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接触引发各界反思:让我们宽容“杨不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18:00
深度接触引发各界反思:让我们宽容“杨不管”

--------------------------------------------------------------------------------

2008年07月18日 来源: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


  昨天新安晚报以3个版的篇幅刊登《深度接触“杨不管”》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众多读者及网民的广泛关注,既引起了人们对这件事的反思,也引发了人们对“杨不管”的新评论。

  淮北市一位读者致电记者说,在杨经贵老师没有出来说话前,他和许多人一样,认为杨经贵是一位没有尽到职责的“杨不管”。现在,杨经贵接受采访,解释事发经过,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他这样的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理解杨经贵老师。学生死亡确实令人难过,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杨经贵老师不是“不管”,而是没有“管好”,他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但现在杨经贵老师承受的压力太多、太大,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给予他同情和鼓励呢?为什么不对事件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呢?

  报道在网上也引发了大讨论。众多网民认为,杨经贵在整个事件中确实存在失职行为,但是有深刻的原因,比如他说他当时正背对学生在黑板上写字,而打架时间又很短,他没有看到打架的过程;比如学校曾经发生学生刀砍老师的血案,让老师管教学生时心有余悸;比如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管不好就会招来家长反对……

  也有不少网民认为,作为授课老师,杨经贵要为事件承担责任。当代中小学教师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有收入待遇的,有升学方面的,也有来自管教手段乏力,保护教师法律法规存在盲点与缺失的,但“这一切不足以成为一个老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学生失去生命的理由”。

  “不管”的背后……

  连日来,关于“杨不管”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很多读者发问,这次事件的发生是偶然吗?“不管”的背后又是什么?

  教师威信普遍下降

  合肥市瑶海区教育局组宣科杨传海副科长说:“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责难杨经贵,他有错的地方我们不袒护,可现在看来很多都是欲加之罪。”他认为,现在教师的威信普遍下降了,特别是在学生心中感觉不再那么被“尊重”了。

  杨传海告诉记者,他当过近5年中学老师,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变化。比如说,在接受同样惩罚的时候,早期的学生可能是很不情愿但不会反抗,可后来的学生就完全不一样,“有一次,我们学校一个老师批评了学生,学生操起板凳将老师腿给打成骨折,最后学生没事,老师挨了处分”。

  杨传海说,出现这样结果主要是现行教育政策没有对正常批评教育与侵犯学生权利之间进行清晰、合理的界定,教师在遇到类似事件时究竟该不该管学生、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心里没谱,缺乏标准。

  教师面临两难困境

  “这些年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让老师很为难,‘尊敬师长’早已经被抛到脑后,他们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学生打骂老师的事件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在以往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合肥市某中学的孙校长这样告诉记者。

  现在学生很难管,老师为难,学校也为难。比如在如何处理类似学生违反纪律、上课打架的问题,教师正面临两难的困境。我们设想一下,杨经贵因为没有保护学生而受到指责,但如果他管好了呢,是否就能赢得满堂喝彩?再试想一下,如果杨老师管理时,一旦与其中一个学生有身体上的接触,或者其中一个学生觉得老师有失公允,会不会引来学生家长的投诉?

  孙校长说,现在教师也是弱势群体,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仅我们教育部门应该努力,而应该全社会共同努力。

  管教职责需要明确

  社会学者王开玉认为,这次事件告诉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人士,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制度化支撑,管教学生职责需要制度明确。老师究竟有什么职责,家长有什么职责,学校有什么职责,需要通过制度来分清责任明确主体。对于老师,既要明确责任也要明确权利。比如,当时打架事件发生后,杨经贵究竟该送被打学生去医院还是要为更多学生继续上课,就没有明确界定。正如杨经贵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当时处于上课期间,他担心送被打学生去医院,课堂会出更大的乱子。如果课堂上真的出了乱子,那肯定又要怪罪到杨老师身上了。

  对于像吴店中学这样的乡村中小学来说,教师管教学生要比在城里学校更加困难。教育孩子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但乡村中小学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孩子,家长外出打工,管教孩子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校老师身上。教师身上的责任增加了,相应权利却没有增加,举个简单的例子,家长能打骂孩子,老师可以吗?所以很多时候教师会觉得“力不从心”。

  政策法规偏袒学生

  看了本报报道,安徽华腾律师事务所胡海律师告诉记者,自从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后,保护学生、爱护学生被提上前台,这本身没有错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不好的趋势:我们的政策法规越来越倾向保护学生而忽视教师权益。师生之间如果有了矛盾,总把责任往老师身上推,总认为“学生有错,老师有责”,其实不然。

  我们在强调爱护学生的同时,别忘记辛苦而又难做的老师,我们应该明白保护老师才能真正保护好学生、教育好学生。(程军、殷平、袁星红)深度接触引发各界反思:让我们宽容“杨不管”

--------------------------------------------------------------------------------

2008年07月18日 来源:中安在线-新安晚报

--------------------------------------------------------------------------------


  昨天新安晚报以3个版的篇幅刊登《深度接触“杨不管”》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和众多读者及网民的广泛关注,既引起了人们对这件事的反思,也引发了人们对“杨不管”的新评论。

  淮北市一位读者致电记者说,在杨经贵老师没有出来说话前,他和许多人一样,认为杨经贵是一位没有尽到职责的“杨不管”。现在,杨经贵接受采访,解释事发经过,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让他这样的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理解杨经贵老师。学生死亡确实令人难过,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杨经贵老师不是“不管”,而是没有“管好”,他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但现在杨经贵老师承受的压力太多、太大,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给予他同情和鼓励呢?为什么不对事件进行更深入的反思呢?

  报道在网上也引发了大讨论。众多网民认为,杨经贵在整个事件中确实存在失职行为,但是有深刻的原因,比如他说他当时正背对学生在黑板上写字,而打架时间又很短,他没有看到打架的过程;比如学校曾经发生学生刀砍老师的血案,让老师管教学生时心有余悸;比如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管不好就会招来家长反对……

  也有不少网民认为,作为授课老师,杨经贵要为事件承担责任。当代中小学教师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有收入待遇的,有升学方面的,也有来自管教手段乏力,保护教师法律法规存在盲点与缺失的,但“这一切不足以成为一个老师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学生失去生命的理由”。

  “不管”的背后……

  连日来,关于“杨不管”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很多读者发问,这次事件的发生是偶然吗?“不管”的背后又是什么?

  教师威信普遍下降

  合肥市瑶海区教育局组宣科杨传海副科长说:“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责难杨经贵,他有错的地方我们不袒护,可现在看来很多都是欲加之罪。”他认为,现在教师的威信普遍下降了,特别是在学生心中感觉不再那么被“尊重”了。

  杨传海告诉记者,他当过近5年中学老师,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变化。比如说,在接受同样惩罚的时候,早期的学生可能是很不情愿但不会反抗,可后来的学生就完全不一样,“有一次,我们学校一个老师批评了学生,学生操起板凳将老师腿给打成骨折,最后学生没事,老师挨了处分”。

  杨传海说,出现这样结果主要是现行教育政策没有对正常批评教育与侵犯学生权利之间进行清晰、合理的界定,教师在遇到类似事件时究竟该不该管学生、如何管、管到什么程度,心里没谱,缺乏标准。

  教师面临两难困境

  “这些年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让老师很为难,‘尊敬师长’早已经被抛到脑后,他们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学生打骂老师的事件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在以往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合肥市某中学的孙校长这样告诉记者。

  现在学生很难管,老师为难,学校也为难。比如在如何处理类似学生违反纪律、上课打架的问题,教师正面临两难的困境。我们设想一下,杨经贵因为没有保护学生而受到指责,但如果他管好了呢,是否就能赢得满堂喝彩?再试想一下,如果杨老师管理时,一旦与其中一个学生有身体上的接触,或者其中一个学生觉得老师有失公允,会不会引来学生家长的投诉?

  孙校长说,现在教师也是弱势群体,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仅我们教育部门应该努力,而应该全社会共同努力。

  管教职责需要明确

  社会学者王开玉认为,这次事件告诉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人士,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制度化支撑,管教学生职责需要制度明确。老师究竟有什么职责,家长有什么职责,学校有什么职责,需要通过制度来分清责任明确主体。对于老师,既要明确责任也要明确权利。比如,当时打架事件发生后,杨经贵究竟该送被打学生去医院还是要为更多学生继续上课,就没有明确界定。正如杨经贵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当时处于上课期间,他担心送被打学生去医院,课堂会出更大的乱子。如果课堂上真的出了乱子,那肯定又要怪罪到杨老师身上了。

  对于像吴店中学这样的乡村中小学来说,教师管教学生要比在城里学校更加困难。教育孩子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但乡村中小学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孩子,家长外出打工,管教孩子的责任更多地落在学校老师身上。教师身上的责任增加了,相应权利却没有增加,举个简单的例子,家长能打骂孩子,老师可以吗?所以很多时候教师会觉得“力不从心”。

  政策法规偏袒学生

  看了本报报道,安徽华腾律师事务所胡海律师告诉记者,自从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后,保护学生、爱护学生被提上前台,这本身没有错误。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一个不好的趋势:我们的政策法规越来越倾向保护学生而忽视教师权益。师生之间如果有了矛盾,总把责任往老师身上推,总认为“学生有错,老师有责”,其实不然。

  我们在强调爱护学生的同时,别忘记辛苦而又难做的老师,我们应该明白保护老师才能真正保护好学生、教育好学生。(程军、殷平、袁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