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机载雷达得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02:08
]]
高速飞机估计不能带天线面积很大的吊舱吧,小了就还不如装在前椎里。


另外,似乎Tg对于给七开发超视距能力有仇,有过的几个方案都被毙掉了。
it work by turnbeam ,now aircarafter are useing
原帖由 sol 于 2008-8-17 23:58 发表
高速飞机估计不能带天线面积很大的吊舱吧,小了就还不如装在前椎里。


另外,似乎Tg对于给七开发超视距能力有仇,有过的几个方案都被毙掉了。


这话说得不客观,那几个方案被毙掉是有原因的:
1、以TG当时的技术根本就拿不出实用的BVR组合(雷达+弹)。
2、MIg21是一款填充密度很高的战机,没地方塞火控雷达+大气数据计算机+相关电源设备,硬塞进去的话就得打油箱的主意,可Mig21的腿本来就够短的了。
3、没好发动机。那几个方案都是以大幅牺牲飞行性能来换取有限的中距能力,总体而言是得不偿失的。
4、没有适用的雷达系统,Mig21系列的进气锥内空间本来就小,J7系列的进气锥差不多又是Mig21系列中最小的,容纳不了大口径天线,结果就是雷达性能有限。即便是现在,各种供Mig21改装用的雷达,对3平米目标的搜索距离也只是勉强过40km而已。

所以,TG当年首保飞行性能的做法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君不见Mig21-93 & Mig21-2000两个改进方案到现在都乏人问津,而TG的J7E/G系列反倒销路不错。
请勿1谈雷达就是bvr,本话题得意思就是早期雷达带来得有限全天候能力,和导弹无关
早期雷达应该没什么办法克制海面杂波吧
那个对舰船的探测距离,应该是对大中型舰艇的。
小型低空飞行目标基本是无能为力了。
按照空军之翼上有关文章得说法,AN/APS-19 雷达得用途就是用于辅助打击低空慢速夜航轰炸得波2得啊,而且是在朝鲜那样得山地
有那么牛的俯视能力,在越南怎么会让MIG-21飑得那么爽啊。
原帖由 seacat 于 2008-8-20 01:28 发表
有那么牛的俯视能力,在越南怎么会让MIG-21飑得那么爽啊。


那时mig大多是偷袭,打了就跑,很少缠斗,制空权还是在美方手里,再说当时美方导弹格斗性能太差,空管能力又远不如现在


谁有资料,发下上述雷达得剖图和性能数据
问题是MIG-21就是靠低空飞行渗透米国护航机的防线,绕到攻击机群后面爬高俯冲攻击的啊。
要是MIG-21在中低空被F-4、F-8逮到就危险了。
看历史照片,欧洲战场得夜战飞机雷达貌似是4根对称得八木天线,太平洋战场得美式飞机都是包裹着得,谁知道是什么天线
原帖由 seacat 于 2008-8-20 01:28 发表
有那么牛的俯视能力,在越南怎么会让MIG-21飑得那么爽啊。

MIG-21有地面雷达引导,绕过霉菌机群爬到后上方占位,然后冲过来一打就走,让你追也追不上。
交战态势对越南这边来说类似单向透明,无论是当时的霉菌战机雷达还是AEW的水平都远不足以和地面雷达抗衡,所以才有用F-4扮F-105诱使MIG-21出来送死的做法。
]]
应该说是那时得机载雷达追踪高速小目标得能力和朝鲜战争时期海盗追踪波2那种低速小目标得能力不具备可比性
有找到点相关内容http://www.afwing.com/intro/f4u/legend/12.htm黄字部分

老问题:看历史照片,欧洲战场得夜战飞机雷达貌似是4根对称得八木天线,tg五十年代得都是分置式得2个天线舱,太平洋战场得美式飞机雷达都是1个流线型仓,谁知道是什么天线
某些美国粉丝面前,美国的二战的舰载雷达也比苏联苏27的雷达要好。。。。。。。。
对海探测不需要考虑海杂波的问题,因为金属物体的回波要强于海面回波,对地面的雷达也如此。二战后期就已经有轰炸雷达了,用于发现面积较大的城镇。
原帖由 红色俱乐部 于 2008-8-23 21:50 发表
某些美国粉丝面前,美国的二战的舰载雷达也比苏联苏27的雷达要好。。。。。。。。



我们是正视历史事实和实际技术发展,别带有色眼镜乱说,建议你去水区,那里你可以随便混
]]
原帖由 ns12306 于 2008-8-22 08:34 发表
看历史照片,欧洲战场得夜战飞机雷达貌似是4根对称得八木天线,太平洋战场得美式飞机都是包裹着得,谁知道是什么天线


美國在大約43/44獲得技術上的突破,可以產生公分級的訊號,天線改成碟型可以放在機鼻內部,一方面降低阻力,一方面保護天線減少天氣的干擾,英國也受惠於這個發展,因此八木天線就減少出現的機會了。
G型显示”
原帖由 seacat 于 2008-8-22 10:42 发表

讲来讲去你承不承认美国的机载雷达到60年代仍然无法有效发现低空小目标导致越南的MIG-21可以低空渗透美国护航机的防线?


這個講法雖然涵蓋了當時雷達的技術,但是也有很大的漏洞:現在最好的戰鬥機的雷達也找不到屁股後面的目標。
原帖由 ns12306 于 2008-8-28 06:52 发表
谁来附图科普下红字部分“远距搜索和信标,采用B型显示;8千米以内的截击搜索,采用H型显示;武器瞄准时采用G型显示”

B-scope,C-Scope,不同的顯示方式來代表目標和自己之間的相對位置,高度差距或者是水平位置的不同。
学习学习再学习:P :P :P
原帖由 cobrachen 于 2008-8-26 05:17 发表


美國在大約43/44獲得技術上的突破,可以產生公分級的訊號,天線改成碟型可以放在機鼻內部,一方面降低阻力,一方面保護天線減少天氣的干擾,英國也受惠於這個發展,因此八木天線就減少出現的機會了。


难道早期机载雷达得都是米波得?八木天线?

j5/6得雷达是什么波段得?貌似不是八木天线,那么为何分置而不是单一得碟形呢
又搜到一些国产雷达资料

204

名  称 机载火力控制雷达
体  制 单脉冲
波  段 X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长虹机器厂
研制时间 1960年代
装备时间 1979
装备机种 J-8I
配用武器 机炮、PL-2、PL-5
工作状态 空对空搜索、跟踪,地图测绘、空对地测距

性能数据


频  率 I/J波段
天  线 卡塞格伦天线
探测范围 方位±38°
     俯仰2行,-12°到 +24°
重  量 145kg (带电缆与机架)






205

名  称 多普勒导航雷达
体  制 连续波、四波束
波  段 Ku
研制单位 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75~1987年
装备机种 A-5Ⅱ、B-5
工作状态 地速和偏流测量
现  状 小批试生产,1988年装机

技术特点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是目前国内自行研制成功的最先进的多普勒导航雷达。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和材料。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应用“多普勒效应”来测量飞机的地速和偏流角。同时可输出模拟的地速和偏流角信号供其他系统使用。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的天线采用和差技术。发射天线依次发射前左和后右、前右和后左两对波束。接收天线分为前向接收和后向接收。接收机接收回波信号并与来自发射通道的本振信号混频,并进行低频放大。用两个接收机就能获得四个独立的多普勒频谱。发射机用的高压电源采用非气密式,以减少体积和重量。
  频率跟踪器采用等待式搜索电路,从而减少了信号搜索时间,获得快速跟踪的能力。由于输出脉冲频率量,使得雷达可与电子计算机方便地交联,从而能获得更多的导航信息,如经纬度、待飞距离、地速、偏流角、航向、风速、风向等信息。
  模拟计算机用任意三个多普勒信号就能计算出地速和偏流角,并具有自我判别功能,当判别出频率跟踪器给出的频率不正常时,能自动给出重新搜索的信号,使频率跟踪器进入搜索状态。
  控制指示器直观地用数码轮显示地速,并用指针指示偏流角。“记忆灯”同时作为人工重搜违章罚款控制。当飞行员对指示的地速或偏流角有怀疑时,可按下“记忆灯”,使雷达进入搜索状态,从而可防止有可能出现的错误跟踪。在海面上空飞行时,可把控制开关置于“海洋”挡,获得地速提高2%(可调整)的海洋修正能力。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可应用于各种中、高速的客货机和轰炸机,亦可用于A-5飞机及某些大型的导弹。
  1975年开始该雷达的关键技术研究。1977年9月正式开始型号研制。1979年9月在An-12飞机上进行原理样机的空中试验,证明原理可行。但因低频干扰严重,不能给出正确的地速和偏流角。经试验改进,1981年5月在Y-8飞机上进行第二次空中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82年初开始三台性能样机的研制。1984年4月在Y-8飞机上进行空中性能试验,取得成功。1984年底在A-5Ⅰ型飞机上进行适应性空中试验。1985年底进行试用,也取得成功。接着,在Y-8飞机上进行精度鉴定试验;在A-5飞机上进行高频机,频率跟踪器两分机与多普勒领航轰炸系统的交联鉴定试验。1987年下半年,该雷达通过鉴定后被批准定型。
  205多普勒导航雷达已有一台安装于B-5YS飞机上,进行有关的空中试验。另一台安装在A-5Ⅰ型飞机上作多普勒雷达――平显导航火控系统的空中试验。目前已小批生产,1988年将有二台装备A-5Ⅱ型飞机。

性能数据


天  线 平面驻波阵列天线、收发分离
发 射 机
功  率 2±0.5W
发射频率 13300±20MHz
工作高度 0~15000m
地速范围 69.4~500m/s (250~1800km/h)
偏 流 角
范  围 ±25°
姿态范围 (陆地或二级以上海浪的洋面上)
     5000m高度:俯仰角±45°,横滚角±10°或
           俯仰角±10°,横滚角±50°
     10000m高度:俯仰角±8°,横滚角±35°
地速精度 ±2% (2σ,陆地)
偏 流 角
精  度 ±1°(2σ,陆地)
MTBF   174h (估算)
电  源 AC:108~118.5V、380~420Hz单相、250W
       36V、380~420Hz三相、30W
     DC:24.7~30V、30W
体  积 0.062m3
重  量 30kg

分机概况


  雷达共有四个分机。
  1.高频分机
  包括发射机、接收机和天线。发射机用双腔速调管KZ-105。微波信号经PIN波束开关馈入发射天线,交叉成对辐射出去。接收机用零中频接收机,输出多普勒频谱信号。
  2.频率跟踪器
  对收到的四个多普勒频谱进行跟踪,输出四路四倍频的多普勒频率的正脉冲信号。
  3.模拟计算机
  对多普勒频率进行交流变换并作模拟运算和坐标变换(由航姿系统引入飞机的俯仰角和横滚角),进行地速、偏流角的模拟运算。
  4.控制指示器
  对雷达进行工作控制,同时显示飞行时的地速和偏流角。








251、252

名  称 机载航行雷达
体  制 脉冲
波  段 X
研制单位 长风机器厂、南海机械厂
装备机种 Y-7、Y-8

技术特点


  251雷达 它是苏联的РПСН-2AM一类雷达的仿制品。采用电子管电路、抛物面天线、单色显示器。发射功率大,耗电量大,体积大、重量大,可靠性低,维修不便。相当于美国50年代的产品。
  252航行雷达 它是251的改进设计型号、装备Y-8飞机。其主要改进有两方面:一是改电子管电路为晶体管电路,实现了晶体管化;二是改抛物面天线为平板缝阵天线。结果使其性能、可靠性、体积、重量、耗电等均获得一定改进。

性能数据


峰值功率 70kW
探测距离 278km
重  量 130kg
耗  电 1.5kW






317/317甲

名  称 多功能雷达
体  制 单脉冲
波  段 三厘米(317)/二厘米(317甲)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66~1979年
装备时间 1977年
装备机种 A-5鱼雷机(317)
配用武器 航炮、航空鱼雷
工作状态 空空搜索、跟踪,地形测绘,空地测距,等高面测绘,地形回避

技术特点


  1966年3月开始参考国外样机进行测绘和研制工作。1970年夏试制两部样机,1976年完成各项空中试验并转入小批生产,陆续装备A-5鱼雷攻击机。现已停产并退出服役。
  1974至1976年将317雷达小型化并研制出两部样机,命名为317甲型。1979年完成空中试验,但未定型生产。该雷达工作在二厘米波段,电路晶体管化。增大发射功率,降低了噪声系数,降低了电源消耗。不包括电缆的全机重量不大于90千克。

性能数据


探测距离 20、60km
搜索角度 方位±45°;俯仰+20°、-38°
搜索方式 大区90°×10°;小区14°×10°
距离截获
跟踪范围 0.65~18km
测角精度 均方根误差5千分
适用高度 150~17000m
工作频率 9370±30MHz (甲型15000±2.5%MHz)
发射功率 峰值50kW(甲型70kW)
脉冲重复
频  率 800Hz电源同步
脉冲宽度 1μs(甲型0.75μs)
波束宽度 水平波束3.4°;垂直波束5.8°
天线增益 30.5dB,水平极化
(和路)
接 收 机
噪声系数 11dB (甲型7dB)
中频频率 30MHz (甲型60MHz)
中频带宽 2.5MHz
显示图形 偏心P型,跟踪符号显示
电  源 AC:115V、400Hz、单相1000VA,三相700VA
     DC:28V、100W
重  量 120kg (不计电缆和变流机)

分机概况


  317雷达具有空空搜索与跟踪,地形测绘,等高面测绘,地形回避和空地测距等多种功能。雷达由16个分机和一些联接、控制、显示附件组成。其主要分机如下。
  1.天线
  椭圆抛物面单脉冲天线,反射面变形产生余割平方波束。接收前端和前置中放各三路均安装在天线背后。交流电机驱动,速率陀螺角速度反馈。
  2.发射机
  采用磁调制器、磁控管产生微波能量。定时信号由电源同步。
  3.接收机
  由脉冲三路信号分别通过中频放大器,然后检出视频信号与角误差信号。自动频率控制分机控制天线分机上的速调管。
  4.电子同步放大器
  包括接收机增益控制、距离跟踪、扫掠面处理,以及各种显示信号的产生等视频处理电路。
  5.角跟踪及电子放大器
  包括天线搜索信号的产生、驱动信号放大、跟踪误差信号及反馈信号等低频处理电路。
  6.横滚计算机
  采用机电装置根据陀螺信号修正天线方位和俯仰驱动指令,在飞机有俯仰与横滚转动时,保持搜索区域的空间稳定。
  7.显示器
  采用直观存储管同时显示搜索状态偏心P型和标线,或在跟踪状态显示跟踪诸符号和标线。






645

名  称 改进型截击瞄准雷达
体  制 脉冲波形、单脉冲角跟踪
波  段 三厘米
研制单位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中原电工研究所联合研制
研制时间 1964年5月~1967年
装备机种 F-5
工作状态 空空搜索、跟踪
现  状 已退役,由SL-2取代

技术特点


  1964年,中国中原电工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合作将苏制РП-5雷达的圆锥扫描角跟踪体制改进为三通道单脉冲角跟踪体制。新雷达于1967年研制成功并改装了部分F-5已装备的雷达。后为半导体化的射雷2雷达所替代。
  645雷达仍沿用РП-5雷达的小型电子管电路。瞄准天线、接收机这二个分机更换为单脉冲体制所需的新分机。РП-5雷达的其他部分仅作了少量相应的更改。新的瞄准天线采用双面多模喇叭馈电,倒置卡塞格伦反射系统,45°极化扭转反射面控制波束角度。新的接收机为经典三路单脉冲接收机,和差信号相位检波。相位不一致小于20°,幅度不一致小于1分贝。改进后的雷达提高了探测性能,并具备了抗倒相干扰能力。

性能数据


探测距离 10km
探测范围 方位±60°,俯仰+26°到-14°
截获距离 4km
跟踪范围 ±13°30′
其他性能参数同Scan Can (РП-5)雷达。






698

名  称 机载侧视雷达
体  制 相参动目标检测
波  段 X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70年代
装备机种 中国海军
工作状态 海上搜索

性能数据


频  率 I/J
天线形式 隙缝阵馈电双反射
探测距离 舰船 60km;对潜艇潜望镜 17km
重  量 230kg




CWI

名  称 雷达照射器
体  制 连续波
波  段 I/J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70年代
装备时间 1980年年代
装备机种 用于中国不同作战飞机
配用武器 雷达半主动空对空导弹
工作状态 用于对雷达制导半主动导弹的制导

技术特点


  年产量可达30-50台,共有CWI-A、CWI-B、CWI-C和CWI-D等多种型别用于不同类型的飞机。

性能数据


频  率 I/J
平均功率 200W
输入功率 3.6kVA (AC400Hz)
     230W (DC)
重  量 40kg
体  积 0.035m3
冷  却 液体沸腾冷却





HAL-3

名  称 机载航行雷达
体  制 脉冲
波  段 三厘米
研制单位 上海电子物理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80年6月~1985年2月
装备时间 1988年
装备机种 Y-7H
工作状态 气象探测,地图测绘
现  状 批生产

技术特点


  该雷达原为Y-10型客机研制,编号256航行雷达。1980年后,经过改进设计、定型空中试验,1985年3月设计定型后定名HAL-3型航行雷达,为Y-7H军用运输机配套。上海航空公司已用该雷达替代美国雷达,投入商业运营。
  该雷达除地面测绘、探测气象之外,兼有测量偏流、地速的功能。性能优于国内同类产品。重量、组合数较老产品减少40%,耗电减少50%。可用于民航干线或支线飞机、直升飞机、军用运输机。

性能数据


探测距离 对大工业城市240km
     对IL-18飞机15km
地速偏流 偏流测定范围±30°
     偏流算术平均误差1°30′
     地速均方根误差3%
适用高度 8000~10000m
发射功率 50kW
电源消耗 800W
整机重量 73kg

分机概况


  雷达由天线、收发机、控制器、伺服器、领航员显示器、驾驶员显示器、电源附加器等七个分机组成。





JL-10A

名  称 火力控制雷达
体  制 脉冲多普勒
波  段 I/J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80年代
工作状态 空对空和空对地功能

技术特点


  已进行了成功的试验飞行。

性能数据


频  率 I/J
重复频率 HPRF,MPRF,LPRF
天线形式 平板隙缝阵
探测距离 上视 59.3km; 下视 53.7km (5m2目标)
MTBF   70小时
LRU    6个






JL-7

名  称 火力控制雷达
体  制 单脉冲,晶体管化
波  段 二厘米
研制单位 中国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研制时间 1981~1987年
装备机种 F-7 Ⅲ
配用武器 航炮、空-空导弹、航空炸弹
工作状态 空空搜索、跟踪,空地测距
现  状 正在小批生产

技术特点


  JL-7机载火控雷达是在二厘米波段多功能单脉冲雷达317甲的基础上,针对F-7Ⅲ飞机的具体要求研制的。它的空空工作方式包括B型搜索显示、人工截获目标、配合敌我识别,光学瞄准或平视仪瞄准,尾追攻击目标。空地工作方式包括测定目标斜距,配合光学瞄准攻击地面目标。具有五种抗干扰措施。
  为便于维护修理,检查和隔离雷达故障,雷达具有可与外场检查仪联接的自检系统。组合与电缆均可快速拆卸。电路已采用集成电路,结构轻巧、体积小,适于在各种歼击机、强击机上安装。
  该雷达已经过各种地面试验、环境试验、电磁兼容性试验、与其他系统的交联试验、空中试验,已经设计定型,并小批生产。

性能数据


探测范围 空中飞机目标最大距离30km
     方位角范围±45°
跟踪范围 距离大于15km,角度±45°
使用高度 最低700m
天  线 增益30dB,波束宽度3.4°(方位)×5.6°(俯仰),
     水平极化
发 射 机 磁控管峰值功率75kW
接 收 机 三通道单脉冲接收机,噪声系数6.5dB(和路),
     中频60MHz
测 距 器 双积分式,精度15m(350~2000m范围)
显  示 存储管显示,B型与跟踪符号
电  源 AC:115V、400Hz、10A
     DC:27V、10A
体  积 0.23m3
重  量 115kg (带电缆)
可 靠 性 MTBF=50h

分机概况


  雷达由18个组合组成,分为三大单元安装在飞机头部、雷达舱和座舱内。
  1.天线
  椭圆抛物面,单脉冲馈源。方位与俯仰两轴交流电机驱动。搜索空域稳定。
  2.发射机
  高效同轴磁控管产生微波功率,固态磁脉冲调制器。
  3.接收机
  由自动频率控制(AFC)器保证混频。中频60兆赫,三通道单脉冲接收机。
  4.数字信号检测器
  是数字自适应第一门限滑窗检测器,使雷达识别系数改善1.5分贝。
  5.电子控制放大器
  产生天线搜索信号,在陀螺信号控制下稳定搜索空域,驱动天线对目标进行角度跟踪。
  6.测距器
  对空中目标和地面目标的回波自动跟踪并输出距离数据。
  7.显示波形产生器和显示器
  产生显示所需波形并在直观存储管上显示。
看历史照片,欧洲战场得夜战飞机雷达貌似是4根对称得八木天线,太平洋战场得美式飞机都是包裹着得,谁知道 ...
德国人是分米波段的~美国人是厘米波段的~而且还是锅底天线的~比德国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