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教主专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17:02
]]
历年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与总和生育率
1949-1998

--------------------------------------------------------------------------------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xgc2000.com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

年份   总人口
(万人) 粗出生率
(‰) 粗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
(‰) 总和生育率
1949 54167 36.00 20.00 16.00 6.14
1950 55196 37.00 18.00 19.00 5.81
1951 56300 37.80 17.80 20.00 5.70
1952 57482 37.00 17.00 20.00 6.47
1953 58796 37.00 14.00 23.00 6.05
1954 60266 37.97 13.18 24.79 6.28
1955 61465 32.60 12.28 20.32 6.26
1956 62828 31.90 11.40 20.50 5.85
1957 64653 34.03 10.80 23.23 6.41
1958 65994 29.22 11.98 17.24 5.68
1959 67207 24.78 14.59 10.19 4.30
1960 66207 20.86 25.43 -4.57 4.02
1961 65859 18.02 14.24 3.78 3.29
1962 67295 37.01 10.02 26.99 6.02
1963 69172 43.37 10.04 33.33 7.50
1964 70499 39.14 11.50 27.64 6.18
1965 72538 37.88 9.50 28.38 6.08
1966 74542 35.05 8.83 26.22 6.26
1967 76368 33.96 8.43 25.53 5.31
1968 78534 35.59 8.21 27.38 6.45
1969 80671 34.11 8.03 26.08 5.72
1970 82992 33.43 7.60 25.83 5.81
1971 85229 30.65 7.32 23.33 5.44
1972 87177 29.77 7.61 22.16 4.98
1973 89211 27.93 7.04 20.89 4.54
1974 90859 24.82 7.34 17.48 4.17
1975 92420 23.01 7.32 15.69 3.57
1976 93717 19.91 7.25 12.66 3.24
1977 94974 18.93 6.87 12.06 2.84
1978 96259 18.25 6.25 12.00 2.72
1979 97542 17.82 6.21 11.61 2.75
1980 98705 18.21 6.34 11.87 2.24
1981 100072 20.91 6.36 14.55 2.63
1982 101654 22.28 6.60 15.68 2.87
1983 103008 20.19 6.90 13.29 2.42
1984 104357 19.90 6.82 13.08 2.35
1985 105851 21.04 6.78 14.26 2.20
1986 107507 22.43 6.86 15.57 2.42
1987 109300 23.33 6.72 16.61 2.59
1988 111026 22.37 6.64 15.73 2.31
1989 112704 21.58 6.54 15.04 2.25
1990 114333 21.06 6.67 14.39 2.17
1991 115823 19.68 6.70 12.98 2.01
1992 117171 18.24 6.64 11.60  
1993 118517 18.09 6.64 11.45  
1994 119850 17.70 6.49 11.21  
1995 121121 17.12 6.57 10.55  
1996 122389 16.98 6.56 10.42  
1997 123626 16.57 6.51 10.06  
1998 124810 16.03 6.50 9.53  

注:总人口是年末数。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9》,统计出版社,
     北京,1999


历年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1949-1980
单位:万人  


--------------------------------------------------------------------------------
[新观察]·文库版 www.xgc2000.com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

年份 出生人数 死亡人数 自然增长 年底人口
1949   1080   54167
1950 2023 984 1039 55196
1951 2063 948 1115 56300
1952 2105 967 1138 57482
1953 2215 814 1401 58796
1954 2245 779 1466 60266
1955 1979 745 1234 61456
1956 1976 706 1270 62828
1957 2167 687 1480 64563
1958 1905 731 1174 65994
1959 1647 970 677 67207
1960 1389 1693 -304 66207
1961 1189 939 250 65859
1962 2460 666 1794 67295
1963 2954 684 2270 69172
1964 2729 802 1927 70499
1965 2704 678 2026 72538
1966 2578 649 1929 74542
1967 2563 636 1927 76368
1968 2757 636 2121 78534
1969 2715 639 2076 80671
1970 2736 622 2114 82992
1971 2567 613 1954 85229
1972 2566 656 1910 87177
1973 2463 621 1842 89211
1974 2235 661 1574 90859
1975 2109 671 1438 92420
1976 1854 675 1179 93717
1977 1787 648 1139 94974
1978 1745 598 1147 96259
1979 1727 602 1125 97542
1980 1779 619 1160 98705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1995)第355页,第384页。均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户籍死亡统计数。


中国历年粮食进出口
1949—1974
单位:万吨  


--------------------------------------------------------------------------------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xgc2000.com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

  进口
   年份      出口      合计     其中小麦  
1950 122.58   6.69   
1951 197.11     
1952 152.88   0.01   
1953 182.62   1.46   1.36
1954 171.10   3.00   2.68
1955 223.34  18.22   2.16
1956 265.12  14.92  2.26
1957 209.26  16.68   4.99
1958 288.34  22.35  14.83
1959 415.75   0.20   
1960 272.04   6.63   3.87
1961 135.50 580.97 388.17
1962 103.09 492.30 353.56
1963 149.01 595.20 558.77
1964 182.08 657.01 536.87
1965 241.65 640.51 607.27
1966 288.50 643.78 621.38
1967 299.44 470.19 439.46
1968 260.13 459.64 445.14
1969 223.75 378.63 374.02
1970 211.91 535.96 530.21
1971 261.75 317.32 302.20
1972 292.56 475.62 433.36
1973 389.31 812.79 629.85
1974 364.39 812.13 538.68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81》P368,P384
  


--------------------------------------------------------------------------------
历年城乡人口粮食消费量
1952-1990

--------------------------------------------------------------------------------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xgc2000.com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

消费总量(千吨)  人均消费量(公斤)
年份 全国 城镇 农村  全国 城镇 农村
1952 112,205  16,685  95,520   197.67  240.35  191.72  
1953 114,325  17,865  96,460   197.07  242.24  190.50  
1954 116,655  18,960  97,695   196.38  236.21  190.16  
1955 120,425  17,950  102,475   198.27  214.41  185.69  
1956 126,700  18,900  107,800   204.29  200.26  205.02  
1957 129,175  19,600  109,575   203.06  196.00  204.38  
1958 129,240  21,640  107,600   198.23  185.55  201.00  
1959 123,590  26,140  97,450   186.59  200.89  183.10  
1960 108,560  26,625  81,935   163.62  192.59  156.00  
1961 104,670  23,290  81,380   158.79  179.49  153.71  
1962 109,410  21,310  88,100   164.63  183.84  160.57  
1963 112,145  21,390  90,755   164.65  189.86  159.65  
1964 126,845  23,395  103,450   181.96  200.05  178.31  
1965 131,530  25,815  105,715   182.24  210.65  177.13  
1966 139,850  24,615  115,235   189.57  205.76  186.44  
1967 140,640  24,755  115,885   186.18  199.25  183.61  
1968 134,760  23,715  111,045   173.81  188.85  170.90  
1969 138,600  24,395  114,205   173.89  191.58  170.53  
1970 153,290  26,935  126,355   187.22  201.79  184.38  
1971 158,295  27,985  130,310   188.27  199.45  186.03  
1972 148,725  28,960  119,765   172.51  205.96  165.99  
1973 169,010  29,630  139,380   191.57  208.05  188.40  
1974 168,995  29,660  139,335   187.64  204.70  184.37  
1975 174,685  30,790  143,895   190.52  209.26  186.94  
1976 177,185  32,150  145,035   190.28  212.02  186.05  
1977 181,335  34,080  147,255   192.07  210.48  188.26  
1978 187,050  35,000  152,050   195.46  205.29  193.33  
1979 200,775  37,000  163,775   207.03  210.76  206.20  
1980 209,970  38,650  171,320   213.81  213.88  213.80  
1981 218,070  39,955  178,115   219.18  215.73  219.97  
1982 227,305  41,285  186,020   225.46  217.29  227.36  
1983 236,915  43,005  193,910   232.23  221.68  234.71  
1984 258,845  47,015  211,830   251.34  239.35  254.17  
1985 264,533  48,015  216,518   254.35  239.43  257.91  
1986 269,547  49,540  220,007   255.94  241.68  259.38  
1987 269,798  50,187  219,611   251.44  234.43  255.68  
1988 271,108  51,190  219,918   249.08  233.07  253.13  
1989 267,491  49,898  217,593   239.12 219.77 248.12
1990 271,085  49,618  221,467   238.80  207.15 247.37
注:粮食消费量按贸易粮计算;

资料来源:
《中国商业年鉴1988》第716页,《中国商业年鉴199
0》第592-3页,《中国商业年鉴1990》第XI-158页, 第
XI-149页,《中国商业外经统计资料1952-1988》第51页。






--------------------------------------------------------------------------------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xgc2000.com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

小资料:1920-1936年因灾死亡人口
送交者: 秋实 于 May 18, 2000 15:09:40:[新观察/xgc2000.com]
--------------------------------------------------------------------------------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xgc2000.com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

  楚人问SUN:“楼下你有一贴,认为解放前饿死的人更多,请问有何根据?你能不能提供1912--1949年历次饥荒饿死人口的统计数据?”  这个问题SUN大概回答不了,俺替他抄来一组数据,虽然不够完整,已可说明问题。1920-1936年因灾死亡人口统计---------------------------1920年      50万 陕豫冀晋鲁五省大旱1922年       5万 苏浙皖大水1923年      10万 水旱遍及十二省1924年      10万 闽粤湘桂鄂豫赣冀鲁川察辽等省大水1925年      58万 大理地震,冀粤桂等六省虫灾,蜀省疫疠,黄河决口1927年       4万 甘肃地震,鲁省蝗旱,长江下游大水1928-30年大饥荒 1000万 水旱遍及22省,间以虫灾猖獗1931年      370万 苏皖赣鄂等八省大水,陕甘川热大旱,间以虫灾1932年       8万 豫陕皖甘青鲁大旱,晋豫皖等大水1933年       3万 黄河决口1934年       4万 鄂湘豫冀晋陕川皖赣闽察等省水灾,黄河决口1935年      300万 成都地震,鄂湘赣等8省大水,豫晋等12省旱雹虫灾1936年      14万 太原地震、四川饥荒、苏北瘟疫流行---------------------------17年合计:  1836万1959-1961年大饥荒 1700-3000万
注释:民国因灾死亡人口,摘自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
1993年,北京,)第142-143页


--------------------------------------------------------------------------------




邓的数字有些夸张了
送交者: Charlesv 于 May 18, 2000 17:13:58:[新观察/xgc2000.com]

  邓的著作是重印本,初版于1958年,观点与材料均比较陈旧,而且统计数
字也太夸张(有点有意识)。可以参考李文海等人近年所著《近代中国灾荒系
年》和《中国近代十大灾荒》等书,1928-1930年的死亡人数不到600万,是最
严重的一次;1931年长江大水死亡人数是14万,没有这么多,其他数字也太夸
张。李文海是红朝当红学者,人民大学的校长,兼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为
人也很左,看来不象是民运分子,有意缩水。




--------------------------------------------------------------------------------
多谢秋兄
送交者: 楚人 于 May 19, 2000 05:54:29:[新观察/xgc2000.com]

  《中国救荒史》,好象是邓1937年写的,所以统计从远古至民国26年的历
次天灾。最早商务版(1937),1958年三联重版。至于Cha兄提到的李文海的书,
我倒是第一次听说,不知道网上能不能找到?


回页首  




--------------------------------------------------------------------------------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xgc2000.com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

各省、市、自治区历年人口数
1956-1964
单位:万人  


--------------------------------------------------------------------------------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xgc2000.com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北京 383 401 632 684 732 721 724 747 765
天津 507 530 548 568 584 584 596 615 630
河北 3589 3670 3732 3791 3779 3795 3884 3956 3997
山西 1554 1587 1621 1667 1703 1710 1745 1790 1824
内蒙古 897 936 986 1063 1191 1163 1172 1215 1254
辽宁 2307 2395 2445 2502 2559 2519 2549 2653 2734
吉林 1225 1248 1281 1313 1397 1414 1476 1537 1595
黑龙江 1418 1479 1564 1682 1807 1897 1894 1972 2053
上海 635 690 751 1028 1056 1059 1058 1074 1086
江苏 4089 4183 4258 4290 4246 4243 4334 4441 4512
浙江 2443 2503 2564 2598 2620 2633 2707 2800 2875
安徽 3243 3337 3394 3427 3043 2988 3134 3232 3181
福建 1400 1453 1493 1543 1573 1598 1640 1678 1704
江西 1800 1851 1913 1976 2010 2023 2040 2101 2144
山东 5256 5373 5422 5373 5188 5265 5426 5585 5606
河南 4733 4840 4943 4979 4818 4803 4940 5036 5099
湖北 2963 3062 3145 3173 3152 3183 3274 3350 3418
湖南 3507 3603 3673 3692 3569 3508 3600 3715 3785
广东 3214 3302 3372 3433 3471 3491 3575 3670 3755
广西 2092 2147 2186 2205 2172 2159 2218 2300 2362
海南 286 291 303 312 317 327 335 343 353
四川 6945 7081 7078 6897 6620 6459 6486 6696 6898
贵州 1628 1681 1710 1744 1643 1624 1664 1704 1752
云南 1842 1897 1914 1912 1895 1900 1964 2021 2088
西藏 --- --- 121 123 127 130 130 132 135
陕西 1756 1803 1832 1881 1944 1968 2008 2056 2100
甘肃 1218 1255 1282 1293 1244 1211 1240 1249 1290
青海 200 205 225 260 249 211 205 210 219
宁夏 172 179 194 209 213 203 199 207 215
新疆 533 558 582 649 686 710 699 713 74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
1949-198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


回页首  



--------------------------------------------------------------------------------
[新观察]·文库版·大饥荒档案 www.xgc2000.com 转载时请注明作(译)者及出处
--------------------------------------------------------------------------------



--------------------------------------------------------------------------------



  
         No.5  

--------------------------------------------------------------------------------

                        部分省份历年死亡人数、死亡率和总人口
                                                     1954 1966

四川 安徽
年份 死亡人数
(万人) 死亡率
(‰) 年底人口
(万人) 死亡人数
(万人) 死亡率
(‰) 年底人口
(万人)
1954 55.80 8.5 6649 51.58 16.6 3149
1955 61.68 9.8 6791 37.47 11.8 3201
1956 71.50 10.4 6945 46.07 14.3 3243
1957 84.63 12.1 7081 29.94 9.1 3337
1958 178.18 25.6 7078 41.40 12.3 3394
1959 328.20 47.0 6897 56.96 16.7 3427
1960 364.74 54.0 6620 221.92 68.6 3043
1961 192.36 29.4 6459 24.43 8.1 2988
1962 94.65 14.6 6486 25.10 8.2 3134
1963 84.52 12.8 6696 25.15 7.9 3232
1964 94.29 13.9 6898 29.50 9.2 3181
1965 80.44 11.5 7137 26.19 8.1 3286
1966 78.12 10.8 7368 23.76 7.1 3407

河南 山东
年份 死亡人数
(万人) 死亡率
(‰) 年底人口
(万人) 死亡人数
(万人) 死亡率
(‰) 年底人口
(万人)
1954 60.80 13.3 4560 58.40 11.7 5052
1955 54.80 11.8 4652 70.20 13.7 5174
1956 66.30 14.0 4733 63.30 12.1 5256
1957 57.20 11.8 4840 64.00 12.1 5373
1958 62.80 12.7 4943 69.00 12.8 5422
1959 70.20 14.1 4979 98.50 18.2 5373
1960 190.80 36.7 4818 124.80 23.6 5188
1961 48.90 10.2 4803 96.60 18.5 5265
1962 39.70 8.0 4940 66.00 12.4 5426
1963 47.90 9.4 5036 64.90 11.8 5585
1964 54.00 10.6 5099 67.20 12.0 5606
1965 44.50 8.5 5240 57.70 10.2 5711
1966 45.80 8.5 5386 57.30 9.9 5851

湖南 甘肃
年份 死亡人数
(万人) 死亡率
(‰) 年底人口
(万人) 死亡人数
(万人) 死亡率
(‰) 年底人口
(万人)
1954 59.45 17.5 3429 13.17 11.4 1118
1955 56.47 16.4 3473 13.86 11.7 1155
1956 40.17 11.5 3507 13.01 10.7 1218
1957 37.01 10.4 3603 14.20 11.3 1255
1958 43.36 11.7 3673 27.25 21.1 1282
1959 47.85 13.0 3692 23.04 17.5 1293
1960 106.81 29.4 3569 53.85 41.5 1244
1961 61.85 17.5 3508 14.15 11.5 1211
1962 36.36 10.2 3600 10.10 8.2 1240
1963 37.53 10.3 3715 12.91 10.4 1249
1964 48.31 12.9 3785 19.75 15.6 1290
1965 42.99 11.2 3901 16.15 12.3 1345
1966 40.16 10.2 4010 15.74 11.5 1393


             注:年末人口摘自国家统计局编,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9》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死亡人数和死亡率来自《中国人口》
              各省分册,其中安徽省死亡人数系编者根据死亡率推算,其他数字均直接
              摘自原书,乃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户籍死亡统计数。
1958-1962年四川人口死亡研究

曹树基

  载《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1期

  (曹树基,1956年生,历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人口普查资料及新修地方志所载数据,对1958-1962年间四川各地人口的非正常死亡,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五年大饥荒中,四川全省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940万,占灾前全省人口总数的13%。

  关键词:四川人口,非正常死亡,1958-1962年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in census and newly published chorography ,theessay makes an estimate of the unnatural death toll of Sichuan during the periodof 1958-1962.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unnatural death toll of Sichuan reaches9.4million ,which accounts for 13%of the whole population of Sichuan beforethe great famine.

  Key words :the population of Sichuan,unnatural death,the period of 1958-1962

  迄今为止,有关“三年自然灾害”中国人口死亡数量的研究,大多依据全国性的人口数据来进行,所得结果相差甚大,令人难以把握。笔者采取不同的分析策略,以省为单位,逐省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通过各省人口死亡数累加,即可得到全国非正常死亡人口。

  在目前各家的研究中,金辉的研究方法最值得称道。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列算式如下:出生人口-正常死亡人口+总人口减少值=非正常死亡人口。[1]只不过,利用全国数据进行研究,可以不考虑因行政区变动而产生的人口迁移问题,而进行分区研究,则必须讨论因人口迁移所导致的人口变动。列算式如下:

  出生人口-正常死亡人口+总人口减少值+净迁移人口=非正常死亡人口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项全国性的研究中,笔者借用清代的“府”作为稳定不变的政区,本文作为这一大型项目的一部分,仍采用这一虚拟的政区。[2]

  四川省人口众多,灾情严重,人口死亡也多。就资料而言,四川省虽然是人口死亡大省,但四川省的地方志书所记载的人口资料相当可靠,隐瞒或篡改资料的现象并不多见。只是由于四川灾情延续时间长,1958-1962年的整整五年,均可视作灾年。在有些县份,1957年的人口死亡率已经上升,1963年的人口死亡率仍未下降,本文根据历年人口死亡率或人口增长率来确定灾年。兹分府分析如下。

  1、成都府

  成都府境包括成都市、双流、新都、华阳、新繁、金堂、彭县、温江、崇庆、新津、崇宁、郫县、灌县、简阳、什邡和广汉。合而计之,1953-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5.6‰,1964-1982年为21.6‰。[3]由于政区变动频繁,无法分县论述。从已经查阅过的新都、温江、灌县、广汉、简阳、双流、金堂、新津、郫县、什邡、崇庆十县县志看,每县均有规模性的人口死亡,由此推测成都府各县的情况大体如是。鉴于成都平原的灾情特别严重,也推测成都市不能幸免于难。

  根据新都等十县县志,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7.4‰。[4]这一数据并不确切,是因为双流、金堂、郫县等三县1954年人口少于1953年。此三县邻近成都市,小块区域的划出可能是造成1954年人口减少的原因。从1954年至1957年,十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9.8‰,若排除双流、金堂、郫县不计,其他七县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8.9‰。由于成都市区另计,故以18.9‰作为成都府属各县灾前人口增长速度。

  1953年,成都市人口只有85.7万,1964年多达158.3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7.4‰。成都市人口高增长,既有周边乡村人口的移入,也有外地人口的迁进,又有政区变动所导致的人口增加。由于记载的缺失,不可能将人口的来源及数量一一辨析。兹将1953-1964年成都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当作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加权平均,1953-1957年成都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4.5‰。以此测算灾前人口。1962-1964年,新都等十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3.5‰,1964-1982年为18.7‰,数据合理可靠。以此测算成都府灾后人口。

  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成都府境净减少人口61万。依金堂、灌县、双流、简阳、新津、什邡、崇庆、广汉八县县志所载历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可知从1958年至1962年,八县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约35个千分点,推及全府境内,灾前人口还应增加22.2万。成都府境五年大饥荒中共减少人口83.2万。

  金堂、灌县、双流、简阳、崇庆、新津等六县县志记载有历年人口迁入数与迁出数。五县合计,大饥荒五年中共迁入人口46.2万,共迁出人口53.1万,净迁出人口6.9万。1964年,此六县人口占排除成都市后全府人口的55.7%,以此比例推算,全府净迁出人口约为12.4万。扣除净迁出人口,成都府境大饥荒中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70.8万。

  从历年人口数据看,似乎简阳县人口减少得最多。1958年底,简阳县人口为123.3万,1962年底仅存86万,净减少人口37.3万。其实,这不是人口本身变动所致,而是由于1959年10月将龙泉驿区全部划归成都市管辖的结果。1959年简阳县人口净减少约24万,根据当年人口死亡率估算,其中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6万,净迁出0.7万,其余17.3万人口为龙泉驿划出人口。大饥荒五年间,简阳县合计死亡人口27.4万,其中正常死亡人口大约5.4万,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22万。根据历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计算所得人口增减值与历年人口增减值吻合,说明《简阳县志》所载人口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关于大饥荒时期简阳县的灾情细节,请读亲身经历大饥荒的惠文先生在简阳的工作笔记《困难时期农村整社纪实》[5],兹不赘述。

  2、绵州

  绵州境包括德阳、罗江、绵竹、绵阳、安县、梓潼六县,其中罗江并入德阳,实为五县。在查阅的四种地方志中,各县均经历规模不等的人口死亡,推测全府皆陷入大饥荒。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953-1964年,绵州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1.4‰,1964-1982年为21.2‰。人口死亡有相当大的规模。

  据德阳、绵竹、绵阳、安县县志提供的历年人口数据,1953-1957年四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8.2‰。安县无1962年人口,德阳等三县1962-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1.5‰。[6]三县灾后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实为30‰-40‰之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实为人口迁入所致。安县1961-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6.4‰,是由于从1962年至1964年,安县接受了13807名来自潼川府境中江、三台、蓬溪、射洪、遂宁等县的移民。加权平均,四县灾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2.4‰,以此测算灾前、灾后人口。

  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绵州境内人口净减少11.5万。五年间德阳、绵竹、绵阳三县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约60个千分点[7],推及全府,灾前还应增加人口11万。绵州境内减少人口22.5万。德阳、绵阳两县有相当完整的人口迁移记载,五年间两县共迁入人口32.1万,迁出人口33.1万,净迁出人口1万。以此推测,绵州境内净迁出人口约为1.5万。如此,绵州境内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21万。

  分县而论,根据历年人口死亡率记载,德阳县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4.8万,绵竹县为4.4万,绵阳县为4.3万,三县合计13.5万。安县1957年人口为30.4万,1961年为28.1万,净减少人口2.3万,非正常死亡人口达到4万。梓潼县人口与安县相当,死亡人口也与安县相当。五县合计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21万。

  3、龙安府

  龙安府境包括北川、平武、江油、彰明、青川五县;1958年彰明、江油两县合并,变成四县。1953-1964年龙安府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5‰,1964-1982年为24.1‰。从1953中至1957年底,北川等四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4.4‰。[8]分县而论,平武县1953年人口多于1954年,是因为该县1956年有四乡划入北川。从龙安府境各县情况看,1953年除了人口普查数据外,各县并无其他人口统计。因此,平武县1953年以后的历年人口,是政区调整以后的数据。江油县的情况可能也是如此。这样一来,北川县1954年人口也就大大多于1953年。上述各县的政区变动,皆在龙安府境内进行,计算时不用对境域进行调整。另外,1957年8月至1958年1月,北川县接收了来自三台、蓬溪、遂宁、射洪等县7655名移民。这也是导致灾前龙安府境人口增长速度偏高的原因。

  1961-1964年,北川等四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5.7‰,其原因在于1962年江油县有4.4万人口的净迁出。1958年江油县净迁入人口11.5万,1959-1962年持续外迁,四年中的净迁出人口累计达到10.1万。也就是说,除了死于饥荒者以外,1958年的迁入者,至1962年已经基本迁出。

  从1957年底至1961年底,龙安府境净增加人口0.9万。四年大饥荒中,五县人口出生率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约27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2.2万,龙安府减少人口多达1.3万。四年中,北川县净迁出人口1.3万,1958年6月茶坪乡有5742人划归安县,扣除不论,净迁出人口实为0.7万。江油、平武、青川三县合计净迁入人口6.3万,四县合计净迁入人口5.6万。如此,龙安府境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6.9万。分县而论,根据历年人口死亡率,北川县非正常死亡人口约0.5万,平武县约0.9万,青川县约1万,江油县约4.5万,合计6.9万。两种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在龙安府境,江油县的灾情最重,死亡人口最多。《江油县志·大事记》称1960年,江油县委检查组报告批露东安公社九区队基层干部违法乱纪严重,先后以扣饭、拆家、毒打、苦役等手段迫害社员167人,直接造成7人死亡。11月25日,县委紧急部署在十日内,全县将1921.5万公斤粮食集运到铁路、公路沿线粮站,保证城乡供应和上调计划的完成。1961年7月11日,356名社员误听谣传,因缺粮去北川县曲山公社挖白泥二千多斤煮食充饥,引起中毒。

  4、潼川府

  潼川府境包括盐亭、中江、三台、遂宁、蓬溪、射洪、乐至、安岳、潼南等九县。潼川府境1953-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1‰,1964-1982年为16.3‰。在已查阅的潼南、中江、三台、安岳、遂宁五县县志中,遂宁、三台和中江三县灾前即属人口迁出区。五县合计,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7.2‰,1961-1964年为23.3‰。[9]以此推测潼川府境灾前、灾后人口。

  从1957年底至1961年底,潼川府境人口净减少76.7万。四年间,潼南县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约41个千分点,三台县超过26个千分点,中江县仅超过7个千分点。三县平均约为22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15.2万,合计全县减少人口91.9万。四年间潼南县净迁出人口为0.93万。中江县有历年人口记载,却无人口迁移记载。根据历年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与历年年末人口数,估计四年间净迁出人口约为2.5万。以同样方法估算,同期三台县净迁出人口约为1.9万,三县合计净迁出人口为5.3万。以三县占全府人口比例推测,全府净迁出人口约为14万。如此,潼川府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77.9万。依各县历年人口死亡率分析,潼南县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4万,中江县约为6万,三台县约为10万,三县合计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20万。其他县记载有缺,无法知悉详情。

  5、眉州

  眉州境辖四县:眉山、彭山、青神、丹棱。1953-1964年四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9‰,1964-1982年为23.6‰。人口损失的规模相当大。眉山县1957年人口较1956年减少0.8万人口,而是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95‰,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约1万人。如果1957年数据为真,则意味着是年有1.8万人口外迁。是年该县无人口外迁及区划变更的记载,姑且存疑。

  从1953年至1956年,丹棱、眉山、彭山三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0.1‰,1961-1964年为34.9‰。[10]以此计算,从1957年底至1961年底,眉州境内人口净减少14.2万。《眉山县志》关于1958年和1959年的人口出生率计算错误,四年中实际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约42个千分点,彭山县只超过8个千分点,合计超过32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2.7万,眉州境内共减少人口16.9万。三部县志均未记载人口迁移情况,根据眉山县所载历年人口数和人口自然增减数,可知该地未有规模性的人口外迁,只在彭山县有1.2万净迁出人口,设州境内的净迁出人口为2万人,眉州境内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15万。

  6、资州

  资州境包括内江市和内江、资中、资阳、井研、仁寿等五县;资州境内1953-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5.2‰,1964-1982年为21.8‰。1964年人口少于1953年,证明当地的人口死亡的数量是惊人的。从1953年至1964年,资州府辖各市县当中,只有内江市的人口呈增长状,其他各县人口均为负增长。据《内江市志》所载,1954-1956年,内江人口增长率分别为48.8‰、62.7‰和64.9‰。[11]这不是正常的人口增长,而是人口大量迁入城市或区划变动所致。由于未见原书,细节不详。《内江市志》揭示1954年内江市人口死亡率只有3.2‰-8.6‰,1958年至1962年高达16.1‰-26.2‰,人口的非正常死亡仍有相当大的规模。1960年内江市人口出现负增长。与其他县相比,内江市的饥荒程度要轻得多。

  从1953年至1957年,内江、资中、资阳、井研四市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9.7‰。[12]这一增长速度偏低,其原因在于1957年资中、资阳两县的人口死亡率上升。如在资中,1957年人口死亡率已达13.1‰,资阳则为17.9‰。灾后三年四市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4‰。这一增长速度较周边地区要低得多。仔细分析,资中县1963年人口增长率只有3.2‰,是不真实的。是年资中县人口自然增长2.6万,净迁出0.7万,净增长1.9万,而实际人口增长数只有0.5万,有1.4万人口不知所踪。资中县灾后二年人口自然增长率约35‰,资阳县为32‰,井研县1964年为33.4‰,平均约为33‰。考虑到资中、资阳两县灾后人口迁出略多于迁入,故定为30‰。

  依此测算,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资州境内净减少人口68万。五年大饥荒中,资中、资阳两县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约34个千分点,推及全州境内,灾前人口还要增加12.2万,合计减少人口80.2万。资中、资阳两县五年中净迁出人口1.56万,推测全州境内外迁人口约3.7万。如是,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76.5万。

  7、嘉定府

  嘉定府境包括自贡市部分、峨眉、乐山、五通桥区、荣县、威远、峨边、犍为、夹江、洪雅等县。1953-1964年嘉定府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9‰,1964-1982年为24.8‰。大饥荒中的人口死亡也是大规模的。在嘉定府辖9.5个市县中,已经查阅其中6部县志。[13]另外,《威远县志》没有历年人口,只有1955年、1960年和1965年的各项人口指标记载。分县而论,只有夹边县的人口变动稍有些离奇,其他各县基本正常。1953-1957年,五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3.4‰,1962-1964年为39.5‰。据此测算灾前、灾后人口。

  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嘉定府净减少人口38.1万。大饥荒五年中,洪雅、夹江、峨眉、犍为四县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共37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10.8万,全府减少人口合计48.9万。《峨眉县志》和《夹江县志》记载历年迁入人口与迁出人口。两县合计,五年中共迁入人口213709,共迁出人口224729,净迁出人口1.1万。推及全府,净迁出人口约为9万,嘉定府境非正常死亡人口约39.9万。

  7、叙州府

  叙州府境包括自贡市部分、宜宾市、宜宾、普安营、雷波、马边、富顺、隆昌、南溪、长宁、高县、庆符、筠连、珙县、兴文、屏山和沐川。已经查获的地方志多达9种,其中只有一种无历年人口记载。沐川、富顺、宜宾、兴文、珙县、长宁、隆昌、雷波八县合计,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5.2‰,1962-1964年为51.5‰。[14]灾后人口增长速度太高,是因为灾后宜宾县人口增长率分别高达107.9‰和121.1‰,宜宾县人口的高增长是政区调整的结果,而不是人口的自然增长。排除宜宾县不计,灾后叙州府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33.4‰,以此测算叙州府境灾前、灾后人口。

  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叙州府人口净减少58.4万。宜宾、珙县、长宁、隆昌四县大饥荒五年中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合计为31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13.2万。叙州府境大饥荒中共减少人口71.6万。目前仅查到《珙县志》所载迁移人口,五年中净迁出人口6558人。推及全府,应有17.2万人口外迁。不过,叙州府境的自贡、宜宾两市人口增长迅速,迁入人口可能多于迁出人口。如此,设净迁出人口与大饥荒中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的出生人口相当,则叙州府净减少人口即非正常死亡人口。在这一点上,叙州府的情况与嘉定府相同。

  8、泸州

  泸州境包括泸州市、泸县、合江、纳溪、江安和古宋。1953-1964年泸州境内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7‰,1964-1982年为23.3‰,人口死亡也是大规模的。分县而论,1953-1964年泸州市人口大量减少可能与泸县人口增加有关,两县合计,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3.1‰,与泸州府境各县同期人口变动速度一致。

  纳溪、合江、江安、泸县四县合计,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4‰,1962-1964年为38.6‰。[15]据此测算,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泸州净减少人口33.3万。大饥荒中,合江、泸县、江安三县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约50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12.4万。不过,在合江县,五年中的净迁出人口多达20639人,推及全府,净迁出人口多达9.7万。泸州境内非正常死亡人口约36万。

  在《江安县志》中,1960年全县总人口为280759,出生人口为3919,出生率为10.1‰,全部死亡人口只有2047人,死亡率记作667.3‰,自然增长率记作57.2‰。死亡率实为7.3‰之误,而自然增长率是用67.3‰的死亡率减去10.1‰的人口出生率所致。由此看来,江安县1960年真正的人口死亡率为67.3‰。如此,是年死亡人口将多达1.9万,而不是0.2万。

  9、叙永厅

  叙永厅境只有叙永、古蔺两县,1953-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9‰,1964-1982年为18.9‰。叙永处于川南,与贵州、云南两省毗邻,人口的增长速度偏低。尽管如此,1953-1964年人口增长的低速度仍可说明该地经历过大饥荒,人口曾经大量死亡。

  《叙永县志》只记载有历年人口数,而无其他记载。古蔺县除了历年人口外,还记有历年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从1953年至1957年,两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5.3‰,1962-1964年为30.1‰。[16]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两县净减少人口10.6万。五年中古蔺县出生人口超过正常死亡人口44个千分点,推及两县,灾前人口还应增加3.6万。叙永厅与云南昭通府邻,大饥荒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四川饥民逃至昭通。将大饥荒中超过正常死亡人口的出生人口与净迁出人口相抵,净减少人口即非正常死亡人口。

  10、重庆府

  重庆府境包括重庆市、巴县、长寿、綦江、江北、江津、合川市、合川、铜梁、永川、大足、荣昌、璧山、武隆、南川、涪陵和武胜。1953-1964年重庆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7‰,1964-1982年为21.4‰。1953年,重庆府境内市县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11年间0.7‰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意味着人口死亡的巨大规模。在已查阅的南川、涪陵、武胜、武隆、璧山、永川、江北、合川、巴县、大足十县县志中,只有巴县灾前人口变动呈现异常。1956年,巴县死亡人口共34032人,死亡率高达38.3‰。是年净迁入人口多达5万余,使得人口总数增长而非减少。1957年,人口自然增长1.4万,人口净迁入0.2万,人口理应增加1.6万。在没有政区变动的情况下,是年人口却减少了0.7万,不知何因。另外,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1953年巴县人口为879378,在《巴县志》中,则为819378,由于195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超过1954年和1955年巴县人口,所以,这一数据肯定是错误的。本文计算据《巴县志》。

  从1953年至1957年,重庆府境十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9.1‰,1962-1964年为40.1‰。[17]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重庆府境人口净减少146.6万。在璧山、合川、江北、大足、武胜、武隆、巴县、涪陵等八县,大饥荒五年中人口出生率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35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37.6万,合计重庆府境内减少人口184.2万。巴县、璧山、大足、涪陵四县有完整的人口迁移记载,四县合计,大饥荒五年间人口净迁出4.2万,推及全府并扣除重庆市,大饥荒期间净迁出人口达12.5万左右。重庆府境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171.5万。
  11、顺庆府

  顺庆府境包括南充市和南充、广安、岳池、营山、蓬安、仪陇、西充、邻水八县。1953-1964年顺庆府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5.6‰,1964-1982年为20.6‰。比较而言,人口死亡的规模相对较小。在顺庆府境九县,已经查阅的县志多达七种,其中有些数据存在问题。如在营山县,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953-1964年,营山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2‰,属于人口增长最慢的县份之一。根据《营山县志》所载历年人口,1953年中至1957年底,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0.8‰[18],值得讨论的是,《营山县志》所载1953年人口为普查人口,从1953年中至1954年底,营山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5.1‰,如果将此数当作1953年底数,至1954年底,人口增长率也只有22.8‰,与以后两年28.5‰和24.7‰的人口增长率相比,是正常的。如果将营山县1953年人口数当作年底数,或将历年人口数当作年平均数,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则为23.5‰。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岳池和南充。在西充县,1953年统计人口为433582,超过1954年人口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53年人口普查数为427625,更为合理。即使将1953年西充县普查人口当作年底人口,1954年西充县人口增长率也不过为9.9‰。看来,将顺庆府1953年普查人口当作1953年年底人口,或者将顺庆府境各县统计人口当作年平均人口,要合理得多。

  从1953年至1957年,顺庆府七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0.8‰。[19]人口的这一增长速度不高,是因为仪陇和岳池两县1957年人口已经少于1956年。如仪陇县,1957年人口自然增长0.7万,而人口总数却减少0.9万,1.6万人口不知所踪。在岳池县,1957年自然增长人口1.5万,而人口总数却减少0.2万,也有1.7万人口不知所踪。在有些地区,1958年人口减少是进城做工,而在1957年,如此大量的人口失踪,难以找到合理的解释。两县排除不计,灾前四年顺庆府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2.1‰。

  1962-1964年,七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7‰。这一速度可能偏低,原因在于南充县和营山县人口增速偏低。在南充县,按照人口总数计算所得灾后两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0.9‰。1962年南充县自然增长人口2.5万,净迁出人口0.2万,人口净增2.3万,而总人口仅增加234人,2.3万人口不见踪影。在营山县,1963年和1964年分别有0.8万和0.3万人口失踪。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南充、营山两县均有详细的人口迁移记载,失踪人口不可以解释为外迁人口。排除两县不计,其余五县灾后两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1.7‰。

  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顺庆府境人口净减少42.9万。营山、南充、岳池、仪陇、蓬安五县合计,五年大饥荒中,人口出生率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约26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13.4万。合计减少人口56.3万。五年中,营山、蓬安、南充三县净迁出人口9655人,推及全府,净迁出人口最多不超过4万。这一推测相当可靠,如在仪陇县,根据历年人口和自然增减人口推算,五年中的净迁出人口只有0.4万,数量也是不多的。据此,顺庆府境非正常死亡人口约52.3万。

  营山、南充、蓬安三县有人口迁移的明确记载,藉此可以检验大饥荒中有关人口记载的真伪。在营山县,1959年较1958年净减少5万人口,而自然增长人口仅为400,净迁出人口仅为0.76,有4.3万人口不知所踪。1958年也有0.6万人口失踪。实际上,也是县志作者缩小了的1959年和1958年人口死亡数。在南充县,1958年有0.9万人口不知所踪,1962年有0.4万人口不知何自。在蓬安县,1958年和1961年分别有0.4万和0.6万人口不知所踪。比较而言,营山县对于死亡人口的隐瞒是相当惊人的。而根据上引县志所载历年人口死亡率,南充非正常死亡人口约7.7万,岳池约6.5万,蓬安约5.5万,仪陇约3万。按照历年人口死亡率,营山县非正常死亡人口只有2.7万,而依上述分析,则可能多达7.6万,达到与南充县相当的规模。顺庆府辖9县,南充市人口较少,死亡人口也应较少,其余8县平均死亡人口多达6万余,与上述分析基本一致。

  12、保宁府

  保宁府境包括广元、昭化、旺苍、剑阁、苍溪、南部、阆中、通江、南江、巴中、平昌等11县。1953-1964年保宁府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9.2‰,1964-1982年为22‰。也有灾情。根据苍溪、剑阁、巴中、广元、南部五县县志,1953-1957年五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2.4‰,1961-1964年为26.3‰。[20]据此推算,从1957年底至1961年底,保宁府净减少人口30.6万。大饥荒四年中,苍溪、巴中、剑阁、南部四县人口出生率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仅8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3.9万,合计减少人口34.5万。四年中,苍溪、巴中两县净迁出人口5610人,推及全府,净迁出人口大约为2万。保宁府境非正常死亡人口约32.5万。

  13、太平厅

  太平厅境有城口、万源两县。1953-1964年太平厅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6.9‰,1964-1982年为23‰。在《城口县志》中,1953年年末人口为137275[21],与普查人口数完全相同。如果《城口县志》的记载为真,1954年城口县人口增长率高达31.8‰,大大超过后两年的7.2‰和15.6‰。《城口县志》还记载有1953年年均人口为134689.很显然,该县县志错将年末人口当作普查人口。

  以年末人口为据,从1953年至1957年,城口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7‰,以年均人口为据,则为19.0‰。与周边地区比较,第二个数据更准确。依年末人口数,1961-1964年,城口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0.9‰。据此测算,从1957年底至1961年底,太平厅人口净减少3.7万。四年中城口县人口出生率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约29个千分点,据此测算,两县灾前人口还应增加1.2万,合计减少人口4.9万。《城口县志》没有人口迁移的记载,但根据历年自然增长人口与历年人口增减数,可知大饥荒四年中城口县净迁入人口约1600人。无论这一数据是否准确,它告诉我们,城口县不是一个人口的迁出区。太平厅全部减少人口即非正常死亡人口。

  14、绥定府

  绥定府境有达县、宣汉、开江、大竹和渠县。1953-1964年绥定府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3.3‰,1964-1982年为21‰。由此可见,绥定府人口死亡也是大规模的。开江、宣汉、达县、大竹四县合计,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7.9‰,1961-1964年为20.4‰,灾后三年数据偏低是由达县数据的失真所造成。1962年达县自然增长人口1.1万,总人口却减少1.5万,合计有2.6万人口不知所踪,以至灾后三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1‰。排除达县不计,其他三县灾后三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8‰。[22]

  以此测算,从1957年底至1961年底,绥定府净减少人口37.2万。四年大饥荒中,四县人口出生率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21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7.1万,合计减少人口44.3万。宣汉县四年中的净迁出人口为0.5万。依历年人口数与自然增减人口数推测,达县净迁入人口约0.4万,大竹县净迁出0.4万。推测绥定府境净迁出人口约为0.8万,非正常死亡人口约43.5万。

  《达县志·大事记》称,1961年春,全县10余万人发生水肿病。也就在这一年,全县外调粮食16360万斤支援京、津、沪,全县设立孤儿院11个。达县数万人口就是这样饿死的。

  15、夔州府

  夔州府境包括万县市和万县、开县、云阳、奉节、巫溪、巫山等县。1953-1957年夔州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2.7‰,1964-1982年为21.5‰,人口的死亡规模相当大。巫山、巫溪、开县、云阳、万县市、万县六市县合计,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1.3‰,1962-1964年为23.4‰,1964-1982年为20.9‰。[23]灾后两年人口增长速度略高于1964-1982年,是不正常的。细查之,在巫山县,根据历年人口数,1962年和1963年人口增长率分别只有8‰和13.8‰,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却分别为18‰和28.1‰。如果说历年人口数也是正确的,就意味着灾后两年有相当多的人口外迁。开县、云阳两县灾后人口数据的性质与巫山县同,也是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依人口自然增长率,灾后巫山、开阳、巫溪、云阳四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至少可达28‰,万县市有完整的迁移人口记载,灾后两年自然增长人口与迁移人口相加,1963年净增人口0.65万,1964年净增0.54万。这两个数据与两个年份人口总数的增加值基本吻合。这样,万县市灾后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8.4‰,与两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一致。万县同期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一致,约为35‰,六县加权平均约为29.8‰,以此推算灾前、灾后人口。

  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夔州府境净减少人口42.5万。五年大饥荒中巫山等六县人口出生率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约39个千分点,推及全府,灾前人口还应增加15.2万。全府减少人口共约57.7万。在万县市,灾中五年净迁出人口2.2万,云阳县1958年净迁出人口0.58万,1962年净迁入435人,可以忽略。在万县市,1958年和1959年的净迁出人口最多,假设云阳县情况相同,云阳县五年中的净迁出人口可能达到3万。依据历年人口总数和人口自然增减数分析,推测五年中巫山县净迁出人口2.4万,巫溪县0.8万,万县净迁入人口1.2万,净迁出人口合计7.2万。依五县人口在全府总人口中的比例,夔州府境五年中的净迁出人口可能多达11.5万。如是,夔州府境净减少人口即非正常死亡人口。

  最后需要讨论的是开县数据。1958年开县人口自然减少0.9万,而人口总数却增加1.6万,如果人口总数的增加是人口迁入引起的,净迁入人口多达2.5万。开县不是工业中心,不可能有如此多的人口迁入。1959年人口自然减少5.1万,人口总数仍增加2.7万,是年不可能有7.8万人口的净迁入。1960年人口自然减少5万,人口总数减少了17.6万。正由于1958-1959年人口虚增了10.3万(2.5万+7.8万),才使得1960年的人口总数减少达到如此大的幅度。如果扣除10.3万虚增人口,1960年的减少人口只有7.3万,与自然减少人口接近。也就是说,如果1958-1959年净迁出人口有2.3万的话,1960年的全县减少人口即自然减少人口。很明显,1958年和1959年开县人口总数是不可相信的。

  夔州府境的灾情可见县志中《大事记》的记载。在巫山县,1959年全县大部分公共食堂开始断粮,浮肿,死人现象发生。在云阳县,1959年1至9月未下大雨,夏季粮减产60%,粮食供应开始紧张。1960年5月下旬至6月底县内严重干旱,全县644个生产大队,只有7个旱象较轻,当年全县粮食产量较1957年减产44%.全县严重缺粮,出现大量水肿病人和人员非正常死亡。1961年6月底,县内持续干旱,旱象延续八十多天,大春粮食作物受灾面积达91%,粮食产量比1957年减产53%.也就是说,从1959年至1961年,全县粮食产量只有正常年份产量的一半左右。政府的征购以及其他相关情况,县志中没有记载。只是令人疑惑的是,何以在1957年和1958年,云阳县人口死亡率就分别高达14‰和19.3‰?何以在1963年和1964年,云阳县人口死亡率竟然分别高达17.1‰和21.9‰。夔州府邻近湖北,比较而言,湖北省的灾情要轻得多。夔州百姓顺长江而下,出三峡而于湖北宜昌,所以出现近20万人的净迁出。也正是由于大量人口外迁,才使得数十万饥民的生命得以保全。

  16、忠州

  忠州境包括忠县、垫江、丰都、梁平四县。1953-1964年忠州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3‰,1964-1982年为21.6‰,可见死亡人口之众多。四县县志所载数据基本准确可靠,只有忠县、丰都两县1953年“年末人口”与普查人口相同。然而,按照人口增长率分析,此两县人口确实是年末人口,而非年中人口。四县合计,1953-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23.4‰,1961-1964年为34.8‰。[24]从1957年底至1961年底,忠州人口净减少37.4万。四年大饥荒中,四县人口出生率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约26个千分点,合计约有5.6万人口。在垫江县,四年大饥荒中净迁出人口只有1135人,推测四县净迁出人口不会超过0.5万。如此,大饥荒中忠州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42.5万。《垫江县志·大事记》记载1959年11月,全县水肿病人多达18.57万人。人口的大规模死亡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17、石柱厅

  石柱厅境只有石柱一县,是四川省大饥荒最严重的地区,1953-1964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6.1‰。查《石柱县志》,1953年人口即普查人口,而经分析,此数据确为1953年年底人口,而非年中人口。从1953年至1957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6.9‰,1961-1964年为42.3‰。[25]大饥荒中人口死亡多,灾后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57年底至1961年底,石柱厅人口净减少10.1万。依绥定、忠州等地例,石柱厅非正常死亡人口不会低于此数。

  18、酉阳州

  酉阳州地处川东南山区,与鄂西南、湘西及黔东北地区接壤。境内有秀山、黔江、酉阳、彭水四县。1953-1964年酉阳州境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1.1‰,可知死亡人口众多。1953-1957年,秀山、酉阳、彭水三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只有6.9‰。[26]分县而论,1953年秀山县人口超过1954-1965年所有年份的人口。《秀山县志》称,1953年秀山县人口较1949年末增加16202人,四年增长4.54%,年平均增长率11.4‰。关于1954年0.7万人口的减少,却没有交待。又说,由于1954年粮食统购中购了部分过头粮,致使1955年不正常外流达万人以上。而事实上,1955年人口较1954年增长了0.1万。将历年人口数与历年人口自然增长数合计,可以发现1954年有大约1万人口不知所踪。排除秀山县不计,同期酉阳、彭水两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也只有10.5‰。假如黔江县的人口增速与酉阳、彭水相近,加权平均,四县灾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7.8‰。1962-1964年三县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0‰。据此测算灾前、灾后人口。

  从1957年至1962年,酉阳州境人口净减少27.7万。在秀山县,大灾五年中人口出生率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约10千分点,由于秀山县人口减幅最大,故推测州境内的人口出生率超过正常人口死亡率可达20个千分点。如此,灾前人口还要增加2.7万,合计减少人口30.4万。在秀山县,依历年人口数及人口自然增减数推测,五年大饥荒中的迁出人口与迁出人口基本相等,即不存在规模性的外迁人口。因此,在酉阳州境,全部减少人口即非正常死亡人口。

  《秀山县志》还称,从1953年至1964年,净迁出人口22369人,其中1954年外流万余人,其他万余人则是1959年至1961年的人口迁出。经查对,从1957年底至1962年底,秀山县历年人口的变化,与人口自然增减数是一致的。这就证明,大饥荒时期秀山县根本不存在规模性的人口外迁。

  19、川西其他地区

  川西地区的邛州、茂州、雅安府、宁远府等也存在相当规模的人口非正常死亡,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论述。四川分府非正常死亡人口见表1.

  表1 1958-1962年四川省非正常死亡人口



  说明:潼川府、眉州、保宁府、太平厅、绥定府、夔州府、忠州、石柱厅人口非正常死亡主要发生于1958-1961年,其他地区则发生于1958-1962年。

  据表1,1958-1962年,陷入大饥荒的四川市县多达188个。除了雅安府及茂州的几个县以及懋功、杂谷、松潘等地未见人口损失外,其他各市县皆因“大跃进”而陷入大饥荒。分府而论,重庆府境人口死亡最多,次则资州、潼川府和成都府。人口死亡数量的多少与府境人口的多少有关。以死亡人口占全府人口的比例计,石柱厅死亡人口的比例最大,次则邛州、宁远和酉阳州。不过,石柱厅仅辖一县,其人口规模与其他府州无法比拟。合而计之,四川省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多达940.2万,占灾前人口的13.1%.

  按照《中国人口·四川分册》所载数据,如果以1957年人口死亡率当作正常死亡率,1958-1962年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760万。从分县数据中可以看出,在许多地区,1957年人口死亡率较高,饥荒已经发生。1956年和1957年四川人口死亡率分别为10.41‰和12.07‰,已经超过1955年的9.18‰;1963年四川人口死亡率为12.82‰,也是一个较高的值。如将灾前、灾后四川人口的正常死亡率定为10‰,四川省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827万。如以1955年的9.18‰当作灾前正常人口死亡率,四川省非正常死亡人口约为866万。[27]与本文估计仍有一定差距。
天文数字征购粮———吹牛皮的代价

自古农民们就有朝贡纳粮的传统,只有李自成义军打破了这一传统,“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颇让千百万农民心旌摇动了一阵子。然而,历朝历代什么都可以免,惟独朝廷的“皇粮”不能免,这一点中国的农民是清楚的。
  
1958年夏、秋两季的“粮”征购,却让查岈山区的老百姓们大难临头,惊恐不安。
  
征购任务下来了!全县全年征购任务9000万斤,夏季完成5514万斤,秋季任务3486万斤,全年统销任务2000万斤,差额7000万斤。油脂统购任务1258万斤。
  
实际上全县全年粮食作物产量为24400万斤,大豆与芝麻的产量是4964万斤和904万斤。
  
可县委财政的账面上,却明明白白地躺着一个巨大的数字:全县粮食总产量为100279万斤,比去年增长了3.1倍。
  
实际与账面的差距不啻是天文数字:85879万斤!
  
这能怪谁呢?小麦亩产3853斤,玉米亩产1.2万斤,红薯亩产20多万斤,难道不是大丰收吗?这些高产数字不是从你们嘴里吹出来的吗?既然有这么高的产量,难道不应该向国家多交售些粮食吗?全县人均粮食1565斤,根本吃不完,你不交给国家干什么?一切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当人们艰难地吞咽苦果时,才悟到吹牛皮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只是,这个代价要用天文数字计算。
  
关于9000万斤的征粮指标是如何产生的,娄本耀向我介绍了如下情况:1958年夏季,在郑州,我和县委书记蔡中田参加了河南省委召开的征购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各县、市委书记,记得是省委书记吴芝圃主持的会议。会议调子一开始就很高,说今年全省粮食放了“卫星”,河南省人均粮食超千斤,已经向中央报了喜,受到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表扬。所以,我们要下大气力抓好粮食征购,产量高,征购任务也要高。在征购粮食中要大放“卫星”,加强领导,书记动手,政治挂帅,大辩论开路,对任何迟疑、畏缩、瞒产、耍滑的行为,要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会下,信阳地区行署召开小组会,地委书记路宪文头脑热得很,逼着各县委、市委书记表态报高产量,并规定不准低于亩产500斤,杠杆一定,人们都往高处报,惟独平舆县委书记曹明认死理,报的产量偏低。结果,路宪文书记组织人辩论曹明,斗争得很厉害。这一斗,就把产量斗上去了,一个比一个报得高。蔡中田找到我私下商议,说:“老娄,你说咱报多少呢?”我说:“报个300多斤算了,多了咱拿不出恁多粮食呀。”蔡中田发愁地说:“报低了过不了关呀,你没看这阵势,把曹明斗争得死去活来,咱们谁架得住这么来一家伙呀。”我说:“把粮食征购光了,老百姓吃啥哩?”蔡中田叹了口气,说:“唉,过了今天这一关再说吧。”我问:“蔡书记,咱报多少呢?”蔡中田伸出手指比画了一下,说:“9000万斤,怎么样?”我吓了一跳说:“太多了,根本完不成,去年才征800万斤。”蔡中田说:“就这样定了吧,说不定这还过不了关哩。”我想想,也只有这样了。蔡中田还说:“人家淮河南边都他娘的报1亿斤啦。”

瞒产私分坚壁清野

据房维中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载:全中国1958年的粮食实际产量才达4000多亿斤,比1957年增加2.5%。
  
但1958年的粮食征购量却由上年的960亿斤猛增到1175亿斤,增长了22.23%,在大办公共食堂、敞开肚皮吃饭时把夏粮基本吃尽的情况下,秋收时交征购粮引起了广大农民的恐慌和不安。同时,一平(平均主义)、二调(无偿调拨)、三收款(强行收回货款)和高征购,引起了农民的更大恐慌和坚决反抗。一方面,中央、省、地、县、社五级党委大批生产队、生产小队的本位主义瞒产私分;另一方面,生产队、生产小队却几乎普遍地瞒产私分,甚至深藏密窖,站岗放哨,以保卫他们的产品,所有这些,都使这一年的粮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收购困难重重,大量的蔬菜留在地里宁可烂了,也不卖给国家,不足100斤的猪也宰吃了,冬天降临,市场便出现了粮食、油料、猪肉、蔬菜的短缺现象,一些地区的农民开始外流逃荒……
  
一场骇人听闻的高征购开始了。
  
遂平县查岈山人民公社党委的领导者们首先为老百姓设计了一个光辉灿烂、十分诱人的图画:
  
口粮:从1958年9月22日起由原来的360斤提高到500斤,每人每月41斤,炼钢铁人员60斤。标准内要吃红薯30%~50%。
  
饲料:牛、驴、马每头全年600斤,猪每头全年200斤。
  
种子:本着保证密植、根据需要、留足够用的原则,每亩小麦30斤,大麦30斤,大豆10斤。
  
这是一种画饼充饥的欺骗方式,把粮食征完,一切计划都成为一纸空文,事实就是如此。

明明油脂征购任务1285万斤,已经大大超过了产量,遂平卫星人民公社的领导者仍信口雌黄地说:“国家征购以后,留在农村的油脂仍有332万斤,每人平均9斤,这个数目是很可观的,基本解决了全县油脂产销矛盾。”
  
县里召开了粮食征购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乡乡长、财粮、会计、大队长、总会计、粮所主任等710人。会议上,不管县委副书记李世英喊破了喉咙,会议的气氛仍是热烈不起来。该开会时开会,该吃饭时吃饭,人们就是不发言,不表态。关王庙乡十九大队大队长赵毛,开会打瞌睡,讨论还是瞌睡,总有睡不完的觉。别人说:“赵队长,该你发言啦。”
  
他睁开迷迷糊糊的眼睛,说:“发啥言?人家咋着咱咋着,老丈人死了哭爹,随大溜。”说完,倒头便睡。
  
沈寨乡会计李全德发愁地说:“一听说开征购会,我就打软,弄不好要扒脖子。”
  
关王庙乡九大队会计说:“去年开征购会,我报的低了,把我辩论了三伙,是铁也打烂了,今年叫咋着就咋着。”

屈打成招哭犹不及
  
别看人们在会上不发一言,可会下肚里的小九九打得很精。沈寨乡二社的会计沈万治,每次开会总是坐墙角,眯缝着眼,一言不发,可肚里却打着小算盘。来开会的时候,队长把他叫到一旁,十分严肃地交代:“万治,你这次去开会,肩上的担子不轻啊!全大队千把张嘴跟着你吃饭哩。”
  
沈万治问:“队长,你说让我报多少?”队长十分为难地叹口气,说:“说少了对不起毛主席,说多了,老百姓要饿掉牙,我看就实事求是说,130斤的单产。”
  
沈万治说:“队长,我就按你说的办,130斤的单产。”
  
队长看了一眼沈万治,咂咂嘴说:“万治,你去开会也作难,弄不好就得挨辩论。不中,你就往上多报一点,报150斤;再不中,再报160斤。不过,只这三个数,不敢再长了。”
  
沈万治很感激队长为自己想得周全,说:“队长,你放心,坚决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可谁知沈万治架不住折腾,报出160斤后,说什么还是过不了关。一辩论,就束手就擒,信口胡说队里亩产512斤。人们问他:“开始为啥报那么低的产量?”万治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说:“俺们队长交代的,不让报得太高。”
  
队长在家听到这个消息,五尺高的汉子立时号啕大哭:“我日你娘啊万治,把我打成右倾不碍事,你让老少爷们饿肚子,可咋办哪!”哭得小孩一样,任谁也拉不起来。
  
辩论会的气势把沈寨乡十九大队会计郭朗吓得头发蒙。娘,这又推又打又骂的,谁受得了?干脆交代了算啦,早交代早过关,也省得挨整。他找到干部,说:“我这次来时,队长让我带了3个亩产数,有100斤的、200斤的、还有450斤的。我报450斤的单产吧,别斗我了。”
  
干部笑了,说:“你这思想就不对了,征购是义务,交粮自觉自愿,没有人逼你斗你呀。”
  
郭朗忙赔着笑脸说:“我说错了,我说错了。”出了门,郭朗骂道:“你娘的腿,自愿个屁。”

硬汉子架不住辩论会
  
和兴乡春生社王勤立一到会上,就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任你干部怎么启发,任你辩论如何气势汹汹,他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干部们恼了,说:“王勤立,你到底说不说实话?”
  
王勤立翻了一下眼皮,说:“实话我已说过了。”
  
干部们说:“开你的辩论会,撸劈你也得报高产。”
  
王勤立说:“中,辩论吧,反正闲着没事。”这还了得!辩论会马上召开,王勤立站在中间,任凭人们斗争,就是一言不发。辩论会开了一天,王勤立硬是没开“缝儿”。干部们决定对这个顽固分子来个“熬鹰”,连夜突击。所谓“熬鹰”,就是斗争王勤立的人分成三班倒,一班斗争,两班睡觉。王勤立是不能睡的,一直得站在中间,前半夜王勤立还能坚持住,到了天快亮的时候,王勤立招架不住了,翻着白眼,一头扎在地上。人家拉他起来,他还是倒在地上,半死不活地说:“中,中,我服了,我报550斤单产,饶了我吧。”
  
干部们说:“你开始为啥不说?”
  
王勤立说:“支书临走时向俺交代了,别一整你就竹筒倒豆子,看眼色行事。”说着说着,呼噜呼噜地睡着了。
  
文城乡村民钱富江老汉参加了那次征购会,他说:“开始人们都还沉得住气,他看你,你看他,等待观望。后来,一看人家报了,再不报就要打成右派,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胡报一气,300斤不中,就报500斤,500斤还不中,就往700斤上报。只要别说辩论我,咋着报都中,谁报的高谁过关早。”
  
粮食征购会议终于以胜利而告结束。一个个如同惊弓之鸟、漏网之鱼的会计、队长,匆匆赶回家中,掀起了一个征购的狂潮。




藏粮藏粮五花八门
  
古训说:“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是,当他们得知自己一个汗珠摔八瓣儿挣来的粮食,将要被全部征走,今冬明春将无以饱腹时,老百姓们的第一个反应是“藏粮”。
  
五花八门的藏粮运动充分显露了老百姓的智慧。卫星乡十五大队半截楼村,把扬净的麦子又重新搀进麦秸垛里,再把麦秸又重新垛上,从中抓把麦秸就有半两多的麦子。
  
周庄大队饲养员把麦子倒进牛草里,上面是牛草,下面是麦子。
  
王彦庄王朝汉将麦子放在棺材里,上面堆上破衣服。
  
杨里环村杨凤珍把粮食用塑料袋装好,封死了口,沉在尿缸里。
  
大营村张葡萄连夜将麦磨成面,做了几十个锅盖大的饼子,铺在床上,上面用床单盖着,时间一长,饼子发霉变黑了。
  
有一部分乡和大队在征购中,把在县里报的数字全推翻了,沈寨乡20个大队中实产降得最低的为77斤,最多的才129斤,距全乡原来报的产量435斤相差甚远。卫星十二大队原报产量430斤,后来只承认92斤。石寨铺王善庄原报产量410斤,后来降为105.5斤。
  
这怎么得了!公社党委严厉地指出:“这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要克服在征购工作中的右倾麻痹情绪,把这场斗争进行到底!”
  
王成恕,原任石寨铺乡财粮,如今已老态龙钟,他说:“其实群众手里早就没粮食了,可上级还叫征购。我说,一点粮食也没有了,有的队连种子、口粮都入库了,还征购哩,谁知,也不知道是谁汇报给领导,把我狠狠地辩论了几场,开除了乡财粮的职务。”

让老百姓饿肚子没门儿
  
吴国祥,和兴乡十一分队队长,是条硬汉子。在征购中,会计问他是先交粮后留种子,还是先留种子后交粮。吴国祥毫不含糊地说:“先留种子和口粮,其他的都扯淡,有多少交多少。”会计胆小地说:“完不成征购任务咋办?”吴国祥一拍胸脯说:“天塌下来有我顶着,没你的事,让老百姓饿肚子,没门儿。”他硬是把着留下了万把斤的种子和口粮。征购任务当然完不成,上级一次次地催促交粮,吴国祥只说没有。上级急了眼,带着找粮队夜里偷袭进村,从牛屋里挖出了存粮,当时就把吴国祥五花大绑地带走了,吴国祥临走时对含泪相送的乡亲们说:“老少爷们,我对不起你们啊!”
  
比吴国祥更惨的是沈寨乡三大队六分队的李如意。征购一开始,李如意就召开了群众大会,但不是传达县上李书记的讲话,而是告诉群众征购开始了,怎样变着法的藏些粮食。他语气沉重地说:“老少爷们,今年粮食征购任务大,咱们要完成了,明年没吃的了。咋弄?我做主,咱村先藏70斛大麦,明年度荒春。要是上级查出来,我李如意挡着。不过,我要求老少爷们保密,任死也不能说。”经过老少爷们再三商定,把70斛大麦放到最老实的陈宽家里。
  
李如意万没料到,征购中间,不知哪个老少爷们犯了邪,直接跑到公社把李如意私藏粮食、准备私分的事告发了。李如意听罢这个消息,如雷电击顶,“哇”的一声口吐鲜血,昏倒在地。
  
吴国祥、李如意们如同几块小石头子,被淹没在征购的狂浪里。据统计,仅诸市、文成、褚堂等乡在征粮的几天里,就批判和斗争了246人。

被逼无奈交粮搀假

人们开始用各种办法来对付催命的征购了。
  
先报高后报低。诸市、沈寨、和兴乡开始每天上报征粮进度都很高,几天时间就分别完成了79万斤、98万斤、115万斤。十几天过后,79万斤变成了71万斤,98万斤变成了88万斤,115万斤变成了86万斤,征购任务不但不上升,就是原有的入库粮,也莫名其妙地从仓库中“流”走了。
  
搀杂兑假。玉山粮所门口,一位青年扛着一布袋粮食往人群里凑。管理人员问他干啥的,他说:“交皇粮的。”管理人员让他解开布袋看看,他打开布袋,管理人员把手伸进麦里抓了一把,看看麦子成色不错,就称了一下,让他倒进仓库。他飞快地扛着粮食上了天桥,走到顶端,解开布袋倒出了粮食,开始口袋里淌了一些麦子,后来就只有黄土了。这个卖粮的社员叫蒋老虎。
  
一行运粮队伍来到了诸市乡粮所,运粮的汉子们缠着收粮员要求收粮。收粮员说:“天色不早了,看不清,明天再说吧。”运粮的汉子们不依,非缠着收粮员收下,收粮员被缠不过,只好草草地验了一下,就让他们入库了。几个运粮汉子高兴得蹦蹦跳跳地把麦子倒入粮库。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这里面有6布袋杂粮,充当麦子交上了差。
  
清晨,常庄乡徐楼分队的送粮队伍要出发了,队长向村里的一位老汉请教:“大爷,这10斤麦兑5斤土坷垃,保险不保险,万一让人查出来,可就网包抬猪娃,显露了蹄爪了。”老汉捋着胡须,满有把握地说:“孩子,你尽管昂头挺胸地去交公粮吧,老汉包你没事。”队长满腹狐疑地推着小车子上路了,傍晚,运粮队回村了,队长激动地大老远就喊:“交上啦!交上啦!”老汉不动声色地说:“我说不会错吧。”队长问:“大爷,您老咋这么有把握哩?”老汉慢悠悠地说:“当年我老汉就是用这种办法哄日本鬼子的,如今这几个土八路,好哄。”
  
众人惊叹不已。



征购队鸣炮庆贺老百姓啼饥号寒

粮食征购工作在上级的严令催逼和百姓们的软磨硬拖中艰难地进行,粮食一点点地被集中到仓库中,百姓家中被一点点地挤干了粮食。“不能给资本主义思想残留一点喘息的机会!”公社党委英明果断地指挥着征购工作,一队队搜粮队伍日夜奔波在村村寨寨,为从厕所里、牛棚里、老坟里挖出一点点粮食而欢呼雀跃。
  
冬天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把这个残酷的世界埋住了。山坡、河沟里一片银白,河水瘦了下去,只有干枯的芦苇在冷风中抖索。阡陌间没有一个行人。一两只饿急眼的狡兔惶惶地跑过,雪地上留下一行行梅花印,家无隔夜粮的百姓们躲在草屋里,苦着脸等着大食堂开饭的军号声,又怕听见搜粮队进村的喧嚷。村村寨寨好静哟!
  
终于,9000万斤任务完成了!
  
终于,家家户户室徒四壁了!
  
查岈山变成了一个自披重孝的寡妇。此刻,县城的大礼堂里,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征购工作胜利结束暨征粮积极分子表彰大会”正开得热闹哩。
  
1959年的查岈山公社,仍然处在执著的跃进和狂热之中。尽管,人们经历了1958年冬季的饥荒,部分村子出现了浮肿病人;尽管,人们目睹了大炼钢铁的荒唐和失败,全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生产队没有了犁和耙;尽管,人们已经吃上了大食堂的“眼馍”和碗里越来越稀的面汤,对共产主义萌芽产生了迷惘和动摇。但是,那对美好理想的热望,那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仍促使着人们在歧路上英勇地奋斗,如歌,如泣……写到这里,笔者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惨烈的图画:夕阳如血,战鼓咚咚,一队铁流般的队伍艰难地跋涉在泥泞的道路上,马车或牛车上面载着面黄肌瘦的妻女,身后血迹斑斑,前面是崎岖、险恶的山路,但人们仍义无反顾地前行着。
  
查岈山人做梦也没想到远在天国的庐山上会召开一个什么会。可这个会却搅得查岈山人六神不宁,莫名其妙地展开了一场反右倾运动。什么叫右倾?查岈山人十个就有九个半弄不懂它的意思,左手、右手知道,“左倾”、右倾不清楚,淳朴善良到极点的查岈山人却要无端地去反一个叫右倾的玩艺儿,实在是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听共产党的没错,共产党让咱反谁咱反谁。”人们热情地投入到反右斗争中去。查岈山公社的反右倾运动搞得如火如荼,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也要在反右倾中独占鳌头,人们的心劲高得很哩。
  
查岈山公社反右倾运动是分点分片进行的,从南到北共分了10多个点,先把干部集中起来学习,进行思想发动,然后再由干部带动群众掀起高潮。高庄大队是一个学习点,附近的大营、小营、霍庄等大队的大、小队干部全部集中起来,开展反右倾的斗争。会议开始,人们互相打听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是哪个村的人,怎么会犯这么大个错误?他爹怎么没管住他们呢?后来,才知道彭、黄、张、周是朝廷中的大臣,触怒了天子,所以要全民共诛之。批判会上,大伙还是觉得彭、黄、张、周离自己太远,恨不起来,批判起来总也找不到有劲的词汇。反之,批判会如一杯温吞水,开来开去,翻不起大浪,让主持会议的人着急。高庄生产队的杨保松平常发言很积极,嘴也能说,可这回不知说什么才好,在主持会议的干部再三启发下,他才说:“领兵元帅反党,不得了。你说他反党干啥哩?一天三顿吃白馍,喝红糖水,天热了吃肉臊子凉面条,天冷了喝羊肉汤,有啥不得劲哩?非反党不中。要是叫我这样有吃有喝的,哪个龟孙才反党哩。我看彭德怀是吃饱了撑的。”
  
主持会议的人一听,这批判的味儿不对呀,赶快制止说:“杨保松,你赶快下去吧。”
小营大队支书杨田,生性好斗,打人是一把好手,常常是一边打人一边骂:“奶奶的,非把你劈了不可。”这次批彭、黄、张、周,杨田有劲儿使不上,没有活人站在面前,杨田的腿脚有点没地方放,急得自己拍屁股打胯,说:“彭德怀,我跟你拼了。你反党,反毛主席,想干啥?官当那么大了,还不知足,还想当‘真龙天子’不成?那‘真龙天子’是天上的星宿,前世有定数的,你会当成了?”
  
主持会议的干部说:“杨田,别胡扯。”
  
杨田愣了愣,又说:“上面有大彭德怀,俺队有小彭德怀,我知道,王老乾反对粮食征购,在前丁庄地里挖马齿菜吃,是故意给人民公社脸上抹黑。”
  
池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王幸仁也十分气愤,批判说:“旧社会地主一个人能娶好几个老婆,咱穷光蛋一个也要不上,合理吗?彭德怀和他们穿连裆裤,我非和他拼命不可。”
  
批判会开到这个份儿上,也只好草草收场了。主持会议的干部们心里十分焦急,反右斗争是党和毛主席交代下来的大事,反不出名堂怎么能行呢?对不起毛主席他老人家呀。人们坐在一起,苦苦地想着办法,如何将这批判会开得轰轰烈烈。小营生产队后丁庄队长丁海全说:“我看这批判会不斗争几个活人,是开不成功了,光有炮药,打不着兔子,还是不中。”他的提议,赢得了大伙的一致赞同。对,应当找几个替死鬼,上面有大彭德怀,下面就有小彭德怀,弄几个小彭德怀往人群中间一站,打也打得痛快,骂也骂得痛快,会议气氛一下子就热闹了。可是,找谁当小彭德怀呢?会议主持人让每个生产队报一个小彭德怀,轮流坐庄受批斗。有的生产队长问:“这小彭德怀啥标准呢?”主持会议的人想想说:“反对人民公社的,不愿入社的,偷吃牲口料的,藏粮反对征购的,平常爱发牢骚的,看着不顺眼的,每队自报一个,批判完了再报。”
  
这一来,批判会开出了水平,岈山人民公社的反右倾斗争步步深入,联系实际,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中共遂平县高度评价了他们的做法。
  
也有实在批判不下去的生产队,杨店就是一个。虽然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诞生地,但反右斗争却冷冷清清,人们发言说不了两三句话,不是打瞌睡,就是脱下衣服捉虱子,手指挤得虱子啪啪响,一边挤一边说:“挤死你个彭德怀,挤死你个黄克诚。”主持会议的人急了,万般无奈,想起唱戏。山里人最喜欢看戏,看到奸臣恨得咬牙,看到忠臣拍手大笑。于是,为了调动人们对彭德怀之流的仇恨情绪,请了一个草台班子唱起了戏。先唱《铡严嵩》,又唱《铡国舅》,后唱《秦香莲》,唱罢戏,主持会议的人开导大家:“看到没有,彭德怀就是老严嵩,就是国舅爷,就是陈世美,想犯上作乱哩,我们不和他斗和谁斗?我们不铡他铡谁?谁不斗彭德怀,就是和严嵩、国舅爷穿一条裤子,就是他娘的小白脸陈世美。”
  
这一招还着实有效,人们的仇恨情绪被鼓动起来。批起彭、黄、张、周来咬牙切齿。
  
无论如何,岈山人民公社的反右斗争在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稀里糊涂中开展得热火朝天。不知彭德怀为何人的人们为彭德怀很动了一阵子肝火,有361名大小队干部莫名其妙地被当成小彭德怀,斗得鼻青脸肿,有458名群众因偷吃牲畜料、偷拾了一块红薯被当成小右派斗争得一塌糊涂,挨了批斗以后,他们还惊恐地问别人什么是“右派”。

饿得灵魂出窍

 为了把反右斗争进行到底,彻底打垮右倾机会主义的猖狂进攻,岈山人民公社各大队还纷纷成立了劳动教养队。划出100多亩地,盖几间草房子,派几个民兵持枪警戒,把各村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统统集中起来,进行劳动改造。白天让他们干活,夜里开批判会,轮流受批判。公社要求教养队每天汇报一次敌情变化、斗争对象。胜桥大队一下集中了189个坏分子,弄了120亩地、28头牛、4匹马、4头骡子,成立了教养队。白天管制坏分子干活,夜里轮流斗争坏分子。先斗冯炳银,因为他说公社食堂的饭吃多了光想撒尿,后斗争李绍清,因为他偷吃了牛料,致使牛饿得用人抬才能站起来,接着斗争李风颜,因为他在裤裆里藏了一个红薯带回家。直斗得三个人夜里翻院墙偷跑回家,民兵们持枪追到家中,又用绳子拴成一串,押回教养队,斗了个死去活来。土山大队的劳动教养队开饭时,坏分子杨保全说:“这饭喂狗狗也吃不饱。”不久汇报到干部那里,当天夜里被打得死去活来。常韩村的胡天玉算是硬骨头了,在村子里已经被斗争了十几场,弄到教养队后,仍然是一肚子的不服气。袁队长让他修厕所,他说:“吃八大两,没劲,干不动。”袁队长大怒,伸手打了他一耳光,胡天玉吐掉嘴里的血,说:“袁队长,你不是人。”袁队长发动全体人员开斗争会,胡天玉被打倒在地,仍然说:“袁队长,你不是人。”袁队长大怒,让炊事员把饭做稀点儿,把馍做小点儿,非饿得这些坏分子灵魂出窍不可。果然,喂牛的赵振堂把牛料偷吃了个精光。尚天友半夜里钻到伙房偷馍吃。23个坏分子就有14个饿得全身浮肿,爬不起来。坏分子宋加文已经饿得奄奄一息。当袁队长再次召开批判会时,全教养队已经无人可批了,能挨批判的人已经站不起来,批判别人的人已经没有了说话的气力。于是,土山劳动教养队只得向公社党委汇报:“目前,今后两天的批斗对象还没确定下来。”
  
有当年流行的顺口溜为证:
  
教养队真正好,身上有灰洗洗澡。灰洗净,思想好,不破坏,不造谣。生产积极干劲高,后补社员摘了帽。管制生产也取消,入队群众急着斗。出队人人拍手笑,都说斗得有成效。



一片喊斗声

1959年的河南,适逢水旱交加,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民们斗了旱魔斗水患,实际产量才210亿斤。但省委书记吴芝圃是不管老天爷算老几的,偏要把灾年当成大丰年,并在全省开展“到底是灾年还是丰年”的大讨论。结果在右倾机会主义帽子的重压下,硬是估产450亿斤。秋后,“共产风”又刮了起来,还夹带着疯狂的“反瞒产”。这一回可不比1958年,哪一个基层干部完不成征购任务,就是“小彭德怀”,就得像土改斗地主那样挨斗;哪一个农民交不够征购任务,就会被捆绑起来吊打追逼。
  
豫南一向富庶的信阳地区,在地委书记路献文积极贯彻中央和省委反右倾精神所掀起的狂潮中,全区打人成风,手段千奇百怪,骇人听闻。许多县的县委扩大会成了斗争大会,光山县委第一书记马龙山带头斗争右倾的县委书记张洪福,亲自动手毒打,众人拳打脚踢,将张洪福头发连头皮一块儿撕下来,活活地打死。这个县的另一个县委书记刘文彩,到槐店公社主持“反瞒产”运动,连续拷打死40多个农民,整个光山县公社一级干部中亲自动手打人者占93%……庐山会议后,从1959年11月至1960年7月止,河南省信阳地区在反右斗争、追逼粮食中,正式由公安机关逮捕的1774人,36人死在狱中,拘留10720人,其中死在拘留所的667人。群众形容当时的恐怖气氛说:“处处都有阎王殿,只见活人去,不见活人还。”后来,河南省委向中央检讨,也称这个时期的信阳地区“一时间成了一个恐怖世界、黑暗世界”。
  
处于急风暴雨中的岈山人民公社风雨飘摇,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辉煌使得岈山人民公社在反右倾、反瞒产中更是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了。
  
尽管1959年的岈山区连续在秋季70天没有下雨,旱得田地龟裂,禾苗枯焦;尽管人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田间地头,流血流汗地抗旱,老天爷仍毫不客气地使岈山区的秋作物大幅度地减产,使得本来就紧张的粮食更加紧张起来,自古以食为天的人们更加惶恐不安,可是人民公社的英雄好汉们不怕这些,打的粮食少不怕,只要吹得多就行。于是,又一桩辉煌的壮举诞生了:在总路线光辉照耀下,虽然曾受到严重的干旱,但岈山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和各项副业生产都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作家李二次欣然登临岈山,慨然感叹:只有人民公社才有这样翻江倒海的回天力量,也只有人民公社,才能使人在自然面前昂然屹立,做自然的主人。作家在采访的路上还碰到了一个叫王宪三的老汉,他拿着一棵豆子对李说:“你看,这一棵就结了1400多个荚,我活了六七十岁了,从我记事,我们这里哪一年旱灾也没有今年旱得很,可是哪一年也没有今年庄稼长得好。从今以后啊,我们啥都不怕了!”
  
创造了如此伟大的奇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人民公社的领导人———陈丙寅红极一时,被上级派遣组成中国岈山人民公社农业代表团,出访印度新德里,到国际上去宣扬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性。接到通知后,放牛娃出身的陈丙寅简直有点手足无措了,忙着量体做出国礼服、学习出国礼节、准备出国讲话材料,直到坐上飞往新德里的飞机,陈丙寅还觉得头脑有点晕晕乎乎哩。
  
前来接替陈丙寅任中共岈山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的遂平县委宣传部长郭书志,一到岈山,第一个印象就是群众家家户户都没了粮食。40年后的秋天,我去采访郭书志,当年讲话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宣传部长变得老态龙钟,那张小白脸上爬满了岁月的皱纹,但思路相当敏捷,一提到岈山1959年冬季的情况,郭书志就说:“我接任时陈丙寅出国了,社员家里粮食早已被征购一空。”似乎,征购粮食与他无关
  
郭书志缓缓地说:“1959年的冬天,冷得早哟,一场苦霜挨着一场苦霜,地里早就没有什么了。麦子种得晚,出土慢,远远的只能望见黄黄的一片,近了才瞅见土坷垃窝里的麦芽。去楂岈山公社接陈丙寅的工作,我心里就犯嘀咕,没了粮食吃,群众的日子怎么过呀?心里想,可嘴上没敢说。那时候,都是看透不说透,说透就挨斗。有时候是我们斗人家,说不定一会儿自己就挨斗。正当我发愁粮食的时候,又接到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的电话,又是催着我布置反瞒产工作哩。唉,明明群众已经饿肚子,可偏偏叫反瞒产,这瞒产可咋个反法呢?”
  
中共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火冒三丈,对着电话筒简直是在吼:“当前粮食工作中的两条道路斗争十分激烈,你死我活。大丰收是客观存在,是事实,不承认是不行的。楂岈山人民公社是闻名全国、全世界的地方,怎么也发生闹粮问题,这是思想问题,是两条道路的斗争,必须狠狠地打击闹粮的不法分子。私分瞒产是普遍的,多数是在干部有组织有领导下进行的,他们藏粮食从天空到地下,从山坡到河沟,从村内到村外,这是造成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闹粮主要是思想问题,思想问题解决了,粮食问题也就解决了。要展开对观潮派、秋后算账派、极右派的斗争,不要手软,要狠狠地斗,狠狠地批,把粮食挖出来。明天你们遂平县要组织一个挖粮报喜高潮,向地委报喜,否则,以违犯党的组织原则论处。”口气是蛮横的,但却代表着权威。
  
遂平县委岂敢怠慢,县委书记蔡中田晃着高高的身板,一头钻进漫天大雪里,急急忙忙赶往楂岈山人民公社,60多里路一口气走到。一见到郭书志那张焦虑不安的小白脸,蔡中田就急匆匆地吩咐:“开会,召开三级干部会,快。”
  
不到半个时辰,蔫头耷脑的大小队干部被召集到公社大楼前的空场里,有的人披着蓑衣,有的人戴着斗笠,有的人头顶油布。蔡中田站在前面,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粮食问题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的反映,也表现了农民的自私自利,这说明没有共产党,他们是不能长期革命下去的。我们必须承认今年是大丰收年,下面没入库的粮食还很多很多,群众偷走的也很多。那些队长和会计的觉悟不高,常常串通一气藏粮食。我们要下狠心,穷追不舍把粮食挖出来,不留一点死角。注意打击敌人和落后分子,不能手软,更不能姑息迁就,该捕的捕,该斗的斗,谁有意庇护他们,就连他一块儿斗。”雪飘飘扬扬地下着,蔡中田头上、身上落满了雪,但他全然不顾。听众没一个敢动的,粮食问题把人搞得麻木不仁。
  
郭书志又讲了一通,宣布分组讨论,自报粮食。会议刚结束,大小队干部便炸了营,议论纷纷,周彦庄党支部书记周文点说:“这次一来,我就知道坏事,想着就是挖粮食。挖吧,反正是快过共产主义了。”
  
大营大队王继元嘟嘟囔囔地说:“我就猜着这次会是挖粮食,粮早挖走了,吃的都没有,还挖粮哩,咋挖?”
  
胜桥大队党支部书记高德,在县里召开的反瞒产三级干部会上吓病了,回到家里汤药吃了十几剂,刚见好。今天他被通知来参加开会,心里就一阵紧一阵地敲鼓,一听说要留下来讨论挖粮食,心里一急,眼前直发黑,一头栽倒在地,嘴里直吐白沫,下意识地说:“没粮食……真的没粮食……”人们七手八脚地把高德弄进屋里,他仍浑身不停地筛糠。
  
人们被弄进几间大房子里,分组讨论,自报粮食数字,会议一开始就陷入尴尬的状态。任凭公社干部磨破嘴皮子,就是没有张嘴说话的,人们你看我,我看你,只用眼神表达内心的世界,谁也猜不透每个人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高庄大队的统计员高秀仁干脆来个老和尚打坐,坐着呼噜呼噜地睡将起来。他这一呼噜不要紧,仿佛传染病一样,会场上立时就有几十个瞌睡者,有装睡者,也有真睡者,主持会议的干部们急得一头汗,还是没挖出一斤粮食,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郭书志急得小白脸更白了。
  
逼急了,人们开始三三两两地发言,光说今年是个丰收年,打的粮食够吃的。干部们问打了多少斤?队长们的头一耷拉,都说没数,不知打多少斤粮食。有的说今年确实打了不少粮食,小麦打了多少,豆子打了多少,红薯种了多少,一问还有没有粮食,回答说都上交了。

干部们急了眼,使出了绝招:“背靠背”。
  
把生产队长和会计分开,队长在一间屋,会计在一间屋,分别由干部们把着门,一个个地过堂,6连连长刘贺圈一见这阵势,当即吓得把屎拉了一裤裆,臭烘烘的屎水顺着裤腿往下流。当下就提着裤子颤颤抖抖地说:“我报……我报600斤……谷子……”
  
这“背靠背”乃整人一绝,一般都经不住这么折腾,只好从实招来。干部们先审会计:“快老实交代吧,现在就看你的了,你们队长已经把你供出来了,说你知道藏粮的数字。你说了可以从轻处理,不老实交代就不客气了。”会计一听队长把自己供了出来,心中颇觉憋气,也就一五一十地把藏粮情况供了出来。其实,队长一句话没讲,根本不知道会计已经从实招来。这叫“离间法”。这边,干部又找到队长,说:“会计已经交代了,你们队共藏粮多少斤,在什么地方藏。你老实交代求得宽大处理,否则后果自负。”队长一听,心里直骂会计没人味儿,原先商定好的谁也不能讲,你为什么先把我出卖了?队长也就从实招出来了。

“内奸”混迹人群侦破藏粮

袁庄大队大小干部20多个,挖了一天没挖出一粒粮食,急得干部们一头火。
  
袁秀申大队长心生一计,从人群中找出一向老实胆小的三队会计袁根,私下交代说:“袁根,你听着,你藏粮的事领导上已经知道了,就看你态度如何了。如果你能在这次挖粮中表现积极,可以不追究你个人的问题,将来还要表扬你。”袁根本来心虚,经这么一说,早已是冷汗一头,忙说:“中,中,党叫俺干啥俺干啥。”袁队长眼珠一转说:“你到队长、会计堆里,注意打听他们谁都说点什么,及时向我汇报。”袁根忙点头说中。可以主动赎罪,袁根自然卖命,混迹于人堆里,支楞着耳朵听周围的人说话发牢骚。二小队队长李文正低声发牢骚:“我的思想问题咋着也解决不了,白搭,现在还有1000多斤红薯哩。”吴寨村排长孙富清说:“我这党员也当不成了,瞒产2000多斤红薯。”三连五排长孙长更说:“我藏了3500斤豆子,谁也休想挖走。”
  
他们万没想到隔墙有耳,袁根装作上厕所溜出会场,悄悄告诉大队干部。这一下李文正、孙富清、孙长更算倒了血霉了,好一顿批斗,老老实实交代了问题。挨了整,他们还纳闷,莫非上级领导有千里眼,要不怎么会这么快就发现自己藏粮了呢?

重利诱供人人告密
  
公社干部们在会上宣布,谁要是主动揭发出别的生产队藏粮情况,挖出的粮食可以让揭发者吃一半。这一政策的宣布,确实让不少人动心,眼下村村吃了上顿没下顿,谁不想多弄点粮食啊,粮食是命根子!三连连长贾守业最先经不住诱惑,他领导着200多口人,早就没粮食吃了,群众饿得发昏,把树皮都剥吃了,要是能弄到一点粮食,他贾守业无疑积了八辈子的德。可是揭发谁呢?他心里算来算去拿不定主意,他知道村村都没有多少粮食了,其他村的人们同样饿得没办法。但一想到本村老少爷们一张张瘦瘦的脸,老贾狠了狠心,揭发了二排长赵德文在皂角树边的红薯窖里,藏有2800斤红薯。那边赵德文还蒙在鼓里,公社干部叫到他时,他还装得若无其事,可一提到有人揭发他藏了2800斤红薯,地点又说得十分准确,他一下子就瘫在地上,但很快又从地上蹦起来,拍着屁股疯了般地喊:“日他奶奶,我也揭发,我也揭发,刘耀西在村东头有6个红薯窖,硬说成4个,瞒了两个,也有2000多斤红薯。”刘耀西一听有人揭发了他,也恼了,黑丧着脸说:“我揭发五排长李春华,今年秋天家里放了500斤扁豆。”你咬我,我咬他,人们为了粮食红了眼睛疯了似地咬成一团,直咬得人人遍体鳞伤,鲜血淋漓,仍在狂咬不止。结果,挖出的粮食全部上交,谁也甭想多吃一两。到头来,人们才明白过来一切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查岈山大队参加会议的54人,不是一言不发,就是顽固对抗,耍二五眼子,想蒙混过关。公社干部就先找一向比较积极的会计毛聚宝、陈友,用十分关心的口气说:“你们在历次运动中是比较积极的,这一点党心中有数,将来会考虑你们的进步。可是这次挖粮运动,你们又当了尾巴。不但不积极揭发别人,还死死地保着自己。你看,你们的问题已经被三官庙的张学章揭发出来了,你们说咋办吧?要想主动赎罪,就得赶快揭发别人,争取宽大处理。”毛聚宝、陈友一听自己已经被揭发出来,不禁怒从心头起,异口同声地揭发张学章,说:“张学章在村东头的麦秸垛藏了500斤小麦,在村西头的粪池里埋了1100斤红薯。”那边,张学章万没想到自己已经被揭发出来,公社干部找到他,说:“张学章,你还不快点揭发,毛聚宝、陈友已经把你揭发出来,你还护住他们哩。”张学章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娘的,平常看着关系不错,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出卖人哩,你不仁,也别怪我不义。终于,张学章揭发出了毛聚宝、陈友藏粮的具体地点。

堂堂硬汉屈打成招
  
一连会计包根一入会场就害怕,怕得上牙打下牙咯咯响,无论怎么也控制不住。队长朱遂平说:“包根,瞅你那熊样,还没整你,你已经垮了。”结果,包根被公社干部看中了,作为重点突破对象,在夜间开展大辩论。说是大辩论,其实根本就不辩论,人只要往中间一站,就有人呼啦一声围上来,拳打脚踢,直打得你躺在地上起不来。批斗你的人轮换班睡觉,挨斗的人一会儿也不能睡,这叫“熬鹰”。包根架不住这么批斗,早就从实招来,供出了生产队长朱遂平和他藏粮500斤的经过。朱遂平被从人群中喊了出来,轻蔑地看了一眼瘫在地上的包根,吐了口唾沫,昂首挺胸地站在中间。一阵拳打脚踢后,朱遂平倒在地上,又被人揪着头发拉了起来。有人弄来一条凳子,让朱遂平站到凳子上,一条腿抬起来,人称“金鸡独立”。
  
可是还没等朱遂平站好,就有人冲上来,一脚踹翻了凳子,又是一阵暴打。硬汉子朱遂平被打得血流满面,仍不肯承认藏粮。于是,就被捆了个“小鸡浮水”,一根细麻绳勒进肌肉里,捆了个结实,把绳子搭上树去,只轻轻一拉,朱遂平便被吊在半空中,只消一袋烟工夫,朱遂平已是满脸豆大的汗珠子,脸呈猪肝色。终于,朱遂平也架不住这种酷刑,大喊大叫起来:“放了我吧,我说,我全说。”



典型引路带头供出藏粮

陈世俊红极一时。在挖粮食时,一大队党支部书记陈世俊成为光荣的旗帜、模范的榜样,有当年的《简报》为证:陈世俊同志在挖粮食工作中,思想觉悟高,大放光彩,一个连就报粮2.1万斤,同时,还带动其他队也报。他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要听党的话,党就是俺的亲生父母,我坚决相信党的政策,一定把粮食报出来。”其实,陈世俊一听说挖粮,就吓了个半死,两天没吃饭。公社干部找到他,说:“陈世俊,上级知道你这次瞒产了,就等着看你的行动,你要是积极带头报粮食,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责。”陈世俊左思右想,觉得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与其被整,不如当一回典型,或许可以将功补过。陈世俊茅塞顿开,一口气报了两万多斤粮,还说得有鼻子有眼,放在某某地方。也就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一见陈世俊带了头,也都乖乖地交代了自己的藏粮。

遂平县委又报喜:三天挖出藏粮45900万斤

瞒产会议开得惊心动魄,大小队干部眼看着不交代藏粮过不了关,只好认了,胡乱报起来。三连三排长赵德志说:“我在阮成金北屋的芝麻叶下面放了1.5万斤豌豆。”
  
三连一排长钟保才说:“我在陈书青家的小屋里放了1.8万斤黄豆、1.1万斤黑豆。在靳新春家放了高粱4000斤。”
  
钟清同、钟得江说:“刘庄的菜园里挖了个地道,从屋里一直挖到后山,共放小麦20万斤,稻子30万斤。”

 结果派去挖粮,一两粮食也没挖出来。粮食没挖出来,不怕,只要粮食数挖出来就行。中共遂平县委向信阳地委报喜:3天挖出粮食45900万斤。
  
蔡中田们都松了一口气。

藏粮无奇不有

老百姓真是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里。
  
没了粮食,怎么熬过这饥寒交迫的严冬?没有粮食,如何度过来年荒春?没有粮食的惶恐,令查岈山区的每一个农庄战栗不安。老百姓无法想象没有粮食的日子该怎样过。民以食为天,没有了粮食,等于塌了天。
  
最为顺从和通情达理的老百姓们懂得:税赋者国家之命脉,故以下奉上纵有常分而量入为出自留余畜,是以国家严限定额则下不能剥上不敢侵其。撰写《汝宁府志》的老秀才们如是说。可是,高征购一次次地征去了有限的粮食,眼见得家无隔夜粮,甚至连田间干枯的红薯叶也被吞下肚去。老百姓们在粮食恐慌心理支配下,全然顾不得“国家之命脉”了,由顺从转为反抗,五花八门地把极少的粮食当做金子般藏起来,以躲避疯狂的征购。
  
夜色如墨,除了几只饿得皮包骨头的狗有气无力地叫几声外,村里没有一点灯火。张吴楼大队王丁庄生产队的郭殿奎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他把几个窗户全部用破棉被堵上,破门用石磙顶着,提防村干部踹门而入。郭殿奎手持铁锨,在锅台中间一点点地铲,终于铲出了深约3尺的小坑。他让女人把红薯干一片片地放进土坑,最后又把5斤炒黄豆用小布袋装了,放在红薯干的上边。郭殿奎又用锨把土一点点地填进坑里。坑填平后,郭殿奎将两块砖并排放在上边,又撒了点草灰,算是做完了藏粮的工作。女人战抖着嗓子问:“保险吗娃他爹,这可是咱一冬的口粮啊!”郭殿奎拍拍手上的土说:“放心吧娃他娘,万无一失。”可他们万没料到,5天以后,挖粮队来到村里,竟然一下子就挖出了他所埋藏的命根粮。
  
入夜,常韩大队的张清山愁眉不展,家里放的30斤豆子和10斤谷子成了他一块心病。放在哪里呢?藏柜子里,怕干部们撬开柜子;放在麦糠里,又怕干部们搜出来。左也不行,右也不行,难为得张清山唉声叹气。还是妻子提醒了他,说:“干脆在鸡窝下边挖个洞,埋起来。”张清山一听,就拿了把铁锨,让妻子站在院子门口放风,自己吭吭哧哧地干了起来。挖着挖着,砖头垒的鸡窝轰隆一声倒塌了,砸了张清山的脚,疼得他直咧嘴。但他顾不了许多,先把砖头块扔在一边,继续挖坑。坑挖好后,他把豆子小心翼翼地放了进去,盖上黄土和鸡粪,这才垒起了鸡窝。一下子干到鸡叫头遍,才把鸡窝垒好,看看没露出什么破绽,才叫上妻子回屋睡觉。
  
八队姬富远的粮食放得更绝。他把32斤黄豆用布袋装了,又用塑料布包好。在墙根处挖了一个洞,然后把粮食放了进去,外面堵上一块石头,做得人不知鬼不觉。可没出几天,他藏在墙根里的粮食,就被邻居李银会揭发出来,挖粮队的干部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粮食挖走了。一家人眼见命根粮被挖走,抱头哭成一团。挖粮队的干部吓唬说:“还哭哩,不辩论你们一顿就是便宜你们了。”一家大人小孩顿时噤若寒蝉。
  
灰山凹村的卞长山是个能人,不但能说会道,主意还特别多,所以众人推举他当了队长。可队长也怕没粮食吃,老婆、孩子收藏的130斤麦子躲过了干部们的几次搜查,如今挖粮队又要进村了,急得卞长山一脑门子汗,这点粮食若是被搜去,全家算是断了活路。可是藏在哪里呢?卞长山脑子一转,看到屋角放的四个空空的小坛子,心里有了主意。他把麦子分别倒进四个小坛子里,上面用塑料布封了口。然后,他拿着铁锨走到厕所里,一口气挖了四个坑,把小坛子放了进去,用土埋好,土上边又堆了屎尿。卞长山这才满意地对几个孩子说:“娃子们,使劲往上面屙尿吧。”
  
后湾村西村的徐广光想得也绝,他把两斤半芝麻用塑料袋装好,口子用绳扎紧,沉在厕所的尿缸里。
  
小营村吴寨生产队队长白有才急了眼,把20斤棉花和8斤芝麻全部套进被子里,做成了一床又厚又沉的被子。小孩睡觉尿床,把被子尿得精湿,可又不敢拿到外面去晒,只能在家里捂着。谁知芝麻竟发了芽,白白的芽钻出了被面儿。白有才只好让全家人生吃芝麻芽,扔掉太可惜了。
为了藏粮食,老百姓挖空心思,能想的法儿都想了,能藏的地方都藏了。有的人把麦子放进几丈高的树梢鸟窝里,有的人把粮食放到风箱里,有的人把粮食收到夹墙里,还有的人把粮食和糠搀到一起,手段五花八门,多种多样。




藏粮人道高一尺搜粮者魔高一丈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1959年11月12日,中共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一个电话打到遂平县,斥责遂平县在挖粮中行动迟缓,要尽快掀起高潮,争取明天就组织一个挖粮报喜高潮。接到电话,蔡中田是真真地发愁了,妻子为他包的野菜包子,他是一口也吃不下。他心里清楚,老百姓家里实在是挖不出一点粮食了,下乡走到哪里,他都看到老百姓挖草根吃,人开始浮肿了。他是农民出身,深知没有粮食对老百姓的危害。但是,感情无法代替理智,上级的指示是不可抗逆的,这粮食还得继续挖,挖不出粮食丢掉乌纱帽事小,戴上一顶极右分子的帽子可不是玩的。他心情沉重地摇动电话机,要通了各公社党委的电话,传达了地委的挖粮指示。他用命令的口气说:“无论如何,明天12点以前,必须完成地委下达的挖粮指标。如果完不成任务,各个公社和大队都要大反右倾思想。这是县委的命令,谁也不许打折扣。没有油料,可以用菜子、向日葵子这些能够出油的东西顶上去,要搞一个通宵,共产党员们,共青团员们,考验我们的时刻到了!”蔡中田说到这几句话时,心中颇有几分悲壮的感觉。

38年后的一个雨天,我去采访蔡中田,他的小脚老伴儿为我倒了开水,又去忙乎别的去了。蔡中田木然地望着窗外的冷雨,心情沉重地说:“群众早没吃的了,上哪儿挖粮食哟,可不挖就交不了账呀。当时,只想着弄不出粮食对不起党,可咋就没想对不起老百姓呢?”
  
挖粮的任务一下达,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乡乡村村反响强烈。不少有良心的干部出于义愤,公开站出来说话。杨店管理区区长陈世轮有一副硬骨头,从不信邪,在放小麦高产卫星时,让他去验收,他公然拒绝。他拿着高产卫星田的麦子,说:“这麦子怎么会打那么多?”如今,他又忍不住了,公开站出来说:“群众一天三顿喝稀汤,哪里有粮食?再挖粮非出人命不可。”
  
刘宝河生产队队长周法全说:“还天天挖粮食哩,俺队是一根毛也没有了。”槐树大队四队宋作平说:“现在连红薯也吃不饱,人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出门都像有病一样,还挖粮食哩。”
  
但凡是站出来说真话的人,统统被批判得头破血流,有的被开除公职,有的被劳动改造。

全部家当:一床烂棉絮和几个破瓦瓮

没了粮食。
  
该挖走的全挖走了,该上缴的全上缴了,查岈山中的老百姓十屋九空,除却一床烂棉絮、几个破瓦瓮外,已经没有一粒粮食了。曾经供人们“可着肚子吃”的大食堂,也已经米尽粮绝了,开始每天还能供应发黑的红薯面窝窝头,到了11月,食堂的大锅里只有稀稀的面汤了。记得儿时的儿歌:晌午的馍一个眼一个,黑夜的汤映月亮。每当大食堂开饭钟敲响,家家户户便派人拎了小瓦罐,到大食堂排队打饭。炊事员用大马勺,一点也不会多给。稀汤打回家里,全家谁也不敢动,先由长者用勺子把稠点的面糊捞给小孩子吃,大人们只能喝稀的。那面汤稀得映见人影,咸咸的,有一星半点儿的面条味,喝到碗底,才见有两三根泡烂的面条。
  
后来,连这咸汤也没有了。大食堂里每顿饭都熬一锅红薯叶,这是经过雨雪冻干的红薯叶,经过水熬软了,放上一点盐。炊事员想把谷糠用水淘淘,团成一团子,放在蒸笼里蒸。蒸熟的谷糠都散开了,吃的时候用手捧,扎嗓子眼儿,不喝水糠就送不下去,装进胃里扎得难受。可是,到拉屎时就难了,人憋得直叫,根本拉不出来屎。我同年的伙伴刘改明小名叫小山,小时候吃多了谷糠,拉不下来屎,疼得满地打滚,他娘让孩子撅起屁股,用手指从孩子的肛门里一点点往外抠,疼得小山头抵住墙大声惨叫。至今小山已是快40岁的人了,仍然又瘦又弱的样子,每当见到他,我就想起那惨叫的声音。
  
再后来,大食堂的烟囱终于不冒烟了。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人们被饥饿逼得发疯般地寻找吃的东西,不管是人能吃不能吃的,统统被找来吃下肚去。干干的红薯叶子,吃了;喂牛的谷草,吃了;喂猪的糠,吃了;剥了玉米的玉米心,也被人们吃了;花生皮,磨碎吃了。人们大开吃戒,惊天地,泣鬼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不偷饿死人人皆偷

遂平县文化局调研员、前查岈山公社团委书记曹新志说:“当时别说群众没吃的,干部也饿得发晕,我们在刘百川召开全县团委书记会,一个团委书记分两捧蒸熟的糠,吃着甜甜的,吃到肚里不是味儿。”
  
遂平县文化局文化股长梁永祥回忆说:“人们饿的见啥吃啥,屋里的老鼠都逮住吃了,老鼠肉有股臊味儿。后来,连老鼠也逮吃光了。俺们几个小孩夜里到空仓里去逮麻雀,把门和窗户一堵,点着火把,用棍子打小麻雀。然后,把麻雀放到火里烧熟,吃下肚去,当时,觉得这是世上最香的肉。”梁永祥还回忆说:“俺爹会杀猪。家里有一把杀猪刀,正巧,生产队里的猪得了猪瘟,死了,埋在地里,俺爹见一家老小饿得不行,就夜里去埋猪的地方,扒开黄土,用杀猪的刀把猪的肚子弄开,扒出心肝来,用箩筐装了回家。谁知,猪血滴了一路,村干部循着血迹追到家里,罐子里的猪肉还没煮熟哩。村干部一脚踢翻了罐子,把血糊糊的猪肝往俺爹脖子里一搭,拉着就游街去了。”
  
遂平县城关镇教育辅导站宋全富,家住查岈山下的杨楼村,他回忆小时候挨饿的情况时说:“我当时饿得皮包骨头,就到河里去捞蛤蜊,冬天河里封了冻,光脚跳进水里,一会儿就冻得失去知觉。在水里摸了半天,才摸出几个蛤蜊,拿出来砸开硬壳,放到罐里煮,半生不熟地吞下去,要不是当年吃了蛤蜊,我还活不到今天哩。”
  
偷盗,本来不是件光彩的事,可在饥饿的逼迫下,偷也成了一件人人可为的事情。一时间,偷盗之风颇盛,大人偷、小孩偷、妇女偷、老人偷,不偷不行,不偷就可能饿死。
  
下宋大队社员张金才、袁瑞甫、李大毛3个人被队里安排夜里看守红薯种。3个人饿着肚子蹲在红薯种旁,谁也不说话,谁也不敢说话,因为谁都知道,一张嘴肯定是个“吃”字。大家闭着眼睛,用鼻子仔细地品味着红薯散发出来的香,吞咽着大口大口的涎水。一直坚持到后半夜,饥饿终于撬开了张金才的嘴巴,他说:“伙伴们,饿不饿?”袁瑞甫、李大毛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屁话,谁不饿?”张金才一翻身跪在地上,并让他们二人也跪下,三个人对天盟誓:“今夜偷吃红薯种谁要是说出去,天打五雷轰。”说罢,三个人迫不及待地拿起红薯种吃开了。红薯种沾满了泥巴,可谁也不在乎,连皮也吞下去了。一口气,他们吃得直打饱嗝儿,累得躺在地上直喘气,都说:“奶奶的,今儿个吃饱了,明天枪毙我也值得了。”第二天一早,队长见到三个人,用狐疑的目光打量了一阵子,问:“偷吃红薯种了没有?”“没有。”三条汉子异口同声地回答。队长怪异地笑了笑,说:“把上衣搂起来,让我看看。”三条汉子互相看了一眼,迟疑了一会儿,露出光光的圆圆的肚皮。队长用手指挨个弹过肚皮,肚皮发出“咚咚咚”的响声,队长一下子沉了脸,“啪啪啪”打他们一人一耳光,骂道:“咋不吃死你们哩。”当天在小张庄召开了斗争大会,三条汉子被斗争得死去活来,老老实实地交代了偷吃红薯种的经过。
  
袁庄大队四队的饲养员刘志兰和袁志江,两个人蹲在牛棚里,有气无力地给牛喂草。牛棚上方的料斗子里已经空空如也,少得可怜的牛料已经被他俩生吃完了,牛眼睁睁地看着人们偷吃牛料,眼角扑簌簌掉着泪珠。牛绝望地吃着草,不时地停止咀嚼,抬头望一眼刘志兰和袁志江。两位饲养员也知道牛的目光里诉说着什么,说:“牛啊,也不能怪我们啊,我们也是饿急了呀。”正在这时候,一头猪娃饿晕了头,鬼使神差地进了饲养室,希望从这里得到一点充饥的东西,这小东西做梦也没想到它会撞到阎王爷的手里,还不时地用鼻子东嗅西嗅的。不约而同地,刘志兰和袁志江会意地对视了一眼,并快速地关了门,二人一齐举起拌草棍,对准猪娃死命一击,可怜小猪娃还没来得及叫一声,就糊里糊涂地上了西天,饥饿的小生灵被比它更饥饿的动物结果了生命。大白天,猪娃没法吃,二人就一齐动手,把猪娃埋到了牛铺里,准备到夜里挖出来吃。
  
谁知,他们的行动被比他们更饥饿的老牛看在眼里,当他们刚把猪娃埋好,老牛就红了眼睛,伸嘴去拱。二人一见,急忙去抢,可老牛已将猪娃咬在大嘴里,死也不肯松嘴。二人拽着猪腿和老牛僵持不下,双方都气喘吁吁。正在这时,饲养室的门被撞开了,走进来的是生产队队长刘满仓。没什么理可摆的,刘志兰和袁志江被押到街上示众,猪娃被拦腰砍断,一人脖子上挂一截,连着几天的辩论会,把二人斗得恨不能有个地缝钻进去。刘志兰跑了6次,袁志江跑了两次,均被抓获,一块儿被活活斗死在辩论会场上。
  
偷红薯,使母亲在孩子心中更加伟大
  
如今,我妈妈常给我们全家讲起当年她偷红薯的事。那时,我饿得连站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和我共分得6块红薯,就是我们一星期的伙食。妈妈把红薯切成小豆子一样的块,每顿饭抓一小把放进小罐里,熬成汤,把稠的捞给我,妈妈自己喝汤。6块红薯一连吃了6天。到了第7天,一早起来,天下了大雪,世界奇冷。我缩在被窝里,喊着饿。妈说:“娃,别喊,妈妈去给你弄吃的。”妈来到场里,用谷草裹了两块坏红薯,又绕了很大一圈,才转回家。我说:“妈,找到吃的了吗?”妈妈放下谷草,从里边掏出红薯递给我,说:“吃吧,孩子。”我接过红薯迫不及待地在被窝里啃起来,吃得满脸的泥水。妈妈伤心地掉下泪来。
  
偷红薯使妈妈在我心中更加伟大。

人食不如猪食

土山大队一队的养猪场,猪比人吃得好。人早就没吃的了,猪仍然可以吃到豆料拌的谷糠,每天都有得吃,所以猪并不见怎么瘦。饲养员李宗兴不能看见猪吃食,一见心里就发慌,看到猪津津有味地大吃大嚼,魔鬼般的饥饿啃噬得他六神无主。终于,他忍不住下手了,每天二斤猪料发下来,他拎着料布袋躲到没人处偷吃。猪万没想到料已进了人的肚子,仍是埋头吃食,吃着吃着觉出不是味来,没有了料香,猪也不肯吃。一头头猪抬着头,吼吼地发出抗议声。队干部以为猪得了病,跑来一看,才知猪食里只有谷糠,一星半点料也没有。队干部回头看看李宗兴的嘴,扬手就抽了一个大嘴巴,骂道:“李宗兴,你偷吃猪料。”李宗兴吐了口血水,说:“没有哇。”队干部又打了他一个嘴巴,骂:“你的嘴上就有白的哩!没有,骗鬼去!”




窃食救儿未遂当场暴打致死

包庄大队的中农李纪安饿得眼睛发蓝。他知道去食堂偷东西吃,被干部逮住有一顿好斗。可他怎么也按捺不住,偷东西的念头鬼魂一样缠绕着他,怎么也无法摆脱。偷吧,就偷这一次。白天,李纪安趁到食堂打饭的机会,看好了夜晚来偷东西的路径。夜里,他出了家门,直奔食堂,刚要动手偷东西,一道雪亮的手电筒光把他“钉”在那里,队会计刘来柱走过来,一脚将李纪安跺趴在地上,说:“好,偷东西偷到食堂来了。”当下,李纪安被捆了起来,吊在食堂的房梁上。
  
没过多久,李纪安又想偷了,这个念头是那样强烈地攫住他,使他六神无主,非再偷一次不可。看着3个小儿子饿得连哭的力气也没有,李纪安又“恶向胆边生”,坚决要求自己再偷一回。这回他不能偷自己队里的了,兔子不吃窝边草嘛,这一点他心里清楚,可是偷谁的呢?他想来想去,决定夜里去偷邻村土楼队的面。夜里,他又溜了出去,怀里揣着一只瓢,走到土楼村,摸着进了土楼食堂内,李纪安心中暗自祷告:“老天爷保佑我偷一回吧,就这一回,只偷一瓢面就中了。今后我李纪安再也不偷了。”谁知,祸不单行,李纪安被土楼村的妇女队长郑美荣逮住了。一顿暴打,李纪安很快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临死前,怀里还紧紧地抱着那只破瓢。

自残自戕相窥相斗

没有粮食,人还得挨饿,想办法偷。干部挨饿了,同样也会想着去偷。1959年的查岈山人民公社的电话记录记下了当年干部偷粮食的行为。
  
韩楼大队席庄东队的队长魏锁,一直没有为粮食发愁,愁啥哩?家里早藏下了100多斤麦子,藏得十分严实,家里还偷放了一口小锅,把麦子用蒜臼捣碎,搀点红薯叶,每天都能喝一点菜汤,熬过寒冷的冬天不成问题,所以,魏锁不愁。因此,魏锁在追逼挖粮中十分卖力能干,受到上级的不断表扬,奖状一个接一个地发。可是,到了没粮食吃的时候,群众恼了:“好你个魏锁,挖粮时你凶得阎王爷一样,如今没粮吃了,你咋不想想办法呢?你家的小锅夜夜冒烟,大人小孩出门肉乎乎的,没藏粮才怪哩。”于是34名社员把状告到大队,非要撤换队长魏锁不可,口口声声说魏锁家中藏了粮。上头派人到魏锁家一搜,拎着半袋麦子、一口锅回来了。斗他个兔孙!一声令下,早已怀恨在心的社员们冲了上去,一顿拳脚斗得魏锁喊爹叫娘。魏锁家从此断了顿,没有几天,全家五口人就有三个人浮肿起来,社员们还不解恨,讽刺说:“瞧人家魏队长家,就是有挖不完的粮食,人吃得多胖。”魏锁的肿脸抽搐了几下,两眼滚下几滴泪来。猛地,他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耳光。
  
岗柴楼东队的队长杨宝锁有些生气。他万万没想到一向驯服、见了自己就害怕的平头老百姓,会吃了豹子胆,竟然到公社把自己告下了,说自己在公共食堂偷吃馍,还揭发自己家里埋藏有粮食。公社干部带人到自己家一挖,就把原先藏的100斤稻子、35斤红薯干给搜了出来,弄得自己丢人打家伙的。杨宝锁的队长职务给抹了,人也立时就灰溜溜的,看着新上任的队长成天那得意洋洋的劲头,杨宝锁咽不下这口气,他要寻机报复。
  
这天夜里,杨宝锁偷偷地溜出家门,埋伏在队长家的附近,盯上了队长。不一会儿,队委会的几个人陆续来到队长家,杨宝锁大喜,心想:好你们几个龟孙,今儿个非抓住你们不可。他小心地溜到队长家门口,透过门缝往里一看,只见几个人正手忙脚乱地宰一只羊,有人分了羊大腿,有人分了羊杂碎。杨宝锁一脚踢开门,把几个队委吓得魂飞魄散,一见是他,都赔着笑脸说:“宝锁,弄点羊肠子,煮汤喝。”杨宝锁厉声说:“背着群众偷羊吃,这是什么作风?”说着,他伸手抓了那张热腾腾的羊皮,扭头就走。
  
第二天,杨宝锁带领100名社员嗷嗷叫着手持着羊皮来到公社,状告队委们夜里偷羊吃,全体队委会成员就地免职。

贼一个和贼一窝

杨店大队牛庄东队队长徐金程吓跑了!徐金程当队长才两年,一向胆小怕事,群众推选他当队长时,他就说:“别选我,我不中的。”“就选你个不中的。”于是,他就当了队长。挖粮任务下达后,他带着挖粮队去挖粮,一进社员家门,他的一张脸皱得如同核桃皮,开口就说:“上级叫挖哩,不挖不中。”群众看他这副模样,先自心软了,就纷纷拿出些粮食,由他拿去交差。饥饿一天天地逼人,他家里也和社员家一样没吃的,大人好办,小孩日夜哭让他心如刀绞。这样下去非饿死不中,他开始想着偷点吃的弄回家,先是拿回去半块糠馍,后来弄点面回家,一家人欣喜若狂。靠着他一点点地偷拿,家里人总算没有浮肿的。群众心里有数,这年头家里人没有浮肿的,除非偷,别无他法,告他个徐金程!一状告到公社,村上饿蓝了眼的村民们联合行动,徐金程一看势头不妙,脚底抹油———溜吧!一去5年不知音讯。
  
据1959年嵖岈山人民公社电话记录:土山大队副队长焦山根,每天都带着孩子和小姨子去食堂,偷吃稀饭和馍。
  
高庄三队队长高秀池、会计高德,一次弄豆子80斤,不让社员知道,两人私分了。生产队留了360棵白菜,他俩偷吃了45棵。
  
此时的嵖岈山区,无人不饿,无人不偷,偷盗的不光彩行为已经成为人们的手段。只是,手中有权的干部比社员偷得更明目张胆,更肆无忌惮,社员是暗偷,干部是明偷,而且干部们偷得体面、光彩,偷得理直气壮。
  
权力,在中国是个了不起的玩艺儿!



不打人就是右倾分子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条古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至理名言,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儿女时,都会告诉他们不要打人骂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女成为打人凶手和杀人魔王,都希望儿女们有一颗善良的心。
  
然而,1959年冬天的嵖岈山区,却打人成风。能不能打人,敢不敢打人,会不会打人,成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标准。“不打人不是好人。”遂平县嵖岈山下的三官庙村教师肖宪云亲眼目睹了1959年干部打人成风的场面。
  
“你不打人,别人就会打你。”遂平县老干部李正新说,“那年头,打人是一种勇敢行为,打人打得越狠,就越证明你立场坚定,忠于共产党,不打人,你就是右倾分子,马上就有人打你,和你划清界限。”
  
“不打人不中啊!不和坏人坏事作斗争,说明你思想有问题,你就会倒霉,轻则撤了你的职务,重则开除党籍,斗个鼻青脸肿。”1958年曾任公社党委书记的县志办退休干部李丙寅心有余悸地说。
  
于是,就打人成风。
  
大营大队党支部书记杨田,在旧社会饱受欺辱,当牛做马,解放后在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逐步成长为一个党的基层领导干部。可在1959年却成了打人阎王,群众送他一个绰号“撸劈”。
  
他主持辩论会,都是站在方桌上,自己亲自动手打,往往是一耳光就可以把人打得满脸流血,当年曹新志到大营大队蹲点,亲眼看到杨田打人的场面。如今曹新志回忆说:“我在大营大队,天天喝红薯叶汤,胃疼得厉害,老百姓也没啥吃的了,食堂里顿顿红薯叶子汤,清水煮的。可杨田还一个劲儿地要挖粮食,声称无论如何也要把粮食挖出来。夜里开会,杨田站在方桌上,一气打了5个人,都打得躺在地上不会动弹,一脸的血。杨田让人弄凉水把人泼醒,继续批斗,我是公社团委书记,也不敢管,谁管谁是右倾。”

江河不洗龙种悲

豆毛子、稻草秆儿、红薯秧、花生皮、玉米心充饥,香哩!
  
豫南几百万老百姓永远忘不了1959年冬天那场大雪。几十年不曾有过的大雪一下子把豫南原野埋掉了,棉絮般的雪团往下砸,一下就是几天,人们被堵在屋里,靠着一堆麦糠火苦熬。待到雪停了,人们到屋外一看,恁么大的雪呀!足有膝盖那么深,不少草房子禁不住雪压纷纷倒塌了。
  
饥饿的冬天更加难熬。
  
地里没有了粮食,家里没有了粮食,公共食堂也没有了粮食,人们恍然大悟。一向被吹得比鳖蛋还光的人民公社什么事也不顶,该饿肚子还是饿肚子。饿肚子对于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件无比残酷的事,没饭吃如同塌了天,那些一向手握大权高高在上大反瞒产的各级领导干部们,似乎也悟到如果老百姓肚子饿急眼了,会有很大麻烦的,水载舟也能覆舟。于是,这些老百姓的父母官们慌忙下发红头文件,安排好农民的生活。
  
没有粮食,怎么安排好群众生活呢?
  
寻找代食品。无疑这是当时各级领导的发明创造,说是食品吧,不是粮食做的,只有称“代”了,意即代替粮食做的可以吃的东西。
名噪一时的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查岈山人民公社,并没有因为伟大的荣耀而免受饥饿之苦,人们挖空心思疯了一样寻找代食品,恐怕又创下了全国之最。
  
大里王大队寻找代食品走在了前面,饿急了的群众用9种作物替代食品。

豆子打过以后,扬场时被风吹掉的豆毛子,成了金贵的东西。尽管豆毛子过去喂猪猪都不乐意吃,可现在人不得不吃了。人们把豆毛子用细箩箩过土,把扎人的角皮放入大锅去炒。豆毛子被炒得干脆以后,再放进石磨中磨碎,然后再用细箩箩一遍,兑上30%的红薯干面,用水和到一起,蒸成一个个紫色的窝窝头,窝窝头甜甜的,吃的时候还凑合,吃下去胃扎得人睡都睡不着。
  
金黄的稻草秆子一向是喂马的饲料,或者被农民们用做修缮房屋,谁也没有想到稻草秆儿可以吃,敢想敢干的查岈山人民想到了。他们用铡刀把稻草一点点地铡碎,放入大锅里反复炒,炒得干焦以后,放到石碾上碾成碎末,这样还不能吃,就又放入石磨中磨,磨成草面再用箩箩,之后兑上30%的红薯干面,用开水烫一下,搀和到一块儿,做成窝窝头,颜色黑中透黄,吃着味甜,只是涩涩的,屙屎困难。
  
玉米心去掉外衣,放入锅里炒干,切成碎条,再用磨磨成碎面,兑上一点红薯干面,做成窝窝头,也很甜。
  
红薯秧子被老百姓收获到家后,或搭在树上,或扔在墙头,待风干后喂羊、喂猪。如今,饥饿的人们顾不得猪和羊了,先把红薯秧子用铡刀铡成寸把长,再放锅里炒,用石碾碾碎,用石磨磨成面,用箩一遍遍地箩,不用兑面,可以做成窝窝头,吃的时候,口味有点苦。
  
既然豆毛子、稻草秆儿、玉米心都可以吃下肚去,那么花生皮壳、荞麦秆子也可以吃了。康庄生产队的炊事员张丙青脑瓜子灵活,用1580斤豆毛子、2400斤稻草秆儿、812斤红薯秧、310斤玉米心、1652斤荞麦秆、240斤花生皮,做成了470斤窝窝头,社员李玉兰说:“这不中吃呀。”队干部眼一瞪说:“谁说不中吃想当右倾哩,党说中吃,就是中吃,吃!”




干部带头吃草根

查岈山大队的老少爷们在寻找替代食品中也不甘示弱,人们说:“旧社会那样苦都熬过来了,如今的苦也难不倒俺们。”大队领导亲自抓,组织18个搜集替代食品专业队,浩浩荡荡地开上了被冰雪覆盖的大山。人们扒开冰雪挖苎麻根、葛麻根、山药蛋根,几天时间,就挖了1456斤,弄到家后,先用井水冲去泥巴,用刀子把眼儿一点点刮去,再放到石碾上把根碾成粉末,放入大缸里过滤,澄清后只剩下白色的粉,用这粉打稀饭,每人打一碗,喝下肚去甜甜的。
  
查岈山大队先后挖掘苎麻根3785斤、葛麻根和山药蛋根1672斤,挖山野菜2075斤、野棵子37250斤。我怀疑这里又有吹牛不犯死罪的成分。

为了活命,人们冒死吃下闻所未闻的东西

李尧大队地处大山角落里,旧社会就穷得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没裤子穿,他们靠山吃山,终年依靠到山上挖野菜度日。如今,往日的经验又派上了用场,李尧人肩扛镢头上了山,从石头缝里挖出山药根,大的有1斤,小的有半斤,回到家里,放到锅里一蒸,十分好吃。勤劳的李尧人每人每天可以刨10斤山药根、10斤荃菜根,饥饿的人们还把葫叶子、白蒿、山面条、驴噘嘴等弄回家,清水煮一下充饥。
  
查岈山里盛产棉枣。这棉枣长着韭菜一样的叶子,下面埋在土里有杏核大的根,群众俗称棉枣。棉枣有毒,不能生吃,需要煮七天七夜才可食用。我小时候,常见货郎担着挑子,摇一柄拨浪鼓,走街串乡卖棉枣。拿一双破鞋子,就可换一小碗棉枣,用山枣刺扎了煮软的棉枣,津津有味地吃。民兵营长杨成金领了217人上山,一天竟挖了3100斤棉枣,窗户台的社员曹中法1人1天刨了40斤棉枣,上鲍队队长赵元德一天刨了38斤,人们把棉枣弄回去,架上大火,煮开了棉枣,没等煮熟就抢着吃起来。
  
饥饿使人们疯狂,能吃下肚去的全吃了,不能吃下肚的也吃了,为了活命,人们冒死吃下很多闻所未闻的东西。

你家有吃的非整你不中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仍在发动人们报粮、反瞒产。袁庄大队挖了两个月,才挖出粮食524斤。袁庄大队孙庄有个傻瓜叫王毛孩,干部问他:“毛孩,你爹藏粮了没有?”王毛孩傻里傻气地说:“这几天俺爹还在家炒豆子吃哩。”干部大喜过望,把毛孩爹叫到大队部,逼他交出所藏粮食,毛孩爹坚持说没有,王毛孩说:“爹,都拿出来吧,咱不能落个半光荣。”他爹看着傻儿子,两眼直掉泪,只好拿出半斤芝麻、几棒玉米,拍着王毛孩的头,说:“咱都吃不成了。”
  
后袁庄社员袁满仓十分积极,夜里看到邻居袁发勤家冒烟,骂道:“我没吃的,你家有吃的,非整你不中。”第二天汇报到大队,说袁发勤藏有粮食。大队干部到袁发勤家去搜,搜出了5斤豆子,袁发勤的小儿子嘴快,说:“床底下的罐子里还有哩。”干部们一拽,又从罐子里拽出10棒玉米,袁发勤拍着儿子的头直骂:“好个鳖儿。”

浮肿病肆虐如瘟疫

粮食终于被干部挖光了,真的!
  
浮肿病像瘟疫一样肆虐开了,先是大人肿,大人把吃的都让给小孩子吃了,所以先肿。后是小孩子肿。人们先是肿了双脚,接着是腿,渐渐往上肿,直肿得头如柳斗,两眼合缝,皮肤发亮,再肿下去,不消一天,就呜呼哀哉了
  
毛泽东说过:“人固有一死。”人有各种各样的死法,饿死的,吊死的,淹死的,打死的,累死的,痛死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然则,以饿死最令人发怵,你想呀,淹死的到死也想到自己会淹死,累死也是无可奈何,只有这残酷的饿死,令人毛骨悚然,一个生机蓬勃、血肉丰满、情欲旺盛的人,在饥饿的剪刀下一点点地剪去肌肉,不几日便空了一副皮囊,消蚀身上的脂肪,最后在明明白白中死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谁想去死呢?没有一个是自觉自愿的,不愿意去死,而又明白自己马上就要死去,这对人不仅从肉体而且到精神是一种怎样残忍的煎熬?!
  
1959年冬天的豫南老百姓都受过这种煎熬。38年后,我在采访中走进查岈山每一个村落、每一户农家,每一位40岁以上的人都会向我诉说那可怕的一幕,诉说自己亲眼目睹的人一个接一个饿死的凄惨情景。可以说,每个家庭都有一本挨饿的血泪史,人人永远忘不了刻骨铭心的悲哀,不少人一提起大饥饿都会咬牙切齿,痛哭流涕。以至于到了现在,逢年过节人们都会带了猪肉、白馍去到先人的坟上祭奠,给饿死的人们送去一顿饱饭!



公元1960年,全国净减人口1000万
  
这是1960年2月份某一日(农历1959年十二月)查岈山人民公社对浮肿病的统计表与后来“三反五反”揭发出的情况出入很大,暂且照抄如下:槐树大队浮肿病人28人,土山大队浮肿病人28人,农场浮肿病人51人,霍庄浮肿病人68人,大里王浮肿病人31人,查岈山浮肿病人50人,包庄浮庄浮肿病人78人,小陈庄浮肿病人75人……这一天统计全查岈山公社浮肿病人共计786人。也就是说,这一天时间查岈山区共有786人的生命正一步步无望地走向死亡。
  
这786人中没有一个生产队长、大队干部、公社干部,清一色的老百姓!我从小就会唱:一天吃一两,饿不住生产队长;一天吃一钱,饿不死炊事员。队长见队长,比比蓝大氅;干部见干部,比比毛呢裤。群众有句形象的俗话,说:“大小是个官,强似卖水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百姓,顾名思义,就是世上有一百个人都行(姓),你也不能行(姓),你行(姓)也是个白行(姓),农民哲学家如是说。
  
所以,豫南几百万老百姓也就别无选择了。
  
此时,全国性的粮食极度缺乏开始了。各粮食调出省所调的粮食,只完成了调出计划的一半,100亿斤的出口收购计划也只完成了30亿斤。据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向中央的反映,北京、天津、上海、辽宁等大城市和工业区的粮食周转库存非常薄弱,北京只能销7天,天津只能销10天,上海几乎没有大米库存,辽宁的10个城市也只能销八九天,如再不紧急调运粮食,上述城市就有脱销的危险。
  
农村缺粮问题更是严重,由于粮食减产和征购量较大,1960年农村留粮比1957年减少70.1%,人均粮食消费量比1957年减少35.3%,以至于山东、河南、山西、安徽、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在夏收刚过就出现了偷青吃青和人口外流等情况。

民兵封锁村庄不许百姓逃荒

1960年夏天,中国河南省信阳地区的公共食堂普遍断炊,最严重的村子80天没有一粒粮食,浮肿病大面积蔓延,农民大量外逃或饿死。然而,中共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还在吆喝:“不是没有粮食,而是粮食很多,90%的人是思想问题。”1959年11月间,路宪文从潢川县驱车返回地委,沿途亲眼见到倒毙在公路旁的死人、拦车要粮的群众、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他却视而不见,扬长而去。他还下令要公安部门“限期消灭外流人员”,指示社队干部民兵封锁村庄,不许群众外出逃荒;指示城镇机关、工厂、企业一律不准收留农村来人;要求各县委做到“街头、交通要道没有一个流浪汉”,这位路宪文书记大人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骄横霸道,乃是因为他拥有的最为得意也最具资本的功劳:他统治下的遂平县查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是全中国人民公社运动的先声,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曾经受到中央的高度赞扬。有这样一块金字招牌,他路宪文还怕个鸟?!

河南省饿死200万人以上

据中共河南省信阳地委向中央报告:仅1959年冬到1960年春,信阳地区饿死老百姓100多万人!这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虐啊!灾难过后,人口锐减,田园荒芜,满目凄凉。饿死10万人的息县,自然村减少639个;饿死8万人的正阳县,不少人家绝户了;饿死10万人的新蔡县,至今仍在贫困线上挣扎。
  
人民公社的发源地———查岈山人民公社仅4万人,3个月期间就饿死了4000人,占总人口的10%,有的队竟高达30%,仅据潢川、光山、息县统计,孤儿就达1.2万人之多!
  
河南省饿死200万人以上,死亡牲畜74万多头,扒毁民房160多万间。
  
中国,1960年全国人口净减1000万人!!!
  
这还仅仅是单方面的统计数字!
凤阳县1958 —1962年灾难实录

凤阳县1958 —1962年灾难实录
转贴    秦之风  2005-11-24 08:56:46  查看评论   

  
凤阳县1958 —1962年灾难实录(zt)


 
    献 给 ━━ 我的多灾多难的祖国和我们前途未卜的人类
  
  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神话该结束了。
  本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既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严重自然灾害,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和严重瘟疫,而是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超级灾难却铺天盖地地笼罩了全中国。它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造成了数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
  
  附录:安徽省凤阳县1958 —1962年灾难实录
  
  笔者按:
  凤阳县位于中国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地处北纬32°37′~33°03′和东经117°09′~117°57′之间。东西长74.64公里,南北宽49.6公里,面积1920平方公里,其中岗地占63.7%,浅山区占22%,平原占11.2%,湖泊占3.1%。凤阳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相当丰富,年平均气温15℃,日照2248小时,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无霜期210天,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生长。粮食作物以稻、麦为主。1958年有耕地143万亩,人口402 700人。
  在中国历史上,凤阳是个有名的地方。14世纪这里出过一位朱元璋先生,此人后来成为明王朝的开国皇帝。凤阳花鼓也同样名闻遐迩: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县志》称:人民“饥寒困苦,他处人所不能忍者,独能忍之”。
  凤阳县在当代中国之有名,还因为它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最主要之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通称“大包干”)的发源地。凤阳人民为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农业闯出了新的路子。大包干,按凤阳人的说法,是农民自发地起来造了共产党的反(实际上是造了极“左”路线的反)。这一举动发端于凤阳决非偶然。凤阳人对于刻骨铭心的1959—1961年三年灾难还记忆犹新,在那场灾难中凤阳人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巨大太悲惨。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接触到了一批凤阳档案史料的抄件。这些以凤阳县党政机关文件为主的几十万字的原始材料,实实在在地录下了1958—1962年间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始轨迹。这些当年形成的原始材料,真实而具体地记录了那个年代在凤阳大地上所发生的事情 ──从大跃进的“奇迹”到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历史性“实验”,从“共产风”的狂澜到人口大量死亡的悲惨世界……笔者谨将其中的部分内容摘录于下,奉献给读者。小标题和按语为笔者所加。摘录时对个别材料进行了紧缩,笔者所加的连缀和说明文字均用[ ]括上。为节省篇幅,除几个主要文件外,其他则没有注明材料名称。每段引文在右上角标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并在末尾注明成文的时间。
  
  这是一份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血浸透着泪的真实记录。笔者认为,这些材料的真实性是无可怀疑的。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实际发生的悲惨事情,这些当时的记录只可能掩饰、缩小和不完全,而不可能夸张或无中生有。仅从非正常死亡的人数来看,文件中提到1959和1960年两年凤阳共死去60 245人。实际数字肯定更多。这从历年人口发展变化的情况中可以看出来。凤阳县50年代末的人口高点大约在41万人左右,而经过三年灾难,总人口再度恢复到这个水平,估计是在1971 —1973年。也就是说,期间经历了10 —12年。而整个中国,如果在三年灾难中非正常死亡为4000万人,即占原有总人口(67 207万)的59.52‰,那么经过了不到两年的自然增长,总人口就恢复到原有水平。凤阳的人口恢复时间却是全国时间的6倍之多。由此,任何人也不难想象,灾难中的凤阳人口损失比例之高和程度之惨烈。
  笔者不知道凤阳是不是三年灾难时期中国大陆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严重的县份,但是,凤阳却由于很偶然的原因,留下了关于那场灾难的不可再得的原始记录。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完整最丰富的历史文献,据说占了人类文化遗产总和的一半以上。而我们将要看到的这类材料,一般都是官方避讳、史书不载的。于是,这些不论从什么角度和什么意义上说都属于绝对的罪恶的东西,就从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消逝。而这个安徽省的凤阳县,在三年灾难的后期,由上面派来了工作组进行整顿,因之灾难中的一部分真实情况才得以形诸于文字。而这些文字竟然能够保存了下来。再后来又竟然能够传流出来,并且能够正式出版(见《乡村三十年 ──凤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实录(1949—1983)》,农村读物出版社,1989年12月,北京)。对于有着浩如烟海的史籍的中国,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我们在此尤其应当感谢为使这些珍稀材料能够流转于世而付出过艰辛努力的人们)。也许,中国在那场大灾难中无声无息消失了几千万人,只留下了这相对完整的唯一的原始记录。
  这是一份我们的民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代价才得到的沉重的历史遗产。它不仅属于政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更属于亿万苍生属于全人类。因之,这也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没有权力没有资格隐瞒的材料。今天,我们终于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解读那段灾难的历史,以更深切地了解人类与灾难、灾难中的人与人性,进而了解人本身,明白应该怎样与自然与同类相处,明白人类的自我控制是消除或减轻灾难的根本。
  这些材料说明,我们的记忆往往并不准确,甚至极不可靠。耳闻目睹道听途说的局限、媒体的灌输与误导,会使我们对即便亲身经历的历史也发生偏见。“三年自然灾害”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即是一例。50年末到60年代初,在凤阳大地上,既没有发生战乱,也没有天灾,而是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但是,一场完全人为的浩劫,却使凤阳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其悲惨与黑暗,其暴虐与残酷,其血泪斑斑,其触目惊心和令人发指,都是现代文明人类所难以想象的。然而,它却是当代凤阳人的真实经历(考虑到一般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过于恐怖和惨无人道的细节,这里没有摘录)。笔者请求每一位尊敬的读者,仔细阅读反复品嚼下面的原始材料中的每一个字。常常是寥寥几个字,就包含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这些材料同时也是对肆虐中国大地20多年的极“左”路线的最好注解。极左路线在中国的社会基础是什么?人们对极左路线既然深恶痛绝又为什么不能有效地去抵制它?我们在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后所得到的主要教训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教训不能被深刻地理解和记取?
  这些原始材料,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灾难过程中令人毛骨竦然的恐怖细节和使人欲哭无泪的灾难后果,而且具体而微地描绘出了灾难的起因和完整过程。三年灾难并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凤阳人及至中国人命中注定的。然而,巨灾大难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从这些材料中,人们终于可以一清二楚地看到,那场史无前例的大灾难,到底是怎样孕育和制造出来的,灾难又是怎样被推波助澜、愈演愈烈的,而中国人又是怎样被生生打入无边苦海的。
  这是一份关于人类生存状态的记录,这是一份关于生命的脆弱的记录,也是一份关于人性的脆弱的记录。人们制造了灾难也承受着灾难,灾难加速了人性的异化、扭曲和沦落,同类相煎相残又使灾难登峰造极,生命于是更加脆弱。那大灾难如同席卷千里的燎原烈火,孤弱无助的人们如同烈火中转瞬即被无情吞噬的小草。星移斗转,千古暴虐并没有贬值;岁月流逝,炼狱中人绝望的呼喊至今还在我们的耳际……
  为了我们民族的巨额“学费”没有白付,为了不让这类大悲剧和大灾难再次降临,为了我们和后人能够获得真正的人的尊严,我们应该有勇气正视昨日的血泪和昨日的悲辱

请看人间怎样变成地狱 ──
  请看灾难怎样无中生有 ──
  请看大恐怖中人性如何全面失控 ──
  请看大灾难中社会游戏规则如何全面崩溃 ──
  请看这就是我的祖国我们的同胞 ──
  *   *   *   *
  灾难乍起:人民公社和大跃进 ──组织军事化、
  放高产卫星、大炼钢铁、“文教战线满堂红”
  按: 1958年4月15日,毛泽东在《介绍一个合作社》中说:在中国这张“一穷二白”的白纸上,“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6月14日,刘少奇同中国妇联党组谈话时说:“毛主席讲过两次,家庭是要消灭的。他提到康有为的《大同书》。”8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毛泽东9日在视察山东省历城县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发表后,一个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迅速在全国兴起。
  1958年8-9月
  我县自8月17日开始,到9月25日,共48天,全县已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在组织形式上,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结合。劳武合一,组成了1个师、15个团、96个营、619个连、2699个排、38 600个班。(1958.9.25)
  1958年8月
  在组织军事化方面,仍然发现有个别地方男女分开居住。(1958.8.24)
  1958年9月
  利民社红心街在本月20日晚上就把200多户男女实行分开居住。(1958.9)
  1958年
  在办社过程中,据统计全县共辩论和斗争722人,其中贫农96人,下中农58人,上中农438人,富农63人,地主32人,其他35人。(1958.9)
  1957-1958年
  自9157年10月至1958年6月13日止,通过整社、鸣放、揭发检举,搜集整理了地、富、反、坏分子单人材料4196份。其中,经研究批捕1327人,管制1406人,斗争批判和监督生产1025人,不予处理的127人,尚未研究决定的313份。此外,通过侦察破案、打击现行反革命活动,逮捕366人,内部肃反和搜捕外逃共捕45人,对国家机关、企业、学校清除出来的反、坏分子及城镇反坏分子,集中劳教59人。
  综上,地富反坏分子受到各种打击的共4214人,占四类分子总数的89%,占全县人口总数(400 924人)的1%强。其中,依法逮捕1736人,占四类分子总数的16%,占全县人口总数的0.43%;依法管制1406人,占四类分子总数的13%,占全县人口总数的0.35%。(1958.6.15)
  1958年6月
  县委副书记张秉尧在全县有线广播大会上提出:“我们要求夏季作物样样丰产,要培育亩产5000斤到10 000斤到20 000斤的水稻,亩产10 000—20 000斤再到200 000斤的山芋,亩产3000斤的烤烟,亩产2000斤的玉米,亩产1000斤的大豆,亩产双千斤的黄豆,亩产千斤以上的皮棉,为实现1958年全面大丰收的光荣任务而奋斗!”(1958.6.14)
  1958年9月
  凤阳烟草试验站三颗巨星震动人心:预计,一号卫星田1.6亩,亩产20万斤;二号卫星田1.5亩,亩产5万斤;三号卫星田1.8亩,亩产3万斤。力争全国烤烟单产最高纪录。(1958.9.17)
  1958年9月
  凤阳县太阳升社主任张士俊以自己计划亩产7万多斤的卫星烟田,大胆地提出与定远县八一社计划亩产130万斤的卫星烟田比高低。(1958.9.16)
  1958年
  凤阳县冶金部关于下达冶金任务的命令:
  自10月1日起,全县日产铁任务300吨,全县建炉任务1500座,并保证有700座0.5立方米以上的小高炉正常出铁,同时应赶制大风箱,9月底突击完成1200个。
  为保证完成任务,要:1、政治挂帅;2、发动群众进行“抗旱”,号召群众把旧砖、废钢铁、木料献出来,解决用材不足的困难;3、苦干钻研,取得经验,召开炉前会议就地推广;4、各级对分配任务要严肃对待,无故不完成任务者要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5、强调汇报制度,每日汇报一次,紧急情况随时汇报。(1958.9.19)
  1958年
  当9月份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大办钢铁工业、大搞群众运动的方针后,在全县范围内迅速掀起了全党全民大办钢铁运动,运动最高峰时,共有6万3千余人争赴钢铁前线。
  建成平炉3000余座,1立方米高炉875座,1.5立方米高炉163座,6.5立方米洋高炉2座,冲天炉18座,红炉129座,炼钢炉3290座之多。现在临淮、门台两地的钢铁基地已初具规模。
  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经过数万钢铁大军的日夜奋战,以及全县40万人的热情支持,10月份的钢产量与5—9四个月钢产量的总和相比,增加了31倍多。11月份的钢产量与10月前产钢总和相比,也增长了22倍多。(1958.)
  1958年
  因平时对广大群众安全教育不够,加上我们的安全设备条件又较差,所以在工作中曾发生中煤毒、烧伤、打烂、压死等伤亡事故,并在小溪河炼铁营因失火造成烧死、烧伤22人的事件。 (1958.)
  1958年
  临淮镇小学1000多名师生,炼铁中担任破碎任务,当他们认识到完成1070万吨钢的重大意义后,即向党委提出:“不怕矿石硬,不怕流血汗,只要多出铁,宁愿手磨烂”的战斗口号,10多天就完成矿石96万多斤。(1958.)
  1958年10月
  为完成今年钢铁生产任务,于10月20日掀起了全民钢铁“抗旱”热潮。县里提出了“家家挖潜力,人人献钢铁”的口号,有的单位提出要求:“土里挖,水里捞,室内搜,室外找,令废钢旧铁升帐”。在县直机关里全体职工提出“叫钢铁无处藏身”的口号,他们打开了保密室,找出旧保险柜、自行车架、钢丝、烟囱、锅、铲、棒、钉等1400多斤。(1958.)
  1958年
  社员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了共产主义精神,根据6个乡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已平坟、迁坟37674个。 (1958.8.24)
  1958年
  1958年受理案件情况
  一年共受理刑、民事案件2612件,其中刑事案2371件,民事案241件。共审结邢民事案2734件,其中刑事案2443件,民事案291件。
  在受理的2371件刑事案中,包括:反革命450、破坏农业社193、破坏统购统销76、破坏森林2、贪污75、抢劫8、惯偷18、偷窃410、杀人29、过失致死9、伤害6、强*21、*淫幼女8、侵犯人权14、违法乱纪5、责任事故2、妨害婚姻家庭44。
  判刑情况:死刑10、死缓12、无期徒刑11、15年以上28、10年以上不满15年64、5年以上不满10年386、3年以上不满5年631、1年以上不满3年773、不满1年39、缓刑13、管制及剥夺政治权利502。(1959.1.15)
  1958年
  全县共办红专大学154所, 农业中学46所,小学509所,农业技术学校24所,俱乐部156个,文化宫44个,剧团105个。 (1958.9.25)
  1958-1959年
  1958年以来,城乡群众性体育运动更广泛而深入地开展起来。到1959年底,全县参加体育活动的达16万人,涌现出国家级运动员578人,国家级裁判136人。通过劳卫制各级标准的13 642人,组织篮球队1563个,锻炼队2684个,青少年业余体校172所。参加乒乓球队的15 681人,参加射击活动的14 7200人,参加军事野营、航模、无线电活动的达20 000人。 (1960.7.5)
  1958-1959年
  1958年成立凤阳文联,文艺创作组织经过整顿,并成57个。1959年底,全县拥有文艺创作队伍43 000余人,目前正在掀起“万人编、万人写、万人歌、万人舞”的高潮,为建国10周年献礼。
  1958年根据安徽省委“关于搜集和编选民歌”的通知,掀起创作和搜集民歌高潮。全年共写出民歌200万首,1959年又写出300万首,1958年创作整理各种戏曲节目2400个,挖掘编写小说、特写、散文、故事3400篇,1959年更达5700篇。(1960.7.5)
  1958-1959年
  1958—1959年,本县扫盲工作出现了一个“扫识字盲,扫文化盲,扫科学盲”的原子爆炸。口号是:“千人教,万人学;万人教,全民学;夫妻同学,三世同窗;男女老少学文化,漫山遍野读书声”。这一年发动111 741人入学,突击扫盲97 791人,并对脱产学员组织44 775人参加业余高小学习,1970人参加业余初中学习。(1960.7.5)
  1958年
  扫盲工作,任务数102 092人,已组织入学103 335人,占任务数的101.2%。今春以来,我县扫盲工作在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和农业一起卷入“一天等于20年”的新时代。经过10天动员,原有农民市民文盲半文盲102 092人已全部组织入学,入学率达100%。在各乡文教卫生、宣传委员、中心小学校长参加的文教会上,提出:“解放思想,攻开千年文化碉堡”,“生产忙,工作忙,就在忙中扫文盲”,“集中学,分散学,15天学1500字”的战斗口号和措施要求。扫盲工作声势浩大,在抗旱保苗最紧张的同时,用革命的办法掀起扫盲大高潮,经过10天苦战,全县农民有97 791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职工有817人摘掉了帽子,做了文化的主人。基本上实现了无盲县,并得到了专区的好评。(1958年底)
  1959-1960年
  在1958年取得辉煌成绩的基础上,1959年冬又掀起了扫除文盲和文化学习高潮。至1960年春节,全县共组织青壮年95 759人参加扫盲和业余文化学习。其中扫盲班57 284人,高小班38 223人,初中班462人。不但将1958年底扫除的文盲因未及时巩固复盲的52 254人又回热以外,同时还扫除了剩余的文盲半文盲1342人。(1960)
  1960年
  总的奋斗目标:大战1960年,实现文教战线满堂红,力争全省第一,全国闻名。我们的行动口号是:“汗可淌,血可流,不夺全省第一誓不休!” (1959.12)
  1958年7月
  全县卫生人员干劲十足,仅从7月28日至7月31日短短4天内,就将原有的5个公立卫生所、2个大社门诊部和12个联合诊所,分别扩建为5个地区中心医院、23个乡医院,83所社卫生所,地区保健站5所,社产院117所,病床332张,产床370张。目前已基本做到乡乡有医院,社社有产院,院院有床。产院的设备一般都是本着多快好省、以原有设备因地制宜、因陋就简,适合于农村的要求。(1958.8.16)
  1958年
  1958年冬,将全县原有的医疗机构调整为14个公社医院,126个大队医院,7个妇幼卫生站,23个中心医院,111个产院分院。(1960.7.5)
  金辉曰: 这是一个“一天等于20年”的时代。这是一个“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的时代。欣逢盛世,做了几千年小康和温饱之梦而不得的中国人毫不怀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共产主义”就在眼前。人们纵情高歌:“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在如梦的狂热之中,充满了庄严的荒诞和真诚的谎言,充满了伟大的胡闹和美丽的画饼。只是,当噩梦醒来之后,人们才明白自己距离“天堂”到底是更近了呢还是更远了;只是,一个民族即使再“勤劳勇敢智慧伟大”,又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实验”呢?
  “反右倾,鼓干劲”──1958年的灾难本应到此结束,
  然而庐山会议却使那成为一场真正灾难的小小序幕
  按: 1959年7月26日,庐山会议上印发毛泽东《对于一封信的评论》中说:“现在党内党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事物,就是右倾情绪、右倾思想、右倾活动已经增长,大有猖狂进攻之势。”7月31日,毛泽东在辽宁省委的报告上批语:“反右倾,鼓干劲,现在是时候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看不到这一点,是瞎子。在庐山会议上提出反冒进,大泼其冷水,简直是罪恶。”会议结束之前毛泽东又写道:“我们现在必须作战,从三方面打败反党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思想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
  8月10日,毛泽东在关于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张恺帆下令解散无为县食堂之事的报告上作了极为严厉的批语:“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中央委员会里有,即军事俱乐部的那些同志们;省级也有,例如安徽省委书记张恺帆。我怀疑这些人是混入党内的投机分子。他们在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中,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蓄谋破坏无产阶级专政,分裂共产党,在党内组织派别,散步他们的影响,涣散无产阶级先锋队,另立他们的机会主义的党。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分,原是高岗阴谋反党集团的重要成员,就是明显证据之一。……高岗集团的漏网残余,现在又在兴风作浪,迫不及待,急于发难。……他们现在的反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反对大跃进,反对人民公社。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挽救他们,要在广大干部中进行彻底的揭发,使他们的市场缩得小而又小。”
 庐山会议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都开展了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全国有三百几十万人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1959年11月
  《中共凤阳县委关于整风整党工作计划》:
  在党和干部中有一部分人存在着右倾思想和右倾情绪,觉悟不高,对当前形势缺乏正确认识,对人民公社、大跃进存在模糊认识。特别是在部分党员和干部中存在着代表富裕中农利益的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猖狂地反对人民公社,反对公共食堂,反对大跃进,反对大办钢铁,反对粮食统购统销,反对总路线和党的领导,挑拨工农关系,恶毒诬蔑人民公社不如高级社,高级社不如初级社,初级社不如互助组,互助组不如单干,千方百计地把人民公社搞垮,把公共食堂搞垮,阻挠和破坏大跃进。很显然,他们所坚持的是一条反动的资本主义道路。(1959.11.5)
  1959年
  [中共凤阳县委《赵从华的反党罪恶材料》(赵从华,1942年参加工作,同年入党,1954年任凤阳县委书记处书记,1958年兼任县长)摘录:]
  一、反对人民公社:  
  1、他认为人民公社办早了,办快了,中央未搞试点。他说:“办人民公社,中央应当先办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这样就不会出这么多问题”。
  2、反对集体所有制,主张包产到户宣扬单干的优越性。主张把小队的地分给社员自由耕种,并进行试验。
  3、勒令解散食堂,他打电话批评殷涧乡党委书记:“你们乡食堂为什么散得这么慢?就是你们干部思想有问题”,又说:“不想退食堂,一是想多吃,二是想贪污,三是想搞鬼”,表扬食堂散得快的。
  4、到处搜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中点滴缺点加以扩大宣扬,并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冲击人民公社。
  二、反对总路线,反对大跃进,反对大办钢铁…… (1959.10.30)
  1959年3月
  [县委四级干部扩大会议]肯定了大丰收,这就充分显示了去年大跃进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的巨大优越性,充分显示了总路线的伟大胜利。使怀疑派、算帐派找不到借口,使阶级敌人无空子可钻。(1959.3.8)
1960年
  去年春节时,福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潘康同志,回到家乡小溪河公社新华大队,看到人口大量死亡,他家里也死掉多人,到公社又见以缪坚为首的公社干部大吃大喝,极为不满,与缪坚进行了一次争吵。潘回部队后,缪坚等发动大队、小队干部连去三封检举信,说潘康“思想右倾”“立场不稳”,回家“攻击人民公社、大跃进”,使潘康同志在部队遭受斗争。当部队第一次派人来凤阳了解情况时,小溪河公社党委还以欺骗手段,供给假材料,继续掩盖真象,使潘康又遭受第二次斗争。在潘再次要求领导到凤阳调查时,虽弄清了真相,但县里还多方寻找死人原因。(1961.2.1,⑴ * )
  1959-1960年
  整风运动自1959年10月开始,于今年3月全面胜利结束。
  反右整风运动首先在县直机关、中等以上学校、县管以上厂矿进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公社、社直机关、财贸基层单位、小学、城镇居民、工商界、中等以上的学生中。
  整风运动的收获:
  1、粉碎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猖狂进攻,保卫了三面红旗,保卫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使党员干部受到了一次阶级教育,分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界限。
  2、反透了右倾,鼓足了干劲,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的大跃进。
  3、反透了右倾,树立了敢想、敢做、敢为的社会主义风格。
  4、克服了右倾思想,转变了工作作风。 (1960.3.20)
  金辉曰: 我们的记忆往往并不准确。对于那个年代,人们大都记住了忘我投入的献身狂热,而忘记了创造和维系这种狂热的一个最重要的条件:一系列的政治高压和思想强制。经过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和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任何独立思考都成了大逆不道。被全面剥夺之后的中国人,于是没有了思想,只剩下“党性”;没有了良知,只剩下欲望。人于是形同行尸走肉。而行尸走肉的行为,也就不是用人的理性所能理解的了。记住这一点,是我们“理解”下面材料中所叙述的一切的关键。
  ────────
  * 凡文末注⑴者,均出自: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凤阳工作组组长陈振亚(后兼任凤阳县委第一书记)《关于凤阳问题的报告》,1961年2月1日。下同。)
  ________________
  共产风 ── 一平二调,扒房并庄,砸锅砍树,
  鸡犬不宁,社员“无家可归,痛哭流涕”
  按: 在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说: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理想,我们要实行。各省参加会议的人,回去还传达了毛泽东在非正式场合讲的一些话: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全国就是一个大公社;马克思与秦始皇要结合起来;东西调不出来,要点强迫命令,等等。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召开万人大会,县委书记宣布:“1960年过渡到共产主义”,亩产两万斤粮食,“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11月6日,毛泽东批示:“此件很有意思,是一首诗,似乎也是可行的,时间似太匆促,只三年,也不要紧嘛,三年不成,顺延也可以嘛。”
  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说:所谓多付了代价,多用点劳动力,多付了一点钱,刮了一次共产风,可是全国人民受了教育,清醒了。
  1958-1960年
  地委并报省委:
  11月19日我们组成一个59人的工作队,由陈振亚同志率领,到小溪河公社进行贯彻中央十二条紧急指示的试点工作。20日召开了公社、大队、小队、小组四级干部和社员代表大会。从会议揭发的情况来看,这个公社自1958年冬季以来,由于没有认真执行和违反党的方针政策,因而发生了一些十分严重的问题,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困难。
  一、“共产风”刮的特别大,始终没有平息。1958年冬季,初办人民公社时就刮起了一阵共产风。去年春季以来,共产风更是层层挪刮,一级大一级,一阵紧一阵,到今年春季,形成第二次高潮,由上到下,层层共产,相互共产,集体共个人的产,有些人昏头转向,说什么:“人民公社化,不分你我他”。
  共产风的范围无所不包,大的有劳力、耕畜、土地、机器,小的有锅、碗、瓢、勺。在高潮时期,少数严重的地区,竟发展到拉牛拖耙、扛犁子、调粮、集中家禽家畜、扣款扒房、并庄,你揩我,我揩你,乱来一通。据九个大队不完全统计,一平二调的财务有:
  土地9224亩, 机器 9台,   农具711件,  劳力2022个, 耕畜400头,
  烤烟2321担, 粮食756 825斤, 资金201 770元,马车 6辆, 木船 1只,
  家禽805只, 猪羊991头, 木料5130根, 房屋1054间, 柴草4766担,
  果树334棵, 瓜菜419 950斤, 其他车辆49台。
  公社为了发展社有经济,就不择手段,大量集中下面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办农场,就占长塘大队最好的地3200亩,社员说:“我们这块肥肉让公社吃掉了”;办畜牧场,就抽调大小牲畜227头;办猪场,不仅赶来大队、小队的种猪、母猪、小猪、肥猪339头,并打了一个电话把长塘大队的先进猪场划规公社;办砂场搞运输,就抽劳力398个,拉来平车33部,马车6辆,船1只,骡马11匹;成立农具厂,就抬大队机器9部。生活困难就乱调粮食336 800斤。需要用钱,就揩大队卖粮卖烟钱182 500元。房子不够住就撵人搬家,侵占民房197间。去年秋季,国家修铁路补偿小溪河大队河路改道费10 398元,被公社全部扣去,造成河未挖,水路不通,每逢中雨,不仅淹没庄稼,还淹得几十户群众搬家。铁路赔偿山河大队社员房屋拆迁费2633元,公社只付给群众105元,其余都被挪用了。以上共折款672 404元,每人平均17.93元。仅长塘一个大队被公社侵占的就有土地3200亩,劳力74个,牛52头,马车1辆,骡马三匹,手车五部,平车四部,木船1只,大小猪336头,烤烟900担,粮食14万斤,民房145间;山河大队三关庙生产队共有12头耕牛,被公社砂场一夜拉走11头。
  大队也借口个人服从集体,小集体服从大集体,大揩生产队和群众之油。燃灯大队强行收购社员的洋葱,只给30%的价钱。小溪河、山河、燃灯的社员到信用部提取存款,也要经大队批准,有的社员就气的把存折撕掉。
  社员的自留地多次被没收,没收又还,还了又收,收了不种,大部分荒芜。石马大队还把社员私人的南瓜秧拔到队的地里栽,一棵未活。山药、毛芋、生姜是小溪河地区有名的价值高、产量大的土产品,去年今年两年没叫种,拔掉苗不准社员生产。李武大队总支书记郭金山居然规定:“三年内见苗都是犯法”。以至造成全社108个小队429个小组中,就有46个小队、218个小组没有山药,70个小队240个小组没有毛芋,62个小队214个小组没有生姜。…… (1960.11.24,⑵ * )
  ────────
  * 凡文末注⑵者,均出自《中共凤阳县委向省、地委的报告》,1960年11月24日。下同。)
1958-1960年
  门台公社宏光大队共产风刮得也较普遍。上自公社下至小队,层层都调,大有房层、土地、耕畜、树木,小到锹、镰、锄、杈,还有桌、椅、板凳等,计有百余种,共调金额31 000多元,一直刮到去年秋后还在没收社员的园地上收的菜种和蒜头。甚至规定三四户人家只留一口水缸合用,其余的水缸统统调出作粪缸,全队共调出200多口。(1961.3.14)
  1959年
  1959年,县委书记赵玉书亲自到府城公社红旗大队布置,把社员的口粮、菜、柴草集中到食堂,掀起了新的共产风。结果有些队不准社员家冒烟,把社员的小铁锅也集中了, “三集中”变成了“四集中”。 (1961)
  1960年
  小溪河公社扒房并庄的现象也是严重至极,因此曾有7个大队的25个村庄无人居住。石马大队大郢生产队将5个村庄并成1个,男、女、老、少分四处居住。乔山大队31个村庄,今年6月份,总支书记梅树华强迫群众在半天之内并成6个庄子,扒掉房子300多间,党员不干开除党籍,团员不干开除团籍,社员不干不给饭吃。社员无家可归,外流100多人集中以后,有14户40人住在3间通连的房子里,晚上大门上锁,民兵持棍把门,尿尿拉屎都在一起。(1960.11.24,⑵.)
  金辉曰: 一个大队总支书记以党籍团籍相威胁,半天强行扒掉民房300多间,人们从中看到了他那坚强无比的“党性”,可是他老人家的人性呢?许多参与制造灾难的人过后都以“奉命行事”的借口为自己开脱,就算如此吧,假如人们的“党性”少一点而人性多一点的话,灾难的程度也许会多少减轻一点吧。
  1959年
  小庄并大庄像跑鬼子反一样,造成田地荒芜,草苗丛生,群众流离失所,大伯子和弟媳妇同住一室,连撒尿都听得到。有的妇女只要一提并庄子的事就哭。(1959.10)
  1959年
  大通桥大队为了办农场,采取硬性的办法,乘社员下地生产之机,将大通桥东头一个小庄子的社员家的东西全部抛了出来,房屋大队占领。社员无家可归,痛哭流涕。…… (1961.3.3)
  金辉曰: 短短几行字,包含了多少个家庭的悲惨故事。家里的东西被全部扔出来,转眼之间,他们就成了无家可归者。在祖祖辈辈居住的家的门前,他们却不敢进去,而只能在门外“痛哭流涕”。这些同胞的凄惨境遇,几十年之下仍令人垂泪。
  如果说反右倾是对中国人的一次思想剥夺的话,那么共产风则是对中国农民的一次彻底的物质剥夺。通过强制入社,土地、牲畜、大农具等都充了公,农民的生产资料已经被剥夺了;而这一次,农民的生活资料也被剥夺了:从房子到个人财产,从家禽到水缸、饭锅……。“老年人要求留下一口锅烧开水都不准留,有的干部当社员的面就把锅给砸烂了。”这是一个严酷的象征:理论上“当家做主”的人民群众,到这时真正是“一无所有”了。
  民以食为天之一 ──大办食堂。控制食物
  来源是控制百姓的最为直接有效的办法
  按: 1958年9月,毛泽东视察安徽时说:吃饭不要钱,既然一个社能办到,其他有条件的社也能办到。既然吃饭可以不要钱,将来穿衣服也可以不要钱。10月,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办好公共食堂的社论,提出“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的口号。据报道,广东从11月起,已在全省普遍实行“吃饭不要钱”和“一天三餐大米干饭”的制度,广州市实行了“粮食无限量供应”。
  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说:食堂是个好东西,未可厚非。如果能在全国保持三分之一,我就满意了。三分之一人口对5亿农民来说,多少人?一亿五千万,坚持下去就了不起了,开天辟地了。第二个希望,一半左右。食堂我看可以维持,可以多一些,再试试看,试它一年,二年,估计可以办得下去。
  1958-1959年
  在生活上实行了集体化。全县已办公共食堂2641个,参加吃饭的86 360户,393 481人,占总人口的97.8%,达到了队队有食堂。其中8个小队,12个食堂,1946户,4313人,实行了吃饭不要钱。(1959.9.25)
  1958年
  少部分食堂仍然过大,社员吃饭不方便。有的食堂吃一顿饭要花费一个多小时。如黄湾梨园的食堂400户,1600人,有的大半里路吃一顿饭,吃饭时拥挤现象严重。 (1958.)
  1958年
  食堂规定:凡社员来直系亲属的,事先报告,领取饭证;并且青壮年在第二天、老年在第三天要参加劳动,否则无饭。(1958.11.13)
  1959年
  思想紧张混乱,许多人对食堂到底有多少粮表示担心,怕不够吃,思想恐慌。食堂会计贾庭立说:“人看没多少粮食了,指望挖潜力,连熬汤也不够!”有的社员说:“我们生产的粮食都被调去,多收了也不够吃,反正是吃大锅饭。”
  食堂无制度,秩序混乱,年轻的有力气,吃的快,吃的稠,年老体弱的吃的慢,吃的少,吃的稀,年逾50的徐怀英说:“年轻人吃得快,人家两碗下肚了,我还没摸着碗呢!”(1959)
  1958年
  门台乡宏光第七生产队,由于队长吕怀璧贪污挪用600多元,还睡懒觉,影响社员积极性,去秋有500多亩花生未收上来,社员说:收上来也是被干部贪污了,收它管什么用!
  梨园大队去年按收入每个劳动日可分0.9元,由于53个干部贪污挪用11 000元,只按一个劳动日0.6元分配。社员说:“冬天吃芋头,夏天吃南瓜,省几个钱给干部花。”(1959.5)
  1959年3月
  这次会议是在省委、地委明确指示粮食问题就是思想问题之后,……同时也是在我县粮食问题上可是暴露出很多问题的时候召开的。在下面出现了一股西北风,较为普遍地叫喊缺粮,许多地方、许多同志把粮食隐藏起来,不安排生活,因而有些食堂发生了问题。(1959.3.8)
  1960年3月
  全县30个有灾的大队共有799个食堂,103 221人。安排较好的有421个食堂,55 874人,占54.1%,其中口粮标准1斤以上的45 378人,1.2斤以上的10 496人;一般的325个食堂,39 906人,占38.6%,其中口粮标准1.2斤以上的3041人,半斤以上的8975人,半斤以下的701人;安排较差的53个食堂,7441人,占7.3%,标准均在6两左右。(1960.3.17.)
  金辉曰: 请注意这个时间 ──1960年3月,这正是灾难最严重,凤阳人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时期,而在县政府的材料中连对“有灾”的农民生活的“安排”都竟然是如此之“好”。
  1961年1月
  武店公社1961年1月16日统计:共有食堂214个,供应10 736户,35 677人,从1961年1—6月,共需粮食3 211 708斤,而1960年底库存粮食627 914斤,仅为需要量的19.55%,计缺粮627 914斤,平均每月需供粮43万多斤。 (1961.1.16)
  1960年12月
  从1960年12月份,城镇居民每月在24.5斤的口粮标准中,搭配6斤代食品,其余18.5斤供应主粮。可是府城镇粮站在上半个月全部供应主粮(全部是豆饼),下半个月才开始供应代食品(山芋秸粉和山芋秸)。这样,群众上半月主粮吃的多,下半月主粮就很少了。有的到20日以后,就光吃代食品。如安东居委会所属的4个食堂1016人,从12月22日开始,就先后断了主粮,群众只好吃代食品。另外,县委虽然规定群众6斤代食品和18.5斤主粮,但群众吃不到18.5斤。据我们的检查,有不少干部和食堂管理员、炊事员不吃或很少吃代食品,而多吃主粮。这样,群众吃的主粮就相应少了。群众郭金山,光吃了一些天山芋秸粉,由于年龄大消化力弱,七天解不下大便,便死了。(1961.2.23)
  金辉曰: 人类驯服动物的最基本的手段,就是通过控制食物使它们学乖听话。对要驯化的动物,人们用食物做奖惩,经过反复刺激,最后形成条件反射,终于能够按人的旨意行动。人于是满意道:这厮“通人性”了。看来,这种办法用于人本身,也同样见效。几亿中国人进了大食堂,果然就被高度驯化……
  “吃饭不要钱”,是那个时代的又一个神话。自从货币出现以后,吃饭掏钱便是一种天经地义。而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竟然实现了开天辟地从未有过的“吃饭不要钱”。人们进了食堂就吃,吃完了就走,真可谓“天堂不如新乐园”。不仅如此,“吃饭不要钱”这种说法,还造成一种印象,仿佛这是政府对民众的无偿恩赐,仿佛中国农民占了天大的便宜。既然是这样,那么政府后来有所失误,老百姓后来吃了一些苦头,似乎也就无可非议。但是,“吃饭不要钱”这种说法,却掩盖和歪曲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生产和分配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农民仍然要参加劳动,而且这种劳动必须要有所收获,农民才可能有饭吃。这一点和以前并无区别。粮食仍然是农民自己种出来的,收不到粮食就仍然没有饭吃。这一点和以前也没有区别。所不同的是,粮食收获后,不再分配给个人,而是集中到食堂;各家各户不再起伙做饭,而是到食堂吃饭。农民付出了劳动,也就不存在“不要钱”即“白吃”的问题。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第一,这仅仅是改变了一下消费形式而已,但同时又会带来一系列后果,如可以敞开肚皮、不负责任地吃,进而引起对劳动的热情、责任感的严重降低;第二、吃食堂使农民的自主权进一步受到限制,是对农民个人人身自由、正当生活权利的一种剥夺;第三、公共食堂加速了大饥荒的到来,也加重了那场大饥荒的程度。
  瞎指挥和瞎折腾 ──生产力是怎样被
  破坏的,减产和灾情又是怎样造成的
  按: 据《全国各地历年旱涝等级资料表》,凤阳所在的蚌埠站1958年和1959年均为偏旱(1度),1960年和1961年均为不旱不涝或旱涝相当(0度),总的来说年景较好,或者说很好,确实是风调雨顺,没有什么“自然灾害”。但是,凤阳的粮食总产量却连年骤减,骤跌了一大半,“灾情”可以说是十分严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面的材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灾祸到底缘何而起从何而来又因何而烈。如此穷折腾,如此瞎胡闹,如此“逆天行事”,倘若还会有什么“大跃进”、“大丰收”,那可真是天理难容了。胡作非为终于招致了自然法则的无情报复。然而,这报复却最终降临到了原本无辜的凤阳百姓头上 ──他们原本就已经是那些胡作非为的受害者了。凤阳人民于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再三涂炭。天哪(如果真有“老天爷”、“天理”和“天意”的话),你为什么也是这样的不公平?
  1958年
  为了迎接检查团,小溪河乡党委副书记带领480个社员,130面红旗,就地扎营,一天就种麦78亩,整修畦田385亩。(1958.)
  1958年
  利民公社实行露天扎营,田头睡觉,白天生产,晚上讨论。据统计,全社有4575人吃睡、战斗在田头,干劲冲天,事迹惊人。 (1958.)
  1960年3月
  地委吴秘书长指示:专区建两个万头猪场,凤阳县摊一个。猪圈建成后,曾(希圣)政委要亲临检查,并有7个专区前来检查。
  具体要求:
  一、猪圈盖的要有气魄,要用砖或石头打墙基,用砖铺地。[ 金辉曰: 那边厢百姓的房子被拆被扒被占,他们无家可归;而这边厢“猪圈盖的要有气魄”!人竟然不如猪。一叹。]
  二、猪场建成后,要有种猪共1000头。
  三、要建猪圈1500间;要建7个厂房:粉房、槽房、糖坊、粮食加工厂;要建办公室6间、伙房3间、餐厅兼会议室5间,职工住地1500平方米,14间。

四、3月8日动工,月底完成。 (1960.3.7)
  1960-1961年
  全县只有141.2万亩耕地,1960年春种就上报播种面积184.4万亩,超过总田亩40多万亩。粮食产量1958年实产1.5亿斤,上报4.05亿斤,多报2亿多斤。1961年烤烟实际栽57 388亩,上报137 400亩,多报1倍以上。生猪实有43 000头,上报166 000头,多报12万头。开荒地上报137 400亩,实际开得很少,而且没有抛荒的多。在水利战线上,3年全县实作土方5000万立方,上报2.1亿立方。在造林方面为了搞表面化,就把社员的私人大树移栽到公路两旁,有不少这边没活,那边也搞掉了,劳民伤财。在淮南线上栽了一点果树,而且果子很小,就上报实现了园林化。3年来全县栽树13.2万亩,上报绿化荒山隙地72万亩。
  县委要求各公社当天下午4点钟汇报,不报不行。公社4点以前向大队要生产进度表,大队下午就向小队要生产进度。生产队的社员下地还没有干完活,哪来的数字汇报呢?不汇报就要受到批评,只有假报估吹。有的想先报后补,而劳力只有那么多,天天多报怎么能补上呢?所以数字越报越假,越吹越大。(1961.1,⑶.)
  1960年
  小溪河公社向上汇报数字与情况,都是层层估,级级糊,以孬报好,以少报多,没有报有,弄虚作假,欺上压下。今年公社粮食实种127 765亩,上报270 622亩,油料实种497亩,上报1666亩,烤烟实种3820亩,上报21 778亩,生猪实有3058头,上报26 919头。报实受批评,假报受表扬,也大大助长了假报瞎吹。万保大队小姚生产队上报3条牛一个晚上犁地36亩,公社不分真假,党委书记当晚电话表扬。李武大队乌云山生产队上报3条牛一个晚上犁地45亩,大队在那里召开了现场会。山河大队什庙生产队1亩油菜未种,向大队报种120亩,大队认为进度不快,向公社报了210亩。石马大队报“十里菜花香,千亩山芋岭,万亩千斤稻”,结果是,“十里菜花香”收的菜籽一坛子装,“千亩山芋岭”变成荒草岗,“万亩千斤稻”变成蛤蟆翻身都看得到。新田大队为了搪塞地委检查,发动300个劳力,180犋牲畜,由燃灯到总铺国光的沿途12里,光做畦田不撒种,造成大片良田荒芜,今年颗粒无收。(1960.11.24,⑵.)
  1959-1960年
  山河大队去年午收面积只有7700亩,而上报给公社17 000亩。今年早稻只栽900亩,上报8900亩。任庙小队去年一亩油菜没栽,小队却上报150亩,而大队又按分配给小队的日进度指标上报为300亩。鲁滴生产队一次上报栽秧日进度是30亩,大队会计不同意,说小队会计思想右倾,调到大队检查,硬逼报为150亩。(1960.11.24,⑹.)
  1959-1960年
  凤淮大队距公社驻地20多华里,干部不常到,去年荒了7000多亩地没人知道,一直到午收后才发现。全心大队1959年冬季报秋种面积5420亩,到午季一核实只有2710亩,占总耕地的28%。
  淮安大队水利条件差,只能种500亩水稻,公社却分配给这个大队2300亩水稻的种植任务。结果一亩秧田下500 —600斤稻种,秧却一棵未出。这一年全大队并栽1400多亩水稻,因为缺水,大部干死,实收面积只有325亩,平均单产42.5斤。 (1961年)
  1958-1960年
  门台公社宏光大队3年来不因地制宜,强制推行旱改水,造成减产,一年不如一年。全大队1958年旱改水1600亩,亩产50多斤,1959年改850亩,亩产31斤,1960年改900亩,亩产只有2—3斤。为了栽水稻,因本地无水下秧,派了48人,25条牛,运了3万斤稻种跑到60里开外去泡种育秧,结果干了29天,连种籽都丢给了人家。犁掉黄豆栽晚山芋,得不偿失。1959年秋,第四生产队有500亩黄豆,已有半尺高,大队硬叫犁掉改种山芋,犁了480亩,抗旱栽山芋。立秋以后还叫栽,由于天干地旱,只活50亩,其余400多亩都荒了。活的50亩,每亩只收300斤山芋,而未犁掉的20亩黄豆每亩收200多斤。1960年午季,本队麦子一片金黄,正当收割之际,却被调出500多劳力去黄湾支援,走了两天,在那里安家一天,找工具一天,口粮未运到饿着肚子睡了一天,下地找田头转了半天,收割了半天,回来又跑了两天。往返共8天,只干了半天活。结果是支援没支援好,自己的麦子因遇雨损失很大。(1961.3.14)
  1960年
  小溪河公社13个大队, 今年春季以来,参加大兵团作战的有86个小队,284个小组,3395个劳力。从“开秧门”起连续40天,有的持续达3个月之久。有的大队,犁田搞大兵团作战,收麦子搞大兵团作战,栽秧搞大兵团作战,甚至连铲草皮也都搞大兵团作战。大兵团作战打破了生产队、生产小队和生产小组的界限,取消了评工记分、按劳分配、劳动定额和生产责任制。新华大队900个劳力,参加大呼隆的就有700人。平赵生产队有一天社员正在田里起秧,大队来了一道命令,把劳力都调到大韩家去栽秧,到大韩家后,地没整,秧苗小,被逼把小秧栽到秧田的草棵里。代圩生产队有一天干部带领100多个社员,抬着2000把秧,到大韩家庄,因地未整好,就又抬到刘园,刘园也毫无准备,又拥到前庙。到了前庙,天色已黑,无法栽秧。一天行程12里,空跑4个庄,棵苗未栽,秧苗全部死光。劳力大量乱调,打乱了各队的生产计划,层层出现手忙脚乱,东调西,西调东,乱成一团。新田大队无偿从河塘调6条牛支援斗塘,6里路社员走转了3天,消极对抗。有的社员说:“大兵团作战像吴三桂不见了草帽子,乱了营了。”实际上确实窝工浪费,劳民伤财。(1960.11.24,⑵.)
  1960年
  样样实行大兵团作战,任意乱调劳力。在公社干部的影响下,山河大队的大兵团作战特别严重。从夏收夏种以来,他们组织的大兵团作战达10次之多。
  大韩小组秧苗只有四指高,地又没有整出来,可是大队却硬把大赵生产队的劳力全部调来突击栽秧,结果只好把小秧起出来,栽到仅耙一交而没有犁的草棵里。今年200亩地只有90亩每亩收十几斤稻子,其余全部被草欺掉了。
  夏种中,代圩生产队有8亩地已经撒上黄豆种了,刚要犁田时,大队来了一道命令,把劳力畜力全部调走。因为黄豆撒了种未犁,结果被公社的老鹅吃掉了。
  大兵团作战不仅是支援单位劳力被调走,家里生产无人搞,而且被支援单位也遭到极大破坏。社员说:“大兵团来了我们愁,走了我们也是愁。大兵团来了没有烧草,要扒我们的房子,田没有整好,就把秧给我们栽到草棵里;大兵团一走我们的劳力也被调走,家里活没人干。”
  在搞大兵团作战中,他们出了不少花样。例如在栽秧时为了显示有干劲,规定每人都要打号子,谁不打号子就说谁没干劲,就得吃批评。钟庄有两个小姑娘栽秧很快,就是因为不会打号子,而被清洗回家了。又搞什么标兵赛,田里一人栽秧,埂上九人喝采,等等。社员对大兵团作战的结论是:“磕一个头,放三个屁,行善没有作恶多。” (1960.11.24,⑹.)
  1960年
  小溪河公社生产上的主观主义,已经发展到瞎胡闹的程度。乔山大队8亩大麦已经盘根,干部硬叫犁掉,种豌豆,每亩下种200斤,一粒未收。这个大队的涧西生产队,春天撒播花生80亩,用种1200斤,秋天只收三斤半。有的是逆天行事,新田大队秦塘小队今年三月还种麦子7亩,然后又采取拔苗助长的办法,每亩施化肥100斤,不仅烧死麦子,连草也不生。光明大队的住点干部,竟布置下雨天割麦,晴天栽秧。长塘大队为了扩大面积,竟把3万多斤稻种撒在花园湖一尺多深的水里,并且还强迫社员在水田栽烟250亩,片叶未收。万保大队张庄生产队干部,大雨刚过,就叫社员在满田是水的稻田里栽烟32亩;石马大队在水里播黄豆120亩,结果颗粒无收。李武大队社员钟万祥每亩下麦种25斤,大队却说下种少了,叫犁掉重种,社员胡广才一亩六分地下种一石二斗,大队却表扬他敢想敢干。钱圩生产队组织40人,大干了5天,把4亩出穗的并成一亩,亩施豆饼1000余斤,秋苗全部被烧死。新华大队把全部土地划成三个作业区,规定作业区的其他作物一律废除,光是今年一次就犁掉已种上的庄稼近千亩。小溪河大队街西小队,田里麦子未运完,劳力就被调去抗旱栽菸,结果因苗小天旱,栽得全部死光,地里的麦子也损失7000多斤。(1960.11.24,⑵.)
  金辉曰: 这是一组使人困惑的材料。笔者实在弄不明白,那些农村基层干部这么干的动力到底来自何方。刮共产风的动力好理解,是它能够使公社、大队干部的权力更大,有利可图;办食堂的动力也显而易见,干部们吃喝贪占都更方便了。可是这种瞎指挥、瞎折腾呢?像光做畦田不撒种、犁掉黄豆种山芋、把小秧栽到没有犁的草棵里、每亩施化肥100斤或豆饼1000斤、雨天割麦晴天栽秧、水田栽烟和水里撒黄豆,等等,这已经不同于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或是文化“原子爆炸”之类,因为那样干的结果顶多是“劳民伤财”,而这么“逆天行事”必然要导致颗粒无收。并且,指挥农民这么干的公社、大队的干部们,他们本身都无一例外的是农民,是祖祖辈辈的农民,他们肯定非常清楚这么干的后果 ──颗粒无收;同时也肯定非常清楚颗粒无收的后果 ──人会饿死。正因为如此,这些行为才格外使我们困惑。仅仅为了图表扬或所谓政绩,就能使最讲实际的中国农民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么?笔者甚至觉得,那些层层加码的官员们,仿佛都与这个政权有着刻骨仇恨似的,他们在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指示的过程中,同时也就是在致命地破坏着这个政权的基础。
  民以食为天之二 ──高指标,高征购,持枪
  搜粮,吊打逼粮,粒米不留,活活置百姓于
  死地……官家如此“一手遮天”到底为哪般
  按: “民以食为天”,既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古训,也是最浅显最基本的道理。人不能不吃饭。人不吃饭就要饿死。青年毛泽东就说过这样的名言:“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可是在下面我们将要看到,凤阳县的各级官员们,为了超额完成上面的征购任务,竟然用尽了各种最极端的手段,硬是不给农民留一粒粮食,硬是活活置百姓于死地。面对这些材料,我们再次陷入了深深地困惑:官家如此“一手遮天”,到底为哪般?
  从这里往后,这些在凤阳县档案馆里沉睡了30年的原始材料,开始带着越来越浓烈的血腥气,向我们迎面扑来。
  1957-1960年
  凤阳县1957 —1960年粮食产量:
  1957 ── 20 625万斤,(27 161万斤,⑴.);
  1958 ── 18 266万斤;
  1959 ── 10 960万斤;
  1960 ── 9044万斤。(1961)
  凤阳县1958 —1960年粮食征购量:
  1958 ── 7102万斤;
  1959 ── 5974万斤;
  1960 ── 2780万斤。(1961)
  金辉曰: 1959年凤阳的粮食产量10 960万斤,人均270余斤;征购走了5974万斤之后,只剩下了4986万斤,仅为人均120余斤(还包括种子和饲料粮等在内)。就算全部给人吃吧,一个人一年120斤,即一天不足3.3两(164克)。照此,凤阳县有一大半的人竟然能够活下来,应该说已经是奇迹。
  1958年
  我们必须确信去年粮食增产是确有依据的。我们在收、用、管上浪费了一些也是事实。(1959.6.12)
  1958-1959年
  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卖了过头粮,1959年卖得最多。直接影响了群众生活,造成了人口非正常死亡。以高指标情况来说,1957年是一个丰收年成,实收产量为20 624万斤,在一般的情况下,1958年的生产计划订到2亿多斤是比较落实的,但是县委却订了8亿斤的指标。1958年的指标没有实现,1959年的指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又订了一个12亿斤的指标,超过了1958年实收产量18 266万斤的6倍,这就严重的脱离了实际。再以高估产量来说,两年来实际收成是年年减产,但却把减产说成了增产。1958年实收产量比1957年减少了1360万斤,但却虚估为4亿斤,超过实产2.2倍;1959年实产10 960万斤,比1958年减少7300万斤,但又虚估为4.05亿斤,超过实产3.6倍。高指标,高估产的结果,就产生了高征购,购了过头粮。1958年实收粮食18 266万斤,除了三留外,只剩11 800万斤;却征购了7102万斤。特别是1959年,总产只有10 960万斤,按当时标准,仅够全县口粮,却征购了5974万斤。这一年从秋收结束到12月底止的两个多月中,农村中没有供应口粮。[金辉曰:请注意这里所说的“两个多月中农村没有供应口粮”。再请注意后文中讲的搜粮之干净彻底的情况。一个人若没吃没喝大约只能坚持10天左右,而断粮两个月就足以使一个人饿死五、六次。]人口发生外流和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就在这里。如果不卖过头粮,把群众的生活安排好,就不会发生人口非正常死亡。(1961.8.24)
  1958-1959年
  这次会议[中共凤阳县委四级干部扩大会议]的成绩特别显著。第一,搞出了打埋伏,也就是瞒产私分藏起来的粮食。共挖出粮食812万斤(其中芋头折粮36万斤,胡罗卜折粮202万斤),油料66万斤,棉花8200斤,烟叶子196万斤,共折合人民币941 600元。……
  粮食问题上的斗争,实际上就是两种方法、两条路线的斗争。 (1959.3.8)
  1959-1960年
  1959年全县粮食实际产量仅10 968万斤,虚报40 500万斤,结果征购任务无法完成,很多社队出卖了口粮、种籽,有的社队停伙断炊,而[县委书记]赵玉书仍指使各地千方百计挖掘粮食潜力。1959年粮食登场后,赵亲自到府城公社红旗大队算粮食产量,由于灾害歉收,水稻平均每亩仅产34斤,赵认为太低,有问题,结果提高到平均亩产80斤,后又亲自到大通桥算粮食账,一算再算,结果多算出空头粮13万斤。1960年9月赵亲自到黄湾搞粮食,当时该社的种籽、口粮已经卖尽了,赵偏听公社党委副书记阮夕田的谎报,就叫出售胡萝卜70万斤抵征购任务。1959年10月份赵亲自掌握县里召开的生产组长以上的干部大会搞粮食,并开展了斗争。在逼粮斗争中,有些社队进行了体罚。大会结束后各地又分别召开了斗争会,其斗争情况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撤职的,有捆绑吊打的,甚至逮捕法办的。很多社、队成立了“查粮小组”、“调粮突击队”,翻箱倒柜戳地凿壁,逐户搜查,吊打群众,结果不仅将社员自留地收的少量粮食和留下的一点杂粮、种籽没收,就连山芋叶子、鸡蛋、藕粉、现金等亦被以“反资本主义”为名搜走。如板桥公社小王庄共42户,户户被搜,吊打群众14人,挖地搜粮14户。小溪河公社的“查粮突击队”深夜带枪搜查小溪河火车站,将职工家属的粮食、鸡蛋、洋葱等都拿走了。车站认为这是一种抢劫行为,并提出:“就是搜查也要有个搜查证。”后来县司法部长徐万里向赵反映了这个情况,赵说:“我查粮是查资本主义,要搜查证我补给他一张。”从1959年午季就开始搞粮食,一直搞到1960年3月份。(1961.)
  1959年3月
  第一,从打埋伏的面看,这次到会[县委四级干部扩大会议]的1700人中,报出粮食的有1300多人,占80%以上。门台乡到会52个干部,100%打埋伏。第二,从地区上看,不仅丰收地区瞒产,就是灾区也有瞒产现象,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粮食问题上的胜利,进一步帮助我们揭开了在粮食上的秘密。在瞒产方面,花样百出,少报面积、少报单产、现粮以多报少、复收复打不报、多留种子、剩种不报、小园地不报、套种报一样、开荒不报、田埂地头不报、孬粮麦头不报、大秤进小秤出,等等;在藏粮方面,有藏草堆子里,有藏麦垛子里,有藏地窖子里,有藏夹墙里,有藏棺材里,有藏缸、瓮、箱子里,……总计手法不下20多种;在私分方面,有按人头分,人按劳力分,有的白天分,有的黑夜分…… (1958.3.8)
  1959-1960年
  凤阳人口死亡外流十分严重,大多数非正常死亡。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主要原因,在粮食方面先吹后压,上级根据上报的数定任务。由于吹大了,结果征购任务完不成,就采取压的方法,没有粮食就开会。1959年冬、1960年春,县、公社、大队层层开会,轮流开会,搞粮食。要交代原因,不交就斗争,一斗就讲假话、吹空话,并说是资本主义思想、兴无灭资、戴资本主义帽子。在斗争中有些同志被打、罚站。(1961.1.15,⑶.)
  1959年3月
  张家洼生产队单产只有55斤,总产41 250斤。但是,共需留种籽33 150斤,午季征购任务为15 262斤。除去种籽外,连征购任务都不够,根本就说不上留社员的口粮了。(1959.5.23)
  1960年
  [县委书记]赵玉书到府城公社长塘生产队,拣一块长势好的黄豆单收单打,并以此为标准来确定全县亩产,推算总产,再往下套定征购任务, 谁要不依, 就是“右倾”。(1961.2.1,⑴.)
  1959-1960年
  面积报大了,产量估高了,不仅不向上承认错误,进行纠正,相反,用层层下压的办法硬购过头粮。1959年冬到1960年春,全县正当缺粮、疫病、外流、死亡严重的时候,还错误地认为没有粮食是思想问题,不是实际问题。于是就规定各公社每天粮食入库数字,一天要下面三报:上午报打算,中午报行动,夜里报实际。不问实际情况,不分青红皂白,多卖的表扬,少卖的批评,不卖的指责。逼得卖了种籽,卖了口粮。搞不到粮食就认为是资本主义思想作怪,进而召开全县生产队队长以上干部大会,进行反瞒产斗争,乱斗硬逼,提出要斗得狠,不狠就是“右倾”。由于声势大,压力重,会议期间,小溪河公社就边斗边打基层干部。县召开会以后公社开、大队开、小队开,年三十晚上也开,一直开了40多天。并且规定,公社散会要经县委批准。散会后,把所谓“惜售余粮”的干部留下来反省斗争。干部被斗得无法,造成全县到处翻箱倒柜,东捣西戳,搜查粮食的局面。(1961.2.1,⑴.)

1961年
  到6月15日止,全县已发现查粮、翻粮的有7个公社,最严重的是黄湾、殷涧2个公社。黄湾普遍进行查翻。殷涧公社青山大队27个生产队481户,被查翻的有450户,占93.6%,共翻出粮食2134.6斤,麦把2456斤。社员蔡道兰6斤面粉(其中2斤是以前有病照顾粮节约下来的)被搜走后,蔡说:“今后我再也不省了,省下来也是被干部搜去吃掉”。社员刘兆才听说翻粮,把5斤小麦埋在粪堆里,翻粮人走后,拿出来炒炒一家4口中午一顿吃掉了。社员刘兆军全家7口人,一天两顿饼,一顿面条,放开肚皮吃,刘说:“不吃也是被翻去。”
  停发口粮,降低标准。现已发现刘府、大庙、利民、总铺、小溪河等5个公社停发口粮。总铺公社21个大队有16个大队停发5 —7天口粮。利民公社3个大队停发5天口粮。刘府公社2个大队停发7 —8天口粮。小溪河公社1个大队停发5天口粮。大庙公社1个大队停发8天口粮。由于口粮停发,致使一些社员无粮吃饭,受饿、外出、不干生产。刘府公社乌岗大队两次停发7天口粮,社员乌焕发一天三顿吃菜,因而白天在家睡觉。社员乌怀田已3天没有粮吃,现在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大庙公社东林大队杨化生队,6月11日到18日八天未支口粮,社员周九丰2口人,女的还有病,3天未吃粮食,光吃菜。(1961.6.22)
  1959年
  刘府公社官帝大队是“五风”最严重的地区。1959年冬天,一天进行过六次搜粮查粮、翻箱倒柜。(1961.6.17)
  1960年
  板桥公社板桥大队上王生产队支部书记李明传说:“去年(1960)粮食没有了硬叫卖,季副县长在上王庄挖潜力,叫陈玉胡天天晚上开社员会,硬逼硬打,天天审讯,没有一天不挨打的,哪个还有劲干活。” (1961.1,⑶.)
  1959年
  1959年冬天,小溪河山河大队组织了一个“挖掘潜力专业队”,村村查、户户搜,一户不漏,有的户被搜多达4次。稍有不满,他们就公开宣扬:“什么是你的?只有一嘴牙是你的!” [ 金辉曰:人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同类如此仇视如此凶暴?我们实在找不出答案。尽管找不出答案,但是这样的非人行径我们却屡见不鲜。]在搜查中,他们手持铁棍,到处翻箱倒柜,东捣西戳。开始主要是搜查群众的粮食,以后就查到什么吃什么,看中什么拿什么。仅社员代如前一家就被搜去毛芋600斤、生姜50斤、辣椒100斤、大豆20斤、葵花籽10斤、干菜10斤。他的儿子从学校带来的2斤米和3斤山芋干也被搜去了。社员王宗坤家烙的一锅饼,被专业队看见后,一拥而上,全部吃光。社员称他们是“吃干队”。(1960.11.24,⑹.)
  ──────────
  作家苏晓康、罗时叙、陈政在纪实文学《乌托邦祭 ──1959年庐山之夏》(1988)中记述了河南发生的事情:
  1959年河南全省粮食产量实际只有281亿斤,河南省委竟高估为702亿斤,导致全省性的高征购,基层干部为完成征购而一味“反瞒产”。因向农民追逼粮食而捆、绑、吊、打、捕的现象已十分严重。到1958年11月底,密县已发生饿死人的问题。来年春天,豫东黄泛区浮肿病和死人事态更加蔓延。
  这年秋后,第二次共产风又刮起来,还夹带着疯狂的反瞒产。这一回可不比1958年,哪个基层干部完不成征购任务,就是“小彭德怀”,就得像土改的地主那样挨斗;哪个农民交不够征购粮,就会被捆起来吊打追逼。
  豫南一向富庶的信阳专区,在地委书记路宪文积极贯彻中央和省委反右精神所掀起的狂潮中,全区打人成风,手段千奇百怪,骇人听闻。许多县的县委扩大会议当即成为斗争大会,光山县委第一书记马龙山带头斗争“右倾”的县委书记张福洪,亲自动手毒打,将张福洪头发连头皮一道撕下,活活整死。这个县的另一个县委书记刘文彩,到槐庄公社主持反瞒产运动,连续拷打40多个农民,打死4人。整个光山县公社一级干部中亲自主持和动手打人者占93%。斛山公社一个党委委员、团委书记,亲自拷打农民92人,打死4人。庐山会议以后,从1959年11月到1960年7月止,整个信阳地区为追逼粮食,正式由公安机关逮捕1774人,其中36人死在狱中;拘留10 720人,其中死在拘留所667人。群众形容当时的恐怖气氛说:“干部好似阎王爷,大队好似阎王殿。只见活人去,不见活人还!”后来河南省委在向中央的检讨中,也称这个时期的信阳“一时间形成了一种恐怖世界、黑暗世界”。
  如此凶狠的反瞒产,把农民的口粮、种子粮、甚至喂牲口的饲料,尽数掠劫而去。到了1960年春天,信阳地区的公共食堂普遍断炊了,最严重的村子80天没有一粒粮食,浮肿病大面积蔓延,农民开始大量外逃或饿死。
  作家沙青在报告文学《依稀大地湾》(1988)中记述了甘肃省通渭县发生的事情:
  1958年,在大跃进思想指导下,全县农业大计划、高指标、高估产,高征购,上面逼,下面吹,弄虚作假十分惊人。粮食实产11 500多万斤,上报26 000万斤,征购4154万斤(占总产36%),人均口粮不足30斤,百姓以草根、禾衣、树皮充饥,开始出现人体浮肿现象。
1959年全县粮食实产8300多万斤,虚报18 000万斤,征购3800多万斤(占实产45.6%),人均口粮20来斤,致使人口大量死亡。但省、地、县委不承认通渭的实际问题,反而一律认为是“富裕中农和五类分子在粮食问题上捣鬼”,组织“千人整社团”,在农村普遍召开“万人斗争大会”,并翻箱倒柜,遍地搜粮,拷打群众。他们到老百姓家里何止翻箱倒柜、掘地挖墙地搜刮粮食,他们完全变成了一群野兽,把拿不出粮食的妇女,剥光衣服,用绳子扎起阴毛去游街示众。那些灭绝人性的恶行,当时的工作组记下了128种。
  要么整死,要么饿死,只能在这两者之间选择。有的人被活活捆死、吊死、打死了。更多的人有粮不敢吃,有野菜不敢剜,有路不敢逃,只能老老实实地饿死。
  民以食为天之三 ──粮食连年减产仍然是“大丰收”,
  于是一面强行高征购,一面令百姓“瓜菜带”;瓜菜食
  之将尽,又令吃“营养丰富”的山芋藤、稻根子……
  按: 在庐山会议上,毛泽东说:无非是一个时期猪肉少了,头发卡子少了,又没有肥皂,叫做比例有所失调,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都紧张,搞得人心也紧张。我看没有什么可紧张的。
  下面的材料再次说明,他们不是不了解下情,他们对农村中缺粮和无粮的情况非常清楚;他们也并非神志不清的糊涂虫,他们发出的指示说明他们很清醒,像“瓜菜带”、“大搞代食品”、“粮菜混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之类。但是,他们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却不惜用千百万人的鲜血染红顶子。
  1959年
  经过[县委四级干部扩大会议]讨论,所确定的增产任务是:全年粮食作物的亩产保证数要达到1480斤,争取数2530斤;总产保证数要达到12.8亿斤,争取21.8亿斤,要比1958年翻3番。(1959.)
  1959年4月
  粮食问题已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县国家仓库现有粮食,三月底的数字是1800万斤(包括豆饼200万斤在内),除去种子385万斤,能用于口粮的只有1415万斤。地委除再调275万斤稻种给我们,已没有口粮调给我们。仅4 —5月份就需粮食(不包括种子)2443万斤,缺少1028万斤。这个缺口要我们通过节约粮食,教育、动员社员精打细算,多搞代食品,在搞好食堂生活的前提下来解决。 (1959.4.8)
  1958年
  1958年受灾后,缺粮断炊现象日渐增多。板桥乡淮东社元月份调查,全社240户、1172人,缺粮断炊的有184户、892人。大溪河乡断炊的很多,并有吃青苗现象发生。长淮乡津淮社40余户流入蚌埠,大庙乡云营光社有200多人到定远县讨饭。(1959年初)
  1959年1月
  [中共凤阳县委通知(1959.1.14)] 要晒干菜,凡是可以吃的象山芋叶、芝麻叶、腊菜叶、胡萝卜缨等全部收藏起来,像保护粮食一样保管好,不要造成浪费。
  1959年
  [中共凤阳县委《关于1960年穷队落后队改变面貌的规划》]  1959年我们在总路线的照耀下, 夺取了农业生产的全面大丰收。 粮食总产4.05亿斤,比大丰收的1957年增长48.5%。 (1959底)
  1959年9月
  [中共凤阳县委通知(1959.9.21)] 山芋藤子、芝麻叶子都是春季食用的一种好干菜。以1.5斤山芋藤子抵1斤粮食吃,计可抵粮食3000万斤(按收4500万斤山芋藤子计算)。各地应发动群众,大量收晒。 
  金辉曰: “1.5斤山芋藤子抵1斤粮食吃” ──就是对牛对马,如此的算法怕也对付不过去。可这却是连年“丰收”、“增产”的中共凤阳县委给子民的告示。
  1960年
  1960年我县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将在1959年大胜利的基础上,实现更大、更全面的跃进,粮食产量将保证达到60 436万斤。粮食计划征购14 500万斤。 (1960)
  1960年3月
  各地采取烘、晒、晾、炒等办法共收集干菜、山芋叶等代食品3 928 452斤,每人平均为36.3斤,此外县成立了采挖指挥部,集中了8个乡,在山上社营扎寨,采挖葛藤根、鸡爪菜、黄狗蛋等多种野生淀粉代食品。开春后县委提出:“前后方并举,男女老少齐动手,要求每人完成150斤”。由于代食品采挖的多,大大改善了社员生活。(1960.3.17)[“大大改善了社员生活” ──这正是凤阳每天都至少有几百人饿死的日子。]1960年
  一年来[即凤阳饿死人最严重的1960年]粮食工作的特点是:征购任务超额完成,销售指标基本平衡,调拨供应及时,生活安排落实。全年粮食征购计划2061万斤,实际完成2780万斤,超额6.88%。[应为超额34.89%。即使这超额征购的719万斤粮食,按照当时凤阳的标准,至少也相当于3万农民一年的口粮。](1961.1.10)
  1960年10月
  [中共凤阳县委通知(1960.10.1)] 粮菜混吃,是节约粮食、保证吃饱吃好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大抓蔬菜生产、大种萝卜的同时,还应大搞各种代食品,以弥补当前蔬菜之不足。每亩约计可采集豆叶100 —150斤。采后用水煮八成熟,手揉、挤出绿水,变成豆叶块,煎、炒、熬菜或兑粮食做饭都可以。
  1961年6月
  地委分配给我县征购任务550万斤,到6月21日止,共入库562.44万斤,占102.3%。(1961.6.22)
  1961年1月
  [中共凤阳县委通知(1961.1.30)] 目前有些地区瓜菜已经不多,但对于大搞代食品又未引重视,有怕麻烦的思想。代食品的资源还是不少的,用稻根子加工面粉,便是大有可为的事。面积大,数量多,营养丰富,容易采集。
  金辉曰: “用稻根子加工面粉”并且“营养丰富” ──这纯粹是猪猡的语言。笔者不知道凤阳的父母官们是否亲自品尝过这种“营养丰富”的食物,但他们的行为却告诉人们,他们确实是一群猪,一群丧尽天良的视人命如草芥的猪。
  1960年
  赵玉书和董安春到武店公社考城大队检查浮肿病情况,问医师王善良,为什么浮肿病治不好,少什么药,王医生说:少一味粮食!结果,赵、董二人决定将王交大会批斗后,当场逮捕。 (1961.2.1,⑴.)
  1961年7月
  继续贯彻“低指标,瓜菜代”的方针。农村口粮标准从低安排:缺粮队每人每天7两,自给队8两,余粮队9两。每人种1 —2分秋菜,3 —5分胡萝卜。这样全县平均每人可得胡萝卜400斤左右,保证在低标准下吃饱吃好。(1961.7.14)
  1960年
  去年春天,人口大量外流、疾病、死亡的情况,(县委)不向上汇报,发病最严重时期,全县有病员10万多人,只向地委报1千多人,下面缺粮断炊,饿死人,他们还向上汇报“吃得饱,吃得好”、“一干两稀”、“两干一稀”。 (1961.2.1,⑴.)
  1959年7月
  1959年7月,小溪河公社禹山大队大队长朱厚明写报告给乡党委:
  查职大队,目前生活问题处于极端严重状态。自6月30日到目前止,已有13天没有支过粮。群众生活全以南瓜、瓜叶、瓜花、干菜、酒糟都吃光了。通过实际调查,全大队4个生产队,已有3个在三天前就断炊了(王侯、乱埂、朱秦3个队)。社员东奔西流,生产处于停止状态。发现社员有六多:一、小孩老人吃饭时哭的多;二、走亲探友的多;三、到明光购买酒糟的多;四、到地里拾粮的多;五、到地里生产时睡觉的多;六、外流多。如后朱队40多户有38户到明光买酒糟。有千人外流……在前五天下定最大决心,摸底排队,到现在情况属实无讹。特恳求乡党委设法解决以达安定社员情绪,搞好生产。
  [这份报告同年11月作为朱厚明反党的材料而整理上报。]
  1960年
  去年春天,蚌埠市副市长马骞同志听到家乡(小溪河公社新四大队)人口大量外流和死亡,即从蚌埠市支援豆渣1万斤,运到临淮关,通知家乡来运。结果遭到总支副书记杨云春、副县长缪坚的拒绝,阻止群众起运。而且缪坚还去信给地委检举了马骞,说马“思想右倾,有问题!” (1961.2.1,⑴.)
  1959-1960年
  (对全县出现的严重问题),赵[玉书]不仅不如实些党反映,采取有力措施,而是对上隐瞒,封锁消息,对下专搞压制。自1959年冬到1960年春,有大批的人民来信(有些是经过他批阅的)和敢于直言的干部,充分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现状。这些都被他认为是“有意攻击”、“造谣污蔑”。致使一些好人受到冤屈和遭到不应有的处分。如武店医院院长王善良,因说了“浮肿病人多,缺少粮食”,被赵认为是“造谣生事”而批准逮捕。共产党员蒋家惠1960年春受命到武店公社山王大队调查灾情,由于她如实地汇报了该大队遭灾歉收,社员生活困苦的情况,赵玉书认为是攻击县委,交机关干部大会斗争七次,写书面检查九次,停职劳动达九个月。(1961)
  人口大量死亡:两年死亡60245人

──凤阳如同人间地狱
  按: 有了上面的那一切之后,下边的情况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了。但是,这一切还是太触目惊心,太超乎人们的想象,我们不能相信人间怎么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只能把它称之为“人间地狱”。
  我们先把散见于档案材料中的凤阳县历年人口情况抄录于下:
  1954年 ──342 426人;
  1956年 ──390 046人;
  1958年 ──402 700人;
  1961年 ──245 262人;
  1962年 ──255 480人;
  1964年 ──334 171人(人口普查);
  1978年 ──461 560人;
  1982年 ──543 622人(人口普查)。
  从上述人口数字判断,凤阳县在灾难中的死亡人数显然不止60 245人。到1959年年中,凤阳县的总人口大约为4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5万多,城镇人口5万多;上列1961、1962年的数字可能仅是农村人口数);而总人口再度恢复到这个水平,大约是在70年代初,即用了10 —12年的时间。同期,全国的总人口增加了约1/3。按此估算,凤阳县在三年灾难中的非正常死亡人数当不低于10万人。
  1959-1960年
  人口大量外流、疾病和非正常死亡。据县委五级干部扩大会议揭发统计,1959 —1960年,凤阳县农村人口外流达11 196人,占农村总人口335 698人的3.3%。发病人口达102 994人,占农村人口的37.7%,其中,浮肿病达27 735人,妇女子宫下垂6932人,闭经8237人。最严重的小溪河公社,原有52 233人,发病的就有26 018人,占49.8%。门台子电灌站有一个60名妇女的民工队,闭经的就有58人。此外,全县还有营养不良、身体瘦弱的17 482人,他们目前大部已失去劳动能力。
  全县人口死亡现象更是惊人。据统计,1959和1960两年,共死掉60 245人,占农村人口的17.7%。其中死人严重的武店公社,原有53 759人,死去14 285人,占26.6%。小溪河公社死去14 072人,占26.9%。宋集公社原有4743人,死去1139人,占24.2%。武店公社半井大队原有4100人,死去1627人,占39.7%,大庙公社夏黄庄原有70人,死掉48人,占68.6%。全县死绝的有2404户,占总户数的3.4%。死跑而空的村庄27个。小溪河公社曾有21个村庄因人死跑而空。武店公社凤淮大队李嘴庄20户,死绝4户。县实验小学校长王焕业同志家中12口人全部死光,曹店公社和平大队北山下小队社员曹宜乐家34口人,死去30人。小溪河公社长塘大队赵庄子张玉璞的父亲,死后两天还抱着未死的女儿。有的人家两口子一夜同时死在一张床上。有的地方人死了没有抬埋。由于人口大量死亡,出现很多独苦的老人和孤儿。据初步统计,全县现有孤老1580人,孤儿2289人。(1961.2.1,⑴.)
  1959-1960年
  据统计,仅1959年冬到1960年春,全县发病达102 994人,占31.12%,其中浮肿病人33 729人,占10%。非正常死亡50 669人,占农业人口的15%。外流11 196人,占农业人口的3.4%。 (1961.1,⑶.)
  1959-1961年
  武店公社3年死亡14 952人(1960年就死亡11 992人),占总人口的27%,严重的地方死亡人口达50%以上。凤淮大队小唐家96人,死掉52人,占54.16%。3年外流人口达3766人。 (1961.4.18,⑸ * )
  ────────
  * 凡文末注⑸者,均出自《武店公社党委关于整风整社情况的报告》,1961年4月18日。下同)
  ________________
  1959-1960年
  小溪河公社据初步统计,1958年全社有56 470人,现有37 469人,减少34.7%;其中死亡14 000多人,外流4120人。全社有17个村庄因死亡、外流、并庄而没有人烟。乌云山生产队1958年有142户566人,现有91户267人,人口减少53.4%。[全社死亡14 072人;发病人口为26 018人 ──还不包括失去劳动能力的营养不良、身体瘦弱者;外流4120人。死亡、发病、外流逃荒三项合计,竟占了小溪河公社原有人口的80%左右。](1960.11.24,⑵.)
  1960年
  考城大队代表王家来说:“我们大队原有5000多口人,现在只有3200人了。日本鬼子来我们也没有死这么多,日本鬼子来,我们还可以跑,今年(1960)我们哪都跑不掉,活活在家管死了。我家六口人,死掉4口人。我是最后一个喂牛的,快要接上午收才没有死,12个喂牛的都死了。”说着就哭了起来。(1961.1,⑶.)
  1960年
  武店公社光明大队代表说:“光明大队原有1638人,现在还有806人,死绝83户,还有20个孤儿。” (1961.1,⑶.)
  1960年
  被毛主席表扬过的合作化带头人陈学梦在会上揭发说:“今年(1960)春天,生活困难,顿顿饭都不离草。王家湖有37户人家,大人大部分都死光了,现在每户只有一个少老子无娘的孤儿。小孩子们看到我说:老主任,我们家大人都见不到你了,就剩下我一个人看看你,多痛心,多凄惨哪!” (1961.1,⑶.)
  1959-1960年
  北山底下宣东家庄34人,去冬今春死掉30人,还剩4口。曹泽祥死去六七天家里没有人埋,耳朵和脸都给老鼠吃掉了。(1961.1,⑶.)
  1959-1960年
  武店公社山王大队代表李金明说:“逼死人的就是董安春[公社党委书记]。1959年我们收35 000斤粮食,叫买征购58 000斤,结果我们交33 000斤,社员只吃2000斤。真的没有粮食了,群众吃麻叶子,什么都吃光了,我向董安春汇报:我们没有吃的了。他说我带头闹粮,要开除我的党籍。结果我们280人,死后还剩170人。我家5口人,死掉4个,就剩下我自己,你叫哪个不痛心!” (1961.1,⑶.)
  1959年
  全心大队代表说:“1959年秋,一点吃的也没有,天天死人,他(董安春)到我们那检查工作,还向干部说:目前是大好形势。我们队原有2500多人,现在还有1300多人,死那么多,我们向董安春汇报,他还讲我们玩花样。我们带他去看死人,他说:人要不死,天底下还装不下呢!” (1961.1,⑶.)
  1960年
  板桥公社江山大队宫李生产队社员代表宫学仁说:“今年(指1960年)庄子上没有吃的,死了人,夜里我对老婆讲:‘这样不得了!’老婆说:‘你这老头子想死了,干部听见,明天不给你饭吃,饿死你。’那时我也不敢讲。” (1961.1,⑶.)
  1960年
  考城大队代表王家凤说:“我家20口人,去年(1960)死掉10口。我的4岁的小孩有一天对他娘说:‘把我送走吧,再过几天我就要饿死了!’” (1961.1,⑶.)
  1961年
 1961年的防病治病工作情况
  我县的防治病工作,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统计,今年1—12月份,浮肿、干瘦、小儿营养不良、子宫下垂、闭经病总发病80 930人(1960年12月底原有几种主要疾病20 431人)治疗94 624人。这期间浮肿病死亡18人,……
  一年来,我县几种主要疾病的发展规律是逐步下降的。据重点病区之一的总铺公社调查,发病最高时曾达7178人,占该社总人口的32%,其中整半劳力患病人数2912人,总劳力的29%。(1961)
  1961年1月
  《中共凤阳县委五级干部扩大会议简报》:
  会议由省委陈振亚副部长主持,开得严肃紧张,会上讲话的有90%以上是家里死了人的。他们在吐(冤)气时,百分之百的悲痛流泪。会场上看到他们哭,特别是大量人口死亡的情景,都十分沉痛。绝大部分同志都心痛流泪多次。有不少人自上午诉苦开始,到下午七点钟散会止,眼泪都没有干过。尤其是妇女,哭得更厉害…… (1961.1,⑶.)
  1960年5月
  [殷涧公社党委书记张少柏化名石求明,1960年5月29日上书党中央毛主席反映凤阳的情况。此信作为反动信件转回到凤阳县委,县委责成公安局查办。内容摘录如下:]
  中央并主席:
  我打跑了个人得失念头,确立以党和人民得失为重,才决心反映凤阳县去冬今春人口大量死亡的情况……
  据我知道的3个公社的4个庄子的人口死亡情况是极为惊人的。一个死亡占5%,一个死亡占11%强,一个占15%,一个占20%多。……在死人最严重的时候,有的村子一天死5 —6人。有的村子几乎无人了,跑的跑,死的死。我亲眼看到住在我们临淮关上的招收起来的被大人丢弃的农村儿童约有三、四百人,也死了有100名左右。……
  石求明  1960年端阳于临淮
  1960年
  大溪河郑山生产队社员常介翠的母亲有病,常介翠去找生产组长花光翠要点面给她母亲吃。花却说:“还给她饭吃呢!都快要死了,还不如趁犁田的人中午回来把她埋掉算了!”常不同意。花说:“你不同意,就死在家里,埋在家里。”常介翠无法,只好把没有断气的母亲埋掉。(1960.11.24,⑵.)
  金辉曰: “常介翠无法,只好将没断气的母亲埋掉。”常女士为什么“无法”,因为组长花女士说了“埋掉算了”;而不照她的话办,母亲死后就只能“埋在家里”。一个区区生产组长的权力之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另一方面,大概也许是当时死人太多了,许多许多都无人掩埋,女儿出于孝心,说什么也不能让母亲曝尸街头,于是,“只好把没断气的母亲埋掉”。
  大灾难之中,人命如草。中国人,你活着卑微、屈辱,死也卑微、屈辱。
  人相食
  ──人间地狱之二
  按: ……
  1959年
  [拖拉机站王站长在1961年8月9日晚科局长整风会议上说:]
  1959年我在板桥公社浙塘大队整社,汇报人死问题时不敢说是因缺粮,就说是因卫生工作没搞好。一个妇女吃死小孩,向季文祥(副县长)汇报后,季派工作队夜里把这个妇女捆起来送到公安局,说她破坏社会主义,……从板桥回来看到一个坟堆有上六七具尸体。(1961.8.9)
  1960年
  考城大队王家凤说:“西泉发现人吃人了,张正九汇报给董安春,他不让汇报,还叫查,说:吃人的人是坏人。” (1961.1,⑶.)
  1960年
  去春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赵玉书不仅没有采取有效措施,相反怕暴露真相,一律当作“政治破坏案件”,指使公安局进行密捕,关死为算,以此断口灭踪。全县密捕63人,关死33人。 (1961.1,⑴.)
  1960年
  ……造成人口非正常死亡现象。同时还出现了人吃人的残酷事件63起。大庙公社五一大队陈章英和她的丈夫赵夕珍,将亲生的8岁男孩小青勒死煮着吃了。武店公社中拌井大队王兰英不仅拾死人来家吃,还把人肉冒充猪肉卖掉二斤。(1961.2.1,⑴,)
  ──────────
  作家王立新80年代中赴凤阳采访,他在报告文学中写道:
  犁园乡小岗生产队严俊冒告诉我:1960年,我们村附近有个死人塘,浮埋着许多饿死的人。为什么浮埋?饿得没力气呀,扔几锹土了事。说起来,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冤魂。人饿极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我的一位亲戚见有人到死人塘割死人的小腿肚子吃,她也去了。开始有点怕,后来惯了,顶黑去顶黑回。我问她:“怎么能……”她叹息道:“饿极了……”
  人相食这种人间惨剧,并非安徽凤阳所独有。三年灾难时期,至少在中原大地河南、在黄土高原上,也有过同样骇人的悲惨。
  甘肃《通渭县志》记载:
  1959年“许多地方出现人相食”。
  作家沙青在报告文学《依稀大地湾》中写道,通渭县从1959年春季就开始饿死人,在1959年的上半年已经饿死了6000多人。一直到1960年冬季还在继续死人。在那场灾难中,这个人口约30万人的县,有1/3的人饿死和逃亡。《依稀大地湾》还披露了人相食的恐怖细节──
  饥饿,永远也望不到头的饥饿,把所有正常的脑瓜都搅得天昏地暗,一塌胡涂。大难临头的气氛,笼罩着这个小村也笼罩着这一户人家。
  敢于想的办法均已经想尽想绝。可以吃的以及不能吃的东西也已全部啃了,嚼了,吞了下去。榆树皮、杨树皮剥光了。柳树皮苦比黄连,也剥下来烤干磨成粉咽了下去。还有什么?荞麦皮点火烧成灰,和在水里喝下去也管用,连棉絮也扒出来吃了。最后吃了荞衣,人肿得不成人样……
  死亡的感觉在饥饿的躯体里膨胀。这一户人家只剩下父亲和两个娃。父亲一动不动地偎在炕上,苟延残喘。娃们的忍耐力并不一定比大人强,但最后一点可以吃的东西总是尽娃娃们吃。现在,只有他们还能动弹。女娃似乎比男娃更多一点气力。
  终于,整天整天死闭双眼再不说话的父亲这一天从炕上歪歪斜斜地撑起了上身。他给锅里添上水,又在灶膛点了把火。女娃被赶了出去。临走她看见弟弟躺在床上。等她回来,弟弟不见了。锅里是一层白花花油呼呼的东西。她吓坏了,整日呆在院子里不敢进屋。她看见了,灶边扔着一具白白的骨头。她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她只是怕极了。
  隔了几日,父亲又从炕上歪歪斜斜撑起了身。这一回他几乎是爬着给锅里添上水,又在灶膛点了把火。然后,他招招手,用女娃从没听见过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唤:“来,来。”女娃吓得浑身发抖,躲在门外大声哭。父亲还在唤她。女娃哭着说:“大大,别吃我,我给你搂草、烧火。吃了我没人给你做活……”
  这只是我听到的许多骇人听闻的真实片断中的一个。而这,则是1958 —1962在通渭这块中国大地上的一种真实存在。……
  侥幸活下来的寺子村妇联主任说:
  “1959年11月到腊月,死的人多。老百姓一想那事就要流泪。饿死老人家的,饿死婆娘的,日子过得稀里胡涂。把人煮了吃,肉割来煮了吃……人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怕,就想吃,想活。把娃娃,自己的娃娃吃下的也有;把外面逃到村上的人杀了吃的,也有。吃下自己娃娃的,浮肿,中毒,不象人的样子。有的病死了,也有救下的。吃了娃娃心里惨的,吃过就后悔了,自己恨自己。在村子里住不下去,没人理他,嫌他脏。没了粮食吃,吃草叶子、树皮,半个月就不行了。一点东西不吃,男的三四天就死,女的还能多活三四天……那时候饿死也不知道往外跑。人都怕事,也都相信政策,只想共产党把人从水深火热中救出来,不会把人往死里饿。”
  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外流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按: 人民公社没有使凤阳人跨进“天堂”,活着的人们,又挎起讨饭的篮子,重新唱起了凄婉的凤阳花鼓。但是,当年通行的逻辑是:逃荒要饭是吃人的旧社会的特有现象,新社会是没有也不允许这种为社会主义摸黑的现象存在的。于是,“外逃劝阻站”纷纷成立,凤阳人“身背花鼓走四方”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原有5000多人只剩下3200人的考城大队的王家来说:“日本鬼子来我们也没死这么多,日本鬼子来我们还可以跑,1960年我们哪都跑不掉,活活在家给管死了。”据到凤阳调查的人讲,当地人至今还是“恨老共不恨老蒋”,人们说,30年代闹饥荒,老蒋派飞机从天上往下扔大饼,实在没吃的了,我们还可以逃荒。可是60年呢,本来风调雨顺的,闹的一点吃的也没有了,不给吃的,连跑也不让我们跑。有的跑的让外逃劝阻站给圈了回来,就往大队的院子里一关,一直关到全部都饿死为止。
  1958年12月
  [中共凤阳县委通知(1958.12.12)] 近日各地汇报,铁路沿线的农民外逃劝阻站业已成立,各级党委都加强了对这一工作的领导。武店乡为了认真做好这一工作,分配一名党委委员亲自负责,并抽调2名干部、4个民兵。因而该站已杜绝了农民外流现象,但有个别乡对这项工作未能引起高度重视。
  1959年3月
  [凤阳县委《当前工作安排》(1959.3.8)] 最近据各地劝阻站汇报,还有零星外流。一天能堵到十几人。各地要坚决阻止。凡是外流带回来的要一视同仁,安排口粮,不能歧视,要坚决禁止打骂群众和不给家属饭吃的违法乱纪作法。
  1960年
  《目前我县人口外流情况》:目前真正外流的只是个别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1、好逸恶劳,不愿在农村劳动
  2、不满足现状,有严重望山高的资本主义思想
  3、五类分子逃避监督劳动,作案后畏罪潜逃。(1960.)
  1961年
  武店公社截止1961年1月至3月1日止,外流归来377人,尚未归来的868人。
  这个公社以年度分:1958年外流60人,1959年外流1110人,1960年外流656人,共计1826人。(1961.3.9)
  1960年
  小溪河乡一月份外流988人,二月份外流46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反坏分子的破坏活动。
  二、一部分五类分子为了逃避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改造。
  三、少数人犯错误因畏惧处分而逃避。
  四、少数人好逸恶劳,特别是逃避冬修,并有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
  五、个别生产队开始生活未妥善安排,食堂未办好,因此,使得极个别思想不稳定的人外流。(1960.3)
  1959-1960年
  [武店公社]全社被体罚的群众有1285人,其中被处死95人,被扣饭的1622户,3760人,不仅如此,干部还贪污腐化,多吃多占,甚至拦路抢劫,正如群众说的:“偷、抢、扒、拿,无所不为”。在坏人当道的情况下,群众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摧残,生活穷困,身体衰弱,无心生产和过日子,纷纷外逃。(1961.4.18,⑸.)


苏晓康等在《乌托邦祭》中写道──
  就在河南信阳地区农民开始大量外逃或饿死的时候,那位地委书记路宪文还在吆喝:“不是没有粮食,而是粮食很多,百分之九十的人是思想问题。”1959年11月间,他从潢川县驱车返回地委,沿途亲眼见到倒毙在公路旁的死人、拦车要粮的群众、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都视而不见,扬长而去。他还下令要公安部门“限期消灭外流”;指示社队干部民兵封锁村庄,不准群众外出逃荒;指示城镇机关、工厂、企业一律不准收留农村来人;要求各县委做到“街头、交通要道没有一个流浪汉”。
  饿死近100多万人的信阳事件,就是在这般令人发指的暴虐之下发生了。大灾难后,人口锐减,田园荒芜,满目凄凉。饿死10万人的息县,自然村减少639个。全区有不少死绝户。有的只剩孤儿。仅据潢川、光山、息县三个县统计,孤儿达12 000人之多。 
  ________________
  在水利工地上
  ──人间地狱之三
  按: 请看另一种“人相食”……
  1960年
  电灌站经常加班加点,增加劳动强度,克扣民工口粮12万余斤。县委书记张道厚还提出了“三天三夜不吃饭,工效还要翻三番,下雪还要光着脊梁干”的口号。县委委员、副县长杜思俭,对民工一贯态度蛮横,出口骂人。他看到民工不脱衣服干活,就骂人家没有干劲。同时还规定一些“杀人”制度,如:多劳多吃,少劳少吃,不劳不吃,照出勤人数发口粮,炊事员、勤杂、病号不超过10%。民工请假非经指挥部批准,否则不给饭吃。撵病号回家,因不发口粮或少发口粮,有的就死在路上。宋集公社宋集大队民工王土中有病不能上工,两个民工架着他去抬土,结果被折磨死掉。据统计,电灌站共死掉民工2474人,占民工总数14 293人的17.3%。利民公社上电灌站的500人,死掉307人,占60.4%,宋集大队上电灌站的40人,死掉29人,占72.5%。群众叫杜思俭“杜阎王”,把电灌站叫做“阎王殿”。(1961.2.1,⑴.)
  1960年
  (水库工地上)私设牢房,关70多人,搞死28人。白天强迫劳动,夜里不分男女关在一起。天冷干活不准穿棉衣,显示干劲,晚上民工解手也不准穿棉衣。规定每头牛每天要拖480趟(半里路),不执行规定就送去劳改。为了瞒县委检查,布置死人不准带血布,不准埋新坟,丧尽天良。大溪河民工王占满还没有断气,就叫民工埋掉。当时摆在外面没有埋,后王苏醒,爬了4天,20里路,才到家。打人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是罚站、绑、吊、打,一种最残酷的方法是将人的耳朵用铁丝穿起来…… (1961.1.15,,⑶.)
  1960年
  在电灌站和燃灯水库工地上的民工不仅生活安排的不好,而且劳动强度特别大。门台子电灌站去年民工吃不饱,他们还结余10多万斤粮食。不执行劳逸结合的方针,天寒地冻,下雨下雪还逼着社员干活,对有病和体弱的民工,不能给予及时的治疗和照顾,相反是一推了事,叫民工回家,走又不给粮食,加上有病天又冷,有一部分民工死在路上。有的社员身体不好,大队和生产队硬叫人家上电灌站,到了电灌站又不收,两头不给粮食吃,三推两推就把人家搞死了,拿人命当儿戏…… (1961.1.7,⑶.)
  1960年
  山河大队副队长缪守坚1960年春带民工上水库时,强迫社员奴隶劳动,曾亲手吊打社员100多人,并先后死去35人。新华大队副队长张玉兰把社员许山友捆绑送水库,许不愿,张将许反绑,用牛拖,许顿时皮开肉绽,直到许惨叫“愿意”后才放下,将着就捆绑送水库,不允许有病送回,第4天死去。张玉兰对在1957年整风运动中向他提过意见的社员史前山进行报复。他利用民工上水库的机会,将史家两个劳动力分别调去修水库和铁路,规定一个在家常的老母和两个孩子象男人一样,每天交70斤野菜,否则不给饭吃,同时规定:不准家里冒烟(不准烧锅),否则没收。与此同时,又诬史家两个小孩偷外流地主的包袱,将两个小孩捆绑吊打。第二天,两个孩子就病了,并且越来越重。当其老母哀求张,要求住院治疗时,张竟恶毒地说:“你家住什么医院!我非叫你家死得没有开门的没有关门的!”没几天,两个小孩死去,接着老母也连气带饿死去。(1961.2.10,⑷ * )
  ────────
  * 凡文末注⑷者,均出自凤阳县委:《关于小溪河公社坏人当道情况的调查报告》,1961年2月10日。下同。
近20年来,围绕60年代初大饥荒与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关系已出版了若干论著,但学术界却较少论四清运动与大饥荒的关系。本文依据《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和其他相关资料,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研究,形成的基本看法是:四清运动虽然初兴于1963年,但是早在大饥荒趋于顶点的1961年初,四清的基本概念及其措施已相继出台,毛泽东认定造成大饥荒的主要原因是阶级敌人破坏和民主革命不彻底,并着手部署反击"资本主义复辟"。只是由于1961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已陷于极度困难,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事实上将毛泽东有关大搞阶级斗争的指示悬置起来,才未使之演变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1962年下半年,经济复苏已成定局,毛泽东重拾一年多前提出的那些概念,并迫使中央核心层接受了他的意见。在毛的全力推动下,1963年春夏之后,四清运动在全国迅速铺开。
一、 毛泽东对大饥荒的反应

    进入1960年,由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引发的国内经济严重困难的局面已经全面形成,各地普遍出现粮食紧张、人员外流、浮肿蔓延和"非正常死亡"人数激增等现象。但是对于中央领导层而言,这些并非是1960年产生的新情况,从1958年始若干省份就已出现类似情况,并曾向北京汇报。毛泽东也曾就解决此类问题做过批示,[1]现在毛泽东要求全国各级党组织注意解决此类问题,并研究了解决的办法。

1960年3月,毛泽东针对粮食紧张的问题作出批示,要求全国一切公社推行"用植物秸、杆、根、叶大制淀粉"。[2]毛泽东对"非正常死亡"现象也作出了反应。1960年3月,毛批阅山东省六级干部会议文件,在山东的文件中有反映该省农村已出现"非正常死亡"的内容。毛批示:"这些问题,各省、市、区都有,如不注意处理,定会脱离群众。"毛指出,用召开六级干部会议的方法处理此类问题较好。[3]同月,北京对甘肃通渭事件作出正式判断——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通渭、陇西、和政三县出现大量饿死人现象,中央批转甘肃省委解决通渭问题的意见称:造成事件的原因是机会主义分子与反革命分子搞在一起,"从县到基层都混进一批反、坏分子,干部队伍不纯是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4]在此前后,中央也向全国通报了宁夏自治区党委处理中宁事件的意见,认为1959年冬到1960年春发生的中宁县"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宁民主革命不彻底,建党根子不正,党组织严重不纯"。[5]

    面对粮食紧张和"非正常死亡"等现象,毛泽东的态度是"现在形势大好,缺点错误是部分的"。[6]他要求解决某些缺点和错误,然而毛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召开六级干部会议一类——并不能真正舒缓农村的紧张情况,因为这些会议的主题是贯彻中央反右倾、鼓干劲的精神,诸如坚持社会主义阵地公共食堂等,在"继续跃进"的形势下根本无从解决饿死人的问题。

    但是在毛泽东看来,所有这类消极现象都是前进中的暂时困难,不应妨碍国民经济的继续跃进。在毛的全力推动下,1960年1月上海政治局扩大会议号召:三年完成《农业发展纲要40条》,五年赶上英国,同时着手布署在城市大办人民公社。到了3月,杭州会议更号召:实现"城乡公共食堂普遍化",紧接着,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兴办起人民公社。

在全国经济正急剧恶化的形势下,毛泽东的乐观态度客观上助长了省一级领导的新一轮浮夸风。1960年3月,由张平化任第一书记的湖南省委向毛和中央报告:该省群众的福利和健康普遍较好。[7]在由舒同任第一书记的山东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虽然也承认该省存在水肿、饿死人现象,但却把坏事当作好事汇报,这就是,即便有缺点,也是在正确路线上,报告认为全省"当前形势无限好"。[8]由吴芝圃任第一书记的河南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则强调该省如何"深入学习毛著,系统总结大跃进丰富经验",以及如何提高领导水平云云。[9]吴芝圃向毛报喜讯:河南全省人口99%已入食堂,办得好的食堂占总数66%。吴芝圃且声称该省创造的三级书记进食堂,搞"试验田"的措施,巩固了社会主义的食堂阵地。毛对河南报告大为赞赏,称其"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和科学性的文件",[10]并表扬三级书记搞食堂"试验田":"这些办法极好"。[11]1960年上半年,贵州已出现严重的饿死人现象,由周林任第一书记的贵州省委却向毛汇报:全省食堂办得好和比较好的占总数80%。毛又予以赞扬,说贵州的经验"是一个科学的总结"。[12]

    几个大跃进红旗省大办食堂的先进经验使毛泽东大为振奋,他甚至将黑龙江省的经验写成通俗易记的四言诗,诗云:"加强领导,全民食堂,猪菜丰富,计划用粮,指标到户,粮食到堂,以人定量,凭票吃粮......"。[13]毛强调食堂问题"极端重要",表扬豫、湘、川、云、贵、沪、皖等省市做得最好,要求全国学贵州,学河南,"一律照此办理"。[14]

各地的这类浮夸报告是否对毛泽东构成"误导"?笔者认为即使有些影响,也不大,因为毛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全部情况。重要的是,他需要这类报告和经验总结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毛的这种态度对各地影响甚巨,各省纷纷报来缺点、错误已被克服或战胜的消息。由王任重任第一书记的湖北省浮肿和饿死人现象极为严重。1960年3月,黄冈浮肿人数5万,却宣布一周后即扑灭水肿1万。襄阳竹山县有5500人浮肿,一周后传出消息,大部分已被"扑灭",只剩80人。[15]

    1960年4月以后,毛泽东在继续鼓动跃进的同时,对狂热的宣传已略有不安。4月28日,毛在一份批示中提到:在宣传报道方面,"要善于藏一手","防止发生不切实际的浮夸风"。[16]毛的这个批示只是提到宣传降温的问题,并不涉及已大量出现的"非正常死亡"。

1960年6月,毛泽东似乎开始觉察到,或者是真正愿意面对农村的严重问题,起因是陶铸的一份报告。陶铸认为,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法是开展一场"三反运动",即反官僚主义、铺张浪费和形式主义。具体内容为纠正基层干部的违法乱纪、强迫命令一类错误。应该指出,干部违法乱纪确实是造成农村严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些都是干部在执行上级各种命令的情况下干的,犯下这类错误的干部基本上都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积极分子,仅几个月前,这些基层干部还因有力地执行了上级指示而被表扬和重用。现在领导却将自己责任遮去,而让基层干部"背黑锅"。尽管陶铸未尝不明白造成农村危机的真正原因是政策错误,但他的报告丝毫不敢涉及这个问题。

       陶铸提供的广东三反经验将打击矛头针对社队基层干部,其主题与方法和几年后的四清极为相似:运动的对象是农村基层干部;运动的重点是清理帐目、干部退赔;斗争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阶级路线来开展三反,即清除出身地富的"成份不好"的干部;打击范围掌握在3%之内;通过运动,最后促使干部参加劳动。[17]

陶铸的报告既不涉及修正政策,又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药方,果然获毛泽东赏识,他称赞广东"提出来的问题和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办法是正确的"。[18]

1960年6月后,毛泽东对大饥荒的解释逐步清晰,他认为问题主要是由"五风"造成(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毛的上述判断应该不错,却只涉及问题的现象层面,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之道仍是其一贯坚持的大搞阶级斗争的一套。

    毛泽东提出在农村立即开展整风、整社,用阶级斗争的方法搞三反运动,同时继续坚持农村食堂。其结果是"三反"与事无补,1960年9月的"八字方针"也不能立即缓解大饥荒,形势进一步恶化,致使部分地区饿死人的现象在1960年下半年后已发展到"惨绝人寰"的地步。1960年6月后,河南信阳地区已饿死人达100万。[19]10月21日,中组部、中监委4名干部写出有关"信阳事件"的报告,10月24日,李富春将报告上报毛。10月26日,毛批示刘少奇和周恩来"即看"此件,"下午谈一下处理办法"。[20]"信阳事件"给毛以大震动,次日毛批转胡乔木有关推广小球藻的报告,胡称,"此举可以保证,不饿死人,减少甚至消灭浮肿病。"[21]

面临极端恶化的形势,毛泽东终于同意加大调整政策的力度,1960年11月3日,中央下发紧急指示信(“12条”),提出全面反“五风”,允许农民保留小额自留地,允许农民经营小规模家庭副业。在当年夏天的北戴河会议上,毛虽提到"只有大集体,没有小自由不行",却没有将其变为中央的政策,现在终于明确为具体政策。但是"紧急指示信"仍然坚持农村食堂,此项规定在相当程度上冲淡了有关自留地的精神。

1960年11月,毛泽东开始修正"形势一片大好"的论断,改口说"三分之一的地区的形势不好",同时毛又明确提出,调整政策后,几个月形势就会好转。[22]毛要将基调先定下来,即解释为何全国部分地区形势不好。

现在毛泽东的解释比6月份前进了一步。他说,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民主革命尚未完成,封建势力大大作怪,对社会主义更加仇视,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23]可是有无领导方面的责任和缺失呢?毛争取主动,首先承认自己有错误。尽管1959年庐山会议后,中央层已没有任何人敢于提出毛的错误的问题,毛却知道党内外都有一股指责、埋怨他本人的空气,毛预感到自己要承受这股巨大的批评压力,与其让这股"阴风"不断蔓延,不如公开将其挑明。1960年6月,毛在《十年总结》一文中第一次谈自己的"错误"。毛说,他的"错误"在于将过渡时期估计太快,但马上强调:"错误不可能不犯","有一部分错误大概也是难免的"。毛并没有忘记将其他人捎上,他说,"有些是和当事人一同犯的"。[24]1960年11月,毛在一份为中央代拟的文件里,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再次谈自己的错误,言辞和态度都非常恳切。[25]

毛泽东已作"自我批评",各省大员纷纷表态愿承担责任、为毛分忧。仅仅半年之前,在北戴河会议期间,各省的书记们还不肯检讨,他们非要等中央检讨后,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华东局第一书记柯庆施极为焦急,他耐心启发华东各省的书记率先作出检讨,但是书记们就是不上钩。[26]柯庆施无奈,只能借上海工人之口说,"党中央和毛主席是对的,一个指头的毛病是出在我们手上。"[27]

毛泽东既已下"罪己诏",各省检讨报告如雪片般报向中南海,所有的检讨都是一个调门:中央的政策是正确的,地方在执行正确的政策过程中出了偏差。毛泽东心领神会,对这类报告一概嘉许。[28]

1960年11月后,毛泽东焦急地等待各地报来"好消息",地方领导非常理解毛的这种焦灼心情,迅速报来的各种材料,皆是"12条"下达后农村一片新气象的内容。安徽省委的报告称,传达“12条”紧急指示信后,全省"人人兴高采烈,生产出现了一片崭新气象"。[29]黑龙江省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开展"红思想运动",居然伪托工人之口说,"现在每月能吃大米白面,有这么多的粮食,真是上天堂了。今后我再也不吵粮食不够吃了"。[30]

此时此刻,毛泽东太需要这类反映"大好形势"的报告,毛更对"乱讲"十分警惕,他同意林彪的意见,禁止军队同志向地方领导反映对形势问题的看法。[31]

1960年11月,毛泽东的心情较为沉重,反映在政策制定方面,也显示出某种理性化色彩。11月29日,毛网开一面,批示免去资本家下放农村,改为下放城市企业。[32]如果沿着这条路继续下去,加大"罪己诏"的份量

,可能会加速扭转危急局面,毛也不失为知错即改的"贤君"。

但毛泽东斗争了一辈子,经历了无数风浪,运思是独特的。毛对自己领袖威望变得异常敏感起来,1960年12月14日、21日,他在下发军队的一份文件中亲笔写道:"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33]毛也将外国左派歌颂他的资料批转给中央和省级负责干部阅读。[34]毛心细如发,完全清楚党内外早已怨气冲天,如果听之任之,极有可能会危及自己的领袖地位。1960年下半年后,毛退居二线在中央核心层早已明确,毛已处在相对超脱的二线。尽管一线、二线的界限极为模糊,毛仍象过去一样直接给中央常委和省一级党委下指示,所有的中央决策仍需毛点头,但毛仍不得不多存一份警戒。他只能采取进攻的姿态,大讲阶级斗争。

1960年12月底和1961年1月10日,毛泽东两次批示全国推广辽宁、锦州以阶级斗争解决群众"闹粮"的经验,[35]毛在批转河南信阳地委处理信阳事件的报告时,表扬该报告是"好文件",[36]信阳地委的报告称,造成信阳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民主革命不彻底,解决的方法是将整风(阶级斗争)与救灾结合起来,夺回被敌人篡夺的各级领导权,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补课。[37]

1960年10月,陈云在河南省视察,该省已饿殍遍野,而省委领导人竟敢向陈云吹牛说,该省粮食产量比去年增产一倍,不但不需调入粮食,还可调出粮食。[38]两个月后,河南省委竟将责任推到子虚乌有的"阶级敌人"身上,在这之后,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亲赴信阳调查,结论是"干这种事情的,通通是贫雇家(庭)出身的干部"。[39]

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毛泽东对死人事作出正式判断,毛指出:地主阶级复辟,各地出了乱子,才意识到这是地主阶级复辟,我们对城市反革命比较有底,对农村多年未搞阶级斗争,没底。[40]在这里,毛不愿直接说"饿死人",而是说"出了乱子",且"乱子"是敌人破坏所造成。毛的这个思路,并非产生于1961年1月,早在一年前甘肃省委关于解决通渭事件给中央的报告中就如是说。在经过一个短时期的思想波动和震荡后,毛又恢复了从容,现在他要从理论的高度来分析这类问题,毕竟和平时期大面积饿死的人现象极其罕见,想绕过去也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着头皮顶住"。

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上,将他对形势的判断加以进一步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毛指出,全国三分之一的政权不在共产党手中,出乱子的原因在于:民主革命不彻底,地富复辟,勾结坏干部,实行和平演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用扎根串联的办法,组织阶级队伍(贫协),开展对敌斗争。[41]阶级斗争的对象有两类:钻进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和社会上的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

毛泽东为什么将阶级敌人的破坏视为造成特大困难的主要原因?其一,毛不能接受工作错误是主要原因的分析,这将使自己无地自容,并证明彭德怀意见的正确。第二,毛的思维逻辑也使他相信,造成大量死亡一定是敌人破坏所致,因为他和党是一心为人民谋利益的,干那种坏事的人一定是国民党,或是混入党内的国民党分子。

然而问题还有另一面,尽管在毛泽东巨大的意志壁垒前,中央层无一人敢于站出来讲话,但毛深知不满的潜流正逐渐汇集,毕竟大量死人事是客观存在,除非紧闭双眼。毛知道现在已到了松动阀门的时候了。

1961年1月,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上提出,1961年搞个实事求是年,他要求全党各级负责干部下乡搞调查研究,毛且同意把给农民的自留地由原先占公社土地的5%上升为7%,同时开放农村的自由市场。

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期间及之后一段时期的决策包含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第一,毛明确将农村的危机归结为阶级敌人破坏,并着手布署反击资本主义复辟。第二、毛也同意对农民作出若干让步,毛在向农民让步时,仍坚守住他的意识形态底线,不明确承认是让步,而是称之为"安排城乡人民经济生活"。

毛泽东在1961年初的判断和接连出台的措施——既要搞阶级斗争,又要对农民作出若干让步,在实施中带来极复杂的后果:在一段时间内,死人现象继续蔓延,即使大抓阶级斗争和干部下乡也无法予以制止,以至出现建国后最严重的危机。

八届九中全会后,各地开始贯彻毛泽东有关反击资本主义复辟,在农村整风、整社、整党的指示,1961年1月,保定市委书记下乡,搞扎根串联,组织贫下中农协会,调查的结果是:基层政权全为坏人当权,贫雇农出身的干部全被地富收买,其根本原因在于土改不彻底。天津的经验是:应对犯错误的干部进行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河北省的经验则认为,出现特大困难的原因之一乃是过去对地富反坏"摘帽"多了。[42]
在特大困难的形势下大搞阶级斗争,并不局限于京畿重地,而是遍及全国各省区。1961年1月,湖南省仅在一个短时期内,就有11人在运动中被打死和自杀,[43]广东省则在1961年12月,全面展开"民主革命补课",以至刘少奇需要出来强调,在整风整社中绝不能动用肉刑。[44]

问题在于,即使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民主革命补课",也无法遏止大量农民饿死的现象,残酷的现实是:贫下中农和地富一起因绝粮而死。

1961年,全国的危急形势已趋顶点,城乡人民普遍因缺少粮食和副食品而浮肿,大批农民自发流入城市讨饭,农村地区卖儿鬻女和妇女弃家出逃现象极其普遍,"非正常死亡"比率急剧上升,据不完全资料反映:1961年6月之前,福建省龙岩地区病人已达13万5千。流入陕西的甘肃妇女,与陕西男子"非法同居"者达3万人以上。1961年夏情况进一步恶化,在大跃进重灾区山东省的聊城、德州、惠民三专区,6月份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万6千7百多人,9月份即上升到3万5千6百人,到10月,仅聊城一地外流讨饭人数即高达10万,卖儿女者985人,有夫改嫁者869人,个别基层组织已完全瘫痪。[45]

就在形势不断恶化的同时,一股微微的暖流已开始在中国农村大地升腾、吹拂。随着中央加速调整政策,特别是解散公社食堂,恢复农民自留地和开放集市贸易后,农村果真出现了转机的迹象,濒临死亡的农民又有了一口活气。在中央或省地调查组的默许下,不少地区的基层干部更向前迈出一步,在自发解散公共食堂后(许多省区的农村食堂因断粮绝粮,在中央下达指示前即自行解体),甚至搞起了"大包干"。1961年10月,贵州这个一年前大办食堂的红旗省,就有三分之二的县实行了包产到户。短短数月,原先死气沉沉的农村,又有了活力,以至于不少城市的工人要求返乡种地。

毛泽东最先捕捉到这股经济复苏的迹象,现在他的精神又开始振奋起来。1961年9月,毛在庐山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宣布:困难已到谷底,形势一天天向上升。[46]



二、 悬置阶级斗争:刘、周、邓、陈的态度

毛泽东在八届九中全会上发出搞社教的指示,要求以阶级斗争的精神,进行民主革命的补课,刘少奇等不正面反对毛的意见,也在各地部署贯彻毛的指示,但总的说来,是将毛大搞阶级斗争的指示悬置起来而把救灾、调整经济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

刘少奇原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积极支持者。在庐山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上,刘少奇全力支持毛,虽有资料反映,刘对在全国开展反右倾运动有所保留。[47]但从庐山会议后至1960年上半年,刘在公开和私下场合都和毛泽东保持一致,进入1960年下半年,刘少奇的态度开始发生变化,刘在继续肯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原先与毛完全一致的调门,渐渐也夹杂了某种"杂音"。

刘少奇在60年代初已全面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完全知道国家已陷入严重危机,他也了解问题症结之所在,更知道自己作为中央第二号人物对此应负的责任。因此刘在1960年极为谨慎,说话、办事都小心翼翼,竭力照顾、迁就毛泽东。

1960年6月,刘主持各大区、各省市负责人会议,指出半年以来问题严重,却将"粮食问题,浮肿病问题,非正常死亡问题,事故问题,计划完成情况的问题"放在一起讲,[48]以减缓讲话的冲击力。1960年9月,中央虽然通过"八字方针",但在落实、贯彻方面却显得迟缓、无力,"始终没有摆脱‘跃进’的架势",[49]以至数月后,仍看不出成效。刘少奇在谈到"非正常死亡"时更是极为小心,他说"农民饿了一两年饭,害了一点浮肿病,死了一些人,城市里面的人也饿饭",[50]尽量使语言不那么尖锐。

虽然刘少奇已为毛做了不少开脱的工作,但他作为中央日常工作的主持人却不得不每天面对各地如雪片般报来的灾情报告,在这种严峻的形势前,刘的心情愈益沉重。1960年6月10日,刘少奇首次针对毛的著名的"指头论"(成绩是9个指头,缺点、错误仅为1个指头)发表了看法,他说"现在是一个指头,将来可以慢慢扩大到两个指头,三个指头"。[51]1961年3月,刘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一方面讲"有些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另一方面,又情不自禁地检讨起中央决策的失误。刘说:“中央有些政策,决定前缺乏很好的调查研究,根据不够,决定以后,又没有检查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52]刘少奇这番话,带有自我批评的含义,却容易引起毛的疑心,因为多年来,"中央"即是毛,除了毛可自称中央,毛以外任何人,包括刘,皆不可以中央自居。他们以中央的名义起草的各种文电,也须报毛批准后才可下发。因此,刘的这番言论,已构成对毛的"压迫"。

形势日趋困难,对刘的态度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1961年4月,刘亲赴家乡蹲点,对形势的严重性有了完全彻底的了解。八届九中全会后,毛又去了南方,由刘少奇在京主持日常工作。刘少奇加大了政策调整的力度。1、同意陈云建议,从国外紧急进口粮食,以舒缓空前严重的粮食危机。2、支持陈云有关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的建议,以减轻国家对城市的沉重负担。3、主持罢免了一些"非正常死亡"现象严重省份的党委第一书记的职务。1961年,河南的吴芝圃、山东的舒同、甘肃的张仲良、青海的高峰等皆被免职,调作较次要的工作。刘甚至提出对一些罪行严重的地、县负责干部应加以逮捕法办。

    刘少奇的上述举措十分有力,进口粮食和罢免浮夸官员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已被严重损害的共产党的威信。刘在与毛共事的几十年中,既有顺从、畏惧毛的一面,也有提出并坚持自己看法的一面,这是刘少奇政治性格的特点。1959年4月,刘接任毛做了国家主席,1960年后,毛有所消沉,暂时做了"甩手掌柜",默许刘少奇等对过往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又使刘的活动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刘少奇态度的变化对核心层其他领导人具有极重要的示范作用,周恩来受到很大的鼓舞。在历史上,周与刘并非一路。1956年,周、刘联手反冒进,引致毛震怒,两年后,毛在领导层中批周恩来,却放过了刘少奇,使周从此格外小心。周为国家经济的总管,完全了解实情,1960年后更是为调粮、救灾日夜辛劳,11月,周又担任了中央瓜菜代领导小组负责人,但周知道此事的全部复杂性和微妙性。在那几年,周十分注意与毛保持一致。1959年11月,周说:人民公社有缺点是难免的,是不到一个指头的问题,而且毛主席已经纠正了。[53]1960年,安徽饿死人已经成了半公开的秘密,3月29日,周将反映安徽死人的群众来信批转给曾希圣:"也许确有其事,也许夸大其辞"——面对毛的这位爱将,周尽量把话说得四平八稳,但周批语的主调仍是要曾希圣加强注意,派人前往调查,并要求曾将调查结果报周。[54]

在这之后,毛泽东有关对农村情况的判断已经形成,周迅速跟上毛的口径。1960年12月6日,周带中央草拟文电,针对山东、河南、甘肃、贵州等几个饿死人最多的省份出现的严重情况,指出:"其中某些反革命的破坏行为显然是封建势力在地方篡夺领导,实行绝望性的、破坏性的报复",周强调,"这是农村中阶级斗争的最激烈表现"。

由于周对毛的认识太深,从内心深惧毛,因而周一般不会主动向毛提出任何有关涉及全局纠偏的建议。1960年8月,周对李富春提出的纠偏方针,"整顿、巩固、提高"加以修润,将"整顿"改为"调整",增加"充实"一句,使其成为著名的"八字方针"。这一改动使"八字方针"显得温润、委婉,照顾到了毛的情绪。


然而周恩来的现实主义毕竟占主导,只要刘少奇、邓小平愿意领头,周马上响应。1960年3月24日,在毛主持的常委会上,邓发言批评报刊上对毛思想的宣传庸俗化,周当即表示赞成邓的意见。[56]但周仍十分注意分寸,在涉及重大政策调整时极为谨慎,一定要等毛愿意转弯或核心层已取得一致意见后,才表明自己的态度。据《江渭清回忆录》披露,1961年2月,毛在杭州开往绍兴的专列上,与几个大局书记和华东几省的第一书记叙谈,柯庆施顺从毛意,大谈公社食堂的几大好处,毛听的"眉飞色舞"。毛转而征询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的看法,江渭清如实反映农民急盼解散食堂。毛当即要在座的周恩来表态,周答曰:渭清同志讲的有道理。于是毛发话,要江渭清先把江苏的食堂解散。[57]但周毕竟十分了解毛的个性,毛完全可能转眼间不认帐,因此周在解散食堂问题上并没有自行采取措施。1961年3月后,中央核心层领导纷纷下乡调查,基本都倾向解散食堂。周在邯郸调研一周,5月7日,亲自就食堂问题向毛电话汇报,建议解散食堂。但毛却不在周的电话汇报记录上明确表态,只是批示转发下去,供各地同志参考,以后由于刘少奇等强烈要求解散食堂,毛才在1961年5月—6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正式同意,是否参加食堂,"完全由社员讨论决定"。

与周恩来的小心翼翼相比,邓小平因受毛信任而显得敢说敢为。邓在核心层中处于重要地位,周恩来一向对邓小平十分尊重,不仅表现在对邓工作上的支持,更反映在对邓的党内地位的肯定和强调方面。1960年3月,周在一次谈话中提到"整理毛泽东思想......更重要的是靠少奇、小平同志这样党的领导人来总结"。[58]1960年后,邓的主要工作是主持中苏两党谈判,但他仍将很大的精力放在国内工作方面,邓深知国内问题的严重性质,全力支持刘少奇,1961年邓批评八字方针贯彻不力,主张"退够"。邓虽表态支持毛搞"三反",同时又提出开展三反应放农闲进行,被毛接受。[59]

在毛的眼中,陈云一直是一位"老右倾",60年代初,柯庆施因知毛泽东对陈云的冷淡态度,竟也敢在华东散布陈云是"老右倾"的议论,[60]1958年北戴河会议后,陈云因遭毛批评而告病休息。一年后,陈云又向毛表示自己的意见,再次受到冷遇。1959年庐山开会前,陈云在大连休养,他已有所预感,因而没有参加会议,他劝正在大连休养的邓子恢也不要去,事后,邓子恢十分感激陈云的提醒。[61]1960年后的特大困难全在陈云的估计之中,但他并没有显出任何事前诸葛亮的态度,而是埋头做具体工作。1960年的调整方针得到陈云的全力拥护,同年底,陈云提议,动用外汇进口粮食,周恩来原准备进口150万吨,陈云要求增加进口量,经中央同意改为进口250万吨。在刘、周、陈、李先念的努力下,1961年1月,从澳洲进口的第一批粮食抵达天津港。3月,周又给毛写信,请求批准进口500万吨粮食。1961年8-9月,庐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陈云复向毛建议,可否通过法国转口购买美国粮食,得到毛的批准。在饥馑遍地的非常时期,这些从国外进口的粮食拯救了许多普通人的生命。

在中央核心层中,朱德的政治影响力最为虚弱,朱德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受到毛的批评。10月,毛将朱德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检讨批转给全国县团级党委。1960年3月,朱德在其老家四川仪陇与父老同喝食堂"清薄的稀饭","难过得许久说不出话来"。[62]在大饥荒期间,朱德在中南海挖野菜,对国内的灾情忧心如焚。尽管他每年多次下基层,"对中央内部的事情却知道甚少,他也不打听"。[63]

朱德身为政治局常委,许多事情不知道,彭真不是常委,却了解全部情况。1960年后,北京作为首善之区,也出现了极严重的困难局面。彭真作为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对大跃进的不满逐渐明显,1962年1月,甚至在小范围内讲话,径直要求毛做检讨,他说,"如果毛主席的错误的1%、1‰不检讨,将给我们党留下恶劣影响"。[64]

常委之外的政治局一班人都知道国家已进入非常时期,但他们只能听常委的,而不能自行做任何事。陈毅对华东熟悉,华东几省的领导人,不少是其老部下。困难时期,江浙情况尚非特别严重,还可接待外宾参观南京、苏州、杭州等少数城市,陈毅陪外宾来华东,曾私下向他的老部下询问灾情,却无人敢于向陈毅反映真实情况。[65]

几个中央局第一书记,宋任穷(东北局)、刘澜涛(西北局)、陶铸(中南局)、李雪峰(华北局)直接面对基层,承受压力很大,在那几年,都全力救灾。只有华东的柯庆施和西南的李井泉依然顾我。李井泉在大跃进期间极为活跃,与长江下游的柯庆施互相唱和,及至1960年后川北大量饿死人,四川还多运粮食支援外地。[66]柯庆施则比李井泉幸运的多,他的直接领地上海,郊县虽有农业人口,但因依托上海,不致出现"非正常死亡",所以柯庆施可以继续欢唱跃进曲。

    刘、周、邓、陈为中央决策的错误而导致百姓无谓牺牲而感到很深的愧疚,1962年夏,刘犯忤向毛进言,要求放宽政策,刘甚至对毛直言:"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67]据邓力群回忆,1962年春,刘在与他谈话时也讲到"历史上饿死人的事是要写到史书上去的",其时,刘"情不自禁,愤愤地说:我当主席时,出了这种事情!"[68]刘少奇等都是务实的领导人,一旦毛泽东稍稍松手,他们的务实精神马上就解放出来。刘、周、邓、陈的态度完全表达了全党绝大多数干部的意愿。1960年后,许多高干目睹人民受难,心中痛苦,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前往信阳调查,返京后与妻抱头痛哭。[69]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在1960年后眼见安徽大量非正常死亡,感到无限愧疚,遂支持包产到户。在这几年,省、地、县一级的干部普遍患上了浮肿病、肝肿大,一些干部的家属甚至也在大饥荒中饿毙。一些地委书记、专员"每每为灾民号啕大哭","机关里是一座座空房,全部下乡救灾了"。江苏省长惠浴宇为救灾"心力交瘁",自陈已成了"灾官"、"赈官"。[70]

中共历史上长期战斗在农村,许多高级干部都有"民本"情结,1960—61年对他们的刺激极深,"一想起来就胆战心惊,夜不能寐",因为"灾区人民的凄惨,付出的牺牲,竟比战争年代还要多",而他们都清楚,"这完全是无谓的牺牲啊",[71]以至陈云慨叹,中国人民实在好,"饿死人(也)不想起来造反"。[72]

六十年代初,刘、周、邓、陈的一系列举措证明,他们与那些高蹈的"理想主义者"和"革命巨子"(鲁迅语)并非一类,他们对大量百姓的"非正常死亡"常怀不忍之心,由此,刘少奇等才能从过去对毛的无条件服从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常识理性。刘少奇在这一阶段总揽全局,地位举足轻重,是他在建国后对国家、民族、百姓贡献最大、出力最多的时期。然而正因为如此,毛对刘的不满也在急剧增长。



三、 重新回到阶级斗争

毛泽东认定"12条"、"60条"等纠偏文件下发后,农村情况肯定好转,从这点讲,毛的判断不错,但是饥荒太大,恢复极缓慢,从1961年庐山会议后至1962年春,各地饿死人现象仍未完全中止。与此同时,许多基层干部的极左已积重难返,对中央纠偏政策大打折扣,使中央精神难以全面落实。毛对这些明显估计不足,陈云在其家乡上海青浦调查即发现,当地干部迟迟不愿执行中央给农民放宽自留地的政策。[73]

从毛泽东的角度讲,他已作出相当的让步,凡所能退让的,他都让了。这对自尊意识极强的毛,已诚属不易。1960年后,毛在若干文件上删去"毛泽东思想",他也解散了过去一向坚持的公社食堂,毛甚至批准从国外进口粮食,对包产到户,在一段时间里,毛也没明确表示反对。
毛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在1961年没太具体过问刘等的纠偏,毛不吃肉也在这个时期。但是从内心深处,毛不认为自己有何大错。死人事固然不好,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事是经常发生的"。在这一点上,毛的知音惟林彪数人而已。1960年春,林彪来南京,江苏省委领导向其汇报已出现群众饿死的严重情况,林彪开导他们,"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死几个人算什么"。[74]

可是饿死人毕竟不是好事,正是因为饿死人现象太普遍,毛避"黑暗"犹如避鬼神。在他看来,所有有关"黑暗"面的报道都像一把利剑指向自己,毛用坚强的意志为全党定下调子,不许乱讲,凡乱言饿死人事,一律以攻击三面红旗论处。1961年3月23日,毛亲笔修改文件:"中央认为最近几年建设成就是伟大的,证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方向是正确的",只是在"具体工作"方面发生一些缺点和错误,造成了一些损失。[75]所以当陈毅南下时,其老部下也不敢向他直言。徐子荣虽亲眼目睹信阳惨状,只能在家痛哭,而不敢在正式场合吐露一句真言。

毛泽东认为,在严重的困难面前,党内普遍已对走社会主义道路发生了"动摇"。1962年夏,毛在中南海游泳池当面叱责刘少奇,"你不顶住,我死了以后怎么办!"[76]毛认为"修正主义,被打倒的阶级复辟或企图复辟,特大的天灾,以及一段工作和斗争中的困难,挫折等等,一切都不可怕",[77]而毛相信,唯有他才能力挽狂澜。毛的方法,概言之,就是"硬着头皮顶住"。其具体内容有五:

    1、坚持对形势的乐观估计。毛告诉全党:"在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形势正在好转,问题正在解决。[78]1961年12月29日,毛批转钱昌照等歌颂农村五谷丰登的诗,以说明农村出现的一片繁荣景象。[79]1961年,毛将"纸老虎"的论断再次搬出来,以鼓舞全党、全民战胜困难的意志。   

2、毛知道刘等在内心中已对自己有怨言,他抓住调查研究一事,向刘等反击。1961年3月13日,毛给刘、周、邓、陈、彭真写信,他先争取主动,表示"我自己的毛病当然要坚决改正",随即批评刘等对公社内部的关系"至今还是不甚了了"。毛咄咄逼人道,"不是吗?我说错了吗?"[80]

3、毛看到刘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不仅毛刘领袖像已并列,有关方面还在编辑"马恩列斯毛刘论述","一国二公"几成定局。毛加紧批转各类文件,以维持自己在党机关的领导权威和影响力, 1961年,毛给李井泉写信,要求各省市第一书记"发善心"给他写信,他许诺自己一定给他们回信。[81]

4、关心林彪健康,[82]扶持林彪抗衡刘少奇等。

    5、强调阶级斗争。毛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自己的缺失,即自己对阶级斗争抓的不紧,"见事迟,抓的慢。"[83]

然而全党上下埋怨,批评的压力太大,毛泽东在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讲了几句带自我批评的话,他甚至在讲话中称赞陈云搞经济内行(正式稿中删去)。七千人大会后,毛离京南下,对刘少奇等的不满已越积越深。

毛泽东敏锐地发现,由刘少奇主持的纠偏已愈走愈远,不仅涉及经济、文教、外交、统战,甚至延伸到了公安领域,在这种大气候下,对毛不满的潜流已在全党上下广泛蔓延。

毛泽东同意调整,但不容对三面红旗有任何涉及。毛长期以来就一直对刘少奇有怨气,1956年中共八大通过的新党章删去"毛泽东思想"一词给毛造成"极大不愉快",刘等从而"得罪了老人家"。[84]站在毛的立场,刘旧错未改,又添新错,且都是错在重大原则问题上。1961年7月17日,刘在沈阳说,"三面红旗可以让人家怀疑几年"。[85]7月19日,刘在哈尔滨又说"有人怀疑 三面红旗是可以理解的"。[86]在当时的形势下,毛不得不同意退让,但对刘的不满已形之于色。1961年5月,毛就降低指标事讲话,他说,降就降,"无非是外国人骂我们不行"。[87]


刘少奇等主持罢免浮夸干部一事,也给毛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1960年月11月28日,毛以中央名义表示,"他是同一切愿意改正错误的同志同命运、共呼吸的。"[88]刘少奇当然知道投鼠忌器的道理,但为了整肃纲纪,还是罢免了几个毛的爱将的职务:吴芝圃先降为河南省长,继而转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的闲职;舒同也调任西北局书记处书记,实际上在家赋闲。刘极注意分寸,1962年前对曾希圣毫无动作,李井泉、王任重也照做他们的原职,但还是引起了毛的不快。毛尽管同意惩处某些地、县级干部(柯庆施下令逮捕死人较多的江苏宝应县委书记),[89]但不愿对他们太动真格。1961年1月中央拟定干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条文,原有"保护人民安全,打人要法办,打死人要偿命"、"保护人民自由,随便罚人、抓人、关人、搜查要法办"等内容,被毛批评为"太复杂......有几条执行起来可能起反作用",结果被改成"同劳动同食堂","办事公道"等一团和气的文字。[90]

使毛最不能容忍的是刘少奇讲话中流露出的那股"算帐"的意味。刘的许多话在毛听来,句句犹如赫鲁晓夫的"黑报告"。1962年3月,刘召见公安部长谢富治等谈话,要求公安部总结几年来打死人命,伤害无辜群众的教训。刘说,"活人不揭,死后下一代揭"。[91]刘的这番话已涉及毛统治最敏感的部分,事后,刘觉得不妥,坚决不同意公安部党组印发他的这番讲话。他说"将来会出毛病的"。[92]1962年冬春刘少奇加大了对大跃进以来错误的批评,刘的态度有广泛的党内基础,七千人大会精神传达后,许多基层党组织成员对七千人大会不承认犯了路线错误极为不满,江苏省参加省委扩大会议的一些代表甚至呼吁中央为彭德怀平反。[93]江苏省常务书记刘顺元也不同意所谓错误在于"天灾"和"民主革命不彻底",他说:"复辟那有这么大的面,硬是五风严重,那里是什么天灾,是什么民主革命不彻底呀!"[94]刘顺元放言:根本问题是出在"君臣相见"。[95]所有这些在毛眼里都被认为是"尖锐的指向"他个人的。

刘少奇在1962年上半年不断谈形势的严重性,也使毛愈来愈相信,刘是心怀叵测。对于形势问题,早在1961年9月庐山会议上,毛就下过明确的判断,然而刘少奇却自说自话。庐山会议前,刘在5月31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第一次讲"三分天灾,七分人祸"。5月24日,刘试探性地提出"现在,是不是要提出反‘左’的口号",[96]刘虽然迫于毛的压力,未能公开提出反"左",但刘的语言愈来愈尖锐。1961年8月28日,刘在庐山会议上插话,提到"整个国家要破产、垮台,国民经济要崩溃"。[97]刘更谈到,"如果搞不好,我们要跌下台"一类的话。[98]从七千人大会到1962年上半年,刘几乎逢会必讲困难形势,在2月的西楼会议上,竟出言不慎,自称是"非常时期大总统"。[99]直到5月,还认为"国民经济要崩溃"。[100]尽管刘所述的困难皆是事实:1962年初,国内情况仍极其严峻,仅河南省6个专区统计,外流人口就达32万人。贵州省的断炊户达1万多户。[101]四川省直到1962年3月底,还有1千多高炉,占用9万多职工。[102]但以毛的敏感观之,则会得出另一种判断:"非常大总统"已不安于份,无非是以讲困难为由,逼毛彻底交权!

毛泽东可以接受刘少奇"形而下"的纠偏,他本人在1960年下半年后也亲自做了一些调整政策的工作,但绝不容许纠偏涉及"形而上",因为"形而上"已与毛水乳交融,稍一触及,就有可能导向对毛权威的怀疑。1962年上半年,刘主持的纠偏,已逼近"形而上"。刘少奇在七千人大会上的口头报告提到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陈云在七千人大会陕西代表团会上有关党内缺乏民主的讲话——陈云说,这几年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逢人口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103]周恩来、陈毅3月在广州会议上对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种种迹象表明,刘等已开始全面修正毛自1958年以来的路线。

毛泽东已看到经济形势全面趋向好转,他心中有数,虽然还有"非正常死亡",但最危急的时期已经过去。蒋介石在1962年夏叫嚷“反攻大陆”,但蒋的“底线”毛完全掌握,毛、周急电参加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中方代表王炳南飞京,再返华沙向美国大使摸底,知肯尼迪政府反对蒋介石反攻大陆,所以当陈云以对付蒋反攻为由,要求毛批准分田到户(刘、周、邓均同意陈云的意见),毛根本不能接受。[104]

因此,1962年上半年,毛开始将其态度逐渐明朗化。1、毛不同意周在广州会议上的讲话,即使周多次请毛表态,他就是不答复。毛得到政治局候补委员、副总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的支持,陆虽然私下对大跃进有异议,但在人民公社和对知识分子的看法上与毛基本一致。[105]2、毛不同意实行包产到户,虽然刘、周、邓、陈都倾向于支持邓子恢的意见,但陶铸、胡耀邦等党内许多高干都对包产到户持反对意见,甚至连彭德怀也反对。3、在毛的影响下,党内刊物大量刊载歌颂斯大林的文字。1962年上半年,毛基本住在南方,密切注视着刘等的一举一动,他守住底线,准备反击。

1961—62年,刘少奇因力主实事求是,正视困难,其个人威望得到大幅提高,尽管刘具事实正确,却因毛独享"解释权",而不具意识形态的"正确性"。刘在1962年春之后,同意"三自一包",但只是私下流露而未有自己的解释,刘只能默认地方悄悄干,不是"光明正大"。毛却师出有名,名正言顺,因为从1961年以来,党内的主流意见一直是批判“三自一包”,刘自己长期也是持这种观点。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其议题之一即是批评"三自一包",会后中央明令安徽省委取消"单干"。2月,新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在省常委会议讲话,转达刘少奇对安徽责任田的意见,刘认为责任田"要走回头路,这是很明确的"。[106]3月,北京已在内部批评湖南五县"刮分田黑风"。[107]刘少奇已将自己置放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刘主持对过往政策的全面调整,但八届九中全会要求,"进行民主革命补课",对刘有着很大的约束力。1961—62年,虽然刘主要抓经济调整,但党内也一直在讲"民主革命不彻底",刘少奇已被毛和自己双重封住嘴。

1962年8月1日,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再版,他试图在毛思想的大框架下,搞出自己的新解释,但是马上遭到毛的还击。8月6日,毛开始谈"阶级、矛盾、形势",一旦毛反击,刘除了接受毛,别无其他选择。在北戴河会议期间,刘少奇言语不多(姚依林称"刘一言不发",“周恩来则被攻击严重”),[108]毛既已开口,刘、周、邓、陈还能说什么呢?除非顺着毛的话说,刘平静地接受毛大搞阶级斗争的决策,仅向毛进言,搞阶级斗争勿影响经济调整,得到毛的同意。

八届十中全会后,毛泽东再次跃入前台,只有最具敏感的人才知道应激流勇退。1962年8月,陈云告病休息,1963年胡乔木称病,开始长期休养。同年,曾被毛钦定的"老右倾",江苏省委常务书记刘顺元经其老友,中央委员郑位三的点拨也主动隐退,[109]以后他们皆渡过文革劫难。

1962年10月后,各省都已调整好姿态,纷纷按照毛泽东的新调门,向北京提供各地阶级斗争尖锐,资本主义严重复辟的材料,四川、山东甚至已将困难时期出现的"反动儿歌"的资料搜集完毕,[110]下一步就是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初,湖南零陵地委"大揭阶级斗争盖子"的经验问世,4月,河北邢台经验上报——一场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平地掀起,是为"四清运动",其主调就是"资本主义复辟,民主革命不彻底",其方法就是"扎根串联",只是距毛首先提出这些口号已推迟了两年。
文章摘自正式出版物《当代四川要事实录》,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三年大饥荒四川饿死1250万人数据内幕
文章提交者:我爱浮来山

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之后的所谓三年大饥荒中到底饿死了多少人?至今衆说纷纭。最近出版的《当代四川要事实录》一书中,收入了原四川省政协主席廖伯康的回忆录《历史长河里的一个漩涡——四川“萧李廖事件”回眸》。

当年廖伯康因如实向中共中央反映四川大量饿死人的真相而遭到四川最高领导人李井泉打击报复,被打成“反党分子”,长期遭受迫害。

以下内容节选自他的回忆录,其中公开了在那次大饥荒中四川饿死人的数位。供关心历史者参阅。

冒风险向胡耀邦、杨尚昆汇报四川死人问题严重

直接向胡耀邦和杨尚昆汇报四川的真实情况,也是由很多偶然因素促成的。我在1957年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爲团中央委员。1962年6月团中央召开三届七中全会,这时各地已有不少团中央委员调离了团的系统。

如果已调出团组织系统的委员不去开会,人数超不过半数。团中央将这一情况向中央书记处分管青年团工作的杨尚昆反映后,中央办公厅爲此发了通知,要求三届团中央委员都要出席这次全会。我将中央的通知报告辛易之,辛易之说虽然工作很忙,但是还得去啊!这样我同于克书(团中央候补委员)一道赴京参加这次团中央全会。到团中央开会,我想肯定要见到胡耀邦,考虑到四川情况如此严重,要不要向耀邦反映?如何反映?临行之前的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思想非常矛盾。

因爲省委主要领导人打击报复是著名的,他主持四川工作先后重点整的人都是在重庆开会批判的。杀鸡给猴看。他有一块心病,总是怀疑重庆有人反对他。我妻子罗桢很单纯,她天真地说,向中央反映情况还睡不着觉,未免顾虑太多!她根本没有想到这是件关系到身家安危非同小可的事!

我想起市财政局副局长戎占芳的遭遇。戎占芳是山西“牺盟会”的老战士,满怀正气,富有经验。1956年在一次会议中,我与他同住一个寝室,有一夜他翻来覆去不能入星。我问他什麽事情,他说他有些情况要反映,有些意见想提,但顾虑很大,思想斗争激烈,因而睡不着觉。

我那时三十多岁,血气方刚,不知厉害,劝他说,在党的会议上向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提批评意见是共产党员最起码的权利,有什麽值得顾虑的?果然他听了我的劝,在会上坦率提出意见,结果在反右派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爲这事,我对戎占芳同志一直深感歉疚。想不到几年之后在同一种心情下,夜不能寐的却轮到了我。我不禁爲之苦涩暗叹。

冥想中,又一组画面萦绕心头,挥之不去:1961年我到长寿县渡舟公社亲眼目睹的那一幅幅景象:成村成乡的人群因饥饿而周身浮肿,气息奄奄。什麽叫“家徒四壁”,什麽叫“野有饿殍”什麽叫“易子而食”!我这才真正是眼见爲实。人民群衆生活如此悲惨,四川死人如此之多,我岂能知情不报?这一夜冥思苦想的结果,促成我那次北京之行的所作所爲。尽管爲此遭受了近二十年的劫难,但我终身无怨无悔。

我去北京时,作了向中央反映情况的准备。在北京,老战友的小聚成了导火线。我一到北京,向洛新、陈家俊夫妇便请我吃饭,陪客是曾德林、罗玉清夫妇,都是原来团市委的老同事、老朋友。

餐饮颇丰,当时北京粮食定量是三十斤,重庆干部定量是二十一斤,还要“节约”二斤只有十九斤。所以吃饭时我说,在重庆要想吃到这些东西很困难。曾德林说,你们四川怎麽搞的,不断有人写信说吃不饱,肿病多,要求我们寄粮票回去。我说,实际情况比你们知道的要严重得多,你们所说的困难都是城市的困难,都是干部家庭里面的困难,真正困难的地方,饿死人的情况,你们根本不知道。他们问究竟死了多少人?

我说死了一千万以上啊!并对中央封锁,下情难于上达,许多情况不爲中央所全知。这次小聚中的谈话,引起时任团中央候补书记兼办公厅主任曾德林的高度重视和深深忧虑,随即向耀邦同志作了反映。此后,中央爲了了解四川实情,煞费苦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也是从这次小聚的谈话中引发出来的。所以80年代我对曾德林和向洛新开玩笑说:“萧李廖”一案的始作俑者是你们两个人。……

团中央这次全会开的时间很长,从6月19日开始到7月9日结束。爲什麽开这麽长时间?因爲七千人大会后各地传达贯彻情况尚未充分反映到党中央。党中央建议此次团中央全会在讨论原定议题之前,先用三天时间让大家充分反映各地传达贯彻七千人大会的情况,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干部的情绪。团中央三届七中全会一开始便宣布:青年团作爲党的助手,应反映党的方针政策在各地贯彻执行的情况。

西南地区云、贵、川、藏四省区是一个小组,组长是四川团省委书记李培根。在三天的小组会上,我基本没有发言。我认爲在人多嘴杂的小组会上谈如此重大的问题不合适。搞不好传了回去,也许我人还未到家,整人的大棒便高举以待了。

过去到团中央开会我比较爱发言,也敢讲真话,这次三天的小组会我基本未发言,引起了胡耀邦的注意。他问,廖伯康爲什麽不讲话啊?一定是有难言之处。胡耀邦说,目前全国最困难的地区有安徽、甘肃、河南,还有四川,有关地区的团干部我都单独谈过。我再单独找廖伯康谈谈四川的情况。

胡耀邦一贯重视调查研究,过去找我了解情况时一般都带有秘书和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速记员等。而这次他却是只身来到我们住的前门饭店,手里拿着厚厚一叠稿纸和几支削好的铅笔。在前门饭店偌大一个会议室里,就只有我们俩对谈。我一向对耀邦非常敬重,不是因爲他的职务,而是因爲他的才识,他的作风,他的人品,他那一颗真正爲人民爲革命的赤子之心。我对他十分信任,愿意向他倾吐积郁在胸的一切。

向耀邦同志汇报四川的问题,是我来北京的一大愿望。

当时,我心情有点激动,但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平静地说,他平静地听,不断地记,有时还插一两句话,说这个问题安徽有,那个问题甘肃也发生过,另一个问题河南也有,我觉得耀邦同志好像在作解释,而对四川如此严重的问题既未直接发表看法,又未提出解决的意见,这和耀邦同志平素的作风不大一样,我感到纳闷,谈到后来我的情绪愈来愈低。

大概耀邦也察觉到我情绪的变化未能畅所欲言。就这样结束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汇报。但随后却出现了一件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汇报完后,耀邦即将我向他汇报的笔记交给了团中央另一书记胡克实,由胡克实专门组织整理了一份简报,直接报送党中央书记处。与此同时,耀邦又亲自向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兼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作了口头汇报,并建议尚昆同志直接找我谈话。耀邦同志说,廖伯康谈了许多四川的严重情况,但似乎言犹未尽。尚昆同志问,如果中央书记处找他谈话,他会不会谈?

耀邦说他肯定会全盘托出的。就这样给我开辟了一条直接向中央书记处汇报四川问题的途径。这时,我才领悟到耀邦和我谈话时爲什麽采取那样的态度。因爲我汇报的不是一般的问题,是在一个中国最大的省区,死人达千万之多如此严重突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産生,又是由于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左”的指导思想所致。

作爲团中央的书记,对一个来自当地的中层干部,他能够对这些问题公开说什麽,提出什麽解决办法或处理意见呢?耀邦的冷静正说明他在党内久经磨炼,是一位政治上成熟的政治家。也说明他早已成竹在胸,另有安排。像四川这样严重突出的问题,只能向党中央书记处直接汇报才是最正式的反映渠道,才是真正能起作用、解决问题的办法。正是由于耀邦的精心安排,才有以后党中央的相应措施,也才使四川的一团迷雾得以真相大白。

要我到中央办公厅向杨尚昆同志汇报,是两个人分头通知我的,一个是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王伟,另一个是曾德林。看来,向党中央书记处汇报之事,团中央书记处是正式研究过的。我提出于克书参加过农村整风整社,对农村情况了解更深入、更具体,是不是一道去?他们说可以。爲了掩人耳目,团中央对我们这次汇报采取了一些保密措施,以调我参加起草团中央全会文件的名义向小组请了假,于克书是由团中央办公厅通知小组,说要找他了解一些情况也请了假。去之前我同于克书商量,全面情况由我汇报,涉及农村某些具体情况由于克书补充。在当时向党中央反映情况还要如此遮遮掩掩,形同地下状态,这说明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到了何种程度!当然我们也理解,这是团中央对我们的保护措施。

1962年6月28日下午,由曾德林带领,我们乘专车直接到了中南海中央书记处的一间小会议室。杨尚昆同志,以及中央办公厅的群工组组长,还有两位书记处工作人员(三个人作记录),加上我们去的三个人共七人在场。入座后,尚昆同志一开始就端正我的态度说:听说你反映情况有顾虑,有什麽顾虑啊?你们省里李大章、廖志高我都同他们谈过。

重庆的廖苏华我也找她谈过,不过她不了解情况,谈不出什麽来。我也找任白戈谈过,他有顾虑不敢讲真情。唉!不怕官,只怕管嘛!我处在他那个位子我也怕。最近我还找了一位你们四川来京开会的省委部长谈,他环顾左右而言它,同我打太极拳,也不得要领。你今天不是来跟我打太极拳的吧?我说,我长期在城市工作,对全局情况尤其是对农村情况不完全了解,怕反映得不够全面。但我一定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把我所知道的情况如实向中央汇报。

尚昆同志说,又不是要你们来决定问题,只是要你们来反映情况,你们怕什麽?接着杨尚昆开门见山地说:我们知道四川情况很严重,死人很多,中央早有察觉。国务院办公厅曾收到一位逃荒到陕西凤州的四川人写的一封信,题目是《一字一泪诉川情》。这封信把四川的悲惨状况写得非常具体,国务院办公厅转给了中央办公厅。杨尚昆说他们看了也很震惊,并送给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看了。同时他也提到中央办公厅还收到一封信,这封信写得好,简明扼要只有两页半,明确提出是没有认真执行中央政策出了偏差造成的严重后果。听到这里,我知道于克书写的那封信中央也收到了。

尚昆同志说,我们知道四川死人的情况严重,但详情如何,得不到证实,我们要四川报,四川始终未报。我们找民政部问,四川情况如此严重,你们是管救济的,那里究竟死了多少人?民政部说是四百万,实际上他们是通过四川省民政厅报的,中央不相信。然后又找公安部,公安部是管户口的,那时的粮票、布票、油票、煤票、肥皂、火柴等一切生活用品都同户口挂鈎,死一个人就抹掉一个人,这个数位应该准确啊!公安部查的结果,当然也是通过四川省公安厅,说是死了八百万。中央依然不相信,但究竟死了多少人,中央不清楚。尚昆问我,你说说四川究竟死了多少人?

这时我伸出一个指头说,四川的问题是这个问题,杨尚昆说是什麽问题?我说是一个指头的问题。尚昆同志问一个指头的问题是啥子问题?我说死了一千万人。他问我,你这个一千万是怎麽来的?我说是从省委正式文件上来的。他说县以上的文件都要送中央办公厅,爲什麽我不知道?我说我看文件和你看文件不一样,你看文件是备查性质,我看文件要贯彻执行,爲了贯彻执行我就要研究文件。1962年5月,省委批转《省委行政机关编制小组关于全省国家机关、党派、人民团体精简工作的意见(草案)》,规定各市、地、州要分别按照城乡人口的比例定编。这个文件本身很简单,但后面附有一个各个地区的人口数位及各地干部定编数。

我一看,1960年底的四川人口总数是六千二百三十六万,而另一个材料《户籍年报》上1957年的四川人口是七千二百一十五万七千,两数相减正好约爲一千万。我又说,这只是从文件上推算出的数位,实际上不止这个数位。杨尚昆问爲什麽?我说从1957年到1960年有个自然增长数;同时,1961—1962年上半年,全国都好转了,但四川却还在死人。

我举了几个典型例子:一是1961年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安法孝带领整风整社工作团到江北县,副团长是团省委副书记王毓培,他住在县上都饿得受不了,每个礼拜天到团市委来打牙祭(团市委食堂自己喂猪,伙食办得好,颇有名气)。他说江北县饿死不少的人。第二个例子是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苗前明到涪陵召开川东片区组织工作座谈会后到重庆,萧泽宽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高兰戈请他吃饭。吃饭时问他涪陵死人情况怎麽样?他说他们问了一下,全地区各县加在一起死了二百多万。第三个例子就是省委工作会议期间雅安地区的荥经县委书记说他那个县人口死了一半,还描绘说有的一个村死得一个人不剩,连埋人的人都没有了,只得派另一个村的人到这个村来埋人,这些埋人的人没有吃的又要挖坑,是重体力劳动,结果埋人的人也死了,只好从其他的村调人来埋这些埋人的人。

反映荥经县情况的这份简报按规定要发到各组,还应上报中央,但我刚看到就通知要收回去(据后来了解,到职不过半年左右的前荥经县委书记姚青1960年被捕判刑当了替罪羊。雅安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恩早在1959年因到荥经调查死人情况写成报告而被打成“三反分子”,可见当时下面各级干部都了解四川死人严重的情况,但就是反映不上去,谁敢反映谁挨整)。

我说,四川死人最严重的地方,一个是雅安地区的荥经县,一个是涪陵地区的丰都县。讲了这几个典型后我对尚昆同志说,根据这些情况估计,四川死的人还应加上二百五十万,有文件可查的是一千万,再加二百五十万。我说,我认爲这个数位是比较合乎实际的,但我正式反映只说死了一千万。尚昆同志听到这里一拍大腿说:“就是你这个数位!”并立即吩咐秘书将书记处小会议室里的一个保密柜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旧式折叠账本式的本子,一折折打开看了后说:“就是你这个数位!”

(摘自《当代四川要事实录》,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
这个开头的9月12日 是不是1992年的? 我记得杨尚昆在卸任前 签署的最后一个文件就是解密三年自然灾害的死亡人数等资料
人死的太少了~~~~~搞的中国现在还是人口第一大国。
世界上的资源就那么多,死一个人自然少一个人和我们争,反正三年自然灾害死的人再多,我们你们都没死不是吗?死了也不能上网了。死的不是我们又与我们何干!
感谢伟大的毛主席为我们现在的人解决了相当多的问题,比如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生存空间狭小等等~~~~~
伟大的毛主席泽被苍生,毛主席万岁~~~~~
楼上的是在说反话吗?
如果不是反话,那说出这些话的人,毫无疑问是个神经病。
当时没我,我还没出生呢,但我听长辈们说四川自古以来就是天府之国,旱涝保收,可是59年至62年四川还是死了很多人,“自然”灾害以后我们一个生产队整整死了130多人,很多人家都绝户了,我还听说,他们都是老实巴交忠厚的好人。我还听说有一个老太太的女儿死了,她没办法用她女儿的肉充饥,我还听说有人在地里摘芍菜(一种野菜)生吃,被饿死在了地里(野菜都长出来了怎么就没有庄稼呢,怪事啊!!),我害听说伟大的党要我们这里种双季稻(怪事啊,大旱年头的冬天还能种谷子),我还听说有人晚上悄悄的煮野菜吃被干部们端走了锅,我还听说就是在这种灾害下我们这里的成年人还得晚上被组织起来背红宝书,但另一个知识份子家里的书(其中有很多甚至是满清时期的手抄本)却被送到公社大食堂里当柴烧,至于知识份子本人天天还得跪板凳、揪斗。我还听说当时我们国家有一个特殊的知识份子,他的书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书,光是稿费就过亿了。
无语问苍天。
让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牢记历史,强国富民,
我爸爸这边有个大姐是那时侯太小了饿死的 妈妈那边好象也有一个大姐是饿死的 和大人聊天无意间知道的事情 就是发生在那几年
这鞋文章,分别都是金辉,曹树基,高华等著名教授写的文章,有很高的可信度和阅读价值,对于我们了解那段惨痛的往事,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大跃进后的大饥荒中被活活饿死的我们那3000万可怜的同胞!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和平时期的最大人为灾难,必将永载史册!
历史不会忘记那段悲惨的岁月。
在良心面前,中国人有太多的话要说。
已经半个世纪了,这么多可怜的同胞被活活饿死,我们当代的中国人竟然不闻不问,难道真的什么都没发生过?
如果一个伟人的称号要以3000万同胞的血泪和冤屈为代价,那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尽快为我们那3000万可怜的同胞给个满意的说法,是中华民族的良知的心愿!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
哎,三年人祸时期,中国人都快死光了,结果286还要搞什么计划生育.

真是笨,傻,蠢.没药救了。
我还听说就是在这种灾害下我们这里的成年人还得晚上被组织起来背红宝书,但另一个知识份子家里的书(其中有很多甚至是满清时期的手抄本)却被送到公社大食堂里当柴烧,至于知识份子本人天天还得跪板凳、揪斗。我还听说当时我们国家有一个特殊的知识份子,他的书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书,光是稿费就过亿了。
=========================================

59年就有红宝书背了,突出政治还没开始,四清也没开始,下乡就更没开始,阁下的乡下就开始背红小将都不定能背的东西.

阁下的乡下素质真真真真真是太太太太太太太高了.
至于知识份子本人天天还得跪板凳、揪斗。我还听说当时我们国家有一个特殊的知识份子,他的书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书,光是稿费就过亿了。
==========================================
外国小朋友,先向WW学好繁体中文在来装嫩反毛吧,别一口一个我们国家我们国家的,你的能力适合去香港\台湾做历史"正"剧的编剧.
人祸比天灾更可怕~
  回复
找相机的能:
  我不是出生在那个毛时代也无意去研究那个毛时代,我也没有说这几个事件是同时进行的,我只是拿几个真实发生的事件去对比,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我生在成都长在成都,这么大了连海也没看过(见实确实浅薄了一点),就更别说是什么外国小朋友了。如果您认为我所说的有不实之处,而又有机会到成都来的话,我必当带您采访我们村里的长辈们,看看我所说的是否有不实之处。
原帖由 找相机的熊 于 2006-8-28 13:44 发表
哎,三年人祸时期,中国人都快死光了,结果286还要搞什么计划生育.

真是笨,傻,蠢.没药救了。

是侬自己无耻的莫的救冽.
非洲过去的50年中人中增长差不多4倍,是不是非洲就不存在饥荒冽
原帖由 小飞猪 于 2006-8-28 22:03 发表

是侬自己无耻的莫的救冽.
非洲过去的50年中人中增长差不多4倍,是不是非洲就不存在饥荒冽


非洲面积3020万平方公里,除去撒哈拉沙漠之类的无人区,总还有2000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7.3亿,恐怕说不上多吧,而且非洲人口分布也是很不平衡的。所以您这个例子没啥可比性。
苦的都是人民
可见只要阁下用功,在反毛方面必定事业有成前途不可限量啊.
原帖由 找相机的熊 于 2006-8-29 11:27 发表


你眼睛长屁眼里了?那真是没救了诶.

LZ的帖子里明确指出三年天灾,全国人口死亡3000万到4000万.

当时中国6亿人口.死了3000万,什么概念?你周围2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玩完了.
就这样是不是快赶上花生米黄金 ...

看来对于侬来说莫有最无耻只有更加无耻.
非洲50年代人口不过2亿出头,现在是7亿多,难道这么多年非洲不存在饥荒\战乱\种族屠杀
\瘟疫.?
最简单的事实;非洲在过去的50年代里是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即便在现在也处于前所未有的人口爆炸时期.
看来对于侬来说莫有最无耻只有更加无耻.
非洲50年代人口不过2亿出头,现在是7亿多,难道这么多年非洲不存在饥荒\战乱\种族屠杀
\瘟疫.?
最简单的事实;非洲在过去的50年代里是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即便在现在也处于前所未有的人口爆炸时期.


说你眼睛长到屁眼里了还要犟.
楼主所说的死人高峰期正是马被批斗的前后.
A在同一时期人快死光了是毛主席的错.
B对计划生育批驳也是毛主席的错.


请一群眼睛长错地方的无耻东西选择好A或B在来谈观点OK?
不要老拿人家非洲那种毫无可比性的数据来谈中国一个时期的事情.
如果我们争论三年自然灾害到底是饿死了2000万还是3000万:那就和日本人考证1937年在南京到底是杀了20万还是30万一样不可原谅
这种言论台湾人信也就罢了,我们就在大陆,怎么能没有调查就乱说话呢?
的确有饿死人的事,某些地方死的还不少,3000万就太离谱了吧?我老家上百万的人口,我问问那个年代的人,没见过有真饿死的,可能是他们见的少,不过他们也说:确实经常没有粮食,但人是有脑子的,榆树叶地瓜叶都能吃,怎么着也不容易饿死吧
记得以前还真有人照着个说法较真,结果算出来那个年代四川人差不多应该死了一半,有些县甚至应该死绝了才凑出这个数,岂不很可笑?
原帖由 找相机的熊 于 2006-8-28 13:47 发表
我还听说就是在这种灾害下我们这里的成年人还得晚上被组织起来背红宝书,但另一个知识份子家里的书(其中有很多甚至是满清时期的手抄本)却被送到公社大食堂里当柴烧,至于知识份子本人天天还得跪板凳、揪斗。我还 ...


别当真,楼主估计并没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对其中的内容更不清楚,才会出现红宝书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