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85年百万大裁军的外交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02:57
两周前,央视记者电话称,帮他找找1985年中国百万大裁军背后的外交故事。受命后就开始寻问,问了我们的副会长、前裁军大使,但从外交角度上看还真找不出什么背后的小故事。本周一,记者又来电话说,那就你出面讲讲那场百万大裁军吧。 于是就有了21日的采访。 采访是上午在我们办公的小院里进行的。摄像说,看看今天的天,真好。我们的裁军采访也是在阳光下进行的。 记者和我乐。 问:1985年中国进行百万大裁军的背景是什么? 答:从国际上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进行僵持期,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苏联在全球范围内采取逼人的进攻态势,战场不但摆在欧洲地区,而且触角也伸向亚洲。美国十分紧张。1980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重振美国军威,在军备竞赛领域提出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把竞赛推向外太空,目的就是为打破僵局,夺回军事优势地位。美苏两国当时关注的裁军主要是战略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和导弹,但在常规力量方面,苏美也进行了较量,比方说在70年代中后期提出过双方各在中欧地区部署70万-90万常规力量的建议,但最后并没有落实。 在外交上看,这一时期中美恢复正常关系,国际压力明显减弱,但中苏关系依然冷淡,双方边境地区还陈兵百万,而且在南方还有零星的交战。 从国内看,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走上改革开放快车道,百业待兴,但军队改革却落后于社会其他领域。邓小平同志在70年代出来主持工作时就提出过“军队要消肿”的主张。这次大裁军正好成为两全齐美的工作:一是实现军队的“消肿”;二是以此为契机发起军队改革。 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背景看,邓小平提出百万大裁军高瞻远瞩,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魄力发起这场应变在世界裁军史上大书特书的一笔。这是伟人给我们留下来又一笔宝贵财富。 问:中国裁军的历史情况如何? 答:裁军分为单边裁军、双边裁军和多边裁军。单边裁主要是某个国家主动自愿地裁减军队员额和部队装备。双边和多边裁军主要是根据达成的协议规定进行裁军。中国从1985年开始的三次大裁军都是单边裁军行动。 在过去中国不喜欢用裁军这两个字,而是用精减整编。早在红军时期我们就进行过这样的工作,如红军时期的三湾改编和延安时期的精减整编运动。只是到了80年代,中国才开始借用“裁军”这个词,这也算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例证吧。1983年,中国第一次向日内瓦派出了专门负责裁军事务的“裁军大使”,首任大使钱嘉东先生,也是今天国台办主任王毅的岳父大人。1997年,中国外交部里新增了一个司“军控司”,首任司长就是现在的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此前外交部负责军控与裁军事务的部门只是国际司的一个处。2001年,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成立。这个以非营利、非政府面目出现,但员工仍拿着政府薪水、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政府组织”今天成为国内外学者交流军控、裁军、防扩散的重要平台。 中国裁军史新中国成立后可分两个阶段,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此前,中国对待由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军控与裁军体系和国际条约均持保留态度,有时还提出批评。如对待1970年生效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国曾认为,这是大国垄断核技术的条约,是一个不公平的条约,直到1992年中国才正式加入这个条约,而且认为该条约是当前维护国际核秩序有效的条约。这种转变是根本性的,今天中国几乎加入了所有的国际军控与裁军条约和国际安全,而且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诸如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上,中国的角色不可或缺。 问:国际社会对1985年中国百万大裁军的反映如何? 答:对这次举世关注的百万大裁军,国际社会给予积极肯定,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正面反映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两个超级大国并不以为然。从中国外交的角度上看,1990年中国的外交部长在日内瓦裁军大会上提出百万大裁军的重要意义和对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贡献。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务实的外交精神——多做不说。 正如某国媒体对我们裁军做出的评价那样,中国的裁军是“实实在在的裁军”。在这一点上我们远远超过当时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它们正好是说的多做的少。条约签了不少,但落实的不多。中国之所以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应该说是与这种务实稳健的言行有关系的。 从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到1997年和2003年分别裁军50万和20万,中国在20年的时间里共裁军170万员额,而且部队编制体制有了根本性改变。想起前不久央视《新闻联播》做“经典中国三十年”时让我说的那几句话,“在中国的裁军大舞台上,上演的不只是简单的大裁军,一批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兵种相继成立,例如陆军中特种兵的比例目前已经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步兵。” 记者说,这次采访的节目将于近日在央视四频道播出。两周前,央视记者电话称,帮他找找1985年中国百万大裁军背后的外交故事。受命后就开始寻问,问了我们的副会长、前裁军大使,但从外交角度上看还真找不出什么背后的小故事。本周一,记者又来电话说,那就你出面讲讲那场百万大裁军吧。 于是就有了21日的采访。 采访是上午在我们办公的小院里进行的。摄像说,看看今天的天,真好。我们的裁军采访也是在阳光下进行的。 记者和我乐。 问:1985年中国进行百万大裁军的背景是什么? 答:从国际上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进行僵持期,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苏联在全球范围内采取逼人的进攻态势,战场不但摆在欧洲地区,而且触角也伸向亚洲。美国十分紧张。1980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重振美国军威,在军备竞赛领域提出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把竞赛推向外太空,目的就是为打破僵局,夺回军事优势地位。美苏两国当时关注的裁军主要是战略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和导弹,但在常规力量方面,苏美也进行了较量,比方说在70年代中后期提出过双方各在中欧地区部署70万-90万常规力量的建议,但最后并没有落实。 在外交上看,这一时期中美恢复正常关系,国际压力明显减弱,但中苏关系依然冷淡,双方边境地区还陈兵百万,而且在南方还有零星的交战。 从国内看,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走上改革开放快车道,百业待兴,但军队改革却落后于社会其他领域。邓小平同志在70年代出来主持工作时就提出过“军队要消肿”的主张。这次大裁军正好成为两全齐美的工作:一是实现军队的“消肿”;二是以此为契机发起军队改革。 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背景看,邓小平提出百万大裁军高瞻远瞩,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魄力发起这场应变在世界裁军史上大书特书的一笔。这是伟人给我们留下来又一笔宝贵财富。 问:中国裁军的历史情况如何? 答:裁军分为单边裁军、双边裁军和多边裁军。单边裁主要是某个国家主动自愿地裁减军队员额和部队装备。双边和多边裁军主要是根据达成的协议规定进行裁军。中国从1985年开始的三次大裁军都是单边裁军行动。 在过去中国不喜欢用裁军这两个字,而是用精减整编。早在红军时期我们就进行过这样的工作,如红军时期的三湾改编和延安时期的精减整编运动。只是到了80年代,中国才开始借用“裁军”这个词,这也算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例证吧。1983年,中国第一次向日内瓦派出了专门负责裁军事务的“裁军大使”,首任大使钱嘉东先生,也是今天国台办主任王毅的岳父大人。1997年,中国外交部里新增了一个司“军控司”,首任司长就是现在的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先生,此前外交部负责军控与裁军事务的部门只是国际司的一个处。2001年,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成立。这个以非营利、非政府面目出现,但员工仍拿着政府薪水、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政府组织”今天成为国内外学者交流军控、裁军、防扩散的重要平台。 中国裁军史新中国成立后可分两个阶段,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此前,中国对待由西方大国主导的国际军控与裁军体系和国际条约均持保留态度,有时还提出批评。如对待1970年生效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中国曾认为,这是大国垄断核技术的条约,是一个不公平的条约,直到1992年中国才正式加入这个条约,而且认为该条约是当前维护国际核秩序有效的条约。这种转变是根本性的,今天中国几乎加入了所有的国际军控与裁军条约和国际安全,而且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诸如朝鲜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上,中国的角色不可或缺。 问:国际社会对1985年中国百万大裁军的反映如何? 答:对这次举世关注的百万大裁军,国际社会给予积极肯定,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正面反映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两个超级大国并不以为然。从中国外交的角度上看,1990年中国的外交部长在日内瓦裁军大会上提出百万大裁军的重要意义和对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贡献。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务实的外交精神——多做不说。 正如某国媒体对我们裁军做出的评价那样,中国的裁军是“实实在在的裁军”。在这一点上我们远远超过当时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它们正好是说的多做的少。条约签了不少,但落实的不多。中国之所以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应该说是与这种务实稳健的言行有关系的。 从1985年的百万大裁军到1997年和2003年分别裁军50万和20万,中国在20年的时间里共裁军170万员额,而且部队编制体制有了根本性改变。想起前不久央视《新闻联播》做“经典中国三十年”时让我说的那几句话,“在中国的裁军大舞台上,上演的不只是简单的大裁军,一批适应未来作战需要的兵种相继成立,例如陆军中特种兵的比例目前已经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步兵。” 记者说,这次采访的节目将于近日在央视四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