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的分享:书籍的体验之勇气的胜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47:05
谢绝拍砖,因为本菜只有小民的直觉。
本文转自本菜QQ空间
前一阵,经不住朋友的劝说以及威逼利诱(呵呵。。。这里面有些不错的经历呢!),本穷无奈地答应不再转一些枯燥乏味的技术文章上来,而专心写一写原创日志。我一想,也是,自从进入大学一来,已经三年了。细细回想这三年走过的日子,我惊讶的发现,大学对我的影响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我的性格,乃至人生观。我不知不觉地走过了一条改变自己核心价值观的道路,在这三年,不管是受伤还是挫折,不管是成长还是进步,一步一步走得艰难也很开心(有朋友在身边,确实想不开心都难)。与此同时,我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我对自身价值的定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穷又一次无聊却难以遏制地思考起高等教育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产生的影响。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对社会和自己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观和教育观(我想,这个最起码会对本穷将来的儿子或女儿无可避免的产生影响,因为将会是本穷亲自上阵把这些经历告诉他们)。于是,我就开始准备写一写关于社会和教育的日志,并且考虑了很久应当如何把我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觉和经历表达清楚。就当我正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将来不打算通过写文章换俸禄而是打算干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的话,我最好应该准备考研了。于是,刚刚开始写的东西就被扔下了(其实我还没有完全梳理好思路)。不过,我发现,久久摆脱文字和作文以后(哪个上大学读理科的同学还主动写过作文,站出来!我给你介绍一个不错的神经病医院),我对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竟然充满了渴望!当手指在键盘上敲击,我感觉我的思想正在静静的流淌,慢慢地,悄无声息的灌溉着自己的心灵,我甚至有种正在弹钢琴的感觉,音乐正在从键盘演奏出来,只不过这种音乐不是用耳朵而是用眼睛和心去欣赏罢了。于是,我决定,既然写大学和社会太费劲,就写一些轻松的吧,写写书、电影、音乐给自己的感受,顺便给看我日志的同志们洗洗脑,省得他们总是不理解我在看什么、想什么。
    以上就是写这一系列日志(明的分享系列日志)的缘由,算是前言吧。下面就正式开张。
    《哈利波特》(J.K 罗琳);呵呵,不要笑我幼稚呵。想了一会应该把哪本书放在第一个写,结果发现哪本书对我都很重要(是啊!现在书越来越贵,不重要谁买呵),于是决定,闭眼随便从书架抽一本,抽出来的是哪本就先写哪本(因此,我正考虑是不是应该标注上,排名不分先后,只取决于随机概率事件的发生)。结果,这就是结果,哈利波特(后来一想很不公平,哈利波特有七本。。。概率当然大)。其实,一开始,我很反感流行的东西,比如哈利波特、周杰伦、庞龙等等。结果后来我悲哀的发现:我原来刻意反感、刻意避开的东西很多都成了我的最爱(人生就是如此无奈,仰面。。。流泪。。。)。在这里要说明一点:根据目前的情况,那位嗓子很哑、貌似歌声很受欢迎的庞龙先生,永远不可能变成我的最爱了,因为他唱的“两只蝴蝶”彻底摧残了我心中彩蝶飞舞绕花间的美好情境(从某种程度上,我无理的认为: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经典传说也被摧残了。无疑,在所有关于蝴蝶的故事里,梁祝是最经典的。碰巧,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又是我的最爱,它与庞龙的歌声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原来,我对于什么魔法呵、城堡呵还有巫师呵很反感,而在我原来的感觉里,哈利波特就是这些东西的堆砌,用来骗小孩、骗票房、骗浪漫的。于是,我刻意地让自己去反感哈利波特,避免讨论、关注哈利波特,直到我爸他们单位发了一张电影票。其实,我现在也奇怪,我爸他们学校给老师发什么不好,偏偏发哈利波特的电影票,校长也不想想这帮老师谁能接受哈利波特啊!不过,这个事件确实发生了,如果没有发生,我想我还仍然是一个反感哈利波特的人,还没有从哈利波特的故事里收获一些感动与教育,因此,从这个角度,我还是很感激学校的领导的(感激归感激,不过,千万不要发庞龙演唱会的门票啊!)。后来,我就去石家庄的当时的霞光电影院(现在找不到了,拆了,很可惜,那电影院很不错)去看了哈利波特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说实话,魔法、巫师、城堡都是存在的,不过这不是故事的全部,真正触动我的是故事的情节与里面渗透出的感情。诚然,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情节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幼稚,完全征服我的挑剔,不过我自己已经暗地里承认哈利波特不是我原来想的那么没有意义。当时,我仍然羞于承认一个初中生不反感这种幼稚的东西。后来,我表弟买了哈利波特的书,我当时还暗地里认为不值得花钱买那种东西,后来放假在家闲得没事干就借来看。这一借不要紧,我发现,哈利波特的书远比电影丰富而有内容。在我看来,作者确实通过文字营造了一个世界,一个魔法的世界,这需要不算低的写作能力和技巧呢。当然,主要吸引我的还是其生动、饱满的情节,细腻、复杂的感情,于是,我决定持续性的关注哈利波特,这一无疑在商业和文学角度都很成功的著作。另外,当我得知,作者J.K 罗琳是一位单身母亲,她在家庭经济情况很困难的境遇下,构思并完成的这部著作时,我更加悔恨地承认:我原来对于哈利波特的看法和感觉是错误的(我原来以为哈利波特是哪个退休的老奶奶的闲来无事之笔),甚至对于我原来那种没有理由近乎倔强的反感感到可笑。于是,魔法石、密室、囚徒、火焰杯、凤凰社、混血王子直至最后的死亡圣器,一本一本,一共七本书,我跟随这七本书,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和感悟,完成了这一耗时接近九年的魔法之旅(从初二开始看魔法石的电影,高中三年,复读一年,大学三年,中间拖拖拉拉地终于看完了)。最后一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买回来到看完连一天都没用,呵呵,这和以前对哈利波特的反感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啊!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本穷阅读速度的惊人,对于书籍我向来只表现出贪婪与渴望(初三时我用三个晚上阅读完成福尔摩斯全集是迄今为止我的个人阅读速度最高纪录)。
    我在上面说过,哈利波特吸引我的地方是情节和感情,还有一些对人生有益的东西在里面。我觉得哈利波特确实对我产生了教育意义,比如勇气。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在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四个学院的特色中选择了勇气,赋予主要描写和烘托。在书中,以勇气作为院训的格兰分多学院是描写最多,也是最正面的学院。当然,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罗恩和赫敏都是这个学院的学生。以权利和野心为院训的史莱特林学院属于反面角色,像反派一号伏地魔,大部分食死徒和哈利波特在学校最大的死对头马尔福等都属于这个学院。另外两个,以聪明为院训的拉文克劳学院和以勤奋努力为院训的赫奇帕奇学院都属于次要描写(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很多中国学校的校训以及院训,像什么“注重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之类的,我感觉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吧)。这不仅仅是小说的简单内容,这种划分奠定了小说的正面和反面基调,更反映出作者对以上四种人类品质的认可程度,也就是说,作者最喜欢,也是最希望人类具有的品质是勇敢,最厌恶的是野心。我不禁对这种情况产生了兴趣,在文学作品里出现了这样的爱憎,以及广大读者对这部作品的接纳程度让我意识到,这还是某种社会意识的反应,不然,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没有反应大众已经普遍认可的价值观,读者会对这样的情节设置产生疑问,甚至会影响到大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就如同,一部弘扬小鬼子所谓“武士道”的作品,在日本自然是趋之若鹜谁都喜欢看,但是这样的作品写得再好,情节再精彩,作者文学功底再深厚,也不能让广大中国人民接受。因为,在我们眼中,那些留着小撮黑胡子,挎着武士刀的“直立行走生物”是灾难和邪恶的象征,这种形象用我刚才前面提到的一个具有群众性和形象性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日本鬼子!也许小犬能用无耻和下贱的手段去歪曲历史,并且让一些厚颜龌龊之徒相信,但是纵使这个禽兽使出天大的本事也不能让中国人民眼里的日本鬼子变得美好,也不能让中国人民接受“日本人不是猪”的残酷现实。呵呵,前面这堆文字只是想证明:哈利波特这部作品中反应了欧美社会的价值观,至于“日本人是猪”这个问题以后再去具体阐述(还用阐述?谁要是不认同,我还是会介绍一个不错的神经病医院给你)。
    那么,为什么欧美读者心中会深深认同勇气这种品质,而不是聪明、勤奋或者野心呢?很简单,你去看欧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为民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民族英雄往往最突出的品质就是勇气,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本身一开始到达美洲大陆的移民就是不服正统宗教价值观的异教徒,这恰恰就是最大的叛逆和勇气,因为勇气就意味着挑战困难,挑战未知,挑战权威。你再看看欧美的大学(抱歉,这里引述一些本穷另外一篇日志,也是正在酝酿的一篇日志的观点),都把培养学生挑战困难,挑战未知,挑战权威精神作为主要任务。因为现在这些异教徒的后代明白,当民族出现危亡,遇到动荡的时候,聪明的经济学家会携家眷和财产迅速消失,就好象从未在这个国家出现过一样,这些聪明人投奔别人、趋利避害的本事似乎天生就有,而且非常“优秀”。当国家兴盛,人民幸福的时候,那些具有野心的人只会去积累自己的资本,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财富来创建自己的帝国。这种人非常会利用时机和煽动民心,一点点波澜都能搅成滔天巨浪,无疑,希特勒很适合去史莱特林学院就读并有望担任院长,这一重要的职务。而勤奋,一直不是欧美主流价值观很看重的品质,欧美人认为,具有探索未知精神的人根本不用去教育他要勤奋。因为,那种探求、对知识的渴望自然而然会趋势人们去努力学习和工作。如果,你本身对事物对知识对世界没有这种兴趣,纵然每天有一百个老师去教育你去勤奋,又能有什么效果?何况,奋斗不是,也不应该是艰苦的,这与我们平时所被灌输的“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恰恰相反,欧美人认为为了自己价值的体现,为了满足自身进步和寻求理想实现的深层次渴望所做的努力不是艰苦的,而应是快乐,最大的快乐和内心深处的满足感。另外,他们认为,忍受艰苦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寻求快乐、满足和成就感才是重要的。他们甚至为了满足这种感觉去寻求刺激与挑战。一般情况下,一个中国的爸爸送儿子上学,儿子走进校门时,爸爸都会说:好好学习,听老师话。但是在西方,当爸爸的往往说的是:have fun,my son!这就是这一差别的生动体现。这就是这种民族性格的差异塑造了两个不同的民族历史,一向主张听话的东方安顺良民,被西方的“坏孩子”反复欺侮,蹂躏,如同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打倒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大人。当东方人在水稻和小麦田间辛勤劳作的时候,西方人正在用东方人的指南针搏击风浪,在大西洋上上演水兵与海盗的生死较量;当东方人还在崇尚科举,鄙视工商的时候,西方的工业革命搞的如火如荼,在那里工人和商人无疑极大的推进了社会财富的产生和流通;当东方人还在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谁也不惹谁,大家相安无事的生活时,八国联军进北京了。西方人的儿童读物里虽然有着柔情和浪漫,但是更多的是鼓励孩子走创新个性的人生道路。哈利波特就是其中一部不错的教育读物。书中描写的这个父母双亡,富有勇气的男孩,经过艰难险阻通过朋友的帮助,终于报仇雪恨,赢得最终正义的胜利,我想,这不仅仅是哈利波特一个人的胜利,也不是整个魔法世界的胜利,而是西方世界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胜利,而是一种民族性格的胜利。不同的民族性格确实书写出了不同的历史。当我们在国际竞争的道路上抱怨困难重重时,去看看七、八十岁仍然从事登山运动的西方老人和因为要去探险而兴奋的满脸通红的西方儿童,就明白,为什么人家掌握着世界前进的步伐,为什么我们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勇气的胜利。谢绝拍砖,因为本菜只有小民的直觉。
本文转自本菜QQ空间
前一阵,经不住朋友的劝说以及威逼利诱(呵呵。。。这里面有些不错的经历呢!),本穷无奈地答应不再转一些枯燥乏味的技术文章上来,而专心写一写原创日志。我一想,也是,自从进入大学一来,已经三年了。细细回想这三年走过的日子,我惊讶的发现,大学对我的影响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我的性格,乃至人生观。我不知不觉地走过了一条改变自己核心价值观的道路,在这三年,不管是受伤还是挫折,不管是成长还是进步,一步一步走得艰难也很开心(有朋友在身边,确实想不开心都难)。与此同时,我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我对自身价值的定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穷又一次无聊却难以遏制地思考起高等教育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产生的影响。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对社会和自己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社会观和教育观(我想,这个最起码会对本穷将来的儿子或女儿无可避免的产生影响,因为将会是本穷亲自上阵把这些经历告诉他们)。于是,我就开始准备写一写关于社会和教育的日志,并且考虑了很久应当如何把我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觉和经历表达清楚。就当我正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将来不打算通过写文章换俸禄而是打算干些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的话,我最好应该准备考研了。于是,刚刚开始写的东西就被扔下了(其实我还没有完全梳理好思路)。不过,我发现,久久摆脱文字和作文以后(哪个上大学读理科的同学还主动写过作文,站出来!我给你介绍一个不错的神经病医院),我对于用文字表达自己竟然充满了渴望!当手指在键盘上敲击,我感觉我的思想正在静静的流淌,慢慢地,悄无声息的灌溉着自己的心灵,我甚至有种正在弹钢琴的感觉,音乐正在从键盘演奏出来,只不过这种音乐不是用耳朵而是用眼睛和心去欣赏罢了。于是,我决定,既然写大学和社会太费劲,就写一些轻松的吧,写写书、电影、音乐给自己的感受,顺便给看我日志的同志们洗洗脑,省得他们总是不理解我在看什么、想什么。
    以上就是写这一系列日志(明的分享系列日志)的缘由,算是前言吧。下面就正式开张。
    《哈利波特》(J.K 罗琳);呵呵,不要笑我幼稚呵。想了一会应该把哪本书放在第一个写,结果发现哪本书对我都很重要(是啊!现在书越来越贵,不重要谁买呵),于是决定,闭眼随便从书架抽一本,抽出来的是哪本就先写哪本(因此,我正考虑是不是应该标注上,排名不分先后,只取决于随机概率事件的发生)。结果,这就是结果,哈利波特(后来一想很不公平,哈利波特有七本。。。概率当然大)。其实,一开始,我很反感流行的东西,比如哈利波特、周杰伦、庞龙等等。结果后来我悲哀的发现:我原来刻意反感、刻意避开的东西很多都成了我的最爱(人生就是如此无奈,仰面。。。流泪。。。)。在这里要说明一点:根据目前的情况,那位嗓子很哑、貌似歌声很受欢迎的庞龙先生,永远不可能变成我的最爱了,因为他唱的“两只蝴蝶”彻底摧残了我心中彩蝶飞舞绕花间的美好情境(从某种程度上,我无理的认为: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经典传说也被摧残了。无疑,在所有关于蝴蝶的故事里,梁祝是最经典的。碰巧,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又是我的最爱,它与庞龙的歌声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原来,我对于什么魔法呵、城堡呵还有巫师呵很反感,而在我原来的感觉里,哈利波特就是这些东西的堆砌,用来骗小孩、骗票房、骗浪漫的。于是,我刻意地让自己去反感哈利波特,避免讨论、关注哈利波特,直到我爸他们单位发了一张电影票。其实,我现在也奇怪,我爸他们学校给老师发什么不好,偏偏发哈利波特的电影票,校长也不想想这帮老师谁能接受哈利波特啊!不过,这个事件确实发生了,如果没有发生,我想我还仍然是一个反感哈利波特的人,还没有从哈利波特的故事里收获一些感动与教育,因此,从这个角度,我还是很感激学校的领导的(感激归感激,不过,千万不要发庞龙演唱会的门票啊!)。后来,我就去石家庄的当时的霞光电影院(现在找不到了,拆了,很可惜,那电影院很不错)去看了哈利波特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说实话,魔法、巫师、城堡都是存在的,不过这不是故事的全部,真正触动我的是故事的情节与里面渗透出的感情。诚然,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情节还是没有完全摆脱幼稚,完全征服我的挑剔,不过我自己已经暗地里承认哈利波特不是我原来想的那么没有意义。当时,我仍然羞于承认一个初中生不反感这种幼稚的东西。后来,我表弟买了哈利波特的书,我当时还暗地里认为不值得花钱买那种东西,后来放假在家闲得没事干就借来看。这一借不要紧,我发现,哈利波特的书远比电影丰富而有内容。在我看来,作者确实通过文字营造了一个世界,一个魔法的世界,这需要不算低的写作能力和技巧呢。当然,主要吸引我的还是其生动、饱满的情节,细腻、复杂的感情,于是,我决定持续性的关注哈利波特,这一无疑在商业和文学角度都很成功的著作。另外,当我得知,作者J.K 罗琳是一位单身母亲,她在家庭经济情况很困难的境遇下,构思并完成的这部著作时,我更加悔恨地承认:我原来对于哈利波特的看法和感觉是错误的(我原来以为哈利波特是哪个退休的老奶奶的闲来无事之笔),甚至对于我原来那种没有理由近乎倔强的反感感到可笑。于是,魔法石、密室、囚徒、火焰杯、凤凰社、混血王子直至最后的死亡圣器,一本一本,一共七本书,我跟随这七本书,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和感悟,完成了这一耗时接近九年的魔法之旅(从初二开始看魔法石的电影,高中三年,复读一年,大学三年,中间拖拖拉拉地终于看完了)。最后一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买回来到看完连一天都没用,呵呵,这和以前对哈利波特的反感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啊!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本穷阅读速度的惊人,对于书籍我向来只表现出贪婪与渴望(初三时我用三个晚上阅读完成福尔摩斯全集是迄今为止我的个人阅读速度最高纪录)。
    我在上面说过,哈利波特吸引我的地方是情节和感情,还有一些对人生有益的东西在里面。我觉得哈利波特确实对我产生了教育意义,比如勇气。不知道为什么,作者在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四个学院的特色中选择了勇气,赋予主要描写和烘托。在书中,以勇气作为院训的格兰分多学院是描写最多,也是最正面的学院。当然,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罗恩和赫敏都是这个学院的学生。以权利和野心为院训的史莱特林学院属于反面角色,像反派一号伏地魔,大部分食死徒和哈利波特在学校最大的死对头马尔福等都属于这个学院。另外两个,以聪明为院训的拉文克劳学院和以勤奋努力为院训的赫奇帕奇学院都属于次要描写(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很多中国学校的校训以及院训,像什么“注重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之类的,我感觉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吧)。这不仅仅是小说的简单内容,这种划分奠定了小说的正面和反面基调,更反映出作者对以上四种人类品质的认可程度,也就是说,作者最喜欢,也是最希望人类具有的品质是勇敢,最厌恶的是野心。我不禁对这种情况产生了兴趣,在文学作品里出现了这样的爱憎,以及广大读者对这部作品的接纳程度让我意识到,这还是某种社会意识的反应,不然,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没有反应大众已经普遍认可的价值观,读者会对这样的情节设置产生疑问,甚至会影响到大众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就如同,一部弘扬小鬼子所谓“武士道”的作品,在日本自然是趋之若鹜谁都喜欢看,但是这样的作品写得再好,情节再精彩,作者文学功底再深厚,也不能让广大中国人民接受。因为,在我们眼中,那些留着小撮黑胡子,挎着武士刀的“直立行走生物”是灾难和邪恶的象征,这种形象用我刚才前面提到的一个具有群众性和形象性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日本鬼子!也许小犬能用无耻和下贱的手段去歪曲历史,并且让一些厚颜龌龊之徒相信,但是纵使这个禽兽使出天大的本事也不能让中国人民眼里的日本鬼子变得美好,也不能让中国人民接受“日本人不是猪”的残酷现实。呵呵,前面这堆文字只是想证明:哈利波特这部作品中反应了欧美社会的价值观,至于“日本人是猪”这个问题以后再去具体阐述(还用阐述?谁要是不认同,我还是会介绍一个不错的神经病医院给你)。
    那么,为什么欧美读者心中会深深认同勇气这种品质,而不是聪明、勤奋或者野心呢?很简单,你去看欧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为民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民族英雄往往最突出的品质就是勇气,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本身一开始到达美洲大陆的移民就是不服正统宗教价值观的异教徒,这恰恰就是最大的叛逆和勇气,因为勇气就意味着挑战困难,挑战未知,挑战权威。你再看看欧美的大学(抱歉,这里引述一些本穷另外一篇日志,也是正在酝酿的一篇日志的观点),都把培养学生挑战困难,挑战未知,挑战权威精神作为主要任务。因为现在这些异教徒的后代明白,当民族出现危亡,遇到动荡的时候,聪明的经济学家会携家眷和财产迅速消失,就好象从未在这个国家出现过一样,这些聪明人投奔别人、趋利避害的本事似乎天生就有,而且非常“优秀”。当国家兴盛,人民幸福的时候,那些具有野心的人只会去积累自己的资本,用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财富来创建自己的帝国。这种人非常会利用时机和煽动民心,一点点波澜都能搅成滔天巨浪,无疑,希特勒很适合去史莱特林学院就读并有望担任院长,这一重要的职务。而勤奋,一直不是欧美主流价值观很看重的品质,欧美人认为,具有探索未知精神的人根本不用去教育他要勤奋。因为,那种探求、对知识的渴望自然而然会趋势人们去努力学习和工作。如果,你本身对事物对知识对世界没有这种兴趣,纵然每天有一百个老师去教育你去勤奋,又能有什么效果?何况,奋斗不是,也不应该是艰苦的,这与我们平时所被灌输的“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恰恰相反,欧美人认为为了自己价值的体现,为了满足自身进步和寻求理想实现的深层次渴望所做的努力不是艰苦的,而应是快乐,最大的快乐和内心深处的满足感。另外,他们认为,忍受艰苦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寻求快乐、满足和成就感才是重要的。他们甚至为了满足这种感觉去寻求刺激与挑战。一般情况下,一个中国的爸爸送儿子上学,儿子走进校门时,爸爸都会说:好好学习,听老师话。但是在西方,当爸爸的往往说的是:have fun,my son!这就是这一差别的生动体现。这就是这种民族性格的差异塑造了两个不同的民族历史,一向主张听话的东方安顺良民,被西方的“坏孩子”反复欺侮,蹂躏,如同一个不懂事的小孩打倒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大人。当东方人在水稻和小麦田间辛勤劳作的时候,西方人正在用东方人的指南针搏击风浪,在大西洋上上演水兵与海盗的生死较量;当东方人还在崇尚科举,鄙视工商的时候,西方的工业革命搞的如火如荼,在那里工人和商人无疑极大的推进了社会财富的产生和流通;当东方人还在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谁也不惹谁,大家相安无事的生活时,八国联军进北京了。西方人的儿童读物里虽然有着柔情和浪漫,但是更多的是鼓励孩子走创新个性的人生道路。哈利波特就是其中一部不错的教育读物。书中描写的这个父母双亡,富有勇气的男孩,经过艰难险阻通过朋友的帮助,终于报仇雪恨,赢得最终正义的胜利,我想,这不仅仅是哈利波特一个人的胜利,也不是整个魔法世界的胜利,而是西方世界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观的胜利,而是一种民族性格的胜利。不同的民族性格确实书写出了不同的历史。当我们在国际竞争的道路上抱怨困难重重时,去看看七、八十岁仍然从事登山运动的西方老人和因为要去探险而兴奋的满脸通红的西方儿童,就明白,为什么人家掌握着世界前进的步伐,为什么我们输在起跑线上。这就是勇气的胜利。
木人理:L :L :L
更多的是竞争的胜利吧。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D
龙腾兄言之有物
学习了
CD有龙腾兄这样的人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