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战略研究参考资料-世纪之交的矿产资源形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14:38:04
]]
2000年的数据有些老啊。中国1999年可采的只有25亿吨,现在又快10年过去了,是不是快要油瓶见底了;funk
资料是有些老。 不过储量年年都是有增长的,只是入不敷出而已
国土资源战略研究参考资料(之二)
兰德公司研究报告
中国寻求能源安全
原作者:Erica Strecker Downs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翻译
二○○一年二月兰德公司研究报告
空军项目处
主办者:美国空军航空和空间部副总参谋长和太平洋空军总司令
项目总负责人:Dr. Zalmay Khalizad
中国国防工业现代化及其对美国空军的影响: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MR-1244-AF,2000(2000 年12 月)
中国寻求能源安全
Erica Strecker Downs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翻译
二○○一年二月
目 录
序………………………………………………………………………..1
摘要………………………………………………………… ..…………2
致谢………………………………………………………………..……4
第一章 前言…………………………………………………… .………5
第二章 中国的能源需求和供应………………………………………5
第三章 中国旨在加强能源安全的努力………………………………9
第四章 中国寻求能源安全保障的潜在动机………………………… 31
第五章 结 论……………………….……………………………… 37
1

本报告是“中国防御力量的现代化及其对美国空军的影响”长期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了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以及中国为解决需求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报告描述了这些措施背后中国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动态。此项研究属兰德公司“空军项目”开展的“战略和主义”研究计划中的课题。美国空军航空和空间部副总参谋长和太平洋空军总司令同为“空军项目组”的主办者。本报告的作者Erica Strecker Downs 和课题负责人Zalmay Khalilzad 博士欢迎并希望收到各界人士的评论意见。“空军项目”兰德公司“空军项目”是从事空军问题研究和分析工作、由联邦资助的研究与发展中心(FFRDC)。该项目组研究涉及发展、就业、作战准备以及对当前和今后空间力量的支持等问题的各项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向空军提供独立的分析意见。空军项目下设四个研究计划:空间力量发展;人力、人事和培训;资源管理;以及战略和主义。
2
摘 要
中国经济在过去20 年中发展迅速,对能源的需求因此而大幅增加,仅靠国内供应已不能满足需求。1993 年,中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估计其对进口能源的依赖程度在今后20 年中将迅速提高。预计到2020 年,中国约60%的石油和至少30%的天然气将从国外进口。国内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剪刀差迫使中国政府放弃传统的能源自给自足方针而把目光转向海外。中国能源进口量日益增多的事实不仅引起中国政府,而且引起西方分析家的极大关注。中国政府需要找到足够的能源以保障持续的经济增长,西方分析家则担忧中国的能源安全政策会对世界政治造成怎样的影响。本报告分析了中国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采取的措施,以及这些措施背后的动机。报告研究了中国投资海外的石油勘查和开发项目、中国在跨国输油管线中的
利益和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计划,以及中国为加工中东原油而扩建炼油厂、发展天然气工业,并将陆上区块逐步向外国公司开放等方面的情况。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为保障能源供应所做的各种努力可以说都反映出其根深蒂固的惧怕依赖外国能源的思想。中国政府把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看成是战略上的薄弱环结,认为外国势力可能会通过这一薄弱环节实施对中国的影响。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中国许多人都认为美国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把美国看作其能源安全的主要威胁。中国以防御为主要特性的能源保障工作反映出他们的这种忧虑。在石油供应方面,中国希望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在美国势力面前的脆弱性。中国政府在开发中亚和俄罗斯石油,以及铺设从这些地区通往中国的输油管线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热切态度,反映了中国的计划者们希望避开美国控制的海上石油运输线,而从其他途径获得有保障的石油供应。同样,中国政府努力扩大其与中东石油生产国在经济、政治方面的联系以及可能的军事联系,也是为了从这一可向中国出口大量石油的地区——同时也是美国部署了强大军事力量的地区——获得有保障的供应。中国国家石油公司(CNPC,中国石
3
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国际化也反映出中国政府希望在被美国及其盟国的石油公司所占据的世界石油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中国希望通过在海外的石油和天然气投资使能源来源多样化,但这一举措看来不会使其能源保障程度大为提高,也不会使其能源供应在美国势力面前的脆弱大为减少。因为不仅许多拟议中的输油管线能否建成令人怀疑,而且中国在海
外获得开采权的油田的产量可能也不足以弥补其今后20 年进口石油的净增长量。此外,从运输和后勤成本的角度考虑,中国海外油田所生产的大部分石油实际上均难以运回国内。这些石油将进入国际市场,或用来与可进入中国市场的石
油交换。结果是,中国仍将依赖美国保护的海上石油运输线,实现其自身的能源
(不)安全。
4
致 谢
本报告受益于提出评论意见的诸位同行。“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的GuyCaruso 和波士顿大学的Robert Ross 正式审校了本报告。Roger Cliff、LindaDoman、鲁淮斌(音译)、Richard Neu、Scott Roberts 和Justine Rosenthal 等人提
供了有用的建议。此项研究中的信息和评估意见完全由作者本人负责。
5
第一章 前 言
连续20 年的经济增长使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大为增加,国内供应已不能满足需求。1993 年,中国成为能源净进口国。预计在今后20 年中,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还将增加。一些分析家估计,到2020 年,中国60%左右的石油和至少30%的天然气将依赖进口。国内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差距意味着中国政府必须海外寻找能源资源,放弃传统的能源自给自足目标。中国能源进口量日益增多的事实不仅引起中国政府,而且引起西方分析家的极大关注。中国政府需要找到足够的能源以保障持续的经济增长,西方分析家则在担忧中国的能源安全政策会对世界政治造成怎样的影响。报告指出,中国为保障能源供应所做的种种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政府根深蒂固的惧怕依赖外国能源,尤其是被美国控制的能源资源的思想。报告第二章分析了中国能源的供求状况,着重研究了中国日益依赖进口能源的问题。第三章讨论了中国针对国内能源资源日益短缺问题所采取的政策。第四章解释了为什么中国政府要把减少其能源供应在美国势力面前的脆弱性作为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宗旨。

第二章 中国的能源需求和供应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根植于对国家未来能源供需形势的预测。预计今后20 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将大幅度增加。经济的迅速增长导致能源资源特别是油气的需求量上升。但是,增加国内能源产量的潜力,却比较有限。消费量与产量之间差距的拉大,意味着为满足不断增长的油气需求,中国的进口依赖程度将逐渐增加。中国的能源需求中国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是能源需求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且在进行预测时假定中国仍将保持相当高的经济增长速度。1985—1995 年期间,中国GDP 以年均
6
9.8%的速度增长,预测到2020 年,中国GDP 的增长率平均将为每年6.6%。中国能源消费量已经大增,并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继续上升。如图2.1 所示,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从1980 年的不到18 夸特英制热单位(Btu)增加到1996 年的37.1 夸特英制热单位(注:1 夸特英制热单位约合 )。
预计到2020 年将达98.3 夸特英制热单位,这一数字已接近预期的届时美国的一次能源消费量(119.9 夸特英制热单位)。
图2.1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1979—2020
资料来源:国际能源展望,1999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其对所有能源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均将增加。在1996—2020 年期间,预期中国石油需求量将以平均每年3.8%的速度增长,从350 万桶/日增加到880 万桶/日(见图2.2)。但是,石油在中国一次能源
消费量中所占比重仍将保持在20%左右,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政府正努力扩大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预计同期天然气需求量将以平均每年11.7%的速度增长,0.7 万亿立方英尺增加到9.5 万亿立方英尺。中国天然气需求量的增长速度,
远远高于其他能源需求量的增长速度,这将使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从1996 年的2%增加到2020 年的11%。在天然气消费量上升的同时,煤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预期将下降,从1996 年的73%降至2020 年的65%,虽然在这期间煤的需求量仍将以平均每年3.6%的速度增长。预期对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也将增加,但由于财政、技术和生态因素的制约,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仍将甚小。
7
中国的能源供应
国内资源总体上无法满足中国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虽然从绝对数量看中国是一个能源富国,但人均资源量甚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大量的煤炭储量仍将提供其所需能源的大部分。但是,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却将越来越无法满足需求。
图2.2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构成,1996 及2020 年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中国石油供应形势,处于极端危险之中。中国探明石油储量为240 亿桶,这
么一个占世界人口总数22%的国家却仅占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的2.3%。对中国
潜在储量的估计是极为不可靠的。中国政府提供的数据是有疑问的,人为地高,
皆在吸引外国投资,而跨国石油公司提供的数据也是有疑问的,人为地低,皆在
增加他们与中国政府讨价还价的砝码。有限的一些证据表明,业界大致均可接受
的中国探明及潜在储量总量估计值约为680 亿桶。这一估计值中包括390 亿桶的
陆上石油储量及290 亿桶的海上石油储量,其中海上石油储量分布于东海(120
亿桶)、南海(包括台湾海峡)(80 亿桶)、黄海(45 亿桶)及渤海湾(45 亿桶)。
目前占中国石油产量大约90%的东海大油田,产量已达峰值并正处于下降过
程中,这一事实更加剧了中国石油供不应求的形势。此外,开发海上石油储量及
8
新疆塔里木盆地储量的努力,现均已证明成效不大。1996 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
约7330 万桶,仅占总产量的10%,但其成本是陆上油井的两倍多。曾一度敢与
沙特阿拉伯相提并论的塔里木盆地,其石油勘查的潜在利润,存在严重问题。投
资正在下降,原因在于中国和外国公司均未能有一个象样的发现来证明这一盆地
(其探明储量仅15 亿桶)是一个大油气区。尽管如此,仍可预计中国的石油产
量在今后20 年也会有些增长,从1996 年的310 万桶/日增加到2020 年的360 万
桶/日。但产量的增长赶不上消费量增长的速度,预计同期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
从350 万桶/日增加到880 万桶/日。
中国的天然气供应比石油供应更受制约。天然气探明储量为41 万亿立方英
尺,占世界总量的0.8%。由于基于天然气勘查和生产附属于石油勘查和生产这
一观点的政策,以及由于缺少投资、基础设施和技术,这些储量大多尚未开发。
但是,环境因素考虑、长期的能源不平衡和短缺,以及石油进口量的增加,将刺
激中国政府开发这些天然气储量。目前中国大多数天然气用于工业部门,但预期
用于发电及居民烹调和供暖的天然气份额将会大幅度增加。预计中国天然气产量
将从1995 年的6546 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020 年的3.8 万亿立方英尺,而需求量
将从1995 年的6546 亿立方英尺增加到2020 年的5.5 万亿立方英尺。
中国的能源进口需求
中国石油供求缺口的加大,以及预期的天然气供求之间的缺口,意味着中国
对进口油气的依赖加剧。如图2.3 所示,石油供求缺口在1996 年为40 万桶/日,
预期到2020 年将扩大到520 万桶/日。如果没有新的发现,这意味着中国石油的
进口依赖程度将从1996 年的11%左右增加到2020 年的近60%。预期中国大约会
在2005 年左右开始进口天然气。到2020 年,中国天然气进口占消费量的份额,
预计至少为30%。若未能发现新的大油气田以及若中国政府没有走市场改革和限
制进口政策回头路的决策,则上述统计数字表明,在今后20 年,中国对外国石
油及天然气的依赖程度将要增加。
9
图2.3 中国的石油进口需求
资料来源:国际能源展望,1999
第三章 中国旨在加强能源安全的努力
中国对外国能源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对中国的能源规划者而言,这既是一
个理论上的也是一个现实的挑战。从理论角度看,依赖进口石油违背了毛泽东的
自力更生思想。这一思想是60 年代和70 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自力更
生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靠外部”,但更着重用自己的双手保持创造精神的能力。
运用到能源部门,自力更生意味着政府对国内能源体系的最终控制。
在1960 年中苏破裂、苏联专家撤出中国石油部门后,石油工业自力更生成
为中国能源政策的主要目标。50 年代,苏联专家在中国能源发展中起了主要的
作用,他们的突然撤离耽搁、在某些情况下严重损害了中国正执行的一些大型项
目。而且,中国50%以上的关键精炼石油产品依赖苏联,在与苏联分道扬镳后,
出于需要仍需进口苏联的精炼油品。苏联撤回援助,加上大跃进引起的经济滑坡
导致能源供应短缺。中国领导人把石油危机全部归罪于苏联,号召加强努力实行
石油自给自足。中国与苏联的不愉快经历造成了如下症结,即依靠石油进口和外
国参与中国石油部门是危险的。这种观点在一些中国领导人中至今仍很盛行。
10
从现实的角度看, 1993 年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中国在
50 年代和60 年代初也是石油净进口国,大部分的石油进口来自苏联。然而,1959
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和1960 年苏联顾问的撤离使中国在60 年代中期成为石油自给
自足国。中国从1970 年开始出口少量石油。整个70 年代和80 年代,中国坚持
以石油为主的出口增长政策,这大大抑制了国内市场上石油供应的可得性。这个
政策到80 年代中期开始对经济产生影响,1986 年中国政府决定放弃石油自给自
足的目标。在随后的十年中,由于市场改革和经济快速发展,石油需求迅速增加。
中国最近从石油净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的事实在中国国内重新引起
了对能源安全的担心。40 年前,中国政府担心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但那时
解决中国对外部石油依赖的确切答案存在,即开发国内石油资源。而现在,除非
发现新的重要石油储量,这种选择对中国来说不再是可行的。石油进口不断扩大
的现实已重新引发对依赖外国石油的担心。石油对北京来说已不再是施加国际政
治影响的一个手段,相反而成为中国遭受外国压力的脆弱性的根源。因此,关于
中国石油政策未来走向的争论已在国务院内部激烈进行了多年。中国领导人在这
个问题上分成两派,一方坚持大力开发国内石油储量,一方坚持依赖外国石油或
到外国找油。争论双方的意见在中国确保能源总体安全,特别是石油安全的诸项
努力中都得到了反映。这些努力包括:投资海外石油勘探和开发项目;讨论若干
跨国油气管线的可行性;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规划;扩建炼油厂,炼制中东原油;
发展天然气工业;逐渐开放陆上石油区块给外国公司进行勘探开发。
投资于海外石油项目
为了改善中国能源安全,中国国家石油公司正在投资海外石油勘探和开发项
目。到海外找石油的决策依据是石油消费的不断上升,石油生产量的不断下降以
及未能发现新的大油田。到海外扩张的另一个因素是中国石油工业的独特结构。
80 年代期间,中国政府成立了三大石油公司,每个公司负责一个工业部门。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成立于1982 年,控制了大部分的海上石油业务。
1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Sinopec)成立于1983 年,负责石油炼制和销售。中国
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1988 年由原石油工业部成立,负责陆上以及浅
海地区石油勘探和生产。
石油工业沿部门行业的分割激发了各公司之间在争夺国家投资和确定原油、
炼制产品和石化产品价格方面的内部竞争。中国政府维持了一种双轨制的价格体
系,即:要求CNPC 以国家规定的价格(第一层价格)将大部分原油卖给Sinopec
和其它工业用户,而这一价格只是公开市场价格的几分之一。这种做法使得
CNPC 仅有少量的资金投资于勘探活动。结果是,国内石油生产停滞,进口大幅
上升。
鉴于这种状况,1993 年中国政府逐渐放松了对石油价格的管制,以给CNPC
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油田开发。1996 和1997 年,原油的第一层价格上涨,使
CNPC 获得了巨大的意外利润。据报道,CNPC 的总产值增加3 倍,从1993 年
的60 亿美元上升到1997 年的约210 亿美元。CNPC 的官员知道,如果他们不迅
速投资,政府将拿走这笔钱。CNPC 最初对是投资国内还是投资海外有分歧。然
而,对国内石油开发远景的不确定性、海外石油便利的可得性以及1996 年任命
有国际意识的周永康为公司董事长等都推动了CNPC 在海外的投资。
中国政府支持CNPC 参与国际石油勘探和开发。虽然公司的自主权几年来有
所增加,但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仍然掌握着公司最高管理层的任免,在公司
的经营上有直接的发言权。而且,中国条块分
割的、官僚的权力机构要求至少有一位高层领导对尚需批准的大型项目给予
热情支持。
CNPC 于90 年代初期开始投资海外。公司对最初的海外投资活动进行了详
细规划,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这主要是因为资金有限和缺乏海外勘探和生产
的经验。公司主要着重小型项目如老油田提高石油回采率、购买股份以及目标区
块的经营权等。1992 年,CNPC 购买了加拿大一油田的石油储量;1993 年,在
泰国签订了产品分成合同,成功投标了秘鲁一座油田的提高石油回采率项目;
12
1994 年,签订协议勘探巴布亚新几内亚中部地区的石油。1993 年,CNOOC 也
在印度尼西亚开始了它的第一个海外投资项目,通过购买Arco 的股份,该公司
获得了马六甲海峡一石油区块32.58%的股权,1995 年CNOOC 还购买了另外
6.93%的股权,成为了多数股股东。
虽然这些早期的投资项目没有明显改变中国石油的供应状况,但它们确实使
中国走向了国际石油市场,为未来更大的石油投资铺平了道路。1997 年,CNPC
斥资80 多亿美元投资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伊朗和苏丹的石油项目。CNPC
对哈萨克斯坦和委内瑞拉油田项目的高价投标以及公司利用有利的政治环境赢
得伊朗和苏丹的石油交易凸现了中国政府对它能源安全的日益关切。
1997 年6 月,CNPC 获得了哈萨克斯坦阿克秋宾生产联合公司60%的股份,
该公司控制哈萨克斯坦西北部三座大型油田( Zhanazhol, Kenkiyak1 和
Kenkiyak2),总的石油可采储量达10 亿桶。CNPC 承诺在未来20 年投资43 亿
美元,包括从1998 年到2003 年5 年内投资5.85 亿美元。CNPC 也同意保证给它
的大约5000 名雇员提供养老金和住房,偿还阿克秋宾生产联合公司7100 万美元
的债务和利息,投资1000 万美元用于环境保护,向哈萨克斯坦政府支付权利金。
在项目投标中,CNPC 成功击败Texaco, Amoco 和俄罗斯Yujnimost 公司的
关键因素是开出了两个其它公司无可比拟的报价。一是CNPC 同意预先付给现金
短缺的哈萨克政府3.2 亿美元的红利;二是CNPC 同意开展从阿克秋宾油田到中
国西部总长1800 英里的油气管线的可行性研究。该管线项目预计耗资35 亿美元,
将使哈萨克斯坦获得一条不经俄罗斯的油气出口线路。1999 年8 月,CNPC 搁置
了这个管线项目,原因将在下一节讨论。
1997 年9 月,CNPC 开出了类似的优惠报价击败了Petronas(马来西亚国家
石油公司)和Unocal 的联合投标以及Amoco 公司的投标,赢得了有石油储量15
亿桶的哈萨克斯坦第二大油田乌津油田的控制股权。在这笔交易中,CNPC 除了
4 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外,还预先支付了5200 万美元的红利,计划的总投资估计
13
在13—43.8 亿美元之间。CNPC 也同意以权利金的形式将净利润的8%付给哈萨
克斯坦政府,承担乌津油田600 万美元的债务,投资1000 万美元培训油田技术
人员,提供2700 万美元的社会服务。CNPC 在这笔交易中成功的关键是,提出
投资修建从乌津油田到阿克秋宾油田的输油管线。据报道,该公司也提出投资
11 亿美元修建从乌津经土库曼斯坦到伊朗的输油管线,这将为哈萨克斯坦石油
提供波斯湾出口。这条管线也可能不修建。
1997 年6 月,在委内瑞拉两个边际油田的投标中,CNPC 以类似的方式击败
了大型国际石油公司。该公司报出了比最接近的竞标者高一倍的价钱,分别以
2.41 亿美元和1.18 亿美元获得了卡拉科莱斯和英特甘博油田的生产权。虽然两
个油田仅生产少量的石油,但用先进的技术,它们也能生产更多的石油。在购买
的当时,卡拉科莱斯油田生产能力为2700 桶/日,估计的潜在生产能力为5 万桶
/日。英特甘博油田也同样有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的潜力。
在与苏丹和伊朗的交易中,CNPC 把它的财力和政治投机结合在一起,从而
赢得了石油特许权。美国国会禁止与被指责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做生意的决议,
给CNPC 提供了在苏丹石油和油气管线项目中取代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机会。
1997 年3 月,CNPC 正式获得了大尼罗河石油经营公司(GNPOC)财团40%的
股份,勘探苏丹海格立格(Heglig)和尤尼提(Unity)油田的石油,并修建940
英里长的从上述油田到临近红海苏丹港的巴塞尔(Marsa al-Bashair)终端输油管
线。在这个合资项目中,CNPC 的合作伙伴是马来西亚的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
(30%)、苏丹国家石油公司(5%)和加拿大Talisman能源公司(25%)。海格
立格和尤尼提油田有约85—125 亿桶石油储量。输油管线在1998 年5 月到1999
年5 月间建成,其中70%的工程由CNPC 的子公司中国石油工程和建筑公司承
建。1999 年8 月30 日,第一艘从中国石油特许权租地装载有8 万吨原油的油轮
离开苏丹驶向壳牌集团的新加坡炼油厂。到目前为止,中国在苏丹项目已投资了
7 亿多美元。CNPC 也正帮助建设靠近喀土穆的日产50000 桶的炼油厂,该项工
程在2000 年6、7 月份建成投产,并将使用从GNPOC 管线中输出的原油。
14
1997 年6 月,由CNPC 和中国北方工业公司(NORINCO)——一家军械生
产联合企业和重要的武器销售代理商— —代表的中国石油公司财团与伊拉克签
订了一份为期22 年的产品分成合同,在联合国解除对巴格达的制裁后,开发阿
达伯(Al-Ahdab)油田的一半。阿达伯油田位于伊拉克中部库特以南约40 英里
处,是伊拉克第二大油田,估计可采石油储量达14 亿桶,高峰期的生产潜力达
9 万桶/日。CNPC 和NORINCO 已组建了一个新的公司——瓦哈公司开发这个油
田。开发和运作成本预计达13 亿美元。CNPC 也一直在与伊拉克谈判开发伊拉
克其它三个油田——哈勒法耶(Halfaya)、卢海斯(Luhais)和苏巴(Suba)的
权利及勘探边远的西部沙漠地区。
类似地,中国其它国有石油公司也在寻求利用美国制裁伊朗的机会。据报道,
一些石油项目正在评议中。CNOOC 对几个陆上项目有兴趣,但还没有签订协议。
中国分析家指出,中国的海外石油项目旨在以几种不同方式提高中国的能源
安全。这些投资不仅打算弥补国内石油生产和消费的缺口,同时也打算使中国的
石油供应多样化,使中国在处理外部的石油供应方面有更大的控制权,防止中国
经济受国际石油市场油价暴涨的不利影响。
中国投资海外油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使进口渠道多元化。石油来源和市场的
多元化是美国和日本寻求能源安全的一种有效战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发
展研究中心顾书中(音译)主任认为,“多元化是资源稳定供应的基础。”中国供
应多元化战略的首要目标是减少对中东石油及对从波斯湾到南中国海海运线的
依赖。1998 年,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全部进口量的61%,到2010 年,
这个数字可能上升到80%。中国政府认识到,中国的石油进口将继续主要来源
于中东,因而担心这个政治上多事地区的供应中断。建立多种可行的供应来源,
如中亚和俄罗斯,可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禁运或封锁的脆弱性。
某些中国领导人似乎还认为,购买海外油田,通过提供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更
大控制,能改善中国的能源安全。根据一位工业分析家的意见,某些资深的政治
15
局委员认为,海外投资比单纯依赖市场能更好地保证中国的能源需求。中国石油
公司对海外石油资源控制越强,中国的石油供应越安全。然而,不清楚在危机时
期中国能对其外国石油特许权有多大的控制能力。
证据还表明,海外石油投资的目的是,通过保护国内经济免受油价波动的影
响,加强中国的能源安全。两位中国分析家指出:“除非中国投资控制一些石油
资源,否则,即便是小规模的国际经济、政治或军事冲突都可能影响我国现货市
场的石油供应和需求,严重影响我国的石油进口,损害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持续发
展。”
1997 年,当时的CNPC 总裁周永康说:“海外勘探和开发是中国获得稳定石
油供应的最佳方案,因为油价波动使中国石油进口面临较高风险。”这段话表明,
中国投资海外石油勘探和开发不是为了在国际油价飚升时赚钱,而是为了在石油
市场动荡时帮助稳定经济。如果另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中国政府将能够向国家石
油公司施加压力,要求它们放弃可从较高国际油价市场上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
而以人为的低价格向中国工业供应石油,缓解石油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尽管中国的能源规划者有以上的意图,但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的石油投资
(见表3.1)还不可能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CNPC 的外国石油勘探和开发项目
进展缓慢,在未来20 年,中国难以生产足够的石油弥补石油进口的明显增长。
而且,运输和后勤成本将可能使大部分中国海外油田生产的石油难以进入中国市
场,这些石油将很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或与欲运往中国市场的石油进行交换。
从长远上看,中国能源安全的最佳途径可能是建设有效的石油市场,尽管这个意
见在中国政府内还没有被普遍接受。
管线梦
中国政府试图通过修建输油管线运输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石油,保证中国
的能源供应并使能源供应多元化(见表3.2)。1996 年,一批中国石油
16
表3.1 中国在国际上的石油勘探和开发项目
国 家 日 期 简 介
安哥拉 1998 签署意向书,联合在洛比托(Lobito)市
修建炼油厂,购买原油
加拿大 1992 CNPC 加拿大公司用664 万加元购买石油
储量
加拿大 1993 CNPC 加拿大公司用500 万加元购买石油
储量
埃 及 1998 CNPC 的子公司长城石油钻井公司和两家
埃及公司签订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中方将拥
有51%的股权开发石油和天然气
意大利 1997 CNPC 与意大利阿吉普石油公司建立合资
企业,开发中亚和非洲油田
哈萨克斯

1997 CNPC 花费43 亿美元购买了阿克秋宾生产
联合公司60%的股份。CNPC 也同意承担7100
万美元的债务,预先支付3.2 亿美元现金,保
证给约5000 名雇员提供养老金和住房,投资环
境保护措施,向哈萨克斯坦政府缴纳权利金等。
阿克秋宾控制三座油田(Zhanazhol, Kenkiyak1
和Kenkiyak2),估计可采储量为10 亿桶
哈萨克斯

1997 CNPC 用13 亿美元购买了乌津油田51%
的股份,承诺进行耗资达35 亿美元的通达中国
的石油管线的可行性研究。乌津油田拥有可采
石油储量约15 亿桶
科威特 1995 中国石油工程建筑公司赢得两个建筑承包
合同,总值7.88 亿美元
印 度 1998 CNPC 与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
建立合资企业,勘探哈萨克斯坦西部地区的石
油,那里有一个特许权区块
17
印度尼西

199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购买了位
于马六甲海峡一座油田的32.58%的股权。1995
年,购买了另外6.93%的股权
伊拉克 1997 由CNPC 和北方工业公司所代表的一家中
国石油公司财团与伊拉克签订了一份为期22
年的开发阿达伯油田的产品分成合同。中国财
团的股份为50%。在联合国取消制裁后,该油
田将被开发,费用估计达13 亿美元。它有14
亿桶的石油可采储量,高峰期的生产潜力达9
万桶/日
蒙 古 1998 中国Haufu 工业公司与蒙古Oyuni Undraa
Suuba 公司签订价值2970 万美元的石油开采
和合资在蒙古东南部建造炼油厂的合同
巴布亚新
几内亚
1994 CNPC 加入了由其它外国公司组成的联合
财团,包括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日本
Marubeni 公司和美洲石榴资源公司,赢得海湾
省的两个海上勘探区块。(1994 年,160 号区块;
1995 年,卡穆西区块)
尼日利亚 1997 根据与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的协议,
CNPC 开始在乍得盆地进行石油勘探。1998 年,
CNPC 在尼日尔河三角洲购买两个石油区块
——OML64 和OML66。
秘 鲁 1993 CNPC 的子公司Sapet 发展公司花费2500
万美元购买了塔拉拉区块。
苏 丹 1997 CNPC 购买了大尼罗河石油经营联合公司
40%的股份,勘探、开发海格立格和尤尼提油
田。这两座油田拥有石油储量85-125 亿桶。
1999 年5 月,从油田到红海苏丹港的940 英里
长的输油管道竣工完成。CNPC 也正在帮助苏
18
丹方面在喀土穆附近建设一座日产50000 桶的
炼油厂
中国台湾

1998 台湾中华石油公司(CPC)和CNOOC 正
式实施1996 年双方签署的合同,勘探南中国海
石油
泰 国 1993 CNPC 与泰国签署产品分成合同开发素克
泰(Sukhothai) 油田
土库曼斯

1998 中国石油和建筑公司投资1400 万美元恢
复油井
委内瑞拉 1997 CNPC 共花费3.59 亿美元购买了两个边际
油田。CNPC 用1.18 亿美元购买了位于英特甘
博北部的一座目前日产6700 桶原油的油田;用
2.41 亿美元购买了目前日产原油2700 桶的卡
拉科莱斯油田
专家呼吁修建“泛亚大陆石油桥”,由联接中东、中亚和俄罗斯的供应商到中国
以及可能的韩国、日本、台湾等客户的综合的管线网组成。他们认为,这样的管
线系统可提高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上获取石油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与有关国家
的石油贸易,可提供东亚地区20%的石油需求。
表3.2 与中国有关的某些输油管线项目
管 线 简 介 长 度 成 本
哈萨克斯坦
-中国
这条管线将从乌津到阿克
秋宾油田,再延伸到哈萨克斯
坦中部的库姆科尔(Kumkol)
油田,最后到中国西部的新疆
自治区。1997 年9 月,CNPC
签署协议进行可行性研究,
3000
公里
35 亿
美元
19
1999 年8 月,CNPC 搁置了这
个项目,原因是生产规模不够
哈萨克斯坦
-伊朗
这条管线从乌津油田经土
库曼斯坦和伊朗到达波斯湾,
从那里将石油运往中国和欧
洲。1997 年9 月,CNPC 签订
协议修建这条管线。但似乎是
不积极的
1000
公里
10 亿
美元
俄罗斯-中

这条管线将从西伯利亚安
加尔斯克输送原油到中国。有
两条路线正在考虑中,一条是
经蒙古到达中国北部省份;另
一条是避开蒙古到达中国东
北。俄罗斯石油公司已提出组
建联合公司进行这条管线的建

2400
公里
20 亿
美元
1997 年,CNPC 提出的对拟议中修建3000 多公里长的中国-哈萨克斯坦输
油管线(CNPC 投标哈萨克油田开发权的一部分)进行的可行性研究表明,这个
“泛亚石油桥”可能部分成为现实。据估计它将耗资35 亿美元。然而,大部分
业内分析家认为,由于这项工程所需的巨大费用,这条管线可能只是个“管线梦”。
熟悉这一项目的一些跨国石油公司的执行董事认为,阿克秋宾和乌津油田合起来
的石油储量不足以证明修建这条输油管线的合理性,特别是在CNPC 同意对这一
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一年后世界石油价格已跌至每桶10—12 美元的情况下。
某些分析家推测,只有当世界石油价格超过每桶14—15 美元时,这条输油管线
在经济上才具有可行性。
这条输油管线在经济上明显的不可行性表明,中国政府对它的热情来源于其
它方面。最可能的原因是出于对它石油供应安全的担心。中国目前不具有有效的
20
海军力量保卫它的海上石油运输安全,因此认为通过美国海军控制的水域,特别
是波斯湾地区,具有关键的战略脆弱性。陆上石油管线可避免美国控制的海运线,
缓解中国对海运石油供应中断的脆弱性。
中国和西方的分析家都强调了这条管线的某些潜在战略优势。最近,在中国
具有影响力的政策杂志《战略和管理》中,一篇文章的作者称,铺设陆上管线具
有政治上的利益,使中国应对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压力时不再那么脆弱。徐小杰(音
译)对于中国的能源战略地缘政治论述得比较广,但是比较含糊,他认为中国投
资于哈萨克斯坦将是中国扩大在哈影响的一个手段。这方面的例子是,CNPC 要
求带50000 名工人到哈萨克斯坦铺设这条管线,这将会使在哈萨克斯坦有大批的
中国人。
一直以来,还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希望中哈管线有助于加强其中亚边界地区
的政治稳定。中国领导人已察觉到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穆斯林民族主义者的
威胁。维吾尔族人占新疆人口的大约46%,在文化和语言上都更相似于其中亚邻
国,而不是其汉族管理者。维吾尔族分裂主义者一直想再建立其自己的独立国家
土特克斯坦。土特克斯坦在1933 年和1944—1950 年间曾短暂存在。从80 年代
开始,维吾尔族和汉族之间的种族矛盾逐渐升级,维吾尔种族分裂主义者对汉族
人制造低层次的恐怖事件。北京下决心要制止这种独立的维吾尔国家的出现,不
仅仅因为新疆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其可作为中亚边界线上重要的缓冲带,同时
也因为如果新疆独立的话,将会激发西藏和台湾进行类似的运动。
过去,中国政府一直试图通过推动维吾尔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经济水平的提
高,最明显的是通过投资新疆的能源开发项目,来平息种族情绪。中国领导层一
直希望,管线,如果建成的话,将能通过为维吾尔族人创造就业机会,来平息其
不满情绪。同时,中国领导层也希望,建设这条管线可以鼓励哈萨克斯坦政府抑
制哈本国的维吾尔种族分裂主义者的活动。
建设这条管线是潜在不经济的,CNPC 迫于国务院的压力,出于经济原因于
21
1999 年8 月搁置了管线的建设计划。阿克秋宾和乌津油田没有足够的储量证明
修建这条输油管线是合理的。预计这些油田可向管线输送的原油产量为15.2 万
桶/日,远低于管线的设计能力(50 万桶/日)。而且,要想使管线经济可行,原
油必须比从中东购买少花5 美元/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
随着中哈管线的取消,中国将没有重要的从陆上进口中亚石油的渠道。从长
期看,通过铁路把石油从哈萨克斯坦运往中国并不可行。新疆的原油生产已经超
出了该自治区的炼制能力,这就迫使将多余的原油通过铁路运往东部。然而,新
疆到兰州的两条铁路线已经接近全负荷运转,因此,最终将无力运输来自新疆或
哈萨克斯坦的原油。此外,无论是建设第三条铁路,还是建设长距离石油管线,
预计多余的原油产量都无法消化得了这些成本,这就使这种形势更加复杂化。结
果最可能的情况是,CNPC 在哈萨克斯坦生产的石油同位于乌津和阿克秋宾油田
附近炼油厂的精炼油品交换。CNPC 已经同俄罗斯的尤科斯石油公司签署了交换
协议。如果从奈卡(Neka)(里海南部海岸的石油港口)修建通往德黑兰的管线,
那么CNPC 就可以向伊朗北部的炼油厂提供原油,换取从波斯湾到中国的等量出
口。
同中哈石油管线的经历相反,中国政府在建设“泛亚大陆石油桥”中俄线段
方面的工作,看来比较有希望。两国官员正在讨论建设从西伯利亚安加尔斯克到
中国的石油管线。有两条线路目前正在考虑中。一条是经由蒙古通往中国北部省
份,另一条是绕开蒙古,通往中国的东北部省份。俄罗斯燃料动力部倾向于第一
条线路,因为该线短170 公里,而中国官员倾向于第二条线路,因为政治风险较
小。估计该管线将花费20 亿美元,每年计划将运输2.2 亿桶的石油。业界方面
称,将在2000 年6 月的中俄首脑会谈期间签署管线建设协议,其后,将马上进
行可行性研究。
战略石油储备规划
对于能源安全问题的关注促使中国政府认真地考虑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22
(SPR)问题,这项工作可能是在国际能源机构(IEA)的帮助下进行。国际能
源机构认为,保持战略储备是石油进口国提高其应对国际石油市场变化的能力所
应该采取的关键措施。中国主张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意图是,以多种方式提高中
国能源的安全保障程度。
首先,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可以减少中国对短期石油供给中断所表现出的脆弱
性。中国分析家指出,中国对中东石油进口依赖程度的增加,意味着其从这些潜
在不稳定地区石油供给中断的脆弱性增加。自1951 年以来,中东原油供给出现
过13 次重大的中断,而且未来石油供给中断的可能性虽然遥远但是的确存在。
同时,中国方面还认为,中东和中国之间的油流可能会由于穿过马六甲海峡的、
数量逐渐增加的油船而引发的运输事故所阻碍。
第二,当国际市场油价急剧增高时,战略石油储备可以平抑国内油价。中国
政府极其关心,其将如何度过类似70 年代那样的石油冲击。当时,中国是石油
净出口国,而且步欧佩克的后尘提高了出口价格。而现在中国是一个石油净进口
国,其对突发性的市场变化的反应是脆弱的。
第三,战略石油储备对以政治或经济为动机的供给中断而言是一种威慑力
量。中国的一些分析家指出,拥有战略储备可以使石油生产国在实施禁运时,仔
细思量。同样的,从战略中储备中释放出油流的能力可以对第三国封锁向中国运
输石油构成威慑力量。
第四,两位分析家进一步指出,建立石油储备可以增加中国在外交事务中的
回旋余地。由于可以不受短期供给中断的负面影响,中国能够采取在假设其没有
石油储备时无法采取的行动。这两位分析家没有特别说明这些行动是些什么行
动,但指出,如果能够自给自足,中国将可以支持其它国家,加强其影响,并提
高其国际地位。
战略石油储备将提高中国能源的安全保障程度,减少其对供给中断的脆弱
23
性,而且可能减缓中国人对越来越多地依赖石油进口,尤其是中东石油进口的焦
虑。如果有多条供给渠道的话,石油进口依赖并不意味着脆弱性。因此,如果中
国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那么就算是100%依赖进口,对石油供给中断相对也不
会那么脆弱。不过,中国要想实现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成本问
题将是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据估计,在一个单位容量为1 亿桶的盐丘设施中存
放,储备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大约为5 美元/桶。
扩大精炼能力,炼制中东原油
中国还希望通过扩大精炼能力,建设能够加工中东原油的设施,来提高其能
源安全保障。建设这类设施的必要性,不仅在于中国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
逐渐增加,同时也是由于中国能源规划者最近作出决策,决定通过加工进口原油
替代进口精炼油,来满足国内石油需求。这一战略反应了中国政府的一个理念,
即就能源安全而言,原油进口比精炼油进口更好,可能是由于精炼油品的储存成
本更高,而且比原油更容易变质。
中国现有的炼油厂大多无法加工中东原油,因为中东原油比目前炼制的原油
硫含量更高。在进口产自亚洲的低硫原油方面,中国在同日本、韩国和其它大的
进口国竞争,而且中国能源规划者也意识到这类产品的出口可供性在下降。因此,
中国将越来越多地依赖中东的原油供给。预计中东原油进口在中国总进口量中的
份额将从1997 年的48%增加到2010 年的81%(见图3.1)。阿曼是中国目前最
大的原油进口国,其次是也门、印度尼西亚和伊朗。预计沙特阿拉伯在中国原油
进口中的份额将会增加(见表3.3)。中国的炼油厂可以炼制来自阿曼和也门的
“甜”(低硫)原油,而难以处理来自诸如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
这类国家的“酸”(高硫)原油。
24
图3.1 中东原油进口在中国总进口量中的份额
资料来源:Fereidun Fesharaki,Kang Wu,《中国能源供需展望和政府政策》,
美国东西方中心,夏威夷,火奴鲁鲁,1998 年7 月29 日
表3.3 1999 年中国原油进口的主要来源
国 家 占总进口的份额(%)
阿曼 13.7
也门 11.3
印度尼西亚 10.8
伊朗 10.8
安哥拉 7.9
沙特阿拉伯 6.8
英国 6.0
挪威 5.5
越南 4.1
阿根廷* 3.7
资料来源:Fan Wenxin,“1999 年中国石油贸易创历史新高”,《中国油气和
石化》,2000 年2 月1 日,第8 卷,第3 期,第13 页
*译注:原文中此表有误,“阿根廷”误为“安哥拉”,译者这里根据其它资
料进行了订正
25
无论对于中国政府,还是中东那些渴望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中东石油公司,
改造和扩建中国沿海的炼油厂都是需要最优先解决的问题。中国政府希望同中东
产油国建立长期的能源关系,而且已经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吸引来自沙特阿拉
伯、科威特和伊朗的外国投资,建立合资炼油厂,以确保满足中国所需要石油的
大部分。这一战略与石油出口国想寻求稳定的石油市场这一长期规划不谋而合。
数年来一直在中国活动的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在福建省
的一座炼油厂扩建项目中拥有25%的股份。该公司提议同韩国三洋公司
(Ssangyong)和中国化工集团(Sinochem)在山东省建设一座炼油厂,目前正在等
待政府的批准。1999 年11 月,沙特阿拉伯和中国签署了一项协议,在福建省建
设一个炼制能力为24 万桶/日的炼油厂,该炼油厂将使用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石
油。科威特石油公司(KPC)在中国外海的Yacheng13-1 号天然气田(莺歌海—
琼东南盆地的崖13-1 气田)中持有14.3%的股份。科威特石油公司的官员正在
与CNPC 就参与齐鲁炼油厂的扩建工程进行谈判。如果谈判成功,科威特石油公
司将用长期供货合同换取股份。伊朗也承诺给南方的一座炼油厂提供资金,进行
炼油厂的改造,以使其能够炼制来自伊朗的硫含量中等的原油,但是目前尚未明
确签署协议。
发展天然气工业
中国政府还通过发展国家的天然气工业提高中国的能源安全保障程度。在中
国,扩大天然气的使用一直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对天然气使用缺乏官方
的运动;中国的天然气储量位处偏远;管线基础设施不足;天然气市场不发育;
以及资金不足。但是,在过去几年,中国政府扩大了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
作用,主要是由于中国对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石油的忧虑以及由煤引起的中国环
境的广泛退化。将重点放在天然气开发的其它原因包括:能源的长期短缺和不平
衡;同煤相比,天然气价格更具有竞争力;以及由于工业结构调整使中国国有石
油公司对天然气市场份额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目前,中国天然气大部分被肥料和
化工厂所消耗,但是政府把城市工业部门和住户以及交通部门作为提高天然气使
用的目标。
中国政府已经加快了开发国内天然气储量的步伐。由于中国的石油公司面临
26
技术和资金限制,加上中国希望尽快利用天然气储量,因此,中国鼓励外国石油
公司参与天然气开发项目。最近,CNPC 和壳牌公司签署了一个意向书,开发位
于华北的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Changbei 天然气田。预期2004 年该投
资额30 亿美元的项目完成以后,将在20 年内向中国东部每年输送105.9tcf 的天
然气。中国政府还批准了建设从新疆自治区向上海市输送天然气的天然气管线。
预计2001 年开工,建设管线的成本估计为72.3 亿美元。在新疆勘查天然气估计
还需另外花费60 亿美元。CNPC 计划成为最大的股东。欢迎外国投资者投资该
项目。不过,据中国一位官员透露,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很可能是害怕外国
人控制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外国投资者将不会被授权负责该项目的经营。
中国政府计划通过液化天然气和通过管线进口来补充中国有限的天然气储
量。2000 年1 月,中国政府批准了在中国广东省深圳建设一个液化天然气终端
的计划。工业报告指出,国内投资者将在该项目中持有65%的股份,其中中国海
洋石油总公司将作为最大的股东。剩下的35%股份将提供给外国投资者。估计该
项目将花费36.8 亿美元。项目建设的第一阶段将于2005 年完工,向广州、深圳、
佛山、东莞提供液化天然气。二期工程将于2010 年完成,向另外5 个城市提供
液化天然气。由于广东离中国产煤省份很远,进口液化天然气的成本可能比使用
国产煤要低,因此,广东是液化天然气的潜在大市场。另外,还计划在上海附近
建设第二个液化天然气终端。
中国能源规划者们对于通过管线进口天然气也进行了认真的考虑(见表
3.4)。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就建设从东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附近的科维克金气田
穿过蒙古到达中国以及可能的话,到达韩国和日本的管线同俄罗斯进行商谈。两
国第一次正式表示愿意建设该管线是在1994 年11 月,CNPC 和俄罗斯燃料动力
部双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在俄罗斯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1997 年6 月访问北京
期间以及1997 年11 月中俄峰会期间,双方签署了建设管线协议。6 月份签署的
协议预想,在30 年的时间里,每天运输大约20 亿立方英尺天然气。11 月份的
协议指出,在预期的20 亿立方英尺/日的天然气流中,其中一半将输送给中国,
另一半输送到韩国和日本。同时,该协议还提出,管线将在30 个月内铺设完成,
27
成本为120 亿美元。对于如何筹集铺设管线的资金,两个协议中均未提及。1999
年2 月,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协议,就管线问题进行可行性研究,估计完成该可
行性研究将花费3 年时间。
表3.4 涉及到中国的一些天然气管线项目
管 线 简 介 长

成 本
新疆-上海 该管线将把中国西北的天
然气运往中国东部。CNPC 将
为控股股东。BP-Amoco 和Eron
公司在该项目中持股
4200
公里
72.5 亿
美元
土库曼斯
坦-中国-韩国-
日本
天然气管线将从土库曼斯
坦经由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
斯坦到中国江苏省的连云港,
很可能还延伸到韩国和日本。
CNPC,Exxon公司和三菱公司
最近完成了可行性研究
到中
国6250 公
里,到韩
国和日本
8500 公里
到中国
95 亿美元,延
伸到韩国和
日本220 亿美

俄罗斯-中

天然气管线将从东西伯利
亚的伊尔库茨克附近的科维克
金气田经由蒙古到北京或山东
省日照港。1999 年2 月,俄罗
斯和中国签署了协议,以完成
该管线的可行性研究。韩国对
该项目感兴趣
到北
京2500 公
里,到日
照3400 公

80-120
亿美元
由于华北天然气市场— —所计划的科维克金天然气的目标市场— —目前尚
没有能力支持这条拟议中的天然气管线,因此伊尔库茨克管线项目进展一直缓
慢。预计由该管线向华北输送的天然气量——10 亿立方英尺/日——是该地区目
前天然气消费量的三倍。要想扩大市场,需要经管线向大客户供应天然气(发电
厂,把使用锅炉改为使用天然气的工厂,化肥厂)。但是,由于中国电力供过于
28
求以及煤往往是比天然气更便宜的燃料,因此目前对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发电厂并
没有太大的需求。对于锅炉转化的需求也是有限的,因为这样做昂贵,而且很多
锅炉都在亏损的国有企业手里。而且,目前对于新肥料也没有急剧需求。行业专
家预计,至少需要10 年,华北市场才能够吸纳伊尔库茨克管线预期输送的10 亿
立方英尺/日的天然气。
伊尔库茨克管线项目进展迟缓的另一个原因是,一直没有解决管线如何融资
的问题。铺设管线的成本估计为80—120 亿美元,具体成本将视设计的管线长度、
直径以及压气机站点的数量而定。中国和俄罗斯不可能完全靠自己来融资。两国
一开始都希望韩国和日本能够给管线投资,比如韩国,天然气市场潜力巨大。该
国看好进口液化天然气,而且可能把科维克金天然气作为一个较便宜的来源。日
本也是大的天然气消费国,而且从日本人的利益讲,对于酸雨的考虑也可能是一
个重要因素。日本政府在中国已经投资了很多清洁能源项目,而且可能把伊尔库
茨克管线作为减少中国对煤的使用进而减少其对日本环境的损害的另一个途径。
尽管由于亚洲金融危机,日本和韩国能否参与该管线尚无法确定,但是媒体报道
称,韩国国家公司韩国天然气公司(Kogas)仍对此感兴趣。
随着中国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另一条可能会成为经济可行的跨国天然气管线
是在土库曼斯坦和中国江苏省的海滨城市连云港之间铺设管线,这条管线有可能
经由韩国通往日本。CNPC 和三菱公司于1992 年向土库曼斯坦总统提出向中国
出口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的建议。在李鹏1994 年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CNPC 和
土库曼斯坦石油天然气部签署了一个意向书,成立一个委员会研究管线问题。一
年以后,CNPC、三菱公司、艾克森公司达成协议,开展可行性研究,据他们报
道,他们在1996 年完成了这项研究。由于管线长(陆上6200 公里,海上2300
公里),加上中国天然气市场有限,使得现在进行该项目要承担很高的风险。但
是,一旦新疆和上海之间的管线建设起来,土库曼斯坦的项目将变得更为经济可
行,因为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可以使用新疆到上海的管线。
中国的文章一般都把发展中国天然气工业以及进口天然气看成是改善中国
29
能源安全状况的一个途径。天然气进口不仅可以使中国能源供给来源(条件是其
不是来自于中东)多样化,而且还会减少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和石油供给中断
的脆弱性。通过流经中国领土的管线从国外进口石油将会使中国的规划者们有心
理上的安全感,当然,在中国的文章中,从没有明确地提及这一点。
不过,中国分析家意识到,天然气的安全保障也成问题。尽管在中国,普遍
的看法是管线进口比油船进口要安全,但这也不能保证绝对的能源安全;供给中
断的可能性依然是存在的。液化天然气进口,尤其是从中东进口,将会同石油进
口一样,易受禁运、封锁、运输事故的灾难性影响。另外,据报道,中国一些高
级领导人和人民解放军的一些高级将领,把建设始自俄罗斯的天然气管线,看作
是对中国能源和国家安全的威胁,因为在地区性或全球危机期间,这将会使中国
因为供应切断而受到不必要的冲击。
石油对外开放
中央政府渴望通过开采未曾开采过的国内储量来减少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
赖这一迫切心情,促使其逐渐把陆上钻探区对外资开放,特别是位于中国西北部
的新疆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外商投资被看作是改善中国能源保障程度的一种手
段,因为跨国石油公司拥有能够使中国陆上石油产量最大化所必需的技术、资金
和管理经验。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同外国公司合作,使中国发展世界级的石油工业。
自1982 年以来,外国公司就一直活跃于中国的石油部门。最初,中国只允
许外国油公司进入海上区块,求得在中国不失去对陆上重大石油生产基地控制的
情况下获得专业经验。不过,海上勘查一直是非常失败的。1996 年,仅生产了
大约7330 万桶,以两倍到三倍于陆上油井的成本生产了国内石油的10%。因此,
中国官方和外国承包商现在都认识到,解决中国石油不足的希望,要寄托在塔里
木盆地。
自1985 年,开始允许外国公司勘查陆上油气区,但是,直到几乎10 年以后,
中国政府才向外国人开放塔里木盆地。1993 年,中国政府拿出塔里木盆地东南
30
部的5 个区块,邀请外国公司投标,其主要原因是认识到中国不拥有开发如此大
规模和如此复杂的油田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自给自足的关心使得就外商参与中国陆上石油业所展开的争论五花八门。
就中国内陆区域是否要对外国公司开放,中国高层领导意见是有分歧的。与此类
似,在CNPC 内部,就最多可以允许外商持多少股份,意见也是不一致的。首先,
该公司有在册员工140 万人,其可以将产量下降的东部油田的员工转移到塔里木
盆地,因此,它不愿意给外国公司提供工作机会。其次,公司领导层希望因为塔
里木盆地的重大发现得到提升。该公司的很多高层领导,升迁到目前的职位都与
大庆油田的重大发现有关,现在也希望旧戏在西部重演。低层次的官员们也希望
通过发现类似的大油田而得到提升。该公司的塔里木办事处对中央政府决定对外
资开放塔里木盆地尤其反对。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反对,使得把那些边际区块提供
给外国公司,而把最有把握的区块留给了CNPC。外国公司钻出的干井以及CNPC
在经挑选的区块中没有重大发现,挫伤了外国公司对塔里木的积极性,尽管1995
年,中国政府又拿出8 个区块招标。
很多中国官员认识到外商参与陆上石油勘查和开发项目对于减少中国对进
口石油的依赖是致关重要的。最近的进展表明,这种认识使外资更多地参与到中
国的石油部门。1997 年,在中国重要的共产党杂志《求是》上发表了一篇重要
的政策声明,当时的总理李鹏强调了利用国外和国内资本开发中国资源的重要
性。在新修改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正式鼓励外商参与某些石油、石
化和化学项目,比如三次石油回采技术,石油管线以及仓库建设和管理。此外,
目前,新区域也开始对外国公司开放,主要是中国西部和松辽平原,以开展风险
勘查和开发。1997 年,日本国家石油公司(即日本石油公团——译注)取得了
塔里木盆地一些较好的区块,这是第一家取得较好区块权益的外国公司。1999
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正在执行的外商合同有27 项。
31
第四章 中国寻求能源安全保障的潜在动机
在中国寻求能源安全保障诸多努力的背后,隐含着中国政府惧怕依赖外国石
油的思想。中国政府对其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感到不安,这种情绪植根于50 年代
苏联参与中国石油部门的不愉快经历和70 年代中国利用石油出口手段影响日本
外交政策的经验。如前所述,50 年代,苏联顾问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影响极
大。60 年代,由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顾问撤离了中国。这造成了中国能源的
严重短缺。当时中国50%以上的精炼石油产品要依赖于苏联这个新对手。70 年
代,在成为石油出口国后,中国政府随即仿效苏联把石油出口当作外交政策的工
具。他们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把石油卖给日本,以打消日本人投资开发西伯利亚石
油和天然气的积极性。因为中国领导人担心这些资源开发项目会强化西伯利亚地
区的运输和通讯基础设施,从而增强苏联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实力。东北是中国
工业的腹地,也是战略上最易受打击的地区。过去的经历使中国领导人深刻认识
到,依赖外国石油会使自己处于外国经济和政治的压力之下,进而使国家安全受
到威胁。现在,中国又成了石油净进口国,中国政府中惧怕依赖外国石油、将其
视为战略薄弱环节的论调可能再次占了上风。
中国分析家们把美国看作中国能源安全的最大威胁。因为美国无论在军事、
经济,还是技术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许多中国分析家认为,美国不愿
看到中国逐步强大,怀疑美国在寻求限制中国这个潜在对手的崛起。他们引证了
以下的例子:美国批评中国的人权记录;向台湾出售武器;1996 年中国进行导
弹试验时,美国在台湾周围水域部署了两支航空母舰舰队;修改了美-日安保条
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美国国会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以及可
能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中国分
析家们尤为关心的是,没有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有足够的力量与美国抗衡。
他们认为中国在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面前显得尤为脆弱。
中国近年来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这意味着美国还可以利用能
32
源安全问题来压制中国。中国政府对美国海军控制着从波斯湾到南中国海整个石
油运输航线的现状感到不安,因为这是中国大量的进口石油的必经之路。如果中
美关系出现敌对情况,美国可以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切断中国的石油供应。中
国报道国际事务方面消息的杂志“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有一篇文章说,美国可以
利用其对中东石油的控制“限制”中国。另一篇评论文章走得更远,指出美国已
经对中国实施了“能源遏制”政策。根据这篇文章,美国的这项政策是,通过获
取对中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的控制权和阻塞中国进口石油的通道,来削弱中国的
力量。美国目前并未推行这样的政策,但中国的分析家们却把其石油供应的中断,
当作美国今后可能采取的遏制措施。
中国分析家们虽未明确指出,但认为美国还可能对中国进行实施经济制裁,
以此来惩罚中国所做的从践踏人权到武器销售等一系列美国不愿看到的事。经济
制裁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鉴于中国难以承受来自美国的
经济压力和相对缺少同盟国的现状,美国是有可能使用或威胁使用石油制裁手段
的。
中国寻求能源安全保障工作的部分目标是减少中国石油供应在美国势力面
前的脆弱性。中国感兴趣投资开发中亚和俄罗斯能源资源的主要原因是,与波斯
湾及连接波斯湾和南中国海的石油运输航线相比,这些地区较少受美国势力的控
制。与此同时,中国在中东地区开展“石油外交”,是为了确保自己能从这个美
国控制的地区内获得源源不断的石油。该地区向中国出口大量石油。这些工作反
映出,北京通过发展双边关系,尤其是与邻国的关系,建立起广阔的能源保障网,
从而减少其在美国势力面前脆弱性的大战略。同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
司(CNPC)的国际化也是为了在被美国、日本和欧洲控制的世界石油市场上争
得一席之地。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其他措施以减少石油进口量,增强中国应
付石油供应中断,包括美国制造的石油供应中断的能力。
中国分析家们认为,从中亚进口石油较少受到美国的威胁。北京的一家名为
33
“中国战略和管理研究学会”的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关于中亚问题的报告,指出,
美国介入中亚事务不会直接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虽然美国是开发中亚能源资源
的竞争者,但尚不足以对中国从该地区获取石油形成威胁。不仅CNPC 在竞标中
击败了美国几家大石油公司,争取到哈萨克斯坦的乌津和阿克秋宾油田的开发
权,而且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中亚也更可能放弃美国而选择中国作为能源合作
伙伴。该报告说,中亚国家优先考虑与邻国合作,这显然对美国不利。此外,美
国与中亚在地理上相距甚远,这也牵制了美国在该地区使用武力。
由于美国在中亚地区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对拟议中的中国-哈萨克斯
坦输油管线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主要是因为这样一来,中国就可以避开美国海军
控制的海上石油运输线,从中国地面部队占优势的地区开辟一条陆路石油供应路
线。尽管许多工业分析家立即否定了该管线的经济可行性,中国的一些分析家和
官员仍然不放弃该项目,因为这条管线可以帮助中国在中美关系急转直下时摆脱
对敌对力量控制的石油的依赖。
中国对西伯利亚能源资源感兴趣同样也是因为这些资源处于不受美国军事
力量控制的地区。拟议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运输管线如果建成,也可使中国获得一
条不受美国海军威胁的石油供应线。然而应该指出,这种观点并未在中国政府中
获得一致同意。据说,一些中国领导人和人民解放军官员站在国家安全的立场上
反对扩大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他们担心如果中俄之间发生危机,俄罗斯将
停止向中国运送能源资源。
中国政府希望减少其从中东地区获取的石油供应易受美国势力牵制的程度。
中国领导人对美国在中东拥有很强的势力感到不安,因为该地区向中国出口大量
石油。中国能源安全分析家指出,美国控制着中东地区的石油,日本和欧洲主要
国家――美国的联盟国――则是该地区石油的重要消费国。尽管今天世界上仍有
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些分析家看到,中国将为获取中东石油而与美国及其盟国竞
争。他们争辩说,中国在这场“斗争”中将处于劣势,因为中国在该地区没有太
34
多的影响力。他们认为,美国、日本和主要欧洲力量都不希望中国也加入到中东
石油消费国的行列,担心这些西方国家因为害怕中东地区石油供应量不足,可能
会限制中国获取中东石油。中国对西方国家可能采取的限制行动甚为忧虑,因为
他们与中东石油生产国的关系不如美国及其盟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硬。一位分析
家说,“中国推行与资源出口国发展关系的战略起步过晚,因此关系不稳定。尤
其是与那些有可能向中国出口石油的国家,情况更是如此。”中国政府相信,与
中东地区石油生产国建立巩固的双边关系有助于中国从该地区获取所需的石油。
中国致力于与中东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有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目的。
经济方面,中国推行两位分析家所描述的“两个进口,一个出口”战略,以
加强与中东的能源联系。“两个进口”指进口石油和引进资本发展中国石油工业。
中国石油公司与几个中东国家签订了长期供应合同。比如,1995 年5 月,中国
与伊朗商定,把中国从伊朗的石油进口量提高三倍,从2 万桶/日增加到6 万桶/
日。1997 年10 月,沙特Aramco 公司宣布,沙特阿拉伯向中国出口的原油也将
提高三倍,增至6 万桶/日。中国政府还鼓励中东石油公司参与中国石油工业。
如前所述,沙特国家石油公司(Aramco)、科威特石油公司,可能还有伊朗国家
石油公司,都在帮助改进和扩大中国的炼油厂,使其适于加工来自中东的含
硫原油。“一个出口”指中国到中东地区投资勘查和开发石油资源。1997 年,CNPC
签订了开发并生产伊拉克al-Ahdab 油田的协议。CNPC 和CNOOC 还感兴趣在伊
朗投资。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发展与中东地区巩固的能源联系,为其从该地区获得
所需的石油保驾护航。
政治方面,中国寻求通过加强在该地区的外交工作,提高从中东进口石油的
保障程度。中国政府看来相信,强有力的双边政治关系可以使其在发生危机时仍
能获得有保障的石油供应,尽管历史的经验证明情况正相反。1999 年,中国几
位国家领导人访问了阿尔及利亚、以色列、约旦、摩洛哥、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
这些高层访问是为了加强中国与该地区各国的联系。美国在这一地区有许多盟
国,而中国几乎没有。“中国战略和管理研究学会”最近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
35
这种外交工作对于巩固与反感美国在中东存在的中东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可能
是有效的。的确,与中国双边关系最紧密的国家是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分别受到
联合国和美国制裁的国家。看来中国领导人把对这两个国家的政治支持当作从这
两国获得能源供应的关键措施。据报道,中国所以能够成功地与伊拉克达成石油
交易,是由于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且是联合国处理制裁问题组织
的参与国。
军事方面,中国有可能利用武器销售手段使其与中东石油生产国的关系更紧
密,并可能减少其进口石油帐单上的数额。中国过去曾出口武器给伊朗、伊拉克、
利比亚和沙特阿拉伯。尤其令人关注的是,中国还向伊朗销售C-801 和C-802 反
巡航导弹,从而对油轮运输和美国海军在波斯湾的舰只形成威胁。一些西方分析
家推测,尽管中国1997 年9 月和1998 年1 月向美国承诺停止出口反巡航导弹给
伊朗,但中国政府仍然有可能使用武器换石油手段。一位分析家推测,中国的一
个军械生产部门和主要的武器销售机构――NORINCO,将会参加中国为开发伊
拉克al-Ahdab 油田而组成的联合公司,目的是向伊拉克索要其在两伊战争期间
购买武器欠下的债款。鉴于伊朗向中国政府支付其购买武器所欠的债款也有困
难,中国领导人可能会考虑以武器换石油的解决办法,尤其是在油价高时可以采
取这种办法。中国政府不再向伊朗出售反巡航导弹还出于一些十分令人信服的原
因。首先,中国官员可能认识到伊朗可能会利用这些武器阻碍从该地区自由运出
的石油。其次,由于美国官方认为中国在不扩散武器方面的合作态度对中-美关
系极为重要,继续销售武器会使中国与美国的关系紧张化,这显然会对中国的能
源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简言之,中国政府希望通过发展与中东石油生产国的密切关系,保障其在这
个美国拥有强大势力的地区获得公平的石油份额。中国在中东地区的经济、政治
和军事活动可能会有利于其在该地区投资勘查和开发石油资源,以及与该地区的
石油生产国,尤其是与美国关系不好的石油生产国,签订长期石油供应合同。然
而,中国对中东地区,尤其是该地区能源市场越来越深的插足,一般来说都不会
削弱美国海军对中国石油进口的干涉力量。
36
CNPC 和中国领导人下决心进军世界市场,也是中国政府为减少其石油供应
在美国势力面前的脆弱性所作努力的一部分。CNPC 不满足于仅仅是一家国有企
业,正在寻求发展成与壳牌(Royal Dutch/Shell)和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同等规模的跨国公司。该公司1998 年年度报告中宣称,“我们的任务是加入到世
界著名的石油公司的行列。”CNPC 总裁马福才希望,2005 年他的公司“在主要
经济定额方面能够位居世界50 大石油公司中的前10 名”。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是
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CNPC 在外国的投资使该公司的官员有机会证明他们能够
在海外开展业务,学到了在外国工作的必要的技能,并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技术和
管理工作。事实上,CNPC 的子公司“中国石油工程和建设公司”是如此珍惜获
得海外工作经验的机会,以至于他们愿意在赚不到利润的情况下在苏丹建一条
940 英里长的输油管线和炼油厂。这也可能是CNPC 的官员们利用海外交易
为个人获取贿赂和回扣造成的后果。
中国领导人支持CNPC 发展成世界级石油公司的雄心壮志。CNPC 的国际化
不仅是中国政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公司计划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国能源安全战
略的内容。中国政府显然对世界石油市场为美国、日本和西欧的公司所控制的现
状感到不安,这些国家有可能联合起来限制中国获取石油。中国领导人可能把
CNPC 的国际化看作是保障中国获取所需石油的另一个手段。此外,鉴于中国政
府长期以来惧怕依赖外国石油的思想,及其控制能源资源的传统需要,中国石油
公司参与国际石油勘查和开发项目可能会使中国领导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中国
的能源规划者和分析家看来都存在这样的观念,即如果持有某海外油田的股权,
那么就可以有更大的权力决定将该油田生产的石油出口到中国。然而,CNPC 持
有股权的油田大部分都位于委内瑞拉、苏丹和哈萨克斯坦等国,由于后勤困难和
运输成本等问题,这些油田生产的石油实际上都无法进入中国。
中国开展的其他能源保障工作一部分也是以减少美国对中国能源供应的影
响为目的。首先,中国政府正在力求通过扩大国内生产,减少石油的进口量。外
国公司的介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条件,因为外国公司拥有中国公司所欠缺的
37
资本、技术和管理大型项目的技能,这些都是在地质条件复杂的有远景地区勘查
石油所必须的。其次,中国政府寻求通过发展中国的天然气工业来减少石油进口
量。虽然天然气一般来说只是煤的替代品,但在运输部门,天然气也可以替代石
油。中国有几个城市已经在使用天然气驱动的汽车,还有一些城市也可能将使用
这种汽车。最后,如果中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就可以抵御石油供应的短期中断。
事实上,战略石油储备将是减少中国能源脆弱性的关键措施。
第五章 结 论
中国开展的各项寻求能源安全保障的工作,反映出该国对外国能源的需求日
益增多。近年来,中国从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这引起了中国领导
人的极大关注。他们把从国外进口石油看成是战略上的脆弱性,外国势力可能会
利用这种脆弱性。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许多中国人认为美国不愿意看
到中国日益强大起来。因此,中国政府把美国视为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威胁。中
国开展的能源安全保障工作反映出他们的这种心态。这些工作大部分是防御性
的,着眼于减少中国的石油供应在美国势力面前的脆弱性。中国政府在开发哈萨
克斯坦石油资源和修建从哈萨克斯坦西部到中国西部的输油管线这两件事上表
现出来的热切态度表明,中国的规划者们希望避开美国控制的海上石油运输线,
从其他途径获得有保障的石油供应。同样,中国致力于扩大与中东产油国的经济
和政治联系,以及可能的军事联系,也是为了保障自己能从这一地区获取石油。
该地区可以供给中国大量石油,但又是一个美国部署了强大军事力量的地区。
CNPC 的国际化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希望在美国及其盟国的石油公司唱主角的世
界石油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然而,中国为实现能源安全所开展的目标明确的国际工作可能达不到供应来
源多样化的目的,也不会减少其能源供应在美国势力面前
的脆弱性。这不仅是由于许多拟议中的输油管线能否建成令人怀疑,而且由
38
于中国取得了开采权的海外油田的产量可能远远不足以弥补中国在今后20 年内
国内石油供应的不足部分。此外,从运输和后勤成本的角度看,中国在海外生产
的石油实际上将无法运回国内。这些石油最大的可能是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或者
与能够运进中国的石油交换。这样一来,中国还是要依赖美国保护下的海上石油
运输线来实现其能源(不)安全。
资料有些过时,大伙看着玩吧
中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8日电(记者王立彬)中国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项目办公室最新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石油储量产量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记者18日从国土资源部获悉,作为中国油气资源领域评价范围最广、涉及矿种最多的资源国情调查,经过4年努力的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石油远景资源量1086亿吨,地质资源量765亿吨,可采资源量212亿吨,勘探进入中期;天然气远景资源量56万亿立方米,地质资源量35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22万亿立方米,勘探处于早期;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7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量11万亿立方米;油页岩折合成页岩油地质资源量476亿吨,可回收页岩油120亿吨;油砂油地质资源量60亿吨,可采资源量23亿吨。



  地质资源量指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最终可以探明的油气总量,包括已探明的和尚未探明的。可采资源量,指在未来可预见的条件下可以采出的油气总量,包括已采出的。

  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石油储量产量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天然气储量产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30年,石油产量可以保持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产量可以达到2500亿立方米,油气当量“二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同时,油页岩和煤层气资源潜力可观,未来可以对常规油气资源逐渐形成重要的补充。

  为进一步摸清中国油气资源家底,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于2003年底启动了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石油天然气评价了全国115个盆地;煤层气评价了42个含煤盆地(群),覆盖了全国主要含煤盆地;油砂评价了全国陆地24个盆地的106个矿带;油页岩评价了全国47个盆地的80个含矿区。5家石油公司、6所大学和6个科研机构的17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评价工作。
储量达300亿吨:南海被列为国家十大油气战略选区之一
OILNEWS.COM.CN  中国石油网     2005-04-06
中油网消息:南海将成为我国能源接续基地,那里蕴藏的丰富的油气资源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南海已经被列为国家十大油气战略选区之一,专家建议应加大海洋油气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深海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大伟说,我国陆上含油气盆地中主力油田大部分已有30多年的开采历史,多数油田原油采出程度高达70%,进一步扩大产量的空间十分有限。相对来说,海上油气资源则是一块待开垦的处女地,争取在海域油气勘探上有新突破,是破解我国石油困局的一把钥匙。 

  据统计,世界海洋石油资源量占全球石油资源总量的34%,全球海洋石油蕴藏量约1000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的为380亿吨;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在进行海上石油勘探,其中对深海海底勘探的有50多个国家。在人类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海洋石油成了海洋资源的重点。

  张大伟说,南海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180个。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约占我国总资源量的1/3,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南海自上世纪60年代发现石油以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都前往开采石油。现在南沙海域油井已超过1000口,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5000万吨,相当于大庆油田一年的产油量。

  然而,当别的国家不断加大南海石油勘探开采步伐时,我国至今仍没有在南海竖起一座井架,打出一口油井。我国海洋石油资源开采的主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南海的活动范围还仅限于近海海域,距离南海有争议的海域还很远。专家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油气资源调查研究起步较晚,海域的油气勘探程度和油气资源的探明程度较低,造成我国海上石油资源勘探的后备基地不足。

  近年来,我国在浅海石油地质勘探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深水区域的勘探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加强深水区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应成为下一步的重点之一。张大伟说,南海水深一般在500米到2000米,属深水作业区。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发展深海油气的勘探和开发技术。

  3月14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以及越南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签署了为期3年的《在南中国海协议区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3家公司将在一个总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的协议区内研究评估石油资源状况。张大伟说,这是我国利用南海石油资源的一大突破,其意义不可小视。通过与菲律宾和越南的合作,将对推动我国深海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张大伟建议,我国在加强近海和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同时,也要加强世界性深海油气资源战略区域的优选评价工作。石油开采应确立先后顺序,如先海上后陆上;先开采中远深海,后开采近海等等。目前,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已经在南海南部的14个主要盆地进行了油气资源评价,勘探开发南海的石油资源将对我国的石油供应产生积极的作用。
应该限制资源开采,不要再新上马各冶炼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