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各位CDer帮个忙:李约瑟难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11:42
{:wu:}考试里要考.....麻烦谁能找点资料,如果吧里以前有类似的讨论就更好了,给个链接。多谢啦!!{:wu:}考试里要考.....麻烦谁能找点资料,如果吧里以前有类似的讨论就更好了,给个链接。多谢啦!!
外事不决问google.com, 内事不决问google.cn, 房事不决问天涯...{:chan:}
ak2009 发表于 2010-1-19 15:45

.....:L这是内事吧.....
没什么中国古代有很先进的科学却没发展出现代科学?
纯粹记忆啊.
f22 发表于 2010-1-19 15:59
个人觉得是未能及时文理分科造成的,纯粹个人看法呵!
这个问题可以扯成一个学科,专门来研究这个课题
wihelm 发表于 2010-1-19 15:41 你总得简单的看看李约瑟的书吧。文化史方面的也可以看看。最好看看网上相关的争论贴
科技史,一大悬案就是口水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
f22 发表于 2010-1-19 15:59


    发展的速度太慢。。。而且不需要,需求促进生产
个人觉得是社会科学发展到极致,抑制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内容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李约瑟难题无疑是李氏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中心论题。他提出了: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他个人见解是中国长久没有发展了,如腓尼基人和希腊人早期的城邦和现代城市,要为生存而互相竞争的环境。中国实现首次统一后(可能指的是秦的统一),他所谓的“封建官僚制度”的政府实行中央指导性政策。所谓“封建”是指中央集权,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地方行政只对朝廷负责。官僚思想深刻地渗透到整个中国人的复杂思想中。甚至在民间传说中,也充满了这种思想。科举制度也鼓吹这种“封建官僚制度”。

  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正面效应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可以使中国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聪明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得中国井然有序,并使中国发展了以整体理论,实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数据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再比如大运河的修建等。
  
  但这种“封建官僚制度”的负面效应是,使得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新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在中国,商业阶级从未获得欧洲商人所获得的那种权利。中国有许多短语,如“重农轻商”等,和中国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表明了在那些年代的官僚政府的指导性政策。比如明朝末期的宋应星在参加科举失败后撰写《天工开物》,但他认为不会有官员读这本书。
  
  在西方,发展了以还原论,公式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此种科技的兴起与商业阶级的兴起相联系,鼓励较强的技术开发竞争。在中国,反对此种科技的发展的阻力太大。 西方式的科技发展却能冲破这些阻力,取得现在的成就。比如欧洲国家之间的竞争使得欧洲在中国火药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良火药武器。在这方面,自秦朝以后的中国不但比不上相同时期的欧洲,甚至比不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另外他补充到: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互相影响了政府的态度。中国独有的水利问题(尤其是黄河)令中国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网。而且必须从整体集中资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决水患问题。水利网超出了任何一个封建领主的领地,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封建主义让位给中国官僚式的文明。
  
  最后他做出结论:“如果中国人有欧美的具体环境,而不是处于一个广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断,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丛林,东面是宽广的海洋的这样一个地区,那情况将会完全不同。那将是中国人,而不是欧洲人发明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名字将是中国人的名字,而不是伽利略、牛顿和哈维等人的名字。”李约瑟甚至说,如果那样,将是欧洲人学习中国的象形文字,以便学习科学技术,而不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语言。
  
  其实李约瑟一直强调其问题是把双刃的剑,李约瑟难题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为什么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之西方更为有效?或者,为什么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学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
  
  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早在李约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提出与李约瑟难题类似的问题。中国学者中最有名的是任鸿隽在中国最早的科学杂志《科学》第1卷第1期(1915年)发表《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一文提出了类似的问题。
  
  而西方作品的部份,魏特夫在1931年的一篇文章《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自然科学?》开启了李约瑟对中国的科技史的研究兴趣。若如很多不深入理解者所以为“为何中国没有产生科学”这句话就是李约瑟问题的全部内容,那么不亦是说:李约瑟是被“李约瑟难题”所吸引,进而研究它,然后再把它给提出来──这么说显然是不准确的。李约瑟在经过他毕生的钻研后总结说:魏特夫的看法是太过肤浅的并且是欧洲人本位的。在这一个部份,李约瑟已经在西方获得“中国科技史”的权威研究者评价,但李约瑟却也必须承认中国这四、五百年来的科学落后仍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魏特夫的提问仍然没有解决,而李约瑟不愿意武断地结论中国人的民族性较西方人次等。正是因为李约瑟拒绝像他所批评的魏特夫一样用民族性差异做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因此陷入了难题。
  
  另外现任李约瑟研究所所长古克礼转述了李约瑟临终前的观点:“李约瑟先生透过他多年来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的了解,他确信中国能够再度崛起,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文化的国家,一个拥有如此伟大的人民的国家,必将对世界文明再次做出伟大贡献。”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争论和见解一直都比较多,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等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编辑本段李约瑟本人的努力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编辑本段解答
世界历史的发展永远是必然性大于偶然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近代中国的落后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就好像玛雅文明永远会比旧大陆文明要落后一样,这是不可能改变的历史事实。中国在近代会落后于西方,这也同样是必然的,是不可更改的历史。不可能说假设没有满清或者没有什么其他因素中国就会先进,而且这种假设也没有必要。历史不是假设出来的,它是必然的。中国之所以必然要落后于西方,那是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而西欧是工商业文明。单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发明指南针——促进军事——争夺疆土——发展农业;发明纸张——方便朝政——利于统治——安定社会——发展农业;发明火药——促进军事——争夺疆土——发展农业;发明印刷术——方便写书——利于农学传播——发展农业。当然四大发明并不完全为了发展农业,但是看问题要看主体,要看重点,重点即偏向——四大发明主要还是发展了我国的农业。
请看下列例证。
《墨子》书中的数学概念定义的严密性和抽象性,集中反映了其理性思维的深度。可惜的是,书中的数学理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代欧几里德著的《几何原本》中,涵盖了定义、公式和各种命题,是一部几何学专著。从动机上讲,墨子写书是为其政治思想服务的,这也基本上就是古代中国所有学者们写书的共同目的;欧几里德写书是为总结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发展自己的几何学说。在内容上,《墨子》共有十余条命题加定理,而《几何原本》全书总共十三卷,有上百个命题,仅第一卷就有23个定义之多。从两本著作的社会影响来讲,研究《墨子》的学者偏重书中宣扬的社会观,而研究《几何原本》的则是为了学数学。
《周髀算经》还算不上一部数学方面的专业著作,但其对于勾股定理的描述、运用以及对复杂分数的计算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周髀算经》中,作者仅总结出了一个公式,即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公式定理了。《九章算术》是算学上的著作,书中介绍了各种计算方法,包括乘积、比例、乘方、方程等几大类。《九章算术》的成书意在培养人们的计算能力,仅此而已。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就很多了,涉及面虽广,但是其中每一本书都是单就一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的,因而其专业性、目标性很强。阿基米德更是专攻理科,他的每一部著作均只单独论述一种学科中的一个小点,因此阿基米德的任何理论都是相当严谨缜密的。阿基米德计算了大量复杂几何图形的各种数值,比如抛物线几何体、圆形、椭圆形体、螺线等等,并在物理学领域总结出了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重要定理。阿基米德定义的这些图形中,诸如抛物线等形状,中国人直到近代都不很了解,更别提古代了。古中国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数学与西方是不同的,我们的数学集中在丈量土地、计算日程、贸易往来和天文历法等方面,所以在实际测量计算中是不可能出现螺旋形、甚至抛物线的。作个比方吧,弹簧肯定不会出自古代中国人之手;假如近代西方人没有打扰我们,到现在也没有影响过我们,我们肯定至今都不会使用弹簧。
前面举了物理数学的例子,然而在绝大部分领域,古代中国人得出的公式、定理都远远少于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项突破无一不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理论之上的,而一个不善于总结公式的农业社会又怎么有能力自主地跨进近代科技的大门呢?
这个问题还牵涉到了我们的文字。试想,若要表述浮力定律,是用中文方便些,还是用希腊字母方便些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是这么一个定律,我们今天在数学和物理中的所有公式都是如此,不一而足。不同的文字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就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热爱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或者我们独特的、美丽的、伟大的文化。我只是想说,汉字与其他文字一样,毕竟也是普通人发明的,毕竟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我们要正视这些缺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在各种刊物、科学著作中广泛地使用拉丁字母的原因。我们不可以固执地为了捍卫传统文化的“纯洁”而去制抵一切外来文化,这是有悖历史客观发展的。还是那句老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扬长以避短。当然,这扯远了,但这是笔者的一点心声。
回到主题。中国自古就是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国家,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除了事农以外,并不利于其他如海外贸易之类的行业生存。因此,中国社会的各个层次都是围绕农业而生的。中国的一切科学发明、技术创造,无一不与农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社会上一切脱离生产实际、与农业无关的动作或革新就都被视为无用乃至错误之举。比如明清时期打压行会。古代中国有很多表面上与农业无关的阶层,比如朝廷、文人墨客等等,实际上也都是间接在为农业而操劳。农业是中国万事之本,古代中国的农业一旦瘫痪,整个国家社会就将彻底崩溃瓦解,这与欧洲是很不同的。
中国是农耕文明国家。古代中国人的发明都属于技术革新,甚至可以说,都是农业技术革新;我们没有什么从技术之中脱颖而出并独立于技术之上的理论、公式。没有一些可以在实践中套用的公式,就决定了我们没有独自发展出繁荣的近代文明的能力。或者换句话讲,古中国要想像西方国家那样完全独立地自己发展到近现代社会,那就不是多花个几百几千年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编辑本段借鉴与启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这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中国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国内生产总值虽然排在世界第7位,但科技竞争力却排在世界第28位,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第32位和21位,科技竞争力远远落后于经济竞争力。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也比较少。据瑞士洛桑国防管理开发研究院的统计,1997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在世界排第9位,在《科学论文索引》上发表的论文数居第12位,仅占当年世界论文总量的1.6%,相当于美国的6%,英国的19%。世界发表论文最多的200所大学没有一所是中国内地的。再如,美国现在每年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0多万件,日本40多万件,我国只有1.3万件。看来,在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

“李约瑟难题”的解究竟在哪里?即怎样甩掉中国科技落后的帽子,或者说怎样能使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同频共振?科学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人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1996年11月至1997年8月,我国曾开展了一次建国后最大规模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理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比例为3.3%,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比例为2.7%,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科学报告》资料,每千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日本为 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2.8人,欧共体12国平均为1.9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为1人,而我国只有0.4人。上面两组数字对破译“李约瑟难题”的解颇有帮助,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在人才上占有数与质量的绝对优势,科学技术才走在了世界前列,可想而知,一个科技人才缺乏的国家,也必然会处在科技落后的尴尬境地。

应当看到,科学思想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扎根和探求不够,是一个非常要害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美国社会科学家朱克曼曾对31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分析,发现跻身于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团体,得到过名师指教者颇多,仅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就诞生过1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人在分析我国为何至今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原因时认为,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所以他们总是刻意求新。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守一”和“齐一”的思想控制,严重地影响了科学的萌芽,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如今世人都清楚,为21世纪定调的主旋律是科学技术,它能否成为一个民族的兴奋点乃至注意力,最该集中的所思所想和所尚所崇,这就同为“李约瑟难题”的难之处和解之处。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 “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编辑本段李约瑟本人的努力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虽然他所寻求的答案还缺乏系统和深刻,就连他自己也不甚满意,但却为我们留下了探索的足迹,为这个难题的解答提供了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编辑本段解答
世界历史的发展永远是必然性大于偶然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近代中国的落后不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就好像玛雅文明永远会比旧大陆文明要落后一样,这是不可能改变的历史事实。中国在近代会落后于西方,这也同样是必然的,是不可更改的历史。不可能说假设没有满清或者没有什么其他因素中国就会先进,而且这种假设也没有必要。历史不是假设出来的,它是必然的。中国之所以必然要落后于西方,那是因为中国是农耕文明,而西欧是工商业文明。单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发明指南针——促进军事——争夺疆土——发展农业;发明纸张——方便朝政——利于统治——安定社会——发展农业;发明火药——促进军事——争夺疆土——发展农业;发明印刷术——方便写书——利于农学传播——发展农业。当然四大发明并不完全为了发展农业,但是看问题要看主体,要看重点,重点即偏向——四大发明主要还是发展了我国的农业。
请看下列例证。
《墨子》书中的数学概念定义的严密性和抽象性,集中反映了其理性思维的深度。可惜的是,书中的数学理论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代欧几里德著的《几何原本》中,涵盖了定义、公式和各种命题,是一部几何学专著。从动机上讲,墨子写书是为其政治思想服务的,这也基本上就是古代中国所有学者们写书的共同目的;欧几里德写书是为总结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发展自己的几何学说。在内容上,《墨子》共有十余条命题加定理,而《几何原本》全书总共十三卷,有上百个命题,仅第一卷就有23个定义之多。从两本著作的社会影响来讲,研究《墨子》的学者偏重书中宣扬的社会观,而研究《几何原本》的则是为了学数学。
《周髀算经》还算不上一部数学方面的专业著作,但其对于勾股定理的描述、运用以及对复杂分数的计算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周髀算经》中,作者仅总结出了一个公式,即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公式定理了。《九章算术》是算学上的著作,书中介绍了各种计算方法,包括乘积、比例、乘方、方程等几大类。《九章算术》的成书意在培养人们的计算能力,仅此而已。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就很多了,涉及面虽广,但是其中每一本书都是单就一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的,因而其专业性、目标性很强。阿基米德更是专攻理科,他的每一部著作均只单独论述一种学科中的一个小点,因此阿基米德的任何理论都是相当严谨缜密的。阿基米德计算了大量复杂几何图形的各种数值,比如抛物线几何体、圆形、椭圆形体、螺线等等,并在物理学领域总结出了杠杆原理、浮力定律等重要定理。阿基米德定义的这些图形中,诸如抛物线等形状,中国人直到近代都不很了解,更别提古代了。古中国人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数学与西方是不同的,我们的数学集中在丈量土地、计算日程、贸易往来和天文历法等方面,所以在实际测量计算中是不可能出现螺旋形、甚至抛物线的。作个比方吧,弹簧肯定不会出自古代中国人之手;假如近代西方人没有打扰我们,到现在也没有影响过我们,我们肯定至今都不会使用弹簧。
前面举了物理数学的例子,然而在绝大部分领域,古代中国人得出的公式、定理都远远少于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各项突破无一不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理论之上的,而一个不善于总结公式的农业社会又怎么有能力自主地跨进近代科技的大门呢?
这个问题还牵涉到了我们的文字。试想,若要表述浮力定律,是用中文方便些,还是用希腊字母方便些呢?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是这么一个定律,我们今天在数学和物理中的所有公式都是如此,不一而足。不同的文字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就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命运。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热爱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或者我们独特的、美丽的、伟大的文化。我只是想说,汉字与其他文字一样,毕竟也是普通人发明的,毕竟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我们要正视这些缺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在各种刊物、科学著作中广泛地使用拉丁字母的原因。我们不可以固执地为了捍卫传统文化的“纯洁”而去制抵一切外来文化,这是有悖历史客观发展的。还是那句老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扬长以避短。当然,这扯远了,但这是笔者的一点心声。
回到主题。中国自古就是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国家,其地理环境相对封闭,除了事农以外,并不利于其他如海外贸易之类的行业生存。因此,中国社会的各个层次都是围绕农业而生的。中国的一切科学发明、技术创造,无一不与农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社会上一切脱离生产实际、与农业无关的动作或革新就都被视为无用乃至错误之举。比如明清时期打压行会。古代中国有很多表面上与农业无关的阶层,比如朝廷、文人墨客等等,实际上也都是间接在为农业而操劳。农业是中国万事之本,古代中国的农业一旦瘫痪,整个国家社会就将彻底崩溃瓦解,这与欧洲是很不同的。
中国是农耕文明国家。古代中国人的发明都属于技术革新,甚至可以说,都是农业技术革新;我们没有什么从技术之中脱颖而出并独立于技术之上的理论、公式。没有一些可以在实践中套用的公式,就决定了我们没有独自发展出繁荣的近代文明的能力。或者换句话讲,古中国要想像西方国家那样完全独立地自己发展到近现代社会,那就不是多花个几百几千年可以解决的问题了。
编辑本段借鉴与启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这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强劲动力,使中国科技迎来了新的春天,各个学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国内生产总值虽然排在世界第7位,但科技竞争力却排在世界第28位,科学研究和专利指标的国际竞争力分别为世界第32位和21位,科技竞争力远远落后于经济竞争力。我国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也比较少。据瑞士洛桑国防管理开发研究院的统计,1997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在世界排第9位,在《科学论文索引》上发表的论文数居第12位,仅占当年世界论文总量的1.6%,相当于美国的6%,英国的19%。世界发表论文最多的200所大学没有一所是中国内地的。再如,美国现在每年申请国内发明专利20多万件,日本40多万件,我国只有1.3万件。看来,在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我们依然没有摆脱“李约瑟难题”的困扰。

“李约瑟难题”的解究竟在哪里?即怎样甩掉中国科技落后的帽子,或者说怎样能使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同频共振?科学发展的实践反复证明,人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1996年11月至1997年8月,我国曾开展了一次建国后最大规模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计算结果显示,我国公众理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比例为3.3%,了解科学研究过程的比例为2.7%,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科学报告》资料,每千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日本为 4.7人,美国为3.8人,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2.8人,欧共体12国平均为1.9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为1人,而我国只有0.4人。上面两组数字对破译“李约瑟难题”的解颇有帮助,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在人才上占有数与质量的绝对优势,科学技术才走在了世界前列,可想而知,一个科技人才缺乏的国家,也必然会处在科技落后的尴尬境地。

应当看到,科学思想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扎根和探求不够,是一个非常要害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中国科学家与外国科学家从素质上比,差距并不明显。美国社会科学家朱克曼曾对313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做过分析,发现跻身于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团体,得到过名师指教者颇多,仅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就诞生过1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人在分析我国为何至今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原因时认为,西方科学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所以他们总是刻意求新。而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守一”和“齐一”的思想控制,严重地影响了科学的萌芽,抑制了人们的创造精神。如今世人都清楚,为21世纪定调的主旋律是科学技术,它能否成为一个民族的兴奋点乃至注意力,最该集中的所思所想和所尚所崇,这就同为“李约瑟难题”的难之处和解之处。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15卷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Needham Puzzle):“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笔者认为,其实很简单,关键就在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萌芽迟迟未能发展起来。小农经济本质上是排斥科学的,中国古代曾长期将一些民间创造发明斥之为“奇技淫巧”,就是这种观念的一个典型例证。分析其原因,可以设想一个封建小农家庭,其产品都由自己家人消费,首先,自己是不会欺骗自己的,因此无需对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验;其次,投入与产出均在家庭内部完成,因此无需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第三,没有市场需求,自己家庭的需求有限,因此无需费心巴力地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方法;第四,家庭的能力有限,除忙于日常生产外,根本无力顾及其它;第五,小农家庭经营规模过小,一项新技术即使能够使产量成倍增加,对农户来讲,也没有什么吸引力。归纳起来,当这种封建小农家庭在社会上占据绝对多数的时候,即使少数人有兴趣进行科学研究,也成不了气候。反之,市场经济就不同了:第一,产品要通过市场销售,这就需要对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进行严格的定量检测;第二,生产要素是通过市场方式配置的,这就要求进行严格的会计核算;第三,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整个社会都有强烈的动机探讨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少消耗、提高效率的方法;第四,经济的主角是厂商,厂商有足够的资金与实力来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并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各种科学研究成果;第五,由于厂商经营规模很大,一项新技术的采纳,即使产量仅仅增加1%,也会带来相当丰厚的利润。总之,科学化是市场化的伴随产物,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科学化。答案补充
  1.2.5 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  台湾周哲水在[9]认为, 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则可能是始自一万年前含有具体思维的文化期间。当时,东西方人类思维都是属于类似“具体运思”不过,二者的思路方式,已朝向分歧途径。于是,双方便在旧大陆的两端各建构起不同的文化世界。基本上,双方的文化元素是不相合的,所以自史前原始社会开始,东西方就处于分歧方向的不同文化世界中。答案补充
  1.2.6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林鸿伟的[10]认为,逻辑思想是整个文明与科学的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1,东方思维方式通常不注意思维工具或手段的理性研究和系统锻造,而是注重工具的直接使用。西方思维则不同,他们固然注意术的研究,注意思维手段及其他手段运用的研究,更注重工具的系统的锻造。2,东方思维方式在思维活动中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功利主义,很少进行枯燥的纯理论研究。其功利主义太强,并和特定的政治伦理观点结合太紧密。而西方思维方式则相反。3,东方思维方式中,更多地注意经验的简单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而忽视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西方思维方式同样与之相反。二者显示了不同思维水平的深度和高度。4,东方思维方式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的控制,往往注重于对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诠释,而缺乏理性的创新精神。西方思维方式表现出较多的冲破框框的创新精神,他们较少有以权威为当然依据的思维定势,而较多有对权威的怀疑和挑战精神。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差别,使得西方的新科学层出不穷,而东方总是在西方的后面模仿学习。答案补充
  1.2.7 文字的逻辑性的缺失  中国的文字相对于拉丁语系来说,缺少了逻辑性,并且在中国的古代,我国的古文对于科学的描述又无法弥补的缺陷,无法做出准确的定义和演绎,所以中国的古代文字系统对于科学的发展造成了很大阻碍。  1.3 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  1.3.1 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两因论”)。 [11]  1.3.2 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  中国古代的技术基本上都是经验技术,属于工匠文明,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惯性,成为了一个无法逾越的文化形态。没有系统理论和基础学科支撑的民间发明很难发展成为近现代科学。  1.3.3 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答案补充
  1.3.4 经验技术相对于科学技术的严重不足 各种的  钱兆华的[12]认为,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由于科学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而技术则不然;以经验为基础的经验技术与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重大差异。近代科学的诞生是必然的到了19世纪,由于与科学结合在一起的西方技术在整个世界显示出了强大威力,因此它迫使我们中国人最终抛弃了我们传统的科学,而全盘接受了西方的科学。那么为什么近代技术设有诞生在中国,而且一向先进的中国技术为什么又突然落后了呢?技术有两个来源:经验和科学。西方的近代技术是以实证知识的科学作为基础的,它们之间的结合是由它们各自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一种必然趋势。近代中国既然没有出现实证知识的科学,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以它为基础的技术——科学技术。由于近代以来西方的科学技术是一种前生技术、多生技术、知识技术和突变技术,因而其发展速度明星呈加速趋势,这样一来,它在很短的时间里超过中国缓慢发展的传统经验技术答案补充
  1.3.5 数学的不足  我国古代没有能够对自然数学化,并且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功利性的技巧,而并非一门学科来看,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加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所以我国古代对于自然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  1.3.6 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  爱因斯坦曾指出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是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我国古代在这个方面处于完全缺失的状态,所以,近现代科学不会在当时的中国产生。在古希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明了三段论等的形式逻辑,欧几里得发明了欧式几何,也是建立在形式逻辑之上的。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实验乃是确实性之母”名言使大家认识到并且开始时用实验的手段去发现验证因果关系。到了伽利略时代,伟大的伽利略结合了形式逻辑和实验手段两方面的利器,终于开创了近代科学的先河,在他的基础上,之后的牛顿将这两个基础继续发扬光大,建立了不朽的牛顿经典力学。答案补充
  对于李约瑟问题的回答作以下汇总和分类  一、政治,体质,经济角度  1封建社会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对科技的束缚愈来愈严重  2缺乏持续性发展  3缺乏专利与股份  4缺乏交流与交通  5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知识分子结构的不合理  6熵增原理的解释  二、思想,文化,哲学角度  1缺乏古希腊科学哲学思想  2缺乏解放普通劳动者的发明思想  3迷信落后和重文轻技思想阻碍了科技发展  4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自然哲学的不同  5双方文化核心的差别  6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7文字的逻辑性的缺失  三、科学本身所需的角度  1纯科学真空和连续性破坏(两因论”)  2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主要是工匠文明  3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  4经验技术相对于科学技术的严重不足  5数学的不足  6科学的两种基本元素的缺失  2. 对于李约瑟问题本身的质疑和讨论答案补充
  2.1近现代科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13]在1953 年给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马托的斯威策(J. E.Switzer)的一封信是这样写的: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可以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作出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  从这里我们能都看到爱因斯坦对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的定义,即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因果关系。  这其实是我们在讨论李约瑟问题时所要注意到的一个前提。  2.2 科学,技术和经验  之前我已经引用了爱因斯坦对于近现代科学的两个基础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是不具备这两个基础的,所以在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所以我国古代的一切技术只能归结为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所以李约瑟问题中的讨论涉及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可以说是不够准确的,应该说这些都是我国古代的经验技术,而且,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我国的经验技术在世界上是远远领先的。这是对李约瑟问题本身的一个完善。答案补充
  2.3内部论和外部论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的主流思潮是把科学仅仅视为知识,在一个自主的封闭体系中去探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这就是所谓“内在论”或“内部主义”的思潮。但是,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古代技术的长期研究,发现仅仅用内在论去研究李约瑟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外部,即外在的影响如社会经济,人文思想发面去研究它们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影响。科学哲学中社会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库恩说过:“把科学实体作为知识体系来考察,经常称之为‘内部方法’,这仍然是主要的形式。把科学家的活动作为一个更大文化范围中的社会集团来考察,经常称之为‘外部方法’,这是‘内部方法’最新的对立面。怎样把这二者结合起来,也许就是这个学科现在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现在也已有了日益增多的解决迹象。”   3对于李约瑟问题的分类汇总结果与结论  各种对于李约瑟问题的解释,和影响因素主要有政治、体制、经济,思想、文化、哲学,科学本身所需三大方面。对于问题本身概念的讨论主要从对于近现代科学的定义,对科学技术、经验技术的区别以及主要的内外研究方向三方面来进行阐述。答案补充
  我们可以看出李约瑟问题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有着多层次的内涵,本且有复杂与多解性。各种不同角度的回答也具有这发展性,李约瑟自己的观点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进步。问题的本身对于我们有良好的启迪性。对于问题的探讨和发掘会使我们的思维过程得到发展,对于事物有着新的认识。不同观点之间的矛盾与雷同体现了所有事物都有的复杂性,各种观点从各种角度平衡的作用与问题,在比较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李约瑟问题正如一个系统,需要有不同的元素构成,各种回答的发展协同作用在一起就是一种的完善
长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