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处看来的,菜鸟不懂,求教学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13:39
这个帖子是我在别处看来的,菜鸟有很多地方不懂,求教学霸们这个帖子的合理性到底有多少?多谢了






相信许多人只知道西方大约每隔20年就发展出一代新型坦克,现在已发展到了第三代,这里却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包括99式坦克在内的俄系坦克却只能算二代坦克.

    战车的世代划分,最核心的标准是看其作战模式,火力-机动-防护这三大方面只不过是作战模式的单面具体化.
    第一代,相当于机动的火炮,以短停射击为手段,近距离内也可不停车开火.
    第二代,火炮双向稳定,可以在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射击运静目标,不再需要短停.
    第三代,俗称三向稳定或全向稳定,火炮射击摆脱了车体必须沿直线匀速行驶的限制,消除来自车体变速和转向的干扰,目标一旦被确定,其他一切交给火控计算机.
    双向稳定是美国M4坦克在二战末期才开始推广的,对照一下中国自己的努力,起步于仿自苏联T54A的59式,火炮只能高低稳定,苏联恰好从T54B开始装备双向稳定器,可以说中国战车真是一开头就很霉运,捡了个世界最末代的一代战车,产量还超过了6000辆.此后中国陷入自我封闭之中,直到1969年打捞了一辆苏联的T62坦克,才算是接触到了二代战车的皮毛,迄今仍未能从二代的窠臼中自拔出来.
    机动性:战车首先作为一台机动车辆,其机动方式取决于传动系,由于在自动变速器上的失败和发动机的落后,俄系战车尚未达到西方二代甚至二战德国的水准,当时虎式都能的原位转向现在俄系还是做不了.
    三代战车必须具备梅里特式传动系统---双流液力无级变矩带机械联结变速器.(1)双流--发动机输出到两条履带的能量全部得到利用,而单流在转向时内侧白白损失能量,双流就是把多余的那部分补偿到外侧去,原理同差速器一样,在挂空档时可以使两侧输出正好相反,实现原地转向.表现在机动性上,双流能在高速行驶中转向,保持转向时车体速度不下降,转向较快,半径较小进而可以降到零,原地转向的作用不可小看,一是保持视场和火炮的基座改变最小,对攻击和防护(将车首转向威胁最大方向)都非常有利,二是不离开路面原地掉头,可有效利用狭窄地带和避免进入陌生区域发生意外事故,这对铁道运输和平时车辆调度也很有意义,三是整个车队可以全体同时掉头而不发生碰撞.单流传动的两条履带除非倒档速度和前进挡相同才能进行原地转向(对俄系变速箱这几乎不可能)(2)液力无级变矩--可以无级变矩包括反转,通过改变叶片的角度就可以了,比干式(机械定轴式或行星齿轮)变矩,操纵起来异常轻便和随心所欲,零部件之间冲击小,寿命长,运转可靠,在战场上可以灵活机动以及用不规则机动来规避对方的射击,换档迅速,定轴式变矩只有靠人工调节油门和经验来换档,冲击大,行星齿轮式虽然能硬换档,对整个车体的冲击也不小.不管是人还是车体部件都容易疲劳.(3)机械联结--液力变矩传动效率低,但通过缩短液力变矩的时间,变换结束后将变矩器闭锁,就象传统定轴式传动一样高效传递能量了.纯串联行星齿轮除了唯一一个直传档,由于必然发生中间有空转所以不得不白白消耗能量.效率不高.
   苏联的T系坦克全部是以两侧串联行星齿轮为主的单流机械传动方式,只是便宜了行星齿轮制造企业,对驾驶员驾驶和发动机/油料供应来说是很吃亏的.
   自动变速箱,那是美欧日极少数发达国家才能搞得好的,这跟汽车工业一样,苏联和其他国家是无缘置喙的.
   机动性表现在加速性,高速性,灵活性上.坦克射击前都要用激光测距,现代西方坦克都装有激光告警装置,对西方坦克最坏的情况就是停止时让俄系坦克偷袭,从停止加速到32公里/小时,这在战场上意味着被瞄准后紧急开出半个车身距离,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西方坦克通常为5.5-7.2秒,快于俄系每分钟最高8发的作战用时,同样的加速,俄系需要12秒以上,足够被西方每分钟12发的速度射击两次了.俄系标称的最高速度通常是没有意义的,通常是7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西方是自动变速,通常4个前进挡和2个倒挡.全速前进对西方不成问题,因为西方的发动机比俄系的要精良坚固耐用,大修前寿命几千小时,俄系只有几百小时,连平常训练都难以保障,模拟训练更比不上电子技术发达的西方.西方坦克倒档速度高达40公里以上,跟俄系坦克的最大越野速度相持不下,俄系通常只有5公里/小时的唯一一个倒档速度.这种差距表现在战场上,就是以车体防护最好的车首正面朝向敌方退到安全地方再转向高速行驶或者与敌方保持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安全的距离,面对三代战车,俄系是既追不上又逃不掉的.在灵活性上,三代战车凭借梅里特式变速系统,自动变速,随心所欲,俄系在转向和变速上完全甘拜下风.
   
    火力:要精确射击,一是感知目标,二是锁定跟踪,三是射击精度尤其是首发精度.归根结底看看世界上最好的光学仪器,最好的计算机,最好的精密机床在哪些国家就知道了.
     这里要格外指出几个问题:
(1)三代战车少不了实时校炮镜,美国研究异常深入.
坦克炮从线膛转变为滑膛,过去靠炮弹高速自旋稳定的方式改为靠尾翼/尾管稳定的方式,稳定的难度增加了,而且,西方预见到,随着坦克炮威力和机动性不断上升,未来的坦克将在更远的距离,更多变的环境下,更短的时间内抢先开火,坦克炮的射击精度尤其是首发命中率成为最关键的核心.
影响射击精度的因素,不外乎车体的倾斜,摇晃,偏转,横风,气温气压,火炮的与瞄准的偏差,弹药的瑕疵,炮管的受热变形,炮管的弯曲变形等等.
美国人花了20多年的时间专门研究和解决120MM滑膛炮的精度问题,最重要的结论就是,炮管的变形弯曲影响最大,必须在炮口安装校炮镜,通过对光束的反射偏转来实时监控炮管的弯曲,借助高性能火控计算机,取得极高的首发命中率.
  因此,精密的实时校炮镜就是三代战车的标志,日本90式可以在高速行进间击中3000米处汽油桶大小的目标,美国M1族可以在时速40公里的高速越野情况下对2200米的动静目标取得95%的首发命中率,法国勒克莱尔可以在速度更快一点条件下作战.更不要说多年排行第一德国的豹2族坦克.英国的挑战者2,以色列的梅卡瓦4,机动性稍逊,之所以还能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中位居前列,绝对离不开校炮镜.
  与此对照鲜明的是,俄系坦克就是做不到这一点.T72只能在时速10公里的条件下对同样时速10公里的目标,在1800-2000米的距离命中率为75%,试想还有什么坦克会以10公里的时速机动?猪都比这跑得快!俄系坦克基本上还是靠停车来射击.这水平,连二代都算不上,只能算准二代,因此俄系坦克是谈不上什么高首发命中率的,即便是现在很多俄系改良坦克安装了什么西方稳像光学仪,什么被动红外夜视仪,再怎么先进的火控计算机,只要没有在炮口安装实时校炮镜,通通没有资格成为三代坦克.
  为什么除了几个发达国家以外其他国家都自己搞不好实时校炮镜?除了精密和使用环境影响的问题,最关键的是,火炮开火时,炮管变形产生冲击波,并随着炮弹加速前进而共振放大,使校炮镜受到损坏甚至脱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自然装不了校炮镜.能够检测和分析这种冲击波需要的先进设备地球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制造得出来.众所周知,俄系连个汽车都造不好.
  俄系目前的125MM坦克炮,长度48-50倍口径,约6-6.5M,西方的44倍口径120MM坦克炮为5.3M,
125MM炮比120MM炮长,隔热套不均匀,转动惯量大,重心不均匀,还要向后抛弹壳,所以尾舱近乎没有.西方的坦克为了三向稳定,将炮塔做成带大尾舱的平衡式,加上先进的驱动,转动速度是俄系的2-3倍,俯仰角度也比俄系大很多.最终目的,就是先发制人,首发必中.
(2)火力美国第一
   西方同样是120MM口径的坦克炮,德国已经将44倍口径长的炮管升级到55倍口径长,美国迟迟没有动静,因为美国通过材料技术革命,在不需要升级火炮的情况下,将火炮威力提升到了史上新高峰.
   德国的120MM坦克炮被美国日本韩国和除了英国(法国实际上仍然是德国的加长型)以外的全欧采用而成为三代战车的通用火炮,美国当初的M829炮弹也是仿自德国的DM33,美国起点虽然落后,却在炮弹威力迅速超越了德国.
   美国的M829弹,弹头重7.03公斤,初速1670米/秒,装药为8.1公斤JA2火药,93年停产.在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是M829A1,弹头重9公斤,初速1575米/秒,装药7.9公斤JA2,虽然初速和装药减少,但通过增加弹芯的长度和重量,威力反而增加.目前也已停产.M829A2,将弹托减重30%,装药量增为8.7公斤,初速1680米/秒,弹头重量,威力已经是世界第一,成为其他发达国家竞相追逐的目标.但是仍被美国停产.从02年起的M829E3(注意不是M829A3),与M829A2相比,JA2装药量爆炸性提高30%达11.3公斤,初速提高20%,达1850米/秒,弹托减重20%,预测威力14-16兆焦,当初设计的140MM坦克炮的威力是14兆焦,都被赶上了.
   美国正在发展的下一批弹药是M829A3和M829E4,威力更是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目前其他国家还在赶超M829A2的水平.
   
(3)自动装弹机,美国水平最高.
     许多人老是拿美国德国英国坦克没有自动装弹机而俄系全部是自动装弹来说事.先说安装自动装弹机的必要性:那就是炮弹要重得不适合体力搬运或者空间狭小容不下装填手.坦克设计的起点之一,重量和尺寸,取决于铁道运输限制(以及履带的面积和转向比),美欧都是1.4米标准轨,一节平板车载重65吨,俄铁路是1.52米宽轨,一节平板车载重80吨,由于宽度限制相差无几,于是形成西方65吨俄系坦克40吨的两种局面.西方坦克设计的另一个原则是适合95%男性公民的身高,俄系坦克为了重量和空间指标顾此失彼被迫使用1米6左右的成员.这就造成俄系坦克提早使用自动装弹机.
    60年代西方的坦克就有自动装弹机了.
    先是瑞典的STR103坦克,然后是德国的MBT70,西方的坦克装弹机有几个技术性原则,一是装填速度,二是高速越野装填,三是弹药隔仓化,四是任意角度装填,五是完成装填-退弹(分装弹很成问题)-补充全部任务,六是故障人工冗余,性能不下降太多.因为没有做好这六点,俄系样样都不行.虽然日本法国都装有,但第四第五和第六点都没有很好解决.只有美国的装弹机面面俱到.
    美国的自动装弹机,可以在M1族坦克上直接安装,并且完全保留装填手以及再增加一名乘员的成为五人坦克的能力.将安全门缩小,安全性更高,装弹机容量34发,世界第一,俄系为22-28发,法国22发,日本22(也有资料说16发),英国20发,装填速度12发/分,跟法国勒克莱尔和日本90式一样,装填角度负3度到正10度,法国和日本的正常情况下仍然跟俄国一样属于定角装填,法国为负1.5度,日本为0度,俄系为3度.同样的隔仓化弹仓,美的弹药是弹底在前,弹头向后,是最安全的,法国是相反,如果美国采用法国的方式,装填速度还要大幅度提升.美国M1族没有安装自动装弹机,是因为比以前少了6发炮弹(足够消灭相当于一个坦克排的3-4个目标).
    俄制125MM坦克炮自动装弹机,所用的分装炮弹,最大总重量不过33公斤,相比俄未采用人工的100MM坦克炮,定装炮弹,重量就有30公斤,根本没有什么差别.西方把自动装弹机推迟到140MM坦克炮,美国的BLOCKIII坦克,32发(16+16)自动装弹机,英国的16发自动装弹机,西德的豹3的自动装弹机,都不是纸上方案.
    对比前述六个标准,第一是射速,俄制自动装弹机的发射速度理论上最快为8发/分,实际上是4发/分,西方是12发/分.第二是高速越野装填,俄制坦克越野速度算不上高速,加上要定角装填,实际上不利于高速越野,也就免谈达标,法国日本的装弹机本来就是设计了高速越野装填能力的.第三是弹药隔仓化,俄再次失败,第四任意角度装填,继续失败,第五全般作业,125MM分装弹的装填-退弹-补充要比西方120MM定装弹困难得多,美国的比装填的还快,达15发/分,加上美国坦克有专门的机械化弹药补充车,将弹药直接输送到装填手的窗口上,第六,人工冗余,俄制自动装弹机会下降到一分钟1到2发,这在战时根本就是送死.西方水平差别很大,但由于车内空间比俄大,都比俄制的要好,这方面美国毫无疑问又是世界第一.
    中国03年所试射的152MM坦克炮,从西方的命名CSU152来看相当于1965年苏联SU152上的152MM坦克炮,炮弹全重35公斤,初速1700米/秒,差不多40年前的旧东西,中国都还要去研究.

防护:机动性加弹药隔舱化和全向复合装甲
  先要不被打中:通过机动来达成,关键是加速性,这又取决于变速箱.三代西方坦克,能够在5.5-7.2秒内将坦克从静止加速到32公里/小时,相当于在对方从瞄准到发射一发炮弹飞抵自己的原位的时间内,把坦克移开半个车身的距离.俄系坦克由于传动系统远远落后西方,以T72为例,竟然要12.6秒,这还是理论上的数字,具体要靠驾驶员的经验来实现,不象西方的自动变速箱那样真实快速.
   二代战车交战必须保持直线匀速行驶或者是短停,面对摆脱驾驶限制的三代战车,几乎是被动挨打的下场.即使是二代战车,西方坦克也是装备了自动变速箱,对阵俄系坦克也有很大的优势,前面提到的T72以10公里时速对10公里时速的1800-2000米目标,命中率为75%,而M60以24公里的时速对1500米的动静目标命中率也为75%,M60从静止加速到32公里/小时的时间是15秒,T72的实际射击速度也是每分钟4发,时间是足够的.面对比M60速度更快的日本74式,西德豹1式和法国AMX30式等等,俄系坦克占不了什么便宜.冷战的大部分时间,西方的坦克数量远远少于苏联,害怕的应该是苏联,如果跟西方开战,他们很大部分的坦克是属于炮灰性质.
   另外一个就是倒车速度,西方的三代坦克倒车速度都在40公里/小时以上,四个前进档两个倒档,其实完全可以有四个倒档,但是高速倒档太危险所以才刻意取消,这意味着坦克将以防护最好的正前方朝向危险方向高速脱离或与敌方保持一个有利的距离.俄制坦克越野速度最大35公里/小时,虽然也有号称45公里/小时的,以俄制发动机天生的软骨病,持续输出最高功率不单困难,加之坦克火控的低能(因为是二代坦克)也使高速越野不能发挥战斗力,所以俄制坦克通常越野速度为20公里/小时,以便随时将速度减到10公里/小时以内和停止下来才能发挥火力.俄制坦克的倒档为一个,速度最低,5公里/小时,骑猪都追得上,要学西方的撤退是不可能的,总之是绝对没有逃命的机会.
其次是打中不被击毁:西方三代几乎都是全向复合装甲,再加上弹药隔仓化的设计,构成了三代战车的基本防护.

  俄系的125MM坦克炮由于自动装弹机安装在炮塔下,是不可能做到隔舱化的.
   关于所谓的激光压制问题:法国SFIM公司在80年代推向国际市场的VS580系列坦克光学镜就有防激光的功能,第三世界都可以通过直接采购获得,可想而知99式的"激光压制功能"到底能对付谁?
   回顾西方对坦克激光测距仪的研究,已经发展了3代,第一代是红宝石激光,第二代是ND:YAG激光,即掺铵钇铝石榴石激光,第三代是二氧化炭激光.第三代是将过去对人眼有害的1.06微米激光改为对人眼无害的1.54微米激光.
   美国采用第三代,是害怕第二代激光发射器照射到对方坦克上时,反射回来的激光对自己不利,换句话说,拿来压制对方的光学仪器和人员是绰绰有余,连反射的能量都过剩了,俄系是达不到这种水平的.
   坦克激光的发射频率,西方快的是每秒10次,慢的每秒2次,并非连续照射,这比自动步枪的大约每分钟600-700发的速度慢了很多,实际上跟常规武器射击的方式一样,以俄系的光学稳定水平和精度,能够在三代战车3000米的有效射程外把激光精确射准在高速运动中特定部位,难度和火炮射击相去无几.
   所谓炮射导弹的问题,把2吨的炮管拿来发射导弹,跟一二十公斤普通的导弹发射管又有什么区别?后者还可以不受坦克炮口径的限制,设计更大的直径,众所周知,导弹破甲战斗部的威力与直径成正比.现代西方坦克都采用复合/间隔装甲,俄制炮射导弹又受口径限制,先天威力不足,基本上是个摆设.最根本的还是作为坦克炮的看家本领的射击精度太烂,射程太近,只好用炮射导弹来赌运气.俄制坦克的光学镜最大观测距离就是5公里,西方坦克的倒车速度比俄制越野速度快,越野时俄系的稳定系统是不可与西方相比的,因为三代战车上有激光报警装置,对于需要持续提供激光照射的炮射导弹去完成使命,存在相当的难度,甚至成为提前自我暴露的自杀信号.
   附加装甲只能说明设计的失败,西方基本都是口袋式的,节约结构重量,保持重心平衡和机动性不减.
   反坦克导弹拦截装置,反坦克导弹用的是破甲战斗部,对于装备全向复合装甲的三代战车,威胁不大,俄系坦克只有正面和前弧有复合装甲,其他部位连RPG火箭筒都防不了,自然离开这个东西就活不下去.
   综上所述,既不高速也不灵活的俄系坦克战场机动性低,缺乏实时校炮镜的火炮精度差,射速慢,没有弹药隔舱化,达不到全向复合装甲水平,仍旧维持着落后的二代作战方式.归根结底,诞生于冷战后期三代战车,是完全由超级计算机设计出来的,绝非缺乏超级计算机和最尖端精密设备的俄系精英们所能企及,更不用说连用人也会有问题的其余欠发达国家.

主要参考资料:
简氏装甲与火炮手册
简氏弹药手册
ABRAMS坦克的关键技术突破

俄国自走炮
相关军火商官方网站等等 这个帖子是我在别处看来的,菜鸟有很多地方不懂,求教学霸们这个帖子的合理性到底有多少?多谢了






相信许多人只知道西方大约每隔20年就发展出一代新型坦克,现在已发展到了第三代,这里却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包括99式坦克在内的俄系坦克却只能算二代坦克.

    战车的世代划分,最核心的标准是看其作战模式,火力-机动-防护这三大方面只不过是作战模式的单面具体化.
    第一代,相当于机动的火炮,以短停射击为手段,近距离内也可不停车开火.
    第二代,火炮双向稳定,可以在沿直线匀速行驶时射击运静目标,不再需要短停.
    第三代,俗称三向稳定或全向稳定,火炮射击摆脱了车体必须沿直线匀速行驶的限制,消除来自车体变速和转向的干扰,目标一旦被确定,其他一切交给火控计算机.
    双向稳定是美国M4坦克在二战末期才开始推广的,对照一下中国自己的努力,起步于仿自苏联T54A的59式,火炮只能高低稳定,苏联恰好从T54B开始装备双向稳定器,可以说中国战车真是一开头就很霉运,捡了个世界最末代的一代战车,产量还超过了6000辆.此后中国陷入自我封闭之中,直到1969年打捞了一辆苏联的T62坦克,才算是接触到了二代战车的皮毛,迄今仍未能从二代的窠臼中自拔出来.
    机动性:战车首先作为一台机动车辆,其机动方式取决于传动系,由于在自动变速器上的失败和发动机的落后,俄系战车尚未达到西方二代甚至二战德国的水准,当时虎式都能的原位转向现在俄系还是做不了.
    三代战车必须具备梅里特式传动系统---双流液力无级变矩带机械联结变速器.(1)双流--发动机输出到两条履带的能量全部得到利用,而单流在转向时内侧白白损失能量,双流就是把多余的那部分补偿到外侧去,原理同差速器一样,在挂空档时可以使两侧输出正好相反,实现原地转向.表现在机动性上,双流能在高速行驶中转向,保持转向时车体速度不下降,转向较快,半径较小进而可以降到零,原地转向的作用不可小看,一是保持视场和火炮的基座改变最小,对攻击和防护(将车首转向威胁最大方向)都非常有利,二是不离开路面原地掉头,可有效利用狭窄地带和避免进入陌生区域发生意外事故,这对铁道运输和平时车辆调度也很有意义,三是整个车队可以全体同时掉头而不发生碰撞.单流传动的两条履带除非倒档速度和前进挡相同才能进行原地转向(对俄系变速箱这几乎不可能)(2)液力无级变矩--可以无级变矩包括反转,通过改变叶片的角度就可以了,比干式(机械定轴式或行星齿轮)变矩,操纵起来异常轻便和随心所欲,零部件之间冲击小,寿命长,运转可靠,在战场上可以灵活机动以及用不规则机动来规避对方的射击,换档迅速,定轴式变矩只有靠人工调节油门和经验来换档,冲击大,行星齿轮式虽然能硬换档,对整个车体的冲击也不小.不管是人还是车体部件都容易疲劳.(3)机械联结--液力变矩传动效率低,但通过缩短液力变矩的时间,变换结束后将变矩器闭锁,就象传统定轴式传动一样高效传递能量了.纯串联行星齿轮除了唯一一个直传档,由于必然发生中间有空转所以不得不白白消耗能量.效率不高.
   苏联的T系坦克全部是以两侧串联行星齿轮为主的单流机械传动方式,只是便宜了行星齿轮制造企业,对驾驶员驾驶和发动机/油料供应来说是很吃亏的.
   自动变速箱,那是美欧日极少数发达国家才能搞得好的,这跟汽车工业一样,苏联和其他国家是无缘置喙的.
   机动性表现在加速性,高速性,灵活性上.坦克射击前都要用激光测距,现代西方坦克都装有激光告警装置,对西方坦克最坏的情况就是停止时让俄系坦克偷袭,从停止加速到32公里/小时,这在战场上意味着被瞄准后紧急开出半个车身距离,这一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西方坦克通常为5.5-7.2秒,快于俄系每分钟最高8发的作战用时,同样的加速,俄系需要12秒以上,足够被西方每分钟12发的速度射击两次了.俄系标称的最高速度通常是没有意义的,通常是7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西方是自动变速,通常4个前进挡和2个倒挡.全速前进对西方不成问题,因为西方的发动机比俄系的要精良坚固耐用,大修前寿命几千小时,俄系只有几百小时,连平常训练都难以保障,模拟训练更比不上电子技术发达的西方.西方坦克倒档速度高达40公里以上,跟俄系坦克的最大越野速度相持不下,俄系通常只有5公里/小时的唯一一个倒档速度.这种差距表现在战场上,就是以车体防护最好的车首正面朝向敌方退到安全地方再转向高速行驶或者与敌方保持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安全的距离,面对三代战车,俄系是既追不上又逃不掉的.在灵活性上,三代战车凭借梅里特式变速系统,自动变速,随心所欲,俄系在转向和变速上完全甘拜下风.
   
    火力:要精确射击,一是感知目标,二是锁定跟踪,三是射击精度尤其是首发精度.归根结底看看世界上最好的光学仪器,最好的计算机,最好的精密机床在哪些国家就知道了.
     这里要格外指出几个问题:
(1)三代战车少不了实时校炮镜,美国研究异常深入.
坦克炮从线膛转变为滑膛,过去靠炮弹高速自旋稳定的方式改为靠尾翼/尾管稳定的方式,稳定的难度增加了,而且,西方预见到,随着坦克炮威力和机动性不断上升,未来的坦克将在更远的距离,更多变的环境下,更短的时间内抢先开火,坦克炮的射击精度尤其是首发命中率成为最关键的核心.
影响射击精度的因素,不外乎车体的倾斜,摇晃,偏转,横风,气温气压,火炮的与瞄准的偏差,弹药的瑕疵,炮管的受热变形,炮管的弯曲变形等等.
美国人花了20多年的时间专门研究和解决120MM滑膛炮的精度问题,最重要的结论就是,炮管的变形弯曲影响最大,必须在炮口安装校炮镜,通过对光束的反射偏转来实时监控炮管的弯曲,借助高性能火控计算机,取得极高的首发命中率.
  因此,精密的实时校炮镜就是三代战车的标志,日本90式可以在高速行进间击中3000米处汽油桶大小的目标,美国M1族可以在时速40公里的高速越野情况下对2200米的动静目标取得95%的首发命中率,法国勒克莱尔可以在速度更快一点条件下作战.更不要说多年排行第一德国的豹2族坦克.英国的挑战者2,以色列的梅卡瓦4,机动性稍逊,之所以还能在世界坦克排行榜中位居前列,绝对离不开校炮镜.
  与此对照鲜明的是,俄系坦克就是做不到这一点.T72只能在时速10公里的条件下对同样时速10公里的目标,在1800-2000米的距离命中率为75%,试想还有什么坦克会以10公里的时速机动?猪都比这跑得快!俄系坦克基本上还是靠停车来射击.这水平,连二代都算不上,只能算准二代,因此俄系坦克是谈不上什么高首发命中率的,即便是现在很多俄系改良坦克安装了什么西方稳像光学仪,什么被动红外夜视仪,再怎么先进的火控计算机,只要没有在炮口安装实时校炮镜,通通没有资格成为三代坦克.
  为什么除了几个发达国家以外其他国家都自己搞不好实时校炮镜?除了精密和使用环境影响的问题,最关键的是,火炮开火时,炮管变形产生冲击波,并随着炮弹加速前进而共振放大,使校炮镜受到损坏甚至脱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自然装不了校炮镜.能够检测和分析这种冲击波需要的先进设备地球上没有几个国家能制造得出来.众所周知,俄系连个汽车都造不好.
  俄系目前的125MM坦克炮,长度48-50倍口径,约6-6.5M,西方的44倍口径120MM坦克炮为5.3M,
125MM炮比120MM炮长,隔热套不均匀,转动惯量大,重心不均匀,还要向后抛弹壳,所以尾舱近乎没有.西方的坦克为了三向稳定,将炮塔做成带大尾舱的平衡式,加上先进的驱动,转动速度是俄系的2-3倍,俯仰角度也比俄系大很多.最终目的,就是先发制人,首发必中.
(2)火力美国第一
   西方同样是120MM口径的坦克炮,德国已经将44倍口径长的炮管升级到55倍口径长,美国迟迟没有动静,因为美国通过材料技术革命,在不需要升级火炮的情况下,将火炮威力提升到了史上新高峰.
   德国的120MM坦克炮被美国日本韩国和除了英国(法国实际上仍然是德国的加长型)以外的全欧采用而成为三代战车的通用火炮,美国当初的M829炮弹也是仿自德国的DM33,美国起点虽然落后,却在炮弹威力迅速超越了德国.
   美国的M829弹,弹头重7.03公斤,初速1670米/秒,装药为8.1公斤JA2火药,93年停产.在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是M829A1,弹头重9公斤,初速1575米/秒,装药7.9公斤JA2,虽然初速和装药减少,但通过增加弹芯的长度和重量,威力反而增加.目前也已停产.M829A2,将弹托减重30%,装药量增为8.7公斤,初速1680米/秒,弹头重量,威力已经是世界第一,成为其他发达国家竞相追逐的目标.但是仍被美国停产.从02年起的M829E3(注意不是M829A3),与M829A2相比,JA2装药量爆炸性提高30%达11.3公斤,初速提高20%,达1850米/秒,弹托减重20%,预测威力14-16兆焦,当初设计的140MM坦克炮的威力是14兆焦,都被赶上了.
   美国正在发展的下一批弹药是M829A3和M829E4,威力更是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目前其他国家还在赶超M829A2的水平.
   
(3)自动装弹机,美国水平最高.
     许多人老是拿美国德国英国坦克没有自动装弹机而俄系全部是自动装弹来说事.先说安装自动装弹机的必要性:那就是炮弹要重得不适合体力搬运或者空间狭小容不下装填手.坦克设计的起点之一,重量和尺寸,取决于铁道运输限制(以及履带的面积和转向比),美欧都是1.4米标准轨,一节平板车载重65吨,俄铁路是1.52米宽轨,一节平板车载重80吨,由于宽度限制相差无几,于是形成西方65吨俄系坦克40吨的两种局面.西方坦克设计的另一个原则是适合95%男性公民的身高,俄系坦克为了重量和空间指标顾此失彼被迫使用1米6左右的成员.这就造成俄系坦克提早使用自动装弹机.
    60年代西方的坦克就有自动装弹机了.
    先是瑞典的STR103坦克,然后是德国的MBT70,西方的坦克装弹机有几个技术性原则,一是装填速度,二是高速越野装填,三是弹药隔仓化,四是任意角度装填,五是完成装填-退弹(分装弹很成问题)-补充全部任务,六是故障人工冗余,性能不下降太多.因为没有做好这六点,俄系样样都不行.虽然日本法国都装有,但第四第五和第六点都没有很好解决.只有美国的装弹机面面俱到.
    美国的自动装弹机,可以在M1族坦克上直接安装,并且完全保留装填手以及再增加一名乘员的成为五人坦克的能力.将安全门缩小,安全性更高,装弹机容量34发,世界第一,俄系为22-28发,法国22发,日本22(也有资料说16发),英国20发,装填速度12发/分,跟法国勒克莱尔和日本90式一样,装填角度负3度到正10度,法国和日本的正常情况下仍然跟俄国一样属于定角装填,法国为负1.5度,日本为0度,俄系为3度.同样的隔仓化弹仓,美的弹药是弹底在前,弹头向后,是最安全的,法国是相反,如果美国采用法国的方式,装填速度还要大幅度提升.美国M1族没有安装自动装弹机,是因为比以前少了6发炮弹(足够消灭相当于一个坦克排的3-4个目标).
    俄制125MM坦克炮自动装弹机,所用的分装炮弹,最大总重量不过33公斤,相比俄未采用人工的100MM坦克炮,定装炮弹,重量就有30公斤,根本没有什么差别.西方把自动装弹机推迟到140MM坦克炮,美国的BLOCKIII坦克,32发(16+16)自动装弹机,英国的16发自动装弹机,西德的豹3的自动装弹机,都不是纸上方案.
    对比前述六个标准,第一是射速,俄制自动装弹机的发射速度理论上最快为8发/分,实际上是4发/分,西方是12发/分.第二是高速越野装填,俄制坦克越野速度算不上高速,加上要定角装填,实际上不利于高速越野,也就免谈达标,法国日本的装弹机本来就是设计了高速越野装填能力的.第三是弹药隔仓化,俄再次失败,第四任意角度装填,继续失败,第五全般作业,125MM分装弹的装填-退弹-补充要比西方120MM定装弹困难得多,美国的比装填的还快,达15发/分,加上美国坦克有专门的机械化弹药补充车,将弹药直接输送到装填手的窗口上,第六,人工冗余,俄制自动装弹机会下降到一分钟1到2发,这在战时根本就是送死.西方水平差别很大,但由于车内空间比俄大,都比俄制的要好,这方面美国毫无疑问又是世界第一.
    中国03年所试射的152MM坦克炮,从西方的命名CSU152来看相当于1965年苏联SU152上的152MM坦克炮,炮弹全重35公斤,初速1700米/秒,差不多40年前的旧东西,中国都还要去研究.

防护:机动性加弹药隔舱化和全向复合装甲
  先要不被打中:通过机动来达成,关键是加速性,这又取决于变速箱.三代西方坦克,能够在5.5-7.2秒内将坦克从静止加速到32公里/小时,相当于在对方从瞄准到发射一发炮弹飞抵自己的原位的时间内,把坦克移开半个车身的距离.俄系坦克由于传动系统远远落后西方,以T72为例,竟然要12.6秒,这还是理论上的数字,具体要靠驾驶员的经验来实现,不象西方的自动变速箱那样真实快速.
   二代战车交战必须保持直线匀速行驶或者是短停,面对摆脱驾驶限制的三代战车,几乎是被动挨打的下场.即使是二代战车,西方坦克也是装备了自动变速箱,对阵俄系坦克也有很大的优势,前面提到的T72以10公里时速对10公里时速的1800-2000米目标,命中率为75%,而M60以24公里的时速对1500米的动静目标命中率也为75%,M60从静止加速到32公里/小时的时间是15秒,T72的实际射击速度也是每分钟4发,时间是足够的.面对比M60速度更快的日本74式,西德豹1式和法国AMX30式等等,俄系坦克占不了什么便宜.冷战的大部分时间,西方的坦克数量远远少于苏联,害怕的应该是苏联,如果跟西方开战,他们很大部分的坦克是属于炮灰性质.
   另外一个就是倒车速度,西方的三代坦克倒车速度都在40公里/小时以上,四个前进档两个倒档,其实完全可以有四个倒档,但是高速倒档太危险所以才刻意取消,这意味着坦克将以防护最好的正前方朝向危险方向高速脱离或与敌方保持一个有利的距离.俄制坦克越野速度最大35公里/小时,虽然也有号称45公里/小时的,以俄制发动机天生的软骨病,持续输出最高功率不单困难,加之坦克火控的低能(因为是二代坦克)也使高速越野不能发挥战斗力,所以俄制坦克通常越野速度为20公里/小时,以便随时将速度减到10公里/小时以内和停止下来才能发挥火力.俄制坦克的倒档为一个,速度最低,5公里/小时,骑猪都追得上,要学西方的撤退是不可能的,总之是绝对没有逃命的机会.
其次是打中不被击毁:西方三代几乎都是全向复合装甲,再加上弹药隔仓化的设计,构成了三代战车的基本防护.

  俄系的125MM坦克炮由于自动装弹机安装在炮塔下,是不可能做到隔舱化的.
   关于所谓的激光压制问题:法国SFIM公司在80年代推向国际市场的VS580系列坦克光学镜就有防激光的功能,第三世界都可以通过直接采购获得,可想而知99式的"激光压制功能"到底能对付谁?
   回顾西方对坦克激光测距仪的研究,已经发展了3代,第一代是红宝石激光,第二代是ND:YAG激光,即掺铵钇铝石榴石激光,第三代是二氧化炭激光.第三代是将过去对人眼有害的1.06微米激光改为对人眼无害的1.54微米激光.
   美国采用第三代,是害怕第二代激光发射器照射到对方坦克上时,反射回来的激光对自己不利,换句话说,拿来压制对方的光学仪器和人员是绰绰有余,连反射的能量都过剩了,俄系是达不到这种水平的.
   坦克激光的发射频率,西方快的是每秒10次,慢的每秒2次,并非连续照射,这比自动步枪的大约每分钟600-700发的速度慢了很多,实际上跟常规武器射击的方式一样,以俄系的光学稳定水平和精度,能够在三代战车3000米的有效射程外把激光精确射准在高速运动中特定部位,难度和火炮射击相去无几.
   所谓炮射导弹的问题,把2吨的炮管拿来发射导弹,跟一二十公斤普通的导弹发射管又有什么区别?后者还可以不受坦克炮口径的限制,设计更大的直径,众所周知,导弹破甲战斗部的威力与直径成正比.现代西方坦克都采用复合/间隔装甲,俄制炮射导弹又受口径限制,先天威力不足,基本上是个摆设.最根本的还是作为坦克炮的看家本领的射击精度太烂,射程太近,只好用炮射导弹来赌运气.俄制坦克的光学镜最大观测距离就是5公里,西方坦克的倒车速度比俄制越野速度快,越野时俄系的稳定系统是不可与西方相比的,因为三代战车上有激光报警装置,对于需要持续提供激光照射的炮射导弹去完成使命,存在相当的难度,甚至成为提前自我暴露的自杀信号.
   附加装甲只能说明设计的失败,西方基本都是口袋式的,节约结构重量,保持重心平衡和机动性不减.
   反坦克导弹拦截装置,反坦克导弹用的是破甲战斗部,对于装备全向复合装甲的三代战车,威胁不大,俄系坦克只有正面和前弧有复合装甲,其他部位连RPG火箭筒都防不了,自然离开这个东西就活不下去.
   综上所述,既不高速也不灵活的俄系坦克战场机动性低,缺乏实时校炮镜的火炮精度差,射速慢,没有弹药隔舱化,达不到全向复合装甲水平,仍旧维持着落后的二代作战方式.归根结底,诞生于冷战后期三代战车,是完全由超级计算机设计出来的,绝非缺乏超级计算机和最尖端精密设备的俄系精英们所能企及,更不用说连用人也会有问题的其余欠发达国家.

主要参考资料:
简氏装甲与火炮手册
简氏弹药手册
ABRAMS坦克的关键技术突破

俄国自走炮
相关军火商官方网站等等
看起来老毛子像是在“闭门造车”反毛派的“精英”言论。呵呵;P ;P ;P
:L   这个~~爱怎么分类就怎么分吧~~~
:D   TG都分到四代了呢~`
引用的都是扯淡,偷换概念,信口开河的典范。

100MM坦克炮,定装炮弹,重量就有30公斤??

俄制125MM坦克炮自动装弹机,所用的分装炮弹,最大总重量不过33公斤

啥弹种都不分就来扯。。。:L
可以肯定他的所谓主要参考资料他基本都没有看过:D
呃,多谢各位,能否再给点详细的信息呢?或者介绍点文章?再谢过了
真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分什么什么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