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的设计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20:39
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的设计师

北京的奥运,俺是在上海的姑父家中参与的。十号那天,一边收看男子举重48公斤级比赛,一边到网上幸灾乐祸地浏览有关俄格冲突进展的新闻。电视里北京小伙龙清泉刚刚嗷嗷叫着举起杠棱,这边MSN就有传消息过来了:“您说俄罗斯会不会吞并格鲁吉亚?印刷所不会遭殃吧?”俺一看发信人——“印刷所的设计师”。左胸腔里那颗鼓动全身热血的心忽然小颤一下,暗说:真是巧啊。
俺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记叙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作者是文学大师茅盾。文中介绍了地下印刷所的设计、施工、使用情况、被破获经历和最终归宿。全文不足三千字,但主题明确、语句简洁,即没有对革命工作肉麻的吹捧赞颂,也没有作者本人画蛇添足的感慨评论,写的干脆利落。
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课本里为数不多能让学生主动产生兴趣的课文之一,因为里面不光交代了地下印刷所的结构布局、那条利用水井隐蔽起来的通道,还提供了详尽的数据。按照讲义和教纲布置,除了一般的段落分析以外,还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将其画出来。如此一项语文课上布置的作业,不但考查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又综合了美术、几何等其他学科,是不折不扣的“素质教育典范”。俺当年上这课时正处在容易骚动的青春年岁,那些细致的描述和数据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和联想,连那些平时一贯理强文弱的偏科生都积极投入其中,几个有些美术天赋的同学画的居然还是立体剖视图。大家的作品一个比一个精致,谁都不服谁,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语文老师是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太太,见此情景,不仅破天荒地给所有人的作业都评一个大大“优”,还在下一节课让出小半堂,请大家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利用所学知识,为斯大林同志出谋献策:怎么改进暗道的设计,才能瞒过那个狡猾的宪兵队长?
全班同学闻言大喜,部分按捺不住革命热情的激进分子当场高呼“乌拉”,大家又沉浸在一场无比幸福和酣畅的讨论当中。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
两年前,俺结识了一个“问题少年”。某天下午俺回父母那里,电梯升到了楼层,门分左右,却看见包括我父母在内的一帮邻居围成一个大圈吵吵嚷嚷。如果此景改在自由市场而不是电梯间的话,很容易让人联想群众正在抢购三毛八一斤的上好带鱼。在拉扯成一团的人群中俺看见有一张因过分激动而扭曲的面孔,在吵嚷中俺分辨出分别发自中年男人和中年女人的的怒喝和哭叫。
在北京,住大杂院和住楼房的居民因环境的炯异而具有截然不同的处世法则。在大杂院这种半开放格局中,邻里的生活隐私受到相互之间的打探和侵扰,一家有声,全院皆动。而住楼就截然不同,每家都是一个封闭的单元,即便通过管线和墙壁传过一些动静,只要不是地震就可以装聋作哑。能把楼层邻居惊动出来,可见闹的有多邪呼了。事后俺了解到,吵闹起自一家三口:这家的孩子上中学之后成了一个“问题少年”,抽烟、劫钱、从事一些数额不大的赌博并结交上一些社会青年,在不久前参与一次未经周密策划的偷车行动时被当场抓获。灰头土脸的父亲把不争气的儿子从派出所领回家,打算施行惯用的专政手段。不料处在青春期儿子居然胆敢反抗了,他冲进厨房拉出菜刀,声称父子对磕,同归于尽。
激情胜过了亲情,荷尔蒙淹没了理智。如果不是邻居的及时劝阻,一场骨肉相残的悲剧就要发生。
当天晚上,这家的女人敲开我父母的家门。她向我们大倒苦水——丈夫的倔脾气、儿子的没出息、自己夹在两者当中饱受的惊怕和委屈。吐完这些零零碎碎,母性让她把话题都集中到儿子身上,她说除了那些已经被邻居了解到的情况以外,这个孩子还有很多地方让他放心不下:在家里跟我顶嘴,以前还很害怕他爸爸的,眼下居然敢还手,照这样下去就没人能管他了;在学校顶撞老师,开家长会他们班主任反应说他在同学里搞串连,联合反对班主任;花七千多块给他买的电脑,他一回家就上网,不做作业不洗手,连饭都不吃,还关上门不让我们看,我们一推门,他立刻就按键盘;有好几回我就看他冲着电脑偷偷地笑,我听人说网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别人家长开完家长会就走了,我们是被老师点名留下的,班主任一说他,我这脸都不知道往哪搁呀……
她说的越来越激动,抽泣的频率逐渐加快,身体反复抖着机灵,就象憋着一个总也打不出去的喷嚏。看的出来,儿子在她心中的份量远远大过了丈夫。
趁她停顿的功夫,我家人递给她一杯热水。她把嘴唇帖在杯子边上呡了一口,再抬头对我说:“我听说您也是当过老师的。能不能帮我劝劝这孩子?”
说了半天,也就是最后这句话表明了她此行的目的。之前的一系列,说是倾诉,更象是铺垫前奏和博取同情。俺比较反感这种拐弯抹角的行为,但又不向直接了当加以拒绝,何况这座楼是我父母所属机关的宿舍楼,里面的住户几乎都在同一个单位或同一个系统内任职,邻里之间即使不熟络,但总能找到一些拉近关系的理由。
于是俺先纠正她的错误,说自己怎么是“当过老师”呢,我分明就是老师,过去是现在也是,区别就是您儿子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这和我目前的教研工作之间的差距大了一些。我还是很愿意做做青少年的思想工作的,尤其象您的儿子这样的例子,很有挑战性。不过凡事都有侧重,对您儿子,得先选个下手的切入点,就从他搞串连孤立班主任这点开始吧。
中年妇女马上兴奋起来,从随身带着的塑料包里翻出一摞灰蓝皮的作业本,推到我面前,说:您看看这个!
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作业本还是老样!俺上中学时当时就是使用这种灰蓝皮皮的单线本做作业,俗称“大单线”,在封面上标写各学科的名字,到现在依然如此。封皮下面写着他的名字和所属班级:熊伟初**班。那些字迹有些“幼拙”,数学的“数”左右部分距离甚大,右半部分的第一撇缩成一个点,“学”又写的过于细瘦,猛一看似乎是“娄文学本”。
在所有身份正常的作业本之上的是一个另类,也是证明其搞串联的证据,这个没有合法身份的单线本封皮上写着三个字——“自由本”。



打开自由本,前六页的正反页画的都是一种类似暖壶的东西,从第一页到第六页,即是在前作的基础上逐渐改进完善,又象是回顾日用品由新到旧的过程。最开始就是一些粗陋的线条,勾出一个更粗陋的轮廓;从第二页的背面开始规整起来,把着尺子画出的直线条已经能让俺把这东西和暖壶联系到一起了。壶盖又细又长,显然不合乎比例。第三页正面上,有一根胶带呈“左上—右下”位置帖在壶身上,在壶身底部还有一个让人疑虑的收口。从这页的背面起,壶身最右侧出现一块磕掉漆的地方,掉漆部位的上、下位置和暖壶左下位置分别帖着一块方形的橡皮膏。这莫非是三块补丁吧,还有一块没补上?又帖胶条又打补丁,这壶用的可够惨的。这页右下还有比例尺,标着“1:1200”。俺叉开拇指和食指帖在纸上比了一下,要按这个比例,这东西差不多有300米高。肯定不是暖壶了,那这是水塔?摩天大厦?索性直接跳到第六页,在一堆密密麻麻的小字中认出“排水量”、“载机”、“16000海里/14节”。
敢情,原来是航空母舰!
俺草草翻了第六页之后的内容:
二十多副军舰和飞机的平面和侧面图,看不出型号和所属国家,估计是这孩子的独家设计。
一张用蓝圆珠笔画的古代城池平面图,格局方正,有街有坊,有城有廓,城墙沿线上有均匀整齐的垛口,每个城门外还有半圆形的瓮城。东、西墙上有一些比蝇头还要细小的“壬”字,南、北墙上则是“卅”,俺猜这十有八九是炮位。城北侧有两条铅笔画的箭头,拖着弯曲渐粗的尾巴,可能是敌人的进攻路线吧。“怎么不挖护城河呢?”俺在心里默默地问了一句。
一辆自行车的正面和侧面图,坐垫后面有一面风帆,上书“风林火山”,大梁上安装了一对短翼,翼尖挂的可能是导弹,翼下还是类似暖壶的东西。
一张手法拙劣的第一人称视角绘画,三个体态表情各不相同的成年人被反剪双手,在一堵架着铁丝网的高墙下站成一排。从发饰可以辨出是二男一女,每个人胸前挂着牌子,上面写着姓名、性别和处决方式,从左到右分别是厉**/男/枪毙(事后得知是该校校长)、张*/男/枪毙(该校教务主任)、刘**/女/插死(班主任)。俺很想找一支红圆珠笔,把“插死”圈起来。
一张二维图表,左列是十几个人名,“熊伟”排在首位;上行是六项属性:战力、体力、内力、灵敏、心智、魅力。横竖交织成经纬分明的数据栏,属于这孩子的六个数值全在90以上。俺不禁暗叹:这要是成绩单该多好啊!
几篇文笔糟糕的日记,几乎都是对班主任及其种种行径的抱怨、指责和讨伐,过度情绪化的语句写的不很通顺,的地得不分,错别字连篇,惊叹号和问号的使用频率明显高过逗号和句号,而且第三人称“她”后面一律都紧跟着一个咬牙切齿的“丫”。几条词不达意的幼稚咒语里出现了几个带有明显两性倾向的词汇,最常见的是 “操”,多达五个,但八成火力都瞄准对方的亲友团,其中包括一位男性;最惊心动魄的是“轮奸”;最让人浮象联翩的是“振荡”;还有一个“石女”,很惭愧,俺是翻过辞典之后才知道含义的。
除了前三页尚在不断改进的航母以外,笔记和每幅画作后面都有别人的评价,好似网络论坛的跟帖。那几篇针对班主任的日记俨然成了热门帖子,俺起码能数出二十种不同的笔迹,以至于充当临时评论薄的那页已经赛过涂鸦了。经过辨认,俺从涂鸦中找到三个“傻逼”。
这是个没有屏蔽字的论坛,是名副其实的自由本。
看来作者很愿意把他的作品公之于众并收集反响,而粉丝团的规模差不多要占据全班人数的一半了吧,果然是流毒甚广。
合上自由本,俺问那女人:“您儿子挺爱说话的吧?”
出乎俺意料之外,她把头摇的象宾努亲王,声称她儿子平时在家几乎从不主动开口,以前在他父亲面前连吭声都不敢,他的班主任在家长会上也反应这孩子课上从不主动提问。
“这应该算是代沟问题,在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当中很普遍,我象他这么大的时候也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说完俺瞟了俺家人一眼,然后晃着自由本,问:“类似这种东西,您儿子那里还有么?”
她又变戏法一样从塑料袋里掏出一个红绸带扎住的纸筒。俺注意到那是个奖状——橙黄的底色,红色的锦旗飘带和黑色的墨字都卷在了外面。
铺开奖状,上面的墨字记录了这孩子在小学六年级参与一次区属模型比赛的光荣经历。把它翻过来,在原本白净的反面已经画出一个地上地下两个区别明显又互相联系的世界。地上有房屋、树木、行人、车辆和一处建筑工地。地下是若干呈矩型的宽大洞室,旁边有文字注明用途。一些或长或短亦曲亦直的通道将这些空间彼此相连。有一个洞室正好位于房屋的下面,它的一个通道拐了两个九十度弯后把出口接到了一口井的底部,另一条通道的出口则利用一个树洞伪装起来。
俺家人凑上来,一边看还一边说笑,“这画的是地道战吧?打鬼子的?”
俺点着那画作,用兴奋且坚定的语气说:“不,这是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俺向中年妇女表示很想马上见见她的儿子,聊一聊,同时告诉她:您儿子还远远没到无可救药的程度,充其量是逆反心理比较强烈,而他创作的这些东西让我想起了自己处在青春期的类似经历和感受,我们在一起是聊的开的。
但见到熊伟之后,这孩子反应告诉俺:俺错了。当俺说出“你设计的地下印刷所很棒”之后,他并没有显出任何遇到知音的惊喜神色。俺以为他没有听明白,不甘心地补一句:“这是《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那节课的作业吧,老师让你们给斯大林同志设计的?”
这孩子的一脸茫然中似乎又添了几分不屑。他说自己从来没上过这一课,而他创作的灵感来自《机器猫》。
俺这才想到现在距我上初中的那时已经过去多年了,那篇记叙文已经从多次修改后的教材里消失了吧。俺和熊伟的第一次交流就在略有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接下来,我家人对他们娘俩儿说一些不疼不痒的宽心话,不厌其烦地重复那些千百年来被无数人嚼过的大道理。趁一个冷场的机会,俺表示在下周找个时间和熊伟再碰个面。为了保证我们之间交流的顺畅,中年妇女主动建议选个她丈夫不在的时间。俺欣然同意,但强调要事先和熊父说明,以免后者产生不必要的联想——不得不让一个外人开导自己的孩子,这对一个性格倔强的男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如果有必要,最好在熊伟不在场的情况下和他们两口子再沟通一下。
第二次再见到熊伟,这和孩子基本从不久前的家庭冲突中缓过神了。我们的交谈很轻松,他对我解释了画地道图的初衷是《机器猫》里的“公寓树”——在地下蔓延的树根发育成房间和通道。腾子不二雄的想象力和他的希望不谋而合,这东西是逃避父母和招待哥们的不二选择,尽管永远不可能实现。之后,他再次向我表示,从来没听过什么地下印刷所,语文课上也没有这篇课文。



他给俺解释了自由本上的一些杰作:
他个人设计的各种海空军装备,包括专门为中国海军设计的航母。他特别强调舰载机采用滑跃式起飞——我说壶盖上怎么少帖两根胶条呢,原来如此;
一次尚在酝酿当中的城市攻防战,计划写成战争题材小说;
结合中国国情设计的武装自行车,可以轻松对付手无寸铁的警察和城管,灵感分别来自武装直升机和瑞士的自行车部队——俺本想询问他参与偷车是不是和这个设计有关,话到嘴边忍住了;
一个他和几个同学共同设计的尚处于雏形的网游。
俺没有提到关于枪毙图和那几篇日记的问题,他也没有主动提起,我们把疑问都留给了后面的交谈。俺和熊伟的第二次对话是在愉悦的气氛中度过。可能是为了博取我的欢心,他表示想从网上寻找那篇传说中的记叙文,好好拜读一下。这让我感到很受用。
第三次见面,他把自由本交给我——地下印刷所已经是他最新的作品了。一幢小屋,两间正房、半地下式的厨房、放印刷机和铅字的秘室、盖住井口的半坡屋、井壁上的窝儿、垂直孔道里的木梯,每个细节都注意到了。左房里还画了靠窗坐着缝针线活的女人,这是腊却兹·蒲萧列兹;右房画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四公尺的横向通道里有个撅着屁股匍伏前进的革命者,不知道是不是斯大林;井口还有个人,正往井下吊放着火苗的桶,肯定是那个沙皇的宪兵队长了……构图准确细致周到,评个“优”是没有问题了,只是情节有些说不通。俺看着熊伟设计的作品,心忽然小颤一下,似乎是感动,又象是感慨。



就如同熊伟留在自由本上那些创作,俺当年和在完成这次作业之后,继续设计了更复杂更完备的印刷所——不是为斯大林同志,而是为自己——不知多少次,当我把汇集各种奇思怪想的方案付诸于纸上之时,总是遭到父母的粗暴干涉——他们呵斥俺这种举动即浪费时间还虚度年华,是“没干正事”。可怜的兴致和膨胀的想象力只有在反复设计地下印刷所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满足和发泄——“这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终于有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对付父母将信将疑的责问和疑惑的目光了。
俺感到愤愤不平,教材是要改革,可改来改去,为什么把《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改没了?是与时代不搭调?还是跟风气不和谐?负责审编教材的那些专家教授们,揣着国家的钱,拿着人民的币,难道就不知道这篇文章留给学生的遐想么?他们是否征求了无数曾经是学生、曾经从设计地下印刷所的过程中得到乐趣的读者的建议呢?俺看过熊伟的书包,一些教材已经不是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可能有些人心虚,已经不敢再打出“人民”的旗号了。
此后,我和熊伟建立了不错的个人感情。他愿意把对周围一起任何事的看法和俺倾诉,谈论过他对班主任的看法,甚至向我透露过他电脑中一些“很黄很暴力”的视频和图片。我并不以为然,成长到他这个年龄,阅历和思想就如同那张奖状的背面,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他即需要开导,也需要了解那些必须了解的东西。任何试图隐瞒和回避的做法都是愚蠢的——他曾经告诉我,从学校到家的路上,起码有十二家经营“成人保健”的店铺。班里在下一学年换了班主任,因偷车而受到的记过处分已经被撤消,学习偏科—数理化很好,英语常不及格。这个孩子的本质是端正的。
电视里,犹如北极熊一般粗壮身材的龙清泉第二次抓举成功,胜利是早晚的事,金牌已经到手了。杠铃被他轻松举起,再抛到脚下,宛如捻在熊掌中的格鲁吉亚。
俄罗斯宣布,对格的军事行动仅限于南奥塞第,第比利斯无恙,地下印刷所无恙,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没有机会担任地下印刷所的设计师了。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的设计师

北京的奥运,俺是在上海的姑父家中参与的。十号那天,一边收看男子举重48公斤级比赛,一边到网上幸灾乐祸地浏览有关俄格冲突进展的新闻。电视里北京小伙龙清泉刚刚嗷嗷叫着举起杠棱,这边MSN就有传消息过来了:“您说俄罗斯会不会吞并格鲁吉亚?印刷所不会遭殃吧?”俺一看发信人——“印刷所的设计师”。左胸腔里那颗鼓动全身热血的心忽然小颤一下,暗说:真是巧啊。
俺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记叙文《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作者是文学大师茅盾。文中介绍了地下印刷所的设计、施工、使用情况、被破获经历和最终归宿。全文不足三千字,但主题明确、语句简洁,即没有对革命工作肉麻的吹捧赞颂,也没有作者本人画蛇添足的感慨评论,写的干脆利落。
这篇文章是初中语文课本里为数不多能让学生主动产生兴趣的课文之一,因为里面不光交代了地下印刷所的结构布局、那条利用水井隐蔽起来的通道,还提供了详尽的数据。按照讲义和教纲布置,除了一般的段落分析以外,还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将其画出来。如此一项语文课上布置的作业,不但考查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又综合了美术、几何等其他学科,是不折不扣的“素质教育典范”。俺当年上这课时正处在容易骚动的青春年岁,那些细致的描述和数据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和联想,连那些平时一贯理强文弱的偏科生都积极投入其中,几个有些美术天赋的同学画的居然还是立体剖视图。大家的作品一个比一个精致,谁都不服谁,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语文老师是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太太,见此情景,不仅破天荒地给所有人的作业都评一个大大“优”,还在下一节课让出小半堂,请大家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利用所学知识,为斯大林同志出谋献策:怎么改进暗道的设计,才能瞒过那个狡猾的宪兵队长?
全班同学闻言大喜,部分按捺不住革命热情的激进分子当场高呼“乌拉”,大家又沉浸在一场无比幸福和酣畅的讨论当中。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
两年前,俺结识了一个“问题少年”。某天下午俺回父母那里,电梯升到了楼层,门分左右,却看见包括我父母在内的一帮邻居围成一个大圈吵吵嚷嚷。如果此景改在自由市场而不是电梯间的话,很容易让人联想群众正在抢购三毛八一斤的上好带鱼。在拉扯成一团的人群中俺看见有一张因过分激动而扭曲的面孔,在吵嚷中俺分辨出分别发自中年男人和中年女人的的怒喝和哭叫。
在北京,住大杂院和住楼房的居民因环境的炯异而具有截然不同的处世法则。在大杂院这种半开放格局中,邻里的生活隐私受到相互之间的打探和侵扰,一家有声,全院皆动。而住楼就截然不同,每家都是一个封闭的单元,即便通过管线和墙壁传过一些动静,只要不是地震就可以装聋作哑。能把楼层邻居惊动出来,可见闹的有多邪呼了。事后俺了解到,吵闹起自一家三口:这家的孩子上中学之后成了一个“问题少年”,抽烟、劫钱、从事一些数额不大的赌博并结交上一些社会青年,在不久前参与一次未经周密策划的偷车行动时被当场抓获。灰头土脸的父亲把不争气的儿子从派出所领回家,打算施行惯用的专政手段。不料处在青春期儿子居然胆敢反抗了,他冲进厨房拉出菜刀,声称父子对磕,同归于尽。
激情胜过了亲情,荷尔蒙淹没了理智。如果不是邻居的及时劝阻,一场骨肉相残的悲剧就要发生。
当天晚上,这家的女人敲开我父母的家门。她向我们大倒苦水——丈夫的倔脾气、儿子的没出息、自己夹在两者当中饱受的惊怕和委屈。吐完这些零零碎碎,母性让她把话题都集中到儿子身上,她说除了那些已经被邻居了解到的情况以外,这个孩子还有很多地方让他放心不下:在家里跟我顶嘴,以前还很害怕他爸爸的,眼下居然敢还手,照这样下去就没人能管他了;在学校顶撞老师,开家长会他们班主任反应说他在同学里搞串连,联合反对班主任;花七千多块给他买的电脑,他一回家就上网,不做作业不洗手,连饭都不吃,还关上门不让我们看,我们一推门,他立刻就按键盘;有好几回我就看他冲着电脑偷偷地笑,我听人说网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有;别人家长开完家长会就走了,我们是被老师点名留下的,班主任一说他,我这脸都不知道往哪搁呀……
她说的越来越激动,抽泣的频率逐渐加快,身体反复抖着机灵,就象憋着一个总也打不出去的喷嚏。看的出来,儿子在她心中的份量远远大过了丈夫。
趁她停顿的功夫,我家人递给她一杯热水。她把嘴唇帖在杯子边上呡了一口,再抬头对我说:“我听说您也是当过老师的。能不能帮我劝劝这孩子?”
说了半天,也就是最后这句话表明了她此行的目的。之前的一系列,说是倾诉,更象是铺垫前奏和博取同情。俺比较反感这种拐弯抹角的行为,但又不向直接了当加以拒绝,何况这座楼是我父母所属机关的宿舍楼,里面的住户几乎都在同一个单位或同一个系统内任职,邻里之间即使不熟络,但总能找到一些拉近关系的理由。
于是俺先纠正她的错误,说自己怎么是“当过老师”呢,我分明就是老师,过去是现在也是,区别就是您儿子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这和我目前的教研工作之间的差距大了一些。我还是很愿意做做青少年的思想工作的,尤其象您的儿子这样的例子,很有挑战性。不过凡事都有侧重,对您儿子,得先选个下手的切入点,就从他搞串连孤立班主任这点开始吧。
中年妇女马上兴奋起来,从随身带着的塑料包里翻出一摞灰蓝皮的作业本,推到我面前,说:您看看这个!
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作业本还是老样!俺上中学时当时就是使用这种灰蓝皮皮的单线本做作业,俗称“大单线”,在封面上标写各学科的名字,到现在依然如此。封皮下面写着他的名字和所属班级:熊伟初**班。那些字迹有些“幼拙”,数学的“数”左右部分距离甚大,右半部分的第一撇缩成一个点,“学”又写的过于细瘦,猛一看似乎是“娄文学本”。
在所有身份正常的作业本之上的是一个另类,也是证明其搞串联的证据,这个没有合法身份的单线本封皮上写着三个字——“自由本”。



打开自由本,前六页的正反页画的都是一种类似暖壶的东西,从第一页到第六页,即是在前作的基础上逐渐改进完善,又象是回顾日用品由新到旧的过程。最开始就是一些粗陋的线条,勾出一个更粗陋的轮廓;从第二页的背面开始规整起来,把着尺子画出的直线条已经能让俺把这东西和暖壶联系到一起了。壶盖又细又长,显然不合乎比例。第三页正面上,有一根胶带呈“左上—右下”位置帖在壶身上,在壶身底部还有一个让人疑虑的收口。从这页的背面起,壶身最右侧出现一块磕掉漆的地方,掉漆部位的上、下位置和暖壶左下位置分别帖着一块方形的橡皮膏。这莫非是三块补丁吧,还有一块没补上?又帖胶条又打补丁,这壶用的可够惨的。这页右下还有比例尺,标着“1:1200”。俺叉开拇指和食指帖在纸上比了一下,要按这个比例,这东西差不多有300米高。肯定不是暖壶了,那这是水塔?摩天大厦?索性直接跳到第六页,在一堆密密麻麻的小字中认出“排水量”、“载机”、“16000海里/14节”。
敢情,原来是航空母舰!
俺草草翻了第六页之后的内容:
二十多副军舰和飞机的平面和侧面图,看不出型号和所属国家,估计是这孩子的独家设计。
一张用蓝圆珠笔画的古代城池平面图,格局方正,有街有坊,有城有廓,城墙沿线上有均匀整齐的垛口,每个城门外还有半圆形的瓮城。东、西墙上有一些比蝇头还要细小的“壬”字,南、北墙上则是“卅”,俺猜这十有八九是炮位。城北侧有两条铅笔画的箭头,拖着弯曲渐粗的尾巴,可能是敌人的进攻路线吧。“怎么不挖护城河呢?”俺在心里默默地问了一句。
一辆自行车的正面和侧面图,坐垫后面有一面风帆,上书“风林火山”,大梁上安装了一对短翼,翼尖挂的可能是导弹,翼下还是类似暖壶的东西。
一张手法拙劣的第一人称视角绘画,三个体态表情各不相同的成年人被反剪双手,在一堵架着铁丝网的高墙下站成一排。从发饰可以辨出是二男一女,每个人胸前挂着牌子,上面写着姓名、性别和处决方式,从左到右分别是厉**/男/枪毙(事后得知是该校校长)、张*/男/枪毙(该校教务主任)、刘**/女/插死(班主任)。俺很想找一支红圆珠笔,把“插死”圈起来。
一张二维图表,左列是十几个人名,“熊伟”排在首位;上行是六项属性:战力、体力、内力、灵敏、心智、魅力。横竖交织成经纬分明的数据栏,属于这孩子的六个数值全在90以上。俺不禁暗叹:这要是成绩单该多好啊!
几篇文笔糟糕的日记,几乎都是对班主任及其种种行径的抱怨、指责和讨伐,过度情绪化的语句写的不很通顺,的地得不分,错别字连篇,惊叹号和问号的使用频率明显高过逗号和句号,而且第三人称“她”后面一律都紧跟着一个咬牙切齿的“丫”。几条词不达意的幼稚咒语里出现了几个带有明显两性倾向的词汇,最常见的是 “操”,多达五个,但八成火力都瞄准对方的亲友团,其中包括一位男性;最惊心动魄的是“轮奸”;最让人浮象联翩的是“振荡”;还有一个“石女”,很惭愧,俺是翻过辞典之后才知道含义的。
除了前三页尚在不断改进的航母以外,笔记和每幅画作后面都有别人的评价,好似网络论坛的跟帖。那几篇针对班主任的日记俨然成了热门帖子,俺起码能数出二十种不同的笔迹,以至于充当临时评论薄的那页已经赛过涂鸦了。经过辨认,俺从涂鸦中找到三个“傻逼”。
这是个没有屏蔽字的论坛,是名副其实的自由本。
看来作者很愿意把他的作品公之于众并收集反响,而粉丝团的规模差不多要占据全班人数的一半了吧,果然是流毒甚广。
合上自由本,俺问那女人:“您儿子挺爱说话的吧?”
出乎俺意料之外,她把头摇的象宾努亲王,声称她儿子平时在家几乎从不主动开口,以前在他父亲面前连吭声都不敢,他的班主任在家长会上也反应这孩子课上从不主动提问。
“这应该算是代沟问题,在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当中很普遍,我象他这么大的时候也有强烈的逆反心理。”说完俺瞟了俺家人一眼,然后晃着自由本,问:“类似这种东西,您儿子那里还有么?”
她又变戏法一样从塑料袋里掏出一个红绸带扎住的纸筒。俺注意到那是个奖状——橙黄的底色,红色的锦旗飘带和黑色的墨字都卷在了外面。
铺开奖状,上面的墨字记录了这孩子在小学六年级参与一次区属模型比赛的光荣经历。把它翻过来,在原本白净的反面已经画出一个地上地下两个区别明显又互相联系的世界。地上有房屋、树木、行人、车辆和一处建筑工地。地下是若干呈矩型的宽大洞室,旁边有文字注明用途。一些或长或短亦曲亦直的通道将这些空间彼此相连。有一个洞室正好位于房屋的下面,它的一个通道拐了两个九十度弯后把出口接到了一口井的底部,另一条通道的出口则利用一个树洞伪装起来。
俺家人凑上来,一边看还一边说笑,“这画的是地道战吧?打鬼子的?”
俺点着那画作,用兴奋且坚定的语气说:“不,这是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俺向中年妇女表示很想马上见见她的儿子,聊一聊,同时告诉她:您儿子还远远没到无可救药的程度,充其量是逆反心理比较强烈,而他创作的这些东西让我想起了自己处在青春期的类似经历和感受,我们在一起是聊的开的。
但见到熊伟之后,这孩子反应告诉俺:俺错了。当俺说出“你设计的地下印刷所很棒”之后,他并没有显出任何遇到知音的惊喜神色。俺以为他没有听明白,不甘心地补一句:“这是《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那节课的作业吧,老师让你们给斯大林同志设计的?”
这孩子的一脸茫然中似乎又添了几分不屑。他说自己从来没上过这一课,而他创作的灵感来自《机器猫》。
俺这才想到现在距我上初中的那时已经过去多年了,那篇记叙文已经从多次修改后的教材里消失了吧。俺和熊伟的第一次交流就在略有尴尬的气氛中结束了。接下来,我家人对他们娘俩儿说一些不疼不痒的宽心话,不厌其烦地重复那些千百年来被无数人嚼过的大道理。趁一个冷场的机会,俺表示在下周找个时间和熊伟再碰个面。为了保证我们之间交流的顺畅,中年妇女主动建议选个她丈夫不在的时间。俺欣然同意,但强调要事先和熊父说明,以免后者产生不必要的联想——不得不让一个外人开导自己的孩子,这对一个性格倔强的男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如果有必要,最好在熊伟不在场的情况下和他们两口子再沟通一下。
第二次再见到熊伟,这和孩子基本从不久前的家庭冲突中缓过神了。我们的交谈很轻松,他对我解释了画地道图的初衷是《机器猫》里的“公寓树”——在地下蔓延的树根发育成房间和通道。腾子不二雄的想象力和他的希望不谋而合,这东西是逃避父母和招待哥们的不二选择,尽管永远不可能实现。之后,他再次向我表示,从来没听过什么地下印刷所,语文课上也没有这篇课文。



他给俺解释了自由本上的一些杰作:
他个人设计的各种海空军装备,包括专门为中国海军设计的航母。他特别强调舰载机采用滑跃式起飞——我说壶盖上怎么少帖两根胶条呢,原来如此;
一次尚在酝酿当中的城市攻防战,计划写成战争题材小说;
结合中国国情设计的武装自行车,可以轻松对付手无寸铁的警察和城管,灵感分别来自武装直升机和瑞士的自行车部队——俺本想询问他参与偷车是不是和这个设计有关,话到嘴边忍住了;
一个他和几个同学共同设计的尚处于雏形的网游。
俺没有提到关于枪毙图和那几篇日记的问题,他也没有主动提起,我们把疑问都留给了后面的交谈。俺和熊伟的第二次对话是在愉悦的气氛中度过。可能是为了博取我的欢心,他表示想从网上寻找那篇传说中的记叙文,好好拜读一下。这让我感到很受用。
第三次见面,他把自由本交给我——地下印刷所已经是他最新的作品了。一幢小屋,两间正房、半地下式的厨房、放印刷机和铅字的秘室、盖住井口的半坡屋、井壁上的窝儿、垂直孔道里的木梯,每个细节都注意到了。左房里还画了靠窗坐着缝针线活的女人,这是腊却兹·蒲萧列兹;右房画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四公尺的横向通道里有个撅着屁股匍伏前进的革命者,不知道是不是斯大林;井口还有个人,正往井下吊放着火苗的桶,肯定是那个沙皇的宪兵队长了……构图准确细致周到,评个“优”是没有问题了,只是情节有些说不通。俺看着熊伟设计的作品,心忽然小颤一下,似乎是感动,又象是感慨。



就如同熊伟留在自由本上那些创作,俺当年和在完成这次作业之后,继续设计了更复杂更完备的印刷所——不是为斯大林同志,而是为自己——不知多少次,当我把汇集各种奇思怪想的方案付诸于纸上之时,总是遭到父母的粗暴干涉——他们呵斥俺这种举动即浪费时间还虚度年华,是“没干正事”。可怜的兴致和膨胀的想象力只有在反复设计地下印刷所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满足和发泄——“这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终于有个光明正大的理由对付父母将信将疑的责问和疑惑的目光了。
俺感到愤愤不平,教材是要改革,可改来改去,为什么把《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改没了?是与时代不搭调?还是跟风气不和谐?负责审编教材的那些专家教授们,揣着国家的钱,拿着人民的币,难道就不知道这篇文章留给学生的遐想么?他们是否征求了无数曾经是学生、曾经从设计地下印刷所的过程中得到乐趣的读者的建议呢?俺看过熊伟的书包,一些教材已经不是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可能有些人心虚,已经不敢再打出“人民”的旗号了。
此后,我和熊伟建立了不错的个人感情。他愿意把对周围一起任何事的看法和俺倾诉,谈论过他对班主任的看法,甚至向我透露过他电脑中一些“很黄很暴力”的视频和图片。我并不以为然,成长到他这个年龄,阅历和思想就如同那张奖状的背面,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他即需要开导,也需要了解那些必须了解的东西。任何试图隐瞒和回避的做法都是愚蠢的——他曾经告诉我,从学校到家的路上,起码有十二家经营“成人保健”的店铺。班里在下一学年换了班主任,因偷车而受到的记过处分已经被撤消,学习偏科—数理化很好,英语常不及格。这个孩子的本质是端正的。
电视里,犹如北极熊一般粗壮身材的龙清泉第二次抓举成功,胜利是早晚的事,金牌已经到手了。杠铃被他轻松举起,再抛到脚下,宛如捻在熊掌中的格鲁吉亚。
俄罗斯宣布,对格的军事行动仅限于南奥塞第,第比利斯无恙,地下印刷所无恙,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已经没有机会担任地下印刷所的设计师了。
右派会从这里看出文革的影子,因此而颤抖。
这位老兄心里不爽扯龙清泉干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