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冬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5:24:48
核冬天

  当核爆炸时,巨大的能量将大量的烟尘注入大气,有的还高达12公里以上进入平流层。由于核爆炸所产生的烟尘微粒有相当大部分直径小于1微米,它们能在高空停留数天乃至一年以上,因为它们的平均直径小于红外波长(约10微米),它们对从太阳来的可见光辐射有较强吸收力,而对地面向外的红外光辐射的吸收力较弱,导致高层大气升温,地表温度下降,产生了与温室效应相反的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如严寒冬天般的景观,称为核冬天。过去人们以为核大战仅仅使核爆炸地区造成大量伤亡和破坏,1988年5月23日联合国警告世界,核大战不仅可以直接杀伤数亿人的生命,而且严重地破坏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的地质学家认为恐龙就是由于宇宙物体撞击地球造成森林大火,碳灰弥漫空中,犹如核爆炸,使地表气温下降,气候恶化,导致恐龙无法适应而灭绝。

  核冬天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大规模核爆炸掀起的微尘和因大火产生的滚滚浓烟,会长时间遮挡住阳光,造成全球性气候变化,使地球处于黑暗和严寒之中,动植物濒临灭绝,人类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科学家解释说,当核武器在空中爆炸后,火球一触及地面,就会将地面的上岩石、土块汽化,它们将由随之出现的蘑菇云带上天空。在火球和烟上升的过程中,又会引起周围的空气向爆心的抽吸,进一步将尘埃卷入烟云之中。烟云在被风吹走的过程中,一些较大的尘埃逐渐降至地面,以放射性物质的形式对人和物体造成伤害,而那些微细的尘埃,则将长久地漂浮于空气之中。而光辐射又会在城市和森林中引起大火,大火所产生的滚滚浓烟在上升的过程中,必然与那些漂浮着的尘埃相遇,从而一起随着西风带环绕地球作周而复始的旋转,并不断地向南方方向扩散,最后即形成一个弥漫于整个空间的遮挡层。
  科学家计算,如果在一场核战争中使用50亿吨以上当量的核武器,不仅将有20多亿人成为直接受害者,而且会使世界上的气候发生重大变化,地面温度平均下降低至10℃以下,并持续数周以上。最后,地球上的相当一部分生命,包括人类在内,将在一场核大战中消失。



原子弹应用的孰是孰非
    1939年8月2日,流亡美国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在人类的战争舞台上,古代一直用冷兵器拼搏,近现代又以热兵器较量。然而继体能、热能之后,1945年美国对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又使核能这种幽灵钻出魔盒,进行战争有了第三种巨大能量,其威力之可怕后来发展到简直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的地步。最先揭示出核能量公式的,就是人称20世纪最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他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建制原子弹一事,对人类带来的是福是祸,多少年来也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
    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最先揭开了核学科的神秘面纱。X射线的发现使威廉·伦琴成为第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更使人类揭开了走向核时代的序幕。法国的居里夫妇又使人们对核裂变现象有了认识,看到其巨大的爆炸力可做出惊人的工作。不过居里也最早预言,在那些发动战争的罪犯手里,这也是一种令人恐惧的摧毁力量。
    进入20世纪后,德国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质量能量公式,揭示出人类可以将物质的部分质量直接转换为巨大的、并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能量。接着,丹麦的波尔、意大利的费米和德国的哈恩等人又进一步论证出核能可以释放出的惊人力量。不过,直至20世纪30年代末,核科学研究仍只限于极少数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工作,外界并不大关注。
    最早注意到核裂变军事价值的是德国科学家,他们在核裂变研究中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后来,率先研制出原子弹的却不是纳粹德国,主要原因就在于法西斯的残暴把大批科学家推给了美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疯狂迫害犹太人,在国外访问的爱因斯坦的书也被称为“犹太人邪说”而遭禁,他因此定居美国。费米、波尔、格拉德等科学家也逃出纳粹魔爪,到达了大西洋彼岸。居里夫妇的女婿约里奥(后为法国科学院院长、法共党员,也是钱三强的导师)则在德军占领挪威前夕,把制造核弹必须的200升重水运到美国,而此时全世界其他试验室中的重水加在一起不过几升。就此,美国制造原子弹具备了最优越的人力物力资源。
    1939年夏,鉴于欧洲战争爆发在即,匈牙利科学家格拉德担心德国造出核武器,便向美国政府提出应抢先研制,几乎没有这类知识的官员却将此建议视为天方夜谭。沮丧的格拉德只好找到爱因斯坦,说服他直接致信总统罗斯福,说明核裂变可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新型炸弹。一向敬重爱因斯坦的罗斯福接信后,在10月接见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如同教师辅导小学生那样讲解核裂变原理,使过去对此一窍不通的总统了解到制造原子弹的可行性。通过这次有历史意义的交谈,罗斯福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要赶在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弹。
    战时研制原子弹是一项绝密项目,罗斯福决定不能让敌对的德国、日本乃至暂时的盟友苏联知道。政府内只有总统、陆军部长等几人了解此事,副总统杜鲁门都蒙在鼓里。
    为了不引人注目,美国总统秘密委托一位衔级不高的工程兵团建筑部副主任格罗夫上校(随后晋升为准将)负责试验区建设。不久,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奥本海默被选定为科研组织者,后来,他就被人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美国的核研究基地设在新墨西哥州一片沙漠环绕的大山之中的洛斯阿拉莫斯。而在高楼林立的纽约市中心曼哈顿成立了一个名为“工程管理区”的机构作为统一指挥部,核弹研制工作的代号就称“曼哈顿工程”。事后证实,德国因一直不知道美国已进行核武器研制,自己也忽视了此项研究。日本对降临到头上的原子弹感到完全意外,苏联却对此事了如指掌。后来美方侦知,在被严密监控的1000余名核研究人员中,竟有英国科学家福克斯等几十名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和信仰者。他们不为金钱报酬,只是感到不能让美国独享这种可怕武器,便冒着危险向“格别乌”和红军情报总局驻美机构提供了大量极详细的情报。1945年7月,美国试爆原子弹成功两天后,刚接任总统的杜鲁门便在波茨坦会议上向斯大林吹嘘自己有巨大威力的炸弹,对方却全无反应,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他根本听不懂。其实,斯大林比杜鲁门更早知道“曼哈顿计划”,苏联的同类研究也在1943年展开,核竞赛早已秘密开始。 1945年春,美军进占德国西部,发现纳粹的核研究只限于实验室阶段而没有武器制造计划。爱因斯坦得知后,马上向白宫提出不必要再使用核武器。美国7名著名科学家也起草了请愿书,认为使用核弹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问题,在世界上也将开创毁灭性攻击的先例并引发核竞赛。何况日本败降在即,已用不着原子弹。然而,核弹一旦制造出来,就不由科学家而是由政治家说了算了。8月上旬,广岛、长崎落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10万人的生命。
    核轰炸的消息传来,杜鲁门和许多官员兴高采烈,大多数参加“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却心情沉重。爱因斯坦便痛心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的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核武器这一魔鬼从潘多拉盒子中跳出之后,给人类生存都带来了巨大威胁。美国制成原子弹后仅四年,苏联也进行了核试验。又过了三四年,两国都制成威力更大千百倍的氢弹。到60年代中期,核国家发展到五个,核弹总存量达7万枚(98%为美苏两国所有)。美苏都可将对手毁灭十几次,附带的核污染会波及整个北半球。更可怕的是,核爆炸的烟云会长时间阻隔阳光,气温骤降会形成全球的“核冬天”,世界上所有农田将颗粒无收,掩蔽所中钻出来的人不丧命于原子病也会饿死。
    核武器使战争手段发展到极致,也导致爆发世界性核大战不会有赢家。即使有少量幸存者,人类几千年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也将毁灭殆尽,还要回到石器时代再进化一遍。看到这一危险性,爱因斯坦在晚年始终持反核立场。客观地讲,爱因斯坦不必过于自责,历史偶然性都寓于必然性之中。当初他若不写那封建议信,后来科学的发展也会使别人提出类似建议,核武器问世只不过会晚些年罢了。
    核能的发现虽然带来毁灭性手段,但这一科研成果也给人类带来真正取之不竭的新能源。按原子弹的核裂变原理建起的核电站,已继煤炭、石油之后为工业带来新的动力。将来若把氢弹的核聚变方式应用于民用,全世界的能源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诺贝尔曾有一句名言——“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全世界人民如果能以持久的努力禁止使用和最终销毁核武器,核能对人类就不会产生毁灭作用而只会造福,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核研究领域的贡献就将永远作为功绩写入史册。



美国的核武战略与螳螂捕蝉
(奥地利)俞力工
    本月9日,五角大楼以核武对付俄、中、伊朗、伊拉克、北朝鲜、利比亚、叙利亚7国的建议透露后,再经美国政府模棱两可的解释,很是让媒体热闹一番。
    从现实角度观之,俄罗斯尽管中落,毕竟手头上拥有5000多个核子弹头,不说先发制人或自卫反击,单就在俄罗斯全部引爆,便足以造成日照受阻、气温剧降、使全人类同归于尽的核冬天。因此,美国的核武击俄计划不外乎诈唬,毫无实际意义。中国,据报道,大约拥有40枚可打击到美国本土的洲际核子导弹。考虑到美国7000多颗战略导弹的反击力量,中国绝不敢自取灭亡。虽说如此,为了台海武装冲突便对中国施以核武打击,不知要动用多少核武才能瓦解中国的反击能力和摆平四分之一全球人口?至于其他国家,没有一个拥有核子武器,一旦广岛、长崎事件重演,如今的国际社会能依吗?五角大楼如此想象不可想象的事,不过是重施后冷战时期惯用的软硬皆施“模糊策略”:一会儿和平、合作、融合、伙伴、援助;一会儿东扩、竞争、围堵、对手、制裁,兴致来了,甚至炸个使馆,撞架军机,目的在于打乱对手的阵脚,使其把更多的经济建设资源挪用于军事开支上,由是减缓发展速度;一是打击其政府的威信,造成内部的动乱。就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观之,图的是维护、巩固独占鳌头地位。
    该情景,拿来与“非和平手段统一中国”作一对比,颇给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美国削弱对手为的是满足霸权主义野心。使台湾热衷军售能加速统一、建设步伐吗?
    台湾方面,如前所述,俄罗斯仍旧是美国唯一的致命威胁。七十年代可以为了“联手抗苏”给中国腾出安理会的席位,今后又何尝能够排斥历史重演的可能?左顾右看,大局不论如何演变,好象就没有小岛小民从中搅和的余地与需要。2002/3/19


《火与冰——核冬天》
http://207.152.99.250/~myscience/lib/NuclearWinter/


核武器知识——中国核武器信息网
http://www.atominfo.com.cn/hkp/hnwq/default.htm核冬天

  当核爆炸时,巨大的能量将大量的烟尘注入大气,有的还高达12公里以上进入平流层。由于核爆炸所产生的烟尘微粒有相当大部分直径小于1微米,它们能在高空停留数天乃至一年以上,因为它们的平均直径小于红外波长(约10微米),它们对从太阳来的可见光辐射有较强吸收力,而对地面向外的红外光辐射的吸收力较弱,导致高层大气升温,地表温度下降,产生了与温室效应相反的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如严寒冬天般的景观,称为核冬天。过去人们以为核大战仅仅使核爆炸地区造成大量伤亡和破坏,1988年5月23日联合国警告世界,核大战不仅可以直接杀伤数亿人的生命,而且严重地破坏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的地质学家认为恐龙就是由于宇宙物体撞击地球造成森林大火,碳灰弥漫空中,犹如核爆炸,使地表气温下降,气候恶化,导致恐龙无法适应而灭绝。

  核冬天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大规模核爆炸掀起的微尘和因大火产生的滚滚浓烟,会长时间遮挡住阳光,造成全球性气候变化,使地球处于黑暗和严寒之中,动植物濒临灭绝,人类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科学家解释说,当核武器在空中爆炸后,火球一触及地面,就会将地面的上岩石、土块汽化,它们将由随之出现的蘑菇云带上天空。在火球和烟上升的过程中,又会引起周围的空气向爆心的抽吸,进一步将尘埃卷入烟云之中。烟云在被风吹走的过程中,一些较大的尘埃逐渐降至地面,以放射性物质的形式对人和物体造成伤害,而那些微细的尘埃,则将长久地漂浮于空气之中。而光辐射又会在城市和森林中引起大火,大火所产生的滚滚浓烟在上升的过程中,必然与那些漂浮着的尘埃相遇,从而一起随着西风带环绕地球作周而复始的旋转,并不断地向南方方向扩散,最后即形成一个弥漫于整个空间的遮挡层。
  科学家计算,如果在一场核战争中使用50亿吨以上当量的核武器,不仅将有20多亿人成为直接受害者,而且会使世界上的气候发生重大变化,地面温度平均下降低至10℃以下,并持续数周以上。最后,地球上的相当一部分生命,包括人类在内,将在一场核大战中消失。



原子弹应用的孰是孰非
    1939年8月2日,流亡美国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向罗斯福总统建议,应抢在纳粹之前研制出原子弹。
    在人类的战争舞台上,古代一直用冷兵器拼搏,近现代又以热兵器较量。然而继体能、热能之后,1945年美国对日本投下的原子弹又使核能这种幽灵钻出魔盒,进行战争有了第三种巨大能量,其威力之可怕后来发展到简直足以毁灭人类自身的地步。最先揭示出核能量公式的,就是人称20世纪最大的科学天才爱因斯坦。他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建制原子弹一事,对人类带来的是福是祸,多少年来也成为争论不休的话题。
    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最先揭开了核学科的神秘面纱。X射线的发现使威廉·伦琴成为第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更使人类揭开了走向核时代的序幕。法国的居里夫妇又使人们对核裂变现象有了认识,看到其巨大的爆炸力可做出惊人的工作。不过居里也最早预言,在那些发动战争的罪犯手里,这也是一种令人恐惧的摧毁力量。
    进入20世纪后,德国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质量能量公式,揭示出人类可以将物质的部分质量直接转换为巨大的、并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能量。接着,丹麦的波尔、意大利的费米和德国的哈恩等人又进一步论证出核能可以释放出的惊人力量。不过,直至20世纪30年代末,核科学研究仍只限于极少数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的工作,外界并不大关注。
    最早注意到核裂变军事价值的是德国科学家,他们在核裂变研究中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后来,率先研制出原子弹的却不是纳粹德国,主要原因就在于法西斯的残暴把大批科学家推给了美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疯狂迫害犹太人,在国外访问的爱因斯坦的书也被称为“犹太人邪说”而遭禁,他因此定居美国。费米、波尔、格拉德等科学家也逃出纳粹魔爪,到达了大西洋彼岸。居里夫妇的女婿约里奥(后为法国科学院院长、法共党员,也是钱三强的导师)则在德军占领挪威前夕,把制造核弹必须的200升重水运到美国,而此时全世界其他试验室中的重水加在一起不过几升。就此,美国制造原子弹具备了最优越的人力物力资源。
    1939年夏,鉴于欧洲战争爆发在即,匈牙利科学家格拉德担心德国造出核武器,便向美国政府提出应抢先研制,几乎没有这类知识的官员却将此建议视为天方夜谭。沮丧的格拉德只好找到爱因斯坦,说服他直接致信总统罗斯福,说明核裂变可制造出威力巨大的新型炸弹。一向敬重爱因斯坦的罗斯福接信后,在10月接见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如同教师辅导小学生那样讲解核裂变原理,使过去对此一窍不通的总统了解到制造原子弹的可行性。通过这次有历史意义的交谈,罗斯福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要赶在德国人之前造出原子弹。
    战时研制原子弹是一项绝密项目,罗斯福决定不能让敌对的德国、日本乃至暂时的盟友苏联知道。政府内只有总统、陆军部长等几人了解此事,副总统杜鲁门都蒙在鼓里。
    为了不引人注目,美国总统秘密委托一位衔级不高的工程兵团建筑部副主任格罗夫上校(随后晋升为准将)负责试验区建设。不久,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奥本海默被选定为科研组织者,后来,他就被人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美国的核研究基地设在新墨西哥州一片沙漠环绕的大山之中的洛斯阿拉莫斯。而在高楼林立的纽约市中心曼哈顿成立了一个名为“工程管理区”的机构作为统一指挥部,核弹研制工作的代号就称“曼哈顿工程”。事后证实,德国因一直不知道美国已进行核武器研制,自己也忽视了此项研究。日本对降临到头上的原子弹感到完全意外,苏联却对此事了如指掌。后来美方侦知,在被严密监控的1000余名核研究人员中,竟有英国科学家福克斯等几十名共产主义的同情者和信仰者。他们不为金钱报酬,只是感到不能让美国独享这种可怕武器,便冒着危险向“格别乌”和红军情报总局驻美机构提供了大量极详细的情报。1945年7月,美国试爆原子弹成功两天后,刚接任总统的杜鲁门便在波茨坦会议上向斯大林吹嘘自己有巨大威力的炸弹,对方却全无反应,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他根本听不懂。其实,斯大林比杜鲁门更早知道“曼哈顿计划”,苏联的同类研究也在1943年展开,核竞赛早已秘密开始。 1945年春,美军进占德国西部,发现纳粹的核研究只限于实验室阶段而没有武器制造计划。爱因斯坦得知后,马上向白宫提出不必要再使用核武器。美国7名著名科学家也起草了请愿书,认为使用核弹会带来严重的道德问题,在世界上也将开创毁灭性攻击的先例并引发核竞赛。何况日本败降在即,已用不着原子弹。然而,核弹一旦制造出来,就不由科学家而是由政治家说了算了。8月上旬,广岛、长崎落下两枚原子弹,瞬间夺去10万人的生命。
    核轰炸的消息传来,杜鲁门和许多官员兴高采烈,大多数参加“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们却心情沉重。爱因斯坦便痛心地说,当初致信罗斯福提议研制核武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遗憾。他甚至懊悔当初从事的科研,“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
    核武器这一魔鬼从潘多拉盒子中跳出之后,给人类生存都带来了巨大威胁。美国制成原子弹后仅四年,苏联也进行了核试验。又过了三四年,两国都制成威力更大千百倍的氢弹。到60年代中期,核国家发展到五个,核弹总存量达7万枚(98%为美苏两国所有)。美苏都可将对手毁灭十几次,附带的核污染会波及整个北半球。更可怕的是,核爆炸的烟云会长时间阻隔阳光,气温骤降会形成全球的“核冬天”,世界上所有农田将颗粒无收,掩蔽所中钻出来的人不丧命于原子病也会饿死。
    核武器使战争手段发展到极致,也导致爆发世界性核大战不会有赢家。即使有少量幸存者,人类几千年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也将毁灭殆尽,还要回到石器时代再进化一遍。看到这一危险性,爱因斯坦在晚年始终持反核立场。客观地讲,爱因斯坦不必过于自责,历史偶然性都寓于必然性之中。当初他若不写那封建议信,后来科学的发展也会使别人提出类似建议,核武器问世只不过会晚些年罢了。
    核能的发现虽然带来毁灭性手段,但这一科研成果也给人类带来真正取之不竭的新能源。按原子弹的核裂变原理建起的核电站,已继煤炭、石油之后为工业带来新的动力。将来若把氢弹的核聚变方式应用于民用,全世界的能源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诺贝尔曾有一句名言——“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全世界人民如果能以持久的努力禁止使用和最终销毁核武器,核能对人类就不会产生毁灭作用而只会造福,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在核研究领域的贡献就将永远作为功绩写入史册。



美国的核武战略与螳螂捕蝉
(奥地利)俞力工
    本月9日,五角大楼以核武对付俄、中、伊朗、伊拉克、北朝鲜、利比亚、叙利亚7国的建议透露后,再经美国政府模棱两可的解释,很是让媒体热闹一番。
    从现实角度观之,俄罗斯尽管中落,毕竟手头上拥有5000多个核子弹头,不说先发制人或自卫反击,单就在俄罗斯全部引爆,便足以造成日照受阻、气温剧降、使全人类同归于尽的核冬天。因此,美国的核武击俄计划不外乎诈唬,毫无实际意义。中国,据报道,大约拥有40枚可打击到美国本土的洲际核子导弹。考虑到美国7000多颗战略导弹的反击力量,中国绝不敢自取灭亡。虽说如此,为了台海武装冲突便对中国施以核武打击,不知要动用多少核武才能瓦解中国的反击能力和摆平四分之一全球人口?至于其他国家,没有一个拥有核子武器,一旦广岛、长崎事件重演,如今的国际社会能依吗?五角大楼如此想象不可想象的事,不过是重施后冷战时期惯用的软硬皆施“模糊策略”:一会儿和平、合作、融合、伙伴、援助;一会儿东扩、竞争、围堵、对手、制裁,兴致来了,甚至炸个使馆,撞架军机,目的在于打乱对手的阵脚,使其把更多的经济建设资源挪用于军事开支上,由是减缓发展速度;一是打击其政府的威信,造成内部的动乱。就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观之,图的是维护、巩固独占鳌头地位。
    该情景,拿来与“非和平手段统一中国”作一对比,颇给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感觉。美国削弱对手为的是满足霸权主义野心。使台湾热衷军售能加速统一、建设步伐吗?
    台湾方面,如前所述,俄罗斯仍旧是美国唯一的致命威胁。七十年代可以为了“联手抗苏”给中国腾出安理会的席位,今后又何尝能够排斥历史重演的可能?左顾右看,大局不论如何演变,好象就没有小岛小民从中搅和的余地与需要。2002/3/19


《火与冰——核冬天》
http://207.152.99.250/~myscience/lib/NuclearWinter/


核武器知识——中国核武器信息网
http://www.atominfo.com.cn/hkp/hnwq/default.htm
核武器杀伤破坏效应
    核武器爆炸对人员和物体造成的杀伤破坏作用及效果,又称毁伤效应。造成杀伤破坏的主要因素有: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冲击波、光辐射和早期核辐射对目标的破坏作用,主要发生在核爆炸后1分钟以内,属于即时的杀伤破坏。前四种杀伤破坏因素,不仅能杀伤有生力量,同时还能破坏武器装备、技术兵器和作战物质、摧毁工事、建筑物及其它目标,核电磁脉冲会造成电子系统或电器设备的损坏或干扰。除上述五种效应外,空中爆炸形成电离层的附加电离区,对短波通信和雷达工作也会产生严重影响。研究核武器效应,一方面可以改进核武器,增大破坏作用,另一方面可研究防核武器毁伤的方法。大气层核爆炸各杀伤破坏因素所占的能量比例主要取决于核武器的性质和爆炸高度。对空中爆炸的纯裂变原子弹,冲击波约占爆炸总能量的50%;光辐射约占35%;早期核辐射约占5%;放射性沾染约占10%。氢弹空中爆炸时,冲击波和光辐射的总份额增加,约占90%,而放射性沾染的份额则减少。增减份额随聚变-裂变比的不同而异。对特殊性能的核武器,通过设计增强了某种杀伤破坏因素,该因素所占的能量份额就大大增加。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半径(或面积)取决于核武器的威力、性能、爆炸方式、爆区的环境及防护(或加固)情况。各种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半径都随威力的增大而增大。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不同,杀伤破坏效应差别很大。气象条件对大切层核爆炸的杀伤破坏效应也有较大的影响。可根据作战任务、目标的杀伤破坏参数值和不同高度核爆炸各杀伤破坏参数的分 布规律等确定最佳核爆炸高度,使对目标的杀伤破坏半径最大。核爆炸对武器装备、人员的杀伤破坏按修复和治愈的难易及对性能的影响,划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和轻度杀伤破坏等级,各杀伤破坏等级均有具体标准。例如,中度杀伤通常指受伤人员会丧失战斗力,但有可能治愈;中等破坏是指受损物体基本上不能使用,需大修方能复原。当给定爆炸威力和比高时,根据目标的杀伤破坏参数值可以确定某种因素的杀伤破坏半径。地面目标受到两种以上毁伤因素综合作用引器的杀伤破坏,称为综合杀伤破坏效应。几种毁伤因素综合作用时,以杀伤破坏范围最大的那种因素的作用半径为综合杀伤破坏半径。目标受到综合作用的杀伤破坏程度必须考虑几种因素的综合,如人员受一种因素作用造成的损伤称为单一伤,受综合作用造成的损伤称为复合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