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文革时未满十岁小女孩竟上刑场陪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0:45:31
2008年11月07日 08:17中国新闻网
《收获》同名专栏首次结集出版。书中收录了张贤亮、杨宪益、王蒙、叶兆言、徐友渔、万方、冰心等作家学者、文化名流在“文革”中的个人经历。其中,有私人生活与宏大历史的碰撞,有生与死,有阵痛与重生。以下部分摘编,以飨读者。——编者

美丽

张贤亮

……“革委会”成员嘻嘻笑着散了会,团部的武装战士就忙开了。他们用张白纸写了我的名字往牌子上糊。我一看,写的是: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字是用红墨水写的,很鲜亮,虽然牌子上画了两道交叉的黑道,但字写得真不错,看来是练过书法的人的手笔。木牌上早就有根半圆形的铁丝套,武装战士笑着叫我挂上试一试。十几个武装战士簇拥着我到一辆卡车边上。这时,战士们自己人跟自己人内讧起来。因为进趟城不容易,公审大会又像现在红歌星的演唱会,谁都想去看热闹,但上级只允许八个战士押我去。我就跟他们开玩笑说,算了,我不去了!把我的名额让给你们吧!逗得战士们哈哈大笑。

……他们的任务是把我押到那里与全市的牛鬼蛇神一齐集中“受教育”。听说要枪毙一百多人哩。

八个武装战士,排长领三个端着“破枪”在前面开路,两个在我两边押着我,一男一女跟在后面压阵。我听见两边不断有人问,“是枪毙的不是?是枪毙的不是?是枪毙的不是……”好像我不被枪毙就会让他们失望,不具有观赏价值,使我不由得惭愧地低下头去。

挤到接近“杀场”再也挤不进去了,前面就是陪绑的,站在我身边的竟然是个不满十岁的女童,胸前用细麻绳吊着一块小纸牌。上面用黑墨水歪斜潦草地写着这样几个字:

反动学生×美丽

那块牌子已刻骨铭心,令我终生难忘。

美丽拉长着小脸,低着小脑袋,只是伶仃地站着一动不动。

在夏日正午的阳光下,她一头一脸脏兮兮的汗水,稀疏的额发沾在前额上,干了的泪痕和鼻涕结成了痂,糊了个大花脸,她低垂着眼皮,紧抿着嘴唇,也不向两边张望,木然地像尊泥塑的雕像。忽然,我发现她已经是成年人了,她的神情虽然沮丧却一点也不畏葸,面部表情倔犟内向,一副“看你们把我怎么办”的样子。我不由得暗暗地敬佩她并想向她伸出手去。

前方“乒乒……”响起洪亮而又沉闷的枪声,像我曾听过的汽车爆胎的声音。不只我和美丽,人们都颤了一下。这时,全场奇怪地静默了十几秒钟,等明白不会响枪时,人群突然轰地一下热闹起来,高呼大叫却又不是喊政治口号,嘈杂的话语腾空而起……

我爬上卡车,站在高处向“杀场”望去,只见一群士兵还在低洼地四周忙碌,不知在忙些什么。反倒是爬在树上的那些娃娃在远处看得清楚,所以最感到痛快淋漓的就是娃娃,一群群地追逐着用手比作枪的模样,“乒乒乓乓”地互相枪毙对方,一片喊打喊杀的欢快的嬉戏声。

这帮娃娃是和美丽同样大的孩子。

这时,我已经不再多愁善感了。一个人要成熟,仅是一刹那间的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宁夏的树木曾大面积地受到天牛虫害,路边碧绿的杨树、柳树几乎都死光砍光,奇怪的

是唐徕渠边一排排曾爬满娃娃的树却安然无恙。当年碗口粗的小树已长成了合抱大树,渠边修建成公园,很是热闹。而深藏在那些合抱大树中的年轮,当然有“文革”时期形成的。我们无法把那十年的年轮从大树中剔除出去,如果我们非要将它开刀,剔除掉那些年轮,树木也不能存活了。

还有美丽,还有欣赏枪毙和互相“枪毙”的孩子,现在肯定都有了孩子,被“文革”文化污染的血液,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往下流传……

记忆中的“文革”开始

叶兆言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我刚九岁,上小学二年级。记得有一天课间休息,一位美丽的女同学突然站到了我面前,用很纯真的口气,问我母亲是不是叫什么。我说是呀。然后女同学眼睛一闪一闪地说,昨天晚上她去看戏了,是我母亲主演的《江姐》。

永远也忘不了这位女同学的表情,圆圆的眼睛红润的脸色,让人神魂颠倒,让人刻骨铭心。那年头,孩子们心目中的明星,不是漂亮的名演员,而是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我们满脑子都是黑白分明的好人坏人,个个向往烈士和革命,人人痛恨叛徒和反革命。女同学的羡慕表情,仿佛我真是江姐同志的后人,真是烈士遗孤。我陶醉在革命后代的得意之中,享受着一个烈士遗孤的幸福感觉。

……我突然发现母亲并不是什么英雄人物,她的走红已变成了一个巨大包袱。那年夏天,大家在院子里乘凉,我听见大人们正用很恐怖的口吻,谈论着刚开始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街上不时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隐隐地有人在呼喊口号。我听见母亲说,她已经准备好了一双布鞋,革命群众要让她游街示众的话,就穿上布鞋,这样脚底不至于磨出水泡来。我的父亲照例是在一旁不吭声,有一个邻居说谁谁被打死了,谁谁被打折了腿,他们小心翼翼议论着,已经预感到大难就要临头。

抄家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有一天,突然来了群气势汹汹的红卫兵小将,把我父母押到了角落里,袖子一捋,翻箱倒柜抄起家来。要说我一点没有被这大动干戈的场面吓着,那可不是实情。我被带到了厨房,小将们用很文明的方法,十分巧妙地搜了我的身。他们如数家珍,强烈控诉着我父母的罪行,然后一个劲表扬夸奖,说我是好孩子,说我是热爱毛主席的,会坚定不移地站在共产党一边。他们一点也没有把我当做外人,已足以证明我是无产阶级司令部里的人。

这些话说到了一个小孩子的心坎上,在那年头,没有什么比这种认同,更让人感到贴心,感情以温暖如春。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我的身上确实收藏丰富,当时抢像章很厉害,害怕别人来抢,我把所有的像章都反别在衣服上。结果就像变戏法一样,我掀开这片衣服,亮出了几块宝像,撩起另一块衣襟,又是几块宝像。小将们一个个眼睛放出光来,惊叹不已……

几天以后,下课的时候,一名同学当着众人的面,模仿我父母游街示众的情形。他曾是我最好的伙伴,爬到了课桌上,拿腔拿调地发挥着,一会儿扮演我父亲,一会儿扮演我母亲。他说我们原来都觉得你们家了不得,谁都是人物,想不到你们一家都是坏蛋,你爸是个坏蛋,你妈是个更坏的坏蛋……我听见了女孩子哧哧的笑声,那个在我心目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小女孩,那个代表着美好理想的小女孩,也幸灾乐祸地混在人群中……

我的大串联

徐友渔

列车上的广播整天不停,“我们这辆满载红卫兵革命小将的列车,正在驶向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列车驶入河北地界后,广播中对我们的称呼升级,叫我们为“伟大领袖毛主席请到北京的客人”,看得出来,这个称呼打动了每一个人,大家喜气洋洋,车厢里一派欢声笑语。

……

一天,接待站来了好些解放军。为首的军人向大家宣布,伟大领袖毛主席决定在天安门广场接见这次来北京串联的同学。第二天的晚饭特别丰盛,每个人都激动得不可能入睡。

临出发前给我们交代了许多注意事项,主要是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不要在广场上滞留。还告诉我们接见的场面往往很乱,常常失控……最容易发生伤亡的情况是鞋子被踩掉了弯腰去捡,人流涌动很容易被挤翻在地,遭到践踏。解放军笑着告诉我们,每次接见完,天安门广场上都留下成千上万只被踩脱的鞋子……

有一个军人非常好心地向我们传授经验,“你们知不知道哇,大队伍在广场上呼啦一拥就过去了,好多人还没有回过神来就出了天安门。你问他看见了毛主席没有,主席是什么样子,他什么也说不出来,一个劲地后悔,只知道哭鼻子!所以呀,你们必须记住,远远地就要望天安门城楼,早早地集中注意力,使劲盯住个头最高的那个人,那就是毛主席!等你走到最近的地方,就能把毛主席看清楚,牢牢记在心里。这可是一辈子都难得遇上的机会,千万不要马虎大意,遗憾终生呀!”

检阅开始了。疲惫、饥饿、寒冷,还有单调感,一下子全消失了,大喇叭的声音震耳欲聋,要么是雄壮欢快的革命乐曲,要么是高声入云的口号,我们每个人的心立刻和天安门城楼,和城楼上的毛主席连在一起。城楼上领呼口号的一男一女据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他们的声音高昂、悠长,充满革命激情,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我们跟着喊口号,直到嗓子嘶哑……2008年11月07日 08:17中国新闻网
《收获》同名专栏首次结集出版。书中收录了张贤亮、杨宪益、王蒙、叶兆言、徐友渔、万方、冰心等作家学者、文化名流在“文革”中的个人经历。其中,有私人生活与宏大历史的碰撞,有生与死,有阵痛与重生。以下部分摘编,以飨读者。——编者

美丽

张贤亮

……“革委会”成员嘻嘻笑着散了会,团部的武装战士就忙开了。他们用张白纸写了我的名字往牌子上糊。我一看,写的是: 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字是用红墨水写的,很鲜亮,虽然牌子上画了两道交叉的黑道,但字写得真不错,看来是练过书法的人的手笔。木牌上早就有根半圆形的铁丝套,武装战士笑着叫我挂上试一试。十几个武装战士簇拥着我到一辆卡车边上。这时,战士们自己人跟自己人内讧起来。因为进趟城不容易,公审大会又像现在红歌星的演唱会,谁都想去看热闹,但上级只允许八个战士押我去。我就跟他们开玩笑说,算了,我不去了!把我的名额让给你们吧!逗得战士们哈哈大笑。

……他们的任务是把我押到那里与全市的牛鬼蛇神一齐集中“受教育”。听说要枪毙一百多人哩。

八个武装战士,排长领三个端着“破枪”在前面开路,两个在我两边押着我,一男一女跟在后面压阵。我听见两边不断有人问,“是枪毙的不是?是枪毙的不是?是枪毙的不是……”好像我不被枪毙就会让他们失望,不具有观赏价值,使我不由得惭愧地低下头去。

挤到接近“杀场”再也挤不进去了,前面就是陪绑的,站在我身边的竟然是个不满十岁的女童,胸前用细麻绳吊着一块小纸牌。上面用黑墨水歪斜潦草地写着这样几个字:

反动学生×美丽

那块牌子已刻骨铭心,令我终生难忘。

美丽拉长着小脸,低着小脑袋,只是伶仃地站着一动不动。

在夏日正午的阳光下,她一头一脸脏兮兮的汗水,稀疏的额发沾在前额上,干了的泪痕和鼻涕结成了痂,糊了个大花脸,她低垂着眼皮,紧抿着嘴唇,也不向两边张望,木然地像尊泥塑的雕像。忽然,我发现她已经是成年人了,她的神情虽然沮丧却一点也不畏葸,面部表情倔犟内向,一副“看你们把我怎么办”的样子。我不由得暗暗地敬佩她并想向她伸出手去。

前方“乒乒……”响起洪亮而又沉闷的枪声,像我曾听过的汽车爆胎的声音。不只我和美丽,人们都颤了一下。这时,全场奇怪地静默了十几秒钟,等明白不会响枪时,人群突然轰地一下热闹起来,高呼大叫却又不是喊政治口号,嘈杂的话语腾空而起……

我爬上卡车,站在高处向“杀场”望去,只见一群士兵还在低洼地四周忙碌,不知在忙些什么。反倒是爬在树上的那些娃娃在远处看得清楚,所以最感到痛快淋漓的就是娃娃,一群群地追逐着用手比作枪的模样,“乒乒乓乓”地互相枪毙对方,一片喊打喊杀的欢快的嬉戏声。

这帮娃娃是和美丽同样大的孩子。

这时,我已经不再多愁善感了。一个人要成熟,仅是一刹那间的事。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宁夏的树木曾大面积地受到天牛虫害,路边碧绿的杨树、柳树几乎都死光砍光,奇怪的

是唐徕渠边一排排曾爬满娃娃的树却安然无恙。当年碗口粗的小树已长成了合抱大树,渠边修建成公园,很是热闹。而深藏在那些合抱大树中的年轮,当然有“文革”时期形成的。我们无法把那十年的年轮从大树中剔除出去,如果我们非要将它开刀,剔除掉那些年轮,树木也不能存活了。

还有美丽,还有欣赏枪毙和互相“枪毙”的孩子,现在肯定都有了孩子,被“文革”文化污染的血液,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往下流传……

记忆中的“文革”开始

叶兆言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我刚九岁,上小学二年级。记得有一天课间休息,一位美丽的女同学突然站到了我面前,用很纯真的口气,问我母亲是不是叫什么。我说是呀。然后女同学眼睛一闪一闪地说,昨天晚上她去看戏了,是我母亲主演的《江姐》。

永远也忘不了这位女同学的表情,圆圆的眼睛红润的脸色,让人神魂颠倒,让人刻骨铭心。那年头,孩子们心目中的明星,不是漂亮的名演员,而是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我们满脑子都是黑白分明的好人坏人,个个向往烈士和革命,人人痛恨叛徒和反革命。女同学的羡慕表情,仿佛我真是江姐同志的后人,真是烈士遗孤。我陶醉在革命后代的得意之中,享受着一个烈士遗孤的幸福感觉。

……我突然发现母亲并不是什么英雄人物,她的走红已变成了一个巨大包袱。那年夏天,大家在院子里乘凉,我听见大人们正用很恐怖的口吻,谈论着刚开始发动的“文化大革命”。街上不时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隐隐地有人在呼喊口号。我听见母亲说,她已经准备好了一双布鞋,革命群众要让她游街示众的话,就穿上布鞋,这样脚底不至于磨出水泡来。我的父亲照例是在一旁不吭声,有一个邻居说谁谁被打死了,谁谁被打折了腿,他们小心翼翼议论着,已经预感到大难就要临头。

抄家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有一天,突然来了群气势汹汹的红卫兵小将,把我父母押到了角落里,袖子一捋,翻箱倒柜抄起家来。要说我一点没有被这大动干戈的场面吓着,那可不是实情。我被带到了厨房,小将们用很文明的方法,十分巧妙地搜了我的身。他们如数家珍,强烈控诉着我父母的罪行,然后一个劲表扬夸奖,说我是好孩子,说我是热爱毛主席的,会坚定不移地站在共产党一边。他们一点也没有把我当做外人,已足以证明我是无产阶级司令部里的人。

这些话说到了一个小孩子的心坎上,在那年头,没有什么比这种认同,更让人感到贴心,感情以温暖如春。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我的身上确实收藏丰富,当时抢像章很厉害,害怕别人来抢,我把所有的像章都反别在衣服上。结果就像变戏法一样,我掀开这片衣服,亮出了几块宝像,撩起另一块衣襟,又是几块宝像。小将们一个个眼睛放出光来,惊叹不已……

几天以后,下课的时候,一名同学当着众人的面,模仿我父母游街示众的情形。他曾是我最好的伙伴,爬到了课桌上,拿腔拿调地发挥着,一会儿扮演我父亲,一会儿扮演我母亲。他说我们原来都觉得你们家了不得,谁都是人物,想不到你们一家都是坏蛋,你爸是个坏蛋,你妈是个更坏的坏蛋……我听见了女孩子哧哧的笑声,那个在我心目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小女孩,那个代表着美好理想的小女孩,也幸灾乐祸地混在人群中……

我的大串联

徐友渔

列车上的广播整天不停,“我们这辆满载红卫兵革命小将的列车,正在驶向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列车驶入河北地界后,广播中对我们的称呼升级,叫我们为“伟大领袖毛主席请到北京的客人”,看得出来,这个称呼打动了每一个人,大家喜气洋洋,车厢里一派欢声笑语。

……

一天,接待站来了好些解放军。为首的军人向大家宣布,伟大领袖毛主席决定在天安门广场接见这次来北京串联的同学。第二天的晚饭特别丰盛,每个人都激动得不可能入睡。

临出发前给我们交代了许多注意事项,主要是遵守纪律、听从指挥,不要在广场上滞留。还告诉我们接见的场面往往很乱,常常失控……最容易发生伤亡的情况是鞋子被踩掉了弯腰去捡,人流涌动很容易被挤翻在地,遭到践踏。解放军笑着告诉我们,每次接见完,天安门广场上都留下成千上万只被踩脱的鞋子……

有一个军人非常好心地向我们传授经验,“你们知不知道哇,大队伍在广场上呼啦一拥就过去了,好多人还没有回过神来就出了天安门。你问他看见了毛主席没有,主席是什么样子,他什么也说不出来,一个劲地后悔,只知道哭鼻子!所以呀,你们必须记住,远远地就要望天安门城楼,早早地集中注意力,使劲盯住个头最高的那个人,那就是毛主席!等你走到最近的地方,就能把毛主席看清楚,牢牢记在心里。这可是一辈子都难得遇上的机会,千万不要马虎大意,遗憾终生呀!”

检阅开始了。疲惫、饥饿、寒冷,还有单调感,一下子全消失了,大喇叭的声音震耳欲聋,要么是雄壮欢快的革命乐曲,要么是高声入云的口号,我们每个人的心立刻和天安门城楼,和城楼上的毛主席连在一起。城楼上领呼口号的一男一女据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他们的声音高昂、悠长,充满革命激情,具有极大的感召力,我们跟着喊口号,直到嗓子嘶哑……
“最容易发生伤亡的情况是鞋子被踩掉了弯腰去捡,人流涌动很容易被挤翻在地,遭到践踏。解放军笑着告诉我们,每次接见完,天安门广场上都留下成千上万只被踩脱的鞋子…… ”

中南海门口的大街上,至少两大堆鞋。不少光着脚,穿袜和不穿袜的学生们在其中翻来翻去,找自己的鞋或者与自己另一只脚上的鞋相象的鞋……

有位亲身经历的伯伯如是说。
疯狂的年代
希望不会再发生。
听说这叫“中国最民主的时代”
原帖由 happywar 于 2008-11-8 13:57 发表
听说这叫“中国最民主的时代”


你这算是诽谤民主么?:D
只有足够民主,自由,开放的国度,才能如此检讨自己历史过失,今天的中国,我很满意!
人之初,性本恶。

没有法律道德的约束,人就是野兽,甚至比野兽还凶恶。
原帖由 逢赌必输 于 2008-11-8 15:44 发表


你这算是诽谤民主么?:D

不少文革遗老的确把这个叫做全民民主。
原帖由 aaasssaaa 于 2008-11-8 17:12 发表

不少文革遗老的确把这个叫做全民民主。


现在WW的绿毛们正在让我们真切感受这种文 革民主;P
:D 也经常困惑,文革如果放到今天该杀什么人?杀人可以解决中国的问题么?
现在想想,太祖真乃神人!硬是让那么多人自觉地扯下了礼仪廉耻的面具,把自己兽性的一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我的母亲说过文化大革命不能全盘否定,因为它让林彪江青之流暴露了他们的丑恶嘴脸。偶实在无话可说,难道为了暴露这些人的嘴脸就要牺牲那么多无辜的人吗?现在有些人的嘴脸也恐怕好不到哪去,难道为了暴露他们我们还要牺牲那么多无辜的人吗?要不是文化大革命,我们今天的日子只怕要好过得多,我们现在的很多社会问题恐怕也要好解决得多。
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张贤亮写得很恐怖很煽情,这可以理解,因为当时受害的就是他们这些人。但凡事都有另一面。

文革最乱是67年,但68年后就没有红卫兵运动了。特别是进入70年代,社会秩序非常好,是整个新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没有“之一”),当时老百姓真有夜不闭户的安全感,这一点年轻人可能不相信。比如在文革后期,布什一家曾在中国短暂生活骑车到处旅行并留下美好的印象,这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倒是文革后的这些年里,社会上精神疾病发病率反而上升了一倍,这至少从侧面说明文革时人们的精神状态生活压力,并不象某些人说得那样糟。

关于民主,现在的民主气氛确实是比过去差多了。现在社会上到处是弄权欺负人的事,某些干部胡来却几乎不怕批评、不受监督,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过去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单位经历文革的这批人比较敢和领导叫板,虽然是小老百姓但却真敢批评领导,而领导们也知道这批人不好欺负,往往要让三分。这种现象持续到很多年后。
原帖由 虎魄 于 2008-11-11 11:36 发表
张贤亮写得很恐怖很煽情,这可以理解,因为当时受害的就是他们这些人。但凡事都有另一面。

文革最乱是67年,但68年后就没有红卫兵运动了。特别是进入70年代,社会秩序非常好,是整个新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没有“之 ...

恩,听我爸说头两年很乱,有武斗什么的。到后面几年就好多了
我老家在安徽
问一下
一个快死了的糊涂了的封建独裁头子  仅仅靠自己一个人管理混乱的庞大的贫穷的国家10年  这个国家还正常运转 并且在3年之后经济突飞猛进

换你你能不?

所以说  骂人前先要推理一下 逻辑上通的了不.
YY就另当别论了
原帖由 虎魄 于 2008-11-11 11:36 发表
张贤亮写得很恐怖很煽情,这可以理解,因为当时受害的就是他们这些人。但凡事都有另一面。

文革最乱是67年,但68年后就没有红卫兵运动了。特别是进入70年代,社会秩序非常好,是整个新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没有“之 ...

我那时已经稍稍懂事了,很可惜,社会没你描述得那么好,
原帖由 A10 于 2008-11-11 16:20 发表

恩,听我爸说头两年很乱,有武斗什么的。到后面几年就好多了
我老家在安徽

家父70多岁了。说到文革和您父亲几乎一样的说法,也是头两年凶点,后来就好多了。家父云:文革对老百姓的打击并不大,主要是干部。
家父工作时经常和厂长拍桌子,厂长也经常和机械局的人拍桌子:“你们要不让我生产汽车,我就造你的反!”。。。
那个时候是80年代。家父是天大毕业,厂长是北大毕业。都在一个小小的县城。
不能彻底丑化文革,但也不能美化文革。
至于说社会秩序好,那是被政治运动压住了,否俄,也不会在八十年代出现大规模治安恶化,以至于搞起“严打”。
若干年后不知道后人如何评价改革开放;P
]]
记得演刘三姐的那个演员黄婉秋说电影《刘三姐》成了当地批判的“大毒草”,才20,给拉去枪毙,最后对方吓唬了一下把她放了
中国是左一代右一代。
把一些个案说成是时代特色,是中国右派文人的基本常用手法。
张贤亮还是当初枪毙了好 这种三流色情作家真无聊
]]
这个帖子估计又要  变成毛粉和毛黑的掐架的帖子。
原帖由 曼谷 于 2008-11-13 11:08 发表
张贤亮还是当初枪毙了好 这种三流色情作家真无聊


文革遗老遗少总是这样。自己不一样的就整天喊打喊杀,

不多作为现代公民。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还是该给人家说话的权利
原帖由 三面红旗 于 2008-11-14 16:03 发表
这个帖子估计又要  变成毛粉和毛黑的掐架的帖子。


偶觉得还是看热闹好。现在没心思去和毛粉捏了。偶也算是70年代出生,在改革后也算是混的可以的。不是啥80版90版的历史小白。所以偶觉得两个哪个好,偶还算有发言权。

偶老爸20岁参军,改革前一直戍边,改革后才调入大城市,现在退休了。也算是改革后混的还可以的。在这个问题上和我观点基本一致,

想想毛粉其实满可怜的,现在混不如意,苦闷需要找寄托。于是就开始做梦。想想去戳穿毛粉的梦,颇有不厚道的嫌疑。;P

人家混的不好,偶就不打扰人家做梦了。
原帖由 缥缈神龙 于 2008-11-14 16:23 发表


偶觉得还是看热闹好。现在没心思去和毛粉捏了。偶也算是70年代出生,在改革后也算是混的可以的。不是啥80版90版的历史小白。所以偶觉得两个哪个好,偶还算有发言权。

偶老爸20岁参军,改革前一直戍边,改革后 ...

:handshake 经历差不多,穿过补丁衣服,住过小平房,当过国企员工,父辈那种大苦没吃过,生活的艰辛可算品尝了,对于这个粉那个粉感觉很无聊,看热闹吧;P
原帖由 三面红旗 于 2008-11-14 17:00 发表

:handshake 经历差不多,穿过补丁衣服,住过小平房,当过国企员工,父辈那种大苦没吃过,生活的艰辛可算品尝了,对于这个粉那个粉感觉很无聊,看热闹吧;P


看来差不多,呵呵。经历过才觉得现在的生活可贵。不像某些80版把某些很不相干的东西混杂在一起做梦。

不过这种正印证了一个道理,谁开历史的玩笑,历史就开他的玩笑。相信TG对现在这些zuofen也是哭笑不得吧。谁叫他们以前那么干呢???: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