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5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55:01
简要内容:纪念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50周年座谈会22日在京举行。王刚说,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走过了半个世纪的不平凡历程。
http://022net.com/2009/7-22/492535322893008.html
纪念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50周年座谈会22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会前亲切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参观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50年成果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刚说,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走过了半个世纪的不平凡历程。50年来,文史资料工作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伟大实践,拓展了人民政协工作的新领域,开拓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新方式,开辟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50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必须把明确政治方向与允许多说并存结合起来,把坚持尊重历史与注重服务现实结合起来,把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开拓创新结合起来,把发挥政协优势与调动各方力量结合起来。

  王刚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迎接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探索规律,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积极为时代立鉴、为祖国立史、为人民立言,不断开创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新局面。一是要坚持抢救优先,不断加大征集整理力度,扩大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覆盖面,努力使文史资料更充实、更生动、更具体。二是要强化精品意识,不断提高编辑出版水平,切实把好政治关、史实关、质量关,把最有历史价值、最具政协特色、最为现实需要的史料精选精编出来。三是要注重资政育人,不断增强社会宣传效果,着力抓好载体建设、宣传报道和成果转化,真正做到以史团结人、以史影响人、以史教育人。

  王刚要求,各级政协组织把文史资料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进一步加强工作领导和业务指导,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注重发挥委员作用,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钱运录主持了会议。

  这此会议为期3天。中央国家机关、多民主党派中央、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及地方政协有关负责同志170余人出席座谈会。简要内容:纪念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50周年座谈会22日在京举行。王刚说,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走过了半个世纪的不平凡历程。
http://022net.com/2009/7-22/492535322893008.html
纪念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50周年座谈会22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会前亲切会见了全体与会代表,参观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50年成果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出席会议并讲话。

  王刚说,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走过了半个世纪的不平凡历程。50年来,文史资料工作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伟大实践,拓展了人民政协工作的新领域,开拓了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新方式,开辟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新途径,充分发挥了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重要作用,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50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必须把明确政治方向与允许多说并存结合起来,把坚持尊重历史与注重服务现实结合起来,把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开拓创新结合起来,把发挥政协优势与调动各方力量结合起来。

  王刚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迎接人民政协成立60周年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探索规律,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积极为时代立鉴、为祖国立史、为人民立言,不断开创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新局面。一是要坚持抢救优先,不断加大征集整理力度,扩大人民政协文史资料的覆盖面,努力使文史资料更充实、更生动、更具体。二是要强化精品意识,不断提高编辑出版水平,切实把好政治关、史实关、质量关,把最有历史价值、最具政协特色、最为现实需要的史料精选精编出来。三是要注重资政育人,不断增强社会宣传效果,着力抓好载体建设、宣传报道和成果转化,真正做到以史团结人、以史影响人、以史教育人。

  王刚要求,各级政协组织把文史资料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程,进一步加强工作领导和业务指导,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尤其是注重发挥委员作用,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钱运录主持了会议。

  这此会议为期3天。中央国家机关、多民主党派中央、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及地方政协有关负责同志170余人出席座谈会。
如果要找出一个和“文史资料”最接近的概念,那一定是“民国史”了。因为除了少数涉及晚清的内容外,文史资料中的绝大部分,写的都是民国时期的人和事。自这个意义上看,文史资料就是一部民国史,只不过不同于教科书或学术意义上那一类的民国史。

    在中国历史上,“民国”是一个离我们很近的时代,也是一个相对动荡的时代,还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时代。政权更迭,事件频发,战乱绵延,山河破碎,社会机制和社会观念的变化,使相当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或卷入到历史进程当中,扮演了种种角色。他们不是历史学家,却是历史的见证者。当中不少人,亲历了鲜为人知的历史场面,有些人甚至属于一些重要历史内幕的几个知情者之一。最大限度地发掘他们的所见所闻,就意味着能让后人最大限度地认识真实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政协委员中名流荟萃,集合了自晚清以来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一大批风云人物,他们不仅掌握着大量的历史资源,而且成为文史资料作者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尽管文史资料在范围上覆盖到民国历史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无所不包,但在形式和体例上则是散篇的汇集,不属于文献意义上的一部系统的民国史,没有章节构思之类的学术通套。

    以往人们了解历史,往往更多地通过以研究成果形式出现的文献类著作。这些著作常常偏重于梳理历史脉络,以及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做规律上的分析和结论上的认识,“虚”的成分多一些,难免失之抽象,而不能完整地准确地解释历史过程,更不能提供太多的细节和内幕。

    文史资料以“三亲”(亲历、亲见、亲闻)为写作原则,读者见到的,是大量含有感性成分的鲜活的历史细节,这不仅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让历史在我们面前“活”起来,而且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澄清一些历史背景,挖出一些历史现象的具体细节,以利说明和揭示一些重大问题或关键问题。即使是一些当年看上去地位很不起眼的小人物的回忆,也往往能提供出史实上的关键时间和关键情节,回答了民 仅以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时间为限,就能举出不少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如2002年出版的《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中,收有范汉杰1964年写的《国民党军进攻中原军区宣化店点滴回忆》一文,范在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文章详细介绍了蒋介石密令作者携亲笔信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发动进攻宣化店,打响内战第一枪的过程。众所周知,抗战胜利后,是国民党政府撕毁停战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但这第一枪究竟是怎样打响的,蒋介石挑起内战的细节,一直不位人知,尽管范汉杰在1964年就把这个过程写了出来,但直到近40年后,《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的出版,才公之于众;再如曾在蒋介石警卫室工作的项德颐,在《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拟赴延安未成之回忆》中披露,他曾奉命为蒋赴延安做打前站的准备(后未成行)。作者揭露,蒋氏拟赴延安之举,是企图借此“提高个人威信”,“以既得抗战胜利果实压倒共产党”,当时这件事即使在国民党要员中,也是一个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的秘密;又如有文史资料披露,抗战胜利后,中国曾准备派军队参与对日本的占领,并指定了部队、确定了驻扎位置。

    类似这样有价值、有吸引力、有新鲜感的历史细节,在文史资料中几乎随处可见。撰写一部完整而准确的民国史,倘若无视或抛开文史资料,那便无异于闭门造车,后患是无穷的。事实上,一些学者早就认识到这一点。金冲及1994年曾回忆说:

   我可以说是文史资料的忠实读者,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书籍,我几乎买了一半,而且读得非常认真。拿辛亥革命史来讲,我和胡绳武教授合写了一部四卷本的《辛亥革命史稿》,150万字,里面引用的文史资料总有几万字,开一句玩笑,稿费中其实有不少得支付给文史资料委员会。

    文史资料不仅是民国史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而且是一种“桃李无言”的民国史普及性读本。它有很多几十年不变的忠实读者,也有很多当年的孩子是看着它长大的,还有很多普通读者的民国史知识来自文史资料。文史资料包罗万象,能满足对这段历史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感兴趣的读者,有人对文史资料的分类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政治、军事、经济(工商、邮电、交通、金融、财政)、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文物、报刊、新闻、出版、图书、体育、卫生、科技)、社会(华侨、宗教、慈善机构、民族、民俗)乃至流氓、土匪、帮会、娼妓等等。可谓无所不录,比“百科全书”还百科全书。

    同时,在文史资料中还随处可见揭密式的描述、惊心动魄的场面、生动的历史细节、显贵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历史人物的一举一动,谈吐气质,却看不见故弄玄虚的“文学色彩”。一句话,文史资料确实很好看。王朔在《回忆梁左》中的如下一段回忆,就是一个佐证:

     梁左是写喜剧的,读书的口味偏于历史掌故,我和他经常交换书看,他推荐国史研究中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给我的大都是这一类。我有一套《文史资料》,他一直想据为己有,我不答应,他就5本5本借着看,直到去世还有几本在他书架上。

    “文史资料”的时代和文史资料内容所涵盖的时代一样,都已经过去,化为了历史。但数亿字的文史资料却留了下来。历史是指向未来的。昨天、今天、明天,是一条一脉相传的线索,即使是现在无法预见到的遥远的未来,也终归会化为历史。我们不可能生活在割断历史,失去记忆的真空社会里。能清晰、清醒和深刻地认识过去,就意味着能更好地把握现在,更好地走向未来,这是被无数经验和教训所证明的铁的道理,自这个意义上看,文史资料还有着更为长久的生命力。
——————————原名《四亿字的历史底稿》作者:福琪,载《先锋国家历史》 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