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企业非法撤离中国 向低成本国家转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49:57
2008年02月25日14:40 来源:青岛新闻网  

  春节前,烟台最大的韩资服装企业——烟台世刚纤维有限公司,及其两个“兄弟”公司的高管同时“失踪”,扔下了一屁股的债务和高达数百万元的职工工资欠款。  

  其实,“逃跑”的还有更多公司的高管。据韩国媒体披露,仅去年一年就有87家韩国企业从青岛非法撤离。

  山东大学韩国经济研究所所长王传仕认为,这些撤离的大多为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他们撤出的同时,更多的企业也在抢滩中国。这背后是国内的产业升级,是全球产业链条的变更。这使得一些低端企业被迫撤出中国,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

  “神不知鬼不觉”撤离

  2月20日,在烟台世刚纤维有限公司,经济导报记者看到了一片荒凉的景象。公司的大门悬挂着大锁,空旷的大院里没有一个人影。车间已被法院贴上了封条,悬挂在空中的“提高产品质量”口号的横幅显得格外刺眼。

  导报记者试图进入院内了解情况,被几个看门的人拦住。“公司里面一个人都没有,光剩些厂房设备,而且也被法院查封了,所以不准任何人进入。”看门人说,公司在1月12日还正常运转,到了13日发工资的日子,工人们突然发现公司的韩国高管都不见了。公司还拖欠着每个工人一个半月的工资。

  导报记者在烟台工商部门查到的信息显示,世刚纤维成立于2001年,董事长为崔永培,投资者是韩国世刚贸易株式会社,注册资本为804。55万美元。公司经营范围是织布、染整、服装印花、刺绣、服装加工,产品以出口为主。

  除世刚纤维外,韩国世刚贸易株式会社早在1995年还成立了株式会社烟台事务所和第一个工厂世刚服装有限公司,1998年又成立了第二个工厂世永服装有限公司。事务所及两个公司的董事长为金钟世。两个公司都位于烟台市芝罘区,皆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85万美元和368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为生产加工各种针织服装、内衣及来料加工等,以出口为主。

  经当地有关部门证实,这两家公司同样是1月12日还正常上班,但到第二天其高管便“逃之夭夭”。

  韩方将成立清算小组

  据有关媒体报道,世刚纤维所欠外债大致分为5类:银行贷款1500万元左右,海关税款500多万元,场地租金、水电费用200万元左右,供应商外包商欠款3000多万元,工人工资200多万元,合计5400多万元。而与世刚纤维一起“出逃”的世永服装,拖欠工人工资78万多元,工人劳动保险21万多元,厂房租赁费及暖气费40多万元,银行贷款、供应商欠款不详。公司高管出逃的原因很可能是为了逃避巨额债务。

  导报记者采访世刚纤维所在地烟台市福山区法院时,相关负责人称,法院将暂时不对此案发表意见,等案子出结果后再对外公布。导报记者从当地了解到,经政府相关部门努力,职工工资已全部足额发放。而银行、海关及外包商的欠款,将等待司法部门的裁决结果。

  山东豪才律师事务所律师苏兴革告诉导报记者,对于非法撤离的韩资企业,债权人可以以追缴欠款提起民事诉讼,或以合同欺诈等提起刑事诉讼。但在找不到民事诉讼的一方当事人的情况下,民事诉讼是没有任何结果的。所以应由两国政府出面,由受害方向韩国司法部门提起刑事诉讼,由政府根据掌握的证据,按照法律进行制裁;或由韩国政府将人派遣回中国,按照中国法律进行制裁。

  导报记者获悉,韩资企业的非法撤离已经引起了两国高层的关注。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将在青岛设立由领事馆、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和中小企业支援中心负责人组成的“企业清算协助小组”,对恶意撤离中国的韩企进行惩处。该小组最快将在2月底成立,是国内首个清算小组,成立后将着手调查青岛以及山东省内、河南省内的无故撤离韩企,协助韩企进行撤离清算。

  向低成本国家转移

  作为烟台最大的韩资服装企业,世刚纤维静悄悄撤离,原因何在?

  对此,福山区对外经贸局高姓副局长告诉经济导报,韩资服装企业的倒闭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很正常。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对以廉价劳动力获得微利的服装贴牌加工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创。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等一系列政策因素,正使得外资企业享受到的优惠政策逐步减少。企业经营不下去了,肯定要倒闭,只不过它选择的方式不对,没有选择通过正常的破产途径,而是选择逃跑,这才引起轩然大波。

  其实,受到种种政策变动压力的不仅限于韩资企业。据韩国媒体报道,香港工业总会最近对8万余家在内地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37%的受访企业表示有转移工厂的计划。其中,63%的广东受访企业表示,承受不住日益飙升的生产成本,希望撤离,将工厂转移到越南等低成本国家。

  王传仕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进出口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变化,说明中国产业正在调整,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正在逐步摆脱原来所处的低端生产链的环节,一些低附加值产业必然受到冲击。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外资企业退出中国,转战东南亚等低成本国家,完全是一种市场化行为,不必大肆渲染。

  另外,在一些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时候,更多的外资也正在抢滩中国。根据商务部的数字,2007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为747亿美元,明显高于2006年(630亿美元)和2005年(603亿美元)。这也显示,部分外资的撤离仅仅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而已。

  内外资平等争议

  韩资企业非法撤离,也让人重新审视各地的招商引资政策。更有人提出,要提高外资进入中国的门槛,限制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进入。

  而王传仕认为,与其提高外资门槛,倒不如打造内外资平等的竞争环境,让市场去决定企业的生存权。

  事实上,企业所得税税率内外资的合并,使国内市场在内外资平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目前,外资仍享有诸多超国民待遇,如三年免税的税收政策,企业审批的技术标准(包括环境标准)比较宽松,审批时间也要比国内企业减少一半等,这使得同样技术含量、盈利能力的公司,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的竞争力更强。而如果没有这些优惠政策,现在非法撤离的那些外资企业可能就不能进入中国。“现在国家不缺外汇,不缺国外资金,为什么不可以把内外资放到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中?为什么不能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国内创业呢?这样既可以使庞大的外汇储备运转起来,还能增加民间财富,扩大内需,甚至是减少进出口差额,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何乐而不为呢?”王传仕如此说道。2008年02月25日14:40 来源:青岛新闻网  

  春节前,烟台最大的韩资服装企业——烟台世刚纤维有限公司,及其两个“兄弟”公司的高管同时“失踪”,扔下了一屁股的债务和高达数百万元的职工工资欠款。  

  其实,“逃跑”的还有更多公司的高管。据韩国媒体披露,仅去年一年就有87家韩国企业从青岛非法撤离。

  山东大学韩国经济研究所所长王传仕认为,这些撤离的大多为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他们撤出的同时,更多的企业也在抢滩中国。这背后是国内的产业升级,是全球产业链条的变更。这使得一些低端企业被迫撤出中国,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

  “神不知鬼不觉”撤离

  2月20日,在烟台世刚纤维有限公司,经济导报记者看到了一片荒凉的景象。公司的大门悬挂着大锁,空旷的大院里没有一个人影。车间已被法院贴上了封条,悬挂在空中的“提高产品质量”口号的横幅显得格外刺眼。

  导报记者试图进入院内了解情况,被几个看门的人拦住。“公司里面一个人都没有,光剩些厂房设备,而且也被法院查封了,所以不准任何人进入。”看门人说,公司在1月12日还正常运转,到了13日发工资的日子,工人们突然发现公司的韩国高管都不见了。公司还拖欠着每个工人一个半月的工资。

  导报记者在烟台工商部门查到的信息显示,世刚纤维成立于2001年,董事长为崔永培,投资者是韩国世刚贸易株式会社,注册资本为804。55万美元。公司经营范围是织布、染整、服装印花、刺绣、服装加工,产品以出口为主。

  除世刚纤维外,韩国世刚贸易株式会社早在1995年还成立了株式会社烟台事务所和第一个工厂世刚服装有限公司,1998年又成立了第二个工厂世永服装有限公司。事务所及两个公司的董事长为金钟世。两个公司都位于烟台市芝罘区,皆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85万美元和368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为生产加工各种针织服装、内衣及来料加工等,以出口为主。

  经当地有关部门证实,这两家公司同样是1月12日还正常上班,但到第二天其高管便“逃之夭夭”。

  韩方将成立清算小组

  据有关媒体报道,世刚纤维所欠外债大致分为5类:银行贷款1500万元左右,海关税款500多万元,场地租金、水电费用200万元左右,供应商外包商欠款3000多万元,工人工资200多万元,合计5400多万元。而与世刚纤维一起“出逃”的世永服装,拖欠工人工资78万多元,工人劳动保险21万多元,厂房租赁费及暖气费40多万元,银行贷款、供应商欠款不详。公司高管出逃的原因很可能是为了逃避巨额债务。

  导报记者采访世刚纤维所在地烟台市福山区法院时,相关负责人称,法院将暂时不对此案发表意见,等案子出结果后再对外公布。导报记者从当地了解到,经政府相关部门努力,职工工资已全部足额发放。而银行、海关及外包商的欠款,将等待司法部门的裁决结果。

  山东豪才律师事务所律师苏兴革告诉导报记者,对于非法撤离的韩资企业,债权人可以以追缴欠款提起民事诉讼,或以合同欺诈等提起刑事诉讼。但在找不到民事诉讼的一方当事人的情况下,民事诉讼是没有任何结果的。所以应由两国政府出面,由受害方向韩国司法部门提起刑事诉讼,由政府根据掌握的证据,按照法律进行制裁;或由韩国政府将人派遣回中国,按照中国法律进行制裁。

  导报记者获悉,韩资企业的非法撤离已经引起了两国高层的关注。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将在青岛设立由领事馆、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和中小企业支援中心负责人组成的“企业清算协助小组”,对恶意撤离中国的韩企进行惩处。该小组最快将在2月底成立,是国内首个清算小组,成立后将着手调查青岛以及山东省内、河南省内的无故撤离韩企,协助韩企进行撤离清算。

  向低成本国家转移

  作为烟台最大的韩资服装企业,世刚纤维静悄悄撤离,原因何在?

  对此,福山区对外经贸局高姓副局长告诉经济导报,韩资服装企业的倒闭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很正常。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对以廉价劳动力获得微利的服装贴牌加工生产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创。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统一等一系列政策因素,正使得外资企业享受到的优惠政策逐步减少。企业经营不下去了,肯定要倒闭,只不过它选择的方式不对,没有选择通过正常的破产途径,而是选择逃跑,这才引起轩然大波。

  其实,受到种种政策变动压力的不仅限于韩资企业。据韩国媒体报道,香港工业总会最近对8万余家在内地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37%的受访企业表示有转移工厂的计划。其中,63%的广东受访企业表示,承受不住日益飙升的生产成本,希望撤离,将工厂转移到越南等低成本国家。

  王传仕认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进出口政策调整等一系列变化,说明中国产业正在调整,其在全球产业分工中,正在逐步摆脱原来所处的低端生产链的环节,一些低附加值产业必然受到冲击。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外资企业退出中国,转战东南亚等低成本国家,完全是一种市场化行为,不必大肆渲染。

  另外,在一些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时候,更多的外资也正在抢滩中国。根据商务部的数字,2007年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为747亿美元,明显高于2006年(630亿美元)和2005年(603亿美元)。这也显示,部分外资的撤离仅仅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而已。

  内外资平等争议

  韩资企业非法撤离,也让人重新审视各地的招商引资政策。更有人提出,要提高外资进入中国的门槛,限制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进入。

  而王传仕认为,与其提高外资门槛,倒不如打造内外资平等的竞争环境,让市场去决定企业的生存权。

  事实上,企业所得税税率内外资的合并,使国内市场在内外资平等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目前,外资仍享有诸多超国民待遇,如三年免税的税收政策,企业审批的技术标准(包括环境标准)比较宽松,审批时间也要比国内企业减少一半等,这使得同样技术含量、盈利能力的公司,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的竞争力更强。而如果没有这些优惠政策,现在非法撤离的那些外资企业可能就不能进入中国。“现在国家不缺外汇,不缺国外资金,为什么不可以把内外资放到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中?为什么不能设立创业基金,鼓励国内创业呢?这样既可以使庞大的外汇储备运转起来,还能增加民间财富,扩大内需,甚至是减少进出口差额,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何乐而不为呢?”王传仕如此说道。
韩资退潮的积极意义

  ◆导报评论员 赵龙

  近来,接连发生的韩商在中国投资企业(以下简称韩资)“逃跑”事件,成为经济界关注焦点,公众对此不乏情绪性反应,当然也有对国内商务环境的过虑。

    但我们认为,这只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小插曲,它所折射出的积极意义要远大于消极影响。

  韩资的“撤退”,其实早就零星出现过,并且持续至今。《朝鲜日报》在2006年曾调查了韩资在胶东半岛的困境,认为原因主要是劳动力紧缺,工人福利增加,环保力度加大,政策优惠减少等。而自今年元旦起,新的《劳动合同法》和《企业所得税法》正式实施,进一步强化了这些因素。

  目前最为引发争议的是,部分韩资的关闭采取了拖欠费用“出逃”的方式,而非正常的倒闭途径。这其实是一个司法方面的技术问题,目前两国政府间正在探讨。

  我们更加关注的是,为什么这些韩资经受不住中国营商环境的新考验,它们的撤离对中国、对山东意味着什么,我们下一步的对外开放工作应有怎样的思路。

  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营商环境必然发生改变——提高劳动者收入及权益保护,更加重视环保,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产物;内外资在政策上趋于平等,更是应有之义。企业如因此经营不善,只能说明缺乏竞争力,是市场进行的优胜劣汰。

  我们看到,“撤退”的韩资大多是以纺织、缝纫、制鞋、皮革、首饰和玩具等加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它们生存的基础就是廉价劳动力和优惠政策。而那些在技术和管理经验上占有优势的韩国企业,由于中国日益完备的法律体系、环境标准以及日益提高的购买力,反而大展拳脚。前述韩资之所以能扎堆中国,也与以前的招商引资机制缺乏遴选动力有关。

  对于部分韩资的撤离,我们不必忧虑。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应着不同的发展理念、不同的政策措施、不同的经济结构。目前中国营商环境的变化,反映着新的理念——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对于由此带来的成本上升,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力。

  在2月19日召开的山东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表示,山东将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质量,加快实现四个转变。其中之一即是“利用外资向推进产业升级转变”。在“深化日韩、提升东盟、突破欧美、拓展非洲”全面开放战略中,对“日韩”内容的描述是,瞄准日韩30强大企业,在汽车、造船、机械、电子、化工、节能环保、服务外包等领域进行深层对接,建成全国领先的产业协作区;同时积极扩大双向投资合作,组织企业到韩国的工业团地投资设厂,借助韩国扩大与美国的经济合作。

  这说明,在利用外资方面的产业升级,已有了明确的规划与策略。此外,在2007年底出台的有关山东省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新的监督考核体系,“既考核发展速度,更考核发展质量;既要考核经济发展,更要考核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将从制度上保证利用外资的质量。 ◆导报记者 马昕 王延锋 烟台 济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