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凿出上学路 天边的小学坚守26年(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08:28
悬崖凿出上学路 天边的小学坚守26年
2008年10月27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古路村小学的孩子们天天都会经过悬崖上凿出的上学路。



申老师26年如一日,深得当地村民的尊敬。



  记者舒张惠 程渝摄影杨涛
  古路村,一个鲜为外人所知的彝族山寨,位于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峡谷老苍沟下侧的悬崖绝壁上,属四川雅安汉源县永利彝族乡行政管辖。
  古路村小学隐于云中。26年来,它由一个叫申其军的代课教师守护着。10月中旬,记者随着一支来自湖北的志愿者队伍冒着生命危险,经过近5小时的攀爬,来到了云中小学……


  10月14日上午10时,湖北志愿者队伍来到古路村山脚。如果不是偶尔发现装载行李的骡马在绝壁间行走,无法想象几近90度的陡壁上竟有一条千回百转的“Z”字形“骡马道”。这条山道沿途七拐八弯,最窄的地方只有40厘米宽。行走在这样的高空回廊上,让人头昏目眩。
  当地村民说,成昆铁路“一线天”大桥是去古路村的起点,没有成昆路之前,沿悬崖攀岩而上是去古路村的唯一方式。2003年开凿出这条“骡马道”后,村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流,代课教师申其军的故事也沿着骡马道传了出来。
  整个上山的路途中,村民听说是去造访古路村小学和申其军,都会主动让出道来让志愿者一行先走。全村500多口人无论长幼,都尊称他“申老师”。
  担心孩子离外界越来越远
  古路村小学是整个村落最好的建筑,由5间水泥房和厕所组成,教室在石坎上,厕所在石坎下。教室用木篱笆围着,外墙上“朗朗书声云中荡,彝苗成才固根基”显示着这个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意义。厕所前不宽的空地上,学校用两个木桩和废弃的黑板搭了唯一一个篮球架。两个男孩正小心翼翼地拍着篮球,他们不敢投球——篮球要是滚到山下去,得花半天时间才能捡回来。
  45岁的申其军穿着军用胶鞋、白色无袖衫,皮肤黝黑、浓眉大眼,正在空地上磨刀。一旁帮忙的村民看到志愿者,立即帮忙抬板凳:“申老师晓得有人要送冬衣给娃娃,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专门买了只羊哩。”申其军不好意思地笑道:“应该的,山上没啥子吃的。”
  申其军18岁来到古路村小学,那时的教室是土砌的,房顶漏水,墙壁透风,学校没有厕所,学生跑到别处上厕所栽了跟头,摔伤了。他咬咬牙,把村里人召集起来,用土方法修缮学校,给学校搭了一个简易厕所。
  “古路村地理环境特殊,我们想过各种办法调派教师过去,但都呆不久。申其军在古路村坚持这么多年,我非常尊敬和感谢他。”汉源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清龙说,教育局曾经想过解决申其军的教师身份,但因为他的学历太低,和政策不相符,一直无法正名,只能考虑给他提高待遇。
  心灰意冷的申其军曾决定外出打工,但全村人恳请他留下。“申老师走了,学校就没有了。不会有老师到山上来教书了,来了也教不长。”
  申其军教过的学生里,出过两名大学生。但即便是这样,他总是说:“他们还有其他老师教过。”也许因为他的初中文化水平,他不敢将“培养出大学生”的荣誉归功于自己。
  申其军说:“教书多年,遗憾太多,骄傲几乎没有。”时常担忧的是,自己的水平已经跟不上外面的节奏,而古路村的孩子——大渡河峡谷的灵魂——将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悬崖凿出上学路 天边的小学坚守26年
2008年10月27日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古路村小学的孩子们天天都会经过悬崖上凿出的上学路。



申老师26年如一日,深得当地村民的尊敬。



  记者舒张惠 程渝摄影杨涛
  古路村,一个鲜为外人所知的彝族山寨,位于国家地质公园大渡河峡谷老苍沟下侧的悬崖绝壁上,属四川雅安汉源县永利彝族乡行政管辖。
  古路村小学隐于云中。26年来,它由一个叫申其军的代课教师守护着。10月中旬,记者随着一支来自湖北的志愿者队伍冒着生命危险,经过近5小时的攀爬,来到了云中小学……

  10月14日上午10时,湖北志愿者队伍来到古路村山脚。如果不是偶尔发现装载行李的骡马在绝壁间行走,无法想象几近90度的陡壁上竟有一条千回百转的“Z”字形“骡马道”。这条山道沿途七拐八弯,最窄的地方只有40厘米宽。行走在这样的高空回廊上,让人头昏目眩。
  当地村民说,成昆铁路“一线天”大桥是去古路村的起点,没有成昆路之前,沿悬崖攀岩而上是去古路村的唯一方式。2003年开凿出这条“骡马道”后,村子开始了与外界的交流,代课教师申其军的故事也沿着骡马道传了出来。
  整个上山的路途中,村民听说是去造访古路村小学和申其军,都会主动让出道来让志愿者一行先走。全村500多口人无论长幼,都尊称他“申老师”。
  担心孩子离外界越来越远
  古路村小学是整个村落最好的建筑,由5间水泥房和厕所组成,教室在石坎上,厕所在石坎下。教室用木篱笆围着,外墙上“朗朗书声云中荡,彝苗成才固根基”显示着这个学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意义。厕所前不宽的空地上,学校用两个木桩和废弃的黑板搭了唯一一个篮球架。两个男孩正小心翼翼地拍着篮球,他们不敢投球——篮球要是滚到山下去,得花半天时间才能捡回来。
  45岁的申其军穿着军用胶鞋、白色无袖衫,皮肤黝黑、浓眉大眼,正在空地上磨刀。一旁帮忙的村民看到志愿者,立即帮忙抬板凳:“申老师晓得有人要送冬衣给娃娃,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专门买了只羊哩。”申其军不好意思地笑道:“应该的,山上没啥子吃的。”
  申其军18岁来到古路村小学,那时的教室是土砌的,房顶漏水,墙壁透风,学校没有厕所,学生跑到别处上厕所栽了跟头,摔伤了。他咬咬牙,把村里人召集起来,用土方法修缮学校,给学校搭了一个简易厕所。
  “古路村地理环境特殊,我们想过各种办法调派教师过去,但都呆不久。申其军在古路村坚持这么多年,我非常尊敬和感谢他。”汉源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清龙说,教育局曾经想过解决申其军的教师身份,但因为他的学历太低,和政策不相符,一直无法正名,只能考虑给他提高待遇。
  心灰意冷的申其军曾决定外出打工,但全村人恳请他留下。“申老师走了,学校就没有了。不会有老师到山上来教书了,来了也教不长。”
  申其军教过的学生里,出过两名大学生。但即便是这样,他总是说:“他们还有其他老师教过。”也许因为他的初中文化水平,他不敢将“培养出大学生”的荣誉归功于自己。
  申其军说:“教书多年,遗憾太多,骄傲几乎没有。”时常担忧的是,自己的水平已经跟不上外面的节奏,而古路村的孩子——大渡河峡谷的灵魂——将离这个世界越来越远。

  山外的年轻人不简单
  7月中旬,学校来了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告诉申其军,他叫包唐韬,想留下来做志愿者。包唐韬毕业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从武汉来。睡在申其军腾出来的办公室,包唐韬开始了古路村小学的教师经历。
  早晨7时起床,劈柴煮饭吃后,他就捧着书爬上屋顶。屋前是悬崖,崖下有山谷,谷里就是大渡河。40分钟左右,就能看见做完农活的申其军赶来学校。一直要等到10点过,走了一两个小时山路的学生才能陆续到齐。

  上山没两天,包唐韬就遇到了难题——小学没有电,他的手机没电了,无法和外界联系。古路村很多地方都有手机信号,村上的干部也买了手机。因为没电,他们只能多买好几块电池,用完后,花几个小时跑下山到火车站去充电。
  包唐韬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不想想别的办法呢?有了电,或许将来还可以教孩子们电脑呢。他决定下山寻求帮助。路途中结识的湖北作家方方为古路村凑了4000元买了微型发电机等,利用山中溪水的落差发电,学校的屋檐下有了第一个灯泡。尽管仅能维持电灯忽明忽暗的运转和给手机充电,包括申其军在内,村民们都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申其军只教语文和数学,包唐韬决定给学生增加地理、自然等课程,他还要求学生背诵《论语》。12岁学生兰豹悄悄说:“比起读《论语》、《三字经》,我还是喜欢申老师教我们认生字。”
  一位当地某中学的负责人告诉包唐韬,古路村来的孩子刻苦是出了名的,但他们即使用5倍的努力也抵不过其他学生一倍的学习。听到对方用“朽木不可雕”来形容古路村的学生,包唐韬忍住了内心的愤怒。包唐韬忿忿地说:“抽水马桶,电脑甚至是汽车,这些娃娃看都没看过。”他认为学校资讯过于匮乏,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学习要难得多。比如,12岁的李欢最自豪的是,去过乌斯河镇,看到过真正的汽车,这个小女孩把开车当成自己的理想。
  山上没有中学,山下的乌斯河中学和皇木中学师资紧张,接收学生比较困难,今年有12个孩子从古路村小学毕业,为让他们能上初中,申其军和包唐韬一次次往山下跑,最终让他们报上了名。
  9月下旬,包唐韬的学妹杨菲也来到了古路村。刚到学校,杨菲就给孩子们上了一堂音乐课,发现全班学生只会唱一首申老师教的变了调的《明天会更好》。杨菲教学生《歌声和微笑》。女老师、新歌总是受欢迎的。不久后记者上山,学生不好意思正面打招呼,就跑上树唱起了《歌声和微笑》,算是表达了对来客的欢喜。
  申其军说,他非常感谢这两个志愿者,给他减轻了很多负担。
  10月15日,和记者同行的志愿者队伍下山,临走前,将带来的冬衣一件一件发给学生。面对镜头,孩子们都很紧张,表情有些木讷。但捧着新衣服一转身,脸上就会露出笑意。杨菲看着,隐隐有些担忧,好心人送来了不少物质上的东西,但没有给孩子们精神上的东西。每次有陌生人来,孩子们的眼神都充满渴望,可他们很快就走了,孩子们脸上留下的是失望的表情,久了这些孩子会不会养成依赖这种“关心”的习惯?

  古路村的生活让杨菲很不习惯,最不习惯的是,她必须要在漆黑的夜里,躲在教室的角落洗澡。山上夜晚尤其寒冷,有几次,她都委屈得哭了。
  志愿者走前,拿着志愿者送来的从未使用过的彩色笔,孩子们兴奋地在白布上画画写字,秩序有点乱。申其军用方言大吼了一声,队伍立即整齐了。“还是申老师镇得住这些娃娃。”一旁的村民笑着说。申其军站在包唐韬和杨菲旁,微微露出满意的笑容:“包老师和杨老师,他们会离开这里,我心里很清楚。我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来帮助这些孩子。”
  “你最喜欢哪个老师?”志愿者中有人问。“申老师,他一直都跟我们一起。”学生兰豹这样回答。
汉源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清龙说,教育局曾经想过解决申其军的教师身份,但因为他的学历太低,和政策不相符,一直无法正名,只能考虑给他提高待遇。


吗的 搞了半天 他还不是老师啊!!!
我太阳他的 有本事自己去教啊  搞教育不去教书 让不是老师的人去教 还真他母亲的有脸说[:a16:] [:a13:]
原帖由 yan796113 于 2008-10-27 13:51 发表
吗的 搞了半天 他还不是老师啊!!!
我太阳他的 有本事自己去教啊 搞教育不去教书 让不是老师的人去教 还真他母亲的有脸说...


你爆粗口很伟大吗?要你去教你愿意不?在自己没做到之前,不要奢求人人都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曾经想过解决申其军的教师身份"   "学历太低,和政策不相符" 选择性无视。
呵呵,楼上的领会错了楼上的楼上的意思了~:)
让一个不是老师的老师教书  是不是也和政策不相符呢!!!!
还有 1 我不是教师 2为什么要我去?  奇了怪
一个拿这高工资的  公务员  应该也能算个官吧
他教育局的没尽到自己的责任
反到要别人 (没资格当老师的  我这样说也没错吧)志愿去当  
反到还有道理了  是吧:@
地点分散,没有办法啊
穷的地方也只有这样子了 谁愿意读了4年的大学去那个地方呆一辈子啊
如果国家愿意给当地县城同等待遇 估计还是有人愿意去
城市化才是正道,这种地方扶贫花费的钱还不如全部移民,在城市里帮他们买套房子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