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中国历代帝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6:44:43




<P>
    禹,姓姒,名文命,也称大禹、夏禹、帝禹。生卒年不详。受舜的禅让而继位,夏朝的奠定者。在位8年,因操劳过度而死,据说活到100岁。葬于会稽山。</P>




<P>    禹,鲧的儿子,夏后氏部落长,据传为颛顼曾孙,鲧治水失败被处死在羽山后,舜命令禹继续治理洪水。禹聪明勤劳,待人和蔼,讲信用,又能以身作则。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经过实地调查,采用了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P>
<P>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P>
<P>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历时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P>
<P>    在这13年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P>
<P>    夏禹治水的精神和成绩,使他大得民心,被推选为炎黄部落的继承人。舜死后,他接替了舜的职位。
关于禹的接替舜为领袖,另有一种说法是认为鲧禹父子俩治水的方法相同,都用填的办法;治水之功也是父子并称的;鲧禹同列神位,三代并祀。在治水上,两人并无贤愚之别、功过之分。鲧怕以被杀,禹所以被推举为领袖,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P>
<P>    唐虞之际,父系氏族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晚期。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中,尧舜是保守势力的代表,鲧是新兴势力的代表。鲧的所作所为都在破坏着氏族社会古老的习俗和制度,尤其他以暴力威胁着“禅让”这一氏族议事会的民主制,试图取而代之,终致激怒了尧,由尧授权舜处死了鲧。</P>
<P>    禹吸取了父亲被杀的惨痛教训,变得聪明而狡黠,他“执心谦冲,不自盈大”,毕恭毕敬,唯舜之命是从,终于赢得了舜的信任,舜便将职位禅让给了他。</P>
<P>    禹担任领袖之后,仍是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埋头实干,他注意农时,致力于沟洫之利,他的政治势力也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禹居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县)。</P>
<P>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已经有了军队、官吏、刑罚、监狱等公共权力,说明我国在这时已出现了早期的国家。传说为了纪念战胜水患,禹用当时天下九州出产的铜矿石铸了九个鼎,雕铸上奇兽异禽来代表九州,成为日后国家政权的象征。</P>
<P>    禹到晚年,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选了皋陶作为他的继承人,不幸皋陶矢折,又由皋陶子伯益当选。
禹担任领袖的第八年,曾召集各部落首领到苗山(今浙江省绍兴县内)集会。大家如期到会,还向禹呈献了各自的贡物。禹命令手下人将贡物计点清楚。由此,后人便将苗山改称为会稽山。这次集会,只有南方部落首领之一的防风氏部落(在今浙江省德清县)迟到。禹大怒,加上防风氏一贯自恃强悍,侵扰别人,就将他拿下,列数他的罪状后处死。</P>
<P>    大会结束后,禹由于操劳过度而病倒,但仍带病处理事务。这一年8月,病死于会稽山。臣下依照他一贯节俭的作风,只用衣衿3领,薄棺3村,将他安葬在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P>
<P>    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夏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P>
<P> </P>
<P> </P>
<P>启

<P>
<P>
    启,史称夏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P>




<P>    启,母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禹死后,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有的史学家认为禹是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P>
<P>    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启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户县)不服,启发兵攻伐,被有扈氏打败。为了赢得民心,启便严于律已,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还尊老爱幼,任用贤能,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灭了有扈氏,巩固了王位。这以后,他又义反以往的作风,生活变得腐化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传说他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P>
<P>    启的年纪老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着继承权。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武观只好认罪服输。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P>
<P> </P>
<P>太康


<P>
<P>    太康,生卒年不详,启长子。启病死后继位。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P>




<P>    太康,他自小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带着家属、亲信去洛水北岸游猎。一去3个多月不回来,弄得百事废弛,民怨沸腾。东夷族有穷氏(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领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带着猎物兴高采烈地回来,在走到洛水岸边时,见对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过河探问,这才知道是后羿不让他回都,各部落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帮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史称“太康失国”</P>
<P>    太康的五个弟弟见兄长不能回都,就陪着母亲来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终没有能等到。五兄弟就作了一首歌来追念他们的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倾诉目下的凄凉悲哀之情。这首歌就是《尚书》中著名的《五子之歌》。歌词的大意是:</P>
<P>    我们的祖先大禹曾经训导子孙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君主应当勤于政事,用心治理好天下,倘若贪酒色、好游猎,或者大兴土木,建造亭台宫室,那么,只要有其中的一件,就会失去民心,导致亡国。缅怀我们的祖先大禹大世时,他身为万邦之君,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使百姓安居乐业,他是一位多么贤明的君主啊!今天,太康不遵祖训,荒废政事,弄得百姓都仇视我们,使祖先创建的王朝被人颠覆,陷我们于凄苦的境地。太康啊,你铸下了大错,我们心中是多么痛苦啊! </P>
<P>    27年后,太康病死于阳夏。


</P>仲康

<P>
<P>
    仲康,生卒年不详,太康弟,后羿废黜太康后立其为王。在位13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P>




<P>    后羿废黜太康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义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因此忧闷成病而死。葬于安邑附近。</P>
<P> </P>相

<P>
<P>
    相,生卒年不详,仲康子。仲康病死后继位。在位28年,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P>




<P>    相继位时,年龄还很幼小,因后羿带兵进逼,只得逃往帝丘,又迁到斟灌(今山东省寿光县东)。相继位后的第八年,由于后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猎为乐,遂被后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后羿的门生,贴身卫士逄蒙所杀,进而寒浞派儿子浇带兵进攻斟灌。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这时,相曾先后征伐过淮夷、风夷、黄夷等部落。不久,于夷来朝见,服从于相。</P>
<P>    第二年,浇又带兵奔袭帝丘。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杀进相的住处。相眼见难以脱身,就拔刀自刎而死。</P>
<P>    相死,寒浞篡夺王位,使夏朝中断了40年。</P>
<P> </P>
<P> </P>
<P> </P>
<P> </P>少康

<P>
<P>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详。相子,攻杀寒浞,复兴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于阳夏。</P>




<P>    少康,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他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首领虞思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并把女儿嫁给他,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努力争取人民支持他复兴故国,并召集夏朝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P>
<P>    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东省旧德平县),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P>
<P>    少康先派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戈意,以削弱敌方力量。又派将军女艾去侦察了浇的虚实。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因此,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P>
<P>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夏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还都,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P>
<P>    晚年,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P>
<P>    21年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P>
<P> </P>
<P> </P>
<P> </P>


<P>
<P>
    杼,又名季杼。生卒年不详。少康子。少康病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P>




<P>    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夏朝。在位期间,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后降服了东夷族。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P>
<P>    杼先后迁都到原(今河南省济原县附近)和老邱(今河南省陈留县附近)。</P>
<P>    杼在位17年后病死。

</P>
<P> </P>
<P> </P>
<P> </P>槐

<P>
<P>
    槐,一作帝芬。生卒年不详。杼子,杼病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P>




<P>    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同时夏朝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P>
<P>
<P>
<P> </P>
<P> </P>芒

<P>
<P>
    芒,生卒年不详,槐子。槐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P>




<P>    芒在位期间,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9 15:19:34编辑过]




<P>
    禹,姓姒,名文命,也称大禹、夏禹、帝禹。生卒年不详。受舜的禅让而继位,夏朝的奠定者。在位8年,因操劳过度而死,据说活到100岁。葬于会稽山。</P>




<P>    禹,鲧的儿子,夏后氏部落长,据传为颛顼曾孙,鲧治水失败被处死在羽山后,舜命令禹继续治理洪水。禹聪明勤劳,待人和蔼,讲信用,又能以身作则。他吸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经过实地调查,采用了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P>
<P>    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州。</P>
<P>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历时十三年,终于制服了洪水。</P>
<P>    在这13年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P>
<P>    夏禹治水的精神和成绩,使他大得民心,被推选为炎黄部落的继承人。舜死后,他接替了舜的职位。
关于禹的接替舜为领袖,另有一种说法是认为鲧禹父子俩治水的方法相同,都用填的办法;治水之功也是父子并称的;鲧禹同列神位,三代并祀。在治水上,两人并无贤愚之别、功过之分。鲧怕以被杀,禹所以被推举为领袖,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P>
<P>    唐虞之际,父系氏族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晚期。在当时的历史阶段中,尧舜是保守势力的代表,鲧是新兴势力的代表。鲧的所作所为都在破坏着氏族社会古老的习俗和制度,尤其他以暴力威胁着“禅让”这一氏族议事会的民主制,试图取而代之,终致激怒了尧,由尧授权舜处死了鲧。</P>
<P>    禹吸取了父亲被杀的惨痛教训,变得聪明而狡黠,他“执心谦冲,不自盈大”,毕恭毕敬,唯舜之命是从,终于赢得了舜的信任,舜便将职位禅让给了他。</P>
<P>    禹担任领袖之后,仍是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埋头实干,他注意农时,致力于沟洫之利,他的政治势力也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禹居于阳翟(今河南省禹县)。</P>
<P>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已经有了军队、官吏、刑罚、监狱等公共权力,说明我国在这时已出现了早期的国家。传说为了纪念战胜水患,禹用当时天下九州出产的铜矿石铸了九个鼎,雕铸上奇兽异禽来代表九州,成为日后国家政权的象征。</P>
<P>    禹到晚年,征询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挑选了皋陶作为他的继承人,不幸皋陶矢折,又由皋陶子伯益当选。
禹担任领袖的第八年,曾召集各部落首领到苗山(今浙江省绍兴县内)集会。大家如期到会,还向禹呈献了各自的贡物。禹命令手下人将贡物计点清楚。由此,后人便将苗山改称为会稽山。这次集会,只有南方部落首领之一的防风氏部落(在今浙江省德清县)迟到。禹大怒,加上防风氏一贯自恃强悍,侵扰别人,就将他拿下,列数他的罪状后处死。</P>
<P>    大会结束后,禹由于操劳过度而病倒,但仍带病处理事务。这一年8月,病死于会稽山。臣下依照他一贯节俭的作风,只用衣衿3领,薄棺3村,将他安葬在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P>
<P>    人们还修建了大禹的陵墓夏禹陵,以纪念他的丰功伟绩。</P>
<P> </P>
<P> </P>
<P>启

<P>
<P>
    启,史称夏启,生卒年不详,夏禹子。禹病死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在位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P>




<P>    启,母涂山氏。屈原的《天问》中载传说说,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所以,启生下来就失去了母亲,是个苦孩子。禹死后,启破坏了禅让制,自行袭位,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从此,原始社会宣告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有的史学家认为禹是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P>
<P>    启夺位后,攻杀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开创了世袭的由父传子的家天下制度。和启同姓的有扈氏部落(在今陕西省户县)不服,启发兵攻伐,被有扈氏打败。为了赢得民心,启便严于律已,过着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还尊老爱幼,任用贤能,然后在人民的支持下,他再次出兵攻灭了有扈氏,巩固了王位。这以后,他又义反以往的作风,生活变得腐化起来,整日饮酒作乐,歌舞游猎。传说他曾创作了名为《九韶》的大型乐舞。</P>
<P>    启的年纪老了,他的几个儿子激烈地争夺着继承权。小儿子武观(一说为幼弟)因为争得最凶,启就将他放逐到黄河西岸(今陕西义带)。武观聚众反叛,启派大将彭伯寿带兵将他打败,并押来见启。武观只好认罪服输。不久,启因为荒淫过度而病死。</P>
<P> </P>
<P>太康


<P>
<P>    太康,生卒年不详,启长子。启病死后继位。实际上只在位两年(名义上在位29年),因不理民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P>




<P>    太康,他自小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带着家属、亲信去洛水北岸游猎。一去3个多月不回来,弄得百事废弛,民怨沸腾。东夷族有穷氏(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领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带着猎物兴高采烈地回来,在走到洛水岸边时,见对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过河探问,这才知道是后羿不让他回都,各部落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帮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史称“太康失国”</P>
<P>    太康的五个弟弟见兄长不能回都,就陪着母亲来到洛水南岸苦苦盼候,始终没有能等到。五兄弟就作了一首歌来追念他们的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倾诉目下的凄凉悲哀之情。这首歌就是《尚书》中著名的《五子之歌》。歌词的大意是:</P>
<P>    我们的祖先大禹曾经训导子孙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了,国家才能安宁。君主应当勤于政事,用心治理好天下,倘若贪酒色、好游猎,或者大兴土木,建造亭台宫室,那么,只要有其中的一件,就会失去民心,导致亡国。缅怀我们的祖先大禹大世时,他身为万邦之君,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使百姓安居乐业,他是一位多么贤明的君主啊!今天,太康不遵祖训,荒废政事,弄得百姓都仇视我们,使祖先创建的王朝被人颠覆,陷我们于凄苦的境地。太康啊,你铸下了大错,我们心中是多么痛苦啊! </P>
<P>    27年后,太康病死于阳夏。


</P>仲康

<P>
<P>
    仲康,生卒年不详,太康弟,后羿废黜太康后立其为王。在位13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今山西省夏县西池下村)。</P>




<P>    后羿废黜太康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义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因此忧闷成病而死。葬于安邑附近。</P>
<P> </P>相

<P>
<P>
    相,生卒年不详,仲康子。仲康病死后继位。在位28年,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P>




<P>    相继位时,年龄还很幼小,因后羿带兵进逼,只得逃往帝丘,又迁到斟灌(今山东省寿光县东)。相继位后的第八年,由于后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猎为乐,遂被后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后羿的门生,贴身卫士逄蒙所杀,进而寒浞派儿子浇带兵进攻斟灌。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这时,相曾先后征伐过淮夷、风夷、黄夷等部落。不久,于夷来朝见,服从于相。</P>
<P>    第二年,浇又带兵奔袭帝丘。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杀进相的住处。相眼见难以脱身,就拔刀自刎而死。</P>
<P>    相死,寒浞篡夺王位,使夏朝中断了40年。</P>
<P> </P>
<P> </P>
<P> </P>
<P> </P>少康

<P>
<P>
    少康,又名杜康。生卒年不详。相子,攻杀寒浞,复兴夏朝。在位21年,病死,葬于阳夏。</P>




<P>    少康,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
少康从小就很聪明,他初懂人事后,母亲就告诉他祖上失国的惨痛经过,叮嘱他日后要报仇雪耻,复兴夏朝。从此,他发愤图强,立志要夺回天下。他先在外祖父手下担任管理畜牧的官,平时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作战的本领,并且时时警觉,防止寒浞来杀害他。不久,寒浞的儿子浇果然派兵来搜捕少康,少康逃奔到名为有虞氏的部落(今河南省虞城东)。有虞氏首领虞思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并把女儿嫁给他,还给了他一块10里方圆的名叫纶的肥沃土地和兵士500,使少康有了根据地和军队。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努力争取人民支持他复兴故国,并召集夏朝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P>
<P>    当时,有个名叫靡的人,原是相的臣下,寒浞夺取王位后,他逃到名为有鬲氏的部落(今山东省旧德平县),招集流亡,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复兴夏朝。他首先应少康之召,倾有鬲氏之兵,会合斟寻、斟灌两地的复仇之师,和少康会合,拥戴少康为夏王。</P>
<P>    少康先派儿子季杼攻灭了寒浞的第二个儿子戈意,以削弱敌方力量。又派将军女艾去侦察了浇的虚实。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旧都,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建都阳夏。
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因此,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

<P>
<P>  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夏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还都,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P>
<P>    晚年,少康封庶子无余于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P>
<P>    21年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P>
<P> </P>
<P> </P>
<P> </P>


<P>
<P>
    杼,又名季杼。生卒年不详。少康子。少康病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P>




<P>    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夏朝。在位期间,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后降服了东夷族。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P>
<P>    杼先后迁都到原(今河南省济原县附近)和老邱(今河南省陈留县附近)。</P>
<P>    杼在位17年后病死。

</P>
<P> </P>
<P> </P>
<P> </P>槐

<P>
<P>
    槐,一作帝芬。生卒年不详。杼子,杼病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P>




<P>    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同时夏朝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P>
<P>
<P>
<P> </P>
<P> </P>芒

<P>
<P>
    芒,生卒年不详,槐子。槐死后继位。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P>




<P>    芒在位期间,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9 15:19:34编辑过]
泄</P>
<P>
    泄,一作帝降,生卒年不详。芒子。芒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P>


<P>    泄在位期间,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泄的爵命。这说明夷族已经承认了夏朝的统治。


</P>
<P> </P>
<P> </P>
<P> </P>不降</P>
<P>
    不降,生卒年不详,泄子。泄病死后继位。在位4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P>


<P>    不降晚年,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改变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传位于北扃。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不降禅位后,又活了11年才病死。 </P>
<P> </P>
<P> </P>
<P> </P>
<P> </P>扃</P>
<P>
    扃,生卒年不详,不降弟,受兄内禅而继位。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P>
<P> </P>
<P> </P>
<P> </P>廑</P>
<P>
    廑,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详,扃子。扃病死后继位。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P>


<P>    廑在位时,商的势力已崛起,夏的国势又趋衰落,退居于西河地区(今河南省洛阳市到陕西省华阴县之间)。

</P>孔甲</P>
<P>
    孔甲,生卒年不详,不降子,扃侄,扃子廑继王位后病死,由他继位。在位31年,病死,葬于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三崤山。</P>


<P>    孔甲性情乖僻,父不降怕他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内禅给北扃,扃死后传位于子廑,廑死,才又由孔甲继位。 </P>
<P>    孔甲在位期间,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传说他是一种叫做“东音”的乐调的创始人),又笃信鬼神。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使得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更衰落,逐渐走向崩溃。所以《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P>
<P>    《史记。夏本记》和《列仙传》载传说说“孔甲很喜欢养龙,他弄来一雌一雄两条龙,又找来一个名叫刘累的破落户,赐给他”御龙氏“的名号,叫他养这两条龙。刘累不懂养龙的方法,没多久,那条雌龙就死了。他干脆将死龙煮熟,送给孔甲食用。孔甲吃后,大加赞赏。事后,孔甲见没了雌龙,那条雄龙也显得病恹恹的,就大发雷霆。刘累害怕,一逃了之。孔甲无奈,又觅到一个名叫师门的养龙高手。师门将那条雄龙养得精神抖擞,神采焕发,孔甲十分高兴。但是,师门在性耿直,常常批驳孔甲对养龙不懂装懂,惹得孔甲恼羞成怒,终于命人将他杀了,尸体埋在城外远郊旷野。</P>
<P>    不久,天降大雨,又刮起大风,等到风停雨止,城外的山林又燃烧起来。孔甲本来就信神信鬼,这一下更认定是师门的冤魂在作崇,只得乘上马车,赶到郊外去祈祷。祈祷完毕,孔甲登车回城,走到半路,在车中死去。

</P>皋</P>
<P>
    皋,生卒年不详,孔甲子。孔甲死后继位。在位11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P>


<P>    皋在位时,迁都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附近。

</P>
<P> </P>
<P> </P>发</P>
<P>
    发,皋子。皋病死后继位。在位1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P>


<P>    发在位期间,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国进一步衰落。

</P>
<P> </P>
<P> </P>桀</P>
<P>
    桀,又名癸、履癸,生卒年不详,发子。发病死后继位,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53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葬于南巢卧牛山(今安徽省巢县卧牛山)。</P>


<P>    桀力大无穷,能空手拉直铁钩。他仗着这股蛮力,经常无端伤害百姓。他为政残暴,破坏农业生产,对外滥施征伐,勒索小邦。</P>
<P>    他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发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妹喜。他十分宠爱妹喜,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供他俩荒淫无耻地享乐。这一切的负担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而不敢言。</P>
<P>    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宠信。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东方商部落的首领汤将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伊尹引见给桀。伊尹以尧、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桀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太史令终古哭着进谏,桀反而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药,就投奔了商汤。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逄的臣子,听到老百性的愤怒声音,觉得大势不妙,便对桀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哪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民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桀听了又怒骂关龙逄,最后更下令将他杀死。夏桀认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这样,桀也就日益失去人心,弄得众叛亲离。</P>
<P>    这时候,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日益兴旺了起来。桀担心商汤会危及自己,就借故将他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省禹县境内)。不久,汤设计使桀释放了自己。</P>
<P>    后来,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P>
<P>    桀得到消息,带兵赶到鸣条。两军交战,桀登上附近的小山顶观战。忽然天降大雨,桀又急忙从山顶奔下避雨。夏军将士原来就不愿为桀卖命,此时,也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商军在后紧追,桀不敢久留,匆忙携带妹喜和珍宝,登上一艘小船,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这时,桀还不悔悟,反而狠狠地说:“真后悔啊,当时没有把汤杀死在夏台监狱里!”</P>
<P>        桀和妹喜养尊处优惯了,在这荒僻山乡,无人服侍,自已又不会劳动,就活活饿死于卧牛山;又说死于亭山(今安徽省和县西历阳山)。有的史书说,桀并没有被商兵俘获,而是逃匿于南巢,最后病死。夏朝宣告灭亡。</P>
<P>    桀的罪恶是否如此深重,后人颇有争议,有人肯定,有人怀疑。宋朝的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就认为,桀的许多罪恶其实并非桀所为,而是后人将后世帝王罪恶加在桀身上,将他塑造成一个暴君的典型而已。 </P>
<P> </P>
商汤</P>
<P>    汤,姓子,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生卒年不详,商部落首领,灭夏而建商。在位13年,病死。葬处据传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毫(今河南省商丘县北面)。</P>


<P>    汤,据说是帝喾后代契的子孙,为商部落首领。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相当于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P>
<P>  夏朝末年,商族逐渐强大,眼见夏桀暴虐,失去民心,汤决心灭夏。桀担心汤势力壮大而威胁自己,便将汤召入夏都,囚禁在夏台。商族又送桀以重金,并贿赂桀的亲信,使汤获释归商。</P>
<P>    汤的妻子有个陪嫁奴隶,名叫伊尹,汤差使他在厨房干活。伊尹很有才能,为了让汤发现自己,故意有时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时却或咸或淡。有一次,汤就此事责问他,他就乘机向汤谈论了自己对治理国政的见解。汤大为惊奇,知道他是一个贤才,就免除他奴隶的身份,任为右相。自此,在伊尹的谋划下,汤积极准备灭夏。</P>
<P>    汤以仁厚收揽人心,争取人民的支持,有一次,他外出游玩,看见一人在树上挂起一张网,然后喃喃自语说:“不论天上来的,还是地面来的,凡是从四面八方来的鸟,都飞进网里来。”汤对他说:“你太过分了吧,怎么可以这样网尽杀绝呢!你撤掉三面,留下一面的网就可以了。”农民依言照办。汤祝告道:“鸟儿啊,你们愿意往左的就往左,往右的就往右,只有不听我话的鸟儿,才飞进网里来。”汤网开三面,恩及禽兽的事传开后,人民都称赞他对待百姓宽厚仁慈,纷纷拥护,汤的势力进一步壮大。</P>
<P>    汤历数夏桀的暴虐无道,号召夏的附属小国背弃桀,归附商。对不听他劝告者,就先后出兵攻灭。如葛(今河南省睢县北)、韦(今河南省滑县东南)、顾(今山东省鄄城东北)等夏朝属国,以剪除桀的羽翼。商汤越战越强,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汤还迁都于毫,以此为前进的据点,准备最后攻灭夏朝。</P>
<P>   汤还采纳伊尹的建议,停止朝贡夏朝以试深桀的实力。桀命令九夷族发兵征讨商,这说明桀还能调动九夷族的兵力,汤和伊尹就马上请罪,恢复向夏桀的进贡。</P>
<P>   一年后,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残暴统治,纷纷叛离,使桀的力量大为减弱,汤和伊尹见时机成熟,就由汤召集部众,出兵伐夏,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举攻灭了夏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定都毫。</P>
<P>   汤建立商朝后,减轻征赋,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使商的势力扩展至黄河上游,成为又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P>
<P>    汤为部落首领17年,建商后称王13年,病死。</P>
<P> </P>
<P> </P>
<P> </P>外丙</P>
<P>    外丙,一作卜丙,生卒年不详,汤第二子,汤病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处不明。</P>


<P>    外丙,本无继承王位的资格,因汤长子太丁病殁,其子年幼,才由外丙继承商王之位。在位仅3年便得病而亡。</P>
<P> </P>仲壬</P>
<P>仲壬,生卒年不详,汤第三子,外丙弟,外丙死,由仲壬继位。在位4年,病死,葬处不明。</P>


<P>仲壬继位后,由伊尹辅政,遵守汤制定的法制,朝政平稳.在位4年后病死,传位于其侄太甲.</P>
<P> </P>太甲</P>
<P>    太甲,生卒年不详,为汤嫡长孙,太丁子,叔仲壬病死后继位,共在位23年,病死,葬于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P>


<P>    太甲,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了《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的头两年,其表现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亲自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送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河南省偃师县西南)居住,让他自己反省,史称”伊尹放太甲“。</P>
<P>    太甲住在桐宫,见祖父身为开国君王,坟墓却十分简陋,又从守墓老人那里了解到祖父的许多艰苦创业,仁厚省俭的旧事,对照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确实不象话,便暗暗内疚,决心痛改前非,开始在桐宫关心孤老,遵守法制,与人为善。</P>
<P>    三年后,伊尹见太甲真心悔过,十分高兴,便带领文武大臣,携带王服,冠冕,迎接他回到毫都,还政于他。从此,太甲以自己过去的失足为鉴,早朝晏罢,勤政爱民。遵守汤制定的法律,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商朝也逐渐繁荣起来,伊尹见太甲成为明君,更加高兴,特地写了一篇《太甲训》的文章来赞扬他,称他为太宗。</P>
<P>    另有一说是在仲壬死后,伊尹篡位,逐走太甲,7年后,太甲潜回都城,杀死伊尹后复位。</P>
<P>    太甲在位23年后病死。</P>
<P> </P>
<P> </P>
<P> </P>沃丁</P>
<P>    沃丁,生卒年不详,太甲子,太甲死后继位。在位29年,病死,葬于狄泉(今河南省洛阳市).</P>
<P> </P>
<P> </P>太庚</P>
<P>    太庚,生卒年不详,太甲子,沃丁弟,沃丁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狄泉。</P>
<P> </P>
<P> </P>小甲</P>
<P>    小甲,生卒年不详,太庚子,《世表》又说是太庚弟,太庚病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葬于狄泉。</P>
<P> </P>
<P> </P>雍己</P>
<P>    雍己,生卒年不详,太庚子,小甲弟,小甲病死后继位,在位12年,病死,葬于狄泉.</P>


<P>   雍己在位时,商朝已经衰落,不少小国都拒绝进贡。</P>
<P> </P>
<P> </P>
<P> </P>太戊</P>
<P>    太戊,生卒年不详,太庚子,雍己弟,甲骨文称他为大戊,天戊,雍己病死后继位,在位75年,病死,葬于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南30里处)。</P>


<P>    太戊在位时,任用了伊尹之子伊陟和巫咸为相。国政大修,各小国又纷纷归顺,商朝中兴,故后代尊称他为中宗。</P>
<P> </P>
<P> </P>中丁</P>
<P>    中丁,生卒年不详,一作仲丁,太戊子。太戊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葬于狄泉。</P>


<P>    中丁在位时迁都于敖(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一说在今河南省荣阳县东北)。当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其中的兰夷进攻商朝,中丁出兵击退兰夷。</P>
<P>    中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继承上的九世之乱,商朝一心度中衰。</P>
<P> </P>
<P> </P>外壬</P>
<P>    外壬,生卒年不详,中丁弟,中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于狄泉。</P>


<P>中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商朝开始衰落.</P>
<P> </P>
<P> </P>河亶甲</P>
<P>    河亶甲,生卒年不详,外壬弟,外壬死后继位,在位9年,病死后葬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P>


<P>    河亶甲在位时,商朝又再度衰落,他曾迁都于相,又曾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P>
<P> </P>
<P> </P>祖乙</P>
<P>    祖乙,生卒年不详,中丁子,一说为河亶甲子。河亶甲病死后继位,在位75年,病死,葬于狄泉。</P>


<P>    祖乙在位时,迁都于邢(又称耿,今河南省温县东)。他几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了东南方的夷族对商的威胁,国运再度中兴。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和大乙、太甲合称为“三示”(意为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P>
<P> </P>祖辛</P>
<P>    祖辛,生卒年不详.祖乙子.祖乙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狄泉.</P>
<P> </P>
<P> </P>沃甲</P>
<P>    沃甲,生卒年不详.&lt;世本&gt;作开甲,祖辛弟.祖辛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狄泉.</P>
<P> </P>祖丁</P>
<P>    祖丁,生卒年不详,祖辛子,沃甲侄.沃甲死后继位,在位32年,病死,葬于狄泉.</P>
<P> </P>南庚</P>
<P>    南庚,生卒年不详,沃甲子,祖丁堂弟,祖丁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狄泉.</P>


<P>    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后迁都于奄(今山东省曲阜县).</P>
<P> </P>
<P> </P>阳甲</P>
<P>    阳甲,生卒年不详.祖丁子,南庚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于狄泉.</P>


<P>    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P>
<P> </P>
<P> </P>盘庚</P>
<P>    盘庚,生卒年不详.祖丁子,阳甲弟.阳甲死后继位.在位28年,病死,葬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庄).</P>


<P>    盘庚即位时,商朝经过几代内乱,政治腐败,贵族奢侈,王室内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天灾频繁,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盘庚为了挽救商王朝的衰亡,决定放弃原来的都城,迁都到荒无的殷,以抑帛贵族的奢侈,缓和阶级矛盾,并减经些自然灾害.贵族们竭力反对迁都,盘庚就发布文告,严厉命令他们服从,迁到殷后.他又以强硬手段制止了贵族们搬回旧都的企图.&lt;尚书.盘庚&gt;就是他在迁殷前后的的讲话记录.他还提倡节俭,改良风气,减轻剥削,终于安定了局面.奴隶的血汗劳动,使殷发展成为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此后270多年,商的都城一直在这里,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殷商.</P>
<P>    盘庚迁殷,再度复兴了商朝,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期,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P>
<P> </P>
<P> </P>
<P> </P>
小辛</P>
<P>    小辛,生卒年不详,祖丁子,盘庚弟,盘庚死后继位,在位21年,病死,葬于殷。</P>


<P>    小辛继位后,放弃了盘庚的制国之策,商朝国运又一次衰落.</P>
<P> </P>
<P> </P>小乙</P>
<P>    小乙,生卒年不详,祖丁子,小辛弟,小辛死后继位.在位28年,病死.葬于殷。</P>
<P> </P>
<P> </P>
<P> </P>武丁</P>
<P>    武丁,生卒年不详,小乙子.小乙死后继位,在位59年,病死,葬于殷,一说葬于今河南省商水县长平。</P>


<P>    武丁的父亲小乙是盘庚幼弟,原无继承王位资格,就把他的儿子武丁从小送至民间.武丁与奴隶一起耕种、砍柴和生活,养成了俭朴的习惯,也知道民间的疾苦.他又善于同奴隶交朋友,奴隶傅说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傅说是一个很有学问和才能的人,武丁从他那里学到了不少知识.</P>
<P>    小辛死后,小乙即位,小乙死,武丁继位,武丁这时仍然保持着当年的简朴作风,也没有忘掉百姓的疾苦,他发奋图强,一心要重振商朝。他明白,要成一番事业,必须要有人才,于是想到了傅说,傅说是一个奴隶,一旦把他升任为重臣,势必遭到奴隶主贵族的激烈反对.武丁就采取了一个计策,于即位的的3年中不说一句话。后来,他又借口梦见汤推荐给他一个贤才,叫人根据他的指示,画出傅说的头像,四处去寻找,官员在傅岩(今山西省平陆县北)发现一个正在筑墙的奴隶,很象图像上的人,就将他接回殷,这个人正是傅说,武丁大喜,便以礼相待,当众宣布解除他的奴隶身份,破格提拔,举以为相,辅佐自己。奴隶主贵族们都迷信鬼神,听说傅说是汤托灵推荐给武丁的,谁也不敢反对,还对傅说表示祝贺。</P>
<P>    在傅说的辅佐下,武丁修政行德,励精图治,将殷商治理得秩序井然,生产发展,人丁兴旺,境内安定,国力强盛。在此基础上,他不断对西北方的土方、鬼方、虎方等部落、长江以南荆楚和西南的巴、蜀等地用兵,使商王朝域内的百姓得到安定的生活环境,也使这些方国宾服于商。开拓了疆土,扩大了殷商的势力,使商朝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武丁也成为一代名主,后世就尊称武丁为高宗。《尚书》中的《说命》、《高宗》、《彤日》等篇,《诗经》中的《玄鸟》等篇,都记载有武丁的业绩。</P>
<P> </P>
<P> </P>
<P> </P>祖庚</P>
<P>    祖庚,生座年不详。武丁第二子,武丁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于殷。</P>


<P>    祖庚有长兄祖已,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P>
<P> </P>祖甲</P>
<P>    祖甲,生卒年不详。武丁第三子,祖庚死后继位,在位33年,病死,葬于殷。</P>


<P>    祖甲原为了不愿与兄长争王位,曾在父亲武丁在世时出走,至武丁死,二兄祖庚继位后,他才回宫。这使祖庚非常感动,使立祖甲为王位继承人,祖庚死后,他继商王位。</P>
<P> </P>
<P> </P>禀辛</P>
<P>    禀辛,生卒年不详。祖甲子,祖甲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于殷。</P>


<P>    禀辛在位期间,西方的羝方、系方等方国部落不断攻扰商朝,禀辛发兵多次征伐,还征调卫、虎、受等10几个部落出兵攻打。但是,始终没有将方国部落征服。</P>
<P> </P>庚丁</P>
<P>    庚丁,生卒年不详,禀辛弟,禀辛死后继位,在位21年,病死.葬于殷。</P>


<P>    庚丁在位期间,继续对西方的羝方、系方等方国部落进行征伐,也未能将其降服。庚丁晚年信巫教,使巫教势力大增,已经危及到王权。</P>
<P> </P>武乙</P>
<P>    武乙,生卒年不详。庚丁子,庚丁死后继位,在位4年,传说被雷击而死于渭水流域,一说死于战事,葬于殷。</P>


<P>    武乙在位时,巫教势力极大,经常假借天意钳制商王的行动,武乙便想方设法打击巫权.有一次,他命工匠雕了一个木偶,状貌威严,冠服齐整,称作天神.他约天神和他赌博,又命令一个臣子代替木偶,作为天神来与他赌博,臣子怕武乙,步步退让,以大输而告终.武乙推局指着木偶大笑说:“你既然是天神,怎么会输给我,如此不灵验,不配称天神。”还命令左右痛打木偶。</P>
<P>    又有一次,武乙命人制作了一只皮袋,盛满兽血,挂在树枝上,他亲自挽弓仰射,射破皮袋,兽血喷出,武乙掷弓大笑说:“今天,天被我射了一个窟窿。”</P>
<P>    经过种种斗争,终于使巫权大为降落,王权大为上升。</P>
<P>    当时,西方的旨方和羝方联合攻打商朝,武乙出兵征伐,俘虏了旨方几千人.</P>
<P>    后来,武乙到黄河、渭水之间去游猎,据说被雷击死。一些学者认为,此说很有可能是仇恨武乙的巫师们编造出来贬低武乙的。从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的史料来分析,他可能死于征伐西方方国部落的战斗中。</P>
<P> </P>文丁</P>
<P>    文丁,生卒年不详,又称太丁,武乙子,武乙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殷。</P>


<P>    文丁在位期间,曾经出兵征伐归国.并没将其征服。</P>
<P> </P>帝乙</P>
<P>    帝乙,生卒年不详。太丁子,太丁死后继位,在位37年,病死,葬于殷。</P>


<P>    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又强盛起来,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在位的第九年,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半路上受到孟方(今河南省睢县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伐讨孟方,得胜。第二年,帝乙继续南下征伐夷族,到达淮水流域的攸国。帝乙和攸侯喜合兵攻伐夷族,于第二年得胜而归,帝乙在位的第十五年,再次率领诸侯南征夷族。</P>
<P>    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P>
<P> </P>
<P> </P>纣(帝辛)</P>
<P>    纣一作受,又称帝辛,生卒年不详。帝乙子.帝乙死后继位,在位33年而国亡,自焚于朝歌鹿台,葬处不明.是著名暴君。</P>


<P>    纣身材高大,外貌漂亮,力大无穷,能徒手和猛兽格斗,又聪明机智,具有文才。他曾多次攻伐东夷,俘虏了大量奴隶。他又经营东南,使中原文传播到淮河、长江流域,对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起了一定的作用。</P>
<P>    纣又荒淫残暴,宠幸妲己。他整天和妲己在宫中饮酒作乐。为了方便,他命令人民为他在宫中凿了一个池,底和壁都以鹅卵石铺砌,池内灌满酒,称为酒池;池四周树枝上缠上锦贴帛.挂上一串串烤肉,称为肉林。纣和妲己就带着一群侍从,在酒池中泛舟赏景。渴了随手舀酒喝,饿了从肉林中取肉吃,尽情地挥霍着。为了维持庞大的开支,他残酷地压榨人民,为了博得妲己的欢心,更任意将路人砍头、剁脚,甚至腹取胎儿,残忍至极。</P>
<P>    纣的异母兄长微子启多次劝说他,他却刚愎自用,拒谏饰非,微子启只好离开都城,躲藏起来。叔叔比干劝谏他,他竟然说:“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倒要看看你的心有几孔!”命令左右把比干杀死,取出心来观看。他更听从妲己的话,用铜铸成空心柱子,柱中烧红炭火,做成一种叫作“炮烙”的刑具,将不满他暴行的臣民脱光衣服,绑在铜柱上活活烧死。</P>
<P>    纣的种种暴虐,终于使他陷于众叛亲离、民怨沸腾的孤立境地。后来,周武王乘纣的主力军还在东南的机会,率领大军讨纣,纣正和妲己在鹿台上饮酒,听到消息,匆忙把70万奴隶编成军队,开上前线迎战,两军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相遇,周军奋勇冲杀,商军刚一接仗就纷纷倒戈,顷刻间溃不成军,纣仓皇逃入朝歌城中,自知末日来临,决定自杀。他又害怕死后人民要拿他的尸体泄愤,就命令左右把宫中所有的美玉都搬上高20米的鹿台,自己穿着整齐,周身佩满宝玉,又在台在堆满柴草,大吃了一顿以后,下令点火,不一会儿,烈焰冲天,纣王被活活烧死。</P>
<P>    周武王在人民的夹道欢迎中进入朝歌,来到鹿台的废墟,找到纣已焦糊了的尸体,朝它射了三箭,再用剑剌了几下,最后用铜斧砍下纣的首级,挂在大白旗的竿顶示众,以泄民愤。至此商朝宣告灭亡。</P>
<P>    纣的罪恶是否如此深重呢?后人也颇有争议,有的肯定,有的怀疑。宋朝罗泌在《桀纣事多失实论》中认为,纣大造宫室、建造酒池肉林、宠信女色、囚禁贤人、残害等罪恶,与桀的罪恶如出一辙,凡桀的罪恶就是纣的罪恶,桀纣不分,这些都是出于模仿。宋朝李慈铭在《桃花圣解庵日记》中说,从各种史籍记载来看,纣的显著罪行是杀比干、囚箕子、宠妲己、偏信崇侯、拘押文王,比起后世的暴君来还算不得罪恶深重。孔子的弟子子贡在《论语.子张篇》中认为,纣的罪行并不象史书上所说的那样厉害,只是后人把恶行都推在古人身上造成的,使纣和桀一样,成为罪恶的象征,暴君的典型。</P>
<P> </P>
<P> </P>
周武王</P>
<P>
    武王,名姬发。生卒年不详。文王次子,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毕原。</P>


<P>    姬发,因文王长子伯邑考被商纣王残杀,所以,文王死后,由他位。</P>
<P>    姬发继位后,继续用姜子牙为国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为助手,进一步整顿内政,增强军力,准备继承文王遗志,攻灭商纣王。</P>
<P>    第二年,姬发在盟津(今河南省孟县南)大会诸侯,检阅军容,到会者有800多个小国诸侯,一起举行伐商演习。由于时机未到,武王没有出兵攻商。</P>
<P>    两年后的春天,姬发见时机成熟,亲自率领本部主力,联合各小国兵力,在正月甲子日誓师,从盟津出发,攻入商国,在牧野大败商军后攻入朝歌,灭亡商朝,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号称宗周。</P>
<P>    “武王伐纣”是我国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发生于什么时候呢?从汉代的刘歆到当代的史学家、天文学家,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有近20种说法。有一种独特的看法认为,《淮南子·兵略训》曾说: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慧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意思是,武王伐纣时,岁星(即木星)出现在东方的天空,同时还有慧星出现,头向着东方,根据公元1910年哈雷慧星的出现和它回归地球的周期时间,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公元前1057年,哈雷慧星正好回归地球,其天象恰好与《淮南子·兵略训》的记载符合,所以,武王伐纣的年代应是公元前1057年。这一种看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P>
<P>    姬发灭商后几天,登上小山俯看商的都城朝歌,见朝歌建筑雄伟,心想如此强盛的商朝,延续了数百年之久,只因为失去了民心,顷该之间就被灭亡。而周还刚刚立国,反对、敌视它的人还很多,危机四伏,禁不住忧心忡忡。为了巩固和扩大周朝的势力,姬发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亲属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尧的后代于蓟,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姜子牙封于营丘(今山东省淄博市)为齐国;周公旦封于典阜(今山东省典阜县)为鲁国;召公封于蓟丘(今北京)为燕国……为了安抚商朝的残余势力,姬发又将纣王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并派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去监视他,称为三监。</P>
<P>    西周建国后的第三年,姬发在天下未宁的形势下病死在镐京。</P>
<P>    姬发死后的庙号为武王。</P>
<P>    尚书中的泰誓,牧誓,诗经中的召南甘棠等20几篇文献中,都记载有武王的言行事迹。</P>
周成王</P>
<P>
    成王,名姬诵,生卒年不详,武王子,武王死后继位,在位37年,病死,终年50岁。葬于毕原。</P>


<P>    姬诵继位时,年仅13岁,由叔父周公旦摄理政事。</P>
<P>    文王第三子管叔鲜和第五子蔡叔度见周公代行天子职务,心怀妒忌,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夺取王位。商纣王之子,封于殷的殷君武庚就乘机拉拢管叔鲜和蔡叔度,联络淮夷,一起举兵反叛。周公出师东征,经过3年苦战,终于杀死了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和放逐了蔡叔度,从而平定了叛乱,安定了大局。</P>
<P>    周公平定武庚、管、蔡之乱后,便将他们所管辖的殷遗民一分为二,一部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封于商丘,国号宋。另一部分则分给成王的叔父康叔,封于殷商故墟,国号卫。</P>
<P>    姬诵亲政后,继续大封诸侯,以拱卫周王室,同时加强对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建立起以周王室为主干的宗法制度。在位后期,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对他的颂声四起。</P>
<P>    后来,姬诵病倒,担心儿子姬钊不能胜任国事,就命召公、毕公用心辅佐。从此,这种帝王临终前将嗣君托付给宗室或大臣的命令,就称之为顾命,受托付的宗室或大臣称之为顾命大臣。不久,姬诵病死。</P>
<P>    姬诵死后的庙号为成王。 </P>
周康王</P>
<P>
    康王,名姬钊,生卒年不详。成王子,成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于毕原。 </P>


<P>    姬钊继位时,召公、毕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召公、毕公还率领诸侯。陪姬钊来到祖庙,把文王、武王创业的艰辛告诉康王,又作了一篇文章,告诫姬钊要节俭寡欲,勤理国事,守住祖先的基业。</P>
<P>    姬钊在位时,不断攻伐鬼方(今陕西省西北部)和东南各地,掠夺奴隶和土地,分赏给诸侯、大夫。在一次大战中,周军俘虏了犬戎兵士13000多人,为了庆祝胜利,姬钊赏给参战的贵族孟以1700多俘虏,作为奴隶使用,并将此事用文字铸在鼎上,这只重500多斤的鼎在清朝中期被发掘出来,至今还陈列在北京的中国历史博物馆里。</P>
<P>    姬钊在位期间,国力强盛,天下统一,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安定,史书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后世将这段时期和成王末年的统治誉称为“成康之治”。</P>
<P>    姬钊死后的庙号为康王。 </P>
周昭王</P>
<P>
    昭王,名姬瑕,生卒年不详。康王子,康王死后继位。在位19年,因扰害百姓而被船民设计淹死。葬于少室山(今河南省登封县嵩山中的少室山)。</P>


<P>    姬瑕自幼养尊处优。即位后又没有贤能的大臣劝谏、辅佐,所以生活很快就奢侈荒唐起来。他酷爱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不少佞臣就投其所好,今天奉献珍禽,明天贡上异兽,以博取赏赐和升官。有时,姬瑕一听得什么地方有珍禽异兽,立刻扔下朝政不顾,赶去捕猎。弄得政治昏暗,国力衰落,有些诸侯了开始不大听人他的命令,中断了贡奉,昭王还是毫不检点,一味对他们出兵讨伐,劳民伤财。</P>
<P>    姬瑕即位后的第十九年,臣下在奏告说,南方有一名为越裳氏的部落,出产一种羽毛洁白、肉味鲜美的珍禽,名叫白雉鸡,成王时,越裳氏常拿来进贡,如今南方的楚国强盛起来,不再听命于天子,交通阻隔,越裳氏也就中断了进贡。姬瑕大怒,马上亲自统领大军南征楚国,一路上强征人民运输粮草,撑船拉纤,供应精美的食品和醇酒,征用了渔民的船只,用完了还要将船凿沉。人民怨声四起。</P>
<P>    姬瑕渡过汉水,进攻楚国都城丹阳(今湖北省枝江县),屡攻不克。恰巧楚王担心敌不过周天子,派人前来请罪。昭王就顺水推舟,斥责了楚王一番,然后在楚国境内抢劫了百姓的大批财物,声称战胜而班师回朝。</P>
<P>    姬瑕一路游猎,回到汉水边上,命令部下再次强征民船,船民含愤挑出了一些船只,将它们拆散了再用胶水粘合起来,又用彩色图案氢痕迹掩盖起来。让姬瑕的部下将这些船抢走。姬瑕和将士登上船只,装满了车、马、财物,启船过河,船行到江心,胶水经江水浸泡溶解,船板纷纷散裂,船只下沉,姬瑕和随身大臣也跌落在江中,姬瑕不识水性,穿着又很笨重,落水后挣扎了几下就直往下沉,姬瑕的车夫辛游靡熟识水性,力气又大,拼命游过去救驾,无奈江面上浮满了人、马、物品。等他一一排开,好容易游过去拉住姬瑕,姬瑕已不省人事,等拉上岸来,姬瑕已经腹胀如鼓,气绝身亡,大臣们觉得姬瑕这样死不体面,不能公布真相,就草草地将他埋葬,并对外谎称是急病而死的。</P>
<P>    姬瑕死后的庙号为昭王。 </P>
周穆王</P>
<P>
    穆王,名姬满,生卒年不详,昭王子。昭王死后继位。病死,葬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25里处。</P>


<P>    姬满在位期间,命甫侯制定《甫刑》,又出兵征伐楚国,直达九江。后来又联楚灭徐,西征犬戎,俘获犬戎五王,将犬戎的一些部落迁到太原(今山西省西南部),开辟了通向西北的大道。</P>
<P>    不久,姬满开始西巡。据说姬满曾以造父为国夫,驾着8匹千里马,带着7队选拔出来的勇士,携带供沿途赏赐用的大量珍宝,先北游到今天的内蒙古境内,再折向西巡,经过了今天新疆境内的许多名山大川,到了西王母国,受到了西王母的隆重接待。西王母在瑶池为姬满设宴,饮酒吟诗,共颂友谊,又登演山眺望远景,姬满还在山顶大石上刻了“西王母之国”五个大字,和西王母一起种了一棵槐树,作为纪念。然后,姬满继续西进到大旷原(今中亚细亚的吉尔吉斯草原),采集了许多禽异兽后,返程东归,回到镐京。</P>
<P>    姬满西巡历时两年多,行程35000多里,是历史上伟大的壮举。沿途经过许多邦国,受到各地人民的热情招待。这说明我国的地域当时已经相当辽阔,中原的华夏族和西部各族之间,很早就相互友好,关系密切,共同创造着中国的文明。</P>
<P>    姬满病死于南郑(今陕西省渭南县)祗宫。</P>
<P>    姬满病死后的庙号为穆王。 </P>
周共王</P>
<P>    共王,名姬黳扈,生卒年不详。穆王子,穆王死后继位。在位12年,病死,葬于毕原。 </P>


<P>    姬黳扈继位时,国家因穆王远游,耗费了巨量财富,弄得国家财政十分空虚,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持。但是,在许多场合又不得不维持着天子的架子。如为了表示赏罚分明,共王不得不将都城附近的土地陆继分封给诸侯和大夫,使自己直接支配的地域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周王朝开始衰落下去。 </P>
<P>    姬病死后的庙号为共王。</P>
周懿王</P>
<P>
    懿王,名姬坚,生卒年不详,共王子,共王病死后继位。在位10年,病死,葬处不明。 </P>


<P>    姬坚生性懦弱,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更加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他被迫将都城迁往槐里(今陕西省举平县东南)。</P>
<P>    姬坚死后的庙号为懿王。</P>
周孝王</P>
<P>
    孝王,名姬辟方,生卒年不详,共王弟,懿王叔。懿王病死后夺位。在位10年,病死,葬处不明。</P>


<P>    懿王病死,理应由太子姬燮继位,但是太子懦弱无能,能干的姬辟方就乘机夺取了王位。</P>
<P>    姬辟方即位后,一心试图复举周朝。他先振兴军力,在汧水、渭水之间的草原上开辟了一个大牧场,用重金招募行家来养马。有个应募者名叫非子,养的马匹匹膘肥腿壮,一年下来,马的匹数增加了一倍多,姬辟方十分满意,就将秦地几十里的土地封给他,做了附庸于邻近大诸侯的小国国君,这就是日后统一中国的秦朝的发源地。但姬辟方没有能等到实现振兴周室的理想,就病死了。</P>
<P>    姬辟方死后的庙号为孝王。 </P>
周夷王</P>
<P>
    夷王,名姬燮,生卒年不详。懿王子,孝王侄孙。孝王死后继位。在位30年,病死,葬处不明。</P>


<P>    姬燮,原为懿王太子,懿王死,就由他继位,但他懦弱无能,被懿王叔孝王夺取了王位。孝王病死,诸侯又依据父子子继的定例,扶立他为帝。</P>
<P>    姬燮对诸侯十分感激,一改以前天子站在堂上受诸侯礼拜的惯例,变为朝见时步下堂来和诸侯相见,天子的威严了就大为下降。他在位朝间,被穆王迁居太原一带的犬戎不断地反叛,姬几次派兵征讨,都未能根除。 </P>
<P>    姬燮继位后的第三十年,病倒,立子姬胡为太子。 翌年姬病死。</P>
<P>    姬燮死后的庙号为夷王。 </P>
<P>周厉王</P>
<P>
    厉王,名姬胡(?--前828年),夷王子。夷王病死后继位。在位37年,在“国人暴动”中被驱逐出都城,后凄凉病殁于彘(今山西省霍县),葬于彘。</P>


<P>    姬胡继位后,认为父亲夷王在位时,对诸侯大夫过于宽和,决心以严酷的手段来慑报臣下。不久,他就借故烹杀了齐哀公。</P>
<P>    姬胡又贪财好利,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有一个臣子叫荣夷公,教唆厉王对山林川泽的物产实行“专利”,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平民(国人)进山林川泽谋生。姬胡听了很中意,置大臣的规劝和平民的反对于不顾,推行了“专利”。</P>
<P>    平民被断了生路,怨声四起,纷纷咒骂。姬胡又派了一个佞臣卫巫于监视百姓,将许多不满“专利”的平民捕来杀死。后来连不少没有发过怨言的平民也被杀死。弄得亲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招呼,只能看上一眼,使都城变得死气沉沉。姬胡却还自以为得计,得意洋洋地说:“我自有办法叫百姓不敢诽谤我。”大臣召公劝戒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象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姬胡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我是堂堂天子,那些无知的愚民只能遵从我的命令,怎么能让他们随便议论!”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P>
<P>    公元前841年的一天,都城四郊的国人自发地集结起来,手持木棍,农具作武器,从四面八方扑向都城的王宫,要向姬胡讨还血债。姬胡听到由远而近的愤怒的呼喊声,忙命令调兵镇压。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农,农民就是兵,兵就是农民。现在农民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姬胡这才知道大祸临头,匆忙带着宫眷步行逃出都城,沿渭水朝东北方向日夜不停地逃到远离都城的彘,筑室居住了下来。</P>
<P>    都城中的平民在大臣周公、召公的极力劝解下,终于平息了一些怨恨,纷纷离去。周公和召公根据贵族们的推举,暂时代理政事,重要政务由六卿合议。这种政体,称为共和(一说由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P>
<P>    这一次以都城四郊的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历史上称为“国人暴动”。这一年,历史上称为“共和元年”。</P>
<P>    由于《史记》一书由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系年记事,因此国人暴动、厉王被逐、“共和行政”建立的这一年,就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开始。</P>
<P>    “国人暴动”有力地打击了西周奴隶制王朝,动摇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西周更快地衰落了下去。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P>
<P>    姬胡逃到了彘后,派臣子凡伯回都城镐京探听消息。凡伯见暴动已经平息,就和周公、召公商议,准备接姬胡回都复位。但是,人民对姬胡十分憎恨,坚决不允许他回来。周公、召公怕再次触怒人民,激起暴动,被迫打消了这个念头。凡伯回到彘奏明情由,姬胡无可奈何,只好在彘定居。彘在汾水之畔,周人因此又称姬胡为汾王。姬胡到了这步田地,一切天子的享受都失去了,每年仅仅由周公、召公派人送些衣服、日用品给他维持生计。他想起昔日的尊荣,郁闷不解,凄凉地度过了14年后病死。</P>
<P>    姬胡死后的庙号为厉王。</P>
周宣王</P>
<P>
    宣王,名姬静(公元前?--前782年)。厉王子,厉王死后继位,在位46年,中风而死。葬处不明。</P>


<P>    姬静,厉王子,厉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国人暴动时,他闻声逃入召公府宅避藏。国人发现,赶来包围了府宅,要召公要他交出来。召公尽力劝说国人饶恕太子,国人不允,拥入宅中搜捕。召公赶入内室,命他自己的儿子与太子对换服装,忍痛将儿子推出来交给了国人。国人不辨真假,当即将假太子揍死后离去。姬静就冒充召公的儿子隐藏了下来。厉王病死后,周公、召公利用迷信平服了民怒,扶姬静继位。</P>
<P>    姬静出于患难之中,以父王的下场为戒,在继位初期能虚心谨慎,勤理国政。在政治上,他不独断专行,有事同臣下商议。当时铸的一件铜器“毛公鼎”上记载着他的话,说凡他发出的政令,必须有毛公的签字才有效;他又整顿吏治,申令各级官吏不利贪财、酗酒、欺压百姓。在经济上,他取消了厉王时期的专利政策,放宽对山林川泽的控制;他一上台就宣布废除奴隶制的籍田制,允许将公田分给奴隶耕种而收取实物。在军事上,为了解除自西周中期以来四周少数民族不断内犯的军事威胁,也为了转移国内视线,他重振军旅,命令尹吉甫、南仲等大臣统兵击退了西北一些少数民族的进攻,征伐东方的徐戎、南方的楚和西方的戎。他还效法周武王、周成王分封诸侯,以拱卫王室。他将弟弟友封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就是日后的郑国;将舅舅申伯封于谢(今河南省南阳县内),称为申侯。</P>
<P>    这些措施暂时缓和了内外矛盾,周王朝的统治呈现出一时巩固的现象,被史家称为“宣王中兴”。其实,在中兴的表面现象下面,周王室的各种社会矛盾仍在发展。有的诸侯这时已不肯出力拱卫王室,有的甚至起兵叛乱。当时的铜器“禹鼎”上记载了原臣属于周朝的噩侯,联合东夷和南淮夷进攻周王室,直打到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姬静倾全国的兵力--西六师和殷八师进行抵抗,王师却惧怕敌人面畏缩不前,最后不利不借助一些诸侯的力量,才勉强取胜。这说明周王朝军队的战斗力已经衰落了。到了姬静在位的后期,对外战争屡遭失败。公元前789年,王师伐姜戎,战于千亩(今山西省介休县南),王师丧失殆尽,姬静几乎被俘。</P>
<P>    姬静到了晚年,渐渐固执已见,不纳忠谏。为了显示自己的威风,他硬逼鲁国废长立幼。鲁人不服,他就兴兵讨伐,使鲁国几世陷于混乱,并且破坏了周朝传位于嫡长子的宗法制度,引起了同姓诸侯间的不睦,诸侯们对姬静了更加不满。在君臣之间,他了变得专断无理。一次,大夫杜伯为了一件小事触怒了姬静。姬静下令要杀死他,杜伯的老朋友左儒急忙上前谏阻。姬静更加发怒,斥责说:“你只知有朋友,不知有国君,是何道理”。左儒答说:“国君有理,臣应当顺从国君;朋友有理,臣应该支持朋友。现在杜伯并没有罪过,不应该问斩,所以,臣劝谏大王勿杀杜伯。”姬静恼怒说:“我偏要杀他,你又能怎么样?”左儒说:“臣愿陪杜伯同死。”姬静说:“我偏偏不让你死,看你怎么样去和他同死”。说罢,喝令左右把杜伯推出去斩了。左儒又气又羞,回到宅第自刎而死,引起了臣下的惊恐和混乱。</P>
<P>    事后,姬静冷静下来,感到自己未免太过分了,暗暗悔恨,又不好明说,以致寝食不安,得了一种怔忡症。不久,姬静病情好转了些,带着臣下外出游猎,借以散心,游猎中,他忽然在车上大叫一声,往后就倒,昏迷了过去。左右慌忙将他送回宫中,几经医治无效,几天后死去。后来,就流传开一种说法,说姬静打猎时,忽然看见杜伯从路的左边钻出来,身穿红衣,头戴红冠,手持一张红弓,搭上一支红箭,射中了姬静的要害,夺去了他的性命。这自然是迷信之言。姬静可能是死于中风,也有人说他是由于征战失利,忧郁而死。</P>
<P>    姬静死后的庙号为宣王。

</P>
周幽王</P>
<P>
    幽王,名姬宫涅(公元前?--前771年)。宣王子,被立为太子。宣王死后继位,在位11年。国亡,被犬戎追杀于骊山(今陕西省临潼县城东南)下,葬于骊山脚下。 </P>


<P>    姬宫涅继位时,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不稳,生产凋敝,国力衰竭,姬宫涅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P>
<P>    姬宫涅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据载,幽王不爱江山爱美人,他宠幸妃子褒姒,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姬宫涅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而褒姒却始终吝啬笑容。后来佞臣虢石父献上了烽火戏诸侯这一计。</P>
<P>    原来,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P>
<P>    昏庸的姬宫涅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马上带着褒姒登上骊山烽火台,命令守兵点燃烽火。诸侯一见警报,果然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 到了骊山脚下,却不见有半个犬戎兵,只见姬宫涅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姬宫涅派人对诸侯说没有什么事,要大家回去。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好玩得很,禁不住嫣然一笑。姬宫涅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P>
<P>    不久,姬宫涅干脆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下令废去宜臼舅舅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申侯被逼联合西方的犬戎,先发制人,大举进攻镐京。姬宫涅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带兵前来救驾了。镐京守兵本就怨恨姬宫涅昏庸,不满将领经常克扣粮饷,这时也都不愿效命,在勉强招架了一阵以后,一哄而散,犬戎兵马蜂拥入城,姬宫涅带着褒姒、伯服,仓皇从后门逃出,奔往骊山。途中,他再次命令点燃烽火。烽烟虽直透九霄,还是不见诸侯救兵前来。犬戎兵紧紧追逼,姬宫涅的左右在一路上也纷纷逃散,只剩下100余人逃进了骊宫。姬宫涅采纳臣下的意见,命令放火焚烧前宫门,以迷惑犬戎兵,自己则从后宫门逃走。逃不多远,犬戎兵又追了上来,一阵乱杀,只剩下姬宫涅、褒姒和伯服三人。他们早已被吓得瘫痪在车中。犬戎兵见姬宫涅穿戴着天子的服饰,知道就是周天子,就当场将他砍死。又从褒姒手中抢过太子伯服,一刀将他杀死,只留下褒姒一人做了俘虏(一说被杀)。至此,西周宣告灭亡。</P>
<P>    姬宫涅死后的庙号为幽王。

</P>
<B>(东周)平王(姬宜臼)</B></P>
  平王,名姬宜臼,一作宜咎(公元前?~前720年)。周幽王子。幽王被杀,他被拥立为王。在位51年,病死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葬于平丘(今河南省太康县全堆乡)。</P>
  周平王姬宜臼,周幽王在位时,原被立为太子。幽王宠爱褒姒后,废黜了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P>
  有一天,宜臼在花园里玩耍,幽王将笼子里的猛虎放出,打算让猛虎去将宜臼咬死。宜臼很有胆量,当猛虎向他扑来时,他非但不惊慌逃避,反而迎上前去,冷不防大吼一声,吓得老虎吃了一惊,后退几步,伏在地上观察动静。宜臼便从容离去。他知道这是父王存心暗害他,就与母亲申皇后暗暗逃出都城,投奔外祖父申侯。</P>
  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幽王以后退走了。申、鲁、许等诸侯国就拥立宜臼为王,于公元前770年在申(今河南省南阳市北)即位。不久,因为镐京已遭战争破坏,宜臼在秦国护送下,东迁至洛邑,在晋、郑等诸侯国夹辅下,勉强支撑残局。东迁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就是春秋时期的开端。</P>
  在宜臼即位的同时,诸侯虢公翰拥立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天子,称携王,出现了两周并列的局面。10余年后,支持宜臼的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周王朝又重新统一。宜臼东迁时,因为秦襄公护送有功,就提升他为诸侯,并答应说:“戎人攻占了镐京和岐山地区(今陕西凤翔县一带),你去攻击他们吧,打到哪里,那里就归秦所有。”不久,岐山以西地区为秦所攻占,秦国从此开始发展起来。由于大片故土丧失,东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六百余里,地窄人寡,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周王朝大大衰落了。郑、晋、齐,鲁、燕、宋、楚等大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相互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纷乱局面,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大变革的动荡时期。</P>
  宜臼在位期间,因外祖父申侯拥立自己有功,便赐予申侯以封地,并派自己畿内的百姓去戍守。这使百姓离乡背井,十分怨恨。</P>
  姬宜臼一度委郑庄公寤生为朝廷卿士。后由于郑国实力雄厚,姬宜臼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为郑庄公所操纵,又乘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来上任的机会,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闻知,马上赶到洛阳,对姬宜臼施加压力。姬宜臼再三赔礼,郑庄公不依。姬宜臼只好提出让太子姬狐去郑国作人质。不过这太有损天子的体面,群臣又提出了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忽也来洛邑作人质,而周太子去郑国则用学习的名义。从这一史实可知;姬宜臼东迁后,周王室已势力衰微,周王名为天子,实际上要看大诸侯的脸色行事。</P>
  公元前720年,姬宜臼病死。姬宜臼死后的庙号为平王。</P>
<B>(东周)桓王(姬林)</B></P>
  桓王,名姬林(公元前?~前697年)。平王孙。平王死后继位。在位23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渑池县北桓羊山上。</P>
   周桓王姬林为姬泄父之子,周平王孙。平王病死时,太子姬狐正居于郑国为人质。郑伯和周公黑肩迎姬狐回朝继位。姬狐因一路上哀伤过度,回朝后就病死。姬林便被郑伯和周伯黑肩扶立为天子。</P>
   姬林在位期间,因郑伯扶立他有功,将位于黄河北岸、泌水之南的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赐给郑国,周王朝的疆域又缩小了。</P>
   以前,诸侯死了,其儿子于继位和治丧完毕后,必须赶往都城去接受周天子的册封,以求得合法地位。公元前712年,鲁桓公谋杀了兄隐公,自立为国君,不向桓王请求册封。从此,诸侯由天子册封的制度被破坏了。公元前706年,楚国以武力逼迫随国国君,要他向桓王提出提高楚国等级的要求。桓王不允,楚国国君熊通在大骂了姬林一通以后,自行提高等级称为楚武王。姬林接到报告,又气又羞,但也奈何他不得。</P>
  姬林继位后,郑庄公在朝廷继续以卿士身份专权。姬林不甘心受他的控制,就撵走了郑庄公。郑庄公回国后,便制造事端,扰乱周境的安宁,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不久,郑庄公又假借天子之命,出兵攻伐宋国。姬林大怒,干脆免去了他卿士的头衔。郑庄公也不示弱,一连五年不去洛邑朝见,表示不把姬林放在眼里。姬林实在忍耐不住,不顾臣下劝阻,亲自统领军队去讨伐郑庄公。郑庄公也点起兵马迎战。</P>
  两军在长葛(今河南省长葛县东北)相遇,姬林求胜心切,派人叫骂挑战。郑庄公却摆好阵势,按兵不动。周军叫骂到下午,还不见郑军出战,都面露倦意,松懈起来。郑庄公乘机挥动大旗,擂鼓冲锋。周军猝不及防,被杀得大败。姬林只好退兵,自己断后。郑国将军祝聃远远望见,奋臂一箭,射中姬林左肩,亏得铠甲坚厚,伤势还不严重。郑庄公见已经教训了姬林,怕部下杀得性起,要了姬林的性命,使自己在舆沦上吃亏,忙鸣金收兵,任姬林逃走。</P>
  事后,郑庄公又假意派臣下去向姬林赔罪,说本来只准备自卫,没想到部下违反纪律,冒犯了天子。姬林哭笑不得,只好借此下台阶,垂头丧气地宣布免郑庄公之罪。长葛之战使姬林威风扫地,打掉了周天子“受命于天、辅有四方”的牌子。从此,诸侯越来越不将周天子放在眼里。</P>
  公元前697年3月,姬林病重,召周公黑肩入卧室托付说:“依照祖宗制度,我立了嫡长子姬佗为太子。 但是,我所钟爱的却是次子姬克。今天,我将姬克托付给你,日后如果姬佗寿终,就兄终弟及,让姬克继位。你要尽力办好这件大事。”不久,姬林病死于洛邑。 </P>
  姬林死后的庙号为桓王。</P>
<B>(东周)庄王(姬佗)</B></P>
   庄王,名姬佗(公元前?~前682年)。桓王长子。桓王病死后继位。在位15年,葬处不明。</P>
   周庄王姬佗,是周桓王长子,桓王病死后继位。姬佗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遵照桓王临终时的嘱咐,策划要杀掉姬佗,改立姬克为国君。辛伯劝阻他说:“嫡庶有别,废嫡立庶,这是内乱的根源阿!” 周公黑肩不听。于是,辛伯将这一阴谋报告了姬佗,姬佗就立即捕杀了周公黑肩。姬克见事情败露,逃奔燕国。这件事史称“子克之乱”。</P>
  公元前693年夏天,姬佗为了笼络齐国,要将女儿嫁给齐国国君。他让鲁桓公作媒,并派卿单伯先将女儿送至鲁国。冬天,姬佗又派臣荣叔赴鲁,“赐命”(即册封)杀兄自立的鲁桓公,鲁桓公就派人将王女嫁往齐国。</P>
   姬佗在位的公元前685年,齐国经历了多年内乱后,公子小白被立为国君,即齐桓公。他不计私仇,将曾几乎射死自己的名臣管仲设计从鲁国接回,任命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国进行了改革,逐渐强盛了起来。第二年,因为鲁国曾经阻挠过齐桓公即位,齐桓公发兵攻鲁,鲁军迎战于长勺(今地不详)。鲁庄公见敌强我弱,急于想挥兵攻击,被臣子曹刿劝阻。齐军自恃强大,连续三次击鼓冲锋,都未能奏效,顿时气竭力衰,军心涣散。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战术,发动反击,一鼓作气地击败了齐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齐鲁长勺之战。</P>
  姬佗晚年很爱少子颓,想立颓为太子,但是没有成功,导致了他死后的“子颓之乱”。</P>
  公元前682年10月,姬佗病死。死后的庙号为庄王。</P>
<B>(东周)釐王(姬胡齐)</B></P>
  釐王(公元前?~前677年)。庄王子。庄王死后继位。在位5年,葬处不明。</P>
  周釐王姬胡齐,庄王在位时被立为太子。</P>
  姬胡齐即位的这一年(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将齐国治理得国富兵强。为了借助周王的名义争霸天下,齐桓公又接受了管仲的建议,提出了“尊王攘夷” 的口号,表示要尊奉周天子,抵御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攻掠,并马上派使臣向姬胡齐朝贺。姬胡齐见齐国如此恭敬,十分高兴,立即将召集诸侯承认宋桓公为国君一事委托给齐桓公去办理。齐桓公在齐国的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县北)大会诸侯,被推为盟主。</P>
   同年冬,齐桓公再次率领大军伐鲁,鲁庄公惊恐,以割地为条件请求讲和。齐、鲁两国国君在齐国境内的柯(今山东旧寿张县东北阿城镇)谈和。两人正要歃血立盟约时,保护鲁庄公赴会的将军曹沫突然抢将上来,亮出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要他答应将夺去的鲁国的土地归还鲁。齐桓公答应后才得脱身。事后,齐桓公愤怒难忍,准备杀死曹沫,废弃诺言。管仲劝说他:“答应的事背信,又要杀人家,这虽然能泄一时之愤,却失去了天下诸侯的信任,不能做啊!” 齐桓公终于将土地还给了鲁国。这使诸侯都佩服齐桓公的讲守信用,纷纷依附于齐国。公元前679年,齐桓公邀集了鲁、郑、宋、卫、陈等国在鄄(今山东省鄄城北,当时属卫国)相会,齐桓公主盟为诸侯长,正式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P>
  公元前677年春,姬胡齐病死。 死后的庙号为釐王,历史上又称他为僖王。</P>
</P>
<B>(东周)惠王(姬阆)</B></P>
   周惠王,名姬阆(公元前?~前652年)。釐王子。釐王病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处不明。</P>
  周惠王姬阆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675年)秋,为国,边伯、 詹父,子禽,祝跪等五个大夫,由于庄王生前曾经嘱咐要立庶子子颓为国君,对釐王病死后由姬阆即位十分不满,就联合贵族苏氏,一起拥奉子颓,发动叛乱,攻打姬阆,却被击败后出逃。子颓逃到温(今河南省温县西南),又在苏氏陪同下逃奔到卫国。卫惠公由于怨恨周王收留了自己的政敌公子黔牟,就联合南燕,支持子颓。这一年冬,卫和南燕出兵攻入周朝都城,逐走姬阆,立子颓为天子。郑厉公出面调解周王室之乱,没有成功,于是就在第二年春俘住了南燕国君仲父,并且将流亡在外的姬阆安置在郑国的别都栎(今河南禹县),还将王室的器皿用具从成周搬到栎,供姬阆享用。公元前673年春,郑厉公和虢公在弭(今河南省密县内)誓师伐子颓,郑、虢联军很快攻入都城。子颓和边伯等5个大夫正在喝酒庆贺,措手不及,被联军杀死。郑厉公和虢公迎姬阆回到都城,重新登上天子宝座。这场内乱史称“子颓之乱”。为了感激郑、虢两国的援助,姬阆将酒泉(今陕西省东部一带)赐给虢,将虎牢 (今河南省荥阳市西北)以东之地赐给郑。这样,内乱平息了,周王朝的疆土又一次缩小了。</P>
  姬阆在位期间,齐国继续东攻西伐,兼并小国,扩大力量。公元前670年,齐军攻灭郭国(今山东省聊城县东北)。齐桓公问当地父老:“郭为何灭亡?”父老回答说:“因为国君爱贤人而恨坏人。”齐桓公不理解,问道:“照各位所言,你们的国君是位贤明的君主,那怎么又会亡国的呢?”父老回答说:“国君爱贤人而不任用;恨坏人而不翦除,所以导致了亡国。”</P>
   当时,鲁国的庆父(鲁桓公子)先后杀掉了国君子般、闵公,导致鲁国大乱。时人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就成了著名的成语。鲁僖公即位后,索要避居于莒国(今山东省莒县)的庆父,庆父自知罪责难逃,自杀于莒,鲁国内乱才暂告平息。</P>
  当时卫国的国君卫懿公酷爱养鹤,平时竟然让他最喜爱的鹤乘座华丽的轩车,享受大夫的待遇,国人怨声载道。公元前660年12月,戎兵攻卫,卫懿公率军迎战,两军相遇于荥泽(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临战前,卫国将士埋怨说:“大王平时如此厚待鹤,现在就让鹤去抵敌吧!”一时军无斗志,被打得大败,卫懿公也被乱兵杀死,成为玩物丧志者的鉴戒。</P>
  姬阆晚年宠爱陈国的女子惠后,准备废去太子郑,改立惠后生的庶子子带。公元前655年夏,齐桓公邀集了宋桓公、鲁僖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昭公,与太子郑相会于卫国的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南),宣布支持太子郑为嗣君。姬阆十分生气,就指使郑文公背约去联络楚国,自己派人去联络晋国,试图组成周、郑、晋、楚联盟,以对抗齐国。齐国先发制人,连续兴兵攻郑,迫使郑国叛周亲齐,使姬阆的计划破产。</P>
  公元前652年12月,姬阆病死。死后的庙号为惠王。</P>
<B>(东周)襄王(姬郑)</B></P>
   周襄王,名姬郑(公元前?~前619年)。周惠王子。惠王病死后继位。在位33年,病死,葬处不明。</P>
  惠王病死后,姬郑担心子带争位而秘不发丧,并急忙派人向齐桓公求援。齐桓公马上召集诸侯在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开会,宣布拥护姬郑为天子。姬郑至即位后才放下心,宣布了惠王的死讯。</P>
  子带不甘心失败,从公元前648年起,几次引导西戎兵攻周,都先后被挫败。公元前636年,姬郑发觉王后隗氏与子带秘密勾结,立即废黜了隗后。子带得到消息,再次引导西戎兵攻周,攻占了都城。姬郑仓皇逃出,避居于郑国的汜(今河南省襄城县),向各国诸侯求救。即位不久的晋文公打着勤王的旗号,于公元前635年出兵攻克子带当时所在的温,生擒子带,然后迎姬郑回都城,将子带押到都城处死,平定了内乱。这次内乱,史称“子带之乱”。 </P>
  郑为晋文公举行了庆功宴。晋文公更向姬郑“请隧” (要求在死后也享受天子规格的葬礼),被姬郑婉言拒绝,而将阳樊、温、原和攒茅四个邑(在今河南省济源县、温县和修武县内)赐给晋作为报答。三年前,秦、晋两国已经擅自将允姓的一支戎族迁居到周王朝境内的伊川(今洛阳市南伊河)一带,占据了这块地方。这样,周王朝的地盘仅剩下方圆100多里的弹丸之地。</P>
  姬郑在位的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宋国的癸丘(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召集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等国会盟,而以齐桓公为主盟。姬郑为了感谢齐桓公对他的支持,特地派周公宰孔参加了大会,并将周天子祭祀祖先的祭肉分赐给齐桓公,还声明齐桓公不用行谢恩的下拜礼,以示对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承认。这次会盟史称“癸丘之盟”,它使齐桓公的声望达到最高峰。六年后齐国名相管仲病死,又两年后齐桓公病死,齐桓公的5个儿子争夺国君的权位,内乱不已,国力削弱,从而使齐国失去了霸主的地位。</P>
  接着称霸的是宋襄公,他是个空谈仁义道德的诸侯。公元前638年11月,楚国伐宋,宋襄公率领大军迎战于泓(河名,即今河南省柘城西北的漶河)。他认为君子不能乘敌军正在渡河时发起攻击,不能乘敌军未列阵之前冲锋,不能俘虏头上有些白发的敌兵,因而不顾部下一再请战,坐失战机,最后被从容列阵后的楚军打得大败,他自己也受伤而身亡。历史上将他称为十分愚蠢的人物的代表。</P>
  公元前632年4月,晋文公率领大军在城濮(今河南省濮县内)之战中大败楚军,声威大振。晋文公将1000名楚军俘虏和100辆俘获的战车献给姬郑,姬郑回赠了100张红色的弓和1000张黑色的弓,并答应晋文公可以征伐其他诸侯。同年冬,晋文公在郑国的践土(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大会诸侯;为了增加他的威望,更派人暗示姬郑应该前去赴会。姬郑感到堂堂周天子竟然落到了唯诸侯之命是从的地步,十分难堪,又慑于晋国的威力,不得不前往。后来,孔子写《春秋》时,将此事写成“天子狩猎于河阳”,以维护周天子的颜面。晋文公这时成为威震中原的霸主。</P>
  继晋文公后称霸的是秦穆公。他任用贤才百里奚等人,增强了国力,于公元前624年伐晋,取得大胜,威望大振,连西戎20多个小国和部落都闻风归附,秦穆公被尊奉为西戎的霸主。秦又大力向东发展,扩地1000多里。姬郑派使者送去铜鼓12面,表示祝贺,也就是正式承认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P>
  公元前619年8月,姬郑病死。 姬郑死后的庙号为襄王。</P>
<B>(东周)顷王(姬壬臣)</B></P>
   周顷王,名姬壬臣(公元前?~前613年)。周襄王子。襄王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处不明。</P>
  周顷王姬壬臣继位时,王室财政拮据,竟致于无法办理襄王的丧事,他只得派卿士毛伯去向鲁国讨钱。鲁国国君派使者送钱到都城,才安葬了襄王,这时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2月了。</P>
  姬壬臣在位时,邾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的诸侯为邾文公。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准备迁都到绎山(也称峄山,在今山东省邹县南)。占辞上说:“迁都有利于民,但是有害于君,会使君短命。”当时的人是很相信占卜的,纷纷劝阻迁都,邾文公却说:“上天让民树立了君,就是为了替民谋利.如果迁都有利于民,就迁吧。”他还是把都城迁到了绎山。不久,邾文公果然病死了,这虽是巧合,时人却纷纷赞誉邾文公的贤良。 </P>
  公元前613年春,姬壬臣病死。姬壬臣死后的庙号为顷王。</P>
</P>
</P>
</P>
<B>(东周)匡王(姬班)</B></P>
   周匡王,名姬班(公元前?~前607年)。周顷王子。顷王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处不明。</P>
  周匡王姬班在位时,他本人无重要的事可述。</P>
  这时晋国的国君是晋灵公,在他宫内,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赵盾事件。原来,晋灵公是一个只顾享乐,不理政事的国君。他又喜欢恶作剧,经常从宫台上用弹弓把别人弹得头破血流,人们东躲西闪,他看着高兴。有一次,厨师没有将熊掌煮熟,晋灵公竟把他杀了,用草席裹着,叫宫女在朝廷上拖过。执政大臣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竟派武士徂魔(名除尼)去谋刺赵盾。徂魔一早去赵盾家,见赵盾大开着卧室门,穿着朝服,正襟危坐地在等待天明上朝。徂魔深受感动地说:“对国君不忘恭敬,是替民众办事的好人。杀了他,对不起百姓;不杀他,国君不会放过我,如此进退两难,不如一死了之。”就一头撞向庭院中的槐树而倒地身亡。晋灵公此 计不成,又假装着请赵盾赴宴,埋伏好了武士,准备杀死赵盾,不料赵盾遇救逃了出来。后来,赵盾的族弟赵穿将晋灵公杀了,赵盾才返回都城。</P>
  公元前607年10月,姬班病死。姬班死后的庙号为匡王。 </P>
</P>
<B>(东周)定王(姬瑜)</B></P>
  周定王,名姬瑜(公元前?~前586年)。周匡王子。匡王死后继位。在位21年,病死,葬处不明。</P>
  周定王姬瑜在位时,他本人也无要事可述。这时,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强大了起来。楚庄王在继位之初的三年内,不理政事,沉湎在腐朽的生活之中。后经大臣们的劝说,他才逐渐振作,表示“三年不蜚(飞),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并开始整顿朝政,实行改革,扩充军队,从而增强了国力,攻灭了一些小国。</P>
  姬瑜继位的这一年春,楚庄王又带兵攻伐陆浑(今河南省嵩县北部)的戎族,事后,并在周王朝的边境上阅兵示威,吓得姬瑜赶忙派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劈头就问周朝都城宗庙内九鼎的“小大轻重”。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问九鼎的重量,也就意味着有觊觎天子权位的野心。经过王孙满的驳斥,楚庄王才引兵退去。这件事,史称“问鼎中原”。接着,楚庄王在平定内乱后,频繁出击,先后攻灭了舒、蓼等小国,降服了陈国、 宋国。公元前597年在必(今河南省郑州市东)之战中,楚庄王又一举歼灭了拥有600辆战车的晋国大军,并继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后当上了霸主,历史上将他们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P>
  当时,晋国赵盾已经病死,子赵朔袭职,辅佐着晋景公。晋灵公的宠臣司寇屠岸贾要为晋灵公报仇,就鼓动武将们说:“赵盾犯有弑君大罪,如今他的儿子还是朝中重臣,这怎能允许!”并带着军队围攻赵朔居住的下宫,杀死了赵朔和他的一族。赵朔的夫人因为是晋成公的姐姐庄姬,得以幸免。庄姬正怀着孕,避居于晋景公宫中。不久,她生下了一个男婴,屠岸贾便守住宫门索要男婴。庄姬将男婴藏在胯下,祷告说:“如果天要灭赵氏,你就哭吧;如果天不想灭赵氏,你就别哭。”男婴竟然不哭,得以脱身。赵朔有个门客叫公孙杵臼,他对赵朔的朋友程婴说:“抚育这孤儿成人与死,两者哪件难?”程婴回答说:“死容易,抚育孤 儿成人难。”公孙杵臼就说:“那请君承担难的那件事,我去承担容易的,让我先死去吧。”他就带着自己的婴儿躲进山里,然后让程婴假装去向屠岸贾告密,谎称赵氏孤儿躲在山中。屠岸贾大喜,立即派兵随程婴进山,杀死了公孙杵臼和他的儿子。这样,赵氏孤儿就被保全了下来。程婴抱着孤儿躲进山中,给他取名为赵武,这就是著名的“托孤搜孤”的故事。 </P>
  公元前586年11月,姬瑜病死。姬瑜死后的庙号为定王。</P>
<B>(东周)简王(姬夷)</B></P>
  周简王,名姬夷(公元前?~前572年)。周定王子。定王死后继位。在位14年,病死,葬处不明。</P>
  周简王姬夷在位时,他本人也无要事可述。这时,在晋国,晋景公为赵朔平了反,派人请来程婴和尚未成年的赵武,并允许程婴带兵攻杀了屠岸贾,灭了屠家一族,为赵氏一门复了仇。赵武成年后,袭父职,又为晋国重臣。这时,程婴却拜别大家,对赵武说:“当年下宫之难,我所以没有尽忠死节,是为了抚育你,为赵家保住后代。如今你赵氏一门大仇已报,冤屈已伸,你也袭职立业,我应该报答令尊大人的知遇之恩和老友公孙杵臼的一片赤诚之心了。”说完就自杀了。赵武十分哀痛,为他服丧3年,每年春、秋两季都去祭祀他的坟墓。</P>
  当时,除了晋、楚、秦,宋、郑等国相互攻伐不止以外,位于东南地区,原为楚国属国的吴国兴起,屡次攻入楚国,卷入了春秋混战的行列。</P>
  公元前572年9月,姬夷病死。死后的庙号为简王。</P>
<B>(东周)灵王(姬泄心)</B></P>
  周灵王,名姬泄心(公元前?~前545年)。周简王子。简王死后继位。因爱子夭折,哀伤而死,葬于周山(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柏亭山),一说葬于灵山(今河南省宜阳县)。</P>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时的公元前546年7月,宋国大夫向戍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国的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了会议。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这次大会史称“弭兵会盟”。</P>
  “弭兵会盟”后的10多年间,因为楚国专注于对付吴国,晋国则忙于应付内事,无力开战,所以会盟的10个国家没有发生过战争。然而,各国内部的争权斗争却异常尖锐。“弭兵会盟”也就成为春秋时期两个阶段的分水岭。会盟以前以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为主,会盟以后却以各国内部大夫间的兼并为主,各国社会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化,阶级矛盾趋于尖锐。如公元前555年,郑国执政大臣子孔专制,国人不满,在子展,子西率领下攻杀了子孔。同年,莒国国君比公暴虐百姓,国人愤而杀死了他。公元前550年,陈国贵族庆氏强征庶民筑城。筑城时,夹板脱落了,监督筑城的庆氏以残杀庶民来惩罚,“役人”怒而举行暴动,分别杀死了以庆虎,庆寅为首的大小监工。这次起义吓得陈国的贵族胆战心惊,惊呼难以再统治下去了。</P>
  姬泄心的长子姬晋天性聪明,喜欢吹笙,能吹奏出如同凤凰欢鸣一般的乐曲,令人陶醉。姬泄心对他十分钟爱,立他为太子。不料,太子于17岁时突然得病身亡,姬泄心哀痛欲绝。传说当时有人见灵王如此悲伤,担心这有损他的健康,就利用迷信编造了一段情节劝慰他说:太子现在沟岭上,骑着白鹤,吹着笙。他要农夫转告灵王,暂不必挂念,他现随仙人浮丘公居住在嵩山,十分快乐。姬泄心听了却反而更加怀念太子,日夜不宁,神情恍惚。公元前545年11月的一天深夜,姬泄心迷迷糊糊入睡,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他惊醒后说:“我儿来迎我,我应当走了。”于是命令传位于次子姬贵。癸巳日,姬泄心病死。</P>
  姬泄心死后的庙号为灵王。</P>
<B>(东周)景王(姬贵)</B></P>
  周景王,名姬贵(公元前?~前520年)。周灵王第二子。灵王死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葬于翟泉(今河南省洛阳市旧城)。</P>
  周景王姬贵在位时,财政窘困,器皿用具都得向各国乞讨。有一次,他宴请晋国大臣荀跞,指着鲁国送来的酒壶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何独独晋国没有?”荀跞的随员籍谈答复说,当初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赐以礼器,目下晋国又忙于对付戎狄,送不出礼物来。姬贵列数了王室赐给晋的土地器物,讽刺世代掌管典籍的籍谈是“数典而忘其祖”,这就是成语“数典忘祖”的来源。这件事说明,春秋初年王室还能赐些土地器物给诸侯,这时却只能靠向诸侯乞讨度日了,天子的威望已经一落千丈。</P>
  姬贵在位期间,郑国的执政大臣子产(即公孙侨,字子美)实行改革,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等。接着,他又用200多斤铁铸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保障改革成果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新刑法由于限制了旧贵族的胡作非为,触及了贵族的利益,贵族们就用歌谣诅咒子产说:</P>
  硬逼我将好衣服藏在家,

  还将我的田产左盘右查。

  谁去杀子产啊,

  我一定参加! </P>
  子产听了,毫不动摇,说:“只要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我死也得坚持,改革可不能中途变卦。”几年后,子产的改革已见成效,郑国的百姓就用歌谣来感谢他说:</P>
  我们的子弟,子产来教导,

  我们的田地,子产帮助我们把产量提高。

  如果子产死去,

  有谁能象他那样好?</P>
  子产执政20年,使郑国内部安定,生产发展;对外维护了国家尊严,使大国不敢轻视郑国这一小国。</P>
  公元前522年,郑国由子大叔执政,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压迫。大批平民聚集到萑苻之泽(今河南省中牟县内),依据险要,和奴隶主贵族展开了武装斗争。后在于大叔的镇压下,起义者因寡不敌众而全部战死。</P>
  姬贵在位时,原立嫡次子姬猛为太子,但后来姬贵却又宠爱庶子姬朝。公元前520年4月,姬贵病重,特嘱咐大夫盂宾要扶立姬朝为嗣君。姬朝还没有来得及被立为嗣君,姬贵就病死。</P>
  姬贵死后的庙号为景王。</P>
<B>(东周)悼王(姬猛)</B></P>
   周悼王,名姬猛(公元前?~前520年)。周景王嫡次子。景王死后继位。在位半年就病死,葬处不明。</P>
  景王在位时,因嫡长子太子寿早死,原立姬猛为太子,但景王又宠爱庶子姬朝,于病重时要大夫孟宾扶立姬朝,而没来得及就病死。景王死后,同月贵族刘卷、单旗将盂宾杀死,仍拥立姬猛为帝。</P>
  姬猛继位后,姬朝很不甘心,就带领失去职位的旧官吏和百工以及一部分兵士叛乱,争夺王位。刘卷被打败逃了,单旗保护着姬猛待在王宫内。姬朝的党徒乘深夜潜入宫中,劫走了姬猛。单旗突围而逃,姬朝的徒众挟持着姬猛追赶单旗。半路上,晋顷公遣大夫籍谈、荀跞带兵救出了姬猛,护迎他避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不久,派兵护送他回都城。同年10月,姬猛病死。</P>
  姬猛死后的庙号为悼王。</P>
<B>*(东周)王子(姬朝)</B></P>
   王子。名姬朝(公元前?~前505年)。景王宠爱的庶长子。景王死,悼王继位,他作乱。 悼王死,敬王继位,他又赶走敬王,自立为王。后被刺死,葬处不明。</P>
  王子姬朝,周景王生前最宠爱他,原要立他为太子而未果。景王死后,贵族刘卷等拥立姬猛为帝,姬朝便在贵族尹国等支持下,联合失去职位的百官和百工,举兵攻走悼王,占据都城。悼王死,敬王立,他又赶走敬王,自立为王,时人称为“西王”。</P>
  公元前516年,姬朝被晋兵战败,带着全部典籍和一些贵族逃往楚国。公元前505年春,敬王乘吴国攻破楚国的机会,派人刺杀了姬朝。 </P>
  姬朝史称王子朝。</P>
<B>(东周)敬王(姬匄)</B></P>
   周敬王,名姬匄(公元前?~前476年)。周景王第二子,周悼王弟。悼王病死后继位,在位44年,病死,葬于三壬陵(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10里处)。</P>
  周敬王姬匄在悼王病死后,由刘卷、单旗扶持继位,居于翟泉,时人称为“东王”。</P>
  姬匄在位期间,吴国也强盛了起来,积极参加争霸。公元前515年,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在从楚国逃亡来的贵族伍子胥(名员)的协助下,指使勇士专诸将匕首藏在鱼腹中,乘宴会上进食的机会,刺杀了公子光的堂弟、国君僚,夺取了王位。公子光登上了王位,史称吴王阖闾。</P>
  阖闾成为吴王之后,采用伍子胥的计策,用几支军队轮番骚扰、攻掠楚国,使楚军手忙脚乱,穷于应付。公元前506年,阖闾又以伍子胥为谋主,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军,统帅数万大军攻楚,五战五捷,攻入了楚国都城郢 (今湖北省江陵市北),楚昭王逃亡在外。楚国大臣申包胥见国破君逃,赶往秦国乞求救兵。秦哀公犹豫不决,申包胥便在宫门外哀哭了七天七夜,水米不入,从而感动了秦哀公,下令发兵。经过几个月的激战,加上吴国发生了内讧,才打败了吴军。楚昭王回到郢,怕吴军再来,就迁都到若(今湖北省宜城东南)。这场大战,长达10个多月,史称“吴楚郢都之战”。</P>
  公元前496年,阖闾乘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国君允常死,子勾践初立之机,不听伍子胥的劝阻,出兵攻越,勾践带兵北上迎战,两军会战于携李(今浙江省嘉兴市西南)。吴军阵容严整,勾践组织敢死队两次冲锋都失利,又强令三队死囚将刀架在自己脖子上,朝着吴军高喊:“两军对阵,我们违犯了军令,不配为军人,该死罪,现在甘愿以死赎罪。”喊罢,一个个自刎,仆地而亡。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震惊了吴军,松懈了他们的斗志。越军乘机擂动战鼓猛扑过去,使吴军大败,阖闾也被越将灵姑砍去了一个大脚趾,死于回师途中。其子夫差继位,发誓要报此杀父之仇。这场大战,史称“吴越携李之战”。两年后(公元前494年),夫差以伍子胥为大将,伯嚭为副将,倾全国之兵攻越。越王勾践不听谋士范蠡和文种的劝阻,贸然出兵会战,在夫椒(今江苏省太湖椒山)之战中,被吴军击败。勾践率领主力部队5000人退守都城会稽,被吴军包围。越王勾践这才听从文种的建议,以卑词重礼求降。伍子胥力谏夫差杀勾践,灭越国,以免后患;伯嚭因为收受了越国的贿赂,竭力劝说夫差受降。夫差听从了伯嚭的建议。</P>
  越国投降后,勾践和夫人及臣吏300人被押往吴国。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他俩居于囚室,秽衣恶食,受尽屈辱。经过整整3年,历尽艰险,又仗着伯嚭阻止了伍子胥除掉他俩的主张,终于被赦免回国。从此,勾践君臣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复国计划,一方面不断地将西施、郑旦等美女和财物贡奉夫差,以结欢心,并且借此助长夫差的骄奢淫逸;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繁息人户,整饬内政,招集贤才,加强军备,暗中养精蓄锐。为了激励自己,勾践特意给自己安排了艰苦的生活环境,睡的是草堆,吃的是粗茶淡饭,还在门口挂一只苦胆,出入时都要舔尝一下,以使自己牢记往日的耻辱和复国的志向,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卧薪尝胆”。越国逐渐恢复、强盛起来。</P>
  伍子胥眼见夫差放虎归山,养虎为患,再次劝谏夫差攻灭越国,杀死勾践。夫差不听,加上伯嚭的谗言,夫差赐剑伍子胥命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我死后,将我的双眼挂在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城的东门吧,我要看着越军攻入姑苏。”果然,两年后即公元前482年,勾践乘夫差北上到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与晋、鲁会盟之机,统帅50000大军直捣吴国,经过3天激战,攻克姑苏,活捉吴太子友。夫差闻讯回师,与勾践媾和。</P>
  4年后,勾践再次伐吴,三战三捷,第二次攻入姑苏。公元前473年冬,越军第三次攻入姑苏,夫差被围于姑苏山上(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只得派人向勾践乞降为臣。在范蠡的劝阻下,勾践没有应允。夫差羞愧难言而自杀。</P>
  姬匄在位时的公元前478年,卫国工匠们(手工业奴隶》因为受不了卫庄公的虐待,发生了暴动,包围了王宫。卫庄公求饶不成,只得带着太子疾和公子青从宫墙北面跳墙逃命,把腿也摔断了。这时卫都城附近受过卫庄公残害的“戎州人”也赶来,先杀死了太子疾和公子青。卫庄公逃入戎州己氏家中,哀求说:“救我一命吧,我把玉璧送给你。” 己氏的妻子曾经无辜地被卫庄公剪光一头美发拿去给卫庄公夫人做了假发,这时便怒斥说:“我杀了你,那块玉还是我的!”就杀死了卫庄公。这次工匠暴动沉重地打击了卫国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把奴隶主吓得胆战心惊。</P>
  姬匄在位期间,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度过了他忙碌的中年和晚年。孔子名丘,鲁国陬(名邹)邑(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南)人。他提出了一套维护正在崩溃的奴隶制度的政治主张和理论根据。他的保守思想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孔子兴办私学,扩大教育对象,在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上也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相传他晚年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春秋》,为保存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P>
  敬王继位后,和西王姬朝长期相互攻伐,争夺帝位。六年后,他在晋兵帮助下,击败姬朝,巩固了王位。 </P>
  公元前476年,姬匄病死,死后的庙号为敬王。</P>
</P>
<B>(东周)元王(姬仁)</B></P>
   周元王,名姬仁(公元前?~前469年)。周敬王子。敬王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处不明。</P>
  周元王姬仁继位的这一年(公元前475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不过也有学者把三家分晋做为战国的开端。</P>
  姬仁在位期间,越王勾践于攻灭吴国后,统帅大军乘胜北渡淮河,在徐(今山东省滕县南)约齐、晋、鲁、宋等国会盟。会盟后,派人给姬仁送去贡品,姬仁也回赠勾践以祭祖用的肉,册命他为伯,承认他处于诸侯的领袖地位,勾践成为一时的霸主。</P>
  公元前469年冬,姬仁病死。 姬仁死后的庙号为元王。 </P>
<B>(东周)贞定王(姬介)</B></P>
   贞定王,名姬介(公元前?~前441年)。周元王子。元王死后继位。在位28年,病死,葬处不明。</P>
  姬介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53年,晋国的3家大夫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在陆续并吞了其他贵族后,共同攻灭了最后一家贵族智伯,形成实际上的3个国家(赵国、韩国、魏国),晋国国君幽公反而要分别向他们朝贡。这说明晋国的新兴势力战胜了旧势力。</P>
  公元前441年春,姬介病死。姬介死后的庙号为贞定王。</P>
<B>(东周)哀王(姬去疾)</B></P>
  周哀王,名姬去疾(公元前?~前441年)。贞定王长子。贞定王死后继位。在位仅三个月,被弟姬叔袭杀。 葬处不明。 </P>
  姬去疾死后的谥号为哀王。</P>
  </P>
<B>(东周)思王(姬叔)</B></P>
  周思王,名姬叔(公元前?~前441年)。贞定王子,哀王弟。他袭杀哀王后夺位。在位仅五个月,8月又被弟姬嵬所杀。葬处不明。 </P>
  姬叔死后的谥号为思王。</P>
  </P>
<B>(东周)考王(姬嵬)</B></P>
  周考王,名姬嵬(公元前?~前426年)。贞定王子。攻杀兄思王而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处不明。</P>
  周考王姬嵬在位期间,封弟姬揭于王城,以继续周公的官职,史称周桓公。时人称此国为“西周”。</P>
  周桓公死,传位于子威公。威公死,传位于惠公。惠公长子史称西周公。惠公又封少于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史称“东周”。这样,在周王室的领地内,又建立了 “西周”、“东周”两个小国。 </P>
  姬嵬死后的庙号为考王。</P>
<B>(东周)威烈王(姬午)</B></P>
   周威烈王,名姬午(公元前?~前402年)。周考王子。考王死后继位。在位24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P>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期间的公元前403年,分别册封魏、赵、韩为诸侯国。</P>
  魏国当时的国君是魏文侯斯,他任用著名政治家李悝进行改革,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 头号强国。</P>
  赵国国君烈侯也任用公孙连等一批贤能之士整顿吏治,提高统治机构效率,节省财政开支,使赵国逐渐强盛起来。 </P>
  公元前402年,姬午病死。姬午死后的庙号为威烈王。</P>
<B>(东周)安王(姬骄)</B></P>
   周安王,名姬骄(公元前?~前376年)。周威烈王子。威烈王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葬处不明。</P>
  姬骄在位期间,齐相田和在公元前391年将齐国国君康公放逐到海上,只留下一城之地作为他的食邑,田 和成为齐国实际上的国君。公元前386年,姬骄封田和为齐侯,正式将他列为诸侯。这标志着齐国的新兴的封建势力取代了旧势力</P>
  当时,楚国国君是悼王,他于公元前382年任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卫国人吴起进行变法。吴起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善财政,增加军事力量。这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南平百越,北灭陈、蔡等国,又大败魏国。但是,第二年楚悼王死去后,仇视变法的旧贵族发动叛乱,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废除了新政,使楚国的社会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致使地大物博的楚国没有能发展成为统一六国的力量,最终为秦国所攻灭。 </P>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一起将徒有虚名的晋国国君俱酒废为平民,瓜分了他仅有的一点领地,使晋国名实俱亡。</P>
  同年,姬骄病死。死后的庙号为安王。 </P>
<B>(东周)烈王(姬喜)</B></P>
   周烈王,名姬喜(公元前?~前369年)。周安王子。安王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处不明。</P>
  周烈王姬喜在位期间,是秦献公在位的后期。秦献公当政时,废除了野蛮的殉葬制度,将国都由雍(今陕西风翔)迁到东部的栎阳(今陕西省临潼市),以便于向东发展和接受先进的文化影响,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影响,以及整顿内政,加强王权。他还清理户籍,整顿军队,注意发展经济,使国势好转,为日后秦孝公时候的商鞅变法准备了条件。公元前371年,秦献公发兵攻占了韩的六座城市,成为秦向东发展的开始。</P>
  公元前369年,姬喜病死。 姬喜死后的庙号为烈王。 </P>
<B>(东周)显王(姬扁) </B></P>
   周显王,名姬扁(公元前?~前321年)。周安王子,周烈王弟。烈王死后继位。在位48年。病死。葬处不明。</P>
  周显王姬扁在位期间,诸侯国的变法发展到高潮。公元前356年,齐侯田因齐(即日后的齐威王)任用贤能之士邹忌、田忌等人实行改革。为了广开言路,齐侯下令不论臣民,凡能当面指出自己过错的,赐给上等奖;以书面提出批评建议者,赐给中等奖;即使在背后议论他的过失的,也给奖。命令一下,几个月之内来朝廷提批评、建议的人争先恐后,门庭若市,使齐侯了解到许多国政的弊端,自己的过失和收集了不少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为了整顿吏治,齐侯多次询问左右臣下,地方官中谁最好?谁最坏?不少人说,阿(今山东省阳谷县东北)的大夫最好,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县东南)的大夫最坏。齐侯派人实地调查,情况却正相反,阿地田园荒芜,人民缺吃少穿,敢怒而不敢言;即墨地方治安稳定,六畜兴旺,人民安居乐业。原来,阿大夫欺下媚上,行贿上司,让他们颠倒黑白,为自己说好话;即墨大夫正直不阿,不行贿上司,遭致了诽谤。齐侯当即 痛斥了阿大夫,将他及受贿后替他说好话的人烹杀,嘉奖了即墨大夫,赐予他一万户的俸禄。齐侯如此不受蒙蔽,明辨是非,祛邪扶正,使齐国的风气为之大变,人人都忠于职守,不敢说谎。齐侯又选用贤能之士,委以重任。没有多久,齐国大治,成为当时一大强国。</P>
  姬扁在位期间,齐国与魏国有两次著名的战役。 </P>
  一次史称“桂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353年。魏军在主将庞涓率领下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赵求救于齐。齐侯以田忌为将,以杰出的军事家孙膑为军师,统兵救赵。齐军在孙膑的谋划下,扬言要突袭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重要门户襄阳(今河南省睢县内),魏军慌忙回兵,齐军在桂陵(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设下埋伏,大败魏军,救了赵国。这种战术,后人称之为“围魏救赵”。</P>
  另一次史称“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庞涓统率魏军攻韩,韩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为将, 以孙膑为军师,带兵救韩,直取魏国都城大梁。魏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大军抵抗齐军。孙膑为了迷惑敌方,命令齐军进入魏国的第一天造灶10万个,第二天造灶5万个,第三天造灶2万个,以逐日减灶的方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然后在马陵(今河北省大名市东南)设下埋伏,大败魏军,杀庞涓,俘太子申。这种迷惑敌军的战术,后人称之为“增兵减灶”。</P>
  “桂陵之战”后的第三年,齐侯称王,史称齐威王。在此以前,魏侯已经先称王,接着,秦、韩、 赵、燕等国诸侯也先后称王,以表示自己高于其他诸侯,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P>
  齐国所以能很快地强盛起来,主要是因为重用人才。一次,魏惠王向齐威王炫耀魏国的富有,说自己有一颗直径寸许的明珠,能够光照前后各12乘车辆,并问齐威王有什么国宝。齐威王列举了一批手下的文臣武将,回答说,这就是我国的国宝。这使魏惠王启愧不如。</P>
  姬扁在位期间的秦国,由秦孝公执政。他在公元前359年任用卫国人商鞅进行变法。变法前,商鞅为了使百姓能相信政府,遵守新法,命令人在都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 的南门竖起一根木头,悬赏说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金子10两。百姓不相信有这么便宜的事,没有人去搬。商鞅又把赏金加到50两,有一个人就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即照数发赏。从此,百姓就相信政府言必行,行必果了。接着,商鞅先后两次颁布了新法,宣布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根据军功重定尊卑爵次等级;废除以井田制为主的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等。这些措施推行后没有几年,就大见成效,百姓自给自足,社会安定,路不拾遗,人民私下不敢殴斗,为国作战时却勇敢冲杀,争取立功。变法期间,旧贵族多方阻挠和反对。太子带头犯法,商鞅为了维护新法,就处太子的师傅公子虔以劓刑(割鼻),处公孙贾以黥刑(脸上刺字),保证了新法的顺利推行。后来秦孝公死,太子继位,是为秦惠王。这时的旧贵族势力又重新抬头,杀死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推行的新法已经不可动摇,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使一个原来是贫穷落后的国家,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攻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P>
  姬扁在位期间的韩国,国力薄弱。韩昭侯见各国通过改辈变得强大起来,并且不断向外扩张,也在公元前351年任用郑国人申不害为相,实行变法。申不害以“术”为手段推行“法”(即法治),使韩国一度强盛。</P>
  战国七雄在先后进行了变法以后,展开了更为激烈的兼并战争。 </P>
  公元前321年,姬扁病死。姬扁死后的庙号为显王。</P>
<B>(东周)慎靓王(姬定)</B></P>
   周慎靓王,名姬定(公元前?~前315年)。周显王子。 显王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葬处不明。</P>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期间,战国七雄为了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各自找寻盟友,有时几个较弱的国家联合,攻打一个强国,称为“合纵”:有时一个或两个强国(主要是秦国和齐国)联合,攻打较弱的国家,称为“连横”。一些游说之士研究天下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劝说国君进行合纵或连横,历史上称他们为纵横家。为了解除当时最强盛的秦国对各国的威胁,公元前318年,魏国的相公孙衍发起了一次五国合纵攻秦的战役,五国是魏、赵、韩、楚、燕,推举楚国为纵长。同年,五国联军进抵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县境内),秦出兵迎击,联军撤走。第二年,秦军又与五国中的韩、赵、魏军队大战于修鱼(今河南省原阳县西),秦军斩杀敌方8万人,取得大捷,挫败了这一次的五国合纵。</P>
  公元前316年,秦军攻灭了巴、蜀两个小国(今四川省境内),接着大量移民,占领了巴、蜀,取得了日后顺长江东下攻击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楚国的有利的战略地位,为日后灭楚创造了重要条件。</P>
  公元前315年,姬定病死。姬定死后的庙号为慎靓王。</P>
<B>(东周)赧王(姬延)</B></P>
  周赧王,名姬延(公元前?~前256年)。周慎靓王子。慎靓王死后继位。在位59年,病死。葬于牵水北岸(今陕西省陇县),一说葬于岳阳(今湖南省岳阳县)。</P>
  周赧王姬延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展。</P>
  楚国于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后,几乎占有了整个南部中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众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吴起变法的失败,旧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楚国的发展,成为秦国攻击的对象。为了抗秦,楚国和齐国结成了联盟。秦国力图拆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于公元前313年派纵横家张仪赴楚,对楚怀王说,如楚国和齐绝交,秦王愿以商于(今湖南省浙川内乡一带)600里之地献楚。楚怀王不顾屈原、陈轸、昭睢等有识之士的劝阻,听信子兰、靳尚、郑袖等一群佞臣宠妃的话,应允了张仪,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张仪一到秦,就假装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三个月后,张仪得知齐楚确实已经绝交,才接见楚国使者说:“秦国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说的是将自己的六里俸邑赠给你们。”楚怀王听了怒不可遏,不顾陈轸等人劝阻,发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丹江北)。楚军大败,主将屈匀及副将70余人被生俘,8万士兵阵亡,汉中郡被秦占领。楚怀王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再次攻秦。同年与秦军又战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再次大败。韩、魏乘机出兵攻楚。楚两面受敌,只得匆忙撤退,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秦国因致力于攻打三晋,楚国暂时解除了来自秦的威胁,但是,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发生了庄跻领导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阶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P>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亲为名,约楚怀王去武关(今陕西省商南县)相会。楚怀王再次不听屈原劝阻,听信子兰之言赴会,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阳。两年后,他逃跑不成,忧愤而死于秦。他死前,秦军攻楚,杀楚军5万,夺去15座城市。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更开始集中兵力攻占了大片楚地,并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将白起率兵攻占了楚国都城郢。楚国就此一蹶不振,一步步地在走向灭亡。在郢都陷落后,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不忍心眼见楚国灭亡,投汨罗江(在今湖南省湘阴县北)自尽。</P>
  秦在攻楚同时,又向三晋出击。公元前314年,秦趁齐攻燕之机,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经过几个月的激战,秦军于第二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抗秦,会战于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在白起指挥下大胜,歼敌24万多人,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此后,秦继续进攻、蚕食三晋,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地,首当其冲的韩、魏大大被削弱了。</P>
  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湣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12月,在纵横家苏秦劝说下,齐湣王去帝号,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攻秦和六国攻齐两大事件。韩、赵、魏、齐、燕的五国攻秦,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对手了。</P>
  楚、齐逐渐衰落时,赵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深知本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 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针对赵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势,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当时赵国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长腰肥,领宽下摆大,不适宜骑马作战。于是,他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有影响的贵族公子成,然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要臣民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起一支善于骑射的强悍骑兵。这件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说明了当时我国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在习俗上逐渐接近。赵国依靠骑兵,连年出击,到公元前296年,攻灭中山国(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后,领土大大扩充,国力增强,一时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P>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秦军此时已经暗中换上了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白起指挥秦军佯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阵地之前,然后包围了赵军。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白起担心降卒暴动,除放回240个小孩外,全部予以坑杀。这次战役史称“长平之战”。它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赵括长于空谈,导致亡军殒身,引出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P>
  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东周公和西周公分治,姬延居于“西周”(即王城)。时秦国已攻占了韩、魏、赵三国的很多地方,眼看下一步就要收拾周朝。姬延在忧心忡忡中度日。这时,楚国想抑制秦国势力的扩展,派使者请姬延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姬延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P>
  公元前256年,姬延准备就绪,任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会合,一起出击。不料,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在伊阙的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结果,等了3个月仍不见其他四国的兵马到来,士气涣散,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P>
  “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姬延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台”(即逃债台)。此后,秦军不肯罢休,攻下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负黍(今河南省登封县西南)后,直扑东周王城。姬延惊慌,打算逃奔韩国或魏国。西周公劝说道:“秦吞并六国已是大势所趋,韩、魏两国也不会幸免,大王与其到那时被俘受辱,还不如趁早投降,结局或许能好些。”姬延无奈只好率领臣下和宗室,到祖庙哭拜了一番,三天后,亲自带着家眷、图册,去秦军军营投降。秦昭襄王受降,封他为周公,命令他居住于梁城(今陕西省韩城县南),并夺去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宝器。至此,东周宣告灭亡。</P>
  姬延当时已经年老,奔走于周,秦,梁等地,经不起劳苦,到梁城后不满一月就病死。姬延死后谥号为赧王。</P>
</P>
<B>*秦庄襄王(异人)</B></P>
  秦庄襄王,名异人,改名子楚(公元前?~前247年)。秦孝文王子。孝文王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葚。</P>
  嬴异人,曾在年轻时作为人质居住于赵国都城邯郸,因为秦国屡次攻赵,他的处境很困难。这时,有个卫国大商人吕不韦知道了他的情况,认为他是“奇货可居”,决定进行一次政治赌博,于是,设法结识了他,成为密友。吕不韦用重金买通了秦孝文王宠爱的华阳夫人,使她劝说秦孝文王立异人为太子。为了博得出生于楚国的华阳夫人的欢心,异人在吕不韦的授意下,改名为子楚。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继位三天后突然中毒而死,异人继位。</P>
  异人继位后,尊华阳夫人为太后;拜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洛阳10万户,执掌朝政大权。当时,东周王朝境内的小封国西周已经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军所灭,赧王病死,西周公被迁于但狐聚 (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北),小封国东周还存在。公元前249年,东周君联络诸侯,谋划伐秦。异人获悉,立即派吕不韦统领10万大军,一举攻灭了东周7邑,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今河南省临汝县西)。东周王朝的最后残余被铲除。接着,秦军继续蚕食三晋,又攻占了大片土地。</P>
  公元前247年5月,异人病死。异人死后的庙号为庄襄王。</P>
<B>秦始皇(嬴政)</B></P>
  秦始皇,名赢政(前259~前210),秦庄襄王之子,庄襄王死后继秦王位,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在王位25年,帝位12年,病死,终年49岁。葬于郦邑(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25里处)。</P>
  秦始皇,嬴姓,名政。因出生于赵国,又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另一说为吕不韦之子)。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继承秦王位由丞相吕不韦和宣太后的男宠毒专权。公元前238年亲政,毒乘他外出之机,举兵叛乱,他一举粉碎叛乱,诛杀毒,幽禁太后。第二年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后逼杀吕不韦,任用了尉缭、李斯等人。</P>
  此后,嬴政继承了自秦孝公以来变法革新、奖励耕战的一系列政策。接着,嬴政采取李斯等人的策略,以重金收买关东六国权臣,离间其君臣关系,远交近攻,从公元前230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的10年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P>
  赢政统一天下后,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幻想秦王朝的统治能延续千秋万代;国家的一切政务都由皇帝裁决,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悉由皇帝任免,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随后,秦始皇废除了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P>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P>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公元前213年,嬴政为了控制思想,采纳李斯的建议,将秦国的历史、医药、卜筮和植树以外的书下令焚毁。禁止私学。第二年,方士卢生和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施刑罚。赢政闻知后派人追缉,侯生、卢生逃亡,赢政大怒,将有牵连的460多个儒生全部坑杀于咸阳。这两件事. 史称“焚书坑儒”,它钳制了思想,严重地摧残了文化。</P>
  公元前214年,嬴政派兵南定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今广西崇左县)四郡。同年又派大将蒙恬率兵北击匈奴,收复了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迁来内地人民,建筑城邑;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使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象郡。 </P>
  赢政在位时期徭役繁重,刑罚苛严。人民除了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缴作赋税外,还得负担沉重的徭役和兵役。他征发70多万人,在渭水南边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他又征发农民将原来秦、赵、燕三国北方的长城连接起来,向东向西延伸,筑成一道西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市西北)的城防,这就是伟大的万里长城。它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当时,全国被征去服兵役、徭役的多达150多万人,男丁不够,连妇女也被抓去运粮饷。许多人被折磨而死。为了防止人民的反抗,他除了下令收缴、销毁民间兵器外,还规定一人犯死罪,亲族—起处死,叫作“族诛”;一家犯法,邻里同罪,叫作“连坐”。人民随时都会被指控犯法,被罚做苦役,或者斩脚、割鼻、处死,押送到官府去的罪犯满路都是。</P>
  赢政又好大喜功、浪费无度,他在即帝位的12年间,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沿途刻石颂德,以表示他的不朽之功。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P>
  嬴政实行的暴政,使得秦朝一建立,阶级矛盾就开始激化,出现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10年,赢政进行最后一次巡游,随行的有丞相李斯、中车府令(掌管皇帝文书的宦官)赵高和他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他渡过钱塘江,一直到达会稽郡的吴中。返回途中,在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东南)病倒。到了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病势转危。他自知不行了,急忙命令李斯和赵高起草诏书,并将诏书和国玺递送给长子扶苏,催扶苏立即赶回咸阳,主持丧礼。当李斯草拟好诏书呈交嬴政审阅时,嬴政已经死去了。</P>
  扶苏因为劝阻嬴政坑儒,曾被秦始皇贬出京城,派往上郡蒙恬军中任监军。赵高历来与蒙恬一家有仇,担心扶苏继位,蒙恬得到重用,对自己不利,就扣住遗诏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他又威逼利诱,迫使李斯和他们合谋,假造遗诏,指责扶苏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命令他和蒙恬自杀。蒙恬怀疑,不肯自杀。扶苏忠厚,相信诏书是真的,便自杀而死。</P>
  赵高秘不发丧,将嬴政尸体放在车中,关上车门,拉上车帘,让百官以为秦始皇仍然活着,每天在车外奏本;一面带领大队拥着尸车匆忙赶回咸阳。因为天气炎热,尸体腐烂发臭。赵高派人弄来夭批鲍鱼,命令每辆车上装鲍鱼一石,以混淆尸臭。接着发丧,并拥立胡亥为帝。秦始皇为历史上对始皇帝嬴政的通称。</P>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但纵观秦始皇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实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功绩不可泯灭。</P>
<B>秦二世(胡亥)</B></P>
  秦二世,名胡亥(公元前230至前207年)。秦始皇第26子。秦始皇死,靠赵高等伪造遗诏继位。在位3年,又被赵高逼迫自刎而死,终年24岁。葬于杜南宜春苑(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曲江池南岸)。</P>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夏巡游途中病死,尸体运回咸阳后,赵高、李斯才将死讯宣告天下,并假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于同年7月袭位,为秦“二世皇帝”,史称“秦二世”。</P>
  胡亥即位后,在赵高唆使下,杀死兄和姐妹22人及大将蒙恬、蒙毅兄弟和许多大臣。第二年,又以谋反的罪名腰斩李斯,灭其三族,以防止篡位的事泄露出去。</P>
  胡亥在位期间,由赵高专权,继续推行秦始皇时的暴政,征调二、三百万民夫,续修阿房宫,驰道,骊山陵和服兵役,其赋税的繁重,刑罚的苛暴,比秦始皇统治时有过之而无不及,致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终于在公元前209年7月激起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刘邦领导起义军继续反秦。</P>
  公元前207年,秦主力军在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 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投降,咸阳城内人心惶惶。时大权全部由赵高垄断,赵高对胡亥封锁消息,只让他在宫中花天洒地。</P>
  有一天,赵高为了考验朝中谁服他,谁不服他,牵了一只鹿上朝,对胡亥说:“我弄到一匹马,特来进献陛下。”胡亥说:“这明明是头鹿,怎么是马呢?丞相在开玩笑吧!”赵高板着脸,一本正经地说:“是马,请大家认吧。”许多大臣惧怕赵高,就附和着说是马,只有几个忠厚的大臣如实地指出这是鹿。几天后,这几个大臣就被赵高处死了。这就是历史上“指鹿为马”的故事。 自此,更没有人敢向胡亥奏告真实的情况。</P>
  不久,刘邦军攻破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逼近 咸阳。胡亥终于知道了这消息,惊恐万状,慌忙派人催赵 高发兵抵御。赵高见形势危急,难以为继,决定杀死昏愦无能的胡亥,和刘邦谈判。</P>
  8月的一天夜间,赵高派女婿、咸阳令阎乐,率领党羽1千余人,假称皇宫内将有变乱,杀入胡亥所在的望夷 宫。赵高弟、郎中令赵盛则作为内应,将阎乐引进内殿。阎乐为了示威,向殿内射箭,箭矢射入了胡亥的坐帐,吓得胡亥大声呼叫侍卫。但侍卫见有兵变,都纷纷逃散了。胡亥只好转身逃入卧室。他回头见有一个太监跟随在身后,就厉声责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将臣下要谋反的先兆早些奏告。”太监回答说:“如果我早奏告陛下的话,我就活不到今天了。”</P>
  这时,阎乐追进卧室,指着胡亥大声斥责说:“你骄恣 无道,滥杀无辜,天下人都背弃你了,你赶快自寻归宿吧!” 胡亥问道:“谁派你来的?”阎乐回答说:“丞相。”胡亥要求面见赵高,阎乐不许。胡亥叹了口气说:“看来,丞相是要我退位。我愿意退位作一郡之王,不再称皇帝。”阎乐也不准。 胡亥央求说:“那么,就让我做个万民侯吧!”阎乐还是不准。胡亥这才着了慌, 哭着哀求说:“愿丞相放我一条生路,我只要和妻子同做平民就行了。”阎乐不耐烦,瞪眼呵斥说:“我奉丞相之命,来杀你这昏君。你再求也没用,我不敢回报。”说完喝令兵士动手。胡亥只好拔剑门刎而死。</P>
<B>秦三世(子婴)</B></P>
  子婴(公元前?~前206年),秦始皇孙,胡亥侄。胡亥自刎后继位。在位46日。刘邦兵到灞上 (今陕西省西安市东),他出降。后为项羽杀死于咸阳,葬处不明 </P>
  赵高逼迫胡亥于公元前207年8月自刎后,原想自己称帝,但见人心不服,只得于同月立秦始皇长子扶苏的 儿子子婴为王,取消帝号。同时,派人去刘邦军中谈判,策划再次大杀秦宗室。</P>
  子婴得知赵高要大杀宗室,决定先下手除去赵高。即位那天,一切礼仪都准备就绪,子婴却推说有病不去。赵高急了,亲自前去催促。子婴乘机捕住赵高,将他处死。然后派兵5万去驻守蛲关(今陕西省商县北),阻挡 刘邦大军。刘邦军用疑兵之汁绕过蛲关,从东南侧杀入,歼灭守军,进驻灞上。</P>
  子婴见大势已去,于公元前206年10月,率领群臣,手捧国玺、兵符、节仗.俯身站在咸阳城门外,投降刘邦。秦朝灭亡。刘邦将子婴监管在咸阳城内。</P>
  同年12月,子婴于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后被杀。</P>
</P>
汉高祖(刘邦)</P>
<P>    汉高祖,名刘邦,字季(公元前256年-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为汉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乱中胸部受箭伤,后创伤复发而死,终年53岁。葬于长陵(今陵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P>


<P>    刘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有大志。初为秦朝泗水亭长(管理十里地方的小官)。有一次,他奉命押运一批民夫去骊山服役,途中民夫逃散了不少。他眼见无法交差,干脆就将民夫全部放走,自己和十几个自愿跟随他的人逃入芒砀山,聚集了百余人,并和沛县衙门的文书萧何、监狱官曹参暗暗联络。</P>
<P>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刘邦聚合萧何、曹参、樊哙等数百人,杀死县官,起兵响应,称沛公。转战于丰、沛之间。陈胜死后。曾一度归属项梁。后项梁战死,刘邦与项梁侄子项羽共奉楚怀王雄心为领袖,继续坚持反秦斗争。成为反秦的主力。</P>
<P>    秦二世三年秋(前207年),刘邦受楚怀王派遣率所部向关中挺进。他迫降宛城,攻占武关,率军攻入咸阳,秦三世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羡慕阿房宫的豪华,进城后想留居宫中,经张良力劝而醒悟,出城驻于灞上。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法办;偷盗者治罪。”因而深得民心。</P>
<P>    不久,项羽击败秦军主力后,也攻入咸阳。驻扎于鸿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决定杀死刘邦这个对手。但他的叔父项伯去告诉了老朋友张良。张良和刘邦商量后,认为自己现在不是项羽的对手,只有去向项羽赔罪,争取他改变主意才是上策。</P>
<P>    第二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和百余随从,到鸿门请罪。项羽设宴招待。席间,刘邦低声下气地向项羽赔不是,表示自己没有和他争天下的野心。项羽听了,顿时改变了杀死刘邦的主意,范增一再朝他使眼色,示意他动手,他都装没看见。范增急了,派项庄入席,欲以舞剑助酒兴为名刺杀刘邦。项伯见项庄慢慢舞近刘邦。忙起身对舞,保护刘邦。张良借故出帐通知樊哙冲入帐中,保护刘邦。刘邦借中上厕所,带着樊哙离开项羽大营,从小路驰回军中。张良待刘邦走远,就向项羽送上礼品说刘邦酒醉先回去了。范增气得连连叹息,但又无可奈何。这样,项羽和刘邦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P>
<P>    同年十二月,项羽违反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封刘邦为汉王,都南郑,占有巴蜀、汉中之地;项羽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项羽分封后仅一个月,诸侯开始火并。刘邦乘机平定三秦,再度占领关中,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P>
<P>    刘邦本人既不是将才,也没有什么高明的谋略,但他善于用人,尤其懂得发挥部下的长处,又“好谋能听”,能够采纳部下正确的意见,能体恤民情,关心民间疾苦,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在张良、萧何等人的谋划下和韩信、彭越、英布等将领的征战下,终于由弱变强,在公元前二零二年打败项羽,并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二月,刘邦在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内)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P>
<P>    刘邦在位期间,先后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侯割据势力,立了许多同姓王,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实行重农抑商,与民休息政策:号召逃往山泽者返回本乡,返乡者恢复爵位和田宅;对战争期间卖身为奴者给予解放;还令士兵复员,从事生产。此外,令各地豪强迁徙关中,以充实首都。还修改《秦律》,制定《汉律》九章;定算法、历法和度量衡。以上措施,对安定民生,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P>
<P>    秦朝灭亡后,漠北的匈奴趁机南下,重新占据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初,匈奴不断南下侵扰汉的边郡,前二零一年,韩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刘邦亲自率大军前往征讨,在白登(今山西大同东北)被匈奴三十万大军围困七昼夜。后用陈平计谋,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脱险。此后,鉴于国力尚未恢复,刘邦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P>
<P>    公元前196年,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战斗中,胸部中箭受伤。第二年三月,创伤复发,病势危重。他召列侯,群臣进宫,吩咐左右宰杀白马,要众臣歃血为盟,宣誓从今以后,凡不姓刘者不能封王,没有功者不能封侯,谁违背这个盟约,天下人可以共同讨伐他。又命令陈平立即从燕地赶回荥阳,协助灌婴驻守,以防各诸侯国乘机作乱。然后召见吕后,嘱咐后事,吕后问他:“萧相国之后,谁可以接替他”刘邦回答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呢。刘邦回答:王陵,并由陈平辅助他。陈平足智多谋,然而不能独当一面,周勃朴实,少文化,但是,今后安定刘家天下的,非他不可,可以任他为太尉。吕后再问后事,刘邦摇摇头说,后事恐怕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同年四月(前195年),刘邦死于长安长乐宫。死后庙号为太祖,称高皇帝,历史上习惯称他为汉高祖。</P>
<B>汉惠帝(刘盈)</B></P><P>    汉惠帝,名刘盈(公元前211年-前188年),高祖长子。高祖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终年24岁。葬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0里处)。</P><P>    刘盈,高祖在位时被立为太子,他生性懦弱,刘邦曾想废除他,改立戚夫人生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因遭到张良等大臣的反对而作罢。继位时年仅17岁。</P><P>    刘盈继位后,由母亲吕太后势掌大权。吕太后召回刘如意,图谋加害于他。刘盈知道母亲的用心后,亲自将刘如意接到宫中,同吃同睡,百般护卫。有一天,他出外练习射箭,见刘如意还在熟睡,没有叫醒他同去。等他回宫,刘如意已被毒死在床上。</P><P>    不久,吕太后将戚夫人砍去手足,挖出双目,药哑喉咙后,扔进猪圈,让她备受折磨而死。吕太后要刘盈去欢看,刘盈见父亲昔日的爱妃落到如此悲惨的结局,又吓又悲,就放声大哭,还生了一场大病,他派人对母亲说:“这种事不是人干的。我是你的儿子,但没有本事治理天下。”从此就不问政事。</P><P>    公元前188年8月,刘盈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谥号为惠帝。</P>
<B>汉文帝(刘恒)</B> </P><P>    文帝,名刘恒(公元前202年-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周勃等人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P><P>    刘恒,母为薄姬。在高祖攻破陈希,平定代地后,被封为代王。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公元前一八零年吕后死,吕产、吕禄掌握兵权,控制皇宫,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陈平与周勃设计,使吕产将北军兵权交给周勃。周勃持兵印号召北军将士:“今吕氏企图夺位,谁愿帮助吕家的袒露右臂,愿帮助刘家的袒露左臂;”将士都心向刘家,纷纷袒露左臂。周勃于是调北军入未央宫,杀死吕产等人,防止了夺位的政变。事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以少帝不是正统,于同年闰九月,迎立刘恒为帝。</P><P>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文帝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从而开创了历史上所称的“文景之治”。</P><P>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文帝时,算赋也由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每人每年四十钱,徭役则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文帝还厉行节约。有一次,他准备盖一所露台,一算,须花费一百斤黄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家产,就作罢了。此外,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帝十二年还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P>    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①秦代大多数罪人,即被判处为隶臣妾以及比隶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②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文帝明令废止。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这些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后两项在当时和以后并没有认真执行。文帝时许多官吏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P><P>    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吕后时,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役属闽越、西瓯、骆,又乘黄屋左纛,与汉王朝分庭抗礼。文帝即位后,为赵越佗修葺祖坟,尊宠赵氏昆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于是赵佗去黄屋左纛,归附汉王朝。公元前162年,文帝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P><P>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刘恒在个人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他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之官,凡有灾祥就移过于臣下。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他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的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帝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P><P>    但是,文帝的“与民休息”政策归到底是地主阶级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稳定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一些看来对农民有利的措施,实则对地主、商人更为有利。例如,文帝减免田赋,地主获利最大,入粟拜爵,也有助于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因此,在“文景之治”安定、富足的另一面,就是土地兼并势力的日益发展。同时,文帝为求得政治上的安定,对同姓诸侯王的权势虽曾有所限制,但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合谋叛乱,应当说与此有一定的关系。</P><P>    公元前157)6月,刘恒病重,弥留之际,召太子刘启进卧房说:“周勃之子周亚夫在紧要关头可以作为依靠,日后如果发生变乱,你尽可放手,让他统帅军队。”</P><P>       不久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葬于霸陵,时年46岁。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文帝临终时公布遗诏:“死者天地之理”,不必过哀,不许“厚葬”,不许动用车马和陈列兵器,治丧期尽量缩短;治丧期间,不得禁止百姓结婚、祭祀、饮酒和吃肉。(汉文帝的政绩不但得到了地主阶级及史学家的赞誉,也得到了“盗贼”的尊崇,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占长安,西汉皇陵均被破坏,唯有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护。)</P>
<B>汉景帝(刘启) </B></P><P>    景帝,名刘启(前188年-前141年),文帝第三子。文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8岁,葬于阳陵(今陕西省高陵县西南30里处)。</P><P>    刘启,文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文帝于公元前157年6月病死后继位。</P><P>    刘启即位后,诸侯王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政权,他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之策,以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景帝听信谗言,腰斩了晁错,幻想以此换取七国的退兵;但叛军仍然向长安时军。刘启才下定决心平叛,任用周亚夫为太尉,带兵迎战,一举平定七国之乱。叛乱平息后,刘启收回诸侯王任免官吏之权。从此,西汉王朝统一中央封建集权统治大大加强。</P><P>    刘启在位期间,继续采取文帝时期的政策,推行减轻赋税与徭役,与民休息。“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国内殷富,府库充实。据说,他统治后期,国库里的钱堆积成山,患钱的绳子都烂断了;粮仓满了,粮食堆在露天,有的霉腐了。故与文帝一起,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P><P>    但刘启的缺点也很显著,如误杀晁错,“及用袁盎一言,错即夷族,其寡恩忍杀复如此”。再如周亚夫,只因反对景帝另立太子,就被景帝寻机以谋反罪逼令自杀于狱中。</P><P>    公元前141年正月,刘启得病,病势越来越重,他自知不行了,下令赐赏诸侯王、列侯以马各八匹,奉禄二千石以上的大臣赐黄金各二斤,小吏和百姓每户赐钱一百;放宫女回家,并终身不服役。不久刘启病死于长安未央宫。</P><P>    刘启死后的谥号为景帝。</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8 16:48:15编辑过]
<B>汉昭帝(刘弗陵) </B></P><P>    昭帝,名刘弗陵(公元前95年-前74年),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P><P>    刘弗陵,武帝在弥留之际被立为太子。在此之前,武帝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将刘弗陵的生母赵钩弋赐死。武帝病死后,霍光等人于同月奉刘弗陵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始元”。</P><P>    刘弗陵继位时年仅八岁,遵照武帝遗诏,由霍光辅政,故“政事一决于光”。因霍光大权独揽,与很多大臣结怨。左将军上官桀、桑弘羊和霍光不和,多次设法陷害霍光。公元前81年,霍光在长安附近检阅羽林军,并将一名校尉调入自己府中,上官桀乘机造了一封燕王刘日(刘弗陵兄)的信,派人冒充燕王的信使,送将弗陵,说霍光有谋反之心。第二天,霍光进宫朝见刘弗陵,得知这一消息,吓得伏地不起。刘弗陵却说:“你检阅羽林军,调用校尉都是最近的事,长安离北方距离那么远,燕王怎么能这样快就知道,即使能知道,写好信送到长安,也不能这样快,再说,你真的有心谋反,也不用靠调用一个校尉。所以,足证明这信是假的,有人想陷害你大将军。你不必害怕,请起吧。”霍光和众大臣听了,无不佩服刘弗陵年少英明。</P><P>    不久,上官桀又伙同御史大夫桑弘羊、鄂邑公主等人,勾结燕王刘日密谋杀霍光,废刘弗陵,由刘日即位,霍光侦知这一阴谋后奏告刘弗陵,刘弗陵立即命田千秋发兵以谋反罪诛杀桑弘羊、上官桀等,迫使刘旦自杀,避免了一场政变。而这时的刘弗陵年仅十四岁,能够成功处理此事,颇让人称道。后人评价说:“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高祖、文、景俱不如也。”</P><P>        针对武帝末年因对外战争、封禅等所造成的国力严重损耗,农民负担沉重,大量破产,使得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在霍光等的辅佐下,刘弗陵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P><P>    对外方面,改变武帝时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一方面加强北方戍防,多次击败进犯的匈奴、乌桓等,另一方面重新与匈奴和亲,以改善双方的关系。从而使得武帝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停止下来,有助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P><P>    在经济方面,因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引起天下议论,于公元前八一年召开“盐铁会议”,对武帝时各方面政策进行讨论。这次政策大讨论的情况,保存在桓宽所编著的《盐铁论》一书中。经过争论,取消了酒的专卖,而保留盐铁专卖。</P><P>    昭帝时,因内外措施得当。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P><P>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年仅22岁的刘弗陵因患绝症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谥号为昭帝。</P>
<B>昌邑王(刘贺)</B></P><P>    昌邑王,名刘贺,生卒年不详,武帝孙,昭帝侄。因昭帝死后无子,由他继位。在位27日,因淫戏无度,被辅臣霍光废黜,后事不详。</P><P>    刘贺,5岁时袭父封为昌邑王。昭帝于公元前74年4月病死后无子,霍光等大臣于同年六月迎立他继位。</P><P>    刘贺是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他带着200多人进京即位后,天天跟这班人饮酒作乐,淫戏无度,即位27天内,就干了1127件荒唐事,将皇宫闹得乌烟瘴气。</P><P>    霍光见他不堪重任,和大臣们商量后,奏请皇太后下诏,于同月废黜了他,并亲自送他回到封地昌邑,削去王号,改封他为山阳郡,给他食邑2千户,后事不详。</P><P>    刘贺史称昌邑王</P>
<B>汉宣帝(刘询)</B></P><P>    宣帝,名刘询(公元前91年-前49年),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孙。昌邑王被废后继位。在位25年,病死,终年42岁。葬于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15里处)。</P><P>    刘询,本名病己,字次卿。戾太子(刘据)孙,史皇孙刘进子。出生数月,即逢刘据巫蛊事件。刘据因受江充诬陷,为父皇武帝所疑,他惧祸而被迫起兵讨伐江充,兵败被迫自杀。其母卫子夫(汉武帝皇后,卫青的姐姐)也随之上吊自杀,株连满门,幸存者也被削籍为民。刘询因为祖母史家收养,居住在民间。元平元年(公元前七十四年)昌邑王被废后,霍光等大臣将他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于同年7月继位,时年十八岁。第二年改年号为“本始”。</P><P>    由于刘询幼年遭遇变故,长期生活在民间,因此对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这对他的施政有直接影响。</P><P>    刘询即位之初,委政于霍光。地节二年(前六八年)霍光死后开始亲政。他大力整顿吏治,强化皇帝权威。为了打破霍氏左右朝政的局面,命令群臣奏事,以疏通下情,并规定丞相以下的百官都要奉职奏事,以便考核。地节四年,又借大司马霍禹谋反一事废皇后霍氏,从而彻底清除了霍氏的势力。</P><P>    刘询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并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在对外关系上,刘询于本始二年(前七二年)曾联合乌孙大击匈奴,后趁匈奴内部分裂之机,与呼韩邪单于建立友好关系,使边境逐步宁息。又设置西域都护,使西域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神爵元年(前61年)击败西羌,后任将军赵充国实行屯田,加强边防,使羌人归顺。</P><P>    刘询统治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但是由于西汉王朝积弊已深,刘询大力推行的招抚流亡、安定民生的措施,并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到了其子元帝即位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终于使西汉王朝一蹶不振。 </P><P>    公元前49年冬,刘询得病,12月病重,诏命侍中、乐陵侯史高为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太子太傅萧望之为前将军,少傅周禄堪为光禄大夫,共同辅佐太子。</P><P>    不久,刘询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庙号为中宗,谥号为宣帝。</P>
<B>汉元帝(刘奭)</B></P><P>    元帝,名刘奭(公元前76-前33年),宣帝子。宣帝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终年44岁。葬于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12里处)。</P><P>    刘奭,宣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宣帝病死后继位,第二年号年号为“初元”</P><P>        刘奭好儒学,继位后,先后任用贡禹,薛广德,韦玄成,匡衡等儒生为丞相。在位期间,中央集权被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豪强大地主兼并之风盛行,官奴婢多达10余万人,西汉王朝日趋衰落。</P><P>    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刘奭征召宫女王昭君应征嫁给单于,临别时,刘奭见王昭君又美丽又大方,十分后悔。原来,宫女太多,皇帝无法一一见面,使命画工毛延寿给她们画像,送次皇帝挑选。王昭君因不愿贿赂毛延寿,毛延寿故意把她画丑了些,所以没有被选中,刘奭也一直不知道王昭君惊人的美貌。刘奭气不打一处来,将毛延寿斩首。但也无法挽回王昭君了。王昭君出塞后,一面劝单于不要攻扰汉朝,一面将汉族文化传播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半个多世纪。</P><P>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奭当太子时,娶王政君为太子妃,继位后册封王政君为皇后,使得王氏外戚登上了西汉的政治舞台,为日后的王莽篡汉,埋下了伏笔。</P><P>公元前33年5月,刘奭病死在长安未央宫。死后的谥号为元帝。</P>
<B>汉成帝(刘骜)</B></P><P>    成帝,名刘骜(公元前51前-前7年),元帝子,元帝死后继位。在位26年,病死,终年45岁,葬于延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5里处)。</P><P>    刘骜,元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元帝于公元前33年5月病死,他于同年6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建始。”</P><P>        刘骜在位期间,生活荒淫,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怠于政事,将朝政全委托给外家诸位舅舅,大权逐渐为王氏外戚掌握。太后王政君的七个兄弟都封为侯,老大王凤官位高至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政君的侄子王莽也开始崭露头脚。王莽系王曼之子。王曼早死,王家其他兄弟封侯后,独王莽孤贫。王政君怜之,将王莽及其母供养于东宫。王莽屈节恭俭,勤身博学,事母及寡嫂恭谨周到,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仪,与其他王家子弟形成鲜明对比。伯父王凤有病,王莽亲尝汤药,衣带不解,通霄达旦,护理连月。王凤死前,将王莽托于成帝,王莽因此升黄门郎、射声校尉,后又封为新都侯,升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王莽不骄不躁,愈为俭约,散衣物于宾客,收名士于门下,广交权贵,一时名声大振。在位者争相举荐,游士为之宣传。最终登上了大司马的位置。</P><P>    公元前7年2月,刘骜夜宿未央官,第二天早晨起床,弯腰系袜带时,忽然中风扑倒床,动弹不得,就此死于长安未央官。</P><P>    刘骜死后谥号为成帝。</P>
<B>汉哀帝(刘欣)</B></P><P>    哀帝,名刘欣(公元前26年-前1年),成帝养子,成帝死后继位。在位6年,病死,终年26岁。葬于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8里处)。</P><P>    刘欣,元帝遮孙,定陶王刘康子,袭父封为定陶王。成帝在位时,被收为养子,并立为太子。成帝死后,他于同年4月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建平。”</P><P>        刘欣继位后,面对社会危机深重,用大臣孔光、师丹,何武拟定了限田、限奴婢,抑制非法兼并的方案。后遭到了贵族官僚的反对,没有能推行。</P><P>    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王莽为了维护王家利益,反对刘欣封生母傅氏以尊号与王太后争位,被贬回新都。王莽闭门自守,天下为之叫屈。王莽的二儿子王获因为杀了奴隶,王莽令其自杀偿命。王莽在新都闭门3年。有数百人上书皇上,为王莽叫屈。</P><P>    刘欣有个好男色的癖好。他搞同性恋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竟将后宫成千佳丽弃置一旁,宠一个董贤,连皇后傅氏也守了一辈子活寡。有一次午睡,董贤枕着哀帝的衣袖睡着了,哀帝为了不惊动董贤的一场好梦,竟拔出佩刀割断了衣袖,这也是后人称男同性恋者为“断袖之癖”的出处。史书上说董贤“性柔和”、“善为媚”,与哀帝出则同坐一辇,入则随其左右,晚上同床共寝。</P><P>    董贤以男色娶悦于刘欣,开始升附马都尉,俸禄2000石。一个月之内,赏赐巨万。董贤的父亲升光禄大夫,妹妹进宫封为昭仪,岳丈被封为大臣,妻弟封执金吾,甚至哀帝在自己的陵墓义陵旁,另为董贤建了一座墓陵,两墓陵间挖一条地道相通,企图死后也相互往来。之后,哀帝又加董贤食禄000户。丞相王嘉、亲舅舅大司马丁明因为劝阻刘欣不要这样干,而被下狱处死和免职。最后刘欣干脆把年仅22岁的董贤升为大司马大将军,位列三公。</P><P>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刘欣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的谥号为哀帝。</P><P>    太皇太后王政君下诏曰:“大司马贤年少,不合众心。其上印绶,罢。”董贤绝望自杀。抄其家后获钱43万万,超过皇家的所有库藏。董贤一死,王莽众望所归为大司马,领尚书事,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P><P>  </P>
<B>汉平帝(刘衍)</B></P><P>    平帝,名刘衍(公元前9年-公元5年),原名刘箕子,元帝孙,中山王刘兴子。哀帝死后继位,在位5年,一说被王莽毒死,一说病死。终年14岁,葬于康陵(今陕西省成阳市西25里处)。</P><P>    平帝,名刘衍,汉成帝的侄子,袭父封为中山王。哀帝于公元前1年6月病死后,王莽为便于弄权,不肯立年岁较长的君主。于9月迎立年仅9岁的刘衍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元始。”</P><P>        刘衎的母亲卫姬,系中山孝王之姬。其母家卫氏外戚却让王莽坐立不安。王莽怕平帝的母亲卫姬进长安后被尊为太后,不准她入京同儿子住在一起。卫姬想念年幼的儿子,几次上书请求王莽准许她进京,王莽执意不肯。并借机杀尽平帝舅家,以防与他争权。 </P><P>    公元5年,刘衍已经14岁。他耳闻目睹王莽的阴险刻毒,知道自己这个皇帝不但纯粹是个摆设,而且亲舅家一族已几被灭绝,母亲卫姬虽幸免活着,却被人为分离,骨肉不能相见。常常对王莽面露愠色。有时背地里吐露对王莽的怨情。王莽知道后,担心刘衍成人后难以对付,决定除掉他。同年12月,大臣们给刘衍祝寿。王莽乘机敬上毒酒,刘衍一饮而尽。到了晚上,刘衍腹痛如绞,大场呼叫,却不见有人来抢救,辗转哀号,接连挣扎了几天,后死于长安未央宫。刘衍死后,王莽又传言刘衍得急病而死,还假惺惺地哭奠了一场。也有人说刘衍真的是病死的。</P><P>    刘衍死后谥号为平帝。</P>
<B>孺子(刘婴)</B></P><P>    孺子,名刘婴(公元5年-25年),宣帝玄孙。王莽毒死平帝后立他为帝。在位3年,于混战中为乱兵所杀,终年21岁,葬处不明。</P><P>    刘婴,楚孝王刘嚣曾孙,广戚侯刘显子。王莽毒杀平帝后,见夺位的时机尚未成熟,再次舍大就小,于公元6年立刘婴为帝。</P><P>    刘婴继位时,年仅2岁,由王莽摄政,改年号为居摄,不久,王莽自称假皇帝(代理皇帝)。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称帝,改国号为新,废黜刘婴,降封他为安定公,命令他闲居在长安,西汉灭亡。</P><P>    公元25年正月,平陵人方望等起事,劫取刘婴逃离长安,到了临泾,立刘婴为帝,2月,被推翻王莽而被拥立为更始帝的刘玄,派部将带兵前去攻打。混战中,刘婴为乱兵所杀。</P><P>    刘婴史称孺子婴。</P>
<B>汉光武帝(刘秀)</B> </P>
<P>    光武帝,名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在位3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P>


<P>    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其父曾任南顿令。</P>
<P>    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其兄刘縯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今湖北枣阳南),组成“舂陵军”。次年二月,更始政权建立,刘縯任大司徒,刘秀任太常、偏将军。六月,王莽命王寻、王邑率大军围绿林军于昆阳(今河南叶县)。刘秀突围调集援军,与守城义军合击,重创莽军主力。不久,刘縯被汉更始帝杀死。刘秀闻讯赶赴宛城请罪,以此取得更始帝信任,被封为破虏将军、武信侯。九月,新莽政权灭亡。汉更始帝北都洛阳,刘秀又行大司马事,旋被派往河北镇抚州郡。次年五月诛灭称帝邯郸的王郎,封萧王。河北地区的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P>
<P>    此后,刘秀拒绝听从更始政权的调动。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扩充了实力,因此,关西称刘秀为“铜马帝”。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于高(今河北柏乡北),重建汉政权,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P>
<P>    东汉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刘秀打败了赤眉农民军,控制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随即于建武五年先后削平了盘踞渔阳郡的彭宠、南郡的秦丰和齐地的张步;次年又翦除了盘踞江、淮的李宪、董宪、庞萌,统一了关东,并以笼络手段使河西的窦融归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后平定了天水的隗嚣、巴蜀的公孙述。经过十二年时间,刘秀终于完成了统一事业。</P>
<P>    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他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又令全国共并省四百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与此同时,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他统治的时期,史称“光武中兴”。</P>
<P>    建武十五年,刘秀针对当时“田宅逾制”和隐瞒土地户口的严重现象,下令全国检核土地户口。郡县守、令不敢触动贵戚官僚和世家豪族,反而在清查过程中“多为诈巧,不务实核”,“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结果,激起各地农民的反抗,郡国的豪强大姓也乘机作乱。对此,刘秀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对于农民的反抗斗争是进行分化和镇压,对于大姓兵长,则在处死度田不实的十几名郡守之后,即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强地主让步。光武帝在其统治末年还“宣布图谶于天下”,企图以儒家学说与谶纬神学的混合物作为思想武器,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制。</P>
<P>    公元57年2月,刘秀病死于洛阳南宫前殿,留下的遗诏中说:“我没有给百姓造福,后事一切都照文帝(西汉刘恒)那样,务必从简,不要浪费。”</P>
<P>        刘秀死后的庙号为世祖,谥号为光武帝。</P>
<P>新朝:暂无</P>
<P>东汉:暂无</P>
<B>魏武帝(曹操)</B></P>
  武帝,名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父为宦官养子。魏国的实际奠定者。病死,终年66岁。葬处不明。</P>
  曹操,沛国谯(今安徽省毫县)人,出身低微,父曹崇为宦官曹腾养子。他年轻时就聪明机灵,富有权术,又任侠放荡,不治行业。20岁时当上了洛阳北部尉,不久调任顿丘(今河南省浚县西)县令。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受任为骑都尉,因镇压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县)波才所领导的黄巾军有功,升为济南相。公元192年,他占据兖州(治所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击败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北)黄巾,选其精锐30万,编组成“青州军”,势力开始壮大。此后,他采取了许多统一北方的措施:</P>
  第一,于公元196年将汉献帝劫持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P>
  第二,面对破败的社会局面,他召募流亡农民,利用荒田命令军队从事耕作以自给,称为军屯,使北方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这样就加强了他的经济实力。</P>
  第三,注意招收和提拔人才,三次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说,不论门第高低,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都可以当官。这使他招纳了不少人才。</P>
  曹操不仅在任用官员时注重才学,而且在选择女婿时也注重才学。曹操有个长得很美丽的女儿,许多王孙公子纷纷前来求亲。曹操见他们都是些纨绔子弟,就一一拒绝。后来,听说有个才子名叫丁仪,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很有学问,只是相貌不雅,一只眼还是瞎的,曹操还是决定将女儿嫁给丁仪。儿子曹丕听了,急忙劝谏说,丁仪虽然有才学,但是相貌如此不雅,让妹妹这样堂堂的魏王公主下嫁这样的人,太失身份了。曹操严肃地答说:“用人必须唯才是举,选择女婿也应当要求德才兼备。既然丁仪博学多才,就不能苛求外貌。要知道,天下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啊!” 不久,曹操派人将丁仪接到府上,当面试他的学问。丁仪果然对答如流,谈吐不凡,才华横溢。曹操当场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几天后为他们举行了婚礼。</P>
  曹操依靠这些条件,开始发动统一北方的战争。公元200年,他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在官渡大败地广兵强的袁绍。此后,又用了几年时间,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P>
  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试图一举统一南方。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用火攻击败,损失惨重,逃回北方,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P>
  公元208年,曹操晋位为丞相。公元216年,受封为魏王。曹操善于用兵,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著作。他又善于诗文,现在还存有诗20余首、较完整的散文40余篇,都为后人所传诵。</P>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重,秘密命令亲信,他死后安葬时,要设置72座假坟,以防真坟被盗。遗命后宫姬妾分取名贵的香,今后要勤习女工,以卖鞋自给。庚子日,病死于洛阳。 </P>
  曹操的墓在哪里呢?这是一个难解之谜。他生前命令设立的72座假坟,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三台村以西的讲武城至磁州一带。民国初年,这些墓经人盗掘,内多有墓志,均系北魏,北齐时王公大臣之墓,可能是这些王公大臣“坐享其成”。而其中并无曹操之墓。</P>
  《魏书·武帝纪·终令》和晋朝陆机的《吊魏武帝文·遗令》中记载,曹操葬于“邺之西岗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有人据此认为曹操真坟在今临漳县西面的丰乐镇西门豹祠一带。但是,丰乐镇的西门豹祠建于公元554年,曹操却死于此前300多年,而且,西门豹祠不仅在临漳一带有多处,在安阳、磁州境内也有。</P>
  魏文帝曹丕在《止临笛侯植求祭先王诏》中曾写道;“欲祭先王于河上,览省上下,悲伤感切。”清朝沈松的《全健笔录》引《坚瓠续集》说,顺治初年,漳河水干涸。有些渔民见到河中有大石板,旁边有一条隙缝,十分惊奇。相约而入,见一座石屋,内有石床,床上卧着一人,穿着帝王的服装。中间立有一碑,写明卧者系曹操。渔民就一拥而上,磲裂其尸。据此,有人认为,曹操的墓不是建造在地面上,而是建造在漳河河底。也有人认为,古漳河在历史上曾经几经迁徙,铜雀台、冰井台就是在漳河改道时被冲垮的。魏文帝曹丕之语,似乎因为漳河滚动,将曹操的墓淹没了,他无处祭祀,所以“悲伤感切”。</P>
  根据古籍记载,我们只能知道曹操真坟的大区域所在,即在曹操死去的同年2月,曹丕遵照遗命,将其遗体运回邺地(今河北省临漳县一带)安葬。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帝。 </P>
<B>魏文帝(曹丕)</B></P>
  文帝,名曹丕(公元187~226年),字子桓。曹操第二子。曹操死,他继魏王位,后废汉献帝而自立为帝。在位7年,病死,终年40岁。葬于首阳陵(今河南省渑池县首阳山南)。</P>
  曹丕,曾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弟曹植从小聪明非凡,10岁就能出口成文,下笔成章,曹操十分喜爱,有意立为太子。曹丕为了争夺太子的座位,用了许多心计,他一面结好内侍、人臣,让他们经常在父王面前说自己好话;一面诬陷曹植。有一次,曹操派曹植领兵出征。曹丕得到消息,事先约曹植饮酒,让他喝得酩酊大醉,当曹操派人来叫曹植时,曹植一直酒醉不醒。曹操大怒,取消了曹植的统兵资格,并认为他放荡不羁,不堪担当重任,打消了立为太子的主意。公元217年,立曹丕为太子。</P>
  曹操病死后,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公元220年lO月庚午日,他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建年号为“黄初”。史称“曹魏”。</P>
  曹丕称帝后,实行“九品中正制”,确立了士族豪强在政治上的特权,开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氏族门阀制度。</P>
  曹丕喜爱文学,曾和当时著名的文人宴饮唱和,交往密切,为文坛领袖。称帝后,他嫉妒曹植的文才,又怕他会与自己争帝位,就借故逮捕曹植,将他押到面前,命令他当场在走完七步的时间里做出一首诗,不然就处死。曹植略一思索,就迈开步子,走一步,念一句,不到七步就吟成诗一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和豆秸的关系,隐喻兄长何必逼他太甚。曹丕听了觉得愧疚,又经母亲卞太后斥责,才免曹植一死,将他降爵并贬出洛阳。</P>
  曹丕自己也写过不少诗,流传到今天的还有40首左右。他又善作散文,尤其精于写书信,他写的《典论·论文》,为我国较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明朝人将他的诗文编成《魏文帝集》,流传至今。</P>
  公元226年5月,曹丕病重,秘密命令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陈群、抚军司马懿等扶立子曹叡继位,命令后宫淑媛、昭仪以下的宫人回家与父母团聚。丁巳日,病死于洛阳宫内中寿殿。</P>
  曹丕死后谥号为文帝。</P>
<B>魏明帝(曹叡) </B></P>
  明帝,名曹叡(公元205~239年),字元仲。文帝长子。文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病死,终年35岁。葬于高平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大石山)。</P>
  魏明帝曹叡,曾先后封为武德侯、齐公、平原王,文帝临死前被立为太子。公元226年5月丁巳日文帝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太和”。</P>
  曹叡刚刚继位,蜀汉丞相诸葛亮便率军北伐曹魏,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今甘肃甘谷东南)、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三郡都叛魏投蜀,一时震动关中,使曹魏政权十分惊恐,曹叡急忙亲自率军西镇长安,派大将张郃率军阻止诸葛亮。张郃在街亭击败蜀将马谡,诸葛亮被迫退兵。</P>
  后来诸葛亮又数次率军北伐曹魏,曹叡任用司马懿、郝昭、郭淮等人,与蜀军对抗。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坚守不出,以逸待劳。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妇人的衣饰,意在羞辱司马懿。魏军将士得知主帅受辱,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上书曹叡,假意要求与蜀军决战。曹叡看完司马懿的奏章,心领神会,断然拒绝出战,并派大臣辛毗为军师,手持符节,前往魏营加以压制。</P>
  这年五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曹叡果断派军,在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击败吴军主力,导致吴军全线撤退。使得蜀、吴夹击的计划落空。同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蜀国退兵。</P>
  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曹叡命司马懿率军平定的辽东叛乱。</P>
  但曹叡在位期间,大兴土木,留意玩饰,不过他也重视文士,征召来了安置在崇文馆,鼓励他们从事学术研究,这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他能赋诗作文,擅长于作乐府诗,与曹操、曹丕并称为曹魏“三祖”。清朝人曾将他的散文两卷,乐府诗10余首编辑成册。</P>
  公元239年正月,曹叡病重,匆忙布置后事,立爱妃郭夫人为皇后;召回司马懿托孤(即托付大臣扶立、辅佐嗣君)。丁亥日,司马懿赶入内宫,曹叡握着他的手说:“我不行了,后事托付你了。”指着站立在一旁的八岁的儿子曹芳说:“这就是嗣君,你要看清了,切勿误事!”又命令曹芳上前抱住司马懿的脖子。司马懿顿首流涕,表示了忠诚后,曹叡宽慰地说:“这就好了,愿你和曹爽一起辅佐他。临终前能当面托付你这件事,我死也瞑目了。”又召皇族(曹操侄孙)曹爽入卧室,拜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军事,与司马懿一起辅助嗣君。交代完毕,当下就册立曹芳为太子。同一天,曹叡病死于洛阳宫内嘉福殿。</P>
  曹叡死后谥号为明帝。</P>
<B>魏少帝(曹芳)</B></P>
  曹芳(公元232~274年),字兰卿。明帝养子。明帝死后继位。在位15年,后为权臣司马师所废。病死,终年43岁</P>
  曹芳,明帝临终前立他为太子。明帝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正始”。</P>
  曹芳继位时,曹爽和司马懿共同执掌大权。曹爽担心司马懿势力壮大,用明升暗降的手法,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削夺了他的兵权。司马懿运用韬晦之计,告病在家,不问朝政。以等待时机。</P>
  公元249年新年,曹芳随曹爽去城外祭扫高平陵。司马懿乘机占据洛阳,并以太后的名义免除曹爽大将军的职务。不久又以谋反的罪名,杀死曹爽,独揽大权。自此,曹魏政权实际上已转入司马氏手中。</P>
  公元251年,司马懿死后,子司马师、司马昭执掌朝政。两人专横残暴,大臣中只要谁稍有微议,谁就被他们除掉。曹芳恨之入骨,与心腹密谋,准备削夺司马师兄弟的兵权。不料事情泄漏,司马师先发制人,逼迫太后下诏,于公元254年9月甲戌日将曹芳废黜,降封为齐王,迁居旧宅,规定没有皇帝宣召,不能随便入朝。当时,曹芳乘坐牛车,辞别太后,自太极殿出南门,哭别群臣而去。</P>
  后来,司马炎代魏建晋,降封曹芳为邵陵公,后事不详。曹芳史称少帝。 </P>
<B>高贵乡公(曹髦)</B></P>
  高贵乡公,名曹髦(公元241~260年),字彦士。文帝孙,曹霜子。曹芳被废后,司马师立他为帝。在位7年,太子舍人成济受司马昭、贾充指使将他杀死,终年20岁。葬于今河南省洛阳市。</P>
  曹髦,东海王曹霜子,封为高贵乡公。司马师于公元254年9月废曹芳后,于同年10月己丑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正元。</P>
  曹髦在位期间,司马师病死。弟司马昭专权,权焰逼人,比其兄还要跋扈,平时穿着皇帝的龙袍,一心想取曹髦而代之。</P>
  曹髦实在忍耐不住,不甘心做忍气吞声的傀儡。公元260年5月己丑日,他召尚书王经等三位自以为能信赖的大臣入内宫,恨恨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废黜我,决心和他拼个你死我活,你们随我一同去讨伐这贼子!”不料,其中两个大臣偷偷溜出皇宫,向司马昭通风报信去了。</P>
  曹髦不懂军事,又缺乏谋略,当下召集殿中宿卫兵和苍头、官僮几百人,乱哄哄地冲出宫去。他自己手持宝剑,站在车上指挥,直奔司马昭宅第。行到南阙,司马昭的心腹将领,中护军贾充带着二,三百兵士赶到,挡住去路。双方接仗,曹髦怒喝着挥剑杀去。贾充手下兵士见皇帝冲来,毕竟胆怯,畏缩着不敢向前。贾充部下、太子舍人成济见了问:“怎么办?”贾充厉声说:“司马公平日养着你们干什么的!还用多问吗?”成济一听,就驱马挺矛,直冲到曹髦车前。曹髦怒斥道:“我是天子,贼臣怎么敢如此无礼!”成济也不答话,只是端起长矛,直刺过去。曹髦连忙举剑招架,无奈成济力气大,抵挡不住,当下被刺中胸膛,跌落到车下。成济顺手补上一矛,刺穿胸背,曹髦当场死去。</P>
  事后,司马昭因为群情激愤,便捕杀了成济,以推卸罪责。他又以太后的名义颁布诏书,列了曹髦的许多不是,将他废为平民。曹髦死后无谥号,史称高贵乡公。</P>
<B>魏元帝(曹奂)</B></P>
  元帝,名曹奂(公元246~302年)。初名曹璜,字景明。曹髦死后继位。在位6年,为司马炎所废,后病死,终年57岁。葬处不明。</P>
  曹奂,武帝孙,燕王曹宇子,封为常道乡公。司马昭于公元260年5月杀曹髦后,于同年6月甲寅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景元”。</P>
  曹奂在位期间,一切听命于司马昭,毫无权力。公元265年12月壬戌日,司马昭(已死)子司马炎称帝,曹奂被废黜,降封为陈留王,被逼迁往金墉城(今河南省洛阳市内)居住。魏国灭亡。</P>
  不久,司马炎又命令他迁居邺城。公元302年,曹奂病死于邺城。</P>
  曹奂死后谥号为元帝。史家还习惯称他为常道乡公。</P>
<B>(蜀汉)昭烈帝(刘备)</B></P>  昭烈帝,名刘备(公元161~223年),字玄德。贩草鞋、草席出身。在位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惠陵(今四川省成都市南郊)。</P>  刘备,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他不喜欢读书,爱养狗,养马,喜欢音乐和修饰外表,又喜欢结交豪杰。他在当地富户的资助下,趁军阀混战之机招兵买马,结识了前来应募的两个壮士关羽、张飞。刘备见两人武艺高强,又和他志同道合,就引为心腹。三人亲如同胞手足,据说还在桃园结拜为异姓兄弟,发誓要同生共死,干一番事业。</P>  刘备起兵后,因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安喜尉。不久投靠公孙瓒,代领豫、徐两州牧。由于力量弱小,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辗转寄人篱下。他感到要独树一帜,打开局面,必须聘用人才。他打听到南阳卧龙岗(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有位杰出的人才,叫诸葛亮,时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十分高兴,带着关、张两人去请他出山辅助。诸葛亮起初不想出山,闻知刘备要来,一再躲避。刘备连着扑空两次,并不泄气,第三次再登门拜访,诸葛亮终于被他感动,接待了他。</P>  刘备向诸葛亮陈述了自己的志向,恳切地表示自己无能力开创局面,请他指教。诸葛亮就侃侃而谈,分析天下大势,认为北方已被曹操统一,曹操正在准备南下;江东又已被孙权占据,立足已稳;只有物产丰富的军事重地荆州和益州,因为它们的割据者无能,可以去占领。然后联合孙权,整顿内政,巩固地盘,伺机出兵,攻击曹操。这才有可能争夺天下,复兴汉朝。刘备听了这一番精辟的分析,十分高兴,恳请诸葛亮帮助他争夺天下。诸葛亮见他如此热情诚恳,就随刘备出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顾茅庐”故事,诸葛亮的那番见解,被称为“隆中对”,成为日后刘备争夺天下的基本战略方针。</P>  刘备在诸葛亮的谋划下,主动结好孙权,合力于赤壁击败曹操,并乘机进占荆州。不久又引兵夺取益州和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公元220年4月,曹丕称帝,221年刘备也称帝,国号“汉”,定都成都,建年号为“章武”。史称蜀汉或蜀。</P>  刘备称帝后,依照诸葛亮的主张,着力整顿内政,实行法治,使蜀中初步安定。</P>  公元219年,关羽被东吴攻杀后,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阻,执意亲自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在彝陵(今湖北省宜昌县境内)之战中,被东吴统帅陆逊用火攻击败,逃到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东),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又悔又恨而病倒。</P>  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重,忙诏命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赶来白帝城,嘱托后事。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高过曹丕十倍,一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业。我的儿子阿斗,你如果认为可以辅助,就辅助他;如果认为不能辅助,你就自己称帝吧!” </P>  诸葛亮听了,急忙哭拜在地,表示一定忠于刘氏父子。刘备便命令李严起草遗诏,传位于刘禅。然后将刘禅兄弟叫进卧室,叮咛说:“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象伺候父亲一样伺候丞相。”又叮嘱翊军将军赵云尽心辅佐嗣君。说完,他又长叹了一声。癸巳日,刘备病死于白帝城。</P>  刘备死后谥号为昭烈帝,史家又称为刘先主。</P>
<B>(蜀汉)后主(刘禅)</B></P>
  后主,名刘禅(公元207~271年),字公嗣,小字阿斗。刘备子。刘备死后继位。在位41年,国亡投降魏,后病死,终年64岁。葬处不明。</P>
  刘禅,被刘备立为太子。刘备于公元223年4月病死,他于同年5月继位,改年号为“建兴”。</P>
  刘禅庸碌无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诸葛亮治理国政。几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国,均遭失利。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P>
  而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大大动摇。</P>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毫无损伤。后主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后主竟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并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蜀军全部投降。</P>
  蜀汉灭亡。</P>
  三月,刘禅被押到洛阳,降封为安乐公。魏国还将他的子孙和旧臣50多人封侯,以笼络人心,稳定蜀汉局势。刘禅却认为这是对他的很大恩典,感激不尽。</P>
  有一次,司马昭宴请刘禅君臣,命乐工吹奏蜀国音乐,歌女演唱蜀国歌舞,在座的蜀国旧臣听了,都为亡国而感到悲伤,只有刘禅咧着嘴,傻笑着,观赏得津津有味。几天后,司马昭问刘禅:“你很想念蜀国吧?”刘禅乐呵呵地回答说:“这里很快活,我不想念蜀国了。”站在一旁的旧臣卻隙听了,觉得这实在有失体统,在刘禅回府后就对他说:“主公方才的答话不妥。如果以后再问你这类话,主公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国,我怎能不想念呢?”</P>
  后来,司马昭又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刘禅按照卻隙的指教,背出了那几句话,并竭力装作凄伤的样子,只是苦于流不出眼泪来,只好闭上眼,装出一副哭腔。司马昭一见,心中有数,突然说:“你的话怎么象卻隙说的一样。”刘禅一惊,睁开眼,直视着司马昭,说:“这正是卻隙教我的。”司马昭和左右都忍不住嗤笑起来。刘禅还东看看,西望望,不明白他们笑些什么。</P>
  司马昭见刘禅实在是个愚蠢透顶的角色,留着不会有什么危害,就没有杀他,让他闲居于洛阳,直到公元271年病死。</P>
  刘禅史称刘后主。</P>
  有人认为,刘禅在刘备死后,能先后信任、重用诸葛亮,姜维等人,支持伐魏,开拓疆土,使蜀国继续存在了四十余年,并非庸碌无能之君,而是一个有所作为的皇帝。至于他被俘后的傻态,只是他身处险境采取的明哲保身的韬晦之汁而已。</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8 16:53:34编辑过]
<B>晋武帝(司马炎)</B></P>    武帝,名司马炎(公元236-290年),字世安。司马懿孙、司马昭子。废魏元帝曹奂而自立为帝。为西晋开国皇帝。在位26年,病死,终年55岁。葬于峻阳陵(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P>    晋武帝司马炎,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西南)人,其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相继专断曹魏国政,时曹魏已经名存实亡。司马昭死后,司马炎袭晋王位,控制朝政。公元265年12月,他废黜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建国号为晋,建都洛阳,改年号为“泰始”后改为“太康”。史称西晋。 </P>    晋武帝即位后,于公元280年灭东吴,结束了三国时代,统一了全国。然后他罢州郡兵,屡次责令郡县劝课农桑,使社会得到短暂的安定与复苏,“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晋书·食货志》,史家誉称为太康繁荣。</P>    晋武帝制定的政治经济措施,大多以保护士族门阀的利益为前提,颁布户调制度,规定男女占田的假定亩数和应负担的田租户调的实际亩数,允许官吏按官品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和佃客、荫户,承认官僚地主的特权。使曹魏时期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中正官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晋武帝的这些措施使门阀士族势力得以高度膨胀。</P>    晋武帝认为东汉和曹魏的灭亡,与宗室力量太弱有关,即位之后,便大封宗室为王,以诸王统率兵马出镇一方,并拥有地方的军政权。以为这样便可以藩卫王室。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各宗室形成一个个政治集团,互相倾轧,力图扩大自己的势力。晋武帝亲手种下了“八王之乱”的种子。</P>    西晋王朝建国后就浸润在奢侈腐败的气氛之中,不能自拔。晋武帝本人一当上皇帝,就极尽奢糜挥霍之能事,在晋军灭吴之后,缴获了数千宫女,都送入皇宫。武帝大喜,翻盖了很多宫殿,把这些人分派到各个宫殿里居住,他叫人做了一辆大车,车上装满了佳肴美酒,用绵羊来拉车,他就坐着这羊车在后宫四处乱逛。也没有固定的去处,羊车停到哪里,武帝就在哪里过夜。聪明的宫女就把羊爱吃的竹叶和食盐洒在自己门前引诱绵羊,成功率颇高。到了后来五千宫女都学会了,于是到处是竹叶,遍地是食盐。顿时洛阳竹子和食盐的价格暴涨。晋武帝就这样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好色皇帝。 </P>    武帝还公开买卖官爵,供其奢侈淫乐。很多正直人士,指责武帝说:“东汉的恒、灵两帝,还知道把卖官钱入国库,而当今皇上却把卖官钱入私家,可见当今皇上,还不如恒、灵两帝呢。”南阳的鲁褒曾作《钱神论》讽刺当时见钱忘义的风气。</P>    西晋大臣也大多是汉魏以来的世家大族、元勋子弟,他们习于骄奢淫乐,从不以国事为重。整个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荒淫奢华,聚敛了大量财产,互相争豪比富,如著名的石崇和外戚王恺斗富之事,就是典型写照,武帝不但不加以阻止,反而推波助澜。使得朝廷上下竞以骄奢为荣,贪赃枉法,贿赂风行,政风十分黑暗腐败,各种危机隐藏在表面的繁荣之后。</P>    公元290年4月,晋武帝病倒,使诏令子汝南王司马亮即速回京辅政。杨皇后为了使其父杨骏单独辅政,百般进行阻挠,最后扣住诏书不发,并伪造遗诏,封杨骏为太尉,兼太子太傅,统帅军队,并总领尚书,执掌朝政。杨皇后将这伪造的遗诏给晋武帝过目。晋武帝睁着双眼看了许久,又颓然松手将它掷在地上,不表示可否。等杨皇后出宫,晋武帝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从昏沉中清醒过来,忽然间问左右近侍:“汝南王来了没有”左右回答没有到。晋武帝长叹一声,讲不出话来。次日死于洛阳宫中的含章殿。</P>    晋武帝死后庙号为世祖武皇帝。</P><B>晋惠帝(司马衷)</B></P>    惠帝,名司马衷(公元259-306年),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7年,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终年48岁。葬于太陵(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P>    晋惠帝司马衷,晋武帝第二子。武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武帝病死后,他于同日继位,改年号为“永熙”。 </P>    惠帝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除了贪图享乐外,一无所知。他被立为太子后,曾有不少大臣劝武帝废去他。武帝很犹豫。有一次,武帝特地送去一卷公文,命太子处理,借以考验太子是否傻得不会办事。太子的妻子贾妃是个机智而又凶悍的女人,她命令太监起草了一份答卷,叫太子抄写好送去。武帝一看,卷子写得虽然粗浅,但毕竟还是有问必答,认为太子并不太傻,就没有废黜他。 </P>    惠帝继位后,毫无能力处理军国大事,由杨太后父亲杨骏独揽朝政。惠帝平时最喜欢趴在宫墙上听墙外池塘边的蛤蟆叫。有一次,他说左右侍从,这叫声是为公还是为私?当时,天下饥荒,官员向他报告老百姓没有饭吃。他想到自己不想吃饭时就喝肉弼,就一本正经地说:“没有饭吃,不可以多吃些肉弼吗?”弄得官员们啼笑皆非。 </P>    而惠帝的皇后贾南风,她很精明能干,不满意杨骏操纵朝政,便联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杀死了杨骏,接着,她又先后杀死了司马亮和司马玮。她自己没有生育,担心大权旁落,又设计毒死了太子。赵王司马伦借口此事,带兵进京,捕杀了贾皇后,废黜了晋惠帝。自立为帝。文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拥等不服,起兵攻打洛阳,展开了皇族之间残酷的混战、杀戮,史称“八王之乱”。战乱长达16年之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洛阳、长安两座名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百姓死亡几十万,内徙的匈奴、氐、鲜卑等族乘机起兵反晋,西晋王朝走向衰亡。混战结束后,七个王被杀,只有东海王司马越还在,由他操纵朝政。</P>    惠帝在这声战乱中,被诸王辗转抢夺、挟持,时废时立,形同傀儡,受尽凌辱。战乱结束,司马越又准备尽早除去这个白痴皇帝,立武帝幼子司马炽为帝。 </P>    公元306年11月,司马越暗中命令宫人在饼中下毒,送进显阳殿。惠帝取来吃了几枚,觉得腹中绞痛,扑倒床上,翻滚哀号,等宫人叫来御医,他已睁眼张口地不省人事。御医搭脉后连连摇头说“完了完了。”经宫人再三催问病由,御医才低声说中毒。说完就急忙溜走了。</P><B>晋怀帝(司马炽)</B></P>    怀帝,名司马炽(公元264-313年),字丰度,武帝第25子。司马越将惠帝毒死后,立他为帝。在位7年,被匈奴贵族政权刘汉军俘虏,后被刘汉主刘聪用毒酒毒杀,终年50岁,葬处不明。</P>    晋怀帝司马炽,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间,被立为皇太弟。司马越于公元306年11月毒死惠帝后,扶持他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嘉”。</P>    公元311年6月,刘渊所建立的匈奴贵族政权(刘汉)传到刘渊子刘聪手中,国力强盛起来,刘聪命刘曜、王弥等率领大军进攻洛阳,晋军连连战败,刘汉军从平昌门攻入城内,再猛攻内城,同时烧杀抢掠。怀帝慌忙命令臣下荀藩兄弟筹集船只,准备下洛水东逃。刘汉兵杀来,一把大火将荀藩兄弟所收集的船只统统烧毁。刘汉兵转而猛攻宣阳门,王弥军杀入皇宫,大抢财宝,辱逼后妃。怀帝仓皇带着太子等人打开华林园门逃出,绕过河南面的藕地,准备逃奔长安。正巧刘曜军从西明门杀入,迎面撞见,立刻命令部下将他抓住,拘禁于端门,刘汉兵大抢皇宫后,将怀帝押回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降封他为平阿公,并派兵监管。历史上称之为“永嘉之乱”。西晋王朝面临着覆灭的命运</P>    公元313年元旦,刘聪在光极殿大宴群臣,命令怀帝穿上僮仆的青衣侍立一旁。为大家斟酒,怀帝不堪侮辱,满脸羞愤。西晋旧臣庾珉、王俊见故主受辱,也禁不住失声痛哭,刘聪大怒,将他两人和怀帝都赶出了宴席。事后,刘聪恐怕留着怀帝日后会生变故,就派人用毒酒毒杀了晋怀帝。</P> </P>
<B>晋愍帝(司马邺)</B></P>    愍帝,名司马邺(公元270-316年),字彦旗,武帝孙,司马晏子。在位4年,被刘汉政权的刘曜军俘虏,后为刘汉主刘聪所杀,终年48岁,葬处不明。</P>    晋愍帝司马邺,吴王司马晏子,初为秦王,驻守长安。公元311年,怀帝被刘汉军虏走后,群臣拥立他为太子。公元313年1月怀帝被毒死的消息传来。尚书、左仆射鞠允,卫将军索琳、梁芬等人,于4月在长安扶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建兴”。但这时的皇室、世族已纷纷迁至江南,西晋王朝已经名存实亡。</P>    公元316年8月,刘曜率军围攻长安。11月,城内粮尽,无法拒守。愍帝只得赤露肩背,口含玉壁,乘坐羊车,出城往刘汉军营求降,群臣围住羊车号哭,有的爬上车拉住他手臂,不让他出城。愍帝悲不自胜,又无可奈何,只好推开臣下,驱车出城投降,刘汉军将他押到平阳,废封为光禄大夫。</P>    西晋至此宣告灭亡。 </P>    刘聪曾对愍帝百般羞辱,出猎时,命令他全身披挂,手执长戟,作为前导。晋朝的百姓见了,围观痛哭。公元316年12月,刘聪在光极殿会宴群臣,也象对待怀帝那样,命令愍帝穿上青衣,替大家斟酒、洗怀,甚至在自己小便时,命令愍帝替他揭开便桶盖。陪伴愍帝同来长安的晋朝尚书郎辛宾见皇上如此受辱,失声大哭。事后,刘聪担心如留着愍帝,晋人复国之心不灭,就在同月派人杀死了愍帝。</P>
<B>晋元帝(司马睿)</B></P>
  元帝,名司马睿(公元276~322年),字景文。司马懿曾孙,司马觐子。在位6年,忧愤而死,终年47岁。葬于建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P>
  晋元帝司马睿,袭父封为琅蚜王,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由下邳移镇建邺(后又改名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西晋灭亡后,部下于公元317年3月辛卯日拥奉他为晋王,改年号为“建武”。公元317年3月丙辰日称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P>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他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本人才能也不高,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政治家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让王导的堂兄王敦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军事,握有重兵,控制军权。其他重要的官职,大多数也由王导家族担任。东晋王朝,实际上是王导和司马睿共同掌握的。司马睿在登基大典上,几次请王导和他一起坐上宝座,接受群臣拜贺,王导谢绝。时人曾流传说:“王与马,共天下。” </P>
  司马睿在稳定了皇位后,开始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就起用刘隗、刁协为心腹,以削弱王导势力,并暗中进行军事部署,试图最终全面排除王导势力。王敦先发制人,从武昌起兵击败刘隗,进入建康,杀死刁协。在王导的劝说下,王敦才退兵武昌,政权仍然由王导控制。</P>
  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导势力,自己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宫门,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组对自己比较忠顺,就任命他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打算让他参与朝政,钳制王导。不料司徒荀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马睿更加忧伤,病势加重。</P>
  公元322年闰11月己丑日晚,司马睿病死于建康宫中的内殿。遗诏由太子司马绍继位。司马睿死后的庙号为中宗,谥号为元帝。</P>
<B>晋明帝(司马绍)</B></P>
  明帝,名司马绍(公元299~325年),字道畿。元帝长子。元帝死后继位。在位3年,病死,终年27岁。葬于武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P>
  晋明帝司马绍,于元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元帝于公元322年闰11月病死,他于同月庚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太宁”。</P>
  司马绍继位后,仍然用王导辅政。王导堂兄王敦以为有机可乘,加紧准备篡夺帝位。公元324年王敦病重,司马绍乘机谋划,要发兵征讨王敦。王敦再次先发制人,派兵进攻建康,被晋军击退。不久,王敦病死,篡夺帝位的危机暂告平息。</P>
  公元325年闰8月,司马绍得急病,病势凶猛。垂危之时,他召太宰司马样、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等人进卧房接受顾命,命立太子司马衍为帝,要他们三人尽心辅佐。第二天(戊子日),司马绍病死于建康宫中的东堂。</P>
  司马绍死后的庙号为肃宗,谥号为明帝。</P>
<B>晋成帝(司马衍)</B></P>
  成帝,名司马衍(公元321~342年),字世根。明帝长子。明帝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终年21岁。葬于兴平陵(今江苏省 江宁县鸡笼山)。</P>
  晋成帝司马衍,于明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明帝于公元325年闰8月病死,他于同月己丑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和”。</P>
  司马衍在位期间,任用外戚庾亮执政,试图排斥王导势力,振作东晋王室。但庾亮疑忌大臣,任意杀逐重要官员,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冲突。公元327年,历阳镇将苏峻、寿春镇将祖约以杀庾亮为名,起兵叛乱,攻入建康。后被陶侃、温峤起兵平定,王导再次出山执政,东晋王朝又一次转危为安。</P>
  公元342年正月,司马衍起病。6月,病重,急忙宣召中书监庾冰、中书何充、武陵王司马唏、会稽王司马昱等入卧房接受顾命,宣布立琅砑王司马岳为太子。3天后 (癸巳日),司马衍病死于建康宫中西堂。</P>
  司马衍死后的庙号为显宗,谥号为成帝。 </P>
<B>晋康帝(司马岳)</B></P>
  康帝,名司马岳(公元322~344年),字世同。明帝子,成帝弟。成帝死后继位。在位2年,病死,终年23岁,葬于崇平陵(今 江苏省江宁县蒋山)。</P>
  晋康帝司马岳,初封吴王,后改封琅王牙王。成帝于公元342年6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建元”。</P>
  司马岳在位期间,重用庾泳、庾翼,防范北方后赵国君石虎的南下。公元344年9月,司马岳得病,日益沉重。这时他还没有指定嗣君,大臣们遥问带兵在外的庾泳、庾翼两人,两庾认为应当立年龄大些的皇室成员为嗣君,而大臣何充却建议立时仅两岁的司马岳长子司马聃为太子,并得到不少人的附和。两庾在外鞭长莫及,在朝大臣终于册立司马聃为太子。戊戌日,司马岳病死于建康宫中的式乾殿。</P>
  司马岳死后谥号为康帝。</P>
<B>晋穆帝(司马聃)</B></P>
  穆帝,名司马聃(公元343~361年),字彭子。康帝长子。康帝死后继位,时年仅2岁。在位17年,病死,终年19岁。葬于永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西北幕府山南)。</P>
  晋穆帝司马聃,康帝病危时被大臣们立为太子。康帝于公元344年9月病死后,他于同月己亥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永和”。</P>
  司马聃即位时只有2岁,由褚太后临朝听政。在位期间,用桓温驱逐了庾氏势力。桓温势力日益强大,企图篡夺帝位。公元361年5月丁巳日,司马聃病死于建康宫中的显阳殿。</P>
  司马聃死后的庙号为孝宗,谥号为穆帝。</P>
<B>晋哀帝(司马丕)</B></P>
  哀帝,名司马丕(公元341~365年),字干龄。成帝长子。穆帝死后继位。在位4年,病死,终年25岁。葬于安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鸡笼山南)。</P>
  晋哀帝司马丕,因穆帝在公元361年5月病死时,没有儿子,褚太后和会稽王司马昱便于同月庚申日迎立他 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和”。</P>
  公元365年2月,司马丕重病。司马昱闻讯,急忙赶往都城,想和他商议立嗣君的大事,但到达都城时,司马丕已经于丙申日病死于建康宫中的西堂。</P>
  司马丕死后谥号为哀帝。</P>
<B>晋废帝(司马奕)</B></P>
  废帝,名司马奕(公元342~386年),字延龄。成帝子。哀帝死后继位。在位6年,为桓温所废。后病死,终年45岁。葬于吴陵(今江苏省吴县境内)。</P>
  晋废帝司马奕,曾封为东海王。哀帝于公元365年2月病死,没有儿子。褚太后和司马昱于同月丁酉日迎立他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太和”。</P>
  司马奕在位期间;桓温骄横跋扈,王室中又有司马昱执掌朝政,他成了傀儡。</P>
  公元371年11月,桓温寻找借口逼褚太后下诏废黜司马奕,派散骑侍郎刘亨进宫收缴了国玺,逼司马奕离宫。时值仲秋,天气还比较暖,司马奕穿着单衣步出西堂,乘牛车出神兽门,群臣哭着拜别。桓温命令部下带领数百兵士押送他回到原东海王府,降封为海西公。</P>
  第二年,司马奕被迁往吴县西柴里居住,由吴国内史刁彝和御史顾允领兵监管。时人都同情他,不少人假借他的名义,声称奉他的诏命,聚众起事,反对朝廷。司马奕知道这些情况后,深居简出,闭门谢客,小心谨慎地度日,尽量避免嫌疑。公元372年11月的一天清晨,卢悚派弟子许龙秘密来到司马奕居处,自称奉太后密诏来迎司马奕回京复辟。司马奕听了有些心动,想要答应。这时,他的家眷出来极力劝阻,他于是又拒绝出门,并斥退许龙。自此,更加明哲保身,整天在家饮酒消愁,安于屈辱,总算避免了杀身之祸。</P>
  公元386年10月甲申日,司马奕病死于吴县(今江苏省吴县)。司马奕史称废帝,又称海西公。</P>
<B>晋简文帝(司马昱)</B></P>
  简文帝,名司马昱(公元320~372年),字道万。元帝少子,废帝被废,桓温立他为帝。在位2年,病死,终年53岁。葬于高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西南方)。</P>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初封琅蚜王,后封会稽王。桓温于公元371年11月废司马奕后,于同月己酉日立他为帝,改年号为“咸安”。</P>
  司马昱继位后,一切听命于桓温,形同傀儡。公元372年7月,司马昱病危,宣布立子昌明为太子,并在一天一夜之内,连发四道诏书,请以大司马镇姑孰(今安徽省当涂县)的桓温入京辅政。桓温不理睬,司马昱只好写下遗诏,授权桓温可以依据周公辅助成王的故例摄政;如果太子不值得辅助,可以取而代之,自行称帝。郎中王坦之接到这诏书,极力劝谏,并当着司马昱的面将诏书撕成碎片。司马昱自慰地说:“天下本是取来之物,卿 何必如此着急呢?”王坦之反驳说:“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能私自授予他人!”司马昱沉吟良久,无话可答,命令王坦之重新起草遗诏,改成:“家国大事都要一一禀告大司马(桓温),太子要象刘禅对待诸葛亮一样,敬重桓温。”</P>
  第二天(己末日),司马昱死于建康宫中。司马昱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简文帝。</P>
<B>晋孝武帝(司马曜)</B></P>
  孝武帝,名司马曜(公元362~396年),字昌明。简文帝子。简文帝死后继位。在位24年,因酒后戏言,被张贵人命宫女用被子闷死,终年35岁。葬于隆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西南)。</P>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于简文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简文帝于公元372年7月己末日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宁康”。</P>
  司马曜继位时,只有10岁,由褚太后听政。但简文帝丧事刚办完,忽然有卢悚率领的几百人,杀入云龙门,声称奉海西公司马奕回宫复位,直冲入朝堂、内宫,抢取武器,大砍大杀。后被禁卫军镇压,卢悚被捕杀。不久,桓温率军入都,合朝震惊,怕他前来夺帝位,但没过多久,桓温就病死,使东晋王朝又度过了一个危机。</P>
  司马曜在位期间,司马道子和桓温之子桓玄当政。司马曜沉溺于酒色,整天在宫中享乐,朝政荒废。</P>
  公元396年9月庚申日,司马曜在宫内清暑殿中与宠爱的张贵人一起饮酒。他狂饮不止,并硬要张贵人再陪他对饮。张贵人已经酒足,难以再饮,极力辞谢。他面露愠色,开玩笑地说:“你今天如敢违抗君命,拒不陪饮,我可要定你的罪!”张贵人一时火起,恃宠起身顶撞说:“妾偏偏不饮,看陛下定我什么罪!”司马曜醉眼蒙胧,起身冷笑一声说:“你用不着嘴硬。你已经年近三十,应该废黜了。我有的是年轻貌美的佳人,难道少了你一人就不成?”说到这里,又大口呕吐,喷得张贵人满头满身都是。左右慌忙将他扶入卧室,让他上床,昏睡过去。</P>
  张贵人自从得宠以来,恃宠生骄,从来没有受过如此训斥、羞辱,她又嫉妒成性,平日最担心司马曜再宠爱别人,废弃自己。这时,想到自己容貌将衰,司马曜已经厌弃,一时又气又恨,顿时起了杀心。她洗脸换衣后,召来心腹宫女,命令她谋害司马曜。宫女不敢答应,她厉声威吓说要处死宫女,宫女只好偷偷溜进卧室,见司马曜熟睡,就用被子蒙住他脸面,再搬来重物压在他身上。他挣扎一番,终于被活活闷死。司马曜作为天下至尊,只因酒后一句戏言而遭杀身之祸,成为千古丑闻。 </P>
  司马曜死后的庙号为烈宗,谥号为孝武帝。</P>
<B>晋安帝(司马德宗)</B></P>
  安帝,名司马德宗(公元382~418年),孝武帝长子。孝武帝死后继位。在位22年,被刘裕买通宦官勒死,终年37岁。葬于休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P>
  晋安帝司马德宗,于孝武帝在位时,被立为太子。张贵人于公元396年9月谋杀孝武帝后,重贿左右,伪称孝武帝是暴病而亡,同月辛酉日匆忙立司马德宗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隆安”。</P>
  司马德宗昏庸懦弱,继位后先后由司马道子、司马德文揽权,他始终是个傀儡。他在位期间,曾爆发孙恩、卢循起义。公元403年,被封为楚王的大将桓玄自称皇帝,废司马德宗为平固王(平固在今江西省赣州市东),命令他移居于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东晋中绝。</P>
  不久,另一大将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桓玄被击败,逃到寻阳,裹挟司马德宗辗转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一带。公元404年,桓玄兵败被杀,安帝才得以复位。</P>
  公元418年,大将刘裕急于篡夺皇位,密令党羽,中书侍郎王韶之买通司马德宗左右侍从,伺机除掉司马德宗。司马德宗弟司马德文担心兄长遇害,整日陪侍,保护他的安全,使王韶之无法下手。12月,司马德文病,回宫休养。戊寅日,王韶之乘机入后宫东堂,指挥侍从用散衣结成带子,将司马德宗活活勒死。事后,刘裕伪称皇帝得暴病而死。</P>
  司马德宗被杀后,谥号为安帝。</P>
<B>晋恭帝(司马德文)</B></P>
  恭帝,名司马德文(公元385~420年),孝武帝子,安帝弟。刘裕勒死安帝后,立他为帝。在位2年,为刘裕所废,后又被刘裕派人用被子闷死,终年36岁。葬于冲平陵(今江苏省江宁县蒋山西南)。</P>
  晋恭帝司马德文,曾受封为琅蚜王。刘裕杀安帝后,见时机尚不成熟,就伪造遗诏.于同日立司马德文为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元熙”。</P>
  公元419年6月,刘裕见时机成熟,于壬戌日命令党徒傅亮草拟好禅位诏书,入宫逼司马德文誊抄。司马德文强作欢颜地对左右说:“桓玄篡位,晋朝那时已经失国,多亏刘公(刘裕)出兵讨平,恢复晋朝,才得以再延续了近20年。今日禅位,我心甘情愿,没有什么怨恨。”说完,提笔抄誊诏书,交给了傅亮。然后,携同后妃等眷属凄伤出宫,被刘裕降封为零陵王,迁居秣陵县城(今湖北省荆门县),由冠军将军刘遵考带兵监管。东晋灭亡。</P>
  司马德文皇后的兄长褚秀之、褚淡之,原封为晋朝的太常卿和侍中。这时见皇帝、皇后落难,他们就背叛求荣,甘当刘裕的走狗,协助监视帝后。褚皇后生下一个儿子,褚秀之兄弟遵照刘裕命令,将男婴害死。刘裕也想暗害司马德文,司马德文因而日夜惊恐,整天和褚皇后共处一室,一切饮食也都由褚皇后亲自动手,使刘裕一时无法下手。</P>
  公元420年9月,刘裕命令琅蚜侍中张伟携毒酒一瓶,前去秣陵鸩杀司马德文。张伟不忍谋害故主,回去又难以交代,就饮毒酒自杀。刘裕闻讯大怒。于丁丑日派褚淡之假意去探望褚皇后,命令自己的亲兵暗暗跟在后面。褚皇后听到兄长来了,出外相见。亲兵乘机越墙进入司马德文室内,将毒酒放在他面前,逼他快饮。司马德文摇头拒绝说:“佛教说:人凡自杀,转世不能再投人胎。”兵士便将他挟上床去,用被子蒙住他脸面,用力扼死,然后跳墙而去。</P>
  司马德文被杀后,谥号为恭帝。</P>
</P>
十六国:暂无
南北朝:暂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8 17:00:02编辑过]
<B>铁伐可汗(郁久闾铁伐)</B></P>    铁伐可汗,名郁久闾铁伐(公元?-553年),敕连头兵豆伐可汗阿那瓌堂侄,阿那瓌被突厥战败自杀,其子投奔北齐后,他被拥立为可汗,在位1年,被契丹族人刺杀,葬处不明。</P>    阿那瓌被突厥战败自杀,阿那瓌子率领余部投奔北齐后,留在漠北的柔然部众便拥立郁久闾铁伐为可汗。</P>    公元553年2月,郁久闾铁伐被契丹族人刺死。</P><B>登注可汗(郁久闾登注俟利)</B></P>    登注可汗,名郁久闾登注俟利(公元?-553年),铁伐可汗之父,铁伐可汗被契丹人刺死后,他被拥立为可汗,在位不足1月,又为臣下所刺死,葬处不明。</P>    铁伐可汗于公元553年2月被契丹人刺杀,部众于同月拥立郁久闾登注俟利为可汗。</P>    同月,郁久闾登注俟利被对他不满的大人(大臣)阿富提刺死。</P><B>库提可汗(郁久闾库提)</B></P>    库提可汗,名郁久闾库提,生卒年不详。登注可汗子。登注可汗被大臣刺死后继位,在位9个月,被北齐废黜,后事不详。</P>    登注可汗于公元553年2月被大臣刺死后,郁久闾库提于同月继位。</P>    同年,突厥再度攻击柔然,库提率领全族逃奔北齐。北齐文宣帝高洋出兵北伐突厥,接应柔然。11月,北齐又废黜库提,迎立郁久闾庵罗辰为可汗,库提后事不详。</P><B>庵罗辰可汗(郁久闾庵罗辰)</B></P>    庵罗辰可汗,名郁久闾庵罗辰(公元?-555年),敕连头兵豆伐可汗子,库提可汗堂兄弟。北齐废库提可汗后,立他为可汗。在位1年,被突厥斩杀,葬处不明。</P>    公元552年,敕连头兵豆伐可汗被突厥战败自杀后,郁久闾庵罗辰率领残部投奔北齐。公元553年11月,北齐废库提可汗,把他的部众安置在马邑川(今山西省朔县南),并供给他们粮食、布帛等。公元554年3月,庵罗辰叛离北齐,逃回漠北。</P>    公元555年,庵罗辰因为屡次受突厥攻逼,难以立足,率领部众一千多户南奔关中,投归西魏。时突厥强盛,又和西魏通好,就派使者到西魏都城长安要求杀尽投奔来的柔然人。西魏恭元帝元廓为了保持帝位,迫于突厥压力,收缚庵罗辰全族及部众三千余人交与突厥使者,后全部被斩杀于长安青门外。</P><B>邓叔子可汗(郁久闾邓叔子)</B></P>    邓叔子可汗,名郁久闾邓叔子(公元?-555年),敕连头兵豆伐可汗叔。被柔然别部拥立为可汗,在位2年,被突厥使者斩杀,葬处不明。</P>    郁久闾邓叔子,于公元553年3月为柔然别部部众拥立为可汗。</P>    公元555年,邓叔子可汗为突厥击败,也逃奔西魏,和庵罗辰可汗同时被突厥使者斩杀于西魏长安青门外。</P>    柔然灭亡。</P> </P>
<B>隋文帝(杨坚)</B></P>
<P>    文帝,名杨坚(公元541-604年)。北周隋王,后废北周静帝而称帝,建隋朝,为隋朝开国皇帝。在位24年,被子杨广谋杀,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县西南20里)。</P>
    隋文帝杨坚,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人,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其女为北周宣帝(天元帝)宇文赞皇后。公元580年。北周宣帝死,他在关西士族支持下,以外戚身份入宫辅助政,任宰相,总揽大权,进封为隋王。革除宣帝时的酷厉苛刻之弊,深得人心。公元581年2月甲子日,他废黜九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后改为长安,改年号为开皇。</P>
    杨坚称帝后,于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灭亡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亡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P>
    文帝代周建隋,总觉得自己得到国家太容易,担心人心不服,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戒备,他轻徭薄赋,勤于政事。每日晨起听朝,有时太阳偏西尚不知倦。为了隋王朝的长治久安,他得出前人两条主要的经验,第一条是节俭。他教训太子杨勇时说:“自古以来的帝王,如果奢侈就一定不能长久,你一定要厉行节俭。”他自己从辅助政时就提倡节俭生活,使之成为风气,以致当时士人的便服多用布帛制作,不用绸锻绫罗,饰带也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文帝称帝后,有一次患痢疾,须配制止痢药,药方中有胡粉一两,宫中工不到,有一次,他要一条织成的衣领,宫中也没有。平时进膳,所食不过一肉。如此躬行,成了他改革政治的一个根本条件。</P>
    第二条经验是大杀贪官污吏,文帝假托年幼时相面人赵昭曾经秘密告诉他说:“你将来命该称帝,但是必须大加诛杀才能巩固新朝。”以此为据,他整顿吏治,建立起对官吏的考核制度,对廉官良吏赐帛赠田,晋级加官,布告天下,实行奖励;对贪官污吏严加惩处,派左右亲信严密侦查百官的行为。有时甚至暗暗派人向一些官吏行贿,这些官吏一受贿就立即处死。文帝执法严明,有一次,他发觉儿子杨浚生活奢侈,多造宫室,大怒,下令将杨浚起来,大臣杨素劝谏说处罚得太重了,文帝说:“皇子与百姓只有一个法律,如果不这样,岂不是要再立一个皇子律了吗?”文帝的这一措施,使豪强官吏不敢过分作恶,贪污行为大为减少,有利于与民休养生息。</P>
    文帝留意民间疾苦的所为,在历代帝王中也是少见的。公元594年,关中饥荒,他派人去了解百姓所吃的食物,知道他们吃的竟是豆粉拌糠。文帝将这些食物出示给群臣,流着眼泪责备自己的无能,命令撤消自己日常的膳食,不饮酒,不吃肉,他率领饥民到较为富庶的洛阳就食,命令侍卫不准驱赶、威吓百姓。遇见扶老携幼的人群,他引马让路,善言抚慰。路难走的地方,他还命令左右帮助担挑的灾民通过。公元600年,齐州有个小官,名叫王伽,押送李参等70余个犯人去京城,走到荥阳,王伽对李参等人说:“你们犯了国法,受罪是应当,看看护送你们的民夫,一路上多么新时期,你们于心能安吗?”李参等人谢罪,王伽就遣散民夫,释放李参等犯人,约定日期到京城主动会齐,说道:“如果你们失约,我只有代你们去受死了。”到了限期,七十余人竟一人不少,文帝听了很赞赏,召李参等携带妻子入宫赐宴,并宣布赦免了他们,并且下了一道诏书,说只要官吏有慈爱之心,至诚待民,百姓并非难教,要官吏学习王伽。</P>
    文帝能知过即改,有一次,臣子辛擅做了一条绯(红色)裤穿,说穿了此裤能官运亨通。文帝认为他是以妖法惑众,十分生气,下令将他处死。司法大臣赵绰据理顶撞说:“依据法律,辛擅不足以定死罪,臣不敢奉旨。”文帝大怒说:“我看你是只顾怜惜他而不怜惜自己了!”下令将赵绰和辛擅一并处斩。临刑前,文帝问赵绰还有何话要说。赵绰答道:“臣一心执法,不敢惜死,只是陛下宁可杀我,决不可枉杀辛擅。”文帝气得拂袖而去。但他转而一想,终于明白赵绰以死护法,正直可嘉,立刻下令释放赵绰,辛擅免死,次日还嘉奖了赵绰。</P>
    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推行均田制,搜查隐漏的农户,重编户籍,增加了税民,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豪强势力,使隋初的社会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文帝必革官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简化行政机构。他废除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以考试取士。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使隋王朝得以巩固、强盛,因此,在历代帝王中,隋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P>
    然而文帝猜疑苛察,容易受谗言所惑,时常命令左右窥视臣下,如有过失,则加重罪。这是文帝的短处,并且因而贻害子孙。文帝有五个儿子,同为独孤皇后所生,文帝非常满足,公然说道:“前代皇帝内宠太多,往往由于嬖爱而废嫡立幼,我没有姬妾,五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必然会和睦相处,不会像前朝那样发生争夺。”隋文帝这样得意地宣布时,宫中争夺继承皇位的斗争早在进行。五个儿子互相猜忌,都不得善终。</P>
    长子杨勇在文帝称帝前后,内领禁卫,外统封地,后来被立为太子,参决军政大事,曾获文帝的宠任。但他奢侈好色,使文帝与独孤皇后失去了对他的信任。次子杨广同样奢侈好色,但却善于文过饰非。貌似俭约,博得了父母宠爱。杨广与越国公杨素勾结,揭发杨勇的过失,竟使文帝怀疑太子有夺皇位的意图。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文帝废杨勇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P>
    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重,卧于长安仁寿宫大宝殿内,杨广认为登上皇位的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怎样处理将要到来的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给了文帝。文帝读后大怒,此时,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乘她换衣时无耻地调戏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杨广的蒙骗,拍着床子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皇后误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密报,与大臣杨素、张衡、宇文述等人乘机发动宫廷政变,带兵包围仁寿宫,赶散宫人,逮捕了柳述、元岩,进入大宝殿害死了文帝。 </P>
<B>隋炀帝(杨广)</B></P>
    炀帝,名杨广(公元569-618年),隋文帝次子,他杀死文帝及兄长杨勇后继位。在位14年,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困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为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缢杀,终年50岁,葬于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15里的雷塘侧。</P>
    隋炀帝杨广,又名杨英,小字阿摩,公元581年封为晋王,在南下灭陈和抵御北方突厥的过程中,他立有大功,并笼络了一批人材,一心要取代兄长杨勇的太子地位。杨勇由于生活奢侈,渐渐失去了隋文帝的欢心。杨广就迎合文帝的心意提倡节俭,伪装出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的样子。每当文帝到他府中,他就把浓装艳抹的姬妾锁进里屋,王府中只安排几个又老又丑的妇人,穿着粗布衣服,在左右侍候,他又故意将乐器的弘弄断,使乐器上布满了灰尘。放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文帝见了以为杨广象自己,十分称心。有一次,杨广外出狩猎,正逢大雨。侍卫给他送上油衣(雨衣),他拒绝着说道:“兵士们都在大雨中淋着,我一人岂能穿上独自避雨呢?”文帝听了以为杨广还具备仁爱之心,日后能成大事,更加喜爱,与此同时,杨广又勾结和杨勇不和的越国公杨素,在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极力中伤杨勇,诬陷杨勇在文帝生病期间,说他盼望父皇快死。文帝听后逮捕了杨勇,于公元600年废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杨广篡位的第一步成功。</P>
    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重卧床,杨广认为登上皇位的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怎样处理将要到来的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给了文帝。文帝读后大怒,马上宣召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此时,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乘她换衣时无耻地调戏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杨广的蒙骗,拍着床子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皇后误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安插在文帝周围的爪牙的密报,忙与大臣杨素商量后,带兵包围了皇宫,赶散宫人,逮捕了柳述、元岩,谋杀了文帝。杨广又派人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还没有作出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杀死,就这样,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史称炀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大业”。</P>
    杨广一夺到帝位,就显露出荒淫奢侈,残虐人民的本性,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浪子、暴君。</P>
    杨广即位的第一年,就决定迁都洛阳。他命杨素营建东京宫室,又命宇文恺与封德彝等造显仁宫。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洛阳。又征集各地的奇材异石,运送洛阳。农民被迫运输,千里络绎不绝,使许多人活活累死在路上。他下令在洛阳西郊建筑一座西苑,占地二百多亩,苑内有海,海中修造三个仙岛,高一百多尺,岛上建筑亭台楼阁,十分壮观。海的北面有龙鳞渠,渠水曲折流入海中,沿渠修建了16个别院,建筑非常华丽,每院由一个妃子主管。整个西苑被点缀得四季如春,秋天,用彩绫剪成花叶,挂满树枝。冬天,杨广所到的宫院,池沼中的冰得赶快凿掉,用彩绸剪成莲叶荷花布置在上。苑内还饲养着各种珍禽异兽,供杨广游猎、观赏。晚上,杨广经常带着几千骑马的宫女,吹奏着乐曲,到西苑游览、夜宴。</P>
    同一年起,杨广为了游玩和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征调一百多万民工,历时六年,修建了一条东北起自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东南到苏杭,全长四千多里的大运河。河的两旁开辟大道,道旁种上榆树和柳树,岸边每隔两个驿站设置一座供杨广休息的行宫。自洛阳到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共设置了40多座行宫。开凿大运河,共用了约1亿5千万个人工,平均当时每户百姓要出近20个人工,还有许多开挖运河的民工累死在河中。有一段河道挖得浅了些,杨广竟下令将挖掘这一段的官吏和民工五万多人全部捆住手脚,活埋在岸边。在客观上,这条用无数劳动人民血汗修建成的大运河,起着便利南北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P>
    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八月起,杨广三次通过大运河到江都巡游,他乘着长二百尺,高四十五尺,上下四层的大龙舟。 随行的嫔妃、王公大臣、僧尼道士分别乘几千艘华丽的大船,首尾相望,绵延二百多里,拉船的纤夫就有八万多人,两岸还有骑兵护送,旌旗蔽日,热闹非凡。一到晚上,灯火通明,鼓乐喧天。杨广在船上纵情饮酒作乐,观赏两岸风景。沿途五百里以内的百姓,被迫奉献食品。珍贵美味的食品吃不完,开船时就挖一个坑掉了事。许多百姓被弄得倾家荡产。</P>
    有一年,杨广从陆路去北方巡游,带了50万大军,特地征调了十几个郡的民工。开凿太行山,修起一条大道。又征调了一百多万人,限期二十天,修筑长城,以保护他的安全。到了北方,没有行宫,他命令巧匠宇文恺建造了一座活动宫殿,称观风行殿,上面可容几百人,可随时装拆,下有轮子转动。</P>
    杨广先后三次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在朝鲜半岛,隋朝时分高丽、百济、新罗三国,高丽最强,炀帝继位后,征召高丽王入朝不至,炀帝率大军征讨。</P>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杨广进行了第一次征讨。出兵以前,他征调大批工匠在山东东莱(今山东省掖县)海口大规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中不分昼夜地劳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的有十分之三、四。他还征调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只,把黎阳仓,洛口仓的粮食运到涿郡,船只前后相继,长达一千多里。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兵士,经常有几十万人。很多人倒毙路旁,尸臭不绝。准备就绪后,隋军一百多万人分海、陆两路进攻高丽,大败,只有2700人逃回。 大业九年正月,杨广第二次征讨高丽,四月炀帝再渡辽水,六月国内杨玄咸起兵攻洛阳,炀帝因后顾之忧,只好退兵。大业十年(公元614年),国内农民起义席卷大东南北。炀帝妄想以对外胜利来扭转危亡的命运。对高丽进行了第三次征讨。但当时农民起义军遍地皆是,征集的士兵或因道路阻隔不能到达;或沿途逃散。以致兵员不足,无法进军,只好与高丽和议,乘势收兵。</P>
    同时,杨广为了表示隋朝的富足强盛,他利诱西域使者和商人入朝,沿途郡县奉命耗费巨资迎送。公元610年,西域各国使者和商人齐集洛阳。从正月十五夜间开始,杨广命令在皇城端门外大街上置设盛大的百戏场,为西域人演奏百戏,戏场大至周围五千步,奏乐人多至18000人,几十里外都能听到乐声,灯光通明如同白昼,直演奏到正月底结束。西域人到洛阳东市做交易,杨广命令本市商人盛饰市容,广积珍货,商人都服装华美,连地摊上的卖菜人也得用龙须席铺地。西域人经过酒食店门前时,店主都得邀请他们入座吃饱喝足,不收分文,还说隋朝富饶,酒食照例不要花钱。市内树木也都用帛缠饰,以示富足。西域人问道:“你们隋朝也有赤身露体的穷人,为什么不用这些帛给他们做衣服穿,却白白用来缠树?”市人无言以对。就这样,隋文帝时期积累起来的巨量财富和民力被杨广无限止地挥霍和消耗着。而无止境的徭役和兵役,又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开家园,大量田地荒芜,广大农民无法生活,只得吃树皮,树叶,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P>
    杨广又言无又无信。公元615年,他再次去北部边境巡游,突厥几十万骑兵突然来袭,把他围困在雁门(今山西小代县),他只能抱着幼子杨杲日夜啼哭,束手无策。最后接受了大臣苏威等建议,下诏书保证不再出兵攻打高丽,并重悬赏募兵,各地县令纷纷应募,领兵前来求援,使他才得解围。但是,他回到洛阳后就推翻诺言,不给赏赐,并下令再次攻打高丽。</P>
    杨广如此暴虐的统治,终于在公元611年激起了农民大起义。但杨广却仍不加收敛,依然奢侈残暴,而且拒绝臣下的劝谏,他自以为才学杰出,对侍臣说:“别人说我只不过是继承先帝的遗业,其实,即使和士大夫比才学,我也应该做皇帝。”又说:“我生性不喜欢别人劝谏。如果是达官,再想以进谏来求取声名,我更不能饶他们。如果是一般百姓,我还可以饶他些,但决不让他有出头之日。”开国功臣高颖,贺若弼、宇文弼等重臣因为不满炀帝的奢侈,被炀帝加上诽谤朝政的罪名处死。公元616年,他不顾隋朝的安危,再次巡游江都,临出发时,小官崔民象上表谏阻,他把崔民象杀了。走到汜水(今河南省荥阳县),小官王爱仁上表劝谏,他又杀死王爱仁,继续前行。到了梁都(今河南开封),有人拦路上书,说你如果定要去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他又杀死了上书人,最后,他来到江都。</P>
    农民大起义的烽火越燃越烈,杨广预感末日临头,一直胆战心惊,晚上他难以安睡,睡梦中又常惊呼有贼。要几个宫女象哄孩子那样哄着,摇抚着才能入睡。一天夜里,大业殿起火,他以为是农民军杀了进来,慌忙逃入西苑,藏在草丛中,直到大火熄灭以后才敢出来,逃到江都后,他更加荒淫无度,在宫中建造了一百多座殿房,各居美女多人,每天轮流由一房作东,他带着后妃侍女一千多人前去饮酒,整天酒不离口,日夜昏醉。他不愿听到不利的消息,但这仍消除不了心头的,常常对萧皇后说:“外面有不少人想计算我,且别管他,还是快快活活地饮酒吧。”有一次,他拿起一面镜子呆呆地照了良久,对萧皇后说:“我这颗头颅不知道谁来砍它呢?” 萧皇后惊恐地问他为什么说这话,他强作笑容说:“贵贱苦乐没有一定,砍头也不算什么。”当然,他是不肯束手待毙的。眼见隋朝的大部分土地已被起义军所控制,隋军只是困守着洛阳、江都等几座孤城,他怕江都不安全,准备迁都到长江南面的丹阳(今江苏省南京市),命令民众给他修建宫室。杨广的禁卫军将士都是关中人,早已怨恨炀帝的久居江都,现在见他还要南迁,都愈加思念家乡亲属,纷纷谋划逃归故里,一时军心浮动,众叛亲离。</P>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3月3日,将作少监宇文智与郎将司马德勘,直阁裴虔通等人,乘机推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主,煽动士兵,于傍晚时杀入宫中,杨广闻变,仓皇改换服装,逃入西阁,叛将裴虔通、元礼、马文举等从宫女口中得知炀帝所在,引兵赶到西阁,只见炀帝和萧皇后正并坐在一起哭泣,杨广还责问叛将道:“我犯了什么罪,你们要如此对待我?”叛将们说:“你穷兵黩兵,游玩不息,穷奢极侈,荒淫无度,相信奸邪,拒绝忠言,使男子枉死战场,妇女儿童死于野外,百姓失去生计,天下大乱,你还说没有罪吗?”杨广说:“我确实对不起百姓,至于你们,跟着我享尽了荣华富贵,我没有对不起你们,今天的事,是何人为首?”叛将说:“天下人对你这个昏暴之君都恨之入骨,岂止是一个人带的头。”说完就上前拉杨广下阁。这时,叛官封德彝赶来传宇文化及的命令说“这种昏君,用不着带来见我,赶快结果了他。”萧皇后哀求说:“皇上实在不贤,但看在以往对你们的恩情上,叫他让位,降为三公,留他一条命吧。”叛将们不允,以裴虔通为首,提刀要杀杨广,杨广叫喊道:“你们别动手,让我喝毒酒自尽吧”裴虔通不准,说毒酒不如刀锋省事。杨广哭着说:“我怎么也是一位天子,就让我留个全尸吧。”说完解下了自己的巾带,马文举接过巾带,和士兵们一起将他拥入内室勒死。</P>
    事后,萧皇后叫宫女拆去床做成棺材,暂时装殓杨广的尸体,不久,宇文化及将他葬于江都宫西面的吴公台下。唐朝建立后,迁葬于雷塘旁边。</P>
</P>
<B>隋恭帝(杨侑)</B></P>
    恭帝,名杨侑(公元605-619年),隋炀帝孙,李渊攻入长安,立他为帝。在位半年,又为李渊所废,次年被杀,终年15岁,葬于陕西省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P>
    杨侑,隋炀帝长子杨昭第三子,初封陈王,后改封代王。炀帝晚年出外巡游时,命他留守长安。公元617年10月,李渊自太原起兵攻入长安。立他为帝,改年号为“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P>
    杨侑称帝,只不过是李渊手中的傀儡,公元618年3月,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消息传来,李渊见杨侑已无用处,于5月逼他退位。自行称帝。杨侑被降封为希国公,闲居长安。第二年五月遇害(具体死法不明),一说病死。</P>
    杨侑死后的谥号为恭帝。</P>
<B>秦王(杨浩)</B></P>
    秦王,名杨浩(公元?-618年),隋文帝孙,隋炀帝侄,秦王杨俊子。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立他为帝,在位半年,为宇文化及毒死,葬处不明。</P>
    杨浩,袭父爵封为秦王,公元618年3月,宇文化及杀炀帝后,又命令裴虔通杀隋宗室蜀王杨秀、齐王杨柬、燕王杨谈等。此时杨浩也在江都宫中,因一贯与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化智交往密切,经宇文化智的极力保护,才免于一死。同月,宇文化及以皇太后懿旨的名义,立他为帝。</P>
    杨浩继位后,宇文化及为大丞相,操纵一切。不久,宇文化及率兵十万返回长安,杨浩被裹胁同行。宇文化及在巩县为瓦岗军李密击败,率残部二万人逃入魏县(今河北省大名县南)。</P>
    公元618年9月,宇文化及在魏县自立称帝,建国号为许。派人毒杀了杨浩。公元619年宇文化及为窦建德所杀。</P>
<B>越王(杨侗)</B></P>
    越王,名杨侗(公元?-619年),隋炀帝孙,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死后,隋东都留守段达、王世充等人奉他为帝。在位不足一年,为王世充所废杀,葬处不明。</P>
    杨侗,隋炀帝长子杨昭之子,封为越王。公元617年,炀帝出游江都,命大臣段达等辅佐他,留守东都洛阳。杨侗以东都为据点,与瓦岗军激战。炀帝被杀的消息传来,东都留守官段达、王世充等人于公元618年5月拥奉他为帝,改年号为“皇泰”。</P>
    杨侗称帝后,军政大权落入王世充之手。公元619年4月,王世充自行称帝,废杨侗为潞国公,监禁于含凉殿。五月,王世充部将裴仁基、裴行俨父子策划攻杀王世允,重立杨侗。事情败露,王世充杀死裴仁基父子后,又担心留着杨侗有后患,于六月派侄子王行本(即王仁则)和家仆梁百年,携带毒酒去杨侗处,他们见了杨侗,奉上毒酒,假意说:“我们来请皇上饮酒解闷。”杨侗知道此来不怀好意,难免一死,请求和母亲见上一面,王行本不准。杨侗信奉佛教,此时,摊开席子,点燃香烛,跪拜着佛像说道:“但愿今后不要再降生在帝王家了。”说完,饮下了毒酒。王行本见他一时不能死去,又急忙回去复命,便上前用布帛将他勒死。</P>
    杨侗也称皇泰帝。 </P>
</P>
<B>唐高祖(李渊)</B>
<P>    高祖,名李渊(公元566-635年),字叔德。隋朝太原留守,反隋攻入长安,隋炀帝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杀死后,他在长安自立为帝。在位9年,被迫禅位于唐太宗李世民,后病死,终年70岁,葬于献陵(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43里的唐朱村)。</P>
    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西北)人,一说是是陇西狄道人,又说是钜鹿郡人。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为西魏八柱国之一,父亲李炳为北周安州总官,封唐国公。李渊七岁即袭爵为唐国公。公元617年,李渊任隋朝太原留守。

    李渊元配妻子是隋朝贵族窦毅之女,共生四子分别为建成、世民、元霜、元吉。元霜16岁早夭。

    此时隋政权在农民大起义的猛烈打击下,已经土崩瓦解。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和部下刘文静等人怂勇下,于公元617年在晋阳举兵反隋。同年11月攻占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以号召天下。公元618年3月隋炀帝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所杀。李渊于同年5月废杨侑,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唐,建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

    在公元618—628年的十年期间,李渊父子消灭了各派割据势力,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宏伟事业。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世民攻打据有今甘肃兰州等地的薛举、薛仁果父子,九月薛举死,十一月俘杀薛仁果,平定了西北广大地区。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唐以反间计,使李轨集团内部矛盾激化,从而俘杀了李轨,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刘武周、宋金刚勾结突厥,不久为突厥所杀。当时黄河流域形成夏政权窦建德、郑政权王世充与唐朝鼎足之势。李渊派世民东征王世充,郑夏联盟对抗。武德四年,李世民俘杀窦建德。促使王世充降唐。武德六年,太子李建成俘斩刘黑达,平定了河北地。武德七年,高开道为其部下张金树所杀。张金树降唐。

    李渊爱好酒色,昏溃无能,既无创业的志向,也无创业的才干。从太原起兵至建立唐朝,平定全国,主要依靠次子李世民的谋略和征战。他称帝后,重用佞臣,猜忌功臣。原隋朝晋阳宫副监裴寂,在晋阳时就与李渊是酒肉朋友。他私送宫女给李渊,又常与李渊昼夜赌博饮酒,荒淫无度。晋阳起兵时,裴寂又送五百宫女给李渊,让他带着行军。李渊称帝后,认为悲寂功劳最大,授其高官厚禄,引为亲信。原晋阳令刘文静,和李世民一起策动起兵,南征北战,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却受到了李渊的疑忌,被加上谋反的罪名冤杀。

    李渊长子李建成,和他一样爱好酒色,亲近赌徒、恶霸,李渊却因他是长子而立为太子。对于次子秦王李世民,李渊见他的威望日益高涨,则更为疑忌。加上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二人曲意事奉李渊的妃嫔,于是妃嫔在李渊面前多说建成元吉的好话,却贬低李世民。使李渊渐渐疏远世民,亲近建成元吉。并默许李建成等人打击谋害他,只是因战争未止,还须借重李世民,才没有最后下决心除去他。有一次,李渊相信了李建成、李渊的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诬告李世民有夺位言论的谗言,马上召李世民来训斥说:“天子是上天指定的,并非你耍点手段所能当上的,我还没有死,你何必如此心急啊!”李世民再三辩白,李渊就是不相信,还拍着桌子大骂。这时,使者来报突厥入侵,李渊又马上转怒为笑说:“算了,还是商量一下怎么样对付突厥吧”。

    有一次,太子李建成约李世民夜宴,李世民饮酒未尽而倒地。淮安王李神通正好在场,将李世民扶回秦王府,李世民咯血数升,连忙请医报药,才慢慢地恢复过来。李渊听说后,去看望李世民。李渊说:“你们兄弟间不和,同在京师,积怨且深,你还是前往洛阳,为父划陕西以东归你主管,你可以建天子旌旗。”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后和谋道:“秦王若去洛阳,将会摆脱控制,不如留他在长安,只不过是一个匹夫罢了,取之易矣!”为此令人奏闻高祖,说是秦王府的人听到去洛阳,无不喜跃。恐怕以后不会回长安了。李渊听后中止了此事。

    武德九年(公元625年)6月,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派尉迟敬德带兵进宫。这时李渊正和妃子、大臣在宫苑湖里泛舟游玩,尉迟敬德禀告说:“太子、齐王叛乱,秦王恐惊动陛下,特派臣来护驾。”李渊大吃一惊,忙问:“太子和齐王现在何处”。尉迟敬德回答说:“已被秦王处死”。李渊十分难受,命令登岸,问左右该怎么办。一旁的宰相萧禹顺水推舟说:“秦王功德盖世,深得人心。现在既然没有了建成,元吉,就该立秦王为太子。”尉迟敬德紧接着说:“外面尚未完全平静,请陛下降旨,要各路军队接受秦王节制。”李渊只好依言降旨。三天后,李渊正式立李世民为太子,执掌国政。

    有的学者对玄武门之变持不同的看法,认为李渊并非昏溃之辈,李建成也并非怙恶不悛之徒。李世民和李建成之争,属于封建皇子间为夺取嗣位而进行的相互残杀。

    同年8月甲子日,李世民逼李渊禅位,由他即位称帝,尊李渊为太上皇。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公元635年10月,李渊病死。死后的庙号为高祖。 </P>
<B>唐太宗(李世民)</B> </P>
    太宗,名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杀太子李建成后,逼高祖禅位给他。在位23年,患痢疾而死,终年51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省醴泉县东北50里的九宗山)。 </P>
    李世民,生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9年),为唐高祖李渊次子,李渊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济世安民的人物,于是便给他取名为世民。隋炀帝在位期间横征暴敛,荒淫无度,各地反隋斗争此起彼伏。公元617年,李世民见时机成熟,便和刘文静等人策动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面对群雄割据的局面,李世民领兵南征北战,先后消灭了薛仁果、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全国,是唐朝的实际开创者。 </P>
    李世民非但功冠天下,而且网罗了一大批人才,武有尉迟敬德,秦叔宝,徐世积,李靖等名将,文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这使他能和太子李建成展开争夺皇位的激烈斗争。李建成具有太子的合法身份,得到一大批皇亲国戚的支持。他长期留守关中,在京城长安有着坚实的基础,连宫廷的禁卫军也在他控制之下。高祖中意于他,高祖宠妃张婕妤和尹德妃也与他关系密切。他利用这些优势,屡次想除掉李世民,以便顺利地继承帝位。有一天晚上,他请李世民到府中饮酒,在酒中下了毒药。李世民不防,端杯饮下,忽觉肚腹绞痛。他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正好在场,将他背回西宫。他一阵呕吐,吐出许多血,这才知是李建成下的毒。他连忙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地恢复了过来。 </P>
    此后,李建成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加紧了除去李世民的活动。他以重金暗中收买秦王府的尉迟敬德等将领,遭到了拒绝。他又怂勇高祖将李世民的心腹谋士陆续调离秦王府。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五月,突厥进犯中原,李建成乘机上奏高祖,让李元吉任主帅前去抵敌,高祖应允。李元吉提出要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猛将归他指挥,并调秦王府的精兵充实自己的部队,企图借此削夺李世民的兵权,然后将李世民杀掉。李世民面临危局,和妻舅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商量对策。两人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犹豫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太好,不如等他们先动手,我们再回击。”两人急了,说如果再不动手,他们不愿留着白白送死。李世民这才定了先下手的决心。 </P>
    公元626年6月3日,李世民上朝向高祖揭露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罪行,说他们在后宫胡作非为,与张捷妤,尹德妃关系暖昧。这触到了高祖的痛处,大惊说:“他们竟敢干这样的事?”李世民紧接着说:“他们还几次企图加害于我,如果不是为儿处处防备,早就见不到父皇了!”边说边哭。高祖感到事关重大,要他们兄弟三人明天一早上朝,当面对质,以便弄清事实后处理。 </P>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亲自率领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周围。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原是李建成的心腹,这时已经被李世民派人用重金收买。张婕妤听到风声,急忙差人告诉李建成。李建成和李元吉商量,李元吉说:“我们赶紧布置兵马,称病不去上朝,观察一下再说。”李建成说:“不怕,宫内有张,尹两妃作内应,宫外有我的军队守御玄武门,他李世民能把我怎样。”要李元吉和他一起上朝。部下也劝李建成带着卫队上朝,以防不测,他拒绝,仍和李元吉骑马进入玄武门。 </P>
    他们二人骑马来到临河殿时,忽觉气氛异常,就急忙拨转马头往回跑,忽然有人喊道:“太子殿下,齐王为何不去上朝?”李元吉回头一看是李世民,连忙取弓连射三箭而不中,李世民一箭将李建成射下马来,当即死去,李元吉仓皇朝西奔逃,迎面撞见了尉迟敬德率领七十多名骑兵杀来,又掉转马头往回跑,一阵乱箭射来,他滚下马鞍,钻时了树林,却正巧遇见李世民。两人搏斗,李元吉骑在李世民身上,夺下弓,扼住了李世民的喉头,在这危急关头,李元吉忽见尉迟敬德驰马赶到,又拔腿就逃,却被尉迟敬德一箭射死。 </P>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得知玄武门出事,立即出动两万多人猛攻秦王府。李世民一面指挥部下抵挡,一面派尉迟敬德带兵进宫。这时,高祖正和妃子、大臣在宫苑湖里泛舟游玩。见尉迟敬德带兵而来大吃一惊。尉迟敬德禀告说:“太子,齐王叛乱,秦王恐惊动陛下,特派臣来护驾。”高祖忙问:“太子和齐王现在何处。”尉迟敬德回答说:“已经被秦王处死。”高祖十分难受,命令登岸,问左右该怎么办。一旁的宰相萧禹顺水推舟说:“秦王功德盖世,深得人心,现在既然没有了建成,元吉,就该立秦王为太子。”尉迟敬德紧接着说:“外面尚未完全平静,请陛下降旨,要各路军队接受秦王节制。”高祖只好依言降旨。三天后,高祖正式立李世民为太子,执掌国事。这件事史称“玄武门之变”。 </P>
    有的学者对玄武门之变持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李渊并非昏庸无能之辈,李建成也并非怙恶不悛之徒。李世民和李建成之争,属于封建皇子间为夺取嗣位而进行的相互残杀。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在玄武门之变中贬低李渊,李建成和抬高李世民的倾向表示异议。 </P>
    公元626年8月甲子日,李世民逼迫高祖让位,由他即位称帝,是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号为“贞观”。 </P>
    太宗即位后,成为历代帝王中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为后世帝王的楷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P>
    一、善于纳谏,也就善于听取臣下的不同意见,明辩是非,然后采纳正确的意见。唐太宗曾经对大臣萧禹说:“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得到好弓几十张,自以为再不会有更好的弓了,近来拿给工匠看,工匠说都不是好弓。我问是什么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自然脉理都斜,弓虽然硬,发箭却不能直。我才知道以往的鉴别不够精确。我以弓箭定天下,尚且不能真正识别弓箭的优劣,何况天下的事我怎么能都懂得。”有一次,他问魏征:“君王怎样才算明智,怎样才算昏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十分赞同,于是,鼓励大小官员都可以积极进谏。 </P>
    公元630年,李世民下令修复洛阳宫,以备他去游玩。给事中张玄素劝谏说:“如今战争刚结束,社会还未恢复元气,陛下却先下令修缮洛阳宫,如果不停止,一定会遭致隋炀帝、夏桀、商纣王一样的下场。”李世民听了这一席意见,下令停止修复洛阳宫,并且赏赐了张玄素。 </P>
    谏臣中最突出的是魏征,他经常进谏,提出过许多很好的建议,常常与李世民当面争执,即使李世民大怒,也还是神色不变,坚持真理。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诏征兵,规定不满十八岁而个头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征。魏征却扣住了这道诏书不发,太宗连催几次,他都不理。李世民大怒,召来魏征训斥他大胆抗旨。魏征镇静地说:“臣听说竭泽而渔,就无鱼可捕了。陛下将不满18岁但身强力壮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再到哪里去征兵呢,再说,国家的赋税让谁来负担呢,并且陛下以前宣布18岁以上的男子才征,现在的诏书一下,你不是失言于天下吗?”李世民听了,哑口无言,良久,才承认自己错了,撤销了这道诏书,还提升魏征为太子太师。 </P>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即雀鹰,比鹰小,可帮助打猎),见魏征进来,怕他责怪,忙将它藏在怀中,魏征装作没看见,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小鹞已经闷死了。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下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当面顶撞我,使我难堪。”长孙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礼服再进来,向李世民道贺道:“君主圣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魏征敢于当面顶撞陛下,说明陛下是对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李世民听了皇后委婉的批评和规劝,努气顿消,清醒地认识到虚心纳谏对于天下兴亡的重要性。 </P>
    贞观中期以后出现了盛世,大臣都极力歌颂李世民,只有魏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给李世民指出了10个缺点,要他警惕。李世民就郑重地将它抄在屏风上,以便早晚阅读,引为戒鉴。公元643年,魏征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P>
    二、知人善用,惟才是举。太宗在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基础上,尽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形成一个团结,坚强的统治核心。他要大臣封德彝推荐人才,封德彝回答说:“不是臣不留意,实在是当今没有奇才。”李世民很不以为然地说:“用人如有器物,要各取所长。古时候有过太平盛世,难道那时候的贤才都是从别的时代借来的吗,是你自己不能识人,怎能断定今世没有奇才。” 他反对靠亲戚关系和论资排辈。他常对臣下说:“君主一定要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人心服。官员不论大小,都应当选用贤才,不应该以关系的远近,资格的高低来决定官职的大小。”公元627年,李世民论功行赏,把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5人评为一等功臣,李世民的叔父,淮安王李神通不服,争辩说:“太原起兵时,臣第一个响应,多年来赴汤蹈火,不辞辛劳。房,杜二人不过舞文弄墨,从没有打过仗,现在却评得功大于我,官高于我,实不公平。”李世民回答说,叔父是国家的至亲,我怎么不信任呢,但是,治理国家不能以私废公。李神通无言可答。 </P>
    李世民甚至从敌对营垒的人中取得了许多人才。他最倚重的猛将尉迟敬德,原来是他的敌人刘武周手下的偏将,刘武周被李世民战败,尉迟敬德与隋将寻相一起降唐。不久,寻相叛唐,李世民的部将就把尉迟敬德也抓起来准备杀掉,以免留下后患。李世民却将他释放,更是请他到自己府上,和他推心置腹地长谈,说:“大丈夫意气相投,就竭尽忠心,这些小事不必计较了,我决不会听信谗言,随便怀疑好人的。”说完,还送给他许多金银财帛,尉迟敬德十分感动,从此忠心耿耿,无论李建成用重金收买他,或派刺客行刺他,他都毫不动心,始终追随李世民,成为得力助手,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被封为吴国公。 </P>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谋士,曾劝说李建成杀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有人揭发了这件事,李世民派人把魏征找来,恨恨地责问说:“你为何在我们兄弟之间挑拨离间”魏征坦率地说:“那时候我是太子的谋士,当然要为他出谋划策,可惜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旁边的人都以为李世民会处死这个他所痛恨的人,但出乎众人意料,李世民却认为他说话坦率,为人正直,很有胆识,是人人才,非但不加罪,还任他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向朝廷提意见。 </P>
    公元629年,李世民下诏要百官议论国事,提出建议。中郎将常何提了20条建议,写得头头是道。李世民知道常何是个没读过书的武将,诧异他怎么写得出这样有水平的奏章。一问,原来是常何的朋友马周写的。马周是一个落魄文人,出身低微,李世民不计较这些,马上派人去请,还连着四次派人去催。马周到后一交谈,李世民发觉他的确是个治国的人才,马上任命他为监察御使,后又升为中书令,主持朝政。 </P>
    公元643年,为了褒彰功臣,李世民命人将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等24功臣的像画在凌烟阁上,史称凌烟阁画像。他还常去观赏,以示对功臣的赞赏和记念。 </P>
    三、感觉到人民力量的强大。李世民亲自参加了反隋战争,见到了强大的隋王朝被农民起义所摧毁。所以,他称帝后,就以隋朝的灭亡为戒鉴,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力求缓和阶级矛盾,避免人民起义,他对臣下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刻薄百姓来奉养人君,就象割身上的肉来食用,肚子固然饱了,但身子也完了;人君固然富了,但国家也就亡了。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来于外面,而是由自己造成的,如果人君嗜欲太盛,就须多费财物,就得加重赋税,百姓就会忧苦,国家就会危险,人君也就非败亡不可。我常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又说:“我在朝廷上每说一句话,总得思考再三,怕讲错了害民,因此不敢多说话。”他时常教育太子李治。比如在吃饭时,他说你知道了耕种的艰难,就会常常有饭吃,骑马时,他说,你知道了马的劳逸,不去耗尽它的体力,就能经常骑它。泛舟时,他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百姓好比水,人君好比舟。一个人君,按正道办事,百姓就会拥护他,不按正道办事,百姓就会起来推翻他。”依据这种民本思想,李世民宽刑减法,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减轻了一些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P>
    对外方面,他采取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不轻易用兵,但对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内侵,却给以坚决的回击。玄武门之变发生后,东突厥颉利可汗乘火打劫,率兵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与长安只有一水之隔的便桥,李世民在兵力远不及突厥的情况下,亲率6名亲兵,在渭水便桥与颉利可汗会谈,以进奉财物和称臣的条件使突厥退兵。这使李世民感到莫大耻辱,亲自训练将士,很快训练出一支精锐部队。贞观三年,他派名将李靖率师北征,一举俘虏10万余人,活捉颉利可汗,攻灭了东突厥。从公元639年开始,李世民将唐的势力不断伸向西域,并命大将苏定方率军总攻西突厥,在伊丽水(今新疆伊犁河)西突厥遭到沉重打击后败亡被灭。 </P>
    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李世民的胸怀是很博大的。突厥灭亡后,他没有采取把突厥人超出漠北的做法,而是把他们妥善地安置在河套地区,任命突厥的首领作都督,顺应他们的风俗习惯。还大量提突厥贵族到朝中作官。当时朝中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多达100余人,几乎占朝中武官中的一半。李世民对突厥的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强了周边各族对大唐的向心力。东北,西北的许多部族,纷纷要求内属和归附,各族君长一齐尊奉他为天可汗,使唐帝国的声威远播域外。公元641年,李世民又以文成公主出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使汉藏两族人民的关系空前密切。 </P>
    李世民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把一个民不聊生、边患无穷的中国,建设成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国家,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封建国家,史称“贞观之治”。 </P>
    但是,李世民晚年,生活又趋于奢侈,他大兴土木,加重赋役,连年对外用兵,曾三次亲征高丽都归于失败,向东发展势力的愿望没能实现。 </P>
    公元649年3月,李世民得了痢疾,医治无效,命太子到金液门代理国事。5月病危,召太子,妃嫔进卧室,又召长孙无忌,褚遂良入内接受顾命,并命令褚遂良起草了遗诏。不久,一代英主李世民病死于长安宫中的含风殿。</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