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落日余晖i----米格29(MiG-29) 客户全集和概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38:12
支点风云录——米格29(MiG-29) 的使用客户


1999 年 3 月 24 日,北约空军以联合军力(Allied Force)行动对南联邦实施广泛轰炸。当晚,塞尔维亚的巴塔吉尼卡(Batajnica)和尼斯(Nis)两个空军基地的警铃大作,挂着 R-27 和 R-73 导弹的骑士(Vitezovi)中队 MiG-29 迅速升空,准备迎击从意大利扑来的北约战机。不过,居绝对弱势的这批战机丝毫没有得逞的机会,升空迎击的 MiG-29 在当晚便有两架被击落,在开战不到 48 小时内更折损了 6 架 MiG-29。即使如此,这批塞尔维亚空军的精英部队从未放弃捍卫领空的使命,在战争期间始终奋战不已,即使损兵折将也在所不惜!骑士中队在战前原有 16 架 MiG-29,战后仅存 5 架,这个单位的奋战精神赢得西方的尊敬,并尊称他们是最勇敢的骑士!


被 F-15 击落的 MiG-29

  MiG-29 是前苏联在 80 年代末期大量出口的新世代战机,使用客户遍及东欧、中东、南亚、远东和中南美洲,成为前苏联当时出口的主力战机。不过,前苏联的解体使得 MiG-29 无法继承 MiG-21、MiG-23 的米格机销售荣景,在苏联解体前的 1991 年,估计在莫斯科和路克霍维特西(Lookhovitsy)的工厂大约生产了 1,200 架的单座 MiG-29,在高尔基(Gor'kiy)的工厂生产了 200 架左右的 MiG-29UB,都与以前的米格机产量有极大的差距。

  前苏联解体后,米格集团再也没有大量订单,尤其是俄罗斯本身因为经济问题无力添购新型战机,使 MiG-29 的年生产量在接下来的 10 年里大幅下降。总计,MiG-29 从问世迄今总共生产不超过 1,500 架,其中的 220 架是双座的 MiG-29UB 战斗教练机。MiG-29 总计获得二十余个国家采用,其客户遍布东欧、中东、南亚、东亚和南美洲等地区,其中俄罗斯空军配备 480 架左右数量最多。

独联体

  在苏联解体之前的 1990/1991 年,当时的苏联空军共拥有 800 架左右的 MiG-29 战机,编成 25 个战斗机大队,每个大队通常配备 32 架战机,但某些特别单位则拥有 48 或 54 架战机。800 架 MiG-29 里仅有 40 架部署在远东地区,约 130 架是部署在俄罗斯共和国的欧俄地区,主要供训练和测评单位使用,其中最大的单位是位在波里梭格利别斯克(Borisoglebsk)的第 1080 飞行转换训练中心,该中心拥有 80 架左右的 MiG-29;在利皮斯克(Lipetsk)的第 968 战斗与战轰测评大队拥有将近 40 架 MiG-29;驻扎莫斯科近郊库宾卡基地的第 234 混合战斗机大队拥有 15 架 MiG-29。前苏联的其它共和国仍以 MiG-21、MiG-23 为主,仅有少数来得及部署 MiG-29,在白俄罗斯的伯约萨空军基地部署 50 架左右,在乔治亚的札卡亚空军基地部署约 35 架,另外在中亚的土库曼部署 22 架,在乌兹别克部署 30 架。

  MiG-29 当时主要是部署在东德、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的基地,能够对北约目标实施战术核攻击任务。苏联空军的 MiG-29 在 1986 年开始进驻东德,用于取代驻东欧的苏联空军的 MiG-23M;驻扎东德的西方集团军拥有较庞大的兵力,两德统一当时约有 250 架 MiG-29 正部署在东德境内,被编成隶属 3 个战斗机师的 8 个战斗机大队。另外,苏联空军在匈牙利和捷克各部署了一个 MiG-29 战斗机大队。当苏联从东欧全面撤军之后,从东德撤回的 8 个 MiG-29 大队分别被安置在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境内,从匈牙利撤回的 MiG-29 被部署在俄罗斯,从捷克撤回的 MiG-29 被安置在乌克兰。不过撤军行动拖得很长,即便是在苏联解体时,这些战机的撤军行动还没有全部完成。

  俄罗斯是苏联解体后的主要继承国家,在军事上接收了全部的核武器和最大比重的传统武力。苏联解体前,当时的苏军航空部队拥有包括 160 架重轰炸机、8,200 架战术飞机、4,000 架直升机在内的 13,000 架飞机规模,尽管其中有许多飞机是陈旧且即将退役的型式,不过总的来说有将近一半的飞机被俄罗斯所接收,接收的 MiG-29 在 450-500 架之间。此外,米格设计局和制造工厂都位在俄罗斯境内,使得俄罗斯目前是 MiG-29 的生产国家和最大使用国家。根据俄罗斯媒体在 1997 年的报道,俄罗斯空军当时拥有 460 架 MiG-29 在服役,如果连同米格集团后来研制的 MiG-29M、MiG-29S、MiG-29SMT、MiG-29K 等改良型或出口型战机,目前在俄罗斯的 MiG-29 其总数应该不会超过 500 架。

  在俄罗斯空军使用 MiG-29 的单位里,第 234 混合战斗机大队是最特殊的单位,这个单位以顶尖飞行员编成雨燕(Swifts)特技飞行表演队,拥有 10 架 MiG-29A 和 3 架 MiG-29UB,这些 MiG-29 的机身和翼面都涂以蓝、白双色涂装,在飞行表演时非常亮眼。雨燕表演队在 1990 年中期成立,最初采用四机表演队形,不过后来将队形增加为六机,编队飞行表演时各机的间距只有 3 米,展现出极佳的团体默契。雨燕表演队自 1991 年起就活跃于国内外的航空展,在巡回表演时曾经拜访过欧洲和东南亚的十余个国家。

                                   雨燕飞行表演队
  前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是独联体内的第三大国家,接收的前苏军装备也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前苏联空军当年使用的各型战机大部分都为白俄罗斯所沿用,总计接收了 500 架以上各型飞机。不过,白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极为恶劣,根本无力支持庞大装备的运作,因此有相当比率的武器被淘汰和封存,甚至为了筹措经费而变卖一些二手装备。白俄罗斯空军接收的 MiG-29 在 50-60 架之间,白俄罗斯为了筹措经费曾将部分 MiG-29 售予秘鲁和阿尔及利亚,不过白俄罗斯在 1999 年向俄罗斯购买 8 架 MiG-29UB,以供部队训练之用。





白俄罗斯

  前苏联解体时,乌克兰接收了境内的前苏联空军飞机和从东德撤回的独联体空军飞机,接收的各型作战飞机高达 3,000 架,装备接收数量仅次于俄罗斯。当时乌克兰接收的海、空军 MiG-29 数量高达 220-230 架之间,其中包括 155 架较先进的 9-13/9-13S 的支点 C 型战机,使得乌克兰成为 MiG-29 的第二大使用国家。由于乌克兰的经济状况非常差,乌克兰空军无力维持规模庞大的机队,装备妥善率和飞行员的飞行时数都相当低,已有相当比率的战机被淘汰和封存,部分二手战机被售予第三世界国家,MiG-29 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战机,不过目前仅传出卖给厄立特里亚。此外,乌克兰空军在 1990 年代初期成立一个类似俄罗斯雨燕小组的乌克兰隼(Ukraine Falcons)特技飞行表演队,配备 5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全机主要采用蓝、黄、白三色涂装,采用五机编队进行飞行表演。




乌克兰隼(Ukraine Falcons)特技飞行表演队

  在目前的独联体国家里,中亚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也配备有 MiG-29。哈萨克是其中军力较强的国家,该国独立时接收了包括 40 架 Tu-95MS 轰炸机、Su-24、MiG-23 和 MiG-25/31 在内的前苏联空军装备,后来以 Tu-95MS 换取哈萨克空军所需的 MiG-29、Su-25、Su-27 等新装备,据说目前配备有 40 架左右的 MiG-29。土库曼空军虽然 300 架以上的前苏联空军飞机(以 MiG-23 的数量最多),不过该国的经济状况恶劣,大部分的战机都处于封存状态,据说拥有 24 架 MiG-29,实际仍在操作的数量不详。乌兹别克空军接收的前苏联飞机数量与土库曼空军相当,300 架飞机里仅有 60% 具操作价值,实际使用的数量因为该国经济状况不佳而更少,估计乌兹别克空军拥有近 40 架 MiG-29。

  前苏联解体时,部署在摩尔多瓦的黑海舰队海军航空兵 MiG-29 战机共有 34 架,该国虽然顺理成章地接收了这批战机,不过小国寡民的摩尔多瓦根本无力维持这批战机的运作,后来决定出口这些战机以换取资金。摩尔多瓦的 MiG-29 分别被卖给了厄立特里亚、也门和美国,其中以美国采购 21 架的数量居冠,主要是避免这批战机落入伊朗之手;而厄立特里亚和也门购入的 MiG-29 后来曾经实际用于战争,并有数架折损。此外,在独联体中的亚美尼亚也拥有少量 MiG-29,俄罗斯在 1999 年曾运交 8 架 MiG-29 给亚美尼亚,连同原来的 5 架使总数增为 13 架,与 S-300 防空导弹系统共同构成亚美尼亚的防空主干。





                                                         


摩尔多瓦空军的 MiG-29,最后一幅图为美国空军装运 MiG-29UB“白 61”

欧洲使用国家

  保加利亚在 1990 年购入首批的 10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后来再购入 8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目前被编入两个战斗机大队里。保加利亚在 1996 年与俄罗斯磋商新的军机采购案,当时俄罗斯愿提供 4 亿 5 千万美元的贷款,部分款项将采购 14 架 MiG-29SM 和 2 架 MiG-AT 教练机,部分款项则用于在保加利亚境内设立飞机翻修工厂,可为欧洲、亚洲、中东和北非的米格机进行维修,估计在这些地区有 1,200 架 MiG-21、750 架 MiG-23 和 350 架 MiG-29 在服役。不过,这项采购计划似乎并未实施,部分原因是保加利亚的经济状况不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未来是否加入北约改用西方战机的争议。




保加利亚

  前东德是华约组织里第一个配备 MiG-29 的国家,东德空军在 1988 年 3-4 月接收了第一批 7 架 MiG-29,同年 5 月正式开始服役,而包括 20 架 MiG-29A 和 4 架 MiG-29UB 在内的 24 架战机在 1989 年 5 月完成接收全部服役。东德空军在 1990 年初原本计划再采购 30 架 MiG-29,不过这个计划因为东、西德即将统一而没有实现;1990 年 10 月两德正式统一,MiG-29 由于服役甫两年,遂成为原东德空军配备的战机里唯一被沿用者,被编入第 73 战斗机联队的两个中队。




东德

  德国政府对于是否沿用东德空军的 MiG-29 曾经引发争论,为了评估该机的性能和操作效益,1991 年曾将两架 MiG-29 送到美国进行两个月的密集试验,证明这型战机符合德国空军的需求。MiG-29 拥有杰出的机动性能和近距离空战武器装备,近距离空战能力甚至超过大部分的西方对手;因此,当欧洲四国合作发展的 EF2000 进度推迟时,德国空军当时就有采购更多 MiG-29 的呼声。不过,初期型 MiG-29 存在着许多技术问题,例如所使用的 RD-33 型发动机其大修间隔时间只有 350-400 小时,寿命甚至不超过 600 小时;妥善率过低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24 架 MiG-29 在 1991 年初只有 6 架具备完整操作能力,1992 年的妥善数量虽增为 12 架,但仍然不能让人满意。德国政府经过详细评估,最后还是选择了 EF2000 战机。




德国空军接手后更换了涂装

  匈牙利在 1993 年以 8 亿美元向俄罗斯采购 28 架 MiG-29,包括 22 架 MiG-29B 和 6 架 MiG-29UB 在内的这批战机在 1994/1995 年分两批运交完毕。由于匈牙利已经在 1999 年加入北约组织,于是对这批 MiG-29 进行若干修改,换装西方规格的 IFF、通信系统等装备;不过,匈牙利最终还是计划以西方制战机来替换现役的俄制作战飞机,打算在 F-16、F/A-18、JAS-39、幻影 2000 等战机遴选。

  由于国防经费有限,匈牙利目前没有采购新战机的经费,购机计划已予以推迟。匈牙利空军甚至无法足够预算采购零备件供现役的 MiG-29 运作,因此现役 MiG-29 的妥善率偏低,2001 年据说只有 8 架战机具备完整操作能力,而且飞行员在未来生涯不确定的状况下纷纷求去,大幅削弱了这批战机的战备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 MiG-29 除了 R-27、R-73 等标准配备的空对空导弹外,还可挂载较老旧的 R-60 空对空导弹执行任务。




匈牙利

  波兰在 1989 年向前苏联购买 12 架 MiG-29,包括 9 架 MiG-29A 和 3 架 MiG-29UB 的这批战机在 1989/1990 年运交波兰空军,被编入驻防华沙附近的第 1 战斗机大队。波兰决定加入北约组织后,基于政治因素决定将现有的俄制装备逐步改为西方装备,曾计划卖掉 MiG-29 改采 F-16、F/A-18、JAS-39、幻影 2000 等西方战机。不过,经济因素后来还是压倒了政治因素,当捷克政府决定卖掉本身的 10 架 MiG-29 时,波兰政府立即购买这批战机以充实 MiG-29 机群。波兰在 1995 年 12 月与捷克签约用装备交换的方式获得这批战机,以新造的 W-3 通用直升机换得 9 架 MiG-29A 和 1 架MiG-29UB,这 10 架战机在 1995/1996 年运交波兰,使波兰空军目前总计拥有 18 架 MiG-29A 和 4 架 MiG-29UB。




波兰

  罗马尼亚在 1989 年购买 10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这批战机在 1989 年该国爆发流血革命前夕刚全数运交完毕,配属第 57 战斗机大队。罗马尼亚爆发流血革命时,第 57 战斗机大队还没有进入全战备状态,因此没有加入支持革命的正规陆军与效忠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sescu)的内政军警部队之间的战斗。罗马尼亚原本还计划增购另一批 MiG-29 使得总数增加到 30 架左右,不过这项计划因为国内形势的改变而告吹,然而后来据称从摩尔多瓦购得 1 架 MiG-29UB。根据资料显示,罗马尼亚空军目前已折损了 2 架 MiG-29A 和 1 架 MiG-29UB,还残存 10 架 MiG-29 在服役。罗马尼亚计划比照 MiG-21 枪骑兵的模式改良这批战机,罗马尼亚的航星公司与德国航天和艾尔毕特公司合作推出的 MiG-29 改良型被称为狙击手式战机,除自用外并将用于出口。








罗马尼亚 MiG-29 Sniper

  捷克斯洛伐克在 1989 年购入 MiG-29,前苏联在当年共拨交 18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捷克斯洛伐克原本还计划增购 40 架 MiG-29,不过由于国内形势发生变化,整个国家后来甚至解体为两个独立国家,使得这个计划始终无法实现。捷克斯洛伐克在 1992 年分裂为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服役不久的 MiG-29 机队被这两个国家均分,各自分得 9 架 MiG-29A 和 1 架 MiG-29UB。分裂后的捷克采亲近西方的政策,积极争取加入北约组织,政策决定后捷克积极进行军备北约化,计划采购西方战机来换掉俄制战机。由于 MiG-29 的维持费用非常高,于是在 1994 年中期决定卖掉 10 架 MiG-29,捷克的这批 MiG-29 在 1995 年被波兰收购,波兰用新造的 W-3 通用直升机换得这批战机。




捷克

  不同于捷克积极加入北约组织,分离出来的斯洛伐克仍旧与俄罗斯维持密切的贸易与军事关系。斯洛伐克分得 9 架 MiG-29A 和 1 架 MiG-29UB,MiG-29UB 在 1994 年因为意外事故坠毁,不过斯洛伐克自 1994 年初陆续向俄罗斯购入 13 架 MiG-29A 和 1 架 MiG-29UB,使现役的 MiG-29 增加到 23 架,但是双座战斗教练机只有 1 架。斯洛伐克空军的 MiG-29 非常活跃,经常在国内、外的航空表演活动中亮相,算是 MiG-29 的外国使用客户中能见度最高者。斯洛伐克在 1995/1996 年增购了 8 架 MiG-29,并且替换掉几架较早期的 MiG-29,这批新购买的战机配备有西方规格的 IFF、通信系统和其它改良,以利未来与北约国家配合。斯洛伐克目前仍致力与俄罗斯进行军事合作,两国在 1997 年曾达成军事技术合作协议,陆续提供包括 MiG-29、发动机、零备件、弹药在内的军事装备与物资。支点风云录——米格29(MiG-29) 的使用客户


1999 年 3 月 24 日,北约空军以联合军力(Allied Force)行动对南联邦实施广泛轰炸。当晚,塞尔维亚的巴塔吉尼卡(Batajnica)和尼斯(Nis)两个空军基地的警铃大作,挂着 R-27 和 R-73 导弹的骑士(Vitezovi)中队 MiG-29 迅速升空,准备迎击从意大利扑来的北约战机。不过,居绝对弱势的这批战机丝毫没有得逞的机会,升空迎击的 MiG-29 在当晚便有两架被击落,在开战不到 48 小时内更折损了 6 架 MiG-29。即使如此,这批塞尔维亚空军的精英部队从未放弃捍卫领空的使命,在战争期间始终奋战不已,即使损兵折将也在所不惜!骑士中队在战前原有 16 架 MiG-29,战后仅存 5 架,这个单位的奋战精神赢得西方的尊敬,并尊称他们是最勇敢的骑士!


被 F-15 击落的 MiG-29

  MiG-29 是前苏联在 80 年代末期大量出口的新世代战机,使用客户遍及东欧、中东、南亚、远东和中南美洲,成为前苏联当时出口的主力战机。不过,前苏联的解体使得 MiG-29 无法继承 MiG-21、MiG-23 的米格机销售荣景,在苏联解体前的 1991 年,估计在莫斯科和路克霍维特西(Lookhovitsy)的工厂大约生产了 1,200 架的单座 MiG-29,在高尔基(Gor'kiy)的工厂生产了 200 架左右的 MiG-29UB,都与以前的米格机产量有极大的差距。

  前苏联解体后,米格集团再也没有大量订单,尤其是俄罗斯本身因为经济问题无力添购新型战机,使 MiG-29 的年生产量在接下来的 10 年里大幅下降。总计,MiG-29 从问世迄今总共生产不超过 1,500 架,其中的 220 架是双座的 MiG-29UB 战斗教练机。MiG-29 总计获得二十余个国家采用,其客户遍布东欧、中东、南亚、东亚和南美洲等地区,其中俄罗斯空军配备 480 架左右数量最多。

独联体

  在苏联解体之前的 1990/1991 年,当时的苏联空军共拥有 800 架左右的 MiG-29 战机,编成 25 个战斗机大队,每个大队通常配备 32 架战机,但某些特别单位则拥有 48 或 54 架战机。800 架 MiG-29 里仅有 40 架部署在远东地区,约 130 架是部署在俄罗斯共和国的欧俄地区,主要供训练和测评单位使用,其中最大的单位是位在波里梭格利别斯克(Borisoglebsk)的第 1080 飞行转换训练中心,该中心拥有 80 架左右的 MiG-29;在利皮斯克(Lipetsk)的第 968 战斗与战轰测评大队拥有将近 40 架 MiG-29;驻扎莫斯科近郊库宾卡基地的第 234 混合战斗机大队拥有 15 架 MiG-29。前苏联的其它共和国仍以 MiG-21、MiG-23 为主,仅有少数来得及部署 MiG-29,在白俄罗斯的伯约萨空军基地部署 50 架左右,在乔治亚的札卡亚空军基地部署约 35 架,另外在中亚的土库曼部署 22 架,在乌兹别克部署 30 架。

  MiG-29 当时主要是部署在东德、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的基地,能够对北约目标实施战术核攻击任务。苏联空军的 MiG-29 在 1986 年开始进驻东德,用于取代驻东欧的苏联空军的 MiG-23M;驻扎东德的西方集团军拥有较庞大的兵力,两德统一当时约有 250 架 MiG-29 正部署在东德境内,被编成隶属 3 个战斗机师的 8 个战斗机大队。另外,苏联空军在匈牙利和捷克各部署了一个 MiG-29 战斗机大队。当苏联从东欧全面撤军之后,从东德撤回的 8 个 MiG-29 大队分别被安置在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境内,从匈牙利撤回的 MiG-29 被部署在俄罗斯,从捷克撤回的 MiG-29 被安置在乌克兰。不过撤军行动拖得很长,即便是在苏联解体时,这些战机的撤军行动还没有全部完成。

  俄罗斯是苏联解体后的主要继承国家,在军事上接收了全部的核武器和最大比重的传统武力。苏联解体前,当时的苏军航空部队拥有包括 160 架重轰炸机、8,200 架战术飞机、4,000 架直升机在内的 13,000 架飞机规模,尽管其中有许多飞机是陈旧且即将退役的型式,不过总的来说有将近一半的飞机被俄罗斯所接收,接收的 MiG-29 在 450-500 架之间。此外,米格设计局和制造工厂都位在俄罗斯境内,使得俄罗斯目前是 MiG-29 的生产国家和最大使用国家。根据俄罗斯媒体在 1997 年的报道,俄罗斯空军当时拥有 460 架 MiG-29 在服役,如果连同米格集团后来研制的 MiG-29M、MiG-29S、MiG-29SMT、MiG-29K 等改良型或出口型战机,目前在俄罗斯的 MiG-29 其总数应该不会超过 500 架。

  在俄罗斯空军使用 MiG-29 的单位里,第 234 混合战斗机大队是最特殊的单位,这个单位以顶尖飞行员编成雨燕(Swifts)特技飞行表演队,拥有 10 架 MiG-29A 和 3 架 MiG-29UB,这些 MiG-29 的机身和翼面都涂以蓝、白双色涂装,在飞行表演时非常亮眼。雨燕表演队在 1990 年中期成立,最初采用四机表演队形,不过后来将队形增加为六机,编队飞行表演时各机的间距只有 3 米,展现出极佳的团体默契。雨燕表演队自 1991 年起就活跃于国内外的航空展,在巡回表演时曾经拜访过欧洲和东南亚的十余个国家。

                                   雨燕飞行表演队
  前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是独联体内的第三大国家,接收的前苏军装备也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前苏联空军当年使用的各型战机大部分都为白俄罗斯所沿用,总计接收了 500 架以上各型飞机。不过,白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极为恶劣,根本无力支持庞大装备的运作,因此有相当比率的武器被淘汰和封存,甚至为了筹措经费而变卖一些二手装备。白俄罗斯空军接收的 MiG-29 在 50-60 架之间,白俄罗斯为了筹措经费曾将部分 MiG-29 售予秘鲁和阿尔及利亚,不过白俄罗斯在 1999 年向俄罗斯购买 8 架 MiG-29UB,以供部队训练之用。





白俄罗斯

  前苏联解体时,乌克兰接收了境内的前苏联空军飞机和从东德撤回的独联体空军飞机,接收的各型作战飞机高达 3,000 架,装备接收数量仅次于俄罗斯。当时乌克兰接收的海、空军 MiG-29 数量高达 220-230 架之间,其中包括 155 架较先进的 9-13/9-13S 的支点 C 型战机,使得乌克兰成为 MiG-29 的第二大使用国家。由于乌克兰的经济状况非常差,乌克兰空军无力维持规模庞大的机队,装备妥善率和飞行员的飞行时数都相当低,已有相当比率的战机被淘汰和封存,部分二手战机被售予第三世界国家,MiG-29 就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战机,不过目前仅传出卖给厄立特里亚。此外,乌克兰空军在 1990 年代初期成立一个类似俄罗斯雨燕小组的乌克兰隼(Ukraine Falcons)特技飞行表演队,配备 5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全机主要采用蓝、黄、白三色涂装,采用五机编队进行飞行表演。




乌克兰隼(Ukraine Falcons)特技飞行表演队

  在目前的独联体国家里,中亚的哈萨克、乌兹别克和土库曼也配备有 MiG-29。哈萨克是其中军力较强的国家,该国独立时接收了包括 40 架 Tu-95MS 轰炸机、Su-24、MiG-23 和 MiG-25/31 在内的前苏联空军装备,后来以 Tu-95MS 换取哈萨克空军所需的 MiG-29、Su-25、Su-27 等新装备,据说目前配备有 40 架左右的 MiG-29。土库曼空军虽然 300 架以上的前苏联空军飞机(以 MiG-23 的数量最多),不过该国的经济状况恶劣,大部分的战机都处于封存状态,据说拥有 24 架 MiG-29,实际仍在操作的数量不详。乌兹别克空军接收的前苏联飞机数量与土库曼空军相当,300 架飞机里仅有 60% 具操作价值,实际使用的数量因为该国经济状况不佳而更少,估计乌兹别克空军拥有近 40 架 MiG-29。

  前苏联解体时,部署在摩尔多瓦的黑海舰队海军航空兵 MiG-29 战机共有 34 架,该国虽然顺理成章地接收了这批战机,不过小国寡民的摩尔多瓦根本无力维持这批战机的运作,后来决定出口这些战机以换取资金。摩尔多瓦的 MiG-29 分别被卖给了厄立特里亚、也门和美国,其中以美国采购 21 架的数量居冠,主要是避免这批战机落入伊朗之手;而厄立特里亚和也门购入的 MiG-29 后来曾经实际用于战争,并有数架折损。此外,在独联体中的亚美尼亚也拥有少量 MiG-29,俄罗斯在 1999 年曾运交 8 架 MiG-29 给亚美尼亚,连同原来的 5 架使总数增为 13 架,与 S-300 防空导弹系统共同构成亚美尼亚的防空主干。





                                                         


摩尔多瓦空军的 MiG-29,最后一幅图为美国空军装运 MiG-29UB“白 61”

欧洲使用国家

  保加利亚在 1990 年购入首批的 10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后来再购入 8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目前被编入两个战斗机大队里。保加利亚在 1996 年与俄罗斯磋商新的军机采购案,当时俄罗斯愿提供 4 亿 5 千万美元的贷款,部分款项将采购 14 架 MiG-29SM 和 2 架 MiG-AT 教练机,部分款项则用于在保加利亚境内设立飞机翻修工厂,可为欧洲、亚洲、中东和北非的米格机进行维修,估计在这些地区有 1,200 架 MiG-21、750 架 MiG-23 和 350 架 MiG-29 在服役。不过,这项采购计划似乎并未实施,部分原因是保加利亚的经济状况不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未来是否加入北约改用西方战机的争议。




保加利亚

  前东德是华约组织里第一个配备 MiG-29 的国家,东德空军在 1988 年 3-4 月接收了第一批 7 架 MiG-29,同年 5 月正式开始服役,而包括 20 架 MiG-29A 和 4 架 MiG-29UB 在内的 24 架战机在 1989 年 5 月完成接收全部服役。东德空军在 1990 年初原本计划再采购 30 架 MiG-29,不过这个计划因为东、西德即将统一而没有实现;1990 年 10 月两德正式统一,MiG-29 由于服役甫两年,遂成为原东德空军配备的战机里唯一被沿用者,被编入第 73 战斗机联队的两个中队。




东德

  德国政府对于是否沿用东德空军的 MiG-29 曾经引发争论,为了评估该机的性能和操作效益,1991 年曾将两架 MiG-29 送到美国进行两个月的密集试验,证明这型战机符合德国空军的需求。MiG-29 拥有杰出的机动性能和近距离空战武器装备,近距离空战能力甚至超过大部分的西方对手;因此,当欧洲四国合作发展的 EF2000 进度推迟时,德国空军当时就有采购更多 MiG-29 的呼声。不过,初期型 MiG-29 存在着许多技术问题,例如所使用的 RD-33 型发动机其大修间隔时间只有 350-400 小时,寿命甚至不超过 600 小时;妥善率过低是另一个严重的问题,24 架 MiG-29 在 1991 年初只有 6 架具备完整操作能力,1992 年的妥善数量虽增为 12 架,但仍然不能让人满意。德国政府经过详细评估,最后还是选择了 EF2000 战机。




德国空军接手后更换了涂装

  匈牙利在 1993 年以 8 亿美元向俄罗斯采购 28 架 MiG-29,包括 22 架 MiG-29B 和 6 架 MiG-29UB 在内的这批战机在 1994/1995 年分两批运交完毕。由于匈牙利已经在 1999 年加入北约组织,于是对这批 MiG-29 进行若干修改,换装西方规格的 IFF、通信系统等装备;不过,匈牙利最终还是计划以西方制战机来替换现役的俄制作战飞机,打算在 F-16、F/A-18、JAS-39、幻影 2000 等战机遴选。

  由于国防经费有限,匈牙利目前没有采购新战机的经费,购机计划已予以推迟。匈牙利空军甚至无法足够预算采购零备件供现役的 MiG-29 运作,因此现役 MiG-29 的妥善率偏低,2001 年据说只有 8 架战机具备完整操作能力,而且飞行员在未来生涯不确定的状况下纷纷求去,大幅削弱了这批战机的战备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 MiG-29 除了 R-27、R-73 等标准配备的空对空导弹外,还可挂载较老旧的 R-60 空对空导弹执行任务。




匈牙利

  波兰在 1989 年向前苏联购买 12 架 MiG-29,包括 9 架 MiG-29A 和 3 架 MiG-29UB 的这批战机在 1989/1990 年运交波兰空军,被编入驻防华沙附近的第 1 战斗机大队。波兰决定加入北约组织后,基于政治因素决定将现有的俄制装备逐步改为西方装备,曾计划卖掉 MiG-29 改采 F-16、F/A-18、JAS-39、幻影 2000 等西方战机。不过,经济因素后来还是压倒了政治因素,当捷克政府决定卖掉本身的 10 架 MiG-29 时,波兰政府立即购买这批战机以充实 MiG-29 机群。波兰在 1995 年 12 月与捷克签约用装备交换的方式获得这批战机,以新造的 W-3 通用直升机换得 9 架 MiG-29A 和 1 架MiG-29UB,这 10 架战机在 1995/1996 年运交波兰,使波兰空军目前总计拥有 18 架 MiG-29A 和 4 架 MiG-29UB。




波兰

  罗马尼亚在 1989 年购买 10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这批战机在 1989 年该国爆发流血革命前夕刚全数运交完毕,配属第 57 战斗机大队。罗马尼亚爆发流血革命时,第 57 战斗机大队还没有进入全战备状态,因此没有加入支持革命的正规陆军与效忠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sescu)的内政军警部队之间的战斗。罗马尼亚原本还计划增购另一批 MiG-29 使得总数增加到 30 架左右,不过这项计划因为国内形势的改变而告吹,然而后来据称从摩尔多瓦购得 1 架 MiG-29UB。根据资料显示,罗马尼亚空军目前已折损了 2 架 MiG-29A 和 1 架 MiG-29UB,还残存 10 架 MiG-29 在服役。罗马尼亚计划比照 MiG-21 枪骑兵的模式改良这批战机,罗马尼亚的航星公司与德国航天和艾尔毕特公司合作推出的 MiG-29 改良型被称为狙击手式战机,除自用外并将用于出口。








罗马尼亚 MiG-29 Sniper

  捷克斯洛伐克在 1989 年购入 MiG-29,前苏联在当年共拨交 18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捷克斯洛伐克原本还计划增购 40 架 MiG-29,不过由于国内形势发生变化,整个国家后来甚至解体为两个独立国家,使得这个计划始终无法实现。捷克斯洛伐克在 1992 年分裂为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国家,服役不久的 MiG-29 机队被这两个国家均分,各自分得 9 架 MiG-29A 和 1 架 MiG-29UB。分裂后的捷克采亲近西方的政策,积极争取加入北约组织,政策决定后捷克积极进行军备北约化,计划采购西方战机来换掉俄制战机。由于 MiG-29 的维持费用非常高,于是在 1994 年中期决定卖掉 10 架 MiG-29,捷克的这批 MiG-29 在 1995 年被波兰收购,波兰用新造的 W-3 通用直升机换得这批战机。




捷克

  不同于捷克积极加入北约组织,分离出来的斯洛伐克仍旧与俄罗斯维持密切的贸易与军事关系。斯洛伐克分得 9 架 MiG-29A 和 1 架 MiG-29UB,MiG-29UB 在 1994 年因为意外事故坠毁,不过斯洛伐克自 1994 年初陆续向俄罗斯购入 13 架 MiG-29A 和 1 架 MiG-29UB,使现役的 MiG-29 增加到 23 架,但是双座战斗教练机只有 1 架。斯洛伐克空军的 MiG-29 非常活跃,经常在国内、外的航空表演活动中亮相,算是 MiG-29 的外国使用客户中能见度最高者。斯洛伐克在 1995/1996 年增购了 8 架 MiG-29,并且替换掉几架较早期的 MiG-29,这批新购买的战机配备有西方规格的 IFF、通信系统和其它改良,以利未来与北约国家配合。斯洛伐克目前仍致力与俄罗斯进行军事合作,两国在 1997 年曾达成军事技术合作协议,陆续提供包括 MiG-29、发动机、零备件、弹药在内的军事装备与物资。
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是第一个配备 MiG-29 的东欧国家,前苏联在 1988 年初运交 14 架 MiG-29B 和 2 架 MiG-29UB,配备 R-73 和 R-27 两款空对空导弹,编成第 127 和第 204 两个战斗机中队;南斯拉夫原本还购买另外 16 架 MiG-29,不过在这批战机运交前爆发了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的内战,这批战机遂因国际武器禁运而没有运交。南斯拉夫因为内战而解体,16 架 MiG-29 被编入塞尔维亚空军服役。

  塞尔维亚是第二个将 MiG-29 用于战斗的国家,在 1999 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用于抗衡以美军为主力的北约空军。不过就像是海湾战争的翻版,面对北约空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塞尔维亚空军虽派出 MiG-29B 英勇接战,但是升空作战战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敌机就被击落,另有数架战机在地面被炸毁。在历时 78 天的科索沃战争期间,总计有 6 架 MiG-29 在空战中被击落,另有 4 架在地面被炸毁和 1 架失事,战后仅残存了 4 架 MiG-29B 和 1 架 MiG-29UB 还在服役,塞尔维亚空军的 MiG-29 机群可说是牺牲惨重。




南斯拉夫空军的 MiG-29,巴塔吉尼卡机场附近

中东与亚洲

  印度是配备 MiG-29 的第一个出口国家,印度为抗衡巴基斯坦的 F-16 战机,在 1984 年向前苏联提出购买 MiG-29,前苏联在 1986 年 12 月运交印度首批 12 架战机。前苏联和俄罗斯提供印度数批 MiG-29,在 1986-1987 年总计运交了 46 架 MiG-29A 和 4 架 MiG-29UB,在 1989 年出售 18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1995/1996 年再出售 8 架 MiG-29SD 和 2 架 MiG-29UB。印度空军将 MiG-29 编成第 47、第 28、第 223 三个作战中队,印度空军称 MiG-29 为鹰(Baaz)式战机。

  印度空军在去年十年的飞安纪录极差,据说高级教练机数量不足是重要的原因,拿印度采购的 80 架 MiG-29 来分析,双座战斗教练机只有 8 架,显然印度空军的采购决策是相当有问题的。事实上,印度空军 MiG-29 机群已经在意外事故中至少折损了 4 架,其中有 2 架是在 1994 年互撞失事。印度有获得授权制造 MiG-21、MiG-27 等米格战机的经验,原本计划以相同模式取得 MiG-29,不过因为制造能量专用于 MiG-27 而作罢。印度在 1997 年曾考虑增加 MiG-29 的数量到 120 架,还打算引进 MiG-29M 并为服役多年的 MiG-29 机群加装空中加油管,但是最后因为采购 Su-30MKI 而取消。不过,由于印度海军采购哥希可夫(Gorshkov)号航母,印度海军将一并购入 MiG-29K 作为舰载战机。

  印度空军的 MiG-29 并无战斗纪录,在 1999 年的克什米尔冲突曾动用 MiG-21、MiG-27 和幻影 2000H,并未出动 MiG-29 作战。印度空军的 MiG-29 机群主要是早期的A 型,仅具备非常有限的对地攻击能力,印度空军计划对这批战机进行性能升级,包括米格集团、航星/EADS/艾尔毕特在内的厂商正积极争取这份合约。




印度

  叙利亚是继印度之后的第二个配备 MiG-29 的出口国家,叙利亚在1987年向前苏联购买这型战机,以弥补 1982 年黎南空战的重大损失。叙利亚最初计划采购 150 架 MiG-29,前苏联在 1987 年中期将首批 MiG-29 运交叙利亚,第一个作战中队在 1988 年底装备成军,并迅速编成包括 3 个中队的航空战斗团。不过,叙利亚空军实际拥有的 MiG-29 数量远低于 150 架,米格集团甚至曾指出仅运交 20 架而已,但一般推测配备有 60 或 80 架 MiG-29A/UB。在 2000 年 4 月的最新军售合约里,俄罗斯出售叙利亚总价值 20 亿美元的武器,包括 14 架 Su-27、14 架 MiG-29 和先进防空导弹,并提供 MiG-21、MiG-23、MiG-25 等旧式俄制战机所需的零备件。




叙利亚

  两伊战争末期,伊拉克在 1987 年向前苏联购买 MiG-29,以充实由 MiG-21 和 MiG-23 构成的米格机群。第一批 18 架 MiG-29A 和 MiG-29UB 在 1988 年运交伊拉克,伊拉克空军在海湾战争爆发前总计配备 35 架 MiG-29A 和 6 架 MiG-29UB,主要部署在巴格达外围的空军基地。海湾战争爆发后,MiG-29 是伊拉克空军最现代化的战机,而这场战争也首开 MiG-29 的战斗纪录。不过,这型战机面对联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并没有发挥的机会,至少有 6 架 MiG-29A 在空战中被美国空军的 F-15C 击落,有数量不详的战机在地面被炸毁,另有 21 架逃至伊朗。海湾战争结束后,估计伊拉克空军残存的 MiG-29 不超过两位数字,也有资料指出残存的数量为 8 架,不过在国际军事与经济禁运下已经丧失操作能力,处于长时间封存状态。




伊拉克

  伊朗在两伊战争前一直是使用美制战机,不但是 F-14 战机的唯一出口国家,还拥有大批 F-4、F-5 等美制战机,不过这些战机在两伊战争期间大量折损,加上与美国闹翻无法获得零备件和新战机,被迫改用俄系战机。伊朗在两伊战争结束后重新整顿军力,在 1990 年向前苏联采购 MiG-29,前苏联在同年秋季提供伊朗 14 架 MiG-29A,成为伊朗空军的新生力军。在 1991 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空军为躲避联军的大规模轰炸有大量战机飞抵伊朗,其中包括 21 架 MiG-29A,这批战机后来被直接编入伊朗空军服役。此外,据说俄罗斯在 1997 年还出售 1 架 MiG-29 给伊朗。




伊朗双机,涂装很有特色

  也门在 1993/1994 年获得 4-5 架 MiG-29,这批战机是经过第三地从摩尔多瓦引进而来,随即用于也门内战。南、北也门在 1990 年 5 月统一,统一前的北也门使用美制 F-5E,南也门则使用 MiG-21MF/bis;不过,统一不久的也门在 1993 年因为政治动荡演变为内战,南也门获得邻国军事援助取得包括 MiG-21、MiG-29 和 Su-22 在内的装备。

  根据西方媒体的报道,南也门 MiG-29 在 1994 年中期曾执行过战斗任务,不过南也门由于地面战斗失利,有 2 架 MiG-29 在机场被北也门军掳获。也门内战在 1994 年 7 月结束,新组建的也门政府曾在同年宣布向俄罗斯购买 10 架 MiG-29,不过这项军售并未实施。因此,也门目前只拥有极少量的 MiG-29,是否仍处操作状态也颇有疑问。




也门

  朝鲜是东亚地区第一个配备 MiG-29 的国家,在 1988 年中期引进这型战机,用以抗衡韩国的 F-16 战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是唯一获得苏联授权组装生产 MiG-29 的国家,同时有部分 MiG-29 属于较精密的支点 C 型战机,不过缺乏俄罗斯同型战机所配备的 L203B 主动干扰器。朝鲜空军到底配备多少 MiG-29 外界说法不一,俄罗斯方面的资料指出,在 90 年代末期总数不超过 20 架;不过根据西方国家的最新纪录,俄罗斯在 2001 年新运交了 10 架 MiG-29,使朝鲜空军目前可能拥有 35 架 MiG-29A 和 5 架 MiG-29UB。

  马来西亚空军在 1994 年与俄罗斯签约采购第一批 MiG-29 战机,以 5 亿 6 千万美元采购 8 架 MiG-29 和相关的飞行员与技术人员训练。马来西亚的 MiG-29 在 1995 年开始交机,目前总计配备 16 架 MiG-29N 和 2 架 MiG-29NUB,被编入第 17 和第 19 战斗机大队,曾参加多次航展大英国协的联合军事演习。马来西亚在 1997 年签定总价 3,440 万美元历时 18 个月的 MiG-29N 升级合约,将这批战机升级到 MiG-29SE/SM 的标准,升级后的 MiG-29N 已经在 1998/1999 年陆续服役。经过改良的 MiG-29N 拥有 4,000 公斤的武器酬载能力,加装空中加油管和配备 R-77 空对空导弹和 Kh-27T 空对地导弹等武器;此外,据说马来西亚空军对进一步升级到 MiG-29SMT 颇有兴趣,未来有可能再进行改良。




马来西亚

  南亚地区的孟加拉一向使用中国制造的战机,以歼 6、歼 7、强 5 为空军主力装备,不过该国在 1999 年以 1 亿 1,500 万美元向俄罗斯购买 8 架 MiG-29(6 架单座和 2 架双座机),成为孟加拉空军的最新装备。这批 MiG-29 在 1999 年 12 月到 2000 年 1 月完成运交,据说孟加拉在 2001 年 4 月再斥资 2 亿 1 千万美元购买第二批 16 架 MiG-29,未来将使孟加拉空军拥有两个 MiG-29 中队。


孟加拉

  与孟加拉相邻的缅甸是最新加入支点战机俱乐部的国家,该国与孟加拉一样使用中国制战机,不过去年也购买了一批 MiG-29。根据俄罗斯方面的消息指出,缅甸在 2001 年 6 月与俄罗斯签订了一份总价 1 亿 3 千万美元的合约,将购买 10 架 MiG-29C 和 2 架 MiG-29UB,以合约价格推测所采购的可能是二手战机。

美洲与非洲

  位处加勒比海与美国后门的古巴一直是米格战机的传统使用国家,该国在 1989/1990 年陆续配备 MiG-29,是前苏联解体之前少数购入这型战机的几个非华约组织国家之一。古巴空军目前配备有 12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实力仅够编成一个作战中队的规模,外界一直不清楚这批战机的使用状况,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与 MiG-23MS 和 MiG-21 共同执行防空任务。




古巴

  秘鲁是南美洲第一个使用俄制作战飞机的国家,在 1976 年便引进 Su-20、An-26、Mi-6、Mi-8 等飞机。秘鲁在 1996 年的边界冲突中败于厄瓜多尔,决定引进包括 MiG-29 战机的新型装备充实军事力量。秘鲁最初是与俄罗斯洽谈采购 MiG-29 事宜,不过却半路却杀出程咬金,秘鲁空军最后却决定采购白俄罗斯空军的二手装备,总计购买 12 架 MiG-29A、2 架 MiG-29UB 和包括 R-27、R-60、R-73 空对空导弹、80 毫米 S-8 火箭、炸弹在内的武器装备以及支持装备,这批 MiG-29 在 1997 年运交。据说秘鲁是以极低廉的价格购得这批装备,媒体披露的资料指称 MiG-29 的单价只有 400 万美元,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么秘鲁以如此低廉的价格获得 MiG-29 这种等级的战机可说是赚到了。

  不过,白俄罗斯无法提供 MiG-29 运作所需的零备件、武器弹药和后勤维护服务,而被摆一道的俄罗斯在这份军售签约前便警告过秘鲁,不会对这批第三国出售的 MiG-29 提供任何服务,事实证明这批战机随即发生运作的问题,据说在 1997 年底时仅剩下 4 架 MiG-29 还在操作。秘鲁空军为解决 MiG-29 的维护问题,在 1998 年向米格集团购买 3 架 MiG-29SE,以取得俄罗斯同意对原来的 MiG-29 提供零备件和维护服务,顺利解决维护问题。




秘鲁

  厄立特里亚是非洲东部的新兴国家,在 1962 年被埃塞俄比亚武力兼并,成为埃塞俄比亚的北陲,不过历经数十年的武装斗争,厄立特里亚终于在 1993 年脱离埃塞俄比亚控制而独立。该国获得 MiG-29 的过程与前述的也门非常类似,都是因为战火的急迫需要而紧急采购二手装备,厄立特里亚在 1998 年自乌克兰购得 3 架二手的 MiG-29A 和 1 架 MiG-29UB,成为最后几个加入“支点战机俱乐部”的使用国家。

  厄立特里亚独立后由于厄、埃两国的边境划分不明确,相互控制对方的一些领土和村镇,因此不时爆发边界冲突,终于在 1998 年再度爆发大规模战争。厄立特里亚总共向乌克兰购买 10 余架 MiG-21、MiG-23、MiG-29,对抗埃塞俄比亚购自俄罗斯的 50 余架 MiG-21MF、MiG-23BN、Su-25、Su-27(8 架),这些战机都是由佣兵飞行员操作。根据西方媒体报道,厄国 MiG-29 曾与埃国 Su-27 爆发过空战,在 1998 年 2 月 25 日和 26 日各有 1 架 MiG-29 被 Su-27 发射的 R-73 空对空导弹所击落,首创这两款俄制战机的对决纪录。厄、埃两国间的战争已经在 2000 年 6 月结束,厄立特里亚 MiG-29 的服役状况目前不详。

  阿尔及利亚在 1998 年与白俄罗斯洽谈 36 架二手 MiG-29 的采购,俄罗斯后来同意搭配 IL-78 加油机一并出售 MiG-29 的零备件,这些 MiG-29 才顺利服役,也使该国成为唯一使用 MiG-29 的北非国家。不过,根据牛津大学的权威资料指出,阿尔及利亚空军目前可能只有 1 个中队 MiG-29 在服役。


                                     阿尔及利亚的 MiG-29

  在拥有 MiG-29 的国家里面,美国无疑是最特别的国家,美国空军虽然没有配备 MiG-29,但在 1997 年底却以 8,000 万美元购进 21 架摩瓦多尔的 MiG-29,以免这批战机落入像叙利亚、伊拉克、伊朗之类敌对国家之手。美国是根据国际合作降低威胁计划(Co-operative Threat Reduction Program)而购买这批战机,21 架战机包括 6 架支点 A 型、14 架支点 C 型和 1 架 MiG-29UB,部分战机拥有投射战术核武器的能力。


                       美国国家航空情报中心陈列的 MiG-29UB,购自摩尔多瓦

  在获得这批MiG-29以前,美国空军在 1990 年就曾利用德国空军的 MiG-29 进行技术评估,编号 29+06 的 MiG-29A 在 1992 年底以前被美国空军系统司令部运用,发展对抗 MiG-29 的战术战法和反制之道,这些经验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期间都受惠不少。美国在冷战期间还曾以辗转获得的 MiG-21 和 MiG-23/27 组成假想敌部队,扮演红旗演习里的敌机角色,后来这项任务先后以 F-5E/F、T-38、F-16N、F/A-18 等美制战机担任。目前美国似乎没有将这批 MiG-29 用于假想敌任务,使用状况不明。

结语

  苏联解体之前,MiG-29 是出口武器清单里炙手可热新型战机,不过 MiG-29 初期型的多功能性不足,例如在空对地作战上只能投射传统炸弹和发射无制导火箭弹,无法配备激光、雷达或电视制导的导弹和制导炸弹。尽管 MiG-29 初期型的缺点不少,不过对于前苏联空军来说,缺乏全天候精准对地攻击能力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苏联空军拥有多款攻击机和轰炸机可有效执行这项任务。同样的,对苏联空军来说,MiG-29 较短的作战航程也不妨碍执行战场空优任务,而航电系统的缺点则可利用地面管制站和空中预警管制机来弥补。

  不过,这些性能弱点在冷战结束后的出口市场构成致命缺陷,使 MiG-29 的销售大幅萎缩。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导致军火市场大幅开放,买方对武器系统的性能要求超过对军售附带的政治支持,MiG-29 较缺乏弹性的作战功能便大幅限制了销售表现。在销售以及米格生产体系的存活压力下,米格集团积极强化 MiG-29 的多功能性以吸引客户,针对 MiG-29 的各项缺点进行改善,在 90 年代推出大量改良型。加上配合日趋灵活的销售策略,MiG-29 的出口业绩在 90 年代末期终于逐渐好转,获得许多新客户采用,米格集团宣称在 2001 年获得 5 个国家共 36 架战机的订单。
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是第一个配备 MiG-29 的东欧国家,前苏联在 1988 年初运交 14 架 MiG-29B 和 2 架 MiG-29UB,配备 R-73 和 R-27 两款空对空导弹,编成第 127 和第 204 两个战斗机中队;南斯拉夫原本还购买另外 16 架 MiG-29,不过在这批战机运交前爆发了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的内战,这批战机遂因国际武器禁运而没有运交。南斯拉夫因为内战而解体,16 架 MiG-29 被编入塞尔维亚空军服役。

  塞尔维亚是第二个将 MiG-29 用于战斗的国家,在 1999 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用于抗衡以美军为主力的北约空军。不过就像是海湾战争的翻版,面对北约空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塞尔维亚空军虽派出 MiG-29B 英勇接战,但是升空作战战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敌机就被击落,另有数架战机在地面被炸毁。在历时 78 天的科索沃战争期间,总计有 6 架 MiG-29 在空战中被击落,另有 4 架在地面被炸毁和 1 架失事,战后仅残存了 4 架 MiG-29B 和 1 架 MiG-29UB 还在服役,塞尔维亚空军的 MiG-29 机群可说是牺牲惨重。




南斯拉夫空军的 MiG-29,巴塔吉尼卡机场附近

中东与亚洲

  印度是配备 MiG-29 的第一个出口国家,印度为抗衡巴基斯坦的 F-16 战机,在 1984 年向前苏联提出购买 MiG-29,前苏联在 1986 年 12 月运交印度首批 12 架战机。前苏联和俄罗斯提供印度数批 MiG-29,在 1986-1987 年总计运交了 46 架 MiG-29A 和 4 架 MiG-29UB,在 1989 年出售 18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1995/1996 年再出售 8 架 MiG-29SD 和 2 架 MiG-29UB。印度空军将 MiG-29 编成第 47、第 28、第 223 三个作战中队,印度空军称 MiG-29 为鹰(Baaz)式战机。

  印度空军在去年十年的飞安纪录极差,据说高级教练机数量不足是重要的原因,拿印度采购的 80 架 MiG-29 来分析,双座战斗教练机只有 8 架,显然印度空军的采购决策是相当有问题的。事实上,印度空军 MiG-29 机群已经在意外事故中至少折损了 4 架,其中有 2 架是在 1994 年互撞失事。印度有获得授权制造 MiG-21、MiG-27 等米格战机的经验,原本计划以相同模式取得 MiG-29,不过因为制造能量专用于 MiG-27 而作罢。印度在 1997 年曾考虑增加 MiG-29 的数量到 120 架,还打算引进 MiG-29M 并为服役多年的 MiG-29 机群加装空中加油管,但是最后因为采购 Su-30MKI 而取消。不过,由于印度海军采购哥希可夫(Gorshkov)号航母,印度海军将一并购入 MiG-29K 作为舰载战机。

  印度空军的 MiG-29 并无战斗纪录,在 1999 年的克什米尔冲突曾动用 MiG-21、MiG-27 和幻影 2000H,并未出动 MiG-29 作战。印度空军的 MiG-29 机群主要是早期的A 型,仅具备非常有限的对地攻击能力,印度空军计划对这批战机进行性能升级,包括米格集团、航星/EADS/艾尔毕特在内的厂商正积极争取这份合约。




印度

  叙利亚是继印度之后的第二个配备 MiG-29 的出口国家,叙利亚在1987年向前苏联购买这型战机,以弥补 1982 年黎南空战的重大损失。叙利亚最初计划采购 150 架 MiG-29,前苏联在 1987 年中期将首批 MiG-29 运交叙利亚,第一个作战中队在 1988 年底装备成军,并迅速编成包括 3 个中队的航空战斗团。不过,叙利亚空军实际拥有的 MiG-29 数量远低于 150 架,米格集团甚至曾指出仅运交 20 架而已,但一般推测配备有 60 或 80 架 MiG-29A/UB。在 2000 年 4 月的最新军售合约里,俄罗斯出售叙利亚总价值 20 亿美元的武器,包括 14 架 Su-27、14 架 MiG-29 和先进防空导弹,并提供 MiG-21、MiG-23、MiG-25 等旧式俄制战机所需的零备件。




叙利亚

  两伊战争末期,伊拉克在 1987 年向前苏联购买 MiG-29,以充实由 MiG-21 和 MiG-23 构成的米格机群。第一批 18 架 MiG-29A 和 MiG-29UB 在 1988 年运交伊拉克,伊拉克空军在海湾战争爆发前总计配备 35 架 MiG-29A 和 6 架 MiG-29UB,主要部署在巴格达外围的空军基地。海湾战争爆发后,MiG-29 是伊拉克空军最现代化的战机,而这场战争也首开 MiG-29 的战斗纪录。不过,这型战机面对联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并没有发挥的机会,至少有 6 架 MiG-29A 在空战中被美国空军的 F-15C 击落,有数量不详的战机在地面被炸毁,另有 21 架逃至伊朗。海湾战争结束后,估计伊拉克空军残存的 MiG-29 不超过两位数字,也有资料指出残存的数量为 8 架,不过在国际军事与经济禁运下已经丧失操作能力,处于长时间封存状态。




伊拉克

  伊朗在两伊战争前一直是使用美制战机,不但是 F-14 战机的唯一出口国家,还拥有大批 F-4、F-5 等美制战机,不过这些战机在两伊战争期间大量折损,加上与美国闹翻无法获得零备件和新战机,被迫改用俄系战机。伊朗在两伊战争结束后重新整顿军力,在 1990 年向前苏联采购 MiG-29,前苏联在同年秋季提供伊朗 14 架 MiG-29A,成为伊朗空军的新生力军。在 1991 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空军为躲避联军的大规模轰炸有大量战机飞抵伊朗,其中包括 21 架 MiG-29A,这批战机后来被直接编入伊朗空军服役。此外,据说俄罗斯在 1997 年还出售 1 架 MiG-29 给伊朗。




伊朗双机,涂装很有特色

  也门在 1993/1994 年获得 4-5 架 MiG-29,这批战机是经过第三地从摩尔多瓦引进而来,随即用于也门内战。南、北也门在 1990 年 5 月统一,统一前的北也门使用美制 F-5E,南也门则使用 MiG-21MF/bis;不过,统一不久的也门在 1993 年因为政治动荡演变为内战,南也门获得邻国军事援助取得包括 MiG-21、MiG-29 和 Su-22 在内的装备。

  根据西方媒体的报道,南也门 MiG-29 在 1994 年中期曾执行过战斗任务,不过南也门由于地面战斗失利,有 2 架 MiG-29 在机场被北也门军掳获。也门内战在 1994 年 7 月结束,新组建的也门政府曾在同年宣布向俄罗斯购买 10 架 MiG-29,不过这项军售并未实施。因此,也门目前只拥有极少量的 MiG-29,是否仍处操作状态也颇有疑问。




也门

  朝鲜是东亚地区第一个配备 MiG-29 的国家,在 1988 年中期引进这型战机,用以抗衡韩国的 F-16 战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是唯一获得苏联授权组装生产 MiG-29 的国家,同时有部分 MiG-29 属于较精密的支点 C 型战机,不过缺乏俄罗斯同型战机所配备的 L203B 主动干扰器。朝鲜空军到底配备多少 MiG-29 外界说法不一,俄罗斯方面的资料指出,在 90 年代末期总数不超过 20 架;不过根据西方国家的最新纪录,俄罗斯在 2001 年新运交了 10 架 MiG-29,使朝鲜空军目前可能拥有 35 架 MiG-29A 和 5 架 MiG-29UB。

  马来西亚空军在 1994 年与俄罗斯签约采购第一批 MiG-29 战机,以 5 亿 6 千万美元采购 8 架 MiG-29 和相关的飞行员与技术人员训练。马来西亚的 MiG-29 在 1995 年开始交机,目前总计配备 16 架 MiG-29N 和 2 架 MiG-29NUB,被编入第 17 和第 19 战斗机大队,曾参加多次航展大英国协的联合军事演习。马来西亚在 1997 年签定总价 3,440 万美元历时 18 个月的 MiG-29N 升级合约,将这批战机升级到 MiG-29SE/SM 的标准,升级后的 MiG-29N 已经在 1998/1999 年陆续服役。经过改良的 MiG-29N 拥有 4,000 公斤的武器酬载能力,加装空中加油管和配备 R-77 空对空导弹和 Kh-27T 空对地导弹等武器;此外,据说马来西亚空军对进一步升级到 MiG-29SMT 颇有兴趣,未来有可能再进行改良。




马来西亚

  南亚地区的孟加拉一向使用中国制造的战机,以歼 6、歼 7、强 5 为空军主力装备,不过该国在 1999 年以 1 亿 1,500 万美元向俄罗斯购买 8 架 MiG-29(6 架单座和 2 架双座机),成为孟加拉空军的最新装备。这批 MiG-29 在 1999 年 12 月到 2000 年 1 月完成运交,据说孟加拉在 2001 年 4 月再斥资 2 亿 1 千万美元购买第二批 16 架 MiG-29,未来将使孟加拉空军拥有两个 MiG-29 中队。


孟加拉

  与孟加拉相邻的缅甸是最新加入支点战机俱乐部的国家,该国与孟加拉一样使用中国制战机,不过去年也购买了一批 MiG-29。根据俄罗斯方面的消息指出,缅甸在 2001 年 6 月与俄罗斯签订了一份总价 1 亿 3 千万美元的合约,将购买 10 架 MiG-29C 和 2 架 MiG-29UB,以合约价格推测所采购的可能是二手战机。

美洲与非洲

  位处加勒比海与美国后门的古巴一直是米格战机的传统使用国家,该国在 1989/1990 年陆续配备 MiG-29,是前苏联解体之前少数购入这型战机的几个非华约组织国家之一。古巴空军目前配备有 12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实力仅够编成一个作战中队的规模,外界一直不清楚这批战机的使用状况,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与 MiG-23MS 和 MiG-21 共同执行防空任务。




古巴

  秘鲁是南美洲第一个使用俄制作战飞机的国家,在 1976 年便引进 Su-20、An-26、Mi-6、Mi-8 等飞机。秘鲁在 1996 年的边界冲突中败于厄瓜多尔,决定引进包括 MiG-29 战机的新型装备充实军事力量。秘鲁最初是与俄罗斯洽谈采购 MiG-29 事宜,不过却半路却杀出程咬金,秘鲁空军最后却决定采购白俄罗斯空军的二手装备,总计购买 12 架 MiG-29A、2 架 MiG-29UB 和包括 R-27、R-60、R-73 空对空导弹、80 毫米 S-8 火箭、炸弹在内的武器装备以及支持装备,这批 MiG-29 在 1997 年运交。据说秘鲁是以极低廉的价格购得这批装备,媒体披露的资料指称 MiG-29 的单价只有 400 万美元,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么秘鲁以如此低廉的价格获得 MiG-29 这种等级的战机可说是赚到了。

  不过,白俄罗斯无法提供 MiG-29 运作所需的零备件、武器弹药和后勤维护服务,而被摆一道的俄罗斯在这份军售签约前便警告过秘鲁,不会对这批第三国出售的 MiG-29 提供任何服务,事实证明这批战机随即发生运作的问题,据说在 1997 年底时仅剩下 4 架 MiG-29 还在操作。秘鲁空军为解决 MiG-29 的维护问题,在 1998 年向米格集团购买 3 架 MiG-29SE,以取得俄罗斯同意对原来的 MiG-29 提供零备件和维护服务,顺利解决维护问题。




秘鲁

  厄立特里亚是非洲东部的新兴国家,在 1962 年被埃塞俄比亚武力兼并,成为埃塞俄比亚的北陲,不过历经数十年的武装斗争,厄立特里亚终于在 1993 年脱离埃塞俄比亚控制而独立。该国获得 MiG-29 的过程与前述的也门非常类似,都是因为战火的急迫需要而紧急采购二手装备,厄立特里亚在 1998 年自乌克兰购得 3 架二手的 MiG-29A 和 1 架 MiG-29UB,成为最后几个加入“支点战机俱乐部”的使用国家。

  厄立特里亚独立后由于厄、埃两国的边境划分不明确,相互控制对方的一些领土和村镇,因此不时爆发边界冲突,终于在 1998 年再度爆发大规模战争。厄立特里亚总共向乌克兰购买 10 余架 MiG-21、MiG-23、MiG-29,对抗埃塞俄比亚购自俄罗斯的 50 余架 MiG-21MF、MiG-23BN、Su-25、Su-27(8 架),这些战机都是由佣兵飞行员操作。根据西方媒体报道,厄国 MiG-29 曾与埃国 Su-27 爆发过空战,在 1998 年 2 月 25 日和 26 日各有 1 架 MiG-29 被 Su-27 发射的 R-73 空对空导弹所击落,首创这两款俄制战机的对决纪录。厄、埃两国间的战争已经在 2000 年 6 月结束,厄立特里亚 MiG-29 的服役状况目前不详。

  阿尔及利亚在 1998 年与白俄罗斯洽谈 36 架二手 MiG-29 的采购,俄罗斯后来同意搭配 IL-78 加油机一并出售 MiG-29 的零备件,这些 MiG-29 才顺利服役,也使该国成为唯一使用 MiG-29 的北非国家。不过,根据牛津大学的权威资料指出,阿尔及利亚空军目前可能只有 1 个中队 MiG-29 在服役。


                                     阿尔及利亚的 MiG-29

  在拥有 MiG-29 的国家里面,美国无疑是最特别的国家,美国空军虽然没有配备 MiG-29,但在 1997 年底却以 8,000 万美元购进 21 架摩瓦多尔的 MiG-29,以免这批战机落入像叙利亚、伊拉克、伊朗之类敌对国家之手。美国是根据国际合作降低威胁计划(Co-operative Threat Reduction Program)而购买这批战机,21 架战机包括 6 架支点 A 型、14 架支点 C 型和 1 架 MiG-29UB,部分战机拥有投射战术核武器的能力。


                       美国国家航空情报中心陈列的 MiG-29UB,购自摩尔多瓦

  在获得这批MiG-29以前,美国空军在 1990 年就曾利用德国空军的 MiG-29 进行技术评估,编号 29+06 的 MiG-29A 在 1992 年底以前被美国空军系统司令部运用,发展对抗 MiG-29 的战术战法和反制之道,这些经验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期间都受惠不少。美国在冷战期间还曾以辗转获得的 MiG-21 和 MiG-23/27 组成假想敌部队,扮演红旗演习里的敌机角色,后来这项任务先后以 F-5E/F、T-38、F-16N、F/A-18 等美制战机担任。目前美国似乎没有将这批 MiG-29 用于假想敌任务,使用状况不明。

结语

  苏联解体之前,MiG-29 是出口武器清单里炙手可热新型战机,不过 MiG-29 初期型的多功能性不足,例如在空对地作战上只能投射传统炸弹和发射无制导火箭弹,无法配备激光、雷达或电视制导的导弹和制导炸弹。尽管 MiG-29 初期型的缺点不少,不过对于前苏联空军来说,缺乏全天候精准对地攻击能力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苏联空军拥有多款攻击机和轰炸机可有效执行这项任务。同样的,对苏联空军来说,MiG-29 较短的作战航程也不妨碍执行战场空优任务,而航电系统的缺点则可利用地面管制站和空中预警管制机来弥补。

  不过,这些性能弱点在冷战结束后的出口市场构成致命缺陷,使 MiG-29 的销售大幅萎缩。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导致军火市场大幅开放,买方对武器系统的性能要求超过对军售附带的政治支持,MiG-29 较缺乏弹性的作战功能便大幅限制了销售表现。在销售以及米格生产体系的存活压力下,米格集团积极强化 MiG-29 的多功能性以吸引客户,针对 MiG-29 的各项缺点进行改善,在 90 年代推出大量改良型。加上配合日趋灵活的销售策略,MiG-29 的出口业绩在 90 年代末期终于逐渐好转,获得许多新客户采用,米格集团宣称在 2001 年获得 5 个国家共 36 架战机的订单。
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是第一个配备 MiG-29 的东欧国家,前苏联在 1988 年初运交 14 架 MiG-29B 和 2 架 MiG-29UB,配备 R-73 和 R-27 两款空对空导弹,编成第 127 和第 204 两个战斗机中队;南斯拉夫原本还购买另外 16 架 MiG-29,不过在这批战机运交前爆发了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的内战,这批战机遂因国际武器禁运而没有运交。南斯拉夫因为内战而解体,16 架 MiG-29 被编入塞尔维亚空军服役。

  塞尔维亚是第二个将 MiG-29 用于战斗的国家,在 1999 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用于抗衡以美军为主力的北约空军。不过就像是海湾战争的翻版,面对北约空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塞尔维亚空军虽派出 MiG-29B 英勇接战,但是升空作战战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敌机就被击落,另有数架战机在地面被炸毁。在历时 78 天的科索沃战争期间,总计有 6 架 MiG-29 在空战中被击落,另有 4 架在地面被炸毁和 1 架失事,战后仅残存了 4 架 MiG-29B 和 1 架 MiG-29UB 还在服役,塞尔维亚空军的 MiG-29 机群可说是牺牲惨重。




南斯拉夫空军的 MiG-29,巴塔吉尼卡机场附近

中东与亚洲

  印度是配备 MiG-29 的第一个出口国家,印度为抗衡巴基斯坦的 F-16 战机,在 1984 年向前苏联提出购买 MiG-29,前苏联在 1986 年 12 月运交印度首批 12 架战机。前苏联和俄罗斯提供印度数批 MiG-29,在 1986-1987 年总计运交了 46 架 MiG-29A 和 4 架 MiG-29UB,在 1989 年出售 18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1995/1996 年再出售 8 架 MiG-29SD 和 2 架 MiG-29UB。印度空军将 MiG-29 编成第 47、第 28、第 223 三个作战中队,印度空军称 MiG-29 为鹰(Baaz)式战机。

  印度空军在去年十年的飞安纪录极差,据说高级教练机数量不足是重要的原因,拿印度采购的 80 架 MiG-29 来分析,双座战斗教练机只有 8 架,显然印度空军的采购决策是相当有问题的。事实上,印度空军 MiG-29 机群已经在意外事故中至少折损了 4 架,其中有 2 架是在 1994 年互撞失事。印度有获得授权制造 MiG-21、MiG-27 等米格战机的经验,原本计划以相同模式取得 MiG-29,不过因为制造能量专用于 MiG-27 而作罢。印度在 1997 年曾考虑增加 MiG-29 的数量到 120 架,还打算引进 MiG-29M 并为服役多年的 MiG-29 机群加装空中加油管,但是最后因为采购 Su-30MKI 而取消。不过,由于印度海军采购哥希可夫(Gorshkov)号航母,印度海军将一并购入 MiG-29K 作为舰载战机。

  印度空军的 MiG-29 并无战斗纪录,在 1999 年的克什米尔冲突曾动用 MiG-21、MiG-27 和幻影 2000H,并未出动 MiG-29 作战。印度空军的 MiG-29 机群主要是早期的A 型,仅具备非常有限的对地攻击能力,印度空军计划对这批战机进行性能升级,包括米格集团、航星/EADS/艾尔毕特在内的厂商正积极争取这份合约。




印度

  叙利亚是继印度之后的第二个配备 MiG-29 的出口国家,叙利亚在1987年向前苏联购买这型战机,以弥补 1982 年黎南空战的重大损失。叙利亚最初计划采购 150 架 MiG-29,前苏联在 1987 年中期将首批 MiG-29 运交叙利亚,第一个作战中队在 1988 年底装备成军,并迅速编成包括 3 个中队的航空战斗团。不过,叙利亚空军实际拥有的 MiG-29 数量远低于 150 架,米格集团甚至曾指出仅运交 20 架而已,但一般推测配备有 60 或 80 架 MiG-29A/UB。在 2000 年 4 月的最新军售合约里,俄罗斯出售叙利亚总价值 20 亿美元的武器,包括 14 架 Su-27、14 架 MiG-29 和先进防空导弹,并提供 MiG-21、MiG-23、MiG-25 等旧式俄制战机所需的零备件。




叙利亚

  两伊战争末期,伊拉克在 1987 年向前苏联购买 MiG-29,以充实由 MiG-21 和 MiG-23 构成的米格机群。第一批 18 架 MiG-29A 和 MiG-29UB 在 1988 年运交伊拉克,伊拉克空军在海湾战争爆发前总计配备 35 架 MiG-29A 和 6 架 MiG-29UB,主要部署在巴格达外围的空军基地。海湾战争爆发后,MiG-29 是伊拉克空军最现代化的战机,而这场战争也首开 MiG-29 的战斗纪录。不过,这型战机面对联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并没有发挥的机会,至少有 6 架 MiG-29A 在空战中被美国空军的 F-15C 击落,有数量不详的战机在地面被炸毁,另有 21 架逃至伊朗。海湾战争结束后,估计伊拉克空军残存的 MiG-29 不超过两位数字,也有资料指出残存的数量为 8 架,不过在国际军事与经济禁运下已经丧失操作能力,处于长时间封存状态。




伊拉克

  伊朗在两伊战争前一直是使用美制战机,不但是 F-14 战机的唯一出口国家,还拥有大批 F-4、F-5 等美制战机,不过这些战机在两伊战争期间大量折损,加上与美国闹翻无法获得零备件和新战机,被迫改用俄系战机。伊朗在两伊战争结束后重新整顿军力,在 1990 年向前苏联采购 MiG-29,前苏联在同年秋季提供伊朗 14 架 MiG-29A,成为伊朗空军的新生力军。在 1991 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空军为躲避联军的大规模轰炸有大量战机飞抵伊朗,其中包括 21 架 MiG-29A,这批战机后来被直接编入伊朗空军服役。此外,据说俄罗斯在 1997 年还出售 1 架 MiG-29 给伊朗。




伊朗双机,涂装很有特色

  也门在 1993/1994 年获得 4-5 架 MiG-29,这批战机是经过第三地从摩尔多瓦引进而来,随即用于也门内战。南、北也门在 1990 年 5 月统一,统一前的北也门使用美制 F-5E,南也门则使用 MiG-21MF/bis;不过,统一不久的也门在 1993 年因为政治动荡演变为内战,南也门获得邻国军事援助取得包括 MiG-21、MiG-29 和 Su-22 在内的装备。

  根据西方媒体的报道,南也门 MiG-29 在 1994 年中期曾执行过战斗任务,不过南也门由于地面战斗失利,有 2 架 MiG-29 在机场被北也门军掳获。也门内战在 1994 年 7 月结束,新组建的也门政府曾在同年宣布向俄罗斯购买 10 架 MiG-29,不过这项军售并未实施。因此,也门目前只拥有极少量的 MiG-29,是否仍处操作状态也颇有疑问。




也门

  朝鲜是东亚地区第一个配备 MiG-29 的国家,在 1988 年中期引进这型战机,用以抗衡韩国的 F-16 战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是唯一获得苏联授权组装生产 MiG-29 的国家,同时有部分 MiG-29 属于较精密的支点 C 型战机,不过缺乏俄罗斯同型战机所配备的 L203B 主动干扰器。朝鲜空军到底配备多少 MiG-29 外界说法不一,俄罗斯方面的资料指出,在 90 年代末期总数不超过 20 架;不过根据西方国家的最新纪录,俄罗斯在 2001 年新运交了 10 架 MiG-29,使朝鲜空军目前可能拥有 35 架 MiG-29A 和 5 架 MiG-29UB。

  马来西亚空军在 1994 年与俄罗斯签约采购第一批 MiG-29 战机,以 5 亿 6 千万美元采购 8 架 MiG-29 和相关的飞行员与技术人员训练。马来西亚的 MiG-29 在 1995 年开始交机,目前总计配备 16 架 MiG-29N 和 2 架 MiG-29NUB,被编入第 17 和第 19 战斗机大队,曾参加多次航展大英国协的联合军事演习。马来西亚在 1997 年签定总价 3,440 万美元历时 18 个月的 MiG-29N 升级合约,将这批战机升级到 MiG-29SE/SM 的标准,升级后的 MiG-29N 已经在 1998/1999 年陆续服役。经过改良的 MiG-29N 拥有 4,000 公斤的武器酬载能力,加装空中加油管和配备 R-77 空对空导弹和 Kh-27T 空对地导弹等武器;此外,据说马来西亚空军对进一步升级到 MiG-29SMT 颇有兴趣,未来有可能再进行改良。




马来西亚

  南亚地区的孟加拉一向使用中国制造的战机,以歼 6、歼 7、强 5 为空军主力装备,不过该国在 1999 年以 1 亿 1,500 万美元向俄罗斯购买 8 架 MiG-29(6 架单座和 2 架双座机),成为孟加拉空军的最新装备。这批 MiG-29 在 1999 年 12 月到 2000 年 1 月完成运交,据说孟加拉在 2001 年 4 月再斥资 2 亿 1 千万美元购买第二批 16 架 MiG-29,未来将使孟加拉空军拥有两个 MiG-29 中队。


孟加拉

  与孟加拉相邻的缅甸是最新加入支点战机俱乐部的国家,该国与孟加拉一样使用中国制战机,不过去年也购买了一批 MiG-29。根据俄罗斯方面的消息指出,缅甸在 2001 年 6 月与俄罗斯签订了一份总价 1 亿 3 千万美元的合约,将购买 10 架 MiG-29C 和 2 架 MiG-29UB,以合约价格推测所采购的可能是二手战机。

美洲与非洲

  位处加勒比海与美国后门的古巴一直是米格战机的传统使用国家,该国在 1989/1990 年陆续配备 MiG-29,是前苏联解体之前少数购入这型战机的几个非华约组织国家之一。古巴空军目前配备有 12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实力仅够编成一个作战中队的规模,外界一直不清楚这批战机的使用状况,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与 MiG-23MS 和 MiG-21 共同执行防空任务。




古巴

  秘鲁是南美洲第一个使用俄制作战飞机的国家,在 1976 年便引进 Su-20、An-26、Mi-6、Mi-8 等飞机。秘鲁在 1996 年的边界冲突中败于厄瓜多尔,决定引进包括 MiG-29 战机的新型装备充实军事力量。秘鲁最初是与俄罗斯洽谈采购 MiG-29 事宜,不过却半路却杀出程咬金,秘鲁空军最后却决定采购白俄罗斯空军的二手装备,总计购买 12 架 MiG-29A、2 架 MiG-29UB 和包括 R-27、R-60、R-73 空对空导弹、80 毫米 S-8 火箭、炸弹在内的武器装备以及支持装备,这批 MiG-29 在 1997 年运交。据说秘鲁是以极低廉的价格购得这批装备,媒体披露的资料指称 MiG-29 的单价只有 400 万美元,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么秘鲁以如此低廉的价格获得 MiG-29 这种等级的战机可说是赚到了。

  不过,白俄罗斯无法提供 MiG-29 运作所需的零备件、武器弹药和后勤维护服务,而被摆一道的俄罗斯在这份军售签约前便警告过秘鲁,不会对这批第三国出售的 MiG-29 提供任何服务,事实证明这批战机随即发生运作的问题,据说在 1997 年底时仅剩下 4 架 MiG-29 还在操作。秘鲁空军为解决 MiG-29 的维护问题,在 1998 年向米格集团购买 3 架 MiG-29SE,以取得俄罗斯同意对原来的 MiG-29 提供零备件和维护服务,顺利解决维护问题。




秘鲁

  厄立特里亚是非洲东部的新兴国家,在 1962 年被埃塞俄比亚武力兼并,成为埃塞俄比亚的北陲,不过历经数十年的武装斗争,厄立特里亚终于在 1993 年脱离埃塞俄比亚控制而独立。该国获得 MiG-29 的过程与前述的也门非常类似,都是因为战火的急迫需要而紧急采购二手装备,厄立特里亚在 1998 年自乌克兰购得 3 架二手的 MiG-29A 和 1 架 MiG-29UB,成为最后几个加入“支点战机俱乐部”的使用国家。

  厄立特里亚独立后由于厄、埃两国的边境划分不明确,相互控制对方的一些领土和村镇,因此不时爆发边界冲突,终于在 1998 年再度爆发大规模战争。厄立特里亚总共向乌克兰购买 10 余架 MiG-21、MiG-23、MiG-29,对抗埃塞俄比亚购自俄罗斯的 50 余架 MiG-21MF、MiG-23BN、Su-25、Su-27(8 架),这些战机都是由佣兵飞行员操作。根据西方媒体报道,厄国 MiG-29 曾与埃国 Su-27 爆发过空战,在 1998 年 2 月 25 日和 26 日各有 1 架 MiG-29 被 Su-27 发射的 R-73 空对空导弹所击落,首创这两款俄制战机的对决纪录。厄、埃两国间的战争已经在 2000 年 6 月结束,厄立特里亚 MiG-29 的服役状况目前不详。

  阿尔及利亚在 1998 年与白俄罗斯洽谈 36 架二手 MiG-29 的采购,俄罗斯后来同意搭配 IL-78 加油机一并出售 MiG-29 的零备件,这些 MiG-29 才顺利服役,也使该国成为唯一使用 MiG-29 的北非国家。不过,根据牛津大学的权威资料指出,阿尔及利亚空军目前可能只有 1 个中队 MiG-29 在服役。


                                     阿尔及利亚的 MiG-29

  在拥有 MiG-29 的国家里面,美国无疑是最特别的国家,美国空军虽然没有配备 MiG-29,但在 1997 年底却以 8,000 万美元购进 21 架摩瓦多尔的 MiG-29,以免这批战机落入像叙利亚、伊拉克、伊朗之类敌对国家之手。美国是根据国际合作降低威胁计划(Co-operative Threat Reduction Program)而购买这批战机,21 架战机包括 6 架支点 A 型、14 架支点 C 型和 1 架 MiG-29UB,部分战机拥有投射战术核武器的能力。


                       美国国家航空情报中心陈列的 MiG-29UB,购自摩尔多瓦

  在获得这批MiG-29以前,美国空军在 1990 年就曾利用德国空军的 MiG-29 进行技术评估,编号 29+06 的 MiG-29A 在 1992 年底以前被美国空军系统司令部运用,发展对抗 MiG-29 的战术战法和反制之道,这些经验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期间都受惠不少。美国在冷战期间还曾以辗转获得的 MiG-21 和 MiG-23/27 组成假想敌部队,扮演红旗演习里的敌机角色,后来这项任务先后以 F-5E/F、T-38、F-16N、F/A-18 等美制战机担任。目前美国似乎没有将这批 MiG-29 用于假想敌任务,使用状况不明。

结语

  苏联解体之前,MiG-29 是出口武器清单里炙手可热新型战机,不过 MiG-29 初期型的多功能性不足,例如在空对地作战上只能投射传统炸弹和发射无制导火箭弹,无法配备激光、雷达或电视制导的导弹和制导炸弹。尽管 MiG-29 初期型的缺点不少,不过对于前苏联空军来说,缺乏全天候精准对地攻击能力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苏联空军拥有多款攻击机和轰炸机可有效执行这项任务。同样的,对苏联空军来说,MiG-29 较短的作战航程也不妨碍执行战场空优任务,而航电系统的缺点则可利用地面管制站和空中预警管制机来弥补。

  不过,这些性能弱点在冷战结束后的出口市场构成致命缺陷,使 MiG-29 的销售大幅萎缩。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导致军火市场大幅开放,买方对武器系统的性能要求超过对军售附带的政治支持,MiG-29 较缺乏弹性的作战功能便大幅限制了销售表现。在销售以及米格生产体系的存活压力下,米格集团积极强化 MiG-29 的多功能性以吸引客户,针对 MiG-29 的各项缺点进行改善,在 90 年代推出大量改良型。加上配合日趋灵活的销售策略,MiG-29 的出口业绩在 90 年代末期终于逐渐好转,获得许多新客户采用,米格集团宣称在 2001 年获得 5 个国家共 36 架战机的订单。
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是第一个配备 MiG-29 的东欧国家,前苏联在 1988 年初运交 14 架 MiG-29B 和 2 架 MiG-29UB,配备 R-73 和 R-27 两款空对空导弹,编成第 127 和第 204 两个战斗机中队;南斯拉夫原本还购买另外 16 架 MiG-29,不过在这批战机运交前爆发了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的内战,这批战机遂因国际武器禁运而没有运交。南斯拉夫因为内战而解体,16 架 MiG-29 被编入塞尔维亚空军服役。

  塞尔维亚是第二个将 MiG-29 用于战斗的国家,在 1999 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用于抗衡以美军为主力的北约空军。不过就像是海湾战争的翻版,面对北约空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塞尔维亚空军虽派出 MiG-29B 英勇接战,但是升空作战战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敌机就被击落,另有数架战机在地面被炸毁。在历时 78 天的科索沃战争期间,总计有 6 架 MiG-29 在空战中被击落,另有 4 架在地面被炸毁和 1 架失事,战后仅残存了 4 架 MiG-29B 和 1 架 MiG-29UB 还在服役,塞尔维亚空军的 MiG-29 机群可说是牺牲惨重。




南斯拉夫空军的 MiG-29,巴塔吉尼卡机场附近

中东与亚洲

  印度是配备 MiG-29 的第一个出口国家,印度为抗衡巴基斯坦的 F-16 战机,在 1984 年向前苏联提出购买 MiG-29,前苏联在 1986 年 12 月运交印度首批 12 架战机。前苏联和俄罗斯提供印度数批 MiG-29,在 1986-1987 年总计运交了 46 架 MiG-29A 和 4 架 MiG-29UB,在 1989 年出售 18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1995/1996 年再出售 8 架 MiG-29SD 和 2 架 MiG-29UB。印度空军将 MiG-29 编成第 47、第 28、第 223 三个作战中队,印度空军称 MiG-29 为鹰(Baaz)式战机。

  印度空军在去年十年的飞安纪录极差,据说高级教练机数量不足是重要的原因,拿印度采购的 80 架 MiG-29 来分析,双座战斗教练机只有 8 架,显然印度空军的采购决策是相当有问题的。事实上,印度空军 MiG-29 机群已经在意外事故中至少折损了 4 架,其中有 2 架是在 1994 年互撞失事。印度有获得授权制造 MiG-21、MiG-27 等米格战机的经验,原本计划以相同模式取得 MiG-29,不过因为制造能量专用于 MiG-27 而作罢。印度在 1997 年曾考虑增加 MiG-29 的数量到 120 架,还打算引进 MiG-29M 并为服役多年的 MiG-29 机群加装空中加油管,但是最后因为采购 Su-30MKI 而取消。不过,由于印度海军采购哥希可夫(Gorshkov)号航母,印度海军将一并购入 MiG-29K 作为舰载战机。

  印度空军的 MiG-29 并无战斗纪录,在 1999 年的克什米尔冲突曾动用 MiG-21、MiG-27 和幻影 2000H,并未出动 MiG-29 作战。印度空军的 MiG-29 机群主要是早期的A 型,仅具备非常有限的对地攻击能力,印度空军计划对这批战机进行性能升级,包括米格集团、航星/EADS/艾尔毕特在内的厂商正积极争取这份合约。




印度

  叙利亚是继印度之后的第二个配备 MiG-29 的出口国家,叙利亚在1987年向前苏联购买这型战机,以弥补 1982 年黎南空战的重大损失。叙利亚最初计划采购 150 架 MiG-29,前苏联在 1987 年中期将首批 MiG-29 运交叙利亚,第一个作战中队在 1988 年底装备成军,并迅速编成包括 3 个中队的航空战斗团。不过,叙利亚空军实际拥有的 MiG-29 数量远低于 150 架,米格集团甚至曾指出仅运交 20 架而已,但一般推测配备有 60 或 80 架 MiG-29A/UB。在 2000 年 4 月的最新军售合约里,俄罗斯出售叙利亚总价值 20 亿美元的武器,包括 14 架 Su-27、14 架 MiG-29 和先进防空导弹,并提供 MiG-21、MiG-23、MiG-25 等旧式俄制战机所需的零备件。




叙利亚

  两伊战争末期,伊拉克在 1987 年向前苏联购买 MiG-29,以充实由 MiG-21 和 MiG-23 构成的米格机群。第一批 18 架 MiG-29A 和 MiG-29UB 在 1988 年运交伊拉克,伊拉克空军在海湾战争爆发前总计配备 35 架 MiG-29A 和 6 架 MiG-29UB,主要部署在巴格达外围的空军基地。海湾战争爆发后,MiG-29 是伊拉克空军最现代化的战机,而这场战争也首开 MiG-29 的战斗纪录。不过,这型战机面对联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并没有发挥的机会,至少有 6 架 MiG-29A 在空战中被美国空军的 F-15C 击落,有数量不详的战机在地面被炸毁,另有 21 架逃至伊朗。海湾战争结束后,估计伊拉克空军残存的 MiG-29 不超过两位数字,也有资料指出残存的数量为 8 架,不过在国际军事与经济禁运下已经丧失操作能力,处于长时间封存状态。




伊拉克

  伊朗在两伊战争前一直是使用美制战机,不但是 F-14 战机的唯一出口国家,还拥有大批 F-4、F-5 等美制战机,不过这些战机在两伊战争期间大量折损,加上与美国闹翻无法获得零备件和新战机,被迫改用俄系战机。伊朗在两伊战争结束后重新整顿军力,在 1990 年向前苏联采购 MiG-29,前苏联在同年秋季提供伊朗 14 架 MiG-29A,成为伊朗空军的新生力军。在 1991 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空军为躲避联军的大规模轰炸有大量战机飞抵伊朗,其中包括 21 架 MiG-29A,这批战机后来被直接编入伊朗空军服役。此外,据说俄罗斯在 1997 年还出售 1 架 MiG-29 给伊朗。




伊朗双机,涂装很有特色

  也门在 1993/1994 年获得 4-5 架 MiG-29,这批战机是经过第三地从摩尔多瓦引进而来,随即用于也门内战。南、北也门在 1990 年 5 月统一,统一前的北也门使用美制 F-5E,南也门则使用 MiG-21MF/bis;不过,统一不久的也门在 1993 年因为政治动荡演变为内战,南也门获得邻国军事援助取得包括 MiG-21、MiG-29 和 Su-22 在内的装备。

  根据西方媒体的报道,南也门 MiG-29 在 1994 年中期曾执行过战斗任务,不过南也门由于地面战斗失利,有 2 架 MiG-29 在机场被北也门军掳获。也门内战在 1994 年 7 月结束,新组建的也门政府曾在同年宣布向俄罗斯购买 10 架 MiG-29,不过这项军售并未实施。因此,也门目前只拥有极少量的 MiG-29,是否仍处操作状态也颇有疑问。




也门

  朝鲜是东亚地区第一个配备 MiG-29 的国家,在 1988 年中期引进这型战机,用以抗衡韩国的 F-16 战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是唯一获得苏联授权组装生产 MiG-29 的国家,同时有部分 MiG-29 属于较精密的支点 C 型战机,不过缺乏俄罗斯同型战机所配备的 L203B 主动干扰器。朝鲜空军到底配备多少 MiG-29 外界说法不一,俄罗斯方面的资料指出,在 90 年代末期总数不超过 20 架;不过根据西方国家的最新纪录,俄罗斯在 2001 年新运交了 10 架 MiG-29,使朝鲜空军目前可能拥有 35 架 MiG-29A 和 5 架 MiG-29UB。

  马来西亚空军在 1994 年与俄罗斯签约采购第一批 MiG-29 战机,以 5 亿 6 千万美元采购 8 架 MiG-29 和相关的飞行员与技术人员训练。马来西亚的 MiG-29 在 1995 年开始交机,目前总计配备 16 架 MiG-29N 和 2 架 MiG-29NUB,被编入第 17 和第 19 战斗机大队,曾参加多次航展大英国协的联合军事演习。马来西亚在 1997 年签定总价 3,440 万美元历时 18 个月的 MiG-29N 升级合约,将这批战机升级到 MiG-29SE/SM 的标准,升级后的 MiG-29N 已经在 1998/1999 年陆续服役。经过改良的 MiG-29N 拥有 4,000 公斤的武器酬载能力,加装空中加油管和配备 R-77 空对空导弹和 Kh-27T 空对地导弹等武器;此外,据说马来西亚空军对进一步升级到 MiG-29SMT 颇有兴趣,未来有可能再进行改良。
居然这个帖子要审核?

什么敏感词?
我很想知道
米高扬还有生存的可能性不……
米高扬后继乏人啊
米格用行动告诉了我们得罪领导会有什么下场
LZ继续,亚非拉兄弟们的手头上好像也有一些。
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是第一个配备 MiG-29 的东欧国家,前苏联在 1988 年初运交 14 架 MiG-29B 和 2 架 MiG-29UB,配备 R-73 和 R-27 两款空对空导弹,编成第 127 和第 204 两个战斗机中队;南斯拉夫原本还购买另外 16 架 MiG-29,不过在这批战机运交前爆发了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的内战,这批战机遂因国际武器禁运而没有运交。南斯拉夫因为内战而解体,16 架 MiG-29 被编入塞尔维亚空军服役。

  塞尔维亚是第二个将 MiG-29 用于战斗的国家,在 1999 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用于抗衡以美军为主力的北约空军。不过就像是海湾战争的翻版,面对北约空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塞尔维亚空军虽派出 MiG-29B 英勇接战,但是升空作战战机根本没有机会接触敌机就被击落,另有数架战机在地面被炸毁。在历时 78 天的科索沃战争期间,总计有 6 架 MiG-29 在空战中被击落,另有 4 架在地面被炸毁和 1 架失事,战后仅残存了 4 架 MiG-29B 和 1 架 MiG-29UB 还在服役,塞尔维亚空军的 MiG-29 机群可说是牺牲惨重。




南斯拉夫空军的 MiG-29,巴塔吉尼卡机场附近

中东与亚洲

  印度是配备 MiG-29 的第一个出口国家,印度为抗衡巴基斯坦的 F-16 战机,在 1984 年向前苏联提出购买 MiG-29,前苏联在 1986 年 12 月运交印度首批 12 架战机。前苏联和俄罗斯提供印度数批 MiG-29,在 1986-1987 年总计运交了 46 架 MiG-29A 和 4 架 MiG-29UB,在 1989 年出售 18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1995/1996 年再出售 8 架 MiG-29SD 和 2 架 MiG-29UB。印度空军将 MiG-29 编成第 47、第 28、第 223 三个作战中队,印度空军称 MiG-29 为鹰(Baaz)式战机。

  印度空军在去年十年的飞安纪录极差,据说高级教练机数量不足是重要的原因,拿印度采购的 80 架 MiG-29 来分析,双座战斗教练机只有 8 架,显然印度空军的采购决策是相当有问题的。事实上,印度空军 MiG-29 机群已经在意外事故中至少折损了 4 架,其中有 2 架是在 1994 年互撞失事。印度有获得授权制造 MiG-21、MiG-27 等米格战机的经验,原本计划以相同模式取得 MiG-29,不过因为制造能量专用于 MiG-27 而作罢。印度在 1997 年曾考虑增加 MiG-29 的数量到 120 架,还打算引进 MiG-29M 并为服役多年的 MiG-29 机群加装空中加油管,但是最后因为采购 Su-30MKI 而取消。不过,由于印度海军采购哥希可夫(Gorshkov)号航母,印度海军将一并购入 MiG-29K 作为舰载战机。

  印度空军的 MiG-29 并无战斗纪录,在 1999 年的克什米尔冲突曾动用 MiG-21、MiG-27 和幻影 2000H,并未出动 MiG-29 作战。印度空军的 MiG-29 机群主要是早期的A 型,仅具备非常有限的对地攻击能力,印度空军计划对这批战机进行性能升级,包括米格集团、航星/EADS/艾尔毕特在内的厂商正积极争取这份合约。




印度

  叙利亚是继印度之后的第二个配备 MiG-29 的出口国家,叙利亚在1987年向前苏联购买这型战机,以弥补 1982 年黎南空战的重大损失。叙利亚最初计划采购 150 架 MiG-29,前苏联在 1987 年中期将首批 MiG-29 运交叙利亚,第一个作战中队在 1988 年底装备成军,并迅速编成包括 3 个中队的航空战斗团。不过,叙利亚空军实际拥有的 MiG-29 数量远低于 150 架,米格集团甚至曾指出仅运交 20 架而已,但一般推测配备有 60 或 80 架 MiG-29A/UB。在 2000 年 4 月的最新军售合约里,俄罗斯出售叙利亚总价值 20 亿美元的武器,包括 14 架 Su-27、14 架 MiG-29 和先进防空导弹,并提供 MiG-21、MiG-23、MiG-25 等旧式俄制战机所需的零备件。




叙利亚

  两伊战争末期,伊拉克在 1987 年向前苏联购买 MiG-29,以充实由 MiG-21 和 MiG-23 构成的米格机群。第一批 18 架 MiG-29A 和 MiG-29UB 在 1988 年运交伊拉克,伊拉克空军在海湾战争爆发前总计配备 35 架 MiG-29A 和 6 架 MiG-29UB,主要部署在巴格达外围的空军基地。海湾战争爆发后,MiG-29 是伊拉克空军最现代化的战机,而这场战争也首开 MiG-29 的战斗纪录。不过,这型战机面对联军的压倒性空中优势并没有发挥的机会,至少有 6 架 MiG-29A 在空战中被美国空军的 F-15C 击落,有数量不详的战机在地面被炸毁,另有 21 架逃至伊朗。海湾战争结束后,估计伊拉克空军残存的 MiG-29 不超过两位数字,也有资料指出残存的数量为 8 架,不过在国际军事与经济禁运下已经丧失操作能力,处于长时间封存状态。




伊拉克

  伊朗在两伊战争前一直是使用美制战机,不但是 F-14 战机的唯一出口国家,还拥有大批 F-4、F-5 等美制战机,不过这些战机在两伊战争期间大量折损,加上与美国闹翻无法获得零备件和新战机,被迫改用俄系战机。伊朗在两伊战争结束后重新整顿军力,在 1990 年向前苏联采购 MiG-29,前苏联在同年秋季提供伊朗 14 架 MiG-29A,成为伊朗空军的新生力军。在 1991 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空军为躲避联军的大规模轰炸有大量战机飞抵伊朗,其中包括 21 架 MiG-29A,这批战机后来被直接编入伊朗空军服役。此外,据说俄罗斯在 1997 年还出售 1 架 MiG-29 给伊朗。




伊朗双机,涂装很有特色

  也门在 1993/1994 年获得 4-5 架 MiG-29,这批战机是经过第三地从摩尔多瓦引进而来,随即用于也门内战。南、北也门在 1990 年 5 月统一,统一前的北也门使用美制 F-5E,南也门则使用 MiG-21MF/bis;不过,统一不久的也门在 1993 年因为政治动荡演变为内战,南也门获得邻国军事援助取得包括 MiG-21、MiG-29 和 Su-22 在内的装备。

  根据西方媒体的报道,南也门 MiG-29 在 1994 年中期曾执行过战斗任务,不过南也门由于地面战斗失利,有 2 架 MiG-29 在机场被北也门军掳获。也门内战在 1994 年 7 月结束,新组建的也门政府曾在同年宣布向俄罗斯购买 10 架 MiG-29,不过这项军售并未实施。因此,也门目前只拥有极少量的 MiG-29,是否仍处操作状态也颇有疑问。





也门

  朝鲜是东亚地区第一个配备 MiG-29 的国家,在 1988 年中期引进这型战机,用以抗衡韩国的 F-16 战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是唯一获得苏联授权组装生产 MiG-29 的国家,同时有部分 MiG-29 属于较精密的支点 C 型战机,不过缺乏俄罗斯同型战机所配备的 L203B 主动干扰器。朝鲜空军到底配备多少 MiG-29 外界说法不一,俄罗斯方面的资料指出,在 90 年代末期总数不超过 20 架;不过根据西方国家的最新纪录,俄罗斯在 2001 年新运交了 10 架 MiG-29,使朝鲜空军目前可能拥有 35 架 MiG-29A 和 5 架 MiG-29UB。



朝鲜空军米格29A战机和飞行员.jpg



发射对地火箭的朝鲜米格-29战斗机



迄今为止朝鲜空军米格29最清晰的照片


  马来西亚空军在 1994 年与俄罗斯签约采购第一批 MiG-29 战机,以 5 亿 6 千万美元采购 8 架 MiG-29 和相关的飞行员与技术人员训练。马来西亚的 MiG-29 在 1995 年开始交机,目前总计配备 16 架 MiG-29N 和 2 架 MiG-29NUB,被编入第 17 和第 19 战斗机大队,曾参加多次航展大英国协的联合军事演习。马来西亚在 1997 年签定总价 3,440 万美元历时 18 个月的 MiG-29N 升级合约,将这批战机升级到 MiG-29SE/SM 的标准,升级后的 MiG-29N 已经在 1998/1999 年陆续服役。经过改良的 MiG-29N 拥有 4,000 公斤的武器酬载能力,加装空中加油管和配备 R-77 空对空导弹和 Kh-27T 空对地导弹等武器;此外,据说马来西亚空军对进一步升级到 MiG-29SMT 颇有兴趣,未来有可能再进行改良。


马来西亚

  南亚地区的孟加拉一向使用中国制造的战机,以歼 6、歼 7、强 5 为空军主力装备,不过该国在 1999 年以 1 亿 1,500 万美元向俄罗斯购买 8 架 MiG-29(6 架单座和 2 架双座机),成为孟加拉空军的最新装备。这批 MiG-29 在 1999 年 12 月到 2000 年 1 月完成运交,据说孟加拉在 2001 年 4 月再斥资 2 亿 1 千万美元购买第二批 16 架 MiG-29,未来将使孟加拉空军拥有两个 MiG-29 中队。


孟加拉

  与孟加拉相邻的缅甸是最新加入支点战机俱乐部的国家,该国与孟加拉一样使用中国制战机,不过去年也购买了一批 MiG-29。根据俄罗斯方面的消息指出,缅甸在 2001 年 6 月与俄罗斯签订了一份总价 1 亿 3 千万美元的合约,将购买 10 架 MiG-29C 和 2 架 MiG-29UB,以合约价格推测所采购的可能是二手战机。

美洲与非洲

  位处加勒比海与美国后门的古巴一直是米格战机的传统使用国家,该国在 1989/1990 年陆续配备 MiG-29,是前苏联解体之前少数购入这型战机的几个非华约组织国家之一。古巴空军目前配备有 12 架 MiG-29A 和 2 架 MiG-29UB,实力仅够编成一个作战中队的规模,外界一直不清楚这批战机的使用状况,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与 MiG-23MS 和 MiG-21 共同执行防空任务。




古巴

  秘鲁是南美洲第一个使用俄制作战飞机的国家,在 1976 年便引进 Su-20、An-26、Mi-6、Mi-8 等飞机。秘鲁在 1996 年的边界冲突中败于厄瓜多尔,决定引进包括 MiG-29 战机的新型装备充实军事力量。秘鲁最初是与俄罗斯洽谈采购 MiG-29 事宜,不过却半路却杀出程咬金,秘鲁空军最后却决定采购白俄罗斯空军的二手装备,总计购买 12 架 MiG-29A、2 架 MiG-29UB 和包括 R-27、R-60、R-73 空对空导弹、80 毫米 S-8 火箭、炸弹在内的武器装备以及支持装备,这批 MiG-29 在 1997 年运交。据说秘鲁是以极低廉的价格购得这批装备,媒体披露的资料指称 MiG-29 的单价只有 400 万美元,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么秘鲁以如此低廉的价格获得 MiG-29 这种等级的战机可说是赚到了。

  不过,白俄罗斯无法提供 MiG-29 运作所需的零备件、武器弹药和后勤维护服务,而被摆一道的俄罗斯在这份军售签约前便警告过秘鲁,不会对这批第三国出售的 MiG-29 提供任何服务,事实证明这批战机随即发生运作的问题,据说在 1997 年底时仅剩下 4 架 MiG-29 还在操作。秘鲁空军为解决 MiG-29 的维护问题,在 1998 年向米格集团购买 3 架 MiG-29SE,以取得俄罗斯同意对原来的 MiG-29 提供零备件和维护服务,顺利解决维护问题。




秘鲁

  厄立特里亚是非洲东部的新兴国家,在 1962 年被埃塞俄比亚武力兼并,成为埃塞俄比亚的北陲,不过历经数十年的武装斗争,厄立特里亚终于在 1993 年脱离埃塞俄比亚控制而独立。该国获得 MiG-29 的过程与前述的也门非常类似,都是因为战火的急迫需要而紧急采购二手装备,厄立特里亚在 1998 年自乌克兰购得 3 架二手的 MiG-29A 和 1 架 MiG-29UB,成为最后几个加入“支点战机俱乐部”的使用国家。

  厄立特里亚独立后由于厄、埃两国的边境划分不明确,相互控制对方的一些领土和村镇,因此不时爆发边界冲突,终于在 1998 年再度爆发大规模战争。厄立特里亚总共向乌克兰购买 10 余架 MiG-21、MiG-23、MiG-29,对抗埃塞俄比亚购自俄罗斯的 50 余架 MiG-21MF、MiG-23BN、Su-25、Su-27(8 架),这些战机都是由佣兵飞行员操作。根据西方媒体报道,厄国 MiG-29 曾与埃国 Su-27 爆发过空战,在 1998 年 2 月 25 日和 26 日各有 1 架 MiG-29 被 Su-27 发射的 R-73 空对空导弹所击落,首创这两款俄制战机的对决纪录。厄、埃两国间的战争已经在 2000 年 6 月结束,厄立特里亚 MiG-29 的服役状况目前不详。

  阿尔及利亚在 1998 年与白俄罗斯洽谈 36 架二手 MiG-29 的采购,俄罗斯后来同意搭配 IL-78 加油机一并出售 MiG-29 的零备件,这些 MiG-29 才顺利服役,也使该国成为唯一使用 MiG-29 的北非国家。不过,根据牛津大学的权威资料指出,阿尔及利亚空军目前可能只有 1 个中队 MiG-29 在服役。


                                         阿尔及利亚的 MiG-29

  在拥有 MiG-29 的国家里面,美国无疑是最特别的国家,美国空军虽然没有配备 MiG-29,但在 1997 年底却以 8,000 万美元购进 21 架摩瓦多尔的 MiG-29,以免这批战机落入像叙利亚、伊拉克、伊朗之类敌对国家之手。美国是根据国际合作降低威胁计划(Co-operative Threat Reduction Program)而购买这批战机,21 架战机包括 6 架支点 A 型、14 架支点 C 型和 1 架 MiG-29UB,部分战机拥有投射战术核武器的能力。


                           美国国家航空情报中心陈列的 MiG-29UB,购自摩尔多瓦

  在获得这批MiG-29以前,美国空军在 1990 年就曾利用德国空军的 MiG-29 进行技术评估,编号 29+06 的 MiG-29A 在 1992 年底以前被美国空军系统司令部运用,发展对抗 MiG-29 的战术战法和反制之道,这些经验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期间都受惠不少。美国在冷战期间还曾以辗转获得的 MiG-21 和 MiG-23/27 组成假想敌部队,扮演红旗演习里的敌机角色,后来这项任务先后以 F-5E/F、T-38、F-16N、F/A-18 等美制战机担任。目前美国似乎没有将这批 MiG-29 用于假想敌任务,使用状况不明。

结语

  苏联解体之前,MiG-29 是出口武器清单里炙手可热新型战机,不过 MiG-29 初期型的多功能性不足,例如在空对地作战上只能投射传统炸弹和发射无制导火箭弹,无法配备激光、雷达或电视制导的导弹和制导炸弹。尽管 MiG-29 初期型的缺点不少,不过对于前苏联空军来说,缺乏全天候精准对地攻击能力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苏联空军拥有多款攻击机和轰炸机可有效执行这项任务。同样的,对苏联空军来说,MiG-29 较短的作战航程也不妨碍执行战场空优任务,而航电系统的缺点则可利用地面管制站和空中预警管制机来弥补。

  不过,这些性能弱点在冷战结束后的出口市场构成致命缺陷,使 MiG-29 的销售大幅萎缩。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导致军火市场大幅开放,买方对武器系统的性能要求超过对军售附带的政治支持,MiG-29 较缺乏弹性的作战功能便大幅限制了销售表现。在销售以及米格生产体系的存活压力下,米格集团积极强化 MiG-29 的多功能性以吸引客户,针对 MiG-29 的各项缺点进行改善,在 90 年代推出大量改良型。加上配合日趋灵活的销售策略,MiG-29 的出口业绩在 90 年代末期终于逐渐好转,获得许多新客户采用,米格集团宣称在 2001 年获得 5 个国家共 36 架战机的订单。
29的用户比想象中多啊.
米格现在主要业务就是为这些客户升级和制造零部件了。

另外就是有印度的舰载机订单,

阿尔及利亚的那个大单把公司财务弄得乱其八糟。

看能不能咸鱼翻身,主要看这次印度采购米格-35的情况和自己国防采购的数量。

要不就真是落日余辉了。


关于米格设计的一些迷思。


As for comparisons, Fulcrum is NOT a strand alone design. In order to even begin to make any kind of assessment, the history of Russian Great Patriotic War has to be addressed, and how VVS fought the Luftwaffe, because to this day Russian air force faces the same issues as back then.

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e VAST territory to control, and naturally the fluidity of the front lines.

To make it simple, Russians always seem to categories and then develop purpose specific designs, and do so to this day.

WWII Russia fighters/interceptors.

Fastest/highest alt interceptor of 1941 – MiG-1/MiG-3.

Until the very end of the war MiG-1/3 had the highest kill to loss ratio of ALL Soviet fighters all while being sent on dangerous and specific missions.

Yaks – light, water cooled, extremely maneuverable FRONT LINE FIGHTER, which through out the war “hopped” from one airfield to another as the front line moved back and forth.

LaGG-3 a failed attempt to manufacture a true fighter out of laminated wood do to shortages of strategic materials, but it did lay down the foundation for the greatest work horse of the war, LA-5.

LA-5 – extremely rugged, radial powered fighter/interceptor with heavy firepower, good range and ability to take tremendous damage and still make it to home base.

Anybody sees a pattern here?

MiG-1/3 = Su-9/11/15/ MiG-25/31

Yak 1/7/9/3 = MiG-9/La-15/MiG-15/19/21/23/29

LA5/FN/7/11/ = SU-27

MiG-29 is a Front line fighter, an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at Russian requirements for a FLF is, one has to look back in history and find out how they did it in WWII.

Another clear example is the La-15 and its La-168 La-176 variants, which completely outperformed the MiG-15, but because they was mo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manufacture, less performing MiG-15 was chosen.

La-15 entered limited service in 1949, and in December of 1948, La-176 became the first combat ready supersonic fighter in horizontal flight. No kidding.

Horizontal Mach 1.02 was achieved by pilot I.E.Fedorov, in a FULLY LOADED La-176 which is armed with twin 23mm cannons plus a single 37mm cannon.

See how interesting History can be? In 1948 we have our Chuck Yeager in experimental, bomber launched rocket powered X-1 reaching Mach 1.07, same year Soviets have their history with Fedorovs combat ready Mach 1.02 La-176, and the Germans have their Hans Guido Mutke that broke the sound barrier while diving in Me 262 all the way back in April 9 of 1945.

It’s just how it is, and when comparing something as complicated as fighters, it is VITAL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history behind the entire topic.

For example, with just a little looking into, one will quickly find out that Russians do not always built the bet that they can, and more often then not they build with just enough to do the job.

La-176 verses MiG-15 is a good starting point, Kalashnikov verses Korobov is another example, and so on with EVERY single type of military equipment.

While Western propaganda conditioned our minds to think that Soviet/Russian industry stupidly stamps out cheap crap in massive numbers in order to simply outnumber the West, the reality is that Soviet/Russian design beuros were ALWAYS in fierce competition withy each other and the winner was announced only after exhausting field testing and trials.

At the same time the winners were not always the best performers, and if the absolute edge was not necessary, Soviets/Russians never hesitated to sacrifices a bit of performance for ease and lower price of manufacture.

Absolutely the same principle applies to MiG-29. Yes it’s radar is weaker then its counterparts, but not because Russians were not able to make a better one, its because it was cheaper to make in MASS quantities required for FLF. Fulcrum did not have a full FBW, it had a HYBRID system which was cheaper to produce, and at the same time could absorb massive damage from enemy fire.

For the Fulcrum system survivability is crucial because being a FLF it meant that it was going to take the brunt of the battle.

It is a fact that Fulcrums RD-33s exhaust left smoke trails, but that’s because they can burn what Russians call “dirt”, or lower grade kerosene and not pure jet fuel.

That ability is absolutely vital because on the front lines a steady supply of clean jet fuel simply can not be guaranteed, and in order to stay operational sacrifices need to be made.

With RD-33s those sacrifices are shorter life span and unavoidable smoke trail when burning dirt. Notice though, even on YouTube you’ll find plenty of clips where Fulcrums are not leaving a smoke trail, and that’s because they are burning clean fuel, it’s that simple.

Fulcrums maintenance is said to be a total nightmare, and that was said by Western techs that got to the Fulcrums after 1991.

On the contrary, just as with most Soviet equipment, Fulcrums maintenance is incredibly simple, yank out the broken part/unit and replace it with a factory fresh one.

Field maintenance is ENGENEERED into the total design, and that means easy and fast access to entire systems so they can be totally swapped out with new ones, instead of having to perform complicated rebuild/repair under enemy fire.

Fulcrums engine housings are designed to allow for a full swap with in 30 minutes. That’s the point, burn the engines out, tear it out, push in new ones, throw the bird back into the air and send the spent engines back to the factory for a total rebuild.

At the same time, Soviets/Russians traditionally and purposefully over engineered and underrated tolerance thresholds of everything they built.

If a gear is supposed to operate at 100% stress level for its calculated life span, they built it to hold 150% stress level with additional 30% life span.

“Kit it up” in the field is another Soviet/Russian favorite. They engineer the basis with an ability to kit it up if necessary.

Soviets have been doing it this was since WWII, it’s so simple, and I just can’t get why people spend their time arguing about such elemental things with out taking a minute or two to flip back a few pages of history.

Back in WWII typical water cooled Soviet fighter engine resource was only 50 hours. Why? Because they opted for swapping the entire engine for a new one rather then wasting time on keeping a napkin clean maintenance shop simply because they might be overrun by German ground forces over the night.

How did they swap it? By sending in the ENTIRE fighter to be safely overhauled in the factory, and that’s why Soviet fighters didn’t have distinctive markings on them. The pilots replaced their fighters so often they didn’t even bother to paint their kill marks. Sometimes they painted a squadron strip, that’s about it.

Why did they send the entire fighter? Because other then required overhauls, fresh pilots had a chance to safely pick up some solo flight hours after basic training.

I can’t stand when people attempt to compare war machines like a family sedan to a pickup truck. This one got cup holders, but this one got bigger tires.

War is a matter of survival, not cup holders and tire size, and unless somebody knows what survival mode is, they’ll never understand how one has to think to survive.

I’ll put it in my own way, and I will not hide my resentment for the Falcon because it lost more pilots in failure crashes then to enemy fire.

To me MiG-29 is just like the AK-47. Both with very clear designed purpose. Simple, rugged, crude, out there to get in your face and kill you while knee deep in the mud of war.

To my knowledge and correct me if I’m wrong, not a single Fulcrum pilot died in failure/ejection crash.

关于米格设计的一些迷思。


As for comparisons, Fulcrum is NOT a strand alone design. In order to even begin to make any kind of assessment, the history of Russian Great Patriotic War has to be addressed, and how VVS fought the Luftwaffe, because to this day Russian air force faces the same issues as back then.

The biggest problem is the VAST territory to control, and naturally the fluidity of the front lines.

To make it simple, Russians always seem to categories and then develop purpose specific designs, and do so to this day.

WWII Russia fighters/interceptors.

Fastest/highest alt interceptor of 1941 – MiG-1/MiG-3.

Until the very end of the war MiG-1/3 had the highest kill to loss ratio of ALL Soviet fighters all while being sent on dangerous and specific missions.

Yaks – light, water cooled, extremely maneuverable FRONT LINE FIGHTER, which through out the war “hopped” from one airfield to another as the front line moved back and forth.

LaGG-3 a failed attempt to manufacture a true fighter out of laminated wood do to shortages of strategic materials, but it did lay down the foundation for the greatest work horse of the war, LA-5.

LA-5 – extremely rugged, radial powered fighter/interceptor with heavy firepower, good range and ability to take tremendous damage and still make it to home base.

Anybody sees a pattern here?

MiG-1/3 = Su-9/11/15/ MiG-25/31

Yak 1/7/9/3 = MiG-9/La-15/MiG-15/19/21/23/29

LA5/FN/7/11/ = SU-27

MiG-29 is a Front line fighter, an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at Russian requirements for a FLF is, one has to look back in history and find out how they did it in WWII.

Another clear example is the La-15 and its La-168 La-176 variants, which completely outperformed the MiG-15, but because they was more complex and difficult to manufacture, less performing MiG-15 was chosen.

La-15 entered limited service in 1949, and in December of 1948, La-176 became the first combat ready supersonic fighter in horizontal flight. No kidding.

Horizontal Mach 1.02 was achieved by pilot I.E.Fedorov, in a FULLY LOADED La-176 which is armed with twin 23mm cannons plus a single 37mm cannon.

See how interesting History can be? In 1948 we have our Chuck Yeager in experimental, bomber launched rocket powered X-1 reaching Mach 1.07, same year Soviets have their history with Fedorovs combat ready Mach 1.02 La-176, and the Germans have their Hans Guido Mutke that broke the sound barrier while diving in Me 262 all the way back in April 9 of 1945.

It’s just how it is, and when comparing something as complicated as fighters, it is VITAL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history behind the entire topic.

For example, with just a little looking into, one will quickly find out that Russians do not always built the bet that they can, and more often then not they build with just enough to do the job.

La-176 verses MiG-15 is a good starting point, Kalashnikov verses Korobov is another example, and so on with EVERY single type of military equipment.

While Western propaganda conditioned our minds to think that Soviet/Russian industry stupidly stamps out cheap crap in massive numbers in order to simply outnumber the West, the reality is that Soviet/Russian design beuros were ALWAYS in fierce competition withy each other and the winner was announced only after exhausting field testing and trials.

At the same time the winners were not always the best performers, and if the absolute edge was not necessary, Soviets/Russians never hesitated to sacrifices a bit of performance for ease and lower price of manufacture.

Absolutely the same principle applies to MiG-29. Yes it’s radar is weaker then its counterparts, but not because Russians were not able to make a better one, its because it was cheaper to make in MASS quantities required for FLF. Fulcrum did not have a full FBW, it had a HYBRID system which was cheaper to produce, and at the same time could absorb massive damage from enemy fire.

For the Fulcrum system survivability is crucial because being a FLF it meant that it was going to take the brunt of the battle.

It is a fact that Fulcrums RD-33s exhaust left smoke trails, but that’s because they can burn what Russians call “dirt”, or lower grade kerosene and not pure jet fuel.

That ability is absolutely vital because on the front lines a steady supply of clean jet fuel simply can not be guaranteed, and in order to stay operational sacrifices need to be made.

With RD-33s those sacrifices are shorter life span and unavoidable smoke trail when burning dirt. Notice though, even on YouTube you’ll find plenty of clips where Fulcrums are not leaving a smoke trail, and that’s because they are burning clean fuel, it’s that simple.

Fulcrums maintenance is said to be a total nightmare, and that was said by Western techs that got to the Fulcrums after 1991.

On the contrary, just as with most Soviet equipment, Fulcrums maintenance is incredibly simple, yank out the broken part/unit and replace it with a factory fresh one.

Field maintenance is ENGENEERED into the total design, and that means easy and fast access to entire systems so they can be totally swapped out with new ones, instead of having to perform complicated rebuild/repair under enemy fire.

Fulcrums engine housings are designed to allow for a full swap with in 30 minutes. That’s the point, burn the engines out, tear it out, push in new ones, throw the bird back into the air and send the spent engines back to the factory for a total rebuild.

At the same time, Soviets/Russians traditionally and purposefully over engineered and underrated tolerance thresholds of everything they built.

If a gear is supposed to operate at 100% stress level for its calculated life span, they built it to hold 150% stress level with additional 30% life span.

“Kit it up” in the field is another Soviet/Russian favorite. They engineer the basis with an ability to kit it up if necessary.

Soviets have been doing it this was since WWII, it’s so simple, and I just can’t get why people spend their time arguing about such elemental things with out taking a minute or two to flip back a few pages of history.

Back in WWII typical water cooled Soviet fighter engine resource was only 50 hours. Why? Because they opted for swapping the entire engine for a new one rather then wasting time on keeping a napkin clean maintenance shop simply because they might be overrun by German ground forces over the night.

How did they swap it? By sending in the ENTIRE fighter to be safely overhauled in the factory, and that’s why Soviet fighters didn’t have distinctive markings on them. The pilots replaced their fighters so often they didn’t even bother to paint their kill marks. Sometimes they painted a squadron strip, that’s about it.

Why did they send the entire fighter? Because other then required overhauls, fresh pilots had a chance to safely pick up some solo flight hours after basic training.

I can’t stand when people attempt to compare war machines like a family sedan to a pickup truck. This one got cup holders, but this one got bigger tires.

War is a matter of survival, not cup holders and tire size, and unless somebody knows what survival mode is, they’ll never understand how one has to think to survive.

I’ll put it in my own way, and I will not hide my resentment for the Falcon because it lost more pilots in failure crashes then to enemy fire.

To me MiG-29 is just like the AK-47. Both with very clear designed purpose. Simple, rugged, crude, out there to get in your face and kill you while knee deep in the mud of war.

To my knowledge and correct me if I’m wrong, not a single Fulcrum pilot died in failure/ejection crash.
赞,谢谢楼主了,长见识了
朝鲜呢?金老二手里好像也有几架支点吧
可惜的支点啊!要是加上A50就好拉!
关键如果MIG-35能够竞标成功的话,那么米高扬公司就有翻身的可能,至少能继续维持十年。
可是没了钱,技术上怎么办捏?工程师也要糊口啊!
干脆并入苏霍伊公司好了,不是说MIG自80年代开始就弄什么等离子隐身么,这个技术要是能成功的话,理论上F-22基本上就只有被终结的命了。
7981wlp985 发表于 2009-9-19 10:27

据说那个东西已经到第三代了。

不知道靠不靠谱。
买主不少啊。


:(着就是说外销了1000架

:(着就是说外销了1000架
MIG机也许也只有在毛子手里能发挥出战斗力了!
也许MIG29是米格设计局的绝唱了
LZ辛苦 要是把图片也贴上就更好了
学习了,要是有图片就更好了
回复 1# JSTCVW09CD


   




还真是落日啊。:D


回复 26# blacksheep165


    貌似有四艘56型,两艘T43,一艘205,一艘50型,右上角貌似是门AK-276,剩下的识别不能或懒得去查

回复 26# blacksheep165


    貌似有四艘56型,两艘T43,一艘205,一艘50型,右上角貌似是门AK-276,剩下的识别不能或懒得去查
米格就是毛子的写照
支点...开始很传奇,过程很杯具...结果很茶几....
:D前几天在巴基斯坦论坛还有阿三在打嘴仗

mig29  VS F16
mig29  vs JF17
如此长,科普贴啊
为什么看不了,系统显示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咋杯具了?
我还想看呢,怎么没有了
楼主悲剧了..
楼主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