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将实施 药企面临环保高价成本门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11:41
(多元视角产业观察)2008/07/28

        8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即将执行,一旦企业未达标,环保部门可以责令企业停产整顿,直至企业处理达标。有人士认为,这或许会导致行业洗牌。

    从国家环境保护部了解到,现在对制药企业废水排放,执行的标准是《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而新标准几乎涵盖所有制药门类,要求也更加严格,《标准》按照工艺和生产过程将制药企业划分为六类:发酵类、化学合成类、提取类、中药类、生物工程类、混装制剂类。

    《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任立人表示:新标准中的主要指标均严于美国标准,例如发酵类企业的COD、BOD和总氰化物排放,与最严格的欧盟标准相接近。

    不过,对于新、老药企,即将执行的《标准》还是有所“区别”。据任介绍,对于老药企,会有两年的过渡期,如发酵类COD排放过渡期限值为200mg/L,两年之后执行120mg/L的新标准;而新建企业则会执行新标准。任立人乐观地说:“按照这个标准排放,环境肯定会有很大的改善。”

    事实上,早在2002年,国家环保部的前身国家环保总局就立项制定《标准》。“当时我们没有掌握全国制药企业的污染情况,调研的过程中也受到一些阻力,因此制定进度就慢了。”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周凤保处长告诉记者。

    标准出台前曾几次征询药企意见。据任立人介绍,第一次是2006年在台州。在征求意见时,“一些企业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不愿意透露自身的治污情况。”

    去年10月,《标准》大规模征求意见。“当时向500家企业发出了调研函,但真正作出完整反馈的企业不足50家。更多的企业不愿明示自己的治污程度和具体投入。”任立人回忆说。这延缓了标准的出台。

    直到《标准》发布两周前,环保部还在组织意见征求工作。在采访过程中,一家业内知名企业的环保部门负责人就明确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个标准不合理,至少调研范围没有包括各大高校的专家。企业也没有完全调研到,我们企业他们就没来。”任立人回应说:“当时这家企业就没有反馈调研函。加上经费也有限,因此没有调研这家企业。”

    尽管制定过程中大量企业反映标准过严,希望宽松一些。但最终出台的标准却更为严格。如COD排放限量就从《征求意见稿》中的150mg/L降到现行的120mg/L。

    发酵类和化学合成类药品的企业因其环境污染问题最多、治理难度大,可能是《标准》实施后受影响最大的。

    全国最大的青霉素工业盐生产厂家河南华星曾因环保问题多次被勒令停产治理。华星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因为考虑环保,没开那么多生产线。”公司环保部一位工作人员解释,部分生产线还在技改过程中。但他没有透露具体的停产比例。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华星已为污水治理投入超过1亿元,其工业污水处理能力为6万吨/天,相当于每天处理一般城市废水30万吨,接近一个中型城市的污水日处理量。

    作为全球主要的核黄素(维生素B2)生产企业,广济药业去年7月因污水超标排放而被迫限产改造。公司公告称,新投入4300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将使企业COD排放量低于100mg/L,为此每年将增加污水处理成本2000万元左右。

    制药企业因产品不同,其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迥异,处理成本相差较大。按现行标准,一般发酵类企业污水吨处理费用在3元左右;但执行过渡期标准,每吨处理费用就将提高到5-6元;最终达标的成本还将上升。任立人估计:“治污成本还将可能翻倍,对于一些利润和成本持平的企业,到时可能会难以为继。”

    对于国内4000多家制药企业,有多少家能迈过这道“槛”?任立人表示,无法估计。“并不能说大企业没问题,小企业都会受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环保方面做得比较好。”

    周凤保表示,“按照目前排放程度实际测算,国内有50%-60%的企业能够达到新标准,而一年之后将有80%的企业能达到。”

    业界有声音认为,《标准》可能吃掉国内原料药的成本优势。对此,任立人表示,发达国家正不断将原材料药和中间体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近20年来原料药出口量平均增长在17%以上,这种趋势是不会因为一个排污标准而轻易改变的。举例来说,目前我国一支青霉素制剂的价格还不到1元,这样的价格优势是欧美国家无法比拟的。(多元视角产业观察)2008/07/28

        8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即将执行,一旦企业未达标,环保部门可以责令企业停产整顿,直至企业处理达标。有人士认为,这或许会导致行业洗牌。

    从国家环境保护部了解到,现在对制药企业废水排放,执行的标准是《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而新标准几乎涵盖所有制药门类,要求也更加严格,《标准》按照工艺和生产过程将制药企业划分为六类:发酵类、化学合成类、提取类、中药类、生物工程类、混装制剂类。

    《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任立人表示:新标准中的主要指标均严于美国标准,例如发酵类企业的COD、BOD和总氰化物排放,与最严格的欧盟标准相接近。

    不过,对于新、老药企,即将执行的《标准》还是有所“区别”。据任介绍,对于老药企,会有两年的过渡期,如发酵类COD排放过渡期限值为200mg/L,两年之后执行120mg/L的新标准;而新建企业则会执行新标准。任立人乐观地说:“按照这个标准排放,环境肯定会有很大的改善。”

    事实上,早在2002年,国家环保部的前身国家环保总局就立项制定《标准》。“当时我们没有掌握全国制药企业的污染情况,调研的过程中也受到一些阻力,因此制定进度就慢了。”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周凤保处长告诉记者。

    标准出台前曾几次征询药企意见。据任立人介绍,第一次是2006年在台州。在征求意见时,“一些企业出于商业机密的考虑,不愿意透露自身的治污情况。”

    去年10月,《标准》大规模征求意见。“当时向500家企业发出了调研函,但真正作出完整反馈的企业不足50家。更多的企业不愿明示自己的治污程度和具体投入。”任立人回忆说。这延缓了标准的出台。

    直到《标准》发布两周前,环保部还在组织意见征求工作。在采访过程中,一家业内知名企业的环保部门负责人就明确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个标准不合理,至少调研范围没有包括各大高校的专家。企业也没有完全调研到,我们企业他们就没来。”任立人回应说:“当时这家企业就没有反馈调研函。加上经费也有限,因此没有调研这家企业。”

    尽管制定过程中大量企业反映标准过严,希望宽松一些。但最终出台的标准却更为严格。如COD排放限量就从《征求意见稿》中的150mg/L降到现行的120mg/L。

    发酵类和化学合成类药品的企业因其环境污染问题最多、治理难度大,可能是《标准》实施后受影响最大的。

    全国最大的青霉素工业盐生产厂家河南华星曾因环保问题多次被勒令停产治理。华星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因为考虑环保,没开那么多生产线。”公司环保部一位工作人员解释,部分生产线还在技改过程中。但他没有透露具体的停产比例。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华星已为污水治理投入超过1亿元,其工业污水处理能力为6万吨/天,相当于每天处理一般城市废水30万吨,接近一个中型城市的污水日处理量。

    作为全球主要的核黄素(维生素B2)生产企业,广济药业去年7月因污水超标排放而被迫限产改造。公司公告称,新投入4300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将使企业COD排放量低于100mg/L,为此每年将增加污水处理成本2000万元左右。

    制药企业因产品不同,其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迥异,处理成本相差较大。按现行标准,一般发酵类企业污水吨处理费用在3元左右;但执行过渡期标准,每吨处理费用就将提高到5-6元;最终达标的成本还将上升。任立人估计:“治污成本还将可能翻倍,对于一些利润和成本持平的企业,到时可能会难以为继。”

    对于国内4000多家制药企业,有多少家能迈过这道“槛”?任立人表示,无法估计。“并不能说大企业没问题,小企业都会受影响。很多中小企业环保方面做得比较好。”

    周凤保表示,“按照目前排放程度实际测算,国内有50%-60%的企业能够达到新标准,而一年之后将有80%的企业能达到。”

    业界有声音认为,《标准》可能吃掉国内原料药的成本优势。对此,任立人表示,发达国家正不断将原材料药和中间体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近20年来原料药出口量平均增长在17%以上,这种趋势是不会因为一个排污标准而轻易改变的。举例来说,目前我国一支青霉素制剂的价格还不到1元,这样的价格优势是欧美国家无法比拟的。
(信报)2008/07/29

  内地最近公布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数据表明,总体而言,尽管出现了很多新问题,上半年内地经济的表现强于年初市场的普遍预期。

  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为10.4%,与去年相比,减缓了1.5%。但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正是中央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抑制经济过热的期望所在,也是宏观经济调控取得成效的结果和证明,是应该从正面来加以解读的。一些媒体报道从负面的角度称之为「经济大滑坡」,甚至「经济衰退」是不准确,甚至是误导性的。实际上,10.4%仍是一个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高于年初市场甚至是政府所预期的。

两头马车减速
  从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头马车来看,首先,出口上半年增长21.9%,虽比去年下降了3.8%,但大大强于市场预期。年初时,鉴于美国及全球经济大大放缓的前景,市场上普遍预测内地的出口增长速度将降至15%以下。但上半年出口的实际表现是,由于对欧盟、日本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出口仍然保持强劲,尽管对美国出口大大放缓,总体出口的增长仍保持在20%以上。

  当然,在行业和企业层面,纺织、服装、玩具、钟表等低附加值出口行业和企业受到美国经济放缓、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降低、信贷收缩、环保要求增强等因素的巨大打击,成为目前内地经济急须解决的一个严重问题。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4%,也高于市场预期,比去年还高1.5%。投资过热一直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对象,因而在宏观调控不断加强的形势下,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速度仍高于去年,的确出乎预料,也值得担忧。进一步分析,原因之一是投资增长速度虽在宏观调控重点的东部地区放缓至22.4%,但在非调控重点的中、西部却分别加速至35.3%和28.6%。

  第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1.4%,比去年加快了4.6%。即使考虑通胀因素,实际增长速度也比去年高1.5%。这表明政府提升消费的各项努力收到切实成效,消费增长大大落后于投资增长的局面已经改观,经济增长正在向更为平衡也更为持续的方向发展。

    至于通货膨胀,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7.9%,与去年的4.8%相比,表明通胀形势严峻。但从趋势来看,消费价格指数一季度上涨8.0%,但5月份和6月份上涨幅度已降至7.7%和7.1%,说明通胀的上涨幅度已在逐步放缓。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去年通胀率自5月开始大幅上升因而形成高比较基数的原因。

料今年经济增速10%
  那么下半年将如何呢?应该看到,下半年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的压力将大于上半年。出口增长虽然上半年保持在20%以上,但下半年随着欧盟、日本经济步美国经济后尘而加速放缓,内地出口的增长将随着全球性需求的走软而减速至20%以下。

  同时,占固定资产投资近30%的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在房地产市场日益冷却、房地产交易量持续萎缩的环境下必将减缓,因而故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下半年也势将减速。

  在三头马车中两头减速的形势下,整个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程度下半年将大于上半年。但在通胀方面,鉴于基数效应和粮食、猪肉和食品供应改善的前景,下半年消费价格的上涨幅度将缓和至6%以下。如果上述经济增长加速减缓和通胀进一步缓和的局面成为现实,中央政府将很可能在北京奥运会后逐步地放松宏观经济调控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鉴于此,预计2008年全年内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在10%左右,通货膨胀率则可能在6.5%至7%之间。(中信嘉华银行)
转载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对外业务合作部相关人士28日透露,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或有意竞购美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切萨皮克能源公司旗下页岩气资产的少数股权。

      据悉,在2008年全球企业市值排行榜中,切萨皮克能源公司位列390位,市值超过237亿美元,旗下页岩气资产估值约为150亿美元。而中石油所谓的“少数股权”可能只会是5%~6%左右,交易金额可能也就10亿美元左右。因为该美国公司曾在7月1日以3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类似资产20%的股权。

      分析认为,由于最近一段时间内天然气价格的飞涨,切萨皮克能源公司肯定会趁机提高价格,单从此方面讲,中石油天然气集团现今竞购“太不值得”。 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竞购切萨皮克能源公司可能是看中其页岩气开采技术。因为随着原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开采量减少,未来页岩气的开采可能将是天然气的一个重要来源。虽然国内页岩气储量丰富,但由于开采的难度很大,而中国在页岩气开采方面经验少、技术也不强,无法真正形成大规模产能。而美国进行页岩气开采却有着80多年历史。再者,此举也符合中石油未来几年的新能源和大力发展新利润增长业务的战略。中石油计划到2010年投资100亿元,形成新能源生产能力300万吨油当量,其中就包括了页岩气开发。
(香港商报)2008/07/29

      虽然上半年内地房地产公司在港上市纷碰壁,市场消息透露,重庆房地产开发商龙湖地产拟在8月第二个星期开展路演,但目前尚未定出在港上市日期。

    市场消息指,尽管市况波动,未阻重庆房地产开发商龙湖地产来港上市意欲,该公司拟在8月第二个星期开展路演,但尚未定出在港上市日期。该公司拟筹集至少10亿美元(78亿港元),成为今年以来地产公司最大宗的招股活动。有传该公司计划以资产净值约10%折让招股,远少于其他同业。

    由于全球及中港股市波动,多只新股最终因招股不足额或定价不成,而暂缓上市,当中内房新股就达7家,包括宝龙、恒盛、龙湖、星河湾、方圆、昌盛及恒大等。有报道就指,龙湖希望可于市况稍为好转前先上市,免得大批房地产公司有可能争相出笼,相互间会出现竞争。
龙湖在业内的口碑较高,在中央也有背景。预计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证券时报)2008/07/29


        从双鹤药业(600062)第四届董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获悉,公司拟在安徽和武汉的输液生产基地新建和扩建塑瓶输液生产线,计划新增投资总额将超过9000万元。

    据了解,双鹤药业自2005年起在输液领域的投资现金总额已高达6亿多元。而此次新建和扩建项目投产后,双鹤药业输液生产线将达到40余条,设计产能将达近13亿瓶/袋,包装产能结构(玻瓶/塑瓶/塑袋)比重为4.1/4.6/1.3。此次公司将再次引进国外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的制瓶生产线,实现洗、灌、封、焊环、灭菌等多道工序的自动化生产,这将是目前国内输液行业最先进的生产线。该生产线将安装于双鹤药业输液事业部的安徽生产基地。

项目顺应市场趋势
  双鹤药业在刚完成非公开发行股票后短短四个月,又通过预算外项目利用自有资金再次投资大输液领域,是顺应市场趋势行为。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输液行业产量逐年递增,2007年我国输液总量为71亿瓶/袋。随着医疗改革的加速和全民医保的执行,以及社区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发展,将促使整个医药市场容量迅速扩张,同时也将带动未来几年输液市场容量的不断增长。

  目前,塑料包装输液替代玻璃瓶输液的发展趋势日益显见。国家药监局2010 年医药科技发展规划要求尽快部分淘汰玻璃瓶输液。有关专家认为,原先预测的塑瓶输液替代玻瓶输液需要10年的时间,从目前的市场发展来看,3-5年的时间就可能完成。   

  据了解,本次获批项目与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不会发生冲突。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在2007年底就已经陆续启动,以自有资金垫付的方式先行投资购置生产线和设备,目前正在建设中,部分项目将于近期完成并产生效益。双鹤药业还加强了对于募集资金使用的管理,募集资金于2008年4月底到位后,公司按要求存放在董事会指定的专门资金帐户,并与存放银行和保荐机构签订了三方监管协议。
制订《药物安全管理制度》

    另外,双鹤药业本次还审议通过了关于制订《药物安全管理制度》(试行)的议案,对双鹤药业各药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药物安全工作进行管理,明确各单位的药物安全职责,建立药物安全信息传递程序,特别是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与上报,掌握产品上市后的安全信息。

    据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在国外70%由生产企业提供,30%由医院提供,而在中国目前则大部分由医院来提供。目前国内医药企业制订药物安全管理制度的较少。在国家修改药品管理法以后,药品生产企业作为药物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很多企业由于药物不良反应造成巨大损失。

  双鹤药业卫华诚董事长对记者说,双鹤药业主动建立药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对于药品从研发到生产经营和市场推广各阶段信息进行准确反馈,并作为公司的基本制度立法。积极践行着一个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其“关心大众,健康民生”的企业宗旨。
(文汇报)2008/07/30

      在奥运营销中最容易跑出黑马的就是饮料行业,而青岛啤酒无疑是这场奥运商战的黑马。在全民奥运营销活动中,青岛啤酒在今年第一季度已交出了满意的答卷,青岛啤酒前四大品牌销量达到103.9万千升,同比增长40.6%;其中青岛啤酒主品牌销量49.3万千升,同比增长31.9%,均遥遥领先于行业平均16%的增长率。

  为体现「激情成就梦想」的口号,青岛啤酒早在三年前就率先推出了一系列体验奥运激情的活动,从2006年点燃激情,2007年传递激情,到2008年释放激情,《青岛啤酒.倾国倾城》、《青岛啤酒.我是冠军》等电视节目早已被众多观众所熟知并吸引了数以万计体育迷的参与。

受消费者普遍欢迎
  青岛啤酒营销总裁严旭指出,青岛啤酒制定的一系列以「激情」为主线的奥运营销战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企业品牌价值有大幅度提高。益索普(IPSOS)的跟踪调研报告显示,在奥运营销期间,消费者购买青岛啤酒的意愿从54%上升到了75.7%,第一提及率增长30%以上,位居所有奥运赞助商之首。

  据悉,8月7日青岛啤酒坐落在北京朝阳公园的奥运体验中心将正式启动,作为全国最大的奥运体验中心,通过现场的大屏幕,观众在看奥运赛事的同时参与啤酒体验和啤酒游戏。此外,「中国梦之队」跳水队教练还将现场展示跳水动作,奥运迷们可亲自体验,一较高下。
(糖酒快讯)2008/07/29

      7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召开第108次发行审核委员会工作会议审核广州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申请。珠啤首发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本次IPO拟发行不超过7000万股,募资10亿元准备投入到湖南珠啤和广西珠啤两个项目,两个啤酒项目的年产均为20万千升,投产后占公司产能两成。

    目前,中国啤酒行业在A股上市的公司共计有7家,其中以青岛啤酒(600600)和燕京啤酒(000729)实力最为雄厚。在中国啤酒业的竞争格局中,一线品牌青岛、燕京、华润雪花三足鼎立。尽管珠江啤酒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与三大巨头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在华南地区,它却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去年,珠江啤酒在华南的占有率高达47.04%。

  珠江啤酒曾经兼并了湛江啤酒厂、杭州余杭威克集团和石家庄鹿泉啤酒厂,并在广东省内建起了6家珠啤分装厂。据悉,珠江啤酒在石家庄的工厂有望今年正式挂牌开工投产,产品将主要覆盖华北地区。

    安信证券的行业分析师认为,珠江啤酒的“北伐”,显示出区域霸主布局全国的野心,意味着今后国内啤酒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也将会涌现出更多的全国品牌。

  据悉,比利时啤酒巨头英博啤酒持有珠江啤酒股份公司24%的股权,英博在中国未来的品牌整合也将给珠江啤酒的全面崛起带来不少的想象空间。
(市场报)2008/07/29
        随着成本上升,普通啤酒产品吨酒利润已严重下滑,于是众啤酒生产商纷纷将今夏目光集中投向利润较高的中高端啤酒产品,冰啤成为新的市场战略制高点。近日,众多品牌争相建厂扩产、强化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动作已经揭开啤酒大战的帷幕。

欲抢市场先扩产能
    日前,由世界酿酒巨头安海斯-布希(下称AB)公司斥资4900万美元兴建的百威啤酒(唐山)有限公司近日正式在河北唐山市丰南区破土动工,以替代位于市中心原有的啤酒厂。据介绍,该厂计划于2009年底竣工,一期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产能达31万吨(260万桶),二期产能可达50万吨。新厂将生产包括百威、百威冰啤、百威纯生、哈尔滨啤酒精品酒和唐山啤酒,并主要供应华北市场销售。

    安海斯-布希大中国地区总裁程业仁表示:“唐山厂将作为公司高档酒在北方市场扩产的基地。在坚持定位高端主打百威的同时,也会 通过哈啤做中端产品延伸。”作为中国最畅销的超高端啤酒品牌,百威在去年成功地登陆了20多个新市场,并计划到2010年实现中国市场渠道数量翻倍增长。

    无独有偶,此前源自荷兰的跨国啤酒巨头喜力亚太酿酒(中国)私人有限公司首个华南全资啤酒酿造工厂在广州举行奠基仪式,在华南布下首期20万吨产能,用于增加喜力、虎牌、力加品牌在华南的供应量。

冰啤成新战略高地
    笔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啤酒企业增扩产能有相当部分将向冰啤产品倾斜。从市场上看,今夏啤酒大战的焦点被锁定在冰啤产品,无论力加还是百威目前都明显加大了冰啤方面的营销推广力度。而其他冰啤厂商如嘉士伯等也增加了夜场等渠道的宣传投放。

    据悉,力加啤酒于2006年开始在华南市场大力推广力加冰啤,由于冰啤口感清爽顺喉,非常适合华南炎热气候,现在力加冰啤在华南市场已建立了一群忠实的消费者,成为亚太酿酒旗下主打产品。而今年4月份,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举行的2008“啤酒世界杯”评选赛事中,由喜力亚太公司生产的力加冰啤获得评委们一致认可,夺得比赛金奖,更为力加冰啤的今夏宣传攻势注入强劲动力,掀起新高潮。

    百威冰啤则是到目前为止百威系列在中国仅有的两款产品之一,一直被AB公司大力主推,是今夏的广告明星产品。嘉仕伯“冰纯”目前的推广力度也很大。

    如今,啤酒风味已成了消费者的第一选择,清淡型啤酒是上佳的夏季休闲饮品。冰啤由于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口感更清爽因而十分畅销。广州亚太酿酒有限公司负责力加啤酒市场推广的品牌经理谭元飞认为:“冰啤以其独特的口感及极高的品质正占据着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在今夏啤酒大战中,冰啤无疑已成为新的市场战略制高点。

弃低拓高确保利润
    啤酒企业大力推广冰啤、扩建中高端啤酒产能,其实都反映出在成本高涨背景下,啤酒企业弃低拓高的战略性选择。程业仁告诉笔者:“这两年物料成本升高,今年出现了近几年来全国啤酒首次集体提价。迫于经营压力,目前国内普通啤酒整体产能利用率还不到70%,低端啤酒全国范围的价格战已令主营相关产品的企业元气大伤。只有生产利润率较高的精品才是正确选择。”

    力加方面负责人也表示,在中高端市场全国性大品牌优势明显,可避开地方性品牌的价格战。因为中高档啤酒的品牌壁垒很高,地方性品牌相对大众化的较为低档的定位,使其很难同时在中高档市场有大的作为。虽然提高产品的档次成为不少厂家最想达到的效果,但是由于消费者是务实的,如果没有一流的品质,产品的档次就无法得到提升。

    根据AB公司的研究,未来10年中国高档啤酒市场的增长率仍会保持在20%以上,而低端市场仅6%。2003年以来,高档酒市场增幅最大,复合增长率是28%,而普通酒的复合增长率仅为9%。同时,高档啤酒的市场份额在不同的地区比例也不同,比如在经济发达的华南市场,高档啤酒占到30%。
(中国证券报)2008/07/28

  深处调控和调整之中的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正面临着与宏观经济运行类似的“滞胀”现象。成交量持续低迷,但房价却像通货膨胀率一样居高不下。如果说滞胀对于经济体而言是一种“侵蚀”,那么,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这种“滞胀”,显然不会是其稳定发展的表现,而很可能是行业变局的不良征兆。

  今年以来,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量同比均连续下降四成左右,这种以成交量萎缩为主的市场僵局,已向二三线城市蔓延。从价格上看,虽然涨幅趋缓,但房价整体涨势依旧。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2%,环比上涨0.1%。

    业内专家指出,滞胀持续越久,对于房地产行业的“伤害”无疑就越大。尽管中国城镇化和人口红利等因素有利于房地产业,但是从近期看,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持续低迷,并不是长久之计。

  通常,如果成交量持续低迷6个月以上,行业内就很可能出现明显的价格下跌;只有价格理性回归,才能释放真实需求。而且,在紧缩的货币政策背景下,资产价格下行是大势所趋。

  但是,对于有投资品属性的房地产而言,如果价格下行的预期形成,可能导致更为浓郁的观望氛围,因此无益于刺激消费和成交量;而价格大幅下跌,则将进一步影响到购房者的还贷,降低银行抵押物的价值、土地的价值和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打击投资者的信心与投入,从而加剧市场的风险与波动。

  毕竟,房地产业与金融体系密切相关;有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和消费贷款已占到商业银行贷款总额的18%以上,个别商业银行甚至超过了30%。同时,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出产业,其投资规模和增速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大。今年上半年,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196亿元,同比增长33.5%,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近三分之一。

  正是因为如此,政府高层将维护房地产的稳定发展,看成了重中之重。但是,“维稳”并不等于“维持现状”。

  美国的次贷危机便是前车之鉴。一种原本是为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推动市场繁荣的金融创新制度,在用证券化方式转移银行风险的同时,也刺激了过度消费与投机,增加了潜在的风险。一旦当房价波动或下跌时,这种潜在的风险就变成了现实,往往会使人措手不及,因为正如格林斯潘所预言的“泡沫只有破灭时才是泡沫”。

  去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低利率信贷资金的杠杆式撬动。因此,房地产“维稳”,首先是改变宽松的货币环境,这一点货币当局已经做到;同时,理顺市场内的供求关系,遏制过度消费和投资性需求。而在合理区间内,未雨绸缪、提前挤压泡沫,通过适度降价来刺激刚性需求,无疑也是“维稳”的题中之意。
(上海证券报)2008/07/29


        昨天独家获得了一份由国家权威部门对全国7136家重点房地产企业进行的调查,从中可见一斑。

  这份最新权威调查显示,有57.2%的房企表示今年上半年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去年相比差不多,同时,仅16.6%的房企认为下半年其经济效益会继续下降。业内人士分析,在资金、土地紧张和销售、新开工量下降等因素影响下,房企未来的收益的确面临压力,但整体市场矛盾并不突出,有关部门需要做的主要还是“因势利导”地调控并稳定楼市。

收益下降房企占三成半
  在受访企业中,除了57.2%的房企认为今年以来的经济效益和去年同期差不多,有7.1%的房企表示经济效益好于去年,其余35.7%则表示经济效益有所下降。

  同时,49.1%的房企表示今年以来的新开工面积与去年同期持平,另有40.4%的房企表示新开工面积有所下降,10.5%的房企则表示新开工面积有所增加。

  资金、土地紧张和销售下降被房企视作新开工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如表示新开工面积下降的房企中,有34.3%把资金紧张列为第一位原因,另有32.6%把土地紧张列为第一位原因。

  另外在土地储备方面,47.7%的房企表示上半年购入的土地量和去年同期持平,45.1%的房企则表示下降,其余表示持平。

  至于影响企业上半年土地储备行为的原因,33.6%的房企把市场总体供应数量减少列为第一位原因,28.7%的房企把市场观望走势不明列为第一位原因,24%的房企将资金紧张列为第一位原因,还有12.7%的房企将补充土地储备列为第一位原因。

  “正如调查显示的,资金紧张、市场观望等因素对房企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不过房企如何看待这些因素也与他们的自身定位和发展策略不同有关,房企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表态的。”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分析。

过半房企预测销售下降
    在对下半年的展望方面,50.1%的房企认为销售将同比略有下降(降幅在5%-10%之间),39%的房企认为销售可与去年同期持平,10.9%的房企则认为同比将增加。

    预计下半年销售将同比下降的房企还对销售将受影响的地区进行了选择,比例最高的依次是北京、深圳、广州,占比分别为62.9%、59.2%和58.6%。

  对于销售下降的原因,35.7%的房企将可供面积减少列为第一位原因,30.5%的房企将购买者减少列为第一位原因。

    而对于未来销售下降情况的预期,21.3%的房企认为销售下降的局面不会持续,41.3%的房企认为销售下降局面会持续半年,37.3%的房企则认为会持续一年以上。

    不过,虽然相当一部分房企预期销售下降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仅有16.6%的房企认为下半年的经济效益会继续下降。在对企业下半年经济效益的展望中,过半企业不认为下半年经济效益会恶化,其中39.3%的房企认为会和上半年差不多,还有13.4%的房企认为将有所好转。其余30.7%的房企则表示说不清。

    另外,对于下半年的资金情况,64.9%的房企表示自己资金面一般,7.1%的房企表示资金充裕,28%的房企则表示资金紧张。其中,深圳房企感觉资金紧张的比例最高,占到32.5%。

    在下半年的新开工面积和土地储备的预期方面,48.6%的房企认为新开工面积会和去年同期持平,12%的房企认为还会增加,其余39.4%的房企则认为会下降;55.7%的房企表示自己土地储备正常,6.7%的房企表示土地储备充裕,其余37.6%的房企则认为不够用。

    “上半年大部分房企发展仍属平稳,不过他们对下半年的预期不太乐观。”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杨红旭认为。

有关政策可“因势利导”
  在眼下的楼市“十字路口”,房企开始一边“自救”一边“求救”。业内人士比较多地认为,房企受到政策调控和楼市调整的影响“情有可原”。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房企认为半年后、最多一年多后楼市还是可以回暖的。但是开工量的下降及预期下降,表现出房企在资金和土地上都有困难,并且今年开工量的下滑也会影响明后年企业的收益。”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薛建雄判断,“开工量增加得不多,可能导致今后供应量的减少,从而又增加房价上涨的压力。我觉得有关部门对某些产品的土地供应和开发环节可能会给予一定支持,总体是‘有保有压’地稳定楼市。”

  杨红旭则认为,目前房企的发展状态就和区域楼市的发展情况一样,都是有分化的。如上述调查中,北京、深圳、广州被认为销售将受影响比较大,而深圳房企感觉资金紧张的最多,都表明了这一点。在其看来,未来整体供需矛盾不会太突出,市场仍将以盘整为主。但基于各地楼市泡沫程度不同,调控也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如针对泡沫相对明显的一线城市,应该继续实行紧缩型的调控政策,可以让房价有一个适度的回落,比如20%以内;而对房价与收入比较为正常的中西部地区,可以鼓励自住需求、引导开发投资、促使市场稳定向上发展为主。

    事实上,无论是此次对房企“摸底”,还是之前市场议论的相关部门“座谈”、行业协会“谏言”等,都已表明有关部门对房地产市场调整及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高度关注。

  此前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中一曾概括说,目前中国楼市的情况,一是短期难熬,长期看好;二是地域性差异大,不能一概而论;三是存在转好和转坏两种可能性。

    除了地方性的调整,金融部门是否会有所“突破”更是业内关注的焦点。此前深圳有关机构曾提出,希望有关部门对现行有关金融政策做一些调整,适度放松从紧货币政策,以及“给予各地、各商业银行一定自主权,因地制宜控制贷款规模”。中房协则建议,金融部门对信誉好、产品有市场、有偿还能力的房企可予以放贷支持,缓解目前房企资金紧张的问题。

  “信贷是最受开发商关注的。目前来看,从紧的货币政策仍不会改变,不过在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是否会对中小房企形成支持等,都还需要观察。”陈晟表示。
(新快报)2008/07/29

        由于国家加紧房地产闲置土地的处理,迫使全国约11亿平方米的房地产用地可能要在一年内开工建设,庞大的房地产供应量将在未来一两年内出现。日前,DTZ戴德梁行中国区综合住宅服务主管蒋尚礼透露了上述信息。但他也表示,中国楼市未来仍可以看好。

  蒋尚礼提供了一组惊人的调查数据,1998-2007年间开发商在全国购买的房地产用地达到28亿平方米,但目前进入施工阶段的仅有17亿平方米,尚未开发的土地达11亿平方米。而2008年初国务院下发的集约利用土地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土地闲置满两年将被无偿收回,闲置满一年不到两年的将征收土地出让金20%的闲置费;而新版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规定商品住宅项目原则上开发时间最长不得超过3年。这意味着短期楼市供应量非常大。

  不过,蒋尚礼认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被看好。首先,负利率约束下,居民必将寻求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预计市场企稳后,楼市将会重新吸引资金的大规模进入;其次,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将突破63%的水平,2008-2025年间城市化进程将不断加快,预计新增城镇住房需求140亿平方米,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情况下,未来商品住宅市场将长期保持供不应求的局面;最后,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15-2025年将迎来中产阶级时代,预计新增1.5亿户中产阶级家庭,其中孕育着巨大换房需求。
(大公报)2008/07/30


        美国次按触发的信贷危机,导致当地楼市持续低迷,情况更蔓延至中国,    摩根大通认为,内地房地产市场仍然面对一定的挑战,住房销售将大幅放缓,故调低6只内房股的评级。

    摩通发出研究报告指出,内地房地产市道受宏调及A股市场下跌拖累,加上5月份四川发生大地震,令上半年内地房屋销售放缓;此外,8月份北京奥运会开幕,相信将进一步令楼市气氛转淡,所以调低大部分内房股08年及09年每股盈利预测14%及22%。

    该行指出,不单中国南部及成都等地上半年楼价下跌,北京、杭州等也出现同类情况,暂时只有供应较少的上海可稳守楼价。

    摩通下调6只内房股的评级,包括雅居乐地产(03383)、上海复地(02337)、中渝置地(01224)、首创置业(02868)、众安房产(00672)及新加坡上市公司的上海仁恒置地。该行报告指出,上海复地上半年合约销售仅占全年目标18%,估计全年未必可以达标,故调低今、明两年的盈利预测29%及53%,每股资产净值(NAV)削减28%至3.8元。

    另外,该行认为,广东省地产市场仍然充满挑战,故把雅居乐地产08年至09年建筑面积销售下调9%至19%,平均售价亦下调3%至4%。

    不过,该行仍然较为看好中海发展(00688)、富力地产(02777)及绿城中国(03900),主要因在熊市中,该等内房股的合同销售表现强劲。
水泥行业的产量增长,得益全国宏观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保持平稳运行。价格的上涨是一种回归性上涨,在煤、电、油的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下成本上涨的体现。比较原材料和能源的上涨幅度,水泥价格的上涨是合理的,水泥价格的上涨速度不及上游价格的上涨,煤价和水泥价格的比在3:1左右;和相关行业如钢铁价格的比更是高达1:10。可以说水泥价格不存在过度上涨的现象,水泥价格的上涨不会导致下游(如房地产)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不会危害到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和经济的健康运行。

  水泥行业的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防止行业出现大幅的波动,二是稳定市场供给,保障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三是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稳定市场价格,在这当中大企业特别是央企需要主动的承当更多的社会责任。
(中国水泥网)2008/07/29


  08年前6个月水泥产量同增8.7%,远低于上年同期(16.0%);第1季度同增9.2%,第2季度同增8.4%。前6个月固定资产投资同增26.3%,略高于上年同期(25.9%),但剔除价格因素增速仅为16.3%,远低于上年同期。水泥需求增速明显下滑、符合预期。

    今年以来雨雪天气、四川地震等不利气候对水泥需求影响较之往年更甚,其中1季度华东/南地区冰雪天气、2季度雨水天气、四川地震对水泥需求影响相当直接;而淘汰落后产能、基数变大及生产线投产时间等因素亦起作用;但固投实际增速下滑是最根本原因。

  08年前6月产量增速大于20%的区域有:新疆、广西、宁夏、黑龙江、天津、内蒙古;前6月产量增速小于1%的区域有:浙江、北京、山西,其中上海、广东、山东、贵州同比下降。在有统计数据的30省区中有11个省区增速低于全国水平、有19个省区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30个省区中08年前6月产量增速同比增加的有12个区域、增速同比下滑的有18个区域。增速同比增加大于5%的区域有:黑龙江、北京、宁夏、新疆、广西、天津;增速同比下降大于15%的区域有:福建、湖南、四川、江西、广东、山东、河南、安徽、浙江。

  新疆(天山股份)、宁夏(赛马实业)、天津、黑龙江产量增速、增速提升幅度均高于全国其他省区,需求旺盛;广东、山东、浙江等产量最大的省区增速较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对全国产量增长构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对所属企业影响较大、如华东和华南的海螺水泥。

    08年前6个月水泥产量增速同比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下滑的区域是:广西、上海、内蒙古;08年前6个月水泥产量增速同比下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加的区域是:江西、浙江、甘肃、广东、河北、陕西、湖北。前者产量外流、后者价格有支撑。

  08年前6个月水泥产量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同比增加的区域是:海南、山西、江苏、云南、黑龙江、北京、宁夏、新疆、天津等9个地区,该类区域需求拉动产量增加、特别是新疆与宁夏等相对封闭式区域有助于水泥价格提升转嫁成本压力。

  预期下半年紧缩性宏观调控对水泥需求影响将进一步体现,可以预见08下半年产量增速将略低于上半年水平,预期08全年水泥产量增速应在8%以上。灾害重建将对需求构成一定支撑,但若房地产政策不变下半年房地产对水泥需求影响将大于上半年。

  我们亦坚信下半年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大于上半年,河北、华东潜在淘汰力度大的区域水泥价格仍将获得支撑,但水泥对煤炭成本转嫁程度仍需密切观察价格走向、供需变化。
谢谢布衣兄啊,这样很好啊,既丰富了大家的信息,又避免了刷屏造成的不便。
口恩 要加分
谢谢斑竹兄弟。
众多良莠不齐的药厂是中国药价虚高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