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假之奔~九江庐山之白鹿洞书院“鹿豕与游物我相忘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7:40:11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相映仁智独得之天
——庐山纪行之白鹿洞书院

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不但风景秀丽,而且人文遗迹也是极多,其中之最俺认为应属俺国古时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其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九江市至星子县的公路旁,故前去很是方便。

下车后北望,蓝天白云下一片山峰云雾缭绕,屹立如屏,此即为庐山五老峰后屏山,时值七月流火,虽只在上午八点多刚脱晨光,但已是红日高照,公路上车寡人稀,延路北一条小路向山下走去,愈觉幽静,行不多远,白鹿洞书院石坊高跨路中,镌刻着千年名号的崭新建筑,在山野中显得分外高大,忽的感觉书院应有的悠静和这高大产生的威压颇不相谐,也是,当年深山中的寒窗所在早已成为昔日理学“圣域”,如今庐山外围的旅游佳处之一了。

过了石坊,前行数百米到了售票处,景区门才半开,看来俺是今日前来拜访的第一人了,此时离大路越来越远,车声渐已不闻,林间公路蜿蜒前伸,路边林谷中有潺潺溪水声伴着鸟鸣清晰入耳,两边树木遮住了炎日,却有风过其中,伴着山溪的凉气拂面而来,令已是汗透衬衫的人倍感清凉,心头顿觉明朗。

前行约千米,始是书院的正门,门旁如其他景区正门边一样,有着简介、景区等级和示意图等,一色灰白中几个红色的“世界文化景观”大字略为招摇——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庐山并不只是一座山,而是含抱着白鹿洞书院、观音桥、秀峰、东林寺等等景观的匡庐群峰,只是旅游需要把庐山人为割裂,出现“大庐山”之类的说法,各处单独售票了。

进了书院,豁然开朗,一小片狭长的空地上摆着几处石桌石凳,右边一条小溪缓缓而行,清澈可人,左边是一排四个相连的院落组成的建筑群,这就是名列俺国古时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了。

书院以宋时朱熹办学讲学于此而名声最隆,于是按着顺序,第一座院落理所当然的就是朱熹纪念馆了,进去正中是丹桂亭,因为此处原有朱熹手植的丹桂一株,现亭在树无,庭前的那株是后来补种的,但也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了,亭后朱子祠及两厢是碑廊和各种纪念物事的陈列,对于朱熹,小时背诵其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句,感觉是位喜性自然的随和诗翁,稍长后晓得了一些理学杀人的言论,觉得其令人难以接近起来,及读到其为打击对手唐仲友而逼供无辜弱女严蕊的事迹,更让人觉得道貌岸然,再后晓得略多了些,知其也有品性耿直的一面,为官能务实虑民,政治上力求振作,教育学术上更是启一代之风,非是褒贬下的“道学先生”可以概括的。
紧邻朱熹纪念馆的是书院的宏大部分,即书院的文庙,经牌坊、状元桥、拌池这类文庙常有的内容而达礼圣门,这是旧时书院的正门,匾额大书“正学之门”,前行是礼圣殿,进殿正中“万世师表”下自然是孔子,石绘像石香案,较之一般文庙略显简陋,但此样质朴自别有一番味道于其中,两侧是“忠孝廉洁”的大型刻字,令俺想起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之类的当代校训,哪个更好呢?,古今不同,于此也见一斑。

再向前行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书院的教学场所,门楣上书“紫阳书院”,自是因为朱熹别号紫阳先生了。迎面高大严整的是“御书楼”,这是书院的图书馆,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际,刘少奇在这里还有书可读,现在自然是即无藏书也无读书之人了,御书楼后面是明伦堂,也就是书院的教室,廊柱有联“鹿豕与游,物俺相忘之地;泉峰相映,仁智独得之天”,如此求学意境,怎不让人赞叹,顿生向往呢,步入学堂,应景的整齐课桌前面是黄底黑字朱熹所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其内容为: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个“教条”虽然简短,但阐述了书院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包含了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措施,对之后的书院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教育史上地位重要。遥想当年这里作为教育重镇,诸大儒相率来此讲学论道,教育学术盛极一时,影响了中国古代后期的理学就在此间得以完善传播,俺从前对理学的印象总是不佳,但后来也渐渐知道理学不是笼统的灭人性禁锢思想一句话可以囊括的,其广博处俺虽不懂,但作为一大知识体系,自有其深切所在,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就眼高手低的随意盲目蔑视,况且这影响千年的理论,无论褒贬如何,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此刻流连于这昔日曾热烈辩论是“存天理灭人欲”还是“发明本心”的场所,山幽林静,小院寂寂,忽觉如今的社会如有些理学气味或许还好些,可惜理学是讲名节的,现在崇尚功利的社会恐难欢迎。

明伦堂与下一座院落的高墙之间,夹着一条小路通往堂后,前行右拐就是白鹿洞了,洞内有石鹿石碑,此间以“白鹿洞”为名缘于唐时李渤在此隐居时养白鹿自娱,且四面为山林环绕,仅一条林间小路能达,颇有入洞之感,故名,实际上是白鹿曾存而非真有一洞的,明嘉靖年间有好事者附会白鹿洞之名而凿洞塑鹿,如今也是斑驳古迹了,但石碑上的字迹还隐约可见,附手于其上,抚摸一下岁月的痕迹吧。

白鹿洞之上的山坡筑有一台,名为思贤台,这里是整个书院的制高点,登临其上放眼而观,书院鳞次的院落在下面层层展开,而屋顶的灰瓦排列整齐密致,状如水面细波,与四周环绕的青山绿树相映衬,颇有韵味,下台前走,当是在礼贤殿的后面,有鹿舍,3元可以进去喂白鹿,是个灵动的三口之家哦。

从鹿舍复返明伦堂的东边院落,此处是碑廊、崇德堂和行台,其中历代名人与白鹿洞书院的图片展简单而丰富,介绍了白鹿洞从李渤到朱熹、王阳明直至刘少奇等历代名人与白鹿洞书院的事迹,颇可一观,穿过此处就是整个白鹿洞书院建筑群最东边的院落,延宾馆,即是书院的住宿办公区,走进院门绕过照壁,迎面是手持书卷做宣讲姿态的朱熹塑像,同石钟山上曾国藩像一样,又是香港孔教学院所赠,然而感觉比鄱阳湖畔的中堂大人要和谐得多了,朱熹像后面是书院的宾馆春风楼,昔日的各种贵宾皆下塌于此,现在也向普通游客开放,但最低的房间每晚也要近300元RMB ,非俺这等升斗小民潇洒得起的,但看看总还是可以,外表古朴的楼内完全现代化,和普通的宾馆并无多少区别,从楼内出来,见左侧有一小门,于是走入,却是一处雅静的小庭,石桌石凳,状元泉就在院墙下面的一丛荒草中,院墙有一缺口,穿过前行却是小溪山路,原来竟已出了书院,于是稍作逗留即从缺口返回书院,嘿嘿,莫让人误以为俺是逃票的啊。

从延宾馆出来,整个书院大约就已转完,有些人对于只是看了一些旧房子或许很觉失望,另有些人脚步匆匆,出来就赶往下一处景区了,但是且慢,别忘了书院是在庐山脚下,山环水绕,山水之观也是非常精彩的,刚才进书院时右手边的那条小溪名为贯道溪,在来时一路上隔着青松绿草送来阵阵凉气和悦耳水声的就是它了,此时怎能不去亲近下呢。

书院正前方的一段溪水不宽,两岸岩石犬牙参差,溪水泠泠,清澈喜人,在落差或转弯处则激起珠玉随溪而走,于是小溪更见可爱,顺流而下,南侧有茅棚一处,里面摆着各样农具,是为书院的农具间,古来耕读两项为根本,故书院的学生在学习之余也要参加一点田间劳动。过了农具间溪水渐宽,两岸陡起,溪水在延宾馆前左转,此处崖上有石亭翼然,名为独对亭,含着褒扬朱熹伟大的意思于其中,亭子不大,但是形式古朴,匾额两侧有蝌蚪文书就的对联,不识其意,亭中有石桌石凳,坐下稍事休息后起身透过稀疏的树枝向下望去,顿觉精神一振,有景如此,何愁不解寒窗之苦!

只见贯道溪缓缓而来,在崖壁前形成一浅潭,潭水娴静,微波闪闪,两岸陡起渐成深涧之势,溪水随崖壁突转后顺涧底走势斜下而行,水薄而清,如华帛披于黑褐如铁的涧底上,唯溪中一块突出水面为灰白色,斜卧有悠闲之态,其上镌刻红色大字“枕流”,据说为朱熹手书,枕流石两侧,溪水微有瀑意,浪起飘雪,化为丝缕,顺流而下,岸边崖壁上石刻颇多,“清如许”、“琴意”等等,极言此处幽雅之姿。

再前行有一单孔石桥架于涧上,颇似观音桥,只是规模略小罢了, 过桥沿涧上小路下行,有岔路,杂草丛生,路尽头为一环行碑廊,隐约辨之,似乎为历代女子诗词碑刻,不知何时所建,又何时而废,荒凉不可久留。

复回原路,溪水两岸又渐趋于平坦,但路与溪为草木所隔,于是跳下小路,拨开树间杂草蔓藤,来到溪边,此处溪水已成平阔缓流之态,可辗转跳到溪中的小小沙洲上,向前看只见溪水宛转缓行,逝于两岸草木之间,不知所终,回头看石桥迢迢在望,于是沿溪上行,见桥下涧底如渠,溪水奔流而出,在渠道尽头形成一个小小的瀑布,虽无山间瀑布的气势,但水落珠鸣,颇为悦耳,又碎玉飘雪,晶莹可爱,再前行可至桥下,欲从此至枕流石处,未果,于是复上溪边小路,前方山林葱茏,不知通向何处,时间所限,不能穷途,于是返回,此时书院处已经游人颇多,呼喊声,讲解声,热闹得很了。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相映仁智独得之天
——庐山纪行之白鹿洞书院

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不但风景秀丽,而且人文遗迹也是极多,其中之最俺认为应属俺国古时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其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九江市至星子县的公路旁,故前去很是方便。

下车后北望,蓝天白云下一片山峰云雾缭绕,屹立如屏,此即为庐山五老峰后屏山,时值七月流火,虽只在上午八点多刚脱晨光,但已是红日高照,公路上车寡人稀,延路北一条小路向山下走去,愈觉幽静,行不多远,白鹿洞书院石坊高跨路中,镌刻着千年名号的崭新建筑,在山野中显得分外高大,忽的感觉书院应有的悠静和这高大产生的威压颇不相谐,也是,当年深山中的寒窗所在早已成为昔日理学“圣域”,如今庐山外围的旅游佳处之一了。

过了石坊,前行数百米到了售票处,景区门才半开,看来俺是今日前来拜访的第一人了,此时离大路越来越远,车声渐已不闻,林间公路蜿蜒前伸,路边林谷中有潺潺溪水声伴着鸟鸣清晰入耳,两边树木遮住了炎日,却有风过其中,伴着山溪的凉气拂面而来,令已是汗透衬衫的人倍感清凉,心头顿觉明朗。

前行约千米,始是书院的正门,门旁如其他景区正门边一样,有着简介、景区等级和示意图等,一色灰白中几个红色的“世界文化景观”大字略为招摇——作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的庐山并不只是一座山,而是含抱着白鹿洞书院、观音桥、秀峰、东林寺等等景观的匡庐群峰,只是旅游需要把庐山人为割裂,出现“大庐山”之类的说法,各处单独售票了。

进了书院,豁然开朗,一小片狭长的空地上摆着几处石桌石凳,右边一条小溪缓缓而行,清澈可人,左边是一排四个相连的院落组成的建筑群,这就是名列俺国古时四大书院之一的白鹿洞书院了。

书院以宋时朱熹办学讲学于此而名声最隆,于是按着顺序,第一座院落理所当然的就是朱熹纪念馆了,进去正中是丹桂亭,因为此处原有朱熹手植的丹桂一株,现亭在树无,庭前的那株是后来补种的,但也枝繁叶茂亭亭如盖了,亭后朱子祠及两厢是碑廊和各种纪念物事的陈列,对于朱熹,小时背诵其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句,感觉是位喜性自然的随和诗翁,稍长后晓得了一些理学杀人的言论,觉得其令人难以接近起来,及读到其为打击对手唐仲友而逼供无辜弱女严蕊的事迹,更让人觉得道貌岸然,再后晓得略多了些,知其也有品性耿直的一面,为官能务实虑民,政治上力求振作,教育学术上更是启一代之风,非是褒贬下的“道学先生”可以概括的。
紧邻朱熹纪念馆的是书院的宏大部分,即书院的文庙,经牌坊、状元桥、拌池这类文庙常有的内容而达礼圣门,这是旧时书院的正门,匾额大书“正学之门”,前行是礼圣殿,进殿正中“万世师表”下自然是孔子,石绘像石香案,较之一般文庙略显简陋,但此样质朴自别有一番味道于其中,两侧是“忠孝廉洁”的大型刻字,令俺想起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之类的当代校训,哪个更好呢?,古今不同,于此也见一斑。

再向前行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书院的教学场所,门楣上书“紫阳书院”,自是因为朱熹别号紫阳先生了。迎面高大严整的是“御书楼”,这是书院的图书馆,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际,刘少奇在这里还有书可读,现在自然是即无藏书也无读书之人了,御书楼后面是明伦堂,也就是书院的教室,廊柱有联“鹿豕与游,物俺相忘之地;泉峰相映,仁智独得之天”,如此求学意境,怎不让人赞叹,顿生向往呢,步入学堂,应景的整齐课桌前面是黄底黑字朱熹所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教条》,其内容为: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个“教条”虽然简短,但阐述了书院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等,包含了完整的教育理论和措施,对之后的书院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教育史上地位重要。遥想当年这里作为教育重镇,诸大儒相率来此讲学论道,教育学术盛极一时,影响了中国古代后期的理学就在此间得以完善传播,俺从前对理学的印象总是不佳,但后来也渐渐知道理学不是笼统的灭人性禁锢思想一句话可以囊括的,其广博处俺虽不懂,但作为一大知识体系,自有其深切所在,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就眼高手低的随意盲目蔑视,况且这影响千年的理论,无论褒贬如何,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此刻流连于这昔日曾热烈辩论是“存天理灭人欲”还是“发明本心”的场所,山幽林静,小院寂寂,忽觉如今的社会如有些理学气味或许还好些,可惜理学是讲名节的,现在崇尚功利的社会恐难欢迎。

明伦堂与下一座院落的高墙之间,夹着一条小路通往堂后,前行右拐就是白鹿洞了,洞内有石鹿石碑,此间以“白鹿洞”为名缘于唐时李渤在此隐居时养白鹿自娱,且四面为山林环绕,仅一条林间小路能达,颇有入洞之感,故名,实际上是白鹿曾存而非真有一洞的,明嘉靖年间有好事者附会白鹿洞之名而凿洞塑鹿,如今也是斑驳古迹了,但石碑上的字迹还隐约可见,附手于其上,抚摸一下岁月的痕迹吧。

白鹿洞之上的山坡筑有一台,名为思贤台,这里是整个书院的制高点,登临其上放眼而观,书院鳞次的院落在下面层层展开,而屋顶的灰瓦排列整齐密致,状如水面细波,与四周环绕的青山绿树相映衬,颇有韵味,下台前走,当是在礼贤殿的后面,有鹿舍,3元可以进去喂白鹿,是个灵动的三口之家哦。

从鹿舍复返明伦堂的东边院落,此处是碑廊、崇德堂和行台,其中历代名人与白鹿洞书院的图片展简单而丰富,介绍了白鹿洞从李渤到朱熹、王阳明直至刘少奇等历代名人与白鹿洞书院的事迹,颇可一观,穿过此处就是整个白鹿洞书院建筑群最东边的院落,延宾馆,即是书院的住宿办公区,走进院门绕过照壁,迎面是手持书卷做宣讲姿态的朱熹塑像,同石钟山上曾国藩像一样,又是香港孔教学院所赠,然而感觉比鄱阳湖畔的中堂大人要和谐得多了,朱熹像后面是书院的宾馆春风楼,昔日的各种贵宾皆下塌于此,现在也向普通游客开放,但最低的房间每晚也要近300元RMB ,非俺这等升斗小民潇洒得起的,但看看总还是可以,外表古朴的楼内完全现代化,和普通的宾馆并无多少区别,从楼内出来,见左侧有一小门,于是走入,却是一处雅静的小庭,石桌石凳,状元泉就在院墙下面的一丛荒草中,院墙有一缺口,穿过前行却是小溪山路,原来竟已出了书院,于是稍作逗留即从缺口返回书院,嘿嘿,莫让人误以为俺是逃票的啊。

从延宾馆出来,整个书院大约就已转完,有些人对于只是看了一些旧房子或许很觉失望,另有些人脚步匆匆,出来就赶往下一处景区了,但是且慢,别忘了书院是在庐山脚下,山环水绕,山水之观也是非常精彩的,刚才进书院时右手边的那条小溪名为贯道溪,在来时一路上隔着青松绿草送来阵阵凉气和悦耳水声的就是它了,此时怎能不去亲近下呢。

书院正前方的一段溪水不宽,两岸岩石犬牙参差,溪水泠泠,清澈喜人,在落差或转弯处则激起珠玉随溪而走,于是小溪更见可爱,顺流而下,南侧有茅棚一处,里面摆着各样农具,是为书院的农具间,古来耕读两项为根本,故书院的学生在学习之余也要参加一点田间劳动。过了农具间溪水渐宽,两岸陡起,溪水在延宾馆前左转,此处崖上有石亭翼然,名为独对亭,含着褒扬朱熹伟大的意思于其中,亭子不大,但是形式古朴,匾额两侧有蝌蚪文书就的对联,不识其意,亭中有石桌石凳,坐下稍事休息后起身透过稀疏的树枝向下望去,顿觉精神一振,有景如此,何愁不解寒窗之苦!

只见贯道溪缓缓而来,在崖壁前形成一浅潭,潭水娴静,微波闪闪,两岸陡起渐成深涧之势,溪水随崖壁突转后顺涧底走势斜下而行,水薄而清,如华帛披于黑褐如铁的涧底上,唯溪中一块突出水面为灰白色,斜卧有悠闲之态,其上镌刻红色大字“枕流”,据说为朱熹手书,枕流石两侧,溪水微有瀑意,浪起飘雪,化为丝缕,顺流而下,岸边崖壁上石刻颇多,“清如许”、“琴意”等等,极言此处幽雅之姿。

再前行有一单孔石桥架于涧上,颇似观音桥,只是规模略小罢了, 过桥沿涧上小路下行,有岔路,杂草丛生,路尽头为一环行碑廊,隐约辨之,似乎为历代女子诗词碑刻,不知何时所建,又何时而废,荒凉不可久留。

复回原路,溪水两岸又渐趋于平坦,但路与溪为草木所隔,于是跳下小路,拨开树间杂草蔓藤,来到溪边,此处溪水已成平阔缓流之态,可辗转跳到溪中的小小沙洲上,向前看只见溪水宛转缓行,逝于两岸草木之间,不知所终,回头看石桥迢迢在望,于是沿溪上行,见桥下涧底如渠,溪水奔流而出,在渠道尽头形成一个小小的瀑布,虽无山间瀑布的气势,但水落珠鸣,颇为悦耳,又碎玉飘雪,晶莹可爱,再前行可至桥下,欲从此至枕流石处,未果,于是复上溪边小路,前方山林葱茏,不知通向何处,时间所限,不能穷途,于是返回,此时书院处已经游人颇多,呼喊声,讲解声,热闹得很了。
进山公路~正门
朱熹纪念馆~丹桂亭
朱熹祠
紧邻朱熹纪念馆的是书院的宏大部分,即书院的文庙,经牌坊、状元桥、拌池这类文庙常有的内容而达礼圣门,这是旧时书院的正门,匾额大书“正学之门”
前行是礼圣殿,进殿正中“万世师表”下自然是孔子,石绘像石香案,较之一般文庙略显简陋,但此样质朴自别有一番味道于其中,两侧是“忠孝廉洁”的大型刻字,令俺想起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之类的当代校训,哪个更好呢
古今名人与白鹿洞书院
规模齐全的教育场所
明伦堂,也就是书院的教室,廊柱有联“鹿豕与游,物俺相忘之地;泉峰相映,仁智独得之天”,如此求学意境,怎不让人赞叹,顿生向往呢,步入学堂,应景的整齐课桌前面是黄底黑字朱熹所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教条》
白鹿洞~抚摸岁月的痕迹
思贤台,这里是整个书院的制高点,登临其上放眼而观,书院鳞次的院落在下面层层展开,而屋顶的灰瓦排列整齐密致,状如水面细波,与四周环绕的青山绿树相映衬,颇有韵味
白鹿洞书院建筑群最东边的院落,延宾馆,即是书院的住宿办公区
朱熹像~书院的宾馆春风楼
状元泉
]]
石壁间的小溪~石刻
四个字还要编辑一下~BS~凿之[:a16:]
独对亭
午休~晚上继续
“枕流”石刻~据说为朱熹手书~此处为书院风景最佳处
瞻仰下大儒手笔。
说起来你们相信吗,偶和朱熹居然是同乡.............
有一单孔石桥架于涧上,颇似观音桥,只是规模略小罢了
过桥沿涧上小路下行,有岔路,杂草丛生,路尽头为一环行碑廊,隐约辨之,似乎为历代女子诗词碑刻,不知何时所建,又何时而废
溪水两岸又渐趋于平坦,但路与溪为草木所隔,于是跳下小路,拨开树间杂草蔓藤,来到溪边,此处溪水已成平阔缓流之态,可辗转跳到溪中的小小沙洲上,向前看只见溪水宛转缓行,逝于两岸草木之间,不知所终,回头看石桥迢迢在望,于是沿溪上行,见桥下涧底如渠,溪水奔流而出,在渠道尽头形成一个小小的瀑布,虽无山间瀑布的气势,但水落珠鸣,颇为悦耳,又碎玉飘雪,晶莹可爱
一个人玩儿~给俺随身带的塑料袋一个镜头~其中一大半的体积系薄薄的塑料雨衣:D
农具间
打击一下四处下雨的GDH
白鹿~~~~~~~
贯道溪边的蜥蜴
贯道溪
庐山下的九星公路~下一站~秀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