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轰出光绪死因:现代科学技术同侦查思维结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45:31
中子轰出光绪死因:现代科学技术同侦查思维结合

--------------------------------------------------------------------------------

2008年11月1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子轰出光绪死因

  现代科学技术同侦查思维相结合,光绪皇帝的死因大白于天下



  ★ 本刊记者/ 蔡如鹏

  几位原子能科学家利用一项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核分析技术,解开了一桩困扰了历史学家整整一个世纪的难题——光绪皇帝猝死之谜。

  100年前的1908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皇帝死在作为囚禁地的中南海瀛台。近20个小时后,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也断气归西。光绪和慈禧在政治上势不两立,矛盾尖锐,两人蹊跷地同时离去,让很多人怀疑:慈禧在临死前怕光绪重新掌权,故而先将其害死。

  不过也有人认为,光绪一生体弱多病,尤其是去世当年,病情加重,死在慈禧之前,实属巧合。因此,历史上关于光绪的死因一直存在病死和谋杀两种说法之争。但由于缺乏确凿证据,争议双方依靠的多是间接的文献史料,甚至传言,所以始终没有定论。

  现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中子活化分析等一系列现代技术手段得以确证:光绪突然“驾崩”是砒霜中毒所致。

  异常的头发

  原子能科学家对光绪死因的研究始于2003年7月。当时,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在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采访时,意外地获知陵墓管理处库房保存有光绪的头发,于是萌发了揭开光绪死因的念头。

  头发参与人体的代谢,能忠实地“记录”下体内各种元素变化的信息。一般成年人头发每月生长大约1厘米,也就是说,1厘米头发可以反映出人体一个月的新陈代谢史。

  征得有关文物保护单位同意后,摄制组将两小缕光绪的头发送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

  该所研究人员张永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了准确分析和推断光绪死时体内微量元素的情况,他们先把头发检样清洗晾干,再剪切成1厘米长的截段,分别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且各段含量差异很大,“砷高峰值出现在离发根约10厘米处”,张永保说,“正常人头发的含砷量在0.25〜1.0微克/克,但光绪头发中最高达到2404微克/克。”

  为了验证光绪头发砷含量是否确属异常,研究人员又分别提取了隆裕皇后(与光绪葬在一处)和一清末草料官干尸的头发样品。张永保说,这名草料官与光绪为同时代、同性别,而隆裕皇后与光绪不仅为同时代人,且生活环境相同。结果证实,光绪头发的最高含砷量是草料官的132倍,是隆裕皇后的261倍。

  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以硫化物和氧化物形式存在,主要有雄黄(二硫化二砷)、雌黄(三硫化二砷)、砒霜(三氧化二砷)等。其中,雄黄是一种中药,而砒霜则是古代常用的毒药。

  那么,光绪头发中异常的砷会不会是长期服用中药雄黄的结果呢?

  “如果是慢性砷中毒,砷在头发中的分布应该是离发根越近含量越高,而光绪头发中砷含量的高峰既不在发根处、也不在发梢处。”张永保说,“根据头发生长规律和砷中毒机理,光绪头发上的高含量砷不应是正常摄入代谢形成的。”

  2004年,北京一名妇女因自行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含有雄黄)治疗便秘,最终导致慢性砷中毒,危及生命,幸好抢救及时,才得以脱险。张永保等人也提取了这名慢性砷中毒患者的头发,研究发现其砷分布曲线与光绪头发的完全不同。这也进一步排除了光绪头发中的砷来自于长期服用药物的可能。中子轰出光绪死因:现代科学技术同侦查思维结合

--------------------------------------------------------------------------------

2008年11月1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子轰出光绪死因

  现代科学技术同侦查思维相结合,光绪皇帝的死因大白于天下



  ★ 本刊记者/ 蔡如鹏

  几位原子能科学家利用一项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末的核分析技术,解开了一桩困扰了历史学家整整一个世纪的难题——光绪皇帝猝死之谜。

  100年前的1908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皇帝死在作为囚禁地的中南海瀛台。近20个小时后,统治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也断气归西。光绪和慈禧在政治上势不两立,矛盾尖锐,两人蹊跷地同时离去,让很多人怀疑:慈禧在临死前怕光绪重新掌权,故而先将其害死。

  不过也有人认为,光绪一生体弱多病,尤其是去世当年,病情加重,死在慈禧之前,实属巧合。因此,历史上关于光绪的死因一直存在病死和谋杀两种说法之争。但由于缺乏确凿证据,争议双方依靠的多是间接的文献史料,甚至传言,所以始终没有定论。

  现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通过中子活化分析等一系列现代技术手段得以确证:光绪突然“驾崩”是砒霜中毒所致。

  异常的头发

  原子能科学家对光绪死因的研究始于2003年7月。当时,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在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采访时,意外地获知陵墓管理处库房保存有光绪的头发,于是萌发了揭开光绪死因的念头。

  头发参与人体的代谢,能忠实地“记录”下体内各种元素变化的信息。一般成年人头发每月生长大约1厘米,也就是说,1厘米头发可以反映出人体一个月的新陈代谢史。

  征得有关文物保护单位同意后,摄制组将两小缕光绪的头发送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

  该所研究人员张永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了准确分析和推断光绪死时体内微量元素的情况,他们先把头发检样清洗晾干,再剪切成1厘米长的截段,分别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且各段含量差异很大,“砷高峰值出现在离发根约10厘米处”,张永保说,“正常人头发的含砷量在0.25〜1.0微克/克,但光绪头发中最高达到2404微克/克。”

  为了验证光绪头发砷含量是否确属异常,研究人员又分别提取了隆裕皇后(与光绪葬在一处)和一清末草料官干尸的头发样品。张永保说,这名草料官与光绪为同时代、同性别,而隆裕皇后与光绪不仅为同时代人,且生活环境相同。结果证实,光绪头发的最高含砷量是草料官的132倍,是隆裕皇后的261倍。

  砷在自然界分布很广,多以硫化物和氧化物形式存在,主要有雄黄(二硫化二砷)、雌黄(三硫化二砷)、砒霜(三氧化二砷)等。其中,雄黄是一种中药,而砒霜则是古代常用的毒药。

  那么,光绪头发中异常的砷会不会是长期服用中药雄黄的结果呢?

  “如果是慢性砷中毒,砷在头发中的分布应该是离发根越近含量越高,而光绪头发中砷含量的高峰既不在发根处、也不在发梢处。”张永保说,“根据头发生长规律和砷中毒机理,光绪头发上的高含量砷不应是正常摄入代谢形成的。”

  2004年,北京一名妇女因自行长期服用牛黄解毒片(含有雄黄)治疗便秘,最终导致慢性砷中毒,危及生命,幸好抢救及时,才得以脱险。张永保等人也提取了这名慢性砷中毒患者的头发,研究发现其砷分布曲线与光绪头发的完全不同。这也进一步排除了光绪头发中的砷来自于长期服用药物的可能。
 “砷源”:锁定肠胃

  为了追踪光绪头发中砷的来源,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和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帮助下,对光绪棺椁内外进行了环境取样。

  砷含量检验显示,光绪头发中的最高砷含量是其棺椁内帏幔等物品的83倍,是墓内外环境样品包括棺椁盖上尘土的97倍,陵区环境中的砷含量也远低于光绪头发上的砷含量。由此,砷来自于环境污染的可能被排除。



  据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戴逸撰文回忆,1938年易县的崇陵(光绪陵墓)曾被盗掘,尸体遗物暴露在外。1980年重新清理崇陵时,曾对光绪的遗骨作过检测,但由于当时缺乏先进的检测仪器,并没有发现光绪中毒的痕迹。

  当时,在重新封闭崇陵时,光绪的部分头发、少许遗骨和衣服没有放入棺椁,而是保存在西陵文物管理处的库房内。

  2006年后,研究人员为了确证光绪头发上砷的来源,决定扩大取样分析范围,首次提取了光绪遗骨和衣物样品,进行砷的分布研究。

  张永保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们检测的遗骨共有7块,包括肩胛骨、脊椎骨、肋骨等。结果在一块脊椎骨和一块肩胛骨上检测到了高含量的砷,“这说明砷来源于腐败的尸体,”张永保说。

  光绪的衣物有5件,其中4件上衣,一条裤子。由于年代已久,除最外面的龙袍保存状态尚为良好外,其余的均已不同程度腐烂。根据尸体腐败对穿着衣物侵蚀由内向外会逐步减轻的一般规律,研究人员依次推定出4件上衣由内到外的穿着顺序。

  检测数据结果表明:从同一件上衣看,每件的胃区部位、系带和领肩部位的含砷量都高于其他部位;从穿着层次看,里层上衣的含砷量大大高于外层。另外,衣物掉落下来的残渣(胃肠内容物)的砷含量极高。

  “这说明,大量的砷化合物曾存留于光绪尸体的胃腹内,并在尸体腐败过程中由里向外沾染衣物,由此造成上衣胃区部位的高砷含量。”张永保说。

  那么,胃里的砷又是怎样到头发里的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认为,这是“死后呕吐”现象造成的。原来,尸体在腐败过程中,胃腹内的内溶物均会顺着食道溢流出来,沾染到衣领以及颈后的头发。这正好与光绪头发中最高砷含量的位置以及上衣领肩部位的高含砷量相吻合。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又对光绪头发上沾染的残渣物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中的砷含量远高于头发。由此,进一步证实了高浓度砷的残渣物是头发高含量砷的来源。

  中子轰击的胜利

  在找到砷的来源后,研究人员继续对光绪体内的砷进行了液相色谱分析,以判定可能导致光绪中毒死亡的砷化合物种类。

  实验结果表明,光绪摄入的砷化物是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而且其腐败尸体仅沾染在部分衣物和头发上的砒霜总量就已高达201.5毫克。

  “人口服砒霜60〜200毫克就会中毒死亡。光绪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张永保说,“他肯定死于砒霜中毒。”

  戴逸教授也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他对这一研究结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项工作走出了一条超常规之路,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侦查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成功尝试,是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并肩合作的范例。”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参与这项工作的研究人员王珂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为了检测样品中砷的含量,他们主要采用了中子活化分析技术。

  “这是一种核分析技术,它的基础就是核反应。”王珂说,历史上第一次中子活化分析出现在1938年。最初,这种分析只是作为原子能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副产物,而今已成为超痕量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据王珂介绍,该技术是用一定能量的中子轰击待测样品,然后测定由核反应生成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时的辐射,从而实现元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射线能量和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的特征。因此,通过测定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或者所放出的射线的能量,便能作出定性鉴定;而通过测定射线强度,便可完成定量分析。”王珂说,中子活化分析最大的特点是非破坏性,“你给我一件样品,检测完后,我可以完好无损地还给你。”而其他痕量分析方法,往往需要将样品做不同程度的化学处理。

  因此,这对于分析那些极端珍贵的样品,就显得格外有优势。张永保坦言,分析光绪死因是他们第一次涉足历史领域。不过,他相信这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

  光绪之死是清宫八大疑案之一。前不久,国家清史编修委员会等单位公布了对光绪头发衣物的化验结果,认为光绪是砒霜中毒而死。在国家有关部门为破解光绪死亡之谜所进行的长达五年的化验论证过程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全程参与,查阅提供了大量光绪死亡前后的档案。为此,就光绪死亡档案问题,本报采访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主任李国荣研究员——                       

  38岁的光绪死在74岁的慈禧前一天是偶然吗
  问:光绪与慈禧的死亡时间只差一天,对此清宫档案中是怎样记载的?
  李国荣:清宫档案中有一种专门记载皇帝起居生活、言行举止的簿册,叫《起居注》。光绪皇帝最后一年,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起居注》,向我们透露了这样三点信息:一,住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的光绪,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便是到仪銮殿(今怀仁堂),向慈禧太后下跪请安,没有一天间断。直到十月十九日这天,还有光绪向慈禧请安的记录,说明十九日之前,光绪的身体还是不错的。二,在二十日的《起居注》上,出现了“上不豫”的字样。这一天没有了光绪向慈禧请安的记载。相反,这天慈禧太后在仪銮殿传出懿旨,让载沣当摄政王,载沣的儿子溥仪被送到宫中教养,显然已是安排后事了。表明二十日这天,光绪已是预料之中将要归天了。三,二十一日的《起居注》记载:光绪“大渐”,也就是病危。“酉刻,龙驭上宾。”光绪在二十一日傍晚死在瀛台,慈禧太后则是第二天下午在仪銮殿命归西天。38岁的光绪皇帝反而死在74岁的慈禧前面,而且前后只差一天。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众说纷纭。
  问:关于光绪被害致死,一直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李国荣:认为光绪是被害致死的,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慈禧谋害说。在光绪身边任职近20年的起居注官恽毓鼎,曾写过一本《崇陵传信录》,书中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当慈禧太后重病后,光绪的脸上有了喜色,慈禧听说后十分愤怒,脱口说出“我不能先尔死”。慈禧在病危期间,唯恐自己死后,光绪重新执政,推翻她既定朝政及平反她一手制造的种种冤案,于是令人下毒将光绪害死。二,李连英谋害说。德龄的《瀛台泣血记》等书认为,清宫大太监李连英等人,平日里仗着主子慈禧的权势,经常中伤和愚弄光绪。他们深恐慈禧死后光绪重新主政,会清算他们往日的罪孽,所以就先下手为强,在慈禧将死之前,先把光绪谋毙。三,袁世凯谋害说。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谈到,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辜负了光绪的信任,在关键时刻出卖了皇上。袁世凯担心一旦慈禧死去,光绪决不会轻饶了他,所以就借进药的机会,暗中下毒,将光绪毒死。四,被人暗害说。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写过一篇《诊治光绪皇帝秘记》的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而且脸色和舌头都是黑的。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但却可以肯定光绪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脉案》中披露的光绪临死前症状与砒霜中毒症状相符吗
  问:光绪皇帝死前,对自己的病情知晓吗?
  李国荣:根据光绪本人或亲口讲述或亲笔述写其病史病状的原始记录《病原》,我们可以看到,光绪的确是自幼体弱多病,而且长期遗精。光绪临死前的一年,37岁时,在亲自书写的《病原》中说:遗精已经将近二十年,前几年每月遗精十几次,近几年每月二三次,冬天较为严重。可见,光绪体质一直不好。
  光绪死前的一年间,胸闷咳嗽,浑身乏力。光绪对自己的身体久治不愈每况愈下十分焦虑,在《病原》档案中,常常看到光绪大骂御医的记载。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光绪斥责御医们:“服药总觉无效,且一症未平,一症又起。”七月十七日,他责备御医,“服药非但无功,而且转增,实系药与病两不相合,所以误事!”又说:“屡服汤药,寸效全无”;“名医伎俩,仅止如此,实在可叹!”这些不留情面的斥责,在光绪的《病原》中屡屡出现,反映了他焦躁绝望的心情。
  问:档案中,对光绪临死前的症状是怎样记载的?
  李国荣:太医院的御医在为皇帝治病的过程中,留下专门的诊治档案,这就是《脉案》。这些档案,十分详细地记载了是哪位御医、在什么时候给皇帝看的病?皇帝的病情怎样?最后给皇帝开的什么药?以备将来查考。从光绪临终前的《脉案》来看,十月中旬,光绪的病情进入危急阶段。十月十七日,周景涛、吕用宾、杜钟骏等为光绪诊脉,光绪皇帝已是极度虚弱,元气大伤,处于病危状态。杜钟骏私下对朝臣说:“此病不出四日,必有危险”。十九日,光绪的病象呈现: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全身疲倦乏力。二十日已是:眼皮微睁,流着口水的嘴角在轻轻颤抖。当夜,开始进入弥留状态:肢体发冷,牙关紧闭,进入昏迷状态。到了二十一日的中午,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捯气儿。拖到傍晚,终于六脉断绝与世长辞。持被害说的学者就此提出:光绪确实一直体弱多病,就在病重的时候,在慈禧死前的一天,而被加害。国家权威部门在对光绪头发衣物化验后,认为光绪是砒霜中毒而死,而《脉案》中披露的光绪临死前的症状,也与砒霜中毒症状相符。
  光绪之死与御医有直接关系吗
  问:有书籍说,光绪临终前半年,曾从很多省份招选地方名医,有这回事吗?
  李国荣:在清宫档案中,专门设有一种《带医档》,以日记的形式记录太监或内务府大臣每天带领御医给皇帝看病的具体情况。根据《带医档》记载,光绪临终前半年,其病势已十分严重,宫中御医已均无良方可施,眼看光绪就要不行了,清廷这时急忙征召江苏名医陈秉钧、曹元恒来京入宫诊视。紧接着又向各省总督、巡抚发出电旨,令各处精选名医。各省封疆大吏接到朝廷电报,很快就保送来一批地方名医进京,为光绪看病。
  问:从档案上看,光绪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能料理朝政的?
  李国荣:光绪朝的《上谕档》记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十九日这天,共有12件奏折呈递上来,军机大臣分别拟写了批示,最后特地说明:“以上12件,遵旨拟批,如蒙俞允,是否用朱笔恭代,请旨遵行。”同页《上谕档》上还有这样几个小字注明:“内奏事口传,派醇亲王恭代批折”。说明这一天开始,朝廷已把批阅奏折这样的大事交给了醇亲王载沣。
  问:据说光绪死后,给他治病的御医被革职了。光绪的死与御医有直接关系吗?
  李国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御医们在皇帝身边每天都是如履薄冰、提心吊胆的。明朝的李时珍,就因为不能忍受宫廷御医的巨大压力,而辞去了太医院院判的职务。在清朝,如果皇帝患病,医治无效,以致驾崩死亡,御医不论怎样尽心,都要受到处分。比如,同治皇帝得天花病死去,慈禧太后把太医院的两个主管御医一起革职,命令他们“带罪当差”。由此看来,光绪死后,太医院院使张仲元、御医全顺、忠勋等人“均著革职,带罪效力”,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处分仅仅是例行公事,没过多久,受处分的御医们又都照样行医了。
  问:您怎样看待光绪死亡档案的作用?
  李国荣:在国家有关部门对光绪头发衣物化验考证过程中,光绪死亡档案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光绪死亡档案仍有许多隐情没有解开,还有待更深入的发掘研究;而且仅靠光绪死亡档案,恐难完全破解光绪死亡之谜。
  李国荣简介
  李国荣,现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主持明清皇宫档案编纂出版项目《中国明朝档案总汇》、《明清宫藏台湾档案汇编》、《明清皇宫黄埔秘档图鉴》、《清代军机处电报档》、《雍正谕旨汇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等,担任过28集纪录片《清宫秘档》总撰稿、策划、历史顾问;12集纪录片《故宫》清宫档案总顾问以及纪录片《光绪之死》历史顾问等。
  凌 玲
光绪百年祭日前发死因系偶然 5年前研究才出结论

--------------------------------------------------------------------------------

2008年11月04日 来源:新京报  

--------------------------------------------------------------------------------


  前日发布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披露光绪皇帝死于急性砒霜中毒后,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关注。光绪帝的死因为何选在百年祭日到来前公布?为何此前没人通过检测光绪遗物确定死因?昨日,曾参与前日“清光绪皇帝死因”研究报告会的清史研究专家孔祥吉,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回答。



  1 为何在百年祭日前发布消息?

  11月14日,为光绪帝百年祭日。孔祥吉表示,在此之前发布光绪死因的消息,是比较偶然的。课题组经过5年的调查研究,并经过高科技检测,在目前才得出此结论。

  据媒体报道,在发布光绪死于砒霜中毒的死因后,央视即将推出记调查破光绪死因过程的2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从2003年起,央视纪录片编导钟里满就开始了对光绪死因的边测试研究、边拍电视纪录片的过程。

  2 为何此前无人检测光绪遗物?

  孔祥吉表示,要检测必须有两个要件:拿到样品、有高科技手段。同时,由于其死亡之谜并不是非探究不可,因此此前没有人采用此种方法。

  孔祥吉说,解放后,相关部门在整理光绪被盗墓穴时,将其头发等部分遗物加以整理,并保存在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库房,为此,要拿到头发样本研究并不容易。同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中子活化”装置也是近年来在研究中才利用,此前不具备此种条件。

  (记者蒋彦鑫)
专家表示光绪遭毒杀结论暂不写入历史教科书

--------------------------------------------------------------------------------

2008年11月07日  来源:新京报  

--------------------------------------------------------------------------------


  - “光绪死因百年后破解”追踪

  本报讯(记者耿小勇 实习生陈旺)“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结论公布后,该结论是否需要权威部门论证认定,历史教科书是否因此修改等问题备受关注。

  前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秘书组负责人表示,该结论是用现代科学手段论证了一种学术观点,不存在权威部门认定的问题。而历史教科书的修改,要看这种观点是否会被学界广泛认同,“现在谈还为时过早”。



  结论只是论证学术观点

  11月2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牵头披露了“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公开资料显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由文化部等10余家部委和机构牵头组建。文化部办公厅人员证实,该委员会目前为文化部的直属单位,但对于具体课题情况并不太清楚。

  前日,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秘书组王姓负责人称,“光绪被害死”一直是史学界一种观点,这次课题组用科学手段发现光绪头发和遗物中存在大量砷,为这种学术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不存在权威部门再次认定的问题,但学术界仍可提出异议。

  《百家讲坛》著名讲师纪连海也表示了相同的意见。

  是否入教科书需看认同度

  课题组的论断是否将引起历史教科书的修改,这位秘书组负责人表示,要看教科书编委会是否认可这一观点,以及观点是否会被学界广泛认同,“现在谈还为时过早”。

  昨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负责教材内容的人员称,他们暂时没有修改教科书的计划。这名人员称,教科书上的内容大都是已成定论的,权威部门确认的,被广泛认可的内容。目前,“光绪死于急性砒霜中毒”只是媒体报道,是否权威还没有定论,“教科书不会仅凭媒体报道就修改的”。
光绪死因之争:是谁下毒?慈禧袁世凯都有"嫌疑"

--------------------------------------------------------------------------------

2008年11月04日  来源:新京报

--------------------------------------------------------------------------------


  一些学者依据《清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及《清宫档案》指出,光绪自幼体弱多病,长期情绪抑郁。加上去世前几天看护的御医不同,用药不同也是光绪病情逐渐加重的原因之一。

  正常病死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驾崩,年仅37岁。



  在前日被披露其死于急性砒霜中毒前,学术界对于光绪之死存在两种说法:正常病死、被人害死。

  被人害死

  1慈禧毒杀说:《崇陵传信录》和《清稗类钞》这两种书都记载说光绪被慈禧害死,这类记载和说法没有材料,只是根据推论,因慈禧年老,考虑到如果她先死了,光绪病好重新执政后就要翻局,所以慈禧在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2李莲英毒杀说:《慈禧外传》和《瀛台泣血记》都说,光绪是被李莲英害死的。作者的根据是,李莲英一直跟着慈禧,怕慈禧死后光绪执政,对自己不利。所以,他下手,让光绪死在慈禧之前。

  3袁世凯毒杀说:《我的前半生》中说,在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出卖了光绪皇帝,一旦慈禧死后,光绪皇帝重新执政,就要清算袁世凯忘恩负义的这笔账,所以袁世凯在慈禧死之前,先把光绪害死。

  4其他人毒杀说:曾做过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民国年间杂志《逸经》上著文说:在光绪帝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皇上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帝便死了。这位御医认为,虽不能断定是谁害死了光绪帝,但光绪帝肯定是被人暗中害死的。

  综合阎崇年百家讲坛之清十二帝疑案:光绪、阎崇年《清宫疑案正解》
清史专家"追查"光绪之死元凶 皇室后裔现场听证

--------------------------------------------------------------------------------

2008年11月14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保定十一月十四日电(吕子豪 高欣华)十四日,清光绪帝去世一百周年之际,中国清史专家齐聚位于河北易县的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实地考察并论证此前由相关专家提出的光绪帝系急性胃肠性砒霜中毒而死一事,并进一步“追查”害死光绪帝的元凶。

  据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主任耿左车介绍,一八九八年,轰动一时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瀛台。一九0八年,三十八岁的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几乎同时死去。关于光绪死因近百年来众说纷纭,正常死亡抑或被害而死的说法一直争论不休,成为近代史上的一桩谜案。

  二00八年十一月二日,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专家组成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课题组,对世人公布了其历时五年,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等一系列现代专业技术手段,最终确证光绪帝系砒霜中毒而死的结论。该结果公布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今日,专家们在清西陵就光绪帝的革新图强与中国近代史、光绪之死与清宫档案、谁是毒害光绪的凶手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研室主任、研究员李国荣在座谈会上说,光绪帝所领导的戊戌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却是中国近代史上革新图强的第一次尝试,对此后中国的发展走向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此次光绪死因的确证是依据历史档案并融入现代科技,开辟了史学研究的一条新途径,值得借鉴和推广。

  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钟里满认为,从检测结果与史料记载来看,以当时的条件、环境而论,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主使、授意,应该说,谁也不敢,也不能下手杀害光绪。慈禧蓄意谋杀光绪已非一日,早在戊戌变法后,就已酝酿废立与弑杀阴谋。慈禧唯恐自己先死,光绪复出掌权,尽翻旧案,所以在自己重病后,采取了谋杀手段。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宏斌则倡议更多的研究部门参与到这一课题的论证中。他表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使史学界的众多疑案得以尘埃落定。

  当日,光绪帝之弟载沣的孙子爱新觉罗•毓璋以及一些清朝皇室后人也亲临现场,倾听了专家们对光绪帝死因的详细探究过程,对专家们利用科学手段破解这一疑案所得出的结论表示认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