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作茧自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27:35
以下内容转摘自《财经》
5月22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征求意见结束就会安排新股发行。


  近一段时间以来,新股发行再次成了悬在中国证券市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有IPO“开闸”的风吹草动,指数即闻风色变,而投资者也渐渐习惯了监管当局一次又一次地出面澄清。

  “重启IPO的最大担心还是指数下跌,因此,要等待时机。但是再停下去,好的企业就都走了。”国内一家大型券商高管说。

  所谓“好企业走了”,指的是赴香港上市。虽然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出现全面转好的迹象,但今年以来,沉寂已久的香港市场IPO“窗口”已经启动。截至5月20日,今年共有十家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集资金额总计123.97亿港元。其中集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有三家,分别是瑞金矿业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246)、五粮液酒分销商之一的银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886)以及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1333,下称中国忠旺)。

  虽然此时的筹资金额与牛市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香港市场IPO规模仍令全球资本市场瞩目,亦显示出内地经济蓬勃的生命力。因为这些上市企业大多来自内地,在内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相形之下,A股IPO却被人为地叫停了。去年9月,证监当局以发行制度改革为由全面暂停了新股发行,期间除定向增发,A股市场融资功能的停止已近八个月。

  香港一位投行界人士表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近20年,监管部门总是力图保护投资者,但往往事与愿违。

  在他看来,中国忠旺在弱市环境下赴港上市,就值得内地监管部门深思。“让发行人自己去选择时间窗口,让发行人、中介机构、投资者几方面博弈价格,既是各方定价估值能力的体现,又不使市场丧失融资功能,这才是市场化的体现。”

“寻找市场时机”

  “如果没有关闸,哪会有开闸一说?”一位前证监会高管亦质疑A股将审批IPO与股指挂钩的做法。

  从去年9月起就全面暂停的IPO,官方的解释是原有新股发行制度已经不适应现时市场条件,需要改革。根据证监会的多位官员此前公开表态,IPO重启要等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而新股发行制度的征求意见稿已经报送国务院多时,何时发布决定权已经不在证监会。“一旦国务院批准,我们会很快公布。”证监会的一位人士说。

  不过,据《财经》记者多方采访了解,这次改革,并未对由证监会控制上市公司发行节奏的做法进行修订。换言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IPO要由监管当局来决定“市场时机”的做法很难改变。(参见本期“改不掉的‘批文’”)

  前述券商高管表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旨在让定价更加市场化,但如果控制发行节奏,改革的努力都会沦为无效。因为发行节奏主导权不在发行人,市场条件的变化就无法自己掌控,根本不能称其为市场化发行。

  在他看来,市场条件不好,发行人自然会选择延后发行。“由监管机构来决定IPO节奏,暂停的时候容易,一旦要重启,市场下跌,骂监管机构的人只会更多——这就是作茧自缚。” 他说。

  自中国资本市场创立以来,先后有过五次IPO暂停,均以维护指数为目的。但不幸的是,后市大盘多数是下跌多于上涨。

  此次暂停IPO,在信贷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已刺激A股自去年12月以来逆市上涨了40%以上。尽管如此,担心市场下跌仍然是官方重启IPO的核心顾虑。

  在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这样的上涨能否持续恰恰是有疑问的。

  申银万国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桂浩明认为,支撑市场前期上涨上千点的三个因素中,超跌反弹已经过去;流动性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已经不大;而企业业绩的因素还不具备全面产生作用的条件。“因此,大盘在当下位置附近会出现较大的震荡与反复,行情恐怕很难再不断创出年内新高。”

  中信证券首席研究部执行总经理于军则认为,从目前看,政策超预期和信贷超预期都不可能,只有寄望经济超预期,但出口迅速回暖希望不大,只有看国内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现在已经出现超预期的现象,而市场已经反映了这一情况。

  瑞信中国研究主管陈昌华表示,实际上,影响A股市场的因素主要并不是IPO重启,而是目前刺激政策的可持续性,这却并非监管当局应该考虑或能左右的市场内在规律。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日前参加“陆家嘴金融论坛”时,公开呼吁将新股发行的主导权交给市场。事实上,这已经是众多市场人士的一致呼声。以下内容转摘自《财经》
5月22日,中国证监会公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证监会新闻发言人表示,征求意见结束就会安排新股发行。


  近一段时间以来,新股发行再次成了悬在中国证券市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有IPO“开闸”的风吹草动,指数即闻风色变,而投资者也渐渐习惯了监管当局一次又一次地出面澄清。

  “重启IPO的最大担心还是指数下跌,因此,要等待时机。但是再停下去,好的企业就都走了。”国内一家大型券商高管说。

  所谓“好企业走了”,指的是赴香港上市。虽然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出现全面转好的迹象,但今年以来,沉寂已久的香港市场IPO“窗口”已经启动。截至5月20日,今年共有十家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集资金额总计123.97亿港元。其中集资金额超过1亿美元的有三家,分别是瑞金矿业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246)、五粮液酒分销商之一的银基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0886)以及中国忠旺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代码:01333,下称中国忠旺)。

  虽然此时的筹资金额与牛市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但香港市场IPO规模仍令全球资本市场瞩目,亦显示出内地经济蓬勃的生命力。因为这些上市企业大多来自内地,在内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相形之下,A股IPO却被人为地叫停了。去年9月,证监当局以发行制度改革为由全面暂停了新股发行,期间除定向增发,A股市场融资功能的停止已近八个月。

  香港一位投行界人士表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近20年,监管部门总是力图保护投资者,但往往事与愿违。

  在他看来,中国忠旺在弱市环境下赴港上市,就值得内地监管部门深思。“让发行人自己去选择时间窗口,让发行人、中介机构、投资者几方面博弈价格,既是各方定价估值能力的体现,又不使市场丧失融资功能,这才是市场化的体现。”

“寻找市场时机”

  “如果没有关闸,哪会有开闸一说?”一位前证监会高管亦质疑A股将审批IPO与股指挂钩的做法。

  从去年9月起就全面暂停的IPO,官方的解释是原有新股发行制度已经不适应现时市场条件,需要改革。根据证监会的多位官员此前公开表态,IPO重启要等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而新股发行制度的征求意见稿已经报送国务院多时,何时发布决定权已经不在证监会。“一旦国务院批准,我们会很快公布。”证监会的一位人士说。

  不过,据《财经》记者多方采访了解,这次改革,并未对由证监会控制上市公司发行节奏的做法进行修订。换言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IPO要由监管当局来决定“市场时机”的做法很难改变。(参见本期“改不掉的‘批文’”)

  前述券商高管表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旨在让定价更加市场化,但如果控制发行节奏,改革的努力都会沦为无效。因为发行节奏主导权不在发行人,市场条件的变化就无法自己掌控,根本不能称其为市场化发行。

  在他看来,市场条件不好,发行人自然会选择延后发行。“由监管机构来决定IPO节奏,暂停的时候容易,一旦要重启,市场下跌,骂监管机构的人只会更多——这就是作茧自缚。” 他说。

  自中国资本市场创立以来,先后有过五次IPO暂停,均以维护指数为目的。但不幸的是,后市大盘多数是下跌多于上涨。

  此次暂停IPO,在信贷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已刺激A股自去年12月以来逆市上涨了40%以上。尽管如此,担心市场下跌仍然是官方重启IPO的核心顾虑。

  在经济复苏前景不明的情况下,这样的上涨能否持续恰恰是有疑问的。

  申银万国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桂浩明认为,支撑市场前期上涨上千点的三个因素中,超跌反弹已经过去;流动性进一步发挥作用的空间已经不大;而企业业绩的因素还不具备全面产生作用的条件。“因此,大盘在当下位置附近会出现较大的震荡与反复,行情恐怕很难再不断创出年内新高。”

  中信证券首席研究部执行总经理于军则认为,从目前看,政策超预期和信贷超预期都不可能,只有寄望经济超预期,但出口迅速回暖希望不大,只有看国内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现在已经出现超预期的现象,而市场已经反映了这一情况。

  瑞信中国研究主管陈昌华表示,实际上,影响A股市场的因素主要并不是IPO重启,而是目前刺激政策的可持续性,这却并非监管当局应该考虑或能左右的市场内在规律。

  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日前参加“陆家嘴金融论坛”时,公开呼吁将新股发行的主导权交给市场。事实上,这已经是众多市场人士的一致呼声。
仅是部分内容,全文见《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