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南京!南京!》中那辆坦克的真实历史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5:00:55
2009年05月18日 13:07新华网
几辆坦克与一群军人在南京保卫战中的壮举

■日军重重包围之下,坦克内中国士兵是怎样撤退的

■影片中的那辆坦克后来命运如何

1937年12月某日,南京城内,一群日本兵从一辆已毁损的坦克旁走过,突然,坦克上的机枪开始轻微转动,瞬时枪声大作,整排的日本兵被扫倒在地。当大批的日本兵涌来,坦克里的两个中国士兵,却一声不吭,静静地等着向自己靠近的日军……

这就是影片《南京!南京!》中震撼人心的一幕。导演陆川说,这是一部近乎纪录片风格的影片,几乎每一个情节都有历史依据。那么,这一幕,究竟是艺术虚构,还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的记忆里?那两个英勇士兵最终牺牲了吗?那辆坦克的下落又是如何?

这究竟是坦克还是拖拉机

在《南京!南京!》热映之时,军事迷们关注到这样一则消息,说是影片中的坦克道具都是农民手工造的,每辆造价18万人民币,坦克的发动机都是用拖拉机引擎来代替。不知道是仿制者的有心为之,还是完全出于巧合,真实历史中的那辆坦克,还真的跟拖拉机缘分不浅呢。

银幕上,面对如狼似虎围上来的日军,那辆坦克以及坦克上的双联装机枪以决绝的姿态定格。“那是德国I号A型坦克。”一位研究二战武器的专家林先生告诉记者。

据介绍,德国I号A型坦克是1933年研发的,由德国装甲兵之父海因兹·古德里安亲自过问、督促完成。为了有效避免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大型武器制造的限制,德国陆军兵器局打的旗号是研制轻型拖拉机。参与投标的公司倾心设计,最后克虏伯公司设计的克虏伯拖拉机胜出。经过多次修改测试,德国I号A型坦克成功面世。

该型坦克设置了一个位于车体右侧的机关炮塔,可由车手以手动方式进行旋转;左侧是驾驶座,驾驶员由左侧的舱门进出。此外,在车身及炮塔上设有5-6个观察窗口供乘员观察之需要。坦克的武器装备有2挺7.92mm MG13机枪和2250发子弹,但是没有火炮,而且装甲较薄,引擎过热,动力也有不足。

那么,德国的坦克究竟怎样到了中国呢?

从西班牙战场来到了中国

为了检验这种坦克在实战中的能力,德国就把它输往正在进行内战的西班牙。结果,该坦克的各种缺点充分暴露,远远逊色于当时对手使用的苏联坦克。

德军开始装备马力更大的B型坦克,并逐步淘汰A型坦克。消息被当时正在中国为蒋介石服务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得到,经过斡旋,德国方面将淘汰的坦克出口,向中国提供德国I号A型坦克十多辆。这些坦克就这样被装备进当时中国唯一的装甲兵团第三连,之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在当年那场保卫战中,德国I号A型坦克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除了德式坦克,国民政府有没有装备其他的坦克?
德国坦克其实并不适合在南京地区作战

“除了德式坦克,国民党军队还拥有英国的水陆两用坦克和炮战车,但是,由于在刚结束不久的淞沪会战中,英式坦克表现不佳,所以被放弃了。”林先生说,“当时中国唯一的装甲兵团司令杜聿明对此也耿耿于怀。”

1937年11月20日左右的某日晚上十点钟前后,军政部长何应钦找到杜聿明,通知他要将德国I号坦克全部留在南京抗战。但是,杜聿明却认为,德国坦克虽然是当时最好的坦克,可是有枪无炮,威力不大,而且德国坦克的性能,也不适宜在南京这样河流错综的地带作战,不如留下英国的水陆两用坦克和炮战车,有枪有炮,又可以水陆两用,必要时也好撤退。但杜聿明的建议,被何应钦生硬地拒绝了。

杜聿明把这些坦克留在了南京,自己和兵团司令部先行撤退,即与坦克连失去联系。

没有了实际长官的坦克连,在这场战役中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电影情节取材于一次真实的战斗

接到命令的坦克连很快就向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报到,但是却没有得到如何配合步兵作战的明确指示。“所以,坦克连在之后的作战都是应急式的,被临时通知要怎样怎样,都是仓促应战。”抗战史研究专家、解放军出版社《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余戈告诉记者,“毫无疑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坦克作用的发挥。”

12月5日,坦克连忽然接到命令,要开往汤山附近协同部队作战。该连当日到达汤山附近,次日清晨参加战斗,以后数日继续在京(南京)汤(汤山)公路及光(光华门)方(方山)公路一带,先后配合好几支部队与日军作战。在方山附近战斗中,有三辆坦克被日军飞机击中,遗弃在公路上。其中两辆损毁严重,一辆损毁较轻。而正是这辆坦克里的两个士兵,如《南京!南京!》影片中那样,把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当时,这辆编号为312的坦克履带损坏,无法移动,眼看敌人的轻快部队已跟踪追来,两位士兵觉得与其弃车而逃白白给人当靶子,还不如埋伏在坦克内,伺机打击敌人。果然,敌人第一线部队未搜查坦克,就贸然长驱直入,向南京前进。他们两人从中午一直隐藏到下午四时前后,看见又有一大队敌人步兵来到,都觉得这是狙击敌人的最好机会。他俩轻轻地将机关枪从坦克转塔前后两端伸出,突然射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敌人连续向坦克发起攻击,但却只使用步兵武器,没有动用平射炮和山野炮,而只凭步兵武器是无法击穿坦克装甲的。就这样,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以后。这时,两个士兵商定趁夜撤退。他俩离开坦克不远,敌人突然开枪射击,其中一人不幸牺牲,而另一人安全逃脱,而且成功渡江。

宣传册子证实了坦克兵的壮举

渡江之后,这位士兵竟然辗转找到老上司杜聿明。杜聿明听了这位士兵的讲述之后,将信将疑,由于战事紧迫,也无法调查此事,就口头嘉奖了他。随后,士兵归队。

两年后,即1939年底,杜聿明的部队在昆仑关歼灭敌人中村正雄的部队将近一个旅团之后,缴获了《皇风万里》这本小册子,发现日军叙述到南京战役的经验教训时,也谈到这一辆坦克的埋伏狙击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这时杜聿明才知道,这两个战士是真正的勇士。可当他寻找那个幸存的士兵时,才知道该士兵在刚刚结束的昆仑关战役中为国捐躯了。

可是,有一件事情就比较蹊跷了——尽管德式坦克在当时比较结实,但在飞机和火炮的支援下,要想毁了它也不是太难的事,日军为何一直对那辆坦克手下留情,最后居然还让其中一个坦克兵逃生,真让人难以理解,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原因不成?

日军费尽心机为获完整坦克

“确实如此,”武器研究专家林先生说,“日军不想毁掉这辆坦克,他们急需它做研究。因为在这之前,他们已见识了这种坦克的威力。”

1937年12月初,就是这辆坦克与另两辆坦克配合约300名步兵在汤山与日军步兵第36联队交上了火,并试图绕袭日军后方的师团部指挥所。可惜由于日军援军及时赶来,中国军队的三辆坦克只得掩护步兵全身而退。这次行动虽然失利了,但是在战斗中,这辆坦克摧毁了日本东京记者访问团的吉普车,让日军大为恼火。当时,日军的山炮炮弹击中了这辆坦克的炮塔,结果炮弹却滑飞了,根本没对坦克造成损伤,这让日军颇为惊奇。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被德国淘汰的德式I号A型坦克也是很先进的武器。

日军当时在中国战场上所使用的装甲车是94式轻装甲车。“这种车体积小,重量轻,主要用于联络、搜索、布撒化学毒剂以及牵引火炮,并没有准备投入到大规模的陆地战中去。”武器研究专家林先生告诉记者,“整个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一共投入了一百多辆,而一个南京保卫战,他们投入了五十辆。它小得出奇,比两厢夏利车还小,因此当时被戏称为小豆装甲车。”

相对于小豆装甲车,德制坦克个头则大得多。至于它们之间的技术差别,那就好比美国总统专车和简装夏利。

德国I号A型坦克的两挺7.9毫米机枪,在当时也属于“反坦克武器”。它发射德制钢芯穿甲弹时,完全能够从任何方向击穿日本94式轻装甲车。德制坦克装甲厚度13毫米,远超过日本94式的7毫米。94式的6.5毫米小口径机枪,从任何方向都不可能击穿德国I号坦克。

德国I号A型坦克还有一部当时属“高科技”的无线电台,而日本94式没有电台,根本无法协同作战。

虽然在动力上,德国I号A型坦克远不及同时期的苏联坦克,但几乎是日军94式轻装甲车的两倍。假如它俩相遇,I号坦克完全可以轻松地将94式轻装甲车撞翻或挤到沟里,根本不用开火。

所以,日军迫切需要获得一辆德国坦克,以做技术研究。最终,他们如愿以偿。

影片《南京!南京!》中自从出现这组镜头后,就再未提及这些坦克的下落,那么,它们又有哪些《南京!南京!》未曾挖掘出的故事呢?2009年05月18日 13:07新华网
几辆坦克与一群军人在南京保卫战中的壮举

■日军重重包围之下,坦克内中国士兵是怎样撤退的

■影片中的那辆坦克后来命运如何

1937年12月某日,南京城内,一群日本兵从一辆已毁损的坦克旁走过,突然,坦克上的机枪开始轻微转动,瞬时枪声大作,整排的日本兵被扫倒在地。当大批的日本兵涌来,坦克里的两个中国士兵,却一声不吭,静静地等着向自己靠近的日军……

这就是影片《南京!南京!》中震撼人心的一幕。导演陆川说,这是一部近乎纪录片风格的影片,几乎每一个情节都有历史依据。那么,这一幕,究竟是艺术虚构,还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的记忆里?那两个英勇士兵最终牺牲了吗?那辆坦克的下落又是如何?

这究竟是坦克还是拖拉机

在《南京!南京!》热映之时,军事迷们关注到这样一则消息,说是影片中的坦克道具都是农民手工造的,每辆造价18万人民币,坦克的发动机都是用拖拉机引擎来代替。不知道是仿制者的有心为之,还是完全出于巧合,真实历史中的那辆坦克,还真的跟拖拉机缘分不浅呢。

银幕上,面对如狼似虎围上来的日军,那辆坦克以及坦克上的双联装机枪以决绝的姿态定格。“那是德国I号A型坦克。”一位研究二战武器的专家林先生告诉记者。

据介绍,德国I号A型坦克是1933年研发的,由德国装甲兵之父海因兹·古德里安亲自过问、督促完成。为了有效避免一战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大型武器制造的限制,德国陆军兵器局打的旗号是研制轻型拖拉机。参与投标的公司倾心设计,最后克虏伯公司设计的克虏伯拖拉机胜出。经过多次修改测试,德国I号A型坦克成功面世。

该型坦克设置了一个位于车体右侧的机关炮塔,可由车手以手动方式进行旋转;左侧是驾驶座,驾驶员由左侧的舱门进出。此外,在车身及炮塔上设有5-6个观察窗口供乘员观察之需要。坦克的武器装备有2挺7.92mm MG13机枪和2250发子弹,但是没有火炮,而且装甲较薄,引擎过热,动力也有不足。

那么,德国的坦克究竟怎样到了中国呢?

从西班牙战场来到了中国

为了检验这种坦克在实战中的能力,德国就把它输往正在进行内战的西班牙。结果,该坦克的各种缺点充分暴露,远远逊色于当时对手使用的苏联坦克。

德军开始装备马力更大的B型坦克,并逐步淘汰A型坦克。消息被当时正在中国为蒋介石服务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得到,经过斡旋,德国方面将淘汰的坦克出口,向中国提供德国I号A型坦克十多辆。这些坦克就这样被装备进当时中国唯一的装甲兵团第三连,之后参加了南京保卫战。

在当年那场保卫战中,德国I号A型坦克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除了德式坦克,国民政府有没有装备其他的坦克?
德国坦克其实并不适合在南京地区作战

“除了德式坦克,国民党军队还拥有英国的水陆两用坦克和炮战车,但是,由于在刚结束不久的淞沪会战中,英式坦克表现不佳,所以被放弃了。”林先生说,“当时中国唯一的装甲兵团司令杜聿明对此也耿耿于怀。”

1937年11月20日左右的某日晚上十点钟前后,军政部长何应钦找到杜聿明,通知他要将德国I号坦克全部留在南京抗战。但是,杜聿明却认为,德国坦克虽然是当时最好的坦克,可是有枪无炮,威力不大,而且德国坦克的性能,也不适宜在南京这样河流错综的地带作战,不如留下英国的水陆两用坦克和炮战车,有枪有炮,又可以水陆两用,必要时也好撤退。但杜聿明的建议,被何应钦生硬地拒绝了。

杜聿明把这些坦克留在了南京,自己和兵团司令部先行撤退,即与坦克连失去联系。

没有了实际长官的坦克连,在这场战役中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电影情节取材于一次真实的战斗

接到命令的坦克连很快就向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报到,但是却没有得到如何配合步兵作战的明确指示。“所以,坦克连在之后的作战都是应急式的,被临时通知要怎样怎样,都是仓促应战。”抗战史研究专家、解放军出版社《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余戈告诉记者,“毫无疑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坦克作用的发挥。”

12月5日,坦克连忽然接到命令,要开往汤山附近协同部队作战。该连当日到达汤山附近,次日清晨参加战斗,以后数日继续在京(南京)汤(汤山)公路及光(光华门)方(方山)公路一带,先后配合好几支部队与日军作战。在方山附近战斗中,有三辆坦克被日军飞机击中,遗弃在公路上。其中两辆损毁严重,一辆损毁较轻。而正是这辆坦克里的两个士兵,如《南京!南京!》影片中那样,把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当时,这辆编号为312的坦克履带损坏,无法移动,眼看敌人的轻快部队已跟踪追来,两位士兵觉得与其弃车而逃白白给人当靶子,还不如埋伏在坦克内,伺机打击敌人。果然,敌人第一线部队未搜查坦克,就贸然长驱直入,向南京前进。他们两人从中午一直隐藏到下午四时前后,看见又有一大队敌人步兵来到,都觉得这是狙击敌人的最好机会。他俩轻轻地将机关枪从坦克转塔前后两端伸出,突然射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敌人连续向坦克发起攻击,但却只使用步兵武器,没有动用平射炮和山野炮,而只凭步兵武器是无法击穿坦克装甲的。就这样,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以后。这时,两个士兵商定趁夜撤退。他俩离开坦克不远,敌人突然开枪射击,其中一人不幸牺牲,而另一人安全逃脱,而且成功渡江。

宣传册子证实了坦克兵的壮举

渡江之后,这位士兵竟然辗转找到老上司杜聿明。杜聿明听了这位士兵的讲述之后,将信将疑,由于战事紧迫,也无法调查此事,就口头嘉奖了他。随后,士兵归队。

两年后,即1939年底,杜聿明的部队在昆仑关歼灭敌人中村正雄的部队将近一个旅团之后,缴获了《皇风万里》这本小册子,发现日军叙述到南京战役的经验教训时,也谈到这一辆坦克的埋伏狙击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这时杜聿明才知道,这两个战士是真正的勇士。可当他寻找那个幸存的士兵时,才知道该士兵在刚刚结束的昆仑关战役中为国捐躯了。

可是,有一件事情就比较蹊跷了——尽管德式坦克在当时比较结实,但在飞机和火炮的支援下,要想毁了它也不是太难的事,日军为何一直对那辆坦克手下留情,最后居然还让其中一个坦克兵逃生,真让人难以理解,这其中难道有什么原因不成?

日军费尽心机为获完整坦克

“确实如此,”武器研究专家林先生说,“日军不想毁掉这辆坦克,他们急需它做研究。因为在这之前,他们已见识了这种坦克的威力。”

1937年12月初,就是这辆坦克与另两辆坦克配合约300名步兵在汤山与日军步兵第36联队交上了火,并试图绕袭日军后方的师团部指挥所。可惜由于日军援军及时赶来,中国军队的三辆坦克只得掩护步兵全身而退。这次行动虽然失利了,但是在战斗中,这辆坦克摧毁了日本东京记者访问团的吉普车,让日军大为恼火。当时,日军的山炮炮弹击中了这辆坦克的炮塔,结果炮弹却滑飞了,根本没对坦克造成损伤,这让日军颇为惊奇。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被德国淘汰的德式I号A型坦克也是很先进的武器。

日军当时在中国战场上所使用的装甲车是94式轻装甲车。“这种车体积小,重量轻,主要用于联络、搜索、布撒化学毒剂以及牵引火炮,并没有准备投入到大规模的陆地战中去。”武器研究专家林先生告诉记者,“整个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一共投入了一百多辆,而一个南京保卫战,他们投入了五十辆。它小得出奇,比两厢夏利车还小,因此当时被戏称为小豆装甲车。”

相对于小豆装甲车,德制坦克个头则大得多。至于它们之间的技术差别,那就好比美国总统专车和简装夏利。

德国I号A型坦克的两挺7.9毫米机枪,在当时也属于“反坦克武器”。它发射德制钢芯穿甲弹时,完全能够从任何方向击穿日本94式轻装甲车。德制坦克装甲厚度13毫米,远超过日本94式的7毫米。94式的6.5毫米小口径机枪,从任何方向都不可能击穿德国I号坦克。

德国I号A型坦克还有一部当时属“高科技”的无线电台,而日本94式没有电台,根本无法协同作战。

虽然在动力上,德国I号A型坦克远不及同时期的苏联坦克,但几乎是日军94式轻装甲车的两倍。假如它俩相遇,I号坦克完全可以轻松地将94式轻装甲车撞翻或挤到沟里,根本不用开火。

所以,日军迫切需要获得一辆德国坦克,以做技术研究。最终,他们如愿以偿。

影片《南京!南京!》中自从出现这组镜头后,就再未提及这些坦克的下落,那么,它们又有哪些《南京!南京!》未曾挖掘出的故事呢?
现实中有一辆1号坦克狠狠地敲打了鬼子

但是电影里的却是维克斯
另外,被缴获的1号坦克在日本展出的时候,却被挂上了俄国坦克的牌子
不好说是德国朋友的呀
这是在某期兵器杂志中也提及过
<抗战狙击手>中有类似情节.
看来光是这两个坦克兵的故事,深挖一下就够拍一部电影的了呀。
电影里那辆是英国的维克斯轻型坦克吧。
还有“他俩轻轻地将机关枪从坦克转塔前后两端伸出,突然射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就算是1号坦克有这样的开火的吗?
无良记者又乱写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