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的中国珍稀雉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6:20:58
中国素以盛产雉类著称于世。在全世界二百七十六种雉中,见于我国的有五十六种。雉科中的三十种珍稀鸟,中国产的超过一半,达十六种。最难得的是在国产的雉类中,有几种举世公认的最美的鸟。  
比如中国特产的两种锦鸡: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就光和色的丰富和艳丽而言,堪称无与伦比。  
只产于山西北部山区的褐马鸡,产于青甘川高原上的绿尾虹雉,仅产于台湾岛的黑长尾雉,也称帝雉,这些都是数量极少,濒于灭绝的珍稀鸟类。  
还有几种虽然动物园和人工养殖数量不少,但在原产地野生的,已经为数稀少。如台湾的蓝鹇,东南各省的白颈长尾雉和黄腹角雉等。  
在我国的保护动物名单中,雉类相当多。  
属于第一类的有褐马鸡和黄腹角雉。属于第二类的,有白马鸡,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蓝鹇,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黑长尾雉,绿孔雀,孔雀雉,细嘴松鸡(松鸡属于鸡形目松鸡科)。  
属于第三类的,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鹇,蓝马鸡,原鸡,血雉,藏雪鸡,高山雪鸡。  
在总共五十六种雉类中,有二十六种属国家保护动物。中国素以盛产雉类著称于世。在全世界二百七十六种雉中,见于我国的有五十六种。雉科中的三十种珍稀鸟,中国产的超过一半,达十六种。最难得的是在国产的雉类中,有几种举世公认的最美的鸟。  
比如中国特产的两种锦鸡: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就光和色的丰富和艳丽而言,堪称无与伦比。  
只产于山西北部山区的褐马鸡,产于青甘川高原上的绿尾虹雉,仅产于台湾岛的黑长尾雉,也称帝雉,这些都是数量极少,濒于灭绝的珍稀鸟类。  
还有几种虽然动物园和人工养殖数量不少,但在原产地野生的,已经为数稀少。如台湾的蓝鹇,东南各省的白颈长尾雉和黄腹角雉等。  
在我国的保护动物名单中,雉类相当多。  
属于第一类的有褐马鸡和黄腹角雉。属于第二类的,有白马鸡,黑头角雉,红胸角雉,灰腹角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棕尾虹雉,白尾梢虹雉,蓝鹇,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黑长尾雉,绿孔雀,孔雀雉,细嘴松鸡(松鸡属于鸡形目松鸡科)。  
属于第三类的,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鹇,蓝马鸡,原鸡,血雉,藏雪鸡,高山雪鸡。  
在总共五十六种雉类中,有二十六种属国家保护动物。
褐马鸡为鸟纲、雉科,亦称鹖鸟、角鸡,耳雉。  
至于叫马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的中央尾羽既长又披散,状如马尾。  
是我国特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鸟类学会则把褐马鸡作为会标。山西省已将褐马鸡定为省鸟。 褐马鸡成高约60厘米,体长1米~1.2米,体重5公斤。  
夏秋两季多在1500米~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动。  
褐马鸡性情暴躁、健勇善斗,有置死不避艰险的品格。  
古人称之为鹖。  
把它的尾羽装饰在名为鹖冠的帽子上。赐给武将。希望他们学习褐马鸡那种勇武的精神。由汉武帝至清朝结束,鹖冠戴了两千年之久。褐马鸡的数量因此减少。  
况且还有大量出口,外国贵妇人也用这种尾羽装饰帽子。 褐马鸡善跑能飞。遇到敌害时,能成群的飞一到三公里远。
藏马鸡又叫白马鸡,是马鸡属的模式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在国际上属一类禁止贸易动物。它的尾羽二十枚,比褐马鸡少两根  
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针阔混交林及高山灌丛中,常集群活动。以蕨类、草叶、草根、云杉球花、青稞种子等为食。5月~6月上旬繁殖,筑巢于林中枯朽倒木下面,用枯枝、苔藓、枯草等铺成,内垫残羽。每窝产卵6~9枚,土黄色或青灰色,纯色无斑。孵卵期至少22天。  

为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地留鸟
宁夏自治区于一九八三年决定将蓝马鸡定为区鸟.  

蓝马鸡是珍稀名贵的禽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产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四川等地。 蓝马鸡喜欢生活在高山寒冷地区,栖息于海拔较高的2000~3000m的丛密云杉、橡树林内,或在山柳、腊梅灌木丛间,秋后随着雪线下移,而迁到有水的山谷或开阔的灌丛草原。蓝马鸡喜欢10~30只成群地生活在一起,一般多在拂晓开始活动,到树林中间觅食,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食昆虫。  
蓝马鸡的天敌有雕类,狐,狼,香鼬,青鼬等.  
尾羽二十四枚,比褐马鸡多二枚.  

现在我们知道了,褐马鸡尾羽二十二枚,藏马鸡是二十枚,蓝马鸡是二十四枚.
绿孔雀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体重7000~8000克。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100厘米。  
绿孔雀生性机警,经常用鸣叫来警告其他动物:虎豹来了!
孔雀有两种.我国产的是绿孔雀.还有一种是蓝孔雀. 蓝孔雀的脖子是蓝色的.两者很好区别.蓝孔雀会颜色突变,产生白孔雀或黑孔雀.
在中国产的雉类中,最出名最美丽的莫过于两种锦鸡: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  

红腹锦鸡又名金鸡.是中国的特产种类,没有亚种分化。  

主要分布省份:河南、云南东北部、藏东南部、青海东南部、宁夏南部、湖北西部、湖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陕西南部、甘肃等地。另外在江西资溪也有报道。


这是母金鸡和小鸡.所有的雉类都是雄性颜色漂亮,雌性朴素.这是因为雌性要带小鸡,如果颜色鲜艳,容易被天敌发现.

这是母金鸡和小鸡.所有的雉类都是雄性颜色漂亮,雌性朴素.这是因为雌性要带小鸡,如果颜色鲜艳,容易被天敌发现.
白腹锦鸡(银鸡)分布于中国西南山区,国外仅见于缅甸东北部。通常也为是中国特有鸟类。170多年前,英国人便把白腹锦鸡弄到伦敦饲养。同红腹锦鸡一样,它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观赏雉,在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均有饲养。  

分类:鸟纲鸡形目雉科锦鸡属。
国出产五种角雉和三种虹雉.其中黄腹角雉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所谓角雉,是指这类鸟的雄鸟羽冠两侧,各长出一支数厘米长的肉质角突,因此也叫角鸡.  

黄腹角雉身子粗笨,不善飞翔,喜欢潜伏,胆子很小,活动隐秘,反应迟钝,有时还会干出“埋头不见”的傻事。当听到危险响动时,它不飞不跑,站在原地不动,东瞧瞧,西望望。发现有人正逼近自己时,想逃已经来不及了,它就急中生“智”,一头钻进了杂草丛中,可是身子却仍然露在外面,好像鸵鸟一样,故又被人称作“呆鸡”。因此,它的天敌很多。  
下图为雄黄腹角雉
雌黄腹角雉
红腹角雉  
别名寿鸡、灰斑角雉  
全长约60厘米。雄鸟体羽及两翅主要为深栗红色,满布具黑缘的灰色眼状斑,下体灰斑大而色浅。头部、颈环及喉下肉裙周缘为黑色;脸、颏的裸出部及头上肉角均为蓝色;后头羽冠橙红色。嘴角褐色。脚粉红,有距。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淡黄色,杂以黑、棕、白斑。尾羽栗褐色,有黑色和淡棕色横斑。脚无距。


雌性

雌性


红腹角雉的求偶舞蹈

红腹角雉的求偶舞蹈
黑头角雉是角雉中数量较为稀少的一个种,目前仅在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西北部等地发现了一些种群,总数不足5000只。我国除在西藏西部的狮泉河流域有过早期的记录外,一直未有新的报道。在我国境内已灭绝,灭绝时间不详。


红胸角雉  
拉丁学名:Tragipan satyra  
英文名:Satyr Tragopan  
红胸角雉繁殖期雄鸟有极壮观的炫耀行为,为争夺配偶,雄鸟之间有时发生争斗。繁殖期为5一6月。营巢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森林中。巢多置于树上。相当粗糙而简陋。  
雄鸟:体大(70厘米)、华美的绯红色角雉。头和喉黑色,冠羽黑色而羽端红,体羽多饰有黑色边缘的白色珍珠色圆点,两翼及尾具近蓝色带皮黄色的横斑。肉质角蓝色,颈部肉椐亦蓝色,雄鸟发情炫耀时张开可见其上的绿色及红色斑块。似广泛分布的红腹角雉类,但红色的下体多绯红黑并带具白色外缘的黑色点斑而非鳞状斑。雌鸟色暗,杂以黑色及红褐色,眼周裸皮近蓝。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肉色。  

叫声:高而尖的wak叫声重复几次。另有kya, kya, kya, kya高叫,声似幼山羊。  
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在我国见于西藏南部的定日、聂拉木、吉隆、亚东、林芝和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云南西北部的贡山。

红胸角雉  
拉丁学名:Tragipan satyra  
英文名:Satyr Tragopan  
红胸角雉繁殖期雄鸟有极壮观的炫耀行为,为争夺配偶,雄鸟之间有时发生争斗。繁殖期为5一6月。营巢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山地森林中。巢多置于树上。相当粗糙而简陋。  
雄鸟:体大(70厘米)、华美的绯红色角雉。头和喉黑色,冠羽黑色而羽端红,体羽多饰有黑色边缘的白色珍珠色圆点,两翼及尾具近蓝色带皮黄色的横斑。肉质角蓝色,颈部肉椐亦蓝色,雄鸟发情炫耀时张开可见其上的绿色及红色斑块。似广泛分布的红腹角雉类,但红色的下体多绯红黑并带具白色外缘的黑色点斑而非鳞状斑。雌鸟色暗,杂以黑色及红褐色,眼周裸皮近蓝。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肉色。  

叫声:高而尖的wak叫声重复几次。另有kya, kya, kya, kya高叫,声似幼山羊。  
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在我国见于西藏南部的定日、聂拉木、吉隆、亚东、林芝和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云南西北部的贡山。


中文名称:灰腹角雉  
中文别名:  
拉丁学名:Tragopan blythii  
英文名:Grey-bellied Tragipan  

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属:角雉属 Tragopan satyra  

1、外形特征  
  雄鸟全长53~68厘米。额、头顶和耳羽为黑色,脸的裸出部分为金黄色,头顶有一对蓝色肉角,发情时能膨胀突出。颈为红色,上体栗红色,布满白色带栗红色边缘的眼斑。下体为烟灰色,带暗色羽缘。尾黑色。雌鸟上体褐色,布满白色圆斑及黑杂纹,下体及两胁为暗褐色并杂有棕色和灰白色斑纹尾为暗棕色。  

  虹膜为褐色;嘴角褐色;腿、脚粉红色或肉褐色。  
灰腹角雉在国内分布于西藏南部、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西北部和不丹等,由于脸裸出部和体羽斑纹颜色的不同,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我国都有分布。指名亚种脸的裸出部为深蓝色,仅见于云南西北部的贡山;藏南亚种脸的裸出部为金黄色,分布于西藏南部、东南部的察隅、错那、墨脱等地。

中文名称:灰腹角雉  
中文别名:  
拉丁学名:Tragopan blythii  
英文名:Grey-bellied Tragipan  

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雉科 Phasianidae  
属:角雉属 Tragopan satyra  

1、外形特征  
  雄鸟全长53~68厘米。额、头顶和耳羽为黑色,脸的裸出部分为金黄色,头顶有一对蓝色肉角,发情时能膨胀突出。颈为红色,上体栗红色,布满白色带栗红色边缘的眼斑。下体为烟灰色,带暗色羽缘。尾黑色。雌鸟上体褐色,布满白色圆斑及黑杂纹,下体及两胁为暗褐色并杂有棕色和灰白色斑纹尾为暗棕色。  

  虹膜为褐色;嘴角褐色;腿、脚粉红色或肉褐色。  
灰腹角雉在国内分布于西藏南部、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西北部和不丹等,由于脸裸出部和体羽斑纹颜色的不同,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我国都有分布。指名亚种脸的裸出部为深蓝色,仅见于云南西北部的贡山;藏南亚种脸的裸出部为金黄色,分布于西藏南部、东南部的察隅、错那、墨脱等地。
绿尾虹雉  
【物种名称】绿尾虹雉  
【中文别名】绿雉、贝母鸡、鹰鸡、火炭鸡、羊鸡  
大型鸡类。全长约80厘米。雄鸟头顶、脸的下部及耳羽等都闪着绿色虹光,向后转为金属赤红色,从头顶后部耸起冠羽覆盖着颈部,呈金属青铜色,向后转为红铜色;后颈和颈侧以及背的前部呈金属红铜色,背的中部、肩羽及翅上覆羽等转为紫铜色,并闪着金属绿蓝色;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飞羽黑褐具绿缘,尾羽蓝绿色。下体黑色,嘴角灰色。上体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犹如雨后的彩虹故成“虹雉”,因其尾绿,故得名“绿尾虹雉”。  

  虹膜-褐色;嘴-灰黑;脚-暗角质色(雄鸟),淡角质色(雌鸟)。雌鸟体羽暗褐色,背白色,飞羽及尾羽具褐色横斑。  
栖息于林线以上海拔3000一50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灌丛和裸岩地带,尤其喜欢多陡崖和岩石的高山灌丛和灌丛草甸,冬季常下到3000米左右的林缘灌丛地带活动。
食物:绿尾虹雉是典型的植食性鸟类,它们在高海拔的高山草甸和灌丛中靠挖掘植物的根、地下茎、球茎等地下部分为食,主要用强大的嘴挖掘块根和啄食,很少用爪来刨食。它们呈钩形粗壮有力的喙也是为适应这种生活而进化出来的,据分布地山民观察,本物种非常喜欢取食贝母的球茎,因此在当地,本物种的土名叫做贝母鸡。冬季由于高山积雪过厚,难以找到砂砾,这时它就吞吃火炭,因此又名“火炭鸡”,又因它的嘴很坚固,而且前端弯曲呈钩状,很像老鹰的嘴,称为“鹰鸡”。  

  活动:日行性,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冬季有时也集成8一9只至10余只的较大群体。白天活动,喜欢出没于山脊地带,晚上栖于稠密的灌丛间或树的低枝上。性情机警,一有动静即伸颈观望,如发现危险,则立刻钻入灌丛或飞奔而逃。留鸟。腿脚强健有力,善于奔跑。能在飞行时借助气流向上的举力,自低处向高空盘旋翱翔,这种现象在其他鸡类中是少见的
白尾梢虹雉  
白尾梢虹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学名 : Lophophorus sclateri  

英文名 : Sclateri's Monal  

鸡形目雉科虹雉属的1种。又名施拉特氏凤头雉。分布自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起向东至云南西部。有2个亚种,均为中国特有。
白尾梢虹雉在民间俗称雪鹅,实际上却属于鸡形目雉科。嘴长而稍弯,上嘴 较下嘴稍大而覆盖下嘴;两翅短圆,尾比翅膀短,显得宽阔而短平。雄鸟叫 声“唉喔——唉喔”似绿孔雀,雌鸟叫声则如鸭。  


雌鸟
棕尾虹雉  

属于雉科,学名为 Lophophorus impejanus。  

大型鸡类。全长约70厘米。雄鸟通体羽色艳丽。头铜绿色,羽冠长,具匙状羽端。上体羽呈铜绿、紫及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两翅表面呈金属紫色,具铜绿色缘。尾羽棕红色。下体黑褐色。嘴角褐色。脚黄绿色以至暗褐绿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有黑、棕及黄纹。颏、喉及下背白。尾羽棕色和黑色相杂,具白端。 栖息于海拔2500~4600米的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甸及裸岩地带。喜食植物根、茎。筑巢在灌丛、岩石下或大树洞中。每窝产卵4~5枚。孵卵期26~29天。  

产于西藏南部、四川。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分布于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乐部。因身上羽毛闪烁着彩虹般的金属光泽而得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海拔 2 400- 5 000米山坡上开阔的阔叶林、混交林及灌丛间,集群性,但群体结构松散;在冬季可结成20-30只个体的群体。主食植物块茎及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根、叶、嫩枝、种子、浆果等,还吃一些昆虫幼虫。巢简单,通常在灌丛、岩石的遮掩下,或是大树洞中。每窝产卵4-5枚,孵化期28天左右。产的卵可取出人工孵化。成对或一雄多雌饲养在大笼中,沙土地铺干沙,有挡风遮而设施。饲喂各种谷物、营养窝头、昆虫等,瓜果要洗净,饮用水要清洁。叫声及报警时发哨音,似杓鹬;常立于岩上鸣叫。
雌鸟
挺漂亮的
真是好图啊
白冠长尾雉,别名翟鸟、长尾雉。属于雉科长尾雉属,学名为 Syrmaticus reevesii。  

又名翟,鹳鸡,长尾野鸡。  
长长的尾羽常被用做京剧的艳丽头饰  
中国分布主要在华北各省,西达四川东部,南抵安徽、湖南和贵州,终年留居山地。体形似家鸡而具长尾。雄雉全长约1.5米。头顶白;颈亦白;自额贯眼以至后颈,围以1圈黑边,眼下另有1小白斑 。上体大都棕黄,两翅黑褐,杂以白和棕黄色。尾羽20枚,其中央两对特长,呈银白色,并具一系列黑栗相间的横斑。喉和胸间横贯以黑带;胸与两胁白而杂以黑斑,并具栗色宽阔羽缘,使下体大部呈为此色。雌雉羽色不如雄雉艳丽;尾短,仅及雄雉的 1/3;上体呈栗、棕灰与黑色的斑杂状;中央尾羽灰褐,隐约有栗褐缀黑的横斑;胸与两胁均栗色,而羽端杂以棕灰和白色;腹以下纯淡棕黄色。栖于多树的高山中。善奔走,常结小群活动。受惊扰后,立即飞到树上,隐匿枝叶间,不易被人发现。食物以浆果、坚果、种子等为主。尾羽常用作中国京剧武生的头冠,显得威风凛凛。此雉国内外都有饲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颈长尾雉  
别名 横纹背鸡  
学名 Syrmaticus ewllioti  
英文名 white-necked long-tailed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两广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雄鸟全长约80厘米,雌鸟约50厘米。雄鸟头部暗褐色;后颈和侧颈灰白色;颏、喉及前颈黑色。上背和胸栗色,散有黑斑。下背和腰黑而闪蓝,具白色横斑和羽缘。飞羽棕色或浅栗色,杂有细纹。尾羽长,橄榄灰色,具多数栗色宽横斑,腹部为白色。嘴黄褐色,脚暗灰色。雌鸟体羽大都棕褐色。上体满缀以黑斑纹,背部具白色矢状斑。  

栖息于海拔300~1000米的崎岖山地及山谷间的丛林中,多见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也见于茂密的竹丛及下木间。以荚果、浆果、嫩叶为主要食物。3月中旬开始繁殖。筑巢于较隐蔽的林间或林缘的岩石下,也见于树木底部或灌丛的地面。每窝产卵5-8枚,乳白至玫瑰白色或黄色,无斑点。雌鸟孵卵,孵卵期24天。
黑颈长尾雉  
特征:  
雄鸟头顶褐绿色,两侧有白色眉纹,上体背羽紫栗色具黑斑,肩羽具宽阔的白色块斑,下背,腰,尾上覆羽白色具蓝黑色斑,翅羽暗褐色,尾长,尾羽灰色具有黑栗二色并列的横斑,下体腹部与两胁栗色,嘴角黄色,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棕褐色,满布黑色斑纹,上背有白色矢状斑,外侧尾羽大都栗色.栖息于,疏林内.以橡实、浆果、嫩芽、树根及昆虫等为食.3~4月间多见一雄二雌结群活动,并开始筑巢产卵,巢筑于地面,每窝产卵多为7~9枚,浅肉色或略带枯叶色,光滑、无斑点.孵卵期约28天,雌鸟单独孵卵.  
体长: 96 cm  
  
分布: 中国于云南、广西等地  
羽色: 雌性不同  
栖所: 海拔1000~3000米多岩山坡上的开阔草地  
迁徙: 不迁徙  
附注:  
  
又叫地花鸡  

分布范围:中国国内分布于云南维西、永平、腾冲、潞西、永德、楚雄、景东、镇源、德宏、保山、大理、迪庆、思茅、武定,广西西林、隆林、田林、凌云、乐业、天峨、百色为留鸟。国外分布于泰国北部、缅甸北部及印度阿萨姆邦。
铜色长尾雉。产于日本


黑长尾雉  

  
别名帝锥,属于鸡形目雉科,学名为 Syrmaticus mikado,英文名Taiwan Long-tailed Pheasant,Mikado Pheasant。  

雄鸟全长86厘米左右。体羽几乎全为紫蓝色,背、胸具金属光泽。尾长,尾上覆羽黑色具显著白色横斑。雌鸟体羽大都呈橄榄褐色,尾羽栗色或棕色,具黑色横斑。嘴黑色,脚暗灰至绿褐色。  

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针叶林、疏林峭崖间。主要取食野草莓、蕨类等绿色植物,兼食昆虫。3~5月间繁殖,筑巢于密林地面上或树干上,以干树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乳白色。  

中国特产种。分布于台湾岛的中部及东部。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黑长尾雉  

  
别名帝锥,属于鸡形目雉科,学名为 Syrmaticus mikado,英文名Taiwan Long-tailed Pheasant,Mikado Pheasant。  

雄鸟全长86厘米左右。体羽几乎全为紫蓝色,背、胸具金属光泽。尾长,尾上覆羽黑色具显著白色横斑。雌鸟体羽大都呈橄榄褐色,尾羽栗色或棕色,具黑色横斑。嘴黑色,脚暗灰至绿褐色。  

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针叶林、疏林峭崖间。主要取食野草莓、蕨类等绿色植物,兼食昆虫。3~5月间繁殖,筑巢于密林地面上或树干上,以干树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乳白色。  

中国特产种。分布于台湾岛的中部及东部。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白鹇  
【物种名称】白鹇  
【别名】 越鸟、银雉。  
【拉丁学名】Lophura nycthemera  
【英文名称】silver pheasant  
【物种科属】鸡形目、雉科、鹇属。
雌鸟全身棕褐色,枕部具黑色羽冠,羽冠近黑色。
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白鹇雌雄异色 。雄鸟头上的长冠和下体全部纯辉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跖部为红色。雄鸟上体和两翅白色,密布黑纹。羽冠和下体都是灰蓝色。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波纹,大多数亚种的外侧尾羽亦白,染以黑纹。头的裸出部分和脚为赤红色;嘴浅绿色;眼棕褐色。雌鸟上体以及翅、尾等概橄榄棕色;下体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细斑它在林中疾走时,从远处望去,很象披着白色长“斗蓬”,被风吹开露出灰蓝色的内衣。眼裸出部分赤红,脚亦红色,鲜艳显眼  

分布于东南亚。中国见于长江以南地区,仅有1 个亚种,产于长江以北的四川峨眉山。产于我国南部各省。白鹇因其体态娴雅、外观美丽,自古就是著名的观赏鸟。中国很早就饲养白鹇,散见在诗、词及其他文学作品中。18世纪传入欧洲。各国动物园和饲禽业,多有饲养。 不善飞,遇障碍或迫不得已,才展翅飞起。夜间栖息在树枝上。爱清洁,常做沙浴。它吃昆虫的幼虫,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还吃各种果实和嫩叶等
黑鹇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国内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全长56.6-60.0公分。雄鸟体羽为黑色,头顶具有黑羽冠,背羽具紫色金属光泽;尾长而侧扁。脸部裸皮红色,散生稀疏的黑色纤羽。下体黑褐,胸羽为披针状,除羽基外,呈白色而沾灰。雌鸟体羽以棕褐为主,具棕纹及黑褐色不规则斑。  

黑鹇多见栖于海拔2100-3200公尺的阔叶林和林中灌木间,常成对而不集群。黑鹇是杂食性鸟类,它的食物有谷物、种子、根、嫩枝和叶,以及昆虫、昆虫幼虫和小型爬行动物
蓝鹇  

别名蓝腹鹇,属于雉科,学名为 Lophura swinhoii。  

全长约80厘米。雄鸟羽冠和背部白色;上体余部及下体羽毛黑色而闪蓝色金属光泽;肩羽红褐色;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尾羽除中央一对为白色外,皆为黑色而带蓝色。嘴淡角色,脚鲜红色。雌鸟体羽以红褐色为主,杂以黑纹及黄斑。  

栖息于海拔2000~2300米山地原始阔叶林地,偶尔可见在海拔很低的稠密丛林间。繁殖期3~7月份,筑巢于地面上,以细枝、干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淡黄色,无斑点。  

为我国台湾省特产鸟类。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效年代: 1996 )
凤头雉
中文名:灰孔雀雉  
拉丁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英文名:Grey Peacock Pheasant  
分布范围: 中国为云南省西部盈江、西南部西双版纳,海南省留鸟。  
国外分布于斯里兰卡、不丹、印度、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  
保护级别: 已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稀有种;  
CITES1995年列入附录II。  
动物简介: 全长约50(雌)~65(雄)cm。雄鸟全身几为乌褐色,密布以近白色细点和横斑;翅、背及尾等均具金属绿蓝带紫色的眼状斑。雌鸟较小,羽色较暗钝,尾较短,眼状斑不显耀。  
栖息于海拔200~1200m中、低山丘陵、山地的热带沟谷雨林、季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以及原始植被遭破坏后的次生稀树灌丛草地、橡胶林、茶林等人工种植作物群。常单独或呈松散地成对活动,很少见其结群活动,活动场所多在森林中林木灌丛较为密集潮湿的地面上。以植物性食物为食,兼食昆虫及小动物。叫声十分响亮,鸣声似“guang-gui,guang-gui”,故称“诺光贵”。营巢于200~950m的丛林中,多在密林中的沟谷地带,以及山区耕地周围的次生林。巢甚简陋,仅是用树枝、叶片和杂草堆积在自然凹窝的地面上。每窝产卵2~5枚,偶见6枚卵。  
常见天敌是青鼬,白昼活动的中型猛禽亦捕杀孔雀雉。人类的捕杀对孔雀雉构成很大威胁。几十年来,在海南和西双版纳对橡胶、咖啡、茶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木材的开发利用,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被砍伐,严重地破坏了孔雀雉的栖息生境条件,致使孔雀雉种群数量已相当稀少,已处于相当濒危的境地。
原鸡  

别名茶花鸡、红原鸡,属于雉科原鸡属,学名为 Gallus gallus。  

家鸡的祖先。形状和家鸡近似,但体型较小。栖于热带和亚热带原始森林中,也到林边田野中


血雉

血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