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之谜: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25:38
2008年03月12日 07:56新华网
核心提示:百团大战在进行期间,获得了全国抗日战线的一致高度评价,“后方的同胞们为此感奋到流泪”,也获得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好评。但让人们感到十分困惑的是,这一伟大的爱国壮举,在历史上却饱蒙冤屈。
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一说1940年12月5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一次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给研究者留下了不少难以解开的谜。
谜之一:八路军为什么会进行大兵团作战

百团大战之前,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一直以小规模的游击战著称。为什么到1940年八路军会发动大兵团作战的百团大战呢?
首先,是为了遏制险恶的妥协投降与分裂逆流。
1940年,日本急于将侵华战争告一阶段,以集结更多的兵力南下,夺取英法在东南亚和南亚的殖民地。为此,日军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拉拢蒋介石、汪精卫政权。一方面扶植汪精卫伪政权,加紧与蒋介石政权“和谈”;另一方面在桂南、粤北、河套、鄂北、鄂西发动新的攻势,对重庆进行持续半年多的大轰炸,并扬言要攻打重庆、昆明、西安……
中共极其担忧蒋、汪“统一投降、统一反共(毛泽东1940年7月6日语)”、“中日联合‘剿共’(毛泽东1940年11月9日语)”,希望通过八路军的英勇抗战事迹激励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减少蒋介石政权投降的可能性。
其次,是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
至1940年夏,日军在华北地区建立了3000余个据点、1万多个碉堡、5000余公里铁路、3万余公里公路。这种严密而便捷的军事网络,使兵力有限的日军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把抗日根据地与其他地区、根据地与根据地之间隔离开来。八路军被日军封锁在各个穷乡僻壤,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因此,刘伯承把日军的上述部署称之为“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
由于日军的据点相互呼应,要打破这种“囚笼政策”,就不能只在部分地区发起攻击,而必须在比较广阔的地区同时发起攻击。
再次,八路军的队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40年6月7日,八路军总部公开宣布:抗战以来,八路军正规部队已由3年前的4万多人发展到50万人,创造了包括将近1亿人口的解放区和游击区。八路军总部还于1940年7月7日公布:3年来八路军收复县城150座,毙、伤、俘敌伪40万人。抗击的日军达40万,占侵华日军总人数的58%,并抗击了全部伪军。
八路军的实力还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中得到了体现。1939年冬季和1940年春,八路军对顽固派的进攻进行了自卫反击,阎锡山的晋军因此而遭受重创,朱怀冰的第九十七军基本被歼灭,石友三的第六十九军大部被歼。彭德怀认为,“在打了反磨擦战役之后,必须打反日的百团大战,表示我们是为了抗日才反磨擦的。这才能争取广大的中间势力。”
谜之二:为什么没有中央军委的批示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联名签署的破击正太铁路的《战役预备命令》下发给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并报中央军委。
那么,为什么又未见中央军委的批示呢?
毛泽东在1938年5月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干涉到下级的具体事项,例如战役战斗的具体部署等等,同样是有害的。因为这些具体事项,必须按照随时变化随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去做,而这些具体情况,是离得很远的上级机关无从知道的。这就是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
具体到百团大战,聂荣臻说:“破袭正太路,或者破袭平汉路,这是游击战争中经常搞的事情。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种日常工作,不涉及什么战略问题。这样的作战计划,军委是不会反对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朱、彭、左7月22日下达的《战役预备命令》已经是“命令”,表明当时并没有必须经过中央军委批准后才能组织这种战役的程序。
必须指出的还有,百团大战在当时是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正式肯定的。
中共中央书记处曾于1940年9月10日发布《中央关于击敌和友的军事行动总方针的指示》,要求华北“应扩大百团战役行动”,山东和华中地区“应仿照华北百团大战先例”,“组织一次至几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对敌进攻行动”。
1940年9月18日和9月20日,延安各界连续举行两次大规模的群众集会,隆重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中央军委副主席王稼祥在9月18日的集会上发表了《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的讲话。毛泽东出席了9月20日的集会。
1940年12月2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从延安致电彭德怀:“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告结束,蒋介石正发动反共高潮,我们尚须利用百团大战的声势去反对他。”
谜之三:为什么正太战役会扩大成为百团大战
从7月22日发布预备命令到最后下达行动命令,八路军总部部署的都是20来个团参加的正太战役。直到8月22日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首次对战情进行综合整理时,彭德怀、左权才意外地发现共有105个团参加了这次战役。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的名词――“百团大战”。
为什么正太战役会扩大成为百团大战?
首先,是因为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
根据“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不但八路军总部只部署了20来个团参战,各集团同样也只具体部署了部分部队参战。因此,“百团大战”实际上不是由任何人和任何一级机构发动的,而是华北八路军全体将士积极主动参战的结果。
百团大战还有人数与八路军正规部队相当或更多的游击队和民兵参加,并有至少20万民众参加,这更是根据地军民积极参战的结果。山西阳泉的老民兵王德顺说:“我们实在是受够了汉奸和小日本的气了!听说正规部队要打日本人,能拿起武器的人全跟着部队跑。”
这样的百团大战,实际上较之八路军总部或其他统帅部正式部署的百团大战更为宝贵,更为伟大,是最值得中华民族弘扬的民族精神。
其次,是由破袭正太铁路的目标所决定的。
正太铁路,以河北石家庄为起点,山西太原为终点,连接平汉、同蒲二路,全长243公里,其中在山西境内170.7公里。百团大战爆发时,沿线驻有以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司令部驻阳泉)为主的日军共3600余人。但在百团大战爆发当晚,正好有1200名退伍日军在回国途中到达正太路,其中,400人进入阳泉,800人进入娘子关。
显而易见,要对正太路进行比较大的破坏,就必须割断正太路日军与其他地区日军的联系。因此,105个团参战虽出乎意料,但参战部队数倍于主战场上的20来个团是可以肯定的。
再次,大破袭带来大战机,促进了更多的部队参战。
8月20日22时,八路军在以正太路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时发起攻击,战区内日军一片混乱,很多日军长期高枕无忧的目标成为八路军的攻击对象。
号称“天下第九关”的三晋门户娘子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曾经为日军师团司令部驻地。由于长期未受攻击,1940年,这里只驻有一个中队级的守备队。在百团大战中,娘子关成为八路军首轮攻击的主要目标。8月21日中午,八路军将士骄傲地把中国国旗插到了娘子关上。这一图片与消息在各报刊出,全国军民大受鼓舞。
正太路日军指挥中心阳泉也受到干扰性的袭击,八路军袭击部队占据距日军旅团司令部仅300米远的庙高地,而且据守达四日之久。遗憾的是,装备太差的八路军只能用步枪向阳泉城射击,对城内日军形不成真正的威胁。
在正太路外围,由于平汉路、同蒲路及铁路沿线主要公路也同时受到攻击,在8月28日前,日军一直没能派出部队前来增援正太路。
在这种背景下,战区内那些小据点、铁路、公路、桥梁、电线杆,绝大多数成为八路军、游击队和群众进行破袭的对象,参战部队因此也就越来越多。
谜团四:百团大战的时间为什么一再延长
八路军总部对于百团大战最初并没有规定战期,只是在预备命令中要求从部队出动之日起准备一个月的粮食,这大体可理解为作战一周左右。因此,一二九师8月17日下达的作战指示要求:“必须保证从廿日廿二时开始连续破击至少五天或七天,并争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摧毁任务。”
那么,百团大战为什么又打了这么久呢?
首先,是大好战机延长了作战时间。
战斗打响后的几天内,战区内日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八路军完全控制了战场上的局势。为了争取更大的战果,8月24日,“集总令正太破击必须坚持至少半个月(15天)之久”。
8月26日,八路军放弃苦守了七天七夜的狮脑山。阳泉日军开始出击。
8月28日,八路军放弃了对娘子关的争夺。河北日军开始进入山西。
8月30日,日军开始实施“晋中作战”,来自晋南的6000多名日军以500人左右为一路,阻击从正太路返回太行山根据地的军民,一度威胁到转移至卷峪沟的中共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局势开始紧张起来。
根据敌情变化,八路军总部于9月2日下令自次日起全线转移,各种战斗于9月10日全部结束。
其二,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发动了第二阶段的战斗。
百团大战前期的胜利,使彭德怀产生了开展第二阶段战斗的想法。他于8月31日向贺龙、关向应、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征求意见,并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询问是否可以彻底摧毁正太路和同蒲路部分路段,使晋西北、晋察冀、太行山三大根据地联成一片。
这一估计过于乐观,但扩大战果是完全可能的。1940年9月16日,朱、彭、左联名下达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作战命令。这一命令要求:一、继续破坏敌寇交通;二、克复深入我基本根据地内之某些据点。
9月20日夜,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战斗打响。
其三,反“扫荡”和扩大政治影响使百团大战延长至1941年1月下旬才最后结束。
为了对百团大战实施报复,日军于1940年9月底部署了一场“毁灭战”。编入战斗序列的部队多达5个师团、10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骑兵旅团,实际出动兵力约15万。
在这种背景下,百团大战转入反“扫荡”阶段。
10月28日,日第三十六师团冈崎大队在一度窜入关家垴,这个地方距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武乡砖壁村仅十多里山路。此时,陈赓所率的七十二、一十六、三十八、二十五共4个团正在八路军总部附近地区休整。冈崎大队一到关家垴,便被八路军包围起来了。
关家垴战斗于10月30日凌晨4时打响,时在前线的三八六旅参谋长周希汉说:“经两昼夜的激战,发动了十七八次猛烈攻击,多次进行白刃格斗,终于将敌占山头周围有工事的高地完全占领。冈崎大队六百余人几乎全部被歼灭,仅在关家垴的山上,敌人留下的尸体就有二百八十余具,还有尸灰三大堆。可见敌人败得多么惨重。”
八路军的伤亡情况也很严重,连同阻击部队在内,共伤亡六百余人,关家垴战斗因此而成为百团大战受到批评最多的一次战斗。
不容忽视的是,日军更加承受不了一次战斗死亡数百人的损失,关家垴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2日,华北方面军匆匆宣布结束全面“扫荡”,关家垴战斗因此而成为百团大战主要战斗结束的标志。12月10日,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发布了《百团大战总结战绩》,事实上宣告了百团大战的结束。由于战绩统计截止日期为12月5日,因此,史学界不少人以12月5日为百团大战结束的标志。
此后,一方面,各根据地的反“扫荡”战斗仍在继续;另一方面,由于此时的国共关系特别紧张,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也要求“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告结束”。于是,八路军各部一方面继续反“扫荡”,另一方面抓住机会继续打破袭战和伏击战,直至1941年1月24日晋西北根据地粉碎日军的反“扫荡”,百团大战才最后结束。
谜之五:百团大战在历史上为什么引起了那么多的批评和非议
百团大战在进行期间,获得了全国抗日战线的一致高度评价,“后方的同胞们为此感奋到流泪”(1940年9月19日《新华日报》社论援引重庆某晚报语),也获得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好评。但让人们感到十分困惑的是,这一伟大的爱国壮举,在历史上却饱蒙冤屈。
首先应当指出,像任何一场战役一样,百团大战也存在着不少主观设想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失误,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对这些失误和错误,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加以指出,是很有必要的。在百团大战进行过程中,八路军总部和各作战部队就不断地做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在实际战斗中不断地调整不恰当的计划与要求。
其次,由于日军的疯狂报复,百团大战的确加剧了华北根据地和八路军的困难,这种困难的程度,今人很难想象。如1943年3月,彭德怀在左权县一个村庄召集一个地方干部会议,与会者饿得连坐都坐不稳,彭德怀只好请大家躺在炕上开会。在这种背景下,对百团大战出现一些情绪化的批评意见,也可以理解。
最为根本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时出现将某个观点绝对化的错误思想倾向。在这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影响下,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式似乎只有一种,就是那种“扑一下就跑”的游击战,百团大战因而成为一个严重“错误”。再加上1959年以来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和“文革”期间对老帅、老将的错误批判,百团大战这一抗日壮举更加被扭曲得不堪回首。
历史不可能永远被扭曲,今天的中国人又像百团大战期间的中国人那样,对百团大战及其领导者、指挥者、参战者和支持者充满敬意。百团大战所产生的良好政治影响,无可替代,弥久愈珍。2008年03月12日 07:56新华网
核心提示:百团大战在进行期间,获得了全国抗日战线的一致高度评价,“后方的同胞们为此感奋到流泪”,也获得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好评。但让人们感到十分困惑的是,这一伟大的爱国壮举,在历史上却饱蒙冤屈。
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一说1940年12月5日),八路军在华北进行了一次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给研究者留下了不少难以解开的谜。
谜之一:八路军为什么会进行大兵团作战

百团大战之前,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一直以小规模的游击战著称。为什么到1940年八路军会发动大兵团作战的百团大战呢?
首先,是为了遏制险恶的妥协投降与分裂逆流。
1940年,日本急于将侵华战争告一阶段,以集结更多的兵力南下,夺取英法在东南亚和南亚的殖民地。为此,日军采取威逼利诱的方式拉拢蒋介石、汪精卫政权。一方面扶植汪精卫伪政权,加紧与蒋介石政权“和谈”;另一方面在桂南、粤北、河套、鄂北、鄂西发动新的攻势,对重庆进行持续半年多的大轰炸,并扬言要攻打重庆、昆明、西安……
中共极其担忧蒋、汪“统一投降、统一反共(毛泽东1940年7月6日语)”、“中日联合‘剿共’(毛泽东1940年11月9日语)”,希望通过八路军的英勇抗战事迹激励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减少蒋介石政权投降的可能性。
其次,是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
至1940年夏,日军在华北地区建立了3000余个据点、1万多个碉堡、5000余公里铁路、3万余公里公路。这种严密而便捷的军事网络,使兵力有限的日军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把抗日根据地与其他地区、根据地与根据地之间隔离开来。八路军被日军封锁在各个穷乡僻壤,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因此,刘伯承把日军的上述部署称之为“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
由于日军的据点相互呼应,要打破这种“囚笼政策”,就不能只在部分地区发起攻击,而必须在比较广阔的地区同时发起攻击。
再次,八路军的队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40年6月7日,八路军总部公开宣布:抗战以来,八路军正规部队已由3年前的4万多人发展到50万人,创造了包括将近1亿人口的解放区和游击区。八路军总部还于1940年7月7日公布:3年来八路军收复县城150座,毙、伤、俘敌伪40万人。抗击的日军达40万,占侵华日军总人数的58%,并抗击了全部伪军。
八路军的实力还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中得到了体现。1939年冬季和1940年春,八路军对顽固派的进攻进行了自卫反击,阎锡山的晋军因此而遭受重创,朱怀冰的第九十七军基本被歼灭,石友三的第六十九军大部被歼。彭德怀认为,“在打了反磨擦战役之后,必须打反日的百团大战,表示我们是为了抗日才反磨擦的。这才能争取广大的中间势力。”
谜之二:为什么没有中央军委的批示
1940年7月22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联名签署的破击正太铁路的《战役预备命令》下发给聂荣臻、贺龙、关向应、刘伯承、邓小平,并报中央军委。
那么,为什么又未见中央军委的批示呢?
毛泽东在1938年5月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写道:“……干涉到下级的具体事项,例如战役战斗的具体部署等等,同样是有害的。因为这些具体事项,必须按照随时变化随地不同的具体情况去做,而这些具体情况,是离得很远的上级机关无从知道的。这就是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
具体到百团大战,聂荣臻说:“破袭正太路,或者破袭平汉路,这是游击战争中经常搞的事情。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种日常工作,不涉及什么战略问题。这样的作战计划,军委是不会反对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朱、彭、左7月22日下达的《战役预备命令》已经是“命令”,表明当时并没有必须经过中央军委批准后才能组织这种战役的程序。
必须指出的还有,百团大战在当时是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正式肯定的。
中共中央书记处曾于1940年9月10日发布《中央关于击敌和友的军事行动总方针的指示》,要求华北“应扩大百团战役行动”,山东和华中地区“应仿照华北百团大战先例”,“组织一次至几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对敌进攻行动”。
1940年9月18日和9月20日,延安各界连续举行两次大规模的群众集会,隆重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中央军委副主席王稼祥在9月18日的集会上发表了《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的讲话。毛泽东出席了9月20日的集会。
1940年12月22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从延安致电彭德怀:“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告结束,蒋介石正发动反共高潮,我们尚须利用百团大战的声势去反对他。”
谜之三:为什么正太战役会扩大成为百团大战
从7月22日发布预备命令到最后下达行动命令,八路军总部部署的都是20来个团参加的正太战役。直到8月22日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首次对战情进行综合整理时,彭德怀、左权才意外地发现共有105个团参加了这次战役。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光辉的名词――“百团大战”。
为什么正太战役会扩大成为百团大战?
首先,是因为根据地军民的抗日热情。
根据“战役和战斗的分散指挥原则”,不但八路军总部只部署了20来个团参战,各集团同样也只具体部署了部分部队参战。因此,“百团大战”实际上不是由任何人和任何一级机构发动的,而是华北八路军全体将士积极主动参战的结果。
百团大战还有人数与八路军正规部队相当或更多的游击队和民兵参加,并有至少20万民众参加,这更是根据地军民积极参战的结果。山西阳泉的老民兵王德顺说:“我们实在是受够了汉奸和小日本的气了!听说正规部队要打日本人,能拿起武器的人全跟着部队跑。”
这样的百团大战,实际上较之八路军总部或其他统帅部正式部署的百团大战更为宝贵,更为伟大,是最值得中华民族弘扬的民族精神。
其次,是由破袭正太铁路的目标所决定的。
正太铁路,以河北石家庄为起点,山西太原为终点,连接平汉、同蒲二路,全长243公里,其中在山西境内170.7公里。百团大战爆发时,沿线驻有以独立混成第四旅团(司令部驻阳泉)为主的日军共3600余人。但在百团大战爆发当晚,正好有1200名退伍日军在回国途中到达正太路,其中,400人进入阳泉,800人进入娘子关。
显而易见,要对正太路进行比较大的破坏,就必须割断正太路日军与其他地区日军的联系。因此,105个团参战虽出乎意料,但参战部队数倍于主战场上的20来个团是可以肯定的。
再次,大破袭带来大战机,促进了更多的部队参战。
8月20日22时,八路军在以正太路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时发起攻击,战区内日军一片混乱,很多日军长期高枕无忧的目标成为八路军的攻击对象。
号称“天下第九关”的三晋门户娘子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曾经为日军师团司令部驻地。由于长期未受攻击,1940年,这里只驻有一个中队级的守备队。在百团大战中,娘子关成为八路军首轮攻击的主要目标。8月21日中午,八路军将士骄傲地把中国国旗插到了娘子关上。这一图片与消息在各报刊出,全国军民大受鼓舞。
正太路日军指挥中心阳泉也受到干扰性的袭击,八路军袭击部队占据距日军旅团司令部仅300米远的庙高地,而且据守达四日之久。遗憾的是,装备太差的八路军只能用步枪向阳泉城射击,对城内日军形不成真正的威胁。
在正太路外围,由于平汉路、同蒲路及铁路沿线主要公路也同时受到攻击,在8月28日前,日军一直没能派出部队前来增援正太路。
在这种背景下,战区内那些小据点、铁路、公路、桥梁、电线杆,绝大多数成为八路军、游击队和群众进行破袭的对象,参战部队因此也就越来越多。
谜团四:百团大战的时间为什么一再延长
八路军总部对于百团大战最初并没有规定战期,只是在预备命令中要求从部队出动之日起准备一个月的粮食,这大体可理解为作战一周左右。因此,一二九师8月17日下达的作战指示要求:“必须保证从廿日廿二时开始连续破击至少五天或七天,并争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摧毁任务。”
那么,百团大战为什么又打了这么久呢?
首先,是大好战机延长了作战时间。
战斗打响后的几天内,战区内日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八路军完全控制了战场上的局势。为了争取更大的战果,8月24日,“集总令正太破击必须坚持至少半个月(15天)之久”。
8月26日,八路军放弃苦守了七天七夜的狮脑山。阳泉日军开始出击。
8月28日,八路军放弃了对娘子关的争夺。河北日军开始进入山西。
8月30日,日军开始实施“晋中作战”,来自晋南的6000多名日军以500人左右为一路,阻击从正太路返回太行山根据地的军民,一度威胁到转移至卷峪沟的中共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局势开始紧张起来。
根据敌情变化,八路军总部于9月2日下令自次日起全线转移,各种战斗于9月10日全部结束。
其二,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发动了第二阶段的战斗。
百团大战前期的胜利,使彭德怀产生了开展第二阶段战斗的想法。他于8月31日向贺龙、关向应、聂荣臻、刘伯承、邓小平征求意见,并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询问是否可以彻底摧毁正太路和同蒲路部分路段,使晋西北、晋察冀、太行山三大根据地联成一片。
这一估计过于乐观,但扩大战果是完全可能的。1940年9月16日,朱、彭、左联名下达了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作战命令。这一命令要求:一、继续破坏敌寇交通;二、克复深入我基本根据地内之某些据点。
9月20日夜,百团大战第二阶段的战斗打响。
其三,反“扫荡”和扩大政治影响使百团大战延长至1941年1月下旬才最后结束。
为了对百团大战实施报复,日军于1940年9月底部署了一场“毁灭战”。编入战斗序列的部队多达5个师团、10个独立混成旅团和1个骑兵旅团,实际出动兵力约15万。
在这种背景下,百团大战转入反“扫荡”阶段。
10月28日,日第三十六师团冈崎大队在一度窜入关家垴,这个地方距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武乡砖壁村仅十多里山路。此时,陈赓所率的七十二、一十六、三十八、二十五共4个团正在八路军总部附近地区休整。冈崎大队一到关家垴,便被八路军包围起来了。
关家垴战斗于10月30日凌晨4时打响,时在前线的三八六旅参谋长周希汉说:“经两昼夜的激战,发动了十七八次猛烈攻击,多次进行白刃格斗,终于将敌占山头周围有工事的高地完全占领。冈崎大队六百余人几乎全部被歼灭,仅在关家垴的山上,敌人留下的尸体就有二百八十余具,还有尸灰三大堆。可见敌人败得多么惨重。”
八路军的伤亡情况也很严重,连同阻击部队在内,共伤亡六百余人,关家垴战斗因此而成为百团大战受到批评最多的一次战斗。
不容忽视的是,日军更加承受不了一次战斗死亡数百人的损失,关家垴战斗结束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2日,华北方面军匆匆宣布结束全面“扫荡”,关家垴战斗因此而成为百团大战主要战斗结束的标志。12月10日,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发布了《百团大战总结战绩》,事实上宣告了百团大战的结束。由于战绩统计截止日期为12月5日,因此,史学界不少人以12月5日为百团大战结束的标志。
此后,一方面,各根据地的反“扫荡”战斗仍在继续;另一方面,由于此时的国共关系特别紧张,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也要求“百团大战对外不要宣告结束”。于是,八路军各部一方面继续反“扫荡”,另一方面抓住机会继续打破袭战和伏击战,直至1941年1月24日晋西北根据地粉碎日军的反“扫荡”,百团大战才最后结束。
谜之五:百团大战在历史上为什么引起了那么多的批评和非议
百团大战在进行期间,获得了全国抗日战线的一致高度评价,“后方的同胞们为此感奋到流泪”(1940年9月19日《新华日报》社论援引重庆某晚报语),也获得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好评。但让人们感到十分困惑的是,这一伟大的爱国壮举,在历史上却饱蒙冤屈。
首先应当指出,像任何一场战役一样,百团大战也存在着不少主观设想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失误,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对这些失误和错误,从总结经验教训的角度加以指出,是很有必要的。在百团大战进行过程中,八路军总部和各作战部队就不断地做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在实际战斗中不断地调整不恰当的计划与要求。
其次,由于日军的疯狂报复,百团大战的确加剧了华北根据地和八路军的困难,这种困难的程度,今人很难想象。如1943年3月,彭德怀在左权县一个村庄召集一个地方干部会议,与会者饿得连坐都坐不稳,彭德怀只好请大家躺在炕上开会。在这种背景下,对百团大战出现一些情绪化的批评意见,也可以理解。
最为根本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时出现将某个观点绝对化的错误思想倾向。在这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影响下,抗日战争的正确方式似乎只有一种,就是那种“扑一下就跑”的游击战,百团大战因而成为一个严重“错误”。再加上1959年以来对彭德怀的错误批判和“文革”期间对老帅、老将的错误批判,百团大战这一抗日壮举更加被扭曲得不堪回首。
历史不可能永远被扭曲,今天的中国人又像百团大战期间的中国人那样,对百团大战及其领导者、指挥者、参战者和支持者充满敬意。百团大战所产生的良好政治影响,无可替代,弥久愈珍。
百团 符合 老彭 一贯的风格 满分的开头 及格的中间 惨不忍睹的结尾 10年后的朝鲜运动战 重演了同样的场景。开头只是想破坏铁路 打破封锁 后来干脆就成了无目标 无节点 无秩序的三无战役了  与鬼子一起陷入混乱状态了
所谓“防止重庆投降”那是撞上了 我怀疑太行山的八路总部根本是背着延安发起的战役 不然百团结束后不会把那么多军事主官调回延安整顿思想
百团的问题就是完全的时机不对 八路的力量还不足以单独承担驱逐华北日军 在这之前搞这种大动作除了 给陆军大本营 提醒以前没有什么大用处 倒是把八路力量分散 攻坚能力差 指挥协同不好的 毛病暴露个干干净净 在随后的扫荡中八路的机动兵力蒙受了空前的损失一些地区直到47年才恢复到 40年的水平,不论从哪个角度说,这损失都太可惜了。

算了还是少说两句 毕竟这已经是抗战最漂亮的一战了 希望大家记住一个日期 40年 8月20日夜 百团 开始 这一天被日军称为 挖心日
这已经是抗战最漂亮的一战:handshake
是一个政治仗。彭被认为搞华北独立王国
原因至少有三个面,一是当时以八路军的装备和战斗力,发动这样一场大战役,属于超负荷运转,在大量歼灭敌人的同时,自身的损失也不少,对于正在一步步壮大的八路军和敌后根据地来说,负面影响太大.二是通过这一场役,使得八路军过早的暴露了自己的实力,比如战斗力和民众动员能力,这是小日本和老蒋先前不曾想到的.随后小日本开始对八路军和敌后根据地展开报复,大量根据丢失,使得八路军在敌后的生存面临相严重的困难,而老蒋则在41年策划皖南事变,意图就是削弱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三是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是彭,而59年彭因庐山会议受到批判,百团大战自然也招致了大量的批评.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苛责英雄,原谅叛徒?
百团大战开头的胜利是大家公认的,后来扩大也不是彭德怀的责任。
还有个小问题:
43年由于反扫荡而饥饿,关40年的百团大战什么事?
三是百团大战的指挥者是彭,而59年彭因庐山会议受到批判,百团大战自然也招致了大量的批评.

倒因为果  百团 本身就是场军事灾难 现在有种说法 就是说gmd军队是所谓 一次性 军队 即是说它的装备不足以应付长期战争 但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 gcd在这方面的情况比gmd还要严重 因为他的补给渠道基本就是0 所以如果想取得对日军的有价值的胜利 必须避免消耗战 但是百团第1阶段之后就偏偏成了消耗战 八路的损失可以说是永久性 但是却没有让日军丧失进攻能力 换句话说  双方态势没有改变 百团的消耗决定了以后八路只能采取一种更残酷更艰苦的方式与日军纠缠 华北的战事在随后3年里变成饿鬼之间的战争 成了一个死局 直到44年日军认输,退出了这个修罗场。
百团大战光荣伟大:
1. 让日军看到了我国人兄弟虽然阋墙于前,却能一致对外于后的民族性,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生存能力,对日军进行了一定的牵制,间接地保卫了更广大地区。他们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比如彭总。
2. 从一党之私的角度来看,没有百团大战,TG在理论上都无法在全民族抗战的道德制高点上抬头。最后人家说你窃取大陆,今天的小左们都会无地自容。
3.当时国民政府还是有军响给的,他们在尽军人的天职,怎么会指责?
什么叫军事灾难?就是非洲埃塞的黑人都知道要抵抗意大利侵略军。难道明知无法让日军丧失进攻能力,改变不了势态就不打了?打得不好也比不打强。
这里的奇谈怪论很多!对侵略者的反击竟有这么多的非议。所谓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遭受重大损失而削弱实力,疯狂报复陷入困难。试问世界上哪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不带来这样的后果?历史上处于弱势的反抗者往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势和行动给那些胆小怕事的卖国者一记响亮的耳光!
所谓暴露实力一说实在无耻。你跟侵略者打不打,打就要暴露实力,不打才不暴露实力呢!
怕暴露实力,干脆别打!
至于说帮了蒋介石等理由,都没法说。那种人就能一面说国民党不抗战,一面说打日本帮了国民党。
原帖由 reinheart 于 2008-3-12 17:16 发表
百团的消耗决定了以后八路只能采取一种更残酷更艰苦的方式与日军纠缠 华北的战事在随后3年里变成饿鬼之间的战争 成了一个死局 直到44年日军认输,退出了这个修罗场。...

这个说法也没法认同。
日军在华北的兵力和部队质量不断下降,到44年那是因为要投入更重要的站场:一号作战,而兵力不足,所以从华北抽调了一半儿的兵力,并不是什么在华北熬不住了认输了。要知道,为了发动一号作战,本来华北日军计划用2-3个月的时间准备粮草,战役要到1944年5月或6月发动,但是实际上只1个星期就征集够了发动大战役所需要的粮草储备,比油料弹药还早,所以1号作战提前到了1944年4月4月打响。可见当时华北是什么形势。
不错 就是不该打 人民军队的每一个战士都是宝贵的  不能白白牺牲 像正面战场那种无意义的损失必须避免 军委的计划就是在最早41年末或42年发动大规模攻势 一战就要打垮华北派遣军 并打通通向苏联和蒙古的通道 而不是在40年中做这些事情 太早了
至于蒋介石 他投不投降 41年后 延安还就真的不在乎 反正他投降还是不投降 八路的处境都不会改善多少 投降可能还是好事 可算有理由把根据地里那些碍眼的家伙干掉了
这不是扯么。就八路那点子力量,攒到1945年也别做什么“一战就要打垮华北派遣军”的梦。蒋介石要是真投降了,八路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原帖由 reinheart 于 2008-3-12 13:57 发表
我怀疑太行山的八路总部根本是背着延安发起的战役 不然百团结束后不会把那么多军事主官调回延安整顿思想
...

7月22日战役预备命令赫然在档,朱德、彭德怀、左权三人共同署名,延安收到电报当天就立即抄送毛泽东、王稼祥、朱德、洛甫、 王明、康生、 陈云、邓子恢、任弼时、谭启龙和军委作战局。 哪儿来的“太行山的八路总部根本是背着延安发起的战役”?
上面几位大多也没有说不该打,只是打的时间问题......老彭自己也说,要是挺个一年左右,等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后再打,效果会更好。
7月22日战役预备命令赫然在档,朱德、彭德怀、左权三人共同署名,延安收到电报当天就立即抄送毛泽东、王稼祥、朱德、洛甫、 王明、康生、 陈云、邓子恢、任弼时、谭启龙和军委作战局。 哪儿来的“太行山的八路总部根本是背着延安发起的战役”?

军委的命令是什么 是20多个团针对两条铁路的破交战 有让太行山的指挥部搞什么 百团 吗
借个鸡毛当令箭 无组织无纪律 彭没有对参战部队进行节制 有责任 负责监督工作的副政委左权也必须做出检讨 八路不是某个人的私兵 不能用千万战士的鲜血去换取无益的虚名。
]]
原帖由 dxbdl 于 2008-3-13 11:53 发表
这不是扯么。就八路那点子力量,攒到1945年也别做什么“一战就要打垮华北派遣军”的梦。蒋介石要是真投降了,八路的死期也就不远了。


我到觉得相反,如果蒋介石要是真投降,共产党在中国的地位反而会加强,

因为全国的抗日的民族主义浪潮不会因此而消失,国际上苏美寻找代理人阻止日本扩大势力范围的态度不会改变,日本自身人力财力的过分匮乏也不会改善.

结果可以拿关外作个类比,31年前没有任何武装的共产党,在35年就成为东北各个抗日武装的领导核心,

正如日本在自己战史上所说的"占领重庆,抗日的中国有落入共产党手中的危险,是极端危险的投机"

蒋介石如果投降,唯一的结果可能就是他自己身败名裂.
老彭 一贯的风格 满分的开头 及格的中间 惨不忍睹的结尾:L
就事论事,TG在发动百团大战前根本没想搞这么大规模的战役,而且部队散出去自己发展,具体有多少人,高层也不清楚,等明白了以后也没采取适当的调整,比如留一些预备队,储备弹药,以便应对鬼子必然的反攻。百团大战后鬼子对解放区的扫荡,而八路军因为力量消耗过大不得不收缩战线,损失很大。老彭是前线一把手要承担责任没错,但全让他一个人扛有点背黑锅的味道。
八路不是民工 没有上头的默许 下面不会随随便便的乱打一气

黑锅当然不是彭一个人背 不过 责任比他还大的左权不久就牺牲了 所以自然他就成集中代表了

不过他很快就被召回了延安 这实际上等于解除了他的指挥权 要不是百团给他个光环  批斗早就开始了
实际上老彭在延安整风的时候就因为这事被批斗了,58年庐山会议的时候他还说呢。
原帖由 千里独行侠 于 2008-3-13 15:41 发表
上面几位大多也没有说不该打,只是打的时间问题......老彭自己也说,要是挺个一年左右,等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前后再打,效果会更好。

关键在于日军的囚笼政策下,系在八路脖子上的绞绳越来越紧,八路是否还有一年时间好挺?
原帖由 梦回秦汉 于 2008-3-13 21:51 发表

关键在于日军的囚笼政策下,系在八路脖子上的绞绳越来越紧,八路是否还有一年时间好挺?

----------------------------------

好象日军的囚笼政策是在百团大战之后,之前一直把八路军当游击队看待。
]]
原帖由 chenxiagg 于 2008-3-13 10:21 发表
这里的奇谈怪论很多!对侵略者的反击竟有这么多的非议。所谓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遭受重大损失而削弱实力,疯狂报复陷入困难。试问世界上哪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不带来这样的后果?历史上处于弱势的反抗者往往以明知不可 ...

说的对,日本不是老狡辩嘛,说你们不抵抗的话就不会有南京大屠杀了.作为被侵略的一方,哪有害怕损失不抵抗的.
当时八路军的组织协调能力远远不能适应进行这么大规模的进攻作战,TG当时的军事领导,包括彭、左等均没有意识到怎样组织这么大的战役,各个老帅头脑里还是停留在红军时期大范围机动,穿插的运动战上面,这种战役指挥是不适合组织协调被分割的各个根据地统一进行作战上面。毛在38年就指出抗日战争的方式和土地革命年代作战方式是不一样的,土地革命年代,虽然也有被分割的各个根据地,但是各个根据地基本都是分散作战,中央根据地本身并没有被分割,主力红军各个部队的协调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是在百团大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对下属各个部队的控制远远没有土地革命时期强,各个根据地由于前一段时期的大规模发展和通信手段的低下造成八路军总部不能控制大部分的部队的,部队作战很像是《亮剑》所反映那样各自为战,战役发展的态势和程度,八路军总部不能把握,甚至各师、旅都不一定能把握,这样才造成八路军总部不能把握战役规模(不能实时掌握参战部队兵力、火力),同时也不能及时掌握战场各个方面确凿的信息(不能实时掌握部队位置),这样也就不能对战役的发展加以指挥和控制。因此才有后面对百团大战的批评,才能建立更加适合广大地域分散游击战争的指挥体系,我想,对于百团大战的批评的根本就在于旧的指挥体系和方法如何指导新形势下的游击战。
另外,个人觉得百团大战的进行是不是也对鬼子定下“南进”有一定的促进,不过我没有什么资料佐证这一说法。
不错 但就是这样日军对后方还是很忽视的 刘帅回忆当时的情景时 说过那时一个县城往往也只有一个小队的鬼子。
军委之所以慎重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明白kmt从来就是不可信任的 而前方的将领 八路的彭  新四的项英 对kmt还有幻想 认为如果八路可以在日后的大规模进攻中得到大后方的补给。 对八路而言 什么是成功的反攻 消灭多少鬼子 拿下多少土地都是其次 主要的就是独立打开通往苏联或者蒙古的西北通路 直接向异国的同志得到补给 这样才能最终巩固敌后的成果 比方说向新疆进军 如果盛世才合作最好 不合作就做了他
延安很明白 苏联在中日战争中的暧昧态度 主要是担心两个潜在敌人之间(日本和kmt)的均衡被打破 所以才没有对gcd进行物质上的接济 但是一旦gcd表现出可以囊括整个中国北方的实力的时候 就会获得苏联无条件的支持  实际上抗战前期苏联对kmt的军事贷款提供的那批物质很多都是原来准备给红军的(中共也是牵线人)。
原帖由 巡阅使 于 2008-3-13 22:50 发表

----------------------------------

好象日军的囚笼政策是在百团大战之后,之前一直把八路军当游击队看待。

至1940年夏,日军在华北地区建立了3000余个据点、1万多个碉堡、5000余公里铁路、3万余公里公路。这种严密而便捷的军事网络,使兵力有限的日军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把抗日根据地与其他地区、根据地与根据地之间隔离开来。八路军被日军封锁在各个穷乡僻壤,生存和发展极其艰难。因此,刘伯承把日军的上述部署称之为“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当时的根据地急剧缩小,最严重之时有"一枪打穿根据地"之称的局面.
因此能不能再活着抗一年下来,都很成问题了,更不要说再发展一年进行大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