公安部装备财务局经费保障指导处处长么子国回忆说,“平时出差,大多是下了飞机就带着行李直奔会场。”

  申志高副巡视员回忆说,朱局长在新疆调研时了解到,严冬将至,一线的特警队还没有配备御冬衣物。他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连夜采购冬季执勤服和毛衣、毛裤、毛皮鞋,在降温之前送到了援疆特警手中。

  由于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朱晓平心脏搭上了支架,但他2003年冬天奉命带领公安部工作组在新疆工作期间,冒严寒、顶风暴,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边防哨所,3个月行程近3万公里,走遍了新疆全部15个地州和兵团10个师,深入43个县级公安机关、11个公安边防支队和112个基层所队,对当地公安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督导调研。

  郭宝山:雷厉风行的谦谦长者

  再过几个月,60岁的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郭宝山就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了。但他自己一点也没有放松。“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白了一半的板寸,腰板挺直,目光炯炯,保持军人气质的郭宝山充满活力。“我每次遇到他都要敬礼,特别自然,就像见到我的老首长。不知怎么,他身上就是有一种亲和力,谦谦长者,没有架子。”同样曾是军人的欧洲处副处长傅兴潮说。

  “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办事雷厉风行。他的办公桌上从来看不到堆积如山的文件,因为他总是高效完成工作,当天的文件批不完他就不下班。”公安部国际合作局欧洲处处长韩林说。

  作为公安机关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的召集人,郭宝山亲自参与处置了数十起我境外公民和机构遭受侵害案件,部署、指导我驻外警务联络官、维和警察处置了上百起我境外公民遭绑架、抢劫、杀害等案件。

  局里有一名普通干部家庭遭遇变故,生活困难。郭宝山送上一张超市购物卡:“拿着,这卡是我自己买的,知道给钱你不会收,拿着去买一些日用品吧。”接过卡的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王树林: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在王树林的办公桌上,有一张工作时限倒计时表。58岁的王树林很快就要退离公安装备战线,他倒数着自己还能为公安事业奉献多少个日日夜夜。

  从黑龙江建设兵团班长,到清华大学建工系教师,再到公安部工作……在同事们眼中,王树林“任劳任怨,淡泊名利,勇挑重担,甘于奉献”。

  “抓紧点”,这是从警30年的王树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工作面前,他总是忘记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2001年,王树林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痊愈上班后,领导让他注意身体,不要太累。“我过几年就退休了,更要发挥余热,还要把经验传给年轻的同志。”王树林说。

  装备处处长谭保东永远不能忘记王树林带着自己熟睡的2岁女儿到火车站帮他接岳父母时的情景。那时候,谭保东刚刚到北京工作,人生地不熟,于是请王树林帮忙去接。王树林的爱人上夜班,孩子没人照看,但他急人所难:“好,我一定去。”

  物资储备调运处处长蒋苏林说:“我们一起押运物资时,他总是放心不下,坚持要跟装备物资在一起。困了累了,他就躺在装备箱子上眯一会儿。我们每一次押运,都是这样做的。”

  李晓明:35岁的维和“老同志”

  李晓明今年才35岁,但在维和队伍中,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同志”,在维和战线已经干了10年。

  2000年,全国范围内的维和警察考试中,时任河南项城市公安局干警的李晓明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和警务技能名列前茅,给各位考官留下深刻印象。

  同一年,他被借调到公安部外事局——国际合作局的前身,协调组织向东帝汶派遣维和警察工作。

  第二年,李晓明以维和民事警队负责人的身份带领14名队员开赴东帝汶执行维和任务。到达东帝汶维和任务区后,李晓明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出色的外语能力脱颖而出,很快由基层维和民警升任联合国东帝汶警察总部计划部门主管。

  “在东帝汶的一年时间里,李晓明因工作成绩突出,受到联合国维和警察总警监的嘉奖表彰,并获得联合国和平一级勋章。在东帝汶,他度过了26岁生日,成为年纪最轻的维和警队领导之一。”国际合作局维和警察工作处卢聪说。

  “在10年来派驻国外的1000多名维和警察中,李晓明的口碑极好。”借调到国际合作局维和警察工作处工作的李佳音说,10年来,李晓明的足迹遍及海地、阿富汗、东帝汶、科索沃等7个任务区,对于一线警队的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这个小伙子关键时候拉得出、打得赢,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人才。”在国际合作局李祝群副巡视员的眼里,李晓明熟悉每一个任务区的详细情况,是维和警察工作处的“活字典”。公安部国际合作局欧洲处处长韩林说:“他的工作能力非常强,在我国维和工作领域是资历最长的人之一。”

  赵化宇:自己曾说欠亲人太多

  赵化宇,公安部警务保障局政府采购工作处副处长。2004年6月,公安部首次承担向海地派遣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任务。那时,作为政府采购办公室副主任的赵化宇就负责后勤保障任务。

  “大到武器装备,小到衣食住行,几乎维和警察在海地所需的所有物品都是化宇一手操办的。”公安部警务保障局赵传成副局长说。

  2009年9月25日,赵化宇带领第七支海地维和警队顺利抵达海地。然而到任务区不到20天,赵化宇就感染上登革热,被送往医院。

  “在一次次的高烧、一次次的阵痛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口腔、眼眶渗血,手、脚、腿开始皮下出血……” “想想未竟的事业、未尽的孝道、年幼的孩子,我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出来。我对自己再三说,不要慌,不要慌,要挺住!”这是摘自赵化宇的日记《阿根廷医院,不相信眼泪!》里的一段话。经过十多天与病魔的顽强搏斗,他终于战胜病魔,重返战斗岗位。

  “有了孩子以后,他的妻子辞掉工作,来北京抚养孩子,一家人团聚了,哪晓得……”同事余健群低着头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说,“他给我打电话时经常说想儿子。”

  “他原本打算维和工作结束后把父亲从农村接到北京做腿部手术,但是现在化宇的妻子还瞒着老人说房子没装修好,要过一阵子才能接过来。”政府采购工作处调研员王小健哽咽难言。

  李钦:率队完成数千次武装巡逻

  边境作战,他是一员虎将,两上老山,冲锋在前,一次次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禁毒一线,他率领专案组,亲赴中、缅、老、泰四国,将国际大毒枭韩永万缉拿归案;海地维和,他临危受命,率队出征,出色完成数千次武装巡逻、重点警戒、高危解救,带出海地多国维和部队中惟一的“模范警队”。

  他就是李钦,云南边防总队司令部参谋长,中国第六、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政委,一等功臣。战友和部属私下里称他为“钦哥”、“参座”。

  “钦哥总是把队员们的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执行任务前,总会反复考虑要干什么、怎么干,绝不打无准备之仗。谁要是在执行任务时不守纪律把头盔脱下来了,他就会生气地批评说,这是在拿生命开玩笑。”与李钦一起参加过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西双版纳边防支队队员李严华说。

  200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李钦带领队员们给一所急需救援的教会学校送去1000多公斤各类食品及部分生活用品、学习用具;在残疾人扶助组织、山区农村和城市的贫民窟,也总能见到李钦和防暴队员的身影。

  钟荐勤:从未抱过女儿的战地新闻官

  1月13日,女儿出生的第210天,一个从未抱过自己女儿的父亲,在与祖国相隔万里的海地永远闭上了双眼。

  他就是钟荐勤,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正营职干事,中国第六、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新闻官。

  “这几天从他的办公室门口过,我多么希望他还坐在这里,干他喜欢的工作……他还从来没有抱过自己的女儿呢……”站在钟荐勤的办公桌前,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处干事朱圆媛早已泣不成声。

  2007年,而立之年的钟荐勤夫妇俩商量着要个孩子。这时,钟荐勤被选为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妻子理解了丈夫的选择,但在一篇文章中却不无遗憾地写道:“我们的孩子又得晚些要了……”

  2008年9月,也就是钟荐勤从海地回国的第二个月,妻子怀上了宝宝,这让久别重逢的夫妻俩欣喜不已。可就在宝宝即将来到人间时——2009年6月,钟荐勤随第八支维和警察防暴队第二次出征海地。4天后,他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孩。远在大洋彼岸的钟荐勤只能通过网络视频见女儿,他喜欢管女儿叫“小熊宝”。

  今年1月17日早上,噩耗传来。“当天一早我们就去看望嫂子。嫂子拿出一套小迷彩服,是钟哥出发前给女儿做的。钟哥说,等他凯旋时,要让女儿穿上迷彩服去机场接他……”朱圆媛说。

  “前两天,嫂子给我打了个电话,说钟哥在海地买了3只小毛熊玩具,准备回国时送给女儿。”朱圆媛说,“我们已经告诉仍在海地的战友,领导也一再交待,务必要把毛熊玩具带回来。因为嫂子说,那是钟哥第一次给女儿买礼物。”

  和志虹:两次赴海地维和的“妈妈警察”

  和志虹是昆明边检站二科教导员、中国第六、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翻译官。

  2007年3月,得知中国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由云南公安边防总队组队出征的消息后,和志虹做出了她生命中一个重大的决定——暂别1岁多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参加防暴队出征海地。

  她说,在家只能照顾一个孩子,如果参加防暴队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可能会使更多的孩子得到安宁。

  “每当局势紧张,她就主动找队员们谈心,帮大家舒缓紧张情绪,鼓励我们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挺过去。”战友李严华说。

  和志虹的同事、昆明边防检查站检查员吴弘彦也说,“和姐是个刻苦的人,对工作要求挺高、挺严。她特别爱学习,总觉得自己的英语口语不好,一有空就拿本英语读物在读,还逼着我们一起学习。我们背地里都叫她‘和妈妈’。她挺容易亲近,只要你有困难找到她,她一定帮你解决。”

  吴弘彦对“和妈妈”两次选择赴海地维和,感到既钦佩又担心。“2008年那次她回国,我们一下子冲上去抱住她,觉得特别踏实。最近我们还在商量,说她又快回来了,我们这次要去哪儿订花呢,送什么花呢……”话未说完,泪已婆娑。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001/t20100120_19327.htm情洒海地写大爱
——追思八位在海地地震中牺牲的中国维和警察

时间:2010年01月20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黄庆畅 胡洪江 廖文根  
     

  为了和谐世界的梦想,中国警察走进了海地,走上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大舞台。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夺走了八位优秀警察的生命。人民日报记者带你走近八位维和警察生前的生活,去追忆那令人感动的点滴瞬间。

  朱晓平:正、诚、善、谦、实

  “做人要坚守‘五个字’——正、诚、善、谦、实”,“做事要达到三个境界:一是要有追求,二是要有责任,三是要有精神”,“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学习,坚持勤奋,坚持规律,坚持自律”。这是朱晓平对青年干部们的亲切叮咛,也是自己几十年工作的感悟和信条。

  担任装备财务局局长只有短短6个月,朱晓平的足迹已经遍及天津、河北等12个省市区的市、县级公安机关。

  “每天他都来得非常早,晚上八九点前基本没有下班过。出差的时候是能多干就多干,什么时候都是马不停蹄。”公安部装备财务局经费保障指导处处长么子国回忆说,“平时出差,大多是下了飞机就带着行李直奔会场。”

  申志高副巡视员回忆说,朱局长在新疆调研时了解到,严冬将至,一线的特警队还没有配备御冬衣物。他立即指示有关部门连夜采购冬季执勤服和毛衣、毛裤、毛皮鞋,在降温之前送到了援疆特警手中。

  由于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朱晓平心脏搭上了支架,但他2003年冬天奉命带领公安部工作组在新疆工作期间,冒严寒、顶风暴,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边防哨所,3个月行程近3万公里,走遍了新疆全部15个地州和兵团10个师,深入43个县级公安机关、11个公安边防支队和112个基层所队,对当地公安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督导调研。

  郭宝山:雷厉风行的谦谦长者

  再过几个月,60岁的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郭宝山就可以退休,安享晚年了。但他自己一点也没有放松。“要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后人留下点什么。”

  白了一半的板寸,腰板挺直,目光炯炯,保持军人气质的郭宝山充满活力。“我每次遇到他都要敬礼,特别自然,就像见到我的老首长。不知怎么,他身上就是有一种亲和力,谦谦长者,没有架子。”同样曾是军人的欧洲处副处长傅兴潮说。

  “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办事雷厉风行。他的办公桌上从来看不到堆积如山的文件,因为他总是高效完成工作,当天的文件批不完他就不下班。”公安部国际合作局欧洲处处长韩林说。

  作为公安机关境外中国公民和机构安全保护工作联席会议的召集人,郭宝山亲自参与处置了数十起我境外公民和机构遭受侵害案件,部署、指导我驻外警务联络官、维和警察处置了上百起我境外公民遭绑架、抢劫、杀害等案件。

  局里有一名普通干部家庭遭遇变故,生活困难。郭宝山送上一张超市购物卡:“拿着,这卡是我自己买的,知道给钱你不会收,拿着去买一些日用品吧。”接过卡的人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王树林: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在王树林的办公桌上,有一张工作时限倒计时表。58岁的王树林很快就要退离公安装备战线,他倒数着自己还能为公安事业奉献多少个日日夜夜。

  从黑龙江建设兵团班长,到清华大学建工系教师,再到公安部工作……在同事们眼中,王树林“任劳任怨,淡泊名利,勇挑重担,甘于奉献”。

  “抓紧点”,这是从警30年的王树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工作面前,他总是忘记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2001年,王树林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痊愈上班后,领导让他注意身体,不要太累。“我过几年就退休了,更要发挥余热,还要把经验传给年轻的同志。”王树林说。

  装备处处长谭保东永远不能忘记王树林带着自己熟睡的2岁女儿到火车站帮他接岳父母时的情景。那时候,谭保东刚刚到北京工作,人生地不熟,于是请王树林帮忙去接。王树林的爱人上夜班,孩子没人照看,但他急人所难:“好,我一定去。”

  物资储备调运处处长蒋苏林说:“我们一起押运物资时,他总是放心不下,坚持要跟装备物资在一起。困了累了,他就躺在装备箱子上眯一会儿。我们每一次押运,都是这样做的。”

  李晓明:35岁的维和“老同志”

  李晓明今年才35岁,但在维和队伍中,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同志”,在维和战线已经干了10年。

  2000年,全国范围内的维和警察考试中,时任河南项城市公安局干警的李晓明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和警务技能名列前茅,给各位考官留下深刻印象。

  同一年,他被借调到公安部外事局——国际合作局的前身,协调组织向东帝汶派遣维和警察工作。

  第二年,李晓明以维和民事警队负责人的身份带领14名队员开赴东帝汶执行维和任务。到达东帝汶维和任务区后,李晓明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出色的外语能力脱颖而出,很快由基层维和民警升任联合国东帝汶警察总部计划部门主管。

  “在东帝汶的一年时间里,李晓明因工作成绩突出,受到联合国维和警察总警监的嘉奖表彰,并获得联合国和平一级勋章。在东帝汶,他度过了26岁生日,成为年纪最轻的维和警队领导之一。”国际合作局维和警察工作处卢聪说。

  “在10年来派驻国外的1000多名维和警察中,李晓明的口碑极好。”借调到国际合作局维和警察工作处工作的李佳音说,10年来,李晓明的足迹遍及海地、阿富汗、东帝汶、科索沃等7个任务区,对于一线警队的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

  “这个小伙子关键时候拉得出、打得赢,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人才。”在国际合作局李祝群副巡视员的眼里,李晓明熟悉每一个任务区的详细情况,是维和警察工作处的“活字典”。公安部国际合作局欧洲处处长韩林说:“他的工作能力非常强,在我国维和工作领域是资历最长的人之一。”

  赵化宇:自己曾说欠亲人太多

  赵化宇,公安部警务保障局政府采购工作处副处长。2004年6月,公安部首次承担向海地派遣成建制维和警察防暴队任务。那时,作为政府采购办公室副主任的赵化宇就负责后勤保障任务。

  “大到武器装备,小到衣食住行,几乎维和警察在海地所需的所有物品都是化宇一手操办的。”公安部警务保障局赵传成副局长说。

  2009年9月25日,赵化宇带领第七支海地维和警队顺利抵达海地。然而到任务区不到20天,赵化宇就感染上登革热,被送往医院。

  “在一次次的高烧、一次次的阵痛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口腔、眼眶渗血,手、脚、腿开始皮下出血……” “想想未竟的事业、未尽的孝道、年幼的孩子,我的眼泪不知不觉流了出来。我对自己再三说,不要慌,不要慌,要挺住!”这是摘自赵化宇的日记《阿根廷医院,不相信眼泪!》里的一段话。经过十多天与病魔的顽强搏斗,他终于战胜病魔,重返战斗岗位。

  “有了孩子以后,他的妻子辞掉工作,来北京抚养孩子,一家人团聚了,哪晓得……”同事余健群低着头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说,“他给我打电话时经常说想儿子。”

  “他原本打算维和工作结束后把父亲从农村接到北京做腿部手术,但是现在化宇的妻子还瞒着老人说房子没装修好,要过一阵子才能接过来。”政府采购工作处调研员王小健哽咽难言。

  李钦:率队完成数千次武装巡逻

  边境作战,他是一员虎将,两上老山,冲锋在前,一次次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禁毒一线,他率领专案组,亲赴中、缅、老、泰四国,将国际大毒枭韩永万缉拿归案;海地维和,他临危受命,率队出征,出色完成数千次武装巡逻、重点警戒、高危解救,带出海地多国维和部队中惟一的“模范警队”。

  他就是李钦,云南边防总队司令部参谋长,中国第六、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政委,一等功臣。战友和部属私下里称他为“钦哥”、“参座”。

  “钦哥总是把队员们的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执行任务前,总会反复考虑要干什么、怎么干,绝不打无准备之仗。谁要是在执行任务时不守纪律把头盔脱下来了,他就会生气地批评说,这是在拿生命开玩笑。”与李钦一起参加过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西双版纳边防支队队员李严华说。

  2008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李钦带领队员们给一所急需救援的教会学校送去1000多公斤各类食品及部分生活用品、学习用具;在残疾人扶助组织、山区农村和城市的贫民窟,也总能见到李钦和防暴队员的身影。

  钟荐勤:从未抱过女儿的战地新闻官

  1月13日,女儿出生的第210天,一个从未抱过自己女儿的父亲,在与祖国相隔万里的海地永远闭上了双眼。

  他就是钟荐勤,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文化处正营职干事,中国第六、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新闻官。

  “这几天从他的办公室门口过,我多么希望他还坐在这里,干他喜欢的工作……他还从来没有抱过自己的女儿呢……”站在钟荐勤的办公桌前,云南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处干事朱圆媛早已泣不成声。

  2007年,而立之年的钟荐勤夫妇俩商量着要个孩子。这时,钟荐勤被选为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妻子理解了丈夫的选择,但在一篇文章中却不无遗憾地写道:“我们的孩子又得晚些要了……”

  2008年9月,也就是钟荐勤从海地回国的第二个月,妻子怀上了宝宝,这让久别重逢的夫妻俩欣喜不已。可就在宝宝即将来到人间时——2009年6月,钟荐勤随第八支维和警察防暴队第二次出征海地。4天后,他的妻子生下一个女孩。远在大洋彼岸的钟荐勤只能通过网络视频见女儿,他喜欢管女儿叫“小熊宝”。

  今年1月17日早上,噩耗传来。“当天一早我们就去看望嫂子。嫂子拿出一套小迷彩服,是钟哥出发前给女儿做的。钟哥说,等他凯旋时,要让女儿穿上迷彩服去机场接他……”朱圆媛说。

  “前两天,嫂子给我打了个电话,说钟哥在海地买了3只小毛熊玩具,准备回国时送给女儿。”朱圆媛说,“我们已经告诉仍在海地的战友,领导也一再交待,务必要把毛熊玩具带回来。因为嫂子说,那是钟哥第一次给女儿买礼物。”

  和志虹:两次赴海地维和的“妈妈警察”

  和志虹是昆明边检站二科教导员、中国第六、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翻译官。

  2007年3月,得知中国第六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由云南公安边防总队组队出征的消息后,和志虹做出了她生命中一个重大的决定——暂别1岁多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参加防暴队出征海地。

  她说,在家只能照顾一个孩子,如果参加防暴队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可能会使更多的孩子得到安宁。

  “每当局势紧张,她就主动找队员们谈心,帮大家舒缓紧张情绪,鼓励我们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挺过去。”战友李严华说。

  和志虹的同事、昆明边防检查站检查员吴弘彦也说,“和姐是个刻苦的人,对工作要求挺高、挺严。她特别爱学习,总觉得自己的英语口语不好,一有空就拿本英语读物在读,还逼着我们一起学习。我们背地里都叫她‘和妈妈’。她挺容易亲近,只要你有困难找到她,她一定帮你解决。”

  吴弘彦对“和妈妈”两次选择赴海地维和,感到既钦佩又担心。“2008年那次她回国,我们一下子冲上去抱住她,觉得特别踏实。最近我们还在商量,说她又快回来了,我们这次要去哪儿订花呢,送什么花呢……”话未说完,泪已婆娑。




http://www.qstheory.cn/zywz/201001/t20100120_19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