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遭遇恶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7:51:07
培养医生从“会说话”开始
健康时报记者 赵安平 文/图

《健康时报》 ( 2008-10-27 第03版 )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577_pic_03.jpg



【分页显示:[1] [2] [3] [4] [5] [6]】

  编者按  健康时报575期刊发的《“会说话”的医生才称职》一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健康时报博客(http://jksb2000.blog.sohu.com)的点击量高达9万次以上。

  10月21日,在北大医学部开展的医学人文周活动上,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讲述了他遭遇恶医生的经历。周国平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曾经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


  带着患病的妻子无奈地离开医院的时候,丈夫对那位内科大夫说:你不是人!

  一个怀孕5个月的妇女,突然高烧41°C。在一个离家最近的医院里,由于起先挂的是内科的号,等不着大夫的情况下,护士提醒病人,先找耳鼻喉科的医生排除一下会厌炎。等到病人再找内科大夫的时候,内科大夫说,你已经找了耳鼻喉科了,我就不能管了。

  看着烧得满脸通红、不断咳嗽的妻子,病人的丈夫苦苦哀求医生给看一下,医生不为所动。

  带着患病的妻子无奈地离开医院的时候,丈夫对那位内科大夫说了一句话:你不是人!

  这位丈夫就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周国平。培养医生从“会说话”开始
健康时报记者 赵安平 文/图

《健康时报》 ( 2008-10-27 第03版 )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577_pic_03.jpg


【分页显示:[1] [2] [3] [4] [5] [6]】

  编者按  健康时报575期刊发的《“会说话”的医生才称职》一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健康时报博客(http://jksb2000.blog.sohu.com)的点击量高达9万次以上。

  10月21日,在北大医学部开展的医学人文周活动上,著名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讲述了他遭遇恶医生的经历。周国平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他的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曾经引起广泛的社会影响。


  带着患病的妻子无奈地离开医院的时候,丈夫对那位内科大夫说:你不是人!

  一个怀孕5个月的妇女,突然高烧41°C。在一个离家最近的医院里,由于起先挂的是内科的号,等不着大夫的情况下,护士提醒病人,先找耳鼻喉科的医生排除一下会厌炎。等到病人再找内科大夫的时候,内科大夫说,你已经找了耳鼻喉科了,我就不能管了。

  看着烧得满脸通红、不断咳嗽的妻子,病人的丈夫苦苦哀求医生给看一下,医生不为所动。

  带着患病的妻子无奈地离开医院的时候,丈夫对那位内科大夫说了一句话:你不是人!

  这位丈夫就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周国平。
“扶着妻子往家走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悲哀,感到根本没办法用语言与这种医生沟通。”10月21日,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做医学人文精神的演讲时,周国平讲了这件事。

  演讲吸引了很多学生,原定的教室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只好临时改在一个大教室里,教室的过道里还是站满了人。

  “人是高级动物,除了满足生存的需求外,还有一般动物所不具备的高级属性:同情心、利他、悲悯——医生更应该如此。”周国平说,“医生对病人的爱,应该是没有条件的,普世的、悲天悯人的。医生见惯了生死,神经要坚强,但心肠可不要变硬。”


  问题就在于,时下一些医生的心肠越来越硬了,归根结底,就在于他们缺失了“人文素质”这一课。

  1942年,张金哲在协和医学院读书的时候,外科学教科书扉页上写着:交朋友。

  周国平的演讲是北大医学部开展的医学人文周活动的一个内容。这个活动是为了配合北大医学部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成立而举办的。

  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负责人丛亚丽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字:北京一家三甲医院对280名“80后”医务人员进行了有关医师人文精神的问卷调查,其中91.9%的人认为人文素质是自己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的素质。
可以看出,提高医生的人文素质,不但是全社会对医生的要求,医生们自己也觉得这是件要紧事。

  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小儿外科主要创始人之一的张金哲先生,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1942年他在协和医学院读书的时候,外科学教科书扉页上的话是:交朋友。

  怎么交朋友呢?先讲病。“给病人讲清楚,他明白了,跟你交了朋友了,你才有资格给他做手术。”


  张金哲说,要减少医患纠纷,就要切实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但是病人什么也不懂,怎么维护他的权益呢?这就需要医生给病人讲病,一步一步,把病讲清楚。“能用三分钟把病讲明白才是真功夫。 ”

  比如手术前,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次“讲病”机会。

  现在一些医生,让患者签署“手术同意单”的时候,很不耐烦,这种态度令张金哲很不满:“手术同意单不是卖命契,也不是公证合同。应该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到:医生是与他们共同研究对手术各种风险的预防。”

  首先应该谈疾病本身的危害性,是危及生命还是只影响功能或美观?第二步再谈手术如何做?能解决什么问题?最后再谈可能发生的危险和预防措施。
“三个方面都讲透,患者自然就明白了手术的作用和所冒风险是否值得。”张金哲说,“任何医生敢于承担手术风险,必然有一定的把握。‘讲病’就是让患者及其家属体会到你的把握,感到你是一个可以托付生命的朋友。这样的情况下,再在手术同意单上签字,就肯定能正确对待意外的发生。”

  北大医院著名外科专家柏椿年,每次抢救失败后,都要恭恭敬敬地给死者鞠一个躬。


  手术后,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对话,往往比手术前更需要“技巧”。

  记者听一位肝移植患者家属讲过这样一件事:丈夫在四楼做肝移植,妻子在一楼等候。两个小时后,焦虑不安的妻子听到了刺耳的喇叭尖叫声在喊她:某某家属,快上来!快!

  可以想象到这位妻子当时的心情。她跑到楼梯口,浑身发软,怎么也上不去,最后是小叔子把她拖到四楼的。到了手术室门口,护士拿着一个盘子,指着里面的东西说:这就是病人的肝儿,总算切下来了。

  妻子说,当时的感觉,就是想狠狠地踹这个护士一脚。

  1988年,张金哲到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参观,正遇到儿科学的实习毕业考试。题目是:“患儿死亡你如何向他的母亲告知?”他们把如何同患者家属沟通,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
  北京120急救中心接治的都是危重病人,死亡率高。用什么样的语言向患者家属告知患者不幸死亡,尽量减少家属的痛苦?北大医院著名外科专家柏椿年也许做出了榜样。

  柏椿年平生救人无数,但是也有抢救不过来的。每次抢救失败后,柏椿年做的第一件事是恭恭敬敬地给死者鞠一个躬,不论是80老人还是几岁的孩童。柏椿年离休好多年后,很多人提起他,首先说的还不是他的医术,而是这件事。


  为什么患者看病都找老医生,就是因为老医生比年轻大夫多了这么一层对患者的敬重。而这层敬重,就是医生最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

  很少有老师告诉学生:这个病人看病的钱是家里卖了猪、羊甚至是卖掉房子才凑起来的。

  周国平在演讲中还说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医生到挪威进修。一天,他的女老师在接诊一个艾滋病人的时候,那个病人突然发狂狠狠地咬住了女老师的手腕。中国学生一看就急了,冲过去使劲把那个病人推搡到了一旁。老师流泪了,学生还以为是吓坏了,忙过去安慰。没想到那位女医生质问他:你为什么打我的病人?!

  这个故事里面,包含的就是国内外对患者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民航总医院院长李松林认为,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不是虚的,是渗透在医学科研、临床、教育的点滴之中的。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但是过去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的影响太大了,医生眼中只有病没有人。

  “我们不是没有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问题是这方面的教育太不够了。学生毕业实习进入临床,老师很尽责,告诉学生们这是一种什么病,有什么症状,该怎么治疗,需要防止出现什么意外等等,但是很少有老师告诉学生:这个病人从哪里来的,他看病的钱是家里卖了猪、羊——甚至卖掉房子才凑起来的……”


  病人是身体健康受到疾病侵害的弱势群体,作为医生,培养他们,学会与这个群体打交道,赢得他们的理解、信任、支持、合作,还需要长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