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习了布尔博士的先进事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1:12:58
]]
]]
:D 老布是中国人民的朋友阿
http://www.verycd.com/groups/datum/82553.topic
人类从发明第一个投石机和第一门大炮起,就开始研究如何才能将炮弹射得更远、更快、更准和更致命。二战期间,纳粹元首希特勒就曾梦想制造出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巨炮,纳粹工程师也果然在他的要求下制造出了一种叫做“古斯塔夫”的超级大炮,它是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的大炮,重达1344吨,足有4层楼高,需要500人一起合作才能发出一发炮弹!尽管“古斯塔夫巨炮”的射程达到29英里远,杀伤力也异常凶猛,然而由于它实在太过笨重,这个“超级怪兽”并没能让濒临灭亡的纳粹帝国起死回生,相反它自己也在战争中成了美军的“俘虏”。


  有史以来“超级大炮”


  据报道,二战期间,纳粹元首希特勒向德国工程师发布一道命令,要求他们设计出一种“可以穿透一米厚的钢、7米厚的混凝土、30米深泥土的超级炮弹”,德国弗里德里奇·克鲁普军火公司的武器专家们随即向希特勒呈献上了“古斯塔夫巨炮”———这是有史以来曾经制造过的最大的大炮,包括运输车在内,它重达1344吨,整门大炮有4层楼高、20英尺宽、140英尺长。操作“古斯塔夫巨炮”简直是后勤部门的梦魇,因为需要500名士兵一起合作,才能搬运和移动这个“超级怪兽”,并向敌人发射出致命的炮弹。


  “古斯塔夫巨炮”直径近1米宽的炮膛可以容纳两发炮弹,一发10584磅重的高性能炸药弹和一发16540磅重的混凝土穿刺弹。“古斯塔夫巨炮”能击中29英里外的目标,堪称当时的“超级武器”。


  一战神秘“巴黎大炮”


  事实上在为纳粹发明“古斯塔夫巨炮” 前,弗里德里奇·克鲁普军火公司就已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国军方设计出“古斯塔夫巨炮”的前身———“巴黎大炮”,它比“古斯塔夫巨炮”的射程还远。1918年3月21日早晨,法国巴黎的居民被一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和震荡波惊醒,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些炮弹竟是从70英里外的一个森林的铁路上发射来的。“巴黎大炮”朝天射出的264磅重炸弹能飞越25英里的距离进入大气同温层,并在170秒的时间内向下坠落抵达敌方目标。


  弗里德里奇·克鲁普军火公司共制造出了7门“巴黎大炮”,但只有3门用于战斗中。到1918年8月,“巴黎大炮”共向巴黎射出了367发炮弹,但它的准头显然并不太好,因为仅有一半炮弹击中巴黎,造成256人死亡。尽管“巴黎大炮”对一战结果并无多大影响,但它却成为盟军做梦都想得到的东西,然而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门“巴黎大炮”全都神秘地失踪了。


  “古斯塔夫”战功初立


  二战中,希特勒梦想靠“古斯塔夫巨炮” 制造战争奇迹,但战争初期它却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当德军翼侧包围马其诺防线后,很快就迫使法国投降;希特勒本希望用“古斯塔夫巨炮”在直布罗陀海峡对付英国军队,但最后也没有派上用场。直到1942年4月,“古斯塔夫巨炮”才找到不至于“大材小用”的场所———当德军进攻前苏联的塞瓦斯托波尔市时,“古斯塔夫巨炮”发出一枚炮弹穿透100英尺深的地底,引爆摧毁了前苏联军队隐藏在军事基地地下深处的一个军火炸药库。“古斯塔夫巨炮”初战告捷让希特勒喜上眉梢,大炮毫不费力地就接着成功摧毁了塞瓦斯托波尔市的薄弱防守力量。


  “超级怪兽”难挽败局


  “古斯塔夫巨炮”共向塞瓦斯托波尔市发射了300枚炮弹,1944年,它又在波兰华沙发射了另外30枚炮弹,此后它再也没有被使用过。由于它实在太过笨重,运送起来相当麻烦,况且很容易成为敌方空军轰炸的目标,这个“超级怪兽”最后并没有让濒临灭亡的纳粹帝国起死回生,相反自己却在一次战斗中成了美军的战利品,美军士兵随后就将这枚“超级大炮”敲成了废铁。


  纳粹工程师后来又造出了另一门一模一样的“克隆炮”———然而它还没怎么用于战斗,就在德军败退途中被自己人摧毁了,希特勒显然不想让它落入前苏联人的手中。


  “超级大炮梦”不死


  二战结束后,制造“超级大炮”的念头并没有在武器专家们的脑袋中消失过,至少加拿大武器专家杰拉德·布尔就是一个“超级大炮”迷。上世纪60年代,他试图发明一种可以将物体射进太空的大炮,他将两门战舰大炮的炮膛焊接在了一起,终于制造出了这门“太空炮”。这门被称做“巴巴多斯岛大炮”的太空炮有两个可行的用途:它可以将炮弹射到地球上创纪录远的地方;它还可以将炮弹射入太空。


  布尔的“高海拔研究计划”由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克吉尔大学和美国政府予以资助,在美国政府停止资助前,“高海拔研究计划”已用“巴巴多斯岛大炮”进行了一系列向太空中发射借助火箭推动的太空探测器的尝试。


  当美国政府停止投资后,为了使自己的“超级大炮”梦成真,布尔接受了一系列糟糕的买卖和订单。其中一项生意让他受到非法走私武器的指控,并一度被关进了美国监狱。布尔后来又接受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的订单,萨达姆要布尔为他制造一门“超级大炮”———巴比伦大炮,当时许多人担心“巴比伦大炮”可能会被装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用来对付以色列。


  然而1990年,当布尔准备走进自己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公寓时,却突然遭到了刺客的暗杀,他的后背和脖子中被射入了5颗子弹,一些人怀疑刺客可能是以色列的特工。布尔遇刺后,他的最后计划———“巴比伦大炮”也随着他的死而寿终正寝了。在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士兵发现并彻底摧毁了布尔还未完成的“巴比伦大炮”。
本文资料来自《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院史(1957-1987)》。

(一)缘起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整个地球已经被冷战的气氛完全笼罩;两大阵营之间,也早已是虎视眈眈。其中,导致冷战出现所谓“恐怖平衡”现象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别的,正是核威慑。

十多年前,全世界已经领略过核武器的“风采”;一座广岛,一座长崎,成为人类原子能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受此刺激,有能力的国家都在研制核武器;而在北约和华约对峙,并“有能力保证互相摧毁”的大背景下,这柄利剑却再也没有出鞘。

到了五十年代末期,中国正处在一个内外交困的时代。国内的问题先不提,只说国际上,也是问题多多:几年前的抗美援朝,已经清楚地界定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人;而随着不断进展的中苏争论,中国与传统的社会主义阵营又面临着彻底决裂的局面。

一转眼来到六十年代,经历了三年天灾人祸的中国,正在缓慢地恢复元气。可是当时的国际处境,却并未好转——如果不说是更糟的话:这时候,中苏联盟已经完全破裂,中苏边境已经是重兵云集。

苏军的演习和中国军队的推演,都已经证明了一个问题:苏联的机械化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取道张家口,进逼北京!

为此,苏军的可能进攻路线上,中国军队都在层层设防。但是,如果苏军不采用常规进攻,而改用新型的核袭击,又怎么办?

苏联如果选择核袭击,恐怕未必会只象美国轰炸广岛、长崎时那样,只采用轰炸机投弹的方式来进行了——世界上,已经出现了新的投送平台,那就是装备着核弹头的远程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

所谓“洲际弹道导弹”的远程弹道导弹,全程飞行时间,不过三十到四十分钟。

从蒙古发射的中程弹道导弹,打到中国境内,整个时间甚至不到十分钟。

而且,多弹头分导、诱饵欺骗、弹头机动等等方式,也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没有核武器的中国,能不能抵挡来自西方或北方的核袭击?

事实上,这是一个没有悬念的问题;能或者不能,都必须进行抵御——难道因为防御起来“很难”,就不去防御么?

断然没有这个道理!

(二)揭幕

1963年12月,听取了战略武器问题汇报之后,毛泽东主席指示:

原子弹、导弹,无论如何也不会比别人搞得多。同时,我们又是防御战略方针。因此,除搞进攻性武器外,还要搞些防御武器。

两个月后的1964年2月6日,这个问题再次被毛泽东提出;当天,他在会见国防部五院副院长钱学森时,专门谈到了反导弹研究问题:

有矛必有盾,搞少数人有饭吃,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总要搞出来的。

一九六四年年初的这个指示,从此被称为640指示——相应的,反导相关的研究计划工作,项目代号便是640工程。

为了落实640指示,一个月后的3月23日,国防科委召开了弹道导弹防御科学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一共有三十多位专家和领导,分别来自四机部、国防部五院、国防部十院、中国科学院、解放军炮兵等单位。

这个讨论会明确了反导的三个可能途径,并就此做了初步分工:国防部五院负责导弹反导弹,炮兵科学研究院负责超炮反导弹,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负责激光反导弹。

其中的超炮反导弹,其实就是超级大炮反导弹的略称——但是这个项目,最终还是花落别家;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后面慢慢看吧。

一年后的1965年5月10日,中央专委办公室发出《关于防御敌导弹的研究工作问题的通知》,要求四机部、五机部、六机部、七机部、中国科学院、炮兵、XX基地(注:本文略),必须把防御敌导弹的研究,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和长远规划。

两个月后的7月8日,国防科委向中央专委呈交《关于反导弹防御体系的研制规划报告》,计划在1973-1975年间研制出拦截系统,并进行拦截试验。8月27日,中央专委第13次会议批准了该报告。

1966年2月23日,国防科委召开640工程汇报会。在这个会上,反导弹工作被具体细化,正式确定了五个工程代号;其中的640-2工程,正是超级大炮反导弹项目。

中国的超级大炮工程,由此拉开了大幕。

(三)探索

接受毛主席640指示的钱学森,时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而随着640工程的逐渐成型,整个国防部五院已经演变成了七机部(航空航天工业部);顺理成章地,它的二分院也就成为了七机部二院。

而本文的主角640-2工程,也就是超级大炮项目,正落在了二院的肩上;具体说,是落在了二院二一○所的肩上。

这个二一○所,就是原来的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一○一研究所;而它之所以被国防科委指名划到二院,正是为了640-2工程。

有了任务划分,当然很好;可是,究竟该怎么用超级大炮来反导弹,却成了实实在在的技术难题。来袭核弹头速度太快,高度又太高,这就决定了大炮射出的拦截弹头,其飞行速度必须足够的快,而射高也必须足够的高。

针对这个问题,二一○所进行了第一阶段的探索,最终提出了“炮射次口径拦截弹”的方案。

在接获640指示的第二年,二一○所就在85毫米口径滑膛炮上进行了试验。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后,重达4公斤的弹丸,其初速已经达到了1200米/秒;而这个速度,比改装以前要高50%。

但用于反导,还是不够快。

在滑膛炮发射次口径弹试验的同时,还研究了火箭加力弹、固体冲压加力弹的试验。后两种试验,现在材料太少,这里就无法介绍了。

研究仍然在继续。1966年到1968年间,在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下(七机部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此略过不提),640-2工程又向前进展着:140毫米口径的滑膛炮,发射18公斤重的弹头,结果初速达到了1600米/秒,射高达到了74公里。

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仅如此,在140炮进行的11次48发试验证明:次口径炮弹弹体结构可靠,飞行稳定。

中国的超级大炮梦想,也渐渐清晰了……


(四)先锋


1967年1月,“640-2”工程方案论证会召开;就在这个会上,中国超级大炮方案得到了确定。

按照方案,超级大炮的设计参数如下:

炮长:26米

炮重:155吨

口径:不详

炮弹:次口径火箭弹

弹重:160公斤

初速:900米/秒

射高:不详

设计目标很明确:力争在1969年,参加拦截“东风三号”弹头的试验。

这门在中国历史上绝无先例的超级大炮,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先锋号。

先 锋 号 超级大炮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先锋号是固定在地面的超级大炮。此外,先锋号长长的身管下,是三个很有特色的支架——如此巨炮,身管的实际重量必然非常惊人;为了防止身管下垂,德国克虏伯往往是在牵拉上做文章,而先锋号,则使用了技术上似乎更容易实现的支撑方式。

对于一门超级大炮来说,底盘固定、相对较低的初速、支撑式身管,从战术上说,并不能说是非常理想的;不过考虑到先锋号只用于要地防空,敌方弹头必然是从天而降,这个方案确实也有其合理之处。毕竟,先锋号和从前的超级大炮使命不同,单纯从火炮技术性能的指标来比较,容易失之偏颇。

总之,如果能够完成“把弹头打到高空”的任务,它就是成功的——从这个角度讲,先锋号的设计思路并没有太大问题;至于在本土上空拦截核弹头是不是合适,具体又怎么操作,那就跟先锋号本身没有关系了。

为了拦截来袭核弹头,一炮一弹的方式显然不妥——万一打不着,恐怕就没有第二次击发的机会了。而为了有效拦截,就必须在20公里以上高空进行——否则,核弹头低空爆炸,就完全失去了拦截的意义——此时,单发无控火箭弹的“准头”已经大成问题,拦截概率无法保证。

为此,必须构成密集炮群,同时射击。这就意味着,为了实现有效拦截,这155吨的先锋号,必须要制作很多门才有可能达到设计目标。

而且,这只是针对一处需要防空的要地而言。中国大中城市众多,需要严防死守的战略目标更是难以计算——如果每个目标都配备大量超级大炮,国力能否负担都成为了极大的问题。

更要命的是,全国正在文革的热潮之中,派性斗争严重的七机部,本身就是重灾区——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640-2工程也不是世外桃源。

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图纸上的先锋号,终于还是夭折了。。。

(五)改变


炮弹弹丸一离开炮膛,就再没人能干涉它的行踪了。因此,对于需要不断修正截击弹道的超级大炮而言,配备无控火箭弹是极不合适的。

而如果在炮弹上安装导引系统,整个炮弹也就变成了导弹——虽然还是炮射的。如此一来,大规模齐射的撒网式拦截变成了小规模的精确打击,其效果当然要好的多。

经过大量研究以后,顺理成章地,二一○所终于改换了研究方向,从炮射火箭弹,改为炮射导弹。与此同时,上面又提出研究能够用于实战的低空拦截系统,目的大约是为了对付常规弹头。而炮射导弹既有炮弹的高速度,又有导弹的高精度,无论高低拦截都能使用。

从此,中国超级大炮研制的第二阶段,也就从1970年正式开始了。

新的技术拦路虎随之产生;仔细数数,大概有两只。

第一只,是尺寸问题。七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导弹已经有了很多种,但是要“细”到能够塞进炮膛,合适的品种可就难找了。

第二只,是过载问题。人从楼上摔下来,过载是1个G;战斗机做战术动作,瞬间过载可以达到7到8个G;宇宙飞船起飞和回归,最大瞬间过载可以到10个G左右。而火炮“哐当”那一下,弹头要承受多大过载?

按超级大炮的参数计算,大概要承受5000到10000个G!

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对弹体结构、发动机、电子设备乃至陀螺的研制,都提出了苛刻得令人生畏、近乎严酷的要求——而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

一切,只能从头开始摸索。

而摸索,就得一个一个部件来。从陀螺开始,加速度表、伺服系统、放大器、变流机、天线、调速管、弹上遥测系统……都得进行测试。

在这里也多说一句:在当年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工作的中国科研人员,真是可敬!

经过不懈努力,和从1000到5000个G的炮射试验,二一○所的科研人员最终得出结论:一些部件经过加固后,可以耐受3000到5000个G的超高过载——而加固的办法说穿了并不神秘,就是用本身绝缘的石蜡或者环氧树脂灌封。

但是陀螺,还是不行。

陀螺,那是整个导弹确定自己姿态的核心元件,要是陀螺不行,还怎么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二一○所和电子工业部一四一○所合作,开始预研振梁速率陀螺。结果是令人振奋的,试制出的振梁速率陀螺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挺过了3000到5000个G的多次试验,工作完全正常,现在已经定型装备到其它的导弹工程上。

就这一项,已经荣获国家发明奖。

(六):谢幕


弹变了,炮自然也要变。这一次,火炮设计方面的思路也大为改观:为了适应低空拦截的要求,拦截弹不需要那么高的速度了;为此,科研人员选定了无坐力炮。

无坐力炮,就是那种有点象火箭筒似的,发射时后部喷出长长火焰的火炮。因为发射药燃烧后,大量气体有个出口,不象在其它火炮里那样走投无路,只能推着弹丸玩命跑;因此,它射出的弹丸,速度也就相应降下来了。

50公斤的弹丸,装进200毫米口径的无坐力炮里,发射后速度为820米/秒——这个结果的取得,直接证明了低膛压、低初速的无坐力炮常规设计是可行的。

在此基础上,中国口径最大的火炮被设计出来了——它的口径赫然竟是420毫米,丝毫不逊色于一些著名的超级大炮!

但是,资料里对这门堪称“中国之最”的固定式弹道炮的介绍,仅此一句。

同时,对回收弹丸也做了相应研究:

——140毫米口径炮射高过载开伞回收弹试验,成功;

——从3000到15000个G的高过载环境里开伞回收,成功率100%;

——弹丸速度达到2-3倍音速时开伞,成功。

以上几项研究,直接推动了我国空间飞行器再入开伞回收技术的进展——换言之,如今神六的成功,其中也有超级大炮工程的功劳啊!

而在科研人员不断进行研究的同时,世界的局势正在悄然变化着。

1972年,美国和苏联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导弹条约。这就意味着,通过互相限制“盾牌”的数量和范围,来确保“矛”的锋利,进而保证“恐怖平衡”。继而,1975年,美国又把刚刚建成的反导防区关闭了。

如此等等,不能不影响到640工程的决策者和参与者。而整个640工程,进展得也相当不顺利,不光是640-2,其它各项工程也纷纷遇到了以当时技术条件无法解决的障碍。

久攻不下,大家难免会产生不同看法;但是在文革中,人们对640工程提出的异议,却被打成“歪曲最高指示”、“下马风、散伙风”,如此一顶顶大帽子,令人噤若寒蝉。

终于,文革结束了。1977年11月,七机部在《关于二院方向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将武器研制改为系统试验”。简单的四个字,彻底扭转了640系列工程的方向,也预定了它们的结局。

3个月后的1978年2月,二院向七机部呈交《关于二一○所任务方向问题的报告》,提出终止反导超级大炮的预研工作。

又过去了两个月,在1978年4月26日,七机部部长宋任穷向二院传达了国防科委的意见:

组成一支精干队伍,继续进行反导多途径探索;

所需经费专款专用;

其它力量承担进攻性武器的研制任务。

这么三句话,已经将640-2工程的参战队伍的规模大大缩小了。

两个月后的1978年6月29日,邓小平副主席在中央专委会议上指示:

研究还是要研究,可留些人继续搞。

这个会议明确规定了航天部二院的工作方向:

把力量放到进攻性武器研制上;

反导任务由型号研制,调整为途径探索和单项预研。

1980年3月19日,根据国防科委和七机部的决定,640-2工程即“超炮反导工程”,最终停止了研制试验。

中国超级大炮的研制,到此告一段落。
http://www.xijushijie.com/bbs/dv ... tar=1&count=118
应该是NORTH BAY,现在一般都翻译成北湾,还有个叫,THUNDER BAY的,叫雷湾,很多中国人现在.是一个夏天最热的时候水温都冰手的地方..........UT还是有牛人啊...
记得90年代的兵器知识,介绍过老布
二院在那段时间里,确实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经历。
老钱呢,“运动员”这个外号,也算是让他壁有微瑕。
这个年头发现即代表摧毁。
这么大块头的东西。
而且射程又不远,宁愿用弹道导弹。
一个外国人,这种精神,都是白求恩的老乡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帮助我们,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共产主义精神.:D :D
布尔博士发明的法奥自行榴弹炮到底存不存在啊?有图的发一个啊(久闻其英名了,就是没见过实物)
TG 203mm炮的推动者。
布尔博士的被杀,是世界炮民的巨大损失...(以下省略若干字)
danceman 发表于 2008-2-25 23:06


    对,以前买过一本,记得是95年的吧
记不大清了,布尔跟中国也有技术交往吧,貌似
盗墓党都是月黑风高出没的么……
记得超大几年前有个帖子,激烈争论火炮能不能把炮弹打到太空去……
经过不懈努力,和从1000到5000个G的炮射试验,二一○所的科研人员最终得出结论:一些部件经过加固后,可以耐受3000到5000个G的超高过载——而加固的办法说穿了并不神秘,就是用本身绝缘的石蜡或者环氧树脂灌封。

但是陀螺,还是不行。

陀螺,那是整个导弹确定自己姿态的核心元件,要是陀螺不行,还怎么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二一○所和电子工业部一四一○所合作,开始预研振梁速率陀螺。结果是令人振奋的,试制出的振梁速率陀螺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地挺过了3000到5000个G的多次试验,工作完全正常,现在已经定型装备到其它的导弹工程上。

就这一项,已经荣获国家发明奖。


为什么以前有说法,说从俄罗斯进口炮射导弹的时候,我国专家死活不认为导弹能承认高G?
回复 19# topis5

土鳖的材料专家稀缺
xiaolu 发表于 2010-4-18 14:11
此话怎讲?
真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专家
冷战时期,连中国都那么疯狂
sk100asd 发表于 2010-4-18 17:30
基础研究差~~~~特别是材料,要不航空发动机研究真么那么吃力~~~~
没办法。。。TB是立项才给钱。。
BT的人物
54倍口径了
加拿大同志都是好同志,比如白求恩、布尔等等
金雕0304 发表于 2010-4-19 14:27
加拿大同志都是好同志,比如白求恩、布尔等等
平可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