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连载文章年薪千万人民币的幸福生活——用粮食本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55:11
]]
]]
年薪千万人民币的幸福生活——用粮食本位换算初唐公务员工资
第三:把收入结果转换成现代货币(人民币)。俺是以米价为基准转换的,也就是把唐人的收入全按初唐平均价格折成大米,再根据现在的米价(2元/斤?)换算成人民币公布出来。


好有才!

现在我们试试拿唐三彩或者唐人手卷当货币本位来换算会得出什么结果

比如那时唐朝公务员一个月工资可以在街头字画摊上买1000卷绘画或者书法作品

现在某卷唐朝摹本在索斯比的拍卖价格是2000万美元

则当时唐朝公务员月工资相当于现在的200亿美元:D :lol
原帖由 歌剧院幽灵 于 2008-1-23 02:11 发表


好有才!

现在我们试试拿唐三彩或者唐人手卷当货币本位来换算会得出什么结果

比如那时唐朝公务员一个月工资可以在街头字画摊上买1000卷绘画或者书法作品

现在某卷唐朝摹本在索斯比的拍卖价格是2000万美元 ...


我觉得现代农业发展之后,今天的粮食相比唐朝,应该是贬值了吧?
禄米应该是小米
]]
且慢……如果小秦只是个空头的“国公”,这样算是可以的。可是俺们知道,因为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突出,小秦在贞观年间已经有了“食实封七百户”。而按照从隋朝开始的规定,有“食实封”的爵爷们,就不再领禄米了@_@。

所谓的“食实封”,就是朝廷在某些地区划出几十几百户人家,规定这些人家本来应该交给政府的赋税(唐代是租庸调三种),转去交给“封君”作为他们的收入。正常情况下,皇族亲王的食实封最高不超过一千户,公主只有300-600户,所以秦门神的七百户实封算是相当不少了……小李在这方面不算小气……

那么七百户实封的一年赋税有多少捏? 初唐的租庸调制,要求每个成年男子(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税粟两石或者稻三石(目前俺认为这些是没去壳的谷物),是为租;每人一年服役二十日,是为庸(如果不服役,每日交三尺布);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
看得眼晕没?反正俺是晕了……好在《唐代财政史稿》给出了以上这些东西之间相互换算的比例,但是,唉……

布匹和粮食之间的交换价格,历代都很不稳定,这书里给出的价格,应该是取了有唐三百年的平均值。但是俺们要算的贞观年间的粮食价格,恰恰离平均值很远,大部分时间都徘徊在低粮价的区间。所以俺觉得《财政史》上不同种类的粮食之间(粟与稻、大米和小米)的换算比例是可用的,不同种类的织物之间(布、绢、绵)的换算比例也可用,但是粮食和织物之间的换算比例,一会儿再详细考察下吧。

《财政史》435页:麻一斤=绵一两=布五尺=绢四尺 446页:租粟2石折稻三斛(石),折米1石2斗(官方定价)。1石=10斗,1丈=10尺, 1匹绢=宽1.8尺*长40尺

书上还给出了一个换算的实例(887页)。根据这些,俺自己一步步换算如下:

贞观年间,每个男丁每年要交大米1石2斗(租)+绢2.3匹(庸调)

已知贞观四年斗米3-4钱,贞观八、九年斗米4-5錢,贞观十五年斗米2錢,高宗永徽五年斗米4钱,麟德三年斗米5钱……马周的奏折上说贞观元年斗米绢一匹,五六年后匹绢十余石粟,从上面得知贞观年间粮价长期低位运行,那么为简易起见,设定平均值一匹绢=十石粟=六石米

那么贞观年间每个男丁每年上交大米总数=1.2石+2.3*6石=15石大米

而现在俺们从已知史料里得知,唐代那些“食实封”的米虫们,在挑选自己的“封户”时,都是拼命挑那些男丁多的家庭,据说至少是“三丁以上”。考虑到贞观年间米虫们大概不至于太放肆,俺们就算是三丁吧,那么秦门神的“七百户食实封”一年所得收入就是:

15石*3丁*700户=31500石(米)

哦哦,真素不少了^^,比一品二品京官的禄米多出45倍捏,也难怪皇帝老大们看不过眼,禁止有食实封的爵爷们领双份工资鸟……

不过想想也合理,因为如果食实封家的老爷们都不再领禄米的话,史料中食实封最少的大臣只有“五十户”,15*3*50=2250石米,仍然比一二品大臣该领的禄米多很多。由于“实封”是给皇子公主功臣重臣们的奖励实惠,所以应该不会有“食实封家”所得收入还不如不食实封、老实按散官品领工资的现象发生。

关于“食实封”家能不能另外再领地租、月俸和力课的问题,俺去问了唐史学会的张会长,老先生只回答俺“食实封家不再分职田(也就是不能收地租了)”,月俸和力课他没说。俺又考虑了一下月俸和力课的性质问题,现在认为秦门神还是可以领这两项工资的,具体理由等说到这两项时再解释。

下面来看秦门神收不到但是一般官员都有的地租收入——职分田。

P.S.地方官的禄米收入,在武德年间和贞观初年都是没有的。贞观二年开始,地方官在年终评定时得到“优秀(上考)”评语的才给一季禄米,然后地方官等级比较高的渐渐也有了禄米,到贞观八年以后,国库终于充实到可以给地方官发工资了T_T,但是同级地方官和工资要比同级京官低一等,表格如下:

2.jpg
]]
老爷们领了职田,当然不会自己去种地,都是转给农民们种然后收租子。政府规定,职分田收租不能超过6斗粟/亩/年,当然后来贪官污吏们收的租子远远超过了这数。考虑到贞观年间还算比较清廉,俺们还是按6斗粟(3.6斗大米)/亩/年来算。


另外,如果某人身兼多职,可以从多种渠道领职田,那么就只按他最高的那一份领,不能累加。




3.月俸




月俸这一项非常复杂,大体上可以理解成“按月发放的钱物”,发放内容真是包罗万象,据说连洗发水香皂都包括在内@_@。简单的说,其中可以分成月俸钱(让官员们买非食物的生活用品)、食料(餐费补贴)和杂用(办公用品补贴)。





笑一个,传说在武德和贞观前期,老李小李父子穷得要命,没钱给官员们发月俸,只好拿出点本钱叫官员们去放高利贷,用收的利息钱给官员发工资……^&^



《唐代官制》里有统计贞观、高宗、玄宗时期的官员俸料表:

5.jpg
看看上表,是不是觉得开元时玄宗比他爷爷和太爷爷大方得多捏?;P

其实不是的,玄宗时期官员俸料猛增三倍的原因,是李隆基把俺们下面要讨论的第四项“力课(杂七杂八的补贴)”也全算进“月俸”这一项里了。因为俺们这里只说贞观时期的工资,这些先无视了哈。

P.S.唐代地方官的月俸乱成了一锅粥,只能大概说说。前期地方官的月俸基本上由本地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决定,没有统一规定数量,也就是说,比较富裕的地区,财政收入里专门划出一部分钱来作为这个地区的官员工资,然后该地区官员们按等级来瓜分这部分钱。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官员工资,由国库支出。这样同级的官员,因为所在地区不同,收入差距就非常大。《唐代官制》里给出了一张表,可以算是当时的代表性收入吧。

6.jpg
]]
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是基薪吧,呵呵
注意一下,“力课”这项有个特殊之处,就是高级爵爷、散官和勋官们,还另有一项从府兵制那里得来的“亲事、帐内(卫士)”待遇。这些卫士一般都是高官家的子弟,充当高级官员的“亲事、帐内”,是他们步入官场的途径之一,所以不干是不行的,可是大少爷们去站岗总是不情愿……老法子,交钱赎身吧;P 。也因为都是高官家子弟,油水足,所以交的钱可真是不少,这笔钱也就成了配备“亲事、帐内”的官员的一笔大财源,不能忽视滴。表格:(注意,这里的钱数是每年上交数额,不是月入额)
9.jpg
秦门神是从一品散官,每月力课20贯钱,同时他是“上柱国带三品职事官”,每年还有133.5贯“亲事、帐内课钱”。20*12+133.5=秦琼每年力课收入373.5贯钱

按上面俺们的规定,把所有收入都折算成大米。这个钱和米的比价问题,说实话俺很挠头。据说唐代中叶(开元天宝年间)正常的米价是斗米20钱,石米200钱,但是贞观四年以后,似乎一直到高宗前期,二十多年间米价都在极低的情况下运行(已知贞观四年斗米3-4钱,贞观八、九年斗米4-5錢,贞观十五年斗米2錢,高宗永徽五年斗米4钱,麟德三年斗米5钱),俺不知道粮食这东西是否能在二十多年间一直稳定地偏离价值运行……目前暂且算贞观年平均斗米10钱吧?1石=10斗,1000文钱=1贯,也就是说10石米=1贯钱

小秦的月俸6贯*12+年力课373.5贯=年俸72贯+年力课373.5贯=445.5贯*10=4455(石米)

小秦的总收入=食实封31500(石米)+月俸力课4455(石米)=35955(石米)

秦琼:每年三万多石大米……俺撑死了

再次提醒注意,这里的“石”是容量单位,而不是相当于现代80公斤的那个重量单位“石”。这里的1石=1斛=10斗,10斗大米重(今)多少公斤呢?

这里有个现成的数字——(唐)斗米重约6.25(唐)斤,百斗米重625斤。(<试析唐朝和籴加价对商品粮贩运距离的影响>作者:陈明光 孙彩红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4-4-20 16:18:45发布)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3089

也就是说,一石米重62.5(唐)斤。

1(唐)斤=670克(今)=1.34(市)斤

唐代每石米=83.75市斤(今)

那么秦门神年收入35955(石米)*83.75=3011231.25斤大米

按米价平均2元/斤算,秦门神年收入=6022462.5(元)人民币

最新数字……秦琼年薪600万,月薪50万……





伸懒腰……终于把四项收入都介绍完了5555555……

还有一件事要说明的:如果要算的这个公务员身兼N个“职事官”(封爵散官勋官一般至少都会兼上两三个的……),那么只能按这人最高的那个官职算收入,不能重复计算(贞观年间是这样)。另外已经退休的官员,除有特殊恩旨以外,都只给一半禄米,别的没有。

为了以后套算方便,在这里总结一下,列出大公式:

贞观公务员工资=[A(禄米)+B(职分田)] or  AB(食实封)
                           +C(月俸)+D(力课)

(1)I:当此公务员有“食实封”收入时,AB(石米)=实封户*45

II:当此公务员没有“食实封”时,找出此公务员的“散官本品”,对照下表查找A(石米)

10.jpg

11.jpg

III:依照此公务员的“职事官品”,对照下表先查找出B1(职分田亩)
12.jpg

如此公务员还有府兵制军官身份,对照下表找出B2(职分田亩)

13.jpg

B(石米)=B1 or B2(取多者)*0.36

(2)对照下表,按该公务员散官本品查找月俸C1(贯)

14.jpg
15.jpg

全年月俸收入C(石米)=C1*12*10

(4)对照下表,依照该公务员的散官本品查找D1(力课)
16.jpg

17.jpg

如果该公务员还兼顶级封爵、散官和高级勋官,再对照下表查找D2

18.jpg
全年力课收入D(石米)=[D1*12+(D2)]*10
第二步,俺们再来考证几个人的官爵职位,代入公式,算算他们的收入。

目前俺想算的,一个是门神之二尉迟敬德鱼翅哥,另一个是魏征(因为他生前基本上没有食实封,快死了的十七年正月才加了九百户食实封,根据会要。)

尉迟在贞观朝的简历如下:

贞观元年,拜右武候大将军(职事官),赐爵吴国公,食实封千三百户。
三年,出为襄州都督(地方职事官)
八年,累迁同州刺史(地方职事官)、光禄大夫(据墓志)
后 历鄜、夏二州都督(地方职事官)、光禄大夫(据墓志)
十七年退休,授开府仪同三司(散官),令朝朔望,仍按原级领禄米力课(据墓志)
十九年跟着小李征高丽,令以本官行太常卿(中央职事官),为左一马军总管(临时设置的战时官?),回来以后仍然退休。

来算工资~~~
鱼翅哥的实食封1300户,从元年到他死掉为止应该都没变。那么AB=58500(石米)
贞观元年——三年,鱼翅的职事官是京官右武候大将军正三品,散官从一品国公
                                C=816(石米) D=2400(石米)
                                总=58500+816+2400=61716( 石米)
贞观三年到十七年,外放,按照水支的说法,襄州都督和同州刺史都最多从三品,鄜、夏二州都督正三或者从二,“光禄大夫”是从二品的文散官,所以——
三年到十七年,C=1527.72(石米),D=1132.8(石米),总=61160.52(石米)
十七年到十九年,因为有“退休工资全额发放”的恩旨,又升了“开府仪同三司”这一顶级散官,那么,C=816,D=4350,总=63666(石米)


具体的人民币数额下一节再算,现在来看老魏的。

魏征简历:
武德九年到贞观元年,巨鹿县男爵(从五品封爵)谏议大夫(正四品下职事官)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正四品下职事官)
贞观三年,秘书监参预朝政 (从三品职事官)
贞观六年五月,检校侍中(正二品职事)
贞观七年三月,转正侍中,封郡公(封爵从二品)
贞观十年,左光禄大夫(文散官从一品),郑国公(封爵从一品)
同年病退,小李不许,罢侍中,晋特进(文散官正二品),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禄赐、国官、防閤并同职事(意思是说老魏按正二品职官事的规格拿钱)
贞观十六年 拜太子太师(职事官从一品)
贞观十七年正月 食实封九百户

大米~~~
思考ing。。。。老魏前期木有文散官的记载,那么他的“本品”,是该按封爵算还是按职事官算?
先按封爵算好了……
武德九年——贞观三年,本品从五下,职事正四下,A=160(石米),B=700*0.36=252(石米),C=432  
                                                                                   (石米),D=600(石米)
                                        年总收入=1444(石米)
三年——七年三月,本品从五下,职事从三(“检校”从二品侍中是只摄其职权,不能享受其待遇),
                                                                                   其他不变,只B=900*0.36=324(石米)
                                        年总收入=1516(石米)
七年三月——十年,本品从二,职事正二, A=460(石米),B=1000*0.36=360(石米),C=720
                                                                                  D=1800
                                        年总收入=3340(石米)[老魏:总算收入翻一番奔小康了TT]
十年——十六年 那个一品散官时间太短就不算了,本品正二,职事正二,A=500,B=360,C=720,
                                                                                   D=1800
                                       年总收入=3380(石米)
十六年             本品正二,职事从一,A=500,B=1200*0.36=432,C= 720,D=1800
                                      年总收入=3452(石米)
十七年正月 熬出头食实封九百户 本品正二,职事从一 AB=40500,C=720,D=1800
                                       年总收入=43020(石米)
十倍的高工资拿了还没一个月,老魏就死掉鸟……^^|||||话说小李你真是……



第三步,以米价为基准,把初唐公务员的收入转换成人民币。

公式为:总收入(石米)*83.75*2=现代年薪(人民币)/12=现代月薪

先来看鱼翅的各时期人民币收入:
贞观元年——三年,61716( 石米)*167.5=10337430(元)/12=861452.5
                                年薪千万,月薪80万
贞观三年到十七年,61160.52*167.5=10244387/12=853698
十七年到十九年,63666*167.5=10664055/12=。。。

总之鱼翅哥活着时差不多一直都是“年薪千万,月薪80万”的比尔盖茨级,难怪他退休之后还能建成私人化学实验室……

老魏:

武德九年——贞观三年,1444*167.5=241870/12=20155.8
                                     居然也有年薪24万月薪2万的待遇@_@
三年——七年三月,1516*167.5 跟上面差不多,不算了
七年三月——十年,3340*167.5=559450/12=46620
                                   七年以后年薪55万月薪4万6


十年——十六年    3380(石米)
十六年             3452(石米)
十七年正月    43020*167.5=6753600/12=562800
               临死前年薪675万,月薪56万


数字很吓人……不过考虑到这个粮价问题……

租庸调制下,每一夫一妻按规定授田百亩或者120亩,但是一般来说很难实授这么多,有条记录是贞观十八年小李跑出去私访,发现灵口那地方丁男受男实际数字是三十亩。就以三十亩来计算……

李伯重认为,江南的稻田亩产量在一作制下为3石,在稻麦复种制下为4石[11](P148)。至于全国的人均粮食收入,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认为全国平均每人占有粮食数为902斤[12](P35)。根据唐代劳动力的价格:“日绢三尺”,折合粮食为7.5升。唐代劳动力日食2升,那么唐代一个劳动力一天可养活3.75个劳动力。由此可见,唐前期农民劳动生产率较高。(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与乡村社会控制的转型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9009)

其实关中的灵口算是“窄乡”,如果是江南的话,人均受田可能还多些……稻谷亩产量三石,30亩产90石稻谷,折合大米为36石,上交15石,自己剩21石,21*167.5=3517.5(元),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男子的年收入。

2005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
一、        好像粟、稻是不一样的。《新唐书•食货一》:“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所以粟与稻的价值比应该是3:2(至少政府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按稻算,该是每丁3斛/岁来换算;按粟算,则为2斛/岁。
二、        关于调,三种(绫、绢、絁)各二丈,合起来六丈,把绵忽略不计,也该是1.5匹。再忽略其价值差异。《会要•租税上》:“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粟十余石。”因为差价太大,折中的话,也当粟5石/匹,则调这一项当为7.5斛/岁。
三、        庸的话,折成布,该是20*3=60尺=1.5匹,按照调若输布则加五分之一,那么1.5*0.8=1.2匹,折合粟6斛/年。三项加起来,有2+7.5+6=15.5斛/年(粟);3+13.5*1.5≈23斛/年(稻),这是一个丁的租庸调税。因为一个丁授田一顷,百亩为顷,就算亩产只有2斛(粟,战国初期,平均亩产就到1.5石了,来自银雀山竹书《田法》;三国时代最高亩产有二十余斛的),也大约是十一税,差不多。
四、        而这个数据,大概也和分田折粮的数据差不多。《新唐书•食货五》:“凡给田而无地者,亩给粟二斗”,那么一顷便是20石粟。折合等价稻大约30石,跟租庸调总和收入的差距为1/4。
五、        5#已经把稻折算成米,那么最后该是计算米价,而不是稻价。
六、        还有一个怪事,量和衡居然不是等价的!量器一石折合秬黍=2400*10*10*10=240万颗;衡器一石折合秬黍=100*24*16*120=460万颗,相差接近一倍。恐怕是网上有些折算差距的来源。个人认为当按照量器来算。黍是小米,黄小米,按体积算,与大米的比例大约是1:10(目测)。
七、        如果以上计算只有误差而没有严格错误,那么唐朝公务员的收入还是很可观的。
原帖由 飞天狼 于 2008-1-23 14:37 发表
一、        好像粟、稻是不一样的。《新唐书•食货一》:“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所以粟与稻的价值比应该是3:2(至少政府是这么认为的)。如果按稻算,该是每丁3斛/岁来换算;按粟算,则为2斛/岁 ...


不是价值比, 是平均产量比.
]]
原帖由 看热闹的 于 2008-1-23 19:02 发表
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当年靠性命买来应该还是很不错的。但这么简单的算不对。记得政治课讲地租的时候说的:粮贵就要粮,粮贱就要钱,增加农民负担。
以下为转载:
以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为例。47年4月,该大学普 ...

仅仅是一家之言~~~大家讨论嘛
写的太有才了,佩服
如果不把人均拥有粮食量(甚至可以计算到热卡量)
光以粮食本身去换算金钱本身就是个问题
这还没有考虑生产粮食的单位时间等...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08-1-23 02:11
就按他说的粮食这算法也没看出来年薪千万。
一斤2元,千万就是五百万斤米,折合五万石(懒得查古代单位,按近代100斤算)。
可是表格里一品也只有700石。
只有汉朝才有万石官。
恩,看到后面的了。
秦穷开国功臣啊,不能用来类比普通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