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子缺钱,手术刀不再举起,土共的手术刀在那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47:49
2005年8月15日,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司令索洛夫佐夫对外公开宣布,俄罗斯铁路发射SS-24 “手术刀”洲际弹道导弹已在8月12日全部、永久性地被拆除。这种令西方谈之色变的武器将成为历史而不复存在,这一消息也让美国人长出了一口气。紧随其后,美国也在2005年9月将其最先进的“和平卫士”/MX导弹退出了现役。俄美这两种PK斗士的出局,让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欢欣鼓舞。而SS-24短暂的一生也是苏(俄)美世界争霸的最好见证和诠释。
冷战思想磨出“手术刀”——SS-24的发展
  大威力趋势需要“核战争制胜” 苏联在1962年“古巴危机”中的失败,使其认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实力还不及美国,于是开始大规模扩充核武库。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是加紧了与美国的霸权争夺。上世纪60年代末,苏美核力量基本形成均势。认为核武器已可以与美国抗衡的苏联,确立了“核战争制胜战略”,向西方表明苏联打一场大规模核战争的决心和信心。但70年代初,美国推出的“民兵”3导弹可以携带10枚分导式弹头,每枚弹头可以瞄准不同的目标,而此时苏联的分导技术才刚起步。这一差距使苏联人再次感到了危机,经过一再失败,终于在70年代中期,苏联推出了世界上最大的SS-18液体推进导弹。虽然该导弹也有10个分导式弹头,但由于是液体推进、体积庞大,所以不仅发射反应时间长,而且无法机动,与以高精度见长的美国导弹相比,这无疑是致命的弱点。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固体燃料推进技术,以省去液体推进剂繁琐的发射准备程序,实现快速反应,还可以实现导弹的小型化,使地面机动成为可能。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由俄罗斯南方设计局负责研制SS–24。南方设计局在苏联享有很高的声誉,成功设计了SS-9、SS-15、SS-17、SS-18等导弹,其中SS-9是苏联第一种列装的多弹头导弹(非分导式),SS-18是苏联第一种具有10个分导式弹头的战略导弹,可见南方设计局在多弹头导弹设计上有一定的技术优势。1982年10月,SS-24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1987年开始服役。在第四代战略导弹中,SS-24的设计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它是一种三级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由巴甫洛夫勒机器制造厂制造。
  地面机动方案“确保相互生存” 上世纪60年代末期,苏联在美国之后已逐步解决了大型固体推进剂药柱浇铸工艺、推力矢量控制、稳定燃烧等技术难题,并在1968年部署了第一种三级固体导弹SS-13。随后又经过固体洲际导弹 SS-16的试验性论证,苏联的固体燃料推进技术已日臻完善,终于在80年代推出了集分导技术、固体推进技术、地面机动技术于一体的SS-24和SS-25。这时美苏已经由“确保相互摧毁”战略转向了“确保相互生存”战略,因此双方都出现了公路和铁路机动的战略导弹设计方案。由于此时美国也才刚刚提出地面机动的“侏儒”导弹方案,所以苏联的这两种导弹可以说是开第四代战略弹道导弹之先河,说明战略导弹已进入全面成熟和繁盛的时期。主要特点是采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壳体和结构、高能固体推进剂、先进的惯性制导和复合制导技术,机动部署,命中精度达百米级,对硬目标的打击能力大大提高。
  SS-24是世界上第一种以铁路机动方式部署的现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导弹列车和普通列车在外观上非常相似,敌方难辨真伪。该导弹发射车具有防探测、防监视和武器控制系统,打击能力比SS-18、SS-19强得多,是一种能够有效打击硬目标的武器。该导弹特别适合苏联国情。苏联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运动中的列车可以在茫茫林海中和铁路隧道中穿行,躲避卫星侦察和核打击。对这一难以捉摸的新对手,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他们对该导弹既害怕又敬佩,于是给了它一个文雅而又有威胁的绰号——“手术刀”。

“手术刀”的必杀技——SS-24的性能特点
  SS-24在西方电影中曾多次以“恐怖核弹列车”的形象出现,其实,利用火车作为发射平台的设想由来已久。上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就曾考虑把当时研制中的“民兵”1型导弹部署在火车上。当时的想法是在10节车厢中以3至5节有可掀盖的车厢作为导弹发射车,其它则为支援车厢,但由于种种原因终未实现。而苏联依据这一思路很快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列铁路机动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专用列车.在世界核武器争霸上棋先一着。
  机动灵活,生存力强 SS-24是北约对该型导弹的称谓,苏联将其称为RT-23,而在美苏军控谈判中又将其称为PC-22。SS-24导弹长21米,直径2.35米,一节火车车厢就可以放下,而且高度不受苏联境内山区铁路隧道的限制。该导弹的最小发射单位为三节车厢,其中一节装有可直立起来的发射座,另外两节用来提供支援与搭载人员。三节车厢组成的发射单元的机动性很高。可以想像,数十个火车头带着三节车厢一组的发射单元时刻在幅员辽阔的苏联国土内巡逻值班,这时即使有美国卫星实时侦察,而预先装定目标资料的导弹从美国飞到苏联境内也要数十分钟,在这一时间内铁路机动的列车可以轻松跑出近百千米,甚至可以就近找到一处铁路隧道或山区峡谷隐藏起来。因此从理论上讲,美国对它的打击几乎是不可能的。



威力强大,突防能力强 该导弹的射程为10000千米,可以配备8~10枚分导式核弹头,每个弹头的爆炸当量为10万吨。分导式弹头又称“独立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这8~10枚弹头可以独立互不千扰地对不同的目标发动攻击。首先,这种多弹头攻击是突破导弹防御的较好方式。当时美国虽然已部署部分导弹防御系统,但即使今天,美国NMD对分辨真假弹头(气球)和多弹头饱和攻击还是无能为力。其次,分导式多弹头可以造成比多弹头当量总和还要大的破坏效果。科学家研究表明,对近似圆形的大城市目标,可用3枚20万吨当量的弹头实施攻击,并使炸点呈三角形,只要炸点合适,其毁伤效果相当于1枚1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爆炸效果。
  制导多样,打击精确 SS-24采用惯性加星光修正的制导方式。星光制导是利用弹上星光跟踪器跟踪观测恒星星光的方法,来确定导弹运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这种制导方式多被机动式导弹所采用,与惯性制导配合,相辅相成,对提高导弹打击精度十分有效。这种复合制导方式使SS-24的打击精度达到了200米(CEP,圆概率误差),这对于射程10000 千米的战略导弹来说已经很高了,也使SS-24基本具备了打击硬目标的能力。
  发射可靠,部署灵活 SS-24导弹在出厂前装入铁路发射槽车的发射容器内,发射时用蓄压器的燃气将导弹弹射出筒,接着导弹在空中点火工作,这也就是所谓的“冷发射”。地面和水下机动的战略导弹一般都采用“冷发射”方式.可以避免导弹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尾流对地面发射车辆或舰艇造成破坏性的烧蚀。由于SS-24卓越的性能,在装备部队时,又增加了地下井发射方式。地下井发射用的导弹在出厂时呈水平状态放入多功能发射容器,用装弹运输车将其运往发射阵地,然后起竖并将导弹和发射容器一起放入地下井。
“手术刀”法——SS-24导弹列车的部署
  苏联曾计划部署600枚以上的SS-24导弹,但直至1991年苏联和美国签署《第一阶段削减和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时,只部署了89枚SS-24:俄罗斯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2枚,科斯特罗马12枚,塔吉谢沃10枚,别尔谢奇9枚,乌克兰的五一城46枚。其中有36枚部署在铁路机动导弹发射装置上,并不定期在境内巡逻值班。
  SS-24导弹列车隶属位于俄中部科斯特罗马的俄战略弹道导弹机动发射列车第10师。从外形上看,导弹列车类似于普通客货混编车,这些列车从来不停靠在城市,都是在边远的隐蔽处停放,且有武装军人严密把守。导弹列车作战区和作息区由数个车厢隔离开,除战备值班人员,谁也无权进入作战禁区。列车内的装置与普通列车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同级别的包房属于级别不同的长官,列车还有军官食堂和士兵食堂及医护室等保障设施。SS-24铁路机动导弹由1列发射列车作为1个作战单元。列车一般由6~8节车厢组成,其中有两节车厢各装1枚导弹,电源车车厢、测控车车厢、指挥通信车车厢各1节,其余为人员生活车。

由于SS-24 导弹列车外形上与普通货运列车相似,几乎无法从俄罗斯境内每天数千辆普通货列中发现它。一旦出现核危险,根本无法判断在铁路上行驶的哪辆列车是可以随时竖起发射架、并对西方世界予以毁灭性打击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列车,对其先发制人的打击就更无从谈起。只要有一辆 SS-24导弹列车在打击中得以幸存,就可以毁灭大半个美国。因此自从俄罗斯装备了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器后,美国就耿耿于怀,坐卧不宁。最初,美国被迫监视苏联境内的所有列车,18颗军用间谍卫星在苏联上空全天候监视,搜集任何有用的情报,这使美国情报机构应接不暇,而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任何核弹列车在地下隧道中就可以与普通列车交换身份,使卫星难辨真假。   为了拔掉这个“眼中钉”,美国借苏联解体、俄罗斯遭遇政治经济危机、国力衰弱之机千方百计地向俄罗斯施加压力。美国先是与俄罗斯当局达成政治协议,要求俄铁道式导弹系统不要再进行战斗巡逻行驶,而是停在常驻地内,从而使俄罗斯上空的美军间谍卫星数量从 16~18个减少到3~4个。尔后,美国利用俄经济困境,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为诱饵,迫使俄政治家同意削减并最终销毁SS-24[:a11:]



手术刀”缘何“挂刀”?——削减SS-24的原因
  销毁 SS-24最终以《第一阶段削减和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以后,俄罗斯在国际压力和国内困难的情况下对SS-24进行了大幅度削减,但2000年7月俄战略火箭军公布的数据表明:井基的 SS-24有10枚,携带弹头100个;铁路基SS-24有36枚,携带弹头360个。可见,签订条约后近10年来,俄罗斯只削减了地下井式的SS-24,而对铁路机动型SS-24一枚也没舍得削减。直到2001年11月,俄罗斯才最终迫不得已开始销毁铁路机动型SS-24。
  2005年4月,俄国防部长命令,从4月1日起俄军撤销驻车里雅宾斯克州卡尔塔雷和科斯特罗马州境内的两个战略导弹师的编制。此后不久,俄战略火箭兵司令索洛夫佐夫在2005年8月15日再次宣布,截止8月12日,俄已将铁路机动型SS-24全部、永久性地拆除。至此,这种世界上最难对付的战略武器烟消云散,最终成为了历史。
  井基SS-24的最初部署时间是1987年,但1994年俄罗斯就一次销毁了46枚,铁路型SS-24的最初装备时间是1989年,2001年即开始了销毁工作,这对于一种战略导弹来说不能不说部署时间太短暂,俄罗斯的痛下决心既有技术原因,也有政治上的难言之隐。
  设备老化、总体性能下降——根本原因 目前俄罗斯装备有780枚洲际弹道导弹,其中的60%已经超过了保质期。保质期过后,必须从发射筒(井)中将导弹拆除并返修,因为有毒的化学推进剂可能开始变质或性能下降,导弹的电器性能也已降低,难以保证射程和精度。特别是核弹头中的核材料也可能衰变,必须进行保养。据外界估计, SS-18、SS-19、 SS-24、SS-25等导弹都有58%超过服役年限或性能不佳,急需保养。
  从设计上来看,SS-24的设计寿命本身就较短,只有10年,这与世界上同类型导弹20~30年的寿命来比较,明显服役年限较短。SS-24的最后一枚生产时间是1991年,至今已完全超过了正常使用年限,虽然经过努力,但也只延长了5年。机动式导弹一般都在密封的发射容器内,而且几乎始终处于使用状态,但在发射筒中不可能进行维护和检修,必须返厂维护,而生产该导弹的巴甫洛夫勒机器制造厂位于乌克兰,苏联的解体使该型导弹无法送返原厂返修。另外,处于警戒状态的导弹惯性制导组件的系统寿命的期望值只有3年,而俄罗斯第四代导弹惯性制导平台的主要生产商克哈琼尼也在乌克兰,因此俄罗斯要么不断换导航组件,要么不断减少值班导弹数量。可见,性能的降低是SS- 24从历史舞台退出的根本原因。
  顺应国际潮流——直接原因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 SS-24刚刚上马时,美国就意识到这种性能卓越的武器将对美国安全构成严重挑战,于是通过各种渠道向苏联施加压力,并将SS-24列在限制和削减战略导弹名单的前列,最后终于趁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START1) ,并草拟了《进一步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2 ),特别是START2条约要求全部销毁容易诱发第一次打击的陆基洲际分导式多弹头弹道导弹,并从2003年起双方不得生产、拥有、试验和部署多弹头洲际导弹。而俄罗斯政府认为,俄罗斯大部分陆基多弹头导弹寿命到期,生产厂家又在乌克兰,无法更新,所以不如顺水推舟削减SS-24等导弹,以争取俄罗斯在政治上的战略主动,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因此,SS-24的削减就成了俄罗斯与西方世界交换利益的一份礼物,这是 SS-24削减的直接原因。
  战略改变——主观原因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衰退,政局不稳,综合国力大减。苏联以前具有的常规力量在数量上的优势已不存在,在军事上俄罗斯甚至没有能力与北约打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也没有能力大量发展和生产核武器,保持一个庞大的核武库。但面对北约东扩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的威胁,俄罗斯为继续维护核大国的地位,维护其国家安全,放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并放宽了核武器的使用条件,宣布即使在受到生化武器攻击时,也可能使用核武器还击。这种在政策上威慑强度的增加,使俄罗斯即使在核武器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对西方必要的威慑程度。因此,耗费大量维护资金的核武器储备和值班已没有必要,这使SS-24的削减有了理论上的依据。
  经费短缺——经济原因 冷战后,俄罗斯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社会不稳定,综合国力下降。普京执政前,俄国防预算只能达到实际需要的1/3,而且70%用来支付军响,仅有30%用于军事训练、新式武器的采购和研制。与此同时,俄罗斯却拥有世界最庞大的战略核力量之一。因此普京一上台就以战略火箭军改革为突破口,大幅削减员额,退役老化武器,并将航天部队分离出去。据外电报道,2000年左右,俄装备采购经费的80%用在了“白杨”M (SS-27)的生产制造上,而加快SS-24的削减无疑可使有限的装备维护和发展经费集中在了少而精的战略核武器上。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俄罗斯还曾计划将SS-24改装成“太空剪”商用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这也使SS-24能够完成最后的辉煌。
  新型武器的出现——客观原因 俄罗斯虽然削减了SS-24,但并不意味其使命的完全终结,“白杨”M将成为新世纪俄罗斯唯一的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它将部分接替SS-24的战略使命,成为俄罗斯战略威慑的主力。按照俄罗斯计划,一部分“白杨”M将会使用SS-24的地下发射阵地,以减少费用。2000年12月25日,俄战略火箭军司令雅可夫列夫上将批准新的单弹头“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ICBM)第3团开始值班。该团就部署在修整过的SS-24发射井内,而且普京针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的企图,在2001年就曾威胁将为“白杨”M换装多弹头。目前,多弹头型“白杨”M正在开发中,公路机动型“白杨”M也将在2006年服役,而且2015年以前俄罗斯将以每年约6枚的速度部署“白杨”M。可见,“白杨”M基本具备SS-24的全部特点,并担负了两种型号SS-24的几乎所有战略任务。看来美俄的战略核争霸决不会因为“手术刀”的退出而有所停顿。
失去“手术刀”的日子——SS-24退役对俄战略核力量的影响
  加快了俄战略核力量的转型 2005年1月,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宣称,俄罗斯要在核武器技术上而不是战略核武器规模上与美国保持同步。普京也透露:“有些项目不但现在其它地方没有,而且在未来几年中其它核国家也不会有。” 2005年11月,伊万诺夫再次宣称,俄罗斯必须拥有现代化核力量,俄2005年以来在更新核力量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强调,俄美两国1993年签署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已被废除,俄罗斯目前可以自由地研发各种新式武器,包括多弹头导弹。可见,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发展思路已经改变,战略核力量正在快速实现转型,企图以技术威慑代替规模威慑。SS-24的退役使俄可以更加集中财力和人力发展新型战略武器,并促使俄罗斯核战略思想的转变。
  使俄战略核力量发生结构性调整 根据俄罗斯战略核力量削减计划,俄到2012年的陆基和海基核力量分别占21.1 %和56.7%,以海基为主。目前俄海基核力量只占总弹头数的24.2%。SS-24的退役使其携带的360枚弹头和近40枚备份弹头也随之退役,这样大批量的弹头退役无疑将使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结构发生一定变化。2000年1月,陆基核弹头3544枚,占俄弹头总数的63 % ;到2005年1月,SS-24基本退役,陆基核弹头2436枚,占俄弹头总数的51%。SS-24 的退役使俄罗斯陆基力量所占比例大幅下降,而使海基力量相对增长,这无疑改变了原有的力量结构。



  牵制了美国战略核力量的发展 由于SS-24的退役使美国不得不遵守“和平卫士”/MX退役的承诺,美国紧随俄罗斯销毁SS-24之后,从2002年10月开始拆除“和平卫士”/MX导弹,美国在2004年削减了17枚该型导弹,2005年拆除了剩余的10枚MX导弹,到2005年9月19日,美国完成了该型全部导弹的拆除。“和平卫士”导弹的退役使美国陆基战略导弹减少近10% ,弹头减少25%左右,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核力量的结构和未来发展。
  推进了俄新型武器的服役进程 为了弥补SS-24退役而带来的战略威慑不足,俄罗斯近年开始加快了“白杨”M的改进和最终部署进程。2004年俄罗斯突出了由井基“白杨”M改装成的陆基公路机动型多弹头“白杨” M 的开发工作,对该型导弹进行了多次发射试验。2005年1月,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宣称:“白杨”M系统的测试已经完成,命中目标更精确,点火速度更快。新型“白杨”M导弹采用了速燃固体火箭发动机、机动弹头再入(大气层)技术、末端精确制导技术以及快速发射等大量新技术成果。由于该导弹计划2006年服役,估计批量生产工作在2005年内已经开始。新的“白杨”M导弹将从质量上弥补由于SS-24退役而带来的战略威慑不足。
SS-24.jpg2005年8月15日,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司令索洛夫佐夫对外公开宣布,俄罗斯铁路发射SS-24 “手术刀”洲际弹道导弹已在8月12日全部、永久性地被拆除。这种令西方谈之色变的武器将成为历史而不复存在,这一消息也让美国人长出了一口气。紧随其后,美国也在2005年9月将其最先进的“和平卫士”/MX导弹退出了现役。俄美这两种PK斗士的出局,让世界爱好和平的人士欢欣鼓舞。而SS-24短暂的一生也是苏(俄)美世界争霸的最好见证和诠释。
冷战思想磨出“手术刀”——SS-24的发展
  大威力趋势需要“核战争制胜” 苏联在1962年“古巴危机”中的失败,使其认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实力还不及美国,于是开始大规模扩充核武库。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是加紧了与美国的霸权争夺。上世纪60年代末,苏美核力量基本形成均势。认为核武器已可以与美国抗衡的苏联,确立了“核战争制胜战略”,向西方表明苏联打一场大规模核战争的决心和信心。但70年代初,美国推出的“民兵”3导弹可以携带10枚分导式弹头,每枚弹头可以瞄准不同的目标,而此时苏联的分导技术才刚起步。这一差距使苏联人再次感到了危机,经过一再失败,终于在70年代中期,苏联推出了世界上最大的SS-18液体推进导弹。虽然该导弹也有10个分导式弹头,但由于是液体推进、体积庞大,所以不仅发射反应时间长,而且无法机动,与以高精度见长的美国导弹相比,这无疑是致命的弱点。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首先解决固体燃料推进技术,以省去液体推进剂繁琐的发射准备程序,实现快速反应,还可以实现导弹的小型化,使地面机动成为可能。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由俄罗斯南方设计局负责研制SS–24。南方设计局在苏联享有很高的声誉,成功设计了SS-9、SS-15、SS-17、SS-18等导弹,其中SS-9是苏联第一种列装的多弹头导弹(非分导式),SS-18是苏联第一种具有10个分导式弹头的战略导弹,可见南方设计局在多弹头导弹设计上有一定的技术优势。1982年10月,SS-24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1987年开始服役。在第四代战略导弹中,SS-24的设计可以说是别具一格。它是一种三级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由巴甫洛夫勒机器制造厂制造。
  地面机动方案“确保相互生存” 上世纪60年代末期,苏联在美国之后已逐步解决了大型固体推进剂药柱浇铸工艺、推力矢量控制、稳定燃烧等技术难题,并在1968年部署了第一种三级固体导弹SS-13。随后又经过固体洲际导弹 SS-16的试验性论证,苏联的固体燃料推进技术已日臻完善,终于在80年代推出了集分导技术、固体推进技术、地面机动技术于一体的SS-24和SS-25。这时美苏已经由“确保相互摧毁”战略转向了“确保相互生存”战略,因此双方都出现了公路和铁路机动的战略导弹设计方案。由于此时美国也才刚刚提出地面机动的“侏儒”导弹方案,所以苏联的这两种导弹可以说是开第四代战略弹道导弹之先河,说明战略导弹已进入全面成熟和繁盛的时期。主要特点是采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壳体和结构、高能固体推进剂、先进的惯性制导和复合制导技术,机动部署,命中精度达百米级,对硬目标的打击能力大大提高。
  SS-24是世界上第一种以铁路机动方式部署的现代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导弹列车和普通列车在外观上非常相似,敌方难辨真伪。该导弹发射车具有防探测、防监视和武器控制系统,打击能力比SS-18、SS-19强得多,是一种能够有效打击硬目标的武器。该导弹特别适合苏联国情。苏联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运动中的列车可以在茫茫林海中和铁路隧道中穿行,躲避卫星侦察和核打击。对这一难以捉摸的新对手,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他们对该导弹既害怕又敬佩,于是给了它一个文雅而又有威胁的绰号——“手术刀”。

“手术刀”的必杀技——SS-24的性能特点
  SS-24在西方电影中曾多次以“恐怖核弹列车”的形象出现,其实,利用火车作为发射平台的设想由来已久。上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就曾考虑把当时研制中的“民兵”1型导弹部署在火车上。当时的想法是在10节车厢中以3至5节有可掀盖的车厢作为导弹发射车,其它则为支援车厢,但由于种种原因终未实现。而苏联依据这一思路很快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列铁路机动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专用列车.在世界核武器争霸上棋先一着。
  机动灵活,生存力强 SS-24是北约对该型导弹的称谓,苏联将其称为RT-23,而在美苏军控谈判中又将其称为PC-22。SS-24导弹长21米,直径2.35米,一节火车车厢就可以放下,而且高度不受苏联境内山区铁路隧道的限制。该导弹的最小发射单位为三节车厢,其中一节装有可直立起来的发射座,另外两节用来提供支援与搭载人员。三节车厢组成的发射单元的机动性很高。可以想像,数十个火车头带着三节车厢一组的发射单元时刻在幅员辽阔的苏联国土内巡逻值班,这时即使有美国卫星实时侦察,而预先装定目标资料的导弹从美国飞到苏联境内也要数十分钟,在这一时间内铁路机动的列车可以轻松跑出近百千米,甚至可以就近找到一处铁路隧道或山区峡谷隐藏起来。因此从理论上讲,美国对它的打击几乎是不可能的。



威力强大,突防能力强 该导弹的射程为10000千米,可以配备8~10枚分导式核弹头,每个弹头的爆炸当量为10万吨。分导式弹头又称“独立多重重返大气层载具”,这8~10枚弹头可以独立互不千扰地对不同的目标发动攻击。首先,这种多弹头攻击是突破导弹防御的较好方式。当时美国虽然已部署部分导弹防御系统,但即使今天,美国NMD对分辨真假弹头(气球)和多弹头饱和攻击还是无能为力。其次,分导式多弹头可以造成比多弹头当量总和还要大的破坏效果。科学家研究表明,对近似圆形的大城市目标,可用3枚20万吨当量的弹头实施攻击,并使炸点呈三角形,只要炸点合适,其毁伤效果相当于1枚10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爆炸效果。
  制导多样,打击精确 SS-24采用惯性加星光修正的制导方式。星光制导是利用弹上星光跟踪器跟踪观测恒星星光的方法,来确定导弹运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这种制导方式多被机动式导弹所采用,与惯性制导配合,相辅相成,对提高导弹打击精度十分有效。这种复合制导方式使SS-24的打击精度达到了200米(CEP,圆概率误差),这对于射程10000 千米的战略导弹来说已经很高了,也使SS-24基本具备了打击硬目标的能力。
  发射可靠,部署灵活 SS-24导弹在出厂前装入铁路发射槽车的发射容器内,发射时用蓄压器的燃气将导弹弹射出筒,接着导弹在空中点火工作,这也就是所谓的“冷发射”。地面和水下机动的战略导弹一般都采用“冷发射”方式.可以避免导弹发射时产生的巨大尾流对地面发射车辆或舰艇造成破坏性的烧蚀。由于SS-24卓越的性能,在装备部队时,又增加了地下井发射方式。地下井发射用的导弹在出厂时呈水平状态放入多功能发射容器,用装弹运输车将其运往发射阵地,然后起竖并将导弹和发射容器一起放入地下井。
“手术刀”法——SS-24导弹列车的部署
  苏联曾计划部署600枚以上的SS-24导弹,但直至1991年苏联和美国签署《第一阶段削减和限制战略武器条约》时,只部署了89枚SS-24:俄罗斯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2枚,科斯特罗马12枚,塔吉谢沃10枚,别尔谢奇9枚,乌克兰的五一城46枚。其中有36枚部署在铁路机动导弹发射装置上,并不定期在境内巡逻值班。
  SS-24导弹列车隶属位于俄中部科斯特罗马的俄战略弹道导弹机动发射列车第10师。从外形上看,导弹列车类似于普通客货混编车,这些列车从来不停靠在城市,都是在边远的隐蔽处停放,且有武装军人严密把守。导弹列车作战区和作息区由数个车厢隔离开,除战备值班人员,谁也无权进入作战禁区。列车内的装置与普通列车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同级别的包房属于级别不同的长官,列车还有军官食堂和士兵食堂及医护室等保障设施。SS-24铁路机动导弹由1列发射列车作为1个作战单元。列车一般由6~8节车厢组成,其中有两节车厢各装1枚导弹,电源车车厢、测控车车厢、指挥通信车车厢各1节,其余为人员生活车。

由于SS-24 导弹列车外形上与普通货运列车相似,几乎无法从俄罗斯境内每天数千辆普通货列中发现它。一旦出现核危险,根本无法判断在铁路上行驶的哪辆列车是可以随时竖起发射架、并对西方世界予以毁灭性打击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列车,对其先发制人的打击就更无从谈起。只要有一辆 SS-24导弹列车在打击中得以幸存,就可以毁灭大半个美国。因此自从俄罗斯装备了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器后,美国就耿耿于怀,坐卧不宁。最初,美国被迫监视苏联境内的所有列车,18颗军用间谍卫星在苏联上空全天候监视,搜集任何有用的情报,这使美国情报机构应接不暇,而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任何核弹列车在地下隧道中就可以与普通列车交换身份,使卫星难辨真假。   为了拔掉这个“眼中钉”,美国借苏联解体、俄罗斯遭遇政治经济危机、国力衰弱之机千方百计地向俄罗斯施加压力。美国先是与俄罗斯当局达成政治协议,要求俄铁道式导弹系统不要再进行战斗巡逻行驶,而是停在常驻地内,从而使俄罗斯上空的美军间谍卫星数量从 16~18个减少到3~4个。尔后,美国利用俄经济困境,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为诱饵,迫使俄政治家同意削减并最终销毁SS-24[:a11:]



手术刀”缘何“挂刀”?——削减SS-24的原因
  销毁 SS-24最终以《第一阶段削减和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这以后,俄罗斯在国际压力和国内困难的情况下对SS-24进行了大幅度削减,但2000年7月俄战略火箭军公布的数据表明:井基的 SS-24有10枚,携带弹头100个;铁路基SS-24有36枚,携带弹头360个。可见,签订条约后近10年来,俄罗斯只削减了地下井式的SS-24,而对铁路机动型SS-24一枚也没舍得削减。直到2001年11月,俄罗斯才最终迫不得已开始销毁铁路机动型SS-24。
  2005年4月,俄国防部长命令,从4月1日起俄军撤销驻车里雅宾斯克州卡尔塔雷和科斯特罗马州境内的两个战略导弹师的编制。此后不久,俄战略火箭兵司令索洛夫佐夫在2005年8月15日再次宣布,截止8月12日,俄已将铁路机动型SS-24全部、永久性地拆除。至此,这种世界上最难对付的战略武器烟消云散,最终成为了历史。
  井基SS-24的最初部署时间是1987年,但1994年俄罗斯就一次销毁了46枚,铁路型SS-24的最初装备时间是1989年,2001年即开始了销毁工作,这对于一种战略导弹来说不能不说部署时间太短暂,俄罗斯的痛下决心既有技术原因,也有政治上的难言之隐。
  设备老化、总体性能下降——根本原因 目前俄罗斯装备有780枚洲际弹道导弹,其中的60%已经超过了保质期。保质期过后,必须从发射筒(井)中将导弹拆除并返修,因为有毒的化学推进剂可能开始变质或性能下降,导弹的电器性能也已降低,难以保证射程和精度。特别是核弹头中的核材料也可能衰变,必须进行保养。据外界估计, SS-18、SS-19、 SS-24、SS-25等导弹都有58%超过服役年限或性能不佳,急需保养。
  从设计上来看,SS-24的设计寿命本身就较短,只有10年,这与世界上同类型导弹20~30年的寿命来比较,明显服役年限较短。SS-24的最后一枚生产时间是1991年,至今已完全超过了正常使用年限,虽然经过努力,但也只延长了5年。机动式导弹一般都在密封的发射容器内,而且几乎始终处于使用状态,但在发射筒中不可能进行维护和检修,必须返厂维护,而生产该导弹的巴甫洛夫勒机器制造厂位于乌克兰,苏联的解体使该型导弹无法送返原厂返修。另外,处于警戒状态的导弹惯性制导组件的系统寿命的期望值只有3年,而俄罗斯第四代导弹惯性制导平台的主要生产商克哈琼尼也在乌克兰,因此俄罗斯要么不断换导航组件,要么不断减少值班导弹数量。可见,性能的降低是SS- 24从历史舞台退出的根本原因。
  顺应国际潮流——直接原因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 SS-24刚刚上马时,美国就意识到这种性能卓越的武器将对美国安全构成严重挑战,于是通过各种渠道向苏联施加压力,并将SS-24列在限制和削减战略导弹名单的前列,最后终于趁苏联解体,与俄罗斯签署了《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START1) ,并草拟了《进一步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2 ),特别是START2条约要求全部销毁容易诱发第一次打击的陆基洲际分导式多弹头弹道导弹,并从2003年起双方不得生产、拥有、试验和部署多弹头洲际导弹。而俄罗斯政府认为,俄罗斯大部分陆基多弹头导弹寿命到期,生产厂家又在乌克兰,无法更新,所以不如顺水推舟削减SS-24等导弹,以争取俄罗斯在政治上的战略主动,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因此,SS-24的削减就成了俄罗斯与西方世界交换利益的一份礼物,这是 SS-24削减的直接原因。
  战略改变——主观原因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衰退,政局不稳,综合国力大减。苏联以前具有的常规力量在数量上的优势已不存在,在军事上俄罗斯甚至没有能力与北约打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也没有能力大量发展和生产核武器,保持一个庞大的核武库。但面对北约东扩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的威胁,俄罗斯为继续维护核大国的地位,维护其国家安全,放弃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并放宽了核武器的使用条件,宣布即使在受到生化武器攻击时,也可能使用核武器还击。这种在政策上威慑强度的增加,使俄罗斯即使在核武器数量减少的情况下,也可以维持对西方必要的威慑程度。因此,耗费大量维护资金的核武器储备和值班已没有必要,这使SS-24的削减有了理论上的依据。
  经费短缺——经济原因 冷战后,俄罗斯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社会不稳定,综合国力下降。普京执政前,俄国防预算只能达到实际需要的1/3,而且70%用来支付军响,仅有30%用于军事训练、新式武器的采购和研制。与此同时,俄罗斯却拥有世界最庞大的战略核力量之一。因此普京一上台就以战略火箭军改革为突破口,大幅削减员额,退役老化武器,并将航天部队分离出去。据外电报道,2000年左右,俄装备采购经费的80%用在了“白杨”M (SS-27)的生产制造上,而加快SS-24的削减无疑可使有限的装备维护和发展经费集中在了少而精的战略核武器上。为了解决经费问题,俄罗斯还曾计划将SS-24改装成“太空剪”商用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这也使SS-24能够完成最后的辉煌。
  新型武器的出现——客观原因 俄罗斯虽然削减了SS-24,但并不意味其使命的完全终结,“白杨”M将成为新世纪俄罗斯唯一的陆基战略弹道导弹,它将部分接替SS-24的战略使命,成为俄罗斯战略威慑的主力。按照俄罗斯计划,一部分“白杨”M将会使用SS-24的地下发射阵地,以减少费用。2000年12月25日,俄战略火箭军司令雅可夫列夫上将批准新的单弹头“白杨”M洲际弹道导弹(ICBM)第3团开始值班。该团就部署在修整过的SS-24发射井内,而且普京针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的企图,在2001年就曾威胁将为“白杨”M换装多弹头。目前,多弹头型“白杨”M正在开发中,公路机动型“白杨”M也将在2006年服役,而且2015年以前俄罗斯将以每年约6枚的速度部署“白杨”M。可见,“白杨”M基本具备SS-24的全部特点,并担负了两种型号SS-24的几乎所有战略任务。看来美俄的战略核争霸决不会因为“手术刀”的退出而有所停顿。
失去“手术刀”的日子——SS-24退役对俄战略核力量的影响
  加快了俄战略核力量的转型 2005年1月,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宣称,俄罗斯要在核武器技术上而不是战略核武器规模上与美国保持同步。普京也透露:“有些项目不但现在其它地方没有,而且在未来几年中其它核国家也不会有。” 2005年11月,伊万诺夫再次宣称,俄罗斯必须拥有现代化核力量,俄2005年以来在更新核力量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他强调,俄美两国1993年签署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已被废除,俄罗斯目前可以自由地研发各种新式武器,包括多弹头导弹。可见,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发展思路已经改变,战略核力量正在快速实现转型,企图以技术威慑代替规模威慑。SS-24的退役使俄可以更加集中财力和人力发展新型战略武器,并促使俄罗斯核战略思想的转变。
  使俄战略核力量发生结构性调整 根据俄罗斯战略核力量削减计划,俄到2012年的陆基和海基核力量分别占21.1 %和56.7%,以海基为主。目前俄海基核力量只占总弹头数的24.2%。SS-24的退役使其携带的360枚弹头和近40枚备份弹头也随之退役,这样大批量的弹头退役无疑将使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结构发生一定变化。2000年1月,陆基核弹头3544枚,占俄弹头总数的63 % ;到2005年1月,SS-24基本退役,陆基核弹头2436枚,占俄弹头总数的51%。SS-24 的退役使俄罗斯陆基力量所占比例大幅下降,而使海基力量相对增长,这无疑改变了原有的力量结构。



  牵制了美国战略核力量的发展 由于SS-24的退役使美国不得不遵守“和平卫士”/MX退役的承诺,美国紧随俄罗斯销毁SS-24之后,从2002年10月开始拆除“和平卫士”/MX导弹,美国在2004年削减了17枚该型导弹,2005年拆除了剩余的10枚MX导弹,到2005年9月19日,美国完成了该型全部导弹的拆除。“和平卫士”导弹的退役使美国陆基战略导弹减少近10% ,弹头减少25%左右,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核力量的结构和未来发展。
  推进了俄新型武器的服役进程 为了弥补SS-24退役而带来的战略威慑不足,俄罗斯近年开始加快了“白杨”M的改进和最终部署进程。2004年俄罗斯突出了由井基“白杨”M改装成的陆基公路机动型多弹头“白杨” M 的开发工作,对该型导弹进行了多次发射试验。2005年1月,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宣称:“白杨”M系统的测试已经完成,命中目标更精确,点火速度更快。新型“白杨”M导弹采用了速燃固体火箭发动机、机动弹头再入(大气层)技术、末端精确制导技术以及快速发射等大量新技术成果。由于该导弹计划2006年服役,估计批量生产工作在2005年内已经开始。新的“白杨”M导弹将从质量上弥补由于SS-24退役而带来的战略威慑不足。
SS-24.jpg
TG不用手术刀,直接用大刀, 呵呵
民兵3只能携带3个17万吨当量的W62弹头或3个33.5万吨当量的W78弹头,前一批装W62弹头,1979年部署的装W78弹头

美国MX导弹最初方案:修建几千公里的沙漠铁路和4600个掩体,江200枚导弹采用铁路机动的方式部署其中,后因耗资过大别取消,仍采用地下井方式,只部署了50枚

冷战时代的美国尚且不搞这种耗资巨大的模式,现在的中国就更不可能这样搞了.
那位在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