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的故事之三:单兵战斗射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20:42
文章来自QBQ俱乐部 作者--------步兵1953

     在上世纪60-70年代我军连队的步兵射击教材和训练大纲上,并没有单兵战斗射击这个科目。可是在“国共合作”的我们一营,从1972年开始就实施了这个科目外的科目。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全军空前重视基础训练。在这个大气候下的1972年,我营的两位前步兵学校的教员—郭营长和李副营长在一起商议并征求了我连陈连长(55年的老兵,64年大比武的尖子排长)的意见后,提交营党委通过并报团党委批准,决定在我连搞一个单兵战斗射击的试点科目。

   单兵战斗射击是过去国军和我军步兵学校都教授的射击训练科目。其特点是以搜索战斗为背景,在200米范围内设置不同的情况,以检验单兵在复杂情况下的反映速度、射击技术和生存能力。按照标准设置,分为平原、山地、居民点等几个不同的项目。受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进行居民点战斗设计训练,只有进行前两个项目了。

   我们连陈连长对接受此任务非常满意。作为参加过59年西藏平叛战斗的老兵,他有过在搜索战斗中失去战友的切肤之痛,所以在此之前就不止一次强调过单兵战斗射击训练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影响下,我连的兵们对此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连队拉到了训练基地—马陵山下的大尚庄。两位营首长和我们一起开始了训练。

   训练之前的任务是选择场地。作为连队文书的我陪着营、连首长一起在村庄附近转了大半天,终于选定了一个合适的场地。

    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洼地:前后左右的纵深都在300米左右;现场有沟壑、有土丘,更为难得的是还有几座废弃的房屋。最为理想的是,洼地周围5华里内没有居民点,只要把队里的羊倌管住,就万事大吉!

    按照营长的要求,同志们在场地上设置了许多不同靶型的显示点,并充分吸取在丰县的教训,严格按要求挖掘了示靶人员的掩体。这么说吧,为了一个射手的训练,至少要有8-10个弟兄配合!但是,大伙都知道这个道理:掌握了熟练的射击技术就意味着战时生存率的提高!

   当时的情况设置大致是这样的:射手持枪进入场地后,必须仔细观察搜索可能出现的目标并迅速射击。首先必须发现并消灭200米左右1个代表狙击手的头靶。如头靶显示后,射手必须在5秒中内完成射击动作并消灭目标,否则被淘汰。消灭头靶后继续前进,在此之后还要以3-5秒钟的时间相继消灭在不同方位、不同地形、不同距离(50-100米)出现的4-5个不同靶型(胸靶、半身靶、机枪靶),规则同前。在行进到距离终点约30米处时,必须在5秒钟内以抵近射击消灭2个胸靶或半身靶,方能结束考核。

   说实在话,这个条件可是真够苛刻的!想想吧:身边跟着考核员和记录员,眼睛满世界搜索、耳朵还得支愣着听考核员命令出靶的口令或哨音,随时准备出枪瞄准射击。真是不容易!注:那时携带式磁石电话只配到营级,连以下根本没有。所以除了200米出靶用军号发令外,其它距离出靶就靠口令或哨音。如喊“4号”或吹长短哨音命令不同靶位出靶。

   为了让大家有感性认识,两位营首长分别给大家做了示范。在示范过程中,大家惊异地发现两位当年教授同一科目的步校教员持枪搜索前进的动作却大相径庭:

   共军出身的郭营长双手在胸部平端步枪,上身前倾前进;国军出身的李副营长则像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美军那样据枪做瞄准状弯腰前进。不过,两个回合下来,二人的反应速度和射击成绩却不分伯仲。

    大家在欣赏之后,自然要提出这个问题。对于两位营首长来讲,这可是回答了多年的老问题了。相约好了一样,他们各自代表对方回答:

   “李副营长采用的是欧美军队的做法。它的好处是,在搜索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基础瞄准线,发现目标后的射击动作快。缺点是搜索目标速度慢。”郭营长说道。

   “郭营长采用的是东方军队的做法。它的好处是,搜索、发现目标速度快,为构成瞄准线争取了时间。缺点是射击基础差的射手误差率高。”李副营长如是说。

   一时间,弟兄们也形成了两派且争论不休。营长们笑着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每个人情况不同,有的适合欧美式、有的适合东方式,我们就不强求啦。

   我认真地试过两种方法,感觉是:对距离较远的目标,欧美式好些;对距离较近的目标则东方式好些。当然从感情上来讲,我对欧美式的“缩头缩脑”始终不喜欢。

    在抵近射击的动作上,两位营首长的动作倒是出奇的一致:双手在腰部平端步枪,以腰部为轴调整射向,在短停顿的瞬间射击。

    对此两位营首长的解释是:在抵近射击时,关键要做到枪面平正,枪口与视线保持在一条线上。这样就能保证命中目标。

    在归纳了所有的要领后,营首长和连长特别强调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要苛求瞄准点和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训练开始了。正如两位营首长所言,单兵战斗射击确实是对射手严肃的考验。虽然大家都尽了力,但我连最终通过考核的射手只占总数的20%。但不管怎么说,大家的心理素质和射击技能都得到了普遍提高。对我来讲,“持枪枪面须平正,不要苛求瞄准点”的要领不仅是射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成为我日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遗憾的是,由于这种训练本来就不是作为连队必须的训练科目以及受时间和场地等条件的制约,最后只有集训队采取了这种训练方式……




时间一晃,36年过去了。郭营长年长,得有八十多岁,李副营长也有七十七岁了。不论他们是否建在,都请接受我---当年19岁的士兵的敬礼!文章来自QBQ俱乐部 作者--------步兵1953

     在上世纪60-70年代我军连队的步兵射击教材和训练大纲上,并没有单兵战斗射击这个科目。可是在“国共合作”的我们一营,从1972年开始就实施了这个科目外的科目。

   “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全军空前重视基础训练。在这个大气候下的1972年,我营的两位前步兵学校的教员—郭营长和李副营长在一起商议并征求了我连陈连长(55年的老兵,64年大比武的尖子排长)的意见后,提交营党委通过并报团党委批准,决定在我连搞一个单兵战斗射击的试点科目。

   单兵战斗射击是过去国军和我军步兵学校都教授的射击训练科目。其特点是以搜索战斗为背景,在200米范围内设置不同的情况,以检验单兵在复杂情况下的反映速度、射击技术和生存能力。按照标准设置,分为平原、山地、居民点等几个不同的项目。受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进行居民点战斗设计训练,只有进行前两个项目了。

   我们连陈连长对接受此任务非常满意。作为参加过59年西藏平叛战斗的老兵,他有过在搜索战斗中失去战友的切肤之痛,所以在此之前就不止一次强调过单兵战斗射击训练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影响下,我连的兵们对此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连队拉到了训练基地—马陵山下的大尚庄。两位营首长和我们一起开始了训练。

   训练之前的任务是选择场地。作为连队文书的我陪着营、连首长一起在村庄附近转了大半天,终于选定了一个合适的场地。

    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洼地:前后左右的纵深都在300米左右;现场有沟壑、有土丘,更为难得的是还有几座废弃的房屋。最为理想的是,洼地周围5华里内没有居民点,只要把队里的羊倌管住,就万事大吉!

    按照营长的要求,同志们在场地上设置了许多不同靶型的显示点,并充分吸取在丰县的教训,严格按要求挖掘了示靶人员的掩体。这么说吧,为了一个射手的训练,至少要有8-10个弟兄配合!但是,大伙都知道这个道理:掌握了熟练的射击技术就意味着战时生存率的提高!

   当时的情况设置大致是这样的:射手持枪进入场地后,必须仔细观察搜索可能出现的目标并迅速射击。首先必须发现并消灭200米左右1个代表狙击手的头靶。如头靶显示后,射手必须在5秒中内完成射击动作并消灭目标,否则被淘汰。消灭头靶后继续前进,在此之后还要以3-5秒钟的时间相继消灭在不同方位、不同地形、不同距离(50-100米)出现的4-5个不同靶型(胸靶、半身靶、机枪靶),规则同前。在行进到距离终点约30米处时,必须在5秒钟内以抵近射击消灭2个胸靶或半身靶,方能结束考核。

   说实在话,这个条件可是真够苛刻的!想想吧:身边跟着考核员和记录员,眼睛满世界搜索、耳朵还得支愣着听考核员命令出靶的口令或哨音,随时准备出枪瞄准射击。真是不容易!注:那时携带式磁石电话只配到营级,连以下根本没有。所以除了200米出靶用军号发令外,其它距离出靶就靠口令或哨音。如喊“4号”或吹长短哨音命令不同靶位出靶。

   为了让大家有感性认识,两位营首长分别给大家做了示范。在示范过程中,大家惊异地发现两位当年教授同一科目的步校教员持枪搜索前进的动作却大相径庭:

   共军出身的郭营长双手在胸部平端步枪,上身前倾前进;国军出身的李副营长则像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美军那样据枪做瞄准状弯腰前进。不过,两个回合下来,二人的反应速度和射击成绩却不分伯仲。

    大家在欣赏之后,自然要提出这个问题。对于两位营首长来讲,这可是回答了多年的老问题了。相约好了一样,他们各自代表对方回答:

   “李副营长采用的是欧美军队的做法。它的好处是,在搜索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基础瞄准线,发现目标后的射击动作快。缺点是搜索目标速度慢。”郭营长说道。

   “郭营长采用的是东方军队的做法。它的好处是,搜索、发现目标速度快,为构成瞄准线争取了时间。缺点是射击基础差的射手误差率高。”李副营长如是说。

   一时间,弟兄们也形成了两派且争论不休。营长们笑着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每个人情况不同,有的适合欧美式、有的适合东方式,我们就不强求啦。

   我认真地试过两种方法,感觉是:对距离较远的目标,欧美式好些;对距离较近的目标则东方式好些。当然从感情上来讲,我对欧美式的“缩头缩脑”始终不喜欢。

    在抵近射击的动作上,两位营首长的动作倒是出奇的一致:双手在腰部平端步枪,以腰部为轴调整射向,在短停顿的瞬间射击。

    对此两位营首长的解释是:在抵近射击时,关键要做到枪面平正,枪口与视线保持在一条线上。这样就能保证命中目标。

    在归纳了所有的要领后,营首长和连长特别强调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要苛求瞄准点和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训练开始了。正如两位营首长所言,单兵战斗射击确实是对射手严肃的考验。虽然大家都尽了力,但我连最终通过考核的射手只占总数的20%。但不管怎么说,大家的心理素质和射击技能都得到了普遍提高。对我来讲,“持枪枪面须平正,不要苛求瞄准点”的要领不仅是射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成为我日后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遗憾的是,由于这种训练本来就不是作为连队必须的训练科目以及受时间和场地等条件的制约,最后只有集训队采取了这种训练方式……




时间一晃,36年过去了。郭营长年长,得有八十多岁,李副营长也有七十七岁了。不论他们是否建在,都请接受我---当年19岁的士兵的敬礼!
营长们笑着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1972年. 邓小平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哪年?
这话本来是俗话。后来小平用了,成为名言。
其实最早是刘伯承说的,不过是“黑猫黄猫”,邓小平借用而已,后来走了样。
不错的文章!俺给狙版加个高亮吧。:)
如今美军也经常对部队进行此类训练,目的在于使训练贴近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的实战,我们也应该在普通步兵分队开展此类训练的推广和研究,单靠靶场打靶训练,100环也不稀罕。
抵近射击这个战术动作很有用吗?
原帖由 ppkshock 于 2008-8-20 21:23 发表
抵近射击这个战术动作很有用吗?

那当然啊!:D
“其特点是以搜索战斗为背景”,这句话就足以说明搜索射击训练的必要。
原帖由 PRSOV 于 2008-8-20 19:40 发表
如今美军也经常对部队进行此类训练,目的在于使训练贴近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的实战,我们也应该在普通步兵分队开展此类训练的推广和研究,单靠靶场打靶训练,100环也不稀罕。



我军,至少在我入伍的时候,就已经在搞了,有正规的训练要求和场地设置要求。不过貌似只有全训单位练。
原帖由 PRSOV 于 2008-8-20 22:50 发表
“其特点是以搜索战斗为背景”,这句话就足以说明搜索射击训练的必要。



搜索在我军向来属于不受重视的勤务科目,近年来才开始注意。
原帖由 哈萨克雄鹰 于 2008-8-20 13:53 发表
营长们笑着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1972年. 邓小平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哪年?

文革时,在66年的批邓的大字报上就披露过,看来这句话他早就说过。
抵进射击是侦察兵的射击常用的射击,反正俺们团的侦察排总搞,有次他们搞的时候,俺上去试了一下,第1个目标显示的是全身靶,大约50米内吧,我按他们教的方法(和楼主说的差不多),一个点射接一个点射的打光了一个弹匣,只在右上角命中了一发,用他们的话说是打到耳朵上了。见自己太丢人,就灰溜溜的跑了。
抵近射击的背景和标准是什么,看那些雇佣兵学校抵近到贴着靶子打算不算抵近啊。

《聊斋志异》手稿本卷三《驱怪》篇末,看到“异史氏曰”前八个字,我眼前一亮:“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狸者,猫也。翻译成白话就是:
  “黄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和当代伟人的著名理论“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何其相似乃尔!
  更有意思的是:邓小平说“白猫黑猫”,实是一种误传。其实,邓小平原来说的就是“黄猫黑猫”。1962年,邓小平讲了这样一番话:“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①
那个谈谈我们得射击x练习是怎么划分得?看过得一些事件得报道貌似不太适应实战需要,或者是没有完成完整得练习要求?
偶当兵的时候,训练大纲里有一个单兵1500米综合练习,好像和这个有点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