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小姐原创:中国海军舰载导弹的发展历史 (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9:57:14
中国海军舰载导弹的发展历史
  作者:秀小姐
  2008年2月17日
  链接地址  http://blog.myspace.cn/index.cfm ... mp;blogID=400354224

    中国海军舰载反舰导弹历经50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了三代。

  第一代舰载反舰导弹——“海鹰”

    50年代末,中国海军导弹的研制与其他军兵种同时起步。

    当时从苏联引进“冥河式”导弹,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条件下,中央军委下令要进行消化仿制工作。

    1964年海军试验基地的科研人员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在西北沙原上进行了陆上模型弹的试验,接着又进行了海上模型弹的试验,“陆上全弹试验”,成功地获得了所需的全部数据。

    1966年开始混合遥测海上发射试验,主要检查全弹在海上发射结构的完整性,飞行性能及控制系统,主发动机电气设备等工作状态。同年11月,舰舰导弹进行了定型试验,取得9发8中的优异成绩,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海防导弹武器的历史,这种导弹被命名为“上游”。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舰舰导弹相比,国产“上游”导弹体形笨重、使用液体燃料、耐候性差、在舰上难以维护,在实战中抗干扰能力差,飞行高度很不理想,容易被敌方击落等缺点暴露无遗。

1967年10月,埃及首次使用“冥河式”导弹击沉以色列驱逐舰“埃拉特”。1973年埃以战争期间,以色列采用了电子干扰技术,埃及则再次使用“冥河式”导弹,共发射了50枚,无一命中以色列舰艇。

    中国科技人员吸取了“冥河式”导弹在中东战争中的教训,对“上游”导弹进行了7个方面的技术改进:一是为提高导弹的抗电子干扰能力,陆续研制换装了多种末端制导头,并相应发展了几种导弹;二是改装了无线电高度表,降低导弹的飞行高度,提高了低空突防的能力;三是改进液体燃料储箱为承力式,以增加燃料储量,加大导弹动力,增加航程;四是开展海浪特性的研究,扩大导弹使用环境的要求;五是向多种装载平台移植,适应岸防、舰载、机载使用;六是对液体燃料预包技术进行研究,为长期有效储存开辟新途径;七是火控系统微机化、模块化,提高了系统各种的可靠性。

    在此基础上,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军导弹的研究、发展、生产体系。“上游”导弹的改进型,被命名为“海鹰”,代号HY一1。

    HY一1的改进型为HY一2型舰舰导弹,该型舰舰导弹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装备了“旅大”I/Ⅱ型驱逐舰16艘(3联装发射装置)、“江湖”I/Ⅱ型护卫舰28艘(双联装发射装置)、“黄蜂”型导弹艇约100艘(单装发射筒)作为主要的对舰武器。驱逐舰和护卫舰的舰中部附近安装的是2座(江湖I/II型中搭载了反潜直升机的Ⅱ型护卫舰“四平”号是1座)固定仰角发射器,发射时必须将船舷方向朝向目标。导弹艇则是在其前部安装了4座固定的单装发射筒。

第二代舰载反舰导弹——“中国飞鱼”C——801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海军舰载反舰导弹在性能上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但是,当时的“海鹰”导弹在飞行中从中空进入攻击,容易被敌方舰载雷达发现,也容易受干扰和被舰载武器击落。

    如果,能够降低导弹的飞行高度,使导弹超低空掠海飞行,敌方舰载雷达就很难发现。因为,雷达波只能直线传播,由于地球表面具有一定的曲率,使舰载雷达的探测距离受到“视距”的限制,产生了盲区,导弹在盲区飞行,舰载雷达无法发现。即使,导弹进入了舰载雷达的“视距”,舰载雷达的波束向低空探测时,由于导弹超低空掠海飞行,和涌动的海浪一起构成了杂乱反射波,往往掩盖了导弹的反射信号,使雷达难以分辨,而且还会产生重影。由于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舰载雷达低空探测距离一般在10公里左右。舰艇从发现超低空导弹到被击中,最多仅30几秒,所有的舰载武器只能完成一次射击,很难击中来袭导弹。

     我国科技人员根据这些特点,组织攻关。不断降低导弹的飞行高度,直至实现导弹超低空掠海飞行,提高了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攻击的突然性。同时,改进了多种末端制导方式,使导弹具备了较强的突防和抗干扰能力。这些改进和创新,使“海鹰”脱胎换骨,成为性能相当于法国飞鱼导弹的中国式“飞鱼”反舰导弹。

    为了一弹多用,我国科技人员又进行了改进,使该型导弹成为多用途反舰导弹。它可以装载在水面舰艇、潜艇上成为舰舰导弹;也可以挂在飞机上,成为空舰导弹;装在载车上或岸上,成为机动或岸舰导弹。

    中国终于有了第二代反舰导弹,代号C——801( YJ-8),改进型YJ-81,其射程延伸到了42-80千米。

    C——801具有小型化、重量轻、掠海飞行、抗干扰性强、固体燃料、多种末端制导、箱式发射等特点,在复杂作战条件下,多次试射,100%命中目标。

    C——801导弹全长5.814米,弹体直径0.36米。导弹全重815千克,战斗部重165千克。舰舰型的有效射程为8~40公里,空舰型的有效射程为10~50公里。导弹平飞速度0.94M。导弹控制与制导方式为“自控+自导”。发射方式可单发,也可以齐射。

    C——801是一种发射后可以不管的导弹。因此,舰艇和飞机发射后可以立即返航或隐蔽起来,防止敌方发现和打击。

    在一艘大型快艇上装载C——801导弹、箱式发射装置和火控系统,就构成了一套攻击敌方舰艇的装置。火控系统包括跟踪雷达、射击指挥仪、陀螺平台、航向指示器、计程仪、测风仪和自动舵系统。其中,射击指挥仪是核心,它可以对多个目标同时实施攻击,使C——801具有多层次、多方位打击目标的能力。

    舰舰型导弹箱式发射装置包括贮运发射箱、发射箱支架、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等。贮运发射箱长6米,宽1.16米,高1.3米,重约1000千克。C——801通过弹上的前后滑块吊挂在贮运发射箱内的发射梁的导轨上,用挡弹器、剪切机构和锁定机构将导弹固定。平时箱盖关闭,箱内与外界空气隔离,箱内充有一定压力的干燥空气,使C——801免遭日晒雨淋及海上的湿热、盐雾、霉菌和风浪的侵蚀,起到保护导弹和延长导弹寿命的作用。箱盖用爆炸螺栓与箱体连接。发射前瞬间,由发射控制台操作使爆炸螺栓起爆,箱盖迅速打开。非发射时的箱盖由液压系统进行开闭。导弹贮运和发射为同一箱子,可以多次使用。实现了弹箱合一的整体吊装、拆卸,使用很方便。

C——801主要用于攻击护卫舰、驱逐舰、航空母舰等中型以上的水面舰艇,也可以打击快艇一类的小型水面舰艇。

    C——801导弹命中率优于法国“飞鱼“。

    第2代舰舰导弹首先被安装在1986年服役的“江湖”Ⅲ型护卫舰的首舰“黄石”号(8座单装发射筒)上,受到了广泛关注。此后大量装备到1991年以后服役的“旅大”Ⅲ型驱逐舰(4座双联装发射装置)、“江卫”I型护卫舰(2座3联装发射装置)、“江卫”Ⅱ型护卫舰(2座4联装发射装置)、“红星”型导弹快艇(2座双联装发射装置)、“红箭”型导弹艇(2座3联装发射装置)等舰艇上,成为新一代的主要对舰武器。
  

第三代舰载导弹

    20世纪末中国海军装备的第三代导弹具有超音速、超低空、超视距、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确制导的特点。

一、舰空导弹

    现在中国海军近程防空导弹的标准配备是仿制法国海军“响尾蛇”导弹的HQ一7型(CSA—N一4)防空导弹。至今为止服役的驱、护舰装备的都是旋转式8联装导弹发射装置,不久可能会出现垂直发射装置。
  在中远程舰载防空导弹方面,由于20世纪末中国海军从俄罗斯购人了2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杭州”号和“福州”号,并由此获得了该型驱逐舰上装备的射程为30千米的“施基利”舰空导弹(SA—N一7),在军舰的前后部各装备了1部类似美国的Mkl3的发射装置。后来追加购买的2艘“现代”级(由于在2005年4月发生了火灾,导致推迟了原定于2005~2006年的服役时间)上安装的是外观类似SA-N-7,但是制导系统得到改进、最大射程被延长到50千米的“灰熊”舰空导弹(SA-N-12)。这种俄制的SA-N-12也被安装在052B型驱逐舰——“广州”号(2004年服役)和“武汉”号(2005年服役)上。
  由中国自主开发的防空导弹是安装在052C型驱逐舰上的HQ一9型,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采用垂直发射装置。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采取的猛烈空袭战术使中国认识到了自身防空能力的不足,并开始着手开发新的防空导弹系统。由此而产生的HQ一9型防空导弹据说参考了中国购买的俄制S一300P型陆空导弹和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技术。052C型导弹驱逐舰的首舰“兰州”号于2004年的秋天开始测试,在舰桥前面升高的平台上安装了6座圆形配备的6联装旋转式垂直发射系统,在舰尾直升机机库上面安装了2座。这种导弹发射方式是先通过其下方的高压瓦斯发射出去,然后在空中进行火箭电子打火,这是欧美海军所没有的冷发射方式。通过在舰桥的四面安装有4块相控阵雷达天线与多功能雷达相连接,将会提高中国海军的弱项——区域防空能力。
      二、舰舰导弹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原先装备HY一2型导弹的“旅大”型中的3艘(“开封”号、“大连”号、“湛江”号)将2座3联装发射装置换装为4座YJ一81用的4联装发射装置。YJ-81也被装备在国产第一代驱逐舰“旅大”型的继用型“旅沪”型驱逐舰的2号舰“青岛”号(1996年服役)上(近年改装为YJ一83)。
  舰舰导弹的改进工作仍在继续进行,将YJ一1厂YJ一8的固体燃料火箭改用成涡轮喷气发动机,中国研制出了射程增加到了120千米的YJ一2/YJ一82(CSS—N一8)。“旅沪”型驱逐舰的1号舰“哈尔滨”号(1994年服役1以及“旅海”级驱逐舰“深圳”号f1999年服役)装备了,YJ一2/YJ一82用的4座4联装发射装置,近年换装为飞行末期达到超音速(1.6—2马赫),射程增加到150千米的YJ一83。YJ-83也装备在测试中的052B型驱逐舰(4座4联装发射装置)和054型护卫舰(2座双联装发射装置)的2号舰上。
  中国海军最新的舰舰导弹是YJ一85或者其下一代YJ-12,装备在052C型驱逐舰“兰州”号上。在靠近舰尾的左右舷各有1座4联装发射装置,其发射筒的截面并不是以前的矩形而是圆形。YJ一85或者YJ一12的具体数据并不清楚,据说可以进行超音速巡航,射程也达到了200千米以上。
  以上是水面舰艇装备的舰舰导弹的状况。“汉”级核潜艇和“宋”级常规动力潜艇上装备的是YJ一1/YJ一8的鱼雷发射管发射型,据说也装备有增加射程的YJ一2/YJ一82。
  除了逐次开发的国产对舰导弹外,中国海军还拥有“现代”级驱逐舰上装备的俄制对舰导弹。先进的“日炙”(SS-N-22)导弹除了在发射升空的初期阶段,在其射程的120千米的绝大部分是在20米的高度以超音速飞行的。“日炙”导弹是从位于上层建筑左右两侧的、面朝舰首的4联装发射装置发射的。中国海军舰载导弹的发展历史
  作者:秀小姐
  2008年2月17日
  链接地址  http://blog.myspace.cn/index.cfm ... mp;blogID=400354224

    中国海军舰载反舰导弹历经50的发展,目前已经发展了三代。

  第一代舰载反舰导弹——“海鹰”

    50年代末,中国海军导弹的研制与其他军兵种同时起步。

    当时从苏联引进“冥河式”导弹,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条件下,中央军委下令要进行消化仿制工作。

    1964年海军试验基地的科研人员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在西北沙原上进行了陆上模型弹的试验,接着又进行了海上模型弹的试验,“陆上全弹试验”,成功地获得了所需的全部数据。

    1966年开始混合遥测海上发射试验,主要检查全弹在海上发射结构的完整性,飞行性能及控制系统,主发动机电气设备等工作状态。同年11月,舰舰导弹进行了定型试验,取得9发8中的优异成绩,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海防导弹武器的历史,这种导弹被命名为“上游”。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舰舰导弹相比,国产“上游”导弹体形笨重、使用液体燃料、耐候性差、在舰上难以维护,在实战中抗干扰能力差,飞行高度很不理想,容易被敌方击落等缺点暴露无遗。

1967年10月,埃及首次使用“冥河式”导弹击沉以色列驱逐舰“埃拉特”。1973年埃以战争期间,以色列采用了电子干扰技术,埃及则再次使用“冥河式”导弹,共发射了50枚,无一命中以色列舰艇。

    中国科技人员吸取了“冥河式”导弹在中东战争中的教训,对“上游”导弹进行了7个方面的技术改进:一是为提高导弹的抗电子干扰能力,陆续研制换装了多种末端制导头,并相应发展了几种导弹;二是改装了无线电高度表,降低导弹的飞行高度,提高了低空突防的能力;三是改进液体燃料储箱为承力式,以增加燃料储量,加大导弹动力,增加航程;四是开展海浪特性的研究,扩大导弹使用环境的要求;五是向多种装载平台移植,适应岸防、舰载、机载使用;六是对液体燃料预包技术进行研究,为长期有效储存开辟新途径;七是火控系统微机化、模块化,提高了系统各种的可靠性。

    在此基础上,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海军导弹的研究、发展、生产体系。“上游”导弹的改进型,被命名为“海鹰”,代号HY一1。

    HY一1的改进型为HY一2型舰舰导弹,该型舰舰导弹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装备了“旅大”I/Ⅱ型驱逐舰16艘(3联装发射装置)、“江湖”I/Ⅱ型护卫舰28艘(双联装发射装置)、“黄蜂”型导弹艇约100艘(单装发射筒)作为主要的对舰武器。驱逐舰和护卫舰的舰中部附近安装的是2座(江湖I/II型中搭载了反潜直升机的Ⅱ型护卫舰“四平”号是1座)固定仰角发射器,发射时必须将船舷方向朝向目标。导弹艇则是在其前部安装了4座固定的单装发射筒。

第二代舰载反舰导弹——“中国飞鱼”C——801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海军舰载反舰导弹在性能上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但是,当时的“海鹰”导弹在飞行中从中空进入攻击,容易被敌方舰载雷达发现,也容易受干扰和被舰载武器击落。

    如果,能够降低导弹的飞行高度,使导弹超低空掠海飞行,敌方舰载雷达就很难发现。因为,雷达波只能直线传播,由于地球表面具有一定的曲率,使舰载雷达的探测距离受到“视距”的限制,产生了盲区,导弹在盲区飞行,舰载雷达无法发现。即使,导弹进入了舰载雷达的“视距”,舰载雷达的波束向低空探测时,由于导弹超低空掠海飞行,和涌动的海浪一起构成了杂乱反射波,往往掩盖了导弹的反射信号,使雷达难以分辨,而且还会产生重影。由于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舰载雷达低空探测距离一般在10公里左右。舰艇从发现超低空导弹到被击中,最多仅30几秒,所有的舰载武器只能完成一次射击,很难击中来袭导弹。

     我国科技人员根据这些特点,组织攻关。不断降低导弹的飞行高度,直至实现导弹超低空掠海飞行,提高了导弹的生存能力和攻击的突然性。同时,改进了多种末端制导方式,使导弹具备了较强的突防和抗干扰能力。这些改进和创新,使“海鹰”脱胎换骨,成为性能相当于法国飞鱼导弹的中国式“飞鱼”反舰导弹。

    为了一弹多用,我国科技人员又进行了改进,使该型导弹成为多用途反舰导弹。它可以装载在水面舰艇、潜艇上成为舰舰导弹;也可以挂在飞机上,成为空舰导弹;装在载车上或岸上,成为机动或岸舰导弹。

    中国终于有了第二代反舰导弹,代号C——801( YJ-8),改进型YJ-81,其射程延伸到了42-80千米。

    C——801具有小型化、重量轻、掠海飞行、抗干扰性强、固体燃料、多种末端制导、箱式发射等特点,在复杂作战条件下,多次试射,100%命中目标。

    C——801导弹全长5.814米,弹体直径0.36米。导弹全重815千克,战斗部重165千克。舰舰型的有效射程为8~40公里,空舰型的有效射程为10~50公里。导弹平飞速度0.94M。导弹控制与制导方式为“自控+自导”。发射方式可单发,也可以齐射。

    C——801是一种发射后可以不管的导弹。因此,舰艇和飞机发射后可以立即返航或隐蔽起来,防止敌方发现和打击。

    在一艘大型快艇上装载C——801导弹、箱式发射装置和火控系统,就构成了一套攻击敌方舰艇的装置。火控系统包括跟踪雷达、射击指挥仪、陀螺平台、航向指示器、计程仪、测风仪和自动舵系统。其中,射击指挥仪是核心,它可以对多个目标同时实施攻击,使C——801具有多层次、多方位打击目标的能力。

    舰舰型导弹箱式发射装置包括贮运发射箱、发射箱支架、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等。贮运发射箱长6米,宽1.16米,高1.3米,重约1000千克。C——801通过弹上的前后滑块吊挂在贮运发射箱内的发射梁的导轨上,用挡弹器、剪切机构和锁定机构将导弹固定。平时箱盖关闭,箱内与外界空气隔离,箱内充有一定压力的干燥空气,使C——801免遭日晒雨淋及海上的湿热、盐雾、霉菌和风浪的侵蚀,起到保护导弹和延长导弹寿命的作用。箱盖用爆炸螺栓与箱体连接。发射前瞬间,由发射控制台操作使爆炸螺栓起爆,箱盖迅速打开。非发射时的箱盖由液压系统进行开闭。导弹贮运和发射为同一箱子,可以多次使用。实现了弹箱合一的整体吊装、拆卸,使用很方便。

C——801主要用于攻击护卫舰、驱逐舰、航空母舰等中型以上的水面舰艇,也可以打击快艇一类的小型水面舰艇。

    C——801导弹命中率优于法国“飞鱼“。

    第2代舰舰导弹首先被安装在1986年服役的“江湖”Ⅲ型护卫舰的首舰“黄石”号(8座单装发射筒)上,受到了广泛关注。此后大量装备到1991年以后服役的“旅大”Ⅲ型驱逐舰(4座双联装发射装置)、“江卫”I型护卫舰(2座3联装发射装置)、“江卫”Ⅱ型护卫舰(2座4联装发射装置)、“红星”型导弹快艇(2座双联装发射装置)、“红箭”型导弹艇(2座3联装发射装置)等舰艇上,成为新一代的主要对舰武器。
  

第三代舰载导弹

    20世纪末中国海军装备的第三代导弹具有超音速、超低空、超视距、自动化、智能化和精确制导的特点。

一、舰空导弹

    现在中国海军近程防空导弹的标准配备是仿制法国海军“响尾蛇”导弹的HQ一7型(CSA—N一4)防空导弹。至今为止服役的驱、护舰装备的都是旋转式8联装导弹发射装置,不久可能会出现垂直发射装置。
  在中远程舰载防空导弹方面,由于20世纪末中国海军从俄罗斯购人了2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杭州”号和“福州”号,并由此获得了该型驱逐舰上装备的射程为30千米的“施基利”舰空导弹(SA—N一7),在军舰的前后部各装备了1部类似美国的Mkl3的发射装置。后来追加购买的2艘“现代”级(由于在2005年4月发生了火灾,导致推迟了原定于2005~2006年的服役时间)上安装的是外观类似SA-N-7,但是制导系统得到改进、最大射程被延长到50千米的“灰熊”舰空导弹(SA-N-12)。这种俄制的SA-N-12也被安装在052B型驱逐舰——“广州”号(2004年服役)和“武汉”号(2005年服役)上。
  由中国自主开发的防空导弹是安装在052C型驱逐舰上的HQ一9型,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采用垂直发射装置。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采取的猛烈空袭战术使中国认识到了自身防空能力的不足,并开始着手开发新的防空导弹系统。由此而产生的HQ一9型防空导弹据说参考了中国购买的俄制S一300P型陆空导弹和美国“爱国者”防空导弹技术。052C型导弹驱逐舰的首舰“兰州”号于2004年的秋天开始测试,在舰桥前面升高的平台上安装了6座圆形配备的6联装旋转式垂直发射系统,在舰尾直升机机库上面安装了2座。这种导弹发射方式是先通过其下方的高压瓦斯发射出去,然后在空中进行火箭电子打火,这是欧美海军所没有的冷发射方式。通过在舰桥的四面安装有4块相控阵雷达天线与多功能雷达相连接,将会提高中国海军的弱项——区域防空能力。
      二、舰舰导弹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原先装备HY一2型导弹的“旅大”型中的3艘(“开封”号、“大连”号、“湛江”号)将2座3联装发射装置换装为4座YJ一81用的4联装发射装置。YJ-81也被装备在国产第一代驱逐舰“旅大”型的继用型“旅沪”型驱逐舰的2号舰“青岛”号(1996年服役)上(近年改装为YJ一83)。
  舰舰导弹的改进工作仍在继续进行,将YJ一1厂YJ一8的固体燃料火箭改用成涡轮喷气发动机,中国研制出了射程增加到了120千米的YJ一2/YJ一82(CSS—N一8)。“旅沪”型驱逐舰的1号舰“哈尔滨”号(1994年服役1以及“旅海”级驱逐舰“深圳”号f1999年服役)装备了,YJ一2/YJ一82用的4座4联装发射装置,近年换装为飞行末期达到超音速(1.6—2马赫),射程增加到150千米的YJ一83。YJ-83也装备在测试中的052B型驱逐舰(4座4联装发射装置)和054型护卫舰(2座双联装发射装置)的2号舰上。
  中国海军最新的舰舰导弹是YJ一85或者其下一代YJ-12,装备在052C型驱逐舰“兰州”号上。在靠近舰尾的左右舷各有1座4联装发射装置,其发射筒的截面并不是以前的矩形而是圆形。YJ一85或者YJ一12的具体数据并不清楚,据说可以进行超音速巡航,射程也达到了200千米以上。
  以上是水面舰艇装备的舰舰导弹的状况。“汉”级核潜艇和“宋”级常规动力潜艇上装备的是YJ一1/YJ一8的鱼雷发射管发射型,据说也装备有增加射程的YJ一2/YJ一82。
  除了逐次开发的国产对舰导弹外,中国海军还拥有“现代”级驱逐舰上装备的俄制对舰导弹。先进的“日炙”(SS-N-22)导弹除了在发射升空的初期阶段,在其射程的120千米的绝大部分是在20米的高度以超音速飞行的。“日炙”导弹是从位于上层建筑左右两侧的、面朝舰首的4联装发射装置发射的。
C-101也有舰载型号,谁能说说它的冲压发动机的来历。

不是说052C上装的是鹰击62吗?
呵呵 不错!和平大师有的一拼!;P
真不明白,不是说号称业内吗?怎么文章里这么多"据说".
就冲那HY2舰舰导弹,就可以知道作者的水平是深水炸弹
秀小姐是谁啊,俺刚从火星来:lol
学习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