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用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科学实验小卫星[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3:00:56
[我国用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科学实验小卫星  我国用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科学实验小卫星  

--------------------------------------------------------------------------------

2004年04月19日00:26 新华网

  新华网西昌4月19日电(记者奚启新)北京时间4月18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火箭按预定计划准时点火升空飞行10多分钟后,释放“试验卫星一号”;30秒钟后,释放“纳星一号”。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测控数据表明,“试验卫星一号”和“纳  

星一号”两颗科学实验小卫星已准确进入了各自的预定轨道,这次一箭双星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重204公斤,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和西安测绘研究所共同研制,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摄影测量、地理环境监测和测图科学试验。这颗卫星采用了一体化设计思想,应用了基于磁控和反作用飞轮控制的姿态捕获、卫星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微小卫星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卫星自主运行管理等多项微小卫星的前沿技术,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卫星经在轨测试后,将交由中国科学院卫星遥感地面站使用。

  “纳星一号”是一颗用于高新技术探索试验的纳型卫星,重量小于25公斤,由清华大学和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并使用。这次发射,主要是通过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卫星平台并进行航天高技术飞行演示。其主要任务包括CMOS相机对地成像试验、微型惯性测量组合的搭载试验、微小卫星的轨道保持和变轨试验、卫星程序上载与软件试验和部分元器件的搭载试验等。卫星的成熟技术将用于光学成像观测和环境、资源、水文、地理勘察及气象观测、科学实验等。

  用于这次卫星发射的是“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6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连续第34次获得成功。

  据有关专家介绍,这次发射的两颗科学实验卫星属于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系列。小卫星和微小卫星是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微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卫星。小卫星的特点是技术新、研制快、投入少,可以更方便地以分布式的星座来执行空间任务,因而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应用越来越广。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已基本形成可覆盖25公斤到1000公斤范围内的系列小卫星产品,并在科学实验、资源普查、灾害预报、测绘勘探、环境和农业的监测等领域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em08][em00]







[/fl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19 7:30:10编辑过]
[我国用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科学实验小卫星  我国用一箭双星成功发射两颗科学实验小卫星  

--------------------------------------------------------------------------------

2004年04月19日00:26 新华网

  新华网西昌4月19日电(记者奚启新)北京时间4月18日23时5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试验卫星一号”和搭载的“纳星一号”科学实验小卫星送入太空,这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火箭按预定计划准时点火升空飞行10多分钟后,释放“试验卫星一号”;30秒钟后,释放“纳星一号”。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测控数据表明,“试验卫星一号”和“纳  

星一号”两颗科学实验小卫星已准确进入了各自的预定轨道,这次一箭双星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重204公斤,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和西安测绘研究所共同研制,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摄影测量、地理环境监测和测图科学试验。这颗卫星采用了一体化设计思想,应用了基于磁控和反作用飞轮控制的姿态捕获、卫星大角度姿态机动控制、微小卫星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卫星自主运行管理等多项微小卫星的前沿技术,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卫星经在轨测试后,将交由中国科学院卫星遥感地面站使用。

  “纳星一号”是一颗用于高新技术探索试验的纳型卫星,重量小于25公斤,由清华大学和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并使用。这次发射,主要是通过一些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纳卫星平台并进行航天高技术飞行演示。其主要任务包括CMOS相机对地成像试验、微型惯性测量组合的搭载试验、微小卫星的轨道保持和变轨试验、卫星程序上载与软件试验和部分元器件的搭载试验等。卫星的成熟技术将用于光学成像观测和环境、资源、水文、地理勘察及气象观测、科学实验等。

  用于这次卫星发射的是“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6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连续第34次获得成功。

  据有关专家介绍,这次发射的两颗科学实验卫星属于小卫星和微小卫星系列。小卫星和微小卫星是随着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微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卫星。小卫星的特点是技术新、研制快、投入少,可以更方便地以分布式的星座来执行空间任务,因而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应用越来越广。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已基本形成可覆盖25公斤到1000公斤范围内的系列小卫星产品,并在科学实验、资源普查、灾害预报、测绘勘探、环境和农业的监测等领域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显示出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em08][em00]







[/fl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19 7:30:10编辑过]
“纳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纳型卫星

    新华网西昌4月19日电(奚启新、刘冰)据航天专家介绍,由清华大学和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的“纳星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成功的第一颗纳型卫星,标志着我国在微小卫星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航天专家介绍说,纳型卫星是基于微电子技术、微机电技术、微光电技术等微米/纳米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微小卫星。纳卫星质量轻,有的仅重几公斤,卫星的一体化设计和集成度更高,是当前国际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体现了航天器微小化的发展趋势。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家相继成功发射了纳型卫星。“纳星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成功进入这一领域的少数国家之一。

    航天专家介绍说,微小卫星的出现是航天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相当于计算机从大型机到微型机,其最大的特点是尖端技术含量高、研制周期短、研制和发射费用低,可达到传统大卫星所具有的主要功能,且可以以分布式的星座完成许多高要求的任务。它的出现,为现代通讯、航天、环境与资源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展示了新的前景,现代战争的侦察、通讯、指挥、决策及武器系统也将由此而焕然一新, 因而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应用越来越广。其中,纳卫星是国际微小卫星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

    研制发展小卫星,是我国利用空间技术服务经济建设、造福人类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相继成功发射了“实践五号”、“海洋一号”、“创新一号”、“清华一号”等多颗不同质量、不同用途的小卫星,在科学实验、资源普查、灾害预报、测绘勘探、环境和农业的监测等领域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这次“纳星一号”微小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又向前迈出重要一步。(完)
中国的航天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建设的第一个卫星发射场。它位于中国西北部甘肃省酒泉市东北地区,海拔1000米,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该地区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全年少雨,白天时间长,年平均气温8.5摄氏度,相对湿度为35%-55%,环境条件很适合卫星发射。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要用于执行中轨道、低轨道和高倾角轨道的科学实验卫星及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1960年11月5日,这里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也在这里试验成功。自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长征二号丙及长征二号丁火箭已成功发射了20多颗科学实验卫星。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这里发射成功。1987年8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此开始走向世界。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也在这里发射成功。1992年10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国际用户执行了发射任务,即利用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中国返回式卫星时搭载发射瑞典空间公司的弗利亚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获得成功。1999年11月20日,“神舟”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此后,“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飞船相继从这里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  走进中国航天第一港   戈壁深处航天城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2003年10月21日11时16分,中国和巴西
联合研制的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和
中国自行研制的“创新一号”小卫星,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乙
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区,地处温带,海拔1500米左右,与芦芽山风景区毗邻,是中国试验卫星、应用卫星和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基地之一。发射中心拥有火箭和卫星测试厂房、设备处理间、发射操作设施、飞行跟踪及安全控制设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具备了多射向、多轨道、远射程和高精度测量的能力,担负太阳同步轨道气象、资源、通信等多种型号的中、低轨道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发射中心始建于1967年。这里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无霜期只有90天,全年平均气温5℃。

    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和第二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此外,它还进行过一系列运载火箭试验。1997年12月8日,该中心第一次执行国际商业发射,成功地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制造的两颗铱星送入预定轨道。1999年5月10日,该中心用长征4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高度为87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这是该中心连续第七次成功地以一箭双星方式进行的航天发射。



群山环抱中的西昌卫星发射场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始建于1970年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以发射地球静止卫星为主的航天发射基地,担负通信、广播、气象卫星等试验发射和应用发射任务。发射中心总部设在四川省西昌市,发射区位于该市西北约60公里处。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6度,全年地面风力柔和适度。这里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是最佳发射季节。发射中心于1983年建成,1984年以来发射过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及实用通信卫星,1990年又将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卫星发射场坐落在西昌市西北65公里处的大凉山峡谷腹地。自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以来,截至2003年底,已先后成功组织了34次国内外卫星发射。1986年,西昌卫星发射场正式对外开放。在努力把西昌卫星发射场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前列”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发射场的同时,这里的科技人员也在不断增强环保意识,美化发射场,近年来,他们出动10万人次清理乱石滩、沼泽地,植树种花,绿化面积2000亩,让西昌卫星发射场披上了绿装。

    新华社记者 查春明 摄

   
西昌卫星发射场航天科
技园内的“火龙出水”雕塑
西昌卫星发射场航
天科技园内的卫星
整流罩模型
矗立在发射场区的纪念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飞天
人万户的塑像
心太软,支持你一下。
好消息,这下霉、倭、湾湾的一切行动都躲藏不住了吧!

[em08][em08][em08][em09][em09][em09]
不知道是不是用于军事目的
为以后的军事卫星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