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若干问题澄清(转帖:召唤打脸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18:20
看国共抗战犹如楚汉合力抗秦,而后又楚汉相争。所以在历史记录上多有疑点,特发此帖就若干问题就以探讨澄清。

“九一八”问题本论坛有很好的帖子了,所以这里就不再探讨。 例如《国土沦失谁之过?--------澄清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方针的误区》等
http://www.1history.cn/viewthrea ... &extra=page%3D1

单独说几个疑问:
1,沈阳沦陷后,国民政府通电命令张学良固守锦州,张为什么不听从,后又命张固守山海关,张为什么又不听从?如果张学良对国民政府是如此态度,那在9·18时张学良会不会听从国民政府?

2,中共割据势力在1931年9·18前后达到全盛时期,那么在9·18爆发后为什么发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倭寇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宣言》,宣布坚决反对国民政府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且号召全国各族脱离中国独立为国。而在遭到围剿,1935年被迫长征后,又发表“八·一”宣言,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如果蒋公奉行“不抵抗”政策,为什么在张学良违背固守锦州命令丢失东北全境后,蒋还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抗日义勇军司令,发枪,发饷,还在哈尔滨打响了抗日的第一大仗?既然蒋是“不抵抗”政策,还任命主席做这些事?如果是作秀,几个游击队能做成什么样的秀?还不如派几十万军队到山海关,摇旗呐喊来的有声势。岂不更能吸引人眼球?

还有一点,蒋为什么不承认“不抵抗”政策是自己的决定,而又在张学良亲口承认:“因为自己判断问题导致东北丢失”的情况下。蒋又不出来澄清,国民政府没有命令张学良“不抵抗”?

我个人认为,蒋公绝对不会承认,也不会澄清。就我个人而言,蒋公此举很可能是学曹操。

曹操攻入邺城,祭奠袁绍之墓时,命陈琳再读其著的“讨曹檄文”,众将闻之皆大怒而不解。曹操说:“陈琳称此文为‘箭在玄上,不得不发’。此文传致许都,我闻之病愈,无此箭,吾病不会痊愈;此箭一发,天下百万人头落地,多少家破人亡;无此箭,绍决不会郁郁而终。我不当此箭,谁当之?”

全国的12·9爱国运动,就是抗战第一檄文。全国压抑六年愤怒之声,就是射向政府的“箭”,蒋公不当,谁当之?

皖南事变,我也专门写过,也转过一些能代表我观点的帖子如《“皖南事变”之前前前前》和《皖南事变的另一种推测》都仔细的探讨过皖南事变的各种问题。


这里关键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一,黄金十年若干问题

国民政府1928年还都南京开始了训政时期,全面开展了从头做起的建国活动,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十年被美国人魏德迈称为国民政府建设发展的“黄金十年”。

那我们先来看看这十年,国民政府发展的成绩:

1,国家建设首推教育,1928年民国便建立了教育研究院,逐步建立起中国近代最完整的教育体系。

2,改变动乱国家道德沦丧的局势,1934年蒋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以华夏古德:礼、义、廉、耻为核心道德观,结合西方科学生活观,提出了生活要整齐、清洁、朴素、简单。

3,建立民国科学院,开始了中国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就我的本职园林专业而言,如梅花的科学性研究就始于民国的科学院),尤其是国防工业中的战略资源开发。

4,推行全国通行的法币“改两为元”,发行公债和外债,1937年的外汇储备达到3.87亿美元的空间规模,为抗战时期购买武器装备提供了经济基础。

5,统一全国杂乱无章的度量衡系统。

6,已有铁路两万公里,同比1927年增长25%;公路八万公里(中共的资料显示10万),同比1927年增长35%。

7,发展了电讯,邮政,并且开始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航空业务,首先建立了12条航线。

8,1931-1936工业产值年增长率9.3%,1936年的工业产值,比1927年增加了83.2%。并建立了电机、飞机发动机等重工业基础。

9,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发展。

10,建立一支80个德械师的新军计划已经展开,1935年完成首批整训。

虽然这些成绩不是多么的辉煌,且无可欣喜称道的重工业,但要知道是在什么条件下的取得的。

1927年时,中国军阀有桂系的李宗仁、白崇喜,黔系的王家烈,滇系的龙云,川系的刘湘、杨森,晋系的阎锡山,粤系陈济堂,东北王张学良,西北的马家军,其大大大小小的军阀,再外加一个蠢蠢欲动的大野心家汪精卫。

再来看看训政初的全国度量衡

度:
1吉林曲尺
2苏州营造尺
3桂林曲尺
4南京鲁班尺
5天津木尺
6河南裁尺
7汉口算盘尺
8广州排钱尺
9上海板尺
10河北白布尺

衡:
1杭州炭称
2上海磅称
3河北七五称
4北平水果称
5福州油针称
6南京苏称
7汉口公议称
8广东司马称
9济南米称
10江苏酒用称

全国近二十余种度量衡的条件下,来进行国家建设何其难,国民政府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度量衡统一,也算是一项可及秦皇的功劳。

再来看看1927年到1937年的国民政府的财政分配:

经济建设20%,教育科研8%,偿还债务32%,军费开支40%,而财政收入,1930年前只有苏、闽、浙、皖、湘、粤等六省之税收,因为其他省份的税都是交与当地军阀的。在1930年中原大战后,还有桂、晋、川、东北四省,西部诸省地税收未统一于中央。

所谓债务偿还,既前清留下的大量战争赔款,如庚子赔款。

至于战费,那就是1927-1928年的二次北伐;1929-1930中原大战,欲另立国民政府;1931年九·一八事变,宁粤分裂;1933年的闽变;1936年又爆发西安事变,十年期间又有连续国共战争。中间更有汪精卫和其他军阀大集合,频频制造两个中央政府的荒唐局面,国家元首被迫下台。

这十年国家残破,内部分裂,战乱不止;民众贫困潦倒,积贫积弱;外有日寇步步进逼,列强环伺。这十年,可以说是为即将到来的民族战争做准备,与时间赛跑的关键十年。如此条件下所取得的成就,也只能苦笑一声,称为“黄金十年”。
绝对可以说没有这十年就没有国家统一,没有一个全民族抗战的坚实基础。

二,战前中日军力对比

中日军力对比:
陆军

国军170万现役,战补人员50万。

日军38万现役,预备役73万,后备役200余万,战争爆发时,经训练可动员310万。

这也是为什么日寇在战前只有十个常备师团,而在七·七后能迅速达到43个师团,一百多万士兵,其后又迅速阔军到200万,且素质不低的原因。

陆军师比较:
中国师     倭寇师团
人数          11000人    22000人
马步枪      3800支      9500支
马匹         无              5800匹
轻机枪     300挺         600挺
重机枪     54挺          104挺
各式火炮 46门          108门
坦克         无             24辆

可以看出,在师级战力比较上,倭寇师团在人员,火力配备,和机动力上都有着巨大优势。尤其是倭寇的主力师团基本实现了摩托化,部队全部有自己的车辆。

海军吨位1:30

与倭寇海军比较,我海军基本为0,且无巡洋舰级别以上的,倭寇参战联合舰队第三舰队,仅航母就2艘。

空军300:2700,可作战100

这批空军开战三个月既在淞沪会战中损失待尽。

从抗战爆发后中日军事对比就能很容易看出,日强我弱的基本态势。这就客观决定了我们抗战能选择的应对方式。


三,国民政府战略问题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早在九·一八就开始了。主要表现为扫除军阀割据,整军备战,争取外援等方面。1935年的国民党五大会议上,蒋公又提出了对日问题宣言:“中国对日忍让必有一限度。和平为到完全绝对时,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然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遂下最后之决心,抱定最后牺牲之决心,而为和平最大之努力。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以期达到奠定国家复兴民族之目的。”

同时建立了国防委员会,并连续颁布了1935-1936年的《防卫计划大纲》,军队建设最重要的就是1933年开始利用中得军事合作契机,准备组建80个德械师的新军,打回东北去!到了1936年又实行全国整顿,拟订三年内整编120个师的计划。

七·七后的国民政府提出“不屈服,不扩大,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一方面在军事上加紧动员,命令宛平守军“绝勿后退”,做抗战部署;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7月17号又发表了庐山谈话提出了抗战主张:“1,解决事变的前提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华北各省之行政不容有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国官员包括宛平守军司令不得任人要求撤换;4,中国军队驻防地区不得有任何约束。”同时指出:“我方只欲应战,而不求战,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届时,将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只能牺牲到底,抗战到底,争取民族之最后胜利。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我便是中华民族千古罪人。”(共军军事科学院编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所引《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毛泽东评价此宣言:“此为最后时刻之方针,为国民党政府多年以来第一次正确宣言,因此,我要求全党同志积极拥护蒋委员长之行动。”

从九·一八到七·七前后,国民政府的策略,就是一句话——竭力争取和平,如要战争则死战到底,绝不妥协。

而抗战作战策略,最关键的就是“持久战”,既“以空间换取时间,消耗敌人,争取最后胜利。”——以拖待变。早在1935年的《防卫计划大纲》里就提出:“到和平绝望时,既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消耗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
抗战爆发后的8月7日蒋公既发表《搞抗战将士书》提出:“倭寇欲求速战速绝,我们必要持久战消耗战。”

国民政府经过对中日两国的国情和力量对比进行分析到:“倭寇陆海空军无论数量与质量上均有绝对优势;彼不但病院甚多,且训练有素,又兵工业发达,装备精良。而持久消耗,则适合我之国情,如国土、人口、物资、地形等皆有利于持久消耗作战。因此,我国就应以持久消耗之战略去对付倭寇速战速绝之战略。”

但是光有“持久战”,只能保证不败,但不能达到完全的胜利。对于最后胜利,国民政府又提出了“以拖待变”的策略,既”现阶段我们无力取胜,只能拖住敌人,等待世界时局变幻。而后依靠同盟国家之合力击败倭寇。”

就我个人而言,以民族情怀度之。并非中共所宣称之“依赖西方英美取胜”无积极进取之心。

中日战争爆发时,日强我弱是共识,能否抵抗住尚且待议。就是到了1945年时,完全靠我一国之力歼灭中国土地上近二百万倭寇,谈何容易,歼灭这二百万倭寇,中国必付出数倍之代价,何况倭寇不会增兵中国?

中国人的生命不值钱?与其中国人流血牺牲,还不如让美国人去流血牺牲,让苏联人去流血牺牲,这也比流我们自己人的血要好啊,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流的血还少吗?也许我的想法有点不人道,但相比那些不顾眼前事实,大手一挥,不计牺牲取得胜利的政治野心家要有人道,要有人性。他们只是以别人的血肉成就自己的丰功伟绩罢了。

仅从这点,蒋公和国民政府之决定,无愧于民族。

国民政府的抗日战略,除了现在大家通知的“持久战”外,还有一个第二战场开辟问题。多少年来,抗战史家研究最多的是淞沪会战战场为什么会爆发?国民政府为什么在华北战场后又开辟第二战场?

首先我们要明白二点:

1,中日战争是现代化战争,现代化战争最大的特点就是依奈交通线,在中国当时的交通线分为南北线和东西线。南北线即‘津蒲路’和‘平汉路’及其延伸铁路线,从北京一直到广州和东南沿海。东西线,即以长江和‘陇海路’为双轴线的从东部沿海通往内地。

2,日本人的计划是沿‘津蒲路’和‘平汉路’一直往南打,一直打到广州和东南沿海各城市。利用快速南下的军团做铁锤,再利用沿海登陆部队做铁毡,把中国军队一举粉碎在广州和东部沿海地区,达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目的。

蒋公次子,曾经留学德国军校的蒋纬国分析说:

“假定华北这些空间丢掉,对而后的作战是不起一个战略性影响的损失,那可以忍耐。拿这些丢失领土换取的时间,来争取国家战时经济的转型,军备的增加,军队的建设,那么,不必在去开辟第二战场。但是如果让日军主力沿着‘津蒲路’和‘平汉路’一直从北往南打,那我们也只能被动的往南撤退,最后进入日军预计的巨大包围圈内,难逃灭亡厄运。那日军就真的能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了。

因此,父亲和国民政府,必须制定由东往西退的作战模式,逐渐消耗敌人,在退到我们的腹地,山区,退到我们大西南的后方,让倭寇的现代化军队无用武之地。这样丢失的土地,才丢失的有意义,达到‘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目的。

所以必须在淞沪地区开辟第二战场,并且要把日军打疼,让日军集结主力于淞沪,让他们跟着我们的节奏打,从东到西,路越走越难,我们就越好打这场战。”

这就是淞沪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结果淞沪之战,国军与日军缠斗了三个月之久,彻底打破了倭寇“三月亡华”的梦想。随后部队贯彻由东往西撤的战略,无论是徐州会战还是武汉会战都没脱离这个主线,知道退却到川、滇、黔大后方,开始了与日军正面的搏杀。

四,长沙大火

民国27年1月的长沙大火,一直以来都很受指责,武汉会战后,日军为了打通武汉到广州的铁路线,经过休整又开通了战争机器,目标直指长沙,所以任命了湖南主席张治中负责长沙的警备。

张治中认为长沙是交通枢纽的关键点,考虑到日军万一占领后,日军就可打通南北大交通线,所以决定执行万一失守,立刻摧毁长沙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最好的就是尽数焚毁。

做了以下部署:
1,日军逼近长沙时
2,疏散群众
3,以起火为号
4,全面焚城

11月12日日军逼近岳阳时,长沙全城戒严。结果当晚有一伤兵误放火把,城内自卫团以为是讯号就一边放警报,一边冲到预定地点,向重要设施放火,结果导致了三天三夜的大火。

蒋公当天赶赴长沙,撤张治中的职。同时处决了警备司令邓悌、警备团长徐昆、警察局长文重孚。并说:“用人不当,人才缺乏,竟致无知无能如此。”(张治中果然是投机主义者,后北平谈判,临阵投敌。)

五,投敌问题

中国抗战中出现的伪军,可谓二战之最,一直以来被史学界所诟病。这里有民族性,也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但通常板子都打在了蒋和蒋的国民政府的身上,这板子打的对吗?

首先我们看看这些伪军是什么时候大量出现的?

通常始于武汉、广州会战后,倭寇政府发表的对华新策略为标志:军事打击为辅,而政治诱降为主。

倭寇御前会议,责成华北派遣军情报部门负责人土肥原贤二执行“政治诱降”策略:

一,树立新政府,联络吴佩孚,联系旧东北军,沟通唐绍仪一党。

二,分化蒋政府,疏通高宗武和陶希圣以联系汪精卫,联络李宗仁、白崇喜

同时为了进行长沙攻略,冈村宁次又制定了江南作战大纲

一,五战区方面,重点策反桂系军队和川军,其次是中央军内部的旁系部队。

二,九战区方面,用怀柔政策瓦解川军和游击部队的士气,使之丧失斗志、脱离战场或投靠新政府。

三,进行前述谋略的责任区分:第6师团军特务部队,对象以杨森和王陵基(川军)为主要策反对象,第33师团军特务部队以李宗仁之桂军和其指挥的西北军为主要对象策反之。

从以上两个“武汉会战”后日本军方制定的策略来看,日本人“政治诱降”的主要目标是旧军阀和地方实力派,而不是蒋的国民政府,或中央军。

1929年到1937南京的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数万军官,在淞沪会战开始后三个月中死亡超过三分之二。而黄埔毕业的军官,死在战场上也是无法数计,而投降者了了无几。

中国派遣军华南军司令部的参谋曾评价中国抗日的主力:“支那军抵抗之主力实乃黄埔少壮派。”

但这不代表地方军队扯抗战的后腿,其实除了西北军一部外,其他军头基本很能控制住自己的部队了,无论在徐州会战还是在武汉会战,还是在长沙会战,地方军和中央军都是并肩作战,不分你我,西北军跟是涌现出想傅作义、张自忠等抗日英雄。

下面来说说汪精卫的问题

蒋公说过:时事显其节。这个节就是气节,明显汪精卫是个没有民族气节的人。

抗战爆发后,其多次发表抗日必亡论调,为了他渴望的权利,面对日本人开出的条件,欣然接受了伪国民政府主席职位,成为倭寇“以华治华”的工具,可以说是他个人的悲哀,国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1938年12月29日,汪出逃越南,宣布脱离中央。翌年元月,国民党开除汪的党籍,并派人劝其念民族气节悬崖勒马,后未果立派军统谍报人员暗杀之,可惜天不予我。随后三月汪在会晤倭寇和华北伪政府官员后,宣布成立伪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下汪有了政府,有了军队,有自己的钞票,但汪心里清楚,自己不过是傀儡。《日汪协定》基本把汪伪政府变成了第二个满洲国,但为了权利,汪精卫全都认了。在汪日之间积极搞搭线活动的高宗武和陶希圣二人,在看到《日汪协定》后,感叹到:“条件之苛刻,尤甚于民初之‘二十一条’(汪接受了袁没接受的倭寇控制军队的条件),……置我国于附庸,实陷我国于死地,殊令人痛心疾首,掩耳而欲走。”随后二人同逃往香港。

从本质上说汪精卫又是一个权利欲望极强的人。其欲望之强绝不下于蒋毛二人,然其民族气节则无二人坚定。而个人气节也不坚定,作为一个坚定的反共人物,1927被蒋排除出国民政府权力中心后,居然在同年通过其妻子的途径,在北京化名“汪季新”(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加入中国共产党,可以说他为了权力是什么违反原则的事都能做出来,更别提他成为中国最大汉奸的举动了。汪的行为实乃个人权利欲望和卑劣人格气节化学产物。

我们再来看看党对汪叛逃后作出的反应

“新环境中(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人的方针,必然集中于反蒋反共,建立全国性的汉奸政府,企图推翻蒋委员长,推翻国民政府,破坏国共合作与全国团结。针对着敌人的这种方针,全民族的第二任务,在于号召全国,全体一致诚心诚意的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拥护国共合作,拥护全国团结,反对敌人所施任何不利于蒋委员长,国民政府,国共合作与全国团结的行为,反对任何的汉奸政府统治中国。”(毛泽东:《论新阶段》)

可以说,无论国共都看清了,日本妄图分裂抗战力量的险恶用心。那为什么还要把汪的板子打在国民政府或蒋公头上?难道就因为他曾经是国民党党员?那他也曾经是一位共产党员。

再谈一点,蒋公有没有“消极反日”?

一个正常人站在日本人立场上,面对是否真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消极反日”,共产党军队“积极反共”,只要看看倭寇对国、共双方的态度,就能说明一切。如果日本人认定,蒋公或蒋公的国民政府是抗战八年的中坚力量,那么倭寇肯定会想尽办法“除掉”蒋公或其他国民政府领导。反之,共军若是抗日主力,日军也避先除之而后快。

对于排斥国民政府的手段,最著名的是近卫内阁发表的“不以国民政府为敌手”和另立汪伪的手法,妄图贬低蒋的国民政府为中央政权的合法性。但国民政府随后发表政府移驻重庆,立重庆为战时陪都的宣言,对世界宣告——中国的政府还在抗争,她就在重庆!

战时,延安是否遭到没完没了无休止的疯狂轰炸?毛泽东老家有没有被日军疯狂破坏?毛的指挥所有没有被疯狂攻击?

答案都是没有!

反观国民政府方面,从上海到南京,从武汉军事委员会到重庆军事委员会,无一幸免于轰炸;从桂林行营到蒋公家乡浙江溪口,无不惨遭破坏,日军轰炸浙江溪口是毫无理由的,溪口既非战略要冲也非工矿集中区,惟一原因就是蒋公的老家,其中蒋经国亲生母亲蒋夫人被炸死,蒋方良的教师也被炸死;更有著名的重庆大轰炸,欺负中国军队没有雷达,调整轰炸机飞行路线时间,导致重庆长时间处于空袭警报的“疲劳轰炸”中;最可气的是位于成都、重庆间的三等县乐山也惨遭狂轰烂炸,原因就是倭寇军方情报人员探知蒋公要在乐山县召开军事会议,于是纠集数十架轰炸机轰炸乐山,导致两千无辜居民伤亡。

任何正常人都应该想的出来,假如蒋公他“消极反日”,却“积极反共”。他日本人有毛病?放着这么一个“消极反日、积极反共”的潜在盟友不利用,还天天打他、骂他、轰炸他?再跑去找汪精卫那无兵无权的垃圾?

如果共军积极抗日,日军怎么一点大动作的“表示”都没有?最少也要狂炸下延安,再炸下毛老家,发泄下怨气。

如果共军积极打击日军,日军怎么会把共军当作治安维持对象?

如果共军牵制大量日军,甚至声称牵制了三分之二的日军,那日军如何能在一个月内从共军活动的主要地区华北筹集足够的粮草,又能从华北先后抽调集中进五十万人投入其他战场?

六,战时经济

1,首先看看战争爆发后的国家经济情况:

1939年广州沦陷后,天津、上海、厦门、宁波、汕头都没了,我国几乎所有对外贸易口岸都没了,占我们财政收入的最大头关税没了,国民政府一下丢掉了60%的收入。同时,失去了占财政收入15%的盐税和统税,所以说在1940年开始国民政府财政收入尽为战前的25%。所以说在战争爆发开始不久后,我们的政府收入减少了四分之三,而开销差不多增加了10倍。

所以在开战不到两年的时间,国民政府已经面临经济崩溃的可能。

国家要供应一千四百万壮丁,前方300万壮丁在打战,后方100万人在整编,国军游击队在敌后战区有70万之巨,这些人要放枪,一发步枪子弹要五个美分,机枪子弹更贵,炮弹更是贵,还要汽油;后方近1000万劳动力要管吃,管住。

抗战开始,各沦陷城市的近百学生都集体迁徙到大后方,战时大学生上学不收学费;此外还有沦陷区的教师、老师、教员到了后方,政府发工资,每个大学教授120块大洋一个月,中学教师80块大洋一个月。为什么这样?蒋公说过:“政府不能保全学生正常学习,是罪责,所以应该免除战时学费,承担教员们工资。”

还有公务员,政府各机构要正常运转。

2,再来看看战争中、后期抗战经济情况:

从民国28年广州陷落开始,进入了中期抗战,此时国民政府能完全控制的地方只有川、滇、黔、桂、赣、闽六省,税收也只限于六省。其他如河南南部,在中条山战役后也陷落待尽;皖浙地区,在美国人杜立特轰炸倭寇后,就遭倭寇疯狂进攻,也是丢地连连;湖南、湖北之地丢了也有五成以上。

中日战争已燃成为一种持久战,持久作战拼的就是经济。中期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面临的困难更大,日本人为了彻底击败中国,在中国的气管上又插上了三把尖刀,分别是物资掠夺,经济破坏和经济封锁。

收入减少了四分之三以上,开销却增加了10倍,国民政府在面临经济全面崩溃的严峻形势。为了不让经济迅速崩溃,把抗战打下去,国民政府财政部只能饮鸩止渴,被迫实行了通用策略——通货膨胀。

民国26年(1937年)到民国33年(1944年)的通货膨胀与物价涨幅

26年法币发行16亿,物价稳定,并定为基准物价
27年法币发行32亿,增加了2倍,物价较民国26年,涨幅达64%
28年法币发行56亿,增加了3.5倍,物价未大幅波动维持在27年水平
29年法币发行80亿,增加了5倍,物价却疯涨了12倍
30年法币发行160亿,增加了10倍,物价涨幅为27倍
31年法币发行336亿,增加了21倍,物价涨幅为77倍
32年法币发行752亿,增加了47倍,物价涨幅200倍
33年法币发行2880亿,增加了180倍,物价涨幅2100倍
(《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

从这里可以看到即便通过大量发行法币,利用通货膨胀来维持战时经济的继续运转,在前三年未引起大的物价波动,直到民国28年(1940年)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和民国33年(1944年)的第二次经济危机。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原本平稳的通货膨胀变的不稳定了?

第一次经济危机民国28年(1940年),英国和倭寇签定封锁滇缅公路,造成国内部分紧缺物资物价飞涨,进而带动全面的物价疯涨造成了这次经济危机。

第二次经济危机民国33年1944年,国民政府已经察觉了可能到来的金融危机,派财外交部长宋子文紧急从美国进口两亿美圆的存备黄金来平议物价,结果美国财政部在交付两千万美圆黄金后就停止交付了,为什么呢?难道美国人不愿意帮助中国人解决经济危机?在宋子文再赴美国后,和美国财政部长交涉后得知美方一直以为中方需求的是两千万美圆黄金,当宋子文拿者合同与美国财政部长当面对质,最后才知道,那美国财政部次长把那两亿美圆黄金的配额改成了两千万美圆黄金,原因就是那美国财政部次长是美国共产党员,也是苏联共产国际的一员,换言之,是苏联间谍。后这批黄金到华,已无法平议市场通货膨胀。

在国内经济如此恶化的情况下,美国租借法案给了中国8亿军事等物资援助,但因为盟国奉行的是重欧轻亚的方针,给英国290亿圆,给苏联的是90亿。就是给中国的8亿军事物资,也有三分之二被美国驻华代表史迪威将军扣在了印度,而到国内的三分之一物资,也是给陈纳德飞虎队的物资。所以说战时的外援基本对国内经济无任何帮助。

对于战时经济伤害最大的还是战争,在供给国军装备已经捉襟见肘的时候,还要为盟国的轰炸机修建飞机场,一修就是25个。讽刺啊,一个基本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农业国家,要造能起降B-17、B-29之类的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飞机场。可怜的中国农民,像蚂蚁一样有双手,一点一点的修建飞机场,而飞机场的造价,可以说是1944年前后国民政府最大的开销,例如成都一飞机场,需要雇佣周围七个县的全部民夫。

这也是战争中的一个插曲,如此这般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到了1944年时,抗战经济已然崩溃。看国共抗战犹如楚汉合力抗秦,而后又楚汉相争。所以在历史记录上多有疑点,特发此帖就若干问题就以探讨澄清。

“九一八”问题本论坛有很好的帖子了,所以这里就不再探讨。 例如《国土沦失谁之过?--------澄清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方针的误区》等
http://www.1history.cn/viewthrea ... &extra=page%3D1

单独说几个疑问:
1,沈阳沦陷后,国民政府通电命令张学良固守锦州,张为什么不听从,后又命张固守山海关,张为什么又不听从?如果张学良对国民政府是如此态度,那在9·18时张学良会不会听从国民政府?

2,中共割据势力在1931年9·18前后达到全盛时期,那么在9·18爆发后为什么发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倭寇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宣言》,宣布坚决反对国民政府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且号召全国各族脱离中国独立为国。而在遭到围剿,1935年被迫长征后,又发表“八·一”宣言,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如果蒋公奉行“不抵抗”政策,为什么在张学良违背固守锦州命令丢失东北全境后,蒋还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抗日义勇军司令,发枪,发饷,还在哈尔滨打响了抗日的第一大仗?既然蒋是“不抵抗”政策,还任命主席做这些事?如果是作秀,几个游击队能做成什么样的秀?还不如派几十万军队到山海关,摇旗呐喊来的有声势。岂不更能吸引人眼球?

还有一点,蒋为什么不承认“不抵抗”政策是自己的决定,而又在张学良亲口承认:“因为自己判断问题导致东北丢失”的情况下。蒋又不出来澄清,国民政府没有命令张学良“不抵抗”?

我个人认为,蒋公绝对不会承认,也不会澄清。就我个人而言,蒋公此举很可能是学曹操。

曹操攻入邺城,祭奠袁绍之墓时,命陈琳再读其著的“讨曹檄文”,众将闻之皆大怒而不解。曹操说:“陈琳称此文为‘箭在玄上,不得不发’。此文传致许都,我闻之病愈,无此箭,吾病不会痊愈;此箭一发,天下百万人头落地,多少家破人亡;无此箭,绍决不会郁郁而终。我不当此箭,谁当之?”

全国的12·9爱国运动,就是抗战第一檄文。全国压抑六年愤怒之声,就是射向政府的“箭”,蒋公不当,谁当之?

皖南事变,我也专门写过,也转过一些能代表我观点的帖子如《“皖南事变”之前前前前》和《皖南事变的另一种推测》都仔细的探讨过皖南事变的各种问题。


这里关键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一,黄金十年若干问题

国民政府1928年还都南京开始了训政时期,全面开展了从头做起的建国活动,到1937年抗战爆发,这十年被美国人魏德迈称为国民政府建设发展的“黄金十年”。

那我们先来看看这十年,国民政府发展的成绩:

1,国家建设首推教育,1928年民国便建立了教育研究院,逐步建立起中国近代最完整的教育体系。

2,改变动乱国家道德沦丧的局势,1934年蒋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以华夏古德:礼、义、廉、耻为核心道德观,结合西方科学生活观,提出了生活要整齐、清洁、朴素、简单。

3,建立民国科学院,开始了中国系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就我的本职园林专业而言,如梅花的科学性研究就始于民国的科学院),尤其是国防工业中的战略资源开发。

4,推行全国通行的法币“改两为元”,发行公债和外债,1937年的外汇储备达到3.87亿美元的空间规模,为抗战时期购买武器装备提供了经济基础。

5,统一全国杂乱无章的度量衡系统。

6,已有铁路两万公里,同比1927年增长25%;公路八万公里(中共的资料显示10万),同比1927年增长35%。

7,发展了电讯,邮政,并且开始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航空业务,首先建立了12条航线。

8,1931-1936工业产值年增长率9.3%,1936年的工业产值,比1927年增加了83.2%。并建立了电机、飞机发动机等重工业基础。

9,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发展。

10,建立一支80个德械师的新军计划已经展开,1935年完成首批整训。

虽然这些成绩不是多么的辉煌,且无可欣喜称道的重工业,但要知道是在什么条件下的取得的。

1927年时,中国军阀有桂系的李宗仁、白崇喜,黔系的王家烈,滇系的龙云,川系的刘湘、杨森,晋系的阎锡山,粤系陈济堂,东北王张学良,西北的马家军,其大大大小小的军阀,再外加一个蠢蠢欲动的大野心家汪精卫。

再来看看训政初的全国度量衡

度:
1吉林曲尺
2苏州营造尺
3桂林曲尺
4南京鲁班尺
5天津木尺
6河南裁尺
7汉口算盘尺
8广州排钱尺
9上海板尺
10河北白布尺

衡:
1杭州炭称
2上海磅称
3河北七五称
4北平水果称
5福州油针称
6南京苏称
7汉口公议称
8广东司马称
9济南米称
10江苏酒用称

全国近二十余种度量衡的条件下,来进行国家建设何其难,国民政府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度量衡统一,也算是一项可及秦皇的功劳。

再来看看1927年到1937年的国民政府的财政分配:

经济建设20%,教育科研8%,偿还债务32%,军费开支40%,而财政收入,1930年前只有苏、闽、浙、皖、湘、粤等六省之税收,因为其他省份的税都是交与当地军阀的。在1930年中原大战后,还有桂、晋、川、东北四省,西部诸省地税收未统一于中央。

所谓债务偿还,既前清留下的大量战争赔款,如庚子赔款。

至于战费,那就是1927-1928年的二次北伐;1929-1930中原大战,欲另立国民政府;1931年九·一八事变,宁粤分裂;1933年的闽变;1936年又爆发西安事变,十年期间又有连续国共战争。中间更有汪精卫和其他军阀大集合,频频制造两个中央政府的荒唐局面,国家元首被迫下台。

这十年国家残破,内部分裂,战乱不止;民众贫困潦倒,积贫积弱;外有日寇步步进逼,列强环伺。这十年,可以说是为即将到来的民族战争做准备,与时间赛跑的关键十年。如此条件下所取得的成就,也只能苦笑一声,称为“黄金十年”。
绝对可以说没有这十年就没有国家统一,没有一个全民族抗战的坚实基础。

二,战前中日军力对比

中日军力对比:
陆军

国军170万现役,战补人员50万。

日军38万现役,预备役73万,后备役200余万,战争爆发时,经训练可动员310万。

这也是为什么日寇在战前只有十个常备师团,而在七·七后能迅速达到43个师团,一百多万士兵,其后又迅速阔军到200万,且素质不低的原因。

陆军师比较:
中国师     倭寇师团
人数          11000人    22000人
马步枪      3800支      9500支
马匹         无              5800匹
轻机枪     300挺         600挺
重机枪     54挺          104挺
各式火炮 46门          108门
坦克         无             24辆

可以看出,在师级战力比较上,倭寇师团在人员,火力配备,和机动力上都有着巨大优势。尤其是倭寇的主力师团基本实现了摩托化,部队全部有自己的车辆。

海军吨位1:30

与倭寇海军比较,我海军基本为0,且无巡洋舰级别以上的,倭寇参战联合舰队第三舰队,仅航母就2艘。

空军300:2700,可作战100

这批空军开战三个月既在淞沪会战中损失待尽。

从抗战爆发后中日军事对比就能很容易看出,日强我弱的基本态势。这就客观决定了我们抗战能选择的应对方式。


三,国民政府战略问题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早在九·一八就开始了。主要表现为扫除军阀割据,整军备战,争取外援等方面。1935年的国民党五大会议上,蒋公又提出了对日问题宣言:“中国对日忍让必有一限度。和平为到完全绝对时,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然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遂下最后之决心,抱定最后牺牲之决心,而为和平最大之努力。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以期达到奠定国家复兴民族之目的。”

同时建立了国防委员会,并连续颁布了1935-1936年的《防卫计划大纲》,军队建设最重要的就是1933年开始利用中得军事合作契机,准备组建80个德械师的新军,打回东北去!到了1936年又实行全国整顿,拟订三年内整编120个师的计划。

七·七后的国民政府提出“不屈服,不扩大,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一方面在军事上加紧动员,命令宛平守军“绝勿后退”,做抗战部署;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7月17号又发表了庐山谈话提出了抗战主张:“1,解决事变的前提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华北各省之行政不容有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国官员包括宛平守军司令不得任人要求撤换;4,中国军队驻防地区不得有任何约束。”同时指出:“我方只欲应战,而不求战,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届时,将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只能牺牲到底,抗战到底,争取民族之最后胜利。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和主权,我便是中华民族千古罪人。”(共军军事科学院编纂《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所引《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

毛泽东评价此宣言:“此为最后时刻之方针,为国民党政府多年以来第一次正确宣言,因此,我要求全党同志积极拥护蒋委员长之行动。”

从九·一八到七·七前后,国民政府的策略,就是一句话——竭力争取和平,如要战争则死战到底,绝不妥协。

而抗战作战策略,最关键的就是“持久战”,既“以空间换取时间,消耗敌人,争取最后胜利。”——以拖待变。早在1935年的《防卫计划大纲》里就提出:“到和平绝望时,既举全国力量从事持久消耗战,争取抗战最后胜利。”
抗战爆发后的8月7日蒋公既发表《搞抗战将士书》提出:“倭寇欲求速战速绝,我们必要持久战消耗战。”

国民政府经过对中日两国的国情和力量对比进行分析到:“倭寇陆海空军无论数量与质量上均有绝对优势;彼不但病院甚多,且训练有素,又兵工业发达,装备精良。而持久消耗,则适合我之国情,如国土、人口、物资、地形等皆有利于持久消耗作战。因此,我国就应以持久消耗之战略去对付倭寇速战速绝之战略。”

但是光有“持久战”,只能保证不败,但不能达到完全的胜利。对于最后胜利,国民政府又提出了“以拖待变”的策略,既”现阶段我们无力取胜,只能拖住敌人,等待世界时局变幻。而后依靠同盟国家之合力击败倭寇。”

就我个人而言,以民族情怀度之。并非中共所宣称之“依赖西方英美取胜”无积极进取之心。

中日战争爆发时,日强我弱是共识,能否抵抗住尚且待议。就是到了1945年时,完全靠我一国之力歼灭中国土地上近二百万倭寇,谈何容易,歼灭这二百万倭寇,中国必付出数倍之代价,何况倭寇不会增兵中国?

中国人的生命不值钱?与其中国人流血牺牲,还不如让美国人去流血牺牲,让苏联人去流血牺牲,这也比流我们自己人的血要好啊,中国在八年抗战中流的血还少吗?也许我的想法有点不人道,但相比那些不顾眼前事实,大手一挥,不计牺牲取得胜利的政治野心家要有人道,要有人性。他们只是以别人的血肉成就自己的丰功伟绩罢了。

仅从这点,蒋公和国民政府之决定,无愧于民族。

国民政府的抗日战略,除了现在大家通知的“持久战”外,还有一个第二战场开辟问题。多少年来,抗战史家研究最多的是淞沪会战战场为什么会爆发?国民政府为什么在华北战场后又开辟第二战场?

首先我们要明白二点:

1,中日战争是现代化战争,现代化战争最大的特点就是依奈交通线,在中国当时的交通线分为南北线和东西线。南北线即‘津蒲路’和‘平汉路’及其延伸铁路线,从北京一直到广州和东南沿海。东西线,即以长江和‘陇海路’为双轴线的从东部沿海通往内地。

2,日本人的计划是沿‘津蒲路’和‘平汉路’一直往南打,一直打到广州和东南沿海各城市。利用快速南下的军团做铁锤,再利用沿海登陆部队做铁毡,把中国军队一举粉碎在广州和东部沿海地区,达到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目的。

蒋公次子,曾经留学德国军校的蒋纬国分析说:

“假定华北这些空间丢掉,对而后的作战是不起一个战略性影响的损失,那可以忍耐。拿这些丢失领土换取的时间,来争取国家战时经济的转型,军备的增加,军队的建设,那么,不必在去开辟第二战场。但是如果让日军主力沿着‘津蒲路’和‘平汉路’一直从北往南打,那我们也只能被动的往南撤退,最后进入日军预计的巨大包围圈内,难逃灭亡厄运。那日军就真的能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了。

因此,父亲和国民政府,必须制定由东往西退的作战模式,逐渐消耗敌人,在退到我们的腹地,山区,退到我们大西南的后方,让倭寇的现代化军队无用武之地。这样丢失的土地,才丢失的有意义,达到‘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目的。

所以必须在淞沪地区开辟第二战场,并且要把日军打疼,让日军集结主力于淞沪,让他们跟着我们的节奏打,从东到西,路越走越难,我们就越好打这场战。”

这就是淞沪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结果淞沪之战,国军与日军缠斗了三个月之久,彻底打破了倭寇“三月亡华”的梦想。随后部队贯彻由东往西撤的战略,无论是徐州会战还是武汉会战都没脱离这个主线,知道退却到川、滇、黔大后方,开始了与日军正面的搏杀。

四,长沙大火

民国27年1月的长沙大火,一直以来都很受指责,武汉会战后,日军为了打通武汉到广州的铁路线,经过休整又开通了战争机器,目标直指长沙,所以任命了湖南主席张治中负责长沙的警备。

张治中认为长沙是交通枢纽的关键点,考虑到日军万一占领后,日军就可打通南北大交通线,所以决定执行万一失守,立刻摧毁长沙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最好的就是尽数焚毁。

做了以下部署:
1,日军逼近长沙时
2,疏散群众
3,以起火为号
4,全面焚城

11月12日日军逼近岳阳时,长沙全城戒严。结果当晚有一伤兵误放火把,城内自卫团以为是讯号就一边放警报,一边冲到预定地点,向重要设施放火,结果导致了三天三夜的大火。

蒋公当天赶赴长沙,撤张治中的职。同时处决了警备司令邓悌、警备团长徐昆、警察局长文重孚。并说:“用人不当,人才缺乏,竟致无知无能如此。”(张治中果然是投机主义者,后北平谈判,临阵投敌。)

五,投敌问题

中国抗战中出现的伪军,可谓二战之最,一直以来被史学界所诟病。这里有民族性,也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但通常板子都打在了蒋和蒋的国民政府的身上,这板子打的对吗?

首先我们看看这些伪军是什么时候大量出现的?

通常始于武汉、广州会战后,倭寇政府发表的对华新策略为标志:军事打击为辅,而政治诱降为主。

倭寇御前会议,责成华北派遣军情报部门负责人土肥原贤二执行“政治诱降”策略:

一,树立新政府,联络吴佩孚,联系旧东北军,沟通唐绍仪一党。

二,分化蒋政府,疏通高宗武和陶希圣以联系汪精卫,联络李宗仁、白崇喜

同时为了进行长沙攻略,冈村宁次又制定了江南作战大纲

一,五战区方面,重点策反桂系军队和川军,其次是中央军内部的旁系部队。

二,九战区方面,用怀柔政策瓦解川军和游击部队的士气,使之丧失斗志、脱离战场或投靠新政府。

三,进行前述谋略的责任区分:第6师团军特务部队,对象以杨森和王陵基(川军)为主要策反对象,第33师团军特务部队以李宗仁之桂军和其指挥的西北军为主要对象策反之。

从以上两个“武汉会战”后日本军方制定的策略来看,日本人“政治诱降”的主要目标是旧军阀和地方实力派,而不是蒋的国民政府,或中央军。

1929年到1937南京的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数万军官,在淞沪会战开始后三个月中死亡超过三分之二。而黄埔毕业的军官,死在战场上也是无法数计,而投降者了了无几。

中国派遣军华南军司令部的参谋曾评价中国抗日的主力:“支那军抵抗之主力实乃黄埔少壮派。”

但这不代表地方军队扯抗战的后腿,其实除了西北军一部外,其他军头基本很能控制住自己的部队了,无论在徐州会战还是在武汉会战,还是在长沙会战,地方军和中央军都是并肩作战,不分你我,西北军跟是涌现出想傅作义、张自忠等抗日英雄。

下面来说说汪精卫的问题

蒋公说过:时事显其节。这个节就是气节,明显汪精卫是个没有民族气节的人。

抗战爆发后,其多次发表抗日必亡论调,为了他渴望的权利,面对日本人开出的条件,欣然接受了伪国民政府主席职位,成为倭寇“以华治华”的工具,可以说是他个人的悲哀,国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1938年12月29日,汪出逃越南,宣布脱离中央。翌年元月,国民党开除汪的党籍,并派人劝其念民族气节悬崖勒马,后未果立派军统谍报人员暗杀之,可惜天不予我。随后三月汪在会晤倭寇和华北伪政府官员后,宣布成立伪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下汪有了政府,有了军队,有自己的钞票,但汪心里清楚,自己不过是傀儡。《日汪协定》基本把汪伪政府变成了第二个满洲国,但为了权利,汪精卫全都认了。在汪日之间积极搞搭线活动的高宗武和陶希圣二人,在看到《日汪协定》后,感叹到:“条件之苛刻,尤甚于民初之‘二十一条’(汪接受了袁没接受的倭寇控制军队的条件),……置我国于附庸,实陷我国于死地,殊令人痛心疾首,掩耳而欲走。”随后二人同逃往香港。

从本质上说汪精卫又是一个权利欲望极强的人。其欲望之强绝不下于蒋毛二人,然其民族气节则无二人坚定。而个人气节也不坚定,作为一个坚定的反共人物,1927被蒋排除出国民政府权力中心后,居然在同年通过其妻子的途径,在北京化名“汪季新”(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号精卫)加入中国共产党,可以说他为了权力是什么违反原则的事都能做出来,更别提他成为中国最大汉奸的举动了。汪的行为实乃个人权利欲望和卑劣人格气节化学产物。

我们再来看看党对汪叛逃后作出的反应

“新环境中(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人的方针,必然集中于反蒋反共,建立全国性的汉奸政府,企图推翻蒋委员长,推翻国民政府,破坏国共合作与全国团结。针对着敌人的这种方针,全民族的第二任务,在于号召全国,全体一致诚心诚意的拥护蒋委员长,拥护国民政府,拥护国共合作,拥护全国团结,反对敌人所施任何不利于蒋委员长,国民政府,国共合作与全国团结的行为,反对任何的汉奸政府统治中国。”(毛泽东:《论新阶段》)

可以说,无论国共都看清了,日本妄图分裂抗战力量的险恶用心。那为什么还要把汪的板子打在国民政府或蒋公头上?难道就因为他曾经是国民党党员?那他也曾经是一位共产党员。

再谈一点,蒋公有没有“消极反日”?

一个正常人站在日本人立场上,面对是否真的是——国民党军队的“消极反日”,共产党军队“积极反共”,只要看看倭寇对国、共双方的态度,就能说明一切。如果日本人认定,蒋公或蒋公的国民政府是抗战八年的中坚力量,那么倭寇肯定会想尽办法“除掉”蒋公或其他国民政府领导。反之,共军若是抗日主力,日军也避先除之而后快。

对于排斥国民政府的手段,最著名的是近卫内阁发表的“不以国民政府为敌手”和另立汪伪的手法,妄图贬低蒋的国民政府为中央政权的合法性。但国民政府随后发表政府移驻重庆,立重庆为战时陪都的宣言,对世界宣告——中国的政府还在抗争,她就在重庆!

战时,延安是否遭到没完没了无休止的疯狂轰炸?毛泽东老家有没有被日军疯狂破坏?毛的指挥所有没有被疯狂攻击?

答案都是没有!

反观国民政府方面,从上海到南京,从武汉军事委员会到重庆军事委员会,无一幸免于轰炸;从桂林行营到蒋公家乡浙江溪口,无不惨遭破坏,日军轰炸浙江溪口是毫无理由的,溪口既非战略要冲也非工矿集中区,惟一原因就是蒋公的老家,其中蒋经国亲生母亲蒋夫人被炸死,蒋方良的教师也被炸死;更有著名的重庆大轰炸,欺负中国军队没有雷达,调整轰炸机飞行路线时间,导致重庆长时间处于空袭警报的“疲劳轰炸”中;最可气的是位于成都、重庆间的三等县乐山也惨遭狂轰烂炸,原因就是倭寇军方情报人员探知蒋公要在乐山县召开军事会议,于是纠集数十架轰炸机轰炸乐山,导致两千无辜居民伤亡。

任何正常人都应该想的出来,假如蒋公他“消极反日”,却“积极反共”。他日本人有毛病?放着这么一个“消极反日、积极反共”的潜在盟友不利用,还天天打他、骂他、轰炸他?再跑去找汪精卫那无兵无权的垃圾?

如果共军积极抗日,日军怎么一点大动作的“表示”都没有?最少也要狂炸下延安,再炸下毛老家,发泄下怨气。

如果共军积极打击日军,日军怎么会把共军当作治安维持对象?

如果共军牵制大量日军,甚至声称牵制了三分之二的日军,那日军如何能在一个月内从共军活动的主要地区华北筹集足够的粮草,又能从华北先后抽调集中进五十万人投入其他战场?

六,战时经济

1,首先看看战争爆发后的国家经济情况:

1939年广州沦陷后,天津、上海、厦门、宁波、汕头都没了,我国几乎所有对外贸易口岸都没了,占我们财政收入的最大头关税没了,国民政府一下丢掉了60%的收入。同时,失去了占财政收入15%的盐税和统税,所以说在1940年开始国民政府财政收入尽为战前的25%。所以说在战争爆发开始不久后,我们的政府收入减少了四分之三,而开销差不多增加了10倍。

所以在开战不到两年的时间,国民政府已经面临经济崩溃的可能。

国家要供应一千四百万壮丁,前方300万壮丁在打战,后方100万人在整编,国军游击队在敌后战区有70万之巨,这些人要放枪,一发步枪子弹要五个美分,机枪子弹更贵,炮弹更是贵,还要汽油;后方近1000万劳动力要管吃,管住。

抗战开始,各沦陷城市的近百学生都集体迁徙到大后方,战时大学生上学不收学费;此外还有沦陷区的教师、老师、教员到了后方,政府发工资,每个大学教授120块大洋一个月,中学教师80块大洋一个月。为什么这样?蒋公说过:“政府不能保全学生正常学习,是罪责,所以应该免除战时学费,承担教员们工资。”

还有公务员,政府各机构要正常运转。

2,再来看看战争中、后期抗战经济情况:

从民国28年广州陷落开始,进入了中期抗战,此时国民政府能完全控制的地方只有川、滇、黔、桂、赣、闽六省,税收也只限于六省。其他如河南南部,在中条山战役后也陷落待尽;皖浙地区,在美国人杜立特轰炸倭寇后,就遭倭寇疯狂进攻,也是丢地连连;湖南、湖北之地丢了也有五成以上。

中日战争已燃成为一种持久战,持久作战拼的就是经济。中期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面临的困难更大,日本人为了彻底击败中国,在中国的气管上又插上了三把尖刀,分别是物资掠夺,经济破坏和经济封锁。

收入减少了四分之三以上,开销却增加了10倍,国民政府在面临经济全面崩溃的严峻形势。为了不让经济迅速崩溃,把抗战打下去,国民政府财政部只能饮鸩止渴,被迫实行了通用策略——通货膨胀。

民国26年(1937年)到民国33年(1944年)的通货膨胀与物价涨幅

26年法币发行16亿,物价稳定,并定为基准物价
27年法币发行32亿,增加了2倍,物价较民国26年,涨幅达64%
28年法币发行56亿,增加了3.5倍,物价未大幅波动维持在27年水平
29年法币发行80亿,增加了5倍,物价却疯涨了12倍
30年法币发行160亿,增加了10倍,物价涨幅为27倍
31年法币发行336亿,增加了21倍,物价涨幅为77倍
32年法币发行752亿,增加了47倍,物价涨幅200倍
33年法币发行2880亿,增加了180倍,物价涨幅2100倍
(《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

从这里可以看到即便通过大量发行法币,利用通货膨胀来维持战时经济的继续运转,在前三年未引起大的物价波动,直到民国28年(1940年)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和民国33年(1944年)的第二次经济危机。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原本平稳的通货膨胀变的不稳定了?

第一次经济危机民国28年(1940年),英国和倭寇签定封锁滇缅公路,造成国内部分紧缺物资物价飞涨,进而带动全面的物价疯涨造成了这次经济危机。

第二次经济危机民国33年1944年,国民政府已经察觉了可能到来的金融危机,派财外交部长宋子文紧急从美国进口两亿美圆的存备黄金来平议物价,结果美国财政部在交付两千万美圆黄金后就停止交付了,为什么呢?难道美国人不愿意帮助中国人解决经济危机?在宋子文再赴美国后,和美国财政部长交涉后得知美方一直以为中方需求的是两千万美圆黄金,当宋子文拿者合同与美国财政部长当面对质,最后才知道,那美国财政部次长把那两亿美圆黄金的配额改成了两千万美圆黄金,原因就是那美国财政部次长是美国共产党员,也是苏联共产国际的一员,换言之,是苏联间谍。后这批黄金到华,已无法平议市场通货膨胀。

在国内经济如此恶化的情况下,美国租借法案给了中国8亿军事等物资援助,但因为盟国奉行的是重欧轻亚的方针,给英国290亿圆,给苏联的是90亿。就是给中国的8亿军事物资,也有三分之二被美国驻华代表史迪威将军扣在了印度,而到国内的三分之一物资,也是给陈纳德飞虎队的物资。所以说战时的外援基本对国内经济无任何帮助。

对于战时经济伤害最大的还是战争,在供给国军装备已经捉襟见肘的时候,还要为盟国的轰炸机修建飞机场,一修就是25个。讽刺啊,一个基本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农业国家,要造能起降B-17、B-29之类的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飞机场。可怜的中国农民,像蚂蚁一样有双手,一点一点的修建飞机场,而飞机场的造价,可以说是1944年前后国民政府最大的开销,例如成都一飞机场,需要雇佣周围七个县的全部民夫。

这也是战争中的一个插曲,如此这般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到了1944年时,抗战经济已然崩溃。
七,豫湘桂会战问题

1944年4月到1944年12月结束的倭寇发动了“一号作战”,中方称为豫湘桂会战。此战基本把中国基本分为东西两半,丢失领土之广,抗战以来历次战役所没有的,此也是日军攻势最深入的一次。

那么就可以把这次战役的失败的原因,简单的归结到蒋公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的头上?也许可以,因为到了1944年不仅政府高层,就连中下层普通士兵,也都普遍厌战情绪。一个步兵是师,普遍逃兵在二、三百人,有甚者达到五、六百人。但如果只说“消极抗日”导致战役失败,是不能认清这段历史的。

因为任何单独看待,都是断面分析,无法看到历史全貌。要把“一号作战”的问题,放到1944年全年的大背景中去看待,才能有个系统的了解。

1,经济情况

1944年的国民经济,正如前面第六点里已经说的很清楚,到了1944年抗战经济已经崩溃。这里再说个例子,民国33年的一个尉级军官的工资如果数额不变,按民国26年的价值算是一比三十;一个大学教授的工资,对比是一比二十。

正是这样的经济情况,造成了1944年中国政府无法像头几年一样的坚决抵抗,也造成了下面的诸多问题。

2,兵员问题

抗战走进1944年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也是二战倒数第二年,正如其他在战争中损失惨重的国家一样,中国也在面临严重的兵源问题。这有其历史原因,中国抗战,是以一个分裂、贫穷、落后的身份开始的,此时中国尚无完善的户籍制度,兵役制度也就无从谈起。在没有兵役制度的情况下,征兵只能以拉壮丁为主,这样的兵,素质有怎么样?参谋总长何应钦统计的1943-1944年新兵素质分析显示:“合格兵士,十之二三”。

在来看看当官的,前面说过,军官工资因为国内物价暴涨,基本缩水几十倍,那维持生计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克扣军饷,吃空饷,纳贿私放逃兵之类手段,随之而来的是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1944年国府军队编制320个师究竟有多少部队满员,有的统计资料显示320个师的番号,是否超过三百万人都成问号。

3,战略方针问题

远征军问题下面提到,这里主要说下整军。

1943年的国民政府抗战方针已经不仅是要守住,而是为将来反攻做准备。《何上将抗战事实报告》里记载1943年的军事方针为:一方面积极牵制日军兵力,协同盟国在太平洋印度洋的作战;另一方面联合盟军,反攻缅甸重新打开援华物资通道,打破日本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同时保存大量有生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整军,以待欧战结束,与移师亚太的盟军一同向日本发起全面反攻。

总结起来就三点,1继续拖延,2反攻缅甸,3整军备战。

截止1943年4月,国军共有201个步兵师、30个骑兵师,外又扩编步兵预备师11个、新编师41个、暂编师51个、新编和暂编骑兵师6个。这支军队数量庞大,但武器装备几训练水平低下,编制不统一,特别缺少炮兵、坦克兵等用于进攻的特种兵部队和装备,无法胜任对日反攻的需要。(《中国抗战军事史》)

到了1943年初时,美援武器装备陆续到达,随即开始全军轮训,外加美式装备的整军计划。预计分六到七期完成,每期30个师,共预定整编60个军、180个师。除了整训步兵和炮兵外,还在印度建立了坦克兵、工程兵、通讯兵等其他各种特殊兵种的整训基地。1943年下半年,第一批24个新式师、2个旧式师、6个调整师,近42万人。(《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可以看到国民政府为了最终战胜日本,在1943年到1944年间,开始了抗战以来乃至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武装调整。

这首先就在客观上消弱了国军的总体作战能力。印度整训可以说是以牺牲一定时期内的全军战斗力为代价的,先后抽调了数十万生体素质高的士兵和赴印,还有数万国内战场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军官、士官,其中最著名的是“十万青年十万军”,远征军里有大量的知识分子,他们能娴熟的使用现代化装备,这些都是国内战争无法比拟的。

其次首批整训调整的30个师又直接送到了反攻缅甸战场,更是严重消弱国内战场的抗战实力,可以说远征军是靠喝兄弟部队的血长大的。

4,外交问题和远征军问题

因为史迪威专权,导致第一次缅甸作战的惨败,丢掉了中国三个精锐军,近五万士兵长眠于野人山。其后他又扣住三分之二的美援物资,用以他的反攻缅甸计划,从史迪威1942年开始来华到1944年离任,这两年间中美外交关系一直都处在时紧时松的状态。

缅甸反攻开始后,史迪威通过罗斯福五次发电,逼迫国民政府出兵缅甸,结果蒋公鉴于国内战场情况不准,结果1944年4月1日美国停止向中国的物资援助,在何应钦斡旋下才勉强派兵出国。中美关系紧张,这是中美第一次外交危机。4月中旬完成征询的6个军外加已经在印度新1军的国军精锐全部入缅甸反攻,随后反攻主力又扩充到8个军。这可是国军仅有的一点家底,却没有用在险象环生的国内战场,不能不说是悲剧。

缅甸反攻初史迪威就和中国军队指挥的孙立人、廖耀湘二人发生冲突,史迪威甩手不管了。孙、廖二人的出色指挥远征军屡屡重创日军,而这些胜利的同时,国内战场却一片溃败之事态。这一切的结果,是在盟军里“证明”史迪威是一个“会”打战的将军。缅甸反攻的胜利和国内战场的溃败被史迪威利用,竟然宣称:“蒋公不适合中国战区的指挥,而应让更有才能之人代替。”其意就是要自己取蒋而代之。

1944年9月,罗斯福给国民政府发来了“最后通牒”:“阁下应该立刻加强在缅甸的部队,加紧推进。同时,必需立即委任史迪威将军,授以全权,指挥中国战区全部军队,此步骤之实现,将更增美国援华之决心……该一行动若在迟疑,则援助计划则完全消失。”随即史迪威就通过他在国防部的关系,请马歇尔停止了美国对华援助!

在面对国家生存和民族尊严的痛苦抉择时,蒋公毅然选择了保全民族尊严,对史迪威的行为坚决说“不”。在国民政府的坚决制抵下,史迪威终于在1944年10月被调回国,接任他的是魏德迈。

说了前面四点,就为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1944年我们会败。

首先是战时经济崩溃,在国家经济崩溃后还要再坚持两年战争,唯一途径就是外援;可美国将军史迪威为用中国军队为其名誉而战,可耻的扣押援助;可为了这些援助,我们又不得不把最后的底牌拿到缅甸战场去换援助;而没有这支新军,已经奋战7年的国军,面对开战以来最强大之日军,结果可想而知。

1943年10月1945年初,历时两年多的缅北会战中,中国驻印军全歼日军第18、第56师团,重创日军第53师团、第2师团、第33师团和第49师团,共击毙日军3.3万余人,伤日军7.5万余人,俘虏323人。缴获大炮186门,战车67辆和汽车552辆。中国驻印军伤亡1.7万人。缅甸反攻,能全歼倭寇包括“丛林之虎”之称的甲种18师团,毙、伤日军十万,损失不到两万的骄人战绩。足见中国军队不是不能打,而是没得打,倘若配以合适的装备,一样击败强敌。可惜这些绚丽的战绩,全是堆砌在国内的巨大牺牲之上。

1944年4月18日,日本发起了“一号作战”,共集结了14个师团为主若干独立旅团、支队在内,约合150个联队(团)近六十万机动兵力,约占关内日军的二分之一,占中国战场的三分之一。而国军应战的兵力因为地域、时间等问题,始终维持在80-100万人左右,只占全国军队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装备差距,战力不足,又分散各区,导致最后的溃败。但是在衡阳也打出了“东方莫斯科”之称的保卫战,以不足两万的兵力,牵制日军十万之众达数十天余,且伤亡远远低于倭寇。

刚到中国战区的魏德迈,在了解各方情况下深感中国战场有总崩溃危险,在不干扰缅甸反攻的前提下,没有通过英军和美军指挥部,强行用空运,车运的方式,把完成整训的整装美械14师和新22师调回国内,外加河南战场调来的孙元良的第二十九军,共同在贵州等地限制了日军最后攻势,至此“一号作战”方告结束。随着援兵的到来,发起了一连串反攻,把日军赶出贵州,又攻入广西解放桂林,进攻持续到1945年8月左右,基本守回失土。

花这么大篇幅写“豫湘桂”会战一战的问题,目的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这事情的前因后果,所有事件不是平白无辜发生的,诋毁抗日英灵的极度可耻的行为,不能正视抗战史,吃亏的只能是中华民族。
八,战绩

抗战的战绩历来是各方的争论的焦点,这主要和抗战主力是谁的争论有关。
军队在战争中的损失(减员)一般由:
阵亡:在战斗中当场死亡或到达医疗机构之前伤重死亡。
伤死:因伤重不治死于后方医疗机构。
病死:因疾病,寒冷,事故等非战斗原因死亡。
失踪:包括阵亡未发现尸体,被俘,逃亡,被打散等各种原因。
受伤:在战斗中遭受的各种非致命性伤。
疾病:包括疾病在内的各种非致命性非战斗减员(不包括冻伤)。
冻伤:因寒冷导致的非致命性减员。

等几部分构成,而军人的死亡又包括阵亡、因伤致死、其它原因致死等成分,伤病又有致残退役,伤愈归队等因素,所以伤病又以人次为标准。

所以抗战的战绩无法详细分析,只能就抗战中的倭寇死亡数量,来进行分析。同时可以按中国战场的普遍死伤比例1:1-1:2来估计中国战场的日军伤亡总数。

日本公布的二战死亡人数,是212万1000人,为了方便分析,我们来看靖国神社的“柱位”。“小东亚战争”(珍珠港后)一栏,在中国(注意,不涵东北,所以没老俄的功劳),是40万4600人。并不含盖所谓的“支那事变”。而“支那事变”(七·七到珍珠港)则为19万1215人,另外就是缅甸战场估计3.3万人左右,而东北战场(除去苏日战争)死亡估计26500人。

所以日本公布的官方损失里,中国军队造成的死亡是655315人左右,击伤当相当于或倍于此的数字。

再根据参谋总长何应钦将军的说法,抗战期间估计日军伤亡在133万人(不包括战后俘虏129万人),其中死亡人数估计为68万5000人,这个数字包括了部份共军的战果(1939年之前)国军伤亡总计381万1500员,殉国人数估计为131万9956人。国府即使被公认做了“逾量”的估算,但看起来误差不大,约为高估13%。考虑到战场上对敌方动态的认知误差,13%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可见日本官方数据655315人和国民政府统计的68万5000人是接近的。

以上全部是国军单面所宣称的数据,那共军究竟占68万5000人的多少呢?国军战史指在整个68万5000人之中,共军击毙人数不到那个5000人的零头。因为这个数字是依据军令部战时的战果统计制成的,也就是说,除了如“平型关歼敌3000人”之类的早期战报,这份由军令部战果调制完成的数据,基本不含1938年以后的共军战果。

那么共军战果如何?

估计共军的战果十分困难,因为基于众所周知的理由,XXX党的官史的撰写不依史实,而依政治。早期较严肃的战史研究者如王辅,对个别战例干脆抄些官方的“最新更正X版”歼敌数据了事,总人数一般仍采抗战胜利之后军委会所公布的总毙伤数字。其实,光一个小小的平型关战斗,官方所公布的歼敌数字就可以变三次,其余可知。

截止2007年党自称官方战果:毙伤的日军总数为52万余人、伪军118万余人,合计171万余人。请注意这里的统计含日本投降后,共军接收领土而俘虏日军23万和伪军,但国军公布战果不包括战后俘虏129万。

先看我党的“百团大战”记录:

百团大战历时5个多月,地域在整个华北地区。八路军共进行了大小战斗1824次,共计毙、伤、俘和投诚日伪军46480人。其中包括: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日军自动投诚者47人,伪军反正者1845人。其他战绩云云…………

105个团、20余万人、近半年的百团大战,歼敌4.6万人。如果按这个强度不停的打,除去休整调动或其他原因,满打满算,一年共军可发动两次“百团大战”规模的战役,每年也只能歼敌10万人。也就是说,抗战期间,从有能力发动“百团大战”的1940年算起,到倭寇投降,预期歼敌数字应为50万多一点,只有171万的三分之一!倘若我党从“七·七事变”开始就不停地发动百团大战,一直到倭寇投降,预期歼敌数字也就在80万左右,才171万的一半!

我们换一种思路,共军历史上只发动了一次“百团大战”,其后都是游击做战,我们按游击战的持续作战来再做一次估算应该是下面的情况。

我党公布的官方数据八路军和新四军战果统计(歼敌既毙伤俘日伪):
1939年9月-1938年10月,我军对敌作战5千次余次,歼敌5万人(此为击毙500人以上战斗统计得)
1938年10月-1940年,我军对敌作战2万余次,歼敌33万余人
1941-1942年,我军对敌作战4万余次,歼敌军27万余人
1943年,我军对敌作战1万次,歼敌8万余人(此为击毙500人以上战斗统计得)
1944年,我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1300多次,歼灭日伪军近20万人,攻克县城20多座,攻克和逼退据点2580多个,解放人口1700万。
1945年,我军春夏攻势中,共进行战役战斗5558次,歼灭日伪军11万3000余人,攻克据点3512处,解放县城54座
1945年8月11日至10月10日,我军共毙伤俘日伪军23万多人(其中俘虏和受降的日伪军22万余人),收复城市197座,收复国土31万5200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871万7000人。
合计歼敌120万,离党的官方战果还差50万!
根据上述资料,我军1941-42年作战4万余次,歼敌27万,平均每年作战2万次歼敌13万余人。到了1944年仅作战1.1万余次即歼敌20余万,1945年半年,共进行作战5558次,歼灭日伪军11万3000余人。相比之下44年、45年的战斗力依然大大增强(或者敌人战斗力已大大削弱),同时,我们知道,44年我军力量已经比41-42年大大发展了。

同时我们也知道,1944年4月-12月日军发动了一号作战,大约调动了近60万人,且作战对象为国民党军队,作战地域从河南直到广西。同期,日伪军在华北仅余少数治安部队。

后这些部队也没有回到驻地,而是紧接着进行了1945年的“湘西会战”和应对国军的“桂柳反攻战役”。

最后一个数字,1945年停战后日军在关内的有129万左右俘虏,除去南下的近60万,华北以外地区驻守军,台湾驻军,再除去1944年到停战间战死的请问在华北日军究竟有多少人?

共军1944年到1945年歼灭了华北30多万军队,有多少是日军,多少是伪军?是如何歼灭的?

国共双方的战果究竟谁更可靠?我想举一个例子:为了迎接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共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根据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第五号法案,重新系统的整编了一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我们可以把这当做我党的官方数据基础,统计此书内关于国民党军队在十四年抗战中的战果,仅22次会战击毙日军在40万以上,连同其他战役战斗击毙日军总数大约在55-60万之间,造成日寇伤亡总数在120万以上。

那问题就来了,一方面中共官方史料承认了国军的战果,一方面自己的数据又与之矛盾,因为国军击毙人数和共军击毙人数相加,大大超过倭寇公布的60余万的数字!

所以我各人认为共军毙、伤日军在8万人左右,死伤比在1:1左右。

截止1938年10月,共军陆续占领河北大部(三分之二以上)、山东大部、山西大部,河南一半、陕西一半、江苏一半,皖、浙、鄂、湘、察哈尔、岁绥远、热河等省一部,占领区人口五千万。这个形式从38年一直到45年815前。

要知道农业占40年代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5%,而华北平原、江浙鱼米之乡是什么性质的地区,应该很清楚。共军占据这些地方的大部,战果如何?

据中共官方记载:从1945年815到1946年初短短的数个月间,共军占领区扩大了三倍。截止1945年底,已经占据了华北晋、冀、鲁、搽哈尔四省的全部(除主要几个城市外),东北四个省的几乎全部(除了南满几个城市外),豫、苏、浙、鄂诸省大部。人口一亿多。

请问抗战开始后不久既扩张到几乎华北的全部农村,而六年多无变化,且战果了了。倭寇一投降,四个月时间既将占领区扩大三倍余,是否抢夺胜利果实?

九,蒋公和国民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看看外国人的评价

  接替史迪威的是魏德迈,其在自己的《魏德迈报告》里写到:“我发现国民政府刚毅与坚忍的抗战情绪是惊人的,这和史迪威及其记者朋友所描述的中国不愿作战的报告大异其趣。法国人在德军发动攻击后六个星期就覆亡了,而中国时至一九四四年却还在苦撑,此去倭寇发动战争已经七个年头了。中国的悲剧是一九四一年以前,在没有外援的状况之下,艰苦抗击日军,而投入了太多的牺牲,但这一点,美国人,全世界并不了解。到珍珠港事变,美国人注意到中国的局势时,当时中国已经精疲力尽了,无法在像头几年那样坚强的作战了。”

  同时魏德迈又说到:“蒋主席一直都在四个战场同时作战,一和正日本人倭寇作战;二和以中共为代表的苏联作战;三与军阀等分裂势力作战;四与西方帝国主义尤其是英国作战。四面鏖战,苦斗七年实乃一奇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并不重视国民政府所面临的困难,他们只是想要中国在这次战争中担负积极的责任,而不顾这个国家的命运将如何。”

  一个外国人这样评价,可以算平实中肯了,可我们的处境比之形容却是过之而不及,后人是很难想象一个落后、贫穷、分裂的国家,在历经二十年的战乱,再历经七年抗战的彻底破坏、死亡、饥饿和恐惧的煎熬以后会怎么样。

  国民政府掌握战前最多控制全国资源的60%,而战时则下降到30%,却要担负民族危亡之民族重任。从1939年开始的6年中,国民政府就以川滇黔三省之通力以抗倭寇暴军,用蒋公在衡山的训话就是说:“只要我等立于川滇黔三省之地利,定能取得民族之最后胜利!”在日军逼近重庆时,史迪威建议蒋公回答:“我从未考虑此事。”这些说的正是国民政府的处境和必胜的信念。

  正如魏德迈的评价一样,我们牺牲的太大,得到的太少,却要担负更重大的责任。

再来看看抗战时期共产党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地位的态度

1937年7月8日
  红军既发表宣言:“红军将领愿在蒋委员长领导之下,深入敌后,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937年11月到12月
  蒋公和国民政府先后发表了《迁都宣言》和《为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指出:“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抗战,统筹全局,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作战。”“身为统帅,使国家、民族蒙此巨大牺牲,责任所在,无可旁贷,心中痛苦,实十百倍于已死之将士与民众;一息尚存,唯有捐糜顶踵,以期贯彻抗战到底之主旨,求得国家、民族最后之胜利,以报党国,以慰同胞。”
  同月25日中共中央及毛泽东即发表《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宣言》:“国民政府一系列宣言和告国民书,所提出的‘抗战到底,争取民族最后之胜利’与本党对于抗战问题的方针,完全相符,相信两党,能本此方针,亲密携手,共同奋斗。”同时在宣言中列出了“抗战到底,争取胜利”的六项基本方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411-413页)
1937年11月1日
  
  我们决不要因现在的局面而悲观,我们完全赞成蒋介石先生在十月九日的演说,坚决打到底,一直打到最后一个人一根枪还要再打,这就是共产党“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的意思,是对目前时局的根本方针。(《目前的时局和方针》,《毛泽东文集》第2卷)

…………………………
当然还有很多,可以参考《抗战时期共产党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地位的态度》一文
http://www.1history.cn/viewthread.php?tid=9846&extra=page%3D1

国府方面的褒扬资料,我就不引用了,单从国内和国际等第三方资料就可证明,蒋公和国民政府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领导是毋庸质疑的,也是各方所认同的。

带领一个落后、贫穷、分裂的国家,经过十四年的殊死抗争后,迎来民族复兴曙光的蒋公是民族英雄,国民政府是民族英雄,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的国军将士亦是民族英雄。
无耻的果粉
围观!
我最喜欢这样的帖子

楼主好人一个
果粉=无耻=无知=弱智
楼主要召集打脸党?好啊,我先打一巴掌:


战时,延安是否遭到没完没了无休止的疯狂轰炸?毛泽东老家有没有被日军疯狂破坏?毛的指挥所有没有被疯狂攻击?答案都是没有!
-----------------------------------------------------------------

这几句就是明显的胡说八道。抗战时期,延安先后17次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毛泽东的家乡湘潭,被日军屠杀的百姓多达上千人!怎么到了这里都变成没有了?国粉们为了贬损TG,已经到了不惜替鬼子罪行翻案的地步了?
围观,空一格满塞
千古千古。
空、空格公、公公千古~~
其实啊,老佛爷才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领导者,证据如下
1,老佛爷当政前,中国啥工业都没有,老佛爷期内,江南制造局,大冶铁矿,各类军工厂更是
盖了无数,多数厂房,设备一直用到解放后,铁路更是修了一万多公里,咱中国人自己修的第一
条铁路,自建的第一艘轮船什么的更是老佛爷期间造出来的。
2,老佛爷还废了科举,办了学堂,现在什么北大阿,清华阿都是老佛爷打下的底子。
3,老佛爷还建了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配备了大量当时最先进武器的陆军。
4,老佛爷设了电报局,交通局==现代部门,积极派人留学,邀请国外专家担当国内重要部门领导。
老佛爷的功绩实在是数之不尽,要不是可恶的孙大炮,革命党为一己一党之私勾结诸多外国,阴谋
推翻了老佛爷,我今日之中国早已脱离地球,进军太空了,更可恶的是他们篡改历史,抹黑老佛爷
愚昧群众使老佛爷之功绩不为众人所知,今日我等之有良心之青年,公正,客观看问题之问题,当
为老佛爷翻案,为老佛爷平雪!
老佛爷万岁,老佛爷吉祥!
围观一下哈哈
^_^,国粉
太长了,看都看不完,想打脸都没地方下手啊
转的哟,不是我的观点哈,让人打原作者的脸的!
虽然很多人不屑打脸,但必须承认,这种帖子的欺骗性和煽动性极大。如果没有系统地反驳,很容易让不少不明真相的人相信,尤其在TGZF现在名声不是太好的情况下。
K粉真是人如其名呀,一天不吸饱就不舒服嘛。
空一格公威武
樓主的用心良苦知道了~樓主辛苦了~[:a15:]
此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是常凯申无能,是小日本太狡猾了
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刻意打脸的地方实在太多,懒得一一打,先捞一分再说
这么长拿来打脸,你要累死我啊?


国民政府对日宣战书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所以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以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与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能反省。在此时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陴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为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职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有告。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九日

国民政府对日宣战书
日本军阀夙以征服亚洲、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所以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以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
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与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能反省。在此时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陴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为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职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间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有告。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九日
高人逐条批驳一下,我贴到果粉共黑网那边打脸去啊。
且更悍然向我英美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为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职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呸.....为友国而战的蒋公
再打一巴掌

3,如果蒋公奉行“不抵抗”政策,为什么在张学良违背固守锦州命令丢失东北全境后,蒋还任命马占山为黑龙江省主席,兼东北抗日义勇军司令,发枪,发饷,还在哈尔滨打响了抗日的第一大仗?既然蒋是“不抵抗”政策,还任命主席做这些事?
------------------------------------------------------------------------

马占山也是东北军的将领。在这里要搞清楚,老蒋到底能不能控制东北军?如果老蒋不能控制东北军,那918不抵抗的主要责任就是张学良的。但是,马占山抗日也与老蒋无关。如果老蒋能控制东北军,那马占山抗日可以记到蒋的功劳簿上,但918不抵抗,也同时就要成为老蒋的罪责。

可是在这个帖子里,作者就是一付又做婊子又立牌坊的无赖嘴脸。在说到918不抵抗、锦州失守的时候,再三的说什么不听命令,老蒋管不了东北军;而一说到马占山抗日,立刻又改口说是老蒋任命马占山为省主席,是老蒋为马占山发枪发饷,这老蒋又变得能控制东北军了。哦,同样都是东北军,918不抵抗推到小张的头上,而马占山抗日就应该算是老蒋的功劳?好事全是老蒋的,丑事全赖张学良?有这么耍赖的吗?

另外再说一点,作者还犯了个很低级的错误,他没有搞清楚马占山抗日的具体地点。马占山与日寇交战的主战场是在嫩江桥,史称“江桥抗战”。哈尔滨也发生过抵抗日寇入侵的战斗,可那不是马占山打的。是原东北军的另一路人马在李杜、冯占海的指挥下打的,时间也比江桥抗战要晚。作者说马占山抗日,居然还冒出一句“在哈尔滨打响了抗日的第一大仗”,典型的缺乏常识,张冠李戴。
三民主义的真理,千条万条归为一条,失败有理
兰州大烧饼
楼主转这个做什么,
龙在海角 发表于 2009-11-12 19:24


    这样简单地说好象也没啥意思。日军对延安的轰炸共17次,时间上延续3年左右,最大规模的可能也就是出动4批共70余架次,投弹200余枚;
这与日军对重庆轰炸没法比。
而且,日军在湘潭的烧杀是冲着毛泽东、共产党来的么?如果不是,你说这个又想证明什么呢?
dxbdl 发表于 2009-11-15 16:21
如果共军积极抗日,日军怎么一点大动作的“表示”都没有?最少也要狂炸下延安,再炸下毛老家,发泄下怨气。=====================
我也不知道果粉想证明什么
dxbdl 发表于 2009-11-15 16:21
如果共军积极抗日,日军怎么一点大动作的“表示”都没有?最少也要狂炸下延安,再炸下毛老家,发泄下怨气。=====================
要以被日军炸老家为积极抗日标准吗?如果不是,我也不知道果粉想证明什么
dxbdl 发表于 2009-11-15 16:21

延安城的规模只是一座县城,对一座县城先后17次轰炸,你在历史上能找出另一个同类的例子来吗?重庆可不是县城。

我说日军在湘潭屠杀百姓千人以上,是要证明主帖说的这几句话是谎言:
========================================
战时,延安是否遭到没完没了无休止的疯狂轰炸?毛泽东老家有没有被日军疯狂破坏?毛的指挥所有没有被疯狂攻击?答案都是没有!
========================================

难道主帖中的这几句话不是谎言吗?
小龙啊,不要简单地说什么对一座县城的轰炸能不能找出例子来。
我问你,你觉得,在日军眼里,延安仅仅是敌人后方一座普通县城,还是一个敌人的首脑机关所在地?


我认为,如果是前者,那么三年轰炸17次真算不少了!
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从轰炸的规模上,就能看出日军对延安和重庆两个敌方首脑机关所在地的重视程度,存在数量级的差别。
是否存在重视程度的差别另当别论。问题在于,这个帖子说的是“日军没有疯狂轰炸延安”。
你要这么抬杠,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疯狂,什么叫疯狂?
相对一个普通县城,三年轰炸17次,也许能算疯狂。
但是如果对于一个敌方首脑机关,参考重庆的待遇,延安不能算疯狂吧,否则重庆算什么?超级大疯狂?
至于你小龙用湘潭来说事儿,怕是要掉进别人的陷阱里!

湘潭,在什么地方?湘北,那是国军和日军主力兵团反复交战的地方。湘潭县遭受兵火荼毒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想避免反倒比较难。

但是溪口镇呢?那是什么地方?是湘北那种战略要地、两军主力反复交战的场所么?但是就这么个镇子,仅仅1939年12月12日至1941年4月22日的短短一年半时间内,日军对溪口实施13次轰炸!而且蒋介石的家(实际上是故居),也是重点目标之一。像39年12月12日那次,轰炸的靶心就是蒋的故居和文昌阁。难道日本人认为当时蒋介石在老家么?
dxbdl 发表于 2009-11-15 21:13

轰炸延安与轰炸重庆相比不算疯狂?你这才叫真正的抬杠。按你这样的说法,如果我再拿重庆与伦敦相比呢?是不是对重庆的轰炸也不算疯狂?照这么比下去,最后的结论就是日军在中国根本没有疯狂轰炸,你愿意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认为,对延安三年17次的轰炸,已经足够称的上是疯狂轰炸了。如果你认为不算,那是你的事,我没兴趣继续抬下去。

中国有那一本词典上说过,只要是不超过重庆大轰炸的轰炸,就不能算是疯狂轰炸了?我的印象中没有这样的解释。
另外再问一句:

从轰炸的规模上,就能看出日军对延安和重庆两个敌方首脑机关所在地的重视程度,存在数量级的差别。

那么,德军对伦敦的轰炸远远强于对莫斯科的轰炸,是不是说希特勒对苏联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英国?
避开湘潭、溪口,有来说伦敦?
我从来没说过“只要是不超过重庆大轰炸的轰炸,就不能算是疯狂轰炸了”,但我说过“从轰炸的规模上,就能看出日军对延安和重庆两个敌方首脑机关所在地的重视程度,存在数量级的差别。”如果你非要说延安的轰炸叫作“疯狂”,我当然不拦着你,但希望你不要把这个“疯狂”和重庆那个“疯狂”相提并论,因为差着数量级呢!

而且我也能告诉你,就我个人看,日军对重庆轰炸的疯狂程度,与德军对伦敦的轰炸,同样存在着数量级的差别!这与德日两军空军实力、战场势态等有关。如果你真的简单地拿来对比,只能说明你水平太低。
dxbdl 发表于 2009-11-15 21:26

你看清楚了,用湘潭来说事儿的可不是我,而是主帖中的这几句话:
-----------------------------------------------------------
战时,延安是否遭到没完没了无休止的疯狂轰炸?毛泽东老家有没有被日军疯狂破坏?毛的指挥所有没有被疯狂攻击?答案都是没有!
-----------------------------------------------------------

你既然承认延安三年被日军轰炸17次,也承认湘潭是与日军交战的战场,那主帖中的这几句话是不是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