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不喜勿入!解决根本问题 谋求科学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35:39
解决根本问题 谋求科学发展
——对如何破解制约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难题的思索

谭 瑞 松

    编者按:本文是中航工业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谭瑞松同志根据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现状,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座谈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文章着重对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力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使命和战略目标,进而勾画出破解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思路,值得深思。中航工业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读完此文后批示:“这个稿子非常好,组织发动机及相关行业认真学习、落实!”为此,本报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前 言

    航空发动机产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航空工业的重要支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成为继美、英、俄、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走上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道路的国家,但与西方航空发动机强国相比,差距仍十分巨大。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找准在推进集团公司“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中,制约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这些难题,实现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产品和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

    一、国内外航空发动机发展概况

    (一)国外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

    航空发动机的百年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从莱特兄弟首次飞行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第一个时期内,活塞式发动机统治了40年左右。从二战结束至今的第二个时期已历时60余年,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取代了活塞式发动机,并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推重比/功重比已由当初的2一级提高到10一级,综合性能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美、英两国的现役主力机种是第三代飞机及其动力,服役期将到2010 年之后。俄、法、日等国则是二、三代并存,以第三代为主。

    经过数十年的优胜劣汰,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干预之下,世界航空动力产业基本形成了美、英领先,法、俄紧跟,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形势。从2008年销售收入来看,排在中航工业之前的世界六大航空发动机公司分别是GE、罗罗、普惠、斯奈克玛、霍尼韦尔和MTU(注)。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航空发达国家诸如美国等都十分重视航空动力技术的发展,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执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航空动力技术进步的研究计划,为各种先进军民用发动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引领当今世界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方向。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周边的日本、印度等国也通过各种国际采购和国际合作渠道,大力提高其航空动力水平,加强航空力量。

    1.国家始终关注,促进与保护并举

    西方强国始终保持对航空发动机发展的高度重视,持续打造航空动力科技工业体系,以此确保其世界大国地位。

    美国虽然已经牢牢占据了世界航空动力的领先地位,但在其未来10到20年的国防科技战略中,仍然十分重视航空动力装置的发展。在其国防部制定的《2010年联合构想》和《2020年联合构想》中,都凸显了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航空平台成功的关键是推进系统,……燃气涡轮发动机有着无与伦比的优点,在增强航空平台性能、机动性、武器控制和任务灵活性的同时,能实现最小的综合成本”。并将发动机列为构成美国军事战略基础的九大优势技术之二(优于核技术)。

    英国政府同样一直高度关注和保护航空动力产业。当年罗罗公司搞三转子发动机陷入困境时,英国政府及时注入国有资金把它救活,待其恢复良性发展后,仍保留优先股以阻止超过15%的股权落入外国投资者手中。欧洲成立空客公司后,英国放弃了飞机整机的研发和制造,却始终把航空发动机牢牢把握不放。

    法国始终坚持航空发动机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即使在过去其发动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且不存在武器禁运限制的情况下,其军用飞机动力也都是装配本国研制的发动机。正是因为法国充分认识到掌握发动机技术的重要意义,从而一直把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作为其国家战略之一。

    2.重视技术推动,提前做好储备

    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一项新的发动机关键技术从开发到应用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因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一直按照“预研先行”的思想,通过国家长期、稳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实施了多项与具体型号完全脱钩的中长期研究计划,它们都是纯粹的综合性技术研究计划(如IHPTET、VAATE、ACME、AMET等);通过政府与工业界联合投资,实施了多项中短期专项研究计划(如CIP、EMDP、LCF、HCF等),为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降低了工程研制的技术风险,缩短了研制周期。

    以F119发动机为例,从1983开始,用了8年的时间和18.32亿美元的投资,利用ATEGG计划和JTDE计划中所开发和验证的大量先进技术开展型号预研工作。之后,从1991年开始,又用了11年的时间和84.61亿美元的投资,大量移植和借鉴了IHPTET计划所开发和验证的先进技术,开展F119发动机的工程化研制工作,最终使F119发动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性能、质量、可靠性、耐久性、适用性、成本和可生产性的综合平衡。

    3.军民燃机协调发展,应用广泛

    未来一代军用发动机正在利用IHPTET计划、VAATE计划和ACME计划等开发的技术进行预研,推重比约为15~20,涡轮进口温度很可能超过2200K,耗油率、可靠性、适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全面改善,其可能是多电/全电发动机、智能发动机、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复合材料发动机,更可能是上述技术结合的自适应循环发动机。

    同时,世界范围内民用发动机和航改燃气轮机也在蓬勃发展,并不断拓宽其研究和应用领域。第四代民用航空发动机(GE90、PW4084、TRENT800、GP7200等)涵道比达到8~9,寿命达到20000~30000小时;第五代(GENX、TRENT1000等)正在采用UEET、TECH56和VITAL等研究计划的成果进行研制,涵道比达到11左右;在VAATE、LEAP56等计划支持下,开式转子、间冷回热循环等新一代关键技术研究正在开展。

    由航空发动机衍生发展的燃气轮机LM2500、LM6000、工业TRENT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发电、舰船、机械驱动、坦克、车辆等领域,功率最大已达10万千瓦级,简单循环的效率已近40%;间冷回热循环的WR-21等先进循环燃气轮机正在开发和验证中。

    4.管理紧跟技术,不断创新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形成了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发展和使用发展等组成的科学合理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体系。纵观美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历史,在指导思想和研制程序的管理方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上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末,从部件和系统技术的应用研究管理转到型号研制管理;60年代初开始,在工程研制管理之前增加预先研究管理;7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发动机研制全寿命管理。这三个阶段是美国在新型发动机研制实践中,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发动机研制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的真实反映。基于这些认识,80年代以后,美国军方在航空发动机的管理体系、指导思想、研制流程和运作方法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统一的研究、发展、采购和后勤保障管理系统,制定了发动机全寿命管理条例,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发动机研制技术和管理规范体系。

    除全寿命管理之外,美国也十分重视新技术应用的成熟度和风险管理。在经历F100、TF30等发动机研制挫折后,NASA创立并实施了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在发动机研制的方案优化、技术开发、工程研制、生产部署、使用保障等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包括风险评估的里程碑决策以及风险管理。为加强对技术、成本、进度的风险控制,采用并行工程研制方法,将设计、制造、使用、维修、成本等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

    综上所述,总结国外航空发动机成功的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家长期、稳定的高强度投入;

    2)预研先行,积累技术储备;

    3)军民燃协调,形成良性互动;

    4)科学的管理与决策,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航空发动机产业现状及差距

    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航空动力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维护修理、引进消化、批量生产、改进改型、新机研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已建成了较完整的研发生产体系,生产了6万余台发动机,为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尤其是近10年来,国家投资力度逐步加大,通过“十五”和“十一五”计划的实施,陆续建成了基本完整的试验设施和加工设备,通过开展各项预研和型号研制工作,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深入分析导致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的原因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没有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我们的发展,对航空发动机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和经济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才使得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受到诸多难题的制约。一是管理体制机制不符合发动机发展规律;二是基础工业和科研生产能力不适应发动机发展要求;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发动机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

    (一)肩负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历史使命

    航空发动机是技术高度密集、结构极其复杂的热力机械,可广泛应用于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既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又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是少数发达国家优先发展、高度垄断、严密封锁的高科技产品。当今世界能够独立研制航空动力并形成产业规模的国家只有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具有技术和商业优势的只有美、英两国,这意味着发动机产业与大国地位有着某种必然联系。

    从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需求来看,当前,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正处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进入攻坚期、军事斗争准备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航空发动机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

    根据胡 锦 涛总书记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结合式发展路子”的指示精神,航空发动机产业还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航空动力产业的创新发展不仅对航空武器和航空运输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可为舰船、坦克、车辆、电站、泵站提供优良动力,对能源、交通、机械、化工、冶金、材料等国家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二)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集团公司“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战略部署,加速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航空发动机要实现动力先行,就要跳出长期以来“型号牵引”的窠臼,要制定全型谱发展计划,实现“牵引型号”的新思路;要统筹规划航空发动机产业全局,重点关注能力提升和技术进步;要争取国家加大投入力度,要有投入十型发动机成就一型发动机的胆略和气魄,最终突破制约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瓶颈”,以效益和产品为标志,在全产业链基础上形成全价值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发动机发展道路,实现航空发动机产业振兴。

    1.产业发展目标

    构建良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入灵活高效的组织管理模式,成为集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制、生产、营销、维修保障高度一体化的大型航空动力集团,跻身世界航空发动机强者之林。

    2.技术发展目标

    建立涵盖军用发动机、民用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完整技术体系,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系列产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品牌。

    3.产品发展目标

    要实现发动机的完全自主研制,早日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发动机研制和适航取证,成为全球民机研制生产体系中的重要供应商。

    燃气轮机要形成系列化、规模化发展格局,成为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4.经济效益目标

    发挥技术资本的盈利能力;逐步建立全价值链,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殖,为2017年集团公司挑战万亿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及对策

    (一)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针对航空发动机行业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为主线,实现军、民、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动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战略转型。

    1.加速发展是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战略的第一要义

    加速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是党、国家和军队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航空发动机的战略转型,紧紧跟上世界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步伐,努力满足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加速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把握航空工业改革重组的机遇,加快行业的专业化整合,整合研发和制造资源,克服不利于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行业有限资源的优势。整合行业研发和制造力量,提升核心技术能力。

    2.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前促进发动机科学发展的根本手段

    我国发动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可以说,体制机制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应该贯穿科学发展全过程。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形成军民燃协调发展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满足国防武器装备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发动机行业的科学发展。

    3.科技创新是提升发动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途径

    科技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法宝。要重点抓好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预研、总体研发、部件设计方法和工艺研究等工作,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改变长期以来重型号、轻顶层规划、轻技术储备的“橄榄形”发展模式,逐步解决长期困扰发动机行业发展的顶层技术和管理问题,满足行业战略性扩张和发展对技术储备的需要。

    4.维修保障和非航民品是发动机产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发动机维修保障是发动机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业务现金流量较大的一环,也是产业链中价值创造能力较高的一环,同时又是对产品改进改型的技术牵引作用很大的一个环节。相对于主机和控制系统业务而言,维修保障的市场性更强。其中军用发动机市场的维修业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民用发动机的维修保障市场则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对于此项业务板块适宜采取母子公司的管理模式,管控权适当下放,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发动机行业的非航民品和三产业务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型产业。环境复杂多变,需要灵活经营。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在该板块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运营机制,优先发展与航空发动机技术相通、工艺相近的相关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淘汰劣势产品。并考虑通过分立、改制、合资、联合、上市等途径,积极融入其他行业和地方经济。

    5.统筹兼顾是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战略的根本方法

    航空发动机的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做到以下方面的统筹:

    统筹军、民、燃的发展。要将军机研制任务放在首位,全面满足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同时,要依托军机技术,积极推进军民结合,大力发展民机、燃机技术和产品。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资源。要积极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集聚国内各方资源,借力发展;同时要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统筹自主发展、国际合作。坚持自主发展为根本,通过持续、高强度的自主投入,打造先进的航空发动机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跟踪、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6.坚持以人为本是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战略的核心

    要充分认识到行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建立和实施面向行业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的人力资源战略。通过加大投资,完善人才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二)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提升航空发动机战略地位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大了对航空发动机研发投入力度,下定决心解决制约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瓶颈问题,可以说,发动机行业迎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要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实现航空发动机产业的战略转型,必须深化对航空发动机客观发展规律的认识。

    1.坚持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

    必须坚持自主研制的指导思想,努力扭转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要通过优化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内外部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加速航空发动机研制进程。

    2.坚持“动力先行、预研先行、研保先行”

    要充分认识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研制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动力先行、预研先行、研保先行”的理念,统筹发动机与飞机的研制进度周期,加强发动机作为重要系统平台的观念;提早启动预先研究,夯实发动机研制技术基础;提早规划和建设研保条件设施,为发动机研制提供必要条件。

    3.不断加深对航空发动机技术规律的认识

    要充分借鉴国外航空发动机研制的经验教训,重视发动机可靠性增长和后续性能提高等工作。美国经过总结研制使用经验和教训,发现发动机的设计定型小批使用阶段是故障高发期,必须继续给予经费支持,促其不断成熟,才能进入真正全面批量使用。并据此把发动机研制划分为初步飞行许可、全面飞行许可、初步使用许可和工作能力许可四个阶段。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

    4.必须不断加深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准确把握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思维,更新观念,以市场化的方法和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经营企业,努力开拓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崭新局面。

    (三)促进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的对策措施

    1.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体系

    航空发动机产业必须建立完整的技术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一是建立统一完整的发动机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航空发动机设计体系;三是统筹发动机研制保障体系建设;四是加强配套制造能力建设,提升柔性制造水平。

    2.不断夯实航空发动机技术储备

    坚持“动力发展,预研先行”,高度重视型号研制前的预先研究,做好系统、全面、可持续的顶层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发动机技术验证、零部件和分系统综合验证、整机综合设计和系统集成验证,务求取得成效。借助国家各项预研计划的推动,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加大预先研究的投入和考核力度。以现有平台为基础,注重技术验证,提高技术成熟度,加速预研成果的工程化应用进程,建立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技术成果向产品转化。要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要重视关键技术和部件、系统、整机的验证试验

    3.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发动机管理方式

    在学习国外航空发动机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同时,认真总结我国发动机研制的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发动机全寿命管理道路,提升技术管理能力。

    尊重发动机研制的客观规律,科学制定型号研制计划,合理安排计划节点,严格计划考核。大力实施并行工程,实现设计与生产并行,大、中、小不同推力产品开发并行,军机、民机、燃机发展并行,产品研制与能力建设并行,国际合作与自主发展并行,努力缩短型号研制周期。生产定点引入招投标制,型号管理引入合同制,实行“双流水”甚至“三流水”的办法,保证发动机科研生产进度。成立快速反应工厂或制造中心,保证发动机试制生产进度,形成新机研制的快速反应能力。

    充分借鉴美国TRL的评价办法,以及民航适航条例中风险控制的成熟做法,根据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实际,建立一套科学的技术成熟度考核评价和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工艺、冶金、材料、用户等各方参与的联合工作组,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发动机异地协同设计。

    4.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航空发动机创新团队

    实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和吸引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发动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打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制和激励机制。

    树立开放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速整合行业内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研发力量,建立跨国界、跨行业、跨专业的“核心—非核心”人力资源模型,集中各方力量推进发动机产业发展。

    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高度重视“三高”人才培养,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具备突出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作为领军人物;积极推进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大力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发动机研制经验的技术骨干、技术专家和大师级技术人才;大力培养覆盖发动机研制各领域的技能骨干人才。

    5.积极推进发动机行业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从解决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推动发动机行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加强顶层策划和统筹协调,从全局战略的高度主动谋划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一是建立灵活、高效的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体系;二是建立协调合作机制;三是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四是拓展国内外合作空间。

    6.加速形成军民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动机产业格局

    通过科学制定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规划,引入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技术体系,发展高附加值系列产品来促成军民融合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形成。

    结束语

    扭转航空发动机落后的局面,实现发动机产业的战略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把握历史机遇期,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努力破解制约航空发动机产业科学发展的难题,为打造航空工业新魂魄提供强劲动力。

    注:鉴于前苏联国家(主要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基本没有对外公开其航空发动机产业数据,本段的描述中未将其考虑在内。解决根本问题 谋求科学发展
——对如何破解制约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难题的思索

谭 瑞 松

    编者按:本文是中航工业党组副书记、副总经理谭瑞松同志根据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现状,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座谈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文章着重对制约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剖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力发展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历史使命和战略目标,进而勾画出破解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思路,值得深思。中航工业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读完此文后批示:“这个稿子非常好,组织发动机及相关行业认真学习、落实!”为此,本报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前 言

    航空发动机产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航空工业的重要支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成为继美、英、俄、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走上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道路的国家,但与西方航空发动机强国相比,差距仍十分巨大。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找准在推进集团公司“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中,制约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这些难题,实现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产品和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满足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

    一、国内外航空发动机发展概况

    (一)国外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

    航空发动机的百年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从莱特兄弟首次飞行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的第一个时期内,活塞式发动机统治了40年左右。从二战结束至今的第二个时期已历时60余年,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取代了活塞式发动机,并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推重比/功重比已由当初的2一级提高到10一级,综合性能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美、英两国的现役主力机种是第三代飞机及其动力,服役期将到2010 年之后。俄、法、日等国则是二、三代并存,以第三代为主。

    经过数十年的优胜劣汰,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干预之下,世界航空动力产业基本形成了美、英领先,法、俄紧跟,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形势。从2008年销售收入来看,排在中航工业之前的世界六大航空发动机公司分别是GE、罗罗、普惠、斯奈克玛、霍尼韦尔和MTU(注)。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世界航空发动机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航空发达国家诸如美国等都十分重视航空动力技术的发展,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执行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航空动力技术进步的研究计划,为各种先进军民用发动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引领当今世界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方向。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国周边的日本、印度等国也通过各种国际采购和国际合作渠道,大力提高其航空动力水平,加强航空力量。

    1.国家始终关注,促进与保护并举

    西方强国始终保持对航空发动机发展的高度重视,持续打造航空动力科技工业体系,以此确保其世界大国地位。

    美国虽然已经牢牢占据了世界航空动力的领先地位,但在其未来10到20年的国防科技战略中,仍然十分重视航空动力装置的发展。在其国防部制定的《2010年联合构想》和《2020年联合构想》中,都凸显了航空发动机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航空平台成功的关键是推进系统,……燃气涡轮发动机有着无与伦比的优点,在增强航空平台性能、机动性、武器控制和任务灵活性的同时,能实现最小的综合成本”。并将发动机列为构成美国军事战略基础的九大优势技术之二(优于核技术)。

    英国政府同样一直高度关注和保护航空动力产业。当年罗罗公司搞三转子发动机陷入困境时,英国政府及时注入国有资金把它救活,待其恢复良性发展后,仍保留优先股以阻止超过15%的股权落入外国投资者手中。欧洲成立空客公司后,英国放弃了飞机整机的研发和制造,却始终把航空发动机牢牢把握不放。

    法国始终坚持航空发动机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即使在过去其发动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且不存在武器禁运限制的情况下,其军用飞机动力也都是装配本国研制的发动机。正是因为法国充分认识到掌握发动机技术的重要意义,从而一直把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作为其国家战略之一。

    2.重视技术推动,提前做好储备

    西方国家的经验表明,一项新的发动机关键技术从开发到应用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因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一直按照“预研先行”的思想,通过国家长期、稳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实施了多项与具体型号完全脱钩的中长期研究计划,它们都是纯粹的综合性技术研究计划(如IHPTET、VAATE、ACME、AMET等);通过政府与工业界联合投资,实施了多项中短期专项研究计划(如CIP、EMDP、LCF、HCF等),为发动机的研制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储备,降低了工程研制的技术风险,缩短了研制周期。

    以F119发动机为例,从1983开始,用了8年的时间和18.32亿美元的投资,利用ATEGG计划和JTDE计划中所开发和验证的大量先进技术开展型号预研工作。之后,从1991年开始,又用了11年的时间和84.61亿美元的投资,大量移植和借鉴了IHPTET计划所开发和验证的先进技术,开展F119发动机的工程化研制工作,最终使F119发动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性能、质量、可靠性、耐久性、适用性、成本和可生产性的综合平衡。

    3.军民燃机协调发展,应用广泛

    未来一代军用发动机正在利用IHPTET计划、VAATE计划和ACME计划等开发的技术进行预研,推重比约为15~20,涡轮进口温度很可能超过2200K,耗油率、可靠性、适用性、维修性和经济性全面改善,其可能是多电/全电发动机、智能发动机、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复合材料发动机,更可能是上述技术结合的自适应循环发动机。

    同时,世界范围内民用发动机和航改燃气轮机也在蓬勃发展,并不断拓宽其研究和应用领域。第四代民用航空发动机(GE90、PW4084、TRENT800、GP7200等)涵道比达到8~9,寿命达到20000~30000小时;第五代(GENX、TRENT1000等)正在采用UEET、TECH56和VITAL等研究计划的成果进行研制,涵道比达到11左右;在VAATE、LEAP56等计划支持下,开式转子、间冷回热循环等新一代关键技术研究正在开展。

    由航空发动机衍生发展的燃气轮机LM2500、LM6000、工业TRENT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发电、舰船、机械驱动、坦克、车辆等领域,功率最大已达10万千瓦级,简单循环的效率已近40%;间冷回热循环的WR-21等先进循环燃气轮机正在开发和验证中。

    4.管理紧跟技术,不断创新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形成了由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发展和使用发展等组成的科学合理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体系。纵观美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历史,在指导思想和研制程序的管理方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上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末,从部件和系统技术的应用研究管理转到型号研制管理;60年代初开始,在工程研制管理之前增加预先研究管理;7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发动机研制全寿命管理。这三个阶段是美国在新型发动机研制实践中,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发动机研制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的真实反映。基于这些认识,80年代以后,美国军方在航空发动机的管理体系、指导思想、研制流程和运作方法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建立了统一的研究、发展、采购和后勤保障管理系统,制定了发动机全寿命管理条例,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发动机研制技术和管理规范体系。

    除全寿命管理之外,美国也十分重视新技术应用的成熟度和风险管理。在经历F100、TF30等发动机研制挫折后,NASA创立并实施了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在发动机研制的方案优化、技术开发、工程研制、生产部署、使用保障等各个阶段,都要进行包括风险评估的里程碑决策以及风险管理。为加强对技术、成本、进度的风险控制,采用并行工程研制方法,将设计、制造、使用、维修、成本等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

    综上所述,总结国外航空发动机成功的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家长期、稳定的高强度投入;

    2)预研先行,积累技术储备;

    3)军民燃协调,形成良性互动;

    4)科学的管理与决策,确保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航空发动机产业现状及差距

    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航空动力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维护修理、引进消化、批量生产、改进改型、新机研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已建成了较完整的研发生产体系,生产了6万余台发动机,为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尤其是近10年来,国家投资力度逐步加大,通过“十五”和“十一五”计划的实施,陆续建成了基本完整的试验设施和加工设备,通过开展各项预研和型号研制工作,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深入分析导致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的原因可以发现,正是因为没有以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我们的发展,对航空发动机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和经济的规律性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才使得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受到诸多难题的制约。一是管理体制机制不符合发动机发展规律;二是基础工业和科研生产能力不适应发动机发展要求;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不能满足发动机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历史使命和发展目标

    (一)肩负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历史使命

    航空发动机是技术高度密集、结构极其复杂的热力机械,可广泛应用于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既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又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长期以来一直是少数发达国家优先发展、高度垄断、严密封锁的高科技产品。当今世界能够独立研制航空动力并形成产业规模的国家只有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具有技术和商业优势的只有美、英两国,这意味着发动机产业与大国地位有着某种必然联系。

    从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需求来看,当前,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正处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进入攻坚期、军事斗争准备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航空发动机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

    根据胡 锦 涛总书记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结合式发展路子”的指示精神,航空发动机产业还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航空动力产业的创新发展不仅对航空武器和航空运输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而且还可为舰船、坦克、车辆、电站、泵站提供优良动力,对能源、交通、机械、化工、冶金、材料等国家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二)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集团公司“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战略部署,加速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航空发动机要实现动力先行,就要跳出长期以来“型号牵引”的窠臼,要制定全型谱发展计划,实现“牵引型号”的新思路;要统筹规划航空发动机产业全局,重点关注能力提升和技术进步;要争取国家加大投入力度,要有投入十型发动机成就一型发动机的胆略和气魄,最终突破制约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瓶颈”,以效益和产品为标志,在全产业链基础上形成全价值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发动机发展道路,实现航空发动机产业振兴。

    1.产业发展目标

    构建良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引入灵活高效的组织管理模式,成为集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研制、生产、营销、维修保障高度一体化的大型航空动力集团,跻身世界航空发动机强者之林。

    2.技术发展目标

    建立涵盖军用发动机、民用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完整技术体系,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提供符合市场需要的系列产品,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品牌。

    3.产品发展目标

    要实现发动机的完全自主研制,早日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发动机研制和适航取证,成为全球民机研制生产体系中的重要供应商。

    燃气轮机要形成系列化、规模化发展格局,成为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4.经济效益目标

    发挥技术资本的盈利能力;逐步建立全价值链,通过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增殖,为2017年集团公司挑战万亿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及对策

    (一)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针对航空发动机行业肩负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为主线,实现军、民、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动航空发动机行业的战略转型。

    1.加速发展是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战略的第一要义

    加速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是党、国家和军队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航空发动机的战略转型,紧紧跟上世界航空发动机发展的步伐,努力满足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加速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要求我们把握航空工业改革重组的机遇,加快行业的专业化整合,整合研发和制造资源,克服不利于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的内部因素,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行业有限资源的优势。整合行业研发和制造力量,提升核心技术能力。

    2.体制机制创新是当前促进发动机科学发展的根本手段

    我国发动机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其根本原因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可以说,体制机制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应该贯穿科学发展全过程。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形成军民燃协调发展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满足国防武器装备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发动机行业的科学发展。

    3.科技创新是提升发动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经途径

    科技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法宝。要重点抓好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预研、总体研发、部件设计方法和工艺研究等工作,加强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改变长期以来重型号、轻顶层规划、轻技术储备的“橄榄形”发展模式,逐步解决长期困扰发动机行业发展的顶层技术和管理问题,满足行业战略性扩张和发展对技术储备的需要。

    4.维修保障和非航民品是发动机产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发动机维修保障是发动机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业务现金流量较大的一环,也是产业链中价值创造能力较高的一环,同时又是对产品改进改型的技术牵引作用很大的一个环节。相对于主机和控制系统业务而言,维修保障的市场性更强。其中军用发动机市场的维修业务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民用发动机的维修保障市场则存在激烈的竞争。因此,对于此项业务板块适宜采取母子公司的管理模式,管控权适当下放,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发动机行业的非航民品和三产业务是典型的完全竞争型产业。环境复杂多变,需要灵活经营。应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在该板块建立与市场接轨的运营机制,优先发展与航空发动机技术相通、工艺相近的相关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淘汰劣势产品。并考虑通过分立、改制、合资、联合、上市等途径,积极融入其他行业和地方经济。

    5.统筹兼顾是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战略的根本方法

    航空发动机的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做到以下方面的统筹:

    统筹军、民、燃的发展。要将军机研制任务放在首位,全面满足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同时,要依托军机技术,积极推进军民结合,大力发展民机、燃机技术和产品。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资源。要积极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集聚国内各方资源,借力发展;同时要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在竞争与合作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统筹自主发展、国际合作。坚持自主发展为根本,通过持续、高强度的自主投入,打造先进的航空发动机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跟踪、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

    6.坚持以人为本是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战略的核心

    要充分认识到行业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大力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建立和实施面向行业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的人力资源战略。通过加大投资,完善人才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为核心的、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二)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提升航空发动机战略地位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大了对航空发动机研发投入力度,下定决心解决制约航空发动机发展的瓶颈问题,可以说,发动机行业迎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期。

    要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实现航空发动机产业的战略转型,必须深化对航空发动机客观发展规律的认识。

    1.坚持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

    必须坚持自主研制的指导思想,努力扭转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要通过优化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的内外部环境,创造有利条件,加速航空发动机研制进程。

    2.坚持“动力先行、预研先行、研保先行”

    要充分认识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研制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动力先行、预研先行、研保先行”的理念,统筹发动机与飞机的研制进度周期,加强发动机作为重要系统平台的观念;提早启动预先研究,夯实发动机研制技术基础;提早规划和建设研保条件设施,为发动机研制提供必要条件。

    3.不断加深对航空发动机技术规律的认识

    要充分借鉴国外航空发动机研制的经验教训,重视发动机可靠性增长和后续性能提高等工作。美国经过总结研制使用经验和教训,发现发动机的设计定型小批使用阶段是故障高发期,必须继续给予经费支持,促其不断成熟,才能进入真正全面批量使用。并据此把发动机研制划分为初步飞行许可、全面飞行许可、初步使用许可和工作能力许可四个阶段。这一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

    4.必须不断加深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准确把握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思维,更新观念,以市场化的方法和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经营企业,努力开拓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崭新局面。

    (三)促进航空发动机科学发展的对策措施

    1.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体系

    航空发动机产业必须建立完整的技术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一是建立统一完整的发动机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航空发动机设计体系;三是统筹发动机研制保障体系建设;四是加强配套制造能力建设,提升柔性制造水平。

    2.不断夯实航空发动机技术储备

    坚持“动力发展,预研先行”,高度重视型号研制前的预先研究,做好系统、全面、可持续的顶层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不断强化发动机技术验证、零部件和分系统综合验证、整机综合设计和系统集成验证,务求取得成效。借助国家各项预研计划的推动,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加大预先研究的投入和考核力度。以现有平台为基础,注重技术验证,提高技术成熟度,加速预研成果的工程化应用进程,建立技术成熟度评价体系,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技术成果向产品转化。要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要重视关键技术和部件、系统、整机的验证试验

    3.努力探索科学有效的发动机管理方式

    在学习国外航空发动机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同时,认真总结我国发动机研制的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发动机全寿命管理道路,提升技术管理能力。

    尊重发动机研制的客观规律,科学制定型号研制计划,合理安排计划节点,严格计划考核。大力实施并行工程,实现设计与生产并行,大、中、小不同推力产品开发并行,军机、民机、燃机发展并行,产品研制与能力建设并行,国际合作与自主发展并行,努力缩短型号研制周期。生产定点引入招投标制,型号管理引入合同制,实行“双流水”甚至“三流水”的办法,保证发动机科研生产进度。成立快速反应工厂或制造中心,保证发动机试制生产进度,形成新机研制的快速反应能力。

    充分借鉴美国TRL的评价办法,以及民航适航条例中风险控制的成熟做法,根据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实际,建立一套科学的技术成熟度考核评价和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工艺、冶金、材料、用户等各方参与的联合工作组,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发动机异地协同设计。

    4.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航空发动机创新团队

    实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战略,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和吸引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发动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打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制和激励机制。

    树立开放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速整合行业内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研发力量,建立跨国界、跨行业、跨专业的“核心—非核心”人力资源模型,集中各方力量推进发动机产业发展。

    合理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高度重视“三高”人才培养,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具备突出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作为领军人物;积极推进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大力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发动机研制经验的技术骨干、技术专家和大师级技术人才;大力培养覆盖发动机研制各领域的技能骨干人才。

    5.积极推进发动机行业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从解决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推动发动机行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加强顶层策划和统筹协调,从全局战略的高度主动谋划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发展。一是建立灵活、高效的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体系;二是建立协调合作机制;三是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四是拓展国内外合作空间。

    6.加速形成军民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动机产业格局

    通过科学制定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规划,引入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技术体系,发展高附加值系列产品来促成军民融合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形成。

    结束语

    扭转航空发动机落后的局面,实现发动机产业的战略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把握历史机遇期,开拓创新,迎难而上,努力破解制约航空发动机产业科学发展的难题,为打造航空工业新魂魄提供强劲动力。

    注:鉴于前苏联国家(主要是俄罗斯和乌克兰)基本没有对外公开其航空发动机产业数据,本段的描述中未将其考虑在内。
:D太长了,等红标注,等看分析
还是过于笼统了,看不到“具体现状”“存在的问题”“怎么做”“如何保障”“希望在哪里”,我认为这份材料应该是给国家层面的领导们看的,主要目的在于要求“长期稳定投入”,对于中航工业本身,也主要针对非发动机行业的领导们看,对于发动机行业,看的就是对现状的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保障进步的思路,希望与出路在哪里。

打个比方,说到人才队伍建设,薪酬体系建设,基本上只要是个人写材料,都会这么写,但怎么建设,没看到。谈建设以前,首先就应当对行业或者单位的组织人事及结构进行分析,首先用可以观察的数据与指标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然后从组织结构拓扑图上进行运做分析,先从这类静态的东西着手,然后加入动态的内容,比如人事,不妨先看看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地理分布,然后看看学历结构背后的人才来源,然后看看这些人才各自的经历与成果,然后看看人才流动情况,进行必要的动态分析,然后再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什么什么的。这样的材料看起来才觉得让人是态度真诚的,而不是过于笼统的,缺乏可行性的材料。呵呵

只能说看看就算了,文章中所有的内容,基本上都反复说过很多很多很多,没什么新的内容,听过后就容易被忘记。
八股没有灰桶大师的指点是看不懂啦
还不是老调重弹,关键是精细制造能不能得到彻底执行,否则千言万语都没有用。
看看中航的实际行动如何,希望不要只是嘴上说说。
此次北京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不知道定位于什么角色,难道是整合所有发动机生产企业的平台?或者仅仅是整合所有的技术资源以及对未来发动机的预研?
水平还是有的嘛!比那些"一看二想三落实"之类讲的要多得多!:lol
flz 发表于 2009-7-30 09:35
这些都是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做的吧? 你分析的有实质内容报告文学应该如何写作倒是挺受用的。但真的能照实了写吗?
到底是八股呀.什么都没说;P
貌似看来TG稍微有一点点开窍
这个不是八股吧
政府不要一把抓该放的还是要放未来的竞争力应该是国家级企业
综上所述,总结国外航空发动机成功的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家长期、稳定的高强度投入;
-------------------------------------------------------
这句话是不是重点中的重点,核心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