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吉利集团逆市上扬调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40:28
1月的宁波,寒风凛冽。然而,在吉利宁波生产基地的工厂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自去年12月以来,总装车间一直满负荷运行,可是,门口等待提车的运输车辆一直络绎不绝。

吉利集团副总裁刘金良告诉记者,去年12月,别的企业大都在减产,经销商也大多暂缓提车,可是,吉利几个生产基地却都加班加点生产。

“上个月仅经销商提车就达到2万辆。进入1月以来,吉利日销量更是突破了1000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吉利集团实现销量22.18万辆,虽然同比增幅只有个位数,但是,实现利润却大幅增长。吉利集团总裁杨健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吉利实现净利润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下半年的赢利状况也十分乐观,预计全年利润增幅全行业第一。”

笨鸟先飞 提前转型

“我们面临的市场、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其它企业一样,之所以能取得销量增长、利润大幅上扬,主要得益于吉利笨鸟先飞,提前转型。”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介绍说,2007年上半年,伴随着资源类产品价格、企业物流成本大幅上涨,全球经济一片繁荣。国内汽车行业同样是红火一片,企业纷纷进行产能扩张、价格大战、追逐销量排行。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同样出现了“大跃进”:合资合作、海外办厂、开拓国际市场之风盛行,有些甚至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增长目标。

“表面的繁荣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李书福坦言,当时,高度关注国家宏观调控走向的吉利,经过系统分析后得出结论——经济发展的巅峰期将很快到来,接着将进入深度调整。

为此,2007年5月,吉利明确提出进行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型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为技术优势。

“刚刚提出战略转型的时候,在企业内部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有观点认为这是‘质量跃进’,完全不符合吉利的实际情况。最后,经过管理层成员投票,才最终获得通过。” 李书福回忆说,转型方案虽获通过,但起初并不为人们所理解。不少经销商认为,吉利的生存靠的就是成本优势,实施转型后,就没有前途了。于是,有的经销商选择了退出,有的则暂停提车。零部件供应商认为,强调技术的结果是量做不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转型前几个月,吉利的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来自企业内部、外部的质疑声风起云涌。但是,李书福却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决心把转型进行到底。

很多过去不被人重视的产品质量问题浮出水面,吉利全力推进质量改善活动,通过引入质量网、零缺陷等先进质量理念和“3824法”、GES评价等创新管理办法,迅速解决了原先的质量缺陷,2008年千车故障率下降了50%;通过流程再造,吉利的运行更加顺畅、高效;淘汰不合格的经销商、供应商,让吉利的产业链更加健康;实施“产品线利润中心”战略,用高附加值的“新三样”产品(远景、金刚、自由舰)替代低附加值的“老三样”产品(豪情、美日、优利欧)……

渐渐的,转型带来的产品力、用户满意度的提升,在市场上显现了出来。2008年上半年,吉利“新三样”中最晚上市的金刚、远景车型同比分别增长了65.83%、220.99%。截至目前,吉利“新三样”及最近上市的吉利熊猫已经占到总销量的95%以上,吉利顺利实现了产品换代。与此同时,吉利产品的满意度大幅上升,一则来自国外权威评价机构的2008年中国新车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吉利自由舰质量分数的提升幅度在百余款车型中位列第二,吉利的新车质量调研总体提升幅度更是把其它自主品牌抛在了身后。

体系能力 大幅提升

车市增长大幅下滑,受影响的不只是整车厂,经销商和零部件供应商遭受的压力更大。目前,很大一部分经销商库存激增,亏损增加,甚至出现了退出、倒闭现象,供应商的亏损面也大幅增加。然而,吉利的经销商、供应商不仅没有一家退出、倒闭的,而且在“寒冬”中都挣到了钱。

“面对疲软的车市,吉利提出了‘二不’原则,就是不打价格战,不向合作伙伴转嫁危机。”吉利集团总裁杨健介绍说,实施战略转型后,吉利关注的不只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而是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一艘航母有战斗力,需要驱逐舰、护卫舰的协同配合。汽车企业也是如此,只有产业链的健康度提升了,吉利的竞争力才能增强。”

2008年,国内汽车市场降价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竞争对手最少实施过四轮降价,然而,吉利集团经管班子给销售公司提出的要求却是,不管怎么卖车,就是不能降价!

刘金良的确做到了。在没降一次价的前提下,围绕如何适应消费者需求,吉利对所有经销商的总经理、销售经理、服务站站长分别实施了超过20个课时的培训,经销商的销售、导购、服务、维修等专业能力明显提升,权威第三方调研报告显示,吉利成为2008年国内汽车行业售后服务满意度进步最快的企业。为提升经销商的盈利能力,吉利不仅延续了以往“不花大价钱建4S店、让经销商滚动发展”以及区域独家代理等网络拓展策略,而且一改其它企业向经销商“压库”的陋习,将考核批发量转为关注终端销售量,为经销商松绑减负。此外,在二、三线市场开拓方面,吉利也走在行业前头。5年前,吉利60%的销量来自中心城市,40%的销量来自城市周边;2年前,这一比例变为50%对50%;如今,主流城市外的销量已占吉利总销量的60%左右。

针对供应商的货款,不少汽车企业都会拖欠,甚至有的还用库存车抵款。“这种做法简直是饮鸩止渴。”吉利集团财务总监介绍说,吉利没有把手伸向供应商,而是自己想办法。2007年,在市场处于高点时,吉利剥离了房地产、商业银行投资等非主营资产,回笼了12亿元现金;同时,清理了2亿元不合理库存,保持了充足的现金流。

吉利体系能力的提升,还表现在研发体系上。杨健告诉记者,过去,吉利的研发资源分散,除研究院外,各个生产基地都有研发功能。结果是产品与产品之间、上代产品与后续产品之间、平台之间共用性不强。“以门把手为例,几个产品都不能通用,这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杨健说,战略转型后,吉利将研发体系整合,统一在研究院下,制定了未来五大技术平台、15个产品平台、42款车型以及8款发动机、7款变速箱的产品规划。

体系能力的提升,让吉利迎战“寒冬”充满了底气。李书福告诉记者,“2009年,吉利战略转型的目标不会变,将做到集团员工总数不减少、产销目标不减少、重要项目不停止,全年销量要逆势保持25%的增长 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今年国内、国际汽车工业将接受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吉利集团却高调宣布,2009年将做到集团员工总数不减少、产销目标不减少、重要项目不停止,全年销量要逆势保持25%的增长。


董事长李书福告诉记者,制定25%的销量增长目标,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汽车市场以及吉利核心能力综合考量后做出的战略决策。本着“总体跟随 、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的战略思想,吉利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品牌创新,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力。

唯有研发才能抢占先机

一辆高速行驶的吉利远景轿车,轮胎突然爆裂。可是,通常情况下车毁人伤的场面却没有出现,车辆在轻微晃动后平稳减速,最终安全制动……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样一个电视短片。在这场爆胎“事故”中确保人车安全的功臣,就是吉利集团自主研发的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BMBS。在2008年初举办的北美车展上,组委会主席卡尔•加里亚拉将唯一的技术奖项授予了李书福。搭载这一系统的吉利远景2008年8月上市后,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

近年来,重点围绕安全、环保、节能技术,吉利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研发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继发动机CVVT技术、自动变速器、电子转向助力EPS等核心技术实现量产之后,吉利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开发了节油可达50%以上的电子等平衡技术,并且成立了自主生产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电装公司。

“在车市寒冬,唯有研发才能抢占先机。” 吉利集团总裁杨健介绍说,在车市低迷、汽车企业纷纷缩减投资的2008年,吉利的研发投入达到10亿元,占集团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了8%。2009年、2010年,吉利的研发投入将分别达到18亿元和19亿元。

目前,吉利集团投资数亿元建立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已经拥有1400多名研发人员。吉利拥有各种专利近700项,发明专利70余项,国外申请专利超过30项,居汽车行业自主品牌专利数前列。仅2008年,吉利就获得各项专利273项,正在申请的专利还有近千项。吉利集团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设有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还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自主创新十强。

2009年实现25%的增长,离不开新产品的支撑。按照计划,今年吉利将推出高质量的吉利首款B级车FE—1/2、SL、TX4、GC等4款全新车型,同时自由舰、金刚、远景和吉利熊猫的自动挡车型也将上市。

将吉利打造成一所“学院”

在吉利集团总部,记者发现每一层的楼道里都有一沓“创新思维”小册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册子是公司负责专利的专业人员编写的,员工有了任何创新、发明,都可以往上填。

在宁波基地,一项名为“源动力工程”的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目前,已经收到员工合理化建议几万条,创造经济效益近2亿元。在李书福看来,企业要取得成功,离不开正确的战略、健全的制度、高效的流程架构,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人才。

自成立以来,吉利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吸纳汽车界的各类英才。曾在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赵福全,现在是吉利主管研发的副总裁;被誉为“中国变速箱第一人”的徐滨宽,主持了吉利自动变速箱的产业化;资深底盘技术专家华福林、著名轿车发动机技术专家杨建中、我国汽车专业第一届研究生智百年……此外,韩国汽车工程学会会长沈奉燮等来自韩国、法国、美国等地的优秀人才相继加盟吉利。

为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成立之初,吉利就注重打造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负责企业高端人才培养的吉利汽车工程研究院,目前有300多名硕士在读,另设有主攻汽车内装气味的博士后工作站;二是吉利投资兴建的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在校汽车专业人才数万人;三是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目前,吉利的一线操作工人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的,在去年举办的全国汽车装调工大赛上,吉利取得了团体、个人双料冠军的佳绩。

“2008年,仅培训一项,吉利就投入了8000多万元。”杨健告诉记者,2008年开始,主要负责高端人才培养的吉利汽车工程学院每周三都推出一堂面向全集团开放的知识分享课。

创新打造多品牌战略

去年11月18日,伴随着吉利第一款打着“全球鹰”标识的熊猫轿车正式上市,吉利集团的多品牌战略正式启动。为打破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普遍面临的品牌瓶颈,吉利在创新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含金量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吉利集团副总裁刘金良介绍说,从熊猫轿车开始,吉利未来的新车型将分布在全球鹰、帝豪和英伦三个品牌之下。

按照吉利的规划,实行多品牌化战略以后,将从原来的由以产品分网销售的方法,转换到分品牌销售,并将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将上市的新车进入不同的品牌渠道和销售网络。据介绍,吉利今年将推出的首款B级车FE—1/2将悬挂帝豪品牌,已实现批量生产的TX4经典出租车则列入英伦品牌的产品序列。

“提升自主品牌的含金量,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捷径可走,更不能急于求成。” 李书福认为,吉利的品牌建设目前还处在打基础、练内功阶段,要通过吉利产品技术、品质和服务满意度的持续提升,带动品牌附加值的不断提升。“未来,吉利一定能够成为汽车界的黄金品牌。”

为此,吉利把2009年列为“品牌打造年”、“渠道创新年”和“服务提升年”。“吉利已经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车市春天攒足了力量!” 李书福介绍说,去年12月31日,中国光大银行为吉利提供了10亿元授信额度,其中2.5亿元将用作吉利中期流动资金,7.5亿元则是对吉利经销商的融资支持。

朝着“造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向全世界”的目标,李书福和全体吉利员工正在大踏步前行。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o :o :o :victory: :victory:

吉利好牛啊,都上人民日报了,信号阿筒子们:D1月的宁波,寒风凛冽。然而,在吉利宁波生产基地的工厂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自去年12月以来,总装车间一直满负荷运行,可是,门口等待提车的运输车辆一直络绎不绝。

吉利集团副总裁刘金良告诉记者,去年12月,别的企业大都在减产,经销商也大多暂缓提车,可是,吉利几个生产基地却都加班加点生产。

“上个月仅经销商提车就达到2万辆。进入1月以来,吉利日销量更是突破了1000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08年,吉利集团实现销量22.18万辆,虽然同比增幅只有个位数,但是,实现利润却大幅增长。吉利集团总裁杨健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吉利实现净利润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下半年的赢利状况也十分乐观,预计全年利润增幅全行业第一。”

笨鸟先飞 提前转型

“我们面临的市场、内外部环境变化和其它企业一样,之所以能取得销量增长、利润大幅上扬,主要得益于吉利笨鸟先飞,提前转型。”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介绍说,2007年上半年,伴随着资源类产品价格、企业物流成本大幅上涨,全球经济一片繁荣。国内汽车行业同样是红火一片,企业纷纷进行产能扩张、价格大战、追逐销量排行。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同样出现了“大跃进”:合资合作、海外办厂、开拓国际市场之风盛行,有些甚至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增长目标。

“表面的繁荣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李书福坦言,当时,高度关注国家宏观调控走向的吉利,经过系统分析后得出结论——经济发展的巅峰期将很快到来,接着将进入深度调整。

为此,2007年5月,吉利明确提出进行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型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成本优势转向为技术优势。

“刚刚提出战略转型的时候,在企业内部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有观点认为这是‘质量跃进’,完全不符合吉利的实际情况。最后,经过管理层成员投票,才最终获得通过。” 李书福回忆说,转型方案虽获通过,但起初并不为人们所理解。不少经销商认为,吉利的生存靠的就是成本优势,实施转型后,就没有前途了。于是,有的经销商选择了退出,有的则暂停提车。零部件供应商认为,强调技术的结果是量做不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转型前几个月,吉利的销量出现了大幅下滑,来自企业内部、外部的质疑声风起云涌。但是,李书福却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决心把转型进行到底。

很多过去不被人重视的产品质量问题浮出水面,吉利全力推进质量改善活动,通过引入质量网、零缺陷等先进质量理念和“3824法”、GES评价等创新管理办法,迅速解决了原先的质量缺陷,2008年千车故障率下降了50%;通过流程再造,吉利的运行更加顺畅、高效;淘汰不合格的经销商、供应商,让吉利的产业链更加健康;实施“产品线利润中心”战略,用高附加值的“新三样”产品(远景、金刚、自由舰)替代低附加值的“老三样”产品(豪情、美日、优利欧)……

渐渐的,转型带来的产品力、用户满意度的提升,在市场上显现了出来。2008年上半年,吉利“新三样”中最晚上市的金刚、远景车型同比分别增长了65.83%、220.99%。截至目前,吉利“新三样”及最近上市的吉利熊猫已经占到总销量的95%以上,吉利顺利实现了产品换代。与此同时,吉利产品的满意度大幅上升,一则来自国外权威评价机构的2008年中国新车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吉利自由舰质量分数的提升幅度在百余款车型中位列第二,吉利的新车质量调研总体提升幅度更是把其它自主品牌抛在了身后。

体系能力 大幅提升

车市增长大幅下滑,受影响的不只是整车厂,经销商和零部件供应商遭受的压力更大。目前,很大一部分经销商库存激增,亏损增加,甚至出现了退出、倒闭现象,供应商的亏损面也大幅增加。然而,吉利的经销商、供应商不仅没有一家退出、倒闭的,而且在“寒冬”中都挣到了钱。

“面对疲软的车市,吉利提出了‘二不’原则,就是不打价格战,不向合作伙伴转嫁危机。”吉利集团总裁杨健介绍说,实施战略转型后,吉利关注的不只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而是产业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一艘航母有战斗力,需要驱逐舰、护卫舰的协同配合。汽车企业也是如此,只有产业链的健康度提升了,吉利的竞争力才能增强。”

2008年,国内汽车市场降价大潮一浪高过一浪,竞争对手最少实施过四轮降价,然而,吉利集团经管班子给销售公司提出的要求却是,不管怎么卖车,就是不能降价!

刘金良的确做到了。在没降一次价的前提下,围绕如何适应消费者需求,吉利对所有经销商的总经理、销售经理、服务站站长分别实施了超过20个课时的培训,经销商的销售、导购、服务、维修等专业能力明显提升,权威第三方调研报告显示,吉利成为2008年国内汽车行业售后服务满意度进步最快的企业。为提升经销商的盈利能力,吉利不仅延续了以往“不花大价钱建4S店、让经销商滚动发展”以及区域独家代理等网络拓展策略,而且一改其它企业向经销商“压库”的陋习,将考核批发量转为关注终端销售量,为经销商松绑减负。此外,在二、三线市场开拓方面,吉利也走在行业前头。5年前,吉利60%的销量来自中心城市,40%的销量来自城市周边;2年前,这一比例变为50%对50%;如今,主流城市外的销量已占吉利总销量的60%左右。

针对供应商的货款,不少汽车企业都会拖欠,甚至有的还用库存车抵款。“这种做法简直是饮鸩止渴。”吉利集团财务总监介绍说,吉利没有把手伸向供应商,而是自己想办法。2007年,在市场处于高点时,吉利剥离了房地产、商业银行投资等非主营资产,回笼了12亿元现金;同时,清理了2亿元不合理库存,保持了充足的现金流。

吉利体系能力的提升,还表现在研发体系上。杨健告诉记者,过去,吉利的研发资源分散,除研究院外,各个生产基地都有研发功能。结果是产品与产品之间、上代产品与后续产品之间、平台之间共用性不强。“以门把手为例,几个产品都不能通用,这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杨健说,战略转型后,吉利将研发体系整合,统一在研究院下,制定了未来五大技术平台、15个产品平台、42款车型以及8款发动机、7款变速箱的产品规划。

体系能力的提升,让吉利迎战“寒冬”充满了底气。李书福告诉记者,“2009年,吉利战略转型的目标不会变,将做到集团员工总数不减少、产销目标不减少、重要项目不停止,全年销量要逆势保持25%的增长 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今年国内、国际汽车工业将接受危机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吉利集团却高调宣布,2009年将做到集团员工总数不减少、产销目标不减少、重要项目不停止,全年销量要逆势保持25%的增长。


董事长李书福告诉记者,制定25%的销量增长目标,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汽车市场以及吉利核心能力综合考量后做出的战略决策。本着“总体跟随 、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的战略思想,吉利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品牌创新,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力。

唯有研发才能抢占先机

一辆高速行驶的吉利远景轿车,轮胎突然爆裂。可是,通常情况下车毁人伤的场面却没有出现,车辆在轻微晃动后平稳减速,最终安全制动……

相信不少人都看过这样一个电视短片。在这场爆胎“事故”中确保人车安全的功臣,就是吉利集团自主研发的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BMBS。在2008年初举办的北美车展上,组委会主席卡尔•加里亚拉将唯一的技术奖项授予了李书福。搭载这一系统的吉利远景2008年8月上市后,也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

近年来,重点围绕安全、环保、节能技术,吉利加大投入力度,创新研发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继发动机CVVT技术、自动变速器、电子转向助力EPS等核心技术实现量产之后,吉利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开发了节油可达50%以上的电子等平衡技术,并且成立了自主生产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电装公司。

“在车市寒冬,唯有研发才能抢占先机。” 吉利集团总裁杨健介绍说,在车市低迷、汽车企业纷纷缩减投资的2008年,吉利的研发投入达到10亿元,占集团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了8%。2009年、2010年,吉利的研发投入将分别达到18亿元和19亿元。

目前,吉利集团投资数亿元建立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已经拥有1400多名研发人员。吉利拥有各种专利近700项,发明专利70余项,国外申请专利超过30项,居汽车行业自主品牌专利数前列。仅2008年,吉利就获得各项专利273项,正在申请的专利还有近千项。吉利集团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设有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还被国家统计局评为全国自主创新十强。

2009年实现25%的增长,离不开新产品的支撑。按照计划,今年吉利将推出高质量的吉利首款B级车FE—1/2、SL、TX4、GC等4款全新车型,同时自由舰、金刚、远景和吉利熊猫的自动挡车型也将上市。

将吉利打造成一所“学院”

在吉利集团总部,记者发现每一层的楼道里都有一沓“创新思维”小册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册子是公司负责专利的专业人员编写的,员工有了任何创新、发明,都可以往上填。

在宁波基地,一项名为“源动力工程”的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目前,已经收到员工合理化建议几万条,创造经济效益近2亿元。在李书福看来,企业要取得成功,离不开正确的战略、健全的制度、高效的流程架构,但是,最关键的还是人才。

自成立以来,吉利一直在全球范围内吸纳汽车界的各类英才。曾在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赵福全,现在是吉利主管研发的副总裁;被誉为“中国变速箱第一人”的徐滨宽,主持了吉利自动变速箱的产业化;资深底盘技术专家华福林、著名轿车发动机技术专家杨建中、我国汽车专业第一届研究生智百年……此外,韩国汽车工程学会会长沈奉燮等来自韩国、法国、美国等地的优秀人才相继加盟吉利。

为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成立之初,吉利就注重打造与众不同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负责企业高端人才培养的吉利汽车工程研究院,目前有300多名硕士在读,另设有主攻汽车内装气味的博士后工作站;二是吉利投资兴建的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在校汽车专业人才数万人;三是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目前,吉利的一线操作工人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的,在去年举办的全国汽车装调工大赛上,吉利取得了团体、个人双料冠军的佳绩。

“2008年,仅培训一项,吉利就投入了8000多万元。”杨健告诉记者,2008年开始,主要负责高端人才培养的吉利汽车工程学院每周三都推出一堂面向全集团开放的知识分享课。

创新打造多品牌战略

去年11月18日,伴随着吉利第一款打着“全球鹰”标识的熊猫轿车正式上市,吉利集团的多品牌战略正式启动。为打破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普遍面临的品牌瓶颈,吉利在创新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品牌含金量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吉利集团副总裁刘金良介绍说,从熊猫轿车开始,吉利未来的新车型将分布在全球鹰、帝豪和英伦三个品牌之下。

按照吉利的规划,实行多品牌化战略以后,将从原来的由以产品分网销售的方法,转换到分品牌销售,并将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将上市的新车进入不同的品牌渠道和销售网络。据介绍,吉利今年将推出的首款B级车FE—1/2将悬挂帝豪品牌,已实现批量生产的TX4经典出租车则列入英伦品牌的产品序列。

“提升自主品牌的含金量,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捷径可走,更不能急于求成。” 李书福认为,吉利的品牌建设目前还处在打基础、练内功阶段,要通过吉利产品技术、品质和服务满意度的持续提升,带动品牌附加值的不断提升。“未来,吉利一定能够成为汽车界的黄金品牌。”

为此,吉利把2009年列为“品牌打造年”、“渠道创新年”和“服务提升年”。“吉利已经为迎接即将到来的车市春天攒足了力量!” 李书福介绍说,去年12月31日,中国光大银行为吉利提供了10亿元授信额度,其中2.5亿元将用作吉利中期流动资金,7.5亿元则是对吉利经销商的融资支持。

朝着“造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向全世界”的目标,李书福和全体吉利员工正在大踏步前行。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o :o :o :victory: :victory:

吉利好牛啊,都上人民日报了,信号阿筒子们:D
从改革开放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民营汽车制造企业浙江吉利集团,在一缺技术、二缺资金、三缺人才的困难条件下,通过10年的自主发展,成为我国汽车工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力量。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吉利汽车在整车销量、销售收入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出口增长更是达到42%,为中国汽车工业树立起了一根标杆。



在国外多家汽车巨头面临困难、国内汽车行业面临严峻形势的情况下,“奔驰”在战略转型路上的吉利汽车面貌一新,无论在技术研发、产品升级还是在对外合作方面,都显现出了巨大的活力。

  危机中,用什么抢占“突围”先机?

  汽车在高速路行驶,爆胎怎么办?2008年1月,吉利在北京的200多位中外记者的见证下,演示了自主研发的爆胎检测与安全控制系统,飞驰的“吉利远景”爆胎后依然行驶,直至安全停稳。不久,这项世界首创的汽车安全技术在美国底特律北美车展上引起轰动,组委会主席将唯一的技术奖项授予了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现在拥有500多项专利的吉利,已完全具备了一家自主企业所必须拥有的整车造型、车身、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方面的开发设计能力,使吉利汽车核心竞争力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吉利已形成以平台化为基础的5个技术平台15个产品平台,制定了清晰的产品规划和产品推出机制。从2009年始,吉利可实现平均每个季度推出一款新车的目标。就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严冬”时节,吉利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也继续推出,仅创新项目就有57个正在进行。

  再省也不能省研发,吉利集团斥资7亿元建成全新的研发部门——吉利汽车研究院。此外,从1998年第一次造汽车开始,吉利先后创办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江汽车技师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多个教学研发单位。现在仅浙江汽车工程学院就有5名院士。吉利还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建立了紧密型的产学研关系,吉利同济汽车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

  吉利汽车还是不是“廉价车代言人”?

  从杭州驱车前往宁波北仑港的途中,记者看到往常络绎不绝装载着集装箱的拖车少了许多。这个曾经被集装箱围绕的港口,现在安静了不少。可北仑的吉利宁波制造公司厂区却一派热闹景象,一则来自国外权威评价机构的2008年中国新车质量调研报告显示,“吉利自由舰”质量分数的提升幅度在百余款车型中位列第二,“吉利远景”与“吉利金刚”被列为2008年汽车行业CSI进步最快的企业,IQS用户满意度提升幅度列我国自主品牌之首。

  这一报告表明,曾有“廉价车代言人”之称的吉利汽车,开始走上转型之路——从“造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变为“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近一年间,吉利的产品顺利实现了换代,有“新三样”之称的“远景”“自由舰”“金刚”加上新近上市的“吉利熊猫”,已占到总销量的95%以上,从而保证了在严峻的市场面前,吉利汽车稳健的发展。

  有专家表示,在高端消费减弱的情况下,非奢侈品有了更大的市场,而高质量的非奢侈品尤其受欢迎。同众多合资名牌相比,吉利汽车算不上奢侈品。在当今不降价就不能提高销量的汽车市场上,吉利2008年以来还没有降过价,赢利能力大幅增强,而主要竞争对手却降价4次以上。

  “在世界金融危机中吉利汽车有稳定的价格,归因于稳定的质量和品牌的提升!”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自亮说。

  踏进吉利宁波制造公司科技大楼三楼的质量管理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整面的“质量反思墙”,上面火红的数据和曲线是每个月的市场反馈信息和顾客的改进意见,时刻提醒着员工;而迎面的揭榜项目跟踪表,则是集团前30个质量问题的解决进度表。

  在世界经济“寒冷”的2008年,吉利集团抓质量的热度空前,确保单车索赔下降20%,千车故障率下降50%;确保不让带病的零部件上线,不让带病的整车下线。在这一年间,由集团质量部和销售公司共同组织的“顾客评价”活动在吉利各生产基地展开,截至2008年11月底,产品故障率下降52%,损失降低近7000万元,使吉利车型的实物质量评价得到大幅提升。

  自主创新真的是“闭门造车”吗?

  2008年下半年,吉利首批上市的符合国Ⅳ标准双燃料车抵达乌鲁木齐仅两天,就被抢购一空,当地经销商不得不追加订单。此外,我国首台CVVT高性能发动机在吉利面世,这个达到欧Ⅳ排放标准的新产品在多项指标上,与丰田公司不久前宣布的世界最高水平一致。

  “自产创新不是闭门造车,闭门造车没有希望,眼光向外才能大步追赶世界。”李书福说。

  强调自主创新的吉利集团从来不搞“闭门造车”。李书福说,日本汽车在石油危机之后崛起了,在今天全球金融危机之时,吉利可以学习丰田的经验,丰田汽车的零部件体系使日系汽车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吉利也要完善自己的零部件体系,让一些困难企业转型,为吉利做零部件配套。目前,吉利集团还参与了英国锰铜公司的重组,并计划双方合资生产新车型。

  一款米黄色的“吉利熊猫”汽车在2分钟内就能驶下总装线。可有谁能想到,在吉利造车初期,由于装备技术落后,工艺简单,几十名工人花费一天时间都无法装出一台车。后来,吉利集团大规模改造工艺设备,尤其是在关键工序上引入大批国际先进设备,包括焊接机器人、高精冲压设备、全自动底盘传输线等,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据“吉利熊猫”生产车间负责人介绍,熊猫车身上共计焊点3062个,其中由机器人和自动焊钳点焊的就达401个,使用的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瑞典焊接机器人。

  “一次冲压成型的‘熊猫’侧围和车门,工艺精度堪与合资车媲美。”一位国内汽车专家来吉利生产车间参观后感慨道,而在生产“自由舰”的吉利宁波基地,四大工艺车间已完全使用现代化、机械化、程控化的设备与流程,不少都是跨国公司使用的。“在这样一间工厂里,你很难分辨出这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

  目前,吉利不仅入选了我国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而且已经是联合国采购供应商。在这样的基础上,吉利描绘了这样一个蓝图:到2015年,将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将达到2.5%,吉利汽车开始向国际知名品牌迈进。

  吉利人认为,抢回中国汽车工业落后的时间,就需要利用全球人才资源、研发资源、设备资源,充分开展对外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从为我所用到为我所有,这本就是自主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亚彪、裘立华、顾烨
人民日报、新华社、新闻联播
09年大篇幅关注吉利,说明吉利经过十年努力终于被高层认可了,同时也释放出对自主品牌的重视程度

我们的汽车工业发展看来有了新的信号:victory: :victory:
为那个什么产业规划造势
吉利是奇瑞之后的又一个典型。
一气,东风,上气们要认清形势:D
]]
东风的门派众多,:L
真的整出个来,也是有可能的,;P
它自己的乘用车基地也快好了。
东风没什么好的牌子阿,要不收购萨博:D

一汽低端有人人皆知的夏历,老牌子了,红旗高端阿

上汽MG,自己捣鼓荣威

东风论实力一般般,论营销未知数
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的盈利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自己不行,跟着别人来,也是一条出路。
反正,党把形势已经说清楚了,干不干,看着办:D
原帖由 zh020 于 2009-1-20 13:04 发表
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的盈利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自己不行,跟着别人来,也是一条出路。
反正,党把形势已经说清楚了,干不干,看着办:D

那还不如看好广汽呢,最赚钱的汽车集团,广东人的精明,广东超强的配套能力
广汽揣摩上意的能力也是不错的;
在番禺已经在建厂了,也快了
快來台灣吧 口水都流滿地了
原帖由 zh020 于 2009-1-20 14:11 发表
广汽揣摩上意的能力也是不错的;
在番禺已经在建厂了,也快了

我乃看好广汽,对北汽和东风悲观:D
原帖由 3698520147 于 2009-1-20 14:22 发表
快來台灣吧 口水都流滿地了

:D :D 马总统不让,下届如果民进党上台,那是更本不可能了


应该多多发声,台湾自己开放市场,汽车又不是台湾支柱产业,想不通台湾为啥老说大陆产品黑心,美国、日本、欧洲进口的多了,天天都在用,也没见发声人道主义灾难

你还是来大陆工作安家吧,未来十年大陆汽车市场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有的挑阿
原帖由 砰砰! 于 2009-1-20 14:31 发表

我乃看好广汽,对北汽和东风悲观:D



东风还有商用车。
原帖由 maxlee123 于 2009-1-20 16:05 发表



东风还有商用车。

俺们再说乘用车
几大国有车厂努力努力还是有前途的,毕竟有钱有势
不过要是自己不努力,老要靠着洋人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去年就坚信吉利能顺利“过冬”,一直认为吉利走的路子很对头。作为吉利的老用户,对吉利的了解是全方位的。:l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