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电视骗我们的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6:41:11
地址:http://fangkc.z.infzm.com/2009/11/06/cctv2/

方可成 更新于2009年11月6日

那些电视骗我们的事
——央视《北大医学教授为何死在北大医院?》观察之二

(按:感谢大家在上一篇文后的积极讨论。我并不想为此案中任何一方——王建国或北大第一医院——代言,我相信事实至上,法律至上,我只是从新闻专业角度出发,讨论央视该期节目中的一些技术、伦理和理念问题。)

一个月前在香港律政司参访时,同行的同学提起我们过两天要去高等法院旁听庭审,一名女生表现得激动:终于可以亲眼看到香港的庭审了,以前都只是在电视剧里见过。那些口若悬河、挥洒自如的律师形象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到这,接待我们的高级检控官陈女士笑了:“电视里都是假的!真正的法庭上,律师是不会到处跑的。”

到了法庭一看,果然——律师都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轮到自己发言时才会起身,但不会离开座位半步。虽然穿着法袍、戴着假发看起来很酷,但他们远远没有电视剧里的那般帅气潇洒。有一次,一个年纪挺大的洋人律师因为屡屡插嘴还被法官教训了一通,很是狼狈。

不要以为只有电视剧才会骗你,那些所谓的电视新闻照样在骗我们。忘记前几年在网上流传的那组电视新闻记者工作照了吗?悲哀的是,那组照片所刻画的工作方式如今仍然在继续。

电视不光在骗普通人,也骗倒了新闻专业的学生。上学期给本科生的新闻采写课当助教,最后的作业是采访老师。作业布置下去后,一些同学焦急地问:老师不接受采访怎么办?她请我们喝了咖啡,然后还开车送我们回学校,我们聊了好多,但她就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慢着,“聊了好多”不就是采访吗?原来,在一些同学心目中,只有架起机器,打开笔记本,端端正正地坐定才算是真正的采访,但这种“电视型”的采访恰恰是最罕见,也是效果最不好的采访。

电视之所以在骗人方面所向披靡,与它用音、画营造出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密切相关。回到我们讨论的话题——央视央视《北大医学教授为何死在北大医院?》节目,在我看来,这是一期“知音体”的电视节目。请看我的举例——(以下所提到的时间以该地址视频为准)

02:00-02:40,用恐怖的背景音乐渲染患者的死亡,这种音乐在电影中通常用来暗示看不见的凶手出现,无辜者被残忍暗杀。(但实际情况是,患者死亡原因还未有定论)
02:47-03:12,对死者丈夫王建国长时间的特写,近距离突出他痛哭流涕的表情,唤起观众的同情。(适当的展现爱人去世的痛苦无可厚非,但这样的画面频频出现,于理性讨论无益,反倒有故意用这种画面提升收视率的嫌疑)
04:45-04:55,恐怖的背景音乐再次出现,用以说明抢救中“肋骨按断,心脏破裂”的恐怖和残忍。(但在临床实践中,因施行心脏复苏术而导致肋骨骨折的情况并不奇怪)
13:54-14:11,又一次痛哭流涕的特写,“骨灰”、“做梦”等语言与事实的讨论完全无关。
14:30-14:50,片花中使用的紧张而又振奋的背景音乐一般在影视剧中用于正义部队出动之时,为片花配音的男声充满正气:“无证医生,非法行医”,“触目惊心”等词语用这样的声音说出来义正辞严,仿佛正义的化身。

这些渲染的方式和“知音体”文章的唯一区别在于:它更加难以被识别。因为该节目专业的制作手法,对声音和画面的娴熟运用,丝丝入扣而又收放自如的剪辑,再加上“CCTV”的身份(一个有些吊诡的事实是:尽管许多人认为CCTV是“朝廷台”,是“CCAV”,但很多时候他们又非常相信这个国家电视台),所以你很容易在收看的过程中有毛骨悚然、义愤填膺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它会让你的理性思考功能暂时瘫痪,以至于忽视它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上的严重缺失——我的一个本科学新闻的师兄竟然称它“简直是太精彩了……报道的细节也堪称无懈可击”,更何况那些没有学过新闻的人们。

其实,无论是电视剧中四处走动、玉树临风、滔滔不绝的律师,还是央视节目中种种“知音体”的细节,都与电视这种媒体自身的特性有关——迎合大众,哗众取宠,追求冲突,娱乐至死。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被电视欺骗,为什么像《新闻调查》这样严肃、严谨的电视节目如此之少。地址:http://fangkc.z.infzm.com/2009/11/06/cctv2/

方可成 更新于2009年11月6日

那些电视骗我们的事
——央视《北大医学教授为何死在北大医院?》观察之二

(按:感谢大家在上一篇文后的积极讨论。我并不想为此案中任何一方——王建国或北大第一医院——代言,我相信事实至上,法律至上,我只是从新闻专业角度出发,讨论央视该期节目中的一些技术、伦理和理念问题。)

一个月前在香港律政司参访时,同行的同学提起我们过两天要去高等法院旁听庭审,一名女生表现得激动:终于可以亲眼看到香港的庭审了,以前都只是在电视剧里见过。那些口若悬河、挥洒自如的律师形象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到这,接待我们的高级检控官陈女士笑了:“电视里都是假的!真正的法庭上,律师是不会到处跑的。”

到了法庭一看,果然——律师都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轮到自己发言时才会起身,但不会离开座位半步。虽然穿着法袍、戴着假发看起来很酷,但他们远远没有电视剧里的那般帅气潇洒。有一次,一个年纪挺大的洋人律师因为屡屡插嘴还被法官教训了一通,很是狼狈。

不要以为只有电视剧才会骗你,那些所谓的电视新闻照样在骗我们。忘记前几年在网上流传的那组电视新闻记者工作照了吗?悲哀的是,那组照片所刻画的工作方式如今仍然在继续。

电视不光在骗普通人,也骗倒了新闻专业的学生。上学期给本科生的新闻采写课当助教,最后的作业是采访老师。作业布置下去后,一些同学焦急地问:老师不接受采访怎么办?她请我们喝了咖啡,然后还开车送我们回学校,我们聊了好多,但她就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慢着,“聊了好多”不就是采访吗?原来,在一些同学心目中,只有架起机器,打开笔记本,端端正正地坐定才算是真正的采访,但这种“电视型”的采访恰恰是最罕见,也是效果最不好的采访。

电视之所以在骗人方面所向披靡,与它用音、画营造出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密切相关。回到我们讨论的话题——央视央视《北大医学教授为何死在北大医院?》节目,在我看来,这是一期“知音体”的电视节目。请看我的举例——(以下所提到的时间以该地址视频为准)

02:00-02:40,用恐怖的背景音乐渲染患者的死亡,这种音乐在电影中通常用来暗示看不见的凶手出现,无辜者被残忍暗杀。(但实际情况是,患者死亡原因还未有定论)
02:47-03:12,对死者丈夫王建国长时间的特写,近距离突出他痛哭流涕的表情,唤起观众的同情。(适当的展现爱人去世的痛苦无可厚非,但这样的画面频频出现,于理性讨论无益,反倒有故意用这种画面提升收视率的嫌疑)
04:45-04:55,恐怖的背景音乐再次出现,用以说明抢救中“肋骨按断,心脏破裂”的恐怖和残忍。(但在临床实践中,因施行心脏复苏术而导致肋骨骨折的情况并不奇怪)
13:54-14:11,又一次痛哭流涕的特写,“骨灰”、“做梦”等语言与事实的讨论完全无关。
14:30-14:50,片花中使用的紧张而又振奋的背景音乐一般在影视剧中用于正义部队出动之时,为片花配音的男声充满正气:“无证医生,非法行医”,“触目惊心”等词语用这样的声音说出来义正辞严,仿佛正义的化身。

这些渲染的方式和“知音体”文章的唯一区别在于:它更加难以被识别。因为该节目专业的制作手法,对声音和画面的娴熟运用,丝丝入扣而又收放自如的剪辑,再加上“CCTV”的身份(一个有些吊诡的事实是:尽管许多人认为CCTV是“朝廷台”,是“CCAV”,但很多时候他们又非常相信这个国家电视台),所以你很容易在收看的过程中有毛骨悚然、义愤填膺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它会让你的理性思考功能暂时瘫痪,以至于忽视它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上的严重缺失——我的一个本科学新闻的师兄竟然称它“简直是太精彩了……报道的细节也堪称无懈可击”,更何况那些没有学过新闻的人们。

其实,无论是电视剧中四处走动、玉树临风、滔滔不绝的律师,还是央视节目中种种“知音体”的细节,都与电视这种媒体自身的特性有关——迎合大众,哗众取宠,追求冲突,娱乐至死。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被电视欺骗,为什么像《新闻调查》这样严肃、严谨的电视节目如此之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