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役美国海军攻击核潜艇全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21:58
到1999年底,美国在役攻击潜艇为57艘,根据裁减计划,到2003年降到50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美国现役战略核潜艇全部为"俄亥俄"级,首艇1981年 11月服役,目前有18艘在役。美军计划于2000年开始把8艘携载"三叉 戟Ⅰ"型导弹的俄亥俄潜艇中的4艘换装成"三叉戟Ⅱ"型(D-5)导弹,把剩余的4艘改为 常规武器核潜艇。美国目前尚无进一步研制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计划。到1999年底,美国在役攻击潜艇为57艘,根据裁减计划,到2003年降到50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美国现役战略核潜艇全部为"俄亥俄"级,首艇1981年 11月服役,目前有18艘在役。美军计划于2000年开始把8艘携载"三叉 戟Ⅰ"型导弹的俄亥俄潜艇中的4艘换装成"三叉戟Ⅱ"型(D-5)导弹,把剩余的4艘改为 常规武器核潜艇。美国目前尚无进一步研制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的计划。
一角鲸级核潜艇

    在美国海军现役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中,有一名特殊成员,它就是在 1969年建成服役的、仅此一艘的一角鲸级。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艘降噪研究艇,主要用于研究自然循环核反应堆等的降噪效果。一角鲸级艇上装备了一座当时新研制的 S5G型压水反应堆,它采用对被加压加热的一回路冷却剂进行自然循环的方式。一回路冷却剂吸收了反应堆活性区内因核裂变所产生的原子间摩擦热后,就获得了高温,经过热交换器时加热了二回路冷却剂,本身就又失掉了热量,降低了温度,又回到反应堆活性区内。这种自然循环方式,克服了以前核潜艇中反应堆需要用循环泵来驱使一回路冷却剂在管系中流动的缺点,从而避免了由循环泵引起的噪声,达到了显著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反应堆方面有关设备和机械的可靠性,简化了反应堆的配套设备。

    角鲸级艇夜结构上与鲟鱼级相似,但艇首更为尖瘦,艇体更长。其艇长为95.9米,艇宽 11.5米,吃水 8.2米;&127;水下排水量 5830吨;水上航速 20节,水中航速25节;潜深 300米。其主要的武器装备是位于艇舯部的 4具 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原来主要发射鱼雷和沙布洛克反潜导弹,沙布洛克淘汰后,可发射 4枚鱼叉潜舰导弹,经改装后,潜艇可携载 8枚对地攻击型战斧巡航导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3-2 0:20:32编辑过]
“大青花鱼”号(Albacore Agss569)常规动力高速试验艇

    “大青花鱼”号是美国海军的常规动力高速试验艇,主要用于试验流体动力学。潜艇艇体第一次采用鲸鱼型的流线型,因而它比当时其它的常规潜艇速度快(水上25节,水下30节以上),机动性好。它成了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后来建造高速潜艇(不论是核潜艇还是常规潜艇)的主要标本。“大青花鱼”号经过几次改装,其中第三次改装将艉舵改成X型结构,也就是将以前的布置相对地转过45度,用以提高舵的效率。第四次改装采用了银锌电池和反转螺旋桨,大幅度提高了水下推进电机的单机功率,由6500马力提高到15000马力。此外,在“大青花鱼”号潜艇上还进行了声纳和其它许多设计方案的试验,试验取得明显效果的是艇型。美国的“鲣鱼”级攻击核潜艇就是采用了这种水滴形减小水下阻力达到高速性的。
“常颌须鱼”级(Barbel)常规潜艇

   “常颌须鱼”级常规潜艇使美国战后建造的最后一艘常规潜艇,共三艘,于1959年-1960年相继服役。进入80年代,这级潜艇相继退役,但是由于当代众多西方潜艇以其为原型,如日本的“涡潮”级常规潜艇,美国的“鲣鱼”级核动力攻击潜艇等,在潜艇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因此这里必须加以介绍。
该级潜艇利用了“大青花鱼”试验艇的线型,首次采用了水滴型艇体和攻击、导航集中控制系统。该级艇全部服役于太平洋舰队。该级艇长66.8米,艇宽8.8米,吃水5.8米,长宽比为7.6,水上排水量2145吨,水下排水量2894吨,是一种肥顿的水滴型艇体,艇艉采用十字形操纵面,大型五叶低速螺旋桨,这也是“大青花鱼”的试验结果。在新建时,采用的是可上折叠的艏水平舵,1961年改装后,改成通用围壳舵。现代各国核潜艇(如美、俄、法)等一般均采用围壳舵,只有英国核潜艇仍采用艏水平多。常规潜艇的舵的形式各个不一,日本“涡潮”级潜艇在艇型和操纵面布置上是完全因袭了“常和须鱼”级潜艇。
  
     该级潜艇没有采用传统的舱室布置方式,而是采用一种“大舱室”布置法,即耐压体内部用两个耐压隔墙隔成为三个区间(或称“大舱室”),各个大舱室内部再略以轻型隔壁根据需要不规则地分成相应的工作和生活区间。这种设计思想是将过去的“逃生舱”集中为一个区间,即主要保证一个大舱室(一般为舯部指挥舱)的安全,该舱室平时为艇员集中工作去,又备有较多的逃生和防救器材,以备危机时集中组织防救。这种布置方式在后来有的被继承下来,而有的被放弃了。即“大舱室”的思想被放弃了,因为不能正好保证你准备的逃生舱不破损。现在潜艇上一般不再搞什么逃生舱室,情愿整体的加强安全性措施,因而内部舱室布置不很规则,也不明显,往往更具需要用轻型隔壁分开即可。“涡潮”级潜艇也是按后面这种思想进行布置的。

     艇艏是圆顿型的。上部为AN/BQS-4主动声纳的换能器,下部为AN/BQR-2B得动声纳的听音基阵,中间石六具MK-58型液压式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分两层布置,每层三具。鱼雷舱后部是有液压升降装置的鱼雷存放架,共有12枚被用于雷。“涡潮”级潜艇的艇艏舱径更小一些,由于水声设备的尺寸更大,因而把鱼雷发射管的位置完全让给了声纳装置了。

     艇舯部为指挥舱兼居住室,由于舯部耐压体直径达7.5米,因而分三层布置。最上层从艏至艉分别设有作战指挥中心,操纵室,军官住室;第二层则为辅机舱及士兵室、厨房、食堂等;第三层除了动力站外,布置有两组蓄电池,共2X252块电池。“常颌须鱼鱼”级的指挥和控制中心布置得比较紧凑,虽未作到自动化,仍还依靠舵轮和操纵杆来操潜浮和航向,但已经基本做到位置集中,便于管理和统一指挥。

     机电舱用一轻型隔断分为机舱和电机舱,其目的主要是防止机舱的噪音向艇艉传播。机舱内并列配置有三台FM38A6 3/4X8型柴油机共输出4500马力,各自驱动1台940千瓦的直流发电机。电机舱内为一台双电枢低速推进电机,公开报道的轴马力为4820。航速水上为15节,水下25节。而日本人根据他报道的主机和电机功率,估计其水上14节,水下19节。由于这些相互矛盾的数据,我们分析其蓄电池性能,用最先进的海军部系数析算,可能情况是:水下1小时工作制时,电机马力为4820,航速19节;而在10分钟放电时,电机可能超负荷达到8000马力,使得水下航速达到25节。其续航力为通气管10节航行时14000浬,水下3节航行持续时间58小时。

     本艇下潜深度与美国所有常规潜艇一样,仍为210米。人员编制为78人,平常值班人数23人。
“乔治·华盛顿”级(George Washingto)弹道导弹核潜艇


    美国1957年开始研制第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级。这是一种北极星导弹核潜艇,由于原苏联当时在研制远程导弹方面优于美国,美国不甘落后。为了迎头赶上和尽快拿到武器,美国一方面降低北极星导弹的射程要求,另一方面把正在建造的“鲣鱼”级攻击核潜艇的中部截开,插入一段长达39米的导弹舱。这样美国载1957-1961年间建成了第一代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级。“乔治·华盛顿”级一共建造5艘。首制艇1960年成功地在水下发射了两枚射程为2220公里的A1型北极星导弹。这是美国第一次水下发射导弹。

    “乔治·华盛顿”级艇型为水滴型,艇长116米,宽10.1米,吃水8.8米;水上排水量5900吨,水下排水量6700吨;主要武器:“北极星”A2型导弹16枚,后改装“北极星”A3型导弹,6具533毫米艏鱼雷发射管;导航和观通设备为惯性制导,卫星导航系统,“奥米加”无线电导航系统,AN/BQR-7,AN/BQS-4B,AN/BQR-2B等声纳;动力系统为S5W压水堆,单轴,15000轴马力;传动方式为2台透平齿轮减速;水上航速20节,水下30节;潜艇工作深度200-300米;艇员112人。

    由于“乔治·华盛顿”级的母型是攻击核潜艇,因此作为导弹艇无论是总体布置或性能方面都暴露出不少问题,导致美国于1959-1963年间按这最初设计的导弹核潜艇方案建造了第二代导弹核潜艇“伊桑·艾伦”级(5艘)。80年代初,改装为攻击型核潜艇,主要用于训练和反潜演习任务。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吨):6000/6890

主尺度(长/宽/吃水/米):109.7/10.1/8.8

航速 (水面/水下(节)):20/30

巡航距离(海里):140000

最大潜深(米): 300

舰员编制(官/兵):15/127

动力装置(类别/功率/匹):核反应堆1+蒸气轮机2台/30000

武器系统:6-533鱼雷发射管;
“伊桑·艾伦”级(Ethan Allen)弹道导弹核潜艇




    由于“乔治·华盛顿”级的母型是攻击核潜艇,因此作为导弹艇无论是总体布置或性能方面都暴露出不少问题,导致美国于1959-1963年间按这最初设计的导弹核潜艇方案建造了第二代导弹核潜艇“伊桑·艾伦”级(5艘)。

     “伊桑·艾伦”级是美国专门设计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从1961年开始,到1967年建造结束,一共建造5艘。艇型为水滴型,主尺度:艇长129米,艇宽10.1米,吃水9.3米;水上排水量6800吨,水下排水量7900吨;主要武器:“北极星”A2型导弹16枚,后改装“北极星”A3型导弹,4具533毫米艏鱼雷发射管;导航和观通设备为惯性制导,卫星导航系统,“奥米加”无线电导航系统,AN/BQR-7,AN/BQS-4B,AN/BQR-2B等声纳;动力系统为S5W压水堆,单轴,15000轴马力;传动方式为2台透平齿轮减速;水上航速20节,水下30节;潜艇工作深度300-400米。

80年代初,改装为攻击型核潜艇,主要用于训练和反潜演习任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3-1 23:57:05编辑过]
“俄亥俄”级(OHIO)弹道导弹核潜艇



    美“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被誉为“当代潜艇之王”。就整体性能而言,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

    美国军方在70年代初期展开了三叉戟Ⅰ型潜射弹道导弹的计划,同时开始发展一种新型的弹道导弹潜艇以供三叉戟导弹使用。最初的计划乃是建造一种拉法耶级的改良型潜艇,并使用相同的西屋(Westinghouse)S5核子反应炉,而后为了减低新潜艇和噪音,因此决定采用自然循环核子反应炉。基于经济效益,导弹数量由18枚增至24枚。由于这项计划的造价过于庞大,最初曾遭国会的反对,不过当前苏联在三角洲级潜艇上配置了射程长达6935公里的SS-N-8潜射弹道导弹之后,国会终于批准了这项计划。

    虽然已获得国会的批准,不过这项计划在发展之初仍遭到不少困难,因此仍较预定进度落后许多。当困难一一被克服以后,终于产生了一种极为优秀的潜艇与极具威力的导弹。第一艘俄亥俄号(SSBN 736)1981年开始测试工作,1982年1月发射第一枚导弹,并在82年10月作首次的战斗部署。前8艘俄亥俄级潜艇在帆罩后方配有24枚三叉戟Ⅰ型(D-5)导弹,田纳西号则改为三叉戟Ⅱ型(D-5)导弹,这种导弹在90年3月在俄亥俄级上完成首次战斗巡航,将来前8艘亦将改配三叉戟Ⅱ型导弹。除弹道导弹外,各舰另备有4具传统鱼雷发射管可供自卫。

    三叉戟导弹的射程较以往大幅度增加,这意味着它们只须部署在美国即对敌人目标具有相当的威协性。最初8艘俄亥俄级潜艇皆部署于缅因州的班哥外海,其余则部署于乔治亚州的京斯湾。这意味着俄亥俄级主要任务区域仅须在美国拥有控制权的海域即可,因而占了很大的优势。

    俄亥俄级潜艇的任务行程表是先以一组乘员执行为期70天的巡逻任务,之后有25天进行整修保养,整修完毕再由另一批乘员登舰执行任务。每九年进行一次为期一年的大整修,同时进行核能燃料棒的更换。如此每艘船的保险率可达百分之六十六---可以说是一项特例。

    虽然前苏联的台风级潜艇较俄亥俄级大了许多,不过其导弹携带量反较俄亥俄级少了4枚,就这点而言,俄亥俄级是较台风级成功的。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继前苏联在91年解体,俄亥俄级的建造工作在目前计划的18艘完成后,似乎是不会再继续了。

    “俄亥俄”级核潜艇的艇体属单壳型,在结构与布置等方面均与众不同。艇体艏艉部是非耐压壳体,中部为耐压壳体,整个耐压体仅分成四个大舱,从艏至艉依次是指挥舱,导弹舱,反应堆舱和主辅机舱。指挥舱分为三层:上层设有指挥室,无线电室和航海仪器室;中层前部为生活舱,后部为导弹指挥室;下层布置4具鱼雷发射管。导弹舱共装24枚“三叉戟”导弹,对称于中心线平行布置。反应堆舱的上部是通道,下部布置反应堆。主辅机舱布置动力装置。

    “俄亥俄”级核潜艇的电子设备主要包括水声探测,导航和通讯三部分。艇上装备10余部水声探测设备,最主要的是AN/BQQ-6型声纳,该声纳以主动工作方式为主,探测距离5-10海里,以被动方式工作时探测距离可达100海里。艇上的中心计算机可把整个导航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了集中自动控制。通讯系统设施齐全,性能优良,可在300米深处接受岸台信号,从而避免被卫星和敌机发现。

    “俄亥俄”级核潜艇的武器装备除4具鱼雷发射管外,主要是“三叉戟”导弹,它分为I型和II型两种。I型导弹战斗部为Mk400型分导式弹头,每枚有8个10万吨级当量弹头,最大射程为4600海里。II型导弹战斗部改用Mk500型分导式弹头,每枚载有14个15万吨级当量分弹头,最大射程为6000海里。

    “俄亥俄”级核潜艇是美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核威慑战略的重要保证之一,一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上携带的24枚导弹,336个分弹头可以在半小时内摧毁对方200-300个大中型城市或重要的战略目标。

排水量:18750吨

规格:全长560英尺(170.7米);全宽42英尺(12.1米),吃水36.4英尺(11.8米)。

装备:SSBN 726至SSNB 733;三叉戟Ⅰ型(C-4)潜射弹道导弹24枚,SSBN 734以后:三叉戟Ⅱ型(D-5)潜射弹道导弹、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顾耐德Mk 48鱼雷。

主机:一具通用电气S8G自然循环压水冷却式核子反应炉、涡轮导气驱动系统(60000轴马力),单轴,航速20节以上。
“鳐鱼”级(SKATE)攻击核潜艇



    20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成功建造“鹦鹉螺”号和“海狼”号核潜艇后,决定在这两艘潜艇的基础上建造一批排水量小,造价低的攻击核潜艇,即“鳐鱼”级艇。“鳐鱼”级核潜艇于1955年开工,1959年服役,同级艇4艘。这是美国首次批量生产的核潜艇,从此核潜艇开始成为美国海军一个独立的战术单位。“鳐鱼”级和“鹦鹉螺”号,“海神”号共称为美国海军第一代攻击核潜艇,标志着美国发展原子核潜艇的试验阶段已经完成。

    “鳐鱼”级核潜艇依然采用常规型艇型,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ⅩⅩⅠ型。主尺度:艇长81.5米,艇宽7.6米,吃水6.4米;水上排水量2570吨,水下排水量2861吨;主机:S3W、S4W压水堆,双轴6600轴马力;传动方式:2台蒸汽透平;水上航速15届,水下航速20节;工作深度200米;武器装备为6具533毫米艏鱼雷发射管,2具533毫米艉鱼雷发射管;导航及观通设备:AN/BQR-2B,AN/BQS-2声纳。

    在“鳐鱼”级建造的同时,为了提高航速,美国建造了“大青花鱼”号试验潜艇,用它实施了旨在提高水下性能的有关各项试验,特别是提高航速方面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航速的提高不是靠加大动力,而是减小潜艇在水下的阻力来获得的。于是美国决定采用水滴形线性来建造潜艇。在1956年-1961年间建造了第二代核潜艇棗“鲣鱼”级。从此“鳐鱼”级成为美国第一代,也是最后一代常规型艇型的核潜艇。随着新型攻击核潜艇的服役,“鳐鱼”级攻击核潜艇已经退出现役。
“鲣鱼”级(Skipjack)攻击核潜艇






    美国海军在“鳐鱼”级建造的同时,为了提高航速,建造了“大青花鱼”号试验潜艇,用它实施了旨在提高水下性能的有关各项试验,特别是提高航速方面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航速的提高不是靠加大动力,而是减小潜艇在水下的阻力来获得的。于是美国决定采用水滴形线性来建造潜艇。在1956年-1961年间建造了第二代核潜艇棗“鲣鱼”级。“鲣鱼”级潜艇,共有5艘,又被称为“跳鱼”级。

    该级潜艇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水滴形线型,第一次将核动力装置和先进的水滴形艇型结合,使潜艇的航速大大提高,水下航速大28节左右;第一次采用围壳舵。此外艇内的布置亦有较大的改进。提高潜艇的水下航速对于攻击型核潜艇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有利于发挥潜艇的攻击能力。该级艇的舰成为以后建造高速艇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把“鲣鱼”级攻击核潜艇称为美国高速型核潜艇的母型。

    “鲣鱼”级潜艇采用水滴型艇型;主尺度:艇长77米,宽9.4米,吃水8.5米;水上排水量3024吨,水下排水量3500吨;动力装置包括1座S5W压水核反应堆和2台蒸汽轮机,并首次采用单螺旋桨推进方式,总功率为1.5万马力;传动方式为2台蒸汽透平;其主要的武器装备为艇首的6具 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使用反潜鱼雷;导航及观通设备:惯性制导系统,“奥米家”无线电导航系统,AN/BQR-2B,AN/BQS-4A声纳,鱼雷射击控制系统等。

    1968年 5月,该级艇的“锯铀”号航行到亚速尔群岛西南方四百多千米处,因事故沉没,有 99名艇员不幸遇难,酿成了潜艇史上又一个巨大悲剧。
“长尾鲨”级(Thresher)/“大鲹鱼”级(Permit)攻击核潜艇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建造“鳐鱼”级潜艇的同时,新设计的水声设备AN/BQQ-2和“沙布洛克”反潜火箭已经研制成功。为了装备先进的反潜火箭和高性能的探测设备,为了加大潜艇的下潜深度以及减小机舱噪音和螺旋桨空泡噪音,美国海军于1958年-1967年建成了第三代攻击核潜艇“长尾鲨”级。该级艇共建造13艘。该级潜艇又称“大鲹鱼”级。

   该级艇采用水滴型艇型,主尺度:艇长84.9米,艇宽9.6米,吃水7.6米;水上排水量3750吨,水下排水量4310吨。核反应堆为S5W压水堆,单轴,15000轴马力,采用2台蒸汽平透传动方式。该级艇装有三种推进装置:主动力装置,应急动力装置和辅助推进装置,而且从此以后所有的核潜艇都装有这三种动力装置,因而降低了机舱噪音。此外该艇还装有独特形状的七叶螺旋桨,从而使螺旋桨的空泡噪音减至最低。该艇水上航速20节,水下航速25节以上。该级艇的工作深度300-400米,试验下潜深度400米,在此以前的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的下潜深度都是200米左右。增大下潜深度即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谓不可透视的天然装甲的海水深度,从而减少潜艇被水面反潜舰艇和反潜飞机搜索发现的可能性,同时也增加了艇的生存能力和实施反潜战中易于处于有利战位。该级艇装备了射程比鱼雷远的“沙布洛克”鱼雷火箭以及相配合的AN/BQQ-2型高效率综合声纳。为了提高声纳的性能以提高潜艇的攻击能力,从“长尾鲨”级开始,正式把潜艇的艏端空间全部让给声纳,把艏端的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移至潜艇的舯部,声纳基阵的直径由4米增至6米。总之,由于“长尾鲨”级潜艇具有以上的优点,标志着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一次新的飞跃。

   “长尾鲨”级攻击核潜艇的首艇“长尾鲨”号于1961年服役。1963年4月10日开始大深度潜航试验。由于主机舱内海水系统强度不够,造成耐压壳破坏,导致该艇横卧海底,艇员随艇同沉,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核潜艇沉没事故。1963年4月10日,美国攻击型潜艇"长尾鲨"号在波士顿以东220海里处沉没。当时,该艇正在试航,下潜到130米处时进行了压载舱的注水试验。从水下200米开始,它越往下潜,水面上收到它发来的电话声音就越模糊。不久,潜艇从水下报告:"出现故障,艇首上翘,目前正向压载舱充……"话音显得十分惊慌,还没讲完便突然中断了,几分钟后,水下传来一声艇体破裂的声音,接着便鸦雀无声了。艇上129人无一生还。后来调查结论称,可能是一根海水管道破裂,导致海水大量涌入舱内,一些电线被海水浸泡和冲刷后又影响了电气系统,从而使潜艇丧失动力,坐沉海底。每类舰船事故都带有本身特有的原因,但大致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舰船结构和技术上的原因,一类是在航行条件和紧急情况下出现的原因。结构和技术上的原因是在舰船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产生的,如设计水平低就往往会使舰船的平稳性,机动性和结构强度不够,或抗爆和防火性能差。造舰中不合要求,材料、工艺等不过关,都会留下后患,导致严重事故。航行条件下发生事故,则多是舰员对舰船的性能、使用掌握得不够,或对航区的水文气象和水道测量的条件不甚了解等。紧急情况下发生事故,往往是由于舰员对具体救护措施不清楚,消防技术器材欠准备等。 

   “长尾鲨”号的沉没使美国海军发展核潜艇的锐气受到了挫折,推迟了“长尾鲨”同级艇的研制进度。但是,鉴于但是苏联核潜艇的力量的增强,美国海军为了保持它对于苏联潜艇部队的优势,并且针对“长尾鲨”号沉没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建造了第四代攻击核潜艇“鲟鱼”级。
“鲟鱼”级(Sturgeon)攻击核潜艇




    美国海军核动力攻击潜艇,首制艇1963年开工建造,1966年下水,1967年服役,本级艇共建造37艘。

在美国海军目前的攻击型核潜艇部队中,除有声名显赫的洛杉矶级外,还有另一大主力33艘在 60年代一70中代建造的鲟鱼级。该级潜艇采用先进的水滴形艇型,但艇体比以往的攻击型潜艇大,指挥台围壳较高,围壳舵的位置较低,这样可提高潜艇在潜望镜深度的操纵性能。鲟鱼级潜艇可在北极冰下活动,装有一部探冰声纳。为了有利于上浮时破冰,围壳舵可以折起。

鲟鱼级潜艇的排水量比洛杉矶级小了 2000多吨,水下排水量为4780吨;艇长92.1米,宽9.7米,吃水8.8米;后来有9&127;艘艇把原设计装的BQQ-2型声纳改装为BQQ-5型,使艇长增加了3米。尽管排水量小,但其艇上的武器装备与洛杉矶级相差无几,攻击能力很强。其位于艇舯的4具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型鱼雷、&127;鱼叉潜射反舰导弹以及战斧对陆攻击型和反舰型巡航导弹,总数为23枚,除此之外,鱼雷管还可装MK67或MK60水雷,鲟鱼级原本装有沙布洛克反潜导弹,后由于该导弹的逐步被淘汰,而换装了战斧导弹。


    鲟鱼级潜艇的动力装置包括1座S5W压水堆和2&127;台蒸汽轮机,总功率为1.5万马力。它的水上航速为15节,水下航速为26节,下潜深度400米。该级潜艇服役后陆续进行了一些改装,&127;有些艇正在装消声瓦;有些艇装载了深潜救生艇;还有些艇因装上了蛙人运输艇,而具有两栖攻击的辅助作战能力。虽然鲟鱼级的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但随着美海军的战略调整,估计会有一些艇提前退役。


战术技术性能数据:

排水量:(水面/水下/吨):3640/4650

主尺度:(长/宽/吃水/米): 89.0/9.6/8.8

航速:(水面/水下/节): 25/32

巡航距离/海里:90000

最大潜深(米): 300

舰员编制(官/兵): 12/98

动力装置(类别/功率/匹):核反应堆1+蒸气轮机2台/30000

武器系统:鱼叉和萨布洛克导弹;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电子和雷达系统: UYK-7战术指挥系统,MK117鱼雷控制系统,WSC-3卫星通讯系统,BRD-7电子对抗系统,SPS-14对海雷达;

声纳系统:BQQ-2,BQS-8,BQS-12或13
“本杰明·富兰克林”级(Benjamin Franklin)核潜艇






    “拉斐特”级是美国海军继“乔治·华盛顿”级和“伊桑·艾伦”级之后的第三代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与前两代相比,该级潜艇装备了射程更远的弹道导弹,改进了导弹发射指挥系统,使潜艇在海上能自己选择目标进行攻击,改善了艇员居住条件,改进了电子设备,使其小型化和自动化程度更高。

    “拉斐特”级潜艇采用棒槌形艇体 ;艇首圆钝,艇体长大,呈光顺的流线形。其艇长129.5米,艇宽10.1米,吃水 10米;轻载时水面排水量为 6650吨,水下排水量 8200吨;航速 20节~25节;人员编制 140人。其动力装置为 1座 S5WⅡ型压水堆及 2台蒸汽轮机,总功率 2万轴马力,反应堆一次装料可连续使用 6年。“拉斐特”级核潜艇从 1961年首艇开工到 1965年,共建造 31艘。它们所装备的弹道导弹以及导弹发射指挥装置等都有所不同。该级艇前 8艘装备的是 16枚射程 2700千米的“北极星 A—2”导弹,后 23艘装备的是射程为 4500千米的“北极星 A—3”导弹。后来由于反弹道导弹武器的出现,美国海军决定将“拉斐特”级潜艇全部改为装备“海神 C—3”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的综合破坏力约为“北极星 A—3”的 2倍,射程增至 4600千米~5600千米,且有 14个4万吨 TNT当量的分导弹头,增强了导弹穿越敌力陆基导弹防御区的能力,并能同时攻击多个目标。这次改装工程历时 8年,耗资 33亿美元。1978年~1982年,美国海军又将该级艇的12艘改装为“三叉戟Ⅰ型”弹道导弹。该导弹射程进一步增至7400千米,且有8个 10万吨TNT当量的分导弹头。

    “拉斐特”级潜艇除装备 1 6枚弹道导弹外,还携载12枚鱼雷用于自卫,它们由位于艇首的 4具 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鱼雷可以是老式的 MK37或 MK45型线导反潜鱼雷,也可以是新式的 MK48型线导反潜鱼雷。

    由于该级艇从“富兰克林”号以后都装有主机消音装置,故单独列为一级,称作“富兰克林”级。在 1986年~1992年,除 2艘艇改为执行非战略使命而继续留用外,美国海军将装有“海神 C-3”导弹的潜艇全部退役,其中包括首艇“拉斐特”号。由此“拉斐待”级潜艇便被改称为“麦迪逊”级,从而结束了其光荣而传奇的一生。
“弗吉尼亚”级(Virginia SSN 774)攻击核潜艇


   






    随着美国海军实行“由海到陆,前沿部署”的战略,SSN-21在新形势下显得过于庞大、奢侈了。因此海军希望研制一型比“海狼”级潜艇排水量小,既经济,性能又好,用途广泛,可以在近海海区作战的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以便在下个世纪替换将要退役的“洛杉矶”级潜艇。“新型攻击型核潜艇”(SSN774)便应运而生,它的设计体现了最佳效费比原则,是一种高性能、低价位的潜艇,它能够对付来自敌方的各种威胁,既能实施传统的远洋反潜、反舰作战,又可以用于浅水作战环境中的多种作战行动,包括攻击式/防御式布雷、扫雷、特种部队投送/回撤(美国先进蛙人输送系统规划)、支援航母作战编队、情报收集与监视、对陆攻击等1991年,美海军开始SSN774潜艇的论证和设计工作,1996年签订合同,由通用动力公司电船部研制,研制费7.45亿美元。首艇“弗吉尼亚”号于1998年开工建造,预计2004年建成服役,随后准备陆续建造30艘,与计划2003年全部建成的6艘SSN-21一起组成美国的攻击型核潜艇部队。

    SSN774潜艇长115米,水下排水量为7700吨,水下航速28节,主动力装置为一座压水核反应堆加两台同轴汽轮机驱动的泵喷射推进器。

    SSN774可以担负隐蔽对陆攻击、反潜作战、情报搜集和侦察、攻击水面舰船、输送特种作战人员、布雷和支援航母战斗群等多种战斗任务。既能在深海作战,也能在浅水海域执行任务。SSN774携带的主要武器有:MK48-5型鱼雷、“鱼叉”反舰导弹、“战斧”巡航导弹、小型反潜鱼雷和水下运载器,水下发射的反直升机防空导弹的可行性正在评估中。SSN774的雷弹携带量为38枚。

    SSN774的设计借鉴了许多SSN-21的先进技术,为了适应浅水活动和保持下个世纪的先进性,它又有些不同的特点:

    为了在浅海水域作战,并考虑水面侦察及配合水面舰艇作战,SSN774装备了先进的光电桅杆潜望镜,该桅杆顶端装有各种光学和电子设备,但桅杆本身布置在耐压壳体外部的指挥台围壳内,并不穿透耐压壳体。潜望镜观察到的信号可通过光纤传输到舱内显控台上的显示器上,该桅杆升降灵活,功能齐全,同时也为潜艇布置带来方便。

    为了防止在浅水海域活动遭受敌人水雷的袭击,该艇设有消磁系统,能随时进行补充消磁,减少磁通量。该艇还设有避雷系统,能及时探测到敌人布设的水雷并进行躲避。

    该级艇除采用敷设消声瓦、装备超静低声核反应堆等隐身措施外,还非常注意指挥台围壳的隐身设计,以降低浮出水面被雷达探测到的可能性。

SSN774的另一大特色是贯彻了降低费用的设计原则,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尽可能采用“海狼”级和“洛杉矶”级潜艇的新技术,如低噪声的S6W反应堆,鱼雷发射管的设计方案,泵喷射推进器及各种隐身技术等,以节约研制经费。

(2)核动力的设计体现在30年的全寿命周期内不换料,这样可以省去上亿美元的全寿命周期费用。

(3)更新设计观念,使指挥台围壳内的升降装置不再穿透耐压艇体,采用电子组件连接的桅杆,既为布置带来了好处,又降低了设计费用。

(4)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使整个设计既方便又节约。

(5)采用开放式的C3I系统结构,在电子设备的设计中应用部分商用产品,显著地降低了费用。

(6)采用了模块化设计,该艇在总体设计上不但在动力、控制、武器等方面采用模块化的独立艇体结构或甲板,还可根据执行任务的不同,装配不同的结构模块,组成不同类型的潜艇,从而在SSN774的基本型上能很快地扩展为其他类型的潜艇。SSN774备有发射弹道导弹的舱段模块,使之可发展为弹道导弹核潜艇,可用来替代2010年退役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变为战略核打击力量;设置能容纳特种作战人员的舱区模块,使该艇可以达到特种作战潜艇的输送能力。

    模块化设计不仅能为系统的全寿命费用作出贡献,而且可以对整个国防费用的节约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国先进蛙人输送系统规划

    先进蛙人输送系统是一种干式微型潜艇,它采用先进的安静式推进系统,设两名艇员,可秘密运送或回撤一个“海豹”特种作战小队。该系统用于执行远距离特种作战行动,可从携带潜艇上释放,也可从两栖战舰的井型甲板上下水。与目前的湿式蛙人运送艇不同,该系统不需要在携带潜艇上安装干甲板掩蔽舱,也不象如今的湿式输送艇那样长时间浸泡在冷水中,可大大降低特种作战部队的身心疲劳程度。

按计划,第一艘先进蛙人输送艇将于1999财年完成系统综合与测试工作,并配属到夏威夷珍珠港的第一“海豹”输送艇小队。另外,有关部门还在对现役潜艇进行改装,以使其能够携带先进蛙人输送系统。新一代“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潜艇已专门设计成可携带这种输送艇。


研发背景

    在冷战时期,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基本使命是在大洋深处与苏联的核潜艇进行对抗,或者是在全球范围内对苏联核潜艇,特别是对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长期的跟踪与监视。因此,在那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基本设计思想是把具有水下高速、大深度下潜能力以及安静性作为攻击型核潜艇最重要的性能指标。美国海军的“洛杉矶”级以及“海狼”攻击型核潜艇是体现美国海军冷战时期攻击型核潜艇设计思想的典型。  

  随着冷战对峙局面的消失,美国海军的攻击型核潜艇失去了昔日在大洋深处的苏联核潜艇对手,因此其主要使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美国海军赋予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使命是处理地域性战争、利用潜射导弹对陆地目标实施攻击、在沿海从事反潜作战、对特种部队进行支援以及担任航母作战编队的直接支援等。因此,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设计思想是以多功能、多用途为主。冷战之后的新型攻击型核潜艇除了保留冷战时期原有的安静性之外,将不再把水下高速和大深度下潜能力作为孜孜追求的基本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海军开始迅速地修正冷战时期制定的“百人队长”级核潜艇的性能指标。1992年1月,有关当局与美国海军舰队和潜艇指挥官们进行协商之后,认为“百人队长”级攻击型核潜艇不应该再作为“海狼”级核潜艇的后续艇或者替代艇,而应该成为适应冷战结束之后新环境要求的攻击型核潜艇。于是,他们对“百人队长”级核潜艇的性能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1992年2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富兰克房魃辖匦露浴鞍偃硕映ぁ鼻蓖杓谱樘岢隽讼铝芯咛宓纳杓颇勘辏籂

  ——保留“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降噪技术;  

  ——适当降低最高航速;  

  ——基本保留“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上作战系统的性能;  

  ——减少艇上的武器载荷和武器的投放速度;  

  ——减少最大下潜深度;  

  ——减少艇员人数。  

  从上述几个主要性能指标来看,美国海军对“百人队长”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基本要求是尽量使其适应新的战略环境,追求合理的先进性,适当地降低一些性能指标。“百人队长”级核潜艇虽然诞生于冷战时代,但是却完成于冷战结束之后的所谓后冷战时代,它是历经两个完全不同时代的新型攻击型核潜艇。  

冷战后多用途水下战平台  

  最终被命名为“弗吉尼亚”级的攻击型核潜艇水下排水量为7700吨,主尺度为1149×104×93米。艇上装备的一座S9G型压水堆可保证该级核潜艇达到水下28节的最高航速。这一最高航速指标不但比“洛杉矶”级核潜艇的33节,“海狼”级核潜艇的35节的最高水下航速低,甚至比美国海军在70年代建造的“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水下最高30节航速还要低一些。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是一种倒退,但是,美国海军一些潜艇战的专家认为,这种程度的水下航速足可保证“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胜任在世界各种海域,特别是在浅水海域对付常规动力潜艇以及执行多种任务。  

  “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的下潜深度为244米,与“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450米的下潜深度相差将近一倍,与“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600米的下潜深度相差350多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所体现出来的重在浅水海域从事作战活动的基本设计思想。  

  “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上装备有12个“战斧”巡航导弹的垂直发射筒,可发射射程为2500千米的攻击陆地目标型的“战斧”巡航导弹,能够对陆地纵深目标实施打击。另外,“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上还装备了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这4具鱼雷发射管除了可以发射MK48型鱼雷、“捕鲸叉”反舰导弹以及布放水雷之外,不可发射/回收水下无人驾驶遥控装置。这种水下无人驾驶遥控装置上装备有声学和非声学传感器、无线电和视频信号传感器、目标识别和分类装置等,它可以在远离“弗吉尼亚”核潜艇的海域完成警戒、侦察以及反潜战等方面的任务,大幅度地增强“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的水下探测和侦察能力。此外,利用“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上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还能发射可以遥控的无人空中飞行器。无人空中飞行器可以完成对陆地目标的侦察,并可把侦察结果实时传输给“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保证“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能够对陆上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为了支持特种作战任务,“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上专门装设了一个可以放出和回收的特种人员运载器以及与其对接的艇上接口。特种人员运载器可容纳9名特种作战人员和为执行特种任务所需要的各种装备。“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把特种人员运载器在水下秘密遣送出去之后,特种作战人员可执行救援、搜索、破袭、情报收集以及引导空中打击等任务,完成上述任务之后,特种作战人员可以利用运载器隐蔽地返回“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艇体采用了计算机技术支持的模块化设计,各分舱可按照具有不同功能的舱段模块分别建造。该级核潜艇的主机舱采用浮筏减震的整体模块设计,大幅度降低了艇上噪音。另外,“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推进设备使用的动力电缆和阀门、断路器、泵等,其数量仅分别为“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的50%、40%和30%左右。由此可见,“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至少可以保持或者甚至优于“海狼”级核潜艇的安静性,因此它将是世界上最安静的核潜艇之一。  

  总之,“弗吉尼亚”级核潜艇能够完成反潜、反舰、布放水雷、对陆地目标实施精确攻击、搜集情报以及派遣/回收特种作战人员等多种任务。  

21世纪水下战场的主力  

目前正在建造的“弗吉尼亚”级多用途核潜艇的首制艇,是具有该级核潜艇基本性能的标准型潜艇。由于采用了由计算机技术支持的模块化设计技术,因此在21世纪中,美国海军可以根据环境的需要和未来新技术的发展情况,利用先进的模块化技术,在“弗吉尼亚”级新艇建造的过程中或者利用“弗吉尼亚”级在役艇大修的机会可以迅速、便捷地更换具有不同功能的舱段模块,使“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在标准型的基础上衍生出不同种类的或者具有不同专项用途的核潜艇。  

  在标准型“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鱼雷舱段中,鱼雷发射管的后面是备用鱼雷台架,如果对这一部分的舱段模块稍做改动,即可在备用鱼雷台架的位置上加设一个可容纳40名特种部队人员及其装备的居住舱。这时,“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便轻易地被改为一艘输送特种部队人员的专用核潜艇。  

  “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指挥台围壳为装有非穿透型潜望镜、8根天线和桅杆接口的独立模块结构。如果将来需要使“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以搜集情报或者侦察为主的话,可适当改变指挥台围壳内的天线和桅杆接口内容,使其更加灵活、机动和高效地执行侦察和情报搜集等方面的任务。  

  早在“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处于方案论证阶段时,美国海军便已经在论证利用模块化技术把“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迅速改为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可行性。从目前“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设计情况来看,利用功能性舱段模块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美国海军曾经打算在21世纪“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逐渐退役的时候,利用模块化技术,以标准型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为基础,将其改换成弹道导弹核潜艇,以便对美国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数量加以补充。与重新设计和建造新型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相比,采用增加功能舱段模块使“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成为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方法,不仅可以大量节约研制费用,而且还可缩短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周期。  

  从“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内部设计来说,该级核潜艇首端的声纳系统、指挥控制舱中的作战指挥系统以及武器装备等艇上的重要装置和设备均采用了功能模块的设计原理。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这些艇上的重要设备全部可以利用换装模块的方式及时地装设最新的功能模块,使该级核潜艇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它所具有的潜能,并且永远保持与时代高新技术处于同步状态的先进性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在21世纪既是具有多用途的攻击型核潜艇,又是在战略威慑力量和多种专项用途方面具有很大潜力的水下作战平台。客观地说,21世纪美国海军水下战场的主力应该是非“弗吉尼亚”莫属,这也正是该级核潜艇尚处于设计阶段便引起各国海军格外瞩目的原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3-2 0:12:21编辑过]
结构和材料

    该级艇的结构仍然是采用美国核潜艇传统的单壳体形式。对于该级艇的结构是采用单壳体,还是象原苏联潜艇那样采用双壳体结构,以便更有效地降低武器命中时的破坏程度和提高艇的生命力,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还权衡了各种利弊,最后仍然决定采用单壳体形式,以便节省腿壳材料和加快建造周期。对于艇体材料的选取,美国还不能象原苏联那样采用铝合金,原打算采用正在研制的HY—130高强度钢,该钢的屈服强度为91公斤/毫米2,但由于HY—130钢的焊接工艺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除少量结构及海水管路经过严格的检验仍采用此钢外,海狼级潜艇主要的19种结构的构架、构件均改用已研制成功的既能抗震又能抗海水压力的HY—100高强度钢制造。此种钢屈服强度为82公斤/平方毫米,海狼级潜艇采用此种钢后,其下潜深度将比采用屈服强度为56公斤/平方毫米的HY—80钢建造的洛杉矶级潜艇增加25%以上。洛杉矶级的下潜深度为450米,海狼级的下潜深度将达到560—600米。为了满足海狼级潜艇在冰区作战穿透冰层的要求,制造好的壳体全部经过淬火处理使其变得更硬。由于使用了HY—100高强度钢,减轻了耐压壳体的重量,这样更有利于平衡由于安装更重的核反应堆和泵喷射推进装置所增加的重量,使该型艇获得更高的航速。美国海军还打算在HY—130钢过关后,在海狼级潜艇的后续艇建造时使用该型艇材,这样其下潜深度将会更深。
动力装置

    海狼级潜艇的核动力反应堆采用了美国海军反应堆署近年来为水面舰艇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的S6W型加压水冷式反应堆。这种反应堆结构紧凑,输出功率大。其最大功率为60000马力,比洛杉矶级潜艇S6G型反应堆的35000马力功率增加了70%左右,其中,30%用于弥补其排水量的增加,另外40%用于提高该艇的航速,加上该级艇在减阻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该级艇的航速将达到35节以上,接近原苏联S级和M级攻击型核潜艇的航速。海狼级潜艇在选择反应堆时曾经考虑过鲟鱼级的S5W型,洛杉矶级的S5G型和俄亥俄级的S8G型等三型。 S8G型反应堆因为太笨重,海狼级容纳不下,首先被淘汰。其它两型权衡利弊后,因功率过小等也没有采用。最后终于决定在攻击型核潜艇上首次采用S6W型反应堆。该反应堆功率大、噪声小、安全可靠、体积合适。为使该反应堆适应于深潜使用,动力装置的管路系统采用了高强度钢制造,使其更加安全。海狼级潜艇的推进装置采用了蒸汽轮机电力传动装置,并是第一艘采用“泵喷射推进器”的潜艇,因而使潜艇的噪声大幅度降低。

    海狼级潜艇可执行反潜、攻舰、对岸攻击、布雷和为航母编队护航等项任务,是一级多用途的、先进的攻击型核潜艇。最初开始时美海军极力坚持要继续建造海狼级潜艇,直到保持30艘的规模为止。但该艇的高技术也无可避免的导致高造价。在冷战结束后,东西方的僵持已不复存在,各国都在逐年削减军费开支,而“海狼”单艇的造价已3已高达十多亿美元,如按预期目标完成30多艘艇的建造,那耗费将是巨大的,而且以目前的时局来看,实无这个必要。后经多方决定,“海狼”级一共将造四艘,而发展相对来说价格低、模块式结构,通用性的“百人队长”级多用途核潜艇,而这级核潜艇也将运用到“海狼”级上的成熟先技术,以适应未来时局的需要。
"海狼"攻击核潜艇的武器系统



    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是一级真正的多用途潜艇。为适应未来作战需要,该级艇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系统,增加了武器的种类和装载量,提高了探测能力和自动化程度,是美国迄今为止武器和攻击力量最强大的攻击型核潜艇。

概述

    海狼级潜艇的鱼雷发射管数量由洛杉矶级潜艇的4具增加到8具,分左右两排布置在首部,每排从上到下各4具。8管中6管直径为533毫米,2管直径增大到750毫米(也有报导全部改为750毫米直径)。直径增大的目的一是可采用自航方式发射鱼雷,增加发射时的隐蔽性,另一是为今后发射更先进的大型鱼雷等武器留有余地。美海军认为,即使象MK48—5型这样的重型鱼雷,也仅能勉强对付深水中的前苏联A级潜艇。为适应术来的海战,必须研制性能更好、威力更强的新型鱼雷。该级艇为快速装填鱼雷或导弹,在首舱内鱼雷发射管后方配备有两套鱼雷自动装填设备,以便武器发射后能很快地重新装填,做好再次发射准备,提高武器的发射速度。该级艇鱼雷发射管数量成倍增加的原因在于能装载多种类型的武器和提高每个发射管的武器发射率。因为象洛杉矶级潜艇那样仅有4具鱼雷发射管,当发射MK48型线导鱼雷时,出于雷后拖着一条通过发射管的长导线,在导引鱼雷阶段和导线未被收起之前,该发射管不能重新装填鱼雷,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每个鱼雷发射管的潜在发射率,影响了潜艇快速攻击目标的能力。如果潜艇还要同时对付几个目标,发射管装载多种武器,4具发射管显然是不够用的。为了适应短时间内快速攻击多个目标的要求,装备8具鱼雷发射管是非常必要的。鉴于该艇的8具鱼雷发射管具有快速发射能力和首部尺寸有限布置困难,该级艇不装备洛杉矶级潜艇那种垂直导弹发射筒。

武器系统

    海狼级潜艇由于要装载多种武器,攻击多个目标,而每种武器又要保持一定的基数,其武器装载量大幅度的增加。与美国目前的攻击型核潜艇相比,武器数量由24枚增加到5O枚以上,增加了将近一倍。

    武器的种类有MK48—5型重型鱼雷,”战斧”巡航导弹, MK60“捕手”型水雷和“西埃姆”型防空导弹等,各种武器的情况如下:

    MK48—5(ADCA)型重型鱼雷:该雷的使命既能攻舰又能反潜。该雷足日前洛杉矶级潜艇使用的 M K48—4型鱼雷的改进型。改进后航速、潜深、 声学性能和自导能力均比MK48—4型鱼雷有较大的提高。MK48—5型鱼雷直径为533毫米,长度5.85米,重量1582公斤,航速60行,航程46000米,潜深1200米,战斗部装药100一150公斤,制导方式为线导加主被声自导,由于改进/电子线路,自导系统信息处理具有智能化能力。发动机为热动力斜盘机,主机功率500马力。该雷除在—般海情工作外,还能适应丁恶劣海情、浅水海域和冰层以卜有效地工作,能比较有效地对付前苏联现投潜艇。

    “战斧”多用途巡航导弹:该型导弹既可用于攻击海上航行目标,又可用于对陆上目标进行常规攻击或核攻击,具有战术和战略两种作战能力。该导弹长6.2米,直径0.5米,翼展3.2米,重量1224公斤,飞行高度15一100米,速度0.7马赫。反舰导弹射程为460公里,战斗部装药454公斤;对陆攻击导弹放大射程2500公里,战斗部装药454公斤或2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制导方式为惯性或地形匹配加末端GPS导航精确定位自导,圆概率误差为10米。

    “海长矛”反潜导弹:该导弹的主要使命是反潜,是美国80年代初发展的用于代替“萨布洛克”反潜导弹的一种新型导弹。该弹长6.1米,直径533毫米‘,射程100公里,发动机用固体燃料,战斗部为M K50型轻型反潜鱼雷。该型导弹发射后按—定角度飞出水面,然后在空中飞行,采用惯性制导导向目标,到达目标点后再进入水中,MK50型轻型鱼雷开启自导装置,转入主被动卢自导进行圆周搜索,捕捉日标后自动攻击目标。

    MK50型轻型鱼雷:该雷为美国最新一代轻型鱼雷,是MK46型的换代产品,主要用于攻击前苏联潜艇。该雷长3.1米,直径324毫米,重量300公斤,航速为6O节,航程20000米,航深900米,战斗部装药为60公斤,定向爆炸,动力装置为闭式循环发动机,功率160马力,制导方式为主被动少自导,具有软强的抗干扰能力。该雷在航速、潜深、命中中和杀伤威力等性能方面均比MK46型反潜鱼宙有显著提高,并于1990年投入批量生产。

    “捕鲸叉”巡航导弹:该型导弹主要用于攻击敌水面舰船,是美国核潜艇普遍装备的一种导弹。该弹长4.58米,直径324毫米,翼展910毫米,重量667公斤,速度0.85马赫,射程 l10一130公里,巡航高度15米,末段攻击高度2—5米,战斗部装药227公斤,动力装置为涡轮喷气发动机加固体助推器,制导方式为惯性制导加主动雷达末段制导雷。

    MK60型深水水雷:该型水雷长3.68米,直径533毫米,重量908公斤,战斗部为MK46型反潜鱼雷,战斗部装药40公斤。该型水雷布放后,雷锚上装有声引信,作用半径为1000米,当声引信发现目标后,可自动释放鱼雷,鱼雷的自导装置开启导向目标。该级艇还可布放MK65型航弹水雷。
    “西埃姆”型防空导弹:该型导弹是美国80年代末期研制成功的一种水下发射的自卫式近程防空导弹,主要用于对付反潜飞机;该型导弹长2.54米,直径145毫米,重量67.5公斤,采用雷达红外双模导引头导引,装有高能炸药的破片杀伤式战斗部,近炸引信,最大速度为超音速,动力装置为二级固体发动机。

综合电子系统

    海狼级潜艇装备了美国最先进的新型AN/BCY—2型综合作战系统,从而使其战斗性能超过以往任何攻击型潜艇。美海军近年下大气力,研制一种先进的潜艇作战系统(简称SUBACS)。1989年,SUBACS—A型已研制成功,首装在洛杉矶级SSN751“圣胡安”号潜艇上,称为AN/BCY一1型作战系统,使该艇的作战能力显著提高。AN/BCY一2型( SUBACS—B型)是A型的改进和发展。主要的改进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装备了新型的拖曳细线基阵和被动保角阵列,使声纳的探测距离成几倍的增加,极大地提高了潜艇的探测能力。二是增加了集中信息管理系统,使艇上各种探测设备和通信手段所获得的信息能迅速的得到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武器的使用提供了方便条件。三是改善了操作功能,显控台、标图系统、操作系统、水声电子对抗系统和外部通信系统均得到改进,使潜艇由目前的人工或有限的计算机控制改为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制,从而缩短了作战反应时间,提高了武器发射能力。第四是提高了可靠性和生存能力。 AN/BCY—2型综合作战系统采用了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声学系统、控制系统和卢对抗、电于系统,并将探测、识别、跟踪、分析、传递、决策、执行等任务融为一体,通过总线与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相连。如果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另一台计算机可自动执行该机任务,增强了生命力。第五是装备了冰下声纳和导航系统,提高了该艇的冰下作战能力。所以AN/BCY一2型综合作战系统与AN/BCY—l型系统相比,提高了自动化程度,缩短了作战反应时间,改善了火力控制能力,因此作战能力明显提高。

    AN/BCY一2型综合作战系统主要由声纳子系统和作战指挥、武器控制子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声纳子系统由AN/BQQ一5型主被动综合声纳、TB—16被动拖曳基阵声纳和TB一23型细线基阵拖曳声纳、被动保角阵声纳、AN/BQQ—15型冰下探测声纳、探雷避雷声纳及增强积木式的声信号处理装置等组成。作战指挥和武器控制于系统由显控台、操作板、标图系统、武器发射控制设备、卢对抗和电子战系统等部分组成。

    AN/BCY一2型综合作战系统的硬件由 UYK一44型通用数字计算机、高分辨率显示器、高速度集成电路、光纤总线、接口设备等新一代的尤器件和先进设备组成。该系统之所以先进,更在于它有一套内容十分丰富和先进的应用软件,这套软件将艇上的各种音响及电磁探测装置和各种通讯手段综合为一体,迅速分析捕获到的各种信息情报,并及时向指挥员提供决策依据,需要攻击时及时向指挥员提出应使用的武器和数量,需要防御时则向指挥员提供对抗措施和本艇的机动方案,实时显示战场态势和数据,并提供平时艇员的训练功能等。因此,该软件系统十分复杂,程序量高达3200万条指令,其中200多万条使用新的ADA语言编制,完成达一软件需要800人年,由于美国工程技术人员紧张,所以AN/BCY一2综合作战系统的软件工程至今没有完成,目前已成为海狼级潜艇建造进度的关键问题。

真正安静的潜艇-"海狼"

    为了提高潜艇的隐蔽性和充分发挥声纳的探测能力,各国海军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潜艇的减振降噪的综合治理工作,以求在潜艇的安静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来提高潜艇的战斗力和生命力。美国60年代初的核潜艇,乔治·华盛顿级噪声为156分贝,鲤鱼级为160分贝。到1965年,新一代的拉裴特级和鲜鱼级核潜艇,噪声降到了135分贝,比其上一代艇降低20多分贝。随后,又设计建造了著名的安静型核潜艇“一角鲸”号和“利普斯科姆”号。到80年代中期,新型的洛杉矾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噪声降到了 l18分贝。美国在20年内潜艇噪声下降了近40分贝,使其在潜艇安静性方面一直保持着优势。
    前苏联在60年代时的H、E、和N级核潜艇的噪声为160分贝左右;1975年,V—I、V—II级核潜艇的噪声降到150分贝。此后,前苏联从V—III级核潜艇开始,抓紧了对噪声的综合治理,率先在非耐压壳体外面敷设了新型消音橡胶敷层(消音瓦),使该艇的噪声降到140分贝以下。进入80年代以后,前苏联潜艇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噪声大幅度降低。到1985年前后,新型的 S级、 M级和鳖鱼级攻击型核潜艇的噪声降到了125—130分贝。前苏联在综合治理潜艇噪声的10年间,使潜艇噪声下降了30分贝,大大地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为了继续保持在核潜艇质量上的领先地位,美国在海狼级潜艇的设计中首先对安静性给予了特别重视,在该艇上集中了美国历年来在降噪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各种最新成果,要求该级艇要比现役的洛杉矾级潜艇安静好几倍,在降噪量级上要有一个飞跃。
    核潜艇的噪声源主要有三种,机械吸声、螺旋桨噪声和水动力噪声。机械噪声是潜艇内各种运动机械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它们通过基座、马脚等与艇体连接的部分,将这种振动与噪声通过艇体传到水中辐射出去。核潜艇的机械噪声尤以一回路主循环泵、减速齿轮箱、液压系统最为严重,前两者是核潜艇的主要噪声源。螺旋桨噪声主要由空泡噪声、叶片噪声和螺旋桨振动产生的噪声组成。水动力噪声是水分子的湍流噪声,主要发生在艇体表面的孔穴、突出体、指挥台围壳和尾部等部位。

    海狼级潜艇针对以上噪声源实行了综合治理。从艇体外型、结构、布置、设备选型、减振消声手段等各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层层把关,严格验收,以求使该艇在降噪方面有个量的突破,成为真正安静化的潜艇。为此,该艇在安静化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该艇级的核动力装置采用了自然循环反应堆,降低了回路的噪声,提高了战术机动航速。一般核潜艇的反应堆,在一回路的管系中安装有较大功率的主循环水泵,其作用是使一回路的载热剂循环起来,将反应堆压力壳内核燃料所产生的热量及时带出,在蒸发器内将二回路的水加热成为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同时,一回路的载热剂在蒸汽发生器中获得冷却,再循环回到反应堆继续工作。所以核动力装置工作时,主循环泵要不停地转动,产生了很大的振动和噪声,成为核潜艇主要噪声源之一。海狼级耐压壳直径为12.9米,较一般攻击型核潜艇直径增大了2.8米,故可采用高度较大的 S6 W型自然循环反应堆,同时可将蒸汽发生器布置得更高。因此,当反应堆运行时,利用一回路的载热剂在蒸汽发生器前后的温差和载热剂本身的重力,就能在反应堆内自然进行工作,而无需使用主循环水泵,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一回路的工作噪声。海狼级潜艇靠反应堆自然循环方式工作可获得20节的战术机动航速(低噪声最大航速),远高于原苏联80年代新造的S、M和鲨鱼级攻击型核潜艇10节的战术机动航速。以往美国在核潜艇上采用自然循环反应堆的还有“一角鲸”号和俄亥俄级,实践证明它们在中低速航行时,噪声比其它核潜艇明显降低。使用自然循环反应堆不但消除了主循环泵的噪声,同时还能节约反应堆的功率。因为主循环泵工作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高速时其消耗甚至可达10%,总功率,节约的i支部分功率可用于提高潜艇的推进功率。海狠级潜艇采用了新型的蒸汽轮机电力推进方式,取消了减速齿轮箱,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潜艇的噪声。以往美国的核潜艇几乎全部采用蒸汽轮机减速齿轮推进方式,蒸汽轮机的工作转速为6000—7000转/分,而螺旋桨的最佳转速仅为200—300转/分,蒸汽轮机要带动螺旋桨工作,不得不在两者之间增加一个大型的减速齿轮箱来进行变速。该齿轮箱工作时将产生强噪声,是核潜艇的主要噪声源之一。

----海狼级潜艇采用电力推进后,由蒸汽轮机直接带动发电机发电,发出的电流驱动一个低转数的主推进电机,以带动螺旋桨工作。美国以往在“利普斯科姆”号核潜艇上也采用了蒸汽轮机电力推进方式.使用证明潜艇的噪声明显降低。但该艇权造了一艘,其主要原因是当时制造主推进电机的钢材太重,以至功率和足寸不能设计得太大,电机太重将使潜艇尾部过重而难以平衡,电机太大又不好布置。所以,尽管“利普斯科姆”号潜艇降低了噪声,但航速却不能提高,仅达到22节。近来美国已研制成功用于推进电机的高强度轻质混合材料,井在潜艇主推进电机上获得了应用。大功率、小尺寸、重量轻的主推进电机成为现实,为海狼级潜艇采用电力推进提供了方便。
海狼级潜艇采用了新型的“泵喷射推进器”,减少了螺旋桨的噪声。潜艇的螺旋桨由于叶片周向载荷的不均匀,旋转时将会产生空泡、鸣音和振动,发出高强度的噪声。为了降低螺旋桨的噪声,各国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先后研究出双反转螺旋桨、七叶大直径螺旋桨、香蕉型浆叶大侧斜螺旋桨、高阻尼材料螺旋桨等。这些桨不同程度地改善了桨叶处的水流和压力状态,减少了螺旋桨的振动和噪声,并在各类潜艇上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泵喷射推进器”是近期发展的新型推进器,先在美国MK48型海狼级潜艇采用的蒸汽轮机电力推进系统,去掉了减速齿轮箱。鱼雷上成功地得到运用,后推广到潜艇上来。英国在1983年建成的特拉法尔加级攻击型核潜艇上首先采用了这种推进器,其噪声级比当时英国最安静的常规潜艇奥白龙级还小。所谓“泵喷射推进器”实际上是在一个多叶片、大螺旋桨外面罩以导管、导营的前方有一圈固定的导向叶片作为定子,螺旋桨在导管内作为转子低速转动推动潜艇运动。这种推进器既能改变螺旋桨叶片的压力分布,防止空泡产生,又能改善尾流性能,减少尾波的形成,使航迹模糊,导管还可以屏蔽螺旋桨噪声辐射,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螺旋桨的噪声,提高了潜艇的隐蔽性。

----艇上所有的运动机械都经过了严格的降噪设计,并进行丁严格的检测,且通过机械绝缘和减振的方法,来减小振动机械与结构向艇体传送振动能量,以减弱和消除噪声。为此,所有设备都安装在高效能减振机座、弹性支座和弹性减振器上,重要的主机、辅机等机械采用丁整体双层减振基座,振动较大的设备采用缓冲振动的覆盖层和空气夹层等,来减小机械振动:系统管路采用尽可能多的弹性连接管与艇体相接,对流体强烈作用的管路采用降低流速、局部管路采用阻尼软管和力口消音器的办法,来减少流体冲击振动和隔绝此种的振动传到艇体上。通过以—上措施,降低了机械噪声和管系流体噪声的辐射,从而降低了潜艇的噪声。

----该艇外表面设计得非常光滑,很少有突出体暴露。艇体与指挥台围壳上的开孔数量降到了最少,大的开孔均设计了活动盖板,该板能自动启闭,关闭后的艇体从外观上几乎看不到开孔,从而降低了艇休的水宛动噪声。另外,该艇的指挥台围壳与艇体的交接处采用了弧形圆滑过渡,减少了围壳与艇体问流体的干扰,降低了阻力和噪声。在艇体的结构设计时亦考虑到安静化的要求。主体结构采取了钢度大的单壳体形式,所有的构件都在实验室经过多次结构和激振实验,以避免产生局部振动和总振动。在轻壳体部位,甲板与耐压壳体不直接相连,其问采用弹性材料装甲连接。艇体材料使用了HY100高强度钢,使该艇的下潜深度增大到600米,增加了该艇的隐蔽性。该艇在艇体外部敷设一层厚厚的阻尼吸声橡胶 (俗称消声瓦)。该敷层既能吸收敌方主动声纳的探测声波,又能隔缘和降低本艇的噪声,使艇体表面形成一个良好的无回声层,从而达到隐身的目的。这种消声瓦是前苏联60年代首先开始研制的,并于80年代韧陆续装艇。这种消声瓦每块大小为85厘米×90厘米,厚度为80-150毫米,由合成橡胶制成。其结构为两层,外层为实心固体,内层设置了各种尺寸的尖劈形空腔和其他形状的孔洞,能针对敌方声纳系统工作频率的声波,使美国的BQQ一5型声纳系统和自导鱼雷检测前苏联潜艇的能力降低。前苏联S、M和壁鱼级攻击型潜艇敷设这种消声瓦后,据报导可使放方声纳探测能力降低50%一70%,本艇噪声降低10—20分贝。鉴于这种消声瓦隐身效果显著,西方海军国家纷纷效仿。英国的机敏级和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上均敷设了消声瓦。美国在洛杉矾级第20艘艇“圣胡安”号上开始,加装类似的吸音泡沫橡胶消声瓦。该级艇为了降低舱室内部噪声,除了在壳体内部和舱壁上大量地敷设吸声材料、在噪声强的设备上加装隔声罩、消音器和设立隔声室外,还采用了新型的有源消声技术。在空气噪声较大的战位和其它工作空间,针对该处的空气噪声特性设计出一种氏音响声源系统。该系统能发出与原空气噪声振幅相同但相位相反的音响,来抵消该处原来的空气噪声,达到安静的日的。这种主动消声技术在新建的洛杉矾级潜艇的空调部位和噪声较大的舱室已经获得应用,在英国的特拉法尔加级核潜艇上也己采用。使用证明该技术对舱室空气噪声降噪效果明显。

----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采闲以上安静化措施后,使本艇的噪声大幅度地降低。据报导该级艇的噪声降低了15分贝以上,噪声级达到90一100分贝,这一量级已经低于海洋背景噪声。如果按声传播的指数规律,辜下降3—4分贝,声传播距离减少一半,该级艇歹辐射噪声量级非常低,将使敌人声纳难以检测到该艇,使该级艇成为一级真正的安静型潜艇。同时,该级艇的建成在噪声领域内使美国潜艇又将领先于世界,使海狼级潜艇成为21世纪初最具威力的攻击型核潜艇。
洛杉矶(SSN 688)级 核动力攻击潜艇






国籍:美国
排水量:6927吨

规格:全长360英尺(109.7米),全宽33.1英尺(10.1米),吃水32.1英尺(9.8米)。

装备: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可发射鱼雷/战斧巡弋导弹/鱼叉反舰导弹等,搭载数22枚),SNN719之后各舰加装12具Mk36战斧巡弋导弹垂直发射管,SNN 756之后各舰并备有水雷。
主机:2具通用电气S6G压水冷却式核子反应炉,2具齿轮传动涡轮机;35000轴马力,单轴,航速30节以上。

    美国海军在60年代末期拟定一项可执行反潜作战的高速攻击潜艇计划,之后发展出一种即精密又昂贵,也极具效能的武器--洛杉矶级潜艇,并决定其建造数不少于62艘。洛杉矶级较先前的鲟鱼级长了20.7米,舰体外形更适合高速航行,并具有一种极小的帆罩。第一艘洛杉矶号于1976年11月13日竣工,后续各舰的建造工作亦以稳定的速度持续进行,全级62艘将在1997年完成。
     最初几艘洛杉矶级潜艇的升降舵位于帆罩上,不过这将影响其在北极海域的破冰能力,因此自圣胡安号(SNN 751)以后皆将升降舵改置于较传统的艇首位置,一些电子装备亦置于升降舵附近,因而后期的洛杉矶级潜艇皆具有北极航行的破冰能力。
      洛杉矶级潜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大的武装,包括鱼叉导弹、战斧导弹,以及传统的线导鱼雷,自普洛维顿斯号(Providence SSN 719)以后的洛杉矶级潜艇亦加装12具垂直发射器,可在不减少其余武器数量的情况下,增载12枚战斧巡弋导弹。

    自洛杉矶级潜艇服役以来,其中有多艘已执行过一些极受人瞩目的行动,由格鲁顿号(Groton SSN 694)在1980年4月4日至10月8日间完成的,以潜航状态巡航世界一周是其中之一。而在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中,也有多艘洛杉矶级潜艇以潜射战斧巡弋直接参与攻击伊拉克的任务。同级舰艇
SSN-688~SSN-718(688型)、SSN-719~SSN-725,SSN-750(688I型)、SSN-751~SSN-773(688II型)
美最新攻击潜艇“格林维尔”号

    美国“格林维尔”号攻击型核潜艇是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的第61艘,编号为SSN—772,于1992年2月28日在美国纽波特船厂开工,1994年9月下水,1996年2月服役。

该潜艇可同时装载12枚导弹

    该艇排水标准量为6300吨(加装了大口径鱼雷发射管和声纳系统),水下排水量为7147吨,艇长108米,吃水9·9米,水下航速32节,人员编制133人(13名军官)。

    该艇采用1座通用电气公司的S6G压水堆,2台汽轮机,功率35000马力。该艇表面装有消音瓦。武器装备有26具武器发射管(艇后部装有12具垂直导弹发射管),同时可装载8枚“战斧”导弹、4枚“鱼叉”导弹和14枚MK48线导鱼雷,同时可布设MK67型“机动”水雷和MK60型“捕手” 水雷。

是“海上前进”学说的重要部分

    “格林维尔”这个名字是为纪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将军纳森耐尔—格林而取的。在此之前,美国海军舰船中,还没有以“格林维尔”命名的。攻击型潜艇是美国海军“海上前进”学说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具有浅水作战能力,包括水雷战;为海岸侦察作掩蔽并进行情报搜集;配合特种部队作战;搜索与营救。另外,潜艇可以在水下对目标进行攻击,这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攻击武器。

    “格林维尔”号是第61艘洛杉矶级潜艇,此级别潜艇共有62艘,都是由国会授权生产的。“格林维尔”号是在Newport News造船厂建造的第二艘洛杉矶级潜艇。这艘潜艇装备了“战斧”式巡舰导弹系统,使其具备了陆地攻击能力。它是洛杉矶级潜艇的改进型,加强了航行及破冰能力。
“百人队长”级潜艇

       美海军已于1996年财年为“百人队长”级潜艇研制拨款,作为该型潜艇的启动资金。在1999~2002财年期间,美国国会将拨款23亿美元用于采购该级潜艇。“百人队长”级的研制是美国海军战略调整的结果。美海军认为,现在的攻击核潜艇,除了应继续执行过去的深海反潜任务外,还应在沿岸的浅水海域与水面舰艇战斗群进行协同,完成多样性的作战任务,并能够成为多种作战任务的水下作战平台。为此,“百人队长”级在设计方面有了新的调整。百人队长级潜艇的排水量将控制在6000吨左右,与“海狼”级相比,“百人队长”级的尺寸和排水量大为减小,造价亦较低(不超过   13亿美元)。它将集“洛杉肌”级、“俄亥俄”级和“海狼”级潜艇上的先进技术于一身,并应用一些新技术,是既具有大洋深水作战能力,又具有较好的沿岸浅水区作战能力,并能够执行多种任务的核动力潜艇。在武器装备上,该级装备了 12个“战斧”式巡航导弹垂直发射管,另外,还装备了4具660毫米鱼雷发射管,每侧各有2具,可发射MK48鱼雷、“鱼叉”和“战斧”式巡航导弹,总共可携带导弹和鱼雷武器38枚。为了加强深水和没水区的反潜作战能力,“百人队长”级还将安装先进的拖曳阵列声纳,宽孔径基阵声纳、被动测距声纳、综合声纳等传感装置以及新型的作战系统。它采用 1台 GEPWRSgG核反应堆,其堆芯可在潜艇全寿命期续使用,而不必更换。

    百人队长级潜艇强调区域作战能力,最多用选型潜艇,可执行反潜、反舰、护航警戒、水雷战、情报收集、协同作战支援、特殊战斗等任务。该级艇将在反应堆舱前装一个特种任务舱,有种说法认为最用于装载王叉戟弹道导弹。艇上还将配有一种新研制的水雷探测系统。该系统包括一个可由鱼雷管发射的无人驾驶水下探测器,可夜逐距离搜索水雷,并通过光纤通信接收潜艇指令并发回目标数据。该潜艇在执行特殊作战任务时,可运送 200多名战斗人员,艇中有专为蛙人配备的舱室,并装有先进的蛙人输送系统。“百人队长”(NSSN)级潜艇计划 1998年开始建造,首艇将于2004年服役,拟替换ZI世纪陆续退役的“洛杉矾”级攻击核潜艇。     

    总之,潜艇的隐蔽性好、机动性强、作战威力大,是世界各国海军的主力舰艇之一。在人类历史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潜艇也将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世界范围内海洋权益的争夺与保卫,各国海军战略与兵力结构的调整而有进一步发展、军事专家预测,到ZI世纪,战略导弹核潜艇将成为主体,而常规动力战略导弹潜艇将陆续退役。而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与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将发挥其各自优势,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总趋势是,核动力潜艇必将愈来愈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