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任用赖幸媛,不是大胆是小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58:37
梁文道:马英九任用赖幸媛,不是大胆是小心2008年05月06日 08:32南方都市报
马英九上台之初,很多人都觉得春天快要来了。尤其台湾蓝营的支持者,更是深深地呼了口气,以为日后总算可以免去岛内省籍意识主导的恶斗,岛外两岸间的壁垒深锁。可是好景不常,正当萧万长和胡主席见过面才没多久,江丙坤还在大陆感谢台商力挺“马萧配”的时候,马英九竟然找来曾经紧随李登辉深绿路线的“台联”健将赖幸媛出掌“陆委会”,成了江丙坤的上司。一时间骂声四起,不只人在大陆的江丙坤错愕不满,就连曹兴诚和郭台铭等商界巨头都公开反对,国民党内的愤慨就更是不在话下了。

单从策略而言,这招人事棋本来是下得很漂亮的。一来可以在两岸气氛和缓(有人甚至会认为局势正在“趋统”)的情态下为自己留一手“硬”的,以备日后形势有变。二来它又起到了笼络绿营那500万“基本盘”的作用,使他们对国民党的两岸政策稍稍宽心。三来它则有美好马萧政府的作用,再次显示他们不独不统的超然,用人不问背景出身的大度;虽手握行政立法大权,完全执政,但仍不忘做个“全民总统”。

可是这么巧的高招打了出来,为什么还会惹来如此巨大的责难声呢?乃至于马英九连位子都还没坐上,就先已遭到“他到底懂不懂执政”的质疑呢?

马英九现在面对的困局其实反映了民主政制的一些难题。我们知道经过选举上台的政党,除非遇上得票不过半数之类的情况,否则是用不着找外人组织联合政府的。尤其以国民党这回胜选幅度之大,马英九大可在“内阁”人选上全面起用己营人马,让台湾政坛一片蓝天。但是在一个存在着严重政治分歧的社会里面,一个胜选的执政党却又必须小心在意反对派的感受,特别是在反对派虽死不僵余威犹在的情形底下。一方面,胜选者大可自称代表了主流民意,要完全依照民意的授权行事;另一方面,民主的基本精神又告诉我们要防止大多数的专政,要尊重少数派的意愿。赖幸媛任命事件所引起的风风雨雨,正好突显了这个两难的处境。假如马英九很刚硬地挺赖到底,反而会被他的选民认为不够魄力;但他若受压软化,绿营的支持者则会觉得他不是个能够包容异己的领导人了。

要解决这种局面没有多少原则理论可言,通常靠的就是政治人物的智慧与手段。不过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追问那个令到马英九进退维谷的“政治分歧”到底是什么;它当然就是人所共知的蓝绿之别、“统独”之争了。马英九找深绿背景的赖幸媛主管两岸事务,他的前设就是这条割裂台湾的分野仍然存在,国民党的大胜没有根本转移台湾政坛光谱的轴线,所以他才要以这一步怪招表明自己不统不独的中立态度,尽量让一切保持原状。

我觉得赖幸媛任命事件的根本问题正出在马英九的这个判断之上。他以为经过一轮强弱悬殊的选举之后,传统的政治分歧依然没变。这个判断太过保守了,完全忽略了政局动态演化的可能。不是说绿营全部蒸发掉了,更不是说台湾人选出了国民党就表示人心盼统,而是国民党的胜利多少说明了选民期望看到第三条道路的出现。在大陆提出的“一国两制”与深绿坚守的“独立建国”之间,台湾人想要见到的未必是不统不独的无所作为,而是两个极端间更广阔空间的存在。面对统一和“台独”这两种立场,马英九本来可以构造出全新的方向,推出有国民党特色的新选择,不只给对岸多一种参考,也消灭了深绿原教旨主义主导议题的能量。可惜他没有,他这一步貌似均衡蓝绿的人事任命反映的不是大胆,而是过分的保守和小心;人家想你画出新的颜色,结果你只是在一片蓝彩中抹上几许绿点;蓝还是蓝,绿还是绿。梁文道:马英九任用赖幸媛,不是大胆是小心2008年05月06日 08:32南方都市报
马英九上台之初,很多人都觉得春天快要来了。尤其台湾蓝营的支持者,更是深深地呼了口气,以为日后总算可以免去岛内省籍意识主导的恶斗,岛外两岸间的壁垒深锁。可是好景不常,正当萧万长和胡主席见过面才没多久,江丙坤还在大陆感谢台商力挺“马萧配”的时候,马英九竟然找来曾经紧随李登辉深绿路线的“台联”健将赖幸媛出掌“陆委会”,成了江丙坤的上司。一时间骂声四起,不只人在大陆的江丙坤错愕不满,就连曹兴诚和郭台铭等商界巨头都公开反对,国民党内的愤慨就更是不在话下了。

单从策略而言,这招人事棋本来是下得很漂亮的。一来可以在两岸气氛和缓(有人甚至会认为局势正在“趋统”)的情态下为自己留一手“硬”的,以备日后形势有变。二来它又起到了笼络绿营那500万“基本盘”的作用,使他们对国民党的两岸政策稍稍宽心。三来它则有美好马萧政府的作用,再次显示他们不独不统的超然,用人不问背景出身的大度;虽手握行政立法大权,完全执政,但仍不忘做个“全民总统”。

可是这么巧的高招打了出来,为什么还会惹来如此巨大的责难声呢?乃至于马英九连位子都还没坐上,就先已遭到“他到底懂不懂执政”的质疑呢?

马英九现在面对的困局其实反映了民主政制的一些难题。我们知道经过选举上台的政党,除非遇上得票不过半数之类的情况,否则是用不着找外人组织联合政府的。尤其以国民党这回胜选幅度之大,马英九大可在“内阁”人选上全面起用己营人马,让台湾政坛一片蓝天。但是在一个存在着严重政治分歧的社会里面,一个胜选的执政党却又必须小心在意反对派的感受,特别是在反对派虽死不僵余威犹在的情形底下。一方面,胜选者大可自称代表了主流民意,要完全依照民意的授权行事;另一方面,民主的基本精神又告诉我们要防止大多数的专政,要尊重少数派的意愿。赖幸媛任命事件所引起的风风雨雨,正好突显了这个两难的处境。假如马英九很刚硬地挺赖到底,反而会被他的选民认为不够魄力;但他若受压软化,绿营的支持者则会觉得他不是个能够包容异己的领导人了。

要解决这种局面没有多少原则理论可言,通常靠的就是政治人物的智慧与手段。不过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追问那个令到马英九进退维谷的“政治分歧”到底是什么;它当然就是人所共知的蓝绿之别、“统独”之争了。马英九找深绿背景的赖幸媛主管两岸事务,他的前设就是这条割裂台湾的分野仍然存在,国民党的大胜没有根本转移台湾政坛光谱的轴线,所以他才要以这一步怪招表明自己不统不独的中立态度,尽量让一切保持原状。

我觉得赖幸媛任命事件的根本问题正出在马英九的这个判断之上。他以为经过一轮强弱悬殊的选举之后,传统的政治分歧依然没变。这个判断太过保守了,完全忽略了政局动态演化的可能。不是说绿营全部蒸发掉了,更不是说台湾人选出了国民党就表示人心盼统,而是国民党的胜利多少说明了选民期望看到第三条道路的出现。在大陆提出的“一国两制”与深绿坚守的“独立建国”之间,台湾人想要见到的未必是不统不独的无所作为,而是两个极端间更广阔空间的存在。面对统一和“台独”这两种立场,马英九本来可以构造出全新的方向,推出有国民党特色的新选择,不只给对岸多一种参考,也消灭了深绿原教旨主义主导议题的能量。可惜他没有,他这一步貌似均衡蓝绿的人事任命反映的不是大胆,而是过分的保守和小心;人家想你画出新的颜色,结果你只是在一片蓝彩中抹上几许绿点;蓝还是蓝,绿还是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