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书:象形文字的活化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56:54


    “如果我没有出来上学,不参加工作,我或许就是一名水书先生了。”潘朝霖教授对我们这样谈及他和水书的渊源。出生在水族村寨的潘朝霖曾于1958年拜师启蒙学习水书、1961年又进私塾学习水书。现在贵州民族学院任教的潘朝霖教授已是国内著名的水书研究专家,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为了研究水书,潘朝霖教授探访了省内的水族村寨,走访了60多位水书先生,收藏了600卷水书,拍摄了近2万张照片,还搜集了大量与水族文化有关的资料与实物。两次采访潘朝霖教授,为了让我们更了解水书,他都拿出自己从民间搜集的水书,认真讲解。

  潘朝霖教授告诉我们,他准备在家里搞一个水族文化陈列室。在他家里,我们还看到了他悬赏1万元寻求破解的4本水书。他说近期在水族地区收集到了四本水书,由于书中古文字非常多,无法识别,他先后深入到三都、荔波、独山、丹寨等水族聚居地找到30多位水书先生进行破解,但均告无果。悬赏之举旨在尽快破解这些水书。

  最后“活着”的象形文字

  水族的古文字和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世界上最后“活着”的象形文字。水书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符号系统,是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学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谓水族的“百科全书”。它主要靠手抄、口传流传至今,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据专家研究考证,目前在水书中发现的水族古文字约有800多个,加上异体字,水族古文字目前有2500个。


  水族古文字的结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形体的写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目前见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载体主要有:口传、纸张手抄、刺绣、碑刻、木刻、陶瓷锻造等。水书由于其结构多为象形,主要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图腾物如龙等所撰写和描绘,仍保留着远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区仍被广泛使用。

  潘朝霖教授说,长期以来水书被视为反书、鬼书、禁书,全靠水族的水书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加以保护才得以传承至今。

  近两年,荔波县组织几十位精通水书的水书先生对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24个符号进行辨认、识读,已破译出一半以上符号的含义;更惊奇的是,现存的水书文献中,找到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文字符号就有13个。


  专家学者认为水书与甲骨文、夏陶文字符号有历史渊源关系。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先生于1899年才发现甲骨文,至今才105年。水族地区的水文字碑,明代的已发现两块;并发现明代弘治年间水书木刻本。由此看出,绝非甲骨文发现之后才有水书问世,而是早在殷商时期就有水族古文字存在。

    水书,一个仅有800多个单字的文字体系,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撑着水族几千年的文字史和文明史。潘朝霖认为,水书具有独特的魅力。首先,水书是水族固有的文化,水书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是中华古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尽管这个文字体系显得十分“稚嫩”与脆弱,但能穿越时空,流传至今,本身就显得十分神秘。水书储存的信息量,已远远超过水族社会的范畴,从水书中蕴含的一些信息有助于解开中原古文化的内涵。

  水书先生:水族文化的活宝库

  历经千百年,“水书”现在仍然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潘朝霖教授介绍到,水书在水族社会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水书”和水族古文字的传承一般是通过两种方式手抄传承进行,即祖传和选择徒弟传授。无论是哪一种,都只传男不传女。对水书,哪怕是一张纸屑,任何人不能跨、坐、踩。水族村寨的节日、婚嫁、起造、出行、祭祖等活动,都要请水书先生到场。

  “水书先生”则是那些能看懂“水书”,“能与鬼神对话的人”,被称为“鬼师”或“师人”。专家学者们以“先生”冠之,表明了对他们的尊敬。由于水书主要靠水书先生手抄、口传流传至今,水书先生是其传承的重要载体。可以这么说,每位“水书先生”的头脑,就是一座水族文化知识的“活宝库”。

  成为水书先生后,就要依靠水书为族人服务,占卜吉凶。只要族人有求,就必须随叫随到,即使下大雨下大雪不能耽搁,也不能要求报酬。而一般各家会自愿给一个“红包”,但数目不大。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潘朝霖教授说,其实水书先生对于族人而言,很大一部分是奉献。

  潘朝霖教授说:水书不能单独运用,这是水书的致命弱点。由于800多个单字难以进行社会交流,很多内容无法用文字记录传承,只好靠口传心授加以补充,尤其是水书的绝密部分和祝咒部分更是如此。由于水书的文字量少,难以脱离水书先生而独立使用,因此抢救水书先生口传的部分是最珍贵的资料。


  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随着我省各级政府抢救“水书”工程的不断推进,水族地区一方面加紧对“水书”的收集整理、注录破译,一方面加快培养继承者。如三都自治县拟编写水书教材,在水族地区小学阶段增设“水书”学习内容,聘请民间较精通的“水书先生”讲课,让水族孩子们从小熟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目前我省的水书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如贵州民族学院的水书文化研究已获50多项成果,其中《水书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象形文字的最后领地--水书解读》以及《释读旁落的文明--濒危水族古文字与古汉字的对比研究》等三个课题,分别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基金立项资助。

  在研究出成果的同时,水书的保护却不容乐观。


  据调查,在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聚居地区,7岁至16岁的水族子女已无人能识读水族文字;中青年中仅仅是极少数读书人对水书略知一二。荔波县70多个水书先生,45岁以下的仅1人。

  荔波县档案局局长姚炳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估计每年有1000册水书流失。他还说道:老一辈的“水书先生”年纪都很大了,很多受人尊敬的“水书先生”,还没有找到继承者就已经过世。“水书先生”过世时,由于家族内没有继承者,家人会把“水书”作为祭品烧掉或陪葬。因此,“水书”及水族古文字正面临失传危险。

  目前贵州省境内估计有水书2万多册,荔波档案局有6400多册,三都县收集有5000多册,还有1万多册散落在民间,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征集难度特别大。此外,由于水书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来自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某些专家不断从民间收购水书,一批珍贵水书正在流失。

  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目前在世的水书先生仅有200余人。200余名水书先生中,60岁以上的就有180人,占90%。如不抓紧抢救水书先生口头文化,过不了多久,这些口头文化将会失传。

  潘朝霖教授说,抢救水书,应该首先从抢救水书先生入手,不解决水书传承断层的问题,不解决水书传承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保护,水书存活的时间,或许就不会太长了。








    “如果我没有出来上学,不参加工作,我或许就是一名水书先生了。”潘朝霖教授对我们这样谈及他和水书的渊源。出生在水族村寨的潘朝霖曾于1958年拜师启蒙学习水书、1961年又进私塾学习水书。现在贵州民族学院任教的潘朝霖教授已是国内著名的水书研究专家,贵州水书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为了研究水书,潘朝霖教授探访了省内的水族村寨,走访了60多位水书先生,收藏了600卷水书,拍摄了近2万张照片,还搜集了大量与水族文化有关的资料与实物。两次采访潘朝霖教授,为了让我们更了解水书,他都拿出自己从民间搜集的水书,认真讲解。

  潘朝霖教授告诉我们,他准备在家里搞一个水族文化陈列室。在他家里,我们还看到了他悬赏1万元寻求破解的4本水书。他说近期在水族地区收集到了四本水书,由于书中古文字非常多,无法识别,他先后深入到三都、荔波、独山、丹寨等水族聚居地找到30多位水书先生进行破解,但均告无果。悬赏之举旨在尽快破解这些水书。

  最后“活着”的象形文字

  水族的古文字和纳西族的东巴文,是世界上最后“活着”的象形文字。水书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符号系统,是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学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谓水族的“百科全书”。它主要靠手抄、口传流传至今,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据专家研究考证,目前在水书中发现的水族古文字约有800多个,加上异体字,水族古文字目前有2500个。


  水族古文字的结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形体的写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目前见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载体主要有:口传、纸张手抄、刺绣、碑刻、木刻、陶瓷锻造等。水书由于其结构多为象形,主要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图腾物如龙等所撰写和描绘,仍保留着远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区仍被广泛使用。

  潘朝霖教授说,长期以来水书被视为反书、鬼书、禁书,全靠水族的水书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加以保护才得以传承至今。

  近两年,荔波县组织几十位精通水书的水书先生对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器上24个符号进行辨认、识读,已破译出一半以上符号的含义;更惊奇的是,现存的水书文献中,找到与夏陶符号完全相同的文字符号就有13个。


  专家学者认为水书与甲骨文、夏陶文字符号有历史渊源关系。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先生于1899年才发现甲骨文,至今才105年。水族地区的水文字碑,明代的已发现两块;并发现明代弘治年间水书木刻本。由此看出,绝非甲骨文发现之后才有水书问世,而是早在殷商时期就有水族古文字存在。

    水书,一个仅有800多个单字的文字体系,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撑着水族几千年的文字史和文明史。潘朝霖认为,水书具有独特的魅力。首先,水书是水族固有的文化,水书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体系,是中华古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尽管这个文字体系显得十分“稚嫩”与脆弱,但能穿越时空,流传至今,本身就显得十分神秘。水书储存的信息量,已远远超过水族社会的范畴,从水书中蕴含的一些信息有助于解开中原古文化的内涵。

  水书先生:水族文化的活宝库

  历经千百年,“水书”现在仍然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潘朝霖教授介绍到,水书在水族社会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水书”和水族古文字的传承一般是通过两种方式手抄传承进行,即祖传和选择徒弟传授。无论是哪一种,都只传男不传女。对水书,哪怕是一张纸屑,任何人不能跨、坐、踩。水族村寨的节日、婚嫁、起造、出行、祭祖等活动,都要请水书先生到场。

  “水书先生”则是那些能看懂“水书”,“能与鬼神对话的人”,被称为“鬼师”或“师人”。专家学者们以“先生”冠之,表明了对他们的尊敬。由于水书主要靠水书先生手抄、口传流传至今,水书先生是其传承的重要载体。可以这么说,每位“水书先生”的头脑,就是一座水族文化知识的“活宝库”。

  成为水书先生后,就要依靠水书为族人服务,占卜吉凶。只要族人有求,就必须随叫随到,即使下大雨下大雪不能耽搁,也不能要求报酬。而一般各家会自愿给一个“红包”,但数目不大。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潘朝霖教授说,其实水书先生对于族人而言,很大一部分是奉献。

  潘朝霖教授说:水书不能单独运用,这是水书的致命弱点。由于800多个单字难以进行社会交流,很多内容无法用文字记录传承,只好靠口传心授加以补充,尤其是水书的绝密部分和祝咒部分更是如此。由于水书的文字量少,难以脱离水书先生而独立使用,因此抢救水书先生口传的部分是最珍贵的资料。


  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随着我省各级政府抢救“水书”工程的不断推进,水族地区一方面加紧对“水书”的收集整理、注录破译,一方面加快培养继承者。如三都自治县拟编写水书教材,在水族地区小学阶段增设“水书”学习内容,聘请民间较精通的“水书先生”讲课,让水族孩子们从小熟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目前我省的水书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如贵州民族学院的水书文化研究已获50多项成果,其中《水书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象形文字的最后领地--水书解读》以及《释读旁落的文明--濒危水族古文字与古汉字的对比研究》等三个课题,分别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基金立项资助。

  在研究出成果的同时,水书的保护却不容乐观。


  据调查,在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聚居地区,7岁至16岁的水族子女已无人能识读水族文字;中青年中仅仅是极少数读书人对水书略知一二。荔波县70多个水书先生,45岁以下的仅1人。

  荔波县档案局局长姚炳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估计每年有1000册水书流失。他还说道:老一辈的“水书先生”年纪都很大了,很多受人尊敬的“水书先生”,还没有找到继承者就已经过世。“水书先生”过世时,由于家族内没有继承者,家人会把“水书”作为祭品烧掉或陪葬。因此,“水书”及水族古文字正面临失传危险。

  目前贵州省境内估计有水书2万多册,荔波档案局有6400多册,三都县收集有5000多册,还有1万多册散落在民间,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征集难度特别大。此外,由于水书研究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来自日本、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某些专家不断从民间收购水书,一批珍贵水书正在流失。

  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目前在世的水书先生仅有200余人。200余名水书先生中,60岁以上的就有180人,占90%。如不抓紧抢救水书先生口头文化,过不了多久,这些口头文化将会失传。

  潘朝霖教授说,抢救水书,应该首先从抢救水书先生入手,不解决水书传承断层的问题,不解决水书传承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保护,水书存活的时间,或许就不会太长了。






进来学习!!!!!