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地震带来“意识震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8:56:21
地震带来“意识震撼”  
杰弗里·约克/文

    重庆汽车俱乐部富裕的成员们通常习惯在城市驾驶豪华的奔驰车,周末悠闲地旅游。
    汶川地震后,他们驱车500公里,满载药品和食品赶赴灾区,给无家可归的幸存者送去救援物资。
    在没有私人慈善和社群活动传统的中国,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势态在四川地震中诞生:大规模的基层志愿者运动。
    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乐山退伍军人绍志在电视上看到灾难报道后,向家人表示,他不能坐视,要去帮助他们。他和十几个朋友花了4000多元购买水、药品、面包和方便面,用一辆租用的卡车和四辆私家车,通宵赶赴灾区。
    这位退伍军人和那些奔驰车主是庞大的中国志愿者中的一员,数以十万计的志愿者涌入灾区,带来源源不断的私人救助。大部分志愿者是独立身份、自费、自主协作的,与中国传统的政府救援体系形成鲜明对比。
    仅在绵阳就有超过9000名志愿者,其中包括数百名来自遥远省份的志愿者,他们发起“红丝带行动”帮助地震灾民。在两万流离失所幸存者避身的体育馆,他们捐献衣物或者提供医疗援助。私人救援车队源源不断,警方只得命令其为救护车和紧急车辆让路。
    目前,中国人已经捐献超过1.92亿美元帮助大约1000万受地震影响的民众。有人甚至租用推土机、起重机和打洞机,开到灾区搜寻瓦砾下的幸存者。
    数以千计的民众排几个小时的长队献血。在成都和上海,当地数十个血库两天之内就达到最高容量,被迫谢绝数名献血者。
    这一切都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其民族主义更为仁慈和富于同情心的有力证据。地震以及中国的应对令中国的国际形象变得柔和起来。
    同时,地震志愿者的独立活动可能是中国民众改变社会观念的一个信号。
    艾伯塔大学政治学家姜文然表示,“这是一个转折点,这对中国的公民社会、志愿者和慈善工作非常积极。民众上升到更高的道德层面。他们感同身受,一个更开放、更透明的社会在动员民众采取积极行动。”
    姜文然表示,很多志愿者生于1980年代,不曾经历过革命的热情和前几代人的艰苦。在此以前,他们似乎对社会工作或社会活动并不感兴趣,这是物质的一代,以金钱为导向的一代,他们似乎并不关心其他人。
    如今却证明他们其实关心其他人,和“9.11”后的美国人一样,他们的情感喷薄而出。“这场地震对民众产生全国性的效果。它在大量民众当中产生意识震撼。”


原载《海外文摘》(下半月)7月号地震带来“意识震撼”  
杰弗里·约克/文

    重庆汽车俱乐部富裕的成员们通常习惯在城市驾驶豪华的奔驰车,周末悠闲地旅游。
    汶川地震后,他们驱车500公里,满载药品和食品赶赴灾区,给无家可归的幸存者送去救援物资。
    在没有私人慈善和社群活动传统的中国,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势态在四川地震中诞生:大规模的基层志愿者运动。
    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乐山退伍军人绍志在电视上看到灾难报道后,向家人表示,他不能坐视,要去帮助他们。他和十几个朋友花了4000多元购买水、药品、面包和方便面,用一辆租用的卡车和四辆私家车,通宵赶赴灾区。
    这位退伍军人和那些奔驰车主是庞大的中国志愿者中的一员,数以十万计的志愿者涌入灾区,带来源源不断的私人救助。大部分志愿者是独立身份、自费、自主协作的,与中国传统的政府救援体系形成鲜明对比。
    仅在绵阳就有超过9000名志愿者,其中包括数百名来自遥远省份的志愿者,他们发起“红丝带行动”帮助地震灾民。在两万流离失所幸存者避身的体育馆,他们捐献衣物或者提供医疗援助。私人救援车队源源不断,警方只得命令其为救护车和紧急车辆让路。
    目前,中国人已经捐献超过1.92亿美元帮助大约1000万受地震影响的民众。有人甚至租用推土机、起重机和打洞机,开到灾区搜寻瓦砾下的幸存者。
    数以千计的民众排几个小时的长队献血。在成都和上海,当地数十个血库两天之内就达到最高容量,被迫谢绝数名献血者。
    这一切都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其民族主义更为仁慈和富于同情心的有力证据。地震以及中国的应对令中国的国际形象变得柔和起来。
    同时,地震志愿者的独立活动可能是中国民众改变社会观念的一个信号。
    艾伯塔大学政治学家姜文然表示,“这是一个转折点,这对中国的公民社会、志愿者和慈善工作非常积极。民众上升到更高的道德层面。他们感同身受,一个更开放、更透明的社会在动员民众采取积极行动。”
    姜文然表示,很多志愿者生于1980年代,不曾经历过革命的热情和前几代人的艰苦。在此以前,他们似乎对社会工作或社会活动并不感兴趣,这是物质的一代,以金钱为导向的一代,他们似乎并不关心其他人。
    如今却证明他们其实关心其他人,和“9.11”后的美国人一样,他们的情感喷薄而出。“这场地震对民众产生全国性的效果。它在大量民众当中产生意识震撼。”


原载《海外文摘》(下半月)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