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百年坎坷 揭秘在韩华侨鲜为人知的心酸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41:01
走过百年坎坷 揭秘在韩华侨鲜为人知的心酸历程2009年11月03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民住宅分让给无住宅者,华侨没有份;银行有住宅贷款,华侨没有份;国民年金,华侨没有份;障碍者国家补助,华侨没有份;国家公务员,华侨没有份……”近日,韩国老华侨孙承通投书韩国总统,历数获得F-5永住权的他们与韩国普通国民在权利上的种种差别。中国与韩国本是近邻,但是中国国内对生活在韩国的华侨却知之甚少。而韩国华侨在此次“投书事件”之前,似乎也一直默默无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原因?韩国华侨现今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

  旅韩华侨曲折多

  中韩之间的移民活动历史悠久。而近代意义上的在韩华侨,据学者研究,则是产生于19世纪晚期。自清政府与当时朝鲜签订了《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以后,大批中国人开始进入朝鲜。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逐步吞并朝鲜,但中国人渡海而来的势头依然不减。华侨大多以经商为主,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1931年后,朝鲜半岛的华侨度过了一段极为艰难的时光,人数骤减,经济也受到极大的冲击。紧接而来的抗日战争更是加剧恶化了华侨的生存境况。二战后朝鲜半岛南北对立,朝鲜战争的爆发则彻底改变了在韩华侨的命运。

  此后到1992年,韩国华侨与中国大陆联系较少,但他们在此期间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华侨协会组织。1992年中韩建交后,新一轮的移民热也开始出现。人们一般将1949年前即移民韩国的华侨及其后代统称为老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移民韩国的则被称为新侨。

  新老华侨面面观

  韩国老华侨与客居世界其他地方的华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即他们的籍贯大多数是以北方山东为主,而非传统的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这主要是受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作用的结果。这种籍贯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侨们的齐鲁文化传统。

  新侨则多来自东北的吉林和辽宁两省,而且大多是朝鲜族。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客观原因是同种民族在语言上的亲缘性,而且两省的朝鲜族人在韩国的各种亲戚关系也可以为他们的迁移提供便利条件。

  老侨们在韩居住的时间一般较长,大都能享受到F5级永住权的待遇,比如文初提到的孙承通先生就是这种情况。而新侨在韩国的居住身份则比较复杂。受制于韩国的法律,对于新侨来说,要想获得在韩的合法居留身份相对困难,而且也需要相当的成本。

  典型的华侨社会

  直到今天,申请加入韩国国籍的华侨人数一直很少。这也与生活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华裔族群存在差异。

  韩国在控制外侨入籍方面一直十分严格。过去外国人申请加入韩国籍,必须对韩国作过贡献、通晓韩文、有高学历和高收入,经过韩国两名副课长(相当于中国的副科级)以上公务员的推荐,还要经过一年的考察。如此苛刻的条件使很多希望入籍的华侨望而却步。

  而韩国人是如何看待那些入籍的华人呢?一来自韩国大邱的留学生告诉笔者,在他居住的辖区里有一个本世纪初即来韩的中国朝鲜族女性,在嫁给当地人之后取得韩国国籍。尽管她的孩子已经说着地道的韩语和当地小孩子打成一片,但当地很多人至今还不知道她的姓名。当提到她时,人们都喜欢用“那个中国来的人”来指代。

  不过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来自于华侨本身。据一位在中国学习的韩国留学生透露:尽管现在韩国的华侨数量愈来愈多,但他们大多数只活动在自己的共同体中,执著地保持自己的华侨身份。因此,尽管华侨已在韩国居住了很长时间,但韩国人与华侨之间还是存在着文化隔阂,双方缺乏共同的认识。

  华侨不愿入籍同时还有许多现实的考量。例如根据韩国教育部的规定,只有外籍公民才能进入外侨学校就读。而许多韩国华侨希望子女进入华侨学校,学习中文。因此很多人希望保留中国国籍。而华侨学生考大学时也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这也坚定了他们不入籍的选择。

  没有中国城的国度

  中国人大凡出国旅游,都会对散布在国外大大小小的中国城情有独钟,这不仅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依恋,更是一种文化向心力的感召。而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对于建造唐人街,树立起中华文化地理坐标的使命感也是世代传承。

  尽管华侨在韩国已有100多年的居住历史,但到目前为止,韩国仍然是一个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城的国家。

  韩国华侨大多以散居为主,难以形成民族聚居区。而韩国政府管理华侨的相关政策,也不利于中国城的出现。

  尽管华侨经济曾经辉煌一时,但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韩国政府为了复兴经济,保护本民族企业,曾设立外资限额,禁止华侨从事房地产、外贸等行业。正如孙承通在投书中说,华侨不能享受到国民住宅分配、不能得到银行的住宅贷款、没有国民年金、没有障碍者国家补助、不能做国家公务员等。

  在这种氛围中,韩国华侨社会的发展十分迟缓。事实上,韩国第一份正式的中文日报迟至2007年11月才出现,而且还是由韩国人主办。从此看来,中国城迟迟不能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民众交往日益增多,前往韩国的中国旅游者也急速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包括仁川、釜山在内的韩国城市相继开始推动中国城的建设。对于当地华侨华人来说,这也是个积极的、可以发挥作用的信号。而孙承通在投书中也曾说道:“华侨是导引中国观光客的桥梁。”

  总而言之,中韩建交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韩国华侨在政治上的地位有所提高,在经济上的发展也逐渐赢得了韩国政府的支持。尽管改变的幅度还不是很大,但韩国政府这种包容的心态应予以肯定。与此同时,在韩华侨也必须转变保守思维,致力于与当地社会的融合,打碎自我构筑的围墙。唯有如此,才能立足于斯,获取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秦长俊)





http://www.chinanews.com.cn/hr/h ... 11-03/1944594.shtml走过百年坎坷 揭秘在韩华侨鲜为人知的心酸历程2009年11月03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国民住宅分让给无住宅者,华侨没有份;银行有住宅贷款,华侨没有份;国民年金,华侨没有份;障碍者国家补助,华侨没有份;国家公务员,华侨没有份……”近日,韩国老华侨孙承通投书韩国总统,历数获得F-5永住权的他们与韩国普通国民在权利上的种种差别。中国与韩国本是近邻,但是中国国内对生活在韩国的华侨却知之甚少。而韩国华侨在此次“投书事件”之前,似乎也一直默默无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原因?韩国华侨现今的生存状况究竟如何?

  旅韩华侨曲折多

  中韩之间的移民活动历史悠久。而近代意义上的在韩华侨,据学者研究,则是产生于19世纪晚期。自清政府与当时朝鲜签订了《商民水陆贸易章程》以后,大批中国人开始进入朝鲜。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逐步吞并朝鲜,但中国人渡海而来的势头依然不减。华侨大多以经商为主,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1931年后,朝鲜半岛的华侨度过了一段极为艰难的时光,人数骤减,经济也受到极大的冲击。紧接而来的抗日战争更是加剧恶化了华侨的生存境况。二战后朝鲜半岛南北对立,朝鲜战争的爆发则彻底改变了在韩华侨的命运。

  此后到1992年,韩国华侨与中国大陆联系较少,但他们在此期间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华侨协会组织。1992年中韩建交后,新一轮的移民热也开始出现。人们一般将1949年前即移民韩国的华侨及其后代统称为老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移民韩国的则被称为新侨。

  新老华侨面面观

  韩国老华侨与客居世界其他地方的华侨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即他们的籍贯大多数是以北方山东为主,而非传统的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这主要是受地理位置和历史传统作用的结果。这种籍贯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老侨们的齐鲁文化传统。

  新侨则多来自东北的吉林和辽宁两省,而且大多是朝鲜族。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客观原因是同种民族在语言上的亲缘性,而且两省的朝鲜族人在韩国的各种亲戚关系也可以为他们的迁移提供便利条件。

  老侨们在韩居住的时间一般较长,大都能享受到F5级永住权的待遇,比如文初提到的孙承通先生就是这种情况。而新侨在韩国的居住身份则比较复杂。受制于韩国的法律,对于新侨来说,要想获得在韩的合法居留身份相对困难,而且也需要相当的成本。

  典型的华侨社会

  直到今天,申请加入韩国国籍的华侨人数一直很少。这也与生活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华裔族群存在差异。

  韩国在控制外侨入籍方面一直十分严格。过去外国人申请加入韩国籍,必须对韩国作过贡献、通晓韩文、有高学历和高收入,经过韩国两名副课长(相当于中国的副科级)以上公务员的推荐,还要经过一年的考察。如此苛刻的条件使很多希望入籍的华侨望而却步。

  而韩国人是如何看待那些入籍的华人呢?一来自韩国大邱的留学生告诉笔者,在他居住的辖区里有一个本世纪初即来韩的中国朝鲜族女性,在嫁给当地人之后取得韩国国籍。尽管她的孩子已经说着地道的韩语和当地小孩子打成一片,但当地很多人至今还不知道她的姓名。当提到她时,人们都喜欢用“那个中国来的人”来指代。

  不过更大的原因可能还来自于华侨本身。据一位在中国学习的韩国留学生透露:尽管现在韩国的华侨数量愈来愈多,但他们大多数只活动在自己的共同体中,执著地保持自己的华侨身份。因此,尽管华侨已在韩国居住了很长时间,但韩国人与华侨之间还是存在着文化隔阂,双方缺乏共同的认识。

  华侨不愿入籍同时还有许多现实的考量。例如根据韩国教育部的规定,只有外籍公民才能进入外侨学校就读。而许多韩国华侨希望子女进入华侨学校,学习中文。因此很多人希望保留中国国籍。而华侨学生考大学时也有一定的政策倾斜,这也坚定了他们不入籍的选择。

  没有中国城的国度

  中国人大凡出国旅游,都会对散布在国外大大小小的中国城情有独钟,这不仅是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民族依恋,更是一种文化向心力的感召。而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对于建造唐人街,树立起中华文化地理坐标的使命感也是世代传承。

  尽管华侨在韩国已有100多年的居住历史,但到目前为止,韩国仍然是一个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城的国家。

  韩国华侨大多以散居为主,难以形成民族聚居区。而韩国政府管理华侨的相关政策,也不利于中国城的出现。

  尽管华侨经济曾经辉煌一时,但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韩国政府为了复兴经济,保护本民族企业,曾设立外资限额,禁止华侨从事房地产、外贸等行业。正如孙承通在投书中说,华侨不能享受到国民住宅分配、不能得到银行的住宅贷款、没有国民年金、没有障碍者国家补助、不能做国家公务员等。

  在这种氛围中,韩国华侨社会的发展十分迟缓。事实上,韩国第一份正式的中文日报迟至2007年11月才出现,而且还是由韩国人主办。从此看来,中国城迟迟不能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民众交往日益增多,前往韩国的中国旅游者也急速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包括仁川、釜山在内的韩国城市相继开始推动中国城的建设。对于当地华侨华人来说,这也是个积极的、可以发挥作用的信号。而孙承通在投书中也曾说道:“华侨是导引中国观光客的桥梁。”

  总而言之,中韩建交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韩国华侨在政治上的地位有所提高,在经济上的发展也逐渐赢得了韩国政府的支持。尽管改变的幅度还不是很大,但韩国政府这种包容的心态应予以肯定。与此同时,在韩华侨也必须转变保守思维,致力于与当地社会的融合,打碎自我构筑的围墙。唯有如此,才能立足于斯,获取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秦长俊)





http://www.chinanews.com.cn/hr/h ... 11-03/19445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