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个海外基地的相关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7:58:44
记得几年前不是有说我们国家参加了联合国的什么科考活动
然后在太平洋中间得到一个小飞地吗?
我就想能不能利用这样的模式去搞多几块,特别是战略要地
然后让每次经过的商船往那地方放人工礁石,假以时日
不就可以成为岛屿了吗?
然后中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得在自己的飞地上起基地了啊

大家讨论下,高人请指点记得几年前不是有说我们国家参加了联合国的什么科考活动
然后在太平洋中间得到一个小飞地吗?
我就想能不能利用这样的模式去搞多几块,特别是战略要地
然后让每次经过的商船往那地方放人工礁石,假以时日
不就可以成为岛屿了吗?
然后中国就可以名正言顺得在自己的飞地上起基地了啊

大家讨论下,高人请指点
名正言顺?不如去抢个岛国实际了.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行深海资源的探索。1999年,海洋科学工作者们经过几十年艰苦努力,在付出巨大代价之后在太平洋国际海底区域最终圈定了7.5万平方千米(同时送交给联合国7.5万平方千米,作为对全人类的贡献)的“战略金属资源基地”,在这块“飞地”内蕴涵着丰富的锰结核资源。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国际海底区域申请到一片拥有独立矿产开采权的“飞地”。

  而这个海底“龙宫”除了有多金属结核(即锰结核)外,还蕴藏了许多种的金属矿产和其他极为珍贵的资源。此次“大洋一号”船DY105-12、14航次的目标就是另一种叫“富钴结壳”的矿产资源,它主要是运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金属,在中国陆地上这是一种稀有金属,根本没有纯的钴矿,钴只在其他金属矿中伴生。

  “1998年时我们就开始了对富钴结壳的调查工作。”这一航次的首席科学家,来自海洋二所的海底资源环境中心主任初凤友说:“这次考察要在原来初查过的领域进行加密考察,基本圈定哪些区域有相对丰富的富钴结壳资源,可以最终向联合国提出申请在公海领域要拥有开采权必须向联合国申报,而目前联合国正在制定富钴结壳的勘探规章。我们必须在他制定规则之前找到富钴结壳矿区,这样才能使制定的规章有利于我们。”他举例说,比如规章会规定矿区按多大范围划定,是连续的还是不规则的等等。如果我们找到的矿区不符合这个规则,就无法申报,也不能拥有开采权。

  2003年4月10日,初凤友带领着他的队员们从杭州出发到青岛,在青岛乘上“大洋一号”起航,向中太平洋进军。为了寻找富钴结壳,中国派出了两艘考察船,另一艘是“海洋四号”,主要考察区域在西太平洋。他们先后经过了麦哲伦海山区、威克海岭,最终达到中太平洋深海山区。

  “一旦到达工作区域,对我们来说就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首席科学家助理,海洋二所的马维林说。科考船即使停在海上不动,一天的消费也要10万元。所以哪怕是半夜到达工作点,他们也半夜开始工作。“我们一天五班倒,24小时工作。”这回他们首次使用了国内研制的先进设备:深海摄像、电视抓斗等。富钴结壳多分布在500米—4500米深的海底的山上。成矿发育最好的一般在100米—3500米深的区域。他们首先用电缆把深海摄像器放下去观察海底的情况,发现有富钴结壳时用岩心浅钻钻取结壳和岩心样品,再把拖网或电视抓斗放下去把矿石抓起来进行化验和研究。“工作其实很枯燥,我们就是不停地重复做这样的事,以确定矿区的范围和矿石中的钴含量。”惟一能让他们兴奋的也许就是拖网上甲板的那一刻,“又捞上了一些宝贝”。

  “不过枯燥归枯燥,‘龙宫’还是被我们找到了。”马维林的表情给人一种“满载而归”的感觉。“我们取得了七个突破!”马维林说,“以前老外们都认为富钴结壳只分布在平顶海山上,但这次我们发现尖顶海山资源前景优于平顶海山,主要表现为尖顶海山成矿条件稳定、板状结壳出现几率高、矿体连续性好,资源前景可能更为可观。”“我们还捞起了巨型实心球状结壳,那就像一个实心的金元宝一样。”这次调查还首次发现并证实了结壳“界线”的存在,即不同类型的结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伴生规律,不同类型的结壳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地质界线。“一边有一边没有,找到这个,以后找矿就不会盲目乱抓了。”矿产一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但马维林说富钴结壳在近代海底居然还在生长,因为他们捞起了一些炮弹,上面也覆盖了一层结壳,而炮弹是近代才有的东西。这些新发现为今后确定找矿方向、开辟新的调查区提供重要依据。

  科考队最后圈定了2000平方千米的矿区,钴含量在0.5%左右,这和陆地钴矿相比已经是很高的含量了。“联合国规定每个国家可以有6000平方千米的矿区范围,其中一半必须划给联合国以备其他国家享用,我们还缺一点。”马维林说。但他们这次又找到了两座很有价值的新海山,“结壳比较厚,就是下次的目标了。”

  海洋二所在北京?也许很多生活在杭州的人都不知道它就在身边。中国这辆巨型卡车要奔跑就需要“加油”,海洋二所里就是一群为卡车能持续奔跑而找“油”的人。

  “船上的生活非常枯燥”马维林说。他们的工作区通常都在公海,很少有航线经过。他第一次出海的时候整个航程只见到一条路过的船,“终于看到一个活的同类了!”他当时兴奋地拼命地向那条船招手,不管认识不认识。“那时我觉得和坐监狱一样,都快得神经病了”!

  “海上绝对不像我们想像地那样浪漫!”第一次参加科考的浙江大学地科系教授叶瑛上船才三天就觉得无聊了。“开始以为在船上空闲的时候可以看书,上船后才发现根本不行。晕船晕得厉害,精力根本集中不起来,我大多休息时间都是躺着过的。”叶瑛说在船上的智力至少下降了50%。也许有人还会说可以钓钓鱼,娱乐一下。马维林说那是不懂装懂。“大洋上的鱼白天一般都不出来,晚上看到船上的灯光才出来活动,白天只有鲨鱼。”“海上最大的问题是业余时间无法打发。到了公海,电视信号都到不了,他们就完全和大陆失去了联系,哪怕大陆沉了他们都可能不知道。那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所幸现在“大洋一号”上安装了网络设备,他们可以和家里人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多少知道一点消息。

  他们的船每次靠港补给都在夏威夷,每次5天—6天。在别人眼中,那是多么令人羡慕的事,等于每年去夏威夷度假。但在他们眼里,和杭州没什么区别。“说实话,对夏威夷比对杭州还熟,有几条马路,几家店,甚至这个东西放在哪个货柜上我都能说出来。”一个老队员说。二十多年来几乎每年都去,还能有什么好玩的?

  科考船上也有危险的时候。“风浪通常我们都可以通过气象预报及时避开,但最可怕的就是钢缆断掉”马维林说。富钴结壳至少在海底500米以下,要取样就要靠后甲板的钢缆把拖网放到海底,这是他们主要的工具。“但钢缆有时会断,因为拖网会被海山等勾住。”钢缆回弹的力量非常大,可以一下子把人劈成两半,而控制台就在后甲板上。叶瑛教授说有一次发现钢缆可能要断了,初凤友就让他去船舱下看看海水深度。结果他一下去初凤友就打电话说让他不要上甲板了,这时他发现自己所在的地方只有一扇很小的窗,非常危险。初凤友每次自己都在最危险的控制台上,有人想上去的时候,他只有三个字:“滚下去”!

  船上的吃也是个问题。“没有蔬菜!”蔬菜很难保存,通常每个航段后两个星期都没有蔬菜了,他们就自己在船上弄了个木箱,撒上土,撒点豆苗种子,果然还种出来了,可也就够船上人挟两筷子。“那时候能见到绿色就不错了。”肉类产品也都冰冻了五六个月,到后来什么味道都没有了。下船后马维林最想说的就是:“有青菜吃吗?”

  面对日趋严重的沙漠化和沙尘暴,两位教授惊人设想——将海水西调!为此,他们先后展开了长达几年的研究论证,他们在探索。
[:a6:] 不懂.那个大佬来科普下
大概相当于属于自己的专署经济区吧
  顶起来,求教懂行的朋友。
这种白占的地要多抢啊!:D
还是先管好自己的土地吧
开采运输等代价太大..现在只能够先申请范围再看情况咯..把利益范围先圈好而已..[:a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