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强大的美国为何常感到无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24:05
环球时报:强大的美国为何常感到无助
2008年02月21日 14:29环球网

国防预算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代价。美国的干涉主义战略越甚,其军事支出就越多

美国到底应该在国防上花多少钱?如果听那些总统竞选人的,要很多很多。民主党参议员奥巴马提议增加92000名军人,希拉里许诺“要扩军并加强军队现代化”。罗姆尼也认为美国“在国防上松劲了”,他因而写道,“我们需要增加在国防上的投入”。他说美国至少要增加10万名军人,并许诺要“使国防预算至少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传统基金会和吉姆??塔林特参议员也极力推动国防预算占国民生产总值4%这个坚定的最低底线,传统基金会称这是“为了自由的4%”。

即使批准增加军费开支,其水平也应当根据当时的安全需要而定。没有理由想当然地认为,今年、明年或以后各年的军费开支应该是4%,或4.5%,或6%。经济规模及其增长,与对国家安全的威胁程度并无关联。看一下美国经济的增长:1960年至2005年,GDP增长四倍多。难道世界上的危险也增长了四倍多,以至于要求军费开支增长四倍?让军费规模与GDP捆绑在一起,显然不合理。

按照一些共和党竞选人的说法,美国像一个无助的侏儒被一群群恶棍包围着。吉姆??塔林特说:“当今的世界起码像冷战结束之时一样危险……无赖国家导弹袭击的危险比以前更大。中国以比我们料想的快得多的速度,正在成为与我们平起平坐的竞争者。俄罗斯短暂的民主试验正在失败……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极世界中,一些威胁比以前更加难以预测,因而总体说来,比冷战时期的威胁更加危险。”这是一个不严肃的论断。如果说今天更危险,我不禁要问,冷战时进行的核武库、装甲师、空军以及航母战斗群竞争算什么呢?那个要保护被战争弄得支离破碎的盟国以防苏联入侵的年代呢?还有不可预测的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欧洲及第三世界的共产主义卫星国呢?这些远比今天美国面临的威胁大得多。事实上,美国的外交政策决定美国的国防需求和军费开支。就是说,国防预算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代价。美国的干涉主义战略越甚,其军事支出就越多。

中国是在一个非常低的起点上来改进其军队的,北京是在集中发展抗衡美国干涉的军事能力,而不是攻击美国的能力

关于“美国像一个无助的侏儒”这样的论断,存在着许多问题。今天的威胁与冷战时期完全不同。说今天的危险与过去相比“并未减轻”,是奇谈怪论。 “9??11”那样的恐怖袭击是可怕的,但其潜在的后果甚至无法与一枚小型原子弹的袭击相比。此外,对付这种恐怖活动的最好办法,是先进的情报、国际合作、法律控制和特种部队的结合,而不是庞大的军队和预防性战争。

核恐怖或无赖国家的导弹袭击是真实的,但幸运的是可能性很小,这当然也必须防止。然而,这同样不能与可能的毁灭地球的全面核大战相比。今天,无论俄罗斯的政策如何变化,其红军从莫斯科跨入大西洋的前景并未出现。在普京或任何其他人领导下的俄罗斯,既没有这个愿望,也没有这种能力。普京想要一个强大的、自信的俄罗斯,而不是另一场将俄罗斯城市化为废墟的世界大战。他的国民也没有什么不同。


同样,更加自信的中国也不是斯大林的苏联霸权主义的替代物。北京还要几十年才能成为与美国相当的竞争者:对中国军费的估计各不相同,但“最坏的情况”是北京位居世界第二,但这还不到美国军费的1/4。

有些分析家认为,根据购买力平价估算,这个数字会更大。但在计算军事资产的数量和质量方面,这种分析的适用性是有局限的。此外,中国是在一个非常低的起点上来改进其军队的———例如,中国没有航空母舰,而美国有12艘。北京缺乏美国所拥有的核潜艇、大规模的远洋海军、高质量的装甲师、先进的空军和庞大的核武库。

在华盛顿看来,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军事建设是无害的。但北京是在集中发展抗衡美国干涉的军事能力,而不是攻击美国的能力。甚至那些乱花钱的鹰派人士也承认这一点。传统基金会的约翰??J??萨西克写道,“根本的问题应该是,北京领导人加强其军事机器的意图,是想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还是想具有挑战美国在亚洲战略地位的力量。”而保持美国对亚洲的控制并不等同于保卫美国。有些人提出的那些危言耸听的“危险”,并未涉及对美国的入侵。鹰派人士们担心,美国将无力打击那些新保守主义分子开列的敌人名单中的国家。然而,同这些国家的冲突,如果有的话,很少会涉及美国的重大利益。

美国的国防开支问题,是神经质的干涉主义外交政策的产物

有人认为,“早日干涉可以省钱”。事实上,以加强美国安全的名义所进行的预防性干涉,几乎总是把问题搞得愈加严重。军事干涉比经济干涉更是问题丛生。我们不可能提前几年预见和猜想别国可能的意图和能力。认为轰炸是解决“恶化的危险”最好的办法,是一种愚蠢的想法。战争一直是不可预知的,而且几乎总是比预料的要糟糕得多。伊拉克是一个明显例证。布什政府以一个不存在的威胁为根据把美国拖入战争。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没有给世界带来安宁,反而触发了血腥的教派冲突,制造了地区动乱,激起了全球的恐怖主义。

干涉也几乎发生在巴基斯坦。这是一个奇妙的理论:对巴基斯坦的政治与经济发展进行微量管理,这样我们就将不必担心核扩散、恐怖主义、专制、部落争斗、谋杀政治、种族与教派冲突、狂暴的反美主义及政治动乱。事实上,像伊朗和朝鲜这样的所谓“无赖国家”,其军事力量同美国相比也是极小的,现有的美国军力就足以威慑它们。美国的军事预算是古巴、伊朗、利比亚、朝鲜、苏丹及叙利亚总和的30倍。难道有人会相信,花费相当于世界上其余所有国家军费总和那么多的钱,还不足以防止以上国家及像缅甸和索马里那样的“可怕军事强国”攻击美国?

美国在为真理、正义、民主以及鹰派们所声称的其他什么名义而斗争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美国同所有的主要工业国结盟。华盛顿同大部分地区大国友好,尽管不是正式的盟友,如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南非等。欧洲有着比美国多得多的人口,经济实力也大于美国,更不用说俄罗斯了。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军事潜力巨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东盟各国同样是有力量的地区角色,有能力联合起来与中国竞争。韩国的GDP是朝鲜的 40倍,人口是朝鲜的两倍。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盟友和朋友们不能保卫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地区呢?或者,难道鹰派们认为美国还得提防自己的盟友?难道他们认为,新西兰有着控制世界的强烈欲望,并谋划对美国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简言之,美国的国防开支问题,是神经质的干涉主义外交政策的产物。正如哥伦比亚大学的贝兹所言:“华盛顿花费巨资,仍感到不安全,这是因为美国的决策人丧失了清晰思考国防政策的能力。”

美国在保卫繁荣的人口众多的国家,而防备不存在的、潜在的和不可能的威胁。华盛顿企图重造失败国家,重新安排动荡地区的秩序,而这些地区与美国的安全并没什么大的关系。美国军队只是偶尔地实际发挥保卫美国、防止真正危险的作用。

华盛顿无力充当世界社会工程师和世界警察,更重要的是,充当爱管闲事、唠唠叨叨的国际管家婆,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尤其是,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即使随意的干涉未出现很糟糕的后果,但那些生命与财富被华盛顿的帝国主义政策浪费了,美国人民本来会有好得多的用途。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是削减军费,它也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所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军事预算,而是更加谨慎的外交政策,即为共和国而不是为一个帝国制定的外交政策。

(作者是美国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本文由高东翻译。)
环球时报:强大的美国为何常感到无助
2008年02月21日 14:29环球网

国防预算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代价。美国的干涉主义战略越甚,其军事支出就越多

美国到底应该在国防上花多少钱?如果听那些总统竞选人的,要很多很多。民主党参议员奥巴马提议增加92000名军人,希拉里许诺“要扩军并加强军队现代化”。罗姆尼也认为美国“在国防上松劲了”,他因而写道,“我们需要增加在国防上的投入”。他说美国至少要增加10万名军人,并许诺要“使国防预算至少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传统基金会和吉姆??塔林特参议员也极力推动国防预算占国民生产总值4%这个坚定的最低底线,传统基金会称这是“为了自由的4%”。

即使批准增加军费开支,其水平也应当根据当时的安全需要而定。没有理由想当然地认为,今年、明年或以后各年的军费开支应该是4%,或4.5%,或6%。经济规模及其增长,与对国家安全的威胁程度并无关联。看一下美国经济的增长:1960年至2005年,GDP增长四倍多。难道世界上的危险也增长了四倍多,以至于要求军费开支增长四倍?让军费规模与GDP捆绑在一起,显然不合理。

按照一些共和党竞选人的说法,美国像一个无助的侏儒被一群群恶棍包围着。吉姆??塔林特说:“当今的世界起码像冷战结束之时一样危险……无赖国家导弹袭击的危险比以前更大。中国以比我们料想的快得多的速度,正在成为与我们平起平坐的竞争者。俄罗斯短暂的民主试验正在失败……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极世界中,一些威胁比以前更加难以预测,因而总体说来,比冷战时期的威胁更加危险。”这是一个不严肃的论断。如果说今天更危险,我不禁要问,冷战时进行的核武库、装甲师、空军以及航母战斗群竞争算什么呢?那个要保护被战争弄得支离破碎的盟国以防苏联入侵的年代呢?还有不可预测的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欧洲及第三世界的共产主义卫星国呢?这些远比今天美国面临的威胁大得多。事实上,美国的外交政策决定美国的国防需求和军费开支。就是说,国防预算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代价。美国的干涉主义战略越甚,其军事支出就越多。

中国是在一个非常低的起点上来改进其军队的,北京是在集中发展抗衡美国干涉的军事能力,而不是攻击美国的能力

关于“美国像一个无助的侏儒”这样的论断,存在着许多问题。今天的威胁与冷战时期完全不同。说今天的危险与过去相比“并未减轻”,是奇谈怪论。 “9??11”那样的恐怖袭击是可怕的,但其潜在的后果甚至无法与一枚小型原子弹的袭击相比。此外,对付这种恐怖活动的最好办法,是先进的情报、国际合作、法律控制和特种部队的结合,而不是庞大的军队和预防性战争。

核恐怖或无赖国家的导弹袭击是真实的,但幸运的是可能性很小,这当然也必须防止。然而,这同样不能与可能的毁灭地球的全面核大战相比。今天,无论俄罗斯的政策如何变化,其红军从莫斯科跨入大西洋的前景并未出现。在普京或任何其他人领导下的俄罗斯,既没有这个愿望,也没有这种能力。普京想要一个强大的、自信的俄罗斯,而不是另一场将俄罗斯城市化为废墟的世界大战。他的国民也没有什么不同。


同样,更加自信的中国也不是斯大林的苏联霸权主义的替代物。北京还要几十年才能成为与美国相当的竞争者:对中国军费的估计各不相同,但“最坏的情况”是北京位居世界第二,但这还不到美国军费的1/4。

有些分析家认为,根据购买力平价估算,这个数字会更大。但在计算军事资产的数量和质量方面,这种分析的适用性是有局限的。此外,中国是在一个非常低的起点上来改进其军队的———例如,中国没有航空母舰,而美国有12艘。北京缺乏美国所拥有的核潜艇、大规模的远洋海军、高质量的装甲师、先进的空军和庞大的核武库。

在华盛顿看来,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军事建设是无害的。但北京是在集中发展抗衡美国干涉的军事能力,而不是攻击美国的能力。甚至那些乱花钱的鹰派人士也承认这一点。传统基金会的约翰??J??萨西克写道,“根本的问题应该是,北京领导人加强其军事机器的意图,是想成为一个超级大国,还是想具有挑战美国在亚洲战略地位的力量。”而保持美国对亚洲的控制并不等同于保卫美国。有些人提出的那些危言耸听的“危险”,并未涉及对美国的入侵。鹰派人士们担心,美国将无力打击那些新保守主义分子开列的敌人名单中的国家。然而,同这些国家的冲突,如果有的话,很少会涉及美国的重大利益。

美国的国防开支问题,是神经质的干涉主义外交政策的产物

有人认为,“早日干涉可以省钱”。事实上,以加强美国安全的名义所进行的预防性干涉,几乎总是把问题搞得愈加严重。军事干涉比经济干涉更是问题丛生。我们不可能提前几年预见和猜想别国可能的意图和能力。认为轰炸是解决“恶化的危险”最好的办法,是一种愚蠢的想法。战争一直是不可预知的,而且几乎总是比预料的要糟糕得多。伊拉克是一个明显例证。布什政府以一个不存在的威胁为根据把美国拖入战争。美国对伊拉克的占领没有给世界带来安宁,反而触发了血腥的教派冲突,制造了地区动乱,激起了全球的恐怖主义。

干涉也几乎发生在巴基斯坦。这是一个奇妙的理论:对巴基斯坦的政治与经济发展进行微量管理,这样我们就将不必担心核扩散、恐怖主义、专制、部落争斗、谋杀政治、种族与教派冲突、狂暴的反美主义及政治动乱。事实上,像伊朗和朝鲜这样的所谓“无赖国家”,其军事力量同美国相比也是极小的,现有的美国军力就足以威慑它们。美国的军事预算是古巴、伊朗、利比亚、朝鲜、苏丹及叙利亚总和的30倍。难道有人会相信,花费相当于世界上其余所有国家军费总和那么多的钱,还不足以防止以上国家及像缅甸和索马里那样的“可怕军事强国”攻击美国?

美国在为真理、正义、民主以及鹰派们所声称的其他什么名义而斗争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美国同所有的主要工业国结盟。华盛顿同大部分地区大国友好,尽管不是正式的盟友,如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南非等。欧洲有着比美国多得多的人口,经济实力也大于美国,更不用说俄罗斯了。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军事潜力巨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东盟各国同样是有力量的地区角色,有能力联合起来与中国竞争。韩国的GDP是朝鲜的 40倍,人口是朝鲜的两倍。

那么为什么美国的盟友和朋友们不能保卫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地区呢?或者,难道鹰派们认为美国还得提防自己的盟友?难道他们认为,新西兰有着控制世界的强烈欲望,并谋划对美国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简言之,美国的国防开支问题,是神经质的干涉主义外交政策的产物。正如哥伦比亚大学的贝兹所言:“华盛顿花费巨资,仍感到不安全,这是因为美国的决策人丧失了清晰思考国防政策的能力。”

美国在保卫繁荣的人口众多的国家,而防备不存在的、潜在的和不可能的威胁。华盛顿企图重造失败国家,重新安排动荡地区的秩序,而这些地区与美国的安全并没什么大的关系。美国军队只是偶尔地实际发挥保卫美国、防止真正危险的作用。

华盛顿无力充当世界社会工程师和世界警察,更重要的是,充当爱管闲事、唠唠叨叨的国际管家婆,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尤其是,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即使随意的干涉未出现很糟糕的后果,但那些生命与财富被华盛顿的帝国主义政策浪费了,美国人民本来会有好得多的用途。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是削减军费,它也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所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军事预算,而是更加谨慎的外交政策,即为共和国而不是为一个帝国制定的外交政策。

(作者是美国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本文由高东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