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过冬自救的十个法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5:28:12
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下我国已有8万多家中小企业倒闭。虽然当前国内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拯救,然而现有的政策还不足以使企业摆脱困境,况且中央的政策措施到了地方之后又大打折扣。所以如何把握机遇,实现发展已成为企业安全过冬的当务之急。



自身管理不足是中小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导致了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分析认为,除了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出口乏力,国内消费有限外,根本还在于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不断积累,最终在经济泡沫破裂时集体爆发,导致关门倒闭。试想,像三鹿这样的国内奶业巨头,其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不可谓不强,然而它又为何能在一夜之间名誉扫地,轰然倒塌?可以说,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只顾眼前利益,管理疏漏、缺乏战略眼光。事实上,国内众多倒闭的中小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七方面原因:

一、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不同步。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本无不妥之处。可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企业并没有把管理水平跟上去,再加上有些企业在没有切实做好原先主打产业的基础上盲目多元化经营,企业规模就出现问题。为继续推进盲目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他们又往往通过融资来搞发展,搞得自身债台高筑,超负荷运行。这种情况一旦遭遇信贷紧缩,资金链便随即断裂,企业就不可避免地滑向灭亡边缘。

二、企业规模和战略规划不同步。有很多中小企业在注重扩大规模的同时并没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战略规划。他们抱着走一步算一步、东打一耙西捞一瓢和投机取巧的心态,在没有远期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指引下,却又一味追求企业规模,其结果只能是匆匆走了一段路后,却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这样的企业有什么理由不倒闭?

三、企业规模和企业文化不同步。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不看好企业文化;也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很看好企业规模,用生产促规模并把规模当效益是上述中小企业的拿手好戏或者看家本领。所以,这样的企业,即使规模扩大了,仍然不堪一击!犹如“人虽高大,却无力气,绣花枕头稻草芯”似的,中看不中用,活生生一个虚胖,何来应对市场风险的“抗体”?。

四、企业没有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这样的路不会走多远。导致中国多数中小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没有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和过去五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出口的高速增长。如此久而久之,中小企业对出口经济这块“蛋糕”逐渐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企业“没有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这一本质特点容易使前述的依赖性难以持续。在自身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和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突然到来,中国很多中小企业象“断了奶的婴儿”,面临生死决择,“内功”不足的企业只有率先被市场淘汰出局。

五、严峻的客观现实毫不犹豫地把丧失“免疫力”的中国中小企业推向“断头台”。《劳动合同法》出台、信贷紧缩、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生产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大幅调低出口退税等因素构成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六、是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在外需下滑、内需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必然要关闭一大批生产线;产能过剩是相对于消费不足而言的。

七、是变相投资为投机,炒作投机过度酿制危机。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地产价值投机为主流的暴富现象,极大地刺激了国人的投资欲望。这导致部分企业家不搞实业,热衷投机,致使经济泡沫破裂后,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中断。


拯救中小企业已成火烧眉毛之势
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超过了半壁江山。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9%,新增就业的3/4,GDP的60%,出口的70%,税收的50%。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从中小企业来的。应该说,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与社会的今天。所以在当前中小企业仍旧在大量倒闭之时,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扶持,那么中国经济保八的愿望就不可能实现,更谈不上实现小康,达到和谐了。


逼企业转型乃误国之论
眼下中国一些制造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到冲击而破产关门,这被某些专家说成是推动“转型”的良机。但也有分析称,如果中国在金融危机面前放弃制造业,将是过去30年来犯下的最严重经济政策错误。前车之鉴就是日本。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错误地以国家力量推动“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上大力支持银行、证券、房地产等金融服务行业,在制造业内部则大搞第五代计算机、机器人等华而不实的“日本创造”。这导致,现在无论在金融业上,还是在高科技的创意产业上,日本都没有能够取得其梦想中的国际地位。事实上,中国制造业进行大规模的“转型”、“升级”,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国际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足以支持“中国制造”全面地向“中国创造”、“中国品牌”之类进行升级、转型。中国目前的加工制造业,在很多方面和日本当年有近似之处,不少小工厂的确已经能够在某个细分市场上达到世界水平。而把加工制造业一概斥之为低技术、低利润,则是闭门造车的学者式自负。分析认为,正确的口号不是“产业转型”或“产业升级”,而是“产业扩张”。亦即:不要放弃制造业已有优势,东施效颦地去追求什么创造、品牌、服务等等,而是要以不断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来建立相关的支撑产业体系,包括金融支撑、研发服务、品牌服务等等,如此逐步向其它产业扩张。


政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现在来看,政府现有的拯救措施有:在指导方针方面,中央提出了“一保、一控”的方针;在战略举措上,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投资领域里推出了2万亿的高速铁路建设和灾后重建,以及近来5万亿的交通设施建设;在刺激消费上,相继出台了降低房贷税率等政策;在制止出口下滑的趋势上,采取多项有利于扩大出口的退税等举措;货币政策方面,近期央行已经连续三次降息;在股市上则推出了降低印花税,对股票交易进行单方面收税,鼓励央企增持股票等;在金融支持中小企业上,则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支持,以缓解企业现金流问题。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财政支持上,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今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对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有分析称,以英国为例,其对本国金融体系的救助规模占GDP的35%,如果以此推算的话,那么我们中国可以拿出六万亿至八万亿人民币来拯救经济。现在中小企业倒闭己达近八万家,作为一个依靠出口增长80%的经济体,就应该拿出更多的钱来支持企业脱困。所以,现在急需(一)建立三万亿人民币股市托盘基金;(二)建立三万亿人民币中国企业救助基金;(三)建立二万亿人民币新能源与太空能源战略;(四)向中低收入家庭大幅退税与补贴。

具体来看,政府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已经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各地的执行情况究竟怎样,它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我们需要尽快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进行一次执法检查,仍需要理顺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各级政府的责任,规范与中小企业相关的各项基金管理体系。

其次,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率一般不及大企业的一半,而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远小于这一水平。而且,对中小企业可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

第三,在金融方面,货币政策一定要注意惠及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宏观调控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与监督,资金政策应对中小企业网开一面,确保对中小企业合理的贷款总额,加大市场对有效率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力度。这方面,需要政府用财政资金为中小企业融资作担保。

第四,建立一批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目前来说能够较快、较大规模推动的就是仿照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模式在城市设立一批中小企业贷款公司。

第五,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还有很多别的路径,比如股权融资、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网络联保贷款。我国的债券市场非常弱,所有的大企业主要还是依赖银行贷款。相对于大企业,银行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来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据统计,中小企业的采信与监督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除了这些全世界共有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我国特殊的原因。我国的资金大部分集中在银行手中, 缺乏更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中小企业自救十条
可以说政府救助只能解决企业生存的外在环境,而根本的求生之道还在于企业自救。对于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IT巨头戴尔给出了六个建议:注重硬回报;优先发展能减少成本的项目;整合、集中购买;关注项目部署周期;回顾固定成本;引进新项目。

在这里,我们建议中小型出口企业应采取“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发展中求创新,塑造自主品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一、利用好流动资金,收缩远期投入、慎接远期定单或欠款定单,不要盲目扩张!

二、管理好应收帐款,不要形成坏、烂账;对于那些,货款不能及时回笼的客户,要紧密监控。必要时,放弃这些客户。哪怕单价再高,也再所不惜!因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货款脱得太多太久,就意味着倒闭,只有到手的钱,才是钱,空头支票,有诱惑力。但没有实际价值!

三、在客户服务上,应全程跟踪反馈,确保客服的及时到位。为客户度过这难关,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支持。同时,也能很好的接收与处理好客户的所有反馈。提升企业的服务能力与质量!

四、把质量关,加强产品的创新,提升企业的效率与整体竞争力。比如,在家电出口面临较大困难的形势下,康佳集团有关负责人说,公司预计今年出口量会有所下降,但是通过加强研发,开发出“mini”等设计新颖的家电,颇受市场欢迎且价格不菲,有效支撑了公司利润。

五、用好中小企业的灵活、快速反应能力优势。

六、加强企业内部团队建设,将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合理的调配,让人员优势发挥到极限,但最好避免裁员引发人心不安减低生产效率影响公司稳定性。事实上,很多企业目前都采取了裁员措施以降低成本,但是企业裁员的前提是要保留企业发展的中坚,这样才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前提。

七、开辟新的市场,如俄罗斯、印度、中南美等地。商务部贸研院中国外贸研究部研究员李健指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保持我国对巴西、印度、东盟等发展中新兴市场出口的持续较快增长,能够帮助我国弥补对欧美市场出口少增的部分。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对巴西出口增长90.2%,对印度增长43.1%,对韩国增长41.8%,对东盟增长28.4%。

八、尝试出口转内销,加大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相对欧盟市场,国内市场的需求相对更稳定些。浙江省绍兴县德龙•莎美特纺织公司总经理龚式敏说,该公司从今年3月起就开始转型,从过去以“外贸”为主到现在主攻“内贸”。他们还集中精力进行新品开发,将研发投入提高到销售收入的3%,确保了产品的较高利润,甚至从国外面料厂商手中抢走了部分“蛋糕”。

九、建设自主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整合资源进行海外推广。

十、建立中小企业战略联盟。

“要么一起游泳,要么一起淹死”,9月23日,欧盟主席巴罗佐在北京说的这句话似乎更适合中国的中小企业。形成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增强企业信誉,达到互补、共享、分担风险和共创价值的作用。例如,几家企业利用各自优势,组成联合经营实体,共同对一种产品进行投资开发、生产和销售。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可以形成上下游生产线,将生产产品的部分工作完全转包给联盟的企业进行设计生产或只进行生产加工。为了彼此的利益,交换相互的资源以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样的联盟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好处。大家共同分担了,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下我国已有8万多家中小企业倒闭。虽然当前国内已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拯救,然而现有的政策还不足以使企业摆脱困境,况且中央的政策措施到了地方之后又大打折扣。所以如何把握机遇,实现发展已成为企业安全过冬的当务之急。



自身管理不足是中小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导致了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分析认为,除了国内外经济环境恶化,出口乏力,国内消费有限外,根本还在于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问题不断积累,最终在经济泡沫破裂时集体爆发,导致关门倒闭。试想,像三鹿这样的国内奶业巨头,其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不可谓不强,然而它又为何能在一夜之间名誉扫地,轰然倒塌?可以说,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只顾眼前利益,管理疏漏、缺乏战略眼光。事实上,国内众多倒闭的中小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七方面原因:

一、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不同步。中小企业扩大规模本无不妥之处。可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企业并没有把管理水平跟上去,再加上有些企业在没有切实做好原先主打产业的基础上盲目多元化经营,企业规模就出现问题。为继续推进盲目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他们又往往通过融资来搞发展,搞得自身债台高筑,超负荷运行。这种情况一旦遭遇信贷紧缩,资金链便随即断裂,企业就不可避免地滑向灭亡边缘。

二、企业规模和战略规划不同步。有很多中小企业在注重扩大规模的同时并没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战略规划。他们抱着走一步算一步、东打一耙西捞一瓢和投机取巧的心态,在没有远期规划和阶段性目标指引下,却又一味追求企业规模,其结果只能是匆匆走了一段路后,却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这样的企业有什么理由不倒闭?

三、企业规模和企业文化不同步。可以说,中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不看好企业文化;也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很看好企业规模,用生产促规模并把规模当效益是上述中小企业的拿手好戏或者看家本领。所以,这样的企业,即使规模扩大了,仍然不堪一击!犹如“人虽高大,却无力气,绣花枕头稻草芯”似的,中看不中用,活生生一个虚胖,何来应对市场风险的“抗体”?。

四、企业没有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这样的路不会走多远。导致中国多数中小企业倒闭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没有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和过去五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出口的高速增长。如此久而久之,中小企业对出口经济这块“蛋糕”逐渐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企业“没有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这一本质特点容易使前述的依赖性难以持续。在自身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和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突然到来,中国很多中小企业象“断了奶的婴儿”,面临生死决择,“内功”不足的企业只有率先被市场淘汰出局。

五、严峻的客观现实毫不犹豫地把丧失“免疫力”的中国中小企业推向“断头台”。《劳动合同法》出台、信贷紧缩、人民币汇率升值加快、生产力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大幅调低出口退税等因素构成了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六、是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在外需下滑、内需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必然要关闭一大批生产线;产能过剩是相对于消费不足而言的。

七、是变相投资为投机,炒作投机过度酿制危机。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以地产价值投机为主流的暴富现象,极大地刺激了国人的投资欲望。这导致部分企业家不搞实业,热衷投机,致使经济泡沫破裂后,企业资金链断裂,经营中断。


拯救中小企业已成火烧眉毛之势
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超过了半壁江山。中小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9%,新增就业的3/4,GDP的60%,出口的70%,税收的50%。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从中小企业来的。应该说,没有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与社会的今天。所以在当前中小企业仍旧在大量倒闭之时,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扶持,那么中国经济保八的愿望就不可能实现,更谈不上实现小康,达到和谐了。


逼企业转型乃误国之论
眼下中国一些制造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到冲击而破产关门,这被某些专家说成是推动“转型”的良机。但也有分析称,如果中国在金融危机面前放弃制造业,将是过去30年来犯下的最严重经济政策错误。前车之鉴就是日本。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错误地以国家力量推动“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上大力支持银行、证券、房地产等金融服务行业,在制造业内部则大搞第五代计算机、机器人等华而不实的“日本创造”。这导致,现在无论在金融业上,还是在高科技的创意产业上,日本都没有能够取得其梦想中的国际地位。事实上,中国制造业进行大规模的“转型”、“升级”,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国际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足以支持“中国制造”全面地向“中国创造”、“中国品牌”之类进行升级、转型。中国目前的加工制造业,在很多方面和日本当年有近似之处,不少小工厂的确已经能够在某个细分市场上达到世界水平。而把加工制造业一概斥之为低技术、低利润,则是闭门造车的学者式自负。分析认为,正确的口号不是“产业转型”或“产业升级”,而是“产业扩张”。亦即:不要放弃制造业已有优势,东施效颦地去追求什么创造、品牌、服务等等,而是要以不断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来建立相关的支撑产业体系,包括金融支撑、研发服务、品牌服务等等,如此逐步向其它产业扩张。


政府: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现在来看,政府现有的拯救措施有:在指导方针方面,中央提出了“一保、一控”的方针;在战略举措上,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投资领域里推出了2万亿的高速铁路建设和灾后重建,以及近来5万亿的交通设施建设;在刺激消费上,相继出台了降低房贷税率等政策;在制止出口下滑的趋势上,采取多项有利于扩大出口的退税等举措;货币政策方面,近期央行已经连续三次降息;在股市上则推出了降低印花税,对股票交易进行单方面收税,鼓励央企增持股票等;在金融支持中小企业上,则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支持,以缓解企业现金流问题。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财政支持上,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今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对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有分析称,以英国为例,其对本国金融体系的救助规模占GDP的35%,如果以此推算的话,那么我们中国可以拿出六万亿至八万亿人民币来拯救经济。现在中小企业倒闭己达近八万家,作为一个依靠出口增长80%的经济体,就应该拿出更多的钱来支持企业脱困。所以,现在急需(一)建立三万亿人民币股市托盘基金;(二)建立三万亿人民币中国企业救助基金;(三)建立二万亿人民币新能源与太空能源战略;(四)向中低收入家庭大幅退税与补贴。

具体来看,政府亟待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已经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各地的执行情况究竟怎样,它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我们需要尽快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进行一次执法检查,仍需要理顺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各级政府的责任,规范与中小企业相关的各项基金管理体系。

其次,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率一般不及大企业的一半,而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远小于这一水平。而且,对中小企业可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

第三,在金融方面,货币政策一定要注意惠及到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宏观调控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与监督,资金政策应对中小企业网开一面,确保对中小企业合理的贷款总额,加大市场对有效率的中小企业的融资贷款力度。这方面,需要政府用财政资金为中小企业融资作担保。

第四,建立一批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目前来说能够较快、较大规模推动的就是仿照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模式在城市设立一批中小企业贷款公司。

第五,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还有很多别的路径,比如股权融资、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网络联保贷款。我国的债券市场非常弱,所有的大企业主要还是依赖银行贷款。相对于大企业,银行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来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据统计,中小企业的采信与监督成本是大企业的5—8倍。除了这些全世界共有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些我国特殊的原因。我国的资金大部分集中在银行手中, 缺乏更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中小企业自救十条
可以说政府救助只能解决企业生存的外在环境,而根本的求生之道还在于企业自救。对于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IT巨头戴尔给出了六个建议:注重硬回报;优先发展能减少成本的项目;整合、集中购买;关注项目部署周期;回顾固定成本;引进新项目。

在这里,我们建议中小型出口企业应采取“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在逆境中求生存,在发展中求创新,塑造自主品牌,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

一、利用好流动资金,收缩远期投入、慎接远期定单或欠款定单,不要盲目扩张!

二、管理好应收帐款,不要形成坏、烂账;对于那些,货款不能及时回笼的客户,要紧密监控。必要时,放弃这些客户。哪怕单价再高,也再所不惜!因为,中小企业的资金有限,货款脱得太多太久,就意味着倒闭,只有到手的钱,才是钱,空头支票,有诱惑力。但没有实际价值!

三、在客户服务上,应全程跟踪反馈,确保客服的及时到位。为客户度过这难关,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支持。同时,也能很好的接收与处理好客户的所有反馈。提升企业的服务能力与质量!

四、把质量关,加强产品的创新,提升企业的效率与整体竞争力。比如,在家电出口面临较大困难的形势下,康佳集团有关负责人说,公司预计今年出口量会有所下降,但是通过加强研发,开发出“mini”等设计新颖的家电,颇受市场欢迎且价格不菲,有效支撑了公司利润。

五、用好中小企业的灵活、快速反应能力优势。

六、加强企业内部团队建设,将企业内部员工进行合理的调配,让人员优势发挥到极限,但最好避免裁员引发人心不安减低生产效率影响公司稳定性。事实上,很多企业目前都采取了裁员措施以降低成本,但是企业裁员的前提是要保留企业发展的中坚,这样才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前提。

七、开辟新的市场,如俄罗斯、印度、中南美等地。商务部贸研院中国外贸研究部研究员李健指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继续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保持我国对巴西、印度、东盟等发展中新兴市场出口的持续较快增长,能够帮助我国弥补对欧美市场出口少增的部分。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对巴西出口增长90.2%,对印度增长43.1%,对韩国增长41.8%,对东盟增长28.4%。

八、尝试出口转内销,加大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相对欧盟市场,国内市场的需求相对更稳定些。浙江省绍兴县德龙•莎美特纺织公司总经理龚式敏说,该公司从今年3月起就开始转型,从过去以“外贸”为主到现在主攻“内贸”。他们还集中精力进行新品开发,将研发投入提高到销售收入的3%,确保了产品的较高利润,甚至从国外面料厂商手中抢走了部分“蛋糕”。

九、建设自主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整合资源进行海外推广。

十、建立中小企业战略联盟。

“要么一起游泳,要么一起淹死”,9月23日,欧盟主席巴罗佐在北京说的这句话似乎更适合中国的中小企业。形成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增强企业信誉,达到互补、共享、分担风险和共创价值的作用。例如,几家企业利用各自优势,组成联合经营实体,共同对一种产品进行投资开发、生产和销售。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可以形成上下游生产线,将生产产品的部分工作完全转包给联盟的企业进行设计生产或只进行生产加工。为了彼此的利益,交换相互的资源以创造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样的联盟能给企业带来更多好处。大家共同分担了,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